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42:27

卫生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卫生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指标;监测体系

【abstract】muchhasbeensaidandwritteninrecentyearsabout“Healthresearch&development(R&D)funding’sallocativeefficiency”.trackingfinancialflowsintohealthresearchisakeypointtoimprovetheallocativeefficiency.Yet,theinformationonhealthresearchfinancingislackandfragmented.thedevelopmentofasystematicmonitoringofglobalinvestmentsinhealthR&Disalongtermgoal.thisstudyaimstoprovideasummeryaboutresearchonresourceflowsforhealthR&Dintheworldwideanddefinitions,classificationindicatorsabouttheresearch.inaddition,weanalyzethestatusofhealthR&DfundinginvestigationinChina,andelicithowtodevelopamonitoringsystemfortrackinghealthR&Dfundingflows.

【Keywords】HealthResearchandDevelopment;Funding;index;monitoringsystem

1为什么要掌握卫生研发活动经费流向情况

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在卫生领域,研究卫生研发经费总量与流向情况,对衡量卫生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以及指导合理投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研发活动经费投入是否合理关键要看投入是否有助于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问题,通过成本效益分析了解投入是否具有较高的配置效率。卫生研发活动经费流向情况研究可以作为对卫生研发活动资源配置进行调控的手段,找到以往卫生研究中被忽视的重要领域,依靠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将资金投入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问题。

2国内外研究背景

对卫生研发活动经费流向情况的关注是由于卫生研发活动经费使用缺乏公平性与效率低下所引发的。1998年,全球各个国家政府和私有机构对卫生研发活动的投入达到了735亿美元,然而据统计对于占全世界90%疾病负担的卫生问题只投入了占总量不到10%的研究经费,这种巨大的配置失衡就是所谓的“10:90问题”(10/90gap)。例如,肺炎、腹泻、肺结核、疟疾这四类疾病总共占了超过20%的全球疾病负担,然而对它们进行研究的投入的经费还占不到总经费的1%。

为缓解、控制“10:90问题”,许多国际组织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提出建议着手解决。1990年,世界性的卫生研究与发展活动管理组织—wHo下属的“卫生研发委员会”(theCommissiononHealthResearchforDevelopment,CHRD)在题为《卫生研究:公平发展的基本链接》的报告[3]中提出应该注重投资水平和疾病负担程度的相互关系。并首次指出必须确定全球卫生研发重点,以及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统计机制来监测卫生研发活动经费流向情况。

1994年成立的wHo下属“关于未来干预选择的卫生研究特别委员会”(theadHocCommitteeonHealthResearchRelatingtoFutureinterventionoptions),在wHo支持下于1996年9月出版了报告《投资于卫生研究》[4]。报告重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追踪卫生研发活动经费机制的重要性,重点提出了建立这个机制的任务是获得经费配置信息和进行卫生研究重点设置。

1997年6月,wHo第一届卫生研究全球论坛(theFirstGlobalForumforHealthResearch)提出需要在中低收入国家开展卫生资源流向情况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并发现这些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问题。1998年,卫生研究全球论坛组织的“资源流向计划(theResourceFlowsprojest)启动,旨在通过建立、收集全球卫生研究经费流向情况的资料来改善卫生研发活动重点的设置。

我国从1981年开始较为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但直到2000年,才开始通过研究机构的《科技统计年报表》统计研发活动经费。

3卫生研究与发展活动相关定义及分类

3.1卫生研究与发展活动定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研究与发展活动采用以下定义:“为了增加知识的总量所进行的、包含创造性工作的、系统性的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这些知识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设计新的应用”[6]。该定义已被卫生研究发展委员会(theCommissiononHealthResearchforDevelopment,CHRD)等国际卫生研究管理组织广泛认同并采用。

3.2卫生研究与发展活动主要分类方法

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对卫生研发活动进行分类。

3.2.1按活动(activity)类型分类。根据研发活动的类型,oeCD将研发活动分为基础研究(basicresearch)、应用研究(appliedresearch)、试验发展(experimentaldevelopment)。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有关各种现象的和能够观察到的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不以任何专门或具体的应用和使用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的工作;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或目标;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本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3.2.2按学科(discipline)分类。卫生研发活动所包含的学科领域在过去10年已经逐步扩展到卫生(health)科学、社会(social)科学、管理(management)科学。

按照oeCD的分类,医学科学是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六个主要领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学)之一。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科学。

eURoStat将人类健康保护与促进的研究分为10类,即一般研究,医学研究、医院医疗、外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内科学,职业医学,营养和食品卫生,药物滥用和成瘾性,社会医学,医院组织结构和医疗保健组织,以及其他医学研究。

wHo卫生研发委员会的表述是:“卫生研究跨越许多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社会和管理科学。”依据相似的框架,wHo卫生研究特别委员会将卫生研发活动分为“生物医学(Biomedicalsciences)、人口学(populationsciences)、卫生政策科学(Healthpolicysciences)”三类。生物医学包括所有战略性的、生物学的、医学的、临床方面的研究,以及生物医学产品的开发;人口学包括流行病学、统计学和行为医学;卫生政策学包括卫生政策研究、卫生体制研究和卫生服务研究。

3.2.3按研究实施者和受益者分类。oeCD把研究实施者分成国家和经济部门两类,经济部门再分为公有、私有、国外三部分;卫生研发委员会提出基本的国家卫生研究(essentialnationalHealthResearch,enHR)的概念是从实施者、受益者两方面考虑研究情况。基本的国家卫生研究包括特定国家的研究和全球性的研究。特定国家研究(本国实施者、本国受益者)指每个国家的研究者确定特定国家的卫生问题并且设计、评估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行动项目。全球研究(本国实施者、全世界受益)指全球研究者合作为解决未解决的卫生问题而发展新的技术[9]。

3.2.4按发展产出(developmentoutcome)分类。wHo卫生研究特别委员会对发展产出进行了分类:产品(products)、干预(interventions)、政府政策工具(instrumentsofgovernmentpolicy)。产品指药物、疫苗、装备(包括用于公共卫生、手术、诊断的工具);干预指能够减少不利健康环境的危险、持续时间或严重程度的信息或者措施的结合,分为公共卫生干预和个人卫生服务干预;政府政策工具指鼓励或者阻碍特定卫生干预,例如烟草的价格和税收政策、卫生服务价格政策、基本药物目录、根据卫生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类型和范围支付报酬的政策。

4关于建立我国卫生研究与发展经费监测体系的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防治急性传染病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和以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并存的新时期。我国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所面临的卫生问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如何提高卫生研发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重视弱势群体的健康需求,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我们必需根据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设置我国卫生研发重点,提高卫生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卫生研发活动经费流向的经常性监测机制对于促进卫生研发资源的合理配置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经常性的监测机制,才能适时调整卫生研发资源的配置失衡,从而避免重复投资,避免忽视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卫生问题。

卫生管理体系篇2

灰色收入不会成为医改成本。针对药品回扣,有关部门多以查处院长、药剂科负责人为主,很少追究医生的责任,取消“以药养(补)医”,医院与药品利益链可能没有了,但医生通过医药代表与药品的利益链可能还会存在。公立医院改革的难度、阻力、复杂性要远远大于基层医疗单位。

没有人才强不了基层。目前,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存在人才不足现象,村卫生室人员源头断流,过去带徒式培养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低待遇吸引不了人;乡镇卫生院人员结构不合理,医疗人才招不进、留不住,苏北地区生源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多选择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源到苏北乡镇卫生院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中西部地区的县级以上医院;公立医院规模不足、人才培养滞后,数量和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

医改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围绕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也要正视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建议:

严格管控药价,建立和完善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出台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办法,逐步健全药品从出厂、流通到销售的价格管理制度。与调控房价一样,药价不是越低越好,应该是合理回归,是利益在各个环节的合理分配,只有兼顾各方、共同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医疗服务收费的约束机制

降低政府投资的大型医疗设备、基础设施产生的检查费、住院费,鼓励和探索医保部门用结余的医保经费投入医疗设备,降低检查费用;鼓励同级医疗单位互认检查结果、不同级医疗单位互认同种设备的检查结果;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项目收费,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和标准,建立以病人为本、质量为中心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支付方式的改革和研究,扩大按病种付费的范围,科学地测算和调整收费标准,鼓励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增强医疗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坚持人才为本,建立招得来、留得住的用人机制

建立与乡村医生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定向学历教育、资格考核、教育培训、工资待遇等管理模式,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以医药院校毕业生为基础,强化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步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3—5名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业务人才。建立人才基金,为县级医院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乡镇卫生院培养引进技术骨干提供资金保证,调动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性,扩大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权,放宽单位绩效工资总额、个人绩效系数;鼓励县级医院集团化重组乡镇卫生院,促进“工作中心下沉,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础,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

卫生管理体系篇3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1从业人员现状

由于卫生信息技术起步晚,目前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缺乏、专业背景复杂,从业人员多数是计算机、医学、统计学或病案管理专业毕业,有些只是经过了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等相关培训,主要工作是负责对医疗卫生数据的统计和信息的管理或兼职病案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者整体素质与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技能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1.2职业岗位群分布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领域,职业岗位群涉及医疗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或设备故障诊断与恢复,数据库管理与信息存储维护,医疗卫生信息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实施与维护等多个岗位。

1.3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要求

1.3.1知识目标

具备信息资源获取、组织、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信息分析、研究与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工作基本原理、常用组网技术及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评价与维护的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信息政策与法律法规。

1.3.2能力目标

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能力;具备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及数据处理的能力;具备医学统计的基本能力;具备程序设计能力;具备解决医学信息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知识技能更新的能力。

1.3.3素质目标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与领导、同事团结合作;具有适应岗位工作的身心素质。

2职业资格准入情况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对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资格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学生除获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毕业证外,还必须参加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统一考试,取得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证书。

3课程设置的原则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为此我们邀请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以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为保证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采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与实训。为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职业岗位群开设综合实验实训课程。

3.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满足学生个性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素质拓展课和实践教学课七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JaVa语言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平面设计制作标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卫生信息管理学等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专业课模块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无线网络配置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SQL网络数据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信息存储与管理、虚拟技术应用与实践等课程,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达到0.76∶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考证能力。专业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了VFp数据库编程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电子病历系统、云计算与云储存等课程,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了毕业生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就业能力。

卫生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卫生院;绩效管理

基层卫生院作为我国最基础的卫生机构,承担着为基层人民输送医疗服务的任务。随着新医改的颁布,国家对于基层卫生院的投入不断加大,在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基层卫生院要发展完善,就必须构建起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分配资源,将新医改的各项政策转化为切实的社会效益。

1构建基层卫生院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从建国初期的"小集体乡镇卫生院"开始,我国的基层卫生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广大基层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然而随着市场化的冲击,政府补助的下降,基层卫生院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存在多时。随着新医改相关政策的颁布,对基层卫生院的发展重新给予了高度重视。新医改下各种政策和改革[1],转变了基层卫生院重视经济效益,以药养医的局面,对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带了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构建新医改下的基层卫生院绩效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2构建新医改背景下绩效管理体系原则

构建新医改背景下绩效管理体系要遵循几个原则:公益性原则、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及时反馈和调整的原则。

3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我国的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基层卫生院的面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改革并非一日之功,在构建新医改下的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绩效考评的模式层次单一;

②没有构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不重视公共卫生和社会评价两方面的内容;③没有构建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和政策落实都没有进行监督评价;④基层卫生院职工的思想转变不彻底,很多职工还不能适应新医改对基层卫生院的改造,对待工作没有热情;⑤基层卫生院的职工对于现有的薪酬和待遇满意度较低,没有获得从医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4如何构建新医改下的绩效管理体系

针对在绩效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在此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构建新医改下的基层卫生院绩效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旨在提升绩效管理体系的成效,提高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

4.1绩效管理体系要引入多方参与,打破单一体制针对当前基层卫生院构建绩效管理体系中所遇到了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基层卫生院要积极引入社会多方来参与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可以成立由当地卫生部门直属领导为组长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来负责绩效管理方案的制定和研究,再在领导小组之下设置常务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对于基层卫生院的内部,还要设置完备的绩效管理小组,由专人负责绩效管理工作,并收集资料,及时、定时的将绩效管理情况反馈给社会。

4.2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新医改对于基层卫生院的公益性质非常重视,在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体系中要对能反映公益性质的维度格外重视。最能够体现基层卫生院的公益性质的就是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评价,因此,在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中要重视这两方面的工作,增加这两方面的比重。对于绩效管理体系中的各项管理指标都要尽量细化,尽可能的使用量化指标,降低绩效管理的操作难度,同时也保证其公平性。对于考核指标也要经常组织讨论研究,基层卫生院地处基层,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要根据本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及时的进行调整。

4.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绩效管理情况及时向社会反馈绩效管理体系离不开相应的监督机制[2],如果不能对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情况进行有效公平的监督,并且及时定时的向社会公布,那么绩效管理就成了一纸空文。基层情况复杂,监督机制建立遇到的障碍也较多。要对绩效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就要依靠几股力量。

4.3.1政府部门直接监督新医改要求加大政府对基层卫生院的投资与重视,当地政府对基层卫生院的监督最为直接,取得的成效也最为显著。当地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监督和反馈平台,对治下的各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情况进行汇总、公开和反馈,并制定监督和奖惩机制。

4.3.2基层卫生院之间的互相监督同行之间对于行业规则、工作流程、内部问题等都非常了解,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也要引入同行监督的模式。各级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基层卫生院之间的绩效管理交流会等,邀请各辖区内的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交流,加强同行之间的联系。

4.3.3第三方的监督当地政府可以聘请一切独立的第三方人士来对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第三方可以由各界有信誉和威信力的人士组成,对基层卫生院的绩效管理进行明察暗访,及时发现问题,破除不正之风[3]。

4.4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保障绩效管理的有序进行。基层卫生院可以对职工进行改善工作环境、设置奖励薪酬的方式来促使职工转变工作态度,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基层卫生院还要格外重视精神层面的奖励,多给职工创造培训、发展的机会,对于表现优良的职工进行精神层面的激励和表彰。合理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要建立起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自豪高和成就感。

5结语

构建新医改下的基层卫生院绩效管理体系是时代对基层卫生院提出的新的要求,基层卫生院要积极应对,克服困难,建立起新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靖旭.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立医院急诊科室绩效考核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

卫生管理体系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dji738”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建言献策,力促健全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8月18日、8月24日,县政协副主席祝国安、柯明贤分别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先后深入到长角坝镇集中隔离观察点、长角坝镇卫生院、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县疾控中心、县医院、县红十字会、袁家庄街道办袁家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三教殿村卫生室、西岔河镇卫生院、大河坝镇等点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座谈协商等形式对我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机制逐渐完善,保障措施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格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自2003年SaRS疫情发生以来,我县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员结构都得到一次普遍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个,其中:县疾控中心、县医院、监督执法大队和妇计中心各1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42个,个体诊所10个。全县医疗机构设置床位185张(县医院110张、乡镇卫生院75张);县医院现有编制84人,实际在岗167人,卫生院编制110人,实际在岗91人,其他卫生机构编制65人,实际在岗74人;各类在职专业技术人员285人,其中执业医师47人,执业助理医师62人,注册护士95人,药师(士)20人,技师(士)19人。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均达到标准要求,乡村卫生机柜和人员“空白点”全部消除,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补充、民营医疗机构参与的医疗救治体系,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尤其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医务人员逆行冲锋,社会各界守望相助,形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于2010年,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能职责调整,出现了原预案中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处置措施不具体,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我县卫健部门和疾控中心均没有设置独立的卫生应急科室,相关工作职能由其他科室承担,很难高质量完成卫生应急和应急医学救援日常工作,特别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科室和人员配置均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三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面临消杀、防护等防疫物资储备匮乏,无法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四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当前需要,公安、民政、医保、政务等职能部门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协同不够,综合应对措施联动性不强。镇、村卫生机构的电脑等设备陈旧,村级监测报告网络不健全。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短板。一是人员编制普遍配备不足。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小,特别是拔尖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多个岗位存在一岗多职现象,科室和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比如佛坪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夫只有2人,且要24小时值班值守;疾控中心的四个化验室仅有2名工作人员,目前1人休病假,1人待产;二是镇、村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诊疗水平不高,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较弱,特别对传染病患者的随访检测、现场处置能力难以胜任;同时,疾控队伍人员总量不足,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症状甄别、隔离、健康教育要靠镇村干部兼职,防控效果无疑会受到影响;三是卫生系统内部考核奖励机制不科学,缺乏调动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公共卫生应急队伍演练频次少,针对性不强,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与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传染病检验检测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一是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二是在传染病收集与报告、疫情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工作中,县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大多是2005年以前建成和配置的,陈旧老化、性能不稳定、检验检测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要;三是县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均为2003年非典时改建和修建而成,床位8张,对照《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区)建设指南》,室内布局基本符合要求,但不满足传染病区与医院其他医疗用房的间距不少于20米的基本要求,30万人口以下的县区床位数不低于20张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我县截至目前,没有专门的传染病防治机构。

(四)社会公众预防意识较差。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经常,重医轻防观念从根本上未得到转变,危机意识不强。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不能自觉的配合防控工作,一些群众的防范意识亟待提高。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按照提出的“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十二字方针和以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结合县域实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汇聚合力,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政府主导地位。一是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科学谋划,高位制定“十四五”规划,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纳入区域和行业“十四五”建设中,将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财政投入、建设目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做到总体布局、科学发展;二是总结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经验,严格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修编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三是充分发挥卫健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完善重大疾病联系会议制度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管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完善医防协同、医防协作机制,转变重救治、轻预防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蔓延之前;四是整合资源、利用大数据平台全面启动智慧疾控现代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形成智慧疾控、资源共享、医防结合、多元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社区中心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无缝对接;配备配齐基层医疗机构电脑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县卫生系统传染病信息直报网络,全面提升信息化综合利用和服务能力。

(二)锻造队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抢抓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疾病防控工作经费;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专业很强的工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者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建议将专业人才的引进纳入政府的人才工程项目,按照相关规定,补足补齐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缺口,落实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同时调整优化公共卫生与人员结构,一方面严控人员进入关,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的进入,一方面加快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骨干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相应人员的医学专业能力和医防结合能力;三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改善一线工作人待遇,激发全员工作积极性;四是常态化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掌握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和防护措施,提升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卫生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管理体系;处置对策

1.前言

公共卫生管理离不开社会公众一起努力,这样才会使环境卫生、医生诊治及防控疾病、提高重视程度及控制疾病流行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政府针对各类突发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管理职能,对人们健康进行保护,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有效防控。公共卫生管理与科技水平及社会公众配合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构建比较健全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随着不断深入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逐步完善传统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地公共卫生管理。因公共卫生管理目前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具有交叉的卫生条件,相对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但还是难以改善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现状,农民看病难、医药贵等现象难以有效解决。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使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进而实现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危机公关应对措施不足

危机公关一般是指企业等为减少或避免因危机导致的损失,有组织有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管理职能与处置措施。危机公关基于公关理论及原则的指导下,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应用公关策略及应对措施。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目前还没有建立危机公关,难以改善突发性危机事件导致的危机局面,因此在发生危机时降低发生率难度较大。针对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企业比较缺乏危机公关,导致实施危机公关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难度。

3.2危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危机管理目标是组织自身及外部环境,关键在于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应对,明显降低危机可能引起的损害。借助于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开展分析预测,与公共卫生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较为完善的措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职能不清晰,存在多头管理等客观现象,若引起危机,化解难度较大,将损害公共卫生信誉。因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及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卫生医疗费用大部分向城市倾斜,而城市中的卫生医疗费用主要用于大医院,导致农村地区卫生医疗费用极度缺乏。

3.3应急预警系统不完善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城乡区域的大部分都没有建立预警系统。因人们缺乏危机意识,遇到突发状况时难以利用预警系统将有效信息进行传递,因而无法面对各种危机情况。而缺乏充分的资源储备与支援准备,对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改善公共卫生管理现状需要国家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

3.4医疗资源不足

医疗改革受市场化趋势发展的影响是未来的趋势,医疗卫生经费主要向城市分配是在一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农村区域缺乏医疗经费、医药少、就医难等实际情况。引起公共卫生资源相对过剩与不足并存的现实情况,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资源在发达地区闲置,在不发达地区普遍不足。

3.5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目前尚未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人才断层状况客观存在。而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管理的广泛认识,无法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因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3.6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不断深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经费大部分还是需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十分不利。

4.公共卫生管理的处置对策

4.1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危机公关体系

危机发生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因此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建立适宜于公共卫生管理的危机公关体系,便于对突发性危机进行处置。应提高对危机公关的重视,根据危机公关原则妥善解决危机事件,进而促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有序发展。

4.2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

应前移企业卫生职能重心,将医疗置于有效预防中,对各部分职能进行明确。将重点向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宏观调控体系上转移,对于目前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混乱现状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4.3构建畅通的公共卫生信息通道

在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危机应对中,信息传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构建畅通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通道,能够明显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处理能力。因公开信息可提高公众信任,避免发生随意性及不负责任行为。在人员素质提高、硬件设施配备及政府人员意识提高等方面,构建畅通的信息通道具有重要作用。

4.4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体制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是国家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中,应将农村卫生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不断规范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结合农村卫生优势,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医疗防疫网,从政策与法律层面上保证农民可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4.5构建高素质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因公共卫生管理队伍缺少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应结合专业与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调整,合理配置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加强培训以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在突发危机时可及时进行应对。

4.6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及服务体系

国家作为公共卫生管理主体,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参与,社会、民众及政府等方面的力量对于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因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应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改善现有卫生管理体制,进而实现科学规范的公共卫生体制,这对于提高公众健康安全,改善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卫生管理体系篇7

环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参考国家区域卫生建设标准和要求,涵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所有功能。它是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医院HiS系统为核心,以一卡通系统为媒介,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新农合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管理、绩效考核和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医疗服务监管、补偿机制监管、信息公开、办公自动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环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一个中心,两大平台,十应用系统”,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卫生、财政、物价、审计等有关政府部门。“一个中心”指的是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两大平台”指的是硬件网络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十应用”系统指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eHR、健康档案共享系统、疾控管理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康复管理系统、健康教育系统、双向转诊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社区(村)卫生服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卫生协同办公系统、公众卫生服务门户、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卫生监督决策支持系统、统一用户登录管理系统。

立足提升县市级区卫管理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适应卫生改革和发展要求,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医疗卫生一体化信息平台,保障县市及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使“人民得实惠,医疗得发展,政府得民心”。

环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全覆盖,实现统一的区域卫生服务标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卫生一卡通、新农合管理实时智能化、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统一监管、双向转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民服务、强有力的决策支持,提高了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

卫生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复杂系统;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

中国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160-03

0 引言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全球已经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中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好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及城市决策者的共同挑战。

市容环卫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内容。城市垃圾处置是市容环卫管理的基本业务之一,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城市政府通过招投标,由中标的企业对垃圾的收运、处理等进行市场化经营,城市市政管理部门负责垃圾的管理与处置规划、政策制定与监督、公众宣传等。与发达国家城市垃圾处置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不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仍然是包括垃圾处置在内的市容环卫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具体职能由市容环卫或市容园林管理部门承担。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随之扩大,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市容环卫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文立足这一管理实际,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以标准化管理为形式,深入分析市容环卫管理系统的内部构成与运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西安市莲湖区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体系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 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的系统分析及模型构建

1.1基础理论一般认为,所谓复杂系统是指要素众多、要素间关系交织的一类系统,比如社会经济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等,由于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众多行为主体,且主体间交互关系多种多样,因此都被认为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大多数复杂系统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系统主体具有某种程度的适应性或能动性,即具有了解其所处环境并能预测环境变化从而按照预定目标采取行动的能力。研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往往着眼于系统的管理与调控,因此也需要引入系统控制理论。概括起来,系统控制理论主要关注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目的是实现系统的稳定发展和行为目标。就社会经济活动而言,控制即管理,其实质就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的一种能动作用,管理客体依据管理主体的影响来动作,进而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中控制,就是为了保证系统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完成某个或某些预先规定目标的管理行动。

结合上述对复杂系统及其控制管理的理论阐释,下面对城市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活动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系统模型。

1.2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的系统分析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系统,是指在城市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下,按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由管理标准、作业流程、规章制度等作为行为规则和活动引导,来实现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有序交互的一类动态活动系统。对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的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外部环境、要素和结构、运行机理等的分析。

1.2.1外部环境系统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系统必然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与外部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难以存在的。市容环卫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法规背景、城市化进程影响、居民需求、自然环境等方面。政策法规背景主要是指市容环卫管理的制度环境,包括关于市容环卫管理的宏观政策、法规。城市化进程影响,包括城市人口、新增道路的增加,城市整体布局的变化等因素对市容环卫工作带来的影响。居民需求,包括居民素质、居民心理、文化宗教习惯等因素。自然环境包括风、雪、雨、沙尘暴等各种现象,以及广告牌、垃圾桶、绿化植物、电线杆等自然物。自然环境不同,对于市容环卫管理重点和难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北方扬尘和路面积灰等现象,在南方城市就不容易出现。从外部环境分析来看,市容环卫管理系统时刻处于一个多变、复杂、动态的外部环境之中。

1.2.2要素和结构市容环卫管理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因素众多、作用方式错综复杂的系统,基本要素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标准、作业方式、管理评价等。

①管理主体。管理主体,由市区政府、市容环卫部门、工作人员等组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主体层,主要包括道路清扫保洁、建筑垃圾清运和生活垃圾清运等市容环卫人员,他们会根据市容环卫部门指令随时改变自身行为,主要目标是适应上一次层次需要,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手段主要为调整相关行为。第二个层次是群体层,主要包括市容环卫管理部门,通过竞争、协作实现不断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部门总体效益最大化,手段主要为部门内部管理和调配。第三个层次是整体层,主要包括市区政府,通过指挥协调来调节主体层和群体层行为,主要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手段主要为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某一层次主体的行为变化,通常引起其他层次主体发生相应行为变化,如合作与竞争、促进与制约等:其他层次主体又反过来影响该层次主体,这种互动互应即形成系统创新的内在诱发动力。

②管理客体。管理客体主要包括城市生活人群、外来游客、各类社会机构、道路清扫保洁、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其中,道路清扫保洁包括路面保洁、公用设施和街具保洁、建筑立面和屋顶管理。各类社会机构包括社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

③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管理标准、建筑垃圾管理标准、道路清扫保洁管理标准、建筑立面整洁美化标准、建筑体立体绿化标准。

④作业方式。作业方式包括机械化作业、人工化作业、信息化作业、程序化作业四部分。机械化作业指通过机扫车等专业设备提高作业效率。人工化作业指在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的地方,由市容环卫工人来进行人工作业,确保实现市容环卫的全方位管理。信息化作业指市容管理作业中采用现代监控和通讯设备,实现即时监控和管理。程序化作业指在作业过程中形成作业流程,实现作业效果最大化。

⑤管理评价。管理评价主要包括考评和奖惩。考评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实施管理行为后产生的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价。奖惩是指管理主体中的市容环卫部门根据管理绩效对市容环卫工人的一种奖励或惩罚措施。

1.2.3运行机理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是管理主体通过量化管理标准和选择作业方式,作用于管理客体,产生管理绩效;管理主体通过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对表现好的社区和市容环卫主体进行奖励,对未达到管理标准、未按照管理方式操作的市容环卫主体进行惩罚;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绩效及时优化管理标准和管

理方式,实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图7)。

1.3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模型结合上述对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的系统分析,图8给出了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图形模型。

2 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

2.1西安市莲湖区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概况莲湖区作为西安中心城区之一,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69.68万,辖9个街道办事处、134个社区。莲湖区针对市容环卫管理动态性、工作复杂性、标准多样性、人员流动性等特点,以实现长效化管理为目标,建立了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信息化、精细化、制度化的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体系,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发现问题和处置效率提高50%,环卫工人流动率由原先的13%降到了7%。

2.2管理客体的法制化、立体化、网格化

2.2.1法制化管理莲湖区按照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家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陕西省城市绿化条例》,《西安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西安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按照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实现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道路清扫保洁的管理。

2.2.2范围立体化莲湖区在道路清扫保洁中,以人的立体生活圈为空间尺度,把管理范围从平面延伸到各种公用设施、街具、建筑立面和屋顶。通过全时段、全覆盖保洁,形成干净整洁路网格局。通过建筑外立面有机更新改造和街具整治,将果皮箱、隔离栏、雕塑等街具和人行道、绿化带统一纳入日常保洁范围,形成美观的城市空间形态。通过绿化美化,营造绿色生态城市环境,把道路绿化由平面向立面拓展,逐步实施楼顶绿化工程,对二环沿线和城市快速干道两侧、人行天桥桥体和主干道重要节点实施立体绿化。

2.2.3覆盖网格化莲湖区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全区以社区为基本元素,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划分为134个单元网格,通过对单元网格巡查,实现了城市管理全覆盖。每个网格配备2名城管监督员,管理范围覆盖全区所有道路和区域,监管职责涉及城管执法、市容环境等各方面,建立了有效的问题发现处理机制,实现了全方位动态巡查。将全区一、二、三类道路划分为2185个标段。每条道路为一个作业路段,设路段长1名,每一个标段配置1名保洁员并实行编号管理,划线设岗,编号定位,通过查阅编号就可以确定位置和责任人,第一时间清扫处理。

2.3管理主体的专业化和程序化

2.3.1队伍专业化莲湖区把打造爱岗敬业、业务精湛高素质队伍作为市容环卫管理的基础,定期举办市容环卫工作专项培训,为环卫职工发放了《市容环卫工作手册》等口袋书,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和清扫保洁比武竞赛活动。关心职工生活,建设保洁员道班房22座、公寓12座,开办保洁员”五毛钱早餐”工程,有效解决了市容环卫工人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强等问题,队伍巩固率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3.2作业程序化莲湖区实施道路清扫保洁工作“五步工作法”,按照“一扫、二转、三捡、四掏、五清”步骤规范作业,明确保洁员作业内容、要求及标准,有效解决了工作无序问题。实行错时清扫保洁工作制,避开了上班、上学、晨练高峰期。实施“四步作业法”,按照“一冲、二刷、三拖、四清”作业方式,解决了“三灰带”清扫难题。实行建筑垃圾长效管理“六步管理法”,按照信息抄报、清运申报、完善设施、收取押金、许可准入、全程监管步骤和要求,《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办理率达到loo%。

2.4管理运行制度化和高效化

2.4.1运行制度化莲湖区制定了《莲湖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工作方案》、《莲湖区园林绿化管护检查评比办法》、《莲湖区道路清扫保洁动态管理办法》等22项规章制度,内容涵盖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清扫、废弃物收集箱设置管护、非机动车停放站管理、建筑垃圾清运监管、生活垃圾收集、生活垃圾清运、公共厕所管理、社区及驻地单位环境卫生管理9方面,对管理制度、方式和手段作了专门规定,明确了每项工作标准。

2.4.2作业机械化莲湖区积极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购置了一批扫路车,将全区58条道路纳入清扫范围,机扫率较以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购置了一批洒水车,做到了路面及时冲洗、垃圾日产日清:配备了一批电动保洁巡查车、电动自行车,巡查效率提高了46%。研发了“小型道路冲洗车”,冲洗道沿和缝隙干净便捷,灵活高效,省人省力。

2.5管理调控信息化和实时化

2.5.1监管信息化莲湖区为环卫系统科所配备了“城管通”,建立了信息化监管通信网络,确保各种信息迅速反馈、指令及时下达。为全区所有道路扫路车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定车辆、定人员、定时间、定路线的“四定”实时监控,机械化清扫出车率达到91%。建设全区生活垃圾收运信息化管理中心,为清运车辆安装了CpS定位系统、垃圾压缩站安装监控设备,实现了垃圾清运远程动态监控。在工地出入口安装固定监控设备,所有装载机械安装移动监控设备,有效规范了建筑垃圾清运行为。

2.5.2处置高效化莲湖区在道路清扫保洁、建筑垃圾清运和生活垃圾清运管理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监控设备,对于发现问题,能够立即派遣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置。处置结果通过派遣人员和监控设备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不满意,立即通知工作人员进行打扫和清理,确保了问题得到及时处置。例如,在垃圾压缩站和建筑工地管理中,实施远程监控,监控人员发现存在问题,通过及时通讯设备,通知管理人员进行整改。

2.6管理评价定量和人性化

2.6.1评价定量化莲湖区实行区级领导、市容环卫部门、街道办事处三级联动检查制度,检查共分3大类11种检查方式,区主要领导每月带队检查1次,分管领导每月2次;市容环卫部门成立了早查、日查和公厕管理日巡查、垃圾收集管理日检查等专项检查组,坚持巡查、抽查、暗查、切片检查、节假日检查相结合,实现了检查项目量化分解。

2.6.2奖惩人性化莲湖区制定了《莲湖区市容环卫工作检查考评奖惩办法》和《检查考评细则》,对各街办进行检查考核排名,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对每月排名前3位的街办给予奖励。对排名靠后的街办给予处罚。制定了《莲湖区道路清扫保洁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明确了区级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保洁公司的工作职责。对责任缺失、工作不到位等8种情况,按照干部和人事管理权限进行责任追究,视情节分别给予书面或公开检查、诫勉谈话、调整岗位、免职、解聘处理。

3 结论

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该系统核心,在于市容环卫管理标准的量化、作业方式智能化、考评中引入管理评价等方面,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我国市容环卫管理水平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西安市莲湖区的实践探索证明,市容环卫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管理主体通过不断学习,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具有协同、适应、非线性等特征的管理系统,实现了系统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功能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芹等.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上海市容环卫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特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116

[2]卢英方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2,(2):15

卫生管理体系篇9

摘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主要是依附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会计中心进行,会计中心成为资金集中平台和发挥资金池的作用,应用分收统支的账户体系,但是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和细化,原有的账户体系已不能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集中核算的需要,更新一种新型的账户体系——单一集中账户体系尤为必要。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中核算分收统支账户体系单一集中账户体系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发展概况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义始见于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由政府举办的向本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非营利性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实施集中核算的发展概况。建立会计中心(也称核算中心、管理中心等,以下统称会计中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则更早见于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早或基本上与财政集中核算同步出现。

3.设立会计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发展状况。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质量,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及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管理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经济管理道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最早在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会计中心集中核算是江西省德安县卫生局。随后,各省部分区县逐步采取这种模式,但其发展壮大和完善则是紧随着医改,与各级政府逐渐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需要加强资金管理而同步演进,其共同点都是普遍依附于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而开展形势多样的集中核算。

4.与财政部门的集中核算的目的性不同。财政部门进行的集中核算出发点是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及效益性的体现,目的在于规范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集中核算不仅有管理的因素,初期更有强化经营核算的需要,只是随着医改的深入,突出强调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经营作用逐步淡化但仍被保留。

5.集中核算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核算除了较为人们广为知晓的财务管理、监督、反映、核算作用外,会计中心的创立为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金集中平台与融资渠道。而这方面的作用却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起商业银行,会计中心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更加了解和熟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状况,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内部管理,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支持。

(2)开辟融资渠道,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困难时,不单纯以银行作为融资的单一目标,有多种渠道可供采用。

(3)资金流动的协调和引导职能。具体体现在会计中心能够按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既定方针和目标,以引导资金有序流动为导向,尽职尽责地协调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算中出现的问题,如拒付、延付、规避、集中议价等问题,从而达到维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法利益的目的。

(4)合理集聚资金,发挥资金池作用。加速内部资金结算速度、减少资金占用量、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资金周转。会计中心还可以提供内部拆借服务,总体上减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费用。

二、集中核算的账户体系设置

人们较为关注会计中心发挥为大家所知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而账户体系的设立往往被忽视,这与行政事业单位向来只关注资金量的大小,不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益相关,资金的流动更不为所重视,本文恰是需要引起人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流动的重视,资金发挥作用在数量上的聚集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绝对增加,也与流动的合理相关,而资金流动是否合理与账户体系是否合理建立至关重要。

(一)分收统支的账户体系

在实际中,会计中心更多地采用“分收统支”的账户模式,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银行开设账户的同时也要在会计中心开设一个内部账户,而会计中心也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银行账户的银行开设一个账户,这样方便了会计中心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资金归集和资金拨付。也就是说存在两个账户体系—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和会计中心内部账户体系。如图1所示:

商业银行账户体系会计中心内部账户体系

图1

具体来说,会计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契约设定一定方式(如某一时点、达到一定资金量等)让资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会计中心的账户体系中流动,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交易额、有收入进账并达到设定方式的时候,商业银行或基层医疗机构会主动把这笔资金归集到会计中心的银行账户上。同时,在会计中心的内部账户上,通过会计中心“存放同业”账户,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收入账户上也会增加这笔收入额;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支付款项时,会计中心的内部支出账户可以提交申请到会计中心“存放同业”账户,会计中心“存放同业”账户再通过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进行付款。

以往会计中心账户的收支体系遵循收支两条线原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流转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监督,也使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情况。但是,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核算内容不断增多,核算要求不断细分,分收统支的账户体系渐渐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繁多、交易复杂的发展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因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出现讨价与还价要求,资金流动出现与设定方式不相协调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会计中心更需要引入一种新的银行账户体系——单一集中账户体系。

卫生管理体系篇10

 

一、卫生监督与行政法

 

“行政”一词就其原意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二指国家行政机关依其职权所从事的管理活动。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组织、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调整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中,同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的社会关系。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之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其卫生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纵向行政管理关系,又有各种医疗机构、各种提供卫生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横向卫生服务关系。就纵向的卫生行政管理关系而言,卫生法与行政法是从属和补充关系。

 

卫生监督工作是卫生法的执行工作,即卫生行政执法工作。从卫生法与行政法的从属和补充关系来说,它是以行政法为基础,以卫生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具体行政执法工作。具体来说,卫生监督是指具有法定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杜会组织和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对卫生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

 

二、卫生监督主体及其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卫生监督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只有卫生行政机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卫生行政执法主体。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法规才将卫生执法权授予某一组织。这种组织称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一般应视同于行政主体。卫生行政机关要把执法权委托给其他组织行使,必须有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规定,并承担法律贵任。

 

2、职权的法定性

 

卫生监督执法主体所执行的法律规范,只能是法律规定应当由卫生行政执法主体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执法主体只能在法定职权内履行卫生行政管理责任,不得越权执法。

 

3、行为的主动性

 

卫生监督执法是一种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主动行为,不以相对人的意愿为转移。一般讲,法律规范颁布后它仅是一种抽象规范。有关公民、组织不自觉遵守,又没有行政主体去执行,就不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产生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会自动的发生、变更和终止。行政执法行为,则成为法的定与实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4、国家强制性

 

卫生监督是国家卫生管理行政权运转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由卫生行政主体单方面决定的国家管理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国家强制性。

 

行使卫生监督职权的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根据卫生法律、法规规定,具有某一方面卫生行政管理和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职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取得卫生监督主体资格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依据组织法或组织规则设立,并且具有外部生管理职能,能代表国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生行政上的法律关系。

 

第二,必须得到卫生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代表国家行使某一类别卫生行政执法职权。无论什么机关、组织和个人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就没有卫生行政执法职权。

 

第三,法律、法规的授权必须与其外部管理职能、权限、范围一致。包括权限上的一致性及管理范围和对象上的一致性。如县级卫生行政机关就不能被授予省级卫生行政机关的相应权限;其他管理职能的机关也不能被授予卫生行政执法职权。

 

第四,获得卫生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还应当具备履行某一项卫生管理职能应有的技术能力。根据《行政处罚法》及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监督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组织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