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十篇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十篇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45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1

二季度以来,乡镇中队第三党支部在局机关党委和局领导班子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党支部围绕“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等主题认真开展各项活动,各位党员同志积极参与。支部通过党员大会,学习教育会和各项党日活动深入贯彻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谈心谈话,进一步掌握支部党员动态,实现支部整体凝聚力的稳步增强。

一、活动开展方面

1、本季度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主要议题为总结本季度主要工作,围绕上级文件要求开展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党费收缴情况等,同时开展党员廉政教育教育课,在党员同志心中敲响警钟,形成守住底线,不碰红线的底线意识

2、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情况。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局机关工作部署,本季度支部开展了集中学习在浙江考察时的讲话,实地参观浙西特委,并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学法纪,作承诺;用真心,联真情活动,党日活动通过党员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让各位党员同志在活动中更好地提升党性修养,以便更好地提升为人民服务意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3、本季度中队分别以学习“三讲三树”落实方案播放内部反腐宣传片,专题学习会形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结合“专题研讨”方式总结出每位党员在相关方面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以书面的形式总结出各自的不足之处,请其余党员相互监督改进,将学习的知识而内化在在平时的执法工作中。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2

明确法律顾问制度,镇村两级全部聘有法律顾问,遇到平时工作中特别是执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多邀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从源头上避免法律风险。小编收集整理了X镇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总结,欢迎参考。

20xx年,X镇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司法局等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重点工作,全力增强X镇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X镇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

X镇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乡村建设主体责任。

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X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党委委员、政法委员任副组长的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法治建设工作制度,形成综合办、平安办、司法所、综合行政执法队及其他业务办公室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推进法治能力建设。每年初镇村两级制定全年学法计划,明确将《宪法》《行政诉讼法》《监察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学习范围,定期开展法治讲座,组织干部进行法律测试,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从而真正的把依法行政的观念树立起来。先后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参加学法用法培训X次,订购相关普法书籍X余册。

三是健全督察考评机制。完善法治建设工作自查机制,将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党委会议议程,每季度听取各线关于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严格依法依规决策,深入推进依法执行。

二、特设亮点

一是学用结合,主动用法。镇村两级对法治建设,从思想认识、具体行动上都比原来有较大程度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处理农村日常事务,已从单纯的摆平就是水平,凭人情、经验办事,转向不仅摆平还要避免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二是关口前移,全程守法。明确法律顾问制度,镇村两级全部聘有法律顾问,遇到平时工作中特别是执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多邀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从源头上避免法律风险。班子成员与各办公室负责人针对本辖区涉及的特别是土地安置、流转、重点信访等问题,以及对外签订合同、重要事项决策,均请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或者邀请律师直接参与。

三是转变职能,规范执法。成立X镇综合执法大队,部门下沉人员X名,建成融行政执法、综治中心、信访维稳、行政审批等功能为一体的X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明确了“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综合行政执法模式,努力铸造一支政治强、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执法队伍。

三、存在的问题困难

我镇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法治建设主体责任还需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还缺乏系统、整体的谋划,落实年度法治重点工作的抓手和举措不多。二是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法制机构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人员不足,知识结构与法治建设要求不匹配,司法所承担镇合法性审查的责任,目前能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镇村执法人员系统性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还不够深入,业务素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进一步压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要求履行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法治建设专题报告,重视社会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是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民主化水平。通过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党政议事规则等制度,推行决策留痕管理,杜绝领导干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强化政府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不断深化学法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促进政府依法决策,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以民主法治村建设为载体,推进镇村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3

幅员33平方公里,镇地处西郊9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1个场镇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

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程来抓,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认识、周密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一是彻底结束了镇近20年来场镇交易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历史,商品交易分类、规范、有序进入了指定区域;二是彻底结束了镇主要干道万丰大道(也是过境公路-县道德孝路场镇段)长期以来逢场即堵、拥挤不堪的历史,如今的万丰大道,宽阔通畅;三是无条件全部拆除了场镇商铺林林种种、千姿百态的遮阳棚、遮阳伞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各条街巷重现宽敞明亮;四是及时添置了一批环卫设施设备,加快建设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硬件保障;五是镇城镇及各村组的五乱”现象得到强力整治,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初见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明显的成效,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键在于镇党委、政府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本镇实际,敢闯敢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把全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逐渐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建立干群联动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第一。坚持实行“干部带头、全民参与”一是干部带头。主要指镇全体党政领导带头宣传,深入大街小巷、田间院落,向广大群众宣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和要求,让大家理解、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带头清扫,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带头碰硬,梳理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多年来屡治未果的痼疾顽症,逐一研究制定处置方案,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由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重拳出击,强力攻坚,群众拍手称快;带头承包,每一位党政领导均与签订责任书,联系承包了场镇某一区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其实施指导、督促,其成效与个人全年目标考核挂钩。二是全民参与。主要指广泛深入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七进”活动,分别举行启动仪式,以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激发、吸引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来,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潮。

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的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组,第二。每周不定期深入城乡第一线开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访,对正反两个方面摄影、拍照,制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片,定期组织镇村干部集体收看、评议,同时,向全镇各单位编发督查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二是设置曝光台。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登记;醒目位置张挂了专用举报箱;镇广播站设置了曝光台,定时对通过督查组、举报热线、举报箱等各种途径收集到问题进行曝光。凡被镇本级及上级党政、新闻媒体曝光的单位,其联系承包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均将按相关细则被处以定额罚款,直接上缴镇财政。三是实行约谈问责。对经督查、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第一次由联系承包领导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二次由镇纪委书记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三次则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直接问责该单位的联系承包领导,并给予通报批评和定额罚款。

建立环境保洁机制。一是加强教育。清扫容易保洁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保洁之所以难,第三。主要是因为很多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此,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七进”活动,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结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着力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大家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从源头上促进保洁工作。二是加强巡查。针对一些经营户和个人乱倒垃圾比较严重的现象,张挂宣传警示牌的同时,建立场镇管理办公室巡查制度和社会举报制度,对经巡查和举报发现的乱倒垃圾者,一律按相关规定给予强制清扫或处以罚款的处罚,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三是组建保洁队伍。城镇,聘请了4名保洁员,分片分段负责相应区域的保洁工作,既及时制止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又及时清除各种垃圾。农村,各村分别聘请了1-2名保洁员,主要是对沿道路、沿沟渠等重点部位实施保洁。目前,镇党委、政府正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着手研究将场镇清扫保洁,以及将各村垃圾收集到镇垃圾中转站等事项,整体承包给劳务公司,以便将政府从沉重的保洁清运压力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抓好灾后重建、推动经济发展。

建立垃圾处置机制。一是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场镇,第四。由场镇管理办公室负责安排、聘请人员,将场镇各处的垃圾,用机动三轮统一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农村,各农户将收集的垃圾倒入本院落垃圾池,各村聘请专人进行收集,或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或运往本村填埋场由村处置。镇政府花钱买服务,与市环卫处签订垃圾清运处置协议,由市环卫处按照每天一次的频率,派专车到垃圾中转站,运走垃圾并予处置,彻底解决了全镇垃圾清运难、处置难的问题。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4

20xx年安徽省乡镇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和健全乡镇档案工作,规范乡镇档案管理,科学开发利用乡镇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安徽省档案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乡镇档案是指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及其所属部门(单位)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电子、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乡镇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乡镇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第四条乡镇党委和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档案工作职责,将乡镇档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为科学发展乡镇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乡镇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第五条乡镇应设立综合档案管理机构,主管全乡镇档案工作,集中保管并科学开发利用乡镇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有条件的乡镇宜建立融管理档案、现行文件、图书、资料等于一体的档案信息中心。

第六条乡镇应当确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经过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培训。乡镇所属部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人员负责档案工作。

乡镇党委、政府应当对在档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应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二)制定乡镇档案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监督、指导乡镇所属部门(包括企事业单位)及村(居)民委员会档案工作;

(四)收集、整理乡镇应归档文件材料;

(五)接收并集中统一管理乡镇档案,按规定移交档案;

(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方面利用提供服务;

(七)接受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及时报送乡镇档案工作基本情况及档案事业统计综合年报。

第八条确保乡镇档案安全。乡镇应配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规范统一的档案装具,配备防火、防盗、防霉、防潮、防尘、防虫、防鼠、防高温等必要设施设备,定期检查档案的保管状况,严格执行保密规定,确保乡镇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第九条乡镇应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档案工作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政府(务)信息公开查阅或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逐步把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建设成为保管乡镇档案的基地,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中心,政府(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场所,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服务窗口。

第十条每个乡镇为一个独立的立档单位,所形成的档案为一个全宗,乡镇名称即为全宗名称。

第十一条县(市、区)主管机关在乡镇设立的直属机构形成的档案,根据档案联系的紧密程度,并经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可归乡镇全宗或县(市、区)主管机关全宗,但前后必须保持一致。

乡镇所属企业、事业单位能够构成立档单位的,其档案可以独立构成全宗,自行管理;不具备安全保管条件的,可由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代管或寄存。不能构成立档单位的,由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集中统一管理。

暂不具备安全保管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的档案,经规范整理后,可交由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代管或寄存。

第十二条乡镇应根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乡镇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经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执行。凡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均应归档保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第十三条乡镇档案应分类整理归档。总体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乡镇形成的文书档案按《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整理归档。

乡镇形成的会计、基建、设备、科研、专业(门)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档案、实物档案,按国家有关规定整理(立卷)归档。

第十四条乡镇文件材料应及时归档。其中,文书档案应随办随归,最迟应在下一年度3月底前完成归档任务。其他门类和载体档案的归档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乡镇归档的文件材料应当齐全、完整、准确,所使用的载体、书写材料和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

第十六条乡镇应根据规定,在乡镇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由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鉴定小组,定期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对到期或过期档案认真审查,提出处理意见,写出鉴定报告。对确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应登记造册,经乡镇负责人批准后按程序销毁,严禁擅自销毁档案。鉴定报告和销毁清册报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乡镇档案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移交:

(一)乡镇保管的档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定期向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二)乡镇职能部门形成且归属乡镇全宗管理的档案,在本部门保管一年后向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移交。上级主管部门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被撤销或合并的乡镇的档案,应当及时向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四)乡镇所属的被撤销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应当及时向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移交;

(五)被撤销或合并的行政村的档案,应当及时向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移交。

第十八条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应积极主动做好档案资源提供利用工作。编制系统、规范的档案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档案利用制度,简化利用手续,多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

第十九条乡镇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应当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合法权益;涉及知识产权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

第二十条乡镇应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工作纳入乡镇信息化总体规划,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建设协调发展,规范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提高乡镇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一条乡镇应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乡镇综合档案管理机构人员调动时,应办理档案交接手续。

第二十二条乡镇档案工作中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安徽省档案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行为,造成档案损失的,依法追究责任。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5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全面部署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前,市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常委会听取了有关情况的汇报。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和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这次农村综合改革,是在上一轮农村税费改革基础上开展的一次综合性的改革。搞好这次改革,对于进一步激发我市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一,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包涵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当前,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农民增收难度很大;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比较低,等等。这些问题,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发展方面的,但都同体制、机制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靠改革,出路在改革。因此,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乡镇一级党委、政府处于最基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说,各地的乡镇党委、政府和广大乡镇干部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现在乡镇一级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乡镇职能转变缓慢,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权责不清,存在“看得见”、“管不着”的弊端;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偏多,不少乡镇财政拮据,债务负担沉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乡镇一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促进乡镇政府职能到位,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市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复杂的矛盾多发期。从总体上说,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社会稳定最多的矛盾也在农村。虽然我们通过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目前引起农民负担反弹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这是引发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现在乡村负债现象比较多,债务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也是影响农村稳定的一个重大隐患。同时,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广大农民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对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一些矛盾的产生,与我们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不强、工作方法简单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化解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总之,各级党委、政府既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估计在现有体制下开展这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目标,准确把握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

这次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努力化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此,重点要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概括起来就是:“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具体的改革内容,省政府《关于全面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通知》已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为了全面准确地贯彻好《通知》精神,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温州市《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温州实际出发,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希望各县(市、区)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明确改革任务,把握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这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从某种程度上,衡量这次改革成败的标准绝不仅仅是减几个人、撤并几个机构,关键是转变职能,更好地为“三农”搞好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次改革原则上确定了乡镇政府的八项职能: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二是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三是负责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搞好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救济救助、民政事务等公共服务工作。四是强化监督管理,依法实施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能。五是完善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居)民委员会自治。六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做好经济社会统计和农村集体资产与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七是保护各类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强化信访、调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八是完成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根据上述职能定位,乡镇政府要从过去偏重催种、催收、征税等转换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政权、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上来。尤其是要按照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公共服务行为,提高行政监管效能。

乡镇职能转变,还要与县级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结合起来。事实上,我们现在从上到下机构的设置,很多还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配套的。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一些承担公共管理的机构比较薄弱,一些县级执法机关的编制也很有限,很多都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像环境保护这么重要的工作,一个县也就是十来个行政编制,管理手段也还不是现代化的,要加强对基层的管理,难度很大。还有,现在外来人口这么多,由谁来管理,由谁为他们服务?这些问题,都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二要理顺乡镇机构的职权关系。现在行政执法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部门权力上收、责任下放,乡镇政府的工作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乡镇政府缺乏执法的职权,同时又要承担行政管理的责任。而执法部门把大量的人员放在机关,基层力量不足,造成“头重脚轻、耳目不灵”。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要着力解决普遍存在的“看得见,管不着”、“有责任,无权力”等问题。要按照“管理重心逐步下移”的原则,对直接面对基层百姓、上级部门看不见、管不了的事项,原则上都要下放给乡镇。要通过改革,以适当的方式赋予乡镇政府行使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环境保护、村庄规划和建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口计生、劳动与社会保障、水政水务、土地管理等领域的监督管理职能,以及部分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切实解决当前乡镇工作中权责不一致的问题。当然,各地具体情况不同,乡镇之间差异很大,具体委托授权要因地制宜、依法依规进行,坚持成熟一项实施一项。行政执法权下放到什么程度,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明确乡镇对上述工作的政策法规宣传、日常监管、情况报告等方面的职责,确保“事事有人管”。

三要合理配置乡镇机构。乡镇机构的设置,关键是要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职能转变,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利于为群众办事。具体设置几个内设机构,各地要结合各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提出明确要求,尽可能做到职能分清、责任落实。乡镇事业单位的设置要按照“管理性职能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进一步强化,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的思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方式。

四要激发乡镇干部活力。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和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要责任。乡镇干部的积极性、事业心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农村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乡镇干部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为农服务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抓好教育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治本之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尽管我市这几年农村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相对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能够共享教育资源,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一要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县级政府为主的投入和管理责任。各地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从今年秋季开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各级财政必须确保学校的公用经费。

二要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学校布局调整要统筹兼顾,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方便就学。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通过系列措施,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

三要扎实推进农村教育“四项工程”。扎实做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工作。现在对“四项工程”的资金省里是有保证的,关键是各县(市、区)的配套资金一定要确保到位。

四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在于培育新农民。必须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体系。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对于那些已经失去上学读书、接受国民文化教育机会的农民子弟,我们更应该千方百计,通过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创业的能力。市里决定,从下半年开始,要为139个欠发达乡镇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教育,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创造条件;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实行一定的生活补助,确保他们有条件上学。

(三)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对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政府层级之间的财力分配问题,但从更深层面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配置问题,是事关构建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大事。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从事权和财权相对应的原则出发,根据新的乡镇职能定位,完善县乡财政体制。

首先,要理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温州,不同乡镇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有些比较大的、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乡镇,财政收入甚至占到一个县的的50-60%;也有些乡镇几乎没有什么财政收入,全靠县级财政供养。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划分乡镇类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经济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大,或具有集聚辐射作用的中心镇,要进一步完善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赋予相应比较大的责权利;对由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原则上作为派出机构,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对欠发达乡镇或财政收支规模较小的乡镇,要进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行“乡财乡用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

其次,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增加分成、结余留用等激励措施,鼓励乡镇培植财源,做大财政蛋糕,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基层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乡镇必需的公共支出和必要的正常运转经费,不断增强乡镇为民办事的实力。

第三,要明确乡镇财政收支范围。过去,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乡镇政府行为存在大包大揽、短期行为、超前消费、举债搞建设等问题,乡镇政府事实上扮演了一个“包打天下”的角色。下一步,要合理划分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规范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

(四)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乡村债务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成因复杂,化解难度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这个问题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任其发展,必然会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特别要明确两条:一是新官必须理旧债。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上一任有些问题遗留下来,有些工作没有及时处理,都是正常的。接任的同志必须认认真真地面对这些事情,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因为今后你走的时候,也可能会留一些问题,接任的同志也可能要为你处理一些没有做完的事情,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运行。可现在有些人不愿理旧事,很少有领导干部把化解债务作为自己的“政绩工程”。往往是前任已经借了,我再借一点,只要能够转得动、过得去,就可以了。这样,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总有一天要出事情。二是办事业必须量力而行。过去很多乡镇负债都是因为要“做好事”,举债搞建设。谁不想做好事?但做好事必须有财力的支撑,有能力才行。有能力不去做是不对的,但没有能力却负债来搞,就是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反映。

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三件事,加强乡村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债,逐步化解旧债。

一要认真核查,摸清底数。要对乡村债权债务情况开展全面细致的核查摸底工作,在分清性质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偿债责任和偿还计划。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制定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要逐步化解乡村债务。按照“分级分类承担、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责任,先易后难,依法依规,分类处理。各乡镇政府作为这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努力通过增收节支、盘活现有闲置资产等多种手段努力化解债务。财政部门要尽可能安排一定的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专项用于乡镇债务化解。村级债务以历史原因形成的居多,各级政府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村里逐年化解。要通过健全村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建立化解村级债务的长效机制。

三要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为了从源头上控制乡镇债务,今后乡镇的建设项目必须报上级政府审批,凡未经上级财政部门出具明确意见的项目,有关审批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同时,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强化审计监督。今后乡镇政府原则上不得举债搞建设,不得为具体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一定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规划先行、项目配套、先修后建、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后,各部门安排的涉及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开发项目,必须足额安排资金,不得留有缺口,一般不得要求村级组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

(五)努力健全村级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公益事业不断发展,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起一个保障机制。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这是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要结合实际,广辟门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留用地开发、标准厂房建设等方式,千方百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现在我市平原地区、城郊结合部的村庄,每次征地后都有一定的留用地,应当很好地进行开发,使之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相比之下,山区、海岛的一些村困难一点,也应该多动一些脑筋,结合实际搞好资源开发。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积极为村级集体资产和闲置资金开辟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有条件的地方要稳步推进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二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当前,特别要用好村内“一事一议”这一民主的筹资筹劳办法,在农民自愿、民主协商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办好、管好自己受益的公益事业。三是加大各级财政对困难村的扶助力度。各地要建立财政专项补助制度,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开支。省里已明确要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薄弱村进行补助。各薄弱村要珍惜这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补助扶持办法措施,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补助力度。

三、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工作。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兼顾,狠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已经建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对全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工作在县(市、区),主要责任也在各县(市、区)。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专门班子抓好这项工作。市里将不定期地组织督导组,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检查和指导。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6

关键词: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任务

中图分类号:F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2-0171-05

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政府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重庆设立直辖市内含着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重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要求立足“试验区”改革目标,进一步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

ヒ弧⒅厍焱吵锍窍绶⒄剐姓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期探索

ブ醒肷枇⒅厍熘毕绞校其战略考虑之一就是要发挥重庆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反映了中央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上的先期预设性和对重庆直辖后的期望。重庆直辖后,历届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主要成果有:

1、实现了市、区县、乡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构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体制基础。重庆直辖后,按照直辖市体制要求先后撤销了原涪陵市、万县市和黔江地区,之后又撤销了县的派出机构区公所,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既畅通了行政信息,增强了行政效能,又整合了行政资源,降低了行政成本,达到了减少管理层次和政府瘦身的目的。

2、规范政务行为,改革和完善政务管理制度,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重庆依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立足行政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适时研究和推出了一批旨在改革完善政务管理的新举措,以此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直辖十年,重庆先后推出了“管理创新”,其中有的关乎民生问题,有的针对发展环境问题,有的涉及民众的政治参与问题,一些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如在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大会上,重庆市包括行政首长问责制在内的2004年“四项制度”荣获了创新奖。改革的稳步推行,激活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发展环境,增强了政府在区域经济调控、执法监管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能,为统筹城乡发展创设了比较好的政务环境。

3、推行“三级改革试点”,通过解决三级政府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对政府的整体运行体制和机制作系统性变革。直辖之初,重庆就确立了“抓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工作思路,即一方面抓好城市一块的发展,以增强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力,另一方面放手加快区县经济的发展,通过壮大县域经济来扩散和延伸城乡统筹发展,为此先后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区县发展的改革措施。从2006年起,重庆开始进行“三级改革试点”,即分别突出“市级联动、区县放权和乡镇转型”三级政府的并联改革,目的就是要在先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全市三级政府的整体运行和联动作系统性变革。

首先,“市级联动改革”是在市级政府执法部门进行的综合执法改革。即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整合全市行政执法资源,实现行政机关执法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全市行政执法的联动和配合,来改进和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提高政府的执法水平和效果。

其次,“区县放权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强区县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大手笔向区县下放权能,来更好的发挥区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传承和支撑作用。2006年重庆决定选择万州、涪陵、黔江、合川、江津、永川六个基础较好的区,通过加大放权改革的力度和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把这些区打造成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发挥他们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放权改革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扩大区县的行政权项,即把原来由市政府或市政府委托各部门行使的92项行政权正式下放给六个区的政府或其所属部门行使。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力度等措施,提高这些区统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三,“乡镇转型改革”重点是突出和解决好乡镇的执法监管和公共服务两大基本职能,加快乡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直辖以来重庆已先后对乡镇进行了裁并、精减、机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改革,在此基础上2006年开始着手乡镇转型改革试点。在乡镇转型改革模式上重庆选择了“有限赋权模式”,即在不动乡镇现行体制的前提下,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建立法制型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尽可能解决目前乡镇政府在执法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执法监管方面,通过清理界定乡镇法定的执法范围,规范限定了乡镇接受委托的权限,最终确定了乡镇的权利和义务,即24项法定职责,14项委托权力,15项权力和义务。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一是创新了四项公共服务模式,包括乡镇政务集中咨询服务、乡镇政务服务代办制度、乡镇行政合同管理制度和乡镇公共服务购买制度。二是突出了九个方面公共服务的职能安排,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就业服务、保障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

重庆的“三级政府改革试点”已于去年1月起正式在全市推广施行,这对于探索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4、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市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包括采用积极的支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对库区拟订特别政策,给予重点支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如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推进农村教育“五大工程”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就业创业机制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等。

5、拓宽和创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与渠道,探索城乡互联互动的机制和工作方式。包括为了解决主城与区县时空距离长、交通条件差、城乡联系松散状况,制定并完成了“8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和“重庆信息港建设”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和农村“三百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推广农民工服务管理“四好经验”,推行土地托管、委托经营和留守儿童义务家长,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镇就业,等等。目前这些规划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显示出了初步的成效。

重庆的先期改革举措,初步奠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基础,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工作。

ザ、新形势下重庆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统筹城乡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トツ3月总书记寄语重庆要尽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之后6月重庆与成都一起获准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首次设立的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设立,对重庆统筹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重庆必须认清改革形势,把握好改革定位,在新的起点上研究和完善改革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改革,以完成中央赋予的综合体制改革的任务。

1、准确认识和把握重庆新的改革形势和任务。首先,国家设立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历史进程深化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最高决策层对政府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必要性已形成共识。目前中国改革策略总体上正在发生转折,那就是改革的驱动力正由过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转向以行政体制改革为主,其他领域的改革,如金融、财税、国企、教育、医疗改革等,都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实质成果。因此国家设立的几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都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希望“试验区”能在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突破、积累经验,为全国的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因此在深圳、浦东新区的改革方案中,都把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破题之举,力求在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并有所突破。对此重庆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高度重视中央的战略意图及导向。

其次,和其他几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质,是要在政府城乡管理方式和政策体系上做文章。即打破原有城乡分离、分割的“二元”结构,进行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政策体系的体制再造,矛头直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在“试验区”改革方案的设计、任务的确定、改革举措的研究、策略的谋划上,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处于重要位置。可以这样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试验区”改革的成效以至于成败。

2、抓住改革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上有实质性的进展。在综合配套改革中,特别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仍然是政府的职能转变。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问题依然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首先,要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关系和机制的功能作用,政府该退的退、该让的让、该不管的尽量不管。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增长极、搞好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必须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包括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政府审批仍有进一步减少的空间,减少审批的原则是,能够让市场做的政府尽量少管或不管,尽可能变审批制为核准制;进一步推进政企分离,为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环境条件;加快培育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发展,要在资金、政策、信息、任务委托等方面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条件,支持和帮助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之成为承接政府社会职能的主体,以健全社会体系和功能;变经济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把政府经济发展职能更多的转移给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等。其次,要凸显和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该立的立、该进的进、该管的要管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主要应该服务经济发展、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公平。包括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筑平等的市场竞争关系;利用政策等手段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公共需求;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等等。特别是在统筹城乡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搞好各项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系统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3、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统筹城乡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下,结合重庆的改革实际,深化和完善各项改革举措。

(1)深化和完善重庆的“三级改革”试点工作。首先,要加强改革的配套性工作,注重执法监管机制的建设。目前改革已由单项改革进入到配套改革阶段,重庆的综合执法改革要与“决策、执行、监督”行政“三分制”改革结合起来,寓于其中。目前政府改革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不力,已经制定出来的改革方案或者是难以推行下去,或者是执行不到位,重庆抓综合执法改革是正确的,但是必须注意与监管相结合。政府是执法的主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政府工作人员要完全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还有相当距离,这里有体制的、工作机制的、制度的、社会的各种原因,为此必须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发挥监管的刚性和制约性,从而促使执法改革目的的实现。当前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强政府外部的人大监督和司法监督,同时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的作用,这在当前十分必要,同时要重视政府体制内的监管制度建设和机制的完善。目前单位的“内部人”控制十分突出,根源在于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弱化甚至消失。内部的监控机制包括上下级行政监督、政府内设的专门监督机构,如审计,政府平行部门间的制衡关系和工作程序。二是要健全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在问责制度中,要对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的实体规定、问责后的惩处,等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重庆已有的问责制,最重要的是要让他进一步完善,并且切实运行起来,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进而发挥其应有的督察和纠错作用。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统筹发展、民生的改善、环境保护、社会协调发展等重要指标纳入进来,并尽可能细化和规范化。绩效考评要有专门的机构和制度安排,要重视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

其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在市级和乡镇推行,同时要在区县推行,要重视对区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规划。当前在区县的放权改革中,要注意放权与监权相结合。向区县放权,是为了适应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增强地方政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但是客观上讲,目前区县行政管理体制与放权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当务之急,要加强对权力下放后的跟踪监控。一是上级政府要加强对权力下放后的监控,各区县要逐步推行“决策、执行、监督”行政三分制改革,加快构筑有社会和广大群众参与的权力监控体系。二是区县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素质至关重要,而管理主体和执法者状况对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至关重要。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注意引入民主机制和扩大群众的参与渠道,这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三是要加强区县法治政府的建设。执法改革要加快推行于区县,要树立法制权威,要采取措施增强区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执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在乡镇改革上,目前主要是增强如何实现服务政府改革目标的路径和举措。乡镇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现在主要是要加强乡镇改革的配套性和实效性。一是在乡镇改革上重庆采用的是“有限赋权”模式,实质是朝派出机构方向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这样,那么原有的政权构架如何处置,怎样过渡,这些必须要有整体的考虑和谋划。二是派出机构的改革方案源于湖北改革,但是要注意,湖北的乡镇改革是与基层民众的参与相结合。即乡镇干部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乡镇的治理与农民群众的民主管理相结合,群众的考评是乡镇干部业绩和再任的重要条件。三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目前重庆乡镇还应进一步裁并,人员还可以进一步精减,而技术性和社会服务性的事业性组织则可以适当扩大并增强其服务功能,但要建立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如“花钱买事”、“养事不养人”。四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农民组织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目前农村社会组织完全由农民自己发展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落后地区,目前乡镇政府应该担当起发动、组织工作。我市一些乡镇在主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各种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帮助农民熟悉并逐步走向市场,效果很好,应该总结经验和进行推广。有的地方的农村组织,在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中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要看到,目前农村组织除经济功能外,还兼具多种社会作用,如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的素质,培育农民的自主意识,等等。五是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要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包括乡镇改革要与村治民主对接,要有利和保障村民自治的民主性和自治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行村委会主任的专职化,人员可以从大学毕业生、政府精减人员以及农民中产生,以更好适应农村村委会工作的需要。

(2)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政府部门的利益约束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难,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利益约束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已经制定的改革方案难以达到预设目标,国家的各项政策难以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重庆“试验区”的改革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为此要重视解决好以下利益的剥离和调节问题。一是上下级政府间的利益关系。权力集中的背后是资源集中、利益集中,在建设服务、责任、法治政府背景下,上级政府应该处理好与下级政府的利益关系。利益上移、集中的后果是,既恶化了上下级政府间的正常关系,又难以激发和调动下级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处理的原则,凡是能够下级办好的事情,上级政府尽量不要插手管。二是部门间的利益关系。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背后是利益的纠缠和争夺,要从有利于精简、统一、高效原则出发去设置机构,理清事权,划分职责,加强监管。三是要着力解决行政垄断权问题。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利用特殊的行政权力和地位获取不当利益,如政府部门的乱收费、以罚代管、行政定价、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中的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等等,要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预以解决。

利益调节非常复杂,难度也非常大,改革中市政府要设置超越于部门利益的权威机构(建议赋权于发改委内设专门机构),专职进行利益协调工作。

(3)维护改革权威,加快改革的制度化转化和推进的步伐。目前我国改革已经由自下而上的自发改革,步入到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阶段,由早期摸到石头过河,进入到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完整的改革方案和具体的改革举措阶段,如何增强改革的权威性,是巩固改革成果,增强改革效能的前提,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改革的制度化转化和推进。首先,改革要纳入法制化轨道,一些已经明确的改革成果要通过法律界定下来。如尽快实现机构职能、编制以及行政管理中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其次,一些改革举措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推行,增强改革的严肃性。目前一些改革措施如政务公开、行政问责、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福利分房等等,由于体制、环境、利益等原因,在实践中出现迂回变通、落实不力或改革回潮,出现了一些“半拉子改革”或改革的“形象工程”,使某些改革沦为摆设而失去意义。第三,正在制定和即将出台的改革方案要尽可能通过法制的途径和渠道,以解决改革的合法性问题。一方面研究出台的改革方案要尽可能慎重,对于可能出现的正负效应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要有备选方案,另一方面要出台的方案尽可能通过立法机构或有立法机构的参与,以解决改革的合法性问题。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步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区,非常复杂而又难度极大,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他既要求我们要有稳健的方案、可行的措施,又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胆略和魄力,同时辅以适宜的策略和技术,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在改革的攻坚阶段获得切实的进展和成果。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法制.重庆市:以体制创新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oL].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2004-08-23.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7

一、乡镇站所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现状

我县属于一类县,共有10个乡镇,乡镇人口较大约20.6万,其中一类乡镇5个,二类乡镇5个,全县乡镇共有行政编制351名,另有25名工勤事业编,在编322人(含工勤25人),空编较大。但我县乡镇站所事业编制为655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是497名,是伊犁州直八县一市事业编制最少的,少于三类县的乡镇事业编制。实际在编892人(其中自收自支158人),是全州直各县(市)乡镇供养事业站所人数最少的。

二、乡镇站所事业单位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乡镇事业站所设置数量上看,乡镇事业单位设置过细过小和不规范,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全县乡镇事业站所共149个,事业单位登记率是65%,而不具备事业法人登记条件的就有51个,占乡镇事业单位总数的34%,乡镇事业单位设置过细过小和不规范、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是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率的瓶颈所在。

(二)从机构体制、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上看不合理、不规范、不到位现象严重

一是乡镇条块分割,关系难以理顺。主要表现在权力在"条"上;责任在"块"上,上划和集权化的趋势较强;二是乡镇事业站所行政化,管理上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分不开"即:政事没有完全分开,管理与服务没有分开,非法人与法人在社会活动上没有完全区分开;三是经费投入不到位,技术服务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收支不平衡,管理不规范,造成了拖欠人员工资等一些影响事业单位深化发展的问题;四是事业单位内部岗位编制结构与干部结构管理不到位,很多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知识、年龄、民族结构老化和不合理,混岗很严重,干部管理上显的混乱。

(三)从机构配置方面看,很多方面明显滞后

随着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服务方式、运行机制、干部队伍结构、经费管理形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卫生院、农业机械管理站受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冲击较大,表现为经济效益处于滑坡趋势,竞争力不强,社会效益跟不上需要;有些事业单位职能任务弱化或发生转移,如:农税所的工作内容已完全转移;有些技术和社会服务部门"单打一"形不成技术和社会综合服务的优势,如:大农口的农业技术、林业工作站和畜牧兽医等事业,农保、社会保险和残疾人等社会保险事业,还有文化和广播等事业单位都设的比较细而散,形不成综合服务的优势。三、对三个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事业单位改革调整意见

鉴于上述问题,我县于*年上半年,组织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对乡镇事业单位从管理到职能任务及运行机制进行了乡镇站所、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主管局三个层面的专项调研,并重点对乡镇问题比较突出的卫生院、水土所、农机监理三个事业单位的机构及运行管理体制提出调整意见。

(一)对乡镇卫生院的调整和改革意见

我县共有9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国营农牧场卫生院,共核定事业编制241名,实际在编179名,存在的主要要问题是效益不好,功能没有发挥。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空编空岗较大,进人渠道不畅。目前具有医师资格证人员的平均只占到卫生院的25%,而且年龄偏大,其中知识技术老化不能看病的约占三分之二,医疗设备落后,经费投入不够,门诊量严重不足,有的卫生院包括处方人数年门诊量才几百人,收入严重不足,又实行的是经费差额管理,干部职工只能发70%的工资,医务人员没有积极性,患者没有安全感;二是运行机制缺乏活力。面对大市场,特别是面对个体医的竞争,其传统的被动的行医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三是乡镇初级卫生合作医疗的规划、组织、管理和实施没有开展起来,确乏公共医疗保障的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根据自治区和自治州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认为可做以下调整和改革:

从乡镇卫生院承担的三大职能任务和工作量分析:一基本医疗服务是面向社会,带有经营性、竞争性和市场化的,应坚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操作和运行,经测算这部分工作人员约占乡镇卫生院工作量的85,7%;二是公共预防保健(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这部分是纯公益的工作,应纳入全额事业管理,这项工作在各乡镇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其工作人员约占到各卫生院的14,3%;三是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工作是建立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的,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由县政府或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乡镇卫生医疗体制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1、将各乡、镇、场卫生院医疗服务部分(按85,7%),分片化为县直两所综合医院的附属或分支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垂直管理。主要解决:一是人力资源可以按结构重新合理的整合,现有的资源可以充分的共享;二是在统一领导下以可由市场竞争对手转为经济技术上合作与互补的伙伴关系,就形成了综合服务的优势,从而增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力;三是执行行业管理为主的政策可以提高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培训与交流的力度,从而不断提高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

2、将公共预防保健(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按14,3%划分)仍然归属为乡镇事业单位或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合署(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共同承担乡镇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3、在片区医疗卫生体制的基础上,由县政府制定和实施乡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制度。

(二)对乡镇水土所的调整和改革意见我县共有10个乡镇水土所,共核定40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现在编43人,是目前各乡镇唯一行政性收费的自收自支单位。按政策规定各水土所人员工资是从本乡镇区域收取的水费总额中返还15%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另返还5%用于办公和用工补助。其目前在体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经费收支"入不付出",特别是累欠职工工资及福利保险金约近千万元,主要原因有政策和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策上主要是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对行政审批清理清查,已取消了很多收费项目,规范了水费的使用限额和比例,减少了对地方常规性水利建设的投资;另一方面在经费支出管理上长久以来是行政指令性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前些年在洪水灾情较严重或乡镇水利工程有资金缺口时常超计划动用水费和挪用职工工资;同时在管理上还存在关系不顺,责权不明如:"人、财、物"不统一,管人的管理不了经费,有11个乡镇管理的水库,管水库的确不承担任何安全事故责任;管经费的管不了人,对乡镇长期由乡镇聘用临时工没有办法清退;还有不能足额收缴水费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乡镇水土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来分析,其主要是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保障,具体负责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勘测和设计,负责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从我们调研的实际情况看:一是真正能够独立完全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有资质条件的专业干部并不多,只占53,5%,而且80%的都是初级职称,所以有很多乡镇水土所的干部混岗较为严重,有的就干脆成了专门收水费的水管员了;二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都社会化或市场化了,他们的规划管理职能已明显弱化,大的工程又做不了;三是有80%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认为只要明确其为乡镇服务的职能任务,上划管理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我们认为:

1、乡镇水土所按照"人、财、物"和"责、权"相统一的原则,可以由水利局实行垂直上划管理。

2、在上划管理的基础上由财政、水利和人事劳动部门按有关政策统一制定一个具体的人员工资及社会福利、保险管理办法。

3、清理债权债务,清退聘用的长期临时工(约11人)。加大向上争取统发工资的政策。制定清欠计划。同时随着"水"资源的商品化,可推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首先保工资,严禁行政命令式的超支,乱支水费问题。

4、进一步明确法人责任主体,根据任务量和服务范围大小重新核定编制,整合人力资源,使人员所需经费与水费转移支付经费基本相等。

(三)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调整和改革意见

我县共有10个乡镇农机工作站(包括农机监理),共核定86名全额事业编制,现在编142人,专业技术人员100人,占70.4%,是目前各乡镇事业单位中为数不多带有行业执法的事业单位。其目前在体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受社会化市场化影响比较大,表现为"一强一弱"既:在执法管理上较强,农机办证率平均占应办证农机具的50%左右,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从数据上看农机监理执法力度还不够,关系不顺,管理不到位,还需要调整加强综合执法;但在社会化服务上弱化了,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服务效益上,处在一个逐年滑坡的境地。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

1、根据伊州机编办字[*]56号文件,统一将十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一名农机监理人员连人带编收归县站管理,这10名再加原县农机监理站13名,共计可配置23名,实行行业垂直管理,规范执法,从而加强综合执法力度。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8

一、认真学习,准确领会改革的政策精神

对于乡镇(街)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省市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市多次召开改革会议,省里还专门举办了全省市州、县(市、区)委书记改革培训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亲自担任辅导员,亲自作动员讲话。市委、市政府从去年九月以来先后三次召开了各区区委书记、分管书记、乡改办主任座谈会,明确指出武汉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走在全省的前列,并要求在今年四月底以前完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标志就是“五个到位”。对省市机关和领导的要求,各乡镇(街)、区直各部门一定要深入学习,认真吃透精神,重点把握好下面三点:

第一,要把握当前省、市工作的重心。省委俞书记要求,各地要全力以赴,抓好当前农村工作中三件大事,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县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中,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当前,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事业单位的改革既是改革的重点,又是改革的难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积极稳妥,必须高度重视,必须扎实推进。

第二,要把握省市推进改革的决心。俞正声同志强调:“乡镇改革非搞不可”。为了有序进行这项改革,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都亲自任组长,牢牢抓在手上。为了把这项改革全面推向深入,省里还率先在咸安、老河口等7个县(市、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又进行了规范,总结了一系列操作经验,并举办了多批培训班进行具体指导。市里为了推进这项改革,先后多次派督导组、调查组和检查组深入各区进行指导督导。近期省、市也将派检查组督导各地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执行情况。这表明上级机关对这次改革的决心,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第三,要把握这次改革的核心。这次改革的核心是乡镇(街)事业单位和区直部门延伸派驻乡镇(街)机构,内容就是要进一步转变乡镇(街)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关于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内容,刚才宣读了文件,区里的这些文件和省里、市里文件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规定动作必须照办,并结合实际执行。特别是省里对乡镇机构设置、乡镇编制、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以钱养事”、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作出了具体要求。大家一定要吃透和深刻领会省市文件精神,对区里根据省市文件制定的精神,一定要认真落实,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政策问题上,必须步调一致。

总体来讲,当前的改革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要求非常高,相应压力也很大,所以,今天召开专题会,目的是进行再动员,要求全区自上而下进一步吃透精神,明确政策,把握方法,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改革任务。

二、总结经验,坚定改革的信心

我区年在天河、罗汉、三里进行改革试点,取得了一些经验,也从中吸取了一些教训。去年整个面上的改革操作还是比较平稳的,15个乡镇(街)都规范了机构设置,内设机构统一由原来的5—7个精简为现在的“三大办”。乡镇(街)“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由改革前的257名精简为133名。乡镇机关中层干部参加竞争上岗近300人。从前段我区乡镇(街)行政机关改革的情况来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区委、区政府作出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决策后,各乡镇(街)执行区委、区政府决策的态度坚决,主要负责人都把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区直各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履行职能,形成合力,有效地推动了改革的深化。

二是规范操作。区乡镇改革办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各乡镇(街)在实际操作中坚持统一政策,阳光操作,做到“政策、方案、过程、结果”四公开;同时,坚持有情操作,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化解矛盾,保持了稳定。

三是不断完善。按照省市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对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及时研究,特别对少数遗留问题,结合实际不断指导解决,为乡镇(街)事业单位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总的讲,我区的乡镇(街)综合配套改革进展是按计划进行的,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从体制上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改善了干群关系。这也证明了省、市委作出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区开展乡镇(街)综合配套改革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下步乡镇(街)综合配套改革中,省、市分别出台了指导性文件,作出了政策支持。特别是省财政拿出了12亿元资金支持建立乡镇(街)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乡镇(街)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我区也在认真地研究贯彻落实的措施,也在最大限度的把握以人为本,积极稳妥,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现在是上级有要求、有政策、有支持,外地还有经验,各乡镇(街)和区直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镇(街)事业单位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区委的决策上来,进一步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突出重点,把握改革关键

当前,乡镇(街)综合配套改革仍然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对下步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要着力把握好七个关键因素。

(一)改革的目的。乡镇(街)综合配套改革的目的就是精简机构、精简编制、精简人员,减轻农民负担,不让农民的负担反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通过精简以后,达到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效果。对我们事业单位来讲,就是要提高对农民的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服务体系。精简机构、提高效能,不是人少了事情就不干了,原来几十上百人,现在减少到法定的范围内,那就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来促进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乡镇(街)事业单位过去拿钱养人,有些单位拿了钱也不干事,这样的铁饭碗,这种机制不可能把服务搞好。事业单位通过改革转制以后,不是说财政不拿钱了,也不是说大家都没饭吃了,只是要转换这种机制,转变这种性质,由拿钱养人变为养事,财政的钱只养事不养人,把事做好就给钱,做不好就不给钱。这种改革,目的就是要做到扎扎实实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就是失败。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这次改革的目的。

(二)改革的任务。按照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进一步深化乡镇(街)党政机关的改革,处理好乡镇(街)党政机关改革遗留问题,按有关精神予以规范落实。二是完善和规范区直部门延伸派驻到乡镇(街)的机构改革和管理。三是推进乡镇(街)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四是实施乡镇(街)财政所、经管站合并改革。

(三)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制后的服务组织原承担的执法职能统一由区级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原承担的行政职能分别并入乡镇(街)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或社会事务办公室。二是事业单位的转制。即人员改变身份、单位改变性质,实行社会化的花钱买服务。三是积极推进编制的实名制。编制控制实名制,是落实省市推进乡镇(街)机构编制监督管理信息化、公开化的要求,也是建立完善财政预算与机构编制管理相互配套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街)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一经核定,就要定编定岗到人,将编制与在编人员、财政工资支付一一对应,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四是人员的竞岗分流。改革就是一场革命,特别对习惯了“铁饭碗”的人,下岗分流是无情的,但我们操作一定要有情。

(四)改革的难点。一是改革的成本。特别对债务大于债权单位的转制,要认真研究。全区事业单位有5000多人,改革的压力很大。这次改革成败的关键,是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怎么做到位?经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办理正式手续的在编在岗人员都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发[2005]28号)的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此,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定要认真研究,各相关部门要大力配合,在数据的统计测算上,要做到不重不漏;财政局要积极对接,在政策上积极争取上面的支持。二是服务模式的确定。现在有“三种模式”,区委、区政府经过讨论,原则上主要采取委托服务制,原乡镇(街)事业单位转制后,既承担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由乡镇(街)提出公益项目,与之签订合同,明确经费数额和考核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三是人员分流。必须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的支撑,来鼓励分流。

(五)改革的政策。在下步的乡镇事业单位和延伸派驻机构改革中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政策要认真执行好:

一是机构设置政策。除农村中小学、卫生院以外,乡镇(街)只设财政所(加挂经管站的牌子),延伸派驻机构设置严格按省市文件规定执行:①财政所以乡镇(街)为单位设置,逐步实行“乡财区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财政所由区财政局直接管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接受区经管局的指导。②延伸派驻机构设置:根据我区实际,国土资源管理所按乡镇(街)设置;林业管理站、交通管理站按区域性设置(具体方案见文件)。区法院、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延伸、派驻到乡镇(街)的机构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原来未设的原则上不再设置。

二是编制政策。仍然坚持“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堵住进口,敞开出口,做到只出不进”。具体涉及的财政所(经管站)、国土资源管理所、林业管理站、交通管理站、动物防疫监督、血吸虫防治、区法院、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延伸、派驻到乡镇(街)的机构等等,实行总量控制。

三是竞争上岗与分流政策。在全面清理清退非在编临时人员,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做到政策、方案、过程、结果四公开。采取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

四是乡镇(街)事业单位转制政策。除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财政所以及规定的延伸派驻机构外,乡镇(街)其他事业单位一律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如果办理了事业法人登记的,要先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手续,然后到民政部门按民办非企业法人进行登记。所有人员要按政策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脱离财政供养关系。其个人档案资料移交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或劳动服务机构代管。

五是实行“以钱养事”政策。凡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按照“财政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认可,考核兑现”的要求落实,建立“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新机制。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探索一些具体办法,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区推广。

六是养老保险政策。所有转制事业单位都要按照省政府、市政府文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七是人员自愿置换身份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由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严格的政策规定,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有两种:一是自愿辞职,二是解除聘用合同。解除聘用合同就有一个补偿的标准问题。不管采取哪种形式,这里要强调的,就是要自愿,不能搞硬性的“卖断”,这是一条纪律。具体政策区人事局要根据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研究对策。

八是关于债权债务和资产的处理政策。总的要求是按照“锁定旧债,不增新债,明确责任,逐步解决”的原则进行。原主管单位要组织专班,对转制单位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帐面资产和实有资产进行全面核实。原有资产除国家法规明确规定不能处置的外,其它的可以租赁给转制后的服务组织或个人经营,也可以依法依规进行处置,所得资金要优先办理职工的养老保险和支付自愿置换身份人员的补偿金。对事业单位撤销和解散的,应在审批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清算。

九是转制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按照省市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予以落实。

(六)改革的步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4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尽快落实。根据市里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就下步工作作如下部署:

第一步,完成延伸、派驻机构的规范设置。林业、国土资源、交通、动物防疫、血防等延伸派驻机构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市里已经批复,区编委的“三定”方案也已经批准,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必须立即启动。各延伸、派驻机构的改革由区直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乡镇(街)配合,区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协调。

第二步,事业单位转制。首先对转制的事业单位进行严格的清产核资,核清债权债务;在此基础上到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手续,完善市场主体资格,然后要按照“以钱养事”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公益性职能。

第三步,财政所与经管站的改革。主要任务是将财政所与经管站进行合并,按照平均每所17名核定编制,选配人员。

第四步,办理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从现在开始养老保险的前期准备工作要启动,并随改革开展配套推进,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落实到人。

第五步,区内组织检查验收。区乡改办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自查,并落实整改和完善的意见。

四、严格要求,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纪律。纪律是改革的保证、是工作推进的基础。首先是政治纪律。要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不准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组织人事纪律。改革期间,增编增人一律冻结,没有组织决定和上级新的要求,严禁突击提拔和调动干部。严禁打招呼,走后门,区委常委作表率,大家都要带头。三是工作纪律。严格政策,规范操作;阳光操作,接受监督,保证正常工作秩序。四是财经纪律。严防突击花钱、转移资金、私分钱物、挥霍浪费和侵吞公有资产。五是廉政纪律,不准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会同区有关部门全程介入,发现问题严肃查处。

(二)强化责任。总体讲,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落实。乡镇(街)和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各部门要按照党政一把手是改革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大员上阵,主要领导亲自抓。组织、人事、编办、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区直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沟通。既要抓紧时间,又要平稳推进。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9

一、外地城关镇行政管理经验做法

(一)各地基本情况

虞山镇,始建于1958年,是常熟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6万,其中户籍人口35.7万,外来人口43.9万。2004年起实行"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行政管理模式,下辖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7个管理区、59个行政村(其中12个撤村建居)、56个社区居委会。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59亿元。先后获全国文明镇、中国商业名镇、全国财政十强镇、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部级荣誉称号,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镇前列。杨舍镇,是张家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08年9月,与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一体化管理,2011年升级为部级开发区。区镇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户籍人口30.36万人,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城区街道,76个社区和29个行政村。先后入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前十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竞争力园区""中国十强创新力开发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三甲。

上派镇,肥西城关镇,镇域面积121平方公里,辖13个社区、14个村(农村社区),人口35万,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2017年全社会固定投资93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招商引资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万元。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合肥市各乡镇前列,连续四年蝉联合肥市"科学发展一类先进乡镇".

衡山镇,是霍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辖8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10.5万。是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镇、中国县域产业经济集群竞争力100强、全国和全省铸造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7年工农业总产值125亿元,财政收入3.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26元。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财政保障有力。四地均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乡镇发展经济、培育财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乡镇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切实保障。比如,虞山镇和杨舍镇一般预算收入高,可用财力充足,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迅猛,各项工作推进保障有力;霍山县将衡山镇所有财政收入全额返还,用于衡山镇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行政管理高效。各地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机构综合配置、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比如,杨舍镇与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了行政效率。衡山镇对原有4个行政机构和16个事业机构进行整合,综合设置为7个综合机构,并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公开选拔7名二级机构负责人,全部按副科级配备,同时对退居二线3年内达到退休年龄的,一律不占编,腾出的编制专门用于招录新进人员。同时,各地均对领导班子实行高配,如虞山镇党委书记由常熟市委常委兼任;杨舍镇党委书记、镇长均高配副厅级;上派镇和衡山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均高配副县级,领导力量得到了切实加强。

三是权责划分清晰。各地均对县镇两级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实现事财匹配、权责一致。比如,在城市管理上,对县镇两级部门职能交叉有关事项进行分流处理。虞山镇坚持城区三环以内由市城管执法局管理为主,三环以外由属地管理为主;肥西县推进县城管局行政执法权向镇延伸,给予上派镇执法分局10个编制,城区规划区内重点街道、节点等由县城管局管理,背街小巷、规划区外由镇执法分局管理;霍山县城管局给予衡山镇城管分局5个编制,并对城区管理事项进行明确划分,有效解决了权责主体不明、权责不对等的问题。

四是征收查违有序。虞山镇成立征收中心,负责制定政策、组织实施等,并设立专门帐户,工作经费由镇级统一管理,规划区内重大拆迁活动由市镇两级联合推进,零星拆迁及规划区外统一由镇负责。杨舍镇成立征收办,为副科级单位,对经开区规划范围内建设、征收等工作由市级主导,规划范围之外由镇主导。肥西县对所有违法建设,一律实行"零补偿",拆除新产生的违法建设所发生的费用,强制由违建当事人支付。上派镇坚持阳光拆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县、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并建立干部激励机制,量化管理、奖罚并举,对按时完成任务的由县一级出台政策直接给予经济重奖。

五是社区管理科学。各地均把社区的建设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用房方面,由县镇两级按实际需要予以全面落实;在资金保障方面,均出台相应政策,确保社区有钱办事;在人员配备方面,合理确定社区规模,配备相应人员,对重点社区还适当倾斜,确保管得了;在任务职能方面,制订社区服务清单为社区减负,下放物业考核否决权为社区撑腰,县级城管执法部派员定点常驻社区壮胆,确保管得好。虞山镇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在社区推行科学育儿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家居服务等一批公益创投项目,把党建项目与社区管理结合起来,每年给予社区20万元的党建服务经费,实现党建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同时市财政对城区二环以内社区每年给予一定工作经费。杨舍镇推行"党建引领、村(居)民自治、多元共治",探索建立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议事会民主协商—村(居)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村(居)委组织实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新机制,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新模式,同时引导社区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水融,涌现出"善"文化、"福"文化、"大爱"文化、"义"文化等一批有文化内涵的社区。

二、黄梅镇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区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产业提升,城关镇行政管理体制在土地、财税资金、行政服务、综合执法等方面无法全面适应行政管理要求,往往存在"责任大、权力小、功能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就黄梅镇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事权财权不匹配。黄梅镇作为城关镇,城区建设管理、拆迁征地、维稳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而与其他乡镇相比,在城镇建设投入、新增财税收入分成、土地出让金返还等方面,黄梅镇无法享受县级支持其他乡镇的普惠政策。在乡财县管的体制下,黄梅镇现有财力全部依靠上级补助,花钱靠上级拨付,经费经常处于缺口状态,向上要钱、多方筹钱成了乡镇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虽然黄梅镇历届政府每年都想尽办法去"化缘",但收入仅能维持机关运转,面对日益繁重的城镇建设、改革发展、维护稳定、拆迁征收等任务,有限的财力难以有效地推进工作、加快发展。

二是权力责任不对等。乡镇一级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而赋予的权力不够,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特别是黄梅镇作为一级党委政府,与县直部门的权责没有分清楚。比如,财政、工商、税务等财政状况好的单位一般都是由县直部门直接管理或者以其为主导、黄梅镇政府辅助管理,而一些具体事务较多的如城管、计生、环保、房管、安全生产、维稳等日常工作则被视为"包袱",甩给乡镇政府管理,"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在"属地管理"机制下,利益收归县直部门,责任却无限下放,黄梅镇成为诸多县直部门的协作单位,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承担无限大的责任,"属地管理"下的权责不对称成为影响黄梅镇工作的一大难题,小马已经难以拉动大车。

三是执法权限不清晰。黄梅镇是县城所在地,日常工作面广、量大、事杂,许多部门的执法权限没有下放,但执法基础工作要黄梅镇去做。比如查违工作,虽然黄梅镇在管,但是并无执法管理的权限;再如小区的管理,廉租房的管理,房产等部门只管建,只管批,建好后,计生、维稳、服务统统交由黄梅镇实行属地管理,而黄梅镇只能被动接受,没有调节的余地。黄梅镇不仅要管好外来人口,还要协调小区与社区脱节、业主与物业之间矛盾。实际上,小区管理的权限相关部门并没有给黄梅镇。黄梅镇的干部不仅在做乡官,还在无证做法官、税官、警官。同时,对城区主干道、次干道等重点区域、背街后巷等执法管理权限划分不清,对危房改造、商住楼盘、社区物业等方面管理,也与县城管执法局、房管局存在衔接不畅、执法管理界限不明等问题。

四是征收机制不顺畅。近年来,城市的用地需求不断扩大,对拆迁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城区来说,拆迁征收面临特殊问题,情况十分复杂,群众思想十分活跃,对拆迁期望值高,大部分群众希望宅基地安置,对上楼安置有抵触情绪,力度小了完不成任务,力度大了,又怕触"高压线",引起。虽然县房管局成立了拆迁办,具体负责征收拆迁工作,但具体工作仍然由黄梅镇、社区干部来推进,镇村干部负责谈判、签约等,却在合同签约、资金调配、拆迁安置等方面没有说话余地,且报批程序复杂,造成工作衔接不畅,拆迁进度不快,遇到比较重的拆迁任务往往力不从心、无可奈何。

五是干部力量不充足。黄梅镇作为县委、县政府和一百多家县直单位所在地,管理人口多、范围广,但是干部编制却等同其他乡镇,干部人员偏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人事矛盾较为突出。现有的45名干部,除去病残实际在岗只有41人,50岁以上的老同志占了一半,大多数还是股级干部,政治上没有进步空间,工作积极性不高。且黄梅镇属合并乡镇,干部遗留问题多,各种矛盾十分突出,在现有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下,未到退休年龄又无法空出编制,用以招聘新人。同时,由于受财力和政策影响,每年的奖励性工资无法发放,乡镇补贴无法享受,待遇既比不上县直部门,也赶不上其他乡镇,年轻干部不愿到黄梅镇工作,年纪大的同志也想尽办法离开黄梅镇;即便是公益性岗位、工勤人员,也没有足够财力去聘用。

三、黄梅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建议

在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强镇扩权,理顺县镇关系,建立重心下移、资源整合、协调顺畅、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黄梅镇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意见,并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统筹、组织、协调、督促推进黄梅镇体制机制创新。在充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黄梅镇实际,建议在以下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摆在优先位置。推进多规合一,将黄梅镇全域纳入县级总体规划。创新管理机构,探索设立县城区规划分局和县城管执法分局,交黄梅镇代管,全面履行县城规划区外规划许可、土地管理、查违拆违职责。推动权力下放,明确责任主体,将县城规划区41平方公里之外的土地管理、规划审批、行政执法权下放黄梅镇;就城区执法管理,对县城管执法局与黄梅镇权限进行明确划分;就商业开发楼盘、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对县房管局与黄梅镇权限进行明确;就城区D级危房翻建,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翻建户上楼安置和向高铁新区集聚。扩大黄梅镇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权限。

二是创新征收拆迁机制。探索成立黄梅镇征收办,为副科级行政机构,具体负责县级授权到黄梅镇的相关房屋征收工作,并设立专门帐户,拆迁所需资金一次性拨付到黄梅镇,由黄梅镇统筹管理。城区规划区重大拆迁以县级主导为主,一般拆迁及零星拆迁以黄梅镇为主,规划区外房屋征收一律以黄梅镇为主。强化征地管控,建立县级征地年度计划、县镇联合踏勘、县镇联席会议制度,切实解决多头征地、秩序混乱问题。

三是创新镇域发展机制。扩大管理权限,派驻黄梅镇辖区内的人社、水利、林业、水产、畜牧等机构,原则上下放黄梅镇实行属地管理。盘活干部人事,适度增加行政编制,在全县乡镇行政编制总额内调剂;每年安排一定的公益性岗位,由黄梅镇统筹使用;探索推进退居二线3年内达到退休年龄的,腾出编制用于招录新进人员。支持黄梅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办事转变。完善黄梅镇考核评价机制,将黄梅镇服务城区园区建设绩效,纳入全县科学发展对黄梅镇考核范畴。支持黄梅镇在省市争强进位,将黄梅镇辖区内的所有税收、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主体培育、招商引资项目一并纳入黄梅镇统计范畴,做大做强黄梅镇财税规模和镇域实力。对黄梅镇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商业贸易、仓储物流、特色农庄、城郊旅游、设施蔬菜等产业,与县级规划没有冲突的,实行备案管理。在交通、水利、以工代赈、美丽乡村、林业、环保等项目、资金方面对黄梅镇予以倾斜,优先安排。

四是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借鉴外地经验,把社区治理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推动东山、古塔、城西、刘塘四个老社区全面提档升级,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把党建项目与社区管理结合起来,每年安排社区一定的工作经费、党建经费等,用于支持社区完善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小而精"的原则,科学优化黄梅镇社区人口管理规模,按人口数量对社区建制予以适当调整。推动社区小区双向融入,建立主管部门、黄梅镇、社区、小区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五位一体"服务运行机制。支持发展壮大村居集体经济,在集体用地预留、立项审批、税费等方面出台明确政策。

乡镇行政综合执法总结篇10

正值暑假之际,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现象出现反弹,为切实解决好暑假期间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消防安全的问题,进一步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我局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1个月的网吧“关注未来”专项整治行动,由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检查,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我局及时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局长何旭任组长,分管局长高山、纪委书记朱绍方任副组长,社会管理科和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为成员,明确整治工作目标,确定整治工作重点,有力保障这次专项整治行动顺利开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为期1个月的网吧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网吧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整顿网吧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是落实为民办实的具体措施。

三、工作重点

1.加大对全县有证网吧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网吧在暑期间接纳未成年人现象。

2.加大对网吧的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排除消防安全隐患。

四、工作步骤

此项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从2013年8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阶段(8月1日—8月5日)

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加强对全县网吧业主进行政策法规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消防安全教育,自觉对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合法、守法经营,要求网吧业主对场所内的安全隐患进行自查自纠,发现存在有消防安全隐患的,要及时进行整改。并相继签定《县文化经营场所及公众聚集场所安全生产责任状》。

第二阶段:检查阶段(8月6日——8月25日)

1、检查方式:一是组织开展日常检查、突击检查、集中检查和联合检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大检查。检点为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实名登记,规范经营,消防安全等情况。二是加强暑期间网吧的巡查监管,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将分成二个组,轮流值班,保证每天一个组在市场上巡查监督,对在此期间发现网吧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全部给予立案查处,按条例规定视情节,按执法程序给予行政处罚,发现一家立案一家、查处一家,绝不手软。三是执法大队执法人员联合乡镇文化站长分片进行检查。四是各乡镇文化站加大对本乡镇网吧市场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联系。五是邀请政行风监督员、学校教师、网吧“五老”监督员等一起参与检查,检查哪家可由邀请人员指定。

2、检查人员:执法大队执法人员、乡镇有执法资格的文化站长,同时邀请关工委领导、政行风监督员、网吧“五老”监督员、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