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1:08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1

一、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

在去年浙江省乐清市第三小学的体育调查试卷结果表明,小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有所下降。这便体现了上好体育课是多么重要,我们小学应该全面重视小学体育教学,为小学生的健康负起责任。体育运动是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基础,身体的运动也是孩子们智慧发展的基本条件。简单地举一个例子,以浙江省乐清县第三小学为例,一次体育课大家一起做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跑得最快,有的学生会把足球敏捷地踢出去传给另一个学生,有的学生身体调节与平衡能力特强等等,这是由于学生不同身体素质的表现,实质是这些学生身体运动的发展比较突出,体育运动效果明显,这些小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较强。身体运动的发展是儿童身体发育的时间表,儿童的身体发展有着自己的成长模式,就像小孩子是先会坐才会爬,先会站才会走,先会画线才会画圈一样,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有四个部分:第一,从简单容易到有所难度。小学生的身体运动是由眼睛控制到头部的控制,由躯干的控制的手臂的协调到腿脚步协调再到手指控制等;第二,从身体上面到下面循序渐进。儿童最先发生运动的部位是头部,然后是身体的躯干部位,然后就是脚的部位,任何小学生都是依循抬头、翻身、转身、活动的顺序进行身体运动的;第三,从中心到边缘。儿童的身体运动是离躯干部分越近发育得就越早,离得越远发展的越慢越晚,而身体的四肢部位发展得比较晚;第四,从整体到局部。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是全身性整体性的运动在前、局部的发展在后面,也就是说先是大肌肉的发展然后是小肌肉的发展。掌握了这些规律,学校和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将会明确得多,自如得多。

二、体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小学生们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在快乐的玩耍中得到锻炼;其次,小学体育教学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丰富了业余生活。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儿童情志的磨练,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情志意志上的熏陶,是教室课堂学习以外的一项业余爱好,小学体育课丰富了小学生的课程及知识。第三,有助于小学生增强自信,磨练学生的意志。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身体的运动,给自己带来喜悦,这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增加,而且学生通过体育的教学会得到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提高;第四,还有利于小学生发挥爱好特长。学生中不乏体育爱好者,有的喜欢长跑,有的喜欢足球,有的喜欢跳远,有的乐于体操等等,这些都将是国家未来的人才,那么,他们通过体育课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第五,有助于小学生发展个性,自主创新。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不同个性,有利于自主、独立的品质形成,通过劳逸结合,开发大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小学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康的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小学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小学生顽强勇敢的性格,能够培养敢于面对现实、超越自我的品格,能够培养小学生敢于乐于接受挑战和承担责任与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小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踊跃争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团队协作精神,并能够使小学生从小就培养公平正义的观念。所以说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丰富小学生们的文化生活,还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在集体中获得全身心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在小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发展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有则国富有,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必将雄于地球。我们的希望在少年,我们要加大对少年的教育。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学,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体育教学,寻找更多的方法使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受益。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承担起培养国家栋梁的责任,乐此不疲。

作者:陈晓晓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教育作用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提到体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健美的体魄、优美的体育动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化,审美水平也大为提高。体育教育来源于实践,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它不但要求学生强身健体、培养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更将深刻地影响其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体育课是对学生加强美育教育的极好方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锻炼意志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发掘这些潜在美的因素,可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身体美、运动美和心灵美。这些因素在教育人的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体育教学中的健与美以它独特的风格,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影响学生的情感,这不是单纯靠说理,而是靠形体动作打动人和感染人的。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首先体育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审美能力,对体育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情感有所了解,并能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进行应用。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保持和谐健美,利用自身形体美、姿态美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体育教师应以自己优美的语言、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优雅的行为、进步的思想、正派的作风,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在平时上课时,要穿着大方得体,口令洪亮,情绪饱满,态度和蔼可亲,讲解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共鸣。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语言,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也是非常有益的,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也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简短的表扬性的语言肯定成绩,既鼓励优秀学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因此,教师要力求语言美,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准确、口齿清楚、口令清晰,而且语言要文雅、和气、谦虚,带有启发性、鼓励性,充分发挥语言生动形象的直观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到位、优美熟练、自如轻松,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勇气,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增强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美育因素,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感受美、创造美的可能,而且可以丰富学生对美的情绪体验,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力和情感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和表现。通过运动学生可以培养运动美、行为美。在运动训练中,动作技能要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受,培养感受性就是审美活动。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对美的反复体验中,能大大增强感受性。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灵活、敏捷、快速反应等能力。美融汇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中,体育运动的美是通过形体美、技术美、动作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娴熟和谐、优美大方的技术动作,给人以刚毅、潇洒的美感。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熟练、协调、优美的示范能力,在教学中力求把每个动作都示范完善,通过完善的示范动作把体育运动的美充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感受体育运动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情趣。在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强调动作的准确、规范、优美,以美的动作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生活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形与神的有机统一。体育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需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培养人的坚毅、顽强、勇敢的精神,运动场上集体项目的默契配合能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奉献精神。运动的过程,就是人感受真、善、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运动中的言行和表现,并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塑造学生正确形态,行为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欣赏人体美,让学生知道站立时的探头、耸肩、歪脖、含胸、驼背、塌腰等,既是不正确的,又是不美的。还要让学生消除对形态美的各种误解,例如把肥胖当成丰满是一种误会,把纤弱当成苗条是一种错误,把粗野当成勇敢是一种颠倒,把无病当成健康则是一种无知,使学生放弃自己的偏见,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美,让他们学会根据人体美的规律去追求适合于自身体态特点的美,苗条而不纤细,丰满而不臃肿,魁梧而不单薄,灵巧而不瘦小,使学生感到美就在自己的身旁,只要正确地去追求,就会得到。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塑造健美的身体,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锻炼者都希望有强健的体魄、健美的肌肉、动人的曲线,协调、优美的姿势,追求身体美的过程,能唤起人的美感,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健美的体魄离不开健美的体格,也离不开健美的精神气质。当发现有的同学对美的标准认识不清,单纯追求穿戴,渴望纤细的形体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明确指出塑造人体美的关键是拥有优美的形体姿态,既能展示个人的才华与修养,又能掩饰相貌平平和身体缺陷,同时还能体现出高雅的气质风度。另外,优美的身体姿态不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通过行之有效的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体格,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而且注重锤炼学生顽强的毅力及战胜困难的信心、抗御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健美的体魄投身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

体育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利用幻灯、图片资料和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健美”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训练学生坐、立、走的正确姿势。通过动、静结合的体育锻炼,从形态和技能上完善人体,使学生感受人体美,热爱人体美,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身体姿态,形成良好的站姿、走姿、坐姿,使身体发育正常、匀称,获得健美的形体,提高学生形体、姿态的美感。

在教学比赛中,因求胜心切,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守规则、损人利己、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等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时针对这些行为加以批评教育,使学生懂得作为一个学生理应做到行为美和语言美,懂得遵守规则、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针对学生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要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可以收到极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场地器材布置的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直观表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安全有效、井然有序的器材场地布置,不仅会给学生一个美的印象,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鉴定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平时应多积累美学知识,勤动脑筋,课前认真备课,从教材中去挖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策划,充分利用美学知识,把场地设计得美观清晰,器材放置得和谐有序,营造一个安全有效、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处优美的环境中,由喜爱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对美的欣赏,陶冶美的情操。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体育器材;体育教学;意义;实施

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学生完成体育课堂上教学任务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容易忽视体育器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重要意义,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影响了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一句经典的话“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谈何教学?谈何学习?即使去教了去学了能取得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吗?众所周知,考量有效体育课堂教学必须考虑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投入)、学习结果(产出)和学习体验。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学,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这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下面讲一则小事例:2013年12月,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管理中心主办的“公益体彩,快乐操场”活动对周口市项城定级镇王李桥小学进行了一次体育器材捐赠活动。下课铃响后,当同学们看到操场上摆放整齐的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时,都像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飞”了过来,围在一旁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老师的允许下,拿到器材的小家伙们立马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练了起来。

通过这个小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器材对体育教学来讲,能使课堂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体育器材之于体育教学能够增添运动乐趣,求新追异、挑战自我、竞争对抗、体验成功、合作配合。

其次,体育器材之于体育教学,能够发展生活技能。所谓“基础运动素质”包括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所谓“基础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平衡等。这些都是“运动教育”中,为人们生存生活技能奠定物质基础的教育。借助适宜的器材,可以有效的发展这些技能。是想,如果没有体育器材的辅助,那么,像撑杆跳高、投标枪等一些列体育运动岂不是只剩下了空壳子?

再次,体育器材之于体育教学有拓展动作方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和日常锻炼中,借助器材能够展现动作技巧、提高动作难度、强化本体感觉,例如对垫上运动、负重练习、拓展与极限运动等都有着极大的提高。例如,我们利用标枪与皮筋组合成简易跳高架,高度升降方便.有助于缓解学生恐惧的练习心理,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练习和体会动作技术与方法,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落实。

最后,体育器材之于体育教学还有利于竞技文化的学习。竞技运动是人类的运动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奥林匹克是人类运动文化展示的最高舞台。按竞技运动项目配置的体育器材,是对学生进入体育文化教育的“道具”,借助这些器材进行的体育学习,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学习竞技运动。长期以来,学校的体育器材以竞技体育的体系为规格标准,器材的一统性和成人化影响到了学生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兴趣,如篮球教材使用篮球进行篮球技能练习,跨栏架多在田径课上学习跨栏跑,这点需要改进。

体育器材是教学目标的纽带,没有体育器材的体育课是不完整的体育课,没有充分应用体育器材的课堂是不完美的课堂。体育器材关系着体育目标的达成、激起学生体育兴趣的助推器。基于体育器材设计教学内容是一个亮点,在这种设计思维下,体育器材才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有效教学的背景下,根据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的精神,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体育器材进行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标的可行之路。既缓解了体育器材不足带来的困境,也能提高体育教学的密度,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体育器材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师上课选用器材时,首先考虑到是否能为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能否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其次还要考虑到器材的经济性、实用性和教学的高效性,在教学中最大可能的发挥其效益。教学中要想实现选用的器材高效达成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比较,互相交流积累,依靠智慧来实现器材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综上所述,体育器材之于体育教学主要有四大作用:一是培养学生兴趣,促进体育教学;二是发展生活技能,提高生存生活水平;三是拓展动作方式,克服运动难题;四是学习竞技文化,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谨慎选取体育器材,尽力取得体育教学的最优化。要注意做到:一,以生为材。如利用学生为障碍物开展S型的接力跑。二、以地为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身边周围有许多可以直接利用的教学器材资源,如树、单杠、双杠、云梯等一切操场上的自然物都可以作为耐久跑的介质,目标变化式的耐久跑更能够让学生接受。三、废物利用为材。有一句话这样说“这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有许多废旧物品,我们可以回收过来,只要稍加制作改进就能开发成上课的一些简易实用的体育器材。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弥补了我们上课没有体育器材之困。总之,体育器材对于体育教学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体育器材的应用,认真选择每一种利于教学的器材,将体育教学与体育器材完美结合,以取得更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2]黄燕春等.《少儿趣味田径器材开发研制的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3]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田菁.《利用体育器材设施创编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体育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决定》中强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对以知识经济为时代特征的21世纪的国际竞争,创新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把创新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推进,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我国传统教育弊端之一是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意识明显薄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育教学有别其他学科,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因此,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它独特之处。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观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观而提出来的,它主张摒弃注入式教育方式,提倡民展个性,

因材施教的导学式教育方法,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散思维包括思维的主体、思考联想、发明发现。创新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幻想、敏感性及幽默感。

二、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教材是客体,教师和学生是主体。由于教材对教师而言,是已知的,因此教师是主体转化为主导,成为学习活动中的控制者,所以学生是学习中真正的主体。体育教学不同其它课程和特点是,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投入智力,积极思维,而且要投入体力积极进行身体活动,才能对教材加以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的这一特点,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挥教学系统所有要素和最佳功能,实现教学最优化。在其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内容和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构成创造力因素,促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以创造性的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语言的修养;迅速地检索出自己的信息贮存,对学生反馈信息有灵敏反应。

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就必须在教学中灌注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对学生的培养从“学会”,掌握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条件,环境和氛围,学生有机会在更加广泛的选择对象中沟通新、旧内容的联系,启发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意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等。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创新教育”培养

(一)运用提示法培养创新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在学上下功夫。运用学习提示,激发学生的兴趣,遍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掌握动作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例如,在教健美操整套动作和组合动作时,教师可以重点提出一引起动作,启发、诱导学生在原动作基础上,怎样稍加变化就可以变成另一种姿态的动作。从开始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变化,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思考某个动作的多种变化。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提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这些动作,灵活掌握这些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主张摒弃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心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性。

(二)运用主题表现法培养创新教育

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一定技术后,如果运用主题法就可使学生在思考之后主动地去锻炼,即可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又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例如,在游戏课中,要求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忽然间遇上暴风骤雨”并给他们5分钟左右的时间准备。练习口令下达后,有些学生以跳跃的形式越过假想的“小河”:有些学生抬着“病号”急速跑向“安全区”;而有些学生则以冲刺的形式来逃避“雨淋”等等。在各显神通的瞬间他们的力量、速度、弹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讲评,以使他们在今后的类似活动中提高“创新思维”的质量。在这过程中,不但打破以往传授知识及运动技能为中心传统教学方式,而且在教学中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的能力。

(三)运用自主学习法培养创新教育

自主学习法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的方法。平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创编一套徒手操,并配好音乐,然后让他们在课的准备活动中轮流带做。例如,在一堂耐久跑的教学中,课前由一位学生带做准备活动,而这位学生编排了一套伴有《健康之歌》乐曲的徒手操,结果,这套徒手操不仅有良好的创意,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削除了学生平时对耐久跑的情绪低落,心事重重,怨天尤人的消极行为。另外,指导学生创编体育游戏,并在课上安排时间,让他们带着大家做。如,在一堂游戏课中,给学生一些海绵球,要求学生1-5人一组在篮球场自编一项最喜爱的游戏进行活动。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赛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体育能力,弘扬了他们的主体性,而且也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点一滴地得到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练,教师也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体育教学.

[3]中国学校体育.

[4]班主任.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培养;激发;提高;效率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意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而现代教学手段下的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学”为中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体育课的教学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现代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体育课教学中,能不能提高他们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呢?由此,我们进行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探讨与研究。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要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中就要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以及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因此,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教学手段下进行体育教学,就是借助互联网,运用多媒体,将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平台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新课改目标,继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的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就充分利用学生对多媒体网络的爱好,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枯燥无味,导致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电脑,在这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教学课件中教学画画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如,能播放点适合学生口味的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同学们就会觉得耳目一新,跟着节奏做动作,即使较长时间地练习某个动作,也会兴趣浓厚;又如在课堂上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中,放点节奏感比较强的迪斯科音乐,学生既体会了竟赛的激烈,又感到身心愉悦。一节紧张又高强度的体育课接近尾声时,伴随着轻柔轻缓的乐曲练上一段优美的小舞蹈,不仅使学生全身紧张的精神也能得到休息,不仅学到了体育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使学生在欢快的心境中既锻炼了体魄又受到美的熏陶。体育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提供技术,技能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上室内课内时我们播放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夺冠、国旗升起时动人场景的录像,看了以后,教师通过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知道只有拼搏、努力才有提高,在此环境的感染下,同学们会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计算机和网络的引入,为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更科学有效的方法,跨区域的协作教学研究成为可能,如不同的地域学生体质比较研究。又如:应用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而开展的学生体质发展模式研究等。随着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必定会产生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总而言之,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种“刀耕火种式”的教育方式即将成为历史。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6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云南晋宁650600)

【摘 要】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兴起全民锻炼的高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使学生真正拥有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大学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结合我院的职业特点给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锻炼;重要性;体育意识

0 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多数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进行体育锻炼意愿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1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对他们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以及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的重要方面。在城乡居民体育经历中断年龄分布的统计中,有82.54%的人在30岁以前就中断了自己的体育经历。当然不参加或中断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但学校体育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是他们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要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2.1 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2 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3 大学体育在我院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校的特点来说,我校学生属于医学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1:20,女生占很大比重,因此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体质不好,但是,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以后学生面对高强度工作环境的基础,所以培养我院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我院应注重体育教学在学院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以后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培养我院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

4.1 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院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身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本身也应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的典范。

4.2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然,体育比赛形式不仅是传统的竞技项目间的比赛,而且也可以是系与系、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并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院要重视体育运动会、篮球赛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各学院、各班级之间的拔河、跳绳、趣味运动等比赛。

4.3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不仅包括运动能力,还包括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需要的能力。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欣赏性等特点,体育教师可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特性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出相应的对策。如在比赛中,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各种活动能力,使他们在参与比赛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思想、能力和个性特点。

5 结语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体育和健康新理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5,5.

[2]黄一飞.试论体育意识[J].浙江体育科技,1995(2):93.

[3]陈荫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6.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7

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在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大背景下,教师更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榜样和领头羊,如果失去了教师的督促和示范作用,体育教学的效果比如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不仅要注意“为人师”,还要做到“为人友,为表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熟悉体育教学课程大纲的内容,了解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结合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特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另外,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的爱好,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高校体育教学的难度很大,较之初级阶段的体育教学有了更长远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也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要跟得上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的需要。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树立“百年树人”的宏大志愿,立志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重视体育课程的教授,而且要注意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教育,帮助学生们成为全面进步的优秀人才。教师应该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要涉猎体育相关的多种理论和实践内容,为开展创新性和改革性的体育教学提供强大的保障。例如,体育教师在教授篮球课的时候,一定熟知篮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篮球的基本特点,并逐一的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首先建立对篮球的理论认知,其次才是实践运动的参与。再如,在教授乒乓球课程的时候,不要仅限于二人的对战,可以开展小范围的小组乒乓球对抗赛,教师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并不时的进行实战知识讲解和疑难点分析,帮助学生们不仅提高实战水平,还可以在对抗练习中找到乒乓球的乐趣,并努力坚持下去。

要革新体育教学理念,挖掘学生兴趣,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其实就是兴趣驱动学生自觉参与到社会化的体育活动中去,只有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的参与体育运动,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的。体育的宏大目标是为了培养身体健康、意识积极和能力出众的优秀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应该顺应这一目标,把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风尚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们真正爱上一种或几种体育运动,并作为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锤炼意志品质。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中,不乏课程内容的改变,也包含很多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但是最根本的改革措施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快乐体育的氛围下把运动作为自己的爱好,实现终身体育的效果。

例如,在足球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展示足球的基本技巧,如带球跑、脚颠球、头顶球、射门、传球等,让学生们感受在绿草地上、蓝天白云下进行的足球运动,魅力四射,并且健康时尚,这样的话,学生可以自然被足球运动的魅力吸引,并自主的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一堂简单的足球练习赛,让所有喜欢足球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享受每一次球、每一脚传球的乐趣,在集体中实现个人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统一。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那些内心本来就喜欢足球的学生,自然可以更多的接触和参与足球运动,并将其作为日后运动健身的第一选择,成为终身体育的范本。

要树立长期运动锻炼的意识,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引子和示范,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身的运动乐趣所在,并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促进运动技能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格和价值观,实现身体和思想的全面发展。无论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不能满足于课程大纲的要求,而是要跳出条条框框,引导学生进入自由体育的境界,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典范和引路者。

要加快课改步伐、寓教于乐,实现学生体育文明的升华

高校体育教学中,课程改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潮流。这种改革,不是单纯的改变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而且彻底根除严重滞后的体育教学理念,树立一种新的高校体育教学规范,完善学生主导的体育运动机制,让学生进入快乐和自由运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健康的成长,快乐的进步,均衡的发展,全面的提升。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作用;教学方法

一、小学体育课的作用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赖于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1.小学体育对血管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的产生主要靠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来供给,这样就会使血管开放、心脏跳动加快、血液循环加快,长期进行下去,无疑对心肌和血管的弹性是很好的锻炼。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其心脏搏动次数要少于不常锻炼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心肌强而有力,只需搏动较少的次数就可以排出较多的血液来满足运动的需要,而不经常锻炼的学生,他们的心脏弱而无力,只有靠搏动较多的次数,才能排出运动时所需要的血液量。

2.小学体育对呼吸的影响

体育锻炼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量增加,要求呼吸器官加强工作,久而久之,呼吸肌变得强而有力,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就随之提高了。当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时,他们的呼吸器官也不会因为呼吸次数过频而出现疲劳。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为小学生适应剧烈运动提供保证。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斌.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J].学生之友:下,2011,(8):76.

[2]黄瑞洪.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8):87.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9

摘要: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一)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恰恰相反,研究表明,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

(三)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四)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做人是第一重要的。

那么如何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教学实践中,课堂教法要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一、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二、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诱导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五、感染法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个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出发,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有利条件,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把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学生个体需要全面和谐地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除了注重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外,还要利用体育教学的有利条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全面培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启发引导,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所谓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承认自我的价值是自身观念积极发展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中,不注重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容易使一些学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主要是由于自我观念消极,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例如,教学练习中总是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游戏比赛中经常给小组拖后腿;教师对他不闻不问,同学对他疏而远之,等等,使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总感到孤立伤惶,在练习时自感能力不高而不敢表现才能,在游戏竞赛中唯恐失败而推辞躲避等。由于经常把这种自我否定的评价理解为应得的和不可挽回的,久而久之便形成“我不好”、“我不行”等自我否定的意识。

针对种种消极的自我观念,体育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启发引导。首先,应帮助他们全面地评价自我,使他们形成“人家好,我也好”,“我一定能赶上并超过他们”等自我肯定的意识。其次,要尽可能地提供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表现自我。如比赛中指派基础差的学生出任先发阵容,并将其安排在最有利于发挥其长处的位置;安排他们与水平接近的同学比赛,体验成功感;练习时经常指派他们保护或帮助其他同学;对体育基础较好而组织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委任其为分组练习的小组长,等等。教师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良好表现要予以及时的肯定,引导他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促进交往,培养正确的社群心理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体育教学中同学间频繁接触与交往,相互帮助与竞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群体意识,克服骄纵、迁就、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形成接纳、宽容、互助、利他等良好的社群心理。

体育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评价学生。因为一个团结健康的集体的形成与教师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经常采取排斥的态度,轻视他的能力,低估他的动作表现,并动辄处之以惩罚,久而久之,学生集体也就会对其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公众场合对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应以关怀鼓励为主,多给予肯定和认可。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交往的环境。例如有意识地安排性格孤僻的和性格开朗的,技术掌握较好的和技术掌握较差的学生共同练习,或合作游戏,使他们形成行为上相互依赖的小群体,在交往中促进学生的相互体谅、平等待人、友好相处。

3.体验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

人生的征途中,总难免碰到困难和障碍,也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又要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经受挫折的考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和身体练习,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必然伴随着成功和挫折的体验,更有利于提高心理承受力。

首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立一些挫折环境,使学生在反复的失败中体验挫折。如山羊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较高的山羊上练习。在学生反复出现技术困难后,教师就应用较低的山羊让学生进行练习。对于技术水平较好、自信心较强的学生,教师有时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不公正”的批评。另外还可以安排一些不平等的比赛,有意识造成挫折环境。

其次,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挫折反应进行启发诱导。不良的挫折反应的反复有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挫折后的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屈从和压抑行为等,尤其对后进生的挫折反应更要及时予以引导。如平时检查后有些学生成绩不理想,于是颓废沮丧,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并提出新的行为目标或者帮助他们找到考试结果以外的长处,使他们冷静地接受现实,提高心理承受力。

4.巧设良机,提高个性表现力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时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想象,“一个教师一言堂,内容满堂灌,要求无区别,学生一个调”的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出良好个性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使所有学生积极思维、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和充分展示才华的良好机会。例如足球教学比赛中,过去往往是几个技术好的在前面尽显风采,其余的则在球门口看家护门,输球是看家的责任,赢球是前锋的功劳。为了给所有学生表现的机会,可在球场四周设多个球门,每个学生既是前锋又是后卫,都有机会进球建功,也都为看家守门承担职责,则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表现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