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25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1

【关键词】新媒体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43-02

一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积的精华体现,对引领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指出,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利用新媒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结构、促进大学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实现全面发展,而且对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发展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通过制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控制网络信息方式,引导网民在全面客观地接触受用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髓”,能够激发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形成一种较能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同时也能够积极和践行应对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需要。学校教务部门要组织专人协调调整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增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欣赏、文化与生活等,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增多开展关联性活动,强化文化教育育人的效果。同时,要注重文化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可以制定有关教师培训的政策,使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文教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扩展和增强,充实师资队伍,为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工作打好坚实的学校教育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加强高校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强化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明确科学的人生发展方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旨要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凝聚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毋庸置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理想而可行的模式。就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用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来来熏陶大学生,使他们的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机结合的高尚道德,使他们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底蕴,强化自强不息、责任担当、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强化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的效果决定于主观体验,一方面是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化实践。首先,可以尝试采取理论集中学习研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次,可以采取定期邀请一些精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或专家对学生进行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报告或专题性讲座。再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迹、红色文化基地、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实践力度。

二、新媒体拓宽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覆盖面

(一)新媒体充足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这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由传统的书本、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介向以网络信息、网络社区等形式的网络空间。在超链接方式的作用下新媒体的信息存储量被无限放大,真正使得新媒体成为一个引领新风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平台、教育引导平台、思想碰撞平台和沟通交流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热器、热力源。

(二)传播速度的快捷化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是快捷和高效,增强了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其价值观产生持续影响;由于新的运行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更迅速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会融合的态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极地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较好地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主体需求。

(三)多方向多元化的传播角度和广泛的受众扩大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化宣传教育既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网络信息量极其丰富,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这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展到世界各地。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受众广泛,有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新媒体,才能更大限度地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彰显文化育人的成果。

三、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建设,利用网络互动特性,巩固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21世纪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交际的重要工具。而高校网站尤其是高校传统文化网站更是高校抢占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制高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思想性、生动性、实践性等多重特点,体现了新媒体在传播文化、弘扬道德、传承法则文明方面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网站为我国高校巩固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发生改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日益增强,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打开了新思路。着眼于高校青年大学生需求和利益,充分把握本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向与精神文化多元化的诉求,根据大学生个体性与集群性的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文化网站的内容,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扩大其凝聚力和影响力,以此增加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度,增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实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精神文化”诉求心理相契合。

(二)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建设,建设队伍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在新媒体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通过新媒体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能够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够掌握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从而实现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相融合。

(三)积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重视个性和重性教育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效性。要积极应对新媒体时展趋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就必须大力改进、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工作方法。当前大学生已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前卫的思想、讲究个性、兴趣异常广泛,这就要求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贴近他们学习情景和生活境况,符合他们身心成长规律和行为习惯。此外,由于新媒体具有个体性、主导性、集群性、多元性、开放性、变化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且新媒体传播的途径、方式多样,这也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上找到个人的发展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的最佳契合点,又要在教育模式上呈多层次态势发展。在改革与创新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上可以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融入人文关怀,营造人本主义教育的相互合作与关爱情境,这些精神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核心和高雅。第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鉴于当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热忱不高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迎合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采用网站、微博、微信、QQ说说等多种新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从而实现广泛推进和有效实行。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等进行再加工,优化成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情景交融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形象感和互动性,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青年大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渗透性。第四,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另外,可以开展“平安校园、人人有责”、“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和英雄人物等新时期的先进典型,纳入到传统文化新媒体教育方式的内容中来,在特定社会事件发生的背景下,微博呈现众多更为个性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信息上传和意见表达节制与约束,成为典型的自媒体和草根媒介,新媒体教育效果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特色,切实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召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美国输出价值观的新“武器”[n].中国教育报,2012-03-23.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研课题项目(KY2015YB559);广西教改课题(2014JGa448)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传统教育;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G434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型的依托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日渐流行,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由于其教学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深受广大学习者的喜爱,但由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自身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传统教育历经千年的洗礼,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本身也有着网络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网络教育的优势概述

网络教育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带来不小的冲击,因为其不论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上,还是在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受教育范围的程度上都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工具手段,它具有以下优势:

1.1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俨然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地球村”,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可以供人们学习、使用,而不受地域的限制,这也使得网络教育共享性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通过网络就可以接触到最优秀的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

1.2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由于网络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学习者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而不必像传统教育那样要在固定的时间去固定的教室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在自己认为方便或者是学习状态好的时候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1.3教学形式多样化

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书一本一粉笔”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展现,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4教学方法灵活性

网络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与信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可以通过e―mail、QQ、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向教师进行提问,与同学之间进行课程的探讨与学习的心得,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及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如果将二者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必将得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2.1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教育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教育公平的一大难题,虽然现在许多城市进行教育改革,尽量达到教学及师资在一个地区内的均衡,但在不同地区间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网络教育

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2]。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资源共享性,通过它就可以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此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改变了信息单向的、被动的传播的局限,实现了学习者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和控制,从而使学习

交往模式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3]。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网络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影响的交往模式,教师从原来高高在上的长者变成了学生的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并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2.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育中,规范化的课堂教学,严谨的教学节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课堂紧张的气氛,及过于教条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可以将网络教育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带入传统的教学课堂,将复杂化、抽象化的问题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的形式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展示给学习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习的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3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教育在教学形式上虽然不受时间、空间地限制,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极高,没有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发挥传统教学对于课堂有效控制的优势,教师在开学初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期中可以进行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另外在网络教育中可以安排一些课堂教学的课程,定期安排学生与教师的见面会,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4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的竞争、工作的需要及自身对知识的渴求,网络教育弥补了这一缺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网络课程的学习,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延续传统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之,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传统教育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的缺点,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可行的、有效的,结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对于二者的完全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更加系统化是未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仁康.正确认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80-81.

[2]倪政林.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8.

[3]王悦.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134-136.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3

关键词:课堂优质课传统课堂教学网络课论优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68-02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人们一直在追寻更全面的优质课堂标准、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过去,优质课模式较单一,仅为教师面授和板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现今,优质课模式逐渐多样化,大部分地区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更诞生了以网络视频为主的网络优质课如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形式,而今后的优质课更注重的是公平与优质并重、理论与问题并举、移植与实证并行、开放与融合并论[1]。本文运用样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传统优质课堂在学生心中的标准,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法得出网络优质课的特点,最终得出优质课堂的共同原则。

二、优质课堂

1.传统优质课堂

传统优质课堂是利用板书教学、教师面授、学生坐听形式的好的教学课堂。通过对初中、高中、大学三个学生群体的问卷(253份)调查统计,把学生心中的传统优质课堂标准进行整理归纳如表1。

表1学生心中的传统优质课堂标准

2.网络优质课

2.1网络优质课的定义及分类

网络课程是指把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形式而展现的课堂表现形式,最具代表的就是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

2.1.1慕课

简称mooC,是由具有实力和权威的组织或个人为增强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学习化而与互联网的开放课,其特点为:(1)免费性。只要在网络慕课的平台上注册,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的进行慕课学习。(2)权威性。慕课的授课者都是知名大学的知名教师,他们的讲课经过严谨的布局和分析,可作为所有课堂教学的权威代表,具有前沿性和真理性。(3)高效精品性。网络慕课一般是10到20分钟的小视频课,制作精益求精,时间虽短,但讲授内容包含了学习的重、难、疑点,轻松易懂,学习者没有长时间学习的疲劳,且可选择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进行高效学习。(4)交流方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知识惑点可借助免费交流的平台,立即与其他学习者或老师进行交流咨询,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与干扰。

2.1.2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微课还具有慕课以外的特点:(1)短时性。微课的教学视频只有核心内容组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把时间压缩得更短,结构更加缜密。(2)针对性。微课不以课本章节知识点分节讲授,而只是针对某个学习突出问题或学科知识点进行讲授,内容具体,一个问题一个主题。(3)创作性。微课内容微小,涉及众多领域,草根研究、趣味创作不胜枚举,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讲授者。(4)易传播性,微课视频内容少,所以成果会更加突出,传播会更加快速、便利,更容易转化研究成果。

2.1.3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2],决定学习权利的角色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让学生在家中通过网络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只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场所,其特点在于把授课的主要任务落于互联网上,它的课程结构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同时具有了慕课、微课及其它一些网络课模式的特点,这让它所达效果胜过单一网络课程教学或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3]。

2.2网络优质课的共同点

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等网络优质课的共同点如下:(1)无成本且可重复的学习。它是以视频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上,学习者只要拥有网络任何时候都可以反复学习,直到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为止;(2)自由而纯粹的学习。网络优质课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地点、没有任何多余的束缚,是一个只为学习而存在的学习环境;(3)高质量且高效率的学习。网络优质课要面对全世界的学习者,任何的不足都可引起强烈的反应,因而它的课程设计必须精益求精,是高质量、高效率的优质课;(4)网络优质课是把传统优质课进行模式更改,制作成为网络视频,实现传统优质教学资源向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变[4]。

3.优质课堂的论优原则

通过对传统和网络优质课模式的讨论得出优质课堂遵循的几个原则:(1)应用导向原则新时代下的优质课堂设计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5],好的课堂不只是为了学习者学到知识,而是学习者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2)教学有效原则教学效果突出是一堂好课的本质特征,网络和传统优质课堂都是为了培养目标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它们都对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而达到教育目的。(3)教学多元化原则课堂优质化即保留传统课原有的优点,又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及课堂扩展活动而呈现多元化特点。(4)学生中心原则网络优质课为学生塑造了自由、高效的学习环境,是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和提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教学模式[6],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质课营造了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各方面教学因素达到优质的最佳状态。塑造的环境和营造的气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以让学生能有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5)科学评价原则优质课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只有尽量避免片面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才能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科学正确地评价优质课[7],应是遵循科学依据,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理智的、公平的进行评价。

4.课堂教学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建议

4.1教学优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4.1.1对优质课的重要性不够认识。面对教育的模式改革,很多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没有改变,不明白教育改革目的为何,教师只是为上好课而上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无责任心,教学行为的不端正等都让优质课的普及与推广举步维艰。

4.1.2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不完善。教育只注重教案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学效果和实施程度如何并不深究,对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策和具体措施考虑甚少。

4.1.3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及观念依然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盛行,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填鸭式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8],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倍感痛苦,成绩决定学生一切的落后观念让学生失去多向发展的潜力,破坏了新型人才的培养。

4.1.4学校对于优质课的评选,大多是通过试讲、公开课、赛课等形式产生,评判的标准由学校及老师决定,这不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而脱离教学对象评判出的优质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

4.2解决办法建议

4.2.1增加对优质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普及和推广优质课的运用,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师不负责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奖惩机制。

4.2.2在制度上进行变革对课程的实施提供政策指导,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处理不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环境[9],共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4.2.3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改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教、引导学生学为主,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和遵循认知规律的学习观[10]。

4.2.4优质课评选应是以学生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设计和构思,从当前受学生喜欢的课堂入手才是最有意义和有价值。

三、结论与研究意义

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变化,课堂教学如何改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改革是课程优化的重要手段,教学有效、受学生喜欢是优质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指向、教师基本素质、教师技能方法、学生自身习性是影响课堂好坏的重要因素,而学生中心原则、教学有效原则、教学多元化原则、应用导向原则、科学评价原则就是一节课的论优原则。本文的研究意义是通过传统与网络优质课的讨论,为优质课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为课堂论优标准的统一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8):92-94.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4):46-51.

[3]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5):37-40.

[4]廖宏建,吴涛,庄琪.精品课程中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2006,(3)7:77-79.

[5]陈阳.刘雷艳.浅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3,(2):92-93.

[6]吴也显.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1)1:12-15.

[7]谭广.如何正确评价优质课[J].中国学校体育,2000,(1):10-15.

[8]杨云云.图书馆推广mooCs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01):151-157.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4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包容性,让多元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文化的发展为当代青年人认识文明、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供重要的契机,更让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认知出现了多种新的特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繁荣下,大学生教育的新任务,必须要适应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尤其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反映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由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传统价值,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并且同样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的相同,也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的最佳效能,发挥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铸魂塑“三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五四青年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关键的教育阶段十分重要。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沃土中,从幼儿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接触,并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贯穿教育成长道路始终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做好充分地教育衔接,并且发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延续,不断深化对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实践。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但是要秉持教育的原则,要明确教育的育人根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门类丰富,能够科学的设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始终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从多种价值层面感受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塑造“三观”有着最为全面的影响。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融合是能够直接产生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价值,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吸引力,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的深厚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决心。文化自信也就是民族自信,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将中华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创新与发展,使中华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1]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其能够立足社会、投身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将这一种对于文化的信念不断深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最为有力的名片,文化自信更是大学生明心立志的充分体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用文化去指引大学生自信前行,将这份爱国情怀、强国情怀和报国情怀融入到梦想的实现在征程中。大学生乐于去接受和感受,更乐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这种自信所驱使的文化吸引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更是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激发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高校课堂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内容的是渗透和讲解,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有不断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但学生最为强烈的意愿就是投身到实践中,想要更早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满足职业成长的发展需求。从学习、生活到就业,大学生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美好的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恰到好处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与实践项目的融合,让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学生的认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是直接深入生活的,实践课程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基层、文化馆等场所,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文化传统。如感受家风、榜样模范进社区,让大学生能够懂得感恩、用亲身的体验来深化课堂的认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于大学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面临的新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逐步展开,但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直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

(一)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

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之所以提出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是因为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从传播主体来看,目前“文化名人”成为了追名逐利的代名词,年轻人极易受到该文化现象的影响。网红背后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让部分年轻人争相效仿,忽视文化理论学习,以博取眼球的行为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违背了道德法规的约束,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不仅如此,快餐化偶像的现象,通过选秀、包装炒作等行为,让年轻人快速的走红,成为大众的偶像,而且由于年轻化、流量化的造星模式,偶像明星的职业素养存在缺失现象,对年轻大学生会造成行为上的误导,高投入追星让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年轻人陷入其中,让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一味追求新鲜事物,追求名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也会受到阻碍。

(二)媒体传播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更为丰富,媒体传播让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力更加多样化。但是媒体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大等特征,如果没有充分的媒体监管能力,媒体渠道的文化传播很可能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如网络短视频现象,之前也出现过很多视频乱象,短视频内容缺乏严格审核,不良信息的传播充斥网络,无营养式的视频内容、宣扬色情、暴力、等视频信息,让缺乏自制能力的大学生迷失自我。效仿、打赏、盲目交友甚至让大学生生活受到影响、人身受到威胁。但是不可否认网络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彩纷呈的文化传播形式,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表现方式,如《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大国工匠》等优秀的媒体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较为生动的方式实现传播,更是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让大众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文化参与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见,媒体传播利大于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善于发挥媒体传播长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如果能够借助媒体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呈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不仅仅可以在实现媒体宣传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融合,还能够为大学生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判断能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理论传播者,让媒体教育空间成为清静之地。

(三)青年社会参与、认识表达力的增强

当前高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个性、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大学生彰显个性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认知能力较强,参与和表达的欲望不断增强。对于任何事物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年轻人的性格优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契机。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都需要年轻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去加深其深刻的时代意蕴,年轻人以富有张力和开阔的视野表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时代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大学生去表达,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相互磨合,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文化理念相互结合,推动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去表达,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素材,教育积累,不断更新对于优秀文化内容、价值理念的阐释,以最新、最全面、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面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融合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实践项目,并且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始终保持教育的吸引力、生动性,围绕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激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教育的效果得到深化和巩固,发挥持续性的教育作用。

(一)深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明确教育方向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入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深度与广度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研讨必不可少,教师们要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教育方向要有准确的把握。一要明确教育对象的诉求,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价值认知、理论认知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育的整体方向。90后、00后大学生是时展的新生力量,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超前的意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中,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和个性化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为教学做好沟通铺垫。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善于总结和发现,以学生视角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吸引力,进而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对于传统文化与思想课程体系设计的融合切入点进行讨论,形成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体系内容要保持实时更新,教学素材的融入也要保持亮点的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有新思考和新解读,新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契合点进行整合,更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思政教学教师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对模块内容进行磨课设计,并且录制示范课程视频,形成教师内部的资源共享。并且积极的向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学习,注重交流,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体系。如“五老精神”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忠诚、奉献、创新等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契合,都是需要现代人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不是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需要巧妙的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明确教育的方向、重点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素质提升为先,才能够保证教育方向和重点的科学选择。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育内容更不能空谈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且贯穿教育始终,超出教育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为此,高校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以最贴近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未来求职诉求的教育融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染力。一是明确以“三观”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功范例,以不同历史环境下,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索与思考,深化对于优秀传统价值内涵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认可、并且有高度的自信去思考学习。如“五老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们,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时代先锋楷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直、奉献、无私、忠诚、创新等优秀品质就是最佳的课程素材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去收集和讲述这些故事,增加学生的共情能力,以情感渗透的力量去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影响力。二是明确家庭观教育。将对家风的理解融入到课堂教育中,让家风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榜样模范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大学生多为离家求学,对家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教师可通过“写一封家书”、“你想成为怎样的家人”等课程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家庭责任,从而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营造优良家风。三是融入从业观教育。明确大学生在社会人际交往当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处理事情应该秉承的原则。遴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和国画、民乐、戏曲、书法、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设选修课。[3]丰富学生的认知范畴,提升学生减压降压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补充。通过教育内容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呈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实用价值。不仅如此,职场行为准则更应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呈现的忠诚、仁义都是优良从业观的体现。在社会各种诱惑之下,大学生面对各种职业选择所应该坚守的原则,所应该秉承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有很好的体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对自身职业行为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三)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活动是由教育主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的复杂运动过程。[4]教育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高校要围绕网络化、立体化、协同化等要点方向。[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要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课程表现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媒体呈现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等,每一个能够利用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都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创新的切入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有限的教育实践内增加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和吸引力。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主要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结合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分阶段的逐步渗透。二要注重校内和校外的实践阵地的建设,在学校社会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国学文化等活动,让学生去设计、展示、分享学习成果,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在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等中纳入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谨记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6]搭建校外教育阵地,与历史文化博物馆、英雄纪念馆等积极沟通,建立校外实践平台,让学生聆听历史,感悟文化。三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开设校园文化节目,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讲座,每期通过主题征集的方式,让学生去设置内容模块。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宣传和讲解文化内容,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积极培育优秀的思政宣讲员和学生自媒体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学习习惯。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结合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持续探索,在不断的丰富、创新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从而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豪,刘奉.论高校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1):38-42.

[2]于守海,王新杰.传统文化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4):48-51.

[3]宋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104-107.

[4]白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与时效性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4):87.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5

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助推下,大陆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升温,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近年来,通过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就举办了多次大陆古籍书展、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展、两岸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观摩、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引进等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如何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价值体系,如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传统文化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建设,等等,正成为海峡两岸教育界同仁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有幸组织并参加了“海峡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季”活动,对如何有效实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

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建立科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它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思想、行为处世准则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青少年至关重要。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已为多数有识之士接受,但由于受认识水平、基础教育“功利化”倾向、升学压力和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具有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功能,更应承担起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是有效实施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

1.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保证一定的授课时数

经典国学篇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篇目的保障。教师通过对经典国学著作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吸收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的自豪感。长期以来,大陆对传统文化进课堂没有硬性规定,相当一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纲要》从战略高度阐释了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在教学环节中渗透相关内容。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语文及其他人文学科课程来体现,没有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对其融入教材的权重也无明确要求和考核标准,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台湾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国文课来实现的,其《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国文课约占在校学习时间的30%,随着年级增长逐步加大文言文比重。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地区高中阶段安排有“中华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属于必修科目,并统一使用《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这是台湾地区高中阶段长期使用的一本国学教材。从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看,明确经典国学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和内容比重,尽快将其纳入主修科目,保证一定的授课时数,是有效实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

2.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笔者在参访台湾地区几所中学时发现,他们特别注重利用社团活动和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中华文化之美,体会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真正领悟和认同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台湾建国中学有79个学生社团,其中国乐社、民俗记忆社、社会科学班、人文社会自由班等都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社团,传统文化的元素渗透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从而实现其多元、自主、精致、创新的育人目标。对外合作交流是台中二中开放办学的一大亮点,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去国外游学和交流,通过与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情怀,促其成长为具有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基隆百福国中以科学、系统的阅读活动为抓手,将国文教学计划融入阅读活动中,带动全校各科教学和师生阅读能力提升,如通过“阅读游台湾”主题阅读,让学生感受台湾多样性文化和人情之美,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屏东县陆兴高中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陆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是一所公办国际学校,国际化是学校的重要特色,他们在国际化办学和交流活动别注重对学生“根”的意识培养,提出了“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的办学目标,因为他们坚信:只有有了“根”,国际化才“立得住”。广州市增城新康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他们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通过日常践行、课程融合、活动渗透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师生、家长、社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实现了其“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

3.利用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传统文化与地域关系密切,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地域等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两岸这方面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以河南省历史教学为例,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大地上数千年来涌现出众多影响中国历史的名家大儒,楚国的老子、战国的惠施、秦代的李斯、西汉的贾谊、三国的阮籍、唐代的韩愈,不胜枚举。将这些厚重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名人选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增强了学生的地域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热情。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小学利用避暑山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避暑山庄文化为背景,开发出富有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诗词文化特点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台湾地区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有益探索。台北金华国民中学在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优势,采用“融入”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成效显著。除课堂融入外,还有艺术融入、生活融入、家庭融入等贴近生活的各种实践活动,延伸和拓展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融入”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加大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培养、培训工作的力度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它对教授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授者的学识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两岸中小学,尤其是中学阶段,普遍存在优质师资匮乏问题,缺少学贯中西、文化底蕴深厚的学者型国学教师。目前大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多由语文教师和其他人文学科教师教授,还有一些自身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经典著作储备不足的非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担负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加强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是有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1.建立一支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课程体系,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在师范院校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大在职传统文化相关学科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传统文化教育优质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把这项工作放到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

头人。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教师培训总体规划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等教师培训活动中。通过各级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关系,帮助他们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教育

要求。

3.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到青少年“三观”的养成,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将其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旨在激励教师学习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4.借助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可采用专兼职结合的办法,聘请高校、社科院所和文化机构中的国学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给教师授课。

还可结合成功案例,组织教师参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成效突出的学校,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和

做法。

三、高品质教材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根本

教材是课程最重要的载体,构建科学的传统文化教材体系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教材,它承载着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多重功能。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最优秀的部分甄选出来,如何针对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设计出相应的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这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大陆除地方教育部门和出版机构组织编写的传统文化教材外,没有统一规划教材,还有许多学校自编校本教材,但教材水平不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杂,教材编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问题。

1.确定符合《纲要》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纲要》明确指出,新时期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编写者在确定传统文化教材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时应紧扣《纲要》要求,在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方面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学段孩子的认知水平,深入研究,反复论证,以确定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北师大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该教材在编写时紧扣《纲要》中对初高中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具体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在单元主题及导语、选篇设问、栏目设计等方面均体现了《纲要》要求,兼顾了学生接受和实际教学的渐进性特点,体现了“盈科而后进”的学习

规律。

2.确定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编写架构和编写体例

传统的国学教材和读本大多是对历代国学名篇的解读,缺乏对青少年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解读和引导,尤其缺乏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代价值理念内容的摒弃。遴选和提炼适用于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教材架构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同类教材一般都采用史论的思路,这种架构较为系统、清晰,便于传授。但从另一方面讲,青少年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更要成为传统文化的体验者和践行者,所以加强教材的互动和实践环节非常必要。比如,以单元主题下组合选文的方式,通过“导语”“提示”“思考”“链接”“诵读”等引导性、互动性、扩展性板块设计,既保证了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又体现出文化形态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3.确定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选篇

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卷帙浩繁,许多古代的文化形态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摒弃或改造。甄选出既符合《纲要》要求,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特征且难度适宜的经典篇目,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选篇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材内容质量的高下,体现出编写者的专业水平。当下,一些自编国学教材中存在原搬古文、不加取舍的现象,非常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在文化多元时代,编写者应站在更为宽广的文化背景下,将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养成要求和认知特点的经典文章遴选出来,这样才能触及现代教育的育人本质。

4.确定由不同学术背景组成的编写团队

专业化的编写团队是保证高品质教材的首要条件。中华传统文化形态多样,构成复杂,彼此关联,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精华,甄选出哪些是要“学”的内容,这就要求编写者既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发掘出符合当代价值要求的“优秀”部分,又要了解和把握当代文化价值理念,这对编写者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笔者策划并参编的北师大版面向全国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编写团队囊括古典文学、文献学、训诂学、民俗学、文化学和出版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不同学科的视角论证了教材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确保了教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系统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适合青少年道德养成和认知规律的教育方式和实施途径,是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5.

[2]石中英.关于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15(1).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高校教学中关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投影仪、摄录机等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纷纷登场,给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增添了许多生机。多媒体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传统教学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是否应该从此自动消失了呢?当然不是。传统教学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几千年的积累与发展,有着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发展新教育的基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千秋,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如何使二者完美的和谐统一,成为当今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在认识上的误区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信息量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比如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媒介变了方式没变,只是用多媒体屏幕代替了黑板板书,讲课面对学生变成了直面电脑屏幕,现成的软件和网络下载的内容直接替代了教师的教案,以前的讲课变成了阅读电脑屏幕上的文字,黑板上的板书画图被大量图片、动画以轰炸的方式代替。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改进,甚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大不如前。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并未发挥出真正的优势,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也被弃之不用。

一些教师盲目甚至完全依赖计算机多媒体,达到了没有多媒体教师便不能够上课的地步。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过时,粉笔书写笔屑漫舞,不愿板书。备课不充分造成了课堂气氛尴尬,不如多媒体来得方便,多媒体可以嵌人大量从网络上下载的文字和图片,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来掩盖教师自身的不足。这也是一些教师弃传统教学,推崇多媒体教学的原因之一。另外,有些老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着一些误解,仅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加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忽略了对相关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是穿新鞋走老路,片面追求形式,未能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去更新教学方法和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下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要求教师大量使用多媒体,在引进教师时把会使用多媒体作为一项引进标准,这无形中助长了教师在未能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多媒体。也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定优于其他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其他教学媒体和方法的使用。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比较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多媒体技术引人现代教育,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将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相关内容直观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采取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也使教学信息双向化沟通更容易得到实现,便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诸多方面,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有着它自身独特的优势。

1.对于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如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形式与关系,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图像所包含的大量信息等,多媒体电脑通过动画模拟或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效果极佳。比如,笔者在讲解景观设计中有关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时,展示大量有关的图片,因为图片中包含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内容信息,通过讲解这些信息,并在屏幕上给学生指出来,功能与形式是如何达到统一的,让学生从直观上主动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比起传统的通过表述或板书来得既省时又清楚。

2.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于一体,改善了认知环境,直观的影像、图像和文字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把教学内容的相关图像、文字用计算机技术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交互性。传统教学一般来说以单向的教学为主,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的,不易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有的多媒体课件,以学生为中心,不但界面友好,而且能通过人机对话实时处理教学信息,很受学生欢迎。

4.信息量大。功能强大的制作课件的软件,碗代网络的发达,知识传播的速度日新月异。这就给课堂教学提供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在教学中可以植人更多相关前沿知识,丰富课堂内容,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那是不是多媒体教学就完美无缺了呢?当然不是。一般来说,制作一个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需要花的时间较长,不仅是直接把教材的文字内容转换成电脑文本文字。在应用多媒体过程中,如果信息量过大,教学进程太快,学生将难以消化理解和接受。此外,电脑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电脑,把一切问题都形象化了,反而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再者,无论多媒体电脑的界面如何友好,计算机总是死的,是没有生命的,怎么都比不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已经相当普及,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和黑板粉笔说再见了呢?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会持否定态度,因为传统教学还是有其明显优势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还是主要的,传统教学是不能也不可能被替代。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势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所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不可企及的,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演示、练习等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决不能使用只敲电脑键盘,不用纸笔,不用文字课本的做法。因为“口头”和“笔头”的表达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习。在交流过程中,容易组织起不同意见的讨论甚至争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启发诱导。教师对问题的深刻阐述、机智的解题策略、对学生规律性的错误分析都是十分宝贵的。这些过程并没有也不会被多媒体电脑所取代。比如《阴影透视》这门课,我们在讲解透视问题时,笔者曾想过完全用多媒体电脑演示,但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因为有些东西很难在多媒体电脑上演示。透视中的平行一点透视、平行成角透视、俯仰透视以及多种光源下物体阴影的画法等一系列透视画法,特别是透视中直线的透视规律、线与关键点的关系等这些知识点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反复强调,且不断在黑板上画图讲解,而不是多媒体演示就可以弄清楚的。另外,教与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传统教学的又一个优点是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板书,教师的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少。

当然,毋庸讳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局限来自教师一课本传递结构的限制。譬如,传统教学对图像的处理功能相对较弱,因为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通过口述和板书难以充分表达,教师难以彻底剖析和讲解某些与图像有关的变化过程及细微结构。

四、两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互补性

在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之后,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就显得十分重要。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作为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当保留,如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至于如何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我认为应该是“优势互补”原则,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决不能理解为全堂上机或整节课教师面对电脑屏幕“照本宣科”,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教师画图演示。比如笔者在讲授《工业设计史》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内容时,应用的是多媒体和传统两种教学手段,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了解,然后结合教材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一些重要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高度的逻辑概括能力。等这一阶段的内容结束后,会有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其手段是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图文演示。通过这几个过程的学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非常好,学生反响也很好。这样精心设计实施教学,做到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相长,课堂效果也较好。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讲课要讲究实效,最好的教师加最好的教学手段,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关系,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老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但是相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教学速度慢、范围窄、信息量小等。尽管传统教学有一定的缺点,但是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时效性很强,教师可以随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作出适当的补充,使学生与老师的思维同步,把知识逐步渗透给学生。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又相辅相成。传统教学的即时性、灵活性的特点,使一些问题可以边画图边讲解,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幻灯片操作简单,信息量大,直观便捷,学生可以复制打印,以弥补记笔记跟不上听课进度的缺陷。所以,我们讲课时在使用多媒体的条件下,也要穿插使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介,不可偏废。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每一节课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丰段有效结合,将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7

关键词:mooC;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在信息化背景下mooC(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兴起,不仅仅促进了在线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1-6]mooC能更有效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免费得到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其课程设计的特点,能有效地激起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7]但由于mooC学习不具强制性,且考试过程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因此学习者学习的可持续性及学习成果的检验等方面备受质疑。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体系传授为目标,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传统教学强调单向知识的传输,大部分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科学质疑能力、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mooC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基本运动规律以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科学。学学物理知识,不仅有助于了解自然规律的形成及其基本原理,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大学物理是大学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闽江学院为例,根据全校各专业特点及对大学物理学习要求的不同,大学物理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分为a、B、C三类,一学年课程有128学时或96学时(每学期16周),采用的教材为马文蔚主编的《大学物理教程》。学习者涵盖全校所有理工科学生。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普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知识灌溉式传输造成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显著。从学生期末试卷错误率分析中可见:对于重点考察知识、概念理解的选择与填空题,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对于已做过的实例计算,稍作变化错误率同样较高;对于高中接触较少的知识,如,刚体转动、近代物理知识(量子力学及狭义相对论等内容),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得不够深刻,对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应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明显不强。为切实提高学生学学物理的效率,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对大学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mooC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能否借助mooC模式?如何借鉴mooC模式优势进行教学,且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及时地改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二大学物理教学与mooC相结合的可行性

大学物理教学与mooC能否结合,主要在于大学物理传统课堂教学能否借助mooC模式,借鉴mooC特点,同时又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二者优势互补。mooC之所以发展迅猛,除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外,还因其具有独特性。第一,平台依靠的优越。mooC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学习者人数、学习时间、学习资源等不受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统计学习者反复观看学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地讲解重难点。第二,课程设计的优势。mooC涵盖从听课学习、章节习题、课后反馈、专区讨论等完整教学模式。而且每节课都控制在15分钟以内,重点讲解某个知识点,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教学交互的注重。不同于以往精品课程、视频公共课等网络课程,mooC教学过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学习者在每章节视频学习后必须回答问题才能继续学习;开辟讨论专区,指出学习误区,讲解学习盲点。当然,mooC自身某些缺点是致命的:mooC学习不具强制性,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无法得以有效监督,其测验结果的科学性也无法验证;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教师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也无法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采用传统教学所具有的优势。mooC存在的这些致命不足决定了至少到目前为止,mooC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而从世界范围来看,mooC的发展确实没有起步阶段那么让人乐观:从mooC兴起时被人们寄予“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期望,发展到mooC“元年”后一年《纽约时报》的评论“mooC初步应用结果令人失望,其教学效率依然不及大学课堂”。尽管如此,mooC的优点却可以很好地弥补当前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将mooC模式植入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对视频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缩短教师课堂上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便于教师对问题的引导;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及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基于mooC的大学物理教学

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结合mooC的优势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基于mooC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图1所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自特点:尽可能地利用优质资源,科学优化课堂设计,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人才培养。1.模式构建。基于mooC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从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两个维度出发,涵盖了课前、课堂、课后等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过程,既要关注整体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能力,又要关注学生个人发展的差异;既要注重学生个人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注重师生交互、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因此,在整个课程学习中,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利用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中问题的解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头脑风暴、小组互评等方法,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课后开辟专区,学生在论坛专区中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同时解决其他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全程关注,适时引导。最后,采用多元化测评体系,以期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是多渠道的。2.课程实施。以《大学物理》为例,以5至7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采用基于mooC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1)课前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制作15分钟以内的学习视频,同时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方面的知识,以能力考察较为全面的应用计算题为主。相对陌生的,如,刚体转动、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方面知识,以考察概念理解的选择判断题及填空题为主。学生学习完视频资料,需要完成预习作业。此过程基于网络技术平台实现。(2)课堂学习。教师强调重难点,释疑学生普遍存在的误区,以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解决其他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教师课堂所提出问题的答案。教师的提问对象是随机的,以防部分学生滥竽充数,这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课堂虽然还是面授,但不同于传统说教,教师除了在必要的重难点处及知识拓展处强调外,还要注重全程引导及合理的课堂设计,这也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课后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汇总学生学习的盲点与误区,总结典型,并简明扼要地提醒要点;学生总结学习心得,并关注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及问题疑点,提出解决方案。课后学习一般基于网络平台,在必要时教师课后进行面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理学课程的特殊性,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检验,需通过必要的习题来巩固与强化。因此,日常作业与习题讲解必不可少,但主要由学生相互探讨完成,要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4)评价方式。基于mooC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既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又要考虑期末考试结果,防止mooC考核方式信度不高的弊端、改变传统课堂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因此,期末总评涵盖预习成果、课堂表现、章节小测、论坛发言、期末测验等几个部分,全面考虑学生日常的参与情况。(5)信息反馈。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误区,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日常测评结果为源头,了解学生发误区;另一方面以问卷调查、论坛讨论等渠道,收集信息。3.教学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尝试,我们对2015级数学专业的两个教学班(一个采用基于mooC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称为a班,另一个采用传统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称为B班,a、B班人数相近)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期末测试中,在选择、填空与判断题上,a班平均得分高于B班6.7分(总分55分),可见a班在知识理解、判断及知识扩展上要好于B班。同时,在计算题答题规范性、完整性及知识应用上同样好于B班。根据课后问题调查发现,在参与新模式学习的46名学生中,对此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的有7人,较为满意的有11人,满意的有25人,满意率达到93.4%。学生普遍反映,课前视频学习对课堂参与讨论有很大帮助;在团队竞争学习模式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成就感与友谊。

四结论

采用基于mooC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只有注重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才能实现优化的教学效果。新模式下,学习者一方面好奇于新模式的新颖性,必然有较大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新模式学习下,学习者学习的成就感将近一步得到体现与满足;教师一方面需要做好课前视频的剪裁与编排及课堂引导;另一方面需要优化课堂设计,将课堂知识片断化,注重知识衔接。同时,新模式下师生更注重交互,对教师教学的精力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物理本身的课程特点,习题是衡量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检验手段,因此,新模式下习题解决应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从新模式中我们还发现,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才会更高,而学生由“逃课”向“淘课”的转变过程中,教师不会“下岗”,但必须“转岗”,即mooC不会取代传统课堂,但能给传统课堂带来极具借鉴意义的补充。

作者:洪锦泉单位:闽江学院

参考文献

[1]章木林,孙小军.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8):81-87.

[2]门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53-59.

[3]陈小平.mooC的发展及对高校物理课程的影响[J].大学物理,2015,34(8):38-40.

[4]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60(11):40-45.

[5]野金花,于晓娟.mooC发展与数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J].大庆社会科学,2015,194(4):143-145.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8

关键词:传统体育教学;辩证认识;教学模式

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决定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并于2001年开始在我国中小学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今年也已经过了10年。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并未得到很大改善,并呈继续下降趋势。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必须全部否定。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呢?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并非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造成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应试教育仍然被中小学校以及管理部门顽固地坚持着。往往是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搞的是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起着很大的作用。

2.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没有跟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发展,以升学率、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现象十分严重。

3.社会的就业压力比以往更大。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家长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考、就业成为学生的最终任务。素质发展只能放到一边。学生比以前学习压力更大,使他们无法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体育锻炼。

4.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体育课程在学校应有的位置没有得到中小学各级管理部门真正的重视。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比其他文化科考试科目教师要差很远,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处于明显劣势,直接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一些优点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几十年不断地研究实践发展起来的。它又有一定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需要突破和更新)。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统体育教学强调通过有目的的身体练习,增进学生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运动能力。它突出了体育的实践性和目的性特点。

2.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设计非常系统、精细。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到每节课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要求。

3.传统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学比较系统、翔实,既符合技能形成发展的规律,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4.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练习,讲究运动实效,注意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控制。

5.传统体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这种思想教育仍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吸收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学习践行新课程标准

继承传统体育教学的优点,融合现代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1)在体育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转变过去的传教式教学为导学式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在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做到系统性、全面性。在注重开发新兴的、学生有浓厚兴趣的体育项目的同时,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要充分地利用。(3)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方面,要尊重和吸收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克服过去运动技术教学过繁过细的弊端。(4)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做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在过程评价中,要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练习态度,并在评价结果中得以体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发展以及全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努力,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必定会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2).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影响

多媒体教学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丰富了日常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课堂信息容量增大、教师备课更快捷方便、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优点,当然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无论教学技术怎样发展教师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对媒体的运用也不例外。但是,某些教师还存在一些理解错误,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取代教师的教学工具,在整个课堂中只是一种课件或媒体的演示,忽略了教师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教学理解方面产生很大困惑。在整个教学中只体现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不能完整地履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2.教师难以有选择性地呈现课程内容

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的优势,但是在信息量巨大的网络资源库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是很关键的。如果信息的获取不正确,就会使学生受到误导,从而不能理解正确的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多媒体虽然在教学中有很大优势,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熟练运用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在还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用,即使用了也是图片与文字的堆叠,没有发挥多媒体的现实作用,制约了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

二、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的影响

1.教学模式的变化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要地位。传统教学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学生作为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取教师的“灌输”式的讲授,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将教学相反,更注重的是学生,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具有一定的“地位等级”,而多媒体教学认为知识不是单纯客观存在的,而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中发挥主要作用,教师仅仅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可见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平等的关系。

2.教学目标的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他们主要依据的就是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只是机械地讲授课本知识。这样,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知识仅仅停留在课本,对于一些新的拓展、新的思想几乎一无所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大纲的限定,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只是一味地“赶课程”,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以致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虽然依托的是教学大纲及课本,但是更注重学生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得到巩固。

3.教学媒体的变迁

传统的教学媒体是“黑板+粉笔+课本”,教师利用这些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时间长了非常乏味枯燥,很容易使学生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当然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果媒体的选择使用不当,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4.反馈机制的优化

传统教学的反馈信息主要是通过学生课堂的表现、课后练习的情况及考试的成绩而得到的,反馈存在时间上的跨越性,不能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回应,而且可能会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多媒体教学除采取传统教学中的反馈形式外,还能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作出回应以便学生及时改正和加深印象。

5.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与教学大纲的符合程度,考试是评价最主要的手段,强调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难以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教学中,教学效果的评价将知识、技能、态度、方法、思想品德等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多方面地评价学生,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更看重学生的价值观。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篇10

一、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优秀传统文学在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上存在着许多突出且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教育体系的模式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汲取传统文学的道德意识或者价值理念,两者的融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与途径。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缺少融合衔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融合衔接,这就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学一直徘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者缺乏融合衔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僵化机械的融合,也就是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也讲授优秀传统文学,但并没有对传统文学的意义、文化内涵、概念范畴、时代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教师们只是点到为止,而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也只是囫囵吞枣而已,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没有让学生对传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实际上容易让学生产生价值上的偏颇。二是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过度的阐释,这种过度的阐释实际上带有娱乐性和低俗性,也就是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恶搞”的方式对传统文学进行解读,这在实际教学中非但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反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尊敬感。毋庸置疑,大学生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学的融合需要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不过这种过度的阐释则不利于两者的衔接,同时也消融了优秀传统文学的实际教化功能。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两者融合存在隔阂。目前“填鸭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充斥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课堂,这在本质上不仅不利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同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着一个“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递与说教,就是将必要的知识点原原本本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学的精华或者是内涵真正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如“死水”般的教学并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兴趣,进而也谈不上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接受和理解。“填鸭、说教”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最终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生的兴趣是传统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

二、优秀传统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优秀传统文学中包含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思想底蕴,在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形成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积极有效地探索两者相互融合的途径方法。首先,寻找两者融合的切入点。优秀传统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迟迟得不到融合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的核心就是学生和老师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觉意识,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对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话语内容、精神蕴藉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积极转化且合理地运用到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意识、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传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传统精神的传递,精神的熏陶和渲染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内心里对传统文学、文化产生敬佩之情,同时还要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始终秉持着“关照古今”的教学思想,在现代与传统的互动中重新诠释和挖掘传统文学的思想内涵,最终在根本上完成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和发展,从而使得传统文学重新焕发它的生命活力。其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融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升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和老师在双方平等、平行的地位上进行双向的互动和交流,原来死板、僵硬的知识传播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老师不能再仅仅扮演“传输者”的角色,他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思考和问题意识。同时,老师还要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在形象生动中向学生传输优秀传统文学和文化,在思想教育为主导的过程中可以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堂文化形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于传统文学的演讲比赛、文化沙龙、艺术展览以及名家讲座等,这可以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感受传统文学和文化带来的意义和魅力。

三、优秀传统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