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0:40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1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乃至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手段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国土……无疑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数字国土的提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从国家的层次整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共享,发展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的机遇。

数字国土是国土信息化、系统化、虚拟化、可视化的复杂信息系统工程。通过数字国土战略的实施能够大大促进数字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与相应的产业发展,使区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为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国土提供了的科学技术手段,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地球观测技术组成的地球观测系统,它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工具。

二、数字系统内涵

国土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构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地运行。RS、GiS、GpS为国土资源的监测、规划、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3S技术在土地、水文、矿产林业等国土资源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土资源监测与管理不仅涉及范围大、领域广、部门多,而且内容包括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声音、实地录像等,只有站在数字地球的高度,建立数字国土系统才能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的现实需要。

数字国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以空间地理位置为主线,将各类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动态描述复杂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的体现和延伸,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为社会服务的广泛性,将已有国土资源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并将其数字化;建成基于GiS平台具有信息管理、综合分析和评价功能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图形图件库;实现实施过程和调查结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资料汇总、交流和共享制度;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国土资源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国土为国家管理资源、发展经济充当参谋,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数字国土系统结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整体。数字国土的功能是数字国土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它可在数字国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数字国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应对数字系统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三、建立数字国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央做出了抓好国土开发整治的重大决策。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实现对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与规划,实施国土资源动态监测。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就是数字国土与卫星遥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执行情况也依靠数字国土和遥感来监测。

简单地说,“数字国土”就是把国土方面的有关信息数字化,其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和实现。它以国土资源为研究对象,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融合多源、多分辨率数据,并可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成果进行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时间化、网络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特点。

建立区域数字国土系统,并使其长期运行,要受到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人才、组织管理、宏观与微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缺一不可。其中应用处于核心地位。系统所用计算机大都为通用产品,因此其技术集中于软件。这几个因素相互影响,不能只重视技术而忽视应用目标、数据收集、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非技术问题,否则就无法使系统长期稳定的发挥作用。建立本区域的数字国土系统,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实力,有目的有重点的实施,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应做好总体战略规划及分布实施的系统计划。它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各种技术为工具、以多种理论为指导、以信息为生命线、以实际应用为根本目的的复杂巨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手段。

四、数字国土系统的层次结构

数字国土包含着众多的层次不一的各类信息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也是一类系统(子系统),系统的信息环境和结构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如各类地籍信息(如某一地区所有宗地的名称、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等信息)结合组成某地区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系统、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系统、土地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等。土地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组成了数字国土信息系统。

由于土地具有一定的时空结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可以综合运用现代遥感(Remote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以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存储、整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建立相关模型,完成查询、统计、分析、评价、制图等自动化功能,辅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决策。存储,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增删、修改、更新,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查询、检索、分析、评价、预测和规划决策服务的一种信息系统。因此,土地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特征。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2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龙瀛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周钰伦等学者在构建他们的城市数据共享平台“徐霞客计划”(SinoGrid)时,注意到这些散布在大数据城市地图边缘的数字沙漠,于是将它们纳入了研究。经他们计算后发现,数字沙漠在中国城市的分布并不均匀,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几率较低,而在中小城市和经济落后的城市出现几率较高。然而,经济发展程度并不是数字沙漠的唯一解释,部分扩张策略冒进的城市,同样也是数字沙漠的高发地。

什么是数字沙漠

数字沙漠研究以新浪微博、Flickr这两个社交/共享网站的数据为基准,如果一个面积为1平方公里(仅指城镇建设用地)的地理格子内曾经发出的信息总和少于6个,则把它视为一块“数字沙漠”。研究所用的格子,由“徐霞客计划”的电子地图划定;而将海量信息定位到这些格子里的根据,则是千千万万用户自行生成上传的“地理大数据”。

“大数据”的概念听上去玄乎,然而事实上每个网民都是它的贡献者。享用美食之前,要先拍照上传社交网络;路遇美丽的风景,立即拍摄并传到自己的相册……当人们做这些稀松平常的事情时,他们就为互联网大数据贡献了一份内容。原始的大数据其实就是这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信息,经科学家用特别的规则和算法过滤后,某种广泛存在的现象或规律可能从中浮出水面。意外发现的惊喜和发现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始终吸引着为数众多的学者投入大数据研究。

城市规划学者感兴趣的,是那些带有地理位置的大数据:微博签到、Flickr上标示地理位置的项目、foursquare记录的用户足迹……一位已经做了几年大数据的规划学者总结它的价值说:“大数据意味着不用一点一地的走访调查,千千万万‘志愿者’就已经把不可胜数的信息放置在了一张大的电子地图上。而且它是全样本的数据,不会因采样调查操作者的意愿而被扭曲。”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考察一个地点发出微博的时间,能清晰地分辨出“睡城”和就业中心的边界,前者的微博多发在晚上,而后者多发在白天。考察旅游景点上传照片的手机型号,研究者们发现安卓用户的旅游目的地比较传统,他们在北京多选择故宫、天坛等去处;而苹果用户则更为青睐798、杜莎夫人蜡像馆等新兴景点。

“徐霞客计划”也是关注地理大数据中的一分子,但这个平台的宗旨并不完全为大数据挖掘服务,它是一个希望囊括尽量多种数据到同一个地理视角框架的城市数据共享平台。其设计思路是把中国各个城市的地图划分为1平方公里大小的网格,方便数据提供者把数据填入它们所属的格子。计划所涉的,既包括植被面积这样的环境数据,也包括GDp、人口这样的社会数据;既包括交通路口数、公共设施数这类传统数据,也包括flickr上传照片数、微博签到数这类大数据。也就是说,计划想要给每一个格子都填上尽可能丰富的侧面信息。正是在这个填格子的过程中,数字沙漠显露了出来――几乎没有社交网络数据在格子中出现。

北方省份数字沙漠比例高

数字沙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它在中国一些城市占据了一半的市区面积,在另一些城市,它所占比例(数字沙漠总面积/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微乎其微。按照数字沙漠的占地比例给中国城市排名,占地比最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而占地比最低的城市全部是大城市或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注:中国还有几十个城市没有发现数字沙漠,其中包括长沙、合肥等省会城市,但本文的城市比较只针对存在数字沙漠的城市)。

无论作为城市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包括地级市)比较(仅考虑市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还是作为直辖市与全国省级行政区比较(考虑整个省级单位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上海都是中国数字沙漠比例最小的城市。数字沙漠在上海所占的比例,甚至比以人多地少闻名的香港还要低(这可能部分由于新浪微博在香港普及率较内地低有关)。

紧随上海之后,数字沙漠比例最低的另外8个城市要么是一省省会,要么是副省级城市。比例第10低的温州是top10中的唯一例外,自然,这座以商业闻名、市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应该被视为大城市。然而,若是反过来,要说省会、大城市必然数字沙漠比例低却并不正确。乌鲁木齐的数字沙漠比例就高达29%,算得上数字沙漠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了。

在省级行政区方面,数字沙漠比例低的有浙江、广东这些富裕省份,也有四川、贵州这些经济并不发达的西部省份,规律不算明显。但数字沙漠比例高的,则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中国北方省份。

这个分布规律看城市的排名更加明显。全国数字沙漠比例最高的15个城市,东北有8个,西北有4个,前五名全部是东北城市。而数字沙漠比例超过40%的城市,只有一个山东临沂不属于东北和西北。

数字沙漠推算出“鬼城”

数字沙漠是大数据无法揭示其面目的阴霾地带,是被互联网遗忘的城市角落。不过,没有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重要信息,它的背后隐藏着值得去关注的原因。

“我们研究数字沙漠的初衷是要看大数据在空间维度的偏差,这段时间我也开始思考它的成因。”“徐霞客计划”的发起人龙瀛如是说,他也是计划所依托的城市量化研究组织北京城市实验室的负责人。

对于数字沙漠的成因,龙瀛认为有两种比较合理的解释:一种是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低,信息通讯技术渗透率低,包括手机在某些区域无法上网,也包括当地市民的互联网意识有限,很少使用定位功能。另一种是城市扩张造成的乏人问津地带,如果城市扩张得异常冒进,形成了大片鬼城,那它一定会显示为大片的数字沙漠。

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能解释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的数字沙漠低比例,但它不能解释数字沙漠比例在南北城市的巨大差异。打开单个城市数字沙漠的分布图,往往会发现数字沙漠都出现在城市的地区。这些地区多是新扩张、规划的,暂时显示为数字沙漠,未来,这些沙漠有可能“绿化”,但要是等待“绿化”的沙漠比例过高,那个城市的鲜有人居住的“鬼城”问题恐怕就已经很严重了。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衡阳;信息基础设施;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inthenewcentury,thetidcofinformationconstructionisbecomingmoreandmorepopular.thedegreeofinformationcon-structioninonehasbecomethemostimportantmarkoftheievelofsociety,economyandculturedevelopment.asapotentialcityindeveopment,itisveryindispensableandnecessarytoconstructdigitalHengyang.Basedonthefundamentaltheoryofdigitalcity,manyimportantproblemssuchasthegeneralframe,thekeytechnique,thesafeguardsystemwerediscussedinthispaper.atlast,itputforwardsomeimportantprojectsduringtheinform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digitalcity;digitalHengyang;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GiS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097-03

1引言

1.1背景

当前人类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而一个国家、地区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引起全世界政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纷纷制订计划,力图抢占信息的制高点。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字化的浪潮,“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等计划相应提出。

数字城市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即指城市信息化,又可以叫做信息城市(informationcity)、信息港(informationport)或称智能城市(intelligencecity)。具体是指通过建设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多媒体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城市全部的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的信息化。狭义上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综合运用遥感(RS)、遥测(tm)、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城市空间信息资源,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理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1-2]。

1.2基本概念

1.2.1衡阳市和数字衡阳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为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近几年来,衡阳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城市规划已刻不容缓。建设数字衡阳是衡阳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提高城市首位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数字衡阳就是利用数字城市的基本理论,基于3S(RS、GpS、GiS)等关键技术,实现城市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与环境、政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各领域的数字化,在整合城市各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促进资源的优化配制,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1.2.2指导方针与原则

数字衡阳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关于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方针,即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还要坚持: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可扩充性等原则,同时要考虑到数字衡阳的大部分使用对象为公众的现实,要遵循“以人为本”、“宜人为本”的原则。

1.2.3研究内容

城市的所有问题归结起来只有3点,即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衡阳的研究内容也应依托于这3点,实现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如:城市基础地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政务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管理、地籍与房地产管理、能源管理;企业与社区、工业与商业、金融业、科技与教育、医疗保险、旅游、人们生活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1.2.4数字衡阳的目标

2001年11月8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指出,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人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质量,并为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数字衡阳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教、人们生活等各方面向公众提供管理与服务。同时要以数字衡阳的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同时并举和跨越式发展,带动整个湖南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数字衡阳总体框架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规模宏大,建设要搞好规划和设计。结合数字城市的理论,提出了数字衡阳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该总体框架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基础层、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3个部分为主体工程,以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为保障体系,构建了数字衡阳的总体结构,并搭建了面向公众服务的衡阳市综合信息平台(informationplatform)。

基础层包括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三部分。这是数字衡阳工程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的重要支撑。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政策、组织等。其中,数据最为基础,它包含了大多数组织所使用的地理数据专题,即大地测量控制、正射影像、高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和地籍信息[2]。数据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硬数据和软数据。硬数据即关于地理位置、地形、自然资源、城市建筑、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数据;软数据即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教、历史、人口等方面的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即建设新一代高速通信网络,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internet)的互联,建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决策管理层即为城市和居民提供管理和决策的系统。本层是城市资源的管理者,并对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关系公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以网络技术和空间信息资源为基础构建一个分布式协同计算与辅助决策支持环境。具体实现是负责城市管理和决策的各个部门。

应用服务层是建设数字衡阳的最终目的。据统计城市基础数据的用途有80%是面向公众的,而面向管理和特殊应用的加在一起只有20%[3]。可见应用服务层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衡阳工程的优劣。初期应该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上教育、数字社区、智能交通、数字旅游等与广大市民关系密切的几个重要工程。

综合信息平台涵盖了决策管理层和应用服务层的所有内容,同时为二者的正常运行提供数据来源与技术支持。这是一个面向更广大公众的网络系统(如对本市、对湖南省乃至全国提供服务)。目前情况下,首先要建成数字衡阳的综合信息平台。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则属于数字衡阳的保障体系。

3数字衡阳的核心支撑技术

数字衡阳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建设数字衡阳的关键,是建设数字衡阳的灵魂所在。结合当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和衡阳市的具体应用实际,提出了建设数字衡阳重点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如表1所示)。

3.1空间数据获取技术

空间数据的获取是建立数字城市的前提,没有数据来源,数字衡阳只能是一句空话。空间数据获取技术主要有遥感、遥测、GpS等技术。其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尤为重要,它能够提供多时相、非均质、多尺度的空间地理数据。

3.2基于网络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

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包括:openGiS、webGiS标准,基于webGiS、ComGiS的、互操作与互运算技术,空间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共享的关键是信息的标准化问题。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里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部门,所以必须要保证建成后各部门的信息能够共享,否则整个数字城市便会变成“信息孤岛”。

3.3metadata技术

metadata即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信息的信息”,它在地理信息中用于描述地理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达方式、空间参考系、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核心技术内容之一[4]。元数据技术可以解决不同部门的重复性建设问题,并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

4建设数字衡阳的保障体系

4.1标准体系建设

在数字衡阳的建设中,标准化建设是一重要内容。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即建立数字衡阳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全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衡阳市自身特点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标准体系[5]。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跨多个部门及多个领域的巨大工程。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部门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习惯不同,并且由于涉及了众多的领域,所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庞大。标准化工作要结合衡阳的实际,按城市对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所需的标准类目和内容。结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统筹规划,需定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同时标准的研制要紧密结合衡阳市的特点,重视研制地方标准,尽可能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并争取其成为更高一级的标准,标准的研制对衡阳市的当前和将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4.2组织体系

数字衡阳的建设由于涉及到城市的各个群体与部门,在当前的条件下,由于部门利益等,势必造成不必要的不协调。所以数字衡阳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市长工程”,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各部门,依靠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开发,并吸纳广大市民参与监督才能完成。数字衡阳的建设应采用工程化的思想,建议设立由政府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合领导机构,协调各方,实施重大决策;在联合机构下建立项目执行委员会和项目专家委员会。项目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整个工程的执行,并接受专家委员会的监督,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工程的总体设计和评估审查[6]。

数字衡阳的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

由于数字城市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兴起的新技术,所以数字衡阳的建设要保证其技术的先进性,使用上的方便可靠性,应该委托相关高校和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参与开发与建设,特别是湖南大学和武汉测绘学院的参与,以促进这一具大工程的优质高效完成。

4.3人才培养与知识普及

数字衡阳的建设是一个具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特别是需要大量有相关技术和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开发和给护。信息人才的培养是确保数字衡阳顺利实施的关键和基础。没有一流的开发和研究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工程质量。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数字衡阳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且其用途大部分是面向公众的。所以,这就要向普通市民群众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以便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此,建议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以便使普通民众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比如,开发社区培训班、成人夜校、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等,而且应该建一个“数字衡阳展示馆”以方便市民更充分地利用它学习及获取新知识。

5建设数字衡阳测绘行业需做的几项工作

5.1在我省拟建C级GpS或现有的一、二等三角点和Ⅰ、Ⅱ等水准网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市范围内约15310km2的D,e级GpS平面控制网和三、四等水准网。

5.2完成全市范围内1:1万全要素地理信息,衡阳市城区、各县区及各建制镇、厂矿单位规划区1:2000全要素地理信息,市县镇各建城区1:500全要素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建库工作。及协助“数字衡阳”建设的1:10000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道路交通、水系、境界、地名等矢量数据的采集建库工作。

5.3对市县级各建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全面普查工作,并建立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5.4开展市县级规划、国土、房产、交通等方面测量调查工作,建立规划、国土、房产、交通等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向社会各类信息。

5.5建立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平台,为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信息提供一个共同载体,是各行各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具体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框架要素矢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

6数字衡阳的作用和意义

6.1数字衡阳的几个重点工程

数字衡阳的建设将会给衡阳市带来巨大的变化,使衡阳市的整体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建设以下工程: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数字企业)工程、城市规划与管理工程、智能交通管理工程(城市一卡通工程)、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工程、网上招商引资工程、城市综合信息系统等。

6.2作用和意义

建设数字衡阳将会对衡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具体如下:

6.2.1可极大地提升衡阳市的形象。近年来衡阳市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衡阳市的经济地位在湖南省内,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不是太高。数字衡阳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衡阳市的信息化水平,树立衡阳在湖南乃至全国的良好形象。

6.2.2可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数字衡阳可以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6.2.3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总之,数字衡阳的建设可以大大改善衡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提高衡阳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湖南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艳,林晖,张宏.虚拟城市建设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家耀等.关于建设数字郑东的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88-91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4

本刊近日专访了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皮定均,听他讲述了“朝阳模式”探寻摸索的过程。

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模式

《新经济导刊》:朝阳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数字城管”方面的工作的?至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皮定均:朝阳区从2005年7月起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我们的工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总体来说,2005年11月建立朝阳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2006年3月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验收,2007年10月开始实行“数字化为民服务”,2009年10月推进文明城区建设,2010年7月开始推进“数字化服务管理”。

《新经济导刊》: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朝阳模式”这样一条建设路径?

皮定均:“社会化”是“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精髓所在。

“东城模式”是在政府内部增加了一个监督机构,但是,朝阳区的特点在于,城乡面积是东城区的20倍,政府力量仅有其十分之一。东城区和西城区都是首都的核心区,政府力量足够了,不用发挥社会的作用。而朝阳区则必须在吸取东城模式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社会的作用。

因此,在东城区“网格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将监督机制延伸到了社会,积极推进“大社会、小政府;大管理,小执法”,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强调“执法要归位,管理要到位”。

当然,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固有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阳模式”仅仅是一个发展较为全面、仍需不断进步的现代城市数字化管理模式,具体到其他城市,则需要在“朝阳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发现。

《新经济导刊》:在探寻摸索过程中,是否遇到过阶段性的争议?又是怎么解决的?

皮定均:朝阳区运用新模式推进主体结构的科学化,提出了“三个目标”。其中,“长期目标”是建立在科学计划基础上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模式。也就是充分利用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的成果,逐步完善在现代数据管理体系基础上政府科学决策的支持机构,努力推进宏观经济社会管理的数量化、精细化,积极促进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配置资源的有机结合,逐步加大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必要资源的配置,逐步建立在科学计划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模式。

对于这个“长期目标”,也曾出现过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似乎有些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我说,表面看好像是,但本质是不同的。过去的计划经济是拍脑门的计划,而我们是依托数字化的城市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学计划。所谓科学计划,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协调发展。

《新经济导刊》:在您看来,朝阳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皮定均:“朝阳模式”是积极推进“大社会、小政府;大管理,小执法”,也就是说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的作用,同时执法要归位,管理要到位。我们提出,管理要大于80%――这就是“朝阳模式”最核心的地方。即和传统体制的区别就在于主体的变化。其实,社会发展结构和经济发展结构也是一样,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革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在现有机制框架内逐步变更

《新经济导刊》:在“朝阳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上级领导给予了怎样的重要支持?

皮定均: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今天会走到这一步。因为,尽管我们对这个发展方向心里是有数的,但是没想到会走这么快。我曾跟同事们开玩笑说,这五年把我十年的工作都做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都是朝阳区的书记、区长拿着鞭子“抽”着我们走。

我认为,朝阳“全模式”真正的主导者是陈刚书记、程连元区长,如果没有两位主要领导的战略眼光,这个模式根本建立不起来。可以说,从开始的设计者,到后来的主导者,应该说都是陈刚书记、程连元区长。说这个话我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领导才这么说。

《新经济导刊》: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皮定均:我们最开始是11个街道办事处,也就是三环路以内的街道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纳入不到半年,陈刚书记对我说,你们要把农村也要纳入进来。当时,他还是朝阳区的区长。之后我在汇报中建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把一期的建设做扎实,取得明显成绩了再推进;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扩展,将农村纳入数字城管系统。而我自己是倾向于进行一期建设的,这样自然形成可能效果会好些。陈刚书记没有立刻给我答复,隔了两三个星期又召开区长办公会,正式宣布从那时开始将农村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

朝阳区区长程连元曾经担任雪花集团的总经理、市工业局的局长。他对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这套管理非常熟悉,所以对这一块尤其关注。他一直强调“必须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但当时很多部门领导并不理解,因此动作也不快,落实不力。有一次程连元区长还专门把我们一批部门负责人找去开会讨论。我想,这是领导催着我们走,有阻力我们也必须得冲破阻力。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也进行了重要指导。比如,分管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市委常委梁伟,就大胆鼓励我们将“符合朝阳特点的现代城市公共治理模式的探索”总结为“朝阳模式”,便于与其他城市积极分享经验。

《新经济导刊》:对于“朝阳模式”的推广,您有何体会?

皮定均:对于“朝阳模式”,建设部曾经让我们去南宁、成都、重庆、天津、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讲解。介绍完整个模式之后,他们都说好,但同时表示,这个模式只能是书记、市长了解了才能做进一步的推进。因为“朝阳模式”整个系统的架构太过复杂,整体了解起来非常费劲,所以他们有点“望洋兴叹”的感觉。

现在,“朝阳模式”在全国的影响已经有了,但要真正推广,难度也不是没有。“朝阳模式”要在当地城市得到推广,必然要这个城市或城区的党政主要领导从战略思维上认识了了解了才行,而且需要整个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从这一点上说,我真的很感谢陈刚书记、程连元区长等上级领导给予我们工作的支持。

《新经济导刊》:“朝阳模式”能够给其他城市提供怎样的借鉴?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5

关键词:北京市;数字出版;发展概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01-03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北京的数字出版产业居全国先进水平,使这一产业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需要研究其中的问题,提出切实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概况

1.总产值持续增长。北京市数字出版总产值连续八年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了195亿元,占全国数字出版总产值的18.5%。2011年可望达到225亿元。

2.初步形成了北京数字产业集聚区。北京市建立了”三基地、三园区”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在石景山区建立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在大兴区建立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在丰台区建立文化产业总部基地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西城区建立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在东城区建立国际版权交易园区。在海淀区形成数字技术和数字内容生产企业聚集区。

3.龙头数字出版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主要数字出版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及对未来数字信息市场前景的预测,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平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方正集团自主研发了数字出版技术及整体系统,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中国知网全面整合了中国90%以上的学术文献和海外重要的学术文献数据库资源。书生公司研发的UomL标准,被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oaSiS批准为国际标准,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中文在线(省略)通过与国内400余家出版机构、2000余位知名作家、10万余名网络作者的正式签约授权,每年可提供7万~10万种电子图书,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

4.传统出版社探索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了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构造打造网上出版产业链、创新业态;协同供应链,打通产业数据沟通渠道,建设书业公共数据交换平台;推进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和数字化出版;立足产业转轨,实施新媒体开发。北京出版集团实施了“数字出版转型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市科委将这一项目列入了2009—2010年“北京市科技计划”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予以支持。社科文献出版社。利用eRp系统整合了编辑、印刷、销售等生产流程,完成了皮书数据库、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数据库、古籍数据库的内容数字化工作。皮书数据库已经上线销售,并被评为2008—2009年度数字出版知名品牌。

5.中关村数字内容产业协会发挥了区域性的独特作用。2010年在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成立了中关村数字内容产业协会。协会由数字内容相关产业园区,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数字技术、数字教育、数字动漫游戏等领域相关企业以及数字内容制作、内容服务、内容渠道等产业链相关协作机构和单位组成。协会为所属的近百家会员企业搭建涵盖数字内容制作、内容服务、内容渠道、技术研发、技术平台、媒体平台、衍生合作平台等,带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在技术、资金和高科技企业密集的基础上,在国家数字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探索出了在线销售、广告收入、版权交易收入、付费下载、增值服务、合作分成、在线检索和会员费用等多种数字产业发展模式。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分析

(一)政府宏观管理问题

1.数字出版统计数据缺失。自“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国数字出版发展已有电子书和网络游戏等七种较成熟的业态。但是,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没有数字出版的统计项目,需要从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找到统计数据来相互印证。

2.政策导向网络游戏产业,以致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近三年来国家和北京市的数字出版的产业结构中看出,网络游戏占了产值的35%以上,如果再加上手机出版中的网络游戏部分,网络游戏的产值比重更高。但是,网络游戏除有经济贡献外,还有负面的社会效益。青少年(青年人和未成年人)长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将导致“网络游戏成瘾症”。

3.数字出版资源丰富,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数字出版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列。一是数字出版的基础设施资源丰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30日互联网基础资源统计数据,中国大陆ipv4[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构成现今互联网技术的基石的协议]总量是331626752个,北京市拥有量占了25%,在全国排第一位。《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指出,北京市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指数达82.69%、信息化总指数指标达71.83%,均在全国排第一位。二是数字出版内容资源丰富。北京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全国部级的政府网站和新闻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国际、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网和中国经济网)。北京市经营性互联网站有4000家。国内十大综合商业、门户网站有新浪、搜狐、网易、tom、中华、雅虎中国等六家网站落户北京。北京集中了237家出版社,303家报纸,2791家期刊,137家音像出版社,81家电子出版社,音像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220家。

这些丰厚的基础设施、网站和数字内容资源,为数字出版提供了优越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丰富的内容和数字资源库。现实是这些资源优势并没有转为数字出版的产品优势。政府如何作好资源配置工作,调动企业积极性开发出专业出版的商业模式,建设数据库的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累积,这些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4.数字出版没有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出版业特别是数字出版应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但是北京市数字出版发展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没有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一方面数字出版产业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差距,龙头企业不多,不能形成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看,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布局。从局部看是合理的。但是,从全局看,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看,就有商榷的地方。如果没有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各区县各自为战,就难免发生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和同质化恶劣竞争的现象。

5.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字出版产品的监管机制。没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我们没有可遵循的法律规范。原因之一是法规滞后,赶不上产业发展的形势。原因之二是没有出台新的地方性法律规范。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国家《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也已经落后,我们还没有参照系;数字出版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涉及到知识产权管理等多个难解的课题。

(二)传统出版向数字转型中遇到的问题

1.出版社在向数字转型过程中处在从属位置。在“作者—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发行平台)—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支付系统)—终端商(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视)—读者”,这一长长的、非线性数字出版新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居于从属地位。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出版社在网络出版业态中,不处于中心环节。先进的数字技术的应用,表现的是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新型的网络出版特点。数字技术提供商、运营商处在产品开发和销售中心环节,出版社(内容提供商)居于从属的位置。二是出版社为主导的传统出版格局已经被打破,新产业链中形成了出版、网络、电子、电信、传媒等产业相互依存的格局。在新的产业链中,产业相互融合。在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技术为主导,出版社只能是新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很多出版社只能给技术开发商提供内容资源,换取微薄的内容版权收入,而自己无法面对网络产品的消费群体,正如陈超英指出:“技术提供商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网络平台,掌握了绝大部分数字出版物的消费群体,有些技术提供商从出版社低价购进版权,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供使用者浏览、下载,他们只需从广告中获得收益;更有甚者许多网站提供的数字出版物都是非法的。”

2.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权不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中。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是内容和技术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赢利的大头要被技术开发商、运营商拿走,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在说“渠道为王”。渠道不仅掌握在技术商和运营商的手中,不仅数字出版产品的消费者与技术商和运营商紧密相连,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字产品的传播权掌握在技术商和运营商的手中。数字技术开发平台和运营技术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和管理人才,尽管数字出版产品具有复制无数次而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优势,但是面对高额的、一次性的巨大投资和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传统出版社无力前行。

(三)没有建立数字出版行业协会

北京市的数字出版行业有几千家企业。这些企业既是竞争的关系,又是合作的伙伴。如何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如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协调数字出版链条中各方的利益,避免恶性竞争的局面出现?一些区域型的组织在做这方面工作,如中关村数字内容产业协会,反映出行业需要组织起来的迫切需要。

三、对策建议

1.北京市政府出台加快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加快数字出版这一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市政府应该出台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的核心内容是把数字出版打造成北京市新闻出版的支柱产业。以数字出版为突破口,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品影响广泛的数字出版龙企业,形成一个内容资源充沛、立足自主创新、出版方式多样、营销模式成熟的数字出版产业,最终以数字出版的发展带动整个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2.制定北京市数字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闻出版、发展改革、经济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和税收等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形成体制合力,制定《北京市数字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首都的数字出版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规划应确定调整和优化数字出版业结构,突出发展社会效益好的出版业态。对于数据库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学术期刊和电子书等业态,这些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数字出版业态,我们应制定鼓励发展的政策。规划应制定数字出版区域发展规划。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整体思想。争取在中央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区域统一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与政策,避免恶性竞争的局面出现。

3.尽早开展数字出版业的统计和公报披露工作。在国家没有出台网络出版的统计规范前,建议北京市统计局、市新闻出版局,会商发改委、市互联网管理办公室等部门,参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以及新闻总署《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指标,把数字出版业态纳入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和统计工作中,科学准确细分下属的小类别(各个出版业态),尽快统一行业统计标准,建设统计台账和平台。

4.尽早出台数字出版的地方性管理法规。就数字出版企业主体地位确认,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进入和市场退出办法的制定,数字出版的内容监管等一系列涉及数字出版的政府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我们应尽早制定。涉及到企业发展和利益分配的重大问题,应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5.支持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化转型方向发展。政府支持传统出版社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一是给政策,二是给予科技支持和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体现在版权方面。按照新闻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依据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综合配置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及手机出版等出版资源,解决因出版权分割所带来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支持传统出版企业将版权向新业态发展和扩大。

科技支持。按照《指导意见》,支持传统出版企业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鼓励传统出版与与高科技企业相结合组建数字出版企业,并给予高科技服务企业的政策支持。

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的建设工作,给予配套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求这些公益性的科技建设项目为北京市传统出版企业服务。

6.尽早成立数字出版行业协会。政府数字出版管理部门如何面对几千个数字出版企业?如何做好管理工作?这些企业各不相同,对国家政策理解各有深浅,行动各有所为。因此,迫切地需要把数字出版企业组织起来,成立数字出版行业协会。

协会是市场经济主体围绕自身的经济利益所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是联系政府组织和会员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协会成立后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网络,就能够配合、协助政府部门解决单个经营者无法面对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使会员企业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确保行业的有序发展,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数字出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影响着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和格局,各地区都在整合资源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北京市的数字出版业必须在政府的指导下,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抓住机遇,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巍.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之北京市网络出版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路艳霞.北京数字出版产值将突破225亿元[n].北京日报,2011-10-15.

[3]郝振省.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R].

[4]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5]荣忠霞.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建成并通过验收[eB/oL].news.省略/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5766.htm.

[5]赵弘,汪江龙.比较视角下的北京信息服务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7).省略/main/.

[7]北京出版集团,省略/website/index.asp.

[8]社科文献出版社,省略/zw/111/.

[9]中关村数字内容产业协会,省略.cn/Contact/.

[1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niC,2011-07.

[11]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J].统计研究,2006,(2).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6

【关键词】 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基础地理信息系统、3s、国土资源信息化

一、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1、前言

联合国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地理空间信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器”,而且“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中的80%以上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和全球战略需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相继推出“信息高速公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和“数字地球”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

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广西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等建设正在进行中。科学化决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广大的决策者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基础地理信息,只是手段还比较原始,还未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业布局、农业结构优化、退耕还林(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安全和管理都离不开科学规划、实施和动态监测,离不开地理空间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不充分考虑地理分布特点的项目总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信息化社会需要重视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支撑作用。

2、国内及我区空间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以【2001】53号文转发国家计委等12个部委“关于促进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测绘局提出“十五”期间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地理空间基础平台。为此,加大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完成了部级1:100万、1:25万地理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进行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以此作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基础信息。

除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以外,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提出要建设省级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继海南省、北京市和福建省提出“数字海南”、“数字北京”与“数字福建”之后,全国又有湖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提出并确定了各自“数字区域”的发展计划。必须指出的是,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等市,山西、广东等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相继建成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示范工程。其他省区的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都在加快研究和建设本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步伐。

2000年,国家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00年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近3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以及光纤联接的广域网(党政机关网)。装备了企业级服务器、/pc/">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九五”期间至今,广西测绘局建立了全区1:50万,1:25万dlg数据库,完成了dem共2148幅,drg591幅,dom416幅,dlg809幅;同时完成了三四等水准测量4211公里516座。c级gps网点466点;完成了省级毗邻行政界线测绘3684公里,区内地市级行政界线6270公里,县市级行政界线10259公里的测绘,这些数据迫切需要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经过大专项建设,广西测绘局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

: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10年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广西共8495幅。

3、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将为“数字广西”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地理空间基础,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经济、政治、科技的制高点,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力促进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信息化建设。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框架,区域内各行各业的数据才能够在空间上得到集成,不同区域的数据才能够无缝整合,从而保证决策依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础地理信息与各行业的专题信息有机结合将完善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及时满足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基础地理信息的急迫需求。

二、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

2002年,广西测绘局正式启动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由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承担,拟于“十五”期末初步完成框架建设,2010年全面建成。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其总体目标是依托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数据生产体系,采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成数据库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以gis应用为主,兼顾地图产品的制作,建立产品开发体系和分发服务体系,以及支持系统运行的网络交换体系。为自治区、市、县宏观决策、规划修编、灾害监测,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面临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

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数据生产体系的建设、数据库互操作平台的选定、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产品的模式和开发、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化服务等。

在存储容量上,全区1:25万地理数据超过2gb,1:5万数据将超过70gb,1:1万数据将超过1tb,大地数据库及地名数据库将达到100mb。考虑到将来数据更新历史数据的存放以及其它不可预见因素,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需要1.5至2tb的存储空间。

图一: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3、广西省级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组成(如图一所示)

(1)1:100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30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dom)、地面格网间距为200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dem)、由原有地图扫描数字化处理形成的1:100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drg)、含有大地测量控制信息、地形、交通、水文、境界、居民地和地表覆盖信息等的1:100万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dlg)。

(2)1:25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15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100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25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3)1:5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5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5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4)1:1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1m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1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5)重点地区1:2000地理空间数据库:覆盖重点地区地面分辨率为0.2~0.3m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2000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6)地名数据库:包括广西各种地名的正式名称、所在地图图幅、地理坐标等信息。

(7)空间定位成果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控制点、坐标系等数据。

(8)元数据库:包括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及数据库的规范化定义和说明信息,以便跟踪数据的动态变化和支持信息查询。

(9)专题数据库:如土地覆盖数据库、人口分布数据库等。

4、关键技术研究: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目前,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系列产品和oracle作为建设的主要工具,开发工具主要选用。如图二所示:

图二: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三层架构

在实施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中,还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点,有待研究攻克。为此,要进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包括:

①遥感及航空影像快速获取、处理和解译的关键技术。

②多分辨率、多数据源4d空间数据一体化集成

③产品的模式与开发,地理空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

④地理空间数据网络化分发服务。

⑤海量数据的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灾难恢复的研究。

⑥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

⑦“3s”(gps、gis、rs)集成技术的研究

⑧基于数据库的在线制图技术。

⑨基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的示范应用工程研究。

三、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区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作用

1、国土资源信息的特点

国土资源信息有一系列特点。首先,国土资源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国土资源工作过程主要是一个生产信息的过程。因此,国土资源行业拥有比其它任何行业更多的信息资源。其次,国土资源信息具有地理空间性。这可以说是国土资源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几乎所有的国土资源信息都是空间地理信息,如地形信息、土地信息、地质信息、矿产资源信息、水资源信息、海洋资源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这些信息仅用属性数据库是无法管理的。第三,国土资源信息的数据结构十分复杂,往往一个对象需要数百个数据项才能表达清楚,这些数据间常又呈复杂的层网关系,再加上三维空间位置,更加大了对国土资源信息描述和管理的复杂性。第四,国土资源信息不同于一般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它具有长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的价值。因此,信息增长迅速,而消逝率低,其结果是信息总量极为庞大。这些特点表明,国土资源信息化离不开基础地理信息和3s技术,“数据是血液”,地理信息及其他各类国土资源信息是保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取得实效的关键。

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作用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真实再现全区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全面了解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撑,并为可视化地掌握生态资源、模拟和仿真生态重建过程中重大决策实施提供基础支撑,确保我们能够科学地开发自然界,动态监测和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把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平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数据共享,标准统一。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措施,是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如广西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有独立的一套地籍图,规划部门有地形图,房产部门有房产图,每个部门都是各自为政,投入巨资重复测绘、数字化,标准不统一。实际上只要政府牵头协调,各地测绘一套基础地形图,其他部门在其基础上再采集各行业关注的要素。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格式,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这种做法国内已有先例,据《中国测绘报》报道:“2002年,在浙江省余姚市政府办公室的协调下,市规划、国土、建设、水利、交通五部门联手,共同筹措资金,统一技术标准,开展全市1:500数字化测图,为建立基础测绘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目前,我区国土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对基础地理信息的应用主要还是局限于数字线划图,对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应用据了解也只有南宁、柳州等地为数不多的国土部门,对数字高程模型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多种权威的、符合国标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服务,包括基本产品、复合产品等。基本产品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的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可根据需要以数字和模拟两种形式提供;通过不同基本产品或不同要素的叠加,可生成各种复合产品,如土地覆盖图、数字影像地图(如数字影像交通图、数字影像区划图、数字影像地形图等)、数字影像专题图(如数字影像土地利用图、数字影像土地规划图)、三维立体地形图、立体景观透视图等复合产品。

(3)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增值服务。例如:通过以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和正射影像图为数据核心,结合土地利用详查图,可进行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为数据核心,结合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专题数据,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及3s技术,可更好地分析耕地分布现状,提出社会经济与生态合理退耕还林规划方案,增强退耕还林规划的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总之,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将使我区彻底完成从传统测绘产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变,测绘生产、技术、管理以及测绘产品种类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其建成将为我国实施“数字中国”空间技术战略,我区实施“数字广西”、国土资源信息化提供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我区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现势性,缩短数据生产和信息提供服务周期。有效地拓宽地理信息的应用面,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① 国家测绘局

《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

②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十五"国土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③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④ 周 涛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研究》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7

关键词:写字楼物业;供需总量;结构均衡;容积率

为把握写字楼物业市场从而建立良好的写字楼物业市场环境,特别是土地市场环境,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在这个前提下,使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资产价值。了解写字楼物业市场供需,进而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使写字楼物业市场平稳运行,防止楼市动荡造成风险。保证贷款安全、降低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为宏观调控写字楼物业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概述

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把握。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所谓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指的是写字楼物业市场总供给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的情况下,全社会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的总量,分实物总量和价值总量,由写字楼物业市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的供给量之和构成。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某一价格水平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一地区和品种的写字楼物业市场商品量。这里写字楼物业市场的供给量是指特定地区的市场供给。

土地的供给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自然供给也被称为大地的物理供给或实物供给,是指自然界为人类所提供的天然土地,也就是地球供给人类的土地相对固定数量。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经过人类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所以,土地经济供给是可变的,也是一种有效供给。土地供应总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远期的,而且有短期的,远期总量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短期总量是土地供应年度计划;不仅有增量的,而且有存量的,增量是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主要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计划,存量是已有的建设用地;不仅有总体总量,而且有结构总量,总体总量是每个时期能够进入市场的总量,结构总量是不同用途土地的总量;不仅有政府掌握的供应总量,而且有企业掌握的土地总量,政府掌握的供应总量是政府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土地总量,企业掌握的土地总量是企业可以将这些投放到市场的总量。城市政府只有充分了解不同总量的意义和联系,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控制土地进入土地市场的总量。

房屋的供给分短期供给与长期供给。房屋的供给是某一特定时期内,市场上可供出售的房屋的数量总和,由新建房屋和以前年度积累的存量房屋构成。它的供给在短期内相对于需求的变化往往是滞后的,缺乏弹性的;长期供给是有弹性的。房屋短期供给与长期供给的关系以出租普通住宅为例进行说明。市场对普通住宅的需求决定普通住宅出租市场上的租金水平,而租金、实际市场利率水平和折旧率一起决定普通住宅市场价格,普通住宅价格的高低决定开发商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开发商新建普通住宅的数量,即房屋的增量。

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的特性:一级市场的垄断性;土地供给的刚性;滞后性和风险性;时期性。

影响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总量变化、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价格因素、开发成本、政策导向因素、对未来的预期、利润机制、竞争机制。

写字楼物业市场需求概述

写字楼物业市场需求的内涵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写字楼物业市场的消费者在市场上所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写字楼物业市场量。

对土地的需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在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中,城镇用地需求是主要的部分,对城镇土地的需求是一引致需求。土地在写字楼物业市场经济中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是因为人们需要住宅、厂房、办公场所等。

房屋的需求可以分为对城镇居住用房的需求和对城镇非居住用房的需求。城镇居住用房是供人们生活居住用的所有房屋,包括住宅、公寓、别墅等,其需求是指在一定的购买力和价格水平相适应的住宅购买量。对居住房屋来说,由于普通住宅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基本居住需要的,其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相对来说,为满足高收入阶层的高档物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则较小。非居住用房是供生产、经营、办公用的一切房屋总称,对该种物业的需求与人们对该种物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是相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并不是体现在总量上,而是体现在结构上,社会总需求增加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类型物业的需求都会增加。

写字楼物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1、写字楼物业市场的总量均衡

供给与需求的初始均衡。研究写字楼物业市场供需运动是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的,由于写字楼物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动态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所以,供需双方的均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非均衡则是绝对的、常见的,但其趋势是均衡的。

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是指写字楼物业市--场商品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开发商所愿意供给的总量与购买者所愿意需求的总量正好相等。

需求与供给变动及其市场均衡。竞争性房屋生产者和消费者愿意出售和购买数量的多少是随着他们接受和支付的价格水平的波动而变化的,但价格以外的其他变量也对供给和需求产生作用。这些变量因素的变化将使供给和需求发生不平衡,使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从一个均衡点移动到另一个均衡点。

2、写字楼物业市场的结构均衡

写字楼物业市场的结构是指写字楼物业市场业内部各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也被称为写字楼物业市场业内部结构。从市场角度可分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简称写字楼物业市场供需结构。

(1)写字楼物业市场的供给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开发商面市的各类物业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其总量包括一定时期内开发商被批准预售、正在施工的期房和已竣工待售的现房。

计算各类物业市场供给的绝对量公式为:

Si=ai+Bi+地的供给总量公式:

土地供应总面积=各类用Ci+ei

式中:ai为当期开工(房屋封顶)被批准预售的建筑面积;Bi为往期开工,当期未竣工仍在预售的施工面积;Ci为当期竣工的待售面积(含待出租面积);ei为往期积累的待售存量面积(含待出租面积)。i为1,2,3,4分别表示住宅、商业用房、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类别。

则可粗算出土房总建筑面积(∑Si)/各类用房加权平均容积率(R)

式中:各类用房建筑面积,可根据各类用房的标准、要求或定额进行预测;容积率,依据城镇规划部门的要求确定。而

R=∑wiRi

其中:Ri为各类物业的容积率,i为1,2,3,4分别表示住宅、商业用房、工业用房和其他用房类别

或者土地供应总面积=∑(Si/Ri)

计算一定时期某类物业供给量占物业总供给量的权重公式为:

wi=Si/∑Si

其中:wi为某类物业供给量权重;Si为某类物业供给量;∑Si为各类物业供给总量。

(2)写字楼物业市场的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写字楼物业市场的各类消费者在特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愿意购买的各类物业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写字楼物业市场需求的结构可大致用一定时期内各类物业销售量在物业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计算某类物业的近似需求量公式:

Di=Ui+Li

式中:Di为某类物业需求量;Ui为当期开工并已预售或预租的数量;Li为现房销售或出租量。

一定时期某类物业市场需求量占物业市场总需求量的比重的计算公式:

Qi=Di/∑Di

其中:Qi为某类物业需求量比重;Si为某类物业需求量;∑Si为各类物业需求总量。

写字楼物业市场供需结构的特征:地域性、动态性、供给结构的隐藏性、需求结构的外显性、市场内部结构的替代性。

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与整体优化,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

1、房地产业总量调控目标

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确定。房地产业可用它的增加值、增加值增长率、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表示房地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测算,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之比为1:0.7(或1.4:1),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10%左右较为合理。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额度的确定。当房地产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不足10%,占当年GDp不足5%时,市场感觉投资不足;当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15%、GDp的5%时,市场感觉是房地产产品供过于求,空置逐年增多。由此可以推断,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10%-15%,占当年GDp的比重5%,或略高一些可能是房地产投资的合理比重。

写字楼投资增长的确定。写字楼投资占房地产投资的多少,写字楼投资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是一致的且高度相关,写字楼投资与GDp也高度相关。

2、写字楼物业市场业的宏观调控途径与措施

调控写字楼物业市场业总量的实施途径为:当写字楼物业市场业内部供求平衡而写字楼物业市场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时,写字楼物业市场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应同时调控;当写字楼物业市场业内部供求不平衡,同时写字楼物业市场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也不协调时,视具体情况在写字楼物业市场内,或调控供给总量,或调控需求总量,或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同时调控。

写字楼物业市场业总量调控实施方式主要有市场机制自行调节和政府干预两种方式。当供求关系极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协调时,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当供求关系在一定范围内不平衡时、产业发展仍处于协调状态时,应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为主。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8

(一)欧元区政府债务占比于2013年三季度首次环比下降,欧盟28国则延续缓慢上升态势,但两者年度数据依然持续上升

1.政府债务占比变化情况。2014年1月22日,欧盟统计局的《2013年三季度政府债务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欧元区17国①(ea17)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为92.7%,较上一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是2007年第四季度来的首次环比下降。由于汇率的影响,欧盟28国②(eU28)债务比例从86.7%上升至86.8%。从年度数据看,2010年-2013年,欧元区政府及欧盟国家债务占GDp比例逐年上升,欧元区从85.5%上升至92.6%,欧盟从79.9%上升至87.1%。

2.成员国政府债务情况。2013年末,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较低的是:爱沙尼亚(10%),保加利亚(18.9%),卢森堡(23.1%),拉脱维亚(38.1%),罗马尼亚(38.4%),立陶宛(39.4%)和瑞典(40.6%)。16个成员国的债务占比超过60%,排名前六位的国家为:希腊(175.1%),意大利(132.6%),葡萄牙(129%),爱尔兰(123.7%),塞浦路斯(111.7%)和比利时(101.5%)。

3.政府债务构成情况。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欧元区17国政府债务中股票之外的证券占政府债务的比例为79.3%,贷款占比17.9%,货币和存款占比2.7%。欧盟28国政府债务中股票之外的证券占80.9%,15.5%为贷款,3.6%为货币和存款。2013年第三季度末,欧元区17国政府间借贷(iGL)占GDp比例为2.4%,欧盟28国为1.8%。

(二)欧元区政府及欧盟政府赤字状况持续好转

1.政府赤字余额及占比继续双降,财政支出及财政收入占比差额持续缩小。2013年,欧元区18国及欧盟28国政府赤字延续了自2010年以来政府赤字持续减少的态势。2013年末,欧元区国家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0%,分别比2012年末和2010年末下降0.7、3.2个百分点;欧盟28国政府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3%,分别比2012年末和2010年末下降0.6、3.2个百分点。同时,财政支出及财政收入占比差额持续缩小。2013年末,欧元区国家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及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9.8%、46.8%,两者之间差额由2010年末的6.2个百分点缩小为3个百分点;欧盟国家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及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9.1%、45.7%,两者之间差额由2010年末的6.5个百分点缩小为3.4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及财政收入占比差额持续缩小也表明政府赤字状况得到改善。

2.成员国赤字情况。2013年末,卢森堡实现盈余,其占GDp比重为0.1%,德国财政收支接衡。政府赤字占GDp比重最低的是:爱沙尼亚(0.2%),丹麦(0.8%),拉脱维亚(1%)和瑞典(1.1%)。有10个成员国赤字比例超3%,分别为:斯洛文尼亚(14.7%),希腊(12.7%),爱尔兰(7.2%),西班牙(7.1%),英国(5.8%),塞浦路斯(5.4%),克罗地亚和葡萄牙(4.9%),法国(4.3%)和波兰(4.3%)。2014年,欧盟委员会于6月2日向欧盟理事会提议,将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荷兰和斯洛伐克从“过度财政赤字程序国”(eDp)名单中摘除,欧委会表示,这六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已明显改善,2013年六国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3%,且欧委会预计六国2014年和2015年赤字比重均不超过3%。

(三)重债国相继退出国际救助计划,并重返国际市场融资

除希腊外,重债国纷纷退出国际援助计划。自2010年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塞浦路斯先后接受了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欧洲央行这“三驾马车”数额不等的资金援助。自2013年以来,除希腊以外,四大重债国先后退出国际援助(见表1)。目前,五个重债国中只有希腊尚未退出国际援助,原因在于希腊缺乏切实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在谋求进一步援助和债务减记,但情况有所好转。2014年4月29日,穆迪将希腊银行系统信用评级从负面上调至稳定,并预期希腊经济今年将实现恢复性增长;2014年5月23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宣布上调希腊评级,将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s)调升至B,展望为稳定。希腊经济显示出从希腊债务危机中复苏的迹象。

重债国于2014年重返国际市场融资。2014年1月7日,爱尔兰以近10年来最低借贷成本筹得37.5亿欧元资金;2014年1月23日,葡萄牙自2011年接受救助以来首次重返长期债券市场,并成功发行25亿欧元五年期债券;2014年4月23日,葡萄牙又成功发行7.5亿欧元的10年期国债,市场认购量高达3.47倍,收益率首次跌破3.1%,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2014年1月22日,西班牙政府发行100亿欧元10年期债券,市场需求量达到创纪录的396亿欧元;2014年2月6日,西班牙又以新低利率发行56亿欧元中期债券,其中3年期债券平均收益率降至1.562%,5年期债券收益率降至2.254%,两类债券的收益率均为自欧元时代以来最低值;2014年4月10日,希腊发行30亿欧元5年期国债,这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首次通过发行长期国债筹集资金,共筹集超过200亿欧元的认购资金,认购倍数接近8倍,收益率仅为4.95%。重债国纷纷“退援发债”显示市场对重债国经济信心增强,欧元区经济风险有所下降。

(四)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

经济增长有所向好。自2013年二季度以来,欧元区及欧盟国家GDp当季同比缓慢回升。据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当季同比增速分别为0.9%、1.4%,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0.5和0.4个百分点(图1)。2014年4月,欧盟委员会预计欧元区经济2014年、2015年增长1.2%、1.7%,预测欧盟2014年、2015年经济增长1.6%、2.0%。

主要景气指数缓慢回升。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5月,反映经济信心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超出市场预期升至102.7,为2011年7月以来最高;欧盟经济景气指数为106.5,为2011年4月以来最高。5月。欧元区和欧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仍为负,但较上月均有提高,显示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和就业形势改善的信心增强。5月,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3.5,创下2011年5月份以来新高,为连续第11个月高于50.0的行业荣枯线。

失业率稍有改善。2014年4月,欧元区失业率为11.7%,略低于3月的11.8%,是自2012年11月以来的最低值。其中,匈牙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的失业状况改善明显,分别为7.8%、14.6%、11.9%、明显低于3月份的10.6%、17.3%和13.7%。欧盟28国今年4月的平均失业率为10.4%,略低于3月份的10.5%,是自2012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

二、欧洲经济发展前景

(一)经济增速可望逐步加快,但仍面临下行风险

2013年11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表2013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预测报告指出,欧盟经济在经历了6个季度的停滞或萎缩之后在2013年第二季度出现增长。欧盟长期积累下来的宏观经济失衡状况正在逐步减小,经济增长速度到2014年可望逐步加快。但欧盟经济重新恢复稳定增长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欧盟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高。数据显示,欧元区2013年度实际GDp仅增长0.2%,虽然2014年一季度有所复苏,但比预期要慢。

(二)失业率仍然较高,就业短期难以改观

欧洲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了,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好处一般要滞后半年以上。因此,欧盟国家的就业状况短期内不会有改观。预计2014年,欧盟国家的失业率将维持在12.2%左右,仍处历史最高。总体来看,高失业率仍然是欧盟国家面临的最严重的、最棘手的经济问题。

(三)通货通胀率下滑风险依然存在

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2014年5月年度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为0.5%,低于上月的0.7%,仍是2009年12月以来的最低值,明显低于欧洲央行为维持物价稳定设置的2%的通胀目标,且连续第8个月低于1%的“危机防线”。欧洲央行预计未来数月,欧元区HiCp仍将维持降低水平,2015、2016年才会逐步上升,预计欧元区2014年的HiCp为0.7%、2015年为1.1%、2016年为1.4%。

三、最新应对方案

(一)欧洲央行降息至负利率。6月5日,欧洲央行宣布将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基准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0.15%,隔夜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0.1%,隔夜贷款利率下调35个基点至0.4%,是该数据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欧央行下调利率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通缩风险,欧元区2013年起开始出现低通胀,通胀率远低于2%目标,通缩阴霾日益浓重,欧央行希望通过更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通缩风险。二是欧元汇率高升。2013年,欧元汇率整体处于强势,欧元兑美元上涨约6%,严重冲击欧元区出口,欧央行想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拉低欧元汇率,增加出口。三是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欧元区今年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环比仅增长0.2%,意大利、荷兰经济更陷入负增长,欧央行想通过此举刺激经济增长。

(二)实行长期再融资计划(LtRo)。欧央行2014年6月宣布,为支持银行发放贷款,将从2014年起,实行四年期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初步规模为4000亿欧元,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该计划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首批计划在2014年9月和12月实施,利率为再融资利率上调10个基点。此外,欧洲央行还决定在2016年12月底前执行三个月再融资操作。此前,欧洲央行已于2011年、2012年通过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向欧洲银行系统注入了1.02万亿欧元。

(三)直接购买资产担保债券。2014年,欧洲央行决定加紧筹备直接购买资产担保债券(aBS)计划,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根据这一计划,欧元体系将考虑购买单纯和透明的资产担保证券,包括欧元区非金融私人部门债权。考虑到对aBS的监管,欧洲央行将与其他相关部门评估政策效果。

(四)发放国际救助资金。2014年以来,imF、欧央行、欧盟委员会继续通过发放国际援助资金缓解欧债危机。一是向希腊发放救助资金。2014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发放35亿欧元救助资金;2014年4月,欧元集团同意2014年7月底前向希腊发放83亿欧元救助贷款。二是对乌克兰进行经济援助。2014年3月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对乌克兰中短期经济援助计划,总金额超过110亿欧元。

(五)加强财政巩固和约束。2013年以来,欧元区各国不断加强财政整固和约束,推动改善国内财政状况。一是欧盟十国拟于2016年开征金融交易税。2014年5月,欧盟十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比利时、希腊、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在欧盟财长会上达成一致,计划从2016年起开征金融交易税,即对本国的股票交易征税,并将征税范围逐渐扩展至金融衍生品等交易,各参与国享有扩大金融交易税征税范围的自由。参与国计划在2014年年底前商讨出最终金融交易税协议,并完成立法。二是法国宪法委员会批准开征高额“富人税”。2013年12月,法国宪法委员会批准2013-2014年两年内对年薪超过100万欧元(约合137万美元)的个人征收高税率的“特别富人税”。这一新税种将涉及470家企业的1000名员工,每年可为法国政府带来2.1亿欧元收入。三是推行“财政契约”。2012年3月,欧盟峰会上签署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稳定、协调和治理公约》(又称“财政契约”),于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财政契约的主要目的在于重建信心,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根据“财政契约”中的自动惩罚规定,欧盟最高司法机构欧洲法院将有权对结构性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0.5%的国家进行处罚,最高金额不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1%,罚金将归欧洲稳定机制处置。同时契约规定,成员国必须在契约生效后的一年内,即2014年1月1日前将平衡预算的内容加入到成员国的法律体系中。

(六)推动欧洲银行联盟取得新进展。欧洲银行业联盟的构建是应对欧债危机的重要举措,2012年5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这一设想。欧洲银行业联盟有三大支柱:单一监管机制、单一处置机制、存款保险机制。单一监管机制法案已于2013年10月15日通过,标志单一监管机制正式成立;单一处置机制和存款保险机制建设2014年以来也取得新进展。一是欧盟银行业“单一解决机制”取得三方共识。2014年3月,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就银行业单一解决机制规则取得一致意见,为该机制如期立法生效铺平道路。根据三方讨论结果,为帮助纳税人从救助问题银行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将成立总额约550亿欧元的专项救助基金。该基金由参与该解决机制的银行缴纳,通过8年筹集。二是欧盟财长会达成新存款保障计划。2014年2月18日,欧盟财长会达成一项新的存款保障计划,即在欧盟范围内进一步统一和简化存款保障额以及储户取款程序,进一步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保障对象为存款在10万欧元以内的储户,欧盟28国所有银行都要求加入这一计划,并按计划定期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和持续监督。

四、启示

(一)要有效防范政府债务危机,需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过度举债、财政状况恶化所致。地方政府债务失控会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及可持续性,导致信用风险或偿债能力风险,因此,加强政府债务的管控,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至关重要。从我国而言,一是要加强债务预算管理,通过比率约束、限额约束、增长约束、用途约束和偿债计划加强财政纪律的事前约束,科学分析地方政府融资规模,指导和约束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建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指标体系,科学监控政府债务状况。三是建立合理的债务清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保障政府债务的如其偿还。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9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的财务工作,发挥财务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司财务部门的职能是: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执行公司统一的财务制度。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的执行情况。

积极为经营管理服务,通过财务监督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合理分配公司收入,及时完成需要上交的税收及管理费用。

积极主动与有关机构及财政、税务、银行部门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有效规范财务工作,及时提供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

完成公司交给的其他工作。

第三条公司财务部由财务经理、会计、出纳、和审计人员组成。

第四条公司各部门和职员办理财会事务,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财务工作岗位职责

第五条财务经理负责组织本公司的下列工作:

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订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

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公司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向总经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组织领导财务部门的工作,分配和监督其他人员的工作任务,制定考核奖惩指标;

负责建立和完善公司已有的财务核算体系,生产管理控制流程,成本归集分配制度;

承办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会计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帐、复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按期报帐。

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公司财务、成本和利润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当好公司参谋。

妥善保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

完成总经理或财务经理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出纳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认真执行现金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超过部分必须及时送存银行,不坐支现金,不认白条抵压现金。

建立健全现金出纳各种帐目,严格审核现金收付凭证。

严格支票管理制度,编制支票使用手续,使用支票须经总经理签字后,方可生效。

积极配合银行做好对帐、报帐工作。

配合会计做好各种帐务处理。

完成总经理或财务经理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审计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审计管理制度。

监督公司财务计划的执行、决算、预算外资金收支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详细核对公司的各项与财务有关的数字、金额、期限、手续等是否准确无误。

审阅公司的计划资料、合同和其他有关经济资料,以便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积累证据。

纠正财务工作中的差错弊端,规范公司的经济行为。

针对公司财务工作中出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完成总经理或财务经理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财务工作管理

第九条会计年度自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十条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并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十一条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会计、出纳员记帐,都必须在记帐凭证上签字。

第十二条财务工作人员应当会同总经理办公室专人定期进行财务清查,保证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相符。

第十三条财务工作人员应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上报总经理,并报送有关部门。

会计报表每月由会计编制,财务经理负责审核,上报一次。会计报表须经财务经理、总经理签名或盖章。

第十四条财务工作人员对本公司的各项经济实行会计监督。

财务工作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

第十五条财务工作人员发现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及时向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书面报告,并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财务工作人员对上述事项无权自行作出处理。

第十六条财务工作应当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并做好内部审计。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和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第十七条财务审计每季一次。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事项实行审计,并做出审计报告,报送总经理。

第十八条财务工作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财务工作人员办理交

接手续,由行政办公室主任、主管副总经理监交。

第四章支票管理

第十九条支票由出纳员或财务经理指定专人保管。支票使用时须有“请购审批单”,经财务经理、总经理批准签字,然后将支票按批准金额封头,加盖印章、填写日期、用途、登记号码,领用人在支票领用簿上签字备查。

第二十条支票付款后凭支票存根,发票由经手人签字、会计核对、财务经理、总经理审批。填写金额要无误,完成后交出纳人员。出纳员统一编制凭证号,按规定登记银行帐号,原支票领用人在“支票借款单”及登记簿上注销。

第二十一条支票借款应在签发支票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清算,超期的财务人员月底清帐时凭“支票借款单”转应收个人款,发工资时从领用工资内扣还,当月工资扣还不足,逐月延扣以后的工资,领用人完善报帐手续后再作补发工资处理。

第二十二条对于报销时短缺的金额,由支票领用人办理现金借款手续,并按现金借款管理规定执行。

凡一周内支出款项累计超过10000元或现金支出超过5000元时,会计或出纳人员应文字性报告财务经理。凡与公司业务无关款项,不分金额大小由承办人文字性报告财务经理。

第二十三条凡1000元以上的款项进入银行帐户两日内,会计或出纳人员应文字性报告财务经理。

第二十四条公司财务人员支付每一笔款项,不论金额大小均须财务经理会同总经理联签字。总经理外出应由财务人员设法通知,经总经理授权可委托其他负责人代签,同意后可先付款后补签。

第五章现金管理

第二十五条公司可以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

职员工资、津贴、奖金;

个人劳务报酬;

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

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总经理批准的其他开支。

前款结算起点定为1000元,结算规定的调整,由总经理确定。

第二十六条除本规定第二十五条外,财务人员支付个人款项,超过使用现金限额的部分,应当以支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财务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支付现金。

第二十七条公司固定资产、原料辅料、车辆保管维修、代办运输费用、办公用品、劳保、福利及其他工作用品必须采取转帐结算方式,不得使用现金。

第二十八条日常零星开支所需库存现金限额为5000元。超额部分应存入银行。

第二十九条财务人员支付现金,可以从公司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从银行存款中提取,不得从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

因特殊情况确需坐支的,应事先报经财务经理批准。

第三十条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现金,应当填写《现金借款单》,并写明用途和金额,由财务经理批准后提取。

第三十一条公司职员因工作需要借用现金,需填写《借款单》,经会计审核;交财务经理、总经理批准签字后方可借用。并按借款审批程序第二条执行。超过还款期限即转应收款,在当月工资中扣还。

第三十二条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的,凭发票、工资单、差旅费单及公司认可的有效报销或领款凭证,经手人签字,会计审核,财务经理、总经理批准后由出纳支付现金。

第三十三条发票及报销单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会计审核,经手人签字,金额数量无误,填制记帐凭证。

第三十四条工资由财务人员依据行政办公室及各部门每月提供的核发工资资料编制职员工资表,交主管副总经理审核,财务经理、总经理签字,财务人员按时提款,当月发放工资,填制记帐凭证,进行帐务处理。

第三十五条差旅费及各种补助单,由部门经理签字,会计审核时间、天数无误并报财务经理复核后,送总经理签字,填制凭证,交出纳员付款,办理会计核算手续。

第三十六条无论何种汇款,财务人员都须审核《汇款通知单》,分别由经手人、部门经理、财务经理、总经理签字。会计审核有关凭证。

第三十七条出纳人员应当建立健全现金、银行存款帐目,逐笔记载现金、银行款项支付。帐目应当日清月结,每日结算,帐款相符。

第六章会计档案管理

第三十八条凡是本公司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文件和其他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均应归档。

第三十九条会计凭证应按月、按编号顺序每月装订成册,标明月份、季度、年起止、号数、单据张数,由会计及有关人员签名盖章,由财务经理指定专人归档保存,归档前应加以装订。

第四十条会计报表应分月、季、年报、按时归档,由财务经理指定专人保管,并分类填制目录。第四十一条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外出,凡查阅、复制、摘录会计档案,须经财务经理批准。超级秘书网

第七章处罚办法

第四十二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对财务人员予以警告并扣发本人月薪1—3倍:

超出规定范围、限额使用现金的或超出核定的库存现金金额留存现金的;

用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凭证顶替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的;

未经批准,擅自挪用或借用他人资金或支付款项的;

利用帐户替其他单位和个人套取现金的;

未经批准坐支或未按批准的坐支范围和限额坐支现金的;

保留帐外款项或将公司款项以财务人员个人储蓄方式存入银行的;

违反本规定条款认定应予处罚的。

第四十三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财务人员应予解聘。

违反财务制度,造成财务工作严重混乱的;

拒绝提供或提供虚假的会计凭证、帐表、文件资料的;

伪造、变造、谎报、毁灭、隐匿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

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或虚报冒领、骗取公司财物的;

弄虚作假、营私舞弊,非法谋私,泄露秘密及贪污挪用公司款项的;

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城市规划

abstract:cityplanningisaccordingtothecity'seconomicandsocialobjectivesimplementationprocessofthewholeprocesscontrolofcityconstruction,thisprocessinadditiontothemanagementsystemofcityplanninganddesignandmanagementpersonnel'squality,butalsodependsonthecityhistory,statusinformationtograsp,informationprocessing,analysisandutilization.intoday'serahasgraduallyenteredtheinformationage,theextensiv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hasbroughtaprofoundrevolutionofinformation,itwillhaveaprofoundimpacton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noexceptionforcityplanning.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cit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融,密不可分。

二、城市规划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随着观念的转变,城市规划领域对规划与管理信息的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城市规划与管理涉及地理要素和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时相上是多相的、结构上是多层次的,性质上又有“空间定位”与“属性”之分,既有以图形为主的矢量数据,又有以遥感图像为源的栅格数据,还有关系型统计数据,并且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数据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对统计数据与现状图件的综合分析要求必然大大提高。2、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对于规划与管理信息的使用对象,不仅要考虑市政主管部门、专业部门和公众查询的需要,还要考虑管理、评价分析和规划预测的不同用户的需求,这对规划设计与管理信息处理在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时间上现势性、空间上精确性城市规划在本质上是人类对城市发展的一种认识,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规划是一个对城市发展的不断适用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用城市的加速发展。此外,由于弹性规划、滚动规划模式的倡导,规划的定制与修编周期大大缩短。这些变化对规划与管理信息提出了“逐日更新”的要求,以确保信息良好的现势性。在空间上,要求提高规划布局图空间定位的精确性。由于现代规划与规划管理结合的更加紧密,规划设计正逐渐摆脱“墙上挂挂”的窘境,而且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层层深入、互相衔接,最终必须落实到地上,故各种规划图只有达到一定的定位精度才有可能实现规划目标。

4、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现状的和规划的,而在规划实施后又有了新的现状数据,因而,规划信息管理任务日见繁重。如何将规划数据规范化并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如何与办公自动化实现一体化,并对信息产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用户简单、明了地进行使用,也将是未来城市规划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影响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对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城市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影响城市规划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遥感、GpS、GiS)技术、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

因特网技术主要改变了城市规划中建设者、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和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随着邮电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的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度提高,这些人员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这些人员的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一些时间限制。

遥感、GpS技术和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城市规划中空间地理信息的采集问题。卫星遥感图像的精度将有可能提高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而无人驾驶的采用GpS定位的小型飞机或航空模型装载CCD数字像机可以直接、快速的获取高精度城市规划有用的信息和制作数字化影像图和矢量地图。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则采用电子平板仪加上GpS定位获取高精度的测量电子数据直接输入的计算机系统中,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GiS与CaD技术主要解决现实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问题,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进行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交通、地下管理线等)使城市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使规划师和规划管理人员更容易获取。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更紧密的结合,实现管理与设计的一体化,审批的结果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迅速的反馈给设计部门,而设计部门可尽快地将设计结果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交给管理部门,这些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因特网来完成。通过因特网可以进行规划评审,各地的专家可以在家里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专家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建筑物三维动态模型),通过网络会议交流意见,专家甚至可以实时与规划师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和设想,并可以较快地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加以证实。

2、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广泛应用CaD和GiS技术,而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改进和智能化,如笔输入技术,使规划设计师进行设计更为方便,而不影响灵感产生。设计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将数字化,使其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可以采用遥感图像直接作为背景进行设计,而各种地下管线的资料由于数据库的建立而更加方便的获得。现在比较难以得到的人口空间分布、交通流量等信息由于相应信息系统建立而能很方便地获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审批中由于规划成果的数字化,使得对各种规划成果和方案的定量分析、模拟和预测成为可能,经济可行性分析也更为方便,促进规划决策的科学化。通过因特网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划设计专家共同合作完成设计也将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构建了一个不受规划师的空间分布制约的虚拟设计事务所。

3、公众参与公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4、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在信息时代,电子游戏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城市规划方面的游戏软件将出现,可以对规划设计与审批及城市建设过程进行模拟,使城市规划学习及城市规划的宣传与教育通过玩电子游戏的过程来完成。

四、结语

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国际化的步伐,城市日益融入全球的概念框架之中,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型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城市信息化将为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和全球城市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城市信息化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这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

总之,城市信息化是城市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城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将在城市中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基础的信息化给城市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因此,在21世纪,城市的发展任务和模式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信息化是城市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城市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字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城市信息化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热点问题,因此,城市信息科学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庭伟,迈入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城市规划,2000,(1)

[2]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