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40

新媒体培训篇1

2015年3月24日相互探讨。本次培训还包括20多名新加盟的优秀教师参加,此次大会培训的专题全部是由学校领导和学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承担,培训内容包括:对学校现状和远景规划作了讲解,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和讨论班级管理、班主任相关制度,学习校本课程制度,学习教学常规和教师、班主任制度,学习教师绩效考核条例,校信通使用培训,对教师专业基本功测试、和教师培训感悟发言等多项培训活动。新教师们在学习中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也在上岗前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有了更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在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有了一个飞跃发展。闭幕大会上,新教师们踊跃登台发表培训感言,处处彰显着收获后的喜悦。

洛阳时代外国语新教师培训体现了集团整体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开展人才梯队建设,促进新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相信不久的将来我校必将成为人才教育家的摇篮。

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最后一节自习,岔河则中学全体教师齐聚学生机房,组织业务学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选择,素材的加工,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合成为主线展开理论学习。学习内容富有针对性,及时性。强化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亲子拓展师培训旨在通过培训师本身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类拓展培训游戏活动的魅力,领会拓展培训的精髓,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改善亲子关系、学会自我保护,让孩子和家长在峰回路转间顿悟家庭教育、亲子和谐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训练,使两代人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活动形式为体验分享,团队讨论和同伴交流等。我们活动的目的为1、释放成长压力张扬青春风采2、激发个体潜能引发集体思考3、学会欣赏他人深刻认知自我4、强化团队意识作亲和型庭

5、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改变自身形象

新媒体培训篇2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

新媒体培训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企业培训;应用

人们对多媒体教学认识和多媒体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再加上计算机硬件的快速更新、改进,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技术在企业培训中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多媒体培训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其实质是通过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处理技术。这种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突出特点除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外,还有三个关键特性,即集成性、交互性和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多媒体培训是指培训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专门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多媒体作品,并应用该产品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具体地说,是指在集中授课形式的课堂培训中,继承传统培训手段中的合理成分,恰当引进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各展其长,相辅相成,实现培训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效果。

二、多媒体培训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将起到旧的培训模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和培训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传统培训中,静态呆板的培训教材和板书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培训中就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片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动画的刺激,使学习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操作的简单便利,又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可以极大地提高培训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创造出一个形象、生动、色彩缤纷情境,当人的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时,学习的效率会成倍增长。企业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让员工学会处理可能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多媒体培训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结合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就可以模拟实际问题或场景,使学习者能在虚拟世界中处理可能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培训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员工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传统方式相比,用同样的时间,多媒体培训就显得更有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大部分企业,经常会有一定数量人员流动的情况,新员工进入企业都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培训。以新员工培训为例,企业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采集。在这一阶段,由培训师在公司内部向各个职能部门全面采集新进员工应学习的知识。包括公司高层信息(公司历史及概要、公司的方针和理想、同行中的地位、经营思想)、人事总务部门信息(公司的组织、人事管理及各项规定、就职规则、资历和薪水、劳资关系、就职合同)、业务部门信息(公司的经营活动、经营网路、商品构成、业务员心得、销售技术)、生产部门信息(公司的生产管理、研究开发体制、关于质量管理、生产部门的概要)以及员工培训部门信息(职业礼仪、待客礼节、电话礼貌、人际关系、公司活动心得、各种手续、命令报告、电脑技术等)。

新媒体培训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企业培训;应用

人们对多媒体教学认识和多媒体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再加上计算机硬件的快速更新、改进,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使其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技术在企业培训中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多媒体培训的含义

多媒体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技术,其实质是通过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处理技术。这种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突出特点除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外,还有三个关键特性,即集成性、交互性和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多媒体培训是指培训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专门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多媒体作品,并应用该产品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具体地说,是指在集中授课形式的课堂培训中,继承传统培训手段中的合理成分,恰当引进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各展其长,相辅相成,实现培训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效果。

二、多媒体培训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将起到旧的培训模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和培训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传统培训中,静态呆板的培训教材和板书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培训中就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片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像,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动画的刺激,使学习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操作的简单便利,又使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可以极大地提高培训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创造出一个形象、生动、色彩缤纷情境,当人的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时,学习的效率会成倍增长。企业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让员工学会处理可能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多媒体培训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结合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就可以模拟实际问题或场景,使学习者能在虚拟世界中处理可能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培训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员工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传统方式相比,用同样的时间,多媒体培训就显得更有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大部分企业,经常会有一定数量人员流动的情况,新员工进入企业都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培训。以新员工培训为例,企业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采集。在这一阶段,由培训师在公司内部向各个职能部门全面采集新进员工应学习的知识。包括公司高层信息(公司历史及概要、公司的方针和理想、同行中的地位、经营思想)、人事总务部门信息(公司的组织、人事管理及各项规定、就职规则、资历和薪水、劳资关系、就职合同)、业务部门信息(公司的经营活动、经营网路、商品构成、业务员心得、销售技术)、生产部门信息(公司的生产管理、研究开发体制、关于质量管理、生产部门的概要)以及员工培训部门信息(职业礼仪、待客礼节、电话礼貌、人际关系、公司活动心得、各种手续、命令报告、电脑技术等)。

第二,制订教学计划。一般来说,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讲义目的(让公司新进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公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以便顺利、迅速的开展工作)、决定授课题目(教学名称)、确定教材内容(将采集来的信息一一列举,编写成讲义,并将重点项目标注出来)、决定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培训手段进行教学)、选定教材和辅助工具(教材是以文字讲义为蓝本制作的多媒体作品,辅助工具主要是多媒体计算机及局域网)、设计进行方式(采用集中授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及时间的分配(集中授课需要一段固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培训师将讲授与播放多媒体作品穿插进行,此外,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时间利用多媒体作品继续学习)。

第三,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根据编写好的讲义确定多媒体作品的演示流程、选定制作软件、将讲义内容分解成若干

[1] [2] 

模块、细化各个模块、对重点项目另外辅以声、像、动画等元素加以充实、对生成的多媒体作品进行反复的测试和完善以及将通过测试的多媒体作品刻录到光盘上。

新媒体培训篇5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新媒体培训篇6

当前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般地,新媒体是指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络、手机两类新媒体。相应的,新媒体新闻人才则主要是指在新媒体机构(如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目前中国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1998年6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在全校理工科二年级的学生中招收了22名学生,前两年在理工科各专业学习,夯实理工专业知识基础,后两年学习新闻学专业知识和进行新闻实践能力训练。2000年7月,第一届网络新闻专业(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随后,针对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的网络新闻专业在许多院校开始设立。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许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课程设置的操作中各有侧重,形成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和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它们都各有特点,适合网络媒体不同层面对人才的需求。除了高校教育外,人才培养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职培训。2007年7月26日,一项科技记者编辑在职培训助学计划――“科技传播教育资助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等新闻单位的12位科技新闻工作者,将在中国科技大学接受两年的在职培训学习。目前我国媒体机构对人才的在职培训相对较少,主要要求人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尽量减少单位的费用开支。虽然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媒体发展的需求。上述三种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其实也只是在新闻传播知识和网络技能应用、训练两者地位的主次之间转换。虽然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但并未针对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和新媒体的发展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新闻人才的现状和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就对培养新媒体新闻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当前新媒体新闻人才的现状及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

通识、通才的培养之路是实务、专才的培养之路,坚持学院派的专业主义教育,还是迎合市场做实用主义教育,这是新闻人才培养面对的现实课题。在这两种理念的指导下,当前新闻人才的结构及人才所具有的才能都体现在这几个方面:要么具备广泛的文化历史知识,但缺乏扎实的新闻业务训练;要么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技术和新闻业务训练,但缺乏媒体运营的大局观念;具备了新闻运作的能力和技能,却从未进行专业的实习等。2006年2月,《现代传播》杂志刊文《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指出:

目前新闻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国的新闻人才结构呈橄榄形,即采编人员为主体,其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比重较小。现有的新闻人员相对饱和,缺乏的是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特种岗位的紧缺人才……总的来讲,主要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在专业方面,对人才专业的需求拓宽。缺乏有其他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综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到目前为止,中国新闻人才结构和人才能力特点仍没有显著的改变。那么,就当前新媒体新闻人才而言,上文的描述仍然适用。为什么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曾指出:“目前传播内容没变,新媒体带来的只是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的出现只不过是使信息传播的途径和传播的媒介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事何种媒体的新闻人才,都还是要培养传统的新闻观念和基本的新闻工作技能。

除了传统的观念和技能外,新媒体对新闻人才还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和手机媒体出现后,新闻人才不仅要懂得基本的新闻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信息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出现的新特点对新闻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网络新闻采编时对真假信息的识别,传统媒体信息量有限,网络媒体信息海量的特点,对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和经验要求及道德要求。手机媒体的及时和信息摘编对新闻人员的受众心理学研究以及自身的文字编辑能力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在突破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方面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具备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观念。从当前新媒体人才需求的方向来看,新媒体最缺乏的是训练有素的采编人员。在向新媒体发展的报业集团需要三类人才:1 采编人员;2 经营管理人才;3 专业技术人员。这无疑为我们培养新媒体新闻人才指明了一个方向。

当前新媒体新闻人才的现状及新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对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吸收传统新闻人才培养的长处,针对新媒体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略。

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中国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现状以及新媒体对新闻人才提出的要求,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在学校教育方面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培养模式。新媒体的出现毕竟只是传播途径和媒介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更新的媒体。为此,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设置培养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构建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在通识教育方面培养新媒体人才正确的历史意识、大局意识、价值观念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在专业教育方面,应当从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结构出发,不仅要包括新闻与传播的理论和实务,还要包括新闻传播的新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等。市场细分化促使媒体转向专业化,专业化的媒体急需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复合式新闻人才。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对各行业信息的精细细分,在新闻传播方面还要开辟更细的专业,比如财经新闻或财经信息传播、媒介经济管理等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以满足新媒体对复合式新闻人才的需求。除了理论之外,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媒体要求人才能及时上手工作,独当一面,因此,新媒体新闻人才的实验室实践和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新媒体新闻人才的高校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一是与新媒体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二是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新媒体新闻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

新媒体培训篇7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690-02

thethinkingtheproblemoftheapplyingofmultimediateachingmeansinCollege

ZHanGCi-zhen

(pubicCoursesDepartment,XiangnanUni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withthepromotionofthecomputerbasededucationinhigherteaching,theapplicationofmultimediateachingwideanddeepincreasingly,buttheeffectsofmultimediateachingisnotideal.inthispaperthinksproblemsoftheapplicationofmultimediateachingmean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multimediateaching;teachingmeans;question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部分高校都已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大学,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30%,其它高校必须达到15%以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高等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它的优势,首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多媒体集成性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提供图、文、声、像,形象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学习情绪,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多媒体课件中艺术美的塑造不仅使学习者得到了视觉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通过互动环节设置,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思维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艺术化的界面,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象、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使学习理论中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不仅要能够全面表达教学内容,而且必需富有较好的创意性,融入多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生动的教学资源,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2高校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多媒体教学手段仅局限于单一的多媒体教师实施基于课堂的集体授课。

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加强了教学效果。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存有一定的理解上的误区: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作指导,简单地认为使用对媒体教学就是进行媒体替换,制作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地将课本搬上屏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他们认为使用多媒体的设备就等同于提高教学质量。盲目的追捧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很难实现使用它的意义和价值。另外由于设备不足,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在单一的多媒体教室实施课堂的集体授课形式,在网络教室利用网络平台上课的机会很少。而且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方便性,往往容易使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忽略整个设计的目的性、启发性、主体性和互动性。有的多媒体课件尽管制作很精美,但没有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启发性等原则,学生的接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2)部分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水平的有限,教学责任意识的不到位和教学精力投入的不足,教学效果差。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是认可的,学校也愿意改造和建设硬件设施。但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教学课件的开发、研制和应用等还有待加强。教师的教学技术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其中原因之一高校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力度不够,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师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的相关培训,而且培训基本上是采取面授形式进行,由于教师的工作十分繁忙,多数人只能是短期的在职学习,使教师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集中培训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导致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不到位。当前的高校教师除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承担着科研、实验、进修等其他任务,精力有限,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要求的技能上投入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高校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不太清楚,使用的工具简单,大部分都是演示型的文字和静态图标。

由于学科教师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大多数学科教师只会用powerpoint做演示型的课件,甚至对多媒体课件的概念理解不清,只是演示文稿,没有图片和声音,也没有交互式的超链接,声音、图片、影像等素材在多媒体课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只是单一文本和静态图片,不能成为一个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虽能插入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文件,但它的交互性差,所以,为了使课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最好使用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对策分析

1)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改变教育观念。

新媒体培训篇8

【关键词】校媒联盟;全媒型;人才培养

从2011年开始,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与江苏省内多家新闻媒体展开合作,校媒结成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中,以三江学院现代快报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三江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专门安排三个或两个学期,离开课堂,到江苏现代快报社实习实训。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共计99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现代快报实习。现代快报班创办5年来,在培养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涌现了一批新闻业务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如2011届现代快报班学生许哲在实习期间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作者)。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校媒联盟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笔者连续4年担任现代快报班校内指导老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有长期、系统的观察。兹就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的必要性

在目前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属于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40%,属于传统报纸采编业务的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约为60%。从实习内容、实习时间的分布来看,这种强调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已含有“全媒型”胚芽。但由于种种原因,新媒体方面的实习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欠佳。对校媒联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更加强调新媒体、“全媒型”,这既是顺应党的新闻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顺应社会与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这种模式自身完善、补强短板的需要。

仍以《现代快报》为例,该报虽属传统媒体,但近年来报社的官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一应俱全。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在该报5个工作岗位上实习实训,其中3个岗位属于传统的采访、编辑、发行部门,实习时间约为6个月,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约为60%(总实习时间约近10个月,寒暑假大多数学生是不实习的);另外2个岗位则在新媒体部门,实习时间约为4个月,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的岗位数及实习时间均为40%左右。

从实习实训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学生不仅在传统的报纸采编岗位表现优秀,在新媒体部门也很活跃,2009届现代快报班学生毕霄杰,现已担任网易房产频道南京站主编,业务能力在同行圈子中深受好评。但从现代快报班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在新媒体部门实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往往抱怨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呆板地复制粘贴,自嘲为“搬运工”。能够独立地提出选题并完成内容采编的学生为数极少,发表点击率过千的新媒体作品屈指可数,这与他们在采访或编辑部门的表现落差巨大。

反过来说,强调培养“全媒型”人才,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应用型”,而是在强调应用型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范围,使之具备适应所有媒体的业务能力。历时5年、颇见成效的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向“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应当是渐进的微调。完全地推倒,重起炉灶,花费比较高。当然,新闻学专业的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则另当别论。

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认真阅读理解的讲话,可以发现,“全媒型”人才这个提法,是在实际岗位上勤学苦练、岗位成才的语境下提出的,当然,的讲话精神也为我国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规格,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沉迷于理论、封闭于课堂,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新闻媒体需要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更遑论“全媒型”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从方向上来说,应用型与“全媒型”是一致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不一定是“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则一定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全媒型”这个提法更具统摄、涵盖、引领的力量。

二、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改进要点

笔者以为,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改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拓展合作媒体的类型

校媒联盟从2011年开始形成,至今仍以传统报刊为主,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数量过少;几乎全部是事业属性的媒体,商业属性的媒体极少;几乎全部是校外的媒体,缺乏校内的媒体,校内筹建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学校自办影视制作公司)早有动议,迄今尚无动静。总之,目前已选定的合作媒体,其类型过于单一,对于培养“全媒型”人才造成很大的限制。

如现代快报班,缺乏广播电视类的实习岗位。现代快报虽有新媒体部门,但其新媒体部门只能说是整个报社的短板弱项,真正强的还是报社的采编部门。国内由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大多也是如此,其新媒体部门比较弱。前几年国内做手机报的为数虽不少,但没有一家传统媒体做手机报是做得好的,这在业界早有公论。当然,《现代快报》这类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部门,在规范性方面还是比较强的,对学生不无教益。

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来说,不同类型的合作媒体各有所长。即使是校园内部的媒体,也有地利的优势,学生在其中实习实训,相对来说,便于管理、校内的专业教师也容易介入,发挥指导作用。

合作媒体的类型充分拓展开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媒型”,培养出规范性与专业性均强的“全媒型”人才,培养出适应不同属性的媒体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类型多样化也意味着深度合作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有利于校媒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定。

(二)严肃纪律、端正态度、转变观念、强化竞争

名师未必出高徒,只要勤学苦练,自学亦可成才。校媒联盟培养新闻人才,其教学管理高度复杂化,学生从事实习实训的时间长度(相当于课时数)的管理很复杂很难办,实习实训的教学现场难以监控,对于实习实训的师资认定与师资培养,高校方面有心介入,但在实际运作中却难以介入,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在实习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学生长期接触,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思想状况,有较为系统的跟踪观察。总结起来说,现代快报班的学生关于实习实训存在着一系列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可以概括为三重三轻:重采访轻编辑、重传统媒体的采编业务轻新媒体的复制粘贴、重新闻业务轻社会活动。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负面影响较大,需要及时引导,尽可能减少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实习实训的各个岗位上,均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需要效法传统媒体每天评好稿、挑错字的做法,公布出来,激励、刺激记者编辑多发好稿、少写错字。尤其是在新媒体岗位上,需要特别加强竞争意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往在考核评价学生时,更多重视报纸上发表的稿件,所占权重最高,对于新媒体作品比较轻视,所占权重较小。这种做法需要彻底改变,新媒体作品的权重应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媒体方面的主观评价、客观的点击率以及是否独立提出选题构思等,均应作为评分的依据。

总之,高校方面在充分信任合作媒体的前提条件下,在人才培养的“教”与“学”两端,应更多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管理与引导。在文科各个专业,不论是否采用校媒联盟这种形式,但凡强调实习实训、强调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工作都必须更多地重视对学生、对学习的管理与引导。理工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其成果形态可以标准化、可以量化,管住结果、实际上也就管住了过程。人文学科则不然,仅从成果、结果方面,并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的管控。

(三)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

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民办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不可以与公办院校面对面地对垒,需要走小路、出奇招,需要寻找适合的媒体,获得一个可以练习做特殊内容的平台,培养能做特殊内容的“全媒型”人才。这里所谓的特殊内容,有四个特征:(1)以新媒体作为传播介质;(2)篇幅或节目时长短小,以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碎片化阅读为度;(3)内容的形式新,文本形式有所突破;(4)在新的规则下传播。做鸿篇巨制、做思想内涵深厚的东西,不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所长。中国接入互联网20余年,手机用作大众传播媒介,不足20年。新媒体仍处在孩提时代,不同形态的内容后面的社交规则、言论规则刚刚起步。依据宪法与法律的规则不能破,具体细微的规则,未来势必广泛地、不断地受到冲击突破。从总体上说,本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逊于本一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应鼓励、扶持他们在不断突破中、在不断试错中有所创造。

使用擅长写小说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书报刊时代的正确做法。使用擅长纪录片编导来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那是电影电视时代的正确做法。进入媒介融合时代,需要根据媒介融合时代、根据“全媒型”的现状以及发展潮流,从全新的维度,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容生产能力,并以内容生产能力为准绳,来设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

本文主要论述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改进,转化或者说升级成“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文中一些粗浅的思考及不成熟的想法,对三江学院校媒联盟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他高校类似办学模式,或者有些参考价值。本文更多地依据笔者与现代快报班的长期接触,对于教育教学方面欠缺系统研究、系统思考,区区愚见,就教于识者方家。

新媒体培训篇9

我国网络传播人才的进程

大体说来,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把网络技术引入网络传播教学,探索传播艺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传播人才培养方式。网络传播学虽然属于文科,但与其他文科不同的是。它既具有与实际业务结合的实践性,又具有运用先进设备和手段的技术性,是不折不扣的“文科里的工科”,是典型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因为如此,传播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很早就被纳入了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1998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正式组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其制定目标就是要把学院建成为人文社科与电信、计算机等工科交叉的科研基地。199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并于2002年列入中国社科院100个重点学科,很大程度上表明当时人们在网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

第二阶段是网络传播理论和应用研究阶段。网络媒体是新型媒体,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也面临着传统媒体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很多教学和科研机构相继把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列入科研课题。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科研院所开始了包括媒介形态变化研究、网络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与社会互动研究、人际节目与交换理论研究、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出版技术、交互媒体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力求在传播理论方面给网络传播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以指导。

第三阶段是探索出与实践相结合、与业界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国内著名的新闻传播学院系纷纷迈出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网络新闻人才的关键一步。2002年9月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明确地提出了“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结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紧随其后,由天津市政府信息办、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北方网三方共同投资创办了网络新闻教育机构――天津科技大学北方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03年12月29日,由南京大学和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主办的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

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已经认识到不能仅靠创办一个网站或实验室来培养网络传播人才了。他们更多依赖已有的新闻网站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华网合作,将新华网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

与此同时,新闻网站本身也建立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人才培养,如千龙网成立国内第一家网络媒体的企业研究机构――千龙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五大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就联合培养新型网络媒体人才、合作建设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实践基地签署了合作意向。新闻网站除了与高校联合,进行储备人才的培养外,还积极对现有网络新闻工作者进行在职培训,主要是培训和提高互联网技能。

网络传播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现状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高校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的人才与网络媒体的实际需求在素质上和技能上有差距。而网络媒体更看重从业人员在采、写、编、评等实际业务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更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能使用常用的网络语言和编程语言制作出简单的信息系统,能够具有良好的美术编辑功底并可以制作出精美网页的工作人员。而这方面的课程不仅需要文理兼通、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在我国严格学科划分的高校里面通常很难开出这样的综合课程。

其次是网络媒体尚未建立完善的员工自我培养机制,媒体业务只能靠员工自己摸索,相互学习。现在大多数网络媒体还没有建立起适合本行业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不能向员工提供系统的网络传播方面的知识培训,也没有建立起这种学习制度。新员工到岗之后,主要靠老员工带和自己学习,素质提高比较慢,知识结构不完整,也不系统。

还有是社会力量主办的网络传播专业技能培训欠缺。现在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还不是由国家和网络媒体主导的职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高校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数量有限,所以整个网络传播人才供给状况不太好。由政府和网络媒体主导培训机构培养了来的网络传播人才具有系统化,专业化、周期短,实践性强的特点,但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改变网络传播人才队伍供给现状。

今后的网络传播人才培养必然要走多渠道培养,与实践相结合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培养方式应该由“新闻传播学+网络技术+经营管理学”的学院培养模式转向“课堂教学+实验室培训+新闻网站学习”的学院与网络媒体联合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列加贴近网络媒体的实际需要。

新媒体培训篇10

从煤矿企业角度看,新媒体技术能满足员工随时随处学习的需要,避免了集中脱产学习影响日常生产;同时,目前安全培训多流于形式,培训考试违纪频发,违规办理培训合格证现象严重,致使培训效果堪忧。通过新媒体技术组织的培训课堂,企业监管人员也可以远程参与其中,对培训机构和员工进行监督和检验,真正达到培训目的。从培训员工角度看,当前我国煤矿员工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大幅提升,完全具备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新媒体技术大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容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培训教师的角度看,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具有的多元化优势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媒介来组织教学,同时通过便捷的师生互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进而改进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培训中是完全可行的。

2新媒体技术的学习特征与应用场景

2.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显现那些抽象的或者传统教学环境无法实现的事物,在这样的仿真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让时间暂停,以便仔细观察煤矿火灾从隐患出现到酿成灾难的发展轨迹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也可以反复演练事故救援等高危险性技能和生产过程中的低概率事件,既能得到最佳处理方案,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获取实际操作经验;还可以通过交互式数据手套、头戴式虚拟现实眼镜开展煤矿生产实验,体验实时的物理反馈,加深感官印象,检验相关技能的可操作性。目前,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训方式已经得到煤矿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2.2网络教育游戏

相关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法更易于赢得成人学习者的青睐。教育网络游戏“寓教于乐”,将网络游戏的内在机制融入到教育培训领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构建支持合作学习的可视化、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真实情景、角色机制和任务驱动机制来吸引学习者参与[2]。安全事故救援是开发煤矿教育游戏的最佳蓝本,在这个游戏中,学习者可以分别扮演救援指挥人员、技术专家、施救人员、被困矿工等角色,而解救被困人员、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是游戏的最终任务。学习者进入游戏,实际上就是进入了煤矿安全事故救援的现场,通过学习游戏规则,学习者可以获得各个游戏角色应该具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这个特定的虚拟游戏环境中,学习者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加强沟通,从而获得煤矿事故救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角色互换,既增强了学习者对救援知识的整体性把握,也有助于学习创造性、团队协作和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

2.3微博和微信

微博和微信作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分享和个人交流平台,以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媒介为载体,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交流和分享[3]。微博和微信在煤矿安全培训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鼓励互动,促进师生间点对点、点对面的指导和沟通。通常,煤矿员工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分享学习和生产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开展泛在学习,扩展课堂学习。通过微博和微信,学习者可以对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能手“加关注”,跟踪技术前沿,向他们学习最先进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构建虚拟课堂,推动团队协作学习。通过微博和微信建立虚拟学习课堂,其信息精确传播的特点确保了课堂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可靠性,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讨论、争辩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了学习者协作学习的能力。

2.4微视频

煤矿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很难得到保证,造成了员工学习方式的碎片化和微型化。微视频课程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煤矿员工微型学习的需求[4]。微视频课程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教学知识单元或知识点,通常以2~20min的时间呈现,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供学习者自控步调、自主学习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具有“短、快、精”的特点。目前,现成的煤矿安全生产微视频课程资源较少,但可以通过以下2种渠道获取:企业外部资源。我国高校建设的诸多精品课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提供了大量免费的教学录像,同时网络公开课等网络平台也提供了为数不少的教学视频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其改造成适于微型学习的微视频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重复再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煤矿企业不乏技术标兵和资深专家,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安全生产的技能和经验,可以将他们最拿手的技能和知识录制成微视频,既能供员工学习和借鉴,同时对专家本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2.5手机二维码

手机二维码开启了煤矿安全培训微型学习的新视角,其学习的流程大致如下:将加载有相应信息的手机二维码印刷在教材或其他培训资料上,也可以印刷于生产设备或相关生产场所,学习者用带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图形,通过手机上安装的二维码识别软件解读出二维码信息,这里的信息可能是培训资源本身,也可能是培训资源的链接网址,学习者只需点击该链接就可获得相关的扩展知识[5]。可以看出,手机二维码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了连接学习者和培训资源的纽带角色,这样的培训方式特别适合于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煤矿员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善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或者从来就没接触过网络,手机二维码正好将所需的知识点推送到学习者面前,使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渠道。另外,手机二维码精确的定位功能,使学习者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有效地定位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依赖性。

3新媒体技术培训的效果与展望

3.1新媒体技术培训的效果对比

为了对比以上几种新媒体技术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借助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构造层次结构模型,将整个决策体系分为3层:最高层为目标层,即前文提到的5种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效果对比排序;中间层为准则层,包括教育媒介的融合性、信息感知渠道的丰富性、教学组织的开放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互动的即时性等衡量指标。鉴于每种教育技术的存在,其最终出发点都在于提高学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将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也作为衡量指标之一;最底层为方案层,即可供选择的5种新媒体技术。根据层次结构模型中各要素间的隶属关系,对同一层次各要素关于上一层次中相关联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邀请专家学者对问卷统计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评价和调整,以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最终得到7个判断矩阵(数据略)。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作为新媒体技术培训效果的权值,最终得到5种新媒体技术的权重排序。

3.2新媒体技术培训的应用展望

通过上一节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新媒体技术的权重排序依次为:虚拟现实技术(0.4249)、教育网络游戏(0.2604)、微博和微信(0.1879)、微视频(0.0835)、手机二维码(0.0432),由此说明虚拟现实技术是煤矿安全培训领域最佳的新媒体培训技术,该评价结果与新媒体技术在该领域的实际应用也基本吻合,表明获得的评价结果是合理可信的[6-8]。同时,教育网络游戏与微博和微信的权重值也较高,前者见长于多感官沉浸的角色扮演式教学,后者则有助于学员的即时互动和协作学习,并且它们在其他教育领域也都显示出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效果。另外,微视频课程和手机二维码技术虽然权重值较低,但在学员开展移动学习时拥有优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些新媒体技术必将在煤矿安全培训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