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20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1

关键词:综合评分法评审细则细化专家评审

Discussiononrefinementandevaluationofevaluationrulesincomprehensivescoringmethod

XieZhenhe,ZhanYoulin

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

abstracts:Basedonfrequentproblemsonevaluationrulesofcomprehensivescoringmethodwhichisthemostcommonlyusedingovernmentprocurement,thispaperdetailedlydiscussesrefinementwaysofevaluationrules.Furthermore,workingprogramandoperationstandardwhichshouldpayattentiontoinexpertreviewactivitiesisputforward.

Keywords:comprehensivescoringmethod;evaluationrules;refinement;expertreview

综合评分法是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中主要评标方法之一。财政部18号令明确规定了综合评分法及其主要评分因素:价格、技术、财务状况、信誉、业绩、服务、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除法规限定了货物或服务项目价格分值的设定范围外,对价格之外其他评分因素的权值设定或者更具体的评审细则并没有统一的、原则性的详细规范。因此,详细制定评审细则是非常必要的,它表现在:

(1)缺乏对评审细则制定的规范。因为综合评分法评审细则需要因项目类型和需求目标的不同而具体设置,而笼统的评审标准容易出现人为操控因素,评审过程容易流于形式。目前不乏一些项目在评标方法选用和评审细则制定上还不够细致、规范。

(2)在选择综合评分法作为评标方法时如何制定科学、合理、公平、规范、适用的评审细则是编制招标文件的关键和难点。如果评审细则设置不够细化或者“一刀切”地拿来用,不但不能反映采购项目的实际需求,评委评审打分时也将无所适从,“自由裁量权”难以控制,主观倾向性打分就会比较严重。

(3)评审细则是评委评审打分的操作性依据,是影响评审效果的重要因素。强化评审细化工作,可以控制评委“自由裁量权”,使得评委评分有依据、便于操作和复核检查,有助于提高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对专家的考核与评价也提供了监督依据。

1综合评分法评审细则的细化设置

1.1评审细则细化设置的内容与原则

从完整的评审要素讲,综合评分法的评审细则应包括评分因素的选择和细化、权重分配、各因素的分值设定或计算、评分条件以及相应的解释。

在细化设置原则上,评审细则应体现对项目的针对性、适用性,评分可操作性强,应保证公平、规范、合理,同时要避免倾向性设计或按投标产品“量身定做”的嫌疑。

1.2评分因素的选择与细化

评分因素的选择要因采购项目特点和采购人的特定需求而设,而不是按特定投标供应商或产品而设,通过全面分析和收集影响采购项目质量的所有因素,从中筛选并科学合理地确定最终的评分因素。从总体评价上,评分因素可分为价格、技术、商务或服务三方面。更具体的评分因素可按项目要求不同进一步细化,例如:技术评分因素可设置规格配置、技术性能、技术方案、标准认证、品牌质量、节能环保、安装调试、技术响应程度等细项因素;商务因素可设置合同条款、付款方式、报价方式、交货期限与地点等响应程度以及投标人财务、信誉、业绩等履约能力考察有关的细项因素;服务因素可设置质保期限与范围、响应时间、响应方式、服务人员配置与证书、维修站点、备品备件情况、培训计划等服务能力承诺有关的细项因素。评分因素按相对重要性可分为:主要因素(如价格或技术或服务)、次要因素(如一般性技术要求、质量、服务、方案)、一般因素(如财务、业绩、信誉等)、其他相关因素(如iSo证书、3C认证、检验报告、样品等)。

1.3权值分配

在确定了具体的评分因素之后,要认真评价每个评标因素对评标结果的影响力大小,并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分别确定出每个因素在综合评分中的权值或分值大小。权重选择方法有专门的理论研究,例如专家咨询权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技术、服务与价格的权重分配需寻求技术、商务与价格之间的最佳平衡,要体现用户需求的侧重点以及同类产品的竞争情况,以获得综合评价最佳的效果。在项目采购中要有针对性地分配权值,对起核心和关键作用的主要因素赋以较高的权值比例,对一般性、影响不大的因素则赋以较小的权值比例,这样有利于评委把握重要的评审因素以达到预期的采购需求。分值较大的评分因素需要再次细分并给每一细分项因素赋以较小的权值或分值。价格分的权值范围应遵守法规的限定,即采用综合评分法的,货物项目的价格分值限定在30%~60%;服务项目的价格分值限定在10%~30%。投标价格属于竞争性要素,而价格分权重是采购人手中唯一的可控项,不同项目的价格分权重必须谨慎、区别设置。一般价格权值在30%~40%,该项目是偏重于技术的分值设置,价格权值在40%~50%,项目是价格和技术相对平衡的分值设置,当价格权值达到50%~60%是偏重于价格的分值设置。如标准统一或通用的货物采购项目,价格权值应取相对偏大些;强调服务能力或方案设计的项目,价格权值可相对偏小些;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的设备,则可加大相应技术权值,降低价格权值;性能复杂、追求技术先进等价格昂贵的科研设备,都倾向于设置较高的技术权重,技术分最高可达60%。特别是在以突出质量技术服务指标或较多不同档次价格幅度较大的招标中,应重视价格悬殊对评审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项目采购前,采购人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了解以往用户使用情况及反馈意见。

1.4评审细则中的分值设定

按量化程度,评分因素可分为主观评分因素和客观评分因素。需要较多地借助于评委专业知识评价的评分因素,可作为主观评分因素(如设计性或实施性方案、性能复杂的技术要求以及偏重于经验知识或主观判断差异性较大等难于量化评价的因素,包括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安全稳定性、使用舒适度、易用性、美观性、可维护性等质量指标),可设置细分项因素或者采用两步评价法以减少主观随意性;除按公式直接计算评分的价格因素外,对主观判定要求低,主要依据投标文件评审数据和资料证明来评审的因素,可作为客观评分因素(如可明确量化、易于判定或计算的技术指标、财务数据、业绩数量、资质证书、技术工程师人数等),通过集体审核,以保证客观性评分的一致性。为了适当控制自由裁量权范围,设置上应当能量化的因素尽量做到量化,压缩主观性评分值,扩大客观性评分值。

主观评分因素,一般难于量化比较,从评审设计上可以采取两步评价方法优化评分:第一步,评标委员会成员独立确定投标人该项评价内容的优劣等级,根据优劣等级对应的分值算术平均后确定该投标人该项评价内容的平均等级;第二步,评标委员会成员根据投标人的平均等级,在对应的分值区间内独立打分。

客观评分因素的量化评分设计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排除法:对只需要判定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或是否具有某项功能的指标,如判定符合要求或具有功能即得分,否则不得分。(2)区间法:对可以明确量化的指标,规定各量化区间的对应分值,并根据投标人的投标响应情况进行对照打分。(3)排序法:对可以在投标人之间具体比较的指标,应规定不同名次的对应分值,并根据投标人的投标响应情况进行优劣排序后依次打分。(4)计算法:对需要根据投标人的投标响应情况进行计算打分的指标,应当规定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货物和服务项目中价格分评审方法应坚持政府采购对综合评分法有关评标基准价和价格分计算公式的规定,即统一采用低价优先法计算。客观细分项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细化评分;主观细分项可设置若干评分档次,即相应的评分区间,明确每一档次具体的评分条件和得分范围、扣分值。建议每项细项评分因素在百分制评分中以实际得分不超过10分为宜,具体视评分因素的细化程度而定。

技术性评分因素是除价格之外的主要因素,特点是难以量化评价、技术标准难以统一、评委主观裁量范围较大,尤其是偏重技术性能的设备招标中在总分值所占权值可超过50%,因此在细化设置上更应注意合理性、公正性,对重要技术指标和非实质性技术指标的响应程度或偏离幅度和项数明确界定评分值或扣分值,不得为唯一的或特定的品牌、供应商的特殊条件设置加分项,评分设置要与技术需求的关键指标和一般要求相呼应,体现出采购人的采购目标。要达到采购预期,采购人须事先明确自己的实际技术需求、采购预算、可接受范围,还要了解同类货物的技术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招标文件除了公布最高限价和明确价格评审细则外,可尝试规定对技术得分过低的中标候选人不予推荐。

商务评分因素属于对招标文件交货期、付款方式、合同条款等商务响应程度和对投标人自身评价的一般性因素,如财务状况、商业信用、经营业绩等反映投标人履约和保障能力的数据资料,权值范围一般设置为15%~30%,相应的评审细则应明确投标人提供资料的准确、完整、规范,评审时只需核对和比较即可。如业绩评分条件应当细化到销售合同签订时间段,同类项目销售数量、成交金额,明确分值折算办法,但不能设置不合理条件,如依法必须招标项目不得以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的业绩作为加分条件。

2规范专家评审活动,严格执行评审细则

进入评审阶段,评审执行是否公正、严格,评审程序是否规范、高效,也是影响综合评分法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细则不细、评审不公、职责不清,都可能给招标采购活动带来招标风险或评审风险。综合评分法评审打分经常存在的问题:评委未认真阅读评分细则或未按评分细则规定主观随意打分,所有评分因素打出同一个分数或所有投标人的打分缺乏可比性,个别评委专业能力或责任心不够,评审现场监督不到位,评标时间不够,评审程序缺少对异常评分的复核判定,协商评分,分工评审不公平。

针对上述评审中常见的问题,应当注意以下操作要领:

(1)评审程序要公开、规范,评标方法和标准要严格执行,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做到评审现场有规章制度保障、技术手段辅助、现场监督监控。实施综合评分法,要求进入详细评审的所有有效投标人必须通过严格的资格预审或初审,不能只是走走“过场”,否则会给投标人的公平竞争和评审结果带来负面影响。

(2)评审过程应当建立重大事项讨论表决程序、评分汇总复核程序、评审异常情形判定与处理机制、异常性评分书面说明制度,规范现场不合法、不规范、不公正的评审行为,建立对评委评分的自动分析预警并作为专家评价制度的客观依据之一。评审设计上,可以试行客观分项作为暗标评审、两阶段评审、评审后汇总得分网上公开,以增加评审公正性。在评审监督建设上,评审现场保证全过程录音录像监控,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如专家培训制度、考核与评价机制、责任追究制度、评审专家库的动态管理与统一建设;探讨评审现场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以落实专家的评审决策责任。

(3)为了有效控制评委成员的自由裁量权,招标采购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在独立评审权原则下,应明确评标中主观评分项可以由评审专家在裁量范围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独立评价打分;对于评标中客观评分项,除价格分统一计算外,在评审专家之间应相对统一,符合则给予相同的分值,不符合则不给分,不能由评审专家自由裁量;保留结果复核权,对于可以自由裁量的评分项,只要在标准分值范围内即可;对于客观评分项,主要复核有无给分或者所给分值不一致的情形。如果复核时发现相关问题,应提醒评审专家;确实有明显错误又拒不更正的,招标采购单位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汇报处理。

目前,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2〕69号)》已就评审程序和工作职责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①“评审委员会成员对需要共同认定的事项存在争议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结论。持不同意见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应当在评审报告上签署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否则视为同意。”②招标采购单位“对评审数据进行校对、核对,对畸高、畸低的重大差异评分可以提示评审委员会复核或书面说明理由。”③“对供应商的价格分等客观评分项的评分应当一致,对其他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评判的主观评分项,应当严格按照评分细则公正评分。”④“评审委员会要对评分汇总情况进行复核,特别是对排名第一的、报价最低的、投标或相应文件被认定为无效的情形进行重点复核。”⑤当出现“资格性检查认定错误、分值汇总计算错误、分项评分超出评分标准范围、客观分评分不一致、经评审委员会一致认定评分畸高、畸低的情形”,评审委员会应当现场修改评审结果,并在评审报告中明确记载。上述通知列举了5

(下转页)

(上接页)

种评审纠错情形,除此之外“评审结果汇总完成后采购人、采购机构不得修改评审结果或要求重新评审”。我们应注意到该文件肯定了复核的程序,但未规定可以重新评审,对畸高、畸低的重大差异评分的认定标准还须明确。

(4)评委成员应书面承诺遵守评标纪律,评标组织者要保证足够的评标时间,且评审过程不能由采购人代表或任何其他人引导评审结果。为了提高评标效率,除采购人代表依法介绍采购项目外,工作人员应向评标委员会解释招标文件,尤其是评审细则中的权值分配、评审重点、客观分项的评审要求,以便评委快速熟悉评审细则;另外,采购机构要规范投标文件响应格式,列明投标人应当提供的资料和证明文件,并适当设置投标文件编制质量分;尝试电子评标形式;对所有投标文件按分项评审、分类评审、分组评审等形式评审分工,以保证公平性。

3结束语

综合评分法是专家评审制度下的一种量化打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但是,它的不足是难以细致制定评分标准并精确到每一个分值,难以找出制定技术和价格分值之间的平衡关系,难以在评审后完全满足招标人的愿望。即便如此,综合评分法以其简便易行而被广泛使用。只有招标采购单位谨慎选择合适的评标方法,合理细化评审细则,同时保证公正评审,才能真正发挥综合评分法相应的评标效果。建议政府采购部门进一步出台关于综合评分法实施的规范文件,使之更好地适用于高校物资采购。

参考文献

[1]宋军.如何科学合理制定评标标准[J].中国招标,2009(47):12-14.

[2]刘亚昌.综合评分法的分值设定与评审运用[J].中国政府采购,2012,137(10):51-52.

[3]毕云霞.浅议综合评分法价格分值设定[J].农场经济管理,2008(4):75.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2

【摘要】在医院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医院管理关注的核心是患者安全,落脚点是医院优质高效的运营。我国现行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也是以此为中心,这与国际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和方法有相似之处。文章综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并与我国医院评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提高医院管理者对标准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医院评价;医院评审;患者安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enlighteningfromComparisonofHospitalaccreditationSysteminChinawithotherCountries/tenGmiao,CHenXiaohong,wanGShengyou,etal.//ChineseHealthQualitymanagement,2015,22(1):22-25

abstractinmodeaiminghighermedicalquality,refinedandinformation-basedmanagement,thecoreconcernofahospitalshouldalwaysbepatientsafetyanditsmanagementfocusingonqualityandefficiency.thecurrentnationalstandardofhospitalaccreditationalsocentersonthispoint,whichhassimilaritieswiththeexistinginternationalhospitalaccreditationstandardsandevaluationmethods.thispaperdiscussedsomerepresentativehospitalaccreditationstandardsimplementedindifferentcountries,reviewedtheircharacteristicsforreference,andcomparedwithournationalhospitalaccreditationstandardstopromotea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andbetterimplementationofthesestandardsforthehospitalmanagerialstaf.

KeywordsHospitalaccreditation;Hospitalevaluation;patientSafety;Qualitymanagement;Continuouslyimprovement

First?author’saddres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

伴随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如何评价现代医院管理的质量显得刻不容缓。医院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引导着医院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此,原国家卫生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一轮《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卫医管发〔2011〕75号),并出台了以《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为代表的医院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

本周期医院评审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是突出医院内涵建设。通过评审评价把医院管理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达到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进医院全面质量的目的[1]。这一核心理念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医院评审评价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介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并与我国评审评价标准相比较,以帮助我国医院管理者深刻解读现行评审评价标准,为医院全面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借鉴和思路。

1国外医院评审评价现状

1.1评价组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开展了医院评价与医疗质量认证工作[6]。代表性的有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等。国际上医院评价工作一般由第三方组织具体承担,见表1。

1.2评审评价特点

现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医院评审评价体系虽然名称不一,形式不同,但基本原则基本一致。其共同特点有:(1)评审评价标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基本一致。虽然标准来自于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和社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家或地区,但其核心理念均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关注医疗服务过程的质量和安全。(2)由第三方评审评价组织组织完成评审评价工作。不同国家或地区均成立有健全、完善、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评价组织,能够确保评审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正性,其评价结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3)标准定期修订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KtQ标准一般每两年修订1次,JCi已于2014年起执行第5版标准,iSQua也于2014年起执行第4版标准。(4)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入社会力量监督。KtQ由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医院协会、护理协会和医师协会等组织参与。JCi由美国外科学会、内科学会、医院协会、医学会以及加拿大医学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台湾医策会有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台湾医院协会、私立医疗院所协会等参与。这些评审评价机构能实时听取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声音,以便及时调整和持续改进评审评价工作。而不同的参与组织能够互相监督,以确保评审评价的公平开展。

2评审评价目的

纵观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等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医院评审评价体系发现,其开展医院评审评价目的是为了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科学化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4-8]。其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从政府角度,通过制定针对本国医疗机构的国家标准,建立医疗服务的质量保证与改进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医疗机构角度,通过评审评价发现自身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安全医疗服务方面的问题,借助相关咨询,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患者的角度,希望通过评审评价反映他们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并最终获得适宜的、安全的、可负担的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3中外评审评价标准比较

目前,国际上效果较好并受多国借鉴的医疗机构评审评价或认证标准主要为国际JCi标准、国际iSQua标准、澳大利亚eQuip标准、中国台湾医疗品质评鉴指标。其中iSQua评价体系还对各国评审评价体系和组织实施评价和认证。这4类标准与我国现行标准的对比见表2、表3。

从表2、表3可见,虽然不同标准的具体条款数量差异较大,但是均把医院内涵建设,尤其是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放在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尤其作为对各国评审评价组织实施认证的国际iSQua标准,其从不同角度要求各评价认证组织要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评价和认证。我国现行标准与之相比更细、更具体。这一点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关。相对于其它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经验尚不足,因此需要积累经验,以便持续改进。

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现行标准的理念和思路是正确的,是能与国际接轨,且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但是我国的标准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过多的条款导致医院在短期内整改面积太大,时间和人手出现捉襟见肘的窘相;同时,条款过多也不利于评审员同质化的培养。我国现阶段的标准相对于国外的标准在可操作性和可及性方面还有差距。国际上的现行标准已经多次修订,我们只要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在使用标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实时收集和整理评价各方反馈的信息,调研论证并定期修订标准,未来我国医院评审评价的体制将会更加完善,医院也将从中收获质量提升、患者满意的双赢果实。

4我国评审评价体系的特点

我国现行评审评价体系是在充分汲取国际先进评审经验,并总结20余年来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现状制定的。主要特点有:(1)理念更科学。本体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在“精简高效,公正准确”的前提下,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以医疗品质和医疗服务成效为评审重点,将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强调服务质量及持续改进。这一理念与国际评审评价理念基本一致。(2)标准更全面。新标准促进医院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高效型转变,引入科学管理方法,调动医院管理自律性,强调基础质量管理,关注医疗全过程的质量和安全。(3)方法更科学。创新性地采用4个维度的评价方式,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包括医院书面评价、医疗信息统计学评价、现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尤其是现场评价一环,在基于大数据、全样本病案首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由6~9名评审员针对性地采用追踪法现场检查,力求达到评价结果可信、科学,公平和公正。(4)积极探索建立基于第三方的评价机制。新一周期医院评审工作伊始,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技术性评审的工作[12]。随后,在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支持、医药卫生各领域专家参与、社会代表大力协助下,国内许多地方成立了卫生行政部门指导的第三方评审评价机构。如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委托上海市医院协会组建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开展本地区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工作。这为探索开展第三方机构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医院评审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做出了重要保证[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评审暂行办法[Z].卫医管发〔2011〕75号,2011-09-21.

[2]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StandardsforHospitals[Z].5thedition,2013.

[3]高欢,王华,冉丽梅,等.我国医院第三方评价模式的Swot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3,26(1):43-45.

[4]Guidelinesandstandardsforexternalevaluationorganisations[Z].4thedition,2013.

[5]theaCHSeQuip4HongKongguide[Z].theaustralianCouncilonHealthcareStandardsbySteeringCommitteeofpilotSchemeonHospitalaccreditation,2010.

[6]何有琴,刘岩,刘亚民,等.国外医院评审的历史与经验及其对我国医院评审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07,21(6):458-461.

[7]高欢,王华,冉丽梅.国外医院评审评价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3,17(1):34-35.

[8]冉丽梅,王华,高欢,等.德国医院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解读[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4):14-16.

[9]张宗久主编.中国医院评审实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10]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品质策进会,主编.医疗品质指标理论与应用[m].台湾:合记图书出版社,2006.

[1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S].卫办医管发〔2011〕148号.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Z].卫办医管函〔2012〕196号,2012-03-06.

通信作者:

王吉善: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管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e-mail:wangjishan@vip.sina.com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3

在评价方法上,新标准采用现场跟踪检查、书面评价、数据分析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评审思路方面强调pDCa循环与安全质量的持续改进。此次新的医院等级评审建立在信息化、专业化基础之上,更大程度地减少了评审专家在医院现场停留的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调取医院在评审周期之内所有医疗服务的数据材料,有专家认为,未来医院等级评审将过渡到信息化的评审。

评审建立在信息化建设之上

翻开《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可以发现,无论是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评审项目,还是其他评审项目,随处可见需要信息系统调取数据来支撑评审内容。关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实施细则》在第6章第5节中给予了详细说明。作为医院管理相关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化建设组织、制度保障、技术支撑作用、信息交换与互联互通、信息安全、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另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要求遍布于《实施细则》的全部章节中,据北医三院信息中心对评审内容的分析,明确涉及信息化的条款总共有72款,其中核心条款10款,分别占比为11.32%和20.83%。这说明信息化建设是医院临床、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更是医院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的必用手段之一。

信息化与评审互为促进

目前,各医院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并努力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不断完善。医院迫切需要考虑部署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通过信息集成平台将多个医疗信息系统有效地关联在一起,可以实现各个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保证对同一个患者分布在不同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现大型医院内部系统集成、医院集团内资源共享以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区域医疗共享,既是新评审希望促成的医疗模式,也是医院自身发展的理想目标。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116

护理质量评价指按照护理相关管理标准对护理全过程进行组织性的调查与分析,客观的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对护理品质进行有效保证[1]。通过对《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以下简称细则)仔细阅读可知,在医院中所实施的新评审内容及相应的评审方法,均按照“以患者为中心”原则进行,同时要严格遵守安全、管理、服务、质量及绩效作为首要目的,对护理质量进行改进,通过采取现场评价、书面评价、医疗信息统计评价及社会评价等综合性的措施,进行评审评价。当时本院作为广东省唯独一家不是“二甲”医院的县级医院,底子薄,任务艰巨,如何按照《细则》中有关条款要求,建立符合《细则》为导向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是护理管理者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本院2016年11月初接受清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组织评审专家对本院开展的“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下面介绍在创“二甲”医院实践过程中,如何按照《细则》中的条款要求,建立符合《细则》为导向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构建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按照《广东省卫生厅护理管理工作规范》建立护理组织体系,实行业务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的二级管理体系,结合本院的特点组建四大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专科护理发展委员会、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委员会、护士职业安全管理委员会。各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组长和组员组成;每个委员会下设不同的小组,共有10小组,各小组成员由科护士长及各科护理骨干组成,让一线护士参与科室管理,收集一线护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

2实施方法

2.1建章立制首先护理部要研读《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中各章节,理顺与护理有关条款,后有计划地组织各科护士长学习各条款中内容,并要求各护士长对照条款内容进行自查,针对条款要求修订或制订护理工作制度、流程、预案及护理常规。完善护理制度、流程、规范、常规是质量改进的基础。因此必须补充原来没有的、口口相传的规范、流程,修订操作性不强的和过时的护理制度、流程、规范、常规等,以实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2]。同时对试行或修订的护理制度、流程、规范等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及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对制度、流程、规范、预案、常规等内容的知晓率。

2.2制订适合本院实际工作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规范护理行为的过程中,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属于一种重要的依据,它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衡量护理质量的优劣,指导护士工作并反馈性地指导实践,而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3]。

2.2.1制订优质护理服务及责任制整体护理评价标准研读《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发现,《细则》尤其对护理服务及护理安全方面进行了特别显示以说明其重要性,必须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需要医院设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组织以及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的组织,具有相应的监管措施,而优质护理服务是确保护理服务质量与安全的关键,是评价标准中的核心条款之一,要落实以优质护理服务为抓手,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所以需建立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及责任制整体护理评价标准。

2.2.2制订出其他质量评价标准根据《细则》中第三章患者安全及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中,要求需要创建分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危重、一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围手术期质量评价标准、护理文书书写评价标准及各特殊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等。每一项质量评价标准又包括若干个方面和条目,要求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效果评价。

2.3制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在国外,对于护理质量评价多是针对护理结构的质量方面、护理过程的质量方面以及结果质量指标等方面。其中护理结构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护床比、床位占用的比例、护士队伍中注册护理所占的比例;护理过程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患者发生压疮的比例、患者发生跌倒的比例、患者出现意外拔管事件的比例以及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等;护理结果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对患者的满意度、护士的满意度等[3]。

目前国内对于护理质量的评价共包括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两项指标。其中护理工作质量共包括以下几项评价指标:患者满意度、基础护理、特别护理及一级护理的合格率、危重患者护理的合理率、护理技术、急救物品的合格率以及意外意见、护理文书书写等合格率;工作效率评价共包括以下几项指标:病床使用情况、床位的周转情况以及院内发生感染的情况等[4]。参照卫计委(原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及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以循证为依据制订适合本土化的关键指标体系:①急救车管理正确执行率达100%;②基础护理正确执行率达≥90%;③护士培训与考核正确执行率达≥90%;④护理病历书写正确率达≥90%;⑤健康教育正确执行率达≥90%;⑥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⑦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执行率达100%;⑧静脉治疗护理正确执行率≥90%;⑨防跌倒/

坠床措施正确执行率达≥95%;⑩预防压疮正确执行率达≥95%;手卫生正确执行率≥95%。

2.4建立护理质量的评价方法改革传统的护理质量评价方法,按照制订出的质量评价标准,每月由各质控小组对个案进行追踪或者是进行系统的追踪,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质控过程中需要将患者作为中心,追踪患者住院全过程中的护理,通过和患者进行面谈及查阅科室资料等措施去评价各科护理指标的落实执行情况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程度,重点深入追踪有疑问问题的环节,同时重视对系统的改进,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在整改过程落实跟进,实是求是地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评价,从根本上去彻底解决问题,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持续不断地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2.5对护理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及进行护理质量质量持续改进。

2.5.1检查结束后,由各质控小组对照各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扣分细则进行扣分,在下月初护理部对各质控小组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护理部平常到各科室进行质量检查情况进行一个客观的汇总后,把各科得分情况报财务科与各科绩效进行挂钩,并在全院质控会议上进行通报,同时把各科的存在问题反馈到各科室。

2.5.2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指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后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的分析,同时给予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护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改进,对护理人员进行行为上的规范,并对结果进行重新评价,判断改进对于护理质量带来的影响,从而于最高程度上改善患者满意度,明确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可实现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5]。因此对质控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科护士长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持续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护理部不定时地?m行督导检查,跟踪整改工作落实情况。

3结果

通过构建符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为导向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管理者才能发现护理质量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善护理质量。三年来本院护理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住院患者满意度逐步提升,患者满意度每年均≥95%,各项护理质量指标都达到有关条款的要求:①急救车管理正确执行率100%(目标值100%);②基础护理正确执行率97.13%(目标值≥90%);③护士培训与考核正确执行率97.6%(目标值≥90%);④护理病历书写正确率97.1%(目标值≥90%);⑤健康教育正确执行率98.1%(目标值≥90%);⑥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目标值≥95%);⑦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执行率100%;⑧静脉治疗护理正确执行率97.9%(目标值≥90%);⑨防跌倒/坠床措施正确执行率97.9%(目标值≥95%);⑩预防压疮正确执行率97.9%(目标值≥95%);手卫生正确执行率99.5%(目标值≥95%)。

4讨论

4.1提升护理质量管理通过“二甲”医院的评审,本院首次建立了一套符合本院实际的、有效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改革了以往的经验式质量管理。

4.2学会运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开展护理质量管理pDCa循环理论属于实施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工序之一,应用广泛。几年来本院也开展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护理问题的查找和改进,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也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可见管理工具的应用在护理质量管理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6]。因此,在使用管理工具前需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使管理者对质量管理工具能真正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5

【关键词】危化品生产标准化措施

推进危化品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国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工作。

1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思路

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模式,能够促进危化品企业更加熟练地掌握安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得以熟练运用标准化考评制度,能够更好地对监督人员的安全生产执法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以此促进监督水平的提高。

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应当改变目前的根据考评来划分等级的办法,要不断强化一级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示范、二级危化品企业生产受控、三级危化品企业生产符合规定的根本要求;危化品的生产企业和危化品的经营企业只有达到标准化生产的三级标准,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才可以为其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而且在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内,达到标准化生产的二级以上的危化品企业才能够在许可证期限届满前直接办理延期手续。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只有先从安全标准化生产的三级标准做起,达标以后,才能申请进行二级危化品的企业考评;当实现二级标准的危化品企业经过很长的时间运营后,才能进一步的申请一级危化品企业考评。

2逐步开展标准化培训和宣传工作

各地区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宣传以及培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讲解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规范。并且培训、宣传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能过于形式化。

2.1明确培训、宣传的对象

一是加强评审人员和咨询人员的培训工作。企业标准化评审人员、咨询人员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危化品企业开展评审标准和标准化的程序的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危化品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生产的质量。要通过反复的培训,使企业安全标准化生产的评审人员、咨询人员全面把握有关规范的方法、程序和内容,提高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评审工作的质量。二是要在企业中不断开展标准化规范的培训和宣传。通过培训和宣传,使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员工准确掌握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任务以及重要性,提高标准化生产的主动性,保证标准化生产取得实际的效果。三是针对基层的危化品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其进行标准化的培训。以此,促使基层安全监管人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危化品标准化生产各项要素之间的评审标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监督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的能力与水平,从而使危化品安全监管的执法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突出培训、宣传的内容

在开展危化品标准化生产的培训、宣传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国际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注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使基层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准确理解《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准确掌握《国际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注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内容、措施、要求并积极组织专业人士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文件进行细致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两个规范的内容以及危化品企业内部的方法与途径。

3细化标准化分级评审标准

企业标准化生产达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在对危化品企业进行评审时,首先要把《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国务院的文件及其相关部门的一些规章规定的经营企业、生产企业许可条件,通过与两个规范的内容相比照,将其细化成包含三级标准的形式,然后根据三级标准来制定相应的评审标准、进而提出有关评审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以此形成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评审标准。

在标准化生产工作中,监督企业要把运用标准化企业安全管理及提高管理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监督企业要注重实效,防止出现过于形式化的现象。此外,各地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把没有开展或达到三级标准的企业作为监管的重点对象,加大执法力度以促使危化品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步入新台阶。

3.1原则上的规定

危化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要从三级达标做起,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展开一年以上才能向评审机构申请标准化的三级达标评审。而已经通过标准化三级评审的危化品企业,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标准连续运行两年,然后参照二级标准不断地获得完善后才能向评审机构申请二级达标。已经达到标准化二级评审的企业,按照相关的企业标准连续运行三年,并参照一级标准逐渐完善后才能向评审机构申请一级达标。对于一些新建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应当从成立之日起,参照标准化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进行安全标准化生产,创建并且运行规范、科学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和体制,不断提高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如果标准化一级、二级、三级危化品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应当撤销对该危化品企业的达标认定,然后在按照标准化三级标准重新对该危化品企业的标准化进行评审。

3.2明确安全生产许可与标准化达标的关系

危化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应当在规章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标准化三级企业标准。如果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三级有标准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暂扣其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以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有权利责令其停产进行整顿等,对于整改后还仍然达不到标准化要求的,有关部门可以依法执行将其关闭,以示警戒。

对于已经评审完成的持有二级标准的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如果其安全生产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已经达到了有效期,可以不再向评审机构提出申请,允许直接办理延期或是换发许可证。

4结语

危化品的标准化生产咨询和评审机构要严格地依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提高企业安全标准化生产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危化品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内容与要求,切实有效地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创建安全生产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6

一、制定标准使审查逮捕工作有据可依

尊重和保障人权、降低目前过高的羁押率是我国司法进程的必然趋势。但实际工作中,“构罪即捕”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诉前羁押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全国公诉案件诉前羁押率达到91%;近年来,太原市的平均不捕率仅为10%。同时,1997年刑事诉讼法第60条中规定的“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过于原则,没有具体标准,难以把握,导致实践中对于具有相同情形的犯罪嫌疑人,不同的检察院可能在逮捕必要性的认定上作出不同的决定,甚至同一检察院不同的承办人提出的意见也不一样,逮捕必要性评估工作不规范,随意性现象难以避免。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注到了这种情况,第79条细化了对逮捕必要性条件界定,明确列举了五种属于社会危险性、应当予以逮捕的情形,即:“(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但条文中使用的“可能”、“企图”等词语,是对犯罪嫌疑人主观上的判断,是一种预期可能性,在司法实践中具体依据什么标准判断、如何把握,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太原市人民检察院在参考了《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等规定的基础上,对近年来200多起典型案例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梳理、归纳提炼、反复验算,而后制定了《逮捕必要性评估参考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参考标准》)。该《参考标准》体现了如下的特点:

一是明确评估程序和方法。受理案件后,首先根据法律规定、参考量刑指导意见,综合全案犯罪事实、情节及影响量刑的其他因素,对案件刑期进行预判,将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列入《参考标准》的适用范围。对其中法律明确规定应当逮捕和可监视居住的案件,依法作出相应决定;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案件,启动评估程序。评估的方法是量化评估,设定基础分为50分;对影响逮捕必要性的各种共性因素和《参考标准》所列举十三种常见罪名的个性因素评估计分,没有相应情形的不计分,所有得分相加得出最后分数。如合计分值在70分以上的,属于逮捕必要性较小,一般不予批准逮捕;合计分值不满70分的,属于逮捕必要性较大,一般批准逮捕。

二是细化五种社会危险性情形。以列举的方式将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79条规定的五种应当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情形,细化为23项具体、直观的内容,解决法律规定中“可能”、“企图”如何判定的问题。如将“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细化为以下4项:(1)证明犯罪嫌疑人系惯犯、前科劣迹或具有吸毒、等恶习;(2)本人供述还要预谋实施新的犯罪;(3)其他人证明犯罪嫌疑人扬言要实施新的犯罪;(4)已收集到物证、书证证实犯罪嫌疑人预谋实施新的犯罪。

三是设定评估因素和相应分值。将可能影响逮捕必要性的因素分为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其中共性因素中,将未成年人、老年人、盲人,在校学生、在本地长期有固定住处、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以及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因素,归纳为自身情况、社会背景情况、案件情况3大类22个评估项目;个性因素对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等13个常见罪名中可能影响逮捕必要性的因素分类归纳为109个评估项目,并确定相应分值,为评估工作提供了客观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依据。如王某交通肇事案,去年12月的一天晚上,山西某公司驾驶员王某驾驶灯光系统不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重型自卸货车,将同向推车步行的康某碰撞,致康某当场死亡,随后王某驾车逃逸。经交警部门认定,王某负事故全部责任。不久,王某投案自首。其间,涉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王某所在公司一次性支付受害人家属183000元。之后,检察机关根据《参考标准》对王某进行逮捕必要性评估,评估综合是否本地有长期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收入,是否初犯,自首等各项指标外加基础分50分,显示分值是71分。根据参考标准,大于等于70分的,一般不予批捕。检察机关以此为重要参考,并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决定对王某不予批捕。而随后的判决结果为王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缓刑,印证了没有逮捕的必要。

《参考标准》使逮捕必要性评估的抽象原则具体化,统一了执法尺度,有效增强了评估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评估的随意性。

二、规范羁押必要性评估落实保障人权

逮捕作为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手段,会对被逮捕人的人身自由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在司法实践中,羁押率过高的问题日益明显,“一押到底”、“一捕到底”既不符合逮捕措施设置的初衷,也不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为此,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10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强化和完善诉讼中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但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及刑事诉讼规则中,相关法条的规定较为原则抽象,没有明确审查标准和操作程序。为了推进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实现流程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这项保障人权的监督职能落到实处、发挥效用,我们研究制定了《羁押必要性评估办法(试行)》,使这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新工作有了统一的审查标准、明晰的操作程序,可以有效避免审查工作的随意性。该《评估办法》主要有四个特点:

首先,规范了羁押必要性评估工作流程。驻看守所检察人员应当及时掌握在押人员案件的事实及证据情况,对在押人员的羁押必要性实行动态监督;发现符合本办法所列评估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及时报告监所检察部门负责人;对于符合评估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所检察部门负责人应当立即启动羁押必要性评估程序,并指派两名以上检察人员对案件进行审查评估。依据《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评估表》所列项目,采取查阅有关案卷材料,听取办案单位、办案人员意见,与在押人员谈话,查看在押人员身体状况,听取在押人员及其法定人、近亲属、辩护人意见,听取被害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等方式进行调查核实,并对其羁押必要性进行综合评估。

其次,明确界定启动羁押必要性评估的范围,避免了随意性。首先规定了应当启动评估程序的七种情形,包括初犯、偶犯、从犯、胁从犯;有自首或立功表现的;故意伤害罪、交通肇事案件中,有悔罪、积极赔偿、取得谅解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悔罪且具备监护、帮教条件的;老年人或残疾人,不适宜羁押的;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以及其他的情形。同时规定有组织犯罪或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严重侵犯公民人生权利、民利罪、重大经济犯罪、犯罪、故意伤害罪重伤两人以上等7类不纳入评估范围的犯罪,“有证据证明不实行羁押可能会逃跑的”等9种情形暂时不纳入评估范围。

再次,明确羁押必要性评估的内容,统一评估标准。《评估办法》首先将涉案的犯罪可能对应的法定刑分为六个档次,并设定了相应分值。如可能判处五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普通刑事犯罪加10分,五年以上七年以下的职务犯罪加5分。此外,综合分析主观、主体、加重情节等六大类可能影响羁押必要性的因素,将其细化为74个评估小项,并根据每种情形对羁押必要性的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分值,明晰了评估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

第四,设置评估结论标准以及分类型、分阶段处置方式,增强可操作性。规定评估结果在-8分以下的,认为符合变更强制措施的条件,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检察机关正在侦查和审查的案件,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是否改变强制措施;对公安机关正在侦查的案件或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征求办案机关意见,经检察长同意,向办案机关发出《变更强制措施检察建议》,由办案机关决定变更强制措施。如办案机关不采纳检察机关意见,应说明理由和依据。

随着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评估办法》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

三、规范公诉案件庭前会议制度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审判程序的改革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其中,庭前会议程序的增设又是这个“亮点中的亮点”,它对进一步规范刑事司法审判程序,促进和保障人权、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程序公正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该规定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方在开庭前可以查阅、摘抄、复制公诉方掌握的所有证据材料,但并未详细规定辩方应承担的证据开示义务,导致控辩双方对证据的掌握上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公诉方庭前往往不了解辩方调取的证据;部分辩护人利用事先掌握的证据,在法庭上对公诉方进行“证据突袭”;还有辩护人反复利用案件管辖、回避、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恶意拖延审判”。但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庭前会议的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公诉案件庭前会议工作,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公正,太原市人民检察院牵头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多次协商,共同会签了《关于规范公诉案件庭前会议工作的意见》。《意见》体现了五个特点:

一是明确了庭前会议的提起主体。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仅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召开庭前会议,但并未明确庭前会议由谁提起。从保障司法公正、确保控辩双方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意见》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可以建议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

二是明确了应当召开庭前会议的案件类型。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以及社会关注的有较大影响的犯罪案件应当召开庭前会议,为重大案件的法庭审理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明确了庭前会议的内容。庭前会议程序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庭前准备程序,使开庭后的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以提高诉讼效率。从立法精神来看,庭前会议程序是一个准备性程序,解决的是与审判相关的一些程序性问题。对了解和听取事项的范围应进行明确规定,否则,势必会使该程序被滥用,可能导致审判人员先入为主造成对案件的预断,从而影响到庭审的质量和审判的中立、公正。对于庭前会议的内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仅规定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我们结合实际,对“与审判相关的问题”细化为了十种情形:(1)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2)是否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回避;(3)是否申请调取侦查、审查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提交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4)是否提供有关被告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5)是否提供拟当庭出示、宣读的开庭前移送人民法院的案卷材料、证据以外的证据;(6)是否申请通知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7)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8)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案件;(9)是否建议延期审理;(10)其他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四是明确了在庭前会议中达成一致意见、没有异议的法律后果。设置庭前会议程序的目的就是要将与审判有关的回避、非法证据排除等事项解决在庭审之前,这对于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节约刑事审判的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庭前会议程序应当具有裁决权,在正式开庭之前将影响审判的相关问题先行予以解决,使庭前会议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意见》规定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对于庭前会议中有异议的事项,在庭审中阐述各自意见,由法庭依法裁决;达成一致意见,没有异议的,在没有新的事实或者新的证据情况下,当庭不再提出异议。这一规定可以使控辩双方在庭前会议中对不存在争议的问题达成共识,对存在实质性争议的问题明确焦点,减少庭审中各方因程序问题产生的不必要的对抗和冲突,使各方在庭审阶段集中精力解决争议事项。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7

引言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13个方面。

一、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推进步骤

目前在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部分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忽视安全等情况,导致难以建立预防机制,事倍功半,难以持续改进。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结合企业实践事半功倍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按步骤地推进安全标准化。

1、策划准备及制定目标

策划准备阶段首先要成立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组织保障;成立执行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共同组成,负责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目标,并根据目标来制定推进方案,分解落实达标建设责任,确保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任务分工明确,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目标。 

2、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教育培训首先要解决企业领导层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理解,从而使企业领导层重视该项工作,加大推动力度,监督检查执行进度;其次要解决执行部门、人员操作的问题,培训评定标准的具体条款要求是什么,本部门、本岗位、相关人员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同时,要加大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文件和知识,加强全员参与度,解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和关键问题。 

3、现状梳理

对照相应专业评定标准(或评分细则),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安全管理情况、现场设备设施状况进行现状摸底,摸清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于发现的问题,定责任部门、定措施、定时间、定资金,及时进行整改并验证整改效果。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规模、行业地位、工艺特点及现状摸底结果等因素及时调整达标目标,注重建设过程,真实有效可靠,不可盲目一味追求达标等级。 

4、管理文件制修订

安全生产标准化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要求,核心在其内容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对其名称和格式的要求。企业要对照评定标准,对主要安全管理文件进行梳理,结合现状摸底所发现的问题,准确判断管理文件亟待加强和改进的薄弱环节,提出有关文件的制修订计划;以各部门为主,自行对相关文件进行制修订,由标准化执行小组对管理文件进行把关。

5、实施运行及整改

根据制修订后的安全管理文件,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实际运行。根据运行情况,对照评定标准的条款,按照有关程序,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及完善。

6、企业自评

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依据评定标准,由标准化执行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自主评定工作。企业对自主评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着手准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申请材料。

7、评审申请

企业要通过《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信息管理系统》完成评审申请工作。企业在自评材料中,应当将每项考评内容的得分及扣分原因进行详细描述,要通过申请材料反映企业工艺及安全管理情况;根据自评结果确定拟申请的等级,按相关规定到属地或上级安监部门办理外部评审推荐手续后,正式向相应的评审组织单位(承担评审组织职能的有关部门)递交评审申请。企业根据自评结果,经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管部门)同意后,提出书面评审申请。申请安全标准化企业的相关材料清单一般包括: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申请表

2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未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行业不需提供)

3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4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清单

5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人员名录

6工厂平面布置图

7重大危险源资料

8自评报告

9自评扣分项目汇总表

10评审需要的其他材料

8、外部评审

接受外部评审单位的正式评审,在外部评审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由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执行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外部评审工作。企业应对评审报告中列举的全部问题,形成整改计划,及时进行整改,并配合评审单位上报有关评审材料。外部评审时,可邀请属地安全监管部门派员参加,便于安全监管部门监督评审工作,掌握评审情况,督促企业整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企业整改计划为企业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外部评审末次会议中提出的扣分项及建议项的整改计划。 

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规律,代表了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先进安全管理思想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强化行业监管,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促进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举措。

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全面深入推进,使得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些基础性的、共性的、深层问题日益暴露。一是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不高,工艺技术落后,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薄弱,安全生产管理不力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一些企业安全标准意识淡漠,不了解标准,或有标不循,“三违”现象突出。三是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相关制度、配套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等。

这些企业常见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致使不遵循安全标准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量存在,生产安全事故常有发生。要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事故隐患,有效控制安全风险,达到本质安全水平,就必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作为增强企业安全发展能力的固本强基工程来抓,作为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项主要任务认真实施。各个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有利条件和机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广泛动员,齐抓共管,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8

一、档案监管效能现状引发的思考

从目前由两种主要监管方式构成的档案财富监管效能来分析,尽管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然没有达到财富管理锱铢必究的程度,甚至还存在着很大的监管漏洞。

档案年度执法检查特点是检查的内容多,涵盖了档案工作全领域。其不足点在于检查时间短,检查项目又多,只能留于表面,对核心业务一收集、整理、保管工作质量检查时间少,评判方法是以定性为主,方法简单,没有定量分析,科学严谨性不足。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星级测评工作是旨在提高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整体业务水平,全方位的测评工作同样弱化了对档案收集、保管质量上的测评,核心业务分值权重少,存在问题不能发现。更大的问题在于档案工作星级测评是要由基层单位主动申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处在被动位置,很多档案工作落后的单位不申请星级的测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就无法实施。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常用的两种监管方式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令人困惑的是不少单位年年检查,且通过了档案工作星级的测评,还存在着收集不全的较大问题,甚至有档案缺失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现有两种监管方法在对收集和保管质量方面的测评方法只定性,不定量。档案管理核心任务是维护档案的安全,而收集不全、归档不及时、档案缺失等问题是原则性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对监管方法进行反思,创立新的科学监管方法,对档案财富实行精细化管理。

二、“档案监督审计”方法的理论设计

针对现有档案监管方法审核测评基层单位档案收集、保管质量力度不足、方法科学性不强等问题,我们创设了“档案监督审计”的新方法,重点监管档案的收集、保管安全问题,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构建。

“档案监督审计”就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依法行政的职责,运用审核、盘库、统计的方法,对所属行政区域内档案管理单位所藏档案质量和安全管理状况进行审查评定的一种依法管理方法。基于财富管理要求精细化管理的准则,“档案监督审计”方法按规范系列程式,以定量分析为核心,从审查档案收集和保管的完整与准确人手,针对被监审单位的职能、机构设置、工作业务和具体归档质量情况,多层次地进行质量审查评定。在理论设计的同时,我们选择了一个档案业务达到江苏省五星级规范的镇机关作为实验样本进行实践,我们设计六种审查测评方法对其一个年度的档案收集质量和库藏档案情况进行了审计。从不同层次来定量分析一个单位的收集、保管工作质量。

1、部门归档率的审查。档案是由机关各部门形成并向档案室移交,审查部门归档情况是测评收集工作质量的第一步。核实样本机关部门数14个内部一级机构,包含了党政办、工会、妇联、经济发展办、农业办等。部门归档率的计算方法为:

部门归档率=实际向档案室移交档案部门数/应该向档案室移交档案部门总数×100%

部门归档率是一个粗指标,部门只要向档案室移交档案就算作有归档,该指标是对档案管理的集中度和档案管理网络结构的合理性作一个定量评定。

2、专题归档率的审查。这主要针对文书档案归档质量的评定。对文书档案计算归档率是一个业务技术难点,文书档案没有现成的项目基准。我们根据归档类目,为每个部门量身设计了若干个归档专题作为测评基准。专题归档率以年度为单位进行分年度审核。我们对监审样本机关2008年度的14个部门设计了201个专题,其中常规专题183个,临时专题18个。专题归档率的计算方法:

部门归档率=实际归档专题数/应归档专题数×100%

专题归档率是衡量立档单位归档齐全度的基本指标,虽然在设计专题基准指标时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出现遗漏或偏差,但具有可操作性,解决了文书档案归档率的难题。专题归档率设总专题归档率和部门归档率两个指标。

3、归档文件齐全率的审查。这是对已归档专题文件材料齐全度的定量核算,方法是通过审阅归档文件目录和逐件检查文件材料,计算其归档文件齐全度。这要求监审人员凭借经验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进行认定,并要与监审单位进行沟通和确认,尽量达成共识,取得一致意见。归档文件齐全率的计算:

部门归档率=已归档文件数/应归档文件数(已归档文件数+认定的未归档文件数)×100%

归档文件齐全率是一个较细的定量指标,反映出被监审单位归档质量的细致度。由于归档文件齐全率是基于已归档专题进行测算的,因此如结果指标值较高,只能说明已归档专题的档案比较齐全,只有与专题归档率同时考量才能说明整个单位年度归档齐全度。

4、归档文件准确率的审查。这是对已归档文件材料质量情况的一种核算。评判方法是以已归档文件材料规范程度为标准,凡出现复印件、发文无签发手续、公文无印章、公文签署不完备等都算作文件不准确。

归档文件准确率的计算:

部门归档率=已归档文件中规范的文件数/已归档文件总数×100%

归档文件准确率是一项重要的指标,确保归档文件的准确性是保证归档文件内容真实性的重要前提,此项指标不仅能评定已归档案的质量,而且能反映被监审单位的业务工作质量。

5、会计档案的审查。会计档案的审查方法相对简单,以监审单位应归档核算单位为测算基准,分年度进行归档率的统计。

会计档案归档率的计算:

会计档案归档率=已归档会计核算单位数/应归档会计核算单位数×100%

由于会计档案是以核算单位为管理对象,其凭证、账册、报表之间有极紧密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均能得到较好的保证,因此只要在盘库时清点核对,没有计算完整率、准确率的必要。

6、库藏档案的盘库审查。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保管档案的基本任务。因此,对监审对象库藏档案进行清点盘库也是重要的监审内容,是安全监管的创举。盘库方法是根据档案统计台账、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借阅登记簿进行清点核对,并进行相应的统计。以卷为保管单位的档案可逐卷盘点,以件为保管单位的如逐件盘点工作

量大,有难度的话,可抽年度进行清点和统计。

档案监督审计是对监审对象收集和保管工作质量的全面评定,但不是对全部档案进行评定,因此,针对不同性质的单位选择不同的监审重点,一般行政机关监审重点以文书档案为主,也可延伸到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的审查。库存档案盘库方法适用于对所有档案的监审。

三、档案监督审计的组织和方法程序

档案监督审计是一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方式,必须要遵守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法定的档案监督审计主体,被监管单位是合法的监督审计客体,参加监审人员应是合法的授权或委托人。作为档案监督审计主体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订工作程序,制订包括:监审单位名称、范围、目标、监审内容及重点,执法监审人员,工作步骤等内容的档案监审方案,报局领导审核批准。工作重点是把握好监审工作的合法性。

监审对象的确定。尽管《档案法》规定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的权力,但在具体行政监管中,要实行差别化管理,突出对党政机关和重要企事业单位的监管。档案监督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监管方法,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强制性,在初期实践时监审对象选择党政机关为宜。

监审组的建立。监审工作是一项具有法律严肃性的工作,需要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合法的人员参与。我们组建的监审组由档案局副局长任组长,由业务指导科、法规宣教科人员组成骨干,抽调若干镇机关档案人员为成员,所有监审人员都持有江苏省档案行政执法证。

行政执法需要合法的程序,档案监审程序也应有必要的程序,以体现依法行政工作的严肃性。我们经过理论设计和实践修正,建立了一套档案监督审计程序模型,分为监审准备、监审实施、审结整改三个阶段。其中监审准备阶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监审通知发出后,要求监审单位把有关机构“三定”方案、档案目录、机关档案收集范围、年度总结等材料提供给监审组,监审组事前进行分类、分工和进行理论审核,前期准备充分,进行实地审核时工作量就少,工作效率就高。

实践证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用针对性强、工作方法细致的监督审计方法,能十分有效地审核出年检和星级测评难以准确评测的档案收集和保管的质量,从而为档案财富的精细化管理找到方向。

四、档案监审结论的撰写、发出和整改意见的反馈

档案监审结论是档案监审工作的结论性文件,不仅是监审组的技术报告,更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评定结论,具有一定的严肃性。

档案监审结论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监审情况概述,监审的法律依据,监审对象的基本状况,监审的范围和重点。二是收集和保管的质量情况,内容有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盘库结果,统计结果等定量审查指标,档案保管条件评介,档案利用制度执行等情况。三是指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并要求将整改情况反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审结论报告要由档案局领导签发后发出。从实地监审结束到监审结论发出,时间上不宜拖得过久,在十五天内为宜。监审单位接到监审结论报告后,如需要整改,也应在十五天内将整改情况反馈给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监审中发现违法问题的,还要作出相应的行政指导或行政处罚。

五、档案监督审计的意义

我们针对基层单位档案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收集不全、库藏档案缺失、外借档案超期等问题,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构建档案安全监管体系过程中,运用法律、行政、业务、管理等综合手段,引入审计的方法,以档案安全管理为主题,创立了“档案监督审计”的新方法,并大胆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档案监督审计”方法呈现的依法行政意义、突破的技术瓶颈和存在的不足分析:

1、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运用“档案监督审计”的依法行政方法,不仅具有执法监管的主动性,而且重点突出,步骤严密,业务技术指标精细,监管效果明显,更主要的以依法行政的方法进行,有效发挥了法律的威慑力。特别适宜对工作落后单位的监督管理。

2、用定量指标取代了定性评判,解决了对文书档案的收集质量评定方法。此前在文书档案的收集质量评定上,一般常用“齐全”、“较齐全”等定性方法进行评判,没有定量指标,原因在于计算方法无法解决。我们根据档案来源原则和文件材料形成规律的指导思想,以年度为单元,提出以专题作为文书归档率的核算方法,解决了文书档案归档率的测算坐标、计算方法,使“三率”评判方法应用到文书档案质量评定工作中,这是一个业务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3、明确了完整率和准确率的计算方法。文书档案的完整率核算也是个技术难点,只能凭监审人员的经验来判断是否齐全。这种方法虽不能计算得极端准确,但这样评判起码更接近于科学准确的阈值。准确率的计算方法是检查文件要素的完整情况,以评定文件的合法性。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9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原则;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81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539-02

食品药品监管是食品和药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并保证人们健康饮食和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食品与药品监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的提高。本文即通过实地探访、问卷调查以及文献分析等方式,对食品药品监管中的原则以及具体的监管策略等进行全面的探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食品药品主要监管对象

11保健食品药品随着人们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药品的消费量逐步增加。对保健品的监管主要包括监管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品以及保健食品。

12日常消费食品主要包括对各食堂以及餐饮业的监管。食堂包括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的食堂;餐饮业包括各酒店餐厅、日常饮食摊、冷热饮业以及盒饭经营单位等;应保证各日常食品从业单位具备基本的营业资格,并具备良好的卫生条件,保证基本的饮食健康安全。

13化妆品化妆品的监管也是食药品相关的监管内容之一;所监管的单位主要包括化妆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具体监管内容包括美容、护肤以及美发等化妆品类,并对普通用品和特殊用品、国产与进口化妆品分别按照不同的监测标准加强监管,以保证化妆品在使用中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性[1]。

2当前食品药品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药品安全监管的标准不统一食品药品在具体的监管中,还缺乏较完善统一的标准;因食品药品监管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各个标准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导致在具体的监管中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有效监管;如乳制品安全标准即存在不统一之处,对实际的监管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另外,监管标准的各指标不够细化,指标监管要求过于泛化,导致在监管工作中较难实现合理有力的监管。

22监管机制与法规建设还不完善食品药品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均较为复杂,需要借助完善的机制以及规范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监管;但在当前食药品的监管中,还缺乏完善统一的监管机制,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现象,或具体的监管项目不够细化,一旦出现问题较难及时予以协调。另外,《食品安全法》虽已出台,但有关保健食品的生产以及监管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当前还处于缺失状态,容易使部分不合规范的保健食品乘虚而入,给广大消费者造成损害。

23审评审批程序中监督不力当前食品药品的生产和经营单位数量出现一定的增加,但在对各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资格审核中,部分审评审批环节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导致部分弄虚作假的申报行为蒙混过关,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消费构成威胁,尤其在一些特殊类食品药品的审批中,因监测力度不够,导致不合格的特殊保健品和药品等进入流通和消费环节,直接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潜在的危险[2]。

24监管经费投入不足为保证较高的监管水平和质量,应注意加大经费的合理投入,以保证各监管环节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应对所投入经费加强监督,以保证经费用向合理和明确;但当前食品药品的监管经费还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完全保证基本的公务费、人员经费等,造成监管工作较难正常开展。

25监管队伍不能有效整合高效的监管队伍是保证监管工作良性开展的基础,但在当前监管部门中,还不能组建科学的监管队伍,通过充分发挥各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监管任务的有效落实。一方面,不能充分为监管人员提供合理的物质保障和安全性保障。部分监管人员因办公经费不足,或为非公务员身份等情况,在监管工作开展中积极性不高,导致监管工作不到位;另外,不能通过有效的规章制度等对监管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并同时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调动监管人员的工作热情;此外,部分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偏低,不能适时给予必要的培训,以及促进监管人员之间的相互带动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以保证较高的监管质量。

3食品药品监管原则及加强食品监管的策略

31食品药品监管的基本原则食品药品的监管需要遵照合理的原则,其中,最为基本的原则即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性。另外,在监管中,应保证公平、客观以及透明、公开性原则,保证监管过程的合理、合法性。监管工作还应同时遵循高效监管的原则,保证监管方式合理,监管力度到位,监管结果有效,并保证较高的监管水平和质量[4]。此外,监管中还应加强对监管效果的评估,保证监管工作的科学完善性以及良性开展。

32加强食品监管的主要策略

321统一监管标准完善同一食品药品种类的统一化监管标准建设,以保证对相同食品药品监督中能按照统一化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督;各地应加强对监管标准的沟通和统一,防止相同的食品药品在不同地域出现差异化的监管方案。另外,监督标准应注意不断细化,避免在监管中因标准明确性不强,导致出现标准不一现象。对监管标准的统一还应注意促使新旧标准完成自然的过渡和更替,对已经实施新标准的监管项目,应及早摒弃适用价值不大的旧标准,以保证监管标准的统一和完善化[5]。

322完善监管机制与法规建设鉴于当前监管机制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在今后尽快予以完善,促使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任务不断明确化,防止出现交叉监管现象;同时,注意细化各监管项目,以保证各职能部门能各司其责,促使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化。另外,在法律法规的建设上,应尽快出台关于保健食品药品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保健食品和药品市场,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另外,各地应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色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以重点对具有地域性特点的食品和药品加强监管。

323加强审评审批中的监督力度对各生产和经营食品与药品的单位均应进行严格的审评,保证审核环节的公开和公正性,对出现弄虚作假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惩处,以保证所有审批合格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均具备产品安全性保证。对一些特殊的保健品以及药品应加大审核力度,注意细节性审核工作,以全面保证所审核对象的质量和安全性,保证各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

324加大监管经费的投入监管经费的合理投入是监管质量保证的重要条件之一,应在合理范围内注意投入适量的监管经费,经费应涉及监管人员基本的公务费用以及各监管人员的工作经费等,以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运作;同时,在经费投入后应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经费用向的明确性和合理性,防止出现经费不明流失,导致经费无法实现预期的效用。

325有效整合监管队伍应加强对监管队伍的整合力度,保证监管队伍的高效化工作水平。首先,应为监管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性保障;保证监管人员合理的工作收入,同时,应提高监管人员中公务员的比率,以此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另外,应注意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约束,并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效果。另外,应定期给予监管人员必要的培训,包括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素养培训,不仅保证监管人员具备岗位需求的基本技术能力,且具备现代化的工作能力;并同时具备较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能保证监管工作的高效合理开展。

4小结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是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性关注度的日益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在当前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食品药品的具体监管中,还存在部分问题亟需解决。在今后应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督机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不断完善统一的监管标准,提高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审评力度,同时加大监管经费的投入,并加快监管队伍的高效整合,以利于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以及监管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昌海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J]政策,2013,12(01):75-77

[2]刘鹏混合型监管:当代中国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09,5(01):114-151

[3]谢鹏对合理调整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4(12):26-27

安全标准化评审细则篇10

结合本次我院参与医院等级评审活动的经验,将评审工作对医院经营管理所发挥的作用及成效归纳如下。

(一)医院评审工作紧紧围绕医改中心任务

体现了政府管理医院的方针和战略,为此,医院评审体系已经成为医院经营管理和发展建设的风向标。

(二)评审标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详实的技术和管理标准

为医院运行提供了可供参照和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在整个评审过程中,对医院管理决策形成支持能力,促进了医院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评促建,促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医院首先是结合等级评审工作,建立完善的三级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委员会负责相关领域的管理决策以及职能科室负责相关领域的监督与管理职权和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内的质量管理目标任务。体现决策、控制与执行三个层次的管理,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pD⁃Ca常态化管理模式,实现医院质量与安全的科学化管理和持续改进。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与考核体系,实施综合质量目标管理。如建立考核和评价临床、医技科室、院感、护理单元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标准,开展考核和评价,实现质量与安全指标体系与科室规范化管理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考核和评价行政后勤管理质量标准,开展考核和评价,实现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与职能有效结合,切实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效能。第三是整章建制,完善制度,有章可循。如我院按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对每个环节工作制度、流程、各级职责、诊疗指南、操作规范、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梳理,共修订完善了30多册管理指导书以及若干相关配套文件。然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与演练、执行、监管、反馈,不断地修订完善,形成了切合实际、更为优化的制度管理体系。

(四)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提高基础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仍然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以标准化管理为起点的医院评审,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始终围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持续改进,为此,医院结合实际选择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医院管理方法和技术,围绕医院持续质量改进进行策划,使医疗质量稳步提升,医疗纠纷有效减少,医疗事故零出现。

(五)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建设

医院的技术水平、重点专科建设是评审的又一重点。为此,医院因地制宜出台了各项鼓励搞科研的政策和办法,加大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人才引进机制,使我院的教学、科研与技术水平及人才培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增强医院的凝聚力

医院在评审过程中,上下层层动员,号召全员参与,指标分解到科室,责任落实到个人,形成了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群体意识。

(七)信息技术是医院评审重要的支持手段

为此,医院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了医院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了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对医院质量监控指标进行统计与评价分析。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