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12

医疗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医疗市场;现状;对策

医疗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国贸易联系的加强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了机遇,外资的进入必然带来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对我国医疗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效应的,也有副效应的。正效应的影响必然促进国内医疗机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而副效应的影响则会阻碍我国医疗市场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医疗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了压力,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变我国医疗服务业不良的、低水平竞争的局面,如何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给我国医疗市场以正确引导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论题。

一、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健康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独生子女增加,以及医疗服务消费支付能力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日渐突出。与之相适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将有利于满足社会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健康相关产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为中国整体市场带来了机遇,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市场环境。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本,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丰富医疗服务的层次性,进而降低医疗成本和消费价格,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竞争力。

与之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关税税率将比原来降低一半,进口许可证将逐步取消。这意味着:一批价格比原来低的先进医疗器械和药品涌入我国的医疗市场,使我们的医疗成本不断降低。在物质购置方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规范操作,减少流通环节,使医疗用品的价格逐步降低。随着各种限制的取消,国外的财团、慈善机构、医疗集团及医疗保险机构将以不同形式进入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与我方合资合作举办医疗机构,使外资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中的比重有较大增加。这些都给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构成了巨大压力。另外,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改革,至今仍然留有旧体制的烙印。我国的医疗市场,目前还属于“原始市场”。公立医院基本上还是政府的附属物,在人、财、物等方面还没有充分独立的决策权,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一市场主体。

二、对我国医疗市场发展趋势与改革的思路

1.我国医疗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专家预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医疗改革的深化,我国医疗市场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改变之强烈将让人耳目一新。下面是专家预见的我国医疗市场将出现的变革趋势:

(1)随着医院步步推向市场,财政统包的局面,将逐步退出,而医院企业化运作的趋势将成为现实。由此,引发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原来医院院长专业当医生、业余当院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将出现医院院长职业化的趋势,职业经理人(mBa)进入医院高层管理队伍将成为可能。多年以来,我国医院推行国有化管理模式,财政统包的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医院业务的经营和拓展,而且医院院长的职业模式,无法激发管理者的开拓进取的积极性,普遍怀着一种“等、靠、要”的陈旧思想意识。随着医院经营管理机制的社会化和民营机制的进一步渗透,医院院长职业化成为未来医院经营管理的新趋势。

(2)医疗竞争将比想象的来得还要快。数量居于少数的民营医院和老百姓所谓的"洋医院"将率先从服务理念入手,抢占医疗卫生市场;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现在逐步成熟的医疗市场已成为国外资本觊觎之源,符合要求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在其竞争力上不可忽视,现有的公有制医疗机构将苦恼地面临着内外夹击、不得不变的竞争局面。

(3)医院院长由职业经理人出任,董事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会出现在公有制医院中。原来医院院长专业当医生,业余当院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连锁医疗管理集团将不限于目前的几个,新的医院管理集团将出现,旧的管理集团则将尽全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和领域;医院作为企业运作、mBa出现在医院管理队伍中将不足为奇。医院管理者将注意到医院流程的科学和简便,医院将设立品质管理、企业策划、危机公关等部门,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4)卫生机构将出现倒闭现象。由于激烈的竞争,一些技术力量、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跟不上要求的医院会不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意志为转移,被患者无情地淘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区域卫生规划,将从原来的政府导向和学术导向,更多地向市场和民众需求导向倾斜。

(5)争夺出色卫生技术人员的竞争趋向白热化,高水平者被人抢、低能力者无饭吃的局面将出现。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民办医院等将以高薪、住房、国外进修机会等吸引骨干人才,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本土化趋向明显,国外医生、护士谋求中国国内就业机会。中国传统医药将吸引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传统医药机构将试图走出国门,在境外开设更多的医疗机构。卫生行业准入门槛将提高,现在在岗的不合格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也将面临下岗局面。

(6)医院服务将向五星级饭店及航空公司服务靠拢。医院将改变潜意识中服务低人一等观念,大胆地承认自己就是服务部门,病人就是消费者,是医院的衣食父母。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将成为主导,人的感情、隐私将被尊重。面对医疗市场激烈的竞争,医院将会抛弃“老子”的传统架子,从自己做起,跳出医患沟通渠道的传统框框,纷纷转向“以患者为轴心”的人性化医患沟通模式,将服务水准提升为星级标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轴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将成为主导,人性化管理意识将更为突出。

(7)医疗行业的职业培训将盛行,医院的职业化管理将成为管理者的必修之课,另一方面的培训将针对于医院的硬件、软件不相配现象,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气味难闻的厕所比邻而居的局面将被视为管理者的失职。

(8)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的介入将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很可能出现上午腹腔镜手术下午出院的情况。医院将把眼睛从单纯的疑难杂症治疗放大至对老百姓延年益寿需求的重视上,由此,医院将盯住住院前和出院后潜在医疗人群,延伸视点,进行多元化医疗服务。

2.我国医疗市场改革的思路

改革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面对国际竞争日益加强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在宏观层面清除各种障碍,构建新的卫生管理体制;还要重视微观搞活,改革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效率和质量,使我国医疗服务业走上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发展轨道。首先要建立健全责任制。要逐步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营运自,积极推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医院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技术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等,用责任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任期结束时,由有关部门审计、检验。在医院内部必须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其次要改革医疗机构分配制度。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脑力与体力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根据按劳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最后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增强自我发展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改革医疗机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医院队伍素质。第一,我们应结合当前主流,实行聘用制。单位与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第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设置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单位的发展、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因素。第三,工勤人员实行合同制。工勤人员要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工种、技能等级、实际能力等条件,采用择优聘用、定期考核等办法,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环节。第四,加强聘后管理,建立和完善岗位考核制度,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

加强宏观调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卫生管理体制。卫生行政部门是卫生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在对存量资源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对增量资源(主要包括机构人员、床位及大型设备)运行有效的控制,促使卫生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合理的配置。同时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运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制定医疗工作规范、工作考核标准,严格执法等手段来实现全行业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卫生法律、法规,尽快把对医疗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对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的合作条件,审批与登记,变更、延期和终止,执业和监督等方面。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部

参考文献:

医疗市场现状篇2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乎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而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则成为了我国医疗领域发展的关键性内容,经济学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了科学选择,并就公平与效率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使用的重点方向。

二、可供选择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对于市场中大部分的资源配置的路径、方式、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灵现象,一方面,市场无法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进行决策;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会出现分配不公、效率低下等不良状况;因此,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则更多的依赖于政府的作用。同时,第三方资源配置方式的存在也大大学也削弱了市场的作用。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真正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较为突出。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是指通过政府政策、政府机制等行政性命令的下达使得一部分资源通过政府手段加以分配,政府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是目前医疗卫生领域较为常用的方式。社会公众对于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医疗卫生产品的边际效用,一般而言,富人相比穷人而言的商品边际效用较小,因而,在政府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公平这一特性得到了显著体现。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分析

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公平的体现主要是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人人机会均等,即社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公平上。社会公众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社会差异,从而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覆盖不全面导致的。其次,在分析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健康公平这一概念有必要引入,健康公平主要涵盖一下3个方面:一是健康状况的公平;二是可实现性的公平;三是政府在资源投入方面的公平。因此,为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政府应该将政府健康补助向低收入者方面倾斜。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考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的全面性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支付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资源分布的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现实状况看,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公平的体现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在经济学中,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入,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果带来了多少社会公众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疾病的康复率都要考虑在内。其次,在医疗卫生部门生产功效既定的状况下,医疗卫生资源内部配置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医疗卫生产品供给的充足性,医疗卫生产品是否充足取决于社会生产能力,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在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前提下,需要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重组。

3.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福利经济学将公平与效率作为其发生作用的两大准则,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很难得到统一。不同的经济学派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同观点。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中,多数人往往以公平作为核心考虑要素,这是因为福利经济学主要关注社会成员的获益水平以及社会成员的福利状况。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将效率与公平进行统筹规划,效率本身就包含着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即是相互矛盾同时也是彼此统一的。在提高本国成员健康水平的前提下,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终极方向。在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与政府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主要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及效果进行控制与监督,而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果的标准,是经济学分析的重点内容。在实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工作中,效率与公平要得到双重兼顾,以此实现社会成员健康状态的最优。

参考文献:

医疗市场现状篇3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医疗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中美医疗卫生费用上涨费用控制

一、中美医疗卫生制度概述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医疗保险制度的混合性、层级化、企业化、渐进性等方面,是一种政府有限介入的、注重市场竞争和激励作用,强调企业和个人责任的社会保险制度。除了老人、儿童、穷人、残疾人等缺乏劳动能力的人被包含在公共保险计划之中外,大多数美国人都只能通过私人保险计划来获得医疗保障。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其可及性、公平性和费用方面的问题受到了广泛诟病,如果控制居高不下的医疗卫生费用也成为了美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议题。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了长时间的变迁,整体而言,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体制。在条块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医疗保险体系同样存在着残缺不全、待遇不公、层级化严重等问题,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我国城市地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口占44.8%,农村地区79%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经历了从公费医疗到劳保医疗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变,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牺牲了公平,同时,由于政府在转型中的角色缺位,导致在医疗卫生体制中引入市场产生了一系列效率损失,集中表现既是医疗服务的缺失和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也就是群众常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中美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的原因

1、费用上涨的相同原因

影响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护理、急诊治疗和长期照顾的费用增加;以保险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带来的供需诱导,即参保人员只需承担小部分或者不承担医疗费用,因此对医疗费用变化缺乏敏感甚至追求浪费,同时,医疗服务专业人士在第三方支付条件下更容易倾向于经济利益,向患者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这样,医疗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低于边际社会成本,导致医疗费用上涨;另外,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要素生产率和收入的增加,也使得专业人士能够在病人财政收入允许的范围内收取更高的医疗费用;同时,由于技术的变革带来的新医疗材料、新诊疗设备、新治疗方法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尖端技术对医疗费用的消耗持续凸显;由于医生基于其信息优势的个人行为对医疗费用有着极大影响,因此,以医生为代表的专业人士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道德风险也成为导致医疗卫生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

2、费用上涨的不同原因

(1)美国:管理成本和风险控制。由于美国混合多元的医疗卫生体系,导致其管理成本大大高于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和单一支付制度的其它发达国家,推动了医疗卫生费用的进一步增长。为了通过竞争实现医疗卫生市场的激励和约束,美国形成了以医疗照顾(medicare)、医疗援助(medicaid)和儿童健康保险(SCHip)为代表的公共保险计划以及以健康维持组织(Hmo)为代表的私人医疗保险计划,然而,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尽管美国通过各种市场竞争手段试图降低医疗卫生成本,但效果仍然差强人意,即医疗卫生市场领域的竞争已经变成了一种“零和竞争”,采取成本转移的方式,而不是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包含对更高议价能力的追求,而不是追求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开放竞争在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零和竞争”导致的管理成本所抵消。另外,为了防范医疗事故所带来的风险,美国每年用于医疗事故保险和“防御性医学”等方面的开高达上千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卫生总费用的10%以上。这也成为美国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方面。

(2)中国:药价虚高和市场化行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为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成15%。随着药品品种的增多和价格差距的扩大,缺乏有效监控的药品加成政策弊端凸现出来,患者用药费用的增加已经成为医疗支出的重要部分。出于对医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天然的道德要求,医院的收益主要应来源于基于专业知识的服务费用,而不是大量的药品加成。据统计,我国药品销售的85%是通过医院销售,5%通过一些医疗所、厂矿医院销售,只有10%通过药品零售店进行销售。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销售渠道实现盈利目标,通过“回扣”等不正当的推销手段使其药品成为医生的处方药和药剂师的推荐药。为扩大回扣和盈利空间,药品厂商纷纷大幅度提高出厂价格,将寻租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在我国医药市场不分,以药养医的制度下,消费者不得不为大幅度增长的医疗卫生费用买单。由于在外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患者冒用医疗证、虚报医疗费用等投机行为屡见不鲜,医生的寻租行为也缺乏强有力的监控,在医院内部更是普遍缺少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将效率纳入工作评价指标的考核体系,导致医护人员医疗费用节约意识匮乏,进一步放任了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三、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控制措施

1、管理式医疗控制医疗保险费用

为了防止由于第三方支付而造成的医疗市场供需双方低效浪费,美国采取了管理式医疗模式。以Hmo(健康维护组织)为代表,并不以偿付金的形式提供医疗保障,而是凭借自己拥有的医院和医生直接向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改变了原有的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的状况。这样,医疗保险筹资者和提供者合二为一,将医疗保险系统中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的三方关系变为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患者的双边关系。管理式医疗组织通过创造激励因素鼓励医疗机构更好地控制医疗资源的利用,用费用自担的形式避免了医疗服务中的道德风险,并且对医疗服务进行直接监管,有效挤出了医疗服务市场的水分。

2、供需双方费用控制措施

对供方的费用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支付方式的创新上。为了实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有效控制,美国根据不同疾病确定不同住院和治疗费用。每一种支付方式都需要进行繁琐的分类和科学精算,在落实上具有较高难度,但它们针对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能够满足多样化医疗保障机构的需要。

美国的需方费用控制措施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首先,采用起保点和分担费用的方式,使医患双方有节约费用的刺激;其次,规定投保者投保的最高保险额,实行超出保额部分投保人自理。

3、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法规

首先,实行医疗价格透明化,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医疗服务领域价格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公布,相同的治疗环境和服务项目享受相同的价格;其次,反垄断管制机构对医疗体系中所有参与者进行严格监督保证医疗服务市场的高效竞争;再次,美国集中力量处理由于医疗失误引起的法律诉讼费用以及相关防御性支出。

四、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控制对中国的启示

1、改革支付制度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一的按服务项目收费的支付方式,极易鼓励医疗人员和患者过度消耗医疗资源。科学的复合式付费方式是以“就诊人头”为核心,以“总额预算”为基础,融合“项目付费”、“定额付费”、“病种付费”和“人头付费”等方式,使得医保基金的支付始终跟着病人走,引导医院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实现多方共赢。因此,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病情轻重缓急、治疗方法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支付方式,保证提高治疗效率,节省治疗成本。其次,将“预付制”与“后付制”相结合。根据我国目前医院功能错位,布局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适于采用总额预付制的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式计划性较强的支付方式,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相适应,也与医疗机构的国有性质和医疗卫生工作集中管理的现实状况相匹配。这种支付方式相较于其它方式而言对医疗服务的效果影响较小,有利于从宏观上控制医疗卫生费用规模,而且具有弹性,从微观上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影响较小,能够和后付制的一些支付方式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2、审慎引入市场机制

美国实行的医疗服务市场化在本质上是与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及渐进性的政治风格相适应的。而我国作为一个政府强势的、以公共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市场和竞争机制不甚成熟的情况下,并不适用于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大幅度私有化改革,但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审慎地引入竞争机制,确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效率的提升。但是,非营利性医院仍将是而且长期是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政府也仍然是非营利医院的产权所有者,因此,在引入市场机制时必须循序渐进,同时完善配套措施,切实防范转制过程中带来的风险。

3、改善政府缺位状况,切实强化政府作用

(1)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投入能够有效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增长。加大医疗机构的补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乱收费、盲目增加设备和收取药品回扣等违规行为;加大对医生的工资补偿则能够抑制其诱导消费、乱搞创收的行为。同时,在医疗卫生投入过程中重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将人、财、物向社区和农村转移,能够增加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改善公立医院“看病难”状况,促使公立医院降低收费标准。

(2)施行医药分离。政府应当出台措施,改变当下医疗机构、医生、药品生产企业和化验检查人员利益粘连的现状,集中进行医药分业改革,将医院的医疗服务经营权和药品销售经营权分开,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收费,将药品加成从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中剔除,逐步使医药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引导双方在各自领域竞争,减少药价虚高对医疗卫生费用的影响。

(3)完善医疗卫生领域法律法规。医疗服务市场由于其复杂性和利益主体多元性,尤其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进行监管。随着医疗机构产权改革的深入和医疗服务市场引入竞争,完善公正的法律法规已被提上日程。首先要医药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医院内部长远规划、高效管理和人员考核,切实约束医生行为。其次,完善医药卫生法律体系,使医疗卫生事业各个领域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最后,广泛扎实开展医药卫生法制宣传教育,使得广大公众知法、守法、用法,减少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2]《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200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葛锦晶:医疗费用控制: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D].浙江工商大学,2010.

[4]张奇林、杨红燕: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以美国为借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宋元、贲慧:国外医疗服务补偿方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2011(4).

医疗市场现状篇5

一、医疗保障、人口健康与劳动供给关系分析

1.宏观分析。在宏观的发展来看,对于劳动力的研究是以城市或国家为单位的,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市场条件下,劳动者能够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提供的全部劳动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规模、城乡结构等都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同时,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有更为强壮的认知和较长的寿命预期,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有更多的倾向,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劳动力;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能够为劳动者的健康提供基础保障,在医疗保障制度下,劳动者在工作中患病,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由此避免了劳动者因为患病而收入减少的情况。

2.微观分析。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劳动供给,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定义是劳动力个体能够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基础下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劳动时间。这里所说的劳动力供给并不仅仅指的是现实劳动力资源,也包括潜在劳动力资源,而要想挖掘出更大的劳动力供给空间,最重要的就是潜在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如果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对劳动力供给的支配是以获得最大限度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的,然而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的劳动力供给往往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优化配置。就人口健康和医疗保障来讲,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当包括少儿抚养比和老年赡养比在内的指标发生变化时,劳动力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劳动力主体可以支配的劳动时间就会有所变化,由此产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二是健康状况。一般情况下,劳动力主体越健康,能投入到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就会越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二、人口健康与医疗保障现状

第一,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城市劳动者选择医疗机构是存在一定偏好的。一般来讲,劳动者只有在患上大病时才会想到去大医院就诊,而且一般会选择公立医院;劳动者患上小病一般都会选择去药店。在没有医疗保障时,劳动者患病一般不会选择主动就医,但在劳动者加入了医疗保障后,患病就医的主动性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医疗保障的健全与劳动者的健康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劳动力市场中,婚姻状况和性别也影响着城市劳动力的供给。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女性劳动者群体中,未婚女性远多于已婚女性,而且妻子在劳动市场的参与程度与丈夫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劳动参与率高的已婚女性,其丈夫的劳动收入普遍不高。对女性劳动者而言,除了要参加社会劳动,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的家庭劳动,这就说明了为何女性劳动者没有较为积极的劳动供给反应。第二,在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劳动者的健康情况有很大改善,城市劳动力供给程度也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健康也被劳动者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劳动者感觉到身体状况不佳时,会做出增加闲暇时间的选择,由此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就大大减少。而且,在现今的发展条件下,随着医疗保障的发展,社会对人口素质的重视度也大大提升,劳动者逐渐意识到在劳动参与中加入医疗保障的积极意义,医疗保障也成为了劳动者是否参与劳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如果是同样的就业环境,劳动者更愿意为提供医疗保障的雇佣者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障显现出较多的不足支出,对于人口健康的积极效果作用不明显,很多医疗保障项目建设都不完善,整体发展还处在改革和确立的状态,不能帮助劳动者有效减少生活成本。而且,如果不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一方面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患病花费会极大程度减少劳动者的就业净收益,另一方面不利于劳动者支出结构的稳定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在解决城市劳动力供给问题上,进一步研究当前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医疗保障发展中,引入了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是一项明智的决策,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如在报销比例中,存在着制度上的设计缺陷,作为保障参数,报销比例不仅应该包括医药费支出,还应该包括劳动者的个人情况,对不同工作年限的劳动者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如此才能更好的将劳动者的权利表现出来。另外,在当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起付标准也存在着问题,对于一些低收入者,起付标准成为了经济负担,是对其保障权益的损害,而且,医疗保险的期权由于最高限额而降低了价值。上述所说在医疗保障制度中的问题,都对支出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很不利的。

2.解决措施。第一,优化医疗保障制度。如果在研究劳动力供给问题上,不把人口健康因素考虑在内,那么医疗保障不能对劳动力供给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加入人口健康因素,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就会对劳动力参与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一般情况下,身体状况保持良好状态的劳动者会有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出勤率,能够提供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对城市发展而言,必须对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优化,以吸引更多的劳动者,为劳动力市场输入更多的劳动力。而且,对于城市发展来讲,如果流动人口过多,那么就必须注重加强医疗保障,因为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在流动人口中,其又没有主动就医意识,必然会对城市劳动力人口的整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对劳动力供给造成阻碍。对于非户籍劳动力人口,在医疗保障的实施中要更加注重公平性原则,不能差别对待。第二,医疗保障要适度。医疗保障并不是说无限制的,只有保持适度的水平才能既有效促进劳动力供给,又满足城市劳动力人口健康需求。如果医疗保障过度,就会造成劳动供给投资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优化。在城市发展中,医疗保障水平必须控制在城市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其达到既能吸收外来劳动力,又能降低劳动成本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平衡的劳动力供给和最佳状态的劳动产出。

四、结语

医疗市场现状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医院市场行为;过度医疗

1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与普及,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由原来单一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逐渐转变为全民普遍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构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不断完善,基本医疗所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医院的市场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补助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坚部分。社会保险则主要包括五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其中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原来由个人主要承担的医疗风险,改由个人与用人单位共同参加的一种社会保险,用来保障民众的医疗需求,提供民众福利,改善民生。

2我国医院市场行为的特点

我国医院市场,因为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整个市场存在供给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和政府参与较多市场竞争不完全的特点。1)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卫生服务作为市场和商品,需求方为患者,表现为刚性需求;供给方为医生,则表现为医生信息和知识比患者多,医生在学术知识方面的权威性等都是造成供给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伴随着信息上的不对称,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于医疗服务的内容、质量、效果、价格等信息的了解程序不同,供方往往作为患者的“人”和“参谋”,对服务的种类、数量、方式等作出选择,医患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以及双方“激励不相容”的可能性,容易导致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患者利益的市场失灵。2)政府参与较多,不完全竞争市场。医疗服务作为国计民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保障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市场在性质上便跟传统的商品市场一样完全市场经济。

3医疗保险制度对医院市场行为的影响

3.1医疗服务价格方面的影响

我国医疗机构的经费来源包括3个:地方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入以及药品差价收入。地方财政拨款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而非医院的自身盈利能力决定。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医院要负担自身的发展资金和医生的工资,为了促进医院的市场化运营,政府放权给医院自己定价出售药品。于是便造成了今天”以药养院“的局限,大多数医院将药品加价后卖给消费者。但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规定消费者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或药店购买含政府补贴的相对低价的药品,因此,医院对药品的垄断经营被打破,无法获得超额利润。此外,由于政府参与市场配置,价格相对低廉,医院销售这些药品并无法维持其生存。因此,部分医院非法出售限价外药品,从而获得利润。

3.2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影响

医疗服务质量并不单单指治疗的效果,还包括医院的服务效率以及医院的服务态度,总的来说,医疗服务质量可以用医疗满意度来代替。但是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后,医院因收入来源的减少,在提供医疗服务上,普遍存在着过度医疗的现象。

所谓过度医疗,是指医生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需求,实施不恰当、不规范、不道德的医疗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过度医疗导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浪费和流失。中国医疗保险中的“六非”行为,主要是指非合理用药、非合理检查、非合理收费、非合理医药定价、非参保对象享受医保待遇、非离退休人员享受离退休待遇,一直广受诟病。由于基本医疗制度的普及,医疗服务不再是垄断高利润行业,而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品。但是医院在运营操作上还是原来那一套模式,没有及时转换角色,做好定位,从而出现,不得不依靠过度医疗来维持原有的高利润。

3.3对医疗机构定位产生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对医疗机构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与根本的影响,则是将颠覆传统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传统的医疗机构没有对患者进行细分,多是综合性大医院,而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综合性大医院则多为国家或政府补贴医院。商业性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针对每个细分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获得利润,例如医疗教育服务、特殊人群保健、高级护理诊所等方面的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生活富足,越来越关注身体,对各项身体护理及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例如随叫随到的家庭医生服务,专业体检医院或高级护理医院等等。此外,中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也开始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的护理与保健服务都将是下一阶段很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与普及,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由原来单一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逐渐转变为全民普遍医疗保险制度。但由于医院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政府干预、医患激励不相容等特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从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院功能定位三个方面对医院的市场行为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医疗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医疗器械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120亿元、2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3]盘点: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及企业排行[eB/oL].(2016-08-11).中商情报网.

医疗市场现状篇8

1卫生系统的基本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卫生系统的三个基本目标…:目标一是改善人口的健康;目标二是对居民的期望做出回应:目标三是对于疾病一健康所带来的成本提供经济上的保护。目标一又包括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健康在人群中公平的分布:目标二则相当于居民对卫生系统的满意程度,其中又包括提高整体满意度水平和人群中期望满足的公平分布;而目标=三则反映的是筹资的公平性。这三个基本目标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对卫生系统的整体把握.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而不是侧重某一个方面的发展。从第一个目标健康水平来说.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在发展中国家里我们处于一个尚可接受的位置.虽然未来来自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的挑战依然很艰巨.但不能否认我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健康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成就。如果对第二个目标进行考量.在最近几年里.人民群众对于卫生系统的满意度则不高.百姓发出“看病难、看病贵”的诉求.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争论几乎每年的两会都是讨论的热点之一。除了医患关系紧张、卫生资源在城乡配置不平衡引起的一些矛盾外.“看病贵”也是影响居民对卫生系统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我国当前卫生系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而这一点恰恰是卫生系统的第三个基本目标。我国在筹资的公平性方面的确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在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报告中。我国卫生系统筹资的公平性在全球参评的19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四.即使其中可能存在低估.这仍然反映出我国在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不过这一情况在近期得到了改善.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出.以及200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推行.都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改善卫生系统筹资公平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2从卫生系统目标审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观点2007年政府广泛向社会各界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前后8个非政府机构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方案,《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将这8套医改方案归纳为3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观点.下面根据报告中的归纳内容对这3大观点进行简要的概括[21.并考察其在卫生系统基本目标获得方面可能的得失。

2.1第一类观点:主张政府主导.反对市场主导主要特点:

(1)鉴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公益性、服务可及性以及宏观的目标等原因.主张由政府主导医疗卫生服务.反对市场主导。也因此反对类似宿迁的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

(2)政府承担预防保健和基本卫生保健,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重大疾病求助于商业保险。从前文提到的卫生系统基本目标角度看.此类观点将健康水平的提高放在优先考虑的范畴.政府投资保障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这一策略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方面。或许是单位成本效果最佳的方式。但此类观点在基本目标三降低患者的经济风险方面有所牺牲.将费用较高的大病交给社会和个人解决.虽然可以很大的节省政府花费。但却给患大病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从伦理学的角度这种选择也很难说得通。健康并非卫生系统的唯一目标,降低居民患病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也是卫生系统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基本目标二居民的满意度方面则有两种倾向.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会改善目前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状态.提高服务可及性。并且政府主导下有望控制医疗成本.这些会提高居民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但另一方面在计划机制下配置资源.服务系统的低效率不可避免.另外很有可能会损失一定的服务质量,这样满意度会有下降的可能。

2.2第二类观点:主张市场主导,反对政府主导主要特点:

(1)强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市场机制下的公平竞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支持类似宿迁医疗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打破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市场的局面;

(2)政府建立全民医疗保险,政府资金投向需方,通过“第三方购买者”,约束医疗机构的行为。此类观点强调全民医疗保险.并将政府的医保投资力度向贫困人口和地区倾斜.重视筹资的公平性,也就是卫生系统基本目标三的达成。对于基本目标二居民的满意度,在此类模式中也具有优势.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居民的预期是最容易获得满足的.即满意度的整体水平会比较高,但在满意度的分布上则很难保证.市场机制会将医疗卫生资源更多的向大中城市集中.城乡卫生资源的的不均衡状态会进一步加深。对于基本目标一健康水平的改善,此类观点并未过多的强调。与第一类观点重视基本目标一健康水平的提高相比.第二类观点更为重视基本目标三经济风险的保护.对于基本目标二居民的满意度,两类观点都会较大的改善目前的满意度水平.但同时也各自都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2.3第三类观点:反对政府主导,反对简单的市场主导,主张科学的市场主导主要特点:

(1)建立超大型医院集团,其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自上而下从城市社区逐步延伸到乡村;

(2)政府将医疗和预防的各种费用打包.按“人头”包干给当地的医院集团,费用超支不补,结余归医院集团;

(3)居民有定期重新选择医院集团作为医保定点的自由。从卫生系统的基本目标来看.此类方案相对平衡,对基本目标一提高健康水平和目标三降低经济风险均有考量,通过医院集团的模式有望改善农村和社区的资源配置,打破目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按“人头”付费的方式促使医疗机构更为注重预防和基本医疗,从而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在基本目标二满意度方面,居民自由选择医院集团.可以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这是有利于居民的期望获得满足。但这种模式同样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医疗机构并不愿意为健康状况较差的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因为这类人对于医疗机构的选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要远大于医疗机构从政府获得的补偿.也就是预付制中经常说的“撇奶油”(creamskim)问题。这种情况会导致满意度的分布失衡。

3从卫生系统基本目标审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模式

对于医改经常会有一些对立模式的争论。针对医疗保障及筹资方式有“德国模式”与“英国模式”之争.针对医疗机构的改革则有“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之争。但无论采用那种方式.都有获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发达国家的卫生系统的发展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表1所示,几个发达国家在卫生系统目标获得方面各有所长.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水平都比较高。德国是社会保险模式的典型代表.其设计初衷是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并逐渐扩展到工人家庭的健康,比利时、挪威和荷兰等国都采取了类似的方式。日本也是采用社会保险的模式.并在居民的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卫生系统整体目标的获得情况处在世界第一位。英国是国家卫生服务的代表。政府通过税收筹集卫生资金.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因此在健康的公平分布方面排名较高.相比之下,居民的满意度水平略低,这大概与英国存在排队等候医疗有关。新话兰、墨西哥和南非等国家采取了类似的全国卫生服务计划。美国则是“市场主导”的典型代表,美国政府除了老年人口医疗保障(medicare)以及为穷人和伤残者建立的医疗保障(medicaid)外,其余的居民由商业保险、Hmo、ppo等组织覆盖.并且有相当多的民众没有医疗保险,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筹资公平性较低的原因。与筹资公平性相比,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下.美国卫生系统的满意度全球第一。从上述几个国家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机制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只是每个国家侧重点不同.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追求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美国,病人满意度无人能及。但筹资的公平性不好。国家卫生服务的英国在健康和筹资公平方面均较好,但满意度则会有所牺牲,因此没有最佳的方案.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只是稳步推进而不进行大的变动的话.在医疗保障覆盖方面将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覆盖全体居民.筹资的公平性有望大幅度提高。但还需加强对预付制改革的重视程度。在模式归属方面。城市的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当于社会保险的范畴,而农村的合作医疗则非常独特.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筹资方式。医疗机构的运行及卫生资源的配置目前以市场机制为主.辅以部分计划配置机制.其中的问题较多.如何改善我国目前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状态.也是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需要包含的几个要素

由于我国卫生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处于较低的位置.因此改革的方案可以有很多.而且各种方案都可以使卫生系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改善.每种方案孰优孰劣很难判断。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案.根据卫生系统的基本目标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握住改革中的关键原则最为重要。下面依次讨论笔者认为就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需要包含的几个要素:

4.1降低居民患病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如前所述.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筹资公平性的处于极低的水平.与我们国家的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是我国卫生系统落差最大的一个方面。民众对于“看不起病”的诉求。也是目前民众对卫生系统表现不满的主要原因。疾病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导致很多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的状况出现.这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也经常会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将“小病”拖成“大病”.这也不利于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从多方面来看,如何解决居民患病所致经济风险问题是我国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最为主要的矛盾.社会各界所提供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虽然提供的筹资方案各不相同.但均期颦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投入.居民患病的经济风险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筹资的公平性也会得到改善。但放弃对重大疾病经济风险的防护.则是对解决筹资公平性问题较大的损害。我国目前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水平很低.相应的补偿水平也较低.农村居民仍然处于较大的经济风险之中。不过这种保障制度的建立本身是对筹资公平性的一个很大的改善.筹资水平问题可以在制度完善过程中得到调整.

4.2增加对供方的预付制实施

从各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出.筹资方式的不同是各类方案的主要差异。如果说筹资方式决定了改革的方向,那么是否实行预付制则决定了改革的成败。这一点并未在方案的争论中得到强调.但它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缺乏预付制的筹资机制.资金总量得不到控制.随时面临超支的风险.影响制度的可持续运行.也使得补偿水平不敢放开.增加病人的经济风险。另外,对于医疗机构的行为约束主要依靠预付制的实施.这对改革方案实施的效果影响很大。主张政府主导的观点其中暗含了“预算”的支付方式.•18•是预付制的一种。主张市场主导的观点提到通过“第三方购买”约束医疗机构行为。虽未明确用何种方式来向医疗机构支付,但必然需要采取预付制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主张科学市场主导的观点。用“点菜”、“买单”来形容医疗服务的购买方式,由过去的医疗机构“点菜”、他人(指患者、政府、企业)“买单”的方式,转变为医疗机构自己“点菜”自己“买单”的方式.其实质含义就是将过去对医疗机构的后付制转变为预付制.具体的实施则是采用预付制中按人头付费的方式。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后付制为主.无论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还是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病人都承担很高的自付费用.其中农村合作医疗因为筹资的水平较低.病人自付比例更高。这使得病人患病的经济风险仍然存在。减弱了制度的“保障”效果。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三方购买”更多的是约束需方(患者)的行为,而不是供方的行为。“第三方购买者”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的利益代表,并未起到约束供方行为的作用。

4.3包含一定的竞争机制

医疗机构之问的竞争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没有竞争的动力和压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最终会影响居民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水平。主张市场主导的观点十分强调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期望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主张科学市场主导的观点则是期望通过居民对于医院集团的选择促使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不管是采用何种方式,一个成功的医改方案.不能缺少竞争机制的作用.

医疗市场现状篇9

[关键词]医疗健康;app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B

一、绪论

近几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人们日益体会到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和益处,随着人们对移动设备的推广和使用,it行业逐渐地发展成熟,it技术逐渐地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各个行业的app也随之应运而生,医疗app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医疗app的大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国外医疗健康类的app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显示部分智能手机用户都安装了一款有关健康类的app应用,并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了管制范围,而对于国内刚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的管制,中国政府有望跟进[1]。

国内医疗app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app应用软件如丁香园、快速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较为知名的健康类app凭借着对国内市场的准确定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同的健康类app主要的运营方向也不尽相同,市场上的医疗健康类app提供的功能以医疗查询、疾病查询、就医信息、症状自查居多,这些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就医以及自身的保健。但随着app的广泛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本文正是对此类app如何去更好的应用以及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对医疗健康类app应用的研究和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医疗app市场分析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方向,进而满足医疗卫生中多元化的需求。

二、医疗健康类app在国内出现的问题

1.医疗app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2]

虽然现在患者能够通过移动app接受一些治疗方案,但是这些治疗方案是否真的能使患者康复,这还是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类的app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通过网络的回复、图片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一方面从手机输入症状,患者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并不完整而且他们所描述的信息有可能并不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手机问诊时医患之间并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而这两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医疗app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2.医疗app行业应用发展环境并不规范

目前国内医疗app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国家的监管范围,并且国内的医疗行业并没有完全的开放,大多数的医院并不愿意共享患者和医生的私人信息,以致各地的app厂商与卫生机构的合作仅仅局限于地方区域。

3.医疗健康类app应用具有局限性

目前手机app应用功能普遍都有“手机问诊”类功能,通过手机问诊但能否做到确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手机用户的所描述的一些症状可能只是“标准化”的症状,而在医学上一些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是不同症状引起的[3]。除此之外医疗健康类app使用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医疗健康类的app使用人群一般为青年人,老年人使用甚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患病的症状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使用“手机问诊”功能造成误诊的几率远大于青年人,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中国起步较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太熟悉。

4.医疗app应用中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医疗健康类的app并没有纳入政府的监管,当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时并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的维权。对于医疗健康研究模糊的领域,一些健康类的app谎称一些食物或保健品能够预防某些疾病,更有甚的是现在医疗app很多疑难解答来自于一些普通网站的搜索,其解答的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很低。

三、app应用分析

1.医疗健康类app并不能替代常规的就诊

医疗app中的就诊咨询服务只能帮助患者了解大概的病情,对于疾病的确诊与治疗还需要去医院就医,因为对于现今app的功能还无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测验,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提供诊疗方案,但患者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急诊病患者更要慎重的使用app中的“手机问诊”服务。

2.移动数据库的建立可使app更加“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医疗app误诊的事件,使医疗健康类app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促使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描述不清,患者的病症是由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但从app本身来说,它对患者的“诊治”太过“标准化”,对于一些个体化的差异的诊治不够“智能”。而如何才能使app的诊治更加“智能”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移动病情数据库,通过以往手机app用户的问诊,积累一些常见疾病的数据资料,当再次有这样的患者询问时便可以从以往积累的“经验”中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医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更好的促进app的发展[4]

如今app的市场鱼龙混杂,支撑app的医生团队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建立一个医生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使医疗app体制更加的完善,就像“淘宝”中买家买到商品后对卖家商品的评价一样,通过“好评”建立卖家的信用级数,通过这样的体系从而使医疗健康类app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首先,医疗app终究是为人们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工具,它终究不能代替医院医疗中的全部工作,只有协调好医务人员、患者、移动健康类app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健康类app在医疗中的作用。其次,技术的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而脱离人们的需求去谈技术的开发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医疗健康类app也是如此,它的开发离不开人们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开发的原因和动力。医疗app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我们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未来的app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生信用体系使患者使用移动app终端便可得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并且未来的app趋向于“智能化”它不仅可以作为医生传输信息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检索移动数据库进行“智能”的分析与判断,给患者一个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五大趋势预测[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2):49-51

[2]刘砚青.“掌上医生”只赚吆喝不赚钱[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70-71

医疗市场现状篇10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3)

[摘要]随着市场上新药的不断涌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旨在探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现状和其出现的原因,并就其原因提出几点建议,供医疗机构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24

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该是市场上没有的品种[1]。而随着市场上新药品种的逐渐增多,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局面呈现萎靡的状态,其包装、说明书不规范,原辅料使用不合要求,相应的市场越来越小等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相关人员着重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高度重视中药制剂的未来发展,积极提倡新药研发的角度来解决当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困境。

1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

1.1包装简单,说明书不规范

由于中药制剂价格低廉,很多医疗机构制剂室采用手工包装的方法,经常见到无严密封口的现象[2]。药液与外界无良好隔绝,影响药效并造成制剂的污染与浪费。很多中药制剂说明书并未具体列出成分与用法用量,偶见“酌情”“适量”等模棱两可的字眼,或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对妊娠、忌口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说明,这无疑对患者合理用药产生疑惑。

1.2原辅料使用不规范

大多数的制剂室原辅料达几十种,原辅料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制剂的生产成本[3]。因此有些医疗机构采购价格低廉的不符合Gpp(《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原辅料以节省生产成本。有的原辅料为大包装,拆封后短时间内不能用完,这无疑增加了原辅料污染的机会[4],也给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增添了安全隐患。

1.3数量减少,市场变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售药品的品种逐渐增多,许多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被市售药品所替代,此外,在《药品管理法》实施以后,监管部门对制剂品种以及生产条件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要求[5],经过2000年和2005年《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两次换证后,很多制剂品种均放弃了换证,合格的制剂数量急剧减少;在市场方面,医疗制剂目前没有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目录,所以有些患者宁愿使用价格稍高些的药品也不愿意使用医疗机构制剂,这也使得医疗机构制剂失去了一部分市场。

2医疗机构制剂室存在的问题

2.1硬件设施不到位

一些小型的医疗机构由于资金缺乏,没有能力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一些老旧设备仍在超期服役,给生产方面带来了安全隐患,老旧的设备也无法适应现代实验室的要求,药品质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虽然购进了一些先进设备,但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困难。有些制剂室与医疗机构的规模不成比例,房屋面积狭小,仓储设施简陋,硬件设施与Gpp有一定差距,设备布局有待更新,人流物流分开均难达标,数量也不能达到要求。

2.2监管制度不完善

随着医药管理的规范化和先进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制作和质检虽然有了一定水平的提高,但相对于Gmp的标准,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此外,医疗机构计算机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完善,一些控制环境不健全,某些药品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对特殊药品的管理还存在缺陷。

2.3专业人才极度匮乏

由于制剂室规模萎缩,岗位编制一再削减,发展趋势受限等原因,一批高层次高水准的专业人才选择了其他岗位,造成制剂室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科研水平提升很缓慢,难以进行高水准的前瞻性研究。

3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困难的原因

3.1制剂室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了解不透彻

多数制剂室员工忙于日常工作的琐碎事务,加之一些医疗机构的定期轮岗制度,造成制剂室人员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了解和学习《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多数的员工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每日的任务,学着前辈们循规蹈矩地做着自己分内的工作,对基本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因而中药制剂在说明书、包装、原辅料应用等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3.2单位领导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不重视

“重医轻药”这种现象在医疗机构并不少见,因为在领导的眼里,中药制剂是麻烦多于成果,付出多于收获。此外,制剂工作想要实现突破式、爆发式的进展,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这一点就决定了中药制剂工作投入时间长,见效缓慢。

3.3新药研发审批过程复杂,创新资金不充足

中药制剂从在实验室研发开始,到非临床试验和临床试验以及最后的审批,过程复杂,手续烦琐,周期很长,需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此外,中药制剂用料多为经过加工的中药饮片,价格较高,其销售方向只有医疗机构本身,无法构成大规模生产,造成其生产成本略高,加之其零售价格是在批发价格上加5%,因此中药制剂的利润极低。

4改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困境的建议

4.1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医疗机构应多聘请专家教授开展关于《药品管理法》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讲座,以提高员工的法律和质量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上级监管部门也可多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座谈,一方面是督促与监督各医疗机构基本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提升医药人员的整体水平,从而改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4.2高度重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

医疗机构领导对中药制剂的重视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要从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高度出发,同时也需考虑其社会和经济的效益,要让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走出“社会正效益、经济负效益”的怪圈。

4.3积极倡导新药研发

医疗机构制剂室可在传统古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新药。

5结论

在医药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管是新药研发速度的加快,还是各种政策的逐步更新,无疑不是给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有压力就有动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以及生存的空间,怎样发展怎样改良就关乎了它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药品管理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2001.

[2]陈丽婷,郝秀娟,王建国.浅谈医院制剂现状及发展方向[J].海峡药学,2013(12).

[3]刘显治,莫云.我院制剂的现状及未来作用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