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06

能源动力方向篇1

关键词:能源动力工程;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p7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能源动力工程主要是以物理热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点研究对象是内燃机与一些新型动能设备,广泛使用在环境学、计算机、机械工程、微电子领域、工程力学等知识领域,研究怎样将燃料中的能量转换成低污染或是无污染、清洁、高效的动能。石油与煤炭是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石油和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寻新型可再生的节能能源。文章对动力能源工程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动力能源工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为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动力能源工程的重要性

动力能源工程是每个国家经济与发展的主要物质保障,是保证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平的逐渐加强,对能源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通常来讲,能源的消耗量一般和国家的生产总值成正比。能源通常是指动能,生产的产品越多,所需的能源就越多,社会经济发展的就越快,国家就越富裕,民众生活水平就越高。

动力能源工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直接关系。我国是人口大国,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为了解决我国民众的生活问题,因此要努力发展农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很多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机械化的设备,这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支撑。为了确保农产品有较高的产量,就要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能源,所以,在也可以说棉花与粮食的大量增产是能源换来的。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是用能源换来的:包括,生活中人们穿的各种纤维衣服;居住中使用的各种建材;调节室内温度的各种设备;为了工作和生活的照明设备;以及家用电气设备;出行时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生活中的各种娱乐活动等,这些都要依靠能源。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倘若没有能源,将什么事都做不了。

能源动力工程还和国家安全有直接关系,例如国防中使用的各种武器设备,这些武器在使用时都需要使用能源,例如战舰、飞机、潜艇、远程导弹、坦克等。倘若没有最够的能源,国家的安全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也不能使经济建设平稳发展。所以,动力能源工程与国民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关联。社会需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需要提高,民众的生活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能源所占据的地位就显得极其重要,一定要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保证国家安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情。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呢光棍生产量最在世界排名中位列首位,在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人实际占有的能源只占发达国家的10%左右,同时我国使用的能源多为煤炭,对环境有着较大污染,使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但发达国家每人使用的煤炭量只占有能源的25%。经年来,我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生产,石油、煤炭都发生了严重的短缺。能源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式可选:第一,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第二,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动力能源工程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环保意识,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保力度,提高环保制度的法制建设。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并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倘若没有一种能够长期使用的能源以及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那么社会将很难继续发展,人们也将失去可以发展与生存的基础。我国为了使四个现代化得以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考虑环境与能源,绝不能为了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其次,要对环境进行严格管理,一切扩建、技术改造、改建、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新建等建筑工程的建设,都要严格遵守环境评价,防污染的使用设备一定要坚持和建筑工程主体一起投产、施工、设计的制度;第三,要积极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淘汰了传统设备,严禁生产污染严重、消耗能源多的产品;第四;要加强投入环保资金;第五,要提高环保制度的法制建设,按照国家规定对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将保护环境建设在法制前提下。

(二)加强对能源的使用率,使周围环境得到改善。

1、大型化的工业锅炉。我国约有60万台用作工业生产的锅炉,因为这些锅炉的污染大、效率低、耗煤高、容量小,因此锅炉平均热效率只有60%左右,对煤炭的年损耗约有4亿吨。发达国家每台锅炉的容量一般为30到130吨,自动化、机械化水平高,除尘效果好,所以热销高,对周围的环境污染较少。所以,我国要使用一些热点联合供应,分片供热或是集中供热系统来代替分散的小锅炉,这样即有助于减少煤炭的损耗,还有助于优化周围环境。

2、现代化的火电机组。我国火电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的75%,自进入21实际,我国的火电机械容量已经超过3亿千瓦,然而供电时所损耗的煤炭比发达国家高处1/3,主要因素是火电机组的机械设备落后,工作效率低。所以,要将这批机组改造成中压中容量,淘汰小型低压机组,同时发展与完善300到800mw超临界与亚临界机组,逐渐将电场的供热效率提高到40%,同时加强对超超临界大型机组的发展,将电厂的供热效率提高到45%。

(三)使用煤炭清洁技术。

1、在燃烧煤炭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包括:先对煤炭进行洗选处理,然后除去或是减少煤炭中含有的矸石、灰分等杂质,洗选处理效率要达到95%以上;加工民用煤炭时,用机械设备将低品位煤炭与粉煤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煤炭制品。

2、煤炭燃烧后对其进行净化。使用干式或是湿式脱硫法,其使用效率高达90%;在大型电厂中使用静电除尘的方式,除尘率高达99%。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动力能源工程对可再生资源的研发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新世纪开始,伴随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了顺应时代需求,人们开始找寻新型可再生资源。新型能源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问题。因此,今后要重点研究动力能源,将其应用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宋小亮,等.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J].创新科技,2011,15(03):174-176.

[2]叶寒栋,李宇红,叶大均.能源动力工程的总资源评价方法[J].重庆环境科学.2013,09(10):180-182.

[3]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J].动力工程,2010,11(03):142-145.

能源动力方向篇2

1常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对供电的质量、连续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保证供电连续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采用。国内外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目前广泛运行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无论采用电磁式、整流式、晶体管、集成电路甚至微机等任何手段来实现,都只能实现当工作电源消失时将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并只能动作1次。工作电源恢复正常供电后必须人为转向操作,以调整到原始运行方式,在此之后备用自投装置才能重新复位,并且也必须人为进行,即装置本身不具备自适应功能,无法真正满足综合自动化的要求,并使无人值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2本方案的构成

本方案除包括常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全部功能外,还具有自动转入逆向运行使电力系统在条件满足时自动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下运行的功能。装置投入运行后,能够自动识别和判断所处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自适应地进行装置本身运行方式的自动转换:

正向方式——以常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方式运行;

逆向方式——以系统自动恢复装置方式运行;

退出方式——系统既不满足装置正向运行条件也不满足装置逆向运行条件。

上述过程自动实现,无需人为干预。即当需要它起备用自投作用时,以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出现和工作,可完全取代传统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而当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动作后或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后满足装置的逆向运行条件时,则能自动识别其变化并自动进入闻向运行方式,以系统自动恢复装置出现,并在所处的电力系统符合条件时将电力系统自动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一般为原设计的运行方式)下运行。当装置所处的电力系统不具备2种正常工作条件时,装置将自动退出运行并发出相应信号。由于装置可自适应地进行本身运行方式的自动转换,并且有可互联成系统的通讯网络接口,可方便实现三遥,无需任何人为干预,因此满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需要,也使无人值班真正具有了意义。

3本方案考虑的几个问题

为使本方案构成的装置可靠、灵敏、快速并且有广泛的通用性,我们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着重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电力系统常见的几种备用方式下方案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2)已有pt及不增加pt反而要减少pt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3)怎样简单而有效地实现传统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具有的功能;

(4)在不增加pt反而要减少pt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现装置的逆向自动恢复功能;

(5)减少pt后可能给系统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6)装置抗干扰性能;

(7)装置本身与其它装置可能的扩充、互联和升级;

(8)装置与整个变电站综合(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有效衔接。

4本方案的运行方式分析

4.1备自投的基本方式和动作判据

通常情况下有2种最基本而常用的备自投方式:一种方式是2个工作电源互为备用,称为暗备用,也叫母联备自投;另一种方式是正常情况下备用电源不工作,称为明备用,也叫线路备自投。为简单起见,我们仅就这2种备用方式,并且以暗备用方式为重点进行讨论。

备自投通常采用失压或失压加欠流判据。本方案构成的系列装置除具备常规备自投功能外,还具有系统自动恢复功能。仍采用失压或失压加欠流判据。为了能够实现系统自动恢复,本方案构成的系列装置在有无电压判断上除有传统的pt采集电压外,还引入了带电显示器接点模式。通过带电显示器接点的状态可判断出相关设备(进线或母线等)的带电状况。装置中如不用电流,电流端可以悬空。

4.2备用电源自投自复装置工作原理

(1)正向运行,即传统的备自投运行条件:

①ub1>u1y,ub2>u2y,即2段母线电压正常;

②il1<i1g,il2<i2g,即2段母线及出线上均无故障;

③母线断路器qfb处于断开位置,即2段母线独立运行;

④两进线断路器qf1和qf2均处于合闸位置,即2条进线分别独立地向2段母线供电。

(2)正向动作,即传统的备自投动作条件:

①装置处于正向运行状态;

②ub1<u1d或ub2<u2d,即ⅰ段母线或ⅱ段母线中的一段失电;

③il1<i1w或il2<i2w,即失电母线进线侧欠流;

④ub2>u2y或ub1>u1y,即另一段母线电压正常;

⑤无手动(或遥控)跳闸和外部闭锁。

(3)逆向运行,即原工作电源自动恢复,系统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的条件:

①ub1>u1y,ub2>u2y,即2段母线电压正常;

②分段断路器qfs处于合闸位置;

③进线断路器qf1(或qf2)处于断开位置,而qf2或(qf1)处于合闸位置。

(4)逆向动作,即原工作电源自动恢复,系统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

①装置处于逆向运行状态;

②失电进线电压恢复正常;

③il1<il2,il2<i2g,即2段母线及出线上均无故障。

综上所述,装置在上电或复位后的运行全程内,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判断,若系统满足自投(正向)运行条件,经15s延时,装置自动进入正向运行方式。这种情况下,如工作电源消失,装置将按传统的备用自投工作模式,跳开失电母线进线断路器,并在确认进线断路器断开后,合上分段断路器,自动投入备用电源,继续向失电母线供电。这一工作模式对互为备用的电源是双向的。若系统满足自复(逆向)运行条件,经15s延时,装置自动进入逆向运行方式。这种情况下,如失电的工作电源恢复,装置将以传统备自投工作方式的逆向方式动作,先跳开分段断路器,并在确认分段断路器断开后,投上原失电进线断路器,自动恢复工作电源,使系统恢复到原始运行方式。这一工作模式对互为备用的电源也是双向的。若系统既不满足自投(正向)运行条件又不满足自复(逆向)运行条件,经2s延时,装置将自动退出运行状态。装置的运行方式(退出、正向运行或逆向运行)及动作状况等均在就地(装置本身)显示并可通过通讯网上传。

能源动力方向篇3

关键词:自动投入自动恢复自适应三遥带电显示装置

1、常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对供电的质量、连续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保证供电连续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采用。国内外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目前广泛运行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无论采用电磁式、整流型、晶体管、集成电路甚至微机等任何手段来实现,都只能实现当工作电源消失时将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并只能动作1次。工作电源恢复正常供电后必须人为换向操作,以调整到原始运行方式,在此之后备用自投装置才能重新复位,并且也必须人为进行,即装置本身不具备自适应功能,无法真正满足综合自动化的要求,并使无人值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另外,常规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对工作电源和备用电源有压或无压的判断取自pt,对一次设备的小型化和无油化不利。国内各厂家研制生产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均是如此。国外同类产品也多是仅能实现单一备用电源自动投入的功能。部分装置虽具有逆向使系统自动恢复的功能,但所见文献及实际装置仍都是以传统的电压判据为基础实现的,不仅工作电源(如工作母线)上需要pt柜,各进线或备用电源上也需要pt柜,即在进线断路器电源侧两端需各装设1个pt柜,并且仍由电磁元件实现,接线繁琐,体积庞大,实现困难,不能满足综合自动化及无人值班的要求,技术和经济上也不适宜于我国国情。

2、本方案的构成

本方案除包括常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全部功能外,还具有自动转入逆向运行使电力系统在条件满足时自动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下运行的功能。装置投入运行后,能够自动识别和判断所处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自适应地进行装置本身运行方式的自动转换:

正向方式——以常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方式运行;

逆向方式——以系统自动恢复装置方式运行;

退出方式——系统既不满足装置正向运行条件也不满足装置逆向运行条件。

上述过程自动实现,无需人为干预。即当需要它起备用自投作用时,以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出现和工作,可完全取代传统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而当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动作后或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后满足装置的逆向运行条件时,则能自动识别其变化并自动进入逆向运行方式,以系统自动恢复装置出现,并在所处的电力系统符合条件时将电力系统自动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一般为原设计的运行方式)下运行。当装置所处的电力系统不具备2种正常工作条件时,装置将自动退出运行并发出相应信号。由于装置可自适应地进行本身运行方式的自动转换,并具有可互联成系统的通讯网络接口,可方便实现三遥,无需任何人为干预,因此满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需要,也使无人值班真正具有了意义。

本方案对有压无压的判断既适用于传统的pt采集电压的方式,也可采用改进后的带电显示器实现,无需为该装置专门设置pt间隔,可减少设备总数量和总投资。特别是应用于非计费的城市中心配电所或开关站,每段母线还可省去1个pt柜,不但可使中心配电所或开关站无油化和减少设备的总投资,还可减少中心配电所或开关站的占地面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本方案考虑的几个问题

为使本方案构成的装置可靠、灵敏、快速并具有广泛的通用性,我们对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着重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a)电力系统常见的几种备用方式下方案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b)已有pt及不增加pt反而要减少pt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c)怎样简单而有效地实现传统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具有的功能;

d)在不增加pt反而要减少pt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现装置的逆向自动恢复功能;

e)减少pt后可能给系统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f)装置抗干扰性能;

g)装置本身与其它装置可能的扩充、互联和升级;

h)装置与整个变电站综合(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有效衔接。

4、本方案的运行方式分析

4.1备自投的基本方式和动作判据

通常情况下有2种最基本而常用的备自投方式:一种方式是2个工作电源互为备用,称为暗备用,也叫母联备自投,如图1a所示;另一种方式是正常情况下备用电源不工作,称为明备用,也叫线路备自投,如图1b所示。为简单起见,我们仅就这2种备用方式,并且以暗备用方式为重点进行讨论。

备自投通常采用失压或失压加欠流判据。本方案构成的系列装置除具备常规备自投功能外,还具有系统自动恢复功能。仍采用失压或失压加欠流判据。为了能够实现系统自动恢复,本方案构成的系列装置在有无电压判断上除有传统的pt采集电压外,还引入了带电显示器接点模式。通过带电显示器接点的状态可判断出相关设备(进线或母线等)的带电状况。装置中如不用电流,电流端可以悬空。

4.2备用电源自投自复装置工作原理

a)正向运行,即传统的备自投运行条件:

1)UB1>U1Y,UB2>U2Y,即2段母线电压正常;

2)iL1<i1G,iL2<i2G,即2段母线及出线上均无故障;

3)母线断路器QFB处于断开位置,即2段母线独立运行;

4)两进线断路器QF1和QF2均处于合闸位置,即2条进线分别独立地向2段母线供电。

b)正向动作,即传统的备自投动作条件:

1)装置处于正向运行状态;

2)UB1<U1D或UB2<U2D,即Ⅰ段母线或Ⅱ段母线中的一段失电;

3)iL1<i1w或iL2<i2w,即失电母线进线侧欠流;

4)UB2>U2Y或UB1>U1Y,即另一段母线电压正常;

5)无手动(或遥控)跳闸和外部闭锁。

c)逆向运行,即原工作电源自动恢复,系统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的条件:

1)UB1>U1Y,UB2>U2Y,即2段母线电压正常;

2)分段断路器QFS处于合闸位置;

3)进线断路器QF1(或QF2)处于断开位置,而QF2或(QF1)处于合闸位置。

d)逆向动作,即原工作电源自动恢复,系统恢复到原有运行方式的条件:

1)装置处于逆向运行状态;

2)失电进线电压恢复正常;

3)iL1<iL2,iL2<i2G,即2段母线及出线上均无故障。

综上所述,装置在上电或复位后的运行全程内,对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判断,若系统满足自投(正向)运行条件,经15s延时,装置自动进入正向运行方式。这种情况下,如工作电源消失,装置将按传统的备用自投工作模式,跳开失电母线进线断路器,并在确认进线断路器断开后,合上分段断路器,自动投入备用电源,继续向失电母线供电。这一工作模式对互为备用的电源是双向的。若系统满足自复(逆向)运行条件,经15s延时,装置自动进入逆向运行方式。这种情况下,如失电的工作电源恢复,装置将以传统备自投工作方式的逆向方式动作,先跳开分段断路器,并在确认分段断路器断开后,投上原失电进线断路器,自动恢复工作电源,使系统恢复到原始运行方式。这一工作模式对互为备用的电源也是双向的。若系统既不满足自投(正向)运行条件又不满足自复(逆向)运行条件,经2s延时,装置将自动退出运行状态。装置的运行方式(退出、正向运行或逆向运行)及动作状况等均在就地(装置本身)显示并可通过通讯网上传。

装置的正向运行、逆向运行均可投退。装置既可用母联自投自复又可用作线路自投自复,通过面板整定。

装置也可用于图1b所示的系统,只是没有Ⅰ(或Ⅱ)段母线电压和分段断路器QFS辅助接点的开关量输入。装置运行条件中的QF1和QF2为一合一分,即一条工作,另一条备用,装置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同上。但由于哪条进线为工作电源,哪条进线为备用电源往往不明确,自复功能投入可能导致2条线路多次转跳。这种情况下可将自复功能退出。如需要自复功能,需对工作电源和备用电源进行明确定义。

上已述及,装置有压无压的判别既可采用传统pt采集的方式,也可通过带电显示器接点的方式实现。以带电显示器接点方式判别有压无压,可省去pt,有利于实现开关柜的无油化和小型化。当然,这需要对传统的带电显示器进行改造,提出如电压继电器的一些参数要求,如动作电压、返回电压、动作速度等。这种新型的带电显示装置结构上与传统的带电显示器完全相同,只是按要求给出开合接点而已,并已由华联公司与有关厂家研制成功,价格低廉,适宜于广泛推广应用。

能源动力方向篇4

三、人体模型

根据人体的模型(见上期图1)所示。作用于前脚底有正压力n0和摩擦力f0,作用于后脚有正压力nh和摩擦力fho。重力w作用于重心。请注意这些力有大小,还有方向。假设有一个水平外力F作用于人体。另外,人体有一个速度vo,手有一个速度vj。因为手和上体间有相对运动,手的速度和人体的速度可以不同。太极拳讲究虚实变换。人体运动于两脚之间以实现总体的虚实变换,这个运动引起速度v0。“短劲”来自肢体间的相对运动。上体和手之间的肌肉爆发,使手相对于上体产生运动。上体的质量大,手的质量小,这样产生的低速的上体运动和高速的手的运动,可以认为是上体推动了手的运动。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这里就是说运用脊背和手间的突发运动可以克敌制胜。杨澄甫在此地又用不同的语言运用了牛顿力学。人体还有一个旋转速度(力学上称为角速度)wz,这个旋转速度也和人体的平衡及发劲有关。

读者已经猜出,这里所说的“平衡”是动力学平衡,是包括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在力学上要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即上期图1中人体的受力状态、加速度要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除了平动,还有转动。举例来说,人体将向后脚后方倒去(见上期图2)。倒去的原因是人体绕后脚的旋转,力学上由重力对后脚的力矩来驱动这个旋转。牛顿第二定律运用于转动得出转动定律。将上期图1中人体的受力和运动状态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和转动定律,我们可得到人体的平衡方程。

四、三个力源和弓步发推力

用功架来发力时,有三个力源:传递力、整体动量撞击力和相对动量撞击力。太极拳的“长劲”运用传递力和整体动量撞击力,太极拳的“短劲”运用相对动量撞击力。

第一源“传递力”将大地的支持力传递给对方。太极拳理论家武禹襄的《太极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不仅讲明了力的传递过程――起自脚、发于腿、转由腰、运至手,而且强调:借助地面将下肢稳住了,上肢才能实现攻防的意向;起于下肢的力要通过躯干传达于上肢,上肢才能将力施加给对方。其后有许多论文、专著讨论“其根在脚”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太极拳中的长劲的一部分是运用地面的力来攻击对方的发劲方法。这种传递力和速度没有直接关系,是由人体和支撑面的关系产生。设想练功时在水平方向推一堵墙(见上期图4),如果在墙上被推处有一测力器,一定可测出一个水平力。哪怕练功者和墙都不动,墙还是受到练功者给予的推力。这个推力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力是从地面来的,这个水平推力来自地面的摩擦力。如果站在冰上推墙,测力器上的推力一定很小;如果站在粗糙地面上推墙,测力器上的推力会大很多;如果后脚用东西堵住后推墙,测力器上的推力会更大。有人会问,既然推力来自地面,那为什么要练功呢?练功有两个目的:增加变化功架和保持功架的能力。

武术功架和日常生活的动作不同,功夫需要锻炼才能有成。上期图4、图5是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图5是按掌的定式,但不是按掌的全部。按掌的步法包括从坐步变到弓步的整个过程。练功要练变化功架的能力,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谓之“虚实变换”。

人体有内力,想象把腿分成很多段,在假想断面处有内力作用。这里称其为内力是因为我们把人体作为研究的体系,而内力是体系内部的力。外部对体系的作用就称为外力。如图7所示,摩擦力是外力,内力1、内力2和内力3是内力。这些内力使人体具有保持形状的能力。太极拳中练桩功、静功对保持功架很有帮助。

所以打太极拳要练在每一瞬间保持功架的能力,又要练任两瞬功架间的变换能力,这种变换能能力在力学上称为弹性。弹性是太极拳的力学特色,传统太极拳理论称为“粘连黏随”,这是杨澄甫与牛顿力学的再一次“不谋而合”。作者称其为太极拳为弹簧功。

由此可见,力确实来自地面,人体起到了一个转递的作用。所以我们称第一力源为“传递力”。“传递力”是在功架稳定的瞬间,不计人体运动时,地面的力通过人体的瞬间功架传递给对方的力。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在只有“传递力”源时弓步功的最大发力量。

上期图5是弓步发推力。设人体的质量是m=60(kg);弓步中心高度是Hz=1(m);推手时手的高度是Hj=1.2(m);前脚到重心的水平距离是Lq=0.3(m);后脚到重心的水平距离是Lh=0.5(m);摩擦系数是u=0.5。将这些数据代入平衡公式列表运算(见表1)。列表趋势表明前脚失根将为第一临界条件,由前脚失根临界条件公式算得最大攻击力为245牛顿。1牛顿等于19.8公斤,等于29.8市斤。换算后,245牛顿等于50斤。50斤是个相当可观的水平力。这力足以把一个成人打飞。这说明太极推手中把人抛出是有力学原理支持的,还可用数学来定量计算。请注意,当您能发50斤水平力时,您刚刚达到临界条件,您完全没有失稳,却可以把对手打飞。这是您吗?当然是!任何人都行。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观耄耋能御众之形……”,这里重要的是“之形”,就是功架的形状。

第二源是人体的整体动量。太极拳讲究“一动无有不动”,其攻击和防守是在肢体不断的运动中实现的。人体有速度、角速度、质量、加速度、角加速度。正如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讲的:“所谓变动虚实也,……运劲如百炼钢,……发劲如放箭,……蓄而后发……”采用力学的术语是具有“动量”。例如“靠”是太极拳的近身战术,是以胸、肩、背的动量靠击对方,威力很大。又如经典理论中对“转腰”的要求。“转腰”形成人体的旋转(角)动量,该角动量能产生很大的攻防力。太极拳中的长劲是运用地面的力使人体加速而具有动量的。该动量和对方碰撞而产生攻防力。上期图4、图5中的步形变换使人体产生向前的(平动)速度。该速度使人体具有动量,该动量使人体具有向前的冲击力。这时我们既有形状力,又加入了冲击力。假设人体的加速度是aox=3(m/s2)。将这些数据代入平衡公式中来列表运算(见表1)。列表势表明前脚失根将为第一临界条件,由前脚失根临界条件公式算得最大攻击力为81斤。如表1中第三栏所示,该攻击力由“传递力源”和“人体平动”力源产生。由于平动动量冲击力的加入,发力量增加t31(81-50)斤。上期图4、图5中的步形变换时人体不但有一个向前的平动,还有一个由向前下翻胯造成的转动。该转动使人体具有角动量,该角动量增加人体向前的冲击力。在计算中我们将角速度换算成角加速度。假设人体的角加速度是y=5(-2)。将这些数据代入平衡公式列表运算(见表)。列表趋势表明双脚打滑将为第一临界条件,由双脚打滑临界条件公式算得最大攻击力为97斤。如表1中第四栏所示,该攻击力由“传递力源”、“人体平动”和“人体转动”力源产生。由于旋转动量冲击力的加入,发力量又增加了16(97-81)斤。

第三是源于相对运动的动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人的腰脊质量大,手臂质量小,在两者做相对运动时,腰脊很小的速度可造成手臂很大的速度。太极拳令人惊叹的短劲就是由腰脊发力通过臂手打击对方的。太极拳中的短劲是运用肢体的相对运动而攻击对方的发劲方法。肢体的相对运动加速进击肢体而使其具有动量,该动量和对方碰撞而产生;中击力。假设手的加速度是ajx=50(ms-2),手的质量是mj=2(kg)。将这些数据代入平衡公式列表运算(见表1)。列表趋势表明双脚打滑将为第一临界条件,由双脚打滑临界条件公式算得最大攻击力为117斤。如表1中第五栏所示,该攻击力由“传递力源”、“人体动量”和“相对动量”力源产生。由于相对动量冲击力的加入,发力量又增加t20(117-97)斤。

由表1可见,弓步的最大推力随多源的使用而增加。传递力源将地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通过人体直接传递给对方变成推力,人体功架要能够保形才能传递力。为简化计算,力学上把人体简化为刚体,即有无限的传递功能。实际上,人体的保形功能需要体能和锻炼。整体动量力源来自人体的整体运动。做弓步时后腿撑前腿弓以让人体产生一个向前的平动速度,同时胯向前下翻转以让人体有一个角速度。这两个动量总称为整体动量,整体动量和对方碰撞产生冲击推力。相对动量力源来自人体本身肢体间的相对运动。例如太极拳的“左搂膝拗步”,右掌由右后相对于上体向前方中部运动,右掌是攻击器,上体是反冲器。这个相对运动使右掌具有较高的速度,该速度和手的质量相乘就是相对动量,相对动量和对方碰撞产生冲击推力。由此可见太极拳之所以强调“虚实”,是因为“虚实”的精髓是变化,是运动。由此也可看出太极拳之所以强调“全身运动”,是因为“全身运动”包括形状到位(到位还要保形)、整体运动和相对运动。

能源动力方向篇5

[关键词]创业资源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创业绩效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管理型”经济转向“创业型”经济。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一国经济或地区繁荣的基础。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以创新为本质的创业成为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近年来,中国创业活动相当活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转型期的中国,创业在推动创新和促使产业升级,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它在推动产业升级与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并非所有的创业者最终都能获得成功。中国创业企业存在着关闭率高的问题,而且创业理论研究滞后,不能有效地指导创业实践。我国又处于机会型创业活动不断增加阶段,而特定的规律源于特定的环境,源自发达国家的创业理论是否还适合应用于中国特色下的创业实践,这是一个需要学者再深入研究检验的问题。本文试图在中国云南省情境下构建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的模型,验证在引入前置变量资源整合能力后,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关系问题,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导向、创业绩效起到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资源整合能力

创业资源在未整合之前大多是零散的,要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转化为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还需要新创企业运用科学方法将不同来源、不同效用的资源进行配置与优化,使有价值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1+1>2”的放大效应。在对资源整合能力的定义上,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以及不同的出发点,给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马鸿佳(2008)认为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在创业过程中,以人为载体,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资源的识别、获取、配置和利用主体能力。并从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两个方面加以讨论。现有的研究,无论是从创业主体、还是资源整合过程等视角来研究资源整合能力,尽管其概念描述不一样,但内涵是一致的。本文所探讨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新企业在创建与成长发展过程中对组织内外可获得的一切资源进行选择、吸收、配置与利用的能力。

2.创业导向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创业导向作为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创业导向最早来源于战略选择视角,刻画的是企业为了追逐机会或扩张而采取的一种富有前瞻性、勇于创新的决策模式。引入创业导向这一概念后,战略管理研究中创业的基本问题就由创业的内容逐渐转向创业行为选择研究,探讨创业过程中有效的创业决策就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创业导向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并带来巨大收益,但对于创业导向的概念如何定义以及如何划分维度进行测量,至今还存在着争议。学者们对各个不同的维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和验证,发现有些维度之间是重合的,概念之间只是描述不同,这使得在现实的对维度进行测量时难以有效区分。无论是将创业导向划分为三维度或五维度,在对创业导向进行研究时,都应将其包含所有的要素考虑进去。创业导向概念是由多维度构建的,对其进行划分应使各个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互斥性,而不是联动的。

3.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是创业理论研究的热点。它是对组织目标的一种衡量,通过绩效来衡量新创企业的运营水平和创业活动的成效。当前学者对创业内涵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解。即“绩效是结果”,“绩效是行为”以及“绩效是能力”(蒋跃进,2004)。①绩效是结果。该观点认为绩效就是组织工作的产出成果。这种基于结果的观点更易于用客观标准来衡量。大多数学者对该观点表示认同。Bernadin(1995)指出绩效是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最为密切。②绩效是行为。Campbell(1990)认为企业结果由于易受其它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从而应该区分开。绩效是行为而不是结果。③绩效是能力。能力是实现组织价值的手段,所以,不同的结果会通过企业不同的能力来实现。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很少有人研究创业绩效理论,但是可以通过以往的一些文献侧面来了解创业绩效。对于创业绩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4.模型设定与假设提出

对早期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已对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创业绩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加以概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的结论.创业导向是优秀创业企业的所具备的一个重要特质。创业导向已经成为创业研究领域中的热点。目前,学者们普遍支持创业导向具有创新性、先行性与风险承担这三个独立维度。对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不同情境下,大部分实证研究支持了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和途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学者们通过引入前置变量,研讨创业导向对绩效的关系。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创业导向三个维度中,创新性指的是企业支持和致力于那些新想法、新产品和服务、新技术以及创意等实验和创造性活动的创业行为倾向。企业的创新性度越高,其对产品的研发速度就快,引入产品或服务的周期就短,从而可以把握好新的机会。先动性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前瞻性视角以及寻求机会的行动(Lumpkin1996)。先行的企业往往可以在经营过程中获得先发优势。风险承担这一维度体现的是企业不顾结果大胆行动抓住市场机会的意愿(Lumpkin和Dess,1996)。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也就是其所包含的维度对创业绩效的综合影响。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以往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创业导向以及它的各个维度对创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创新性对创业绩效有着正向影响

H2:先行性对创业绩效有着正向影响

H3:风险承担对创业绩效有着正向影响

独特的资源配置结构使创新性更强。而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具备创新性的企业会引入新产品或新服务以获得高额利润。资源整合能力越强,将使企业先动策略获得相对的时间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将影响着企业对外部风险的态度。因为资源整合能力越强将使企业的大胆行为更添胜算,使其在捕捉商业机会时具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对资源整合越有效的企业往往会制定风险较大的但能带来高绩效的创业决策。因此本文认为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导向呈正相关关系,并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者资源构建能力越强则创新性越强

H5:创业者资源构建能力越强则先行性越强

H6:创业者资源构建能力越强则风险承担越强

H7:创业者资源利用能力越强则创新性越强

H8:创业者资源利用能力越强则先行性越强

H9:创业者资源利用能力越强则风险承担越强

新企业资源构建能力越强,就会使组织内各类资源的流动性增强,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提高资源的流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约束困境。因此,对新创企业来说,提高资源构建能力对提升新企业绩效有着积极影响。资源构建过程中涉及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对企业所识别已获得的分散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创新性的优化配置资源将剥离那些无效资源,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资源,形成企业一种内化能力,将企业的可用资源平台拓展开来,有利用新企业绩效水来的提升。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0:资源构建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假设11:资源利用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由以上假设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模型,见图1.

三、问卷设计

1.样本及其特征

问卷设计是开展实证研究的第一步。根据研究的内容,进行初步调查,对自选的几家云南省新创企业进行了访谈,涉及到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等方面问题。其次,确定问卷的形式,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七标度打分法。依“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些不同意;4-不好说;5-有些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进行打分。样本的一些统计特征如下表所示。表3.1是调查企业所属的行业类型,表3.2是调查企业的性质。

2.变量度量

资源整合能力包含两个维度,分别是资源构建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即新创企业能组织内外环境中资源识别、获到以及优化配置的资源构建能力和对已组织好的创业资源进行激活的资源利用能力。创业导向是企业在进行决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创业精神的战略决策风格,表现为为了追求企业高效益和高发展,而非常具备创新意识、勇于承担风险以及敢做市场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创业导向也充分反映了新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变量内涵,本文将创业导向分为创新性、先行性和风险承担三个维度。创业绩效变量的度量采用Chandler和Hanks(1993)研究中的问卷并作适当的修改而来,测量指标主要从创业绩效的成长性和获利性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数据收集

在问卷设计后,便开始数据收集工作。本次调研主要以云南省的中小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地点位于高新开发区,科技园等。总共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了215份,问卷回收率为86%,剔除无效问卷9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为82%。并对问卷内容的保密性作出承诺,当然如果企业需要的话,可以把问卷调查分析后所得到的结果反馈给企业。

五、数据分析

1.因子分析及可靠性检验

信度分析用来检验变量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李怀祖(2004)指出Cronbachalpha>0.7表明内部一致性较高,问卷的调研程度较高。荣泰生(2009)认为Cronbachalpha值大于等于0.70时,属于高信度;alpha值小于0.70,且大于等于0.35时,属于尚可;alpha值小于0.35则为低信度。本文采用alpha值作为测试信度的标准。本文研究变量的度量指标是在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来的,问卷的内容效度达到了研究的要求。因此本文主要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对该效度的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中的主成份分析法,通过最大变异直交旋转因子,并按照因子特征值大于1以及各个问项载荷量只在单个因子里大于0.5的标准来萃取因子。结构效度又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可采用因子分析的载荷量来判断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问项载荷量大于0.5的都归结成一个因子。在同一因子里,其所对应的问项的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5,就可认为此变量的收敛效度好。而在对区别效度的检验方面,该题项在其所属的因子中,其因子载荷量要大于0.5,而在其它因子上其载荷系数小于0.5。表5.1是因子分析的结果。

2.假设检验及结果

本文采用amoS17.0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数据检验,总体拟合指标见表5.2。表5.3是假设的实证检验结果。

六、结论

通过以上对模型的检验,发现其中7条假设获得了通过,符合之前所进行的理论假设要求。还有另外四条未获得通过。资源构建能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未能获得支持。未能获得通过的原因可能是:首先新创企业成立以后,面对资源约束的困境,获得资源只是第一步,但这不能让企业就获利,只有将资源转化为组织能力后,才能有效提升绩效。其次也说明,仅仅从外部环境中获得所需的资源还是不够的,还需将资源配置优化好,转化为能力,与企业战略相匹配,通过采取创新性、先行性与风险承担等创业导向战略来为企业带来利润。资源利用能力对创新性与风险承担未能获得通过。企业在形成自己能力后,具有一定的刚性,而创新性与风险承担都需要采取大胆,冒险的行为去把握机会,对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企业调整自己的能力。而企业现有的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适应这种战略倾向。风险承担对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未能通过。仅仅敢于承担风险而采取冒险行为,虽然高回报,但也是高风险的,要想获得成功,还需考虑企业其它组织因素。

本文从基于资源的企业战略管理视角,尝试研究了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为我国新创企业在经济转型期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解决新进入缺陷和资源约束、增强新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获得持久竞争优势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ShaneSa,Venkatar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hipasaFieldof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0,25:217-226

[2]Kirznerim..perception,opportunityandprofit[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9

[3]timmonsJa.newventurecreation:entrepreneurshipforthe2lstCentury5th,edition[m],mcGraw-Hill,1999

[4]adler,p.S.,andKwon,S.w.,2002,“Socialcapital:prospectsforanewconcept”,

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Vol.27,no.1,pp.17-40

[5]amabile,t.m.,1983,theSocialpsychologyofCreativity,newYork:Springer-Verlag.

[6]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0,18-46

[8]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133

能源动力方向篇6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交通大学新能源研究所,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孙丙香对谈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发展与前景。

我们日常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指除传统柴油、汽油之外的其他方式,比如使用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燃气为燃料的都算新能源汽车。通常业内渐渐缩小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近日,在国家科技部所制的十二五规划中,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特指为电动汽车。据孙丙香介绍,电动汽车一般分为三种类别: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其主要原料为有氢燃料),这三种电动车中燃料电池的成本最高。因而国内目前对燃料电池车的研究力度不大。

目前,北京交通大学所研制成的电池管理系统在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2010年占国内市场50%以上;此外,北京交通大学还设计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以及广州亚运会充电站等国内的大型充电站以及基于多种电力来源(可再生能源、储能)的北京乘用车以及上海漕溪示范充电站。

在高校专业设置上,对于研究生报考条件而言,目前,电力、电子学相关方向的导师比较偏爱充电设备专业的学生;而电池方向则是一门交叉学科,电气、电化学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报考,最近几年北京交大电池方向研究生非想招收热力学专业的本科生,因为目前导师们正致力于将电池外形、内部反映机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热力学的学生报考电池方向又有一定难度,所以孙丙香建议最好是保研或者导师推荐的形式。这个专业主要是看学生动手能力。

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很高,以北交大为例,本科就业率是100%。北京交通大学的新能源研究所有120名硕士生,28名博士生。其中,60%的学生选择了风电、太阳能方向进行研究,剩下40%的学生选择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成组应用方向。研究生学生毕业后,有10%的学生选择了读博;大部分学生去了相关研究院、研究所,包括航天二院、电科院、铁科院、天津汽研院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去了公司,如福田汽车、普天新能源、西门子、华为等等,在那里干的工作主要涉及研发、技术支持、销售。有时候,导师推荐就业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就业方式,且导师推荐就业的成功几率会比同等条件下学生自己找工作的几率更高。

谈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时间,按电池价格下降和燃油成本上升的历史数据测算,孙丙香估计起码还有八年才能达到油电持平,“四年是电池的一个周期,八年就是两个电池周期,等到第三个周期时,电池成本大概才能和燃油车的成本持平。另外电动车技术有没有很大的突破还需要看比如电池、电机等特别是电池技术会不会有很大突破,但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很值得做。”孙丙香笑着说。

tipS1: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著名企业

电机类:大洋电机,上海电驱动,上海大郡,精进电动等;

电池类:北大先行,中新国安(盟固利公司),比亚迪,atL、洛阳天空、普莱德等;

电池储能类:北京市亿能通电子有限公司、力高公司、东莞的赛微微电子公司。

tipS2:车辆工程专业VS电气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是关于整车的研究,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研究对象为影响一辆整车性能的主要构成。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面含有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技术、电机与电气、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生阶段,一个专业下面又会分出好多研究方向,比如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又有大功率电源、动力电池充电机、风电并网变流器等方向。

tipS3:著名高校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汽车系是我国最早设置汽车专业的大学,目前他们在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科研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学院主要侧重于北京电动商用车的研究;

能源动力方向篇7

一、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1.一个力提供向心力

图1例1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受到地球的引力的作用,人造卫星为什么不像树上的苹果落向地球,这是因为()

(a)人造卫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受力的作用了

(B)人造卫星受平衡力作用,合力为零

(C)人造卫星受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使卫星做圆周运动

(D)人造卫星特殊,其他星体对人造卫星有吸力

解: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地球的一个引力作用,因物体做圆周运动必定有一个力提供其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则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引力全部提供其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故答案选(C).

点评:以地球为参照,月球受到地球的一个引力作用却不落向地面,原因是引力全部提供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几个力的合力或是某个力的分力来提供向心力

例2如图所示,在双人花样滑冰运动中,有时会看到被男运动员拉着的女运动员离开地面在空中做圆锥摆运动的精彩场面,质量为m的女运动员做圆锥摆运动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约为60°,重力加速度为g,估算该女运动员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及男运动员的拉力.

点评: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所有运动模型中应用广泛,在圆周运动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时,这两种方法经常要灵活运用.该例从力的合成角度看是两个力的合力提供女运动员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从力的分解看就是男运动员的拉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提供女运动员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二、向心力可以由弹力提供,也可以由其他性质的力提供

1.重力提供向心力

例3汽车在拱形桥行驶,拱形桥的半径为R,要使汽车一直在桥面上行驶,求经过桥的最高点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能源动力方向篇8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特点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6-0160-02

伴随我国的现代化转型的成功,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国家渐渐显露出发展优势,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还需要对以自由竞争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环境进行适应。在新的环境和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应该努力探索关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比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新型管理内容。以下就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

一、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对人才的重视,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注重人才个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并进。以现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来看,大多企业利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办法,对企业自身人力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分析、调整;其中包含有人才的招聘、培训、晋升、轮岗、工资等,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以人才为依托的智力支持与知识复用水平的可靠应用,对企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估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从作用方面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人力资源规划作为前提、奠定基础,如此才能让管理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因而它具备先导性、全局性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对企业战略加以分析,促进目标的具体化设计与完成;通常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内容涉及到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任务陈述,与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比如人口、科技、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就是对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方法的确定、对人力资源需求量的规划等,保障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

人力资源规划虽然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比如战略性、企业文化适应性、个人发展持续性等。

(一)战略性

从全局看,人力资源规划本身就是企业战略部署与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它具有战略性的特点。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整体研究,来合理推动或促进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重点在于激活企业人才的活力、人才的知识复用水平;另一方面,这种战略性规划要求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一致,而且要求企业在外部社会、法律环境的约束下进行进一步的跨年度计划等;另外,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调整需要与国家、地方相关的人力资源政策调整保持步调上的一致,比如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需要提供支持的安定、成长及持续原则。

(二)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核心凝聚力。所谓企业文化核心即在于企业价值观,通常而言指向于积极向上、创新求实,符合实际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表现方面,要求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就是要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对企业文化的应用、理解、融合、渗透,以此让企业经营显出自身独有的特征、特色,最重要的是通过软实力、真正的内在价值来达到一种组织力、约束力,让人才心向往之,共同推进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三)与员工个人发展相契合

现代企业关注人才、理解人才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它也认识到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对于实现自我价值或抱负的心理;加之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市场竞争激烈的增强,使得企业在一种主动、被动双重压力促进之下,重新认识到个人、企业的共同发展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它的原理基于向同一方向用力。因而企业在忠诚度、待遇、晋升制度等方面,人力资源规划都会在面向企业总体计划完成的同时将员工方面的发展计划与之联合起来,构建起个人、企业间的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关系。

三、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规划中主要存在目标、方法、效率、非计量因素、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

(一)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整体发展的一个部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相当大,然而实际的企业发展中,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存在规划不清晰的现象。比如对未来发展的方向估计不足,对未来核心人才的评估较差,这表明企业对于市场的调查研究、行业的前景分析评估能力不足,因而也造成了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目标方向的模糊,未能从整体上或全局方面,设置一个明确化的目标,给予企业人力以导向等。

(二)制订方法差、效率低

规划方面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对各部门情况进行沟通、协调、了解,归纳出具体的人力资源需求,制订合理的规划计划;但实际的发展现状说明,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注重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而缺乏真正的调研精神,而且在需要论证与给出充分依据的地方较为含糊,造成了可操作性方面的疑虑,所以执行力相对减弱,工作效率也明显降低。

(三)人力资源控制较困难

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在于流动性,企业人才流动也是如此,原因在于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存在不可量化的非理性的一面,如意外事件、猎头公司、个人情绪等都容易对整体规划产生负作用;在这方面有时定量分析很难达到,所以需要更多的疏导性方法,但通常企业所采取的淡旺季或生意好坏裁员法、增编法,表面上看是得到了一时的利益,但因流动成本、规模累积等,让人力资源控制失去了信任力或者控制力,与企业文化发展相悖,所以人力资源控制相对困难。

(四)准确性差,操作性不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从现在来看它依然活跃,给企业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所以企业战略调整方面,离不开对于市场的考虑,但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部门或人员,对市场的了解较少,未进行一些较为专业的数据调研与分析,而且往往因滞后性而使规划的精准性受到影响,加之企业在各种环境下的不确定性的增加,更给企业战略规划中增添了诸多阻碍因素;另一方面,大多企业存在盲目规划的现象,有时对于规划所要求的实践性未能充分考虑或者对规划方案评估不够,结果往往不理想,浪费了诸多资源。

四、解决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的策略

解决人力资源规划问题,需要从长计议,应该利用现代管理思维中的系统论原理、知识复用水平与人才结构配置等相关知识,展开战略性的分析与研究。比如在战略目标的设置上需要做到总目标、中目标、小目标的一致,再比如在当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知识推动社会迅猛发展的潮流中对于信息技术与相关数据系统的设置与应用,以便提升工作效率,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规划这一优势。最重要的是对于相关管理者的培训、团队的建设、制度的全面化、可操作性考量与应用。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动性越来越大,对于未来的希冀也是每个企业心向往之的发展动力。要在动力的基础上,增加前瞻性与远大目标,从而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调节器与杠杆加以更好的运用。

(一)明确战略目标

首先,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做好前提保障,使企业战略目标明晰化,再对应性地进行战略分解,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任务,然后再制定出人才需求计划、招聘计划等,让全局引领局部,让部分各就各位,并形成一个与之相配套的系统;其次,对于行业未来的定位、运营策略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人才对等。

(二)完善信息系统

管理层的领导与决策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至为关键,所以要求管理者在做各项工作时,尽可能的准确、及时、有力、信息详实,这样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所以,建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可能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客户、业务、市场进行深入了解、调查、分析、记录数据,并加以分析、预测,做出企业发展走向图、行业发展趋势图,尽可能地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模式转向动态化,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通过体系化的思维,将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系统化整合,并构建起一个有效的可供实时分析、运用的完善化信息系统,以此为人力资源规划制订工作提供依据,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增加轮岗,重视落地工具

首先,轮岗不但可以让企业员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发现自身的特性,也能够很好地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对人力资源规划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该认识到综合、整合、全体的作用,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各种事物间的关联性非常大,真正构成了人们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模式,分工已经渐渐向着整合方面转移,各学科间的跨界研究,造成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训练,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增加轮岗来达到人才的优化、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灵活度。

第三,建立起一个具体的落地计划,也就是实践计划或执行体系。因为从总体上看,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在于变,每天都有新事物、新想法,当这种变化特征在现实的人力资源规划中被忽略时,人才的流动性也会增加。因此企业发展中应该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发掘,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这方面包括专业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培训、轮岗、导师带领制、项目锻炼尝试等。

(四)制定规划要有弹性、前瞻性

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设置有弹性、前瞻性强的计划,不但要考虑到企业未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还需要从市场角度、外部环境角度积极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及时评估,包括现有人才存量、核心人才存量、培养阶段、可用人才等。目的在于满足企业的项目或人才调整,以及企业在未来的扩张或者向其它领域进军。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化性、不确定性,设置有弹性、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也是企业降低风险的一个重要办法。

总而言之,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注重人才关键性作用。我国鼓励创新,并且以创新发展为目标,这无疑给各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策支持;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干预的不断减少,给企业留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企业应该增加自信力,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尽可能的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信息系统、增加轮岗,制定有弹性、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如此才能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使其更好地向国际发展之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郭卉,刘妍妍,王乐.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5).

[2]张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5).

[3]于明升.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5(8).

[4]杨桂兰.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J].现代经济信息,2014(8).

[5]李明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2).

能源动力方向篇9

关键词:主导课程资源问题设置过程组织方法引导

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经历某一过程(如探究、观察、调查、阅读等)的本身就是学习目标之一,显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方式将发生转变。首先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中开发教学资源;教师还是“探究学习”中问题设置和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会自然科学基本方法的引导者。下面是本人在以上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教师、学生、环境、文本成为整体协同的课程资源而进入教学过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关注的课程资源有:

(1)创生的教材: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仍然是重要而基本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再开发即教材创生。如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3节摩擦力,其中运动与相对运动、静止与相对静止两对易混淆的概念,使得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较困难。为突破难点,我对教材进行创生,设置了摩擦双手的实验。步骤如下:a.左手背竖直静止,右手心向下摩擦左手背。通过实验学生感受到左手背受到摩擦力且方向向下;观察到左手背虽然是静止的,但同时也是相对运动的,所以是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b.让左手背竖直,右手心向下摩擦左手背,同时人向前运动。学生感受到左手背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观察到左手背是运动的同时也是相对运动的,故是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垂直;C.改变左手背方向,感受到动摩擦力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成任意角度。(目的让学生直观感受不论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动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同时也有助学生理解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区别与联系)。d.左手背竖直静止,右手心下压左手背(右手心有向下运动趋势)。学生感受到左手背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观察到左手背是静止的,同时也是相对静止的,故是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e.左手背竖直,右手心下压左手背(右手心有向下相对运动趋势),同时人向前运动。学生感受到左手背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观察到左手背是运动的,同时也是相对静止的,故是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垂直。f.改变左手背方向感受到静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但与运动方向可成任意角度。(目的让学生理解不论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同时也有助学生理解静止与相对静止的区别与联系。)象上面那样许多身边情景都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2)教师。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如何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等融入教学过程,发挥自身的优势,使自身的能力、经验和方法等诸方面进入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例如图象法是研究高中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象分析能直观反映各物理量的关系,使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常有意识的“暴露”用图象法研究问题的思维过程。用图象的面积和图象的斜率直观解析物理公式(如w=Fs,s=Vt和e=nΔΦ/Δt,a=(Vt-Vo)/t等)。高三总复习时,还可利用积分、导数等数学知识加深对物理公式和图象关系的理解,特别在平均概念和瞬时概念教学中效果显然。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图象法的重要性并学会应用。

(3)学生。学生的经历、经验、观点、问题、猜想甚至错误都是课程资源。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采集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疑问是十分正常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并就问题的价值、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加以筛选、归类、整合,从中找出重点问题,并利用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深化拓展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探究活动。如在功能关系单元复习中,我设置了问题:蹲着的人跳起来过程中,支持力是否做功?大部分学生根据体育运动经验错误的认为有做功。我就将学生这个“错误”进一步设置成探究点,引导学生将人体理想化成图1的模型:a、B两物体用轻质弹簧连接,按下a物体再放手(注意B要跳起来)。那么上面问题中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否做功就转化成B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是否做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后认识到B物体离地之前有受到支持力但没位移,离地之后有位移没受到支持力,因此两个过程都没做功。通过对理想模型的探究,学生既明确问题也找到错误认识的原因(在于把人体看成单个质点)。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问题:能否两质点一起研究?从而引入系统内力做功问题,如一对动摩擦力,一对静摩擦力,一对绳子张力做功等。

(4)教学过程。当你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时,课堂教学便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资源,其次教师还要学会巧妙地利用这些动态资源,因为在课堂上信息量非常丰富,在短短45分钟内只能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有些资源还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如在力的分解方法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四个男同学拔河比赛时一个女学生能否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动?我就将这个问题的解决安排课外进行,激发学生爱学乐思的情感。

二、“探究学习”中问题设置和过程组织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首先要确定探究的主题,在探究活动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重点可从学生发展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提出问题。教材中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都是很好的探究主题。再如研究“胡克定律”的活动等,物理“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这样较机动灵活。每个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所需要的时间、地点等会有所不同,可以采用长短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等方式,轮流穿行。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可以培养一批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教师工作。

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应给学生一些宽松的,能发挥出个性特点的不同的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更多的情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使学生在物理“探究活动”的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如设计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比较一下结果,并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改进措施,并一一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1)课堂上实现,(a)根据G=mg,只要测出给定物体的重力G和质量m,便可由g=G/m求出;(b)利用《测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原理,测出自由下落的铁锤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ΔS,然后由公式g=ΔS/t2,即可得出g;(c)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定。(2)课后实现,(d)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出下落高度h和下落时间t,根据公式h=gt2/2,即得:g=2h/t2。

以上探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设定,教师课前要有目的和任务或在课堂上把握时机加以引导,避免假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提高课堂时效性。

三、方法引导

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探究活动,均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方法对,就学得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在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数学方法等,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图2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加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能源动力方向篇10

关键词:动态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权式组织结构;创业导向;环境动态性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akesthehigh-techenterpriseastheresearchsample;themainresearchpartistheformationmechanismandinfluencingresultsofdynamiccapabilityofenterprise.afterthelongitudinalstudy,theauthorsfoundthat:implementationof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designofdecentralizedorganizationalstructureand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allcanpromotetheformationandthedevelopmentofdynamiccapabilitiesofenterprises;thepromotionof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decentralizedorganizationalstructureand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playsonperformancewhichallrealizedthroughthecompleteintermediaryeffectofthedynamiccapability;thedynamicofenvironmentplaysamoderatingrol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dynamiccapabilities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whichisthatpositiveinfluenceofenterprisedynamiccapabilityon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ismoreremarkableifthedynamicoftheenvironmenttheenterprisefacesishigh.

Keywords:dynamiccapability;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decentralizedorganizationalstructure;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thedynamicofenvironment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当今经济世界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企业面临着多变的生存环境,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必须要培养整合和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动态能力,以保持环境快速变化下拥有可持续竞争优势[1]。企业的动态能力是维持、提升和创造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战略前提[2],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这说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仍将处于一个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塑造和培育企业动态能力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源泉。

鉴于动态能力对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动态能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3]和组织学习[4]等方面考察动态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却较少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及战略导向的视角出发,探讨动态能力的塑造与提升机理。环境的动态性体现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形式、内涵、状态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动态能力的优势体现也会不同。因此,本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与效果进行研究,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和战略导向三个方面对动态能力的行程与提升机制进行研究,更加系统地对组织内部影响动态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在动态能力效果的研究路径中,考察了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探索在不同的环境特征中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促进作用的差异性。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动态能力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体现了企业战略资产的独特性、稀缺性,并且难以模仿和具有特殊价值,在强化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协同性,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积极意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体现在: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和考核职能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5],而创新能力代表了企业动态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的资源基础决定了其应对环境变化和重构竞争优势的能力,而人力资源属于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力也有很大影响[6]。总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根据环境的变化更新组织的人力资源,以保证组织在环境的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并加以验证:

H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对动态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1.2分权式组织结构与动态能力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体现了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反映了组织结构设计中权力的分配程度[7]。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对组织结构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中,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仅在附属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进行,而不可能在各附属部门之间进行,不利于培育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组织的创新精神[8]。分权式的组织结构可以给予基层人员较多的自主决策权,极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使组织成员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发挥创造性。同时,分权式组织结构容易形成相对宽松、异质化的员工队伍以及敢于探索和可以承担风险的团队氛围[7],提高组织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推动动态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

H2:分权式组织结构的设计有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1.3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

创业导向会促进企业敢于承担风险,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增加企业察觉环境变化的敏锐程度,提前采取相关决策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创业导向体现为三个维度: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与超前行动性[9],具有创新性的企业可以使产品在同行业内保持差异化,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风险承担性增大了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创新的可能,通过创造新的规则与能力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基础保障;而超前行动性使企业通常比竞争对手更早地创造、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机会,提升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10]。

另外,创业导向对动态能力的影响还可以从企业高管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在创业导向企业中,高管作为战略决策者,其理念、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成功实施变革的能力都会对员工适应环境变化的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动态能力[11]。总之,企业通过创业导向的催化,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与竞争环境的协调,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

H3:创业导向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1.4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

随着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的重视程度的增加,很多学者对动态能力为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动态能力增加了企业感知并捕获市场机会和重构优势资源的能力,可以促进企业适应商业生态系统,塑造新的盈利机会。其次,动态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可以使企业创造出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最后,动态能力可以有效改变组织赖以生存而自身不能适应的战略资源、组织惯例与职能能力[12]。总之,企业的动态能力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始终,会通过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过程而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能力,提高企业抓住机遇的能力,并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企业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具有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权式组织结构和创业导向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促进作用,而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有正向影响。基于以上假设逻辑,提出以下假设:

H5:动态能力在战略性人力资源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H6:动态能力在分权式组织结构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H7:动态能力在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1.5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环境动态性反映了企业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状态[13],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不同的环境中,企业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变化。当环境动态性比较低时,企业拥有的动态能力对企业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14]。当环境动态性比较高时,高动态能力的企业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较强,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识别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及时形成适应环境条件的必要技能和资源能力,从而在动态市场环境中运行的更为卓越,有利于最大程度上提升组织绩效。另外,高动态能力的企业在环境动态性较高时,其变革和创新的能力与优势更容易得到发挥,进而增加对企业组织绩效的贡献[12]。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8:环境动态性越高,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

2研究设计

2.1研究样本

数据主要采集自北京、广州和厦门的高科技企业,为了避免同源方差,先后进行了两次调研,时间跨度为一年:第一次针对Ceo和营销副总。Ceo主要负责填答企业的基本信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权式组织结构、创业导向和环境动态性题项,营销副总负责评估企业的动态能力;第二次由财务副总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在第一次问卷收集中,共向368家高科技企业发出问卷,收回230份完整的企业样本。第二次,仅针对第一次有完整信息的230家企业发放问卷,收回193份。经过配对,本研究最终的样本为193家企业。

2.2变量测量

本研究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效度及信度,尽量采用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再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适当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具体如下: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采用wei和Lau[15]的8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示例问题如:“本公司依据企业的长期计划来制定薪酬和奖励计划”,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7,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2)分权式组织结构。采用Justinetal[16]的5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示例问题如:“在本公司,如果谁想要自作主张的话,很快就会被上司阻止”,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1,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创业导向。采用Covin和Slevin[17]的9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示例问题如:“本公司高层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91,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4)动态能力。我们在Ho和tsai[18]的基础上发展出了8个题项的动态能力量表,示例问题如:“本公司各部门间能有效地协作,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在本研究的信度系数为0.88,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5)环境动态性。采用Justinetal[16]的量表来测量,示例问题如:“本公司的客户经常要求提供新的产品/服务”,该量表由5个问题项组成,信度系数为0.80,表明其具有良好信度。

(6)组织绩效。我们采用wangetal[19]的7题项量表来测量组织绩效,示例问题如:“总销售增长率”,信度系数为0.89,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7)控制变量。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背景变量(年龄、大小、行业和地区)会影响企业的绩效[15],因此,本文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3数据分析和结果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汇报了变量的平均值、方差以及相关系数,可以看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r=0.33,p

3.2假设检验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m1为动态能力影响因素的检验模型,可以发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β=0.30,p

m5是检验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的模型,由结果可知:动态能力与环境动态性能力的交互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8,β=0.16,p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权式组织结构和创业导向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并研究了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权式组织结构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在上述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环境动态性越高,企业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就越显著。

从管理实践层面讲,如何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以适应充满竞争的商业环境是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建议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和战略导向导向等多方面入手来建立针对动态能力的培育机制。例如,设计与企业战略目标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通过合适的奖惩机制,引导员工表现出企业所需要的创新行为,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动态能力;采取分权式的组织结构,给员工充分建言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与通道,有利于员工创造能力的发挥,从而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同时,企业应该营造内部创业的导向和氛围,以提高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另外,组织还应该从多个方面去提升员工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以往的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行为、良好的工作设计以及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培训都有助于提升员工的适应能力。因此,组织应该努力培育和选拔变革型、授权型领导,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对员工的工作任务进行优化设置,使得员工保持高水平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组织绩效。最后,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动态的竞争环境更能发挥企业动态能力的优势。因此,越是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企业越应该注意提高动态能力,从而使得组织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带来的变化,以取得企业发展的高绩效。

参考文献:

[1]曹红军,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25(1):1-7.

[2]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8,(4):91-106.

[3]曾萍,邓腾智,宋铁波.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4):50-59.

[4]李军,关健,陈娟.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3):57-63.

[5]刘善仕,刘婷婷,刘向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7,25(4):764-771.

[6]王雅洁,马树强,高素英.基于中国情境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选择动因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4):552-557.

[7]陈建勋,凌媛媛.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7):62-71.

[8]pavelStrachandandrem.everett.KnowledgetransferwithinJapanesemultinationals:buildingatheory[J].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6,(1):55-68.

[9]wiklund,JohanandShepherd,Dean.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andSmallBusinessperformance:aConfigurationalapproach[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5,(1):71-91.

[10]Zahra,ShakeraandSapienza,HarryJ.entrepreneurshipandDynamicCapabilities:aReview,modelandResearchagenda[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4):917-955.

[11]魏江,焦豪.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2):36-41.

[12]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9,(6):60-68.

[13]陈文沛.知识转移视角下获得式学习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及环境动态性的作用[J].软科学,2014,28(7):48-52.

[14]Schrey?gg,GeorgandKliesch-eberl,martina.Howdynamiccan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be?towardsaDual-processmodelofCapabilityDynamizatio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9):913-933.

[15]wei,L.QandC.m.Lau.theimpactofmarketorientationandstrategicHRmonfirmperformance:thecaseofChineseenterpris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8,(39):980C995.

[16]JustinJ.p.Jansen,Fransa.J.VanDenBosch,Henkw.Volberda.exploratoryinnovation,exploitativeinnovation,andperformance:effectsoforganizationalantecedentsandenvironmentalmoderators[J].managementScience,2006,52(11):1661-1674.

[17]Covin,J.G.,Slevin,D.p..Strategicmanagementofsmallfirmsinhostileandbenignenvironment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9,(10):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