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9:19

课程指导意见篇1

一、切实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领导与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选派专人负责检查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2.各普通高中应有一名校长具体负责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做好实践活动的安全工作。各普通高中必须开设通用技术的两个必修模块,每周2课时(建议连排),共72课时;至少为2006级学生在高三开设一个选修模块,并逐年增加选修模块的开设数量。

二、高度重视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早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的调整,督促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通用技术教师。通用技术必修课按每5-6个平行班配备1位专职教师,选修课可配专职教师,也可聘请固定的兼职教师。

4.各普通高中应安排原教学能力较强的劳动技术教师、科技发明教师或动手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理科教师任教通用技术,应鼓励和吸收青年教师充实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招聘工科院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来担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支持学校聘请职业高中、职业技校的专业教师担任通用技术兼职教师。

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做好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坚持&ldquo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rdquo的原则。

6.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技术教育专业或设置有关的选修课程,及早开办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资培训班或函授班,解决教师的培养途径和专业技术培训问题。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抓紧专用场地建设

7.省教研室应统筹规划、组织开发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编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案例集,建立浙江省通用技术教研网页。

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各普通高中应在20*年至少配有一个专用教室,并在3年内达到每6个班级配有一个专用教室的标准。专用教室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配备目录》配备器材,各普通高中应在3年内达到标准。建设专用教室时应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劳动与技术教室的作用,根据通用技术实施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并利用好已有的器材。专用教室应配有通用技术实验员进行管理。

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选修模块教学场地的建设,除利用已有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高中实践场地以及学校自建实践基地外,还可统一建设技术教育基地(中心),或由临近的几所学校分别建选修模块的专用教室,实行学生跨校选课制度。

10.各普通高中应积极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建立有特色的通用技术资源库,并鼓励通用技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

四、充分重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工作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研部门和高中学校通用技术课程评价研究工作加强指导,监督各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学分认定工作,监控和评估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的质量。

为确保各普通高中按规定开好通用技术课程,在课改刚实施的现阶段,通用技术课程会考暂不执行免考制度。各地各校要组织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会考工作。

12.各普通高中要加强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五、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13.各市和规模较大的县(市、区)必须配备通用技术专职教研员,其他各县(市、区)必须配备专职或以通用技术为主的兼职教研员。各市、县(市、区)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负责指导通用技术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14.各级教科研规划部门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通用技术课程方面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本课程推进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

15.各普通高中应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或跨校联合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六、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1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通用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及评先评优等相关政策。可参照理科教师的标准确定通用技术教师工作量,职称评审时对通用技术教师可单独设置学科评议组,并给予适当倾斜。加大通用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引领学科的持续发展。

17.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为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开设与实施。各普通高中应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应的配套经费。

课程指导意见篇2

1、做好新课程学习和培训

各普通高中学校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校应组织教师全面了解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实验内容、实施策略等,使广大教师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制订学校实验工作计划

校长是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

学校应制定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校情分析、目标任务、重点(特色)工作、课程设置、实施步骤、组织机构、保障措施等。各高中学校应将工作方案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制订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应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应严格按规定开设课程和安排课时,保证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修习时间,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或挪作它用。学校应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利用节假日和其它休息时间进行集体补课。

4、开展学生选课指导

学生选课是新课程实验的一大亮点,学校应建立学生选课指导机构,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并将指导学生选课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责任感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可将德育导师制度与选课指导制度结合起来,使每位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都有相对固定的“导师”,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5、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各高中学校应当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实施意见》、《教学指导意见》,科学把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难度,改变随意提高教学难度、提前结束新课、作业过多过滥等错误做法,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校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广大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知识观、教材观,积极探索模块式课程的教学方式,努力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6、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下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应认真总结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校际交流,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7、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应认真贯彻《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意见》,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要制订专门的工作计划,建立专门的人员队伍,落实专项经费,形成广泛参与、统一管理、滚动开发、不断完善的校本课程发展机制。

学校应克服开发课程就是编写教材的错误观念,充分挖掘校史、校友以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教育素材,尤其要注重开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成性、活动型课程,体现校本课程生动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资源的管理,逐步建立校际之间课程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共享机制。

学校应严格遵守教学用书征订、使用的各项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组织征订或动员学生购买未列入《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教学用书。

8、实施学分认定与管理

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是新课程实验的又一个亮点。学分是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充分认识学分认定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认真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并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

9、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学校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按要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与全省统一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衔接,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证据,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评价信息的管理,发挥其在学生毕业、升学和就业中的作用。

学校应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建立起客观、全面、公平、公正反映教师业绩的评价体系。要发挥评价对促进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功能。学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教师或班级排名次。

10、加强学生和班级管理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班级应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行政班管理为主、教学班管理为辅的班级管理模式。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学生走班选修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安全教育,同时要重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作用。

11、提供实验工作保障

学校要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各项工作组织,建立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通力合作,形成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合力。

学校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项目研究、课程实施等各项工作,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学校场馆、设施、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学校应及时召开家长会议,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意义,消除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新课程的疑虑和误解,争取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

12、提高实验工作水平

课程指导意见篇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La010105)。

作者简介:郭太玮(1965-),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摘要:为了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中具体指标条目进行甄别和筛选。采用德尔菲法对备选的48条具体指标条目进行4轮专家意见征询,有45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5名大学公体部主任参与专家征询。经2轮预调查和2轮正式征询的专家积极性系数分别为100%、100%、88.75%和77.50%;专家的权威程度达到可接受值(≥0.70)比例为86.7%、100%、87.3%和88.7%;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Kendall’sw,肯德尔和谐指数)分别为0.311、0.628、0.320和0.531;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领域1级指标类的权重分别为12.5%、29.9%、24.7%、22.5%和10.4%。经过2轮的正式征询,最后筛选出5个领域共30个具体指标条目。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体育课程;德尔菲法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089-05

Specificindexesofcolleg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contentstandardsscreenedbasedontheDelphimethod

GUotai-wei1,2,panShao-wei1,JiLiu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YangzhouUniversity,Jiangsu225009,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andHealthy,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abstract:inordertoidentifyandscreenspecificindexesinthecolleg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contentstandardsystem,theauthorsusedtheDelphimethodtocarryout4roundsofexpertopinionconsultationon48optionalspecificindexes.45membersofcollege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guidancecommitteesand35directorsofcollegepublicsportsdepartmentsparticipatedinexpertopinionconsultation.after2roundsofpreliminaryinvestigationand2roundsofofficialconsultation,theexpertenthusiasmcoefficientswere100%,100%,88.75%and77.50%respectively;thepercentagesofacceptability(≥0.70)ofexpertauthoritywere86.7%,100%,87.3%and88.7%;theexpertopinionconsistencycoefficients(Kendall’swharmonyindex)were0.311,0.628,0.320and0.531respectively;theweightsforlevel1indexesinsuch5areasassportsparticipation,sportsskills,physicalhealth,mentalhealthandsocialadaptationwere12.5%,29.9%,24.7%,22.5%and10.4%respectively.after2roundsofofficialconsultation,totally30specificindexesin5areaswerescreenedout.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college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Delphimethod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是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按学习领域划分学习内容取代了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将人们对体育课程的理解由传统的生物体育观为指导以内容为本的体育课程,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程。课程标准对学生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是按照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如水平目标)后,用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如何达到某一具体目标(学习结果)进行描述;是将具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规定具体教学内容[1-2]。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依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标准[3]。关于内容标准的陈述有284条内容指标,详尽描述了中学学段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应能达到的要求。统领大学体育课程实施、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版)也从相同的5个方面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在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面进行了设置[4],但没有依据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给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基点,依据我国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建构了包含48个具体指标条目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框架[5-6]。为进一步甄别48个具体指标条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采用德尔菲(专家征询)法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框架内各具体指标条目做进一步筛选,以期构建准确的、可行的、与中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

1方法与对象

1.1设立项目小组、确定备选专家和专家人数

德尔菲法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几轮函询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预测、评价逐步趋向一致,从而对评价对象作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的方法[7]。项目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拟订项目评估、预测主题,编制以通信方式征询专家的评估、预测问题表,选择专家,依据专家几个轮回完成的征询表,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及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整理统计分析等工作。

为保证此次征询的质量和价值,项目小组讨论确定备选专家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简称“教指委专家”)和本科院校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带头人或负责教学的公体部主任(简称“公体专家”)。专家人数按目前较为一致的做法以15~50人为宜[8]。但考虑有些专家可能中途退出,我们确定前2次预调查为15位教指委专家,后2轮正式调查为80位专家,其中45位教指委专家和35为公体专家。本次研究的公体专家为江苏省35所本科以上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的公体部主任,其中不包括个别大学具有教指委专家身份的公体部主任。

1.2专家征询表的编制

征询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德尔菲法的简要介绍及填表说明;征询专家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研究领域等一些个人基本资料;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备选条目。在调查表中,专家需要对每个条目的重要性按5个等级以最高值为5分进行递减赋值。同时要求专家填写自己对每个条目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判断依据主要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国内外同行的了解,专家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每个条目的熟知程度按5个等级以最高值为1分进行间距为0.2分的递减赋值。

1.3数理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借助于SpSS17.0统计软件。主要采用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和非参数检验中的肯德尔分析。

2结果及分析

2.1专家的基本情况和参与积极性系数

为完善征询表的设计和提高专家征询的效率,48条备选条目经过2轮预调查专家的评价,最终确定33个条目进入后2轮的正式调查。在征询过程中,每一轮征询结束后项目小组都对上一轮的专家意见进行总结,作为下一轮专家评分的参考。整个征询过程采用背靠背的方式,对参与征询的所有专家资料进行保密,专家之间不进行直接交流,所有专家的意见都由项目小组进行整理和反馈。

专家的积极性系数,即专家对该项目研究的关心程度[9]。一般采用征询表的回收率来反映其大小。两次预调查分别发出15份征询表,回收15份,回收率为100%。正式第1轮发出80份征询表,回收71份,回收率为88.75%,其中教指委专家41份,公体专家30份。正式第2轮发出80份征询表,回收62份,回收率为77.50%,教指委专家35份,公体专家27份。

2.2专家的权威程度

专家的权威程度与预测精度通常呈一定的函数关系,预测精度随着专家权威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系数≥0.70为可接受值。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专家对指标做出判断依据(Ca),另一个是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权威系数(Cr)为专家判断依据和专家熟悉程度系数的算术平均值[9]。研究结果表明第2次预调查的专家权威程度最高,其次是正式第2轮征询。

2.3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

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也称为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用w值表示,在0~l之间,w越大,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越好。w=1表明全体专家对所有指标给出的评价完全一致;w=0说明专家意见的一致性最差[9]。研究结果见表1,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由高至低排序,第2次预调查>第2轮正式征询>第1轮正式征询>首次预调查。说明专家意见一致性存在波动。

2.5备选指标的筛选

本研究对条目重要性的评价采用5等级评分法。专家根据自己对指标的认识,分别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做出评价。第2轮正式征询共有62位专家对33个备选条目进行重要性评价。各领域备选指标按均数、变异系数的高低进行排序。结果显示(见表3),YC5的均数值最低(2.95);SS4、YJ8和YC5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61、0.53和0.51皆大于0.50[10];专家协调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至此,课题组研究决定剔除变异系数大于0.5,和均数低于3的指标。最终得到了运动参与领域4个,运动技能领域7个,身体健康领域9个,心理领域8个和社会参与领域3个,共30个具体指标构成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

3讨论

3.1对课程内容标准的理解与备选指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通常描述学生相对于一个给定的科目应该知道和能做的信息。20世纪末,依据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加涅的5种学习结果分类理论、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国外体育课程改革所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大多以学习领域或学习维度划分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体育课程标准包括着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体系,即目标体系、内容标准体系和表现标准体系。内容标准是将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后,对如何达到某一具体目标提出若干内容建议,不是对教学内容,尤其是知识点或某项运动技能做具体规定,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表现标准则是对学生掌握内容标准的熟练程度的规定,试图回答“优秀到怎样的程度?”Grantwiggins用撑竿跳高作为比喻来说明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之间的不同,如果想象把撑竿跳高作为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就是教师放置跳高横杆的高度[11]。本研究确定的备选指标是在前期完成建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框架、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研究后,初步拟定的5个领域,48条具体指标,从研究的逻辑层面看,拟定的具体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3.2德尔菲法的运用效果

1)专家的权威性与积极性。

德尔菲法是一种对意见和价值进行判断的方法。Brown[12]曾指出专家的挑选是德尔菲法预测成败的关键。专家对研究的主题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就很难提出正确的评价意见和有价值的判断。预测精度与参加人数呈函数关系,但当参加人数接近15人时,进一步增加专家人数对预测精度影响不大[13]。本次研究确定的专家均具有较高的学科代表性和地区代表性,且在自己的领域中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保证了征询的可靠性。为检验专家对每一个条目的评价是否符合他们对该领域了解的实际水平,我们用专家对各条目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的自我评价来反映专家在各条目上的权威程度,并用这个权威程度对每一个条目的原始预测值做加权,增加了预测的可靠性。专家对某研究关心和感兴趣程度与征询结果的质量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专家积极性系数(即征询表的回收率)来反映专家对此次研究的关心程度。有研究提出:50%的回收率是可以用来分析和报告的起码条件,达到60%的回收率是好的,70%以上的回收率就非常好了[14]。本次研究每轮持续的时间为45天左右,在规定的期限内,大部分专家都能如期将征询表反馈回来,延迟反馈的专家也没超过20天。征询表回收率分别为100%、100%、88.75%和77.50%,可见专家对此次研究比较关心,对研究有一定的兴趣,愿意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证明本次征询结果的高质量。

2)专家意见的一致性。

本研究采用的是经典德尔菲法。一般而言,经过2至3轮征询协调后,专家一致性系数会在0.5的范围波动。研究发现,经过两轮调查之后存在着专家一致性系数仍较低(0.2~0.4之间)的情况,但呈显著性的专家一致性系数说明专家评估或预测意见协调性好,结果可取[15-16]。本研究4轮专家征询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311、0.628、0.320和0.531。第2次预调查专家一致性系数高于后面两轮正式征询,原因可能是预调查征询专家人数较少,经首次预调查后,第2轮预调查专家意见分歧较小;增加征询专家后,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增多且彼此缺乏交流,教指委专家可能会形成高度协调小组,与公体专家意见相互对立。表1显示的是经过第一轮正式征询后,第2轮的专家意见一致性有了一定的改善。4轮征询的专家一致性系数均呈显著性,说明专家征询达到了预期目标。

3.3一级指标权重与备选条目的筛选

在得到显著的专家征询一致性系数基础上,在4轮征询中专家对5个领域权重评价较为一致的是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证明运动技能具有达成身心健康的“载体”功能已为专家认同,而社会适应领域权重评价波动明显,我们以为某种程度上应和了有研究者指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存在着重复交叉的看法[17-18]。一般认为,征询指标条目的变异系数小于0.5,协调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为合格指标。本研究以此作为保留和剔除指标条目的依据。表3显示,SS4、YJ8和YC5是不合格指标条目。其中YJ8是高中学段内容标准指标,鉴于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大部分地区不具备完成这一指标的条件,课题组讨论决定将其列入大学学段内容标准指标中。经4轮征询仍存在争议,证明该指标不适合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指标。

3.4研究不足

本研究所得到的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和一致性数据都达到较高标准满足了研究的要求。证明运用德尔菲法对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标准体系中各具体指标的筛选是成功的。但德尔菲法难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筛选出来的指标只是专家们的意见,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德尔菲法是采用背靠背的方式,专家之间缺乏交流,专家意见一致性系数低。因此,对于内容标准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等方面检验,仍需经过课程实施实验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9-20.

[2]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3]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6-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5]郭太玮.构建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框架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4:28-30.

[6]郭太玮,潘绍伟.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3):76-80.

[7]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9-73.

[8]SoerR,VanderSehansCp,GroothoffJw,etal.towardsconsensusinoperationaldefinitionsinfunctionalcapacityevolution:aDelphisurvey[J].JoccupRehabi,2008,18:389-400.

[9]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250-270.

[10]HassonF,KeeneyS,mcketnnaH.ResearchguidelinesfortheDelphisurveytechnique[J].Jadvnurs,2000,32(4):1008-1015.

[11]赵建军.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四维度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11):63-64.

[12]BrownBB.Delphiprocess:amethodologyusingfortheelicitationofopinionsofexperts[J].theRendCorporation,1968:3925-3942.

[13]LeeJH,ChoiYJ,VolkRJ.etal.DefiningtheconceptofprimarycareinSouthKoreausingaDelphimethod[J].Fammed,2007,39:425-431.

[14]李银河.社会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98.

[15]肖砾,程玉兰,马呈,等.Delphi法在筛选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81-84.

[16]张明,李孜,马敬东,等.Delphi法在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质量测评体系中的可靠性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2-4.

课程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德尔菲法,指标体系,权重系数

【中图分类号】G640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方面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通常是设定一些评价指标,然后将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各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最终得到对一个教师的综合评价值。在具体量化打分指标上,各学校的评价内容,相差无几,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但很少在评价内容中,考虑的课程的理念问题。每门课程,都有其相应的课程理念,诸如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和风险意识;在统计学课程中,要树立以量化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世界的理念。

(二)评价主体方面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同的学校其评价主体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领导、教学督导部门、同行和学生。不同的评价主体,其评价的内容也基本上差不太多,这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学督导部门的评价,主要采取对任课教师抽样的方式进行评价,即使是对全体教师听课,也无法进行全程跟踪,同时受到督导人员专业的限制,很难做到评价的全面、准确。教师同行评价,通常也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因此同样无法做到全面、全过程跟踪听课,所以也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评价,总体上来说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但学生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上不一定很准确,在评价的态度上也不一样,对教师授课的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评价也不一定很准确。

本文根据以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试图设计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达到引导教师采取更加有效的授课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关键是要科学地选择评价项目,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必须与评价的目的相吻合。其目的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就需要根据这一评价的目的来确定评价指标。

2.客观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内涵,能够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规律性。

3.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即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不能仅局限于反映课堂教学某一方面的特征。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完整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貌。

4.相互独立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尽可能地选择相关程度较低的指标。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斥和互补的有机统一。

5.可操作性原则

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尽可能地考虑其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和易操作性,评价指标在尽可能保证评价准确性的前提下,要尽量简化,方便资料的收集。

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权重系数的确定

(一)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确定方法德尔菲法和分析法,定量确定方法试算法和系统聚类方法等;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赋权法,一是主观赋权法,二是客观赋权法。

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函件)提交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其基本步骤如下:

(1)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

(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相关意见的。

(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5)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

(6)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系数的确定

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德尔菲法来确定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专家共10名,其中,学校督导部门及教务部门专家4人,二级学院院长及系部主任3人,教师3人。经过三轮的反复征求意见,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如下表:

注:该指标体系的各项权重,是根据最终调查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并对其平均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经过计算,各专业给出的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的标准差系数均控制在20%以下,意见基本趋同,所以其平均数可以作为权重系数。

(三)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评价可以学期期末进行,在评价时,需进行宣传教育,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学生评教结果客观公正,并且要保证学生评教的参与率。

2.同行评价可采取观模课,录播课的形式进行。教师评价更注意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校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课程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动手能力;培养;管理

大脑和双手在人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1]:“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不仅仅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也在验证着与再生着理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更是如此,它离不开动手实践、管理操作、组织协调、策划编排等综合能力。

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途径

1.1设置多维度、多层面的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内容,培养专业人才

1.1.1按照学期采用逐级递进的方式设置该专业课程实践内容,形成“点—线—面”课程实践技能体系链依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不同学期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基础,考虑课程实践操作的难易程度,设定相应学期阶段的课程,而随着学生学期的变化、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等设定高一层次的课程实践目标与专业课程,形成课程与课程实践一条线,把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技巧相互融合,构建“点(单门课程动手能力技能培养)——线(课程与课程衔接的实践技能培养)——面(所有课程的实践技能综合运用)”的课程技能体系链。

1.1.2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实践模块,构建实践技能锻炼的教学体系

依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特点,分析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可操作环节,据此构建课程实践动手环节模块和相联系的课程综合实践动手环节模块并设计出实践操作流程[2],该设计本着“服务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形成课程、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意识”的原则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教学中需要分清实践动手环节侧重培养与突破培养的实践技能,所有实践环节结合到一起最终要综合达到的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是什么,学生在此过程中如何参与并锻炼。围绕此建立起“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树形图。

1.1.3建立不同学期不同阶段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结果考核制度,形成“一报告二监督三检验”的实践技能考核模式

该部分一改以往课程考核单科单考的形式,分学期分阶段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面与深入情况、已经具备的实践技能等开展大一、大二单门课程实践技能考核,大三、大四时学科融合考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同一知识低高年级考核的深入程度要有区别。建立“一报告二监督三检验”的课程实践技能结果考核制度。一报告指任课教师上交课程实践考核方式报告;二监督是相关任课教师与领导共同监督;三检验主要检验学生动手技能提升程度、同类学科教师评价情况、领导抽检结果。

1.2运用多元化的见习形式,增加社会适应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1课程见习

所谓课程见习指代依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提出见习的计划与具体要求,集中组织学生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实地观察、访问、记录、体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见结的一种见习形式。该种见习形式利于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相结合,进而形成从了解到理解,从表层到深层,从理论到实践的观念意识。

1.2.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学生按专业需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进行见习的形式。这种见习形式可以选在节假日进行,要求学生要有体验的经历、观察的记录、实践的分析。该种见习形式有利于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专业就业时人才需求的能力倾向、现代社会此专业发展的程度、自我目标定位等。

1.2.3就业见习

就业见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需要,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学校组织相关指导教师或指导人员协助其适应就业岗位的一种见习形式。该就业岗位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延伸到校外(校外选择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提倡见习三步骤:一看;二练;三做。比如:到帝豪斯、巴斯特等俱乐部担任健身私人教练、健身巡场教练等。

1.3打造多样化毕业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3.1轮动实习

借鉴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田应福[3]等人对轮动实习的研究,依据社会体育专业需求,设计多个不同的实习岗位,以学生体验不同实习岗位为锻炼过程,来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力求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3.2委托实习与顶岗实习

委托实习是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托给某一健身俱乐部进行管理。借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适应社会性,同时也利于学生接受不同教育管理的模式,加速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是学生到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场直接参加实习锻炼过程,使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是见习与课堂教学的延续。

1.3.3集中实习

集中实习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将整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送到某个健身俱乐部或健身行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此种方式便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也便于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进行指导。

1.3.4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根据社会上不同健身行业接收能力的不同、学校教学需要不同或学生个体需要不同而安排的实习模式,该种实习方式既便于实现接收单位本体发展需要,又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发展。

1.3.5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学生分为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统一被送到某个单位进行实习;另一个群体是根据个体需要或实习单位需要等进行分散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既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满足学校的组织管理。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管理方式

2.1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管理本着明确目标以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引导分析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要围绕着“目的”“意义”“做法”“效果”为中心,教师多引导并巧妙纠正,学生多动手实践建立独立解决问题意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第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创新性、有效性为主,教师引导性、组织性为辅[4]。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伴随着教学内容的新旧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知识的牢固与灵活离不开实践的探索,正确的引导来源于教师,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教师给予,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启发。第三,教师也要是时代的“弄潮儿”。教师要经常参加学科会议掌握时代前言,经常参加专业培训接受新信息、新理念,经常观摩学习紧靠社会岗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兴运动在学生中推广已延伸与社会,服务于社会健身人士的运动需求。

2.2见习管理

首先,建立见习管理制度。明确课程见习、专业见习和就业见习的任务、要求,正确选择相应见习场所,落实见习指导教师,按照课程、专业和就业需求有的放矢的设置见习岗位,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与单位相结合。其次,加强调研工作,广开渠道,建立见习基地。通过各种媒体,发挥网络作用,借助辖区资源,广聚单位,了解市场需求,建立见习基地,为学生构建切实有效的见习平台。最后,引导学生见习思想,打造见习品牌。让学生明确见习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感受见习在“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沟通,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目标的确立与见习的积极性,积累见习的经验,增强学生见习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增进见习学生与见习单位的联系,打造见习品牌。

2.3实习管理

首先,学校与实习单位密切结合。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摇篮,实习单位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社会实用性人才。同时,学生也能为实习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完善学生实习考核方式。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是保证毕业实习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5]。针对学生所选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学生管理,制定实习流程,增加指导教师或委托单位的管理职权,共同督导学生。再次,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调节学生就业心理。学校需要多层面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端正学生就业态度,调整就业心态[6]。从招生—入学—课堂教学与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就业等建立多点一线指导模式,调节学生的就业心理,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学校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学校或学校实习管理教师要积极配合实习单位,建立常联系常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督导与管理。

作者:矫祯玉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矫祯玉.社会体育(运动与休闲)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手能力操作方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4):65-67.

[2]矫祯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系统化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67-68.

[3]田应福,张丽芳,李会明.“轮动实习”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7-71.

[4]矫祯玉.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与休闲类“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6):184-185.

课程指导意见篇6

关键词:专业规范;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876-03

ReformintheCourseoftheComputerCompositionprincipleBasedonprofessionalnorms

FanGming-ke,LiLei

(SchoolofComputerandinformationtechnology,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abstract:FollowingtheguidanceofprofessionalnormswhichisspecifiedbytheteachingGuidingCommitteefor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undertheministryofeduc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mainpropertiesofthecourseofComputerorganizationprinciples,discussesandcarriesoutcurriculumreformofthesubject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atincludeoptimizingteachingcontentsbasedonprofessionalnorms,improvingandenrichingteachingmethods.Byanalyzingthepresentsituationofexperimentteaching,thispaperindicatesexistingproblems,andputforwardproposalstoimprovetheeffectoftheexperimentteaching:revisingdesignofexperimentsandstrengtheninginstructiononexperimentprocess,etc.Finally,basedonprofessionalnorms,thispaperputsforwardsreformproposalsthatincludetheoryteachingandexperimentteachinginthecourseofComputerorganizationprinciple.

Keywords:professionalnorms;computerorganizationprinciple;curriculumreform;theoryteaching;experimentteaching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计算机学科传统的专业优势已经不再存在。社会和应用对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们指出,未来10~15年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为此,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多类型人才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正视问题,积极思索与变革,重新审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推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相互联系和作用,最终达到从系统、整机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结构与组成,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从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与学,还应当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意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理念与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前沿知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6年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战略报告和专业规范,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教学提出了指导意见。本文探讨以专业规范为指导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并实践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掌握本课程知识单元,从宏观层面建立该课程知识体系,使学生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全面地构建整机系统,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国际上计算机专业办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单位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制定了具体的《专业规范》。

教指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专业规范中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将计算机学科分为三种类型四个方向,即:科学型(计算机科学方向CS)、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方向Ce和软件工程方向Se)、应用型(信息技术方向it)[1]。针对每个类型的每个方向的特点和要求,专业规范从学科方法论、培养目标与规格、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专业规范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组成基础”是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并且对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核心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规范要求。在软件工程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计算机组成基础”是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Se-Cmp)和平台技术(it-pt)的核心知识单元[1]。专业规范根据课程体系对每一门课程内容、知识要点、学习目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组织。在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组成基础”的理论教学课时一般为48~56,实验课时一般为8~16,是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先修课程,重点涵盖了计算机运算、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功能组织等多个知识单元。本文主要探讨在专业规范的指导下,“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

2课程内容组成及改革

课程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问课的对象 问课的指向 问课的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教学窄化(或弱化)了教学反馈的渠道。为此,我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

问课的对象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

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第三,问同行。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问课的指向

教师问课应指向两方面:一是问有关自己的课。教师应主动询问大家对自身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自我的反思、听课学生的意见,还应该询问学校其他学生、同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因为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对教师的教学是相互沟通的),寻求一般的教学规律,广纳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二是问同行的课。教师应向同行学习,主动询问大家关于同行课堂教学的意见,便于博采众长。这样,有利于克服孤陋寡闻的弊病,克服孤芳自赏的心理障碍。

问课的形式

问课的形式种类很多,包括:1、对话式。意即教师与问话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问卷式。意即教师设计成问卷进行问课。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问课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容易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避开了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了解课堂教学评价,便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设计。3、书信式。意即问课对象用书面交流的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表意见。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不受时空限制,反馈及时,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改进工作。这种形式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交流,例如电话交流、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等。书信式也可以克服人与人交流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实施新课程,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坦荡宽广的胸怀,展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参考文献

1.河北教育,2003;11 

课程指导意见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校本课程,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同时体现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条件完善,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设置计划表》,提供给学生选择,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也可改编,还可收入学生成果。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临时班级、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展需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课程结构设置为:①生活艺术类;②兴趣爱好类;③学科延伸类;④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高一年级全体教师为主体,积极配合落实完成各项工作。各学科备课组组长负责对本组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筹协调,争取能开出一些能够展示出本学科学科特色的精品课程。各班班主任做好宣传工作并且指导本班学生做好选课事宜。

2、课程管理

课程指导意见篇9

关键词:校长听评课培训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其全新的理念给教育界带来了勃勃生机。校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扮演着决策者、参与者、培训者的角色,那么,如何完成好角色任务,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教学工作,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决定着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怎样来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评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校长为什么要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就是真正的生活。据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一名小学生90.48%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可见,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据了他们学生时代的大部分宝贵时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知道,“备课――上课――批改――测试――辅导”,这是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果,这就是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校长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也好,抓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也好,抓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也好,都客观上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校长如果不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点,其他工作也难以做好。

二、校长听课评课的作用

1.实现教学管理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经验使我深信,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如果偶然想起来才去听几节课,总是忙于开会和操心其他事务,使他走不进教室、不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校长的其他工作都会失掉意义,开会等等的事,都会一钱不值。”听课、评课应该是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经常性的工作,会抓、抓好这项工作,自然就成了自身的一项基本功。

2.实现教学诊断作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家科根和戈德哈默首先提出了“临床指导”技术。他们指出学校领导抓教师的教学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如临床指导、教师互相看课、组织教师讨论教育问题、鼓励教师学习专业书刊、函授进修、组织教学研究小组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指导。所谓临床指导是指学校领导深入到教室中去,诊断教师教学中的毛病,评估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具体技术。这里谈的“床”是教室,“临床”是深入到教室中去。“临床指导”的操作技术包括课前观察活动、课堂观察活动、观察后材料分析与交流等三个阶段。“临床指导”是对教师的一种形成性评价。

3.实现沟通协调作用。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听评课活动是学校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感情的作用。校领导听评课,更有利于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教学秩序;同时,也具有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作用。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校领导走进课堂听评课,它集管理、指导、交流、激励、协调、沟通为一体,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实现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校长听课评课的几点建议

1.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校长听好课、评好课的必要前提。作为学校领导(校长)去听课评课,首先,应站在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的高度,居高临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听好课、评好课的必要前提,只有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超前意识去分析、透视每一节课,才能对课的优劣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给教师正确的指导。否则,用陈旧而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去听课、评课,不仅不能给教师以帮助,反而可能会产生误导。

2.听、评课要加强课后指导。领导听课与教师听课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领导要负责对教师的指导工作。领导听完课一定要和教师交流意见,并结合课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社会角色的体察具有独具魅力的作用,演员对扮演者的角色体察越深刻,扮演得就越逼真,效果越好。同理,听课者对自己角色的体察越深刻,听课效果就越好,也就越能实现听课的目的。作为校长,应该深刻体会自身角色的独特魅力,发挥其灵魂作用,真正引领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第4期。

[2]孙双金《校长走进课堂》。

课程指导意见篇10

关键词:教育见习;教育见习评价改革;改革收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33-02

教育见习是教师职业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师范生通过观察、接触、体验等形式感受充满生机的小学校园生活,观察充满冲突的课堂教学情境,体验充满挑战的教师职业生活,使师范生真正理解教师职业内涵和职业要求,掌握教学实践性知识。由此可见,教育见习在师范生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本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见习属于实践环节,分别在第三和第五学期开设。见习时间为一个周,见习方式是学生进入小学,深入课堂观摩教学的同时向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并在见习活动结束后进行考评。通常的考评方式是见习学校的教师给出评语,带队的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见习心得体会及见习手册的填写情况给出具体的等级评价。然而,根据笔者多次指导教育见习的效果来看,学生的这种教育见习方式并未达到见习目的,多数学生的见习都流于形式。通过实际的观察、记录以及反思,笔者认为,教育见习评价在整个见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教育见习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学生只希望自己的见习成绩能及格,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因为课堂上并未专心听课,见习手册和见习心得体会也大多是抄袭别人的。所以,针对教育见习评价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小范围的改革,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见习任务,达到见习目的。

一、目前教育见习评价的弊端

(一)教育见习评价的主体单一

传统教育见习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带队教师及见习学校指导教师。以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文科二班学生为例,该班共有55人,分为11各组,每组5人,共五个组长,分别对应见习学校――江南小学11个班。由于带队指导教师负责的学生较多,因而见习手册上的评价主要是带队老师的印象,或者是简单地根据学生的考勤打分,而由于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并不能时刻和见习生在一起,因而他们的评价也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第一印象。同时,对于见习学校来说,每次接纳的见习生较多,所以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并不能完全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学生在见习中投机取巧,并未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同时,这种单向的评价也不利于带队教师和见习学校指导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见习评价的内容简单

就本院小学教育专业而言,教育见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考勤、见习手册的填写、见习心得体会的撰写。而这样的评价导致学生在没有明确教育见习的目的、意义及内容前就懵懵懂懂地进入小学,以为见习就是听听课、做几篇记录,其他一概不管。这就使得见习效果大大打折。不仅如此,听评课是教育见习的重要内容,能使学生了解现实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增强对教学的熟悉度,但是由于评价内容简单,进而造成大多数见习生不了解见习小学课堂使用的教材、学科的课程标准、学生状况等,在听课期间所记录的仅仅是教师讲课的流程,缺少讲课后小组讨论的准备。同时,笔者发现在见习过程中,见习生的主动意识非常欠缺,不会主动和见习学校的老师交流。见习生在见习过程中由于缺失问题意识,出现了少听、不愿意听课以及宁愿在见习学校安排的办公室里休息等情况,见习这样宝贵的了解教学实践的机会,反而成为了一种形式。

(三)教育见习评价的方式单一

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一直是诸多高校教育见习评价的不二选择。但是,这种见习评价方式带来了很多负面效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最终是通过见习手册内容给分数,所以大部分见习生在见习期间未主动进行角色转换,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不会主动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师生互动效果等,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现场联系起来,因而见习就变成了“带个本子去,带个本子回来”的局面,脑海里没有对问题的预设和思考,见习过程完全是“随波逐流”式。此外,当每天的见习结束后,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很少,课后不能主动与校外指导教师交谈,见习报告由于缺乏解决问题意识,质量普遍偏低。

这种定性定量的考核忽略了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成长,仅仅给出一个量的结果,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不明确。而另一方面,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虽然终结性评价便于操作,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对学生各项机能的发展有害而无利。

二、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

教育见习评价具有反馈及导向功能,能监督见习的发展,并调整、修正发展过程。因而,为了更有效地达到教育见习目标,扎实推进师范生实践教学,对教育见习评价进行以下改革探索。

(一)增加评价主体

为避免评价主体单一这一弊端,现将见习单位的领导、见习同伴及专业课任课教师都纳入评价主体。学生在见习完毕后,见习单位的领导会根据见习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同时,见习生也可以将见习中存在的问题、疑虑反馈给见习单位的领导,实现双方互赢。同时,为了弥补指导教师不能时时随班检查的问题,可将见习同伴纳入评价主体,使见习的出勤纪律等更有保障。学生见习完所写的论文应该有对应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批阅,这便于任课教师检查是否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种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在见习中的热情,也能帮助见习学校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二)改革评价内容,创新评价量表

见习绝不仅仅是听听课,写写见习手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见体情况(听课次数、见习工作、得到收获、指导教师满意度);②教学技能(听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备课技能、教学反思技能);③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组织能力、了解班主任工作);④调研能力即提高教学调查研究能力。因而,教育见习的评价内容也应做相应的修改,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见习中应掌握的技能例如评价内容中,通过创新评价量表,从多个纬度进行考核:听课笔记占40%;课后反思占20%;出勤和见习态度占20%;班主任工作占10%;教学科研占10%。由于评价内容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从侧面把控学生在各种技能方面进行锻炼。

(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教育见习评价要以促进人可持续发展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注重主体价值取向的评价。把学生从见习前的准备、见习过程的表现、见结反思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注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在教育见习结束后,不仅仅要求学生交上见习手册,还将召开见结大会,让学生以ppt形式分享见习感受,交流见习中发现的问题,并选出优秀见习生,给予奖励。通过变革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成长,让学生通过教育见习来提升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做好规划和准备。

三、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的收获

通过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学生们能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如:2012级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学生在安康市汉滨区江南小学见习结束后,就举行了“当青春遇见红领巾・第二季”见习分享交流会,学生们分别以见习分组为单位,通过一个个精美的ppt向大家讲述了一周见习中的收获与疑问。同时对比果园小学的见习情况提出了诸多疑惑和反思。比如:当你印象里原本乖巧听话的小朋友颠覆成为最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你该如何是好?当你信心满怀、精心备课,准备“大施拳脚”的时候,遇见一群贪玩好动的小“霸王”们,你该如何是好?当我们不喜欢这个小学老师,觉得他不够尊重学生,那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变成自己所厌恶的样子,对着自己的学生负气说着同样的话?经过分享交流,得出结论:理想虽美好,但仅有它还不够,吾辈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比反思,他们把在大学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和小学里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渐渐将学生式听课行为转变为教师式听课行为,从“学”的角度转变为“教”的角度。能在见习完毕后,对见习学校以及教师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部分学生表示通过见习对未来毕业论文的选题有了初步的打算。

此外,在改革教育见习评价后,学生在见习中也转变了自己的态度,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因为他们在见习中一方面了解了教学的常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听课、讲评、改作业、辅导,更有效地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相当多的学生在见结中感叹自身知识的肤浅和缺陷,一定要进一步努力学习,训练好教师基本技能。当然,通过教育见习评价的改革,教育见习的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学生能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育与管理现状,增强见习学生对小学教学的适应性,缩短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早有所体验,能够提前认识到自己与一名真正的教师间的差距,进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但是,想要完全达到理想的见习效果,仅仅依靠教育见习评价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见习目标、见习内容、见习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达到见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聂志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54-57.

[2]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2-35.

[3]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0.

[4]邓凡琼.高职院校英教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