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01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广告设计;市场需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逐渐成为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宣传和树立自身形象、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营销手段,这就带动了广告公司的蓬勃发展。

一、广告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对广告公司、广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告市场的发展趋势也呈现以下四点变化,即广告公司整合化、广告市场细分化、广告服务专业化、传播形态数字化。在广告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广告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当前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广告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包括敏锐的观察力、精准到位的执行力、整体把控的整合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不断求新的学习能力等。广告公司需要复合型人才或综合性人才,需要广告人才不仅熟练地掌握广告设计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技能,并将自身专业素质与市场结合起来,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

二、中职院校广告设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中职广告设计教育现状。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广告设计是热门课程之一,但从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中职广告设计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教学落后于实践,致使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从中职广告设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课程设置通常包含四部分,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中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全面,过于注重学生广告设计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与市场的联系不足,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较少。从专业教师来看,教师队伍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纯艺术设计类专业出身的老师,二是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三是第一线实践的广告设计师或广告人,但第三类老师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2.中职广告设计实践教学问题。对中职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实践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多是在实验室进行框架化的模拟教学,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而且实践课程的设置也较为随意,缺乏完整性与专业性。二是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多数教师缺乏实战经验。访谈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广告设计知识结构单一,过于注重视觉的表达,缺乏营销、传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三是实践教学滞后,校企合作不足,实践教学多以虚拟项目的命题方式进行,对媒体投放、传播以及设计成本的意识不足。校企合作的不足也导致实践教学与实践应用缺乏足够的联系,学生参与不到项目的主要环节中,导致教学收获不到实质效果。

三、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探索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2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师生的互动有了时空的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富有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相异构想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得以落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因此有了可靠保证。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学案越来越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学案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愈发显现。可是,在学校近两年学习、实践学案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对学案教学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从而影响了学案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发挥。具体说来就是“三缺一同”,即学案的使用缺乏指导性,学案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学案的结构缺乏完整性,把学案的功能等同于教案。

一、学案的使用缺乏指导性

有些教师在学案教学的实践中,将学案当成学习任务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完成,而没有提出使用学案的具体要求,更没有对使用学案具体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案使用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做好“一发一收”。“一发”指在课前预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按照学案进行预习,使学生带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阅读教材,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带着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课堂向同学请教、向教师质疑。“一收”指的是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保证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把学案收上来进行检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阅。通过课前的一发一收,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学案和学生预习所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相互展示、交流自学心得,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案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这里的层次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学生的层次性;其二是学案目标、要求的层次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相应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少看似经过集体讨论精心设计的优秀学案,更多的是“一刀切”,而没能关注不同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缺少层次性,没有梯度,因此大大削弱了学案教学的有效性。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也显得过于肤浅、平淡,缺乏思考的力度,更没有思维的厚度与宽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少数学有余力的尖子生通过“跳一跳”能从较高目标要求的实现中得到发展,大部分学生从中级目标要求的实现中得到鼓励,而让学习困难、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从较低目标要求的实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案中有所收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三、学案的结构缺乏完整性

学案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精心设计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案,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要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对学案结构的完整理解与合理设计。学案设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案教学的质量。学案结构主要有学习目标与要求,有学习重点与难点,有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环节,有学生通过自学而产生的质疑,有学生探究、师生互动的活动,有知识框架的建构,有知识巩固与运用的训练,更有学习之后的收获与反思。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是将学案设计看成是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虽然也根据学情结合教材精心设计了不同的题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如果没有对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梳理,没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没有教师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没有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体会与反思,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合理的学案设计,学案所特有的“导读、导听、导思”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学案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把学案等同于教案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精心设计学案,认为不再需要花费精力去设计教案,甚至认为学案就是教案,或者学案可以取代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从教师“怎样教”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方案,它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环节与过程,其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所反映的是教师的“给予”,它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而“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从学生“怎样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它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它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所反映的是学生的“拿来”,它所追求的是让学生“会学”。“教案”与“学案”两案一字之差,虽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不能等同,更不能相互取代。

除上述以外,在学案教学的实践中,有些教师只是强调学案编写任务的分工与成果的共享,而缺乏备课组内教师的集体教研、探讨,不能集思广益,集众人智慧。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案预设的目标要求,不能根据师生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还有些教师虽然也利用学案来组织教学,但是因为缺乏角色转变的意识,不敢放手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案教学走调变味,大大降低了学案应有的功效。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3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坚持“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为了达到课堂目标而忽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顺利,常常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元素来实现这一目标,忽略学生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实际上将学生当成教学的工具,完全不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2、缺乏整体优化意识,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设计缺乏指导作用

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整体优化意识,忽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发展性。首先,在课程层面上,脱离整个课程知识体系设计教学。其次,在课堂层面上,小学教师缺乏“确定目标到达成目标在到评估目标”的整体优化设计意识。分析、设计、评价和调整活动都应该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也成了“摆设”,教师往往凭自身经验和直觉去抉择。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候这些“精心设计”不但起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甚至南辕北辙,导致整个教学都是处于“教到哪算哪”的盲目状态,教学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3、知识传授方式单一

一份好的教学材料应当是具备多方面信息的,而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信息仅仅停在书本上,即静态信息。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对静态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规划,教师的观点是只要在课堂上将书本中的知识给学生都讲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对于书本以外的其他内容很少在意。这些做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导致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

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对小学生怎样学习数学的过程有所认识,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点、不同知识类型(如概念、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等)的学习过程和特点等。现在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老师们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就是以前的备课。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教学设计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小学就那么点数学知识,年复一年地教,都教烂了,对于我们这些老教师来说,写教案就没有什么意义啦!”“太严格的教学设计会框死老师的思维”“设计好的教案.并不能保证他能上好课,一个好教师更在于教学机智,也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仍然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之间的区别。对教学设计存在种种误解。此外,还存在比较突出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矛盾问题。很多老师认识到了教学设计很多先进理念如整体优化、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目标导向、知识分类等,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设计操作层面的技能,如内容分析方法、教学目标阐明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选择方法等.就无法让这些好的教学设计理念真正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5、缺乏有力的前期分析,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等。教学设计只有找准起点、定准方向才能保证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工作有的放矢。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认识不到位,以及对学生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也了解的很少,同时缺乏对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分析,这样教学目标就定不准确,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

另外,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处理。有些教师还是很依附于教材,教材的适用性理解的不够,把我不住教材,仅仅注意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教学的学习过程及方法。

二、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原因有很大,其中一下几个原因为主要原因。

1、小学数学教师师资不够.包班教学仍很普遍

小学数学教师师资明显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要教几个班。同时还要兼班主任或者其它行政事务,事务性工作很繁忙,较少时间去精心设计教学。很多地方尤其是低年段,仍然是包班教学,班级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位老师的素质,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有更高的素质。有老师提到“语文、数学都让一个老师教,这本身就让老师不可能非常专心攻一门。尤其是在高年级,学业负担重就更难以应付知识的扩充了。另外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使得老师很难分出时间进行相关方面学习”。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和管理流于形式

学校对教案的管理和检查方式对教师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教案检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检查人员不固定.检查主要看数量.质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不会给老师具体的反馈。有教师反映,学校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教案每年要检查、签字、盖章.防止教师把旧的设计拿来这学期用,检查时是通不过的,所以教师们的很多时间都花在抄教案上,而在以前教案上完善,修改的时间很少。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中职实践教学学案计算机网络

受生源质量制约,中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而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葫芦画瓢”,独立思维能力被逐渐弱化,教学质量也每况愈下,明显与新课改要求不符。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引导师生共同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1优化“教案”与“学案”

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师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情。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教案为教师机械性地讲授示范性操作,学生再模拟完成这些行为,这对于本身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中职学生来说基本是无用功。学案是教师为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而准备的道具,它以学生和知识点为中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充分理解有兴趣的参加,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在学案的指引下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这正好适应了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培养高技术蓝领的需要,为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当然,如何优化学案,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巧妙问答,让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点拨”作用。计算机行业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其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模拟,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企业用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期望值都相当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案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各方需求,只有合理优化学案才能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2设计合理的学案方法

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学案一定要紧扣计算机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语言短小精悍,点拨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话问题。

一是要有强烈“刺激“的设计。在教学中,对某类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论介绍之后,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刺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案中应尽可能涵盖对各个知识点的应用,但不要直接给出结论,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结果,并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结果。

二是要强化共研的设计。学生在对某知识点只有感性认识时,很难对其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强化。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学案中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出现,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彻底明白问题所在。另外,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比较畏缩,不善于动脑筋,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切合实际,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微思考“就能达到目标,同时给“微聪明“的学生提高练习的机会,力争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分层教学“。

3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必须是具体的、确切的、周全的、严谨的、妥当的且规范的。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设计了卡片填空式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进行上机实践,逐步完成学案空缺内容的填写,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抛砖引入,结合练习,教师再给予分析总结,可以说学案是学生平时练习和今后工作的有力助手。本文以“优化计算机”为内容进行学案设计说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前预习,由学生在学案引导下自行练习,出现问题互相讨论,引发思考。教师巡视过程中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阶段性针对共性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解决方案,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难题后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灵活程度。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很充实,有无限的动力,加深了理解,巩固了相关知识。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整套学案,在实践教学中检测学生基本应用能力。

4结束语

总之,优秀的学案既是锻炼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助手,又是今后练习和工作中的有用资料,但一份好的学案往往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设计,教师不但要注重自己的教法,更应研究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尽管学案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分层教学的效果似乎仍然不太理想,还需要在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2(10).

[2]徐念祖,等.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5).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5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目标表述过于笼统、泛化,重点不突出、不聚焦;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等。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是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目前本科生对目标年龄适宜性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水平有待提高。例如,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的活动目标:“(1)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2)学习辨别10以内的序数。”中班幼儿对于序数的概念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此次教育活动第一项目标设立为“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对于尚不明确序数概念的幼儿来说,此目标制定显得过难。另外,幼儿也只有在了解了序数的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对序数和基数加以区分,在概念混沌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区分序数和基数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

2.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

例如,中班数学教案“森林宾馆”的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和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并能初步说出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3)激发幼儿乐于探究数学活动的兴趣。”其中第一项目标制定即略显笼统、抽象、不具体,可落实可操作性较弱。

3.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重点不突出、不聚焦。

例如,“空气”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空气活动,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喜欢探索,对探索活动感兴趣;(2)让幼儿互相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体会活动的乐趣;(3)能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三个目标的表述即显得过于笼统,不聚焦,重点不突出。关于空气的探索活动,一是应着力促进幼儿探索有关空气的特性,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探索欲望等。

4.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

关于目标表述的角度问题,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培养、发展幼儿的能力,也可以从幼儿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关键是角度要统一。比如,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手套”,活动目标表述为:“(1)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即左边的图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一一对应、完全一样。初步感知对称美。(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图形、颜色、线条装饰手。”很显然,目标1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表述幼儿应该做到什么,而目标2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启发幼儿的问题。

5.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

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是指将目标表述成具体要做的活动、内容。比如,活动目标“手工制作小红花”、“制作手工折纸小狐狸雷克斯和小老鼠,画出故事中最有趣的情节”。这种目标表述的主要是幼儿要做的活动内容,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没有表述清楚,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内容之间相互混淆了。实际上,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内容本身并不等于目标,不能用内容代替目标。如果将上述目标改成:“通过手工制作小红花,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创造力”、“通过手工制作、画出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这样才可以说明活动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二)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内容选择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内容“拼盘化”、混合化,内容“超载”以及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欠缺。

通常,在设计活动时学生较为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有趣,不太强调针对一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他们常常会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类似的活动,以此达到强化主题、突出目标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导致一次活动内容安排偏多,内容有“超载”现象,活动内容选择呈现“拼盘式”的特点,无法就一项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学欣赏与阅读活动,活动的主旨是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喜欢阅读。活动内容涉及故事阅读、手工制作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很显然,这一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太多,一次活动包含了故事阅读、手工、绘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深入挖掘、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活动。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学生常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活动,甚至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一一罗列其中,结果导致各个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呈现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混合”,而不是真正有效地“整合”、“融合”。

此外,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学生大都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已有经验水平,但对于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教育的核心概念则缺少深刻、正确的理解,从而导致所设计的活动内容科学性不足。

(三)活动准备上存在的问题

活动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也包括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准备。也就是说,除了要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还要对幼儿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了解,知道他们的已知,引导他们掌握未知。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普遍能够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做比较充分的物质材料准备,但在经验准备上,往往略显欠缺。

(四)活动过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为活动设计的思路不十分清晰,层次性体现得较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活动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各个环节之间的递进性不明显,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

例如,在中班“彩色流星球”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用橡皮泥和材质制作流星球。教师先请幼儿观察流星球是如何制作的,并向幼儿提问:“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说了很多方法之后,教师又提问说:“小朋友们说了好多的方法,那你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把橡皮泥和纸条连在一起的。”这种提问方式,一是没有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有效、有针对性的回答和反馈,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未能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提问方式不能很好地起到启发幼儿思考的作用,缺乏层次性。适宜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先问“你们看看这个流星球是用什么做的?流星球上都有什么?”其次提问幼儿“怎样把橡皮泥揉成球?”“怎么把纸片变成纸条?”接下来再问幼儿“怎样把纸条与橡皮泥连在一起”等等,这样的问题提出才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起到启发幼儿逐步思考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通过笔者的日常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如下:

1.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不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把握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宜他们的活动。本科生虽然通过理论学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往往不能有效地迁移和运用,因而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常出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把握不准的情况,结果导致活动设计得不适宜,往往超出或低于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活动设计时,从目标写作,到具体的活动过程的设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性,体现层层递进和逐层深入的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看,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因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设计活动时,活动过程的层次递进性以及教师提问的逻辑性、层次性有所欠缺。

3.对不同领域教育内容的领会不深。

幼儿园教育活动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数学以及艺术等不同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身独特的内容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这种独特性,否则即会影响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比如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由于学生对幼儿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把握不清楚,导致其设计的数学活动违背了数学学习规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4.活动设计经验不足。

学生活动设计能力欠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验欠缺。这种经验欠缺一是表现在平时看得少、学得少,日常积累少,所掌握、积累的活动设计资源有限,因而也就难于利用经典成熟的活动设计资源,为我所用;二是表现在做得少,即平时自己设计练习的机会少,相关实践经验不足。经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对策

针对本科生设计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教育干预解决对策:

1.日常课程教学――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

依托日常教学课程,尤其是《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以及五大领域教法课等,对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比如,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整体了解;通过《幼儿园课程概论》这门课,帮助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要素和一般要求,掌握从大的宏观的课程设计和具体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通过五大领域教法课,帮助学生切实领会各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掌握不同领域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法特点。另外,在每门课程的讲授中,都注重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性,从而为学生制定更有层次性的活动奠定基础。

2.案例学习――丰富经验,发现差距。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案例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较好形式,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通过优秀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设计资源,另一方面能不断增强学生活动设计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教师指导语的有效性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具体而言,案例学习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对幼儿园教师实际设计、实施的活动进行案例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何进行有效、适宜的活动设计。

二是利用教育见习、实习机会,收集幼儿园课程计划、教育活动设计实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帮助学生明确优秀的活动设计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三是筛选期刊杂志和书籍等资源中典型的、成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案例,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总结优秀活动案例设计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设计,提升活动设计能力。

3.教育实习――校、园教师“双指导”。

教育实习是对本科生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干预、培养的最好时机。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进行幼儿园教育实习期间,请本科生每人设计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若干个,同时,请幼儿园老师和学前专业老师共同配合,形成“双指导”,对学生设计的活动进行评议,发掘其中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在实际组织实施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检验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在幼儿园老师、学前专业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之下,在不断设计、实施、反思、改进和再设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各领域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改进和提高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交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67-03

交通设计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灵魂,是有效衔接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纽带,交通设计可以促进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结合,可以在进行设施建设之前对交通规划工作进行反馈,以避免资源浪费,并可以在设施建设前充分考虑交通管理措施实施的可行性,并为交通管理设施预留所需的资源。交通设计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完善于本世纪初,自2000年开始,伴随着国家公安部、住建部(原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畅通工程,交通设计的概念及其作用开始被广大的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接受并引入,2009年“交通设计”被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立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近年来全国相关院校陆续开设了本课程。上海海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2005年以来就将《交通设计》作为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直开设至今,由于是一门新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很多的问题与困难,教研组不断在摸索中前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其他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分享。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合适教材。《交通设计》是一门新开的课程,在《交通设计》课程开设之初,全国没有一本正式的交通设计方面的教材,只有将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2003年编写的畅通工程科技丛书《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作为教学参考用书,2010年杨晓光教授正式出版了《交通设计》教材,全书分十一章,系统地阐述了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包括:绪论、交通设计理论基础、交通问题及其特征分析、交通设计基础与条件、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枢纽交通设计、停车场(库)交通设计、交通安全设计、交通语言系统设计、交通设计技术评价分析等[1]。并入选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填补了这一空白,但由于我国不同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侧重点和方向各不一样,所以这唯一的一本教材很难满足全国不同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不符合我校在航运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材使用的需要,如缺少了港口地区及港口集疏运道路交通设计的内容,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交通设计工程案例,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需不断完善与更新。《交通设计》是一门年青的课程,其内涵与外延还处在不断地变化与完善的过程中,虽然交通设计目前唯一的一本教材出版仅二年,但其中许多内容就需更新,最近两年,国家制订或修编了一系列与交通设计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规范,如新编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已于2011年正式实施,修编的《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中的总则、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前三部分于2009年正式实施,后续的作业区、速度管理、铁路平交口、自行车和行人控制、学校区域五部分的内容还在编制过程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正在修编过程中,《城市快速公交设计规范》以及《交通信号控制设计规范》的编制也在酝酿当中,这些相关规范的内容需要及时反映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更新。

3.学生相关基础知识储备缺乏。《交通设计》是一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交通设计必须融入到城市设计之中,并在交通土木工程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道路使用者与管理者对道路功能的要求,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因此交通设计方案必须与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相互协调,学生既需要掌握以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必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autoCaD绘图能力以及微观交通仿真软件的使用与操作能力,所以在开设《交通设计》课程之时必须对相关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完善,让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储备。

4.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交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工程实践。在最初的《交通设计》课堂教学中,采用以系统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述进行教学,缺乏大量工程实例和有效直观的演示手段,缺乏理论知识与交通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偏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很难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实践环节成了对某些理论的简单验证,失去了实践本身的意义。

二、教学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的调整与优化。针对《交通设计》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的特点,教研组对整个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将《交通设计》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在此之前在大二上学期开设了工程制图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使学生能有扎实的画图能力,为将来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在大二下学期开设了交通工程学、交通工程系统分析、工程测量,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原理、道路勘测设计等基础专业课,为《交通设计》课程的开设提供知识储备,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交通设计》课程的同时并行开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仿真等课程,使得交通设计方案和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能够相互协调,并能通过交通仿真的手段对以上方案进行直观的演示与评价。

2.教学内容补充与完善。针对统一的交通设计教材不能反映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行业背景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仅将其当作参考教材,不完全依照教材的内容来授课,而是结合教学进度补充港口地区及港口集疏运道路交通设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参照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案例分析、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课堂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信息量;将实物图片、现场录像、动画演示等加入到课件中来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2)案例分析讨论:《交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凭理论讲授缺乏针对性,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可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承担的一些横向咨询项目,适时地将洛阳市中州路交通设计、合肥市宿松路交通设计等具体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案例的内涵并参与到具体的案例调查,例如在讲授第三章交通问题及其特征分析时,除了讲述课本上的通用知识外,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以学校周边某条道路的交通设计为实际的教学案例进行调查,以专题的报告的形式分析每条道路交通设计的优缺点及可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组织专题报告: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广泛猎取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交通设计的发展动态。例如在讲授第六章公共汽车交通设计的内容时,我们就补充了快速公交以及地面有轨电车交通设计的内容,布置了我国主要城市BRt建设模式以及地面有轨电车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二个报告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完成杭州市BRt及上海张江有轨电车的调研任务并用相应的专题报告,由学生主讲,促进了教学相长。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程建设的难点,除了用以上的案例教学以及专题报告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外,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的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在电子地形图、交通流量和流向等基础资料给定情况下,要求学生模拟某城市中心区某复杂交叉口群的交通设计,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给定的设计条件,学生提出设计思想,提交设计成果。学生通过分析相交的基础资料,完成交叉口群的交通组织设计、渠化设计和信号控制设计,并要求利用ViSSim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对交通渠化设计方案和信号控制方案进行建模、仿真、评价比选,确定最佳设计方案,使学生充分了解交通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步骤,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参考及应用有关规范,能从学科的高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交通设计》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交通问题分析和方案优化设计的基本技能[2],我校结合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在我们教研组的指导下,该专业学生的交通设计成果分别获得了第五届与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与优秀奖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杨晓光.交通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马万经,杨晓光.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交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105-107.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7

如今,在中国的广告业中,社会市场需要大量优秀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中国有较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大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向了社会。但是在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的体系下,很多毕业生只具备高等学历,却没有设计工作经验。一方面,广告类产业想招收“实战型”、高层次的创意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广告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实战”经验。

1.学生专业基础欠缺,审美能力不足

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比较注重文化类课程,所以,很少有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知识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由于专业课学习时间较短,为了升学考试,他们只是有针对性地进行部分课程的训练,难免专业素质不全面,审美意识淡薄,审美观念欠缺,审美能力不足。

2.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广告设计教育课程的安排基本上是从基础课程开始。由于我国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体制不完备,原本是应该由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解决的问题,却留到大学期间才逐步解决。所以,有些高校只好占用大学的三分之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绘画基础教育,从而忽视了广告设计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广告策划及广告设计心理学等相关的重要教学内容。

3.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应用能力差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但是,现在高校与市场是分离的状态。毕业生有设计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当今的产业衔接起来。除此之外其还缺少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手把手指导,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设计能力,却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其走入社会后,由于缺少团队之间相互沟通、协调的能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二、广告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针对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广告设计专业要针对广告类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制订综合性的课程计划。广告设计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训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训练,强化岗位化教育;以广告设计制作和管理能力训练为主,采用学与用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这种实训教学方式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进行培养,强化学生对专业岗位知识的学习及运用,完善教学内容。如此,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上手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经过锻炼可成为优秀的广告艺术设计人才。

2.设计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的程序设计上,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照着教案教一步,学生就跟着学一步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最后上机操作完成设计作品,这样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被动。另外这样做花费的时间很多,学生的收获却很少,达不到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围绕着学习内容,创设出探究情境,把知识巧妙地设计成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方法。

3.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广告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把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上,学生的知识就会出现断层,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阶段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岗位实践教学三个阶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竞赛教学法、岗位模拟教学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实践性教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特点,社会人才市场对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生有快速成材的迫切要求,学校也要求学生对毕业设计精心策划,因此实践教学是广告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广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系统开展现代设计教育要重点解决的核心教学问题。学生的设计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展现。想到去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以及以往校企合作实训的经历,困扰笔者多时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其实,广告设计的课程教学与广告设计比赛、校企合作相结合,不就是一项产、学、研合一高职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吗?

1.实践课程与大学生广告赛事相结合

教师可以在授课计划中安排与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相关的命题,如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重点是对商业广告命题的解读,这种教学安排具有命题实战性强的特点。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关注央视相关频道与栏目的有各个知名企业参与的广告设计大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名牌企业”所关注的视角,让学生思考广告的商业性,以及如何把握商业性广告的本质与核心。所以,课程授课计划应围绕学院奖展开,理论知识的教授以商业广告的特点与核心为重点,实训课题就以商业命题为选题。

2.校企合作,模拟“广告设计公司”教学模式

在广告设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改革探索,形成了操作性比较强的“业务专案组”型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我们每年直接到企业获取第一手的产品资料,以此为设计题材,根据企业的广告设计操作方法,要求每4名学生一组模拟一家广告公司,组成“广告设计组”,分别来代表广告公司的策划部、创意部、设计部、制作部,按照现代广告运作过程,依次完成广告策略推广方案、广告创意方案、广告设计方案、广告制作。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则模拟广告公司的业务总负责人。所有项目必须人人参与,由项目负责人统筹和安排,学生代表不同的业务部门,或组成客户服务部门,或组成设计团队,直接体验广告设计公司的业务运作经营模式。设计的品牌、产品及广告要求是真实的,学生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操作。我们直接与一些企业联系,获取前沿资料,以正在市场上推广的产品为案例。根据公司的要求,学生进行策划、创意,设计出不同的广告推广方案。在设计作品完成、课程结束总结时,邀请广告公司设计师代表参加,对作品进行点评与总结。

3.设计成果公开化,以展促评

艺术设计类专业成绩的评定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该学科是一门十分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学科,传统的考试办法不适合艺术设计学生成绩的评定,技能训练类课程的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类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创作的主要作品。以展促评的做法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要求学生在展览中展示3~4幅自己平时的作业,用来综合评价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收获,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以资鼓励。第二,公开展览带来了学习的压力,水平低的学生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不至于在公众面前“丢丑”,会自觉加强训练,努力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水平高的学生在展览中展现了自己的成绩,也会为今后的学习带来强大的动力。第三,学生习作展不仅增强了专业的学术气氛,更活跃了校园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轻负优质;有效作业

当前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作业布置多数只注重“双基”的训练,而忽略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多样性,作业设计往往缺少筛选、量大、质低,缺乏典型性,设计过程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层次性,部分学科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且一部分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缺乏时效性。能否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搞好作业的设计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依据多维目标,精选,精编各学科的作业

教师选择、编制的作业必须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精编,精选作业时,要依据多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以下三点:

①充分利用教科书的习题,教科书中的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编制的,针对每章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根据练习的特点,功能及价值取向,可以将课后的练习分为:常规型练习、养成型练习、实践型练习、诊断型练习、展示型练习等类型。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依据以上练习的类型,功能,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编写适合所教学生发展的作业。

②适当设置补充作业,为后续学习做铺垫。难度应稍大于课后习题编制的巩固练习。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利于教师依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有针对性设计下节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③进行作业设计时,除应用课后习题外,还应多参考有价值的各类报刊杂志等中的好题,以丰富作业的题型。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每届学生的作业做及时总结,自己建立并指导学生建立“错解档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将历届学生高频错解题穿插在作业中,有效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2、设计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

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故教师在设计弹性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二点:

①满足差异性。作业编制时可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个体差异可设计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模仿的题目;第二梯度:设计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同化和运用;第三梯度:设计一些思考性和创造性强的题目,以利于对知识的强化和活用。

案例1: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7题,命题者的六问依次考查了焓变、熵变,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条件等五个方面,前两问侧重于基础知识,后四问侧重于原理的应用,尤其是第五、第六问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这样的试题既能满足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就心理(侧前三问),又可以让能力较强学生发挥水平(后三问)。

②突出典型性。具有典型性的习题对某些相似知识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选择一些典型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题目。

案例2: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9题。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有机化合物,相互联系的综合题,它们之间的转化所涉及的都是典型的化学反应,通过这道题,学生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很多与这些典型反应相关的题目。

③注意延展性。作业设计也要善于挖掘学科知识的潜在功能,恰当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案例3:2014年浙江化学卷第28题。这个题目利用葡萄糖制葡萄糖酸钙的化学实验。考查了氧化、趁热过滤、抽滤、洗涤、溶解性等知识来进行物质的制备、提纯,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的基本知识,而且使课本以外的知识得以补充,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真正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及时反馈并矫正作业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需要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有机结合,教师可将教科书中的习题安排在课内口答或当堂作业。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教师当堂指导作业与批改课外作业是及时反馈的重要来源,也是及时矫正学生学习的依据,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对作业中发现的优点等及时加以总结,表扬和推广,同时要分析作业中错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学生提出个性化、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有针对性的矫正作业,帮助学生及时纠错(发的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批改)。

因此,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其对知识巩固,拓展及内化的过程,教师在选编作业时,还需要注意题目的时效性、典型性、差异性,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能真正的体会到乐趣,提高自己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走出“高负低效”的误区。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液压与气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51-02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引导教学法之一,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对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学习。工作过程性知识是隐性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集成,是与具体的工作环境直接相关,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以实践经验、技能和理论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从事某一职业的“干什么”和“怎么干”的知识[3,4]。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机电类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1]。《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现有的教学资源多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主要存在着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差,学生听课积极性比较低等问题。在《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指导,分别从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最终实现《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改革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本文以“折边装置气动控制回路设计与调试”教学过程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主题

本案例是在工作过程的情境下,用工作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在教学中,以一个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完成各个子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设置在各个任务中,使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更加主动、愉快的学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教学思路

本次教学过程采用模拟实际生产方式进行,通过“客户需求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客户验收”的流程开展教学。在教学实施中,教师作为客户,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被标记为企业①、企业②、……企业⑩。

“客户需求”环节:教师作为客户,通过展示数控机床钣金外壳的图片,播放折边装置的视频,提出任务需求。本环节通过设置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出了折边装置的课题,使学生对折边装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折边装置的工作过程有更充分的感性认识。

“方案分析”环节:学生作为企业方,通过分析折边装置原理图,结合对折边装置的感性认识,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折边装置的工作原理。本环节学生作为企业方积极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折边装置所要实现的动作。

“方案设计”环节:学生以企业①、企业②、……企业⑩的形式进行分别讨论,各企业形成自己的折边装置气动回路初步方案,并分别在仿真软件环境下进行气动回路搭建和仿真调试。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潜在的企业竞争关系,在小组内通过激烈讨论,形成气动回路设计方案,并进行模拟搭建,完善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方案实施”环节:学生根据仿真调试后的气动回路选择相应元件,在实验台上搭建气动回路,根据搭建后运行的气动回路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以满足客户需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了实施,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而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使学生不断改进优化本企业的方案,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客户验收”环节:10个企业进行展示和介绍,教师作为客户对10个企业的结果进行比较验收,评价各企业产品的优点和缺点,最终选定一家企业的成果作为自己的中标方案,并进行展示。本环节是模拟现实中的企业合作,通过真实的体验,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产品优劣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3教学实施过程

3.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构成气动系统的元件,会分析气动回路的工作原理;根据工作要求,能设计气动回路,并进行回路搭建和调试。

技能目标:具备正确选用气动元件,搭建气动回路的能力;能对气动回路进行调试,并实现气动回路正常工作。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体验突破难题的成就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沟通交流的能力。

3.2教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

3.3学习重点:折边装置气动回路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过程。

学习难点:折边装置气动回路设计思路。

3.4教学过程:

(师活动)我是某制造企业负责人,现需要为我企业的一台金属板折边机选用一套可靠、有效的气动系统。演示数控机床钣金外壳图片,折边装置工作视频。

(生活动)学生倾听,观看图片和视频,教师作为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需求,学生形成对气动回路设计任务的初步认识。

(师活动)投影展示折边装置气动系统工作要求:(1)同时操作二个相同开关,使装置的成型模具快速向下锻压,将平板折边;(2)同时松开二个或仅松开一个开关,都能使气缸缓慢退回到初始位置;(3)为了适应不同材料的加工,系统压力可以调节;(4)该气动回路应具有方便操作、实用性好、性价比高等特点。

(生活动)学生根据折边装置气动系统工作要求,讨论探究实现工作要求的主要方式,综合运用所学气动知识,初步选定相关气动元件,初定气动回路的方案。

(师活动)在学生组建的各企业间进行轮流巡视指导,倾听每个企业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观察每个企业的气动回路设计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引导学生完善气动回路设计方案。

(生活动)学生在仿真软件中进行回路的仿真设计,进一步优化设计回路。

(师活动)提出探究问题:(1)常用开关控制方式哪种类型更简单实用?(2)控制活塞速度,采用流量控制还是速度控制更好?为什么

(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讲解、引导。

(师活动)观察每个企业的气动回路搭建情况,评价回路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提出探究问题:回路存在的优势和缺陷,如何改进?

(生活动)学生在实验台上搭建回路,并根据回路运行情况进行调试。结合生产实际,学生充分理解所设计搭建回路的优势和缺陷,进一步对气动回路进行优化改进。各企业分别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案,客户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

(师活动)评价每个企业的设计方案,提出最优设计方案的选择理由。

(生活动)学生观看、思考,倾听教师的讲评,以及最优方案选择的原因,结合自己企业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思考。

(师总结)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我们的任务进行的很顺利。今天的任务仅为今后同学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工作之一。在充满竞争当代,要想提高业务水平,必须提高专业力,夯实基础。

课后请大家思考问题:如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要求有两个折边模具同时进行折边操作,将如何进行回路设计?

3.5教学评价方案

根据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客户评价和企业自评互评相结合进行。

4小结

在本节课中采用模拟实际生产方式进行,通过“客户需求”提出实际生产要求,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随后由学生作为企业方,主导完成“方案分析”、“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巡视指导方式辅助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以企业形式接受任务,肩负了更多的使命感,无形中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而企业间的竞争又使学生有很大的紧迫感,促使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希望获得企业的青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户和企业的方式也让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新鲜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作为客户对所有方案进行评价,并选出最优方案作为中标方案,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也体会到了市场竞争中必须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最优方案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进步和发展。

本次课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传统学习方式,采用客户和企业的模拟方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性,使学生体验到了实际生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团结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体现出情境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洪波.基于液压传动的课程创新教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6:56-58.

[2]方良材,黄卫萍,梁刚.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8(11):122-123.

[3]管秀君.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14-15.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篇10

关键词:优质导学案设计误区高效课堂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导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已成为追求高效课堂的代名词,但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究竟是否有效且高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研讨,导学案作为我们备课、上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上的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只有热心、用心、细心、精心备写设计好导学案,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设计备写一份优质导学案来引领高效课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准确认识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二、导学案设计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设计编写导学案等同于备课。

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师的备课,它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备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要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具、备学生、备教法、备板书、备作业、备资源”;而编写导学案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环节,它是我们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的有效载体。

误区之二:把导学案等同于教案。

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则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获得能力。

误区之三:把导学案等同为讲义、训练卷和简单问题的堆积。

导学案,“导”就是引导、指引、启发;“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案”是一种设计、一种方案,不是训练卷、讲义和问题的简单堆积。导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要让学生知道自主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学习的具体内容、学习的方法指导和学习的效果检测,要能通过导学案看到学生思维的痕迹,要达到导学的功能,力戒简单问题的陈列、堆积。

误区之四:认为有了导学案设计的形式就等于有了一份优质导学案。

对优质导学案的设计,我们不能单纯地要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要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把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展示质疑等活动恰当有序地设计于导学案中,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要力戒盲目下载、生搬硬套,为了迎合导学案设计的形式而将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隔离开来,使原本流畅有序的课堂变得支离破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优质“导学案”的设计

1.要“集体性”、“实际性”与“特殊性”兼备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因此它应该是备课组集体与教师个人智慧的共同结晶。备课组集体对教材、教法、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策略进行研讨,把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导学案设计的分歧降到最低,把全体教师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成果最大化。在经过集体研究之后,每个科任教师所带的班级不同、学情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分析班级学情的情况下,联系学生学情实际对导学案的设计再做“个性化”的修改完善,最后经过老师二次备课审核,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达成共识。这样,我们的导学案既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真正解决了“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的问题。

2.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兼备

要让学生通过导学过程达成学习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提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我们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只突出知识的强化训练而忽视了方法与能力的培养,要选择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内容,通过精心思考做具体化的问题设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一定的学科学习、探究方法与技能。要注重在设计过程中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渗透“S-t-S”教学,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角度和方法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要“学生味”、“学科味”与“学习味”兼备

导学案设计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其使用与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学习思考的角度去看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语言和符号,都有其共性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学科方法是学科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处理和探索、解决学科问题,实现学科思想的手段和工具。我们要通过精心选择设计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学科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能力。导学案要达到引导学生自学的目的,其编写中的“学习味”不可缺少,长时间的平铺直叙和缺少思维容量的问题形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倦和疲劳。为此,问题叙述中的鼓励性、激励性语言不可缺少,如“试一试你的身手,你最行”等等,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的兴趣与正能量。

4.要“趣味性”、“科学性”与“美观性”兼备

导学案要达到导学的目的,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其导学的“趣味性”必不可少,要根据学习内容,联系教学情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生活实例、实验、体验教学,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科学性是指,我们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既要确保知识内容、题设环境准确无误,还要保证题目的选择、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设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导学案与高效课堂

1.学案引导,自主合作,让课堂因为学生的广泛参与而高效

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之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主、合作、展示、质疑、评价”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展示、质疑而真正体会感悟到课堂所带给他们收获知识的快乐和掌握技能的自豪感,让课堂因为学生充满热情的参与而成为思维驰骋的原野和成就梦想的知识乐园。

2.规范上课,落实导学环节,让课堂因为减少了无效教学行为而高效

要利用好导学案,规范、有序、高效地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我们常犯的如课堂语言不精练,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课堂提问问题简单、无思维容量,集体提问多、个人提问少,不给学生思考时间,随意提问学生无代表性,教师评价缺乏鼓励、赞扬,不注重引导、启发等无效教学行为降到最低,最大限度提高我们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