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43:53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1

一、考核对象

全市各镇乡(街道)。

二、考核范围

各镇乡(街道)所辖行政区域。

三、考核内容

考核基准分为100分,具体分值设置如下:

(一)组织领导(10分)

1、组织建设(4分)。成立并及时调整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1分,未成立并未及时调整的,该小项不得分);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有记录(1分);有常设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0.5分);按《*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规定,组建数量足够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队伍(1分,不符合要求的,酌情扣小项分值);开展业务培训,有记录(0.5分)。

2、制度建设(4分)。有年度工作计划、总结(1分),有中转站管理、清扫保洁管理、垃圾清运管理、环卫基础设施管理等规章制度(0.5分,制度每缺一项扣0.1分);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村规民约(0.5分,村规民约每缺1个村扣0.1分);制订有设置合理、内容完备、考核严格的镇村二级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对包括镇分管领导、环境卫生管理机构、驻村指导员、村干部在内的对象进行考核(2分,无考核办法不得分,考核每缺一个环节扣0.5分)。

3、资金落实(2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落实(1分);环境卫生管理日常运行、维护资金落实(1分)。

(二)基础设施(8分)

1、建设数量(4分)。原则上,集镇主次干道上的垃圾收集站房按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设置一只,住宅区按每60户左右设置一只;行政村按每30户建设一只垃圾收集站房,自然村无论住户多少,必须设置一只以上垃圾收集站房。垃圾桶、废物箱按照《*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要求设置;实现垃圾收集容器设置全覆盖,不留盲区。设置不足的,垃圾站房每发现一处扣0.2分,垃圾桶和废物箱每发现一处扣0.1分,扣完为止。

2、建设质量(1分)。要求做到密闭、牢固、美观且有足够容量(凡不符合要求的酌情扣分);集镇封闭式垃圾站房数量占总量的95%以上,行政村封闭式垃圾站房数量占总量90%以上,每低5个百分点扣0.1分,扣完为止。

3、建设布局(1分)。垃圾站房不得设置在水库、江河、沟渠、池塘等水源(水体)旁边;不得在河岸、沟渠上方悬空建造;确因选址困难的,站房设置位置与水库、江河、沟渠、池塘水岸距离不得小于2m;此前已建的垃圾站房应易地改建或增补隔离措施。不合理的,每发现一处扣0.1分,扣完为止。

4、维护(2分)。垃圾站房、桶、废物箱无残缺、破损,外体干净,完好率不得低于95%。破损严重未及时维修(更换)的,每发现一处扣0.2分(完好率低于限值的,该项不得分);外体不干净的,每发现一处扣0.1分,扣完为止。

(三)清扫保洁(42分)

1、集镇清扫保洁(22分)

1)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2)公共场所(区域)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照《*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3)水体和堤岸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照《*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明显悬挂垃圾的,每处扣0.5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4)特殊区域位置及设施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照《*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本项考核项目共计22分,按累积扣分法进行考核,扣完为止。

2、行政村清扫保洁(20分)

1)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2)公共场所(区域)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照《*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3)水体和堤岸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照《*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明显悬挂垃圾的,每处扣0.5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4)特殊区域位置及设施清扫保洁质量要求按照《*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执行,每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2分;发现成堆垃圾的,每处扣1分。

本项考核项目共计20分,按累积扣分法进行考核,扣完为止。

(四)收集运输(25分)

1、垃圾收集量考核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费用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意见》(诸政办发〔2009〕43号)精神执行。

2、垃圾收集运输管理(20分)

1)居民应将生活垃圾投放到垃圾收集容器内,随意乱倒的,每发现一处扣0.5分。

2)垃圾收集容器内垃圾应及时清运干净,做到日产日清。垃圾站房内留存垃圾原则不超过50斤(目测)。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5分。

3)保洁员将清扫收集的垃圾运送到规定的垃圾收集容器内。垃圾清运人员应将垃圾收集容器内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垃圾中转站内。发现乱倒乱堆的,每处(次)扣0.5分。

4)垃圾收集人员作业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场地,做到车走地净,确保垃圾收集容器周围干净整洁,无散存垃圾和污水。垃圾收集容器内外应定时喷洒消毒、灭蚊蝇药物,防止蚊、蝇孳生。发现一处不符合标准的,扣0.5分。

5)收集到垃圾中转站内的垃圾应倾倒在中转站垃圾压缩槽内,不得擅自将垃圾乱倒乱堆在中转站内其他区域。发现乱倒乱堆的,每次扣0.5分。

6)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必须实行密闭运输,或用密封装载箱,或用篷布覆盖,防止抛撒滴漏造成二次污染。发现未实行密闭运输的,每次扣0.5分。

7)镇乡(街道)垃圾收集、清运工作擅自歇业、停业并由此影响全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每发现一次扣2分。

8)严禁焚烧垃圾。发现焚烧垃圾的(发现现场焚烧或查实垃圾站房内有明显焚烧垃圾痕迹的),每次扣1分。

本考核项目共计20分,按累积扣分法进行考核,扣完为止。

3、垃圾中转站管理(5分)

1)中转站垃圾应当日转运;站内垃圾积存不得超过一个压缩块。除特殊原因以外(机器检修、停电等),垃圾在中转站内滞留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未按要求处理的,每发现一次扣0.5分。

2)有专人管理,工具、物品置放有序整洁;内外场地整洁,无撒落垃圾和堆积杂物,无积留污水。不符合标准的,每发现一处,扣0.5分。

3)室内通风良好,无恶臭;定时喷药灭蚊蝇,防止蚊蝇孳生。发现一处不合标准的,扣0.5分。

4)垃圾中转站垃圾渗滤液统一运至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不得满溢和随意排放。发现满溢或乱排放的,一次扣2分。除此以外,还将递交市环保局依法查处。

5)按《*市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要求,垃圾中转站必须建设(改建)容积大于6立方米的垃圾渗滤液储蓄池;配备密闭的、雨污分流的垃圾渗滤液管网。未按要求建设(改建)的,扣1分。

本考核项目共计5分,按累积扣分法进行考核,扣完为止。

4、特别规定

镇乡(街道)和垃圾收集、运输企业,必须严格按片区实施垃圾收集、清运。严禁擅自将本片区范围内垃圾运往其他垃圾处理厂(场)处理;一旦发现此类现象,属垃圾收集、运输企业责任的,中止该垃圾收集、运输企业运输资格;属镇乡(街道)责任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在一年时间内不得享受市政府“以奖代补”政策。

(五)垃圾质量(5分)

运送到垃圾焚烧处理厂处理的垃圾为可焚烧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厨余垃圾、废纸、废塑料、废木器、草叶、树干等,以及可以焚烧处理的商业废弃物(包装材料等)、一般企事业单位生活废弃物、无毒无害的工业废弃物(如大唐的袜业、三都的贡缎、枫桥的衬衫等边角废弃物)。不得将有毒有害废弃物(如医疗垃圾、废旧电池、有毒有害工业废弃物等)、不可处理废弃物(如大石块、碎砖瓦、建筑装潢垃圾等)以及木床、席梦思床垫、沙发、废弃电视机等大件垃圾运往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每发现一次扣1分。

垃圾质量标准考核,由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垃圾焚烧处理企业每季度汇总一次。

本考核项目共计5分,按累积扣分法进行考核,扣完为止。

(六)不定期考核(10分)

1、暗访督查。为充分体现不定期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应组织对每个镇乡(街道)开展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的暗访、督查。根据“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垃圾质量”等考核内容要求和分值设置,随机抽查考核。一个季度内,当暗访、督查次数在两次及以上时,以累积扣分法计入该镇乡(街道)本季度的考核结果。

2、市民通过电话、上访等形式向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环境卫生管理情况的,经查实,每次扣0.5分。同时,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书面通知相关镇乡(街道)及时整改。镇乡(街道)在3个工作日内整改无效的,经查实,每次扣1分。

3、被各级新闻媒体曝光存在环境卫生管理状况差的,每次扣1分。影响较大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取消该镇乡(街道)该季度“以奖代补”资格。

本考核项目共计10分,按累积扣分法进行考核,扣完为止。

(七)奖励

1、获省级“卫生镇”荣誉称号的镇乡(街道),该季度环境卫生管理质量考核加3分。

2、获部级“卫生镇”荣誉称号的镇乡(街道),该季度环境卫生管理质量考核加5分。

3、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受绍兴市级新闻媒体表扬的,在该季度考核中加1分;受省级以上新闻媒体表扬的,在该季度考核中加2分。

4、由镇乡(街道)提供获奖、受表扬的相关材料,每季度汇总一次;当季度获奖、表扬,当季度兑现奖励。

四、考核办法

(一)考核形式: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形式进行考核。

1、定期考核:由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于每季度末对各镇乡(街道)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测评。定期考核采用查管理现场、听村民反映、听工作汇报、查档案资料等方式进行。第四季度考核作为年终考核,汇总参考前三个季度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结果,得出年终考核结果并报市委、市政府作为镇乡(街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基本依据。

2、不定期考核: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工作人员都是不定期考核的实施者。不定期考核实施者在暗访、督查后,须认真填写镇乡(街道)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不定期考核记录单,认真记录对各镇乡(街道)暗访、督查的结果,并将暗访、督查结果及时报送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得出该季度不定期考核分。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2

近年来,东营市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投入管理力度,结合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狠抓机构“能力提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全市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1结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力提升,实现机构建设“标准化”

在全市规划建设了600处高标准村卫生室,每处业务用房不少于100m2,全部达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康复治疗室和预防保健室”六室分开和医防分别管理标准,实现了“机构名称、规划布局、体制管理、房屋标准、科室设置、药品设备、人员配备、外观标识、服务模式、规章制度”十统一管理。对全市34处乡镇卫生院实施标准化建设,全部达到业务用房达2000m2,基本设备“救护车、生化分析仪、B超、心电图机、X光机”五个必备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手术、麻醉、预防保健科”等七个科室人员培训“七个一”的标准。

2结合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分级管理,实现服务管理“系统化”

东营市针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类别的不同,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分级管理制度,分类确定了9类考核内容和18项考核指标,对全市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实行a、B、C、D四级动态管理,并在新农合定点、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对a级单位给予政策倾斜,从而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形成了“赶学比超、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已有13处乡镇卫生院、238处村卫生室被考评确定为全市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分级管理a级单位。

3结合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的实行,实现卫生服务“制度化”

东营市近日印发了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各类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共60项,涵盖了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所有岗位和工作领域,为规范工作行为,落实工作标准,强化内部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促使全市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4结合妥善解决在岗乡村医生从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实现乡医管理“编制化”

东营市自今年起对在岗从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乡村医生每人每月给予300元的补助,在考评确定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村级卫生机构《机构管理证》和增人(减员)计划卡制度,对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村卫生室及其乡村医生实行动态考核计划管理,通过考试考核确定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在岗乡村医生名单:通过绩效考核,兑现在岗乡村医生从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通过两年一度的资格考评,确定乡村医生是否继续享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待遇,从而有力地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5结合新农合和基层卫生信息协同应用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卫生服务“信息化”

东营市在建有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近期将以县区为单位,统一装备使用城乡基层卫生信息协同应用系统,实行县、乡、村三级居民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既有效解决居民健康信息更新不及时问题,又盘活了区域医疗卫生资源。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广大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和督导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动员外出务工农民积极参合,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农民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参合率达到90%以上。

(二)科学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认真贯彻落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农合领办〔〕4号),科学设计补偿方案,合理调整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的分段补助比例、起付线、封顶线,提高农民参合的受益面和受益率。

(三)积极争取政策,提高我区农业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同时力争将我区纳入国家和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范围。

(四)规范经办机构管理。加强我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乡镇级经办机构实行经办机构垂直管理,人员、经费、工作统一安排,管理人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实行“管办分离”。分层次、分类别举办培训班,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财务管理、信息、报表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

(五)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资金使用公示制度、资金管理审计制度等。在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自查的基础上,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调查,保证基金使用安全。按照《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农合领办〔〕31号),加强我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六)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制定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细则并定期考核,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用药水平。监督落实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给予合作医疗患者在诊疗费、检查费等方面的减免或优惠政策。拟定全区合作医疗药品目录,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并实行病人检查、用药、治疗、费用清单审核签字制。

(七)探索门诊统筹模式,进一步探索门诊基金统筹和门诊家庭帐户相结合的模式,解决参合农民门诊补偿问题。

(八)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就医时,应广泛使用中草药和中医的适宜技术。

(九)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在完善区级合作医疗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加强与市级数据中心连网,将定点医院连接到网络系统内,逐步实现网上审核报销、基金监管和信息传输,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农民就医。

(十)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根据《市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总体方案》,制定《区农村服务机构建设方案》。

(十一)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建设。增加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制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方案,全年完成4所乡镇卫生院和4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民看病条件。

(十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分类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班,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知识培训,做好两年一个周期的乡医岗位培训。继续深化“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和对口帮扶工作,根据乡镇卫生院的相关需求,安排乡镇卫生院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大医院进修学习,同时,要求大医院安排医技护人员到乡镇卫生院进行“一帮一”指导,从软件上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

(十三)深化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改革。

(十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建设。按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及任务,修改完善《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内容及标准》,做好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血防及爱卫等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落实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万磊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段小红、区卫生局局长宋朝友任副组长,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农业局、区卫生局分管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在区卫生局办公,由卫生局副局长刘江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专班,具体落实,责任到人。

四、职责分工

(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农业局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做好农村卫生推进工作。

(二)区合管办

负责编制《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方案》和申报工作,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负责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的综合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和科室完善全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负责汇总工作完成情况。

(三)区卫生局办公室

负责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卫生工作的宣传报道。负责协调,共同做好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会议组织、文秘事务等工作。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和配合实施大医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区卫生局疾病控制科

负责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继续开展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创建活动。负责农村妇女与儿童保健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五)区卫生局卫生法制监督科

负责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与指导;打击无证行医违法行为,净化农村医疗服务市场。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卫生工作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收费价格的管理与指导。

(六)区爱卫办

负责指导、督促农村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

(七)区卫生局人事教育科

负责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

(八)区卫生局财务科

协助有关部门编制《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总体方案》和申报工作,配合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维修改造工作;制定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贴项目和标准,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核拨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经费。

(九)区卫生局医政科

负责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设置、设置审批、注册登记、校验等管理;指导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负责农村中医机构的服务质量管理。落实中医药参与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

(十)区血防办

负责指导、督促农村开展血吸虫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十一)区疾控中心

负责督导、评价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免疫接种、疫情上报、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健康促进工作。负责督导、评价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

(十二)区妇幼保健所

负责督导、评价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农村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十三)区卫生监督所

依法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进行监督管理,重点打击农村无证行医违法行为。

五、工作安排

(一)准备阶段

1、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印发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为民办实事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要求。

2、各乡镇卫生院,局各科办要根据实施方案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工作内容,提出具体措施,拟定考核标准,认真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各项准备。

(二)实施阶段:

1、拟订《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加大宣传和督导工作力度,扩大覆盖面,全区参合率达到90%以上。

2、制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确定4所乡镇卫生院和4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

3、区卫生局有关科办和相关部门制定《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内容及标准》,协调做好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专项经费的落实、核拨工作。

4、开展大中型医疗机构启动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千名医生下基层”工作。

5、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及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6、制定区乡村一体化管理规定。

7、5月底前,配合市区财政、市区审计部门完成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计调查。

8、6月底前,拟定全区合作医疗药品目录及定点医院机构管理办法。

9、继续开展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乡镇卫生院医技护人员以及公共卫生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年底前,配合市局完成全区培训任务。

10、10月底前,协助有关部门完成4所乡镇卫生院和4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检查验收任务。

11、11月底前接受市有关部门对我区标准化建设检查验收工作。

(三)总结阶段

认真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及总结。

六、工作措施

(一)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按照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拟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进展,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加强各乡镇及区直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部署各阶段重点工作。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农村卫生工作;现状;对策建议

为深入了解我镇农村卫生工作的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现场查看、座谈讨论、征求意见等形势,对我镇16个村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农村卫生工作成效

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面实施,农村卫生工作越来越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把农村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近几年来,我镇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开展“甲级村卫生室”创建及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等活动,各村卫生室整体环境大为改善,房屋面积基本上都达到90㎡以上,布局焕然一新。2010年,区卫生局为所有的村卫生室整体配备了标示标牌及各种规章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又为村卫生室开通网络,配备电脑等设备。使村卫生室的基础实施和医疗设备逐步得到改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1.2新农合基本全覆盖、基本药物制度全实施2008年,我区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卫生室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主体和基础平台,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为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区全面实施,村级医务人员迅速转变观念,以大局为重,保证了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落实。

1.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开展2009年,我区全面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三年来,各项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成绩有目共睹。全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电子档案建档率达85%以上;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农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防病治病意识大幅提升;重点人群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率明显上升;其他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动之中,卫生室的公卫化意识进一步加强。

1.4卫生室基本上实现统一管理2010年,我区出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方案,按照“八通两分”的原则,基本上实现了村卫生室的统一管理目标。同时,经多方筹资与呼吁,为村卫生室人员落实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稳定村卫生室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2存在的问题

2.1投入严重不足,设施设备落后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显严重不足。[1]由于多种的原因,农村卫生政策没有贯彻落实到位,部分卫生室基础设施差,医疗设备匮乏。近几年虽加大了对村卫生的整建力度,仍有部分村卫生室的房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这些房屋低矮、破败、凹凸不平,室内的东西也都是一些老古董,没有一张像样的办公桌椅,整体环境脏、乱、差。还有两个村卫生室就设在自己家中,医疗与生活场所混杂。[2]

2.2技术人才缺乏、队伍青黄不接,知识、技术老化、僵化全镇43名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2人),45岁以上21人,占50%,其中女乡村医生仅3人,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工作环境差、任务重、待遇低,是卫生室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

2.3内部管理亟待规范2001年,我区实行机构合并,现在的一个村卫生室由过去的多个村合并而成,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导致部分村卫生室貌合神离、互不买账,还有极个别村存在几套班子的情况。部分卫生室只顾眼前利益,不思发展,没有制定详细的人员分工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于下拨的各种经费,抱着吃光分光的态度,不提取发展基金,没有为卫生室的长远发展做打算。

2.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虽已全面展开,但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质量也是高低不一,特别是在规范上,急需提高。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履职,重业务轻公卫的思想普遍存在。

2.5村委会对村卫生室的管理与帮扶力度不够我区对村卫生室实行的是“村办村管”,村卫生室隶属于村委会。但村委会觉得村卫生室难管、不服管、也懒得管,于是对村卫生室的工作纪律、人员分工、工作质量、财务账目等没有进行日常监督。又因我镇财力有限,各村委会没有多余的资金,因此,管理与帮扶均不到位。3意见和建议

3.1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实践证明,将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并不明智。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原则,严格按相关标准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严格按照我区“八统两分”的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更加突出卫生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实施,狠抓落实。把我镇农村卫生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政绩考核,实行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

3.2建立高效灵活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过去的农村卫生人事制度已经很不适应目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党政和卫生主管部门应把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卫生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建立进得来,出得去的用人机制。公开招聘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按服务质量、工作绩效与利益挂钩的分配机制。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力度,注重统一管理和考核,使村级卫生室的运作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农村卫生的稳步持续发展。

3.3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充实农村医疗技术力量卫生主管部门要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全面培养计划,强化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提高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从业比例。按照《湖北省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每年适当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也可以借鉴大学生村官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在村卫生室引进专、本科学生,工作3-5年后取得执业资格且表现优秀者,可以直接进编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区级各医疗单位要积极开展卫生扶贫、卫生下乡、巡回医疗等活动,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

3.4规范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对农村医疗市场的监管卫生和药监主管部门要紧密配合,合理的规划村卫生室的布局,村委会要积极想办法,多方筹资,改造卫生室的房屋条件,对于设在家中的卫生室,要规划重建,无偿为卫生室提供工作场所。要严格审查卫生室的资格,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行医、使用过期药品等行为,强化对卫生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使我镇农村卫生工作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乡村卫生一体化;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67-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体化卫生所的功能不断强化,由最初的看“小病小伤”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咨询、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一体化卫生所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运行的载体和平台。青州市加强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对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 基本情况

青州市辖8个镇、4个街道,105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1万,其中农业人口近70万,2011年度参合人数69.94万人,参合率近100%。确定了新农合网络直报村级定点医疗机构632处,每千名参合农民拥有近1个,满足了参合农民小病不出村的就医需求和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全市共有51.42万人在卫生所享受到了新农合报销补偿待遇,受益率为73.52%,一体化卫生所在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 主要做法

2.1加强硬件建设 一体化卫生所面积要求在80平方米以上,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值班室五室分开,配备血压计、听诊器、吸痰器、体重计、氧气筒、血糖仪、血细胞计数仪等34台件诊疗设备,居民健康档案橱、微机、打印机等也配备齐全。

2.2网络联网报销 为适应新农合即时结报的需要,将微机联网报销作为新农合定点的必备条件,所有定点卫生所全部与市合管办联网,经过卫生局层层培训后,乡村医生能够熟练操作微机为参合农民报销补偿,参合农民就诊结算后能够即时得到报销补偿。市合管办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对全市村卫生所的报销补偿情况进行适时监督。

2.3三制、四统一管理 对一体化卫生所实行“三制、四统一管理”。三制,即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乡村医生经考试考核后实行全员聘任,动态管理;对乡村医生按工龄、职称、从业年限、业务量等方面核定工资,按月发放;分期分批为乡村医生办理商业保险,做到老有所养。四统一,即行政、业务、财务、药品实行统一管理。卫生所的法人代表为卫生院院长,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卫生所必须认真完成卫生院安排的各项业务工作,卫生院负责卫生所的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培训、指导和考核。卫生所业务收入全部上缴卫生院,卫生院成立单独的卫生所财务核算机构,对业务收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行统筹核算后发放给卫生所。作为乡村医生的工资。卫生所使用的所有药品全部通过卫生局统一招标采购,由卫生院统一配送,卫生所设专柜专人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按要求统一管理。

2.4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在巩固和发展农村社区卫生和新农合制度方面起重要的作用。通过在职培训、远程教育、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梯队式服务人才,确保农村卫生和新农合制度的顺利实施。

3 取得成效

通过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公共卫生服务得到顺利开展,医疗行为明显规范,乡村医生队伍逐渐稳定,新农合制度得到健康发展。

3.1积极协助政府宣传发动,稳定参合率 青州市2003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首批7个新农合试点市之一,试点初期,由于受传统合作医疗的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制度不了解,认可程度不高,资金筹集有很大阻力。当时卫生所发挥了最贴近于农民和在农民中威信高的优势,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宣传发动,提高农民认识,引导农民参合,乡村医生及其亲属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使得参合率由2003年试点之初的61%逐步提高到2007年度的近100%,并一直保持至今。

3.2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 由于632处卫生所全部实行即时结报,参合农民就诊的同时得到报销补偿,纳入报销补偿的费用占医药总费用比例由2005年的60%提高到2010年度80%以上,参合农民受益率由30%提高到85%,扩大了参合农民受益面。实现了基本药物报销补偿比例的提高,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6

一、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和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并重的方针,强化县区政府的责任,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全市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和农村卫生投入机制基本建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综合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基本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素质明显提高;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药品虚高定价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切实提高。

二、加快村级卫生组织建设

3、合理设置村级卫生室。一个行政村原则上设立一个卫生室。村卫生室可以集体办,鼓励支持吸纳社会其他资金投向村级卫生室建设。也可以由具备从业资格的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办,村卫生室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面积,服务人口和交通条件等,合理布局,以方便群众,有效利用。

4、规范建设标准。全市在2010年前基本完成村级卫生室建设。村卫生室应做到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业务用房面积应相应提高。对业务用房未达标的要进行改扩建或新建,达到建设标准,积极申请省上验收通过,争取省政府为每个村卫生室平均补助1万元的以奖代补政策,有条件的县可再给予适当补助。

5、明确人员资质。村医必须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具备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医德良好,能够热心为群众服务。要及时充实乡村医生队伍,优化学历、年龄结构。对有设置规划、无乡村医生的村卫生室,允许具备资质的异地人员办医从业;对有村卫生室,无合格乡村医生的,由市卫生局组织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后发证上岗。鼓励县、乡退休医生到村卫生室工作。

6、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全市村卫生室机构名称(),实行标识标牌、医疗文书、防保卡册、工作制度、收费票据五统一,做到诊疗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防保有卡册、疫情有报告、消毒有记录、药品购销与新农合报销补偿有台帐。

7、认真落实村医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每人每月120元,由县区卫生局组织乡镇卫生院考核兑现年度公共卫生补助。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由各级政府负担,省级补助不足部分由市、县(区)财政按比例承担。

三、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发展

8、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根据编制职能,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院长实行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形成院长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人员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基本工资的30%和部分医技收入作为绩效考核工资。乡镇卫生院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自主分配,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实干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个人收入不得与业务收入挂钩。

9、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乡镇卫生院在保障业务正常开展的同时,要妥善解决职工的住宿、用餐等生活问题,规划建设职工公寓,为乡镇卫生院“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10、完善投入机制。继续贯彻市政府(2006)19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各项农村卫生经济政策。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级财政全额预算安排,对其职工应交纳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统筹费用单位负担部分及按国家标准核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由县级财政负担。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06〕33号)中关于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经费的规定。

11、规范管理。全市乡镇卫生院统一标识标牌,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建设和技术等级评估认定工作,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加强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12、合理解决兼职问题。对取得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经市卫生行政部门考试、考核合格,可同时兼职乡镇卫生院其他临床业务或医技工作,兼职多劳多得,按劳定酬,实现乡镇卫生院一人多职,一专多能。

13、加强工作考核。由各县区卫生局组织对乡镇卫生院考核,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院长予以解聘。工作人员的考核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执行。县区卫生局委托乡镇卫生院考核村级卫生室,根据考核结果支付年度补助。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14、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培养力度。县级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县妇幼保健院要加强孕产妇急救能力建设,强化出生缺陷防治;县区公共卫生机构要重点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和提高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能力,有效发挥县级医疗机构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中心指导作用。

15、加快卫生项目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填平补齐、分步实施的办法,使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重点加强急诊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药房的规范化建设;县妇幼保健机构重点加强产科、儿科、保健科的基础设施建设;县疾控中心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乡镇卫生院要加强预防保健规范化接种门诊、产科、急救转诊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6、充实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继续落实全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制定引进人才政策。加强成人在职继续教育,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人才,由市县卫生局推荐在岗人员离职到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一年培训,每年培训150名,连续三年完成450名的培训任务。离职培训人员工资照发,同时享受单位绩效考核的平均工资水平。

17、强化在职培训。组织县、乡村在职在岗人员,积极参加卫星卫生科技远程教育,并进行学分管理,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县级医疗机构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每年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加强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的培养。乡镇卫生院专技人员每五年必须到县级以上业务单位进修学习一次,时间不少于半年,进修学习期间享受在岗待遇。对乡村医生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一次。市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人员培训经费,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

18、优化人员结构。县、乡医疗机构录用临床医学专业新进人员,其中进入县级医疗机构的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进入乡镇卫生院的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缺编的医疗机构按规定面向社会公开聘用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得低于85%、90%。

19、加强对口支援工作。严格执行县级医疗单位医生晋升主治医师,市级医疗单位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必须到农村医疗机构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市、县、乡医疗单位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帮助乡、村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市县医疗机构要按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计划免费接收一定数量的农村卫技人员进修学习。

六、规范农村药品供应管理,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20、实行农村药品供应“三统一”。按照基本用药目录,以市为单位对乡村医疗机构用药实行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减少农村药品采购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价格,探索乡、村卫生机构药品零售补助政策。加强对农村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保障农村药械安全。

七、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21、切实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强化县区、乡镇政府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加强对严重威胁农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和监测,实行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卫生县城、村镇创建活动。强化农村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农村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服务市场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健康权益。

22、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建立卫生部门牵头,多部门合作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网络,制定实施农村健康教育与促进规划。加强对基层健康教育人员培训,扎()实开展健康教育进电视、进农家、进课堂活动,提高农民健康知识普及率,引导农民真正树立起预防为主、从我做起的健康卫生新理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23、提高筹资标准。按照省卫生厅、财政厅(陕卫合发〔2009〕387号)文件精神,从2010年开始,全省新农合年筹资标准原则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地方财政新增20元由省财政负担;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确有困难的县区可两年到位。

24、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严格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逐步扩大住院单病种范围,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科学设计门诊统筹方案,提高报销比例,扩大农民群众参合受益面。完善直通车报销,方便农民就医。落实经办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夯实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推行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市联网,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新农合的管理水平。

25、加强监督,确保基金安全。市、县区每年开展1至3次专项检查。财政、卫生部门要制定严密、科学、易操作的基金支付程序,严防贪污、挪用、套取合疗基金,完善公示办法,加强社会监督。各级经办机构要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和新农合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加强费用支出的审核、统计和稽查。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强化支出审核,及时拨付基金。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造成基金损失的必须全部赔偿并追究单位相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7

一、20**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效

(一)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我厅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督促、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目前,各地由政府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协调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情况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农村公共卫生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有序展开。乡镇和村公共卫生管理员和联络员队伍组建工作进一步加快,日常管理职责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截止20**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都已经成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队伍已经建立,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总数达2163人,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有**人。

(二)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全省各地按照《**省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和“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的要求,制订并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规划,根据行政区划以及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合理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调整农村卫生资源布局和优化配置,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网底,农村社区责任医生为骨干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至20**年底,全省各县(市、区)已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室)**个(其中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827个),社区责任医生3**91人,每千农村居民拥有责任医生数已达0.93人。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建设稳步推进,至20**年12月底,*%的县(市、区)建立了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三)农村卫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省级财政逐年增加卫生事业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并将新增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20**年省级财政安排“农民健康工程”专项补助资金达6.68亿元,加上市、县财政的资金,全省各级政府用于农民健康保障的投入达到23亿元。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任务后,近两年共安排省级资金1000万元,争取国债资金2730万元,重点用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围绕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20**-2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的B超、X光机、心电图、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等新“六大件”装备的补助,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装备水平。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省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和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20**年全省城市医师长期驻基层医疗单位达*人。

(四)“农民健康工程”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良好。

农民参保率进一步提高,受益面进一步扩大,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从20**年起,省财政对不同经济地区参合农民的补助,从原有的每人每年10、5、3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10、6元。这样,省财政每年对合作医疗的专项补助资金达到3.68亿元,加上各级财政的投入,每年用于合作医疗的投入将达到16亿元,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年,全省参合农民3000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9%,人均筹资水平已达90元,全省87个县(市、区)的人均筹资额都达到60元以上。当年度参合农民住院补偿率24.39%,年受益面69%。上一年度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率7.51%,运行平稳、有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四年来,累计筹集合作医疗资金68.04亿元,农民实际报销医疗费用59.65亿元,共有3512.61万人次受益。

20**年开始,全面推行“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目前,已有86个县(市、区)实行了“大小统筹”的政策,全省参合农民的受益面也从试点之初的4%提高到了目前的69%左右。大力推进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管理。有84个县(市、区)已完成信息化建设,符合“出院病人费用清单自动导入、自动审核、自动计算报销金额”的要求,省级新农合信息平台正在筹建之中,争取到20**年实现全省联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较好地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降低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对于保护农村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据随机抽样入户调查,95%的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2.第一轮农民健康体检顺利完成。

从20**年起,省政府决定为参合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这项工作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基本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B超、三大常规和X光检查。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整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农民健康体检工作。20**-20**两年第一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已经结束,累计体检2416万人,占全省参合农民总数的80%。检出患有各种疾病者387万人,占总体检人数的16%,在统计的7种疾病中,高血压位居第一,累计达178万人,胆结石53万人,糖尿病18万人,各地对体检出来的患病对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加强了跟踪服务,达到了“无病早预防、小病早发现、大病早治疗”的初衷,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3.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全面落实。

各地认真制定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实施方案,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力推进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设,通过划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责任区,选聘社区责任医生、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考评体系等,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得以逐步开展,农村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重点人群重点服务和基本卫生安全保障等三大类12项任务得到逐步落实,全省以县单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到91.2%。据下半年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对22个县(市、区)的督查情况和20**年底各县(市、区)自查及各市的复核结果显示,对比项目实施前的数据,各类公共卫生项目指标都有了明显提高。儿童规划免疫“五苗”全程接种率由93.6%提高到98.7%,肺结核病规范管理率由90.9%提高到97.2%,精神病人综合管理覆盖率由61.7%提高到93.9%,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由88.4%提高到97.7%,重点传染病监测合格率由91.8%提高到98.6%,儿童系统管理率由86.6%提高到92.8%,产前检查率由92.9%提高到98.7%,产后访视率由91.4%提高98%。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率达93.6%,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5.1%。农民对卫生服务的满意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据对44个乡镇的440位农民调查,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率达89.3%,对社区责任医生的满意率为84.3%。

二、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

(一)全面部署工作目标任务。为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把“农民健康工程”这件为民办实事工程抓细、抓实、抓好,我厅每年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具体工作任务。要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协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3大任务,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20**年5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城乡社区卫生工作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会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20**年,我们组织了一期全省各县(市、区)卫生局分管局长培训班,四期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厅领导、有关处室负责人亲自授课,对“农民健康工程”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培训。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进一步明确“农民健康工程”的内涵、目标、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我厅围绕卫生强省建设与“**”卫生发展规划纲要,会同有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完善和制定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出台了《**省农民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省省级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省省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省规范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标准》、《**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管理的意见》、《**省乡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资格评价与职务聘任规定》、《**省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10多个,为进一步指导全省各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卫技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农民健康工程”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各地也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

(三)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核。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村卫生工作开展的情况,抓好“农民健康工程”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我厅组织人员深入到山区老区、交通不便海岛、外来人口集中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以及农户家中,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提供给有关领导决策参考,如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乡村医生的待遇、扩大参合农民健康体检项目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效地推进了“农民健康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厅在指导各地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各项工作中,切实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惠及农民的新农合、公共卫生、健康体检等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指导,对个别地方出现专项资金管理上的违规事件及时督促、指导、纠正,并要求全省各地引以为戒,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机制,规范会计核算,提高财务收支的透明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把专项资金真正用于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对“农民健康工程”各项工作的督导,20**年下半年在各县(市、区)自查和各市复核的基础上,省政府办公厅组织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专项督查,全省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在对全省三类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规范各地的工作,我厅起草了《**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的过程,拟于20**年初印发各地执行。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与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仍存在一定距离;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农民健康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卫技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队伍要进一步稳定。我们将高度重视上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把农村卫生工作各项工作任务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四、20**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20**年全省农村卫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卫生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按照“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加强预防少生病”的要求,以卫生强市、卫生强县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促进全省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卫生工作目标任务:

1.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全省所有县(市、区)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100元。所有县(市、区)开展门诊费用报销制度,住院补偿率达到30%以上。以县为单位信息化建设完成率达95%。

2.20**年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达45%以上。

3.以县为单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85%。

(二)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卫生重点工作:

1.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一是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要求,以“五个转变”、“四个化”为核心,制定并实施社区卫生服务规划,重点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合理构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转型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整合和下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应急救治和基本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力量,做到“疾病防控立足社区、卫生监督进驻社区、应急行动依靠社区、城市医院牵手社区、责任医生扎根社区”,使农村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二是加快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创建,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根据《**省规范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标准(试行)》的要求,在20**年每个县(市、区)创建至少一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加快推广进度。20**年按照“规划引领,突出重点,严格标准”的原则,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要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县、市)的创建和推广工作,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一体化管理进程。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站的管理考核机制,落实中心对站的统一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1∶1000-1500的比例,配备社区责任医生,制订下发《**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规范指导各地的工作。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提高社区卫生信息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管理一体化、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信息现代化”。

2.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省的新农合工作已进入深化提高阶段,20**年将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个人缴费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00元,省财政对全省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参合农民的补助分别从每人每年的20、10、6元提高到40、20、12元,稳步提高新农合的保障水平。完善“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在实行大病住院统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费用报销制度,实行当场实时结报。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水平,减少补偿分段,采用补偿比例先递增后递减的补偿方案,争取住院补偿率达到30%以上,适当降低住院补偿起付线。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努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县为单位信息化建设完成率达95%。

3.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各项任务。

扎实做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深化细化服务项目内容,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提升服务工作质量。按照《**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全省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督查,在各地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全省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规范。搭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平台,有效发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作用。加强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管理,争取落实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工作经费补助。以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工作的实绩和政策措施的到位为主要考核达标内容,20**年,以县为单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达85%以上。

4.继续推进第二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

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健康体检经费,结合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开展乙肝等筛查,加强乙肝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健康体检的后续管理和对重点人群的跟踪服务,强化健康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按照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的要求,探索建立标准化的动态数字健康档案,加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管理,建立有效的城乡居民社区健康综合管理模式,让农村居民人人拥有责任医生,家家建立健康档案,更好地享有责任医生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

5.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主任)培训工作,帮助转变理念,更新知识,提高管理能力。组织开展社区责任医生岗位知识培训,提高责任医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工作任务。贯彻实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严格执行《**省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加强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争取出台全省性的指导意见,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8

(1)提高筹资标准。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90元,各级财政补助提高到320元,农民个人缴费70元。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

(2)提高补偿水平。指导各地不断优化统筹补偿方案,确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逐步缩小实际补偿比与政策补偿比之间的差距。

(3)扩大重大疾病救治范围。将儿童苯丙酮尿症、尿道下裂纳入大病保障范围。

(4)建立覆盖全县农村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在全县实施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工作。

(5)积极推进省内跨地区就医即时结报。以统一补偿方案、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即时结报为重点,积极探索开展新农合市级统筹。加强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级新农合信息平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县级新农合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全市新农合数据的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

(6)严格基金监管。健全完善新农合基金监管制度,形成卫生、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新农合基金监管长效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新农合基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民营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诊疗行为的监控,严厉打击套骗取新农合基金的违法犯罪行为。

(7)继续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和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门诊统筹制度,加大门诊统筹政策宣传力度。继续推进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形式的付费方式改革试点,6月底前实现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积极探索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支付方式改革。

(8)创新经办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工作试点。

(9)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独立法人设置。开展全县乡镇卫生院名单重新确认工作。

(10)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启动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巩固

“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继续创建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

(11)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绩效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调动乡镇卫生院的积极性。

(12)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派员参加全市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师急诊急救技能大比武活动。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对2011、2012年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13)继续推广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到2014年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

(14)继续实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组织实施对口支援项目,加强督导检查,建立淘汰机制。对违反项目规定、项目落实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

(15)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严格按照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发放时间节点和发放比例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经费交付给乡村医生。落实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由每人次6元提高到每人次9元的补助政策。

(16)积极探索乡村紧密型一体化管理。加大产权公有村卫生室建设力度。探索建立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聘用管理机制和乡村医生医疗风险防范机制。

(17)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推行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工作、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工作,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

(18)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各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按要求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19)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落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体检、巡诊、健教”三方面10项防治措施,重点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建设和农村医疗机构定期集中巡诊工作。

(20)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医改任务,重点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规范化管理,加强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和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动态管理与服务。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9

今天召开的全区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落实乡村医生补助,表彰奖励先进,安排布置*年卫生工作任务。今天的会上特区工委、管委会的领导还将作重要讲话,大家一定要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年农村卫生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特区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突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积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学校卫生和卫生行业作风专项治理,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动了全区卫生事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实现了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无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和其它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作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绩。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出抓好了预防保健工作。一是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计划免疫工作,全区“五苗”全程接种率达85%以上。同时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开展流感、麻腮、乙脑等计划外疫苗普种,有效防止了免疫性传染病暴发流行。二是落实措施,狠抓结核病防治工作,*年超额完成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结核病发现任务,督导服药面达100%。

(二)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婴幼儿系统管理:每季度结合疾控部门冷链运转工作,为辖区儿童开展4、2、1体检,六一前为两所幼儿园进行了健康检查,1-10月份共体检1300余人次,对查出的中重度营养不良、佝偻病、龋齿等疾病,及时指导家长改善喂养方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及进行锻炼治疗。二是孕产妇系统管理:1—10月份,我区产妇402人,住院分娩342人,住院分娩率达85%。无孕产妇死亡,无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三是艾滋病母婴阻断:1—10月份,我区孕期接受检测105人,产时接受检测228人。hiv检测率71%。

(三)积极开展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层层召开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机构,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全区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悬挂书写标语(口号)20余幅。由于特区领导重视,卫生部门积极努力,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高涨,目前全区已参合3万余人,占农村人口的86%。

(四)农村卫生工作再上台阶。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了全区农村卫生工作再上台阶。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在特区行政机构调整中,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机构相对独立、人员编制单列、工资全额预算、职能职责明确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区两级医疗卫生网络巩固健全。二是加大对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对于人员、房屋、设备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成熟一个办理一个,*年先后为20个村卫生室办理了机构许可证。四是狠抓卫生投入的兑现落实,在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争取村卫生室人员补助和建设经费3万元,确保了村卫生室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开展。

二、目前我区农村卫生工作现状

全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进农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我区村卫生室的管理先后经历了“农村卫协会管理模式”、“五统一管理模式”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等,村卫生室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发挥,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功能取向发生偏差。2001年5月8日,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使之能够为农民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病诊治服务,并承担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任务。”然而,我区现在的村卫生室大多把功能仅定位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上,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本应该放在工作首位的公共卫生职能上履行职责不够,本末倒置。

二是管理机制不伦不类。村卫生室名义上是集体办医的村办村管体制,实则是村不管、不会管,村卫生室变相的成为个人行医性质。多数村卫生室只有一名乡村医生,进药、收费、财务不清、收费不准等不规范医疗行为较为普遍。由于村卫生室自负盈亏,为谋求利润,不规范的从医行为也时有发生。尽管这些年来卫生部门在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村卫生室尚没有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管理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是药品质量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药贩比比皆是,乡村医生在进药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哪个的利润空间大就进哪个的药,根本不顾及、不考虑药品质量。由于我区没有设立药品质量主管部门等原因,便形成了药品质量管理真空,造成农村药品市场混乱和药品质量低下,无法保证用药安全。

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乡村医生中大多是通过培训而取得乡村医生资格执业的,正规医药院校毕业的只有极少部分。由于大多数乡村医生属土生土长,造成许多医药院校毕业生不能到卫生室参加工作,人员不能更新。《国家执业医师法》出台后,绝大部分乡村医护人员进不了门槛,没有真正具备行医资格。为尊重历史,采取培训考试方式对合格者颁发上岗证让其上岗,但实际业务水平并没有多大程度提高,难以保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质量。

五是公共卫生工作质量难于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大卫生问题逐渐突出,一些已基本控制和消灭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的迹象,一些新的传染病也不时出现。村级公共卫生基本无人管。加上乡村医生无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劳务报酬全靠药品差价来获取,造成其工作重心放在诊治疾病上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利益取向的偏移,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便出现工作真空,工作质量更无从谈起。

六是村卫生室建设与设备投入无来源。按规定村级卫生室用房由村提供,但我区目前多数村难以落实;有的村虽然提供了,但都是些简陋偏僻的房屋,有的以家代室,有的面积不足,有的缺少必备的医疗器械。虽然前几年通过开展甲级村卫生室创建活动,部分卫生室的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大多是乡村医生靠自己的力量,当地村委会根本没投入。

七是工作不平衡。我区目前只有60%的村设立了卫生室,真正符合甲级村卫生室标准的不多,尚有部分村卫生室达标还有困难,边远山区村卫生室空白村尚有7家;在防疫妇幼工作上,公路沿线较好,边远山区较差。

三、*年工作目标及措施

搞好农村卫生工作事关广大农村群众的直接利益。农村医疗预防保健做好了,更能使农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重要方面,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广大农村,农民就医吃药大多还是就近就地解决,建好管好卫生室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年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抓好农村卫生工作:

1、切实加大管好卫生室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卫生室的建设,不仅仅是主管部门的事,它涉及到各级党政组织,涉及到全社会,涉及到千家万户。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做到上下同心、达成共识,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尤其是各级党政组织一定要高度统一思想,切实把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卫生室管理作为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任务来抓,作为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作为关注民生、提高农民身体健康的实事来抓。

2、切实加大对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农村基层组织财力薄弱,各种税费征收取消后,无收费渠道和资金来源,维持自身正常运转就已经很不错了,无法对村卫生室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年我局将制定《村卫生室建设规范》,积极争取特区管委会的支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建设1-2个甲级村卫生室(*年安排2个)。

3、切实加大解决乡村医生劳务报酬的工作力度。由于乡村医生劳务报酬基本从药品差价中获取,没有固定来源,迫使其重医疗轻防保,导致其无法将公共卫生工作放在工作第一位。从*年开始,社会事务局将逐步通过公开竟聘的方式,给每个村或片(村人口数少的,可几个村安排1名)安排1名乡村医生专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其工资待遇可参照村干部标准予以补助。为促进工作开展,每年将根据《武当山特区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制定考核标准,每年一考核,每年一竟聘,优胜劣汰,做到谁服务谁受益、政府出钱买公共卫生服务,以体现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4、切实加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作为卫生主管部门,对农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投放更多的精力,落实业务指导的责任,发挥培训农村卫生人才的作用。根据行政村合并后的实际情况,以方便群众为原则,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强力推进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并责成卫生室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能。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条件,积极探索村卫生室管理模式,更好地让卫生室承担起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职能。

5、切实加大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力度。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国家公布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农村从医人员的执业注册、执业规则、培训考核、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作为主管部门必须按照该条例,认真抓好贯彻实施。与此同时,我们将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医科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一线从事医疗卫生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加强管理和引进人才,使这支队伍的医德医风得到明显改观,医疗技术得到有效提高,非法行医状况得到基本遏制。

农村卫生管理制度篇10

一、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完善西部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要保证西部地区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现,首先要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对合作医疗中的基金、医疗服务提供、运作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要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做到稳定人员、落实经费、完善制度。各试点地区的县级财政应保证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机构的正常运转。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克服管理上的松散、粗放等缺点,改变过去由某个部门独家办理的局面,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协调,统筹出力。力求使这些组织管理机构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障模式和控制医疗补偿费用,并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

要充分体现农民的管理和监督,应积极探索农民参与管理与监督的有效实现形式。

要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通过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鼓励西部省区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使县、乡医疗机构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治好农民的病、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上。

通过政策的指导和督导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考虑将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管理。理顺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管理体制,深化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对院长任用、工资、奖金分配、人员聘用等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分流、清退卫生技术岗位上不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优化农村卫生机构,加强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管理。

二、因地制宜选择合作医疗模式,积极探索长效的筹资机制

根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整体上可考虑以“大病统筹”合作医疗为主,以集中有限的财力,解决农民医疗保障中的主要问题。但在农民对乡村基层门诊还有很大需求量的情况下,必须处理好抗风险与兼顾受益面的关系。要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兼顾农民大小病的治疗。对各地来说,选择合作医疗模式,则要因地制宜,有所区别。当地选择何种模式,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承受能力、医疗消费水平而定。贫困地区应主要采取“保大又保小”的补偿方式。从中期发展来看,可以将以乡、村为基础的合作医疗体系向县、市范围的联办过渡,以提高合作医疗统筹的层次和范围。只有尽可能多地扩大合作医疗体系的覆盖面,才能降低合作医疗体系的管理成本,增强合作医疗的筹资能力和补偿水平,提高农民抗大病风险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合作医疗体系。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能否健康发展,基金筹措是关键环节。西部地区在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进行中,要建立起一种筹措资金的长效机制。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对西部地区来说,中央政府补贴的比重也必须更高;上一级政府对所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有一定的重点支持。要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将增加的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大病统筹,最大程度地用到农民身上。可考虑适当调整不同层级财政对新型合作医疗投入的职责分工,将大额资金筹集定位在中央、省级和市级财政,县乡财政承担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过程中的管理费用与零散支出。

在此前提下,各试点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采取不同的补偿模式及管理模式。要客观评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中各方的经济承受能力。要坚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确定合作医疗支付比例和支付上限。资金节余太多的,应考虑修改方案,进一步吸引群众参加,提高保障标准。要简化报销程序,确立群众易于理解和乐意接受的原则。在已经实行新型合作医疗的地方,有必要对方案进行再论证,让农民最大限度从中受益。在即将推行合作医疗的地方,在方案的制定时,应把保证新农合基金最大限度用于农民这一目标的实现考虑进去。在一些地区,可积极探索“个人所有、社会统筹”的运行机制,动员全社会支持合作医疗,逐步提高基金总量。农民个人缴费,可以合同的方式缴纳,明确应交金额、时间、地点及应享受的医疗服务、医药费报销的范围和比例。只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稳定的筹资机制,合作医疗专用资金账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合作医疗才能持续、长久。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有条件的地方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提高国家部分的补助标准,直至对个人部分全免。要建立广泛的经济合作基础,经济实力发展较快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的合作医疗制度要给予扶持,鼓励乡镇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壮大合作医疗,逐步增强其实力,扩大受惠覆盖面。

三、加强对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督,逐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对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做到公正、公平,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严格规范资金管理,提高工作透明度。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公平、有效地用在农民身上。要实行“阳光”操作,定期向社会公布资金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可考虑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审计等部门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监督委员会”,负责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定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对资金筹集、报销比例与减免范围、财务管理、出诊转诊、药品管理、卫生服务等诸多环节要实行专人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合作医疗基金应实行“收、管、支三分离”的封闭管理方式,即收钱的不管钱(农税部门)、管钱的不用钱(财政社保部门),用钱的不见钱(经办机构)。在县农业银行建立唯一的合作医疗基金账户,实行专户管理。并开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上银行系统,加强各相关部门对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整个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都在合作医疗专户中进行。对乡镇的财政拨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要进行严密监管和群众监督,防止任何形式的挪用和贪污滥用。

同时,还要努力做到医疗过程的信息公开化,确保农户的知情权;应依法成立由有关部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监督组织,定期对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医疗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要进行严格审计,并向农民张榜公布。建议对定点卫生院利润率进行合理限制,及时发放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卡,使农民既当受益者又做监督者。经办机构要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体制,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农民的信任度,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公正和有效地用在农民身上。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入保者过度利用卫生服务情况的出现。

必要时,在部分试点地区引入第三方管理模式,即引入商业保险机构负责医疗基金的筹资和运营管理。可以按照“征、管、监”原则,实行政府负责基金征缴管理,保险公司负责业务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的合办形式。合作医疗业务通过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的透明性和专业性运作,增加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

四、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卫生的投入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着筹资渠道少、水平低、覆盖面窄、稳定性差等缺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明显强化了政府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作为合作医疗的启动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比例,变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扶持为对农民群众需方的资助。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目标的实现,中央要继续给予西部农村卫生事业在政策、资金上的倾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卫生投入,以带动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要明确逐年增加投入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及时调整卫生投入政策,实行卫生投入向农村倾斜,保证各级财政都有足够的卫生资金投入到农村。

首先,可考虑调整西部省、市、县的财政出资比例,进一步提高省级财政出资的比例。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地区、西部贫困地区给予额外财政补助,让该参合的农民都参加进来。

其次,国家财政应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第三,进一步增加对西部农村预防保健项目的投资。重点是防疫防病、健康教育和营养及生活习惯干预项

目。要对西部农村的这两类项目继续提供公共援助。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重点用于预防性措施,以确保合作医疗参保人员获得免疫接种和早期疾病检查及常规体检等服务。

五、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建设

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是搞好西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基础。

在建设重点上,首先考虑艾滋病、血防、结核病等疾病重点地区的设施建设,并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进度要求,相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办的县级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功能,使之成为所在区域范围内的保健、医疗及技术指导中心,在县、乡(镇)、村3级农村医疗网络中发挥龙头作用。

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按照服务人口和交通情况划定服务半径,重点规划、建设好乡镇中心卫生院,承担区域内的村卫生室业务培训、指导及病人接转等职责。积极推进乡镇卫生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格局。政府安排乡镇卫生机构面向农民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县、乡两级财政可视情况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对其富余人员要与农村事业单位改革同步精简。应努力把乡(镇)卫生院建成有活力、有能力,为广大农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疑难症能防能治的医疗保健中心。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除承担政府规定的预防医疗保健工作外,还要承担农村基层的疫情报告职能。在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进行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大力推行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要进一步促进县乡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逐步加强乡、村两级卫生组织的功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要着力建立有利于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竞争机制,避免因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定点导致“垄断”现象。

六、加强西部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目前,要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提高西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应利用地方高中等教育资源,定向为农村贫困地区适量培养短缺适用的卫生人才。可以考虑分期分批从行政村选拔尚未接受专业教育的年轻卫生人员和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进行3年左右中等专业水平的综合医疗保健教育,用项目经费对所需学费和生活费给予部分补贴。采用合同形式规定其毕业后去县医院或乡卫生院实习,通过考试取得乡村医生资格回村从事基本医疗保健工作。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西部各省区都应设置为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或者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有一定素质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从长远来看,必须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强化面向农村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育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包括本科或专科等。同时,通过提高待遇等手段,留住农村卫生服务人员。

七、进一步促进西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

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将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提供支持(医疗救助实际是一种免费医疗制度,主要救助无筹资能力的贫困人群,其资金主要来自于地方财政)。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在最贫困人口中又有50%左右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保障线标准合理适当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医疗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并注意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以充分发挥制度合力。2006年,中央财政将相应安排资金9.5亿元,比上年增加6.5亿元。对西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推进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要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可由政府在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医疗救济基金,专门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西部地区医疗救助对象可确定为无固定收入、无生活依靠及生活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群,这样可使贫困者得到救助,且方便可行,减少组织成本。享受医疗救助的对象,除了本人申请外,必须经过必要的资产收入情况调查,符合情况并经批准后,由指定的医疗机构提供免费的医疗救助,保障其最低的医疗需求。

要在相关的扶贫规划中充分考虑乡村医疗机构的建设问题。对贫困乡镇,地方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按照一定标准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并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统一配备基本医疗器械、桌椅等设备。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

八、积极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应积极组织城市大中型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双向转诊、巡回医疗、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重点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在卫生队伍建设上,通过定向培养等形式,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并保证“城市、军队医院为卫生院、所的医务人员提供免费培训、技术指导,帮助基础设施建设和捐助医疗设备;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城市医师晋升中级和副高级职称前,要在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等政策规定的落实。

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扩大试点范围,总结现有试点省区的经验,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西部各省区,通过多方努力,真正打造一支能长期扎根农村、技术精湛、热心为农民服务的医疗队伍。

九、加强农村药品监管,维护农村医药市场秩序

要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逐步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医药用品的政府采购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让利于民,受惠于民,农村合作医疗的医药用品应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要实行由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农民代表共同参与管理的新格局,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对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拥有充分的管理监督权。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严格农村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准入制度。在此前提下,进一步鼓励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和延伸,鼓励大型药品企业通过兼并和改造县药品批发企业,建设基层药品配送中心,规范医疗机构购药渠道。加强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的监管,及时向农民有关医疗服务和药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

十、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供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