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学生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35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1

关键词:引导领悟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领悟、创造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提出“教”与“学”结合的依据

1.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段的教学以养护和锻炼并重,重点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必须体现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十分鲜明,对事物的注意、思维持久力均差,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编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力求活动是群体性的;力求多安排游戏性的教材。我曾在一节教材为50米考核的课中做过成功尝试,使枯燥的考核课充满情趣。从课的开始就安排反应练习以集中注意力,随之在准备活动中又安排三项行进间的游戏练习,不仅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还紧紧扣住短跑的特点进行了起跑所需的反应练习,做到一举多得,测验成绩良好。

2.教材的安排要合理。“动”应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同时,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适应性规律。因此在教材的安排和课的结构选排上,一般应把游戏教材作为主教材,又作为准备活动内容,在基本部分结束后,一般安排赋有竞争性教材,不仅体现出“教”的特点,更使“学”有量的保证。

3.“学”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必须有计划地学习有关运动技术,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完成学习基本任务,“学”建立在“动”的基础上。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才能使技术内化而形成运动技能。因此学习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必须是科学的身体练习,并溶进智力、心理等因素,“学”本身具有特定的含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教法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分解教学是体现教法的关键。如何分解教材又是核心问题。依据程序教学原理,科学地把教材分解为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并一步一步掌握,以达到完整掌握技术的目的是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状态,然后启发、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领悟。

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布鲁纳认为“发现”按其本质来说,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运球技术,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运球要点的发现。练习后学生纷纷发现:“拍着拍着球就跑掉了”、“一跑起来,就容易碰到球而摔倒”、“运球跑时,将球向前斜拍比较容易”、“球着地时,如果手的节奏与球不一致,球就会脱手”、“我在右手方向拍,可球偏偏跑到左边去”等等。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就会这样的道理。这种由下至上的认识形成是会牢牢地记在孩子们心里的。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有了发现才会思考,学会思考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教育不仅仅是吸收新的信息,它同时还包含学会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是每个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要引导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具有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学会学习是一个长久培养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识在集体中的直接碰撞,使学生在集体中确认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学得更快,领悟得更深,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生命教育快乐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概念的提出

“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一词,原本是针对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而出现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除对生命的威胁。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并很快传播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课,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1]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哲学家狄尔泰曾说:“知识与生命的脱节、理论与生活的分离,产生了许多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我们曾经一度忽视了生命教育,导致小学生日常生活普遍较为平淡,充实度和满意度不足,他们缺乏对生活情趣的捕捉,鲜有对自身心态的关注。调查显示,29.59%的小学生“经常很快乐”,65.54%的小学生“有时快乐有时不快乐”,6.27%的小学生则“经常不快乐”,诸如“上学苦,上学累,小孩儿活着真受罪”等灰色童谣遍及学校。不少小学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在有些学生身上甚至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问题的根源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体育,是生命教育的生物学基础,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和重点。体育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运作上都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关照生命的完整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2]通过体育健身,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每一个师生都获得整体生命(包括健康状况、生活状况等)的充分、和谐、完美的发展;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培养个性,把差异看成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形成和完善独特个性的内在资源;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不只是把自主性视为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是把课堂还给师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促进师生生命的健康成长,让师生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和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快乐生命教育

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设计、组织、评价方面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机地融合生命教育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生命教育活动,学生能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能更充分感悟、体验、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通过体育健身让学生感悟生存的价值。

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来看,运动前的充分热身活动,激烈活动后的放松,跳跃中的屈膝缓冲动作,垫上前滚翻动作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本身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科学健身的意识,这些动作本身就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服务的。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物体只要在运动,就会受力的碰撞。我们常说的“安全第一”不能只是挂在嘴边,而是要事先考虑好细节,如短绳的正确拿法、场地平整、器械牢固、队伍调动合理、加强自我保护和关注同伴互相保护等,这都是生命教育无痕化的体现。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朗朗上口的体育常规三字歌作为安全教育目标,采用“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社会规范作为课堂常用提示语……学生只有科学地健身,养成好的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感受生命教育,才可能绽放快乐的旋律。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心灵。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是人类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小小交通指挥员》的主题情景中,红旗、黄旗、绿旗的视觉感受,交通指挥员严肃而又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动作,汽车有秩序地形式等一系列情景,会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社会环境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价值的重要性。

又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是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爱心教育、珍惜生命教育的一个典型的事例,在体育课上我从志愿者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来引导学生明白保护好别人的生命健康要用团结来实现,如可以为灾区小朋友送温暖,献爱心。又如我让学生用小垒球做搬运砖头传递比赛,以小垒球作为转达,以小篓作为搬运工具,两个人抬运小垒球,进行小组比赛,学生热情高涨。当他们在配合练习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如配合不主动,小垒球倾倒在地,小组没能完成任务,学生相互埋怨,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想办法,改变他们怕吃苦的懒惰思想,形成“赶”“比”“超”的进取精神。学生在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跑、跳、抬、绕等基本动作,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培养出一些有思想、有创意、组织能力强的小志愿者。学生兴趣盎然,在快乐的“动”中体验了生命价值,在助人与被助的过程中,快乐得到了升华。

3.尊重生命个体,让学生在和谐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3]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体育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爱心指数,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例如教师的语言:“比一比哪组合作最协调”“哪组队员心最齐”“谁的动作最美”等贯穿全课中,这样就能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创新,从而创设一种团结互助、竞争合作、欢乐向上的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如:“你的看法很独特!”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对他伸出大拇指,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哪怕他们回答有错误,我也不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并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他们。

不仅老师要评价,同学之间也要进行互评,我指导他们找到学习的目标,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尝试着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表扬或者找到不足之处,正确运用评价语言,激发学生潜能,这样他们就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每个学生都在动脑筋,从而激发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开朗,使他们充分感受生命的活力与喜悦。

四、拓展生命教育的体育教学空间

我曾对学生和家长分别进行了学校体育向家庭延伸的可行性调查,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85%的家长支持与孩子参与各项活动,95%的家长和孩子非常愿意自己的家人开展亲子体育活动,认为可以更加增进家人的亲密关系;53.4%的家长认为可以起到给孩子做榜样和休闲娱乐的作用,6%的家长认为有利于人际交往和体育爱好,选择治病防身的家长占46.7%。家长的支持,使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同时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在孩子与家长之间架起了共同体育锻炼的桥梁,有利于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质量。

我们与社区街道一起连续开展了多项“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亲子趣味体育和生活能力比赛,如:帮妈妈梳头、叠被子、跳绳、踢毽子、夹球跑、绑腿……学校每天早上和晚上向社会大众开放足球、田径、篮球、乒乓等场地,组织学生和居民打太极拳、玩斗嗡、打篮球、踢足球等课外体育活动,孩子和家长互协互助,挑战极限。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学生走出了学校,走进了家庭,走向了社会,学习并掌握了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正如乐瑰琦老师在《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一文中写道:“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众多情感,寄寓无限希冀。”[4]

总之,只有教师善于用一双慧眼,捕捉学生生命中的浪花,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培养,使学生初步享有一个完整、愉悦的人生,并对自己的生命前途充满憧憬。

参考文献:

[1]肖川.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

[2]张凤仙.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人格发展

一、激感,培养意志型人格

情感是指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意志型人格的培养,一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有了这种人格品质,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起和求知欲。二要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三要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二、展示自我,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主要表现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被困难吓倒,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二)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主动型人格体现人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显得缺乏灵气,考虑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数学教育中要营造一个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对有独到见解要大力表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使学生自觉形成主动型的人格。

三、自主探索,培养思考型人格

思考型人格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自主探索是培养思考型人格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思考型人格品质的形成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培养思考型人格品质。

四、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人格

容纳型人格,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宽容大度的态度,相互信任、互动配合,对事不存在偏见,能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好与坏),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当今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组织作用极为重要,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的的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容纳型人格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强调合作时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配合信任、接受分工、积极态度,完美形成合作学习与容纳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五、延伸思维,培养灵活型人格

灵活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敏捷,处事灵活,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随机应变,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数学课上,学生能敢于提高、敢于质疑,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挑战、敢于表达”的质疑品质。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起。

六、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学习态度、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性格等。它在学生学习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活动不断发展,成为学习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和前提。让学生在爱的活动中,理解爱,感悟爱,并把爱的行为上升到爱的情感。

好的数学教材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我们在强调教材工具性时,不要忘记对教材人文资源的开发。据了解,即将推出的新教材,在方面非常突出。我们在使用中,千万不能以老观念,老办法用新教材,不要满堂课只是干巴巴的阿拉伯数字。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讲课中自然地融入人文知识,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生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B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语言的进一步应用,使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尤其是基础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到基本的语文内容和知识,还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思想,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和目标课程化。

一、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跟其他高年级的语文教育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开始,需要小学教师投入更多的情感,真正的了解小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等,然后利用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基本的情感教育方式。

(一)师生情

教育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是一个情感化的过程。小学语文教育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是教师的友好伴侣,在人生前进的历程中,将生命中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需要浓厚情感的支持。师生之间的情感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学生的父母,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用行动和思想来感化学生,使其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亲情

小学生在成长阶段中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来自亲情的关爱和关怀,通过亲情教育让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亲情的无私和真挚。然后将人的品行和亲情教育相结合,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教育意义,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学习水平。亲情教育的投入,会让学生感受到更温暖、更亲切的教育方式,从内心深处渴望学好文化知识。

(三)友情

友情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呵护和关爱,是人奋斗中的正能量的结晶。正因为朋友的情感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因此需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友情的真正含义,让小学生明确友情的重要性,如何珍视和发展友情,学习跟人沟通、交流和相处的能力,在学校或者班集体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行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中采用知识教育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睿智,而真正的情感投入会让人变得更加完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知识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在传授知识时摒弃灌输式教学,多一些沟通和交流,会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也会不断提升。

(一)在激发学生语文情感的同时要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

在任何事物的讲述和学习中没有情感的融入就无法打动人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投入积极地学习情绪。教师在课程教学时采用积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体现来讲述语文知识。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就会让小学生感受到充满感情、饱含激情的课堂氛围,在讲述语文中的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文化素养。例如我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以读为主,以情贯穿,情境结合的方式切入主题。伴随着沉痛庄严肃穆的哀乐,利用多媒体的作用,将学生带入举国痛悼伟人的情境中。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础,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挖掘出来畅所欲言。情感碰撞之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读”表达极度的悲痛之情,再通过“悟”体会到邓小平爷爷博大的胸怀以及他和人民的血肉深情,最后再由“写”促使文章的情感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样将课堂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互结合,在生活实践中融入语文课文内容和知识,将基础知识具体化。

(二)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很多情况下,由于小学生涉世尚浅,生活中的社会经验不足,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一些事物理论难以理解和想象。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打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根据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图画来展现故事发生时的情境。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音频、图像和文字等元素来充分的展现故事的场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的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三)在语文写作中融入情感

语文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能够充分体现出语文的基本水平和能力。小学语文教育中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促进小学生感情的表达和升华。语文写作会涉及到很多联想和想象,写作的内容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为了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真正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写作中,可以采用写日记的方式来对学习的内容和技巧进行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厚积薄发,思想和情感得以升华,写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模式的状态,提升了教学质量,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得以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要注重知识的讲解和解题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投入,利用自身的情感表达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生内心的想法。因此,要想让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中发挥作用,就需要优化情感教育方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将更多的思想情感运用在小学语文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傅婵.情绪智力与中小学生的情感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03:46-49.

[2]孙德成.中小学情感教育及教师情感性素质培养实验研究报告[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7-13.

[3]李慧.班级活动对小学生情感能力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家庭教育;具体策略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体上来讲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对社会以及学校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在一定层次上不仅引起了家庭的重视,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自身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今后发展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育概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主要的成分,在家庭中的环境、家庭氛围、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等都构成了家庭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快速的发展,许多专家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中的教育,其次接触的就是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在这三者中进行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促进,在大体上来讲缺少哪一种教育都不是较为完整的教育,对于学生综合发展来讲都难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三者教育中父母是小学生中的首任老师,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具有的特c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相关的先导性,在大体上能够弥补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父母是孩子中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小学生成功的起点。作为小学生的人生第一位导师,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作为家庭教育还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根本上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针对性来说主要是指在一些事件中而采取的一些措施,针对相应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在大体上来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孩子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三、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大体上来讲只有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三方结合开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缺失、家长在教育能力上较为低下以及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较为不当等等。

(一)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错误的认知

当前家庭教育中在认知方面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缺乏一定的认知,在总体上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认为只要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在生活上不饿着冻着孩子,就能保证他们顺利健康成长,在大体上将对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的教育者,说出什么“孩子就全靠老师你来教育了”“我们家长的话孩子就是不听,只听你们的”“我们都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了,就拜托您了”之类的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家长将自身经历注入在自身事业当中,在根本上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大体上来讲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业没有那么重要,他们说现在就算是考取了大学照样要自己去找工作,还不如少读几年书,给家里节省一些开支,这种消极落后观念给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带来一定不良影响。

(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要求上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在小学生实际教育中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只有把学习成绩提升上来,才能有较好的发展。这样的观念致使大多数家长在实际教育中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却在大体上没有促进孩子全面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能得到综合的发展。同时,在一些家庭中还存在着对孩子学习的管理采取的是非打即骂的原则,进而导致孩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自身在成绩方面的提升,而对其它方面关注较少,这样的方式在一定层次上对于孩子综合能力的人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四、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应该进行积极改善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导性以及感染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父母的信任也是与生俱来的,在一定层次上来讲父母的言行对与孩子来说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终身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在具体教育技巧上应该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在整体上应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进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能够感知到家庭带给自身的呵护与爱。同时作为家长在学生成绩上不应监管太严,否则,长期以往,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大体上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整体上提高家庭教育认知

在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促进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作为家长在孩子教育观念上应该改变传统的落后观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良好环境下茁壮成长。同时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应该培养孩子独立以及公平竞争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增强孩子的综合能力,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在整体上是一种长期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家长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在一定程度上还应有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大体上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

作者简介:袁清明(1977-),男,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族:苗,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专科,研究方向: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作用和影响。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6

【关键词】培养训练品格影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进行常规训练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他们贪玩、好动、易冲动,所以一些常规行为训练很重要。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才能使这些良好的品德得到内化。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关系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更能充分交流思想。有时学生不敢跟自己的家长讲的话却能对自己的老师畅所欲言,老师更能容易了解学生及其思想的变化,并加以引导。总之,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学会做人、做事,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思想教育要有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爱模仿的特点,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只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观念。

四、教师对学生投入“真爱”,有利于学生“心灵”沟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关键在于投入“真爱”。只有用爱心打动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只有教师动真情,学生才能动真格;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灵,才能做到全面调查,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倾向,分辨出外因或内因,针对原因对症下药,做到方法正确,措施得当,如此才能效果显著。

五、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家庭与社会中成人对事、对物、对人、对己的态度和评价,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的是非、善恶、荣辱观和价值观等。家庭与社会中的各种积极因素对儿童刚刚开始形成但又不稳定的思想品德具有巩固和强化的关键作用。要使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发挥良好的作用,学校应主动与家庭、社会沟通情况,使三者相互配合与协作。这样做,可使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衔接,在方向上相一致。各种教育的相互补充,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学校可利用家访、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取得家庭的配合与协作。

要使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观察、了解社会,辨别是非美丑;要注意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锻炼”等,组织和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为了保证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肯定的心灵感受,不仅学校要加强同社会的教育联系,社会各级政府部门也要树立育人意识,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正确了解社会创造并提供有利条件。社会主动关心和参与学校德育,抓好社会成人教育,使其言行成为青少年的道德示范,对搞好学校德育尤为重要。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总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终有一日,会水滴石穿,百芳齐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学.柳海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7

小学生自我教育教育氛围所谓自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个人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并依据一定的规范、自觉主动地自我认识、自我调控,不断矫正自己的目标,激励自我向更高的境界攀登,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塑造完善人格的活动。而小学阶段却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精神断乳期,小学生走进学校,将从心理、生理、行为、习惯等方面逐步摆脱对家长的全盘依赖,开始学习并运用自己的身心,眼光去观察、发现、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而适应外部世界,并且能够逐渐用独立思考、独特的个性拥有自己周围的世界。因为这个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所以它在人的一生中将留下深深不可磨灭的烙印,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由此可见,我们作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小学阶段教育,从早、从小抓起,运用正确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

一、教师要想帮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就要为之营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

诚然,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学习自我教育环节中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学校要努力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诱发爱护、保护环境意识。是的,学校进行环境教育可与学校环境改变相结合,结合劳动技术课,让学生在校园内外栽培观赏树木、培植草坪、购置花卉,设计出各种图案,开盘成花园式校园,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从而使学校变成最美的地方,学生的乐园。

其实,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来说,也是起着很大作用的,让墙壁说话,让花草树木传情。校园墙壁上书写“相信自己”,给学生以信心;“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立”,给学生以动力;花草丛中“爱花像爱护眼睛一样”,“不要让小草、小花伤心”等充满脉脉人情味的警示牌比那些“不准”“严禁”之类不苟言笑、霸气十足的标语口号,更能为人乐于接受。

美好的环境需要保持,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学校的小主人,让他们参与环境管理中来。比如说,少先队可提倡队员自制树卡活动,圆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各种各样的树卡悬挂起来,标明树的名称、种类、特征,集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啊,学生动手制作,许多孩子是生平第一次,而这第一次在其心理播下了“我能行”的种子。除此之外,少先队还可以提倡同学们每人自带一个塑料袋,及时把平时的废物收集起来,课间扔到指定地点去,这些细微的举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生活习惯。

二、教师要想帮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就要为之树好典型,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我们教师要给他们树立典型进行正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教师在树立运用典型过程中,必须将“远学”和“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两种典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首先是要为之树高大英模,陶冶灵魂。通过思品课堂教学和观看爱国主义优秀影片这种形式,让雷锋、、李四光、焦裕禄这些遥远、亲切而又鲜活的名字伴随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走进校园,让英雄和英雄的故事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引起强烈的震撼,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洗礼。其次是要为之树身边榜样,找现实闪光点。如果说,那些高大的英雄人物还有些让我们的小学生感到可敬而不可近的话,那么,树学生身边的榜样,找现实闪光点着实让他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原来那些可学、可比、可信的榜样其实就生活在自己中间。只要努力进取、不懈追求,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甚至是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来说,老师的赞扬会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这种温暖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它会使学生在被认可中产生成就感,激励其奋发向上,会产生强大无比的内动力。

三、教师要想帮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就要为之制定自我规划,培养自控能力

是的,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应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短时间到长时间,由课内到课外,由小事到大事的程序进行,学生可有目的地的进行训练,也可以几项训练同时进行。具体操作时可让小学生先自我剖析,找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然后小组评议,列出该生近期应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哪些品质,最后由本人定出整改计划、目标和具体措施,这样使学生一天一对照,周末自评、自查、自纠,形成良好的习惯,哪些地方还有待提高,然后本组同学互评,从而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个月给老师汇报自己在原来的起点上进步几分,老师帮助学生分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指导,老师可组织学生两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一学期或一学年个人或班会上交流总结一次。

总而言之,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形成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勤动脑筋,多想办法,真心奉献爱心,我们的教育目的――使小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就一定能够达到。

参考文献: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爱心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小学教师形成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奉献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朝着积极进取、昂扬向上,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道路前进,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措施。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在对小学课程改革中,倾注了大量心力,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影响下,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德育工作的圆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对小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的常规课程教学中,德育和智育的天平严重失衡。一手硬一手软的育人方针,与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总工作背道而驰。德育教学的开展,往往采用旧有的方针,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且缺乏必要的目标和实效性。在社会全员领域,德育工作仅仅是作为一种模糊的形式存在,失去了其最初的使用价值。教育课程研发部门并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强制性的要求,相应的机制和教学之风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由于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父母大多出外打工,作为留守孩子,需要社会和学校予以关爱。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阴影。在环境的浸染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德育工作环节,都是在枯燥的书本中体现,在理论实践上,都只是满足其内在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良性的生存土壤。

二、爱心教育的必要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始终要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爱心”教育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爱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更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适应。古往今来,成功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共通的一点就是“爱心教育”,以爱的力量引导、教育学生,给予他们关怀、鼓励,让他们学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学会自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爱心教育是将小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礼貌的高素质学生的同时,以“心灵的召唤”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开开心心地受教、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德育教学中爱心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

教师以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才会同古人一样,形成“桃李满天下”的盛景。教师通过爱心教育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无论是品德还是智慧,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自由发展。“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在现实面前,切实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不仅是教育界以及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价值和彼此尊重的有效武器。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通过心灵感应,爱心教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将“爱”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班级中,自由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对他们的人格予以尊重,耐心教导,不厌其烦。要以孩童的心理跟小学生交流谈心,接触他们的心里世界,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在实施爱心教育时,对学生的情感要充分了解,以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颗博大仁慈的心去关爱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缺点及时引导改正。

2.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小学生培育成健康优秀的好少年起着直接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在日常的智育过程中,融合渗透德育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项校园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建设之上,来提高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界培养合乎德育工作建设的优质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将德育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要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小学校长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改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在社会上通过新闻媒介等平台,宣传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消除影响小学生正常成长的文化垃圾。

3.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紧密合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有限,离开学校的时候,尤其是各种节假日和周末等时间段,学校和教师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时,就需要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可以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者家访等形式,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家长。并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争取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家长要注意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家长也应该全面认识什么是爱心教育以及爱心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学习榜样,在工作之余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而是适当地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指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在路上遇到有人出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孩子讲解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并告诫孩子要引以为戒。

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综合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重技轻德”,忽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不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很可能会使教育失败。爱心教育是温暖学生心灵的汤汁,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验,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将爱心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9

一、以生为本,构建开发学生潜能的课程体系

在对国家课程计划与山东省出台的素质教育要求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从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角度,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体系,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了整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1.德育课程

以“全课程”理念为支撑,提倡入校即有课程,学校处处皆教育。我们将课程分为一天的课程、一周的课程和一年的课程进行评估。一天的课程侧重学生在一天之内行为习惯的培养;一周的课程是对本周的课程进行评价;一年的课程是把不同时段的课程成果进行集中的展示与评价,展示阶段性的教育成果。另外,对于德育课程实施的情况,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于是,我们在确定了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之后,采取每日评价的方式,创设自然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评价,获得改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之后,评价人员随机对几名学生进行调查,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接受评价的过程。

虽然每周只有两三节德育课程,但在日常生活中德育却延伸到每时每刻,遍布学校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的延展,从而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2.学科课程

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要求》及《课程实施水平要求》的指导下,我们将提高教学质量、以“和谐高效生本课堂”作为追求目标,从学校管理改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研究、质量反馈与跟进等环节整体思考,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1)实行领导干部学科分管的制度

实行领导干部学科分管的制度,依据个人特长及学科基础,将各学科的教学落实到人。学科主任对全册(小学段)教材进行分析,并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小学段所有的知识进行提炼、归纳、整理,形成本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教学目标及检测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各学科教师再根据所教年级的知识体系,结合课标细读文本;学科组长整理归纳,这样就拉近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常规的距离。

(2)从细处着手进行课堂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几年来几乎每位任课教师都参加了听名师讲课活动。我们的要求是每位骨干教师要专注学习一位名师,研究他的课堂、教学理念,吸取经验。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从解决低效环节入手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课堂打造完美,因此基于问题解决意识,我们把重点放在细节的问题解决上,解决了问题,课堂自然就会高效。

(3)抓校本化的课题,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

“问题即课题”是我们将教师引向教学研究的开端。每个教师学期末要确定下个学期着力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个问题无关大小,只要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就是有价值的。然后由教研组长汇总,之后提炼为下个学期的小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教师们需要找到课题的研究和解决策略。学校从教师的需求入手,确定问题研究方法并进行过程性的指导,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如:新的语文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要扩大阅读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尝试探索“单元整合、群文教学、拓展阅读”教学模式。“单元整合”就是以单元为教学单位,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教材逐课学习,严格执行课时计划。然而“单元整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和教学。“群文教学”就是同时学习一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全面总结语言点,前后贯通,整合实施。“拓展阅读”就是在每个单元之后进行扩展训练。课堂教学只是一把钥匙,它帮助我们开启更广阔、更丰富的外在世界。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必将硕果累累。

我们立足积极探索高效的生本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关心学生的表现,在作业中也会考虑学生兴趣和作业负担等。学生在经过这种课堂培养后,变得懂知识,善表达,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3.活动课程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我们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实施、开发和评价课程。把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力争让课程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把课程理念确认为文化、能力和态度的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课程开发学生的智慧,释放其潜能,发展其个性。让课程真正走向学生人格的培养,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以生为本,构建提升教师素养的学习文化

学生发展的前提是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素养得到了提升才能帮助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构建教师学习文化以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素质提升是我们提出多年的一个教师培训方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培训计划,是因为当初我们面临着大多数小学都曾有过的困境:教师年龄过大,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基本功较差。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个学期确定两个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核。逐步确立了学校培训——自我提高——参与考核的教师培训思路,一点一滴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经过几年的积累和进步,我们在培训内容上从最基本的三字一画训练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从单纯的课例培训到教学风格形成的探索,由闭门培训到打开校门请进送出,由到名校学习到向乡镇送教……教师提升的路子越走越宽了。之后我们推出了青蓝工程,师带徒、一帮一,逐步完成了培养团队建设。

在所有开展的培训中,网络是我们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开辟的教育论坛将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所做所思所想写成主题帖,供大家参与讨论,帖子刷新量每日剧增。但后来发现论坛的方式不利于教师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地梳理,由于刷新过快,教师要将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思维梳理起来很困难,我们又尝试着建教育博客,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与更多的名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目前,书写博客成为教师们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写随笔促进了他们对工作的思考。“以写促做”是我们的意外收获,“要想写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成为每个教师所秉承的理念。

教师素质的提升着力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它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多的是教师的一种情感激发:对于教育本身的情感,对于工作同伴的情感,对于工作环境的情感。走过的路让我们更坚信:当我们与教师携手走在一起,分享成长喜悦的同时,也在沟通感情,产生对教育工作的无限情怀。这就是一种力量,并且这种力量累积将会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三、以生为本,构建提高执行力的保障制度

每一项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在于这个团队的执行力,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把晏子的话作为工作中提高执行力的指向标,并不断提醒自己要“为”就必须将理念转化为现实,将计划转化成行动,将决策转化为操作,将目标转化为任务,只有“行”,才能“至”。为提高学校工作的执行力,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1.中层干部明确分工

中层干部明确分工,各人有自己职责和义务,各人之间的工作又相互联系,我们的原则是做好自己的事,关心大家的事。只有有了明确分工,工作效率才会有保障。

2.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

清晰的工作流程能够帮助我们在执行时有条不紊,清晰的工作流程大概包括规程制定、培训教师、关注过程、评价激励和反思总结几个方面。同时我们把学校工作分为四种类型:总体工作、单项工作、常规工作、应急工作。对各类工作进行程序编制,使得各部门明确工作落实的责任和目标。工作中环环相扣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我们力争把每一环的工作想细、抓实,有据可依,长期坚持,以逐步促进我校常规管理精细化风格的形成,同时规范学校的工作生态。

3.严明的制度作保证

执行离不开管理,而管理又讲究方法和手段。制度是我们常规管理的保障,只有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才能让工作有序地进行。然而,考虑到教师的情感,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尽最大努力让教师了解制度,让教师们认同制度是用来保护我们大多数人的利益,约束少数人不规范的行为,晓之以理,使人人都接受,在考虑到教师感情的前提下按照严明的制度办事。

小学的学生教育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abstract】thehighschoolstageisastudentmentalstatereasonproblemmuchhairofstage,fromlackconfidence,socialinteractionnotmoderate,getaroundmentalstate,treacherymentalstateetc.mentalstateproblemseriouslyinfluencestudentofhealthgrowth.butcreationthereasonoftheseproblems,currenteducationtostudentmentalstatehealthconcernnotenoughproblem,thereisalsostudent’soneself,society,familyetc.hostandguestviewfactor.workwellthehighschoolstudent’smentalstateeducation,ontheotherhandtheteacherhavetohaveexactitudeofstandpoint,adoptappropriateofthewaycarryonmentalstatetraintothestudent,ontheotherhandschoolandfamilycombine,establishmentgoodlyencourageamechanism.

【keywords】highschoolstudent;mentalstateproblem;mentalstateeducation

中学阶段对人的一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时期。这时我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不仅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话题。

1.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一方面,由于一部分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要常敲打才能成才”,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高手如林的中学阶段,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多数学生们已丧失了在小学学习中骄人的地位,沦为了一名普通者。一位学生说:“老师在小学六年级时,我有四张奖状。如今只有两张,一张是漫画,一张是体育。”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不少学生倾诉“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1.2人际关系不协调。在小学里,学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向我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而一部分学生不愿向家长和老师倾诉,加上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则步入了早恋的河流中,不能自拔。这种现象日益突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1.3回避心理。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而长大了就意味着一切皆自己做主,一切皆自己说了算。于是,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正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另一方面,他们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如一些学生,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又一些学生因“早恋”问题,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背了个沉重的壳。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这也是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网络世界是逃避现实的好地方,他们往往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到网吧中去宣泄。

1.4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学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甚至消积避世。在一些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也有一些学生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不置可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中学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探索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以“授业”为基本教学任务;而在“解惑”时,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释惑。对那些“不守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进而漠不关心,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其次,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老师以此为标准来评定这类学生,从内心排拆这类学生。这些心理均会导致教师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学生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而老师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使学生心理状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2.2学生的主观因素。中学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层次,即亲戚、友谊、交往求爱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层次迈进,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个性张扬,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如此性格的学生处在一起,自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能自我反省的人,则不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3家庭的客观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其次,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分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对孩子照顾过多,在孩子教育上的要求也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在步入青少年时,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有的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这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2.4同伴的影响。学生在同学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班集体中学习并活动,他们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往往与自己的本意相反。

3.解决方法

3.1老师要有正确的观点。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告诉学生,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告诉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其次,老师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学生的言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不培养一味顺从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2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这一方法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理论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探讨人类形成观念、目标、认知结构、理念体系等心理素养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原理,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理念的重组、思辨方式的完善、思维模式的自我更新来优化自身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素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提醒、自我欣赏以及运用格言、警句、座右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写日记、周记方式自剖弱点,提出自我攻克‘顽疾”的措施等,都是心理训练活动中初步运用信息加工方法的表现。首先,老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攻克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以完善和发展自己。其次,老师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3.3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结合,双方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双方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基本点,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改变“学校与家庭交流即是告状”的现象,使这种结合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要一致,两者要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建立起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沟通平台。要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4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并提供形式丰富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一部分差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当然,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任重道远。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心灵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灵创造”的过程。漫漫长路,我将乐此不疲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4] 李全彩.《论创造型人格的家庭培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