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受灾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13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1

一、××联社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所做的具体工作

1.5月14日向××联社机关发出《关于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的紧急通知》;

2.5月15日向全区农村信用社发出《关于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书》;

3.5月16日向全区农村信用社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上报捐款数额等基本情况;

4.5月16日××联社转发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向救灾专用账户捐款免除跨行转账手续费的通知》(内农信发[2008]71号);

5.5月19日向全区农村信用社下发通知,要求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响应国务院号召,在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向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遇难者致哀;

6.5月20日向全区农村信用社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在5月20日12时前汇划捐款到××联社指定捐款账户;

7.5月21日向××联社全体党员发出倡议书,倡议缴纳特殊党费,其他员工自愿响应;

8.5月21日下发《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金融服务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内农信发[2008]75号);

9.××联社向有关部门和媒体通报了全区农村信用社支援抗震救灾捐赠情况及金融服务工作。主要单位有: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政府、××政府金融办、内蒙古银监局、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内蒙古银行业协会、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等。

二、全区农村信用社支援抗震救灾工作取得的成效

××广大信合员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及××联社的号召,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截至5月23日,全区2万多员工总计捐款3,193,635.30元。(含部分单位捐款、××联社非党员职工第二次捐款、特殊党费),捐赠衣服550件,棉被60套,毛毯10条。其中有714,060.00元捐款,已通过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红十字会等组织汇往灾区;特殊党费64,680.00交各地方组织部门;其余捐款2,414,895.30元拟由××联社汇集后统一汇往对口援助单位四川省联社。据5月26日上午统计,各地农村信用社汇划到××联社专用捐款账户的救灾资金为2,313,714.00元。具体捐赠工作及汇划情况如下:

1.××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积极响应××联社及各地方政府的号召,涌跃捐款,奉献爱心。截至5月23日,全系统广大员工第一次共捐款合计3,123,955.30元。

2.按照中组部《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精神,××联社于5月21日开始,号召全体党员以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再次向灾区捐款,在佟书记等××联社领导的积极带动下,截止5月23日,机关全体党员58人(含组织关系不在××联社的党员),共缴纳特殊党费33,100.00元。此款将由××组织部门上缴中央,汇往灾区。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第十一条规定:自愿一次多交纳1000元以上的党费,全部上缴中央,中央组织部给本人出具收据。××联社领导及各部、室、中心负责人等20人每人缴纳特殊党费为1000元。

3.在××联社机关党员缴纳特殊党费的同时,许多非党员职工再次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提出了第二次捐款的要求,自愿为灾区奉献爱心。非党员员工20人,捐款合计5300元。

4.据各单位上报××联社的信息了解,许多单位也组织党员缴纳特殊党费,如:集宁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股份有限公司交纳5200元、阿鲁科尔沁旗联社交纳10830元、察右前旗联社交纳4150元、扎鲁特旗联社交纳8400元、二连浩特市联社交纳3000元、元宝山农合行等单位正在积极行动中。

5.按照有关规定,各地农村信用社开设捐款、汇款、资金汇划的“绿色通道”,对抗震救灾资金汇划免收手续费,畅通捐赠资金的汇划渠道,确保救灾资金以最快速度汇往灾区。截至5月23日,各地免费汇划救灾资金23笔,金额为1,582,386.00元。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5月22日,经与四川省联社了解到,该联社截止5月22日全省农村信用社员工死亡16人,失踪47人,重伤105人,2874个网点受损,2860处房屋垮塌,被埋现金371万元、枪支4支,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为38.7亿元,灾区信合员工家属遭受巨大创伤和痛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党委和政府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安排,我区将对口支援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的灾后重建工作,××联社将对口支援大邑县联社的灾后重建工作。

经与大邑县联社了解,该联社在此次地震中人员伤亡及财产受损情况如下:

1.人员伤亡情况:该联社只有两名员工受伤住院,部分员工受轻伤。

2.该联社营业房屋受损情况统计:联社办公大楼和营业部营业大厅受损面积为1330㎡,并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停止使用,待灾后重建;四个分社、储蓄所受损面积达378㎡;各乡镇信用社营业门市不同程度受损。

3.职工住宿楼受损情况统计:联社职工6栋住宿楼受损,受损房屋488间,总面积为12326㎡,涉及住房户111户。

4.设备受损情况统计:微机16套、终端机19台、票据打印机、9台、宽行打印机9台、激光打印机4台、UpS电源6台、显示器4台、微机主机一台、刷卡器2个。设备损失金额24万元。

5.办公家俱受损约10万元。

为研究部署支援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援助工作,××联社于5月22召开第六次党委会,对下一步具体工作做出如下安排:

(一)认真做好灾后重建的援助工作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党委、政府的部署,将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全面推进,各单位要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好准备,为下一步对灾区灾后重建工作再立新功。

(二)继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

今后抗震救灾工作重点将转为支援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联社要求各单位在下一步的援助工作中,如有捐赠活动,尽可能将捐款汇集到××联社,形成整体实力,发挥整体效应,最大限度支援对口单位恢复重建工作。对于所捐赠的物品要求尽可能以新物品为主(含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同时所赠物品一律交地方有关部门,以缩减邮寄行程,降低运输成本。但捐赠物品品种、数量等要集中上报××联社。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2

一、地震应急机构组成及职责

街道民政办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在区民政局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协调本系统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平时应急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应急救灾救济办公室,负责处理领导小组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指导本系统各单位制定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按照领导小组要求协调、检查、督促应急预案的准备落实情况等。

进入地震应急期,街道民政办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民政系统的地震应急工作,并在区民政局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做好震区灾民应急救助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7个应急工作组,各组按区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共同开展工作。

(一)街道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街道办事处主任

副总指挥:街道办事处分管民政副主任

成员:有关科室人员、社区主任。主要职责:接受和迅速执行上级领导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组织实施本预案,各项抢险救灾命令、指示、通知等;确定重点救灾地点、范围,部署指挥抗震救灾专业队伍,实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统计灾害损失,及时上报灾情;组织协调各类灾民生活必需品调配供应;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发放救灾款物,保证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二)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街道民政办办公室。

主任:民政办主任

副主任:街道各部门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传达落实指挥部的命令和决策,组织协调各社区的救灾工作;及时收集汇总、上报灾情及抢险救灾、复核情况;审核地震新闻宣传内容;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件的起草、印发、存档各种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负责震情公布。组织召开新闻会;负责承办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和对外接待工作。

(三)应急工作组及主要职责

1、抢险救灾组

街道应急办公室牵头,遵照上级和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组织协调街道、各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要求各单位组织抢险队伍,配备一定的抢险救灾工具,及时抢救被压埋老年服务机构,协助社区进行工程抢险。

2、物资保障组

街道党政办负责救助物品的筹集、储备、管理和发放。充分利用好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中心和各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接收站点,通过接收捐赠、上级调拨、集中采购等手段,筹备好灾民基本生活必需的物资,确保震区群众得到及时的物品救助。

3、资金保障组

财政所负责紧急筹集、管理应急救助资金,协调社区做好社会捐赠救灾资金和上级下拨资金的接收、管理,在救灾救济办公室配合下做好资金的分配、下拨。

4、查灾核灾组

街道民政办负责配合区民政局对地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勘察、核实,并及时统计上报。

5、抗震捐赠组

民政办牵头,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组织和指导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

6、巡视组

由街道综治办负责受灾辖区各单位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单位正常管理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大蔓延。

7、宣传报道组

街道党政办牵头,主要负责按照规定进行应急宣传,及时向各单位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报道抗震救灾先进事迹,组织平息和澄清地震谣言。

二、平时应急准备方案

(一)加强对街道辖区单位有关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避震应急演习,排查建筑安全隐患,规划避震疏散场地及各种管线的维护,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街道财政所设立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储备金,进行专户管理,当年核销,不做结转累计,本预案启动时可以迅速启用该项资金,用于紧急采购救灾帐篷、衣被、应急食品、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救助物资,确保灾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紧急救助。

(三)尽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站。发挥救助站的应急物资储备和经常性社会捐助物资的接收、存放和管理以及防灾、减灾宣传等多方面作用,为我区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三、临震应急行动方案

接到区了民政局地震临震预报后,街道民政办根据地震预报的地点、震级大小,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一)街道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召开指挥部成员、各组负责人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应急准备工作,确定应急措施,实施应急值班制度,对各单位防震减灾领导机构提出要求。

(二)各单位要组织人员,昼夜值班,密切监视地震动态;加强震情监视,及时核实并上报异常;随时与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部门联系,收集掌握和汇报震情动态。

(三)各单位要对责任区内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贮存设施进行检查,针对安全隐患采取紧急防范、防护措施。

(四)督促、检查和落实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资金、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各单位都要组织做好房屋检查及危房抢修、加固等各项抗震准备工作。

(六)街道民政办赴地震灾区查核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社居委开展救灾工作。

(七)根据情况,请上级领导赴灾区察看、指导。

(八)向区民政局报告,请求上级民政部门派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四、震后应急行动方案

地震发生后由街道应急办及民政办抗震救灾指挥部配合上级政府实施抗震救灾工作。

(一)各社居委迅速向街道民政办报告震情,房屋损坏及人员伤亡情况,组织院民及员工迅速撤离住所,到室外空旷带集结。

(二)迅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救护工作,建立现场医疗救护站,搭建好手术帐篷、手术床、担架、照明等准备工作,开展自救互救。

(三)各社居委通讯、水、电维修人员要按分工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讯、供水、供电设施。

(四)根据灾区需求或区领导指示,请求区财政局下拨救灾应急款物。

(五)动态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区民政局报送信息。

(六)督促受灾社区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及时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处所,抢救伤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受灾群众和安顿无家可归者,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确保受灾群众有食、有衣、有住、有病能医,防止疫病流行;加强灾民安置点治安管理,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维护灾区稳定;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

五、附则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3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博灾难报道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信息就与灾情展开争分夺秒的赛跑,一刻不停地推动着救援的脚步。震后不到一分钟,第一条微博发出;不到12小时,相关微博总数已经过亿。新媒体在对灾难中的信息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扩张与重构。5年前汶川地震时还没有微博,媒体报道灾情远没有现在这般迅速。经历了多次突发性公共事件,如今的微博已然成熟了很多,媒体通过微博报道灾情更是如虎添翼。

《人民日报》微博拥有超过614万粉丝。2012年7月22日凌晨,北京恰逢61年来最大暴雨,在这次突发事件中,《人民日报》微博上线。发出第一条内容:“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①此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它对网络及社会热点话题的密切关注和犀利评论,令不少网民刮目相看。笔者以《人民日报》微博有关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为例,对其报道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灾难性新闻事件中传统媒体微博的角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微博在灾难性事件中的事实报道者角色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突进灾区的传统媒体记者,在微博上一路见闻。传统媒体为争得时效,纷纷通过官方微博一手信息,反应之快近乎直播。传统媒体借助自媒体平台,依旧抢眼,其官方微博上汇总的各路消息成为扫除信息盲点的有力补充。

4月20日8时09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四川雅安发生5.9级地震》为标题消息,“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0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附近(北纬30.1度,东经103.0度)发生5.9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5.9级啊……望一切安好!”紧接着在8时11分和8时18分又转发了网友汇报地震震感的微博内容。此后《人民日报》微博又了《人民日报》记者来自前方第一时间的报道。同时综合雅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地震局、中央电视台、成都晚报的消息实时滚动报道地震中的伤亡情况、灾区道路通讯情况。在11时19分《人民日报》微博寻人微博“7.0级地震后,发生多起余震,伤亡上百人!你有亲人或朋友正处于四川震区么?现在他们的情况如何?是否需要通过微博向家人报个平安?请给我们留言,或者将图片、语音、视频给@人民日报,我们会将求助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这一刻,我们都是雅安人。”地震发生后,媒体官方微博承担起连接线上线下的枢纽,及时、迅速权威灾情,告诉受众灾区的最新消息,并根据救灾进展有针对性地提示信息。比如,前方最急需的物品汇总、灾区接受抗震救灾物资和食品捐赠电话等。“地震”一时间成为《人民日报》微博上的核心词汇。

二、传统媒体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者的角色

受众获取的信息越丰富,作为公众意见总和的舆论也就越复杂。灾难性事件的重大性、相关性特点显著,极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舆论的中心话题。《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人民日报》这一传统媒体开拓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也要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一作用便通过其官方微博来实现。

地震带来的灾难举国同殇,牵动着国人的心,充满爱心的人们纷纷以不同形式表达着对灾区的援助和支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善意的初衷反而给救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此,媒体的官方微博便承担起一个职责:呼吁人们理性救援,避免次生灾害发生。《人民日报》微博在4月20日下午紧急呼吁“虽然今天我们都是雅安人,但雅安周边交通拥堵,现在救援车出动,请一定要让出生命通道;没有亲人在雅安、芦山等的,请取消不必要的商务公务旅行,不要盲目去灾区;话务拥塞,不要不停向四川和雅安拨电话,尽量用短信和微信等联系,把电话通道留给最紧急的人。”这条微博被转发超过20万次。当救援时间超过12小时,《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发帖振奋士气:“上次汶川,这次雅安,苦痛历历在目,灾难让我们再次携手并肩。救援黄金24小时过半,时间分分秒秒,救人,救人,还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不抛弃,不放弃。生死边缘,是我们的姐妹弟兄。雅安,不哭!雅安,挺住!雅安,加油!”作为灾难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者,传统媒体微博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增强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使这个社会形成合力,共度难关,从而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虽然微博传递了很多正能量,但是社交媒体的自身缺陷仍然不可避免,谣言的衍生和传播速度亦非常惊人。当谣言和猜测迅速蔓延,必然会妨碍事实的有效传播,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舆论失控。《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4月20日《灾难当前,请勿传谣》的内容,第二天转发“江宁公安在线”的微博,对两天里关于地震的谣言进行了汇总。“人民微评”栏目也发出《不信谣传谣也是帮忙》的微评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及时辟谣,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号召人们不传谣,对公众进行了正确的舆论引导。

三、传统媒体微博在灾难性事件中的议程设置者角色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微博依靠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逐渐担负起议程设置功能。从短期效果来看,传统媒体微博以最快捷的速度传递信息、报道灾难事件真相、做出连续的反应,直接或通过敏感的中间人将信息发送给受众,对周围环境起到了全面的、及时的监视作用。从长期来看,国人对灾难的认识、同情心的培育、对祖国大家庭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本民族自豪感的萌发,都与媒体的传播意图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媒体微博通过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扮演了号召者、动员者的角色。《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地震发生三天内的地震报道的微博数量及转发量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了大量有关这次地震的内容,这些内容平均转发量超过5000次。4月20日一条紧急呼吁让出生命通道的微博被转发203443次,4月21日“请扩散:即日起,中国邮政赈灾包裹免费!”的内容被转发164835次。来自灾区的各方面信息为广大的用户设置了议程。及时灾情、呼吁正确救灾、积极发帖寻人……通过短短的140个字,媒体搭建起挽救生命的“微通道”。另外,对已有信息的适当重复,也能够把它们重新带回人们的议程中。例如《人民日报》微博4月20日下午了一辆救援车跌下山崖的消息,在4月22日下午又了《英雄,我们为你点支红烛》的微博,回顾了这一事件:“4月20日12时40分,某集团军一辆载有17名官兵救灾车,第一时间赴雅安救灾途中翻车,2名战士不幸牺牲。他们是重庆市梁平县25岁战士杨波、巫溪县22岁战士李堂东。分秒必争,加紧救灾,这是对英雄最好的缅怀。轻声呼唤你们的名字,雅安在加油,你们看到了吗?via@经济日报”。这条微博被转发6万多次。

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影响灾难性事件的公众议程中影响力很大,它构建起客观世界与社会以及社会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回避、不失语,主动发声,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回应关切,以情暖人,用它的锐度、深度和温度赢得了网友的尊重,也激发了围观网友的善意与诚意。

四、传统媒体微博在灾难事件中的心理抚慰者角色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过程中,媒体除了继续关注事件的最新动态和进展,切实履行其舆论引导职能的同时,对公众泛化的疑虑和不安全感以及恐慌情绪进行适当的心理抚慰应该提上议事日程。②《人民日报》微博在这次雅安地震报道中,重视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抚慰功能。具体体现在:

1、标题发挥心理抚慰功能

《人民日报》微博关于雅安地震内容的标题中一些出现频度比较高的特征语汇(诸如“希望、团结、坚强”等),既带有引导舆论的性质,也具有心理抚慰功能。例如《手电筒下的手术台:微弱的光,也能照亮生命的希望》、《有人在,就有希望在》、《孩子,不哭,我们要坚强》。新闻标题中出现的这些高频词具有某种隐含的意指,在一定程度上向受众传达了心理安抚和情感抚慰的意蕴。

2、传递积极情绪

在《人民日报》的微博标题中,常会出现“好消息”、“好样的”、“感动”、“美丽”等带有鼓励和温彩的字眼。如报道《前往宝兴的生命线通了》、《芦山救灾生命线全线抢通了》、《因地震造成的用户停电已恢复96.2%》、《5万盒奶粉送到灾区》、《救援队平安返回》等好消息。通过这些美好的词汇来营造积极的氛围,稳定灾区受众的情绪。

3、以正面报道营造积极向上的图景

《人民日报》微博在报道灾情的同时,还通过大量生动的抗震救灾故事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图景。这其中有反映灾区人民互帮互助,共度难关的温情故事,如《好人好报:老板娘自家店铺塌了,却仍免费发水》、《天地良心:平时方便面卖十块的小店,现在卖三块五》、《芦山老乡好样的!》等等。还有灾难来临时的亲情、友情及爱情故事,如《8岁男孩徒手2小时挖出被埋妹妹》、《一家四口被埋,20多邻居连救9小时》、《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辈子就认定这个男人了!》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微博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议程设置和心理抚慰这四个作用是相互联系的。及时传播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设置议程、引导舆论,有效的舆论引导才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抚慰,四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全面地体现心理抚慰功能。

参考文献

①平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受追捧引发的思考——兼论传统媒体如何夺回话语权》[J].《中国记者》,2012(9):82

②牛新权,《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心理抚慰功能探析——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为例》[J].《电视研究》,2009(12):53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4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现就做好人民银行系统抗震救灾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将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总行各司局、党委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和各分支机构一定要紧急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紧紧依靠和配合地方政府,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齐心协力,战胜灾害。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辖区、本系统的抗震救灾工作负总责,层层落实抗震救灾工作责任制。

二、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受灾地区分支机构要结合当地受灾情况特别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库房以及业务系统受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切实落实抗震救灾各项责任和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损失,确保人民银行干部职工安全以及各项业务正常运行。

三、确保支付清算系统稳定运行。一是加强支付系统运行监测。及时协调解决商业银行行内支付系统和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运行中出现问题。二是做好救灾款项的支付清算服务。小额支付系统要确保24小时不间断运行;大额支付系统如有特殊需要应适当延长运行时间,确保救灾款项第一时间到达指定收款人账户。三是强化支付系统应急准备。做好隐患排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支付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加强受灾地区支付系统运行的应急管理,出现异常情况应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处置。

四、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受灾地区分支机构要掌握当地金融机构网络与系统运行情况、辖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网络与系统运行状况。要将与地市中支下联路由器的用户名和口令报送总行科技司,使总行网管中心可以暂时直接监控辖内网络通断情况。节约发电机用油,必要时定时启动发电,重点保障支付、国库、货币金银重要业务系统,同时设法紧急从异地购调发电用油。科技部门随时做好网络同城转接中心切换准备,协助当地清算分中心,检查维护卫星通信备用线路的可用性。

五、加强发行基金安全保卫和调运工作,确保现金供应。密切关注四川及周边受灾省份现金供应情况,组织四川周边地区分支机构做好发行基金调运和投放工作。受灾地区分支机构要采取稳妥措施,确保发行基金和押运人员人身安全。

六、建立国库资金汇划绿色通道。对各级财政的紧急救灾款,要建立资金汇划绿色通道,保证救灾资金款项及时拨付到位。对受灾严重地区国库部门可能数日无法办理业务的,由当地省分库协调受灾县、地市周边的能够正常办理业务的国库,临时在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内为受灾县、市财政开立临时救灾账户,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救灾款项及时安全入库和及时拨付。要主动利用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将财政支付款项直接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对人民银行国库因人员伤亡、设备受灾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协调当地人民银行会计部门或商业银行开立临时账户,保证救灾款项的准确及时接收和拨付。

七、认真做好抗震救灾信贷支持和金融稳定工作。受灾地区分支机构要及时全面了解当地受灾情况,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指导和协调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安排好本地区抗灾所需要的信贷资金供应。要及时了解当地金融机构因受灾导致的信贷资产损失情况,对于因受灾而不能还款的个人和企业,以及用于救灾的贷款需求,要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要掌握本地区的总体情况,深入灾区调查研究,对于灾后重建所需要的资金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并提出可操作的意见。要密切关注本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的交易情况,密切关注受灾地区可能发生的金融机构突发事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向总行报告。

八、加强正面舆论引导,规范新闻宣传管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信息。人民银行主管的有关新闻媒体要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不得各行其是。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5

1.1目的

1.2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1.4现状与趋势

1.5适用范围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地震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2.1.1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2.1.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其职责

2.1.3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2.1.4市地震局的应急职责

2.2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框架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2预警预防行动

3.3预警支持系统

3.4地震预警级别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4.1.2地震应急的分级响应和启动条件

4.2基本响应程序

4.2.1Ⅰ级响应

4.2.2Ⅱ级响应

4.2.3Ⅲ级响应

4.2.4Ⅳ级响应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4.3.1市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

4.3.2市地震系统的灾情速报

4.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4.3.4震情灾情公告

4.4通讯

4.5指挥与协调

4.5.1紧急支援的指挥与协调

4.5.2现场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4.6信息与新闻报道

4.7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2社会救助

5.3保险

5.4总结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2应急队伍资源及保障

6.3交通运输保障

6.4电力保障

6.5医疗卫生保障

6.6治安保障

6.7物资保障

6.8经费保障

6.9社会动员保障

6.10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6.1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保障

6.12群众安全防护的保障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7.2培训

7.3演习

8.附则

8.1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

8.2预案管理

8.3监督检查与奖惩

8.4制定与解释

8.5预案实施时间

1.总则

1.1目的

为使地震应急工作快速、高效、协调、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根据突发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相应预案,组织**市地震灾害的监控、预警、报警、应急响应、应急终止及善后等工作。

1.2.2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县(市)区地震应急预案包含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之中,为本预案的下级延伸。

1.2.3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规范性工作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和权限。

1.2.4结构完整、信息共享。**市地震局为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牵头部门,其他有关单位要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确保地震应急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实现相关信息共享,以提高应急工作效率。

1.2.5依靠科学、注重实效。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各方面作用,科学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先进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水平。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省地震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现状与趋势

**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上世纪又受到邻区海城、唐山地震的波及,造成一定的破坏和人员伤亡。19**年起我市和辽西其他城市一直被中国地震局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将明显增强,防御和抗御地震灾害的形势仍很严峻。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境内陆地和海域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及邻省市发生对我市产生重大影响的地震灾害的应急活动。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地震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我市境内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害后,经市政府批准,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

2.1.1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指挥长:市长。

副指挥长:常务副市长、主管地震工作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65631部队副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市公安局局长、市地震局局长、市人防办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民政局局长。

成员:市政府应急办、市委宣传部、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信息产业局、中国网通**分公司、市教育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市旅游局、市外事办、市商业局、市药监局、市粮食局、市消防局、市环保局、市广电总局、**机场、**海关、市红十字会、中国石油**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燃气**石化分公司、**供电公司、市武警支队、中国财产保险**分公司、沈阳铁路局**铁路办事处等部门负责同志。

主要职责:

在我市发生破坏性地震前后,全面领导、指挥、部署、协调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工作:

(1)根据地震趋势意见,确定应急工作方案;

(2)部署和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

(3)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参加抢险救灾;

(4)视灾情请示省政府启动省地震应急预案,并接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5)视灾情请求省地震局派出现场工作组给予援助;

(6)必要时向省政府提出跨市紧急应急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

(7)承担其他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办公地点:市人防指挥中心。

2.1.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其职责

主任:市地震局局长。

副主任:市人防办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经委副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建委副主任、市财政局副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市商业局副局长、市交通局副局长、市粮食局副局长、中国网通**分公司副总经理。

成员: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

主要职责:

(1)掌握震情监视和分析会商情况;

(2)拟定抗震救灾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建议;

(3)传达和贯彻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灾区政府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协调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

(4)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

(5)拟定新闻报道工作方案,组织抗震救灾新闻会,审核有关新闻稿件,指导抗震救灾宣传;

(6)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7)负责处理指挥部日常事务,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办公地点:市地震局。

2.1.3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指挥长:主管地震工作的副市长。

副指挥长:灾区县(市)区政府县(市)区长、救灾部队首长和市地震局负责应急工作副局长。

秘书长:灾区所在县(市)区主管地震工作的副县长。

副秘书长:灾区所在县(市)区办公室主任、县(市)地震办主任。

成员: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地震现场工作的负责同志。

主要职责:

(1)分析、判断地震灾害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方案;

(2)部署和组织各应急救援小组按职责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提出震区特别管制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特别管制措施的建议;

(3)及时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地震震情、灾情,传达落实上级有关救灾指示;

(4)接待新闻单位来访,组织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

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下设若干应急组(视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与合并)

(1)震情监测预报组

组员单位:地震部门。

主要职责:及时判定地震类型,密切监视震情发展,提出地震发展趋势意见和防范对策。

(2)灾情收集评估组

组员单位:地震、民政、建设等相关部门。

主要职责:调查地震破坏情况,确定震区地震烈度,参与经济损失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3)抢险与次生灾害源防治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65631部队、武警支队、消防、水利、环保等部门。

主要职责:迅速抢救被压埋人员;抢救国家重要财物、文物;负责火灾预防和扑救;对处在灾区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防止灾害扩大。

(4)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抢修恢复组

组员单位:交通、公路、民航、铁路、建设、水利、电力等部门。

主要职责:尽快抢修遭受破坏的公路、桥梁、机场、铁路、港口及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伤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组织力量抢修震区受损重要水利、电力等设施及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消除隐患,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

(5)物资供应与灾民安置组

组员单位:市发改委、经委、民政、粮食、供销、物资、财政、金融等部门。

主要职责: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包括救灾款项)特别是群众生活急需物资的组织调拨、供应和管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转移、安置以及死难者的善后工作。

(6)通信保障组

组员单位:市电信、移动等通讯部门

主要职责:及时组织力量抢修震区通信设备和线路,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必要时,经批准后可调用其他有关部门的通信系统。

(7)安全保卫组

组员单位**、武警、安全等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震区首脑机关、机要部门、金融机构、救灾物资的安全;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交通秩序。

(8)医疗防疫组

组员单位:卫生、防疫、医药等部门。

主要职责:迅速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组建震区临时医院或医疗点,抢救、转运和医治伤病员;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控制疫情;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9)救灾捐赠与涉外工作组

组员单位:民政、外事、外经、海关、检查检疫、红十字会等部门。

主要职责:根据震情、灾情和国家有关规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做好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救援物资、资金的接收和安排工作。

(10)宣传报道组

组员单位:宣传、地震、外事、新闻等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抗震救灾工作宣传报道;按规定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2.1.4市地震局的应急职责

市地震局负责汇集地震灾情速报,管理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以及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

2.2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框架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各地震监测台(站)对地震信息进行监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和报送;市地震局对各类地震观测信息(包括群测群防网上报的宏观异常信息)进行接收、存储、分析处理并开展震情跟踪工作。

3.2预警预防行动

地震预警行动是依据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短期预报临震预报的递进式预警,分别采取防震准备—临震应急反应的预防行动。

3.2.1短期预报与防震减灾准备

当我市被确定为地震重点危险区或省政府短期预报后,市、县(市)区政府开始进入防震减灾准备阶段。

3.2.2临震预报与临震应急反应

当省政府临震预报后,我市进入临震应急期。市政府应采取应急防御措施:

(1)地震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2)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3)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4)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5)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维护社会安定。

3.3预警支持系统

预警支持系统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系统、市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组成,并通过政务网保持与省、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的密切联系。

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做好震后趋势判定工作;及时收集与地震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预报意见。

3.4地震预警级别及

3.4.1地震预警级别

地震预警级别是综合震情的紧迫程度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作出分级。

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4级,作递进式分级动态预警: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五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蓝色;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黄色;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橙色;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红色。

依据地震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依次为Ⅰ级:7级以上地震;Ⅱ级:6.5级—7级地震;Ⅲ级:6级—6.5级地震;Ⅳ级:5级—6级地震。

3.4.2地震预警的与解除

(1)全省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由省政府办公厅。

(2)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由省政府。

(3)已经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市、县(市)区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省政府和省地震局报告。

(4)预警解除由省政府。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4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4.1.2地震应急的分级响应和启动条件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由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负责人为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市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总指挥为市长。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负责人为省政府主管地震工作的副省长;市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总指挥为市长;市地震局在市政府和省地震局领导下,组织协调市政府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由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总指挥为市长;市地震局组织协调市政府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由灾区所在县(市)区政府具体组织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地震局协助做好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如果地震灾害使灾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上级政府支援,或者地震灾害发生在其他特殊地区,应根据需要相应提高响应级别。

4.2基本响应程序

4.2.1Ⅰ级响应

4.2.1.1启动条件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决定立即启动i级响应预案,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开始运作,在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对灾区实施紧急支援。

4.2.1.2市政府运作程序

对灾区采取应急措施;

请示省政府启动省相应级别的地震应急预案;

向灾区派出慰问团;

向省地震局和邻市请求提供援助事宜。

4.2.1.3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运作程序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议立即启动市级地震应急预案,指挥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决策和处理下列事宜:

(1)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指挥部办公室震情、灾情汇报,请求市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2)安排部署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做好救援准备,通知灾区政府做好省、市救灾队伍衔接工作。

(3)向省、市政府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

(4)派出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具体领导现场救灾工作。

(5)向市直各应急救援分支指挥机构下达地震应急命令,按照Ⅰ级响应预案要求快速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

(6)指挥协调救灾工作中的其他具体事项。

(7)组织震情、灾情新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震后应急宣传。

(8)指导灾区的灾后处置工作。

4.2.1.4地震局响应程序

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组、分析预报组、科学考察组和震害评估组开展工作。现场工作队在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

4.2.2Ⅱ级响应

4.2.2.1启动条件

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市地震局向市政府提出启动Ⅱ级响应预案的建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始运作,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指挥和协调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长。

4.2.2.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运作程序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运作包括召开副指挥长会议、召开指挥部全体会议、派出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三种方式。指挥长视具体情况确定运作方式。

(1)指挥长组织召开副指挥长会议,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急规模;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和市武警支队参加抢险救灾;调派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赶赴灾区;组织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成员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2)指挥长召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全体会议,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急规模,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

建议市政府请示省政府启动省相应级别的地震应急预案;

调派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赶赴灾区;

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和市武警支队参加抢险救灾;

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提供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护送、物资调运、灾区内外交通等保障;

必要时,建议市政府向灾区派出慰问团;

必要时,建议市政府在灾区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必要时,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或邻市请求提供援助事宜。

(3)派出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前往灾区,授权协助灾区所在县(市)区政府,处理和协调其难以解决的紧迫问题,视灾区需求协调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4.2.3Ⅲ级响应

4.2.3.1启动条件

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地震局报请市政府批准启动Ⅲ级响应预案,由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地震局在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投入地震应急,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4.2.3.2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程序

参照Ⅱ级响应程序视情况予以简化。

4.2.3.3市地震局响应程序

(1)市地震局局长进入指挥岗位。

(2)迅速启动市地震应急决策指挥技术系统,在地震速报20分钟内提供震区的人文基本情况、震害快速评估结果和辅助决策意见。

(3)召开紧急震情会商会,在震后3小时内提出震情趋势的初步判定意见。

(4)加强震情跟踪监视,及时向市政府和省地震局报告震情灾情、以及地震趋势估计,并抄送市政府有关部门。

(5)派遣市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6)协助震区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7)视情况请求省地震局派遣工作组指导、支援工作。

(8)视情况向市政府提出派遣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的建议。

(9)视情况向市政府提出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和武警支队组织指挥部队参加抢险救灾的建议。

(10)视情况向市政府领导提出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对灾区紧急支援的建议,并做好协调工作。

(11)必要时,向市政府建议指令灾区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12)收集、汇总和上报抗震救灾的有关情况,编发灾情简报,按程序新闻、审核宣传报道。

应急工作结束后,向市政府、市突发公共事件总指挥部和省地震局汇报地震应急工作。

4.2.4Ⅳ级响应

4.2.4.1启动条件

一般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地震局报请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批准启动Ⅳ级响应预案,协助灾区政府做好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4.2.4.2市地震局响应程序

参照Ⅲ级响应程序视情况予以简化。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地震灾害信息报送和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和灾情速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速报和处理、震情灾情公告。

4.3.1市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

对于市内震级大于等于3级的地震,由**地震台在震后15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初步测定,震后2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精确测定。

对于本市周边地区震级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市地震局在震后30分钟内获取地震参数,上报市政府。

4.3.2市地震系统的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指全市地震系统内对地震灾情和地震影响情况的速报。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

震区县(市)地震工作部门迅速派人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收集震害信息,了解灾害损失情况;并迅速启动当地的地震灾情速报网,汇总上报市地震和省地震局,特别情况下可直接上报到中国地震局。

其他县(市)地震部门尽快了解由地震给本地区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情况,震后1小时内(夜间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市地震局,同时要与震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灾情速报网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发展动态,按1、2、6、6、6、…小时间隔向市地震局报告或传真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出灾情,应随时报告。

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到达后,调查、收集地震灾情,及时向市地震局报告,经市地震局汇总后,上报市政府和省地震局。

震区地震工作部门、地震台站要做到有无灾情均要速报,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

4.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各级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上级政府报告,同时抄送上级地震部门;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视情况可越级报告。

民政、公安、安全监管、交通、铁路、水利、建设、环保、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应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市政府,并抄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

市地震局负责尽快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报送市政府和省地震局,并及时续报。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情况,以便及时组织舆论引导工作。

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籍人士,当地政府及有关单位要迅速核实并上报市政府,并抄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和市民政局。市政府办公厅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地区、机构通报。

4.3.4震情灾情公告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灾情信息;

在地震灾害发生2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

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

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4.4通讯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讯方式:启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市信息产业局、市通信管理部门迅速了解地震灾区的通信状况并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保证震区通讯畅通。

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方式:地震现场工作队携带海事卫星电话等设备赶赴灾害现场,保持灾害现场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实时联络。灾区通信部门派出移动应急通信车,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确保灾区通信畅通。

4.5指挥与协调

4.5.1紧急支援的指挥与协调

应对地震灾害,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实施对灾区紧急支援。紧急支援职能及其分工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预案。

4.5.1.1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市地震局协调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开展灾区搜救工作,协调救援行动。

65631部队、军分区、市武警支队组织指挥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市公安局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

市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

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组织力量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客货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

市交通局组织对被破坏的公路、水路交通设施进行抢修,尽快恢复交通畅通。

4.5.1.2次生灾害防御

市公安局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灾区社会稳定,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市水利局、建委、信息产业局、安监局、环保局对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市环保局加强环境监测、控制。

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建委、水利局、交通局监测地质灾害险情。

市发改委、质监局、安监局督导和协调对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所采取的紧急处置。

4.5.1.3重要目标警卫

市公安、武警支队加强对我市重要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4.5.1.4灾民的转移安置

市民政局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4.5.1.5现场地震监测

市地震局向震区派出现场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协调震区与邻市的监测工作。

4.5.1.6地震灾害调查分析、损失评估

市地震局及时配合省内专家,就地震成因、损失等情况进行科学调查分析、检测和鉴定,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调查结果。

4.5.1.7呼吁与接受外援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举行新闻会,介绍震情、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市民政局按照有关规定呼吁社会提供援助并提出需求,负责接受社会提供的紧急救助款物。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接受和安排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队伍。

市红十字会通过省红十字会呼吁和接受国际对口组织的救灾紧急援助。

4.5.2现场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在地震灾害现场,建立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地震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

(2)划分救援区域,分配搜索营救与医疗救护任务;组织接待境外救援队,分配搜索营救任务并协助工作;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

(3)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

(4)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

(5)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

(6)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

(7)配合省地震局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4.6信息与新闻报道

地震发生后,由市政府或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新闻会,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介绍震情、灾情和政府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等有关情况,新闻宣传单位负责根据省、市政府的地震预报和省地震局的地震灾情信息通报,组织开展新闻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7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市政府提出结束现场应急工作的报告。经批准后,通知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结束应急行动,撤消应急现场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震区所在各级政府负责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及时归还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应急物资,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开展震后污染物的收集和现场清理工作,防止发生二次污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震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5.2社会救助

5.2.1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助制度,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助。

5.2.2震区所在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接收、管理、拨发救灾款物等工作,并加强监督;根据地震灾害影响程度,组织本辖区内救灾捐助活动。必要时,积极争取其他地区的救灾捐赠。教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应组织力量,参与地震援助活动。

5.2.3市民政局负责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和接受、分配国内外捐赠的救灾款物。

5.2.4市红十字会负责接受、安排社会各界紧急救助,安排境外红十字总会和国际社会通过省红十字总会提供的紧急救助。

5.3保险

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责任及时理赔。

5.4总结

5.4.1地震应急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市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事件和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并及时修订本预案,总结报市政府、市突发公共事件总指挥部和省地震局。

5.4.2组织实施地震应急的各级政府,在应急工作结束后3周内,向上级政府提交地震应急处置情况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地震事件基本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处置情况、善后处置情况及拟采取的措施等。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若震区公共通信系统被破坏中断,市地震局应协调各通信部门启用应急机动通信,保证与震区的通信联络。

6.1.2市信息产业局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6.2应急队伍资源及保障

6.3交通运输保障

6.3.1市交通局、沈阳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场要制定交通应急预案,形成快速、高效、顺畅、相互协调支持的应急运输系统;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运输工程设施进行除险加固;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开辟便捷应急通道,按照要求优先运送应急人员、物资和装备;**机场协调做好空中航线的保障工作。

6.3.2公路、铁路、机场、桥涵、码头等设施受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6.4电力保障

市经委指导协调、监督电力主管部门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6.5医疗卫生保障

6.5.1市卫生局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做好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卫生监督工作。

6.5.2市药监局负责震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震区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6.5.3其他部门应当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工作,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

6.6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市武警支队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6.7物资保障

6.7.1市经委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医药、油料、钢材等应急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

6.7.2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负责做好各类救灾物资的接收工作。

6.7.3市商业局做好灾民方便食品、纯净水等生活必需品储备的应急征购网络建设。

6.7.4市粮食局做好灾民救济粮食的储备。

6.8经费保障

市财政局、民政局负责救灾应急资金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申请、拨付。

6.9社会动员保障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与互救;市政府视情况动员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

6.10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6.10.1各级政府要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利用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布局科学、能够满足人员紧急疏散的、较大和永久性的避难基础设施。积极提倡公共场所和家庭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确保疏散避难人员的生活基本需要。

6.10.2省政府临震预报后,预报区的县(市)区政府,应在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街心空旷绿地等,设置紧急避难场所,保障避难人员的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6.1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保障

监视因余震或破拆建筑物而导致的坍塌危险,当需要进入震损建筑物和进行破拆时,要先进行危险评估;监视现场及邻区的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的威胁,要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危险品泄漏的危害,必要时向救援现场的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6.12群众安全防护的保障

震区政府具体制定群众疏散撤离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措施。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地震、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对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

7.2培训

劳动、人事等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内容;各专业救援队伍所在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救灾技能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要对社会民众进行震时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7.3演习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6

1.1.1加强县政府对本辖区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增强县政府对地震抢救灾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1.1.2提高本县抗震救灾快速反映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1.1.3理顺本县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制,确定地震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设置及职责,明确各有关部门分工,依法实施抗震救灾工作。

1.1.4规范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和程序,完善与本县实际相适应的应急处置体系,保障抢险救灾工作有序化和决策科学化。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河北省地震应急预案》和《邯郸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本县行政区域附近因地震造成我县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参照本预案实施。

1.4工作原则

地震发生后,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本乡镇的地震事件。

地震应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和灾区所在地政府的作用。

地震应急要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并充分发挥人民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地震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

发生一般地震灾害至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经县政府批准,县防震减灾指挥部转为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如下:

指挥长:王春生县政府主管副县长

副指挥长:县政府国人、县武装部、县计委、县经委、县民政局、县科技局

成员:财政局、公安局、交通局、文教体育局、水利局、网通公司、卫生局、武警中队、电力局、环保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广播电视局、粮食局、医药管理局、供销社、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

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协调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分析、判断地震趋势和确定应急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和非受灾地区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协调武装部和武警中队迅速调集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其他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大事项。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科技局局长吕东旭担任,成员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办公室下设综合联络组、震情监视组、灾情信息组、条件保障组和对外联络组。

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指挥部报告;负责与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系;组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分析会商,及时提供震情发展趋势;组织震灾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了解、汇总应急工作情况;收集、汇总、上报抗震救灾信息;负责审查地震新闻宣传报道内容,组织抗震救灾新闻会;负责处理指挥部日常事务;办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2.2县科技局

县科技局作为地震应急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准备等项工作,按规定向县政府提出县本级应当进入地震预警或应急状态的建议,并在县地震应急预案启动后,作为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办公室,按规定职责组织实施地震应急工作。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和报告

*县地震中心台负责对地震监测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储和报送;县科技局协调群测群防网观测并及时上报宏观地震异常,对全县各类地震观测信息进行收集、检测和存储,并进行常规分析处理和震情跟踪,及时提供震情跟踪分析意见。

3.2预警预防行为

根据中国地震规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县科技局组织震情跟踪工作,提出的短期预备意见,报告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决策发表短期地震预报,县政府根据市政府发表的短期地震预报,及时按要求做好防震工作。

在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上,县科技局应及时收集宏、微观异常,组织震情跟踪,提出临震预测意见,报县政府、市地震局。县政府根据市政府的临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若发现明显的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县政府可四十八小时内的临震预报。县政府采取应急措施,主要内容是: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辟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合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稳定。

3.3预警支持系统

县科技局、县地震中心台应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和地震速报,提供公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公用软硬件平台;负责收集测震和前兆数据,为震情分析预报提供基础。

3.4地震预警级别及

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三级: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地震短期预防;临震预报。“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是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的划分;“地震短期预报”是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临震”对10日内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作出预报。

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划分,由国务院办公厅;省内地震预报,由省政府发表;已经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市、县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政府及其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本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步判断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步判断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4级地震,可初步判断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步判断为一般地震灾害。

4.1.2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和启动条件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由省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i级响应,由省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iii级响应,在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市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iV级响应。一般情况下在省人民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由邯郸市人民政府领导地震应急工作;若地震发生在非人口密集区,或人员伤亡少影响较小,由灾区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4.2信息报送和处理

4.2.1震情速报

县辖区内发生震级≥3.0级的地震,县科技局地震台网在震后10分钟内向市地震局网络信息中心初报地震参数,同时通知县政府值班室。

省内其他地区及其邻近地区震级≥4.0级的地震,县科技局地震台网在震后10分钟内向市地震局网络信息中心初报地震参数,15分钟内向市地震局值班室初报地震参数,市地震局视情况向市政府值班室报告。

4.2.2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等。

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分管地震工作的部门迅速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进行速报。迅速派人到城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了解震害信息,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收集灾害损失情况,汇报上报市地震局;市地震局了解震区影响和大致破坏情况,震后1小时内(夜晚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市政府和省地震局。与震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灾情速报网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发展动态,按1、2、6、6、6……小时间隔向市政府和省地震局报告或传真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发灾情应随时报告;地震现场工作队伍达到后,调查、收集地震灾情,及时向市地震局报告,经市地震避汇总后,上报市政府和省地震局。有关县(市、区)地震部门或负责地震工作的机构、地震台站要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安。

4.2.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各级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上级政府报送并抄送上级地震部门,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县民政、公安、交通、水利、电力、消防、通讯、房管、建设、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向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4.2.4震情灾情公告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1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4.3通信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信方式:启动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开通地震应急通信网络,获取地震灾害现场信息,保证震情、灾情信息和应急指挥命令畅通。各有关通信部门迅速了解地震灾区的通信状况并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

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方式:地震现场工作队拾通信设备赶赴灾害现场,保持灾害现场与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联络。灾区通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恢复被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必要时派出应急机动通信设备,确保灾区应急指挥通信畅通。

4.4指挥与协调

4.4.ii级、ii级响应

县政府组织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同时市政府报告。

4.4.1.1县政府的应急行动

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开始运作,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向市政府以及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在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组织人员进行伤员救治和抢险,安抚灾区群众,维护社会稳定。

4.4.2iii级、iV级响应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和支持下,县政府组织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县科技局组织、协调全县地震应急工作。

4.4.2.1县政府的应急行动

县政府迅速向震区和有关部门了解震情、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市地震局;启动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迅速召开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县消防支队负责同志参加的紧急会议,通报震情和灾情,宣布启动县政府地震应急预案,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4.4.2.2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应急行动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县科技局履行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设立的地震应急工作,派出联络员参加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召开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紧急会议,根据灾害程度和灾区的需求,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

第一、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救灾范围和震后应急期的时间。

第二、协调驻军和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第三、调派紧急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赴灾区。

第四、部署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转移、物资调运、灾区内外交通保障。

第五、组织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地区对灾区紧急支援。

第六、视情况,建议县政府向市政府请求援助。

第七、视情况,建议县政府向市政府请求实施跨县的紧急应急措施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

第八、视情况,建议县政府向灾区发出慰问电,派出慰问团。

4.4.2.3县科技局的应急活动

县科技局向县政府报告震情和灾情,并建议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始运作;提出地震趋势判断意见并抄送县政府有关部门;派出县科技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应急结束后,向县政府汇报地震应急工作;履行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其他职责。

4.5紧急处置

地震灾情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抗震救灾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现场指挥与协调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组织接待境外救援队、分配搜索营救任务并协助工作,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或减轻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共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救援队伍到达区向现场指挥部报到,报告队伍实力,了解灾情与救援行动进展;由现场指挥部划定责任区,部署救援任务;必要时向现场指挥部请求大型机械等条件支援;在求援行动进程中报告救援行动进展、新发现的情况,需要请求的问题、与现场指挥部协调转移、撤离的安排。

4.6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遣紧急救援队伍开展灾区搜救工作。

县武警支队迅速调集武警部队赶赴灾区,扑灭火灾和抢救被压埋人员。

县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

在地废墟中进行人员抢救要按照搜索营救程序实施。现场快速展开:现场快速勘察,设置警戒线,建立救援基地;搜索行动:展开人工搜寻尽快发现地表或浅埋的受难者;营救行动:采用起重、支撑、破拆及狭窄地营救,高空营救等方式,使受难者脱离险境;医疗救护行动:由具有急救经验的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救助,迅速转运医疗站。

不同求援队伍之间要积极进行求援功能的与相互配合;友邻队伍之间要划分责任区边界,同时关结部;区块同各队伍之间要协商解决道路、电力、照明、有线电话、网络、水源等现场资源的共享或分配;各队伍之间保持联络,互通有无,互相支援,遇有危险时传递警报并共同防护。

4.7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对震损建筑物能否进入、能否破拆进行危险评估;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泄漏的危害性,采取处置措施;监视余震、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监视损毁高大构筑物继续坍塌的威胁和因破拆建筑物而诱发的坍塌危险,及时向求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4.8群众的安全防护

灾区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制定群众疏散撤离的方式、程序、行动的具体组织指挥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4.9次生灾害防御

县发展与改革局、卫生局、县水利局、中国网通*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河北移动通讯*分公司、*供电公司、县教育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广播电视局、县环保局、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对本系统处在灾区的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待业、单位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4.10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

县地震局、地震中心台加强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工作,迅速向灾区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增强震区的监测能力,对震区地震类型、地震趋势、短旷预报提出初步判写意风。

4.11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县政府动员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邻近的县政府根据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开展为灾区人员捐款捐物的活动。

4.12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县科技局协助市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初步判断发震构造、工程结构震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等调查工作;会同县有关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配合上,协助市地震局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包括人员伤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间接经济和救灾直接投入费用构成。

4.13信息

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县科技局、民政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本部门职责做好信息工作。

4.14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由县政府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及时归还因救灾需要而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对造成损坏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归还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5.2社会救助

县民政局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5.3保险

县各保险公司迅速做好震后保险理赔工作。

5.4调查和总结

由县科技局负责对地震灾害进行调查,总结地震应急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上报县政府和市地震局。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设并完善通信网络,存储并定期更新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地震应急、救灾相关单位及人员的通讯录。各级通信部门做好地震时启用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的准备。

中国网通*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河北移动通讯*分公司应尽快恢复被地震破坏的通信设施,必要时,启用应急机动通信系统,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6.2应急支援和装备保障

6.2.1地震求援与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加强本县地震监测、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灾工作,建立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应储备必要的地震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建立救援资源数据库,储存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所云梯车、挖掘机械、起重机械、顶升设备及特种求援设备的性能、数量、存放位置等数据并定期更新。

6.2.2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资源及其组织方案如下表:

*

6.2.3交通运输保障

县交通局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6.2.4电力保障

县供电公司指导、协调、监督本系统及灾区乡镇电力主管部门,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发、送、变、配电设施和电力高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与有关部门协调紧急调度大电网供电,保证灾区用电供应。

6.2.5县城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

县建设局组织力量对灾区城镇中被破坏的供排水、公共交通、道路、桥梁及其它县城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城镇基础设施功能。

6.2.6医疗卫生保障

县卫生局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卫生情况。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灾区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对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他部门应当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工作,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6.2.7治安保障

县公安局、武警中队加强对县政府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6.2.8物资保障

县改革委员会、县粮食局、县供销社调运粮食、保证供应。

县民政局协调灾区所需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用。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6.2.9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做好县政府应急资金准备以及应急拨款准备;做好县政府应急救济款的发放工作。

6.2.10社会动员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组织、动员公众参与应对地震事件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制定社会动员方案,明确动员的条件、范围、程序和相关保障制度,并能够在地震事件发生后利用各种宣传和通讯手段将动员通知迅速传达到被动员对象。被动员对象接到通知后,应当按要求到指定地点报到。

6.2.11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县主城区及其他乡镇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利用县城公园、绿地、广场和其他空地规划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

6.2.12呼吁与接受外援

县民政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并提出需求。

县民政局负责接受和安排国际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县科技局地震现场工作队、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大队,服务于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监测和趋势判断、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等工作,市地震局等有关建设物安全鉴定队伍服务于房屋安全鉴定工作。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是地震应急指挥的技术平台,综合利用、监测、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实现震情灾情快速评估、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灾害损失动态跟踪、地震趋势判断,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合理调度、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6.4.1公众信息交流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使公众树立科学的灾害观。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社会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6.4.2培训

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

6.4.3演习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习。

6.5监督检查

6.5.1监督检查

由县科技局会同县政府有关部门,对《*县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应急措施到位。

6.5.2责任与奖惩

地震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地震应急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的应急处置义务,截留、挪用或贪污应急资金、物资、迟报、慌报、瞒报和漏报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侦察刑事责任。

7、其他地震事件处置

7.1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们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重伤和死亡以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

县重要设施场地附近发生有感地震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时,县科技局收集震情与社情,提出震情趋势判断,及时报告县政府。县政府指示有关乡镇政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并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市政府并抄送市地震局。

7.2平息地震谣言

当县城内外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产生生活秩序造成较严重影响,县科技局要及时上报县政府,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分析谣言原因,协助县政府做好地震谣言平息工作,县政府并将应急情况及时报市政府同时抄送市地震局。

7.3特殊时期戒备

在重大政治社会活动期间,且科技局进行应急戒备,要组织震情值班、地震监测、震情会商等工作,确定统一的宣传口径,并将应急戒备情况适时报县政府。

8、附则

8.1制定、修订与解释

本预案由县科技局会同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本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7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市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试行)》和《*市地震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结合汉南区实际,制订本预案。

本预案编制贯彻依法防震减灾和全社会动员参与的原则,规范本区地震应急处理的机构和程序,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地震灾害事件分级与地震应急响应分级

(一)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0.5%以上的地震;我市发生6.0级以上的地震(含本数,下同),可初步认定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是指造成20-100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我市发生5.5-6.0级地震,可初步认定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1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我市发生5.0-5.5级地震,可初步认定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我市发生4.0-5.0(不舍5.0级,下同)地震,可初步认定为一般地震。

另外,我市发生2.5-4.0级地震,或我市遭受域外强地震波及影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但震感明显,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可初步认定为有感地震事件。

(二)地震应急响应分级及启动

依照国务院规定,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和重大灾害事件,分别启动i和Ⅱ级地震应急响应,即由省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中国地震局分别组织、指挥和协调国家地震应急工作。市级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发生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地震应急响应,即在省人民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指挥本市地震应急救灾工作。

发生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地震应急响应,即在省、市人民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由区人民政府指挥灾区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区地震办配合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全区地震应急工作。

三、地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组织指挥体系

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设立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指挥长由区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成员主要由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建设局、区经贸委、区交通局、区*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房管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安监局、区药监局、商业服务中心、区广电局、区电信局、区人武部、区消防中队、区地震办和区供电、供水公司等有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地震办,办公室主任由区地震办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专家组由地震、城建、民政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主要职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区地震应急救灾工作;部署和组织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对灾害进行紧急救助;请求省、市政府、国务院紧急救援。

区地震灾害应急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汇总、上报震情灾害和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抗震救灾措施建议;贯彻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单位抗震救灾工作,督促落实区地震灾害专业应争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落实各项应急工作;承担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它工作。

专家组的主要职责:服务于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烈度考察。

(二)部门分工

区地震办: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区地震灾害专业应急委员会报告;负责与区地震应急人员保持联系;组织灾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向宣传部门通报震情,协助审查地震新闻宣传报道。

区*局: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组织调度区消防中队进行抢险救灾和灭火;组织调度区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区宣传部:震情信息稿的审查和本区各新闻媒体宣传协调。

区卫生局:组织调度医疗急救,负责抢救伤员;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疫情流行;落实抢救和转移伤员的医院。

区药监局:提供抢救病人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组织对灾区药品的安全监督。

区交通局:负责恢复被毁的道路、航运交通设施;保证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运输。

区民政局:负责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生活救济、损毁房屋救助等,及时调集灾民生活所需救灾物品;组织救灾捐赠活动,接收和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负责遇难者遗体的及时处置;与区地震办联合进行灾情核查、评估。

区房产局:对灾后受损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组织受损房屋的维修。

区城管局:抢修和恢复被毁的道路、管道和各种设施;清理毁损的建筑物,负责环卫秩序的恢复。

区水务局:抢修和加固防汛墙、堤等设施。

区环保局:负责水源环保监测和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及控制;

区供电局:抢修和恢复被毁损的供电线路和设施。

区电信局:抢修和恢复被毁损的通信线路及设施。

区建设局:组织协调对被毁损建筑物和市政设施进行抢修与恢复。参与震害评估工作。

区自来水公司:及时抢修和恢复被毁损的供、排水管道和设施。

区发改委、区商业服务中心:保证粮食、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区经贸委、区安监局:对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化工、电力、企业、仓库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减轻或消除污染。

区财政局:做好应急资金准备和应急款项的及时发放。

区消防中队:组织队伍赶赴灾区抢救被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区人武部:加强首脑机关、要害部门、单位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区教育局和其他职能部门:对各自管理的重点对象、重点设施、重点目标进行监测、保护和救助。

区各基层单位:迅速了解地震灾区震情、灾情,并将情况报告区人民政府并抄送区地震办;领导指挥本地地震应急救灾工作。

四、地震应急分级响应启动和紧急处理

(一)i级、Ⅱ级、Ⅲ级响应:

i级和Ⅱ级响应分别由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决定,并开展工作。Ⅲ级响应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并开展工作。

(二)Ⅳ级响应:

在省政府和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

区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规模,报告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市地震办和市民政局;启动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工作,部署地震应急抢救工作,按区地震应急预案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本区内的地震救灾工作。

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区地震救灾工作以支援、配合和帮助,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区政府有关领导到灾区进行慰问。区

地震办对地震灾害现场的应急工作给予协调和指导。

(三)Ⅳ级地震应急响应程序(按时间顺序)

责任单位时间职责、任务

区地震办测到地震

后10—20分钟1、监测到破坏性地震后,《震情一号》,并速报:区政府(应急办),市地震办值班室;

2、迅速了解震情和灾情。

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测到地震

后20—

40分钟l、与市地震办联系,确定地震三要素(震级、时间、地点)《震情三号》报告;

2、区地震办依据获得的震情、灾情、和地震三要素,建议是否启动Ⅳ级地震响应和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

区地震办测到地震

后40分钟l、向市政府速报获取的最早震情和灾情,并抄送市地震办、市民政局;

2、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启动,指挥长等主要人员到位;

3、指令区有关部门、单位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抢险救灾;

4、各部门、单位按职责和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行动。

测到地震

后1—2

小时l、全区抢险救援力量部署完毕,并实施抢险救灾行动;

2、请求市地震办震情信息新闻。

测到地震

后2小时l、请求市地震办工作组赶赴现场,进行现场监测和震害评估;

2、配合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市地震办不间断速报震害评估结果,上报有关单位;

3、请求完成《震情三号》报告,提出震后趋势初步判定意见,速报区地震救灾专业应急委员会和市地震办。

(四)有感地震应急处置

本区发生有感地震以及本区受域外强地震波及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地震办负责应急处置,并区有关部门。

有感地震应急处置程序(按时间顺序):

责任单位时间职责、任务

区地震办测到地震后15--20分钟《震情一号》;并按以下顺序向有关领导及负责人报告:

l、区政府应急办和分管区长;

2、市地震办震情值班室及市地震办主任;

3、区科技局局长和分管局长。

测到地震后30--40分钟l、从市地震办获取地震三要素(震级、时间、地点)资料,《震情二号》报告,速报区政府、市地震办,并同时通报相关单位;

2、区地震办启动《区地震系统内部应急

行动方案》,开展有感地震应急处置程序;

3、通知并开展有感地震现场应急处置。

测到地震后2--4小时l、与市地震办联系,得到震后趋势初步判定意见后,《震情三号》报告,

速报区政府;

2、完成地震信息新闻统发稿的拟订;

3、地震现场工作组开赴现场进行地震宏

观调查和地震影响评估。

测到地震后4--8小时1、完成地震初步评估报告,报区政府、

市政府、市地震办;

2、开展地震宣传工作,防止谣传或误传,

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程序。

(五)预警预防行动

1、省人民政府决策短期地震预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区人民政府采取应急防御措施,主要内容是: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根据震情发展,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保护措施;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抢险救灾准备工作,特别是救灾物资和粮食、食品、药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的准备;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同时开展必要的地震科普宣传;加强临震应急期的社会治安维护;

2、任何人不得将地震部门作出的、尚未正式的临震预测意见擅自对外公开或以内部形式进行通报。

3、临震应急期一般为10天,必要时可以延长10天。

(六)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的紧急处置实行政府领导、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现场紧急处置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情况,自救互救情况和救援行动进行情况;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救援物质的接受与分配等。

各级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和协调,由现场指挥部划定责任区,部署救援任务。在地震废墟中进行人员抢救要按照搜索营救程序实施。

(七)震情灾情公告和震情新闻规定

依照有关信息公开的规定,应及时公布震情和灾情信息。由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有关地震震情、灾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l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后续公告适时组织。

新闻稿中地震三要素、震情趋势初步判定意见和灾情情况内容分别由市、区地震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核实。任何媒体不得擅自报导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未经核实的震情震害新闻。

五、日常准备和预防

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各相关单位,均需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组织实施和落实。

(一)专业备勤

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预防保障措施(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质保障、医疗保障、通信保障、公共设施保障等),并报区地震灾害专业委员会备案。地震、*、消防、人武部、医疗和生命线工程管理部门担负着本区主要救援任务,平时要开展应急训练和演练,重视救灾技术装备建设,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技术系统,组建一支训练有素、平震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

(二)日常备勤

加强地震监测台站建设,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建设一支与区防震减灾工作相适应的地震工作队伍,建立渠道畅通、反应迅速的地震信息、灾情速报网络。

做好全区地震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特别要依法做好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场地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要加强青少年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使市民树立科学的灾害观。通过各种媒体开展防、抗震讲座,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引导公众避震心理和行为,消除谣言谣传,增强市民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六、应急终止与后期处置

(一)应急终止

应急终止的条件是: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后果基本消除;经过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社会秩序。达到上述条件,由宣布进入应急期的原机关宣布灾区应急期结束。有关紧急应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宣布。

(二)后期处置:

1、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应及时归还;造成损坏和无法归还的,按规定适当补偿或作其他处理。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8

【关键词】地震;灾情统计;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地震是破坏性最大、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5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地震约l000次,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地震约十几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20世纪以来,全世界发生的最严重大地震有十一次,我国就有三次,分别是1920年12月宁夏海原8.5级地震、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2008年四川“5.12”汶川8.0级地震。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顷刻之间就可使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和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环境污染、瘟疫等衍生灾害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基础设施遭到重大破坏,资源遭到毁损,环境遭到破坏,对社会经济影响重大。

地震发生后,首先要对地震灾情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并形成灾情报告。灾情报告是反映灾害情况的专门性文件或文献,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灾害情况,实施防灾救灾以及进行灾害研究,认识灾害规律,分析灾害发展态势,进行预测、预报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灾情报告是在灾情调查、灾情评估、灾情统计基础上完成的。灾情统计是灾情报告的重要组成,是对地震灾区进行综合灾害分析与评估的根本和依据。本文仅对当前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尤其是灾情统计工作中较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并通过从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深度分析和统计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出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对政府决策发挥的作用。

二、地震灾情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地震灾情统计工作就是统计由于地震灾害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的直接危害。地震灾情统计工作是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通过搜集、整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是灾情统计工作的灵魂。科学、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的必要依据。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强化统计工作管理,更好的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无论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对部门单位的管理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发挥防震减灾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提高统计信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三、防震减灾统计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地震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以中国地震局和各级地震部门“防震减灾事业统计年报”为主,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职工培训与教育;地震事业经费;仪器设备和车辆状况;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市县地震部门基本信息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地震统计基本要素,为地震科技、防震减灾、科研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能较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的需要。但由于各地防震减灾统计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和部门领导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了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意义的正确理解,给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统计工作简单化,部分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地震灾情统计局限于一般性的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统计数据的深度、广度分析加工不够,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有待提高。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地震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就出现了因在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中职责履行不到位,统计工作简单化,统计数据出现不及时、不科学,导致统计信息错误,个别领导干部被免职。

(二)统计信息与防震减灾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统计数据产出效益较低。目前的防震减灾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数据汇总,为防震减灾“3+1”体系服务的功能发挥不足。统计工作对灾区现有的各类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和二次开发的程度不够。如“5.12”汶川地震,波及甘肃陇南八县一区,陇南市各级统计部门参与了地震灾情统计工作。市地震局派出三名业务骨干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灾情收集组,开展全市各类地震灾情数据资料的收集审核汇总,设计全市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需求的各类统计报表。甘肃陇南市和四川接壤,距离震源很近,地震造成的破坏很大,亦属重灾区。但统计数据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影响不够,发挥的作用有限,统计数据产出效益偏低。

(三)统计数据和结果的实用性不够,难以成为政府决策的有力依据。灾情统计数据影响大,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关系到社会各界对灾情的判断,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统计数据失真时有发生。有些灾情统计数据基于假定和预判,甚至主观需求,得出的结论可实用性不强,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四)部分部门、单位对统计指标理解不到位,统计口径有偏差。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其一、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其二、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这说明如果没有统一的口径范围,则不可能获得准确可靠的指标数据。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才能杜绝不同部门对同一统计指标不同的统计结果,才能得出科学的统计数据。

(五)统计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缺少稳定、专业的统计队伍和统计工作管理制度。目前地震灾情统计工作体系尚不健全,统计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统计队伍也不专业,往往是哪有灾情,哪儿才相应地出台措施。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更好地为抗震救灾工作搞好统计服务,发挥统计优势,形成省、市统计联动机制,四川省统计局先后发出《关于紧紧围绕统计系统报送抗震救灾工作相关材料的通知》、《关于填报〈统计系统5·12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日报表)的通知》、《关于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管的通知》、《四川省统计局关于加强抗震救灾统计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看似加强统计服务工作,实则说明我国统计工作体系之薄弱。另外,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低。基层统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知识不足,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工作找不到抓手,开展工作缺少思路和办法。有些基层统计人员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进取精神,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对学习的根本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学习中囫囵吞枣的多、学以致用的少。有的人学历层次本来就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匮乏,不仅不自加压力,奋起直追,对本职的统计业务知识、技能也不肯下功夫学习,与新时期统计工作的要求不适应。

四、对策

(一)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统计数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根基,无论任何行业都离不开基础工作。所谓统计基础工作,就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等统计法律法规,对各环节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统计基础工作做不好,就保证不了统计数据质量,就谈不上统计为社会服务,为领导、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真实有效的数字依据。目前,地震灾害统计要素主要有:发震地点、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烈度、烈度Ⅵ度以上面积、地震受灾地区、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包括死亡、重伤、轻伤等)、房屋破坏情况(包括毁坏、严重、中等、轻微等)、生命线工程损失(包括桥梁、铁路、公路、码头、机场、水利水电工程等)等,以及是否有中长期或短临预报等内容。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调查数据管理和的规范化、正规化、法制化,逐步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统计调查、管理、信息制度。第二,坚决杜绝随意提供和公布灾情统计信息的行为,避免造成社会重大动荡。

(二)加强统计深度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深度分析建立在数字调查、整理和汇总的基础上,切实按统计机构网络化、原始记录完整化、统计数据台帐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分析经常化、统计资料档案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统计培训正规化、统计工作法制化的要求,实现对基础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度、广度分析加工,得出的统计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得出的结论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样的深度分析才能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灾情统计工作中,第一,要实现统计资料不仅为党政领导服务,更要为社会公众服务。第二,实现统计资料从粗加工、低层次的传统服务向深加工、多层次的现代服务转变,树立一种精益求精的观念,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工作上水平。针对目前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实际,要着力加强统计机构的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统计人员,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型、分析型、管理型、执法型”的基层统计干部队伍。同时要稳定统计队伍,积极争取解决统计人员求人又受气,事多待遇低的问题,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留住统计人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统计系统要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各级统计部门及其广大统计工作者一定要顺应时展要求,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的需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搞好统计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高质量完成统计任务为己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从而不断增强统计队伍自身的素质。注重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业务知识,增强统计业务素质;学习统计法制知识,增强统计法律素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新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水平;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提高统计分析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把统计队伍建设成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优秀统计队伍,从而使统计工作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统计工作体系,就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统计职责、统计内容、统计程序、统计资料管理和奖惩措施等方面内容,建立统计工作基本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到全系统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等指标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分数多少来评选先进,形成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体系,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部门和领导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网站、印发统计资料等形式,定期地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地震灾情统计中,要对统计指标准确理解,规范统计指标口径,严格杜绝对同一统计指标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将灾情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等纳入统计序列,形成科学的统计体系,真正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兰日清.大型结构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

[2]文里梁.基于三维GiS技术的地震灾情场景模拟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

[3]董鹏聪.地震预警中震源参数的快速确定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4]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5]兰日清.公路网络地震作用下经济损失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

[6]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

[7]王延伟.基于J2ee的通用地震信息系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9

志愿精神可圈可点

8月31日,社会监督员聘任期满,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向每位社会监督员发出的感谢信中,满怀深情地赞扬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灾区人民心相通、情相连、难同担的赤诚之心”。

的确,在“自行安排时间,没有任何酬劳、经费自理,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安全自负”这样苛刻的条件下,还积极报名当社会监督员的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很难想象的。

46岁的李营渠是个商人。他报名时向登记人员请求:“我一定要去,你能不能在我的备注上面做一个着重符号,我有时间有车,不怕危险。”李营渠最后如愿当上社会监督员,尽管事后生意受到了影响,“但我觉得跟国家的大事来比,生意的事要小很多。这些监督工作很重要。灾区下一步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援助,如果头一阶段做得不好,可能会引发对抗震救灾工作的不信任,我想那个影响会很大。”

社会监督员的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6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到双流机场境外物资接收站巡查时,与监督员握手,当得知社会监督员的工作无任何政府行为时,欣然点头,连声说好。6月6日,社会监督员任川英、余孝华等到都江堰救灾物资配送中心了解物资发放情况,巧遇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白岩松听说他们是社会监督员,采访了他们,并“代表灾区人民、代表全国人民”向他们表示感谢。

民间身份收获独特

“你不是王建老师吗?电视上报道过的社会监督员。”王建一进入某受灾群众安置点,就有人凑过来搭话。王建有点惊讶,问对方道:“你咋会记得那么准呢?”“你们监督的问题正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非常关心,看得非常仔细,对你们我们信得过,相信我们的问题你们一定能反映上去。”这名受灾群众的话,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大家很快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向他倾诉……

社会监督员的民间身份更容易获得受灾群众的信任。正如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有关负责人评价的那样:“社会监督员以志愿者身份、个体独立工作为主的形式,深入到乡镇、村组,与受灾群众、基层干部接触,开展调查监督,反映社情民意,做了许多体制内监督做不到的事情。这与由部门组织放下去,找人来汇报不同,体现了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特色。”

个体独立工作的方式,给了社会监督员相当大的空间。官方监督讲计划、讲程序、讲步骤,加上人力、时间等约束,在遇到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时,调查深度和范围就会受到一定限制。而相比官方监督力量的正规军,社会监督员就像游击队,机动、灵活。他们没有被指定访问对象、没有考核指标,监督起来比较自由。

“彭州市的某社区没有建立救灾款物发放的规范制度和账本;都江堰某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医疗服务条件有限,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建议完善救灾物资的备灾救灾体系……”

鲜活的一手资料,显示了社会监督员作为官方监督力量的补充作用。中央抗震救灾款物第二监督组组长、中央纪委纠风室主任、国务院纠风办副主任赵惠令在听取部分社会监督员汇报后,感慨道:“你们得到了这么多详细的情况,使我听到了来自灾区最直接的声音,这与以往有组织的汇报不同。”

这种不定时不定点的游击监督力量,有着以点带面的震慑力,让救灾物资接收部门更加不敢马虎,因为说不定身边哪个人就有可能是社会监督员。

社会监督员不仅要反映问题,有时还要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8月4日,社会监督员殷秀琴一行来到都江堰市向峨乡,看到许多受灾群众围在乡政府门口,情绪激动。原来是该乡茶房村的村民看到邻村已开始修建永久性住房,而他们村一点动静都没有,于是到乡政府讨个说法。

面对激动的受灾群众,殷秀琴劝大家选3个代表和她们一起去乡政府了解情况,她的话让村民们心服口服:“明天奥运会火炬就要在成都传递了,这次四川地震,全国对我们灾区支援多大啊!全国都在一心保奥运,咱们灾区群众也要高姿态高觉悟,不能给四川人丢脸啊!”最后村民代表在乡政府了解到:因为向峨乡的12个村无法同时修建永久性住房,茶房村预计明年5月动工。

公民监督制度期待

社会监督员证和省纪委下发的《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开展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工作的通知》,明显带着官方授权的色彩,使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区别于普通公众的监督。这种授权式的社会监督方式,以其实际成效收获了良好的评价,给了各方信心和鼓舞,人们期待将其上升为一种机制:“如果这种社会监督员制度能够常态化,如果我们把公民的责任意识引导并转化为制度化的监督力量,势必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抗震救灾社会监督员的工作,更多的是应急式的,是汶川大地震特定背景下的产物。

社会监督员完全在义务条件下工作,如何支撑这种形式长期存在,是一个须解决的问题。即使报名的社会监督员本身有一定的经济支撑,自愿承担调查产生的各种费用,但时间一长,这仍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再进一步说,万一社会监督员在从事监督工作中受伤、生病等,如何认定及处理?

如李营渠一队人在调查途中就曾经涉险――余震引发山体滑坡。尽管李营渠表示早有心理准备,“我们工作的地方就是灾区,没有这些危险就不是灾区了。”但授权部门不得不思考这类问题有可能产生的后果和责任。

社会监督员具有灵活随机的优势,但是否需要工作规划、程序,如何把握工作方式、调查方法,及其介于民间和官方之间行使监督权利的法律依据等,都还是未曾触及的问题。

四川省监察厅副厅长赵振铣肯定地说:“社会监督员的形式会继续下去。社会监督本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题中之意,必经之途。”只是,因为应急方式与日常工作有区别,在日常监督中吸纳民众意见的方式将有所不同。

社会监督力量早在抗震救灾工作之前就已经存在,特邀监察员、行风评议员、党风监督员、民情信息员、纪风督察员这5大员,都是在民主进程中已经探索形成的。在下一步灾后重建的监督工作及日常监督中,如何吸纳民众更多地有序参与,将在现有体制上创新、完善、拓展,加以体现。

譬如,可以通过人大、政协、统战部等推荐,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端人才,提高社会监督的有序性和针对性。

社会监督员的任务,也将不仅是对具体物资管理的监督,而更多的是在制度层面、法治层面进行监督。其中灾后重建的监督重点,将是资金落实没有,项目管理如何运作、如何保证、建设质量、工期,等等。

地震受灾情况汇报篇10

第一,微传播灾难信息及时有效。微博和微信对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几乎达到了“秒互动”。定西地震发生后,③中国地震台网第一时间地震快讯,9分钟后正式测定结果:“07月22日0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北纬345度,东经1042度)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连续两条地震快讯,转发迅速过万。随后每隔几分钟一条地震快讯。#甘肃定西地震#迅速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短短3个多小时,关于定西地震的讨论量就达八十万条之多。各级政府部门也通过微博滚动播报最新灾难信息,多家媒体更是进行了微博联合报道。

同时,微信也成为地震信息快速传播的新渠道,不少公众账号都在第一时间了地震相关信息,一些用户还通过微信向亲友发出信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指出,在地震状况下,微信要比传统的语音通信、短信的效率耍高。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工作原理是分组交换的业务模式。它经过压缩处理,占用的通道可宽可窄,并且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信息可以一站站推送,有传输空间时再送出。这意味着,遇到地震等紧急事件时,电话服务往往会出现拥挤甚至堵塞,这时候,短信的到达率比电话要高,而微信以及微博则会更通畅。可以说,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事项之一就是信息获取与公开,这直接决定了现场救援人员、资源的调度,以及后方的救灾后援计划安排等等。定西地震发生后,微博和微信已然成为灾区对外联络与消息互通的重要“生命线”。

第二,微力量汇集救灾大能量。定西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受灾同胞。各级政府、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纷纷在第一时间运用微博、微信滚动播报最新信息。这些“微信息”的和转播不仅让更多人关注了解灾区信息,也在短时间内汇聚起广泛的抗灾救灾正能量。截至7月22日14时,新浪微博已有8S万余条微博为灾区祈福。比如来自新闻陕西V的微博:“地震发生的时候,你可能还在熟睡,并不知道灾难来临,家园被毁;

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的痛可能只是一时。但是对你来说,以后会是怎样的命运?看着照片上你无辜的神情,我们能做的,只有发自心底真切的祈福。祈福你以后,一切都好。”来自甘肃网友@蜕变-育连续5条微博为灾区祈福,最后一条微博称:“甘肃人民加油,又一次灾难,真希望世界可以永远的安静。平安,祈福!”各种各样的微博、微信给人们带来了感动和信心。正是在这样大的灾难面前,微博给了我们一种强大凝聚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正能量,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