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运营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12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国家好处至上、消费者好处至上”,以“三个自觉抵制”为目的,坚持卷烟运营户“自律”与本能机能部分“他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形式,经过增强卷烟运营户诚信自律建设,不断提高运营户诚信守法认识,提高运营户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治理的才能,努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卷烟运营次序,促进我街烟草经济继续不变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的

卷烟运营户诚信自律建设应努力完成以下目的:

1、无出售“假、私、非”等违法卷烟的行为;

2、无低价竞销、恶性竞争等不规范运营行为;

3、不发生向无《烟草专卖零售答应证》的运营户和不合法烟贩供应卷烟的行为;

4、无无证运营、擅自转、借、出租、生意答应证的行为;

5、按期完成卷烟销售方案;

6、使运营户获利程度逐渐提高。

三、工作内容

(一)深化推进运营户诚信自律组织建设

在区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的精心指导下,在街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的详细指导下,以村、社区为单位稳步推进运营户诚信自律组织建设。

1、以村、社区为单位,以卷烟运营户自愿参与为前提,成立由10至15家卷烟运营户参与的“卷烟运营户诚信自律小组”。关于社区运营户少的诚信自律小组组长由社区协管员负责,关于有的村、社区运营户多的则依照10至15家卷烟运营户成立自律小组,组长人选可由村、社区协管员提名,也可由运营户中推举发生小组长。

2、各村、社区自律小组组建后,应将自律小组运营户店名、户数和基本材料报送街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指导小组赞同,街指导要将相关材料实时报区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立案。

3、各村、社区自律小组的成立,应与自律小组运营户签署小组活动商定及诚信运营行为违约所须承当的责任向社会和消费者作出公开承诺(签署诚信运营承诺书)。

(二)大力发展运营户诚信自律活动

运营户诚信自律小组应积极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1、自律小构成员应互动发展对本小组所管运营户范围内进行巡查工作,检查本小组运营户在执行《商定》、实行《承诺书》的状况,并做好工作记载,对呈现的问题运营户除就地要求整改外,还应实时向小组长汇报。

2、每周自律小组组长应对本小组所管范围内运营户进行一次具体走访,对小构成员在互动巡查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回访,检查其整改落实状况,搜集相关建议和意见,并做好工作记载。

3、每周各村、社区协管员要对本村、社区自律小组工作状况进行巡查工作,并对自律小组工作状况寻求意见,对在巡查中存在的问题向自律小组组长提出整改要求,并做好工作记载。

4、每月各村、社区协管员组织各自律小组组长工作大会,听取工作状况汇报,并将自律小组组长提出的问题反应给街道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指导小组及相关本能机能部分,街道及相关本能机能部分应协调停决实践问题,并赐与支持和协助。

5、每月一次本辖区范围自律小组运营户运营状况、执行《商定》、实行《承诺书》的状况和排名前三的卷烟运营户,烟草部分次月的货源和非凡品牌供给政策。

(三)要增强对运营户诚信自律建设的指导

1、街综治办要按期和不按期组织召开烟草专卖本能机能部分、村、社区协管员及局部自律小组组长参与的工作大会,听取各村、社区协管员及自律小组组长的工作汇报,并安排和安插下步工作。

2、为了把握各村、社区自律小组工作状况,街综治办将按期组织召开烟草治理所部分与村、社区自律小组的沟通会,互通讯息,交流状况,有用协调。烟草部分对显示突出的自律小组运营户在货源供给战略上,特别是非凡品牌的分派上应赐与适度倾斜。

3、每月街道综治办应针对市场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本能机能部分和村、社区协管员发展不少于两次的综合整治行动。

4、街道综治办每月将对村、社区发展自律小组活动状况进行走访,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实时向区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反映,并争夺区主管部分的支持和协助,为更好地共同自律小组组长发展好工作。

四、施行步调

(一)宣传发起阶段(6月17日至6月21日)

街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将组织、召开全街“诚信自律”建设工作大会,随后各村、社区按区有关大会精神,认真做好工作落实,办宣传诚信自律宣传栏及挂横幅发展普遍宣传活动。

(二)先期试点阶段(6月24日至7月12日)

街道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将拔取具有必然前提的村、社区作为试点单位,由村、社区依照相关顺序坚持自律小组,并组织小组运营户成员签署商定及社会承诺书,还根据自律商定和承诺书内容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治理的相关活动。

(三)具体推行阶段(7月15日至10月31日)

街道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将对诚信自律小组试点单位的工作发展状况进行具体检查,对工作推进有力,活动发展有成效,街综治办将组织烟草部分指导,各村、社区协管员到试点单位进行交流和指导,并在全街具体推行。

(四)审核验收阶段(11月1日至11月30日)

街道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对各村、社区已发展诚信自律活动的小组,由街综治办上报区指导小组,并承受区指导小组对运营户自律小组活动发展状况进行具体审核验收。

(五)总结表扬阶段(12月)

由区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对村、社区发展自律小组活动,经审核验收及格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授牌。

五、工作要求

1、各村、社区要依据街道烟草专卖社区化治理工作指导小组关于“2012年卷烟运营户诚信自律建设工作施行方案”的要求,明确工作目的工作,发展好卷烟运营户诚信自律活动。

2、各村、社区治保主任要增强对卷烟运营户诚信自律活动的组织指导,各村、社区协管员是发展诚信自律活动的详细责任人,应按期发展对这项工作的检查指导。

关于积极参加,成效分明的卷烟运营户要积极协调辖区烟草部分在货源供给政策,特别是非凡品牌的分派上赐与倾斜。关于效果发扬不分明的小组和个人,要实时赐与协助,关于发生较严厉问题、社会影响较大的运营户,要劝其退出自律小组。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2

[关键词]物流网络;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1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党中央推行一系列惠农牧政策,促进农牧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稳定局面。内蒙古供销社承担着农牧区商品流通的使命,主要经营农资、农副产品、快速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其中农资(指化肥、农药、种子、农膜、农机设备及其辅助材料)是其最主要的经营产品。在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中,物流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物联网迅速发展与成熟的背景下,物流网络的功能和优势不断增强,势必对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业务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物流网络的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

在供销社的研究中,学者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和配送模式研究方面;而对于物流网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网络理论、物流网络规划设计和信息化对物流网络的影响方面。本文更侧重于物流网络理论方面的研究:徐杰、鞠颂东(2005)通过对物流网络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构成;鞠颂东等(2007)指出物流网络的理论对资源整合与共享具有指导意义,而物流网络中的三个子网(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共同运作可以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鞠颂东等(2009)总结了前期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物流网络下的3个子网络的阶段研究成果;但是从物流网络角度研究农资运营模式的较少,本文以内蒙古供销社为研究对象,基于物流网络对农资运营模式进行研究。

1内蒙古供销社现行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蒙古农牧区分散、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与运营模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并直接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内蒙古供销社现行的运营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配送方式以单向配送为主,导致配送成本高――农资产品从供应商到配送中心再到乡级农资专业合作社和村级农资服务中心,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只解决了农户的“买难”问题却没有考虑到“卖难”问题,同时由于到基层组织的运输距离长,农户相对分散以及农资产品种类多、数量少导致单向配送成本高;二是盈利空间有限――由于较高的配送成本与经营成本,导致基层供销盈利只能是局部环节,盈利有限,基层合作组织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将较高的经营与配送成本“转嫁”给农户。

2内蒙古供销社物流网络的优势

物流组织网络方面:供销社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农业生产生活而成立的,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牧民,其覆盖范围是全国。其物流组织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大规模。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调控能力变得更为快捷,受中级组织层级的影响变小,管理形式呈现扁平化管理模式。物流组织网络形成下级负责具体物流业务运作,上级统一协调并管理资源的格局。全区供销社总数中的8318%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的构成类型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2474%。总体而言,具有较完善的组织网络。

物流信息网络方面: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和综合计算机网络为内蒙古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同时各基层组织还不断探索,加快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欲通过信息共享来扩展销售渠道解决传统产品收益、流通难的问题。对于内蒙古供销社本身来说,物流网络优势能够大大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方面:物流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由物流设施、物流设备构成,内蒙古供销社遍布13个盟市(包括满洲里),基层供销合作经济组织8368个。内蒙古供销社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物流网络,覆盖面广。在物流节点方面,内蒙古地区供销社的覆盖面积已经超过40%,在全国农牧区范围内具有覆盖率高的网络优势。在物流设备方面,由区直属企业自行安排。

3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的构建

依托内蒙古供销社物流网络优势以及内蒙古供销社运营模式现状,对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对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资源整合,达到提高内蒙古农资营运效率的目的。而“一网多流,双向盈利,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新型运营模式解决了原有农资运营模式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内蒙古供销社内部的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优势。

内蒙古供销社的农资运营模式中的主体分别是农资生产企业、自身以及农户,内蒙古供销社在进行运营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农资产品流入农户手中,二是农户手中的农产品“进城”。农资产品流通是通过基层专业合作社收集农户的农资需求信息,并将信息反馈到信息管理中心或是网上电子商务平台,然后由内蒙古供销社向农资生产企业下达订单,最后将农资产品通过配送中心,分别经乡级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中心,最终到达农户手中。农产品流通是将农村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加工生产企业和城市超市在网上订购农产品,订购需求信息到达基层组织,针对需求对农产品进行收购,最终统一配送到加工生产企业和城市超市。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组织网络通过信息流引导和控制盟市级与乡村级的基层组织,削减中间管理,实现扁平化管理;同时,新型运营模式将信息化引入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中,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企业、农户可以直接订购自己需要的产品,有效地解决农户“卖难”问题。在实际配送中双向配送减少配送成本。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方面:通过合理规划配送路线,根据运输货物量及订单要求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工具。具体运营流程如下图所示。

新型农资运营模式

4结论

基于物流网络的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运营模式,改进了传统模式的缺陷,解决了农户“卖难”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了供销社内部的物流网络优势,为内蒙古供销社农资营运提供保障,实现农资生产企业、供应商、城市超市、农户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徐杰,鞠颂东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2-26

[2]鞠颂东,徐杰物流网络理论及其研究意义和方法[J].中国流通经济,2007(8):10-13

[3]鞠颂东,徐杰,卞文良,等物流网络理论的提出与探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6-20

[4]李弘农资邮政物流网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与配置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3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城区受灾严重,大量机动三轮车涌入城区。一方面,人力客运三轮车主强烈要求打击非法营运,规范市场,恢复正常营运;另一方面,非法营运机动三轮车私自改装营运,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城市形象,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人力客运三轮车群体中,有一半以上的营运权集中在外地籍人员中,以出租盈利为目的;有近三分之一的营运权分散在本市籍散户中,以三轮车营运谋生。各类群体利益不同、诉求多元,相同诉求人员容易抱团成势。在都江堰市先后开展的9次联合执法行动中,非法营运三轮车主多次聚集滋事,以震后生活困难、没有生活来源为由给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整治工作一度陷入胶着状态。针对上述问题,都江堰市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第一,摸清底数,评估风险。全面调查客运三轮车群体的基本情况,对人员详细情况进行收集汇总、归类整理,以此为重要依据实施风险评估。客运三轮车处置既要考虑客观因素,又要顾及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了对客运三轮车应“区别对待、分类处置”的评估结论。

第二,严谨论证,科学决策。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明确了“分类实施、逐步递进”的处置思路。采取“适当给予经济补偿、同步落实帮扶措施”的处置方式,对本地和外地车主一视同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并配套出台救助帮扶措施,保障了三轮车主基本权益。

第三,综合配套,多方联动。一是宣传发动到位。多方征集社情民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处置措施和成效;向游客和市民发放宣传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发动社区力量,让车主有正确的认识,理性对待此次处置工作。二是帮扶救助到位。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援助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人员办理《失业登记证》,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公交保障到位。在现有公交体系基础上,开通了6条小公交线路,增加了60辆小公交,以更加便捷、安全、经济的出行方式消除了三轮车停运后对群众出行的影响。

第四,依法处置,维护稳定。处置工作既严格执法,又温情疏导,总体平稳有序。一是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震慑了非法营运三轮车群体,表明了政府整治的决心。二是积极组织人员疏导。乡镇、社区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三轮车主家中,配合相关部门将帮扶救助措施落实到位,从源头上杜绝了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群众利益无小事。敏感民生问题的处置往往涉及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要避免把事情简单化,轻率处置;要避免单纯拿钱消事,一味只用人民币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要避免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出现法律虚无倾向。通过都江堰市客运三轮车处置,在处理敏感民生问题上有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在处置理念上,必须勇于直面问题,尊重权益,疏导为先。在处置客运三轮车问题上,不回避问题,不害怕纠缠,甚至主动承诺解决时间,做到取信于民。处置客运三轮车目的是“禁”,着眼于“帮”。

启示之二:在处置策略上,必须坚持基层为主,把握节奏,分类化解。在处置客运三轮车问题上,依托社区开展了大量的入户走访、宣传引导、关心关爱等工作,增进了情感上的认同。

启示之三:在处置手段上,必须用好法律武器,深入研判,规避风险。在客运三轮车处置中,始终严格依法办事,通过让其丧失营运条件从而主动接受处置方案,避免了政府主动收回营运权可能引发行政诉讼的法律风险。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4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问题措施

1固原市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固原市运管机构沿用“市、区分级负责”的传统管理体制。但随着我市市场经济的成熟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运管机构职能的发挥。

1.1现行运输管理体制缺“效”。第一,人员编制不规范,机构性质不统一,我们主要以固原市为例来谈,按照交通部对运管机构每百台车定一人、每百站(场)定三人的设想,运管队伍应是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但由于我市的交管所都分属地方政府管理,而市运管处对区交管所无人事权属关系,导致区运管机构的人员与业务出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等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个别运管人员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另外,我市各区县运管所的建制不规范统一,多为科级建制、甚至还有股级建制。科级单位要负责一个区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指导,还要对运输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其实际能量实在有限,很多运管所都有“小牛拉大车”的感觉,难免在道路运输管理中存在着缺位问题,平日里往往疲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处置各种道路营运纠纷,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辖区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第二,2007年实行了行政审批管权与执法处罚权分离,这种改革避免了执法部门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等现象,加强了相互监督,提升了交通形象。但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许可管理部门缺失了执法权,或者说执法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像失去了“一只手”一样,在行使管理权的时候有时出现尴尬和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职权责任不明确。从对外来讲,运管部门所担当的职责是对道路客运、货运经营,站经营、机动车辆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的管理,具体行使着法律赋予的对以上行为的行政许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职权,并在某种意义上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但这些管理职权实际被公安、建设、农机等部门所肢解,因而在管理职责上存在着重叠现象。在参与类似的地方交通规划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内部来说,市和区级的运管机构权责关系不明确,区交管所对客运企业及营运线路仅有初审权,而又要对本辖区的客运企业进行管理,而有终审权的市运管局对客运企业又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出现了“审批的不管理”、“管理的不审批”的局面,一旦发生线路纠纷,由于区交管所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纠纷升级,很容易演变成集体上访、甚至堵塞交通和罢运的现象,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坏的影响。

1.2营运公司管理缺“责”。第一,经济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就目前而言,我国客运市场普遍存在“乘客叫差、驾驶员叫累、承包者叫苦”的现象。究其原因,部分营运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为争取营运指标,不考虑任何社会责任,不惜公司形象和代价,甚至有意制造事端,以此作为向政府部门换取线路或指标的筹码,一旦得逞后,即刻转变目标,将资金风险、安全风险转嫁给承包者,根本不会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第二,管理松散,对驾驶员制约性差。交通行业是一个城市的窗口行业,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驾驶员言语不文明,着装不雅、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外界对重庆的评价和认识,尤其是在出租车和客车表现尤为突出,公司对驾驶员的管理只重经济效益,不重服务质量,缺乏经常性的沟通。货运公司大都采取挂靠的经营模式,公司只要收取了管理费,对驾驶员的其他行为根本不做任何要求,货运行业驾驶员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3解决固原市道路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1)加快运管机构编制体制改革步伐。在我国的新疆运管机构全部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江苏、山西和陕西等省市也在积极探索运管部门的机构体制改革。我们可以参照云南省的做法,主要是:一是积极主动争取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人事厅、自治区编委办公室等部门的支持,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二是采取清理编制、严格控制人事调动、经费控制等措施推进机构改革;三是对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提出“从严控制,逢进必考”的原则,按年度增人计划,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新增录用运管工作人员。

(2)加大监管力度,发挥市场调节功能。通过整治“黑车”,规范市场秩序,为合法运营的出租车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类运输市场主体的准入、退出及日常监管的办法和机制。建议出租车经营推行市场化,首先,要放开出租车行业的特许经营权,让经营权真正成为商品,这样做只是减少了政府批指标的权力,把政府不该管的事,放给了市场;其次,在行业内部应建立起竞争机制,奖优罚劣。

(3)明确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区县运管机构职能。一是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职责权限,明确市、区级运管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杜绝“好处大家抢,麻烦大家让”的不负责现象。二是明确区运管机构在区里的职责,以便更好的参加地方交通规划及建设。另外,尽可能实行着装标示上的统一,维护运管部门的威信,现在的运管机构“卸装”上门指导检查工作,很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有形无形地破坏了运政管理部门的形象。

(4)建立和完善客运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规范客运市场管理。在市场监管上,一是要大力推行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对客运企业的经营行为、诚实信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进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作出相应处理。对违法经营活动和公司蓄意制造不稳定事件,非法堵塞交通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二是积极推行安全行车和服务质量承诺合同制,各客运企业新增班线、新增车辆以及车辆更新要作出以服务质量为主的相关承诺,层层签订安全行车和运输服务质量承诺书。在市场退出上,积极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制,废除客运线路终身制。运管部门要根据客运线路的流量、投入运力的价格和效益情况合理确定客运线路经营期限。经营期满后,运管部门根据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规范经营和服务质量情况确定其能否继续经营,切实解决客运市场“只进难出”老大难问题,做到有进有出,有序发展。

2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乃至整个交通运输体系都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道路运输因其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而成为人们最早采用且应用最普遍的运输方式。随着道路运输工具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和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道路交通已成为区域间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与道路运输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道路运输管理的好、管理到位,才能保证道路运输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5

关键词:客运交通;安全;道路状况

引言

我国拥有着面积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日渐频繁,人们出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而给农村地区道路客运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和城市发达的客运交通系统相比,农村地区道路客运交通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水平都存在一定差距。巨大的客运需求加速了农村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客运网络分布范围广、站点众多以及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问题都对农村道路客运交通造成了负面影响。面对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分析,研究、发展安全防范策略,保证人们出行安全是当前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1农村客运交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1.1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资源配置等原因,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城市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并给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造成显著影响。在道路交通方面,农村地区路网工程建设缓慢,技术标准和施工质量也有所不足,许多道路在建设投入和后期维护、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比如有的农村道路宽度、路面质量等规格较低,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加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需求,道路负荷超过设计标准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农村道路损耗速度,缩短道路使用寿命,还极易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给通行车辆和行人带来威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交通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受历史原因和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道路交通事业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对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妨碍。

1.2农村道路客运车辆状况较差

由于缺乏对农村客运安全问题的足够重视以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农村道路交通客运车辆状况水平普遍较差。相对于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农村地区对于交通设施、设备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不但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步伐较慢,用于承担客运工作的车辆状况也较令人担忧。在选择客运车辆时,人们更加重视的是汽车的价格,从而使得二手车辆乃至接近报废的车辆更加受到欢迎,广泛应用在农村道路交通上。这些廉价车辆性能、质量普遍不高,有的还存在较多的故障隐患,运行安全远远得不到应有保障。部分地区对于农村客运交通车辆管理也缺乏足够重视,许多按照有关规定不应该用于客运交通的车辆别投入实际使用中。这种情况虽然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但同时造成了行车安全水平下降的问题。我国政府正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严加整治,特别是加大了对违规使用和超载车辆的经济惩治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客运交通安全事故起到了控制作用。但由于我国农村区域面积广大。客运线路分散,有限的行政检查资源难以起到决定性效果。目前我国交通部门通常使用在道路节点设立检查站的方法对来往车辆通行情况进行检查、控制,但部分违规超载车辆为了免于惩罚,在到达检查站之前驶离主干道,进入农村公路,给农村道路带来远超设计标准的运输负荷,公路状况进一步恶化,提高了农村道路的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1.3农村客运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除了上述因素外,农村地区客运交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道路客运经营企业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客源,在设置运行路线时尽可能地延长线路,将更多的村庄纳入经营范围内,这无疑会提高道路交通部门的管理难度。再加上传统观念中对农村道路客运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特别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力度偏弱,难以取得应有实效。

2强化农村道路客运安全措施相关建议

农村道路客运交通是农村地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农村道路客运交通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针对上文所述的各类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提高农村道路客运交通安全水平,推动农村道路客运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2.1降低农村道路客运运营成本,推动农村客运用车的升级换代

在农村道路客运管理方面,政府部门要充分承担起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通过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农村客运企业提供资金补贴,专项用于客运车辆的购买和升级,促进农村客运车辆的质量、性能和安全水平的提升,物价部门可以对高品质客运车辆的票价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加大利润空间,鼓励客运企业提高运营车辆层次。同时,加大对不符合交通客运相关规定的客运车辆的查处力度。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措施促进农村客运用车的升级换代。

2.2引导客运经营者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村客运市场活力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农村客运经营的个人和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不同客运经营企业之间差异很大,良莠不齐,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客运交通的管理难度。针对这个问题,交通部门要通过科学的措施,去芜存精,引导广大农村客运经营企业向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客运市场良性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客运服务,也为客运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2.3大力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客运交通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良好的路网设施是道路交通安全运行的基础条件。各地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设置专项资金,推动新路建设和旧路的升级改造,做好道路日常维护,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路面等级。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出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加强农村道路客运交通安全管理正当其时。道路交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客运交通安全建设,想方设法加大资源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管理力度,真正建立起农村道路客运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为农村地区人们的出行安全作出保证,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6

关键词:村(社区)图书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状况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16-03

党的十六大以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公共文化建设要求,从2011年起,东莞市委、市政府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列为东莞“十二五”期间社会建设的重点工程。东莞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理念上是要把村(社区)的老人日间照料室、青少年活动室(“四点半学校”)、社会工作室及志愿者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市民学校、家政服务室、家庭服务室、计生服务室、舞蹈室、书画室、曲艺室、棋艺室、工艺小作坊、爱心小超市、社区餐厅、便民服务室等功能囊括其中。其服务面向青少年、老年人、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能为社区内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既能聚集人气,又能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是社区居民休闲、交互、娱乐的新兴场所。为验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否有助于基村(社区)层图书室的科学发展,研究组为此开展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试图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未来基层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研究者在东莞范围内对全市村(社区)图书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作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展开。本调查共对19个镇(街)发出问卷295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问卷回收率为70%,本研究组根据实际情况,把汇总问卷并划分为“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1份)和“没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6份)两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没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两种情况下村(社区)图书室管理运营情况。

二、东莞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

从2011年至2015年间,由东莞按照每年20-30个的进度先后创建了100多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根据资料显示,这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选址都比较科学,把原来分散的村(社区)公共资源整合在一处,并引入社工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从管理和资源共享角度上看,这一做法确实有利于东莞市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1.享有财政补助

根据《关于印发〈东莞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实施方案〉的通知》(东民字〔2014〕55号)和《关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运营经费资助问题的通知》(东社区办〔2013〕20号)文件,社区综合服中心的建设和运营都会享受到市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建成后能获一次性市财政“服务设施建设奖励”60万元,设定其年运营经费为60万元,第一年能获市财政全额补助;第二年市财政补助50万元、镇(街)和(村)社区只需自筹10万元;第三年市财政补助30万元,镇(街)和(村)社区自筹30万元;从第四年开始市财政每年以“以奖代补”形式发放25万元的“运营服务奖励”(须在市评估中得80分以上)、镇(街)财政投入不低于25万元、余额由社区自筹解决。

2.先进的运营服务方式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原则上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聘请公益类社会组织进驻开展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确实无力承担购买服务费用的,可自行组织运行。聘请社会组织运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由社区委托社会事务办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实施采购。确定运营的社会组织后,居委会要与社会组织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相关方的职责权利。聘请社工机构进行管理,是借鉴香港、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做法,是先进的运营服务方式。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问卷中,我们列出了村(社区)图书室联网率、日常开支、开放时间、人员数量、人员构成、人员流动性和福利待遇等调查项目。调查反映出东莞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村(社区)图书室的服务水平和公共资源共享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监督管理、待遇提升方面则作用不大,通过近几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陆续建成并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逐步融合,其重要性已获初步认可。

1.联网率指标分析

在联网率上,并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其联网率为64%,而没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为50%,前者比例高于后者(见表1)。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东莞图书馆对加入其总分馆体系的基层图书室设置了准入门槛,如图书室面积(含电子阅览室)须不低于100平方米、藏书(正版图书)不少于2000册、还须配套空调、宽带上网设施等,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硬件设施较好,容易实现,因此其联网率也较高。

2.工作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在工作人员数量指标上,并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其工作人员数量比没有社^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更为充裕(见表2),前者有“2人以上管理”的比例为50%,而后者仅为33%。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地点相对集中,并且实行统一管理,这有利于根据中心内各功能室使用时间的不同,调动更多空闲的人手去维持图书室的日常开放和管理,而传统的村委文化设施较为分散,导致人手难以集中调配,其“1人管理”的图书室比例达67%就是很好的证明。

3.人员流动性指标分析

在工作人员流动性指标上,并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其流动性要大于没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传统的村(社区)图书室管理员都是由村委会直接任命,本身在图书室或村委会其它岗位延续工作至今,因此稳定性较好;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从2011年创建至今前后共4年时间,人员多为新招的年轻人,年轻气盛的人有之、骑牛找马的人亦有之,因此人员流动性也较大;二是传统的村(社区)图书室管理员,其工作只对村委会领导负责,做好做坏一个样,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管理模式,可能会根据个人的特长和能力适当地调整工作岗位,因此也会导致图书室人员的变更。

4.两者结果相同的指标分析

在每周开放时间、工作人t构成和福利待遇等三个指标上,对比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和没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图书室后发现,两者的结果和所占比例都相当接近。每周开放时间上,两者都以周开放36小时以上的图书室为主(后者甚至还稍微领先);在工作人员构成上,两者都以文化管理员为主、兼职人员为辅;在福利待遇上,两者享受的休假制度和补贴都基本相同(待遇都较低)。以上3项指标基本相同,分析其原因,是要追溯到2012年东莞市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当年为了完成示范区的验收,有关政府部门了一系列的行政命令,其内容就包括了对图书室的开放时间要求、面向全市招聘“文化管理员”、以及由市、镇、村三级财政共同承担文化管理员工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说,上级主管部门才是基层图书馆人员福利待遇的主要决定部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此影响甚微。

5.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调查问卷,研究组追加了两项调查题目:“你认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图书室的最大作用(多选题)”和“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总体作用评价”。

在第一项追加调查“你认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图书室的最大作用”中,在可供选择的5个选项中,按照得票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可以借助中心各项资源开展工作”(67票)、“中心环境好,为图书馆带来更多人气”和“组织活动可以向中心借调人手”(并列第二,同为55票)、“有社工支持和协助”(45票)、“休假调班时有中心的人可以顶班”(27票)(见图1)。由以上选项中可以看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村(社区)图书室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借助其资源开展工作,而“中心环境好,为图书馆带来更多人气”、“组织活动可以向中心借调人手”、“有社工支持和协助”等从延伸意义上说,也属于借助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资源。

在第二项“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总体作用评价”中,认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有50票,占50%;认为“有一定作用”的有40票,占4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8票,占8%(有3票弃权)。结果显示,受访的村(社区)图书室代表们大部分认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认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村(社区)图书室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四、图书室并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式主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政府投入的持续性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创建和运营,前期主要靠市一级政府的投入和补贴,随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数量与规模日益扩大,急需建立起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投向,努力形成市财政投一点、镇街财政配一点、村委会拿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以保证投入的可持续性。

2.运营机构的承载能力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目前普遍采取社工机构进驻负责日常运营的模式,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东莞的这些社工机构都是前几年成立的,无论在行政管理、运营经验,还是服务开发、资源整合等方面,大多都是新手,既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积累和历练人才,也没有充分解东莞村(社区)的历史民俗和文化需求,因此,当政府一下子释放相当数量的公共服务业务给这些机构去运营的时候,其承载能力就变得极其重要了。在这种背景下,运营机构的管理能否跟得上?配套的服务如何?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整合能力、机构公信力、财务的透明度等情况又如何?这些因素都影响直接影响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今后的服务能力,也间接影响着村(社区)图书室的服务质量。

3.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留不住本行业的优秀人才,吸引不来其他行业的拔尖人才,那么这个行业注定不会走得太远。然而,遗憾的是,社区综合服务中目前就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东莞这种二三线城市,社工机构难招专业社工,找到后难留,留下后难用。社工流失率居高不下,队伍稳定性不够,而社工的高流失率又造成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士气的下降。研究者对百度贴吧上“东莞社工贴吧”的发贴内容进行统计,有一半以上的发贴都是在讨论与社工待遇有关的问题,说明社工队伍对薪酬满意度较低,这也直接影响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营和管理效果。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除了聘请社工机构运营以外,本可以采取自行组织人员进行管理的方式。但当前东莞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景气也导致了人员待遇偏低,其人才流失的问题同样存在,据东莞图书馆统计,从2012年至今,村文化管理员和电子阅览室管理员这两个岗位的流失率尤为严重,全市过半的村(社区)出现人员流失的现象。

4.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目前,村(社区)图书室的服务中心侧重于活动,但说着容易做着难,从每月基层上报市图书馆的活动情况看,村(社区)图书室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的一些图书馆服务还不够专业,不够优质,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有效地回应社区的实际需求;活动缺乏特色和亮点,尤其是由同一个社工机构负责运营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活动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村(社区)图书室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的督导。

5.改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政府部门,主要是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拨款部门,一定要保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营经费的及时到位。二是积极引入第三方督导机制,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营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对管理机构的信誉等级和服务质量等级评价体系。三是运营机构要积极摸索,大胆尝试,努力构建适合实际需要的各项图书馆服务模式。四是努力提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加强与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交流、注重与社会力量(包括市、镇两级公共图书馆)互相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来,柯平,冯玲,宫平.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实践论析――以东莞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5(10):15-19.

[2]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牟肖光,姜仁珍,于良芝.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4-16.

[3]戴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0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卢毅锋.东莞城市总分馆建设的十年实践与思考[J].公共图书馆,2012(2):14-16.

[5]王健,徐睿,庄明.以服务需求定位社区服务性质――由成都市社区服务调查印发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6):45-47.

[6]丁建定,谭磊,郭林.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状况调查与完善对策[J].社会工作,2010(8):4-9.

[7]蒋永福.坚决依靠政府――关于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关系的随想[J].图书馆,2005(2):13-15.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7

论文摘要: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提高边远落后地区、高成本地区的电信服务水平,是当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由于我国电信业体制及其本身的特点,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现象:一是“分片包干”失效,二是运营商定位问题,三是农村用户只用不消费。针对问题,提出政府必须做好推动者,做好立法、成立专门的普遍服务管理机构、加快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等工作。而运营商必须准确定位,送科技下乡、补贴农民、实现低arpu值下的运营。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电信业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电信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缩小这个差异,电信业必须依靠电信普遍服务,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1]

1、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世界电信发展报告(1998)》中提出实施普遍服务的三条标准。而这三条标准即可将普遍服务的内涵概括出来。

1.1 可接入性

可接入性指的是有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用户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需要电信服务,都可以接入电信网络。

1.2 非歧视性

非歧视性指的是各类用户应当受到相同的对待,就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而言,不论地理位置或者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如何,应当没有歧视。

1.3 可承受性

可承受性指的是电信服务的价格应定位在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的水平上。www.lw881.com我国根据自身经济、电信业发展状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延伸丰富。到2007年底,我国普遍接入的目标己基本上实现,我国农村地区行政村的通电话率已达99.2%。今后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镇能上网”。即在已通电话的乡镇,还提供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对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提供宽带数据业务。

2、电信普遍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作为最能体现现代化科技生产力的电信业,已经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电信业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依靠推动电信普遍服务。

2.1 社会层面

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为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使农民们安居乐业,城乡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乡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就需要依靠推进普遍服务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消费需求,拉动信息产业在农村的大发展。

2.1.2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差距。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导致城乡居民在社会中面临贫富分化、机遇不均等问题。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消除数字鸿沟。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6%,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

由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数字鸿沟还是较深的,如何填平这就需要普遍服务。在完成“村村通”工程的同时,为广大的农村提供internet”服务,让广大的农民能够用上互联网、掌握信息。

2.2 电信业层面

电信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依靠普遍服务,谋求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电信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自然垄断性:进入、立足电信业都需要高额的固定资本投资;二是规模经济性:电信需求量增加的越多,每一单位电信需求量分担的固定成本降的越来越少;因此,网络的效用和成本与用户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现阶段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不断地扩大市场抢夺用户,谋求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现有7.45亿总人口,手机甚至固定电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而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因此,农村电信市场的增长潜力十分巨大。现在,各大运营商在城市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应避开这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运用蓝海战略到未知的市场空间发展,把目标投向农村,使农村市场成为电信运营商新增用户的源泉。因此,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承担义务的同时,将又获得了用户数及收入的迅速增长,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之事。

2.3 用户层面

我国电信业在城乡间的发展及为不平衡,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3]

推进普遍服务,使广大的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享受到电信基本服务,这不仅不会到损害城市居民的效益和福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效益和福利,因为电信业有网络正外部性:当消费同样产品的人数不断增加时,某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也将增加。因此,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通讯的权利,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效益和福利;同时也会增加城市和东部地区人们的效益和福利。

3、电信普遍服务中不和谐现象及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电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使每个人能够均等的消费起电信业务、享有到通信权。但为只有几户人家的偏远山区用上电话,投资几十万元建设备,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收益。因此,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政府指导原则“分片包干”失效

我国普遍服务采用的是“分片包干”原则。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根据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义务分摊,任务的分配依据是对每个省的实施难度进行打分,再乘以任务系数,计算出每个省的电信普遍服务任务量。这种原则好像体现了公平,但实事上不然,而且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3.1.1 难以真正公平

一是难度系数和任务系数确定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非常复杂,难以做到真正地公平。二是任务分到各运营商的总公司,执行者却是其各省公司,忽略了不同地点的成本差异,导致了西部省份难度普遍比东部大。因此,很多运营商的省公司有抵触情绪。

3.1.2 没有约束作用

这是“分片包干”致命的缺陷,因没有规定对未完成任务运营商的具体处罚措施,实际上是个软约束。运营商想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导致很多边远山区的普遍服务实施不到位。

3.1.3 导致重复建设

当初“包片分干”政策出台是为了防止重复建设,但如今却加剧了在发展较快的农村市场的重复建设,因为这个强制性政策对无利可图的边远农村是有效的,但对于发展较快的农村市场,例如江浙一带富裕的农村,原先的运营商为了利润早已经进入,而“包干”后反而强制性地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者,导致了各大的重复建设。

3.2 运营商定位两难

这里的定位问题,是指运营商将普遍服务如何定位的问题。是当作包袱,硬着头皮按要求把普遍服务做完,不管利润;还是当作利润源泉,从中获取用户增长、收入增长等回报。目前,农村通信的实施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且农村通信的单位收益都大大低于城市。因此,有些运营商常有怠工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的责任同时又想获得高额的回报,使农村市场成为其利润的源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建设好和谐社会。这里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运营商如何在低arpu值即低收益的条件下实现低成本的运营。

3.3 农村用户只用不消费

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事,外地打工的儿子每星期固定时间给远在边远山区的家里打电话,用铃响的次数来表示是否平安。可以说是不花一分钱却达到了目的,所以很多运营商发现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线路,却没有任何收益。不难看到,农村用户消费电信服务的习惯并未养成,而且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用户会从最节省的目的出发来使用电信服务。

4、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策略

我国普遍服务存在着“分片包干”原则失效、运营商定位两难、用户只用不消费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政府、运营商两大角度提出若干策略,来化解这三个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1 政府做好推动者

推进普遍服务,促进和谐社会,政府要做的就是当好推动者。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普遍服务提供支持。

4.1.1 立法

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电信普遍服务义务。通过制定电信普遍服务的规划政策,激励竞争、激励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确保信息安全、通信稳定、互联互通,对各运营商的服务进行监督并将信息及时公布于众。

4.1.2 成立专门的普遍服务管理机构

现在,我国经过多次电信重组后,电信市场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有效竞争逐步形成。另外,我国已加入wto,伴随着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具有外资背景的电信企业也会逐渐增多,因此普遍服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必将越来越大。本文认为,我国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协助电信管制部门进行管理。在设立专门的普遍服务管理机构时,应符合透明何效率原则,接受公众、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监督,定情公告普遍服务的进展情况,并有责任向政府提出普遍服务改进建议。

4.1.3 加快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2005年,在信息产业部和财政部达成共识后,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已然确定无疑。现在,没有确定的只是时间和基金的管理方式的问题。那么,普遍服务基金如何进行管理呢,在这里本文想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因为两国同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且印度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中国的背景下,但其农村地区的普遍服务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引入了竞争机制。印度普遍服务基金由电信部下属的基金管理部管理,通过竞标的方式来选择运营商。基金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投标程序,包括投标条款和条件,然后评估各运营商的投标方案,最后选择普遍服务提供商。此外,基金管理部还要持续监控普遍服务运营商每一个环节的情况。在进行招标之前,基金管理部根据招标地区的地理、人口特点,聘请专家计算出这个地区实现普遍服务需要多少投资,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招标的最高补贴数额。在招标过程中,基金管理部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计算好的投资计划和建设方案,然后选择报价最低的(报价应低于政府提出的最高补贴数额)运营商为该地区提供接入服务。[5]

4.2 运营商实现低成本运营

4.2.1 送科技下乡

各大运营商在推进普遍服务建设的同时,可以送科技下乡,了解农村用户的需求,使他们接触电信基础服务,让他们享受到使用电信服务的好处,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

运营商在送科技下乡时就可以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例如运营上可就农民在农作的时候说关心的气候以及销售渠道等有关于农产品的外部环境问题,开发出相应的业务;也可以专就农村的劳务输出对通信的需求开发新的业务。真正的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

4.2.2 补贴农民

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用户不花钱就能用电信服务的心理,除了大力的宣传之外,还要切实让农村的用户感受到电信服务的好处。比如说在只要有了通话,那么按通话的时间,运营商或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笔钱可以从普遍服务基金里拿出来。同时,也可以补贴给使用电信量大的农户,不断拉动农民对电信的消费需求。变普遍服务这种强制性手段为收入的再分配,对穷人、农民进行主动补贴。变城乡间的不和谐为和谐,带动运营商普遍服务的积极性。

4.2.3 实现低arpu值下的运营

普遍服务运营商找准定位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在低arpu值的条件下实现低成本的运营。那么如何解决,本文认为,首先,运营商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应利用最为经济合理也适合当地情况的技术。例如选择450m无线接入系统应用于偏远地区的农村通信,经济方便。其次,为农民提供贴心服务。例如中国移动推出了“农信通”的业务品牌和相关业务,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通过“农信通”的平台送到农民手上。而且“农信通”的价格定为1~2元/月,价格低,这对农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到2006年10月,“农信通”用户已经达到1267万。这样,吸引到更多的农民用户,即可在农村低成本运营好。自然,运营商在普遍服务中的位置也会摆的准。其次,培育良好的用户群。例如在刚进入时采取免费使用期或低价策略培育用户群,培养他们真正形成使用电信服务的习惯。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只有在政府不断地推动下,运营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低收益情况下低成本运营,才能够消除种种不和谐现象,达到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 唐守廉.电信管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2] 游五洋.国外电信普遍服务简况及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和目标[j].世界电信,2002,(05):10-12.

[3]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 游五洋.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现状分析和研究[j].当代通信,2005,(03).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8

【关键字】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社区银行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与经营特征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

社区银行(CommunityBank)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大致银行资产为10亿美元――把资产在此标准之下的称为“社区银行”。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定义归纳总结出,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二)社区银行的运作特点

社区银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有良好的发展,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本社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社区银行在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银行之所以有别于大中型银行,是因为有其特殊的一面,具体如下:

1.资产规模微型化

社区银行严格按照市场化经营,努力服务于中小企业及区域内的居民,不盲目追求大项目、大企业,不以扩大资产规模为主要目标,因此社区银行经营规模呈现出微型化的特征。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统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7000多家,营业网点超过5万个,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占全美银行总数的91%。

2.资金运用社区化

单一的组织形式和服务社区的宗旨要求社区银行在资金运用上保证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社区,同时又全部用之于社区,其资产负债业务均在社区内。社区银行的这种哪里取“财”,投向于哪里的做法是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资金运用上呈现出社区化特征。

3.市场定位差异化

社区银行作为区域性组织,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就要自始至终坚持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不能走与大银行相同的“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同质化发展战略。更加的注重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其机构设置、网点布局要更多注重补充空白,丰富金融机构的层次。

4.运营资本多元化

社区银行的运营资本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和社区中小企业。从资本来源上来看,包括自然人、法人资本在内的多元化资本运作,为社区银行产权明晰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提供了原始保障,可以有效的规避关联交易和圈钱行为等风险。

5.信息获取对称化

社区银行植根于社区并在社区中发展,对于财务制度不健全以及可供抵押的物品不多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效获取企业包括信用状况在内的各种“软信息”,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本运营的安全性。社区银行依靠这种人缘地缘上的信息优势,不仅能够以降低实际交易成本,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还能以信用为基础,提供给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融资业务。

6.经营决策的便捷和丰富

社区银行本质上属于区域性银行,组织结构的层次简单,因而社区银行做出贷款的决定非常便捷、迅速。而大型银行需要多层次的内部审批程序,且审批决策者对相应的融资方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贷款审批流程繁杂。由于社区银行贴近基层,从而更为广泛的了解社区企业和居民各自不同的金融需求(姜新雷,2008)。通过对市场的细分,可以提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而使自己的经营更具特色。

二、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分析

(一)社区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关系型借贷

在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时,由于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以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需要针对目标企业制定一系列评判标准,目的是降低可控风险,并以此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定。关系型借贷的主要作用就是缓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促使银行与企业尽快地建立起良好的信贷关系,消除信息不透明的影响。以使抵押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无法提供硬信息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由此可见,关系型借贷理论的开创与发展解决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二)社区银行在关系型借贷上的信息优势

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关键就在于关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围绕软信息的生产和运用来构成,因此,研究社区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优势,归根结底就是研究社区银行在软信息处理方面的独特之处,而这对于我国支持社区银行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捷,2005)。基于信息视角,可以认为社区银行在关系型借贷上具有软信息收集、软信息传递以及软信息使用这三大方面的优势。

1.软信息收集方面

社区银行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在其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中可以有效收集各方面的软信息。由于软信息具有人格化的特征,隐蔽性较强、透明度低,因此只有当银行与中小企业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时,才能为关系型借贷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银行员工大多都来自本地,与当地的企业和居民息息相关,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软信息的收集过程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无需付出专门的、高昂的信息收集成本,因此,社区银行在软信息的收集过程中还具有成本优势。

2.软信息传递方面

进行充分的软信息收集后,软信息在银行组织内部准确有效的传递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软信息的人格化特征,软信息不能采用数量化的形式进行传递,并且一些软信息可能还有其特定的背景,在传递时比较容易引起对真实意思的误解,软信息的真实意思较难得到准确的传递,并且在大银行内部这种传递上的困难性体现的更为明显,因此,要缓解甚至避免软信息失真问题,就应该尽量缩减软信息传递的节点和路径。所以,软信息在结构复杂、传递链条长的大型银行内部传递时更容易发生失真问题,而对于中间层次较少、营业网点分布于基本同构的社区银行来说,软信息失真问题则更易于得到避免。

3.软信息使用方面

鉴于软信息传递上的困难性,为了使决策者能够根据真实完善的软信息做出贷款决策,那么就应该在关系型借贷的过程中,将贷款决策权更多的委派给掌握着最全面的软信息的信贷经理们,这成为关系型借贷中一种非常必要的权利配置方案(Berger&Udell,2002)。也就是说,为了避免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非充分性等问题,就应该尽量将软信息的收集者与贷款的决策者统一起来。在此种情况下,由于作为软信息收集者的信贷经理与作为贷款决策者的银行管理层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激励机制,他们之间的问题往往会被加剧。因此,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关系型借贷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在这点上,社区银行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社区银行具有集中的所有权特征,在控制问题方面享有优势。社区银行的所有权主要是由营业机构的经理以及当地的投资者所共同拥有,一般具有集中性的特征;反观大型银行,他们的分支机构经理一般都不拥有银行的所有权。在社区银行中,作为营业机构的所有者,信贷经理受到了强烈的所有权激励,更愿意尽心尽力地获取和积累软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使用在能够给银行带来盈利的方向上;同时,拥有所有权的信贷经理之间会相互监督,以及当地的投资者也会对信贷经理的行为予以监督(孔曙东,2007),这些都有效地保证和推动了关系型借贷的有效进行。

其次,社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能够在解决问题时降低成本。社区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可以付出较少的成本有效解决问题。对于规模比较小的社区银行来说,审核发放贷款的权限直接为银行行长所拥有,在这种情况下,则不会产生上的问题(郭田勇,李贤文,2010)。所以,相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链条较长的大型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天然拥有着实现内部权力合理有效配置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贷款技术的不同,就需要采用相应的不同程序和策略。关系型借贷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更加重视在与潜在借款者的长期接触过程中获取和积累相关软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信贷决策。社区银行在软信息收集、软信息传递以及软信息使用这三方面都较大型银行更具优势(晏露蓉、林晓甫,2013),因此可以判断出,社区银行在对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开展关系型借贷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已有的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建立在关系型借贷基础上的社区银行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特色化的经营理念以及差异化的运营模式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壮大是金融市场经济秩序健全以及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1.加快社区银行的立法建设

建立健全社区银行法律体系,可以实现社区银行运营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效规避创立初期各种突发事项。关于社区银行的立法,必须明确其性质、定位、经营目标、地域范围等内容。可以参照和吸取美国社区银行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社区再投资法》要求的社区银行必须首先满足其所在社区内中低等收入水平居民的信贷需求,公示其完成信贷需求的文件,对社区银行进行考核,并以此考核纪录作为社区银行日后申请存款保险、申请行址迁移、设立分支机构、收购其它机构时的重要依据。

2.建立和完善社区银行的准入、退出的市场机制

由于社区银行的准入标准较低,规模小,数量多,其市场准入规则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对其对其资金、章程、股权结构、监管措施、可行性报告的审查严格规范的审批和筛选制度可以防止有不良动机的银行从业者进入,同时还要防范社区银行成为“寻租”高发地带。此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退出评价标准,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让有问题的社区银行破产,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整个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使社区银行真正发挥“金融便利店”的功能(王爱俭,2008)。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各国社区银行的实践经验得出,完备的政策支持为社区银行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金融业的核心地位也决定了政府必须有效介入该领域,一旦离开了政策的扶植,社区银行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由于社区银行初创时期的势单力薄,政府可以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降低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标准,并且提供存贷款利率方面的较大自(尹丽艳,2009)。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单元,存款人在银行破产时可以按照赔付标准领取一定金额的保险金,有效的保障着储户的利益,避免银行破产引起的不良连锁反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这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置存款保险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确定存款保险费率、存款保险的方式和赔偿方法等。

参考文献

[1]严谷军.社区银行与关系型贷款:优势及成因分析[J].新财经,2010(4):49-51.

[2]郭田勇,李贤文.关系型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0(4):49-

[3]孔曙东,2007: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5月,第71页。

[4]姜新雷,2008: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性,经济导刊6月1日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9

近期以来,商南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工作部署要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准绳,以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提升发展质量为目的,以集中清理“空壳社”为重点,坚持依法清理、分类处置、属地管理,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在对合作社发展情况摸底排查基础上,重点对被列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经营异常名录,抽查抽检中发现的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行、涉嫌以合作社名义骗取套取国家财政奖补和项目扶持资金等异常情形,变相高息揽储、高利放贷和冒用银行名义运营等违法违规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以及群众反映和举报存在其他问题的合作社,查核具体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分类清理整顿。

对辖区内所有合作社进行全面摸排,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精准甄别、分类处置。市场监管部门将合作社登记基本情况,特别是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抽查抽检存在异常情形的合作社名单,共享给同级农业农村、水利、税务、林业、供销、茶业、扶贫等部门和单位,各部门负责开展涉及本领域和本单位领办的合作社清理整顿工作。税务部门负责整理提供合作社税务登记情况。各镇办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对辖区内的合作社进行摸底核查、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现场查看合作社经营场所、生产基地、管理制度、财务会计账目等,结合实地问询合作社交易相对人、成员、村两委等,对合作社经营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对摸底排查发现问题的合作社,逐一建立问题台账,为清理整顿提供依据。根据排查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合作社区分类型,依法依规清理。对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行的合作社,引导其自愿注销;对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合作社,采用简易注销方式办理注销;对有生产经营活动、运行管理不规范的合作社,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宣传,指导其对照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社;对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特征,但符合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设立条件的,引导其自愿设立、依法登记,并从政策咨询、经营方式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

在清理整顿工作过程中,发现涉嫌骗取套取涉农资金补助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的,移交财政部门依法查处或由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查处。发现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由地方金融工作部门会同银保监部门负责查处工作。发现涉黑涉恶问题,及时将线索报送当地扫黑办和上级主管部门。以专项清理工作为契机,为所有合作社建档立卡,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合作社规范发展长效措施,综合运用监管、信息公示等手段,开展合作社运行情况动态监测。

社区运营的问题篇10

关键词 市郊铁路,城市交通,运营管理

我国34个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已形成铁路枢纽29个。一些枢纽经过技术改造,加上生产布局和运输径路的调整,功能发生了变化,使一些深陷城市包围的线路或区段运行密度骤减。如上海地区的南何支线、新日支线,南京地区的浦梅线、宁栖线,金华地区的浙赣线部分和武汉地区的原京广铁路汉口城区段等。由于铁路运输本身属于轨道交通,具有安全性好、不受气候影响、运输能力大、速度快、运行正点率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优势,加上我国大城市常规地面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运营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运营管理体制、资金筹措、相关政策、技术装备、运能安排、盈利方式和市场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运营管理体制问题。

1 国外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建立适合各地具体情况的运营管理体制,是使市郊铁路尽快参与城市交通的关键。世界各主要城市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形式多样,但主要都是由资金来源所决定,即由投资主体决定运营管理体制。

(1)国有国营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俄罗斯莫斯科采取此种方式。www.133229.Com三地参与城市交通的市郊铁路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出资建设并进行运营管理。

(2)国家与地方所有,国家经营

德国汉堡采取此种方式。市郊线路的修建由城市和联邦铁路共同负责,联邦铁路负责车站和线路部分,城市负责隧道部分;运营管理由德国联邦铁路负责。

(3)地方政府所有,地方经营

美国纽约和加拿大多伦多采取此种地方国有的方式。纽约的市郊(城市)铁路由长岛铁路公司和北方铁路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它们同属纽约城市运输管理局。多伦多的市郊铁路由安大略州政府所属的交通管理局进行运营管理。

(4)民有民营,私有私营

日本东京采取此种方式。东京公共交通中的市郊(城市)铁路在民营化后,隶属东日本旅客运输公司,在60年代初实现了高架和地下化,与长途客运和货运分离,经营效果较好。

2 国内市郊铁路现有运营管理体制

我国市郊铁路属于铁道部所有,运营管理由铁道部所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而城市交通则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管理。这样的格局造成了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在运营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之中,各有不同的经营管理体制,但基本上仍是国有国营的方式。如:北京地区铁路资产所有权属于铁道部,投资主体只有铁道部,资产经营管理由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局、铁路分局执行。

广州地区采取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参与的新型“国有国营”模式:广州市政府主动参与广深铁路的广州站—南岗站间修建第4线改造工程,使其成为市郊客运专线;由广州市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并由铁道部广深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和出资建设。

对于市郊铁路之外的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其运营管理体制大致有“地方国有、地方经营”和“地方国有、合作经营”两种方式。

地方国有、地方经营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普遍采取的方式。武汉城市轻轨交通、上海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广州地铁1号线、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其建设资金不再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而是采取以地方政府出资为主,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的方式。

北京地铁八通线及西直门—东直门城市铁路采取的是地方国有、合作经营模式。为此,分别组建了北京地铁京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城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前者由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北京轻轨京通发展中心等单位组成;后者由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总公司、北京城市开发集团公司等组成。

3 我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城市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分析可知,我国主要城市所采取的运营管理体制和国外主要城市所采取的不尽相同,这是由我国铁路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我国发展市郊铁路应注意以下几点。

(1)铁路国家所有。我国主要城市附近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比较完整的铁路枢纽,部分枢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提供给城市交通使用。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其资产完全属于国家所有,这就决定了运营管理体制中的所有制形式。

(2)资金来源。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涉及到线路及有关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已经不太可能,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吸引社会资金。

(3)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由于城市交通属于地方政府主管,市郊铁路的改造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其运营管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4)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系统地看待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将市郊铁路纳入城市交通整体规划之中,明确市郊铁路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运输能力,缓解城市交通矛盾。

(5)运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要求其运营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这样既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也可以保护其他投资方的利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以下4种运营管理体制可供选择,它们分别是:国有国营、国有地营、国有合营、地有地营。其特点和优缺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由于我国铁路资产属于铁道部所有,既有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其线路和设备国有的形式难以改变。为了使市郊铁路能成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城市实际,探讨合适的运营管理体制。

4 实例分析

目前成都市道路的增长跟不上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而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有待时日。而成都地区已建成较完整的铁路枢纽(成都铁路枢纽布置见图1),除了完成铁路运输任务外,能力还有部分剩余,可以为城市交通提供一部分运力。这为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1 成都铁路枢纽

成都铁路分局正在论证开行“公交列车”,初步确定其走向为:沙河堡(或成都东)—成都站—天回镇—新都—青白江,主要考虑的是客源组织问题。该线路途经成都市成华区、金牛区、郫县、新都县和青白江区。客流来源分析如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成华区的工厂都向青白江区等远郊区县搬迁,而大部分职工居住在市区,通勤职工成为主要客源;成都客站是特等铁路客站,客流量大,需要大容量、快速的城市交通满足其换乘需求。换乘旅客成为第二类客源;随着成都市城市的扩大,卫星城逐步发展起来。来往于居住地和城市中心的卫星城居民成为第三类客源。最后,市郊列车的开行还会产生一定的转移客流量。除了客源问题外,困扰成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最主要的还是运营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行方案问题。成都铁路部门认为“公交列车”最多每天在上下班高峰期开行一次,每次载客1000人以上。这与城市对轨道交通大容量、高密度、高速度的要求不符,也不利于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甚至会使居民为赶上每天一次的“公交列车”造成新的交通问题。但是,若以完全公交化的方式开行市郊列车,则会对铁路正常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

(2)站点设置问题。从成都铁路枢纽图可以看出,当前成都枢纽的站点设置完全遵从铁路站点设置方案,站间距一般在6km以上。而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来说,如果站间距过大,不能吸引居民出行,对城市交通矛盾的缓解作用不大。

(3)具体操作问题。旅客的换乘、进出站手续的简化以及减少对铁路长途旅客运输的干扰等都是成都“公交列车”开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正是我国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时存在的问题在一个地区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运营管理体制着手,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体制。在成都地区建议以“国有合营”体制为基础,建立适合具体情况的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体制可以采用如下形式:既有铁路资产为成都铁路分局所有,成都市政府积极参与,并吸引社会投资,共同组建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这种运营管理体制包括以不同形式参与的三方:成都铁路分局、成都市政府和社会经济实体。成铁分局以既有线路设备以及工程技术协助方式投资,成都诵政府以提供线路设备改造资金、财政补贴及优惠政策等方式投资,社会经济实体以资金方式投资。线路及其附属设备资产属于国有(成铁分局拥有既有线路和设备,成都市拥有其投入资金所改造的部分)。三方投资组建的运营管理公司,负责具体运营管理工作。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由技术部、运营部和经济部三个部门组成。

(1)技术部:由成铁分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公司进行技术协助,研究有关技术问题,并负责技术设备的改造和日常的维护管理。

(2)运营部:制定实施成都市郊铁路运行方案,并负责日常运营工作。与成铁分局和成都市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协调好与正常客货运列车衔接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要,做好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工作。

图2 成都市郊铁路运营管理公司组织机构

(3)经济部:负责公司经济运转情况,协调各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市郊铁路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其公益性远远大于经济性。但如果不保证投资方的经济利益,会使投资方丧失投资信心。成都市政府可以根据其公益性的特点,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扶持其发展。

当然,市郊铁路参与城市交通所遇到的不止运营管理体制一个问题,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使市郊铁路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金辰虎,张静.中国应如何发展市郊铁路(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