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十篇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十篇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10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1

一、基本情况

通过本轮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

二、总体思路

(一)优化空间格局。一是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格局。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关于“产业兴旺是关键”的重要论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需要,以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养殖、文旅等产业为重点,将地缘相邻、产业相近的小组纳入调整优化范畴,统筹资源要素,增强发展动能。

二是以增强归属认同为目标,优化院落空间格局。根据村(居)民小组建制变迁的历史沿革,结合群众意愿,以共同的文化和记忆为纽带,对人缘相亲、情感相通的小组进行调整优化,重塑群众对共同文化、共同记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是以顺应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顺应人口转移客观规律,对统征统转安置群众的小组建制进行调整优化。同时,将靠近场镇、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与场镇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增强场镇发展潜力。

(二)提升治理水平和能力。深入贯彻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目标,着力于基层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优化村(居)民小组长结构。坚持“面积调宽、人口调多”的原则,对规模过小的村(居)民小组进行调整优化,拓宽管理幅度,增强治理效能。

(三)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以本次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为契机,结合城市网格管理工作,通过调整管理幅度,创新管理体制,同步开展居民小组调整优化。

三、主要做法

(一)注重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确保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继续取得实效,我市沿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组织架构,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牵头、分管民政副市长亲自抓、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都参与的市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民政副市长担任,同时设由分管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协调、人员安置、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置、发展规划和资金保障、舆情管控、稳定风险防控、纪律监督、法律法规保障8个工作专项组,并成立12个由四大班子领导和镇(街道)联系领导组成的工作指导组,形成“1+8+12”的组织领导架构。

(二)注重统一认识,切实提高思想站位。我市在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坚持“早筹备、早启动、稳推进”的工作基调。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启动后,我市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先后多次组织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分管领导、工作人员召开推动员会、推进会、培训会,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精神,明确改革任务和工作要求,部署安排各项改革工作,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全覆盖谈话”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谈心谈话。一是全面谈,通过与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小组长、乡贤等逐一谈话,对广泛关注的土地、资产分配等问题进行正面宣传、现场答疑,解除后顾之忧;二是重点谈,通过与村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就工作安排、工作纪律等作出部署,要求及时掌握苗头性问题;三是反复谈,对改革认识暂时不到位的党员干部,实行“一人一册,专班负责”,摸清情况、了解诉求,努力凝聚调整优化的最大共识。在改革过程中,我市各级人员认识到位,识大体,顾大局,为改革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摸底调研,深入全面酝酿方案。在村级建制调整及社区优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统筹下,以镇(街道)和村(社区)为主体,深入开展调查走访。一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调研小组,着重就政策层面的内容,到各镇(街道)开展调研,收集问题和建议。调研后形成了《市村(居)民小组改革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小组进行研究。二是各村(社区)深入小组开展调研走访,通过个别座谈、开院坝会等方式,特别是村(社区)两委干部与离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现任小组长、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村民等,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摸清各村(居)民小组人口、户数、面积、历史沿革、产业发展、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群众意愿、风险隐患、组长信息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村分组建立调研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台账细。通过全面摸底,掌握全市村(居)民小组基本情况后,以人口规模为重点,充分考虑组干部优化调整,结合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坚持“二个局限”和“三个不变”,科学制定改革方案。

(四)注重程序合法,规范有序实施改革。在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过程中,我市充分认识改革程序的重要性,将程序合法性贯穿始终。一是制定任务清单。在改革开始之初,制定完善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任务清单》,就改革任务、工作程序、时间节点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指导各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改革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总体方案。改革工作启动以后,由市民政局按照省、市要求,认真谋划,因地制宜,多方面多层次征求意见,牵头起草了《市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总体方案》(后简称《总体方案》),并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市主要领导、部门和镇(街道)主要领导反复讨论后出台。《方案》确定了本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重点任务、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为本次改革定基调、定方向、定目标。三是酝酿实施方案。按照“三上三下”的工作要求,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改革模拟方案,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把关;根据经镇(街道)审核把关的模拟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社区)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形成改革初步方案,公示无异议后报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把关初核;经镇(街道)把关初核的初步方案,由村(居)民委员会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提交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批,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四是召开村(居)民会议。严格按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村(居)民小组设立、撤销、调整和组长选举的规定,召开村(居)民会议,表决改革方案,推选小组长。对不能亲自参加会议的群众,实行投票并做好记录。

(五)注重风险防控,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一是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深入村(社区)走访了解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的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梳理矛盾隐患,重点梳理此次改革涉及的各类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提前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社会风险点台账,并针对风险隐患提前化解、针对群众疑惑主动回应,确保整个改革过程有序平稳。二是做好债权债务锁定工作。按照“三不变”的工作原则,核算全市村(居)民小组债权债务情况,对受益群体进行锁定,确保改革调整前后,群众利益不受损。特别是对待拆迁或待分配安置的小组,按照“明确分配主体、明确受益群体、明确分配方式”的“三明确”工作法,开展改革工作。三是妥善做好离任小组长分流工作。按照“脱帽不脱责、脱帽不脱管、脱帽不脱薪”的原则,明确离任小组长的待遇保留至2020年换届。拓宽离任小组长工作渠道,鼓励离任小组长就地转化为网格员、人民调整员,协助开展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维稳等工作。

四、取得成效

(一)合组改革力度大。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后,我市村(居)民小组由3086个减少至1463个,共减少1623个,减幅52.59%。其中,村民小组由2464个减少至973个,共减少1491个,减幅达60.51%;居民小组由622个减少至490个,共减少132个,减幅22.21%。村(居)民小组平均户籍人口由226人增加到535人,平均户数由88户增加到202户,平均党员数由6个增加到13个,村民小组平均幅员面积从0.21平方公里增加到0.44平方公里。通过改革,村(居)民小组规模进一步扩大,村(居)民小组资源更加集中,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实现人口相对集中、辖域相对扩大、产业相对连片,有效解决村(居)民小组数量多、人口少、面积小、实力弱等问题,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二)新任组长结构优。通过“择优继任一批、村委兼任一批、后备干部挑选一批”,把一批政治素质较高、水平文化较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的人员调整为小组长。本次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中,村(居)民小组长离任2058个,新任409个,留任1020个。改革后,全市村(居)民小组长平均年龄由58岁降低到52岁,初中学历占比由64.9%提高到70.09%,高中学历占比由14.72%提高到23.01%,大专及以上学历由1.89%提高到3.09%。同时,以此次改革为契机,理顺城镇居民小区管理体系,通过居民小组长兼任楼栋长的方式,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楼栋为单位,划分网格,理顺管理体系和职责,促进小区日常管理运转更加顺畅。

(三)改革过程社会稳。我市始终紧绷改革稳定这根弦,树立底线思维,抓早抓小,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印发《关于建立村(居)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工作报告制度的通知》,及时收集社会群众意见和其他突况,坚持做到“舆情信息及时报”,收到意见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引导、风险化解等各项工作。改革方案公示期间,我市共收到意见建议40余条,对每一条意见建议都作出了针对性的解答和回应。在市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各镇(街道)均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整个改革过程中,我市未出现一起违法乱纪事件,未出现一起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未出现一起干部闹情绪寻衅滋事事件,实现了平稳合组、平稳交接,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五、存在问题

(一)由于改革后村(居)民小组人口增多、面积增大,基层服务对象、服务半径、服务方式都有所变化,因此,村(居)民小组长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部分小组长比较年轻,基层管理经验尚待提高,在群众中威信还没有树立起来,部分事务需要离任小组长帮助完成。

(三)合并小组在磨合期管理难度较大。农村宗族观念较强,小组合并后打破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界线,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合组不合心的局面。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发展共识。针对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理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打消群众顾虑,充分利用资产资源整合优势,加快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富致富。

(二)督促工作交接,推动工作开展。督促指导离任小组长完成账本、档案等资料的交接工作,确保资料完整,并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协助新任小组长开展各项工作。

(三)继续谋划和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牢牢把握“发展”、“服务”、“治理”三个核心关键,加强以村(居)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村居自治,推动组织体系建设、基层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切实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2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撤并村委会2个,全镇村委会总数由原来13个调整为11个,撤并率为15.38%。村干部总数由撤并前62名下降到54名,减少村干部职数8名。

(一)撤销XX村委会并入XX村委会。合并后设立XX村委会,有农户589户,总人口2499人,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XX村。

(二)撤销XX村委会。

1、将原XX村委会XX村民小组并入XX村委会。合并后设立CC村委会,有农户641户,总人口2586人,辖区面积27.12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CC村。

2、将原XX村委会XX、DD、YY3个村民小组并入XX村委会。合并后设立XX村委会,有农户463户,总人口1966人,辖区面积22.53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小组,村部设在XX村。

二、主要做法:

(一)充分认识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镇党委、政府认识到:调整村委会规模,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大决策。科学合理地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少村干部人数和财政开支,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重复建设,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分步实施。

强有力的领导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指导组、财务清算审计组,分别负责村委会规模调整的日常工作、深入撤并村具体指导和协调清产核资工作。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循序渐进,精心组织好每一阶段的工作。具体来说,我镇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分七个阶段进行:一是筹备阶段。主要是成立机构,宣传发动,培训骨干等。二是拟定方案阶段。主要是在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出撤并村的初步方案。三是民主决策阶段。通过组织民主表决,形成正式方案。四是上报审批。将村委会规模调整方案,含村民会议讨论或投票结果,先报市民政局,再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五是组织实施。主要是做好村临时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的推荐和人员安排,清理好债权、债务,做好合并村财务、收缴封存印章等工作。六是建章立制。要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七是工作总结阶段。写出总结报告,迎接检查验收。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形成共识。

宣传工作是否深入,是做好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工作的成败关键。我镇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标准和有关政策,使之家喻户晓。

一是我镇通过拉横额、张贴标语、出专栏、墟日放广播等形式,在全镇掀起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宣传热潮,在全镇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据统计,我镇共拉横额15幅、张贴标语300条,出专栏26期。

二是认真做好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做好被撤并村的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工作。对有的村干部思想认识一时还转不过弯的,则通过说服教育工作,让其克服怕失位、怕失利、怕失权、怕失落的“四怕”思想,做到要有全局思想观念,不要有狭隘的区域思想观念;要增强组织纪律性,不要搞非组织活动;要积极主动工作,不要有畏难情绪。对于村民中存在怕集体资产被平分、怕应得利益受损、怕公共事业发展减少减慢、怕富村弱村合并经济发展受影响等思想顾虑,则多做说服教育,打消思想顾虑,妥善处理问题,做到件件事情有解释,个个问题有解决。

三是针对部分干部存在怕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怕影响经济发展、怕社会不稳定等思想,则充分发挥村委会党员、干部的作用,做好说服、解释、引导工作,强调全局观念和党性原则,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扎实地开展工作。对于个别思想不到位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引导,达成共识。

四是村民委员会调整、改制工作所涉及的村名、村址、集体资产处置和市政规划管理、学校管理、计生政策、就业问题、社会保障、房屋报建等问题,依法按章办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习惯和历史沿革,相信和依靠群众。

五是村委会规模调整后的村干部分流,按照有关政策妥善处理,帮助解决好村干部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同时切实做好调整工作后的过渡衔接工作,及时建章立制,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四)依法依规,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依法依规是做好村委会规模调整工作的基础。我镇在调整村委会规模工作过程中,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做到既不折不扣地贯彻上级精神,又不生搬硬套条条框框,不浮于形式,宜撤则撤,宜并则并。在民主决策阶段,我镇充分发扬民主,深入农户,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细做实,形成村民支持和参与配合规模调整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扎扎实实推进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的工作。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规模适度”的原则推进,在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明确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集中力量,采取“先调整后处置”和“先打包,后并帐,逐步一体化”的方法,做到不平分、不平调集体资产,区别对待,合理处置,确保撤并村委会工作稳妥有序进行。

三、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村干部小集体思想严重;二是撤并力度还不够大。我镇在今后工作中还要做好善后工作,理顺所撤并村委会之间各种关系,确保撤并后村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共XX市XX镇委员会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3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整合村级资产、资源,减少人员,压缩运行成本,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我镇拟对人口不足2000人的村进行调整合并,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稳妥、有序和谐地开展村规模调整工作,努力把村布局调优、规模调大、实力调强、班子调好,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依法依规。调整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镇调整村级规模指导组的指导下,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权,依法依规组织实施。

(二)坚持尊重历史、注重民意。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等因素,积极稳妥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思想引导工作贯穿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支持。

(三)坚持规模适度、因村施策。我镇调整村级规模工作拟把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村,与临近村合并调整到3000-5000人左右。

三、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

制定意向性方案。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水系情况,债务情况、村班子建设和群众意愿等基础上,提出村级规模调整的意向性方案。

(二)实施阶段

1、宣传动员。村将召开相关专题会议进行动员布置。会同镇指导组与老党员、老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进组入户,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通过会议、标语、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干部群众对村级规模调整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级规模调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清产核资。调整方案拟定后,依据有关规定,配合镇农经站、财政分局对我村级资产资源进行清产核资,财务暂时冻结,封存村“两委”公章。公正、合理、科学地处理好债权债务等相关事宜。加强对村的资产、财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防止村级规模调整过程中集体资产的流失、挪用和平调。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实行财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3、确定方案。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拟定调整村意向性方案,将按照“四议两公开”召开相关会议研究通过方案。提交全体村民或户代表会议讨论表决。由半数以上十八周岁村民参加或由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参加进行表决,经参加半数以上同意的方案,报镇党委、政府。表决将严格按照程序操作,表决结果汇总并当场公布。调整村级规模表决日为2019年12月26日。

4、组建新村。建立新村党组织、村委会筹备组和其他配套组织以及新村村址确定、新村命名,将报请上级组织、民政部门批复后确定。

(三)总结完善阶段

1、完成档案收缴、整理、更换、移交归档等工作。

2、建立健全村级运行有关制度,加快做好村集体资产融合工作。

3、做好村规模调整后的其他后续工作。

4、组织验收。总结调整村级规模工作,并将总结报镇调整村级规模指导组,由镇领导组组织人员验收。

四、村庄撤并情况

一是中闸村和中渡村合并。中闸村现有人口2481人,中渡村人口1027人,两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收入主要来源为上级转移支付和双潭湖发包收入,仅能维持村级基本运转。基础建设和人员工资完全靠镇政府补助和借款,目前两个村债务较大。两个村历史上属于原中闸乡,水系、道路、部分村庄及住户等紧密相连,调整合并后便于综合管理,减少运行成本,逐步化解村级债务,每年经济性收入达到25余万元。

二是柘林村和福山村合并。柘林村现有人口1953人,福山村人口3074人。柘林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收入主要来源为上级转移支付、集体水面发包和双潭湖发包收入,仅能维持村级基本运转,村级基础相对薄弱。福山村相对集体经济较好,收入主要来源为上级转移支付、集体水面发包和南圩耕地发包收入,除保障村级基本运转外,可以投入一部分到村组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村水系、道路等紧密相连,部分村庄交错相连,调整合并后便于管理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每年经济性收入达到100万元。

附件:黄池镇村庄村级规模调整工作大事记

黄池镇人民政府

2021年5月17日

附件:

黄池镇村级规模调整工作大事记

2019年3月9日,黄池镇向县委县政府行文,请示黄池镇中闸村和中渡村合并事宜;

2019年4月以来,收到中渡、中闸、柘林等村报告请求村级规模调整报告;

2019年5月20日下午,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赴中渡村、中闸村、柘林村同主要负责人谈心谈话;

2019年5月21日上午,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县委组织部汇报黄池镇村级规模调整相关事宜;

2019年5月23日上午,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县委县政府再次就村级规模调整作专题汇报;

2019年5月29日下午,组织部赵玉平副部长召开黄池镇村级规模调整专题会议;

2019年6月3日下午,镇党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相关事项,决定向县委县政府书面请示;

2019年6月5日,就黄池镇村级规模调整向县委县政府作书面请示,谢红心书记、刘成斌县长分别批示;

2019年11月1日,杨飞、贾宗雁赴福山村召开征求意见会,村干部、离任村干部、普通党员、村民组长、“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企业家参加;

2019年11月4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与伍明明(中渡村)、胡德发(中闸村)、许明银(柘林村)谈心谈话,征求意见;

2019年11月12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县委书记谢红心专题汇报村级规模调整相关事项;

2019年11月24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与镇相关部门负责人(王情、汪红兵、翟晓勇)谈心谈话,了解风险点;

2019年12月3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县委书记谢红心、县长阙方俊、县委副书记张卫东、组织部部长陈宏艳、副县长刘成斌汇报相关事宜;

2019年12月10日上午,县委副书记张卫东同志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部分村规模调整事宜;

2019年12月10日下午,镇党委召开四个村主要负责同志分析研判会,征求风险评估和防控预案意见;

2019年12月12日上午,镇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县会议精神,研究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组和指导组;

2019年12月12日下午,镇党委召开村级规模调整征求意见暨集体谈话会,四个村村两委全体人员参加;

2019年12月13日,就系列表决办法、表决票、日程安排等文件分别向县领导组单位汇报;

2019年12月13日,四个村分别召开支委会、两委会,提议商议相关事宜;

2019年12月15日,四个村分别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村级规模调整相关事宜;

2019年12月16日,向县委张书记汇报工作进展,根据四个村会议结果,依规公告公示并通知户代表参加村民会议,镇里村级规模调整风险评估报告和防控预案(征求意见稿)成文;

2019年12月18日,专题研究《黄池镇部分村村级规模调整工作风险评估报告》、《黄池镇部分村村级规模调整风险防控预案》;

2019年12月20日,县委张卫东副书记率县委组织部、民政局、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赴中渡、中闸村召开村规模调整座谈会,村两委班子、所有网格党小组长、部分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参加。

2019年12月23日,县委张卫东副书记率县委组织部、民政局、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赴福山、柘林村召开村规模调整座谈会,村两委班子、所有网格党小组长、部分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参加。

2019年12月23日,黄池镇召开全镇村级规模调整布置会,全体领导组和指导组成员,四个村主要负责同志、派出所所长参加会议。

2019年12月24日,县委张卫东书记主持召开黄池镇部分村规模调整领导小组会议,杨华春、陈宏艳、刘成斌参加并讲话,黄池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组织部和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同志参加。

2019年12月25日,黄池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专题调度村规模调整工作。

2019年12月26日,上午六点半开始,四个村同时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村规模调整事宜。

2019年12月26日,上午十一点半,黄池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各组对表决村规模调整工作进行汇报,并对后续工作进行调度。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我县的行政村规模进行一次调整。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十分重视。在今天会议前,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作了专题研究,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还专门听取了县政府关于这项工作安排情况的汇报和通报。等会儿,县委徐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先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我县农村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充满变革,但人们赖以生息繁衍的村庄,却基本上游离于这个变革之外,其组织形式和空间布局未曾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村庄,始终刻有封建时代的烙印,自秦始皇置会稽郡以来,就一直相对固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家长制、族长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延续千年。这种村庄,也始终带有原始部落的性质,它们大都由家族聚居而繁衍扩大,通常是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即使在建国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新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还是保持了这样一种空间格局,维系着传统的村庄结构,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我县目前的行政村,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数量多,规模小。至今年4月底,全县共有行政村738个,总人口为63.2万,每村平均人口为856人,全县最小的一个村稽东镇高峰村只有102人。过多偏小的行政村规模,提高了行政管理成本,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二是区域小,分布散。全县村域平均面积为1.5平方公里。村庄布点零星散乱,导致基础设施滞后,功能不全;重复建设严重,利用率低。三是经济实力悬殊,发展参差不齐。从村级可支配收入看,2002年,最高的达1592万元;最低的只有3600元。全县可支配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136个,占18.4%,并有为数不少的集体经济空白村。

这样一种现状,与我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极不相称,与城乡一体的大势背道而弛,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在不可能使所有的农民都进城市生活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调整行政村规模。正如秦朝的郡县制之与周朝的分封制,是封建社会区别于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一样,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是对千年不变的农村组织形式、空间布局的又一次强烈冲击,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场划时代的农村社会变革,是我县农村迈向现代文明的一项伟大的基础工程。

(一)现代物质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载体。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环境,拥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但小而散的农村布局,极大地遏制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途径。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大前提。城乡一体从形态上说,就是城市向农村扩展,农村向城市靠拢。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城市规划的合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备。而我县大多数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功能不全,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制约着全面小康新农村的建设。调整行政村规模,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使村村之间的道路、水系、电力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节约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为加快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创造条件,提供前提。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最大差别,在于城市能在较大的空间里集聚优化更多、更好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出更强大的生产力。行政村规模调整,正是为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组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它有利于优势互补。可以逐步解决穷村缺资金,富村缺资源的问题,使两者短处相抵,优势互补,并大并强。它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调整,能够打破区域分割限制,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向各类工业园区集聚,迅速增强经济竞争力。它还有利于拓宽农民致富渠道。通过调整,可以加速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增添商机,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从而拓宽农民就业致富的门路。

(二)现代精神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天堂。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享受五彩缤纷的文化产品,过上时尚多姿的现代生活。但小而散的农村布局,极大地阻制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机会。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孕育现代思想观念的催化剂。现代观念孕育、诞生于交往的扩大和思想的碰撞。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助于我们的农民群众,打破祖祖辈辈的生活视野,摆脱家族血缘的人际关系,避开家长里短的舆论压力,稀释封建陋习的残余影响,冲破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激发他们更好地接受开放的、独立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公平、竞争、依法的市场经济意识,激发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形成顺势应时、敢于创新、善于竞争、永不满足的现代观念。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确立现代生活方式的奠基石。千百年“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十分枯燥,文化娱乐十分单调,科教事业相对滞后,导致一些陋习在农村长行不衰。行政村规模调整,有助于集中财力物力,建设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设施,加强各类文化、科技、法律、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

(三)现代政治文明呼唤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

城市是民主最发达,法制最健全的地方。多少年来,农民群众渴望象城里人一样,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充分拥有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但小而散的农村极大地阻碍了这一愿望的正常实现。而行政村规模的调整,正是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可能。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巩固基层组织的新机遇。这些年来,尽管我们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但村级组织建设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村的党员队伍老化,人才大量外流,村干部难选配,组织难健全。一些村干部的报酬、办公场所得不到落实,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行政村数量偏多,规模偏小。而行政村规模调整,正是为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遇。通过调整,一方面,可以扩大选人、用人的空间,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精简干部,降低成本,提高待遇,吸引人才,加强班子整体战斗力。我县兰亭镇5个行政村调整为1个后,村干部的职数由16名减少到4名,平均年龄下降7.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从原来60%提高到100%。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助推器。我县的村民自治工作已全面推开,但自治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治色彩。有一些村,无论在海选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的管理中,较多的是靠人情、亲情和面子办事情,掺杂着较多的人治因素,受制于复杂的宗法关系,办事不公、不廉、不明现象时有发生。行政村规模调整,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一村一姓的局面,打破聚族而居的现状,有助于村民摆脱家族关系的影响,摆脱亲亲眷眷的纠葛,呼唤起他们自主参政、民主议事、依法管理的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管理村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公开、公正的管理秩序,全面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既然行政村规模调整,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大前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孕育现代思想观念的催化剂,是建立现代生活方式的奠基石,是巩固基层组织的新机遇,是增强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助推器,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重视它,不去抓好它。

既然行政村规模调整,是农村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就势必会触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难免会有部分干部群众产生一时的这种那种的思想顾虑。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在部分镇、街干部中存在着“四怕”思想——一怕搞不好,造成失误;二怕麻烦,宁可维持现状;三怕做恶人,得罪人;四怕影响稳定。在村干部中也存在着“四怕”思想——怕失位,怕失权,怕失利,怕失落。村民中也存在着“四怕”思想——怕集体资产被平调,自己利益受损;怕自己原来享受的待遇受影响;怕公共福利事业发展速度减慢;怕受经济薄弱村的影响,自己的村发展受到影响。上述种种思想顾虑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今天的动员会,来统一我们县镇村三级干部的思想,并以此来统一广大村民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思想工作先行。一方面,引导干部群众从建设现代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干部群众拿出“长痛不如短痛”的勇气,树立“工作就是与困难作斗争”的坚定信念,积极支持,自觉投身到调整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还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开展这项工作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树立起搞好调整工作的坚强信心。搞好这项工作,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有利条件:

有利条件之一,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省、市党委、政府对村规模调整有明确要求,省党代会作出了加快城市化的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各地推进中心村建设。省民政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在2001年就专门下发了《关于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村规模调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搞好我县的村规模调整工作,县里几位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多次下镇街,赴村厂搞调研,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可以说,这是在长期酝酿思考,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慎重而重大的决策。

有利条件之二,有实施调整的物质基础。

行政村之所以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和过于分散的问题,是与一定的自然条件、交通通讯条件和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今天,这些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政村规模的调整和变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镇镇通公交,电视电话基本普及,这就大大缩小了地域空间,大大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手段。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乡村行政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大幅度减少,村一级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幅度可以大幅度地扩大。所有这些,都为村规模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

有利条件之三,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据新闻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特别是江苏、上海、安徽、广东、山东等省市前几年对行政村规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江苏省村总数从1998年到2001年就减少了15039个,减幅为43%,村均面积增加到4.14平方公里,村均人口由1544人增加到2692人。我省的桐乡市通过调整,全市村个数由317个减至179个,村平均人口由1723人增至3050人;慈溪市通过调整,村个数由800个减至328个,村平均人口为2685人。目前,全省大部分县市已基本完成了村规模的调整工作,而且调整的力度都很大,慈溪市最大的一个村人口为7028人。这些通过调整的地方,已初步显示出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赞同。我县的兰亭、杨汛桥、平水、王坛等镇也已先行一步,先后对部分村规模进行了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有利条件之四,有干部群众的支持拥护。

绍兴县的工作一直来都是雷厉风行的,绍兴县的政令一直来都很畅通,绍兴县的干部群众一直来都有争先创优的意识。自从我们在县党代会、人代会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以来,各镇街领导投入精力,积极调研,认真准备,工作热情相当之高。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群众也是支持、拥护的,这是我们做好工作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问题,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地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行政村规模调整是第二季度全县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各部门,特别是各镇街,要紧紧围绕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好、布局并优的总体目标,集中精力,一气呵成,积极有效地实施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一)调整工作的目标和对象

根据我县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行政村的设置规模,平原以2000—3000人左右为宜,山区以1000—2000人左右为宜。中心村、县城周边的村、经济强村、集镇范围内的村,规模可适当扩大。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现有行政村,这次原则上应予以调整:

一是平原人口在1500人以下的,山区人口在800人以下的;

二是平原人口在1500—2000人之间,山区人口在800—1200人之间,因中心村建设和城镇建设需要的;

三是平原人口在1500—2000人之间,山区人口在800—1200人之间,自然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或村级班子涣散偏弱的。

(二)调整工作的五条原则

一是坚持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必须统盘考虑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考虑农民负担的减轻、管理成本的减少、村级组织建设的加强等因素。通过调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坚持就近就便和成建制调整的原则。尊重历史,兼顾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群众的利益和习俗,从方便群众自治,方便生产生活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实行成建制调整。

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调整方案一定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在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并形成决议后,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县民政局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规定的动作必须到位,规定的程序不能任意简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否则无效。对于新村村名、驻地等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在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四是坚持科学规划、积极稳妥的原则。按照《绍兴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村规模调整方案,并做到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调整工作既要审时度势、大胆推进,又必须依法有序、规范操作,确保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五是坚持统一部署、镇街实施的原则。镇、街是行政村调整工作的实施主体,在调整中一定要坚持全县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以防止因镇、街实施有先有后而导致人心波动和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发生;要在符合县委、县政府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组织实施。

(三)调整工作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为调查准备阶段。时间是5月19日前,这一阶段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县、镇街道分别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职责;二是组织人员调查研究,制订村规模调整建议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论证方案,进一步统一意见;三是县指导组到镇、街蹲点指导;四是镇、街上报调整初步方案,方案中要明确调整后的新村名、新村办公地点等,经县民政局初审后报县政府审核。

第二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时间是5月20日至6月10日,这是一个关键阶段,主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各镇、街要从宣布村规模调整之日起立即封存有关行政村的各种财产,并暂时冻结其帐户。同时,县指导组要帮助解决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县、镇新闻媒体积极为村规模调整营造良好氛围。整个调整工作以镇、街为主,负责协调处理调整中的各项事宜,确保平衡过渡;二是镇、街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规模调整方案,并形成决议。手续齐全后,镇、街道应及时将方案上报县民政局审核并报县政府批准;三是镇、街道接到村规模调整的批复后,立即组织实施调整工作,涉及调整的行政村实行合署办公,开展人员分流和清帐理财等工作;四是在认真酝酿的基础上,建立调整后的村党支部和村务工作小组。

第三阶段为总结完善阶段。时间是6月11日至6月20日,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完善,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制订发展规划,逐步实行富余人员分流,搞好政策兑现、档案整理等工作,使新村按新的建制规范运行。

(四)调整工作中要处理好三个政策性问题

一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总体要求是“平稳过渡,精简高效,妥善分流”。平稳过渡,就是新村成立临时性的过渡班子,原村两委会主职原则上均应进入新村过渡班子。村党组织班子选配可暂由镇、街党委采取指派负责人的方法明确;新村村委会班子在依法产生前,可在民主推荐协商的基础上,成立临时过渡的新村村务工作小组,并可推荐一人为新村村务工作小组组长,也可委派或指定镇、街干部临时担任村务工作小组组长。精简高效,就是要按照减少职数,优化结构,交叉兼职,提高效率的要求确定职数,配好班子。在班子配备当中,要注重德才兼备,对那些政治素质好,熟悉经济工作,有较高文化程度,年龄又比较轻的同志要不拘一格,大胆选用。妥善分流,就是要按照适当从优的原则,妥善安排好富余人员,这是确保调整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现职干部的一种导向。因此,一定要妥善安排好。县委办、县府办已提出了《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党组织设置、村级班子选配及人员分流的意见》,请各镇、街结合自己的实际贯彻好、执行好。

二要妥善处置集体资产。妥善处理好原有各村集体资产,是干部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行政村规模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总的原则是“先调整后处置”,因村制宜,区别对待,稳妥地搞好集体资产的融合工作,合理处理。具体的政策,按县委办、县府办《关于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集体资产处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由于各村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集体资产的总额参差不齐,资产的构成也千差万别,在处置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既要承认事实上的差异,确保原有资产较多村的村民利益不受损害,让这部分人吃下定心丸,同时又要适当兼顾公平原则,使薄弱村的村民在改革当中尝到甜头。

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原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的各类承包合同和责任制继续有效。原村的各种债权债务都要予以落实,特别要注意与各金融机构的衔接工作。县、镇、街道原先对行政村的有关优惠、扶持政策保持不变,以后逐步加以规范完善。

行政村规模调整中,还要特别强调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和印章的收缴和刻制要严格按照县委办、县府办的有关文件要求执行。特别是要加强对村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的管理。各种档案须在镇街领导小组的监督下,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移交工作,确保档案完整。

三要解决村干部报酬拖欠问题。广大村干部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辛劳,作出了很大贡献,应当充分肯定。在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中妥善解决好部分村干部的报酬拖欠问题,是关系到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能否凝聚人心、能否妥善分流富余人员、能否选配好新村领导班子的难点之一。为此,县委、县政府明确各镇、街为这次解决村干部报酬拖欠问题的责任主体,要求在6月底以前,对本镇、街历年来所拖欠的村干部报酬实行一次性解决。兑现有困难的村,实行县、镇、街分担,先由相关镇、街负责兑现,再按兑现实际和镇、街财政状况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个问题,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时高质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

村规模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复杂而敏感。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稳步推进,按时保质完成,确保全县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一)要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村规模调整工作的领导,县里成立了村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徐纪平书记和我担任组长。按照“县派督查组分片督查,部门派指导组分镇指导,镇派工作组帮村工作”的思路,全县划分为5个片,分片建立督查组,每片由县各套班子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直接督查指导工作。同时县里还抽调了一批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组成18个指导组分赴各镇街指导。各镇街作为村规模调整工作的责任单位和直接领导者,要尽快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并开始实质性工作。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做到亲自挂帅、亲自调研、亲自动员、亲自决策,特别是对一些敏感性问题,要及时摸排,尽快处置,遇到重大情况要及时向督查组、指导组报告;班子成员要共同参与,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对一些情况复杂、矛盾较多的村,班子成员要包干负责。要选派得力的镇街机关干部帮村工作,并建立责任人制度,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指导组的同志要切实承担起督查、指导的职责,事先安排好各自单位的工作,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蹲在各镇街做好指导协调工作。

(二)要各方配合。

村规模调整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县级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切实搞好指导和服务。县委组织部要指导各地配强村级班子,抓住村规模调整这一难得机遇,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县民政局要切实加强业务指导,把好行政村调整工作的审核关;县政研室要指导各地认真搞好村级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县建设局要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搞好村级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提高规划水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充分运用舆论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搞好村规模调整工作的意义、方法、步骤、要求,总结先进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公安部门对村印章的收缴、刻制要加强监督管理;档案部门要及时指导各村妥善做好档案移交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各种纪律,加强监督检查,果断处理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村规模调整工作有序推进;政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注意社会动态,重在预防、重在化解,确保行政村调整期间我县社会政治稳定。

(三)要精心组织。

一是要认真开好有关会议。整个调整期间,镇村一级大的会议主要有三个。首先是镇街班子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工作步骤、工作职责和调整建议方案。第二是召开全体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村班子成员参加的动员大会,统一思想。第三是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调整方案,并形成会议纪要。二是要精心做好合署工作。方案公布后,合署工作要求在3至5天内完成,主要是做好财产的清理、财务的处理、办公室的搬迁以及办公用具的处置等工作。三是要精心处置好各类疑难问题。对调整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要做好工作。能及时处理的要及时妥善处理好,一时难以处理的可以先放一放,待合署工作搞好后再作出具体处理。四是要高度重视群众来访工作。对带有群体性倾向的苗头,要及时发现,上下沟通,果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调整中,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相信和依靠他们,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五是要精心搞好人员分流。对在这次调整中不再担任村干部的同志,镇街党委政府要逐个进行谈心,做好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四)要严肃纪律。

一要严肃政治纪律。能否顺利搞好这次调整不仅是对每个党员干部一次党性党纪考验,更是对我们各级党政组织的一次战斗能力、领导能力的检阅。为此,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改革意识,领导好、组织好、实施好这次调整工作。在调整中对出现不利于调整的事,不利于稳定的话,要坚决予以抵制。对群众中的不同意见,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进行说服教育,确保调整工作按确定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实施。特别注意的是要牢固树立保密意识,做好保密工作,该哪一级知道的就保密在哪一级。尤其对尚未公布的调整方案和相关的人事安排,更不能事先泄密,以免给工作造成被动。

二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讲纪律,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的有关规定,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不得以任何借口不服从组织安排。对拒不服从组织安排者,要根据组织纪律条规,作出严肃处理。

三要严肃财经纪律。要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禁乘机私分、滥发和转移集体财物,坚决制止借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如发生违纪行为,除给予经济上的处罚外,还要按有关党纪政纪条规给予处理。触犯法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5

保证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的精神,为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促进民主管理、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济村发〔〕1号)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基层民主。依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工作,切实保证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民主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就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也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内容。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既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保证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认识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认真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好区村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作用,纪检、组织、民政、农业、财政、计生、司法等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努力形成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各镇都要参照区里的做法,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科室为成员的村务公开领导机构;各村民委员会更要发挥好主体作用,确保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

抓基层打基础,规范村务公开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管理的水平能力,强化对农村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遏制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落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经过2-3年的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全面实现村务公开规范化和法制化,形成正常运行临时有效的良好工作机制,为发展基层民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规范村务公开工作的基本原则:

规范实施。村务公开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方法、时间和形式实施。各镇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村务公开的有关事宜作出的具体规定,1依法公开。具体要求,协助各村健全完善村务公开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抓好工作落实。

注重实效。公开的内容应当客观全面、真实可信,2全面真实。既要公开办事结果,也要公开办事过程,做到及时有效,不搞形式主义。

有利监督。公开的方式方法要便于群众知道情况和反馈意见,3方便群众。有利于农民群众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严格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使这项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各镇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村务公开的关键是通过建立健全与农村实际相结合、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切实通过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内容、顺序以及监督措施,使村务公开达到规范统一、要求统一、监督落实统一。

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农民群众的新需求和区农村实际,1进一步调整、空虚村务公开的内容: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省村务公开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意见有关要求》规定。进一步细化、拓展和丰富了村级事务公开内容,统一编制了村务公开目录。村务公开目录包括政务公开事项、财务公开事项、事务公开事项、其他事项等,既把国家政策法规统一规范的内容纳入进来,又把本地特有的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内容纳入进来。

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村财务收支情况每月公布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布。2进一步统一村务公开的时间:依照《省村务公开条例》有关规定进行。

具体公开时间:

按月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财务情况—所有收支按统一制发的财务公开表格式样。

发生具体事项时,集体资产管理情况—一般按季度公开。必需在事前、事后公开;

公益事业建设情况—工程立项前、实施过程中、竣工验收后都要公开;

有调整变更的随时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及其实施情况等在会议结束后7天内公开;工作安排情况—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村干部分工等在年初公开。

民主评议、任期和离任审计及奖惩情况等在工作结束后7天内公开;村干部管理情况—村干部报酬在年初公开。

政策落实情况—随时公开;

社会救助情况—按季度公开;

人口出世、节育措施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情况按季度公开;计划生育情况—生育证发放情况在年初公开。

随点随公开”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要求公开的事项。

统一组织指导各村设立“公开日”咨询日”解答日”区别不同事项,各镇要结合自身实际。对需要分阶段进行公开的事项,明确事前、事中、事后公开的具体内容和时限;涉及村民切身利益、需要及时公布的重大事项,要明确规定公布的时限。

各村都要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3进一步拓宽村务公开的形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设立防雨、耐用、质量较高的固定村务公开栏,作为村务公开的主阵地和主要形式,村务公开栏的规格、样式以镇为单位统一作出要求和设计。同时,还要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内广播、闭路电视、印发明白纸以及民主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村民委员会管辖多个自然村的要确定在各自然村公开的方式。

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4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顺序:村务公开要严格按照《省村务公开条例》规定的方法方法进行。公开前。依据法规、政策和上级有关规定的要求,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后,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重大事项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财务公开的内容,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加盖公章和镇经管站审查后再进行公开。村民委员会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开,村民委员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两委”研究讨论村务公开方案的情况,以及公布的时间、形式等,应当做好记录。公开后,村“两委”成员要通过“公开日”咨询日”解答日”等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一般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和上级的监督检查四个层面进行。5进一步强化村务公开的监督机制:村务公开的监督。

负责监督村务公开监督制度的落实。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及其成员应当热爱集体,每个村都要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或者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公道正派,有一定的议事能力,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知识的成员。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要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查村务公开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公开顺序是否规范,并及时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演讲监督情况。对不履行职责的成员,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有权任用其资格。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或者打击报恩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方法、时间或者形式有异议的应当自村民委员会提出具体方案的5日内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提起异议之日起5日内给予答复;确有问题的应当及时纠正。

也可以直接向村民委员会提出。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提起异议之日起5日内给予答复。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方法、时间或者形式有异议的可以自村民委员会提出具体方案或者方案公布后的5日内通过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提出。

有关政府和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调查处理并给予书面答复。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答复或者纠正结果满意意的可以向镇人民政府或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异议并申请书面答复。

认真听取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意见建议。区、镇加强对村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各镇要统一指导各村设立意见箱、开通监督电话等形式。每年不少于两次。

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6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各镇要将各项惠农政策、支农措施、涉农工程项目和涉农收费规范等与村务公开相关的事项。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和时间要与村务公开相互衔接,做到三级联动,配套公开。同时,可以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等重大事项实行镇、村两级同步公开。

要将村民委员会研究提出村务公开具体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具体方案讨论提出审查意见、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公开方案、村务公开的时间和形式、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反馈意见以及提出异议后调查处理的情况等有关文字资料和工作记录,7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档案:村务公开内容存档备查的基础上。纳入村务公开档案。村务公开档案的具体形式、内容和管理方式全区做出统一规定。有条件的村可建立电子档案,实行网络管理。

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完善规范村务公开推进措施。

加强领导。为切实抓好规范村务公开工作,1明确责任。对我区村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进行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民政局,负责全区村务公开工作日常指导和督查。各镇要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村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并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始终要将规范村务公开,促进民主管理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及时了解有关工作情况,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情况的呈现,解决遇到各类问题,确保村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实施规范村务公开工作中要掌握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关心什么,灵活处置“重点村”难点村”问题,重点公开村级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照目标要求,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各镇工作实施方案要在8月30日前上报区村务公开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形成合力。村务公开工作涉及部门多,2强化配合。相关部门既要明确责任,又要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共同参与的村务公开工作运行机制。区民政局作为村务公开工作的牵头单位,要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情况,努力推进全区村务公开工作;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司法局、区农业局、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等有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做好有关村务公开工作。各有关单位加强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6

地处辽西山区的高山子村经济落后,近年来,邻村因修路等原因占地,一些村民被指定落户到高山子村,于是村民纷纷要求村委会重新调整承包地。2012年初,村委会顺应民意,制订方案,决定对村里的承包田做一次调整。方案中有一条是:凡到城镇落户且户口已迁出的,一律由村里收回其承包地,另行发包给未分得土地的农户及新出生的人口。该决定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获得通过。

村民李宝军老两口早在2009年秋便迁往县城投奔儿子,当年将户口落户到县城,村委会决定收回二人的5.12亩承包地。

2013年3月20日上午,村委会组织人员重新丈量调整土地。李宝军得知此事后,立即回村找党支部书记及村委主任,提出自己虽然落户县城,可在县城没有养老保险金,只能靠这几亩田的收入生活,请求村里给予照顾。村委主任当即回答:“你户口早迁出几年了,不算村里村民,当然得收回承包地。再说,这次调整承包地方案是经大多数村民同意的,不能变。”尽管李宝军几次找村委会,可依旧不予退还承包地。无奈之下,5月初,李宝军老入将村委会到县人民法院,申请撤销村委会的调整方案,退还自己的承包地。

法庭审理中,李宝军称,自己虽然户口迁往县城,但一直耕种属于自己惟一生活来源的承包地;再说,土地承包期限是30年,村委会随意调整土地是违法的、无效的。村委会则辩称,调整承包地是因有村民新搬迁至本村,上级要求足额为他们落实承包地,目调整承包地方案是经过大多数村民同意的,而李宝军户口已迁出多年,早已不是本村村民,收回其承包地并无不当。法院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村委会因特殊情形调整承包地是合法有效的。同时认为,李宝军夫妻虽然已将户口迁往县城并居住,但在一个承包期内,村委会收回其承包地缺乏法律依据,遂判决利委会退还已收回的李宝军与夫妻5.12亩承包地。

检察官点评

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一是村委会可否在一个承包期内调整承包地?二是在承包期内,村民户口迁出并落户县城,村委会可否收回其承包地?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为目标,以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中违法违纪行为为重点,切实解决损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突出问题。

二、工作重点

(一)检查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情况,依法纠正农民土地经营权不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未签订到户的问题;

(二)检查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的情况,依法纠正违法收回和调整承包地的问题;

(三)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依法纠正土地流转不规范,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留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问题;

(四)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的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依法纠正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

(五)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情况,依法纠正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混乱的问题;

(六)检查农村土地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方式、效果,依法纠正属地管理责任不落实、职能部门不作为、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

(七)检查农村土地征占情况、依法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问题;

(八)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机构、人员的落实和其他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基本解决目前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切实落实。完成延包扫尾工作,消灭少数村未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证未发放到户的死角。到2007年底,各乡镇、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发到户率达到98%以上。

(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纠正和查处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超标准预留机动地、违法发包“四荒”地、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和违法行政等突出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问题。

(三)农村土地流转得到规范。杜绝违背农民意愿强行土地流转和截留土地流转收益,实行土地流转备案制度和占用农用地的土地流转审批制度。

(四)土地纠纷调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建立、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渠道解决土地纠纷的调处机制,强化土地属地管理责任,努力做到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基本实现小的土地纠纷不出村,一般土地纠纷不出乡,大的土地纠纷不出县。

(五)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得到切实加强。土地承包档案、机动地和“四荒”地发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等工作得到明显加强,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

(六)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的突出问题得到明显遏制。进一步增强依法依规用地意识,实施更为严格的征地审批和用途管制,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七)基层干部作风得到切实改进。进一步强化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土地政策、法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做到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四、工作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时间为3个月,从2007年9月至11月,分动员、自查、整改、总结4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阶段(9月上旬至9月中旬)。各乡镇按照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把专项治理的任务部署到各村组,把开展专项治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中。

(二)自查阶段(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各乡镇按照工作重点及时开展自查活动,组织力量对每个村、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情况、土地征占情况进行认真排查,理清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的重点、时限、措施和具体要求。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部门职责,积极开展自查,认真查找和解决涉及本部门的农村土地突出问题。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及时汇总自查情况和整改方案,于10月底前上报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整改阶段(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各乡镇要针对自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依照整改方案进行整改,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总结阶段(11月中旬至11下旬)。各乡镇对农村土地专项治理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于11月15日左右,将工作总结上报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后,形成全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上报。

五、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委、国土局、监察局、民政局、纠风办、局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委,各成员单位明确1名联络员。县农业委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牵头和组织协调,并承担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治理的相关工作;国土局负责征占农村土地突出问题治理中纠正侵害农民权益行为和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等工作;监察局和纠风办负责组织查处农村土地承包违法违纪行为和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行为;民政局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相关事务;局负责落实责任制,加强督查督办。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8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产业建设,确保林业健康发展。通过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确保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认真总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用两至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2007年在原已开展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重点开展好长江三峡、清江水布垭库区淹没涉及村和各乡镇两个村的试点工作。2008年,完成全县集体林地外业调查及踏勘定界任务。2009年,全面确权发证,各项配套措施基本到位,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地经营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农村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提高、林业效益增加、林区社会和谐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权益平等。依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的承包经营权,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做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本地森林资源状况及经济收入水平,通过民主决策,自主选择改革方式,自主确定集体山林经营管理形式,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3、依靠群众,阳光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林改政策、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依法确保农民群众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过去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对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重点是商品林及其林地和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集体所有宜林地。生态公益林在保证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应明确管护权。对权属有争议的森林和林木、林地,要按照“逐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积极调解权属争议,在解决好权属争议后才能进行改革工作,对难以调解的,暂不纳入改革范围。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明晰产权。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并依法保护农民承包和延包的权利。

(二)确权发证。产权明晰后,要及时进行林权勘验,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原有山林权属证明要依法予以变更或注销。所有承包林地都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一般为五十年。

(三)完善配套改革。创新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产品供销信息等各种服务。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流转行为。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交易行为,促进森林资源资产合法、有序流转。加强对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拓宽新形势下林业融资渠道。

四、方法步骤

林权制度改革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培训。

1、成立组织。县成立由县委书记龙世洪同志任组长、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太可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林改办主要职责:制定工作计划,起草相关文件,组织业务培训,印发林地承包和流转合同文本等。各乡镇要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乡镇、村、村民小组要组建林改工作专班,林改工作专班要有村民代表参加。村民代表应由村民代表大会推荐产生。

2、制定林改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根据省、州林改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林改方案,报州林改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各乡镇、村要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县林改方案要求,制定各乡镇、村林改方案。乡镇林改方案要报县林改领导小组批准。村组改革方案,必须经1984年“两山并一山”改革时建制村(组)三分之二以上村民(组民)或农户同意并张榜公示,报乡镇审核批准后实施。

3、宣传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林改的重大意义和林改政策。乡镇、村要组织工作组深入村、组、户,发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林改和支持林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专栏等宣传工具,采取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印发给农民朋友的公开信、张贴通告、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动员。讲清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步骤程序,讲透改革的特点、政策和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同时开展业务骨干的宣传、培训,以基层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为主,重点培训林改政策、工作方案、确权发证要求、技术规定、有关表格的填写和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等内容。

(二)全面勘界确权阶段。现场勘界、明确主体、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1、勘界组织。

由乡镇政府组织各行政村(居委会)成立林改工作专班,核实林权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林改工作专班要吸纳那些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群众信得过、有威望、认真负责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参加。配合技术人员进行逐块调查登记和地形图小班勾绘,并将四至界线和确权结果张榜公布、登记及资料整理、上报。

2、勘界方法。

(1)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逐块调查、勘界、登记,用GpS定位,并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若面积过小,在1:10000地形图上标注位置,并另附地形方位图。

(2)在《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上现场绘制四至范围图。要求范围图图形准确,相邻地块的所有权(使用权)权利人现场签字确认。并注明小地名、小班号、明显的地形、地物,如居民点、沟、路、渠、河流等。小地名按当地的习惯称呼。

(3)填写《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签订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小地名、小班号及四至范围要与《森林、林木、林地四至范围图》完全一致。

(4)面积的确定。采取地形图勾绘和GpS方法计算面积。退耕还林的面积以上报核实兑现补助政策的为准。

3、明确主体、登记造册。

在明确四界及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权属。对目前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山林,原则上应以农户为单位,按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状况好且群众满意的山林,按照有关程序和办法组建股份制林场、专业合作组织或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并张榜公布。农户家庭经营的以户主名字张榜公布。公布无误后,签订承包合同,并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

4、林权登记公示。

林权登记结束后,按照原林权所属范围由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分别在乡镇、村及村民小组予以公示,公示期30天。

5、填表。

经公示无异议后,林权登记工作小组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

6、争议纠纷调处。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调处预案,明确职责,加大调处力度。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等方法妥善解决。调处完成的再进行第二次公示,调处不成的,暂缓办证。

7、材料整理上报。将下列材料整理、完善,经村级初审后上报乡镇政府:

(1)《林权登记申请表》;

(2)《林木、林地界线现场勘定协议及现状调查表》;

(3)小班位置图(用1:10000地形图)、四至范围图;

(4)林权登记公示及公示证明材料;

(5)申请人(林权权利人)身份证复印件、申请报告;

(6)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记录;

(7)土地承包合同书、协议书、退耕还林证、退耕还林合同书、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8)其他材料。包括各类争议、矛盾纠纷调处材料、有关会议表决、记录材料等。

8、逐级审核,录入上报。

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所有材料要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

(三)建档发证阶段。全面建档、统一发证、理顺关系、规范管理。

县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对所有林权登记基础材料进行校对,由县林业局审核,报县政府批准以后,发放《林权证》。做好林权登记基础材料建档管理工作。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

(四)综合配套阶段。建立林业要素市场、规范流转、理顺体制、完善服务。

盘活现有森林资源存量,活跃林业要素市场,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推动林业行业协会和林农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对涉及林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向社会公布现行涉及林农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和收取办法。逐年降低“两金”计征标准,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测、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项工作制度,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

(五)总结验收阶段。县乡自查、州级核查、省级验收、总结表彰。

对外业区划勘界、林权登记发证、微机录入建档以及林权流转等进行全面验收,总结完善。验收工作由县组织逐级逐项验收,州级全面核查,最后省级验收。

1、确权发证情况。按合格、良好、优秀三级验收。凡通过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确权发证或换证率达到95%的为合格等次;达到95%以上97%以下的为良好等次;达到97%以上的为优秀等次。

2、林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林业站建立了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整合了职能,组建了队伍,编制和经费落实,林业服务体系健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验收为合格。

3、档案建立情况。林权制度改革文件、方案、林权登记材料等按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整理齐全归档。

验收结束后,县、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对这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比表彰,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失误或有违法乱纪行为的,要限期整改,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和追究法律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协调运作。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任务。各乡镇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负责,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处理好林权制度改革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确保有序推进,不走过场,把工作做细、做全、做好。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分阶段开展巡回督查指导,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视察、督查、指导,确保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有效。

(二)组织分工。按照“政策引导、部门服务、乡镇组织、村组操作”的原则组织实施。乡镇负责本辖区权属界定,林业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各种图、表、册、卡印制、程序把关和《林权证》核发及林业系统的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做好有关工作。

(三)经费保障。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所涉及的文件、图、表、卡、合同文本等印制经费,会议、培训和有关工作经费,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严禁借改革之名非法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加重农民负担,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

六、工作要求

1、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在改革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的精神,把严格执行政策放在首位,对政策有明确规定的必须按政策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要依据政策的基本精神进行处理。

2、坚持走群众路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要保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改革方案的制定、利益的分配、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都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农户讨论同意后方可实施。在改革中,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做好公示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认真按程序规范操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要把工作质量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做到政策宣传不留死角,相关情况掌握准确,实施方案群众认可,确权发证全面到户,让改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9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农村环境“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整村推进,连片整治,解决我省重点流域和区域最为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通过连片整治示范,在农村环保体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我省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以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快促进生态优美之区建设。

二、连片整治重点示范区域

(一)示范区域选取原则

1.已有一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包括已经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等),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在1~2年可以取得明显成效。

2.环境问题相类似,通过集中连片治理可使多个村庄同时受益或通过建设集中的大型污染防治设施,可以同时辐射受益。

3.示范片区原则上应在同一个县级行政区范围,受益人口原则上不低于2万人。

4.优先支持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和生态移民等重大工程和政策的实施地区,省政府确定的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集中安置区。

5.优先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性高,配套资金有保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落实,管理措施到位,方案编制科学合理的示范区。

(二)重点示范区域

选择饮用水水源保护任务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畜禽养殖污染较严重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难度大的流域、流域和流域为我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

三、工作重点、目标任务与示范效应

(一)工作重点

按照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部署,针对我省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确定我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重点是实施“三清”示范工程。即:以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重点的“水源清洁”示范工程;以整治集中连片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示范工程;以整治农村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示范工程;

(二)目标任务

1.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水源清洁”示范工程,全面完成示范区内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截污设施基本完善,取缔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搬迁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村民,使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家园清洁”示范工程,建设一批适合农村特点的、相对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使得示范片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污水达标排放。整治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3.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田园清洁”示范工程,使得示范片区村庄畜禽养殖布局符合当地政府划定的畜禽养殖“两禁”区要求,做到人畜分离、畜禽集中养殖、集中治理,养殖废弃物做到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通过集中力量实施以上示范工程,在三年时间内,集中连片整治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村”,使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三)示范效应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在有效解决示范片区的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的同时,取得以下示范效应。

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通过示范工程实施,促进农村环保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有益农村环保的经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二是强化资金效益。通过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带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以农村环保为主线,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在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条件,实现资金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是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以示范工程为载体,推广一批低成本、高效率、易维护的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四、配套资金筹措

我省需筹集配套资金7.5亿元,每年筹集资金2.5亿元,其中:省级2亿元;市县0.5亿元。

省级配套资金2亿元中,省环保厅负责落实0.9亿元(含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落实0.3亿元,省农业厅负责落实0.2亿元,省水利厅负责落实0.3亿元,省移民局负责落实0.3亿元。省级配套资金不改变现有各专项资金下达渠道,但要求安排示范片区的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不少于上述金额。省发展改革委等其他相关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时优先支持示范片区,共同形成合力,支持示范区完善配套设施。市县配套资金由地方政府自行筹措,鼓励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农村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成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

1.职责分工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实行省政府统一领导、统筹安排,省直部门抓点促面、督促检查、协调指导,设区市政府总体负责、组织落实,县(市、区)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要求,加强对全省示范工程实施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明确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专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

设区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连片整治工作负总责,并根据连片整治目标责任书要求,建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的组织落实、协调推进和考核验收。

示范片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整治工程具体负责,设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片区筛选,实施方案编制,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组织实施。

省环保厅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负责制定示范项目管理办法。会同省财政厅负责示范片区的申报、下达,落实环保配套资金。指导推动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负责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建设工程的筛选、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财政厅牵头负责制定示范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牵头会同省环境保护厅等有关部门落实省级配套资金,督促市县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统筹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的安排使用,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水利厅指导推动“水源清洁”示范工程涉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负责对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国土资源厅指导推动“水源清洁”示范工程涉及矿山污染农村饮用水源整治工程。负责对矿山污染农村饮用水源整治建设片区的筛选、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指导推动“家园清洁”示范工程。负责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移民开发局指导推动“家园清洁”示范工程涉及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建设工程。负责对库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整治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农业厅指导推动“田园清洁”示范工程。负责对农村畜禽养殖的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整治片区的筛选、安排配套资金和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指导,负责示范工程建设过程的督促、协调和指导检查。并负责指导1~2个连片整治典型示范点。

省发展改革委结合统筹城乡工作,整合资源,加大对示范区的支持,合力打造示范亮点。

其他相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整治任务的全面完成并达到连片整治的预期效果和目标要求。

(二)措施保障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由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示范片区所在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的组织落实,并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示范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各项保障条件;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

2.健全队伍,抓好落实。凡列入示范片区所在的市、县(市、区)环保局,都必须设立负责农村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农村环保工作。所在乡镇也必须设立环保管理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有专人管理、推动和落实。

3.科学规划,认真实施。按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科学制定整治规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制订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4.加强管理,监督考核。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对工程的组织管理、整治任务、项目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示范片区所在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通报制度,由设区市人民政府每季度向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辖区项目实施情况;省级财政、环保、农业、建设、水利、国土、移民等部门对示范工程进展和成效、资金使用、设施运行、群众满意程度等进行考核,并予以通报。

村民小组调整合并方案篇10

工作的全新发展,为促进我县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20*年的农经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1、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扫尾工作,规范补换发经营权证档案管理。20*年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已全面结束,做到了“一书一证”、“两个100%”落实到户,并逐步建立起权属明晰、管理科学、职责明确、体系健全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制。我站按照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对补换发经营权证的入户确认表、登记簿、申请书、统计表等都装订成册,全县共装订了3000余本,分别由县、乡(镇)、村妥善保管,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资料的完整性。

2、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纠纷,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案件的查处工作。今年共接访并办理了三岔河镇三岔河村四组与钱氏家族、三岔河镇大嘴子的韩祝建、中枢镇环城社区的方存娣等20余起土地纠纷上访案件。我站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由县、乡(镇)经管站组成调查组,及时对上访农户反映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做了妥善的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3、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调研。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情况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农办经[20*]5号)及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我站对10个乡镇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及时将专题调研报告上报省市有关部门,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和监督检查

1、继续落实《##县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在对全县10个乡镇全面推行“村账乡(镇)管、村财村用”的农村财务统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代管延伸到村民小组,在各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建立“农村集体资金专户”,加大对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推进了农村财务管理及监督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管理。按照《##县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各乡镇农村财务票据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项业务培训50余人次,并对板桥、三岔河、马衔、大莫古、芳华、小百户等乡(镇)的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进行了年度抽样检查。抽检收款收据3827本,其中已核销1701本,作废2544套,收费金额共计5111.82万元。各乡(镇)村委会、村民小组2005年至2007年领购、使用的“##县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5521本、核销2850本,与该票据相关的收款收入16146.75万元,实际入账19335.24万元。20*年发放农村财务专用收据1200本、60000份,已按有关要求进行了规范化使用,将在年底进行抽检和核销。

3、按照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及会计人员管理调查的函》的要求,配合县财政局,完成了农村财务管理及会计管理人员的调查工作。全县10个乡镇,140个村(居)民委员会,1384个村民小组,共152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主体,已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如期执行新会计制度。实行村账、组账乡(镇)代管和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有140个村民委员会和653个村民小组,占村委会的100%、村民小组的47.18%。县、乡(镇)、村共有农村财务管理人员546人,全部参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培训,培训率100%。

4、按照《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20*年政务公开和村(居)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工作进行督查与调研的通知》要求,参与了全县的政务公开和村(居)务公开及民主管理的督查与调研,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三)继续落实减负政策和措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广泛宣传《云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实施办法》,并以县政府办的文件下发了20*年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以资代劳限额标准。与县农开办、县农技中心、农环站等单位沟通、协作,积极参与了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和农田综合治理等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工作。20*年审批了中枢镇的大泼村委会、四河居委会、中纪村委会、茶花村委会的测土配方、农业综合开发和芳镇雍家村委会马铃薯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申请报告。

2、

加强对涉农收费项目的监督检查。查处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案件35件,涉案资金3万元,各种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0.21万元,有效遏制了各种乱收费行为。按省市要求,开展了当前农民水费负担项目有关情况的调查,对农民水费负担的现状、水费收取管理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研究制定减轻农民水费负担综合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3、

严格在部门工作承诺时间内开展涉农上访案件的查处工作。由于各项减负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20*年全县未发生因农民负担而引发的上访案件。

4、顺利完成了农业部的农民负担监测点的半年、年报工作,由于监测点工作成绩突出,被农业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邀请参加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的全国农民负担监测点培训会议,并代表云南省作交流发言。

(四)按质按量完成农经统计工作

1、认真完成了农产品价格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月报工作、四个季度的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四个季度的农户收入预报、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统计和农村经济统计报表工作。

2、承担了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的农业基点、农产品成本调查等工作,并按方案要求按期完成了相应的物价和农产品成本统计和核算报表。

3、根据省经管站《关于开展经管总站有关征询农经统计工作意见及问卷调查的通知》要求,代表全市完成了问卷调查工作,并对有关改进和加强农经统计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被省经管站邀请参加农村入户调查方案、软件的修改和测试工作。

4、参加了全省农经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并代表全市提供了交流资料。

(五)加大对农经项目申报和监管力度

加大对农经项目的申报力度,为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20*年共组织13个项目单位申报省级农经项目,申报成功了7个,争取到资金70万元(其中:村容村貌整治项目5个,项目资金50万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2个,项目资金20万元)的资金扶持,第二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尚未下达。二是加强对2005年至20*年农经项目的跟踪检查力度,促使各项目资金取得实效。

(六)加大“数字乡村”信息网络系统维护力度

一是充实了硬件设施建设。全县乡(镇)都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等。二是建立完善了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应用系统,乡(镇)、村(居)委会和自然村三级网页的内容在建立“数字乡村”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了各个分系统网站的建立和链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及相关应用系统。三是强化网络系统维护,充实和更新了县、乡(镇)、村(居)委会和自然村四级网页的内容,实现了网络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经费少,很多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农经工作面广量大,农经站仍属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事业单位,既无收费项目,又无收费职能,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政府职能,直接面向基层,工作任务与经费需求矛盾突出。

(二)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日益增多。随着农业税费的减免,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出农民重新回到土地经营上来,加之有的地方管理工作不到位,农村土地变动没有及时登记到户,部分农户实际承包面积与村账本不符,有的地方承包档案资料不完整,发生土地承包纠纷后解决问题不认真等原因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和上访案件较多,给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增大工作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仍以农户自行转包为主,且操作不规范,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有的未经发包方审查同意,为土地承包纠纷埋下了隐患。

(三)对村民小组的财务、资金代管存在一定困难,还需要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经干部、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

(四)少数村干部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容村貌、专业合作经济等项目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尤其项目实施后,不能按时提交项目进度、实施情况和总结等资料。

三、下步工作要点

(一)继续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云南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宣传力度,按照“四统一”、“四相符”、“五到户”的要求,巩固和完善补发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作,加快对权属明晰、管理科学、职责明确、体系健全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制的建设。及时调处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而引发的上访案件。

(二)严格执行《##县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县农村财务专用收款收据管理办法》等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及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促使各乡(镇)完成按时对各村、组的票据年检工作,并做好对各乡(镇)农村财务工作的交叉检查;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锁定村级债权债务总额并逐步建立村级债务动态监测体系;加大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继续宣传、落实有关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方针、政策,加大涉农上访案件的查处和农村兴办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和管理力度,配合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四)按照省、市有关农村入户调查方案,做好农户的生产、投入、产出、收等情况调查,并以此统计、分析和预测全县农业生产、农民收和农村经济情况。进一步做好农产品价格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月报和农村经济情况统计报表年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