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17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1

在我局组织安排大下基层开展备春耕生产前调研活动中,利用10多天的时间,深入到我区三镇一乡相关村,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运行、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走访与村干部和部分农民座谈,初步掌握了我区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区三镇一乡共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6个,其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54个,产加销型合作社39个,服务作业型专业合作社13个。2010年申报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个。

   二、存在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起点较低。全区10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都还是较低层次的。一是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强。一些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仅三、五万元,缺乏配套的场地、仓储、加工设备,服务手段有限。由于规模小、带动农户的覆盖面也小,服务范围窄,形不成大的产业带,基本上限于本乡、村,能提供跨乡镇经营服务,形成规模效应的屈指可数。二是一部分农民在产业规模小、成员户数少的情况下,为了获得上级资金扶持,盲目确定合作社产品、项目,缺乏根据地效仿其他已经成形合作社的制度、章程、机构,纷纷申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相当一批专业合作社缺乏优势产品或项目,运营稳定性较差,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一批专业合作社虽然已组建很长时间,但也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趋势,始终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

2、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合作社法人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运行不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财产和资金,开展共同经营活动的较少。多数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合作社成员档案及各类资金收支财务帐目,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

3、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才缺乏,合作社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少。无论是专业合作社法人自身还是合作社广大成员都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文化结构就决定了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体素质还是较低的,再加之部分农户合作意识不强,“搭便车”心态严重,就更淡化了对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整个合作社所有成员素质低下,难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冲击。

4、三镇一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方式目前来看多数以法人的家庭成员运行方式为主,没有实现以合作社法人为引领,广大合作社成员积极融入,达到群策群力、合舟共济、管理民主、利益均沾的运行方式,没有真正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这种运行方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辐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必将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增收。

三、对策及建议

1、围绕服务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机制体制,围绕全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专业合作社。将一些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弱、服务范围窄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形成具有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一体产销联合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合作、服务、利益共享、实现共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

2、加强规范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一是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章程和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社员为获取合作效益而组建的利益共同体,因而重点要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做到这一点,必须按照2007年6月29日农业部下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基本要求,严格制定、执行章程,坚持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和按股份分配的原则。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运作制度。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按财政部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2008年1月1日施行)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要实行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合作社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1998]32号)的规定,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实行统一管理,专人负责,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理事会、监事会、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合作社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

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合作社整体素质。一是通过深入基层举办涉农培训班、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班、印发宣传单、召开专题培训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宣传贯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合作社典型经验和合作理念,通过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合作经营、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支持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支持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二是按照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围绕农业主导产品和产业,通过深入基层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成员大户、市场营销管理人员、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等相关人员,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市场营销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用人才,增强农民从事主导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合作社社员的整体素质。

4、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需要以合作社典型来吸引、激发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一是对全区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民主乡新立胡萝卜合作社、龙达生猪养殖合作社、东风苗木合作社)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和农户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比较好、辐射面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合作社法人现场说法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围绕种植、蔬菜、畜禽、水产、果品、林业和农机服务等七大农业主导专业合作社方向,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省、市各类科研院所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创建自主品牌、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三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全区各村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四是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自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组建各类独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各类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食品标识认证,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规定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了四种扶持方式。一是产业政策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二是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三是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四是税收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通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专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2

一、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速度较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各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数量迅速增长。

(二)覆盖领域广泛。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全乡4个行政村,覆盖了农、林、牧、菜、农机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种植业(棉花、蔬菜)2家,占11.7%;林果业(苗木、红枣)3家,占17.6%;养殖业(牛羊、鸡)8家,占47%;农机、手工艺品2家,占11.7%;其他2家,占11.7%。

(三)资源利用好。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在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特别是在引领贫困户脱贫上发挥了较好作用。如xx村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发展蔬菜、食用菌种植合作社;xxx村依托技能劳动力优势发展农机合作社;xxx村和xxx村依靠产业基础发展畜牧养殖合作社,大力托养贫困户牛羊进行分红。

二、调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跟踪服务指导不到位,管理机制薄弱,运作不够规范。对合作社在全乡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跟踪服务指导。一是管理不够严格。部分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不完善,会员权利、义务不明。部分合作社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存在不按章程和制度办事的现象。二是运行不规范。合作社与会员的联结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部分合作社靠个人信誉维持管理,服务停留在生产或销售的个别环节上,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部分合作社仅注册办理营业执照,无生产、办公场地,个别合作社甚至是有名无实的“空壳子”。如对xxx村的xxx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不到位,未及时申报个人所得税月报表和增值税季度报表,致使该合作社被税务部门处罚。 

(二)统筹协调不到位,合作社发展水平不高,合作层次较低。作为分管领导,对全乡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协调不到位,解决实质性问题不够。一是社员人数少。截止目前,全乡注册登记合作社社员为116户,仅占全乡农民总户数的7.2%,大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二是资产规模小。尽管全乡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680万元,但由于部分社员采取以土地、牛羊等实物入股,实际可营运的资金较少。三是合作环节少。多数合作社合作项目少、内容单一,基本停留在产前的农资采购,产后农产品销售等简单环节,在产品仓储、运输以及“三品一标”创建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如在xxx村果xxx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统筹协调不到位,致使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合作社未能很好的利用扶贫资金购置的加工设备。 

(三)市场竞争力弱,带动能力不强。一是基地规模小。合作社经营意识不强,一些合作社基地建设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加之自身条件所限,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小而散。二是服务范围窄。绝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村组的几户、十几户,跨乡、跨县发展的合作社还非常少,整体实力不强,规模效益不高。三是产业链条短。尽管我乡农业特色产业较多,但合作社的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导致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带动作用不强。

(四)对上争取项目力度不够、扶持力度较小,发展后劲不足。我作为分管领导,没有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协调,在土地流转、技术指导、项目扶持、信贷扶持等方面支持力度小。我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大部分是农民,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优质耕地资源短缺,合作社启动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部分合作社小富即安,没有发展壮大的强烈愿望。

三、工作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中央治疆方略,坚持维护稳定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守初心、担使命,以严格的工作要求、扎实的工作作风抓好全乡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服务好更多的合作社社员和农民群众,为全乡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利用11月份全乡农副产品销售的有利时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和意义,形成在农副产品销售方面由合作社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一要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扶持政策、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合作社、积极创办合作社。二要树立典型。要积极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通过择优扶持、示范带动,积极培育一批让农民可看、可学的标杆和样板,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办社积极性。三要正面引导。积极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鼓励种养大户牵头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创办等形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办和领办合作社。四要强化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社领头人,提高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规范内部运作,夯实发展基础。制定实施方案,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加强对全乡合作社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一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指导农民合作社规范组织形式,实行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三会”的职责和权力,保证合作社组织内部运作的公开、公平。二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严格遵守《合作社章程》规定,认真履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确保合作社成员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利益。三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严格审批,从源头上保证质量;要探索实行动态监测制度,严格监督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情况,整合规模小、同质化、知名度差的合作社,取缔没有产业实体、运转不规范、违规经营、套取扶持资金的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3

一、合作社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兴办合作社目的认识不到位,偏离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在成立的合作时,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个别人出资成立并运作,以专业合作社名义登记注册,村民名义上为合作社成员,但实际上并未出资,也并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分配,还有些合作社以村民、家庭成员组织成立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也没有组织成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空壳合作社”,合作社没有发挥作用,个别人开办合作社认为可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且登记门槛又低,所以降低了合作社的公信力。

(二)规模还比较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重发展轻规范,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目前我县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合作社的的负责人文化程度不高,管理经验较为缺乏,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合作社在营销、生产方面缺乏科技含量,对产业化经营中的促进作用还不大,合作社的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入会的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从而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

(三)合作社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目前合作社在申请国家项目资金时多渠道申请,导致部分管理不规范的合作社也能享受国家的项目资金的支持,项目申请口径不一致不利于合作社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管理经验和新科技知识。

(五)合作社设立及章程建设来看:相当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个别人出资成立,以专业合作社名义登记注册,村民名义上为合作社成员,但实际上并未出资,也并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分配;合作社的章程没有体现合作社的特点,千社一章,千孔一面,合作内容、合作办法合作规则等在章程中写的不是很清楚,产权不够明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壮大,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尽快加以完善。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般都是由农村的种植、养殖大户,大多数对财务核算和管理流程一知半解,,对财务知识比较欠缺,意识不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重抓生产经营活动,对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的不够。

(二)有的专业合作社认为配备会计、出纳需要花费一笔费用,合作社收入还不高,内部人员兼任比较方便,也节约费用。有些合作社负责人直接用银行个人银行卡来管理资金,没有财务公开的意识,认为自己的合作社,支出不愿意受过多的手续的约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由于合作社业务相对收入有限,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合作社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会计和出纳。

(三)合作社理事长认为把所有的收入都入账,会要缴纳相关的税,思想上有顾虑。同时在经营过程中的开支,如果索要发票,价格会比较高,成本会相应提高,所以索要发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合作社发生经济业务时没有发票。有的合作社没有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财务理财的意识不强。

(四)档案资料不完整。表现在会计档案不健全,许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会计档案资料无法集中管理,会计资料只好长期放在会计或出纳家中。有些会计没有把会计凭证装订成册,归档管理,这样会造成账簿和凭证丢失。

三、加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深入到乡、镇、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中去,通过召开座谈会、动员会,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涵和相关规定,使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我国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充分认识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及作用,促使其不断地克服小农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增强“合作”意识,极大地提高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首先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推行订单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之路,实现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巩固和延伸产业链。二是引导、支持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和能人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农户多、管理较为规范、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对弱势群体帮助大的特点,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实现规模效应,加快资本积累,形成干部、大户、“能人”与广大农民在共建合作社新优势中

(三)正确促成合作社的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鼓励农民申办合作社,又要坚持条件,规范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又要防止合作社没有规范而享受国家扶持资金现象,让农民自己在政府提供的优良环境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四)引导合作社合理设置会计机构与人员,专业合作社可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繁简需要,选择是否设置单独的会计机构;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可在专业合作社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要求选择持有会计证的会计人员),负责本社的会计工作;对于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

(五)规范支出票据,完善财务核算

凡能够取得正规发票的应当开具正规的发票,直接从农户手中购买材料或饲料等难以获取正规发表的,应当提供售货证明及售货方身份证明材料,数额较大的,还应附有会议记录、情况说明等附件,支付给合作社成员的款项,应提供领款人签字的花名册及身份证明资料,支付大额工程,设备款项,除取得正规票据外,还应附有合同协议、设备验收证明,和工程建设方出具的工程决算等附件。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4

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与创新,扶持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结合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

一、现状和特点

1.发展现状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截至去年底止,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7家。其中各类专业合作社93家,成(社、会)员数3.1万人,带动农户10万多户,占总户数的43%。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拥有固定资产总额2.81亿元,实现经营服务总收入近20亿元,获经营纯收入1.2亿元,二次返还利润0.7万余元,成员人平比非成员人平多获利近2000元。

2.组建形式

2.1从种类上看,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有52家占55.9%;从事养殖业的有34家占36.6%,从事加工运输业的有3家占3.2%;从事其他行业的有4家占4.3%。

2.2从规模上看,合作社成员成员人数在5人以上46家占49.5%;成员人数在20人以上22家占23.7%,成员数在60人以上2家占2.2%。

2.3从结构上看,以生产销售为主的有40家占43%;以产品销售为主的有22家占23.7%;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的有28家占30%;其他行业的有3家占3.2%。

3.组建类型

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专业大户创办型。即由农村能人和专业户牵头领办,全县该类型的有71家,占76.3%。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牵头主办,目前该类型的我县有7家,占7.5%。三是基层干部领办型。即由乡村干部领办的,该类型的我县有12家,占12.9%。四是涉农部门扶持型。即由基层供销社、农技推广部门、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等部门领办的,全县该类型的有3家,占3.2%。

4.显著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2007年,我县发展合作社13家,2008年新发展28家,到目前已达到157家。二是覆盖范围较广。我县合作社围绕粮食、棉花、柑桔、蔬菜、茶叶、油茶、水产、牲猪、蛋鸡、肉牛等十大主导产业全覆盖。三是服务功能较强。合作社以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四是带动作用较大。近年来,合作社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

二、发挥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水平,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强农业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1.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凡是加入合作组织的的农户收入都高于非成员农户的收入,全县130个专业组织2012年实现经营纯收入近20亿元,成员户人均获利达2000元。

2.提高了农民素质

通过参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的合作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使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

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组织,生产资料由合作组织统一购买,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产品统一销售,减少了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受到了农民的真诚欢迎。

5.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民自愿组织起来,通过规模经营,实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变为大生产,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6.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过去政府直接管生产管销售,管得过细过宽,越管得多农民越不满意,而今农民有了自己的合作组织,政府借助合作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使政府从微观管理中脱离出来,工作职能转移到抓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为合作组织提供优质服务上来,这样群众满意了,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小”

一是成员人数少。截止目前,我县在县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成员为837户,仅占全县农民总户数的3.7%,大多数合作社是几个农户、十几个农户的松散式联合,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二是资产规模小。尽管全县合作社注册资金量大,但由于相当一部分社员是采取以土地经营权、林木等实物作价入股,以现金方式入股的并不多,从而形成合作社账面资产数额庞大,而实际可营运的资金很少。三是基地规模小。绝大多数合作社在基地建设方面意识不强,力度不够,加之自身条件所限,其数量、规模与规范化建设还有很大差距。

2.合作层次“低”

一是服务范围窄。绝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村本乡镇,跨乡镇发展的合作社还非常少。二是合作环节少。多数合作社合作项目少、合作内容单一,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不能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三是产业链条短。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5

一份创刊时仅发行几百份的小报,缘何能在几年间创造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数百倍增长,并实现跨省分印的奇迹?

一份办给基层群众的专业小报,缘何能在几年间发展成为综合实力跃居全国涉农报纸前列的佼佼者?

一份同样是市级党委主管的报纸,缘何能在全省绝大多数市级党报举步维艰中逆势而上,取得骄人业绩?

一份自收自支的小报,缘何能在党报依靠上级强推、大量公费征订的背景下实现自费订阅90%以上?

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缘何能在以农为本,不打“球”、不跟风媚俗的坚守中,健步前行,声名鹊起?

……

带着这些疑问,按照陕西省委宣传部胡悦部长指示和晏朝同志要求,近日,我们对杨凌《农业科技报》近年创新发展实践进行了专题调研。

《农业科技报》前身是创刊于2000年11月,由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主管、主办的《杨凌示范区报》。当时报社职工5人,仅一间集体办公室,报纸发行量394份,年广告收入几万元,经营不善,亏损严重。2001年7月,报纸经过重新定位,正式更名为《农业科技报》。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社长、总编辑。

经过9年多的创新探索,《农业科技报》在中国报业整顿、压缩的大环境下,在省内外有多家同类报纸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广告收入大幅增长,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报社已有职工91人,其中在编人员23人,自聘人员68人。内设记者、编辑、出版、通联、发行与读者服务、广告管理、策划等17个部门;在山东等五省区和我省七个市区建立了记者站、工作站。报纸发行量近12万份,自费订阅率达90%以上。2009年广告收入达600万元。发行范围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西安、郑州、石家庄三个省会城市实现同时分印。发行和广告量位居全国农业科技类报纸前五名。

报纸创新发展的成效,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等中央领导,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委副书记王侠,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悦等省上领导先后做出批示给予肯定。

一、调整定位,突出“农”字特色

《农业科技报》创办之初,报社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要依托杨凌农科城的科技、人才优势,把报纸办成立足杨凌、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涉农报纸。近年来,报纸坚持从宣传内容上突出为农民提供实用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中央强农惠农的政策举措,深入浅出地解析急需的科技信息,不惜版面地推广实用的致富经验。开设了“种植在线”、“养殖天地”、“果农课堂”、“农业机械”等科技专题专栏,打造了诸如“致富金点子”、“科技110”、“示范基地”、“国外农业”、“专家热线”、“市场分析”、“科技快讯”、“农资展台”等品牌栏目,为广大农村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致富信息和新特技术。从报道形式上重视为农民排忧解难。紧跟市场和节令,想农事解农忧。特别在农产品销售季节,还开设“服务热线”、“瓜果蔬菜帮你卖”、“群众服务台”等栏目,免费为农户刊登农产品销售信息。对见报的技术信息类稿件,尽可能地提供联系电话、通讯地址,便于读者联系。在文字表述上多说农民爱听的俗语实话。见报稿件尽量说农民的话,让农民读得懂、用得上,更多地把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话“翻译”、“加工”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明了。例如“把千克换成公斤,把平方米换算成几亩几分”等。

同时,《农业科技报》还以报纸为依托,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新形式,进一步密切与读者、与农民群众的联系。成立了60多人的以杨凌农科专家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报》专家顾问团,几年来共回答全国各地读者技术咨询电话6500多个,回复读者来信2000多封。组织编辑丰富实用,通俗易懂,价格低廉的系列农业科技类图书,先后出版了《21世纪农民致富宝典》、《致富金点子》、《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农民科技致富指南》、《农村致富实用手册》等系列丛书,发行量达20多万册。创建了媒体主导农技推广新模式,采取“媒体搭台、专家指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政府推动、农民增收”的运行模式,先后在陕西渭南、西安、宝鸡、咸阳以及山西运城等地建立了涉及6大产业的19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基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涉及农户4300多户,为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2006年8月,新华社403期《国内动态清样》刊登了“媒体推广模式”的具体做法后,回良玉、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做出重要批示。

二、创新机制,以改革增活力

建立完善行政管理、编采业务管理、经营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五大类70多项规章制度,编印成《农业科技报社制度汇编》,用制度来管理,激励员工。一是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上至社长、总编,下至普通员工,一律实行聘任制,中层干部年终按照年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统一考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优胜劣汰。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叫响“凭本事干活,靠贡献拿钱,用业绩保岗位”口号,在全体员工中实行定岗、定员、定指标、定奖惩“四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个人收入与工作岗位、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挂钩,根据岗位不同,确定不同薪酬标准,拉开分配档次。如:2009年度,报社对广告业绩特别突出的经营标兵年终一次性奖励6万元,加上工资收入可拿到近20万元。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分级考核。以部门为单位,报社依据任务完成情况对部主任考核,部主任对员工进行业务考核。对采编人员按月进行量和质的综合考核,规定每位记者30篇月采稿任务,完不成任务者扣分,所有稿件“按质论酬”,总分达到一定标准进行奖励。设立优秀新闻稿件奖、好版面奖、好标题奖、好图片奖,每月一评,及时兑现奖金。四是改革采编运行机制。2003年4月,报社将原来的记者部、编辑部、出版部合并,组建编采中心,负责报纸的新闻采访和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理顺采、编、排的关系,增强编采部门的整体协调性和战斗力。

三、规范编审,确保报纸质量和品位

实行“五会”制度,每周召开选题策划会、编前会、评报会,不定期召开报纸质量座谈会、业务培训会,营造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坚持“四审三校”制,即稿件由编辑、编辑部主任、值班主编、总编辑审签,重要稿件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把关;进入出版程序后严格执行报样“三校”制。实行“三评一审读”,即刊后的报纸由编采人员自评、群众阅评、读者评报和专业人员审读。专门聘请审读员,定期出版《审读简报》,对报纸质量和品位进行全面监测阅评。严格执行差错责任追究制度,修订完善了19项管理制度及3项编采业务管理制度,涉及采、编、排,版面差错处罚、奖励及资料管理等各方面,以制度为准则,对版面差错事故实行责任层层追究。

为确保广告信息真实准确,维护好农民利益,在广告上坚持不符合《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和农业科技报社《广告管理办法》的广告一律不登;广告客户相关手续不全的一律不登;未经广告管理人员审核把关的一律不登。广告管理人员对广告用词用语严格把关和规范,不合乎刊发要求的必须修改才能刊发。实行责任倒查追究机制,对刊登违规广告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罚。

四、“营”、“销”并重,向市场要效益

(一)加强宣传推介,培育“农报”品牌

以各种方式,开展策划报纸形象宣传。2002年初,以《农业科技报》名义主办了“中国杨凌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在第八届、第九届“农高会”期间,与铁路部门联合开通了杨凌―渭南的“农业科技报号”铁路专列。同时,根据农民接受习惯,在高速路及重点省道、国道两旁刷写墙体广告。与广播电台合办服务“三农”栏目,与全国40多家报纸互换广告。利用“农高会”平台,每年都组织《农业科技报》青年志愿者“小红帽”流动小分队,为参会群众及企业提供讲座、咨询等免费服务。自第十五届农高会开始,以《农业科技报》的名义,举办“放心农资暨特色农产品”展示一条街系列活动;举办“21世纪农民致富大课堂”、“百名专家西部行”、“送科技下乡”、“农资打假护农、放心农资下乡”等多项公益活动,开展活动100余场,足迹遍及全省30多个区县及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参与群众100多万。通过活动,进一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增加群众的认可度。2007年,《农业科技报》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二)拓展发行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采取“邮发为主、多渠道发行为辅”的发行策略。一是充分发挥邮政大网的覆盖作用。与省内各邮局签订报纸包销协议书,与省外重点农业大省签订报纸发行或分印协议,先后与20多个省市签订了包销协议。二是组建专职发行队伍。招聘一批懂业务、会经营的发行人员,确定责任人,分解夯实任务。选择重点发行区域,敲门征订,真正把发行工作做到“家”。目前,报社在全国已累计发展特约通讯员、信息员200多人,建立发行站40多个。三是借力拓展发行空间。联合有实力的企业向全国县级以上主管农业和科技工作的领导赠报。积极开展创建“百报村”、有奖发行等活动。2009年《农业科技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陕西唯一一家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报刊推荐目录的报纸。目前,《农业科技报》在陕西、河南进入农家书屋已达4000份。

同时,实行四项免费优惠政策,切实做好订阅服务。成立专门的读者服务部门负责读者的投诉处理,对部分邮局不能提供售后服务的,补寄漏发、缺版的报纸,并负责给读者回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三)多渠道吸引广告,增加市场收益

在广告经营上,采取灵活策略,根据广告量的多少,随时申请增减调整版面。在广告旺季或重要节会时,增版增刊,适当提高广告价格;在淡季,适当调低广告价格。通过公开招标,实行了广告,实现新闻宣传与广告经营的彻底分离,从根本上杜绝采编人员参与广告经营的问题。同时,组织专家顾问团为基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推介诚信企业的优质农资产品,刊登销售信息,进一步增加广告收入,实现报社、农民、企业、政府的多赢。围绕“中国杨凌农高会”、“中国杨凌苗交会”、“示范区成立纪念日”等重大活动,积极策划运作重点广告项目。近年来,这些活动的广告收入已占到报社广告年收入的1/3。特别是近两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涉农企业普遍紧缩广告投放的情况下,报社策划举办了“农资渠道掌控力提升培训会”、“中国肥料市场高峰研讨会”、“中国农药发展趋势高峰论坛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趋势研讨会”、“年度重点客户战略合作表彰会”等大型会议活动20多场次,及时为重点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稳定壮大了客户队伍,带动了广告经营收入。

《农业科技报》发展壮大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是必须准确定位目标受众,这是报纸发展壮大的前提。《农业科技报》充分依托部级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科技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以农民群众中的高端人群,即那些有文化、想致富、无门路的农民朋友,发展农村经济的决策者、农村致富带头人、涉农企业老板与广大经销商以及农民中的意见领袖为目标受众,明确了报纸服务农业、农民、农村的定位,提出“打造中国涉农报纸一流品牌”的目标,从办报到经营都突出“农”字特色,走出了一条专业类报纸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

只有搞清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办什么样的报纸,办给哪些人看,不奢求100%的市场占有率,准确定位目标受众群体,让其得到最大满意,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是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报纸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农业科技报》社坚持把改革的思路贯穿始终,在办报理念上,创新栏目设置、版面定位、报道内容、服务方式;在管理机制上,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在发展方式上,以改革增活力,靠服务塑品牌,向市场要效益,通过各个方面大胆的探索创新,激发出了强大的活力,使报社逐步进入科学、良性的发展轨道。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尤其是传统媒体,必须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增加活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发展先机。

三是必须选好领头人,这是报纸发展壮大的关键。在《农业科技报》危难之际,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果断任用了熟悉新闻业务,善于经营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李成砚担任报社社长、总编辑,在他的带领下,创新办报思路,改革体制机制,拓宽发行渠道,在短短几年间使报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报社的后续发展,培养、锻炼了一支优秀的管理班子和工作团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在新的形势下,任用和选拔文化单位的领导,必须着眼于事业发展,放开视野,不拘一格,大胆起用既懂文化,也善于经营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克服仅仅从职级考虑,论资排辈,对干部在文化单位作安置性、平衡性安排,或者只考虑专业对口,偏重专家学者的用人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活力、有闯劲、能干事、干成事。

四是必须办出特色,做大品牌,这是报纸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报》通过在办报思路、新闻策划、稿件采编、文风转换等各个环节的探索和创新,彰显了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特色。通过广泛宣传推介,使广大读者在亲近、实用、必需的感受中,逐渐强化农民致富好参谋,农民群众“贴心报”的形象,使自己成长为全国性的涉农品牌大报。

专业报在办报思路上不必大而全,而应发挥自己优势,加强策划,做足特色亮点,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报纸也要通过提高质量和品位、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扩大自身影响等各个方面,精心打造媒体品牌,让读者了解、认可,想看、想买,最终依靠良好的品牌形象,拓展发展空间。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6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进而查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只有把状况分析清楚,才能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只有把存在问题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原因弄清,才能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把经验教训总结好,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举措。因此,我们要继续抓好深入学习,认真学习中央《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读本,把学习贯穿始终,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观,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以学习的不断深入,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深化。

(二)抓好分析报告的形成

以领导班子名义写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也是下来解决问题和完善机制的主要依据。我们要切实把起草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单位发展和工作实际的分析报告作为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完成分析报告的起草。根据市委的要求,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简要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和经验;二是具体查摆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三是全面剖析问题的根源;四是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我们要严格起草分析报告的步骤: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前,要形成分析报告的初稿;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后,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审定。

(三)抓好规定动作的开展

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党员会议、组织群众评议、公开分析报告等“四个环节”,是开展分析检查工作的“规定动作”。我们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市委的部署,结合单位的实际,切实抓好“四个环节”的开展。

一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是做好分析检查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我局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安排在5月16日召开,主要是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着力分析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查找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认识,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是开好党员大会。开好党员大会是党内评议的主要形式。我局党员大会安排在5月26日召开,主要是向全体党员通报领导班子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组织党员分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对报告进行集中表决评议。

三是广泛组织群众评议。除组织好党内评议外,我们还要组织群众评议活动,通过开门搞评议,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贡献才智。我局的群众评议活动安排在5月下旬,主要通过会议评议、书面评议、网络评议三种方式进行。

四是及时公开分析报告。评议活动结束后,对群众的评议意见进行汇总分析,进一步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报告正式定稿后,将通过印发给单位全体党员、部分参加评议的群众代表和在局机关网站张贴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抓好调研成果的完善

前一阶段,我们已组织开展了四项重点课题调研,并组织到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进行精细发展农业调研,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了很好启发。但是,这些仅仅是阶段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研,进一步弄清一些关键问题,进一步对调研成果进行补充完善。一要拓宽调研领域。在完善四个重点课题调研的基础上,对照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局今年调研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拓宽调研领域,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开展调研。当前,我们要抓紧完成精细发展农业的专题调研,及早形成调研报告。二要挖掘调研深度。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思想、善于思想。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确定的各项专题调研,特别是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调研,挖掘调研深度,提高调研报告所提建议的质量。三要加快形成意见。调研的目的在于转化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要尽快把前期形成的调研报告向市政府汇报,争取使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真正把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到科学决策上。

(五)抓好边查边改的落实

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是我市整个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根据市委的总体要求,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尽早启动创新体制机制工作。

一是明确精细发展农业思路。在全面总结我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环境、资金、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研究提出我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定位、目标和发展模式。深入探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精细发展农业。

二是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增收。加强对香蕉产区农民增收工作的调研,提出切实可行措施,引导香蕉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转种甜玉米、蔬菜、木瓜等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综合效益,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麻涌漳澎3000亩蕉田改种玉米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开展香蕉黄叶病的防治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抗病品种和适当轮作的种植方式,减少病害影响。同时,积极探索增加种粮补贴、实行转种其它作物补贴、扩大农机补贴范围的办法,完善资金补贴机制,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制订完善新一轮扶贫政策。进一步深化对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深入分析我市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举措。要在科学合理地重新界定欠发达镇村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思路、探寻新途径,完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欠发达地区负担、推行生态补偿、实施税收返还、倾斜用地政策、改善民生设施等方面的新机制,研究论证具体措施,加快出台新一轮扶贫政策,进一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7

要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同志们分析检查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在查摆突出问题上求“准”剖析问题根源上求“深”明确发展思路上求“实”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

今天,根据市委的部署要求。召开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转段动员大会,主要是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对下一阶段决策部署和分析检查工作作出安排。下面,讲两个问题。

一、前一阶段工作情况

以开展“三学三比”活动为载体,讨论调研阶段。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活动开展扎实有序

一)加强领导。

落实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切实加强对活动开展的组织领导。把两项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注重强化政治责任,领导班子亲自谋划、亲自动员、亲自牵头。明确工作目标,进行深入发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把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进入学习调研阶段后,局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布置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制定了工作日程表,将每项工作细化量化,明确责任科室、负责人和完成时间,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将活动开展的动态通过我局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网页和党建工作信息简报及时,加强工作交流。活动开展以来,出版了党建工作信息13期,专题网页上信息15条。其中向市实践办报送信息13条,被采用1条。同时,加强对下属单位开展活动的督促检查。局派出督查组,由局领导带队,对市农技中心、农科中心、疫控中心、生物所、种子所、蕉菜所、农检所7个下属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听取各单位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汇报,对学习调研阶段工作进行指导,并针对各单位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有效促进了活动的有序开展。

思想认识切实提高

二)精学深思。

也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把抓好理论学习摆在此阶段各项工作的首位,理论学习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水平、增强理论修养的重要途径。多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时期,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大发展,就必须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正确选择。要结合农业部门和自身实际,努力改造世界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重点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辅导资料》等读本,一是精学重点内容。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央、省、市开展试点工作的有关文件,以及各级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党组理论中心组于月日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会。同时,将《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等辅导资料发到各科室,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自学,深刻领会,做好学习笔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

根据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二是抓好专题辅导。为促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优化调整第二产业,精细发展第一产业”发展思路,于月日在会议大厦举办了精细发展农业专题报告会,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专题辅导。局系统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各镇街农办和农技中心主要负责人共35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立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科学分析了精细发展第一产业”深刻内涵,对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新思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三是抓活学习交流。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带头撰写了19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局主要领导还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问题在日报》上谈思路、谈观点,发表笔谈文章。同时,采取征文的形式,征集局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心得,装订成册,发放到各单位互相学习。各党小组也通过小组会议,召开了8场学习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

主题实践积极主动

三)树立标杆。

向标杆学习,树立标杆。市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认真组织学习市委树立的市财政局、文广新局、长安镇、中堂镇、潢涌村、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5个典型标杆。另一方面,把市农资办确立为本系统的先进典型,号召全系统向农资办学习。通过标杆带动,激发了全系统各单位和全体党员的实践活力,全系统党员干部主动对照学、对比学,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找差距、理思路、学经验,明确努力方向,形成了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对照分析,初步发现我局在内部管理上与市的标杆存在差距。主要问题是各科室内部一些岗位职责不够明晰,人员分工够不合理,对干部职工的考评方式不够科学,导致个别工作人员苦乐不均、干好干坏一个样,存在个别干部职工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情况。目前,已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力争在近期出台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岗位绩效管理办法,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局系统各单位也主动向标杆学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加强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突出问题全面理清

四)广征意见。

广开言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了为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采取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接访基层群众等形式,利用“三农”热线电话、局长信箱、机关网站等各种渠道,就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将《征求意见表》发放到局机关全体人员、下属单位负责人、镇街农办和农技中心负责人以及市有关单位代表。共发出调查表250份,收回238份,回收率达到95%。通过认真梳理总结,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香蕉产区农民收入下降、农村集体分配过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需加强等6个突出问题。

思路对策有效明晰

五)深入调研。

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根据市委确定的19个重大调研课题。确定了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改革集体福利分配方式及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生猪养殖业现状调查4个重点调研课题和6个与当前工作密切相关的调研课题。成立了各专题调研组,由局相关领导牵头组织调研。采取市内调查与市外考察、面上了解与深入基层相结合的办法,广泛深入市内农村一线,对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认真调查研究,深入思考探索。于4月18日召开了调研交流会,对“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土地集约经营生产”等课题进行交流分析召开了调研成果汇报会,局领导及各调研课题负责人畅谈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广泛交流经验,总结调研成果。调研呈现三个特点:

结合农业部门实际,一是选题贴近民生。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及时查找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就解决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农村集体福利分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调研,力求为破解“三农”难题献计献策。

3天内走访考察了周边4个城市,二是调查贴近基层。各调研组不辞辛劳。多次奔赴基层单位和田间地头,与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民进行直接交流,听取宝贵意见。如“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增收”调研组深入沙田、麻涌等香蕉主产镇,广泛听取当地农业干部意见和建议,实地了解蕉农改种意愿和存在困难。生猪养殖业现状”调研组先后到石碣、茶山、寮步、谢岗、虎门、横沥等镇开展调查。约见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组织镇街农办、畜牧兽医站负责人和村委会、养猪户代表进行座谈,广泛听取他对当前生猪养殖业形势的分析和对生猪养殖业政策的建议和意见。

初步构思了解决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三是思路贴近实际。如“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调研组经过深入调查。提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新一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应在科学合理地重新界定欠发达镇村、继续加大组织统筹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造血”与“减负”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发展社会事业相结合、重点突出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强化统筹意识、减轻公共负担、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等9个方面落实新举措、取得新突破。

学习更加深入,学习调研阶段。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二是虽然“规定动作”完成较好,但“自选动作”不多,特别是具有农业部门特色的活动不多,形式不够丰富。三是部分调研课题涉及问题比较复杂,所需时间较长,还未完成调研报告。对这些问题,将及时整改,查漏补缺,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一阶段工作意见

局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别转入决策部署阶段、分析检查阶段。这一阶段从5月9日开始,接下来。5月底结束,主要工作以开展“两会一评一公开”为载体进行分析检查,提出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这一阶段工作,重点是五个抓好”

一)抓好思想认识的深化

主要任务是检查分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进而查找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只有把状况分析清楚,才能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只有把存在问题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原因弄清,才能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只有把经验教训总结好,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举措。因此,要继续抓好深入学习,认真学习中央《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读本,把学习贯穿始终,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科学发展观,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以学习的不断深入,促进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深化。

二)抓好分析报告的形成

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以领导班子名义写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也是下来解决问题和完善机制的主要依据。要切实把起草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单位发展和工作实际的分析报告作为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完成分析报告的起草。根据市委的要求,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简要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和经验;二是具体查摆影响和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三是全面剖析问题的根源;四是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严格起草分析报告的步骤: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前,要形成分析报告的初稿;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后,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审定。

三)抓好规定动作的开展

严格按照市委的部署,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党员会议、组织群众评议、公开分析报告等“四个环节”开展分析检查工作的规定动作”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结合单位的实际,切实抓好“四个环节”开展。

做好分析检查的关键环节,一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也是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主要是联系单位和个人实际,局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安排在5月16日召开。着力分析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查找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认识,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主要是向全体党员通报领导班子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二是开好党员大会。开好党员大会是党内评议的主要形式。局党员大会安排在5月26日召开。组织党员分组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对报告进行集中表决评议。

还要组织群众评议活动,织好党内评议外。通过开门搞评议,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贡献才智。局的群众评议活动安排在5月下旬,主要通过会议评议、书面评议、网络评议三种方式进行。

对群众的评议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四是及时公开分析报告。评议活动结束后。进一步充实完善分析报告。报告正式定稿后,将通过印发给单位全体党员、部分参加评议的群众代表和在局机关网站张贴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抓好调研成果的完善

已组织开展了四项重点课题调研,前一阶段。并组织到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进行精细发展农业调研,取得了一定成果,受到很好启发。但是这些仅仅是阶段性成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研,进一步弄清一些关键问题,进一步对调研成果进行补充完善。一要拓宽调研领域。完善四个重点课题调研的基础上,对照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局今年调研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拓宽调研领域,针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继续开展调研。当前,要抓紧完成精细发展农业的专题调研,及早形成调研报告。二要挖掘调研深度。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思想、善于思想。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确定的各项专题调研,特别是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调研,挖掘调研深度,提高调研报告所提建议的质量。三要加快形成意见。调研的目的于转化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要尽快把前期形成的调研报告向市政府汇报,争取使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真正把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到科学决策上。

五)抓好边查边改的落实

突出实践特色,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是市整个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市委的总体要求。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尽早启动创新体制机制工作。

从土地、环境、资金、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一是明确精细发展农业思路。全面总结我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快研究提出我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定位、目标和发展模式。深入探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精细发展农业。

提出切实可行措施,二是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增收。加强对香蕉产区农民增收工作的调研。引导香蕉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鼓励农民转种甜玉米、蔬菜、木瓜等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综合效益,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麻涌漳澎3000亩蕉田改种玉米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开展香蕉黄叶病的防治研究和试验示范,推广抗病品种和适当轮作的种植方式,减少病害影响。同时,积极探索增加种粮补贴、实行转种其它作物补贴、扩大农机补贴范围的办法,完善资金补贴机制,促进香蕉产区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深入分析我市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加快制订完善新一轮扶贫政策。进一步深化对农村扶贫工作的调研。积极探索扶贫工作新举措。要在科学合理地重新界定欠发达镇村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思路、探寻新途径,完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欠发达地区负担、推行生态补偿、实施税收返还、倾斜用地政策、改善民生设施等方面的新机制,研究论证具体措施,加快出台新一轮扶贫政策,进一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8

1.参加局组织的多次学习。

2.3次组织全站职工进行专题学习。

3.按照局安排撰写了*市村级财务规范管理调研和官渡区矣六办事处、海口镇财务管理及仁德镇土地流转典型材料。

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完成全市筹资筹劳上限和折工标准审批、上报和公示。

2.下发09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

3.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统计工作。

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1.安排布置了上报2009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统计和典型材料;

2.参与市政协农村土地流转调研,并提供了《*市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报告》等有关资料,调研报告获得了政协的高度评价。

3.完成省办公厅安排上报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相关建议的报告。

4.再次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代拟稿)进行意见征求和修改。

5.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对《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6.按照省农业厅安排对《关于对推进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代拟稿)和《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样本)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7.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提案二件。

8.答复石林县一教师电话咨询其妻子承包土地问题。

9.与市委政研室一起撰写了《探索创新*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2009年《*政研》第一期发表,仇和书记还专门做了批示,根据书记的批示又对市的实施意见进行了完善。

四、农村资产与财务管理

1.对《*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进行多次修改,经政府常务会同意于2月1日实施。编写印制《*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4000册和2万分宣传单,下发县区进行宣传,分别在全市基层党风廉政会议和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上分发280份给与会人员。

2.完成全市村级会计委托调研,起草了*市村级会计委托动员会李副书记的讲话稿,对相关配套文件提出了修改意见。

3.组织召开全市村级会计委托工作推进会,编印了交流单位海口镇的资料汇编、彩色宣传册和汇报材料幻灯片的制作,起草了李喜副市长、郭焕波局长的讲话稿,参会人员154人。

4.对云南省用友政务软件公司就村级会计委托电算化软件的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

5.处理市长热线转来反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作为的件。

6.提出《*市部分县政府所在地乡镇撤并中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意见》。

7.代市农业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并下发实施。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

1.全部完成08年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及工作总结。

2.组织市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员6人参部级培训。

3.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挂牌情况统计,并上报省厅。

4.参与市民盟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研。

5.组织征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辅导读146本。

6.答复市政协转来政协委员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提案一件。

7.收集对《加快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现在对意见进行梳理,修改后再次上报市政府审批。

六、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情况

1.完成市级网页的栏目更新,共更新250余条信息和10张图片。

2.对2009年数字乡村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目前各县(市)区、乡具体执行中。

3.按半月一次和一月一次上报省农村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工作进展情况。

4.将农经工作的有关要求、情况和通知等8条信息在数字乡村平台上。

5.组织上报省级数字乡村先进集体和个人材料,*市农业局、安宁市农业局获得省级先进集体奖励,5人获得先进个人奖励。奖励数量在全省排第二位。

七、农经统计

1.完成审核、汇总、上报全市*年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撰写了分析,并印制成册报送36个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使用。

2.召开全市农农经统计东川会议,全面部署研究入户调查及其他农经统计工作。

3.完成一季度780户农村入户调查汇总工作,二季度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4.按照省农业厅要求上报了农业领域非法集资统计情况。

5.及时完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月报统计、上报和分析工作。

6.对农业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改革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7.协助农经处完成*市农民收入增收实施意见。

八、省农业厅项目完成情况

1.完成08年省级财政扶持项目实施情况统计及绩效评价工作。

2.完成09年省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筛选上报工作,共上报24家,现正等省审批。

3.开展对08年4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4.做好项目的立项和储备工作。

九、招商引资

发动全站职工学习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积极寻找项目对象,只要是存在1%的可能,我们都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因我站无有利条件,加之人手少、工作量大,只能依靠全站职工的潜能去挖掘,去争取,到目前为止已与三家单位进行过洽谈,预计引资额460万元,协助农科院招商引资任务,现在尚没有确定的项目。

十、其他

1.完成市委办公厅《关于报送*市加快社会保障支撑体系建设调研专题报告的通知》要求的撰写*市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的报告。

2.组织参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检查。

3.协助农经处根据市政协《关于对我是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问题开展收集社情民意和调研的通知》完成了调研报告。

4.根据市农业局通知要求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农民负担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工作。

5.根据2009年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组织全站职工参加了知识竞赛及节能产品使用推介。

6.专题报送了*年“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乡村债务化解及村级村务管理、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数字乡村工程和关于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中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农村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走,割断农村户口与农村资产权益分配联系,拓展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的情况。

7.对云南省农业志农经篇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9

伴随着土地承包权流转多样化的创新试验,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解决农村金融薄弱的举措之一。但和陈锡文持相同观点的“三农”专家看来,抵押贷款并不是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的利剑,反而孕育了很多潜在的社会风险,并且在抵押实践中,过低的土地评估价值,对农民而言是新的不公平。

对此,国研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方向应该是小额信用贷款和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制。而支持农民自主合作组织的融资功能也是途径之一。

慎行承包权抵押

从某些地方实践上看,陈认为抵押权在操作上存在着对农民不公平的现象。

如今年4月,辽宁省法库县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最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法库县长岗子辣椒专业合作社900多亩土地进过金融部门评估,最终确定一年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60万元。而随后,合作社办理了“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土地他项权利证书”,最终从农信社取得了一年期的贷款30万元。

“土地的估价压得这么低,其实是把风险转移给了农民。”对此做法,陈提出了疑问,“除了抵押贷款,有没有更好的形式?”

近些年农村融资难的呼声一直不断。但作为商业机构的金融组织,因农民缺乏有效担保物,控制信贷风险为由,远离了农村市场。

“农民没有抵押物?”陈表示,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做了规定,农村小额贷款可以用信用担保,最高额度是30万。因为,农民具有地缘和血缘关系,有信用贷款的社会条件和基础。

“如果以农民没有可靠的担保抵押物来拒绝给农民贷款,是没有理由的。”陈称。

重申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时,陈锡文也再次强调,土地抵押贷款存在社会风险。从东亚传统农业社会的案例看,土地抵押也很少存在。

可支持农民自助融资渠道

“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农业企业普遍受到信贷约束。”

上述判断来自于国研中心农村部专家们撰写的《调查中国农村》一书。该书集合了该组织近10年的调研报告。其中,首次披露了该组织专门针对农村金融现状,进行的29个省、1979农户、180个村庄、216个企业、103个信用社、340农村金融机构、15个民间金融组织的大规模调研的结论。

调研报告显示,只有少数企业获得银行授信额度,50%的企业认为授信额度规模太小。从满足信贷需求的程度看,满足程度平均值仅为15.48%(即获得贷款数额占期望贷款额的比重)。

在信贷约束下,非正规渠道依然是农村最重要的借款渠道。

报告显示,亲戚朋友借款占到了所有借款渠道的58.11%,信用社占37.34%。同时这种现状也存在于农村企业的融资中。即由于正规金融的信贷约束,非正规金融对农村企业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如调研报告显示,农村企业的38.80%借款来自亲友,16.40%的借款来自民间私人放贷人(占10.40%)和民间金融会等非正规渠道。

“农村金融是农村政策的软肋。”韩俊称。针对此,该调研报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和陈锡文一样,韩俊把农村金融的突破口也锁定在农村小额信贷领域。

“小额信贷满足了农户的资金需求,效果初步展现。”韩俊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完善该政策,如目前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靠政策推动进行,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对此,韩建议,鉴于小额信贷在需求上的低利率要求和金融机构的高服务成本之间的矛盾,应该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制度创新。如采取包括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等扩资渠道,培育基层临时信贷员,建立农户信用记录等。

农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10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前,我市农村经济基本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30年后的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现代都市型农业格局初步形成,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进入发达地区行列,郊区正在成为实现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区。

1.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9.5倍;农机综合作业率超过70%;耕地产出率达到1931元/亩,是1978年的24.8倍;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570.81元,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了14.1倍。二是农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农业生产由以粮食种植为主向粮、菜、肉、蛋、奶、渔、果全面发展,城郊型农业结构已经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农业增加值的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基地化、园区化、设施化农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已达42万多亩,其中仅去年新农村建设20条意见实施以来新建的设施农业面积就达到8万亩,平均亩增效益3到10倍;建成了一批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园区。农民从发展设施农业中得到了实惠,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

2.农村经济由封闭落后向开放发达转变。一是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为标志,*农村进入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郊区工业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郊区工业中规模企业已达到3603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的60%,郊区规模工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全市103个乡镇工业区入区企业达到5064家,累计招商引资超过8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累计突破100亿元,园区实现的销售收入比例占到郊区工业总数的30%。二是进入90年代,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12个有农业区县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郊区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5581个,其中外资企业3043个;累计引进外资68.2亿美元,占区县引进外资总量的50.2%。2007年,14个区县经济开发区增加值增幅比全市农村高11.1个百分点,占有农业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5%;实现税收93.5亿元,占区县财政收入的25.1%。三是郊区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逐步由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2007年,全市有农业区县三次产业结构为6.9:55:38.1,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高达93.1%,二、三产业比重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10.4和33.4个百分点,郊区整体上已经达到工业化阶段,环城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市乡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仅为41.88%,比1978年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得到收入626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其中,从郊区工业获得收入452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7%。

3.郊区地位由附属向战略支撑区转变。一是郊区经济规模迅速壮大。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达到148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6.7倍,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先进行列。2007年,郊区生产总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5%提高到29.6%,提高了27.1个百分点。二是郊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郊区财政总收入达到37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2.4倍,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由1978年的5.9%提高到30.96%。

(二)农村经济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

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全面废除了制度,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明确了农民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大大加强。二是明确了农民土地经营权。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来交还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并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三是改变了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打破了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确立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四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民纷纷走上了新的联合与合作之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起,2007年,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15个,各类农业经纪人4488人,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产业化经营模式顺势而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组织,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批发市场带动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07年,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农户数达到78万户,已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73.6%。

2.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发生重大转变。一是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单一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了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并存的格局,市场主体、产权主体、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二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市场,培育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组织,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农村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了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单一集体经济时期依靠村、乡自身的积累投入发展,转变为现阶段依靠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投入的多元化融资。

3.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初步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了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三个一”工程、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等,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不断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逐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小城镇建设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化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2004年起,市财政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2005年,以中心城区联接新城、带动中心镇、辐射广大农村的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基本确定。小城镇的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设施水平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口转移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率由1983年的22%提高到52%。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结合*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开展了“宅基地换房”试点工作。在国家政策框架之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耕地总量不减少,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和资金瓶颈,摸索出一条加快郊区城市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农村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

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1.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农村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建立起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支撑的农民培训体系。全市12个有农业区县的177个乡镇(街)均启动了化技术学校建设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实施了“351”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余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全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1年的5.2年提高为9.15年,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1981年的6.2%上升为20.5%。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逐渐养成,农村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和舆论监督环境。

2.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医院或卫生院。400万农村常住人口可直接享受到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一类疫苗防治接种、老年保健等18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显著进步。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一半以上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公园、体育健身场所、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施不断健全。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最低保障标准指导线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地域覆盖,乡、镇、村参合率达100%,农业人口参合率达89.5%;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全市54万农村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截止到2007年末,全市共有2万失地农民被纳入保障范围,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权益。

(四)农民权益保障实现历史性进步

1.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1978年的153元增长了56倍,剔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实际增长了14.9倍,年均递增10.22%。二是消费结构显著优化。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8%下降为38%,已经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富裕型社会标准。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家庭拥有高档耐用消费品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6m?,比1978年增长了近2倍,房屋质量、室内设施已今非昔比,住宅成套率大幅度提高,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了楼房;大部分农民告别烧柴、烧煤的历史,用上了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部分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2.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2004年起,全面推开以“五个取消、一个调整、一个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农村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零税负,为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公共分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彻底取消了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并对农民实行反哺,真正实现了从“取”到“予”的转变。

3.农民民利得到有效维护。一是农民的首创精神得到尊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探索,尊重农民的创造,及时总结推广。各级人大积极为农村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听取农民的呼声,从立法、监督等各方面保护农民的创造成果。二是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逐步建立起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建立民主选举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双向约束机制和村务、财务两公开的民主监督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政社合一”体制下的高度集权、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的基层政权形式,全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受益权。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农民法律维权意识得到提高。通过开展“送法下乡,法律进农家”等活动,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通过多年努力,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强化,参与村民自治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4.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乡镇机构不断改革和调整。通过开展乡镇撤并,乡镇总数由80年代初期的220多个,撤并为2007年底的137个,其中建制镇达到117个,占全部乡镇数量的85%以上。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决策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开展“三级联创”、重点帮扶、民主评议、教育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确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市90%以上的乡镇(街)党委、80%以上的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达到市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全市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员工50人以上的单位全部单独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并有70%以上达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农业与农村方面主要工作

伴随着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不断加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80年至1993年,以1980年设立市人大常委会为标志。在这十三年中,市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二是1993年至2008年,以市人大常委会设立农村委员会为标志。这一阶段,成立了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并不断完善。三是从今年开始,以成立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为标志。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作为市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性质、地位、作用都有了新的变化,对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召开,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多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中央和市委对“三农”工作的重点部署,针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依法履行各项监督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代表服务,不断强化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建设,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保证和促进我市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强和改进涉农地方立法工作,涉农法规质量不断提高

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农业与农村方面地方性法规34件,现行有效的24件。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部门牵头组织起草3件;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办的20多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工作;编印了《农业与农村法律法规汇编》。这些法规的制定修改,使我市农业与农村方面法规不断健全,农业与农村主要方面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我市率先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坚持突出经济立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三农”工作部署,适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加强农村经济立法作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初,我市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为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合法权益,1986年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保护农村承包经营户合法权益和加强农村承包经营户管理规定》,依法明确了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权利,对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促进了我市农村改革发展。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我市农村进入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的非农产业加快发展阶段。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办法》,维护了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了乡镇企业的行为,促进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新世纪之初,为适应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林业,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等一系列新规定,及时贯彻了中央精神,适应了形势的发展。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将制定《*市畜牧条例》列入立法项目,为做好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胜玉亲自带队对我市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条例的制定出台必将对我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坚持立法为民,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与农村地方立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作物种子的商品化,出现了生产管理不严、市场混乱等许多新问题。仅1995年一年我市就发生假玉米种子事件22起,造成减产475万公斤。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农作物种子有法可依。针对这种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97年制定了《*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实现了监督管理与经营相分离,保护了科研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依法扭转了假种子坑农害农的局面。为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护农民利益,市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审议通过了《*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使我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步入了法制轨道,使农民多年积累的集体资产有了法律保障。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法制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统一,始终是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工作中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上世纪80年代后期,注重发展经济、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比较突出,针对我市侵占绿地和毁坏树木的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市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开始着手制定《*市绿化造林管理条例》,1989年审议通过该法规,使义务植树成为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公民的绿化意识和法制观念都有很大提高。为了对我市基本菜田进行依法保护,1996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市基本菜田保护管理条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乱占菜田和随意改变菜田用途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及时对该条例进行了修改,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保护了菜田资源。针对我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缺乏法律法规管理的情况,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一方面规范了我市野生动物保护,另一方面也填补了区域野生动物管理空白,对国家形成野生动物保护的全地域管理做出了积极贡献。

4.坚持开拓创新,体现我市农村地方特色。扩大立法起草主体,是立法工作民主化、科学化的体现。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主动提出牵头起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和《*市植物保护条例》。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两项法规被批准列入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为做好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部门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牵头成立两个起草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进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反复研究法规需要规范的主要问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协调论证,两部法规在2006年顺利审议通过。两部法规都涉及到农业和林业两个行政主管部门,起草工作比较复杂,要求法规的针对性必须强、权责规定必须明确,通过合并农业和林业相关内容,既注意了与国家法律法规的衔接,又突出了我市特色。

(二)不断加大涉农监督工作力度,涉农监督工作实效不断增强

对“一府两院”依法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20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农业与农村方面监督工作力度,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自1980年6月至200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农业与农村方面的监督工作中,共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汇报21次,开展执法检查31次,组织各类视察50多次。通过经常性的监督工作,确保了农业与农村方面法律法规在我市的正确实施,促进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围绕农业与农村重点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抓住实施中问题较多、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执法检查。相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市节约用水条例》、《*市动物防疫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检疫法》进行了执法检查。为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从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对该法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大量的调研、视察、听取市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形成了对《农业法》贯彻实施情况强大的监督检查氛围。通过持续努力,《农业法》实施后的三年,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每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幅度;调动了集体组织和个人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投入年递增率达到39.2%,促进了我市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2.围绕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农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听取专项工作汇报。市人大常委会把关系全市“三农”工作大局和事关农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问题,作为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的重点。相继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1992年*市农村工作情况及1993年工作打算的报告》、《关于引滦入津工程运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的汇报》、《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关于建设节水型城市、发展大都市水利情况的报告》、《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关于我市郊区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等。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上世纪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了市政府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连续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了39个农业现代化示范项目和乡镇工业结构调整情况。在常委会审议和视察中提出,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认真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应对的思路,把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科技、规模、品牌优势,这些建议、意见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逐步落实。2004年,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的报告》。为做好报告的审议工作,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有农业区县进行调研,召开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为做好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3.围绕重点监督工作组织视察。一方面通过视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将视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促进政府改进工作。1994年,为开展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到有农业区县对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视察,通过视察为执法检查作了充分的准备。2007年,为审议好市政府《关于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安排了常规水资源、非常规水资源、控制地面沉降、农村饮水安全、引滦引江工程等7次视察、调研活动,全面掌握了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监督效果。

(三)开展调研活动,调查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市人大常委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始终把它作为开展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的基础,长期坚持,贯穿始终,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立足履行人大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工作职能,开展调查研究。市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立法、监督等工作,先后围绕农村法制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农村集体资产、农业投入、乡镇企业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农村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农村工业、农业科技、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在立法调研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尽快制定我市有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法规的建议,并尽量吸收运用到法规审议中。2006年,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就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问题深入基层召开专题座谈会,在审议市政府报告中,提出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议意见,抓紧了编制我市科教兴农“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市财政局专门下发文件,从2007年起将农科院所属的7个差额预算事业单位恢复为全额预算单位,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2.立足农村全局和农民切身利益,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在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中已经形成制度化,每年通过召开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进行研讨,确定一个调研主题,已经坚持了四届17年。2004年,针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分析了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征地补偿偏低,农民收益少;二是安置办法单一,难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三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提出了四个方面建议:一是把就业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的根本出路;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设立分档次的缴纳水准和保障待遇水平;四是要注意新、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市政府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办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央和市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把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作为调研重点。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及建议》,调研报告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意见》,把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原预算基础上增加了3倍,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3.增强调研实效性,努力实现调研成果的有效运用。市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人大农业与农村调研成果的转化,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运用渠道。一是建立市人大农村工作座谈会制度。二是把调研报告按程序转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决策提供参考。三是积极参加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三篇调研报告获*市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二等奖、二篇获三等奖。多篇调研报告在市人大常委会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四是在市委《对策与研究》、《参阅件》和《*人大》上发表调研文章。通过这些途径,扩大了成果的宣传,一些调研成果得到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如,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实施办法》情况报告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同志批示:“此件有指导意义,可登内部刊物”。在关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上,时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黄兴国同志批示:“这个报告很多意见很好,应予充分采纳”。

(四)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5〕9号文件,积极为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服务、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了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使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更加顺应民心、反映民意。

1.结合立法监督调研工作开展代表活动。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闭会期间代表活动方式,坚持邀请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坚持在有关农业与农村方面立法、监督、调研工作中邀请代表参加活动,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在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汇报》前,组织农业与农村专业组代表围绕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专题座谈。在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进行修正过程中,邀请代表参加立法调研,把代表提出的好意见及时吸收到了该办法的修改意见中。在对我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调研时,专门召开了来自农村基层和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的代表座谈会,代表们通过座谈讨论形成了《关于对我市农田水利设施抓紧进行维修改造的建议》,引起市领导重视,为推进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2.积极为代表履职搭建平台。建立了主管农业与农村方面副市长与人大代表座谈制度,座谈的重点从比较具体、微观的问题,逐步转向事关我市农村发展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宏观问题。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密切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1993年组建农业与农村代表专业组以来,积极组织代表参加各项立法、监督活动,充分发挥了代表的专业优势。开展了大量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的讲座、培训活动。如2001年,举办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知识讲座。2008年,专门举办了代表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的专题培训。坚持为代表订阅《中国人大》、《*人大》等刊物,发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等参阅资料。

3.认真做好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的督办工作。认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与农村方面议案、建议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加强对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反映的意见、建议的督办,推动了农业与农村方面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落实。2008年,刘智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制定《*市畜牧条例》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对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到部分区县进行了调研,目前该条例草案已经市人大常委会一审通过。

三、努力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我市要在农村制度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贯彻中央和市委要求,刘胜玉主任明确指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刻理解中央和市委精神,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决策部署,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大力推进涉农立法、监督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障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护农民各项权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稳定,为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动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前,我们认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

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市农村置身京津大都市圈,处在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完全有基础、有条件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我们认为必须着力在促进我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下工夫。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出台为契机,尽快对我市依法统筹城乡规划的制定、管理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协调城乡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的要求,对依法调整小城镇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要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政策实施多年仍无法可依的情况,结合市委四次全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规范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等问题。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将市政府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劳动力就业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及时跟踪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促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要做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的整改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三是,在调研工作中:对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有观点、有分析、可操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明年工作中,准备对我市财政、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促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二)在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上下工夫

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实现市委“三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我市城市定位的重要基础。促进农村提升发展水平,要围绕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非农产业、农村城市化、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认真总结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情况,研究论证制定我市具体实施办法的可行性,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要做好《*市肥料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该项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要加快立法步伐,突出*特色,把这项创设性的法规制定好。要配合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做好《*市畜牧业管理条例》的二审工作,保证按时、高质量审议通过。要做好《*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尽快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法制轨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做好《*市河道管理条例》、《*市湿地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促进我市农村可持续发展。二是,监督工作中:要结合落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的意见》情况,组织好明年常委会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执法检查工作,依法促进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针对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顺利推进的情况,组织好明年对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视察,进一步促进我市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依法保障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合法权益。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针对我市郊区非农产业加速发展的情况,明年组织对我市郊区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对调整郊区工业发展布局、增强区县发展后劲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对加快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强村强镇、发展设施农业等情况适时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献计出力。

(三)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上下工夫

要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在立法工作中:要密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工作,积极了解立法精神和规范的主要内容,指导我市农民权益保护工作。要做好《*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立法工作,该法规已经列入市人大常委会明年审议项目,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立法调研和沟通协调工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快立法步伐,争取尽快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二是,在监督工作中:要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农民增收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及时听取市政府关于我市农民增收情况的专项汇报。要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监督力度,这是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中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建议,要求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失业政策和服务、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做好跟踪监督工作,保证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要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情况、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实情况、对口帮扶区县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确实保障农民得实惠、农村有发展。三是,在调研工作中:要围绕依法保障农民的宅基地权益、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方面适时开展调查研究。

(四)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上下工夫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实现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制度及时上升到法制化的层面,将使其更加稳定、影响各加广泛。促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建设法制化,我们认为应该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探索:一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依法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长久不变。二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展集体经济”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要求,对依法规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三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的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护基本农田、依法建立农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要求,研究探索如何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何依法建立健全土地承包与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五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节约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等要求,认真研究依法保证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同地同价、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化改革、允许农民依法参与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等问题,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六是要针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情况,研究探索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依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七是要针对近年来制定农业投入法呼声很高,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出台的情况,研究探索制定我市地方性法规的可行性,依法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八是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要求,认真研究村级政权运转保障制度法制化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