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3:46

小学国学教育篇1

英文名称:elementary&SecondarySchoolingabroad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委

主办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8495

国内刊号:31-1037/G4

邮发代号:4-3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小学国学教育篇2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和国际危机的频繁出现,美国越来越感到在全球化,美国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的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不能做孤芳自赏的国家,与军事的强大不足以使美国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沟通、对话,不断理解别国的与文化,才能使美国得到别国的信任与支持,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共同发展。

一、开展国际教育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需要

美国近些年来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0%。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中小型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中每6个工作岗位就有1个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美国经济界表明,世界2/3的购买力和95%的消费者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国学生将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知识是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21世纪的美国劳动者既要掌握高科技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国际沟通与理解能力。因此开展国际教育,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是美国教育领域为未来培养合格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一项。

(二)安全保障需要

正如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造成的强烈震撼一样,“9·11事件”的爆发也给美国教育敲响了警钟。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不同和对不同宗教信仰的误解是“9·11事件”的根源,反恐策略必须从军事打击上升到文化与意识的沟通与同化。因此,加强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外国语言的是保证美国国土安全的举措。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研究仅局限于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美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很少有国际方面的知识。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美国应该从中小学就进行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是双边的,既要理解别国,又要通过与别国的对话、教育文化交流消除别国对美国的误解。除国家安全问题以外,环境问题、艾滋病等问题是不分国界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

(三)人口构成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美国人口多元化现象越来越显著,目前纯正的英国白人移民后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40%左右,在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越来越多地出现亚洲人、欧洲人、非洲人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美国人来说,对身边不同种族人的理解与尊重是美国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美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世界霸主地位的巩固,美国政治决策内事务与外交事务的界限逐渐模糊。美国的未来是与许多国际政治危机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人必须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美国的政治主张以及维护与巩固美国的国际地位。

(四)学生国际知识贫乏的现状所需

2001年6月,美国国家亚洲委员会在美国中小学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掌握亚洲知识的调查。调查结论是美国学生对国际知识,特别是亚洲知识严重贫乏。调查报告提供了以下两个数据:25%的高中学生不知道美国与亚洲之间相隔的海洋的名称;80%的高中生不知道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2002年,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对9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了有关地理知识和当前国际形势知识的调查。美国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位于倒数第二位,83%的学生在地图上找不到阿富汗、以色列等一些国家。国际知识的贫乏使美国政府感到国际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进行国际教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二、国际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要想在21世纪继续立足于国际舞台的领导地位,美国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历史和社会制度,还要放眼未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理解能力和国际事务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国际教育正是以此为目的培养未来的美国公民,具体来说,国际教育有以下几个目的:1)为未来社会培养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传统和当前国际事务的公民和劳动者;2)为未来社会培养能够抓住国际机遇,迎接国际挑战的商界、政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社会精英和领导者;3)培养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加强与非国家的交流与合作;4)加强美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交流,以待共同创造世界美好的未来。

中小学的国际教育是指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一些国际问题,向学生传授其他国家的语言,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其他国家、其他种族人民的尊重与理解。

三、国际教育的实践

为达到国际教育的目的,美国联邦、州、学区与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探索与尝试。国际教育目前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主要是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和在外语、社会、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中渗透进行,如在地理课中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生物课中讨论世界生态系统问题,在美国历史课中讨论移民问题。一些具有国际知识的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中会向学生讲解一些国家历史文化知识,表达国际理解的立场与态度。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国际教育专题,就一些全球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如环境与健康、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国政治和当前问题等。2003年1月,高盛(GoldmanSachs)基金会表彰了国际教育优秀学校,以下两所学校的国际教育经验值得关注。

(一)约翰·斯坦福国际学校(JohnStanfordinternationalSchool,简称JSiS)

约翰·斯坦福国际学校是开展国际教育比较成功的一所学校。该校是一所公立双语小学,成立于2000年,约有400名学生。学生中41%是白人,29%是西班牙籍后裔,22%是亚洲和环太平洋岛屿国家的人,7%是本土美国人,还有1%是其他种族人。该校开展了双语浸入式教学,要求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开设西班牙语和日语)。外语教师聘请外籍人士,核心课程的讲授以英语和所选外语同时进行。学生们每天一半时间用选修的外语学习数学、科学、异国文化、文学等课程,另一半时间用英语学习阅读、写作、社会学课程,所有课程都渗透国际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还邀请一个地区家团体到学校向学生讲授世界各民族、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移民学生的英语教学和为移民家长开办夜校进行英语辅导,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及家长了解美国大有帮助。该学校与当地的一些国际商业组织和华盛顿大学建立了伙伴关系,得到了它们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支持。学生可以了解这些商业组织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可以参观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更直观地了解国际知识和当前的国际动态。最近,该学校与墨西哥的一所小学也建立了联系,学生们通过因特网与墨西哥学生交流,了解墨西哥学生的生活情况,并且积极为他们募捐,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小学国学教育篇3

一、“国学”的含义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二、创新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国学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品位和内涵,彰显传统文化并结合学校自身历史和传统,发掘自身优势,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出谋献策,身体力行营造出以人为本、国学见长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围墙说话,让墙壁育人”。比如围绕儒家经典“和合”思想,建立“和合壁”、“孝心墙”、“感恩墙”,文化长廊有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及思想主张、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有效利用校园的主体墙、内操场墙壁,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师生们共同在侧墙上泼墨挥毫,体育场边墙上简练的运动剪影;休闲区墙上写意的山水国画;教室外后墙上经典的唐诗宋词;抽象的现代绘画,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让生硬的围墙变得赏心悦目,静止不变的墙壁变成国学内容丰富的“立体图书”:一幅幅无声的图画以鲜艳的色泽、丰富的内涵形象阐释着中国文化的丰美流长、演绎校园的书香静幽。打造精品国学文化长廊,集中展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师生绘画、抒发书法、刺绣、剪纸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正完美,更在于它的内涵,为师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搭建展示的舞台。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既展示着迷人的艺术芳香、展示着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讴歌,同时也展示着学校国学教育成果。通过这些富有国学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其中得以充分实现;在国学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里,生命的生动与韵律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展现,环境育人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诠释。

(二)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我校就小学阶段国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积极挖掘国学教育因素,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延拓展,形成了“刺绣为主、百花齐放”民族工艺特色课程以及民族工艺特色培训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将国学教育深入课堂,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

小学国学教育篇4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国学教育的立场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了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国学教材

小学教材中的内容,除了富有时代感外,还有许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课堂教学,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门口,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小学(1~6年级)学习的国学内容:

1.古典诗词专题

1~4年级侧重于五言绝句;5~6年级侧重于七言绝句。

2.国学经典

1年级上册、下册《弟子规》;2年级上册、下册《三字经》;3年级上册、下册《千字文》;4年级上册、下册《笠翁对韵》;5年级上册、下册《增广贤文》;6年级上册、下册《幼学琼林》。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教法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能与古代英雄、圣贤、伟人们对话,能领会到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文言文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有课前导入、课中渗透、课后提升等教学方法。利用早读、午休等时间每天安排10分钟国学经典诵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别教授不同内容的国学书籍,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由语文教师具体组织,背诵内容是课题组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内容(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经),并将其书写在前黑板的专栏中,供学生们一周背诵用。对于国学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单一的读、背、诵。比如在中华经诗美文,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时候,我便采用了故事会的形式,这样的组织形式学生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更加兴趣盎然。对于古诗的诵读,可以是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汇报诵读、展示诵读、个人诵读、合作诵读、表扬诵读等,同时给学生补充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扩大他们的视野和诵读积累。

四、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不仅提升了孩子的文学能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素养,更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国学讲求“和”的理念,认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适当、适度、适中的范围之内,才能和谐。又比如,国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思想、民族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追求,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目标理想等。因此,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和中心开展国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国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小学国学教育篇5

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是一个有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家。良好的教育传统使这个国家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也使国民普遍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歌德、海涅、爱因斯坦、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这些德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名人,不管提到哪一个,都能让我们肃然起敬。德国国民的高素质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当中,如不乱扔纸屑、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上楼梯右行等。德国国民高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

在德国现行的体制中,教师属于公务员,职业稳定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们在走访洪堡大学教育学院时,从学院招生情况来看,每年70个学额就有1750个中学毕业生来申请,优秀学生也把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方向之一。在德国,教师职业比较稳定,一旦入职几乎没有主动放弃工作而选择其他职业的,也基本不会发生被辞退的现象。在中国,教师地位虽然已有所提高,相当于公务员,但是收入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2007年中国社科院广东分院的调查报告,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仅高于一些非洲国家;而德国教师的收入位居世界第三。德国教师的工资分为15个档次,最低档次为每月2400欧元,最高档次为每月6000-7000欧元。

德国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是规范而严格的。科学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师范毕业生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入职的起点高、质量优,为优质义务教育奠基。柏林地区的师范生主要来源于洪堡大学小学教育学院,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该学院学制为5年,采用专业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需要修足180个学分,其中90个学分为基础专业分;60个学分为其他专业与技能分,考查体育、艺术等;30个学分为实习分,实习的时间为1至2年。德国的师范生在实习期过后还要经历一次考试,才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成为正式教师。这样的教师培养和考核制度使德国教师具备了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也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保证德国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具备了较高的水平。

在德国,教师的幸福感较强。在访谈期间,我们多次向校长和教育局官员提问:“如何评价教师?”得到的答案是:不能用某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特别是用分数情况去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在德国,教师很少接受检查与打分。在这里,教师不用评定职称,也无需参加评选各级优秀教师的活动,每个教师只是用心地教书育人。

此外,德国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也不多,这充分保证了德国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常规的培训方式主要由教育局下设的专业机构承担,一般每年3到5次,教师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培训。

在德国,教师间的关系很单纯,教师普遍能愉快地合作教学。合作教学在这里不光是理念,更是行动。我们在安娜林特小学的六年级音乐课上就发现有4名教师一起教学,课堂上教师们按各自的音乐特长分工合作。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也有两位教师共同执教的情况,而且两位教师没有主次之别,教师以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学校管理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大同小异。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各阶段教育均为免费。只有柏林州的小学学制为6年,其余各州均为4年。4年小学过后,经过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过滤阶段”,德国学生方可进入所谓的“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小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有初级中学(包括五年级至九年级)、实科中学(五年级至十年级)、文理中学(五年级至十三年级)或综合学校(包括上述几类学校)4个选项。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在各州,州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通常分为三级,即州教育局、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德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学校管理工作充分的自。每隔5—6年,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督查一次,督查内容包括听课以及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等。督导部门给规定的每个项目打分,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教师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律性、学生之间的合作等,最后按a、B、C、D四档给学校作出综合评价。如果学校在督查中不合格,城区督导就会年年到学校督查,合格学校则不用每年接受督查。这样的管理模式既给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又充分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德国实行公开招聘校长的制度,有志于担任校长的老师要参加相应的培训。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对有志于成为校长的教师的定位阶段。参加这一阶段培训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考试、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第二个阶段,准校长要接受为期三周的校长培训。第三阶段,着重针对校长日常工作所遇到的一些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案例讨论等。

德国学生按学区就近入学,学生如想到学区外小学就读,需提前提交申请。原则上学校对学区内学生都要接纳,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如果学校对其进行说服教育不奏效,可建议该生转换班级或转学。学校有权开除学生,但开除学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德国对天才儿童的培养有一系列的科学跟踪和辅导,和美国提倡的精英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各州、市通过立法出台政策予以保障。天才学生在柏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政府给予学校补助资金。天才学生坐车到较远的学校上学也会得到政府的交通补贴。一些有艺术、体育、科学等方面兴趣且天赋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兴趣班、大学、工厂等社会有关机构接受学习指导。在柏林的居民区,你会看到向学生免费开放的标准足球场;社会上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画廊、歌剧院等,也是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这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场所,大大促进了这部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小学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德国在关注均衡教育的同时,也对天才学生进行系统的追踪和辅导。“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德国教育对天才学生的追踪和辅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天才学生给予特别的辅导,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政策促进天才学生成长。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可建立天才学生档案,并因材施教,为中国培养杰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让优秀人才加盟到教师队伍之中,让所有教师感受到职业的使命、尊严与幸福,是德国乃至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追求。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落后,师范生素质较差,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社会对教育者的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搭建各种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评价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显示系统。只有让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使教师感到幸福,教师才能真正潜心于研究,才能走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淡化升学考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德国,不存在所谓的“中考热”“高考热”“学历热”。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校学习,上职校是德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职校生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国内,家长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寄望过高,这很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辅导、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建设校园文明。德国的学校一般只是一栋或几栋三层左右高的楼房,很少有室外活动场地,但其校园却让人心旷神怡。地面上没有垃圾,墙上和课桌上也没有涂鸦,学生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在上下楼梯时都让道右行。有一次,我们在一所学校听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师要用投影机,马上就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有帮着放下幕布的,有帮着接通投影机电源的,有关上教室电灯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上完课,学生会自觉地把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摆放整齐。就是在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一丝不苟,感受到了他们良好的素养。

小学国学教育篇6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学习和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公平对待学生,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让他们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培养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自信心;创造性;探究性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人类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离政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在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把基础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如今国际大交流的时代,美国作为本世纪涌现出来的最具实力的经济大国,在民族素质上也自成一派,为世界各民族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榜样。当代几乎所有重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科学发明均出自美国,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如此发达,这与他们的教育有无密切关系?为什么中国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各种奖项,中国却无任何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而美国学者赢得的诺贝尔奖最多?这不是什么“起点赢终点输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诺贝尔奖需要原创性,需要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恰恰是中国入、首先是中小学生最缺少的。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中国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新教育?怎样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实现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创新?可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环境,树立学生信心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美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小学不开设与中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在非传统学校奥龙(aHLone)小学,校长为黑人苏珊(SusanCharles)博士,她是一位富于教育理念的专家: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苏珊说:“76年前就在这里建立了非传统小学。课堂上我们教什么呢?自信心。每个人只叫名字不叫姓,校长也一样,主要按个人特点和能力而不是按地位来区别.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大家都是社区的一员;每个孩子都需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这里的老师组织能力非常强,注重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在各种选择中做出抉择,并善于自我评估。”教学管理气氛轻松。众多教学科目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做。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很少干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有的不伦不类甚至荒诞,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井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从不说;“不行”、“错了”之类的话,更多的是说:“做得很好”、“再试一试”类似鼓励的话。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体现在许多方面,学生所在班级都没有指定的班长,而是由班上同学每天轮流当“干部”,负责班里当天的所有事务。他们之所以如此兴奋和负责,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一天他是班上最重要的学生,也是班上的中心人物。而且,这种机会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天”。这样培养一个孩子的“领袖”意识及实施管理的自信。美国教育所倡导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恰恰是中国教育所忽视的,我国中小学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的听取、尊重。然而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无形中减弱了思维能力还很低的孩子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仍然被高考、中考的大棒指挥得团团转,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亿万学生的创造可能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学生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背书的高分低能儿学生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严重缺乏。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学生既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也感受不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此,学生就会缺乏自信心和独立能力。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正如拿破仑所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为了战胜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加强中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很有必要。

二、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渠道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渐出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教法改革——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个思想通过什么渠道影响着美国教育,今天我们尚未追踪到它的足迹、但是,这个思想带来的影响却日益响亮地回荡在美国学校的课堂里,它甚至波及英国课堂、德国课堂和日本课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1)提出问题或假说。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对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作用。{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如美国爱恩中学,针对书包负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问题,成立了“书包”研究小组、并邀请儿童健康专家加以指导,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法案。他们还向地方的校董事会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并要求学生考虑成本、空间、地方现行法规、法律问题及学生自身利益等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们运用知识去分析演绎。经过这番思考,进而学生们必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地回答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它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人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潜意识: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其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并能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理念是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三、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随着探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中小学初级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的知识难于美国,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了10分钟就完成,教师只是照课本讲公式、原理,学生听后背熟即可。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学生不会知道按照书上的程序去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闲为学生必然在实际生活中要自己动手操作、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要享受成功的乐趣。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培养了创造力。美国从小学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和“项目(project)”,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进行研究学习,使学生从小独立掌握学习方法,老师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没有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主动学习的方法,良好的科学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有益。探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探究,有生活领域的探究,有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等。课堂上探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能轻易给学生答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中美两同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要求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整合。

小学国学教育篇7

中国中学生留学澳大利亚,比较合适的年龄是在中国读完高一,大体相当于澳洲的10年级,然后到澳洲读11年级。由于语言上的差距,中国学生很难直接进入澳洲主流课程,一般都需要先读语言课程。

留学澳洲中学,在申请操作上,中国学生有三点要注意,第一,申请的语言课程最好和主流课程在同一间学校,第二,语言课程不能超过6个月,一般以4-5个月为宜,语言课程如果超过6个月,往往被拒签,第三,澳大利亚签证申请时间很长,所以申请者必须留有足够的提前量,一般需要提前一年。例如,想报读澳洲11年级,那么应该在初中毕业就开始申请,高一读完后可以赴澳洲。

还有几点需要提醒中国学生和家长,澳洲学校不接受插读12年级的学生;澳洲学生签证,对留学11年级以前的学生,不需要toFeL或ietLS成绩;高三学生申请留学澳洲,一般都被拒签;澳洲位于南半球,大中小学的学年一般从2月份开始,到11月结束。

在澳大利亚进修英语。

海外留学生英语专修课程(eLiCoS)是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制度中的一环,专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英语培训及有关服务。全澳总共有100多所注册认可的eLiCoS学院。每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赴澳就读eLiCoS课程。从签证角度出发,中国学生不能只在澳洲学英文,eLiCoS课程必须作为一个正式课程的预备课程。

eLiCoS学院设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英语课程。全日制课程通常为期4至8周;全日制或兼读制的考察课程通常为期1至6周。课程分不同程度设置,以适应初学者乃至高等程度学生的需求。

eLiCoS种类包括使用英语、学术英语(为准备升学而设计)、中学预备班、公开考试预备班(如剑桥公开测试、ieLtS及托福测试等)、专业英语课程(如商业英语、计算机学应用英语等),以及考察学习课程。国家eLiCoS评审计划署(nationaleLiCoSac-creditationScheme,neaS)为全国学院确定评核制度,neaS评审学院的管理、员工、最低师资要求、设施、服务、校舍,以及课程等。

澳大利亚第一所大学于1850年创立。时至今日,全澳大利亚共有40多所大学,另外,还有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修读高等教育的全日制,业余及海外学生达57万多人,其中有超过一半属走读性质的全日制课程学生。现在就读于高等教育学院的海外学生约有5万人。澳大利亚的大学在英国及美国的院校中享有盛名,而且在计算机及科技水平方面也遥遥领先。

很多大学现在正提倡学术研究国际化,积极鼓励员工及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计划,并与其他海外学术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及发展新课程。

澳大利亚的42所大学中有36所是纳入国家育体系的公办大学。4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

小学国学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两个方面

“祖国”是个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是崇高而圣洁的思想感情。在学校特别是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通过语文教学,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注重如下两个方面。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祖国的可爱与伟大。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日月潭》《长城》《桂林山水》等。二是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词,等等。三是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别了,我爱的中国》等。四是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的,如《》《》等。五是反映祖国今天光明美好,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冷酷的,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人、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二、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做到言传身教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既然属于情感教育,在教学有关爱国主义教材的过程中,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用,空洞的“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概念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注重情境教学,做到言传身教,这是重中之重。

1.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感受形象出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感,显然,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比如《草地夜行》,上课开始,我用描述的口气简要地介绍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以及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为学生进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学全文,再轻读一、二节后,引导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读着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怎样的草地?在草地上走着一个什么样的小红军?他一个人在草地上怎样地走着?”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主要词语生发开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想象、描述进入情境。学生说:“在茫茫的草地上,看不见房屋,看不见人,甚至连鸟儿的叫声也听不到。就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走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红军。身上背着一支比他个儿还要高的步枪,他的干粮袋已经空了。因为饥饿,他的脸色蜡黄,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向前走去,那帽子上的红五星还是那样闪闪发亮。”孩子的想象展开了,小红军的形象在孩子们眼前闪现着,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对小红军能否走出草地十分关注。他们对小红军先是悲哀,继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而且产生了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备课时,我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于是,我就觉得教材中这些高大的人物形象在我的眼前是栩栩如生的,是活在我心中的。记得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细细体会着,张指导员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当敌机袭来时,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那一捆教科书的情景,使我深深感受到这篇教材的题目由过去的《一捆教科书》改为《珍贵的教科书》,改得很有道理。这用鲜血换来的教科书,怎能不珍贵呢?自己有了这样的具体感受,到课堂上,我就好像在和学生交流情感。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他们爱憎的标尺。如果老师自己无动于衷,学生是绝不会如此心潮澎湃的。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我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融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教师的情感,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以自己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之情。

小学国学教育篇9

我们不妨看一看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大街小巷、卡拉oK歌舞厅,唱得几乎全是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并非都适合中小学生唱,有的甚至有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为音乐工作者该到了深刻反思的时候了——中小学生到底应该唱些什么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怎么培养?音乐导向何方?

用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精神产品繁荣文化市场,反对和抵制有害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坏作品,成为全社会的光荣任务。而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肩负起这一光荣历史使命,在音乐教育中高扬主旋律,讴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摆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要紧紧把握这个音乐导向。下面我简单地谈几点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1)配合学校,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开展各项文艺活动,把青少年必唱的歌曲普及全校,让学生有自己的、健康的歌曲。

(2)在课堂教育中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学内容,把爱国主义的、革命的歌曲及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通俗歌曲如《爱的奉献》、《长城长》等作为教学的补充教材,为培养跨世纪的主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精神营养。

例如我们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结合歌曲,向学生讲解:“在旧中国,由于腐败,我们的祖国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蹂躏,中国人民又是怎样奋起抗日呢?大家来唱《保卫黄河》。”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情感,可以一面教唱,一面找几名学生出来指挥,因为《保卫黄河》是具有进行曲点,充满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所以当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时,让指挥的学生紧握拳头,左右挥动,以增加力度,当唱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教指挥的学生把拳头有力地向前挥去,歌曲激起的情感推向新的高潮。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图强的种子。

又如为配合学校每周一的升国旗、奏国歌,专门为学生开一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欣赏课,在欣赏课上再配以播放奥运会、亚运会上无数我国运动健儿获奖时仰望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伴奏声中冉冉升起的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他们心中激起炽热的爱国之情,激起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欣赏,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使之在各个领域,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随着五星红旗的高高升起在世界各地。

(3)加强教师队伍的自我建设。首先,提高对音乐教学的认识。有人认为音乐课不是主课,教材是上面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领导的事,这些都是不对的。应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其次,提高音乐教师本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小学音乐教师首先应具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具有强烈的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备课时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才能进入“角色”,才能教得情真意切,使学生进入教材描述的思想境界,才能把教师本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渗透、传递给学生。最后,在教学技巧上要注意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规律。不要凡是反映爱国主义的歌曲就把教育点放在“学好本领,建设祖国”之类的大概念上,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主要从感情上认识事物,要从情感上打动学生的心灵;对中、高年级则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本质意义,把强烈的情感体验适当地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认识的飞跃。例如:欣赏《我爱你,中国》歌曲时,对低年级可插入舞蹈动作,对高年级则重点放在演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上,插入朗诵与录像,在理性上加强对祖国的爱。

小学国学教育篇10

美国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教材,而是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品德教育的熏染,使他们将规范的品德行为内化为固有的心理品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觉成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公民。其品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宣讲历史和敬国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美国是一个十分看重个人发展价值的国家,强调了个人奋斗是个人发展的动力要素。培养的学生虽然集体观念比较淡薄,但是,学校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却从来就没有放松。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一是通过课堂向学生讲述世界史上的一些爱国主义者的故事、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尤其是本国历史上的诸如独立宣言、南北战争、二次大战等值得美国人骄傲的史实,宣传美国的民主、自由、强盛,以此来灌输美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通过升国旗和课堂悬挂国旗等来影响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国旗是美国中小学校的重要活动,学校里在举行一些重要仪式时都要升国旗,学生们整齐地站在国旗下,手放在胸前,虔诚而庄严地念道:“我效忠于国旗和美利坚合众国。”在许多中小学里,每天早晨上课前学生都要面对国旗宣誓,然后才能到教室上课。在课堂上,每个教室里的讲台上方都悬挂着一面国旗,让学生处处都能看到国旗的存在。在美国人看来,国旗是国家的象征,爱国旗就是爱国家,处处见国旗就是处处见国家,时时见国旗就是时时想国家[2]。

二、师生互动,用温情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是一种真正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师很少一直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而是融身在课堂中间,以同等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接受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教师与学生所建立的双向互动的和谐关系是以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为出发点的,老师并不强迫学生要去干什么,而是处处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例如纽约科特兰巴里小学一位叫贝克的小学生的父亲抓到了一只小松鼠,关在一个小笼子里给儿子玩。小贝克每天将小松鼠带到学校里玩耍,大家建议小贝克将松鼠放生,可小贝克死活不依。教师莫妮小姐并没有急于让小贝克将小松鼠放生,而是每天带些花生干果之类的东西给小松鼠吃。小贝克对莫妮小姐十分信任。有一天,莫妮小姐带着小贝克来到郊外,对小贝克说:“你认为小松鼠有妈妈吗?”小贝克说:“它有妈妈。”莫妮小姐说:“如果你被别人关在一个笼子里,让你整天见不到妈妈,你会怎么想呢?”小贝克忽然明白了,他打开笼子,将小松鼠放生。又如纽约贝尔·谢尔曼小学老师琳达·尼克尔,在一个二年级班开学时,发现公开一些自己的私事可以与学生建立起温暖、开放的关系,就把自己当学生时所写的日记公开给学生看。学生从老师那工整的字迹和美丽的语言中受到了感染和启发,立即与老师建立起了和谐融洽的关系,他们主动和老师谈心、交流[3]。美国中小学教师常常以这样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

三、以讲授宗教和社会学课程促进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

美国的品德课与中国的思想品德课是不一样的,中国从小学开始就向学生讲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灌输无神论。而美国却是以宗教的形式来影响学生的品德。美国的基督教与中国的佛教相似,都是以劝恶行善为基本教义的,同时也要让人相信神和上帝。美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是不会相信神和上帝的,但为什么还要劝人相信神和上帝呢?是因为美国人把神和上帝看作是人类精神的主宰,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良心的坏事,上帝是看得最清楚的,如果不去向上帝忏悔,必然会受到惩罚。基督教提倡善良、热情、宽恕、助人,宣扬行善积德,而且把它贯穿到人的生命整个过程之中。“应该说,宗教对美国青少年‘品德教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有相当的影响。”[4]

美国的另一个对中小学生品德产生影响的是讲授社会学课程,这也是美国不同于中国的地方。所谓社会学课程其实是一种课堂社会事例的讲述和讨论课程。老师经常讲述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和决定应该如何做,然后进行评价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雷蒙里沃特小学六年级的教师帕萨路戈先生是一位给学生讲社会学课的教师,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他经常设置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们去实践。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男孩子在操场上打一个女孩后,帕萨路戈先生非常难过,他用这一问题引伸到丈夫在肉体上虐待妻子的问题,并且说你们现在就打女孩子,那么你们长大后就是打妻子的那种人,如果仗着自己的强壮去打一个女孩子或者一个女人是懦弱和没有男子汉气概的表现。学生们对这一件事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专心听大家发言,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们都上了一堂难忘的道德课。他让学生讨论的题目还有:诸如你驾车撞伤了行人,而当时又没有任何人看见,你应该怎么做?当你驾车到一个地方,见到路上躺着一个被别人的车撞成昏迷的人,你应该怎么做等等[1]。这种社会学课堂在美国中小学里普遍受到重视和欢迎。

四、避免课堂惩罚,引导学生重视生存规则

美国人很看重生存中的道德规则。他们认为,生存中的必要规则不是依靠惩罚得来的,而是依靠感化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道理而自觉自愿去遵守规则的。例如考试作弊是一种不守规则的现象,如何让学生不作弊呢?美国人尝试了很多办法,而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明白作弊是一种欺骗自己的不诚实的行为。哈佛大学一年级英语教师赫伯特·克莱梅尔教授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年,在一个新生班交来的第一批论文中,有一个女同学写的论文是抄袭的。我把卷子退给学生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抄袭别人的论文了,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请在15分钟之内将论文放进我的信箱,我将不再追究此事。15分钟过后,论文已经放进了信箱,可那个作弊的学生对我什么也没有说,而在这一学期余下的时间里,我也许没有跟她说过三句话。十年之后,在一次大学英语教师会议上,一个年轻的女士走到我的跟前,她就是从前那个作弊的学生,如今她也是一位英语教师。她对我说“当我交上那篇抄袭的论文时,您给了我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您没有对我进行道德说教,但我已经知道了作弊是错误的,看到了您的痛苦和气恼,我知道您非常在意人的品行,当然现在我知道了,您不可能是一个没有道德感的学究。”[3]美国学校所采取的人性化课堂很值得我们借鉴。

五、思考与启示

美国学校的品德教育从表面上看并不大张旗鼓地宣传,但实际上美国却十分看重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成才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不重形式只重实际,从始至终都把品德教育贯注在学校教育之中,尤其是品德课堂,注重品德教育对各学科教学的渗透,强调人性化的课堂教学与管理,并把伦理规范作为学校教育的纲领性主题。结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以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过分看重惩戒的作用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导致德育课堂不协调、不和谐,甚至出现了一些伤害中小学生的恶性事件。这些都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和亟待改革的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的品德教育对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晋宽.中、日、美三国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