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十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04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1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2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批准号:QJZ1250013)“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对海口市六所完全中学的2万多名学生做了心理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共三个量表。发放问卷25000张,回收23116张,剔除无效问卷216张,有效回收率91.6%。课题组将有效回收的问卷先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分门别类,整理装订,然后按10%的比例,等距抽样,录入电脑。本研究使用的分析工具为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9。现将本课题的描述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对样本结构的频数分析

1.学校样本结构。本次参加调查的学校分别是:湖南师大海口中学、海口景山学校、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海口华侨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口实验中学等六所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其中,前三所为民办学校,样本数544名,占23.8%,后三所学校为公办学校,样本数1746名,占76.2%。

2.年级样本分布。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7~12年级的各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173名,占51.2%。女生1117名,占48.8%;初中生样本1011名,占44.1%。高中生样本1279名,占55.9%。

二、对中学生亲子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1.亲子关系均值解析。本次亲子关系量表共有20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描述情况的符合度打分。若总分在60分以下,表示亲子关系已有了危机,须马上调整;若总分在60~80之间,表示亲子关系还算良好,但是还可以更好;若总分在80分以上,表明亲子关系很好。本次亲子关系调查的均值为70.22,属“还算良好”。

2.亲子关系频数解析。按照以上评分标准及解释,有23.0%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分以下,属“亲子关系危机”;有47.6%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80之间,属“亲子关系良好”;仅有29.4%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得分在80分以上,属“亲子关系很好”。

三、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频数分析

1.同伴关系均值解析。同伴关系测验由28个陈述句组成,每个句子后面列有“是”和“否”两种答案。要求中学生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是或否的判断。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将所有项目的得分累加起来,即得总分。对总分的解释规则为:0~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的行为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本次同伴关系测评的均值为7.12,属于“0~8分”,说明中学生与朋友相处的困扰总体较少。

2.同伴关系频数分析。按照以上解释规则,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有25.6%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困惑轻微,这两项合计91.9%。只有8.1%%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存在中度以上的困惑。

3.对同伴关系的维度分析。同伴关系测验又可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B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C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D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

系统统计的结果显示,B组和a组的均值较高,分别为2.49和2.04,C组和D组的均值较低,分别为1.35和1.24。有6.4%的中学生交友困惑较大,2.8%的中学生不善交谈,0.9%的中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困惑大,0.9%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困惑严重。调查发现,84%的中学生待人接物能力强,79.2%的中学生与异性交往得体,65.2%的中学生善于交谈,54.6%的中学生交友交际能力强。

四、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频数分析

1.师生关系均值分析。师生关系测验共有18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若总分为24~36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严重;9~23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9分以下,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较少或很少。本次测验的师生关系均值9.83,属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

2.师生关系频数分析。根据以上对总分的解析规则,有39.3%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中度困惑,7.6%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困惑,两项合计46.9%。只有11.8%的中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3.对师生关系的维度分析。师生关系的测验又包括aBC三组,a组的分数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B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C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之间地位关系上的困扰程度。系统输出的结果显示,aBC三组的均值分别为:2.89、4.82和2.12。这说明中学生总体在师生情感关系上困惑最大,属中度困惑,在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上困惑较小。

五、结论与讨论

1.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本次研究发现,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远高于亲子关系融洽(29.4%)和师生关系融洽(11.8%)的比率。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8.1%的比率,也明显低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师生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46.9%),这说明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这可能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提升有关。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学生是自古以来同伴信息交流最便捷、最活跃的一代。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困惑较少,中学生在交谈能力和交际交友能力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本次研究发现,中学生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只有11.8%,明显低于亲子关系融洽度(29.4%)和同伴关系融洽度(66.3%),师生关系中度困惑度以上的比例46.9%,明显高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8.1%)。可见,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师生情感距离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大(65.5%),无困惑的比率最小(18.1%);中学生在师生地位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小(27.1%),无困惑的比率最大(48.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困惑中度以上的比率(39.9%)和无困惑的比率(36.1%),均介于前面二者之间。可见,师生情感距离困惑是当前中学生师生关系中最大的问题。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困惑是教师、学校和教育对社会当下的困惑,是市场经济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侵蚀和塑造,是情感对理性的妥协和屈服,是教育日趋功利化的结果,是师生关系商品化的镜子……是这一切在中学生心灵上的反映。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课外有偿补课的繁忙景象,只要听听关于师源性身心伤害事件的报道,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2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惑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76-02

就目前而言,新课改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课程的内容“繁琐、困难、生偏、陈旧”,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之间不能够很好的融合,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学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的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构架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困惑,从而影响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不被重视,总是处在一个教学的边缘地位,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上,也拨了一批资金进行辅助,但农村的教育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教育范围大、校点较多、师资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等。就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性的教育工作而言,其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1.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困惑。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门学科。不难发现,在新一轮的课改的实施过程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艰难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小学中,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教材往往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为接受能力稍微强一些,通过自主的学习和培训往往会对新课程的内容略有所悟,但是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因为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接受能力又比较慢,往往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他们在新课改这样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当中不断徘徊,不知道具体的方向在哪里。但当还是要靠分数来决定成绩的时候,就又会朝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一些年轻的老师已经接受到了新课程的内容,可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设备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工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也就只能机械的对学生传递一些所谓的“新课程”,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新课程的实施基本上还是一纸空文。

2.新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并不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研究所提出来的,其本质上是结合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方式所提出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实际上,在一些农村小学中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了,可是由于其依旧采取大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即便老师的激情再充沛,教学情境设计和再新颖,当看到一大班的学生,五六十双的眼睛齐刷刷的望向老师的时候,老师就会产生困惑,不知如何在课堂井然有序的情况下,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此外,由于农村中小学的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部分学生并不喜爱学习,甚至会厌学,而一些能力较强的优等生,也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取到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进行补给,同样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

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解决措施。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而言,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也最了解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因此农村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实行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材选择机制;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三是建立完善的新课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变培训的形式,提升培训效率;四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构,从评价内容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机制。

小学的学习阶段是一个人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现如今社会却还是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小学语文这样一门文艺性质很强的学科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这样的后果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要想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就需要从本质上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除了上述方式外,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同样也是极为必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新课程的推广不能只是一纸文书下达就可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必须对农村小学中例如投影仪、教室、有关教具等一些教学设施进行换新改进,才能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代的教学工作不应只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有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才能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中华.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4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案例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是新课程下对数学教师的要求。而在实践过程中,从我的自身经历来看,往往在一个教师实践成功一个创新的课堂,那其中的收获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莫大的。现在的数学课堂中小组活动随处可见,已不算是新生事物。小组活动作为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它强调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依据,主张学生更主动、充分地学习,强调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以生生之间互动的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或判断,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次数学新授课“加权平均数”,这节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是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了增加其学习兴趣,我便采用了小组活动形式,把课堂教给了学生。

首先,我向学生们说明这一课的内容,让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然后我布置了活动内容,如下:

活动一: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右表:

(1)分别求出每个人的平均成绩.根据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

(2)小杰皱了皱眉头:我比较看重采访写作能力,想把3项测试按5︰2︰3的比例,计算每个人的成绩。请你按此比例计算出每个人的成绩,由此决定录取的人选。

(3)比较(1)与(2)计算方法的不同点,由此思考:(2)中计算得到的成绩可以怎样命名?

(4)你能否改变问题(2)中的“权”,提出一个录取问题

活动二:当前,党和国家正大力倡导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一般由身体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三项指标组成。下表给出的是反映张老师、李老师幸福指数的三项指标得分。

(1)若身体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的“权”依次为:40%,30%,30%,试问:哪位老师的幸福指数高?高多少?

(2)小丽说,只要把生活质量的“权”选取的足够大,李老师的幸福指数就高于张老师的幸福指数.请仔细观察两位老师各项指标的得分,小丽评价两位老师幸福状况的做法客观合理吗?心态是否积极?为什么?

1.小组讨论

【教师行为】

(1)明确讨论任务,组织学生讨论。

(2)学生讨论过程中在各小组巡视,组织并维持小组讨论秩序。

(3)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但不进行具体讲解,同时了解把握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师: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拿出上课前老师所发的纸与笔,开始交流;一人执笔,其他同学帮忙补充、检查、纠正、计算。

【学生行为】

(1)小组长按照以上活动一、二中的几个问题的顺序依次指定小组成员逐一发言,其他人补充,最后集体提出困惑与难点。

(2)记录员做好记录(特色发言、困惑与难点),小组发言人准备发言。

师生活动:学生先分组交流,小组完成后,互相交换纸与笔进行互动,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组织学生相互点评,请一组同学代表黑板板演。

2.班内交流

【学生行为】各小组发言人依次发言,提出小组交流过程中的要点、困惑与难点(指定一名发言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行为】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内交流,要求后面的小组发言时不要重复前面的观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将要点整理记录在黑板上。

3.二次讨论

【学生行为】针对小组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各小组再一次进行讨论。

【预计存在问题】你能说出问题(2)中的权吗?

利用加权平均数研究、分析、评估事物,选取“权”时应注意什么?虽然加大了生活质量的“权”,但工作质量的“权”却减少了。太重视生活质量,忽视工作质量了;心态不积极。评价事物应合理客观公正,心态积极向上!

【教师行为】教师再一次巡视、引导,收集学生仍然不明确的问题,并思索解决方案。

解答困惑:解答学生二次讨论中存在的困惑(对于有的小组已经解决的,可以请该小组发言人解答,对于大家共存疑惑,则由教师集体解答。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5

师范毕业,我在乡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学两年后,到现在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其中也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惑,也曾经苦苦思索过,做过很多的努力,尝试作一些改变。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些看法。

1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普遍的现实,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就自己对附近的一些农村学校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来看,多数的小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更不用说习作了。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差的小学生,除了对语文能力的各个层面细育漫化,及牵扶而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些初中的学生也是一般,令不少的语文老师感到头疼,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用了不少的方法,可还是收效甚微。笔者在作班主任期间也深有体会:看了不少学生的作文,自己班的和其它班的,多数是错别字甚多,词不达意,句不成句。其它的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景况也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2语文教学时间较少

语文课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当然细化在教学的各个流程,如朗读课文中的咬字断句,字词音形的识记与运用性的理解,课文重点文段中的字词句解读与表达等,都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环节。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若单靠教学流程中的某一个短暂时段来践行,那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分门别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教。如有时候为把课文读通就得耗去一个课时或不止一个课时。如此以来,语文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显然捉襟见肘。

3考试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考试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若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论先进,论功过,论奖惩,则就对平凡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逼迫着他们视功利为脸面,视功利为出人头地的手段。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迫使教师视学生学业成绩为自身脸面,注重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时间捆绑战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得把所有学习时间都耗在了反复讲练之上。另一方面我们的诸多语文教者,也很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素养的细育漫化,及教学流程中的精耕细作,试图给出一定的时空漫漫导化学生。但这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时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于是又只好在应试中且行且止。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年度的行教行为,就在这反复选择中困惑地前行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其改革意义更是深远。虽然新课改的诸多新型理念生发于教育名家和教育名师的笔端,也能常见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检视农村的语文教学,甚至去了解这些语文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在困惑之中。

4“新课程理念”走进语文课堂的困惑

在新课程里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多数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受条件限制,岗前培训每个农村学校一次也只能选派1——2名骨干教师参加,剩下大批的一线语文教师就只有通过一两节公开课、示范课而“东施效颦”了。新课改在部分农村学校成了极少数青年骨干教师追求的事业,成了上示范课、公开课才展示的窗口。其次是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培养,应该贯彻其学习的始终。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正在经历从“非课改”到“课改”两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时,除少数学生有不乏见地发言外,更多的便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的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

5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农村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进行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及其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这就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时常出现了断层。因为诸多的农村语文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6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困惑

农村学校教学中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现状。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存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长期以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习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的子女为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困惑;解决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 数学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

1.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2.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此时,立即要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3.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应用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以往应用题的内容比较枯燥,有的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数学的生活化,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题给应用题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了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有时候会摆脱传统的应用题的教法,线段图、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等等的训练减少了。到底应用题教学该不该重视以上提到的有关训练,我比较困惑。

4.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如何体现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处在实验研究的初始阶段,没有标准可依,没有模式可仿,又谈何容易?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二 对于上面几个困惑我给出了如下几个解决策略

1.提升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任何问题都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我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虽说学生是学习个主体,可是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的导演,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才能使教学形式艺术话,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高水平的数学教师,必定有高水平的课堂语言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性一般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准确、简洁、生动、幽默、节奏感强。也就是说,如果数学教师能简练、准确、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和神采奕奕地表达教材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案),那么就会像那些注重语言表达艺术的说书家那样成功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在一种近似艺术享受的学习环境中顺利地掌握教材内容,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这样就使教学的形式艺术与语言表达艺术达到和谐统一。

2.探索和创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虽然是当下一种比较流行也比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但是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这种模式,要根据自己学生实际在课堂中灵活运用这种模式。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3.抓住本质,实现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

从学生方面说,学生最怕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除了在新课程导入过程中尽可能的通过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抽象才数学问题,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虽说有些应用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遇到的,也要让学生明白例题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句我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不做题,因为实际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不是学生实际能遇到的。但一般应把这些应用题的难度降低分成若干小问题或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逐步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恰当使用,可起到创设教学情景,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的应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 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中学数学杂志;1993年第1期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蔡纪培.城厢区西厝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困惑;策略;独立思考;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借助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学的自主、交流、互助与合作,已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为标准,以小组总体学习成绩为评价依据的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这一方法。然而,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出现这样那拥奈侍猓令我们困惑:

困惑一、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组建不合理。

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小组。教师的初衷是尊重学生的自,使小组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事实上自由结伴的小组成员通常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来组合,人数往往不均等,多的八九个人,少的两三个人,小组之间水平差异也很大,有的组力量强大,有的组力量太薄弱。这样,各个小组力量不均衡,导致有些小组没有竞争力,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困惑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不深入研究,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哪个年级,都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教师走进课堂,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就要求同学组成小组开展讨论、研究,此时思维敏捷的同学抢着说,有的同学说得少,个别学生只能依赖盲从;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不知道如何合作,汇报结果没有经过归纳总结;有的同学只顾着争执吵闹,合作交流无法进行;还有的分工不科学,学生趁机偷懒玩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困惑三、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马上开始发言,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听清同伴的发言。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有的同学汇报的还是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而不是小组的学习成果“我们小组认为……”。学生没有良好的交流、倾听的习惯,总是急于表述自己的看法,无心倾听别人的观点,导致合作实效性不强。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照思维活跃度,学习成绩、表达能力、男女比例等均衡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小组长、整理员、记录员、汇报员。其次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整理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汇报员负责归纳小组意见,并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小组成员间的角色可轮换进行,使每个同学在每个角色中得到不同的锻炼。分组时一般每组以4-6人为宜,而且每个小组的成员相对固定,最少半个学期不变。

二、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思考、发问、探索、讨论、创新及尝试成功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三、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它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成功。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无法落到实处,更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四、大胆放手,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

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评价。

六、及时评价,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馈。

评价作为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小组合作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适时、适度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总结学生的合作成果,对于积极合作和成功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励他们以后更加努力。对于落后的小组和合作实效性不高的小组,教师要帮他们找到落后的原因,使他们奋力前行。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进东.用活动数学优化小学阅读教学[J].期刊论文(新课程小学版),2010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8

困惑一: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普及,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反映了时展的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但在农村中学,信息还是相对落后,虽然现在学校配有电教设备,但拥有率及普及率还比较低,再加上图书资源和相

应的教学参考书籍的缺乏,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层面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使得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们何时拥有跟城市中学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困惑二:

教师的期许值与学生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农村的小学教育阶段中,一些学校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颇,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让他去打球、绘画、跳舞等等,还美其名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声韵母、声调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把原来对小学的压力转向了初中,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而受到了限制。教师不由得感慨,我们何时能有城市中学这样的生源。

困惑三:

农村语文教材相对单一和受限制。我认为农村的语文教学要和城市里的学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要体现农村的特定环境。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体现在教材的创新上。教材的内容要让农村学生所喜闻乐见,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当前我们农村中学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本省的情况从中选定的版本。这套教材成了命题的唯一依据,因而没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实上,单一的教材无法与农村这种特定的环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它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乡土教材,可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教材呢?

困惑四: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9

关键词:实践反思;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探索

一、关注重点问题,让教师投身于校本研修中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知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有心理上的困境、教学中的迷惑等,这些都是教师没有办法回避、需要正式面对并且迫切解决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调整校本研究的方向,研究主题更加明确,聚焦在教师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和真实的问题上。例如,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上,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实际教学投入的精力不多,甚至有的直接就忽略不教,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主题研究时,让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教学困惑进行提问,然后让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看自己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最后选择一些有共性的、代表性强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例如:

①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良好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堂?怎样才能凸显出数学综合实践课堂的价值所在?

②如何才能协调好数学实践与其他领域各个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③如何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实践活动课题?

④如何才算是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共鸣性比较大的问题,对教师的困惑极深,并且与教师、课堂、学生紧密地联合起来,如果解决起来,这些方面缺一不可。在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对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就会让教师积极地投身于校本研修中,共同解决遇到的教学问题。

二、加强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在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模式中,教师不应该再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对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沟通中,不仅教师能够获得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同时还能把自己的教学观点和认识与大家分享,这样自己的经验就成为大家共同的经验,有利于整体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可以以教研组、年级组的形式组织教研活动,以此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教研组也可以采用共同备课的方式寻找更多的教学方式,发挥大家的经验和智慧,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备课质量,使教案更加新颖。作为教研组,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个研讨的主题,让教师根据主题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然后大家共同交流、切磋,@样还能提升自己对研讨主题的进一步认识,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小学数学校本研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各位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这样交流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也是对教师校本研修成果的有力保障。

三、充分发挥教学能手的示范作用

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技术过硬、讲课优秀的教学能手,这不仅是学生的幸运,更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学校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组织其他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课堂上听课,或者是定期让教师做示范课展示,这样才能让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展现出来,让其他教师可以有机会观摩学习,以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让教师亲手带几个徒弟,让经验欠缺的新教师能够快快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四、自我反思,持续跟进

校本研修不仅是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要不断地坚持让教师有充足的后劲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研修结果。教师在研修活动上有所收获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认识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是在行为上有所进步。把研究共识进行转化,才算是达到了对教师研修的主要目的。这里所说的校本研修不是单单的一个活动,随着活动的结束整个研修就结束了,这里的研修其实是新的开始,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然后把自己在活动中所有的研修成果进行实践,通过实践结果总结出新的方式方法,并且能够及时捕捉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这样才算是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人,这样也算是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本研修主要是对一种新型的教研问题的培养,是提升教学成果的重要

方法。

总之,虽然新型的校本研修模式已经开始有了雏形,但是还没有被小学广泛地应用起来,并且如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补充,但是,不能否认校本研修模式的有效性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贡献。每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对这种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使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这样才能让研修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篇10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困惑解决困惑尝试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3.更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不论是多么堂而皇之的教育理论,只要高考不废除,就必须遵守考试定成败的游戏规则,在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尽可能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譬如,针对字音、字形必须多反复的学习需求,我们有的老师设置了常规作业,有的老师多听写,多检测。针对散文阅读的难点,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读,而且练。从语文学科的规律出发,找到更符合语文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