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市场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6:44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1

1.医药市场营销的涵义及其分类。

在医药市场的分类上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对其分类,如果是从医药市场的形态上进行分类的话就可以分为药品市场以及医疗服务市场,药品市场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类又能够分为处方药市场以及非处方药市场;按照营销的区域进行划分可以把医药市场分为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按照营销的环节对医药市场进行划分就可以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照医药的产品供求态势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按照购买者以及购买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组织市场以及消费者市场。

2.医药市场的特点。

医药市场在当下的发展中有着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就是医药市场较为集中,从有关的数据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的药品消费百分之八十都是在城镇领域,农村的消费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还有就是医药市场的群体主导性比较强,非主动型消费的现象比较的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医生起着主导的作用,在医药市场的需求方面波动比较大,这主要是受到突发性以及流行病的相关影响,医药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消费者对医药的产品价格不是太敏感,另外就是医药市场的需求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购买的差异上比较大,最后就是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化。

二、新环境对我国医药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给我国的医药市场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医药市场的环境就开始出现的很大的变化,新的环境给医药市场的营销既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重要的阶段医药企业要积极的来进行应对。医药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优质的医药企业纷纷的涌现出来,在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医药产业的发展更是飞速猛进。为我国的医药企业的发展市场拓宽了道路,在医药产品的创新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技术以及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这为我国的医药进入欧美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就是新环境对医药产品的调整以及市场秩序的好转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最近的这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对药品的分类管理以及药品的价格管理都得到了加强,这就使得医药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医药的流通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随着各项的法律规定出台之后,对于医药的各方面的要求都有着提高,这从客观上对于医药的市场促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对于非处方药的市场空间也得到了增大,新的环境对非处方药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良机,还有就是在“转移生产”为我国的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新环境的影响下,同时也对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隐患也在医药领域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是在规模上还不是很大,开放药品的分销市场使得医药的流通领域面临着严重的冲突,在医药的营销管理以及规模等体系的建立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知识产权方面还比较的弱势。

三、当前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的渠道上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根据下图可以发现,药品的厂商已经可以和批发商以及零售的药店和医院等进行直接的交易,这就使得批发商以及零售药店不需要经过医药站来进行采购药品,从而减少了很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虽然医药市场的流通渠道呈现出了多样化从一方面来说提高了其效率,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一些企业就随之占据着市场中的主置,由于经验上的不足没有在长期的发展战略上进行规划,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以及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医药市场上的流通渠道愈来愈紊乱,还有就是医药市场与当下的医院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呈现出比较矛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情况愈来愈严重,而医药企业为了能够和客户的关系维系好只能是对于这种情况隐忍对待,在“坐商”现象上目前还依然存在,对于医药的批发方面数量已经愈来愈庞大,各个医药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强,医药价格的降低是在竞争中能够起到作用的重要方法,在医药的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医药企业的利润也在进一步的减少,医药的流通企业主要依靠着公共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关系来进行获利,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所表现的是以利益作为吸引的主要手段,这在短期内能够发挥其作用,在长期的战略上显然是不适合的,医药流通的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我国的医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药的生产企业以及医药的流通企业在不断的增加,医药市场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的向买方市场开始转变,并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成型,在医药市场的体制方面也在市场化的程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竞争的程度以及终端营销的难度上也大大的增加了。在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其已经到了变革的重要阶段,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范化得以施行有着其发展的必要性,在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应该以客户作为中心,从而建立医药市场营销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创新医药的品牌建设以及管理的新渠道,进而才能在新环境下把医药市场营销的规模做大、做强。

四、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1.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在医药的营销模式上出现的畸形主要还是由于高价格以及高回扣的销售,在医药市场当中最为强势的渠道应当说还是医院,在城镇的医院消费占据着百分之八十的比例,这种以药养医以及医药不分的体制下使得医药的营销模式出现了问题,为了能够占据医院这一市场只能是在价格上进行降低来获取长期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也是在眼前的利益驱使下进行开展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是对医药的质量进行的竞争,而是在医药的折扣上的竞争。还有就是医药的药剂科对于药品的采购有着主要的权利,故此在采购的过程中会存在带金销售的情况。另外在医药市场营销的观念方面也比较的滞后,营销的渠道模式较为的单一,这些也导致了营销的方式没有新意,不利于在当今的新环境下长期的发展。

2.新环境下医药市场营销的应对策略探究。

医药行业是一个具有着高科技以及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一个产业,在当今新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笔者根据医药市场营销在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思考,对医药的市场营销归纳出一套应对新环境的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新环境的发展下,医药的市场营销要现在营销的渠道模式上进行创新,要对产品的组合策略进行扩大,这就包括对医药产品的组合宽度以及深度方面,在宽度的扩大上主要是在原有的医药产品上多开设几个产品线,把其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大,在深度上就要在医药的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一些新的产品项目要得到引入,这一策略能够很好的对物力以及人力和分散风险、财力资源等领域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对医药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得到了保障,同时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在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从整体上来进行应对新环境带来的变动可以从产品的策略上进行着手,这也是对长期医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其它方面的市场信息,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来对医药的产品包装进行改进,从而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在医药的价格策略方面企业应该根据生产成本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保持原价或适当调整价格,以保持产品的声誉和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另外在医药营销的渠道策略上进行改进,企业应巩固原有的营销渠道,并积极的对新的医药营销的渠道进行开辟以此来加强销售网点的联系,从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促进市场份额的提高;在医药的促销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在继续做好医药促销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把工作的重心从建立医药产品的知名度逐渐的向着树立医药产品的形象方面进行转移,主要目标是建立顾客的品牌偏好进而争取新的客户。在医药营销的观念上要加以创新,要把消费者的导向营销的观念进行树立,要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组织营销的活动,对消费者群体的不同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要把其需要纳入到营销的内容中去,在对医药的营销过程中还要对要注重道德的体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医药企业的行为已经愈来愈得到了重视,并且对其的期望值也是不断的增高,故此,医药企业的行动受到的道德约束会越来越严密,倘若是在这一方面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整个的医药营销带来严重的风险,更甚者还有可能造成诉讼的可能,所以在医药的市场营销的道德规范要严格的履行。在医药的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可以从售后服务的建立以及完善开始,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客户在这方面的顾虑得到最大化的降低,从而把医药的企业形象得以建立起来,还有就是要利用转移策略,也就是把其转移到其它盈利更多的一些市场,因此,医药的企业要能够在选择对策的时候控制好全面的布局,要在企业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环境上加以平衡的考虑,以此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专业的广告推广方面也是当下较为常用的策略,它能够为医药的市场营销收效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就是在营销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得到加强,更好的为医药的市场营销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2

在上海一家医院首次医药分离尝试胎死腹中后,前不久北京又打出了医药分家的旗号。这次北京试点“医药分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似乎让医药分家看到了继续实践的曙光,人们都期待着在北京进行的“医药分家”这一壮举成为星星之火,很快可以燎神州大地之原,最终使虚高的药价下降,给百姓带来实惠。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医药分家的现实可能性有,但很难,而且在现有的非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医药厂商与医院的博弈中,医药分家只是一个前提,要真正建立医药事业正常的市场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药养医:寿终难寝

医药一家、以药养医是医药领域许多畸形现象形成的原因,也已成为除了医院几乎所有人诟病的对象。其实,医药分家并不必然导致医药费用的下降,以药养医的背后其实是国家医疗卫生投入的不足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有欠完善的直接表现。

从以药养医的形成原因来看,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国家对医院都实施行政拨款和大量补贴,国家投资建医院,国家购买设备,国家设定低廉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医生工资由政府部门统一发放,医院盈亏都由国家承担。这些政府投资实际上是国家给予全民的医疗福利,只不过它是通过向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院)拨款来实现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日趋减少,大多数医院成为盈亏自负的独立运营主体,医院收支不能平衡,就在药品利润上做文章,医生收入低干劳动付出就由“红包’来弥补。医院在药品供求体系中的强势地位,使得这一现象延续成为医院的生存规律,这种体制成为药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有专家还认为,医药分家惟一的“受损”者是医院。2001午青海西宁、山东青岛等地开始医药分家试点,经测算,青海西宁市参加试点的医院第一年门诊药品收入就损失1.127亿元。青岛参加医院门诊药房的剥离,直接导致减少1亿元的收入,这一缺口根本不可能靠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补齐,绝大部分只能依靠财政补贴,给地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医药分家后医院基本退出药品流通市场,回扣与红包也随之淡出,这正是医药分家改革一波三折的原因所在。

医药分家:说易行难

我国的医药分家已经提出10年之久,医药分家试点也已进行了3年,但试点医院步履维艰,有的地区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医药分家还处于“破冰”期,我们还很难对“医药分家”的效果作出精确的评价,但至少有了值得期待的理由。较之先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扬汤止沸,医药分家颇具釜底抽薪的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医药分家这一趋势要变为现实绝不是三五年内的事、它需要四个条件的支持。一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医院领域,缓解国家的资金投入压力;二是医药流通领域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医药分家后药品价格能有大幅下降,否则,随着医药分家后医疗服务价格的大幅上扬,而药品价格却下降不多,人们的医疗消费压力将加重;三是国家加大国民的医疗保障投入,补充医疗基金,扩大医保范围,完善医保制度;四是医疗保险专业化,有能力对医药处方的合理化实施硬性监督,减少“过剩诊疗”,杜绝医疗浪费。这四点虽然并不是需要完全实现后医药分家才能起步,但也要做到一定程度后,医药分家改革才有成功的

上海市卫生局的一位负责人说,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绝大部分医院并不具备承受医药分家的财力;公立医院的收入几乎离不开靠卖药的利润补偿,一旦医药分家,失去药品利润的支撑,大医院的生存将受到影响。因而,医药分家的首要前提是医疗技术、劳务价格的价值回归。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丁纯博士最近指出,虽然“医药分家”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不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民营医院的小打小闹很难说有什么突破。所以在补偿机制没有建立和政策没有健全之前,如果“一刀切”,硬性把药房从医院剥离,医院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影响,从而波及整个医疗产业。

医药分离:条件欠缺

一项改革,除了需要热血者的参与之外,生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医药分家的试点大多规模狭小,业务活动范围狭窄,成长的道路狭隘。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良奸发育和成长的市场环境及管理环境。

首先,医药市场不成熟。我国真正的医药市场起步晚,医药营销始于20世纪80年中后,市场现状不够成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药品生产企业只需要按照国家的计划将药品生产出来,国家主导的医药三级批发机构将药品调拨给不同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不需要关心经营,不需要靠品牌经营,更谈不上市场营销管理。直到近几年,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进行医药分家、整合资源,医药分家的管理模式这时才有了生存的土壤。国内少数大城市的医药和医疗单位也才开始通过学习先进的营销管理理论和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医药间初步尝试建立“医药分家”管理体系。上海这家医院医药分离不成功,是因为与医药市场紧密相关的医疗市场还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医药间的合作不可能按市场规则进行操作。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3

关键词:农村医药市场;营销渠道;设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80-01

由于目前国家政策对于农村医药市场的偏向,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关注农村医药市场,但由于农村医药市场的独特性也使得很多医药企业不敢轻易涉足。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想顺利的进军农村医药市场,显而易见的就是不能生搬硬套城市医药市场的模式,只有立足于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根据医药企业进入农村市场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构造出一个适合医药企业的好的模式。

1我国农村医药市场自身的特色

(1)农村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从2003年开始我国开始了与农村医药市场相关的网站试点,2005年同时也展开了农村医疗合作,这就给农村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2)农村药品的消费结构是递减式的。在对药的需求量以及消费金额等方面,农村医药市场的消费结构都是明显的递减的,其实也就是从省会城市到边远城市逐层递减。与此同时,农村患者对药的需求数量以及价格的选择方面也远低于城市水平。

(3)农村医药市场的特性。在相对城市而言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私人的小诊所以及零售药店占大多数,而且各个县级城市的零售药店更多,药品的零售主要是通过药店的方式传递给患者,除非是一些重大疾病患者才会去医院购药,而这与大城市是有明显区别的。

(4)各个私人的医务室以及药店才是市场的主流。一个县医院虽然是这个县最权威的医疗机构,但是人们只有遇见像小诊所无法治愈的疾病时才会想到县医院。所以各乡村医务室以及药店才是市场的主体,才是医药营销机构应该重视的场所。

2有关农村营销环境的分析

2.1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营销需要注意的宏观环境其实就是那些会对企业的营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力量,这里面需要重视的就是国家的相关政策等等,它们对企业的管理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1)政治环境。①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依赖,我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稳定的经济以及政治环境为农村医药市场的扩大奠定了良好地基础。②医药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使得与医药产业相关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③国家现在对农村医药行业的关注度明显提高。2006年,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同年召开的两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也能明显感觉到国家将会大力投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也会加强投入与重视,都能说明国家对三农愈发重视,农村医药市场的规模必定会越来越大。以上的这些措施,都有理有据的说明了国家对农村医药市场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2)经济环境。①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经济实力与以往相比显著提高。②这几年医药行业的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医药行业逐步走向正规。③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农村的经济实力与收入也得到显著提高,农民对医疗用品的购买力也与日俱增。

(3)文化环境。对于农村的文化环境的分析可以主要从农民的消费习惯方面来进行说明。①农民对于药品的价值取向。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考虑最多的首先是价格,第二才会考虑疗效。由此可以得知那些价格不是很高疗效却还不错的药品才是农民的首选。②农村患者对于疗效的认识。对于农村患者而言,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就是好药。他们一般很少会关心这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毒副作用关心的就更少了,而且他们买药的时候一般都是自己难以忍受病痛的时候,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见效的快慢。③农村患者如何判断价格的高低。他们的判断标准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药品的平均价格,是否是新药并不是他们关心的内容。第二个就是自己的支付能力。

(4)技术因素。从以上的这些内容我们了解到,适合于在农村销售的,主要是一些普药。①普药指的主要是在1990年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在农村市场销售的中成药以及西药。②新普药指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1995年以后上市的一些新型品种,他们的主要的推广方式是通过医院来向消费者推荐,进而能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③大普药指的主要是近几年内,一些好的药品原先并没有好的销量,但是他们通过在各大媒体播放自己的广告,进而占有一部分市场份额的药品。

2.2行业环境分析

在分析我国农村药品的销售所面临的环境时,用的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它们不同的变化,最后从而对市场的竞争能力产生影响。

(1)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主要是依赖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以及单位产品的价值的提高。

(2)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消费者主要通过自身的压价以及要求医药公司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服务水平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定价能力。

(3)新的竞争者带来的威胁。新的进入者带来新的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竞争者,他们将会对现有的已经瓜分好的市场进行重新瓜分,这就增加了企业竞争的能力。

(4)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也有可能因为某种共同点进而会成为竞争者。

(5)行业内部现有的竞争。在农村医药市场,来自同行的竞争是最激烈的。

3对于我国农村医药市场的一些设想

如前所述,农村医药市场跟城市医药市场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意味着不能将应对城市的营销办法直接应用于农村市场。

对于农村医药市场来说,药店零售占绝大部分,而且到医院治疗的一般都是患了大病的患者。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销售终端是药店跟医院的情况需要分开讨论,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分开讨论。

(1)处方药农村销售的设想。

当前处方药的销售主要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处方新药跟处方旧药。由于农村的购买力较低,所以处方新药在农村使用较少。此处只讨论处方普药营销渠道的构建。

①直控终端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医药生产商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院或者药店,通过这种方式将药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②区域分销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医药生产商通过中间商,才能使得消费者得到产品。

(2)非处方药的农村营销渠道的几个设想。

非处方药指的是消费者可以不通过医生的处方直接购买的药品,而且一般不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

①区域。非处方药通过区域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市场的迅速占领。

②批发商+连锁药店。这种复合型模式主要适用于比较大型的企业,可以比区域更迅速的实现对市场的占领。

参考文献

[1]姜天宇,石春生.医药企业农村市场开发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3,279(4):174-176.

[2]李丛选.向第三终端进军.医药与经济,2000,8(2):20-21.

[3]雷银生,胡晓亮.农村医药市场特点及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7,357(4):97-98.

[4]金永江.新农合要建立稳定筹资机制[J].卫生与健康,2007,3(1):3-4.

[5]李丛选.再析第三终端[J].医药与经济,2000,9(2):31-33.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4

关键词:洋中药;中医药营销;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33-01

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与“瑰宝”,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中医药市场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全面接轨,国际医药需求向天然药物回归的趋势日益强劲,天然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中药体系也成为全球各国开发新药的“金矿”,对于我国中成药企业来说,是一个拓展国际市大好历史机遇[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已是业内共识。目前,全世界使用中草药治病健身的人数达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0%,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应用中医中药,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亚洲、北美和欧洲已经成为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2]。然而,在我国积极开展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同时,国际甚至国内的中药市场均不同程度受到国外自研自产的“洋中药”的冲击。近几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日本、韩国、东南业、欧洲、北美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军中药市场,“正宗”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性。日本厚生省批准的210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主要来自我国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医要略》,其生产原料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甚至许多中医药品牌业成为口本人的专利产品[3]。即使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如今却也全面参与其中,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国内中药企业正面临着恶劣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为应对“洋中药”带来的挑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必须有所调整。

一、“洋中药”的市场优势与局限性。(一)“洋中药”的优势分析。1、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含量高。开发“洋中药”产品的国家(除中国外),一般多为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医疗体系和医药市场制度较为完善,其国内的国际著名医药跨国公司吸收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极强,国际市场化运作经验丰富,中药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2、用料考究。不少“洋中药”的用料和选材甚至要优于国产中成药,并不一味考虑原料成本,而是注重选择品质好的地道药材,大多进口于中国。3、临床应用指导性强。“洋中药”的品种多样,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出产,附有详尽的服用说明(包括注意事项、禁忌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是不少国产中成药产品所不具备的。4、市场营销方案完善。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洋中药”的市场营销经验极为丰富,均可针对不同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拥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的可操作性强的营销网络体系和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5、外观精美,附加值高。“洋中药”产品很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其包装都很精美,成为吸引购买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名贵的药材,使之成为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类产品。(二)“洋中药”产品的局限性。“洋中药”产品正是靠质量、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形成开展国际化营销和进军我国中药市场的实力,但仔细分析后也能够发现“洋中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理论的深层次理解。不少“洋中药”产品的研制者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并非十分精通,尤其是年轻的研发人员,缺乏对中国中医药经典古书籍的深入钻研体悟,缺少中国本土“老中医”所拥有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因此很难深层次领悟中药组方中的“玄机”。2、性价比和消费市场的局限。“洋中药”的价格一般会高出国产中药的数倍或十数倍,但其实际临床疗效是否优于中国国产中成药,还普遍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加上进口关税等,使得产品零售价格昂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针对大多数潜在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刺激策略。3、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在相同产品、相同价格、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左右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不仅是营销策略,更包括消费者心理的好恶倾向,而“洋中药”生产国家多数不具备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在文化积淀与传统知名度上,“洋中药”的产品背景缺乏可信度,这种中医药文化背景的先天缺陷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营销策略来弥补。

二、应对“洋中药”挑战的国际化营销对策。“洋中药”严重影响我国中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并对国内的中药市场冲击也很大,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并能占领国际先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部署,积极地拓展市场,加强宣传和合作,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合法化和竞争力,加强国内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生产转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公认的中药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中药产品的国际营销策略和水平,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高度切实落实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就现阶段而言,国内中药企业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我国中药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一)重视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中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医药专有人才队伍培养,并做好人才保护工作,杜绝关键人才的大规模外流;加强对国外医药产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二)加强在wto框架内和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的应对策略研究。重点开展国产中成药产品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的应对策略,按照国际化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接轨,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性规则一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广使用进出口产品绿色标志,国内中药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家药品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并按照国际化质量检测标准生产检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原产地域产品的保护策略,保证道地药材的国内使用。(三)开展改善国产中成药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性研究。科学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策略;运用品牌营销提升中药知名度,重塑我国中药产品的国际形象;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产品规范化,实现包装的国际标准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包装的民族化;拓展销售渠道,紧扣消费者心理取向,借助中国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球营销策略。

结束语:面对目前“洋中药”对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市场冲击,我国实力雄厚的大型中成药企业在探索国际化经营方式、抢占国际市场、推动中药产业和文化站上国际化大舞台、使中医药造福于全人类等方面,责无旁贷。因此,只有将中医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才能成功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营销策略,增强国产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夏红,康庭国,林秀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02,(13).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5

近几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药品降价令、打击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实行强制认证等,几乎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历次政策调整都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变革中经受冲击、在动荡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即是对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北京医药产业增长缓慢,工业产值增速由2002年的21%、2003年的33%,跌至2005年仅有的3%,医药工业实现利润一度出现负增长。2007年,北京医药行业出现回暖,但困扰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目前,北京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包括: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过度;自主品牌太少,产业竞争能力堪忧;上下游产业环境两头挤压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产业发展环境恶化;新药上市慢、自给率较低,与快速发展的医药需求严重不符等。

北京医药产业陷入政策性困境

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产要素持续涨价导致医药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影响了医药行业发展外,更主要的是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换句话说,当前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定位始终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历次医改中“只重医不重药”,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中忽视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先后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医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基础,造成前几轮医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导致医药产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医药产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这与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府始终没有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相反,在设计历次医改方案或推出相关政策时,存在“重医不重药”的现象,医药产业始终游离于医改体系之外,医药企业利益被忽视。医药企业不仅没有从改革中获益,反而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医药行业利益受损。在经历了一次次改革、调整之后,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医疗与医药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公众的用药安全也面临许多威胁。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以上。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这种医疗体制与完全市场化的医药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而医疗机构在医药流通市场占有绝对的强势垄断地位,为保证缺血的肌体能够运转,医疗机构只能向医药企业抽取血液,必然导致“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而政府对医药生产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医药市场同质、低效竞争,由多家生产同一药品的企业竞争有限的医院市场,必然导致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现象的产生。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领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

目前,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十余个,行业管理、药品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如药品定价权力在发改委,新药审批权力在药监局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的生存。如近年实行的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看病贵”问题。但是,因为号脉失准,这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的良方。“看病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药价高,而是由于医生垄断处方权、“以药养医”机制、政府对医疗机构“供血不足”等,导致对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逐利行为正向激励的结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协调的政策共同作用结出的恶果。

又如医保政策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的矛盾――医药创新风险极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国,新药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上市。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即便进了医保目录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别的企业以较低代价生产出的仿制药所替代。

同时,我国药品定价政策中“原研药”与“首仿药”存在不合理价差问题。国际上没有“原研药”的概念,只有专利药和通用名药之分。专利药保护期一过,就被称为通用名药,在市场上与其他仿制药一视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权和优惠政策。而我国将这类药物定名为“原研药”,规定其享有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特殊定价优惠等待遇,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该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也享有政策优惠。按规定,原研药与仿制药可以有合法的价格差距,其中针剂上的价差率不超过35%,在其他剂型上不超过30%。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药品定价远远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价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拜尔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专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过期,但在中国仍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价,是相同疗效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利益驱动更愿意开价高的“原研药”。目前,我国原研药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别是大医院,外资“原研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没有涉及到我国医药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没有触动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够系统、连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医药产业需主动应对新一轮医改

目前,新医改方案虽未正式出台,但方向基本明确。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毫无疑问,新医改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业,也关系到医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这将对现有的医药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决定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当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已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结果是在历次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医药产业没有主张权益的话语权,只能处于自我消化、自我调节、被动接受的境地。医药产业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结果在历次医改中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甚至违背了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人为造成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医药流通体制不顺。医药产业要彻底摆脱当前被动局面,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抓住当前医改机遇,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医药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就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单纯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所有的问题,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政府增加投入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实现医与药和谐发展、同生共荣,确保医改的顺利进行。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在设计医疗卫生制度时,不能忽视药品的特殊属性,更不能忽视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用药需求,也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医药产业作为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质保障,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医改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同时兼顾医与药的和谐发展,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尊重医药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新的医改方案。

要增强医药产业应对新一轮医改的能力,需要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医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建立专利补偿机制,调动医药企业创新积极性;实施首仿药保护措施,对首仿药给予有期限的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率先仿制国外专利到期药;逐步完善药监部门新药报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用好用足地方对医保目录的调剂权,适当向地方品牌企业、创新药予以倾斜,并为创新药尽快进入医保目录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北京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基金”,筛选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寻求重点突破;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医药产业园区,提升北京医药产业集群度;加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增强区域医药产业竞争优势。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6

近期,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年医药市场环境作出如下分析预测:

一、医药分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时代来临;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将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其影响将在××年充分显现。此外,高举“价格”大旗的平价药店在各地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来看,人气极旺的平价药店在××年对药价的市场抑制作用将更加强化。卫生部明确表示,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将会是××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中心任务之一,这预示着药品降价风潮极有可能在新的一年中延续。因此,企业只有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药品分销市场参与竞争,我国医药分销企业将在规模、资本、网络、业态、效率、管理、营销手段等方面受到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医药分销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弱,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应当主动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和模式。

二、重组将是制药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

近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逐步降到—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的水平逐步下降。通过改革与重组,企业组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我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其生产经营集中度、利润集中度将进一步凸现。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制药行业正处于并购、重组的高峰期。虽然我国现已是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远非制药强国。在现有多家制药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余家,还有几百家企业存在亏损。我国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情况普遍,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生产成本高。这些情况导致了制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我国制药企业做大做强将只有通过资产并购、重组来实现。

现在世界排名前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家已进入我国。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形成一定数量的上规模的、科研和市场水平高的大企业,尤其是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和先进的生物工程药,我们的医药产业才可能经受得住加入的冲击。由此,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未来几年,将是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年,国内医药强者会愈强,两极分化之势将越来越明显,××年,这个趋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抢占潜在医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成为企业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两网”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这些因素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适度增长。

同时,××年月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新修订的医保目录,中成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西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放大至关重要,并且已经成为行业内估计单品种市场容量的主要非量化指标。

据统计,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从年的万人迅速升到××年月的万人。而这亿多参保人恰是最有医药购买能力的人群,其医保支出从年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医保支出占有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上升至××年的。医保市场的潜力可见一般。某产品一旦进入医保目录,如果其适用人群较为广泛,就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张,从而为企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且,有专家认为,随着未来参保人群的进一步扩大,医保用药在医药消费中所占比重将会继续增加。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7

【关键词】政策;新医改;招标;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50-01

对医药行业来说,2011-2012年无疑是政策密集出台年。新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医保扩容,基药基层全覆盖,县医院改革试点,随着国家8500亿医改投入的逐步到位,国内医药市场供求保持稳定,医药商业购销稳步增长,医药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整个医药行业效益逐步提升。

未来的政策导向依然是围绕新医改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基药招标有望纠偏,福建模式预计不会成为非基药招标主流模式。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是“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之一:基药招标模式目前基本以安徽模式为主,但未来可能会加大产品质量的考核权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唯低价中标”的趋势;非基药招标尽管存在福建模式唯低价是取的先例,但考虑到64号文为非基药招标的指导性文件,且福建模式对用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预计很难成为非基药招标的主流模式。当然,更换药品招标主体(上海由医保部门招标)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药品价格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此,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医药市场环境,医药企业如何调整或改变目前的营销模式以应对市场,要求医药企业适当调整营销战略,将产品准确定位,积极开拓市场,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

首先,对于处方药营销,在新的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意味着3年内,公立医院还在探寻改革方向;2009年,县以上公立医院占据着医药销售超过70%的绝对份额,仍然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长速度,这个市场几乎没有变化;零差率遭遇补贴难题,在二三级医院几乎未见开启,另一个牵涉到补贴压力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问题尚在博弈中;医保支付仍然未见创新性的试点。

同时,政策影响下的医院趋利性没有变化,处方药营销模式变动不大,只是处方药企业在医院终端的营销竞争将更加激烈。系统性的专业化学术推广将越来越为处方药企业所接纳、认可。学术推广模式及方式的创新将成为企业研究的主题以及赢得竞争的关键。

其次,对于非处方药营销方面,当前药店约占中国医药市场20%左右的份额,按照15%的增长率,药店的药品销售非常可观。新的医药环境对药店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区零差率,社区药品价格与药店更接近,影响部分患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分流部分购药患者;二是国家对农村及社区的大力投入,使它们的服务质量提升、网店数目增加、布局优化,又会再次分流购药患者,使药店人流减少。

在药店终端,otC营销模式类同于处方药营销模式,几乎没有来自政策变动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于持续增加的同行竞争。因此1、对otC药企:提升品牌影响、加强自身专业化水准和提高人员素质;2、对药店经营者:提升营销策划能力及服务品质、加盟或谋求合作。在第三终端,otC面临着政策威胁、基层医疗机构的管控、基本药物的强制使用,使得自由市场逐年缩小。otC企业应该向处方药企业学习,擅长处理政策事务,加强挂网招标能力及其与政府沟通的能力。

在此,对于以普药营销作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三年内普药市场扩容将超过2000亿元,农村市场增长率达到20%,社区市场达30%。新医改的施行会极大地促进和拉动原来对于一些小病以及常见病不够重视、无用药习惯或因为各种原因不想用药的人群的用药需求。未来的普药市场竞争中,拥有悠久品牌、广泛群众基础和稳定质量产品的企业将受益明显。企业依靠品牌化效应、规模化生产降低总成本、技术革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营销网络往中低端下沉的渠道优势等等,能够更容易地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

因此,对于品牌普药新的医药环境的影响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品牌普药的价格一般比同类高50%以上甚至几倍,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强制使用的规定将蚕食品牌普药市场。另一方面品牌普药享受“优质优价”或“单独定价”就不享受基本药物政策优势。只有放弃价格优势,才能和“贫民”普药同等地位。对此局面,普药企业需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营销策略。1.加强政策事务工作,集中企业资源做好挂网采购、地方医保目录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增补、新农合目录调整等相关工作。2.大力打造品牌,学会运用各种力量、媒体传播品牌。3.积极探索营销深化,探索适合自己的第三终端操作模式。4.挺进医院市场,运用专业化学术推广及关系营销双重手段强力介入,也可以招商,辅之以专业化指导和服务,高端学术造势等。5.关注基本药物配送权争夺导致的流通变局,逐步形成新型配送体系,慢慢归拢渠道。

最后,对于所有以制或自营制的企业,应实施基于学术推广的药品营销策略,以产品的核心效用为出发点,凝练产品与竞争对手富有差异化的“卖点”,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与客户沟通。

1 企业安排具有丰富产品知识的医药代表对医师进行学术拜访活动,将药品的疗效、安全性、稳定性等学术信息传递给医师,指导医师合理用药。还可组织科会等小范围学术推广会议,向医护人员介绍产品知识,总结近期产品使用情况,了解客户的治疗需求,把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的不同之处适时、准确地反映给医师,利用学术信息影响医师的处方倾向,有效实施企业的产品策略。

2 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推广。企业通过组织高层次的学术会议,邀请相关科室具有影响力的医师参会,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影响医师接受并使用企业的产品。企业也可通过参与、赞助医学会、药学会以及医药卫生系统专业学科年会等相关会议。

3 面向患者或潜在消费人群的学术推广活动,开展医药科普知识教育。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8

中国处方药市场具有如此诱人的前景,吸引了世界医药巨头不断抢滩中国,他们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必将给国内医药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otC销量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增长势头,但处方药仍然占据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影响处方药营销模式的主客观因素有:医院体制改革、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分类管理、医疗卫生行业纠风运动、新政策法规出台、处方药大众媒体广告限制等等。

目前,在销售终端,处方药的营销方式基本上仍然以临床推广和学术宣传为主,依靠大量的医药代表直接拜访医生介绍产品。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营销方式,但都没有给处方药营销带来大的变革,而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挂金销售,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广大患者和所有的国内制药企业,大家都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使处方药的销售陷入某种困境。2003年,老百姓认为最容易产生腐败的沃土已经从公检法转移到曾经纯洁的医疗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挂金销售把白衣天使从金字塔的顶端逐渐拖至最低端,人们似乎不再相信我们的健康守护神,接受医生的治疗前总是需要瞻前顾后。随着舆论反腐的呼声越来越高,医生在正常的行医看病的过程中,不再是充满信心地诊断,同样也需要从非医学角度深思熟虑。即使是发达国家医药界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随着市场的微观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节将医药市场导入良性循环,医生的工资和奖金将逐年提高;大量民营医院的兴起,医院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医生的临床水平和职业道德大幅度提高,患者可自由地选择就诊医院和医生;患者自身鉴别能力大幅度提高,舆论的监督和法律的健全将大大约束腐败的产生;医药企业和医院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销售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普通的销售代表向学术代表过渡,通过真正的学术营销,获得医生的认可、尊重,并最终获得医生的帮助,获得患者的青睐。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9

关键词:市场法企业价值评估

一、企业介绍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变更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10月16日以注册资本6,850万元于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该公司于2009年10月30日在深圳创业板上市,证券名为莱美药业,证券代码是300006。莱美药业主要是研发、生产和销售新药品,主营产品包括抗感染类和特色专科用药两大系列,主要产品有抗肿瘤药、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和肠外营养药等。公司目前拥有19个新药证书、10项国家发明专利,还有14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已经被受理。

(二)财务分析

1、财务指标分析

根据莱美药业2010年至2014年财务年报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近5年的财务指标,具体如下表:

(1)盈利能力分析

由上表可知,莱美药业近年来盈利能力在下降,尤其是2014年下降明显,这是由于项目投入和新药品。莱美药业应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减少项目投入等活动对盈利情况的冲击。

(2)偿债能力分析

由上表可知,莱美药业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在下降,且分别于2012年和2011年降到了1以下,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不强。已获利息倍数也在大幅下降,从175.45降到1.14,说明偿债能力大幅下降,有较大风险。

(3)成长性指标分析

由上表可知,各项指标波动较大,时正时负,这是由于经济环境的波动和企业自身经营政策的变化导致的。企业还需增强自身财务管理,抵抗来自各个方面的变化。

(4)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由上表可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其营运能力良好,应收账款回收率高。存货周转率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是因为医药制造业存货除了产品之外还有重要的生产原料,占有资金较多,存货周转不快。由于各项指标比较稳定,因此公司的营运能力比较稳定。

(三)行业peSt分析

医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新科技产业,在世界各国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医药制造业在20世纪开始,发展历程从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大量地运用现代技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将近3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医药国家之一。

1、政治环境

在2010年至2014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在2014年就有以下政策提及医药制造业:《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以上政策中指出我国医药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发展目标为总产值平均年增长20%,工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16%,产业规模平均年增速达20%朝上。而在此期间面对民众健康、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我国将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和现代中药等品种,提升医药产业平均水平和研发生物医药的能力,尽可能开发医药新产品.但是由于我国正在变革医疗体制,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制订和完善当中,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市场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医药制造企业的运营风险。

此外,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附件,莱美药业的一部分主营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因此公司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的优惠政策。

最后,国家对制药企业也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相关规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国家及地方政府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标准,从而使企业支付更高的环境保护费用。因此,国家环保政策的变化将会加大莱美药业的环境保护成本。

2、经济环境

2010年至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GDp由10.4渐渐降到了7.4。但是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325.61亿元,同比增长13.3%;利润总额2322.20亿元,同比增长12.1%;毛利率为40.12%。近五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毛利率增长较平稳,起伏波动很小。2012-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较稳定,利润总额也在增长。但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实施、药品价格的不断下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原辅料等价格的波动,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可能会存在下滑的风险。

3、社会环境

社会公众对医药制造业的需求一年比一年多,人民在物质条件上升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医药制造业有十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较为庞大受众。

4、技术环境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药制造业的技术也在突破、创新。这对于技术密集型的医药制造业这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但是由于此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则整个项目的投资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本公司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能否够研发成功、能否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能否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都是挑战。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莱美药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的。

四、基于市场法(市净率估值法)的企业价值评估

按照市净率法估值的过程,根据公开资料选取7家同为创业板、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计算得到其在2014年12月31日的加权平均市净率,得到医药制造业行业平均市净率计算表,如表2。

2014年莱美药业的每股净资产为4.93元,根据表中计算的平均市净率,莱美药业的每股价值=4.93*5.57=27.46元,低于2014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29.87元,说明莱美药业的价值被市场高估。

五、结果分析

评估的结果是莱美药业的价值被市场高估,从价值投资角度来看应当卖出,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投资价值,因为2014年的大量项目投入和新品将会使公司的未来盈利上升。

(一)分析莱美药业价值的系统风险

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因此企业的价值评估会受到很多影响,主要如下:

(1)根据国家现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和今后可能愈发严峻的趋势,由于企业在医药制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粉尘、噪声等污染物,这将升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促使企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2)药品原材料价格有波动中上涨的趋势。大部分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厂商比较少,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垄断经营与生产厂商签订包销协议以获取非法巨额利润,使得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果公司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将影响公司经营能力的稳定性和综合竞争力。

(3)抗感染类药物为企业的主营产品之一。目前抗感染药物在国内用药市场份额中一直占首要位置,但由于我国化学制药企业仿制现象普遍,使得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然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抗感染类药物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整个医药市场的容量将快速增长,这将是化学制药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分析莱美药业价值的经营风险

中医药市场环境篇10

医药零售行业何时开始有“业态”的概念已经很难考证,笔者根据各方资料判断医药零售行业有“业态”概念的萌芽应该开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医药零售行业开始逐步发觉了中国零售行业正在进行中的各种业态变迁,业内人士也走出国门看到了国外医药零售业态的丰富多彩而逐步拓展了思路,2001年后“业态”更是开始为药店经营者所关注。由于医药行业的政策制约、不完全竞争特点以及药品的特殊性,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相对于中国零售行业来说,要显得缓慢和稚嫩,但近几年又非常迅速的在借鉴与吸收国内外的各种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多样性特征。

在零售行业,关于业态发展的研究理论有零售轮回理论、辨证发展理论、手风琴理论、自然选择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每种理论都能解释一部分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现象,例如零售轮回理论可以解释中国的百货店、超市、大卖场依次主导的原因,辨证发展理论可以解释不同零售业态间的相互模仿借鉴,手风琴理论则可解释为什么百货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的交替出现,自然选择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的零售霸主先后是三越百货、大荣超市、伊藤洋华堂GmS、7-11便利店……这些理论对我们认识医药零售业态的某些变化有积极意义,但是却不能完全解释和准确预测中国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西方业态理论产生的土壤基于均质化的环境和完全竞争市场,而中国与之不同,原因如下:

1)医药品既是商品,又有治病救人的非商品属性(生命健康无价),国家对医药行业有严格管制,因此中国医药零售行业是受政策影响非常大的非完全竞争性市场,业态发展方向会受到政策的很大影响,而国家政策由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中国本身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从东部到西部的社会环境差异相当大,也使得不同业态在不同环境中自行发育。

3)医药零售行业真正开始发展的21世纪,技术变革(例如信息技术)相当大,同样观念革新和管理革新也波澜起伏,这些都会对医药零售业态发展起作用。

因此,我们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医药零售业态发展,就可以发现在不同阶段,某些外在动因或内在动因在不同环境中会起主导作用,使得医药零售业态朝着适应这一主导因素的方向发展,达到平衡.而一旦另外的动因发生重大变化破坏了平衡,则业态开始新一轮的演变,而我国医药零售业态的发展时间短,企业多,企业环境差异大,当某个主导因素引导业态演变过程中,不断有其它动因发生重大变化,使得业态发展方向震荡变化.

举例来说,影响医药零售业态的外在动因有:

1)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体制和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给医药零售业态发展带来市场机遇,但医药零售业要获得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则还有赖于具有不确定性的医药分离真正施行。

2)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民众阶级分化和消费分层,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都发生了差异化的变化。

3)城乡二元化和户籍制度对人口与人才流动所需医药的影响。

4)非医药的其它零售业态变化给医药零售业态带来的观念、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联动。

5)我国市场化进程带来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进入医药行业的资本对赢利模式和赢利能力都提出了强有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