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18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1

关键词:生态环境;盐池;环境质量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72-02

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是在2005年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正式形成,党的十七大正式写进中央文件里,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宁夏盐池县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做一浅析,以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宁夏盐池县生态脆弱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古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但是宁夏南部生态脆弱区却是另外一回事,这一地区包括盐池、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同心、以及中宁县的山区等,面积为4.3万平方公里,占宁夏总面积的65%,人口约256.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1%。与宁夏北部黄河灌溉区相比,这里交通不便,严重缺水,植被也比较稀少;灾害性天气也很多,年降水300―600毫米,且分布不均,年蒸发量1000―2400毫米,地下水源奇缺,水质很差。盐池县总面积为7130平方千米,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属于黄土丘陵向鄂尔多斯台地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加之处于干旱带,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868.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2.3%。县南部丘陵以中、强度水利侵蚀为主,面积1122.3平方千米,中北部缓坡沙地以中度风力侵蚀为主,有条状或块状的沙地和盐碱地,面积4746平方千米,盐池县的植被覆盖率仅为10%~15%,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旱生、沙生是其主要特征[1]。水资源短缺且水量小,水质也相对较差;浅层地下水分布广,但许多都为高矿化度和高氟水,水质差,不能饮用;而深层地下水埋藏深,且分布不均匀。而且随着气候变干、降水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环境问题使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经济落后。在古代,由于移民扩大了开垦荒地的规模,大量的森林植被和草原被破坏,从而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草原向矮小化、稀少化的方向发展,以至于产草量减少。由于草场退化,目前,盐池县的土地沙化面积为总土地面积的48.6%,草场面积却只有46×104hm2,鲜草产量为1851kg/hm2,载畜能力为0.92hm2养一只羊[2]。

二、盐池县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宁夏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由于盐池县处于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土地沙漠化严重,干旱且多风,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为土壤沙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地沙化直接影响了农牧业生产,威胁交通、水利和居民生活,而人为的乱砍滥伐则更加加剧了土壤风蚀,使土地肥力下降。目前,盐池县土地沙化面积已达4575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7%,其中已演化成沙丘、平沙地的重沙化土地面积达232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6.7%,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出现频率与强度都有所增大[3]。

2.盐池县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首先,由于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且地形起伏较大,盐池县森林覆盖率仅有5%左右。50%-60%的耕地属于坡耕地,抗冲能力弱,植被稀疏,年降雨量虽少,但多以暴雨出现,强度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使天然草地进一步退化。在盐池县的东西两头,这里的沟头每年以10m的速度向前延伸,破坏耕地500hm2左右。土壤侵蚀带走了大量的养分物质,坡地平均每年损失表土0.5-1cm,致使土地中的有机质大量流失,泥沙淤积,灌溉面积下降。另外,水土流失还破坏了水利设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冲毁农田,威胁村庄、道路和交通安全目前,水土流失已占盐池县土地总面积的16.9%[3]。

其次,干旱问题严重,干旱频发,平均5年1次,多的时候2年1次,并且持续时间长,有时候持续长达6年,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严重。暴雨、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暴雨的发生频率为2到3年一次,大风以四五月最严重。

3.对目前宁夏生态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目光短浅、人民的教育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人定胜天”、“万物皆备于我”等人类中心思想的观念和西方“发展主义”等观念的影响。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贪图享受的局限,有很大部分人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相对薄弱。对自然界总是掠夺和利用而不去保护自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享受老祖宗留下来的成果,断绝了子孙后代的路。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盐池县的很多地方,由于贫困,家长过早的就不让孩子读书,使其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人们教育程度跟不上,破坏自然的观念难以转变,这对生态坏境的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

4.环境法制体系、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环境检测能力建设滞后

就目前盐池县的环境执法能力、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关于环境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已经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在某些时候我们是“无法可依”。如果我们的法制现状不改变,人情大于法制,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是无从谈起。

5.盐池县经济不发达,生态产业底子薄

从我们目前的现况,我们可以发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中部地区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而西北地区则相对比较落后。宁夏经济不发达,而盐池作为宁夏南部生态脆弱区经济更是严重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民的思想素质还不是很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发展,为使盐池县摆脱贫困,应优先发展生态环境产业,促进经济的循环与发展。

三、宁夏盐池县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质量提升对策分析

1.科学治理并结合西部地区生态特点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依靠科学技术培育抗风沙和干旱的物种。要着力推广植树造林绿化技术,在县城周围筑起防护林。大兴水利,水利是盐池生态环境和保护和建设的基础,退耕还林不等于植树种草,植树种草也不等于水土保持,如果仅仅只是植树种草是不可能最终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鱼鳞坑、谷坊、治沟骨干工程等具有蓄水拦泥的功能,洪漫坝地、梯田也具有保水、保土、保肥、节水的效力,这样做可以保障粮食的供给和退耕还林的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运用梯、坝、塘等小型水保工程,改变微地形,减少土壤侵蚀,起到保土、保肥、保水、改善生态的作用。大量种植乔、灌、草充实生态位,增加植被覆盖,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采用草田轮作、深耕深翻等种植手段,以利于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局部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点带面,推进全面治理的规模。扩大苜蓿、拧条、放牧林种植面积,推广舍饲养殖,发挥畜牧业强县的优势。种植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并大面积营造以拧条为主的放牧林,如柳扬堡乡已建成成片的拧条林近1.3万公顷。通过苜蓿的种植带动舍饲养殖,真正发挥畜牧业的优势[2]。

2.对生态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建设

生态移民是对生态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较差且又不适合人居住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的移民搬迁[2]。生态移民可以从根本上对生态坏境进行改善,也可以使贫困地区的人们脱困。1980年以来,宁夏对南部山区贫困人口先后实施了吊庄移民、固海扬水工程移民等一系列扶贫工程,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4]。从生态移民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生态移民的一系列优势,盐池县应借鉴生态移民的做法,这样可以实现人们在异地创业和致富的有效方法。

3.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化建设

我们一切的思想、意识都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对人们从思想上进行生态教育,提供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爱护,增强自律与他律,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同时,要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能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破坏生态坏境的行为做斗争,从根本上杜绝人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4.加强生态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进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地法律保障

应充分调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同时要制定鼓励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并通过财政收入和价格政策等各项措施促进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形成鼓励和制约相结合的政策措施。盐池政府应在小流域治理、防沙治沙等生态问题项目上给予资金的支持。按盐池县禁止、限制开发区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区给予补偿标准,形成有利于保护森林、草原、湿地、水源和农田的奖励机制。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和对破坏生态坏境行为的惩罚,提高排污标准,使企业对坏境的伤害降到我们所能做到的最低,从而解决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5.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在发展生态产业时要实施清洁生产,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造成自然资源的粗放式高强度开采和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废物的大量排放。而循环经济则是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上游生产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倡导“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使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减轻自然环境压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4]。

参考文献:

[1]姜玲.宁夏盐池县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对策[J].宁夏工程技术,2006,(2).

[2]杨建华.盐池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与做法[J].甘肃农业,2007,(12).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2

[关键词]哈尔滨市;旅游开发;生态环境;耦合度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9—0077—04

作者简介:轩福华,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2086和12512059)。在社会经济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旅游业迅猛发展。伴随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人数的增多以及旅游开发带来的效益提升,旅游开发方式不当和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造成景观破碎化加深、资源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从而使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对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wall论证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Zabinski定性分析了旅游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以及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国内学者刘定惠运用耦合协调度对安徽省的经济、旅游和生态环境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动态;庞闻运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西安市2001—2009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作出实证分析;赵云运用因子分析;耦合模型和灰色研究法,对漓江流域旅游与生态的耦合动态及趋势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动态及变化规律,对于哈尔滨市发展低碳旅游,促进经济与旅游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耦合的涵义

耦合的概念来自物理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系统要素通过各种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用来度量系统间或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借鉴该理论,可以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通过各自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旅游开发—生态环境耦合,耦合度则是指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协调状态,决定着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旅游开发与沉积环境的耦合过程可分为正向耦合和负向耦合两种过程和结果。正向耦合是指旅游效益上升,生态环境良好,二者保持一种互相促进的积极状态,负向耦合是指旅游开发效益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二者呈现一种互相削弱的恶性循环的趋势。

在宏观意义上,旅游开发的过程就是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旅游开发包括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发展、旅游产品制造等方面。生态环境是指生命有机体赖以生存、发展、繁衍、进化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包括微观生态因子(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生物等)与宏观生态系统两个层次。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就是旅游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两个系统耦合作用的外在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开发由于人口流动规模扩大、能源消耗、资源掠夺、交通扩张等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二是生态环境又通过环境承载力、资金争夺、资本排斥和政策干预对旅游开发产生约束。从协同理论分析,如果区域旅游开发速度过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遏制旅游开发;如果过于保护生态环境,削弱了旅游效益,最终生态环境保护也会失去经济的支撑。因此,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计算结果分析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哈尔滨市2000—2010年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并绘制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坐标图,如图1。

图1哈尔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坐标图根据耦合度模型,在坐标第一象限,坐标点数值越大,越靠近Y=X线,耦合程度越高;在第四象限,坐标点数值越小,越靠近Y=X线,耦合程度越低。由图1可知在2000—2003年,哈尔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程度属于负向中等耦合,2004年属于负向高等耦合,2005—2010年属于正向中等耦合。在2000—2004年,虽然属于负向耦合,但是耦合度逐渐增大,说明耦合状态逐渐好转。且在此期间,生态环境评价值和旅游开发评价值均小于0,且生态开发评价值高于旅游开发评价值,反映出哈尔滨市在2000—2004年间旅游开发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优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2005年对应的坐标点在第二象限,旅游开发评价值小于生态环境评价值,表明该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优于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但整体耦合程度提高。2006—2010年间属于正向耦合,耦合度逐渐增大,说明耦合状态一直在提高。且此期间,生态环境评价值和旅游开发评价值均大于0,除2006年外,旅游开发评价值高于生态开发评价值,反映出哈尔滨市在2006—2010年间旅游开发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仅在2006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优于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其他年份均是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优于生态化质量改善程度。由以上分析可知,2000—2010年旅游开发水平一直在提高;2000—2006年一直在不断改善,2006年之后趋于稳定;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状态在2003年之前,整体较差,2003—2006属于耦合度一直升高,属于耦合状态好转期,2006年之后,又有轻微的下降趋势。

四、哈尔滨市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分析

2000—2004年,旅游开发评价值从—1394上升至—0476,旅游开发的11项指标中有9项表现为正增长,旅游人数由9195万增长到15334万,旅游总收入由45亿上升至1023亿,旅游实力由459%增长到638%,但是旅游国际竞争力从128%下降到083%,反映出该时期虽然旅游开发整体水平较低,但是旅游经济总量和单位效益都有很大提高,影响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的是外汇收入。生态环境评价值从—1228上升到—0229,正向指标中人均绿地面积呈上升趋势,负向指标中废水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降尘、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明显下降,但是So2排放量由17吨增加至198吨,no2年均值由004吨/平方公里·月上升到006吨/平方公里·月,说明该时期生态环境整体较差,但是环境质量在提高,致使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是So2和no2排放增加。2000—2004年,哈尔滨的a级景点景区由21处增至24处,涉外星级酒店由64家增加至80家,S级滑雪场增至11处,加之旅游交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开发中So2和no2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2004—2006年,哈尔滨市旅游开发评价值从—0476升至0222,旅游开发的指标中10项表现为正增长,旅行社的数量由169家增加到187家,涉外星级酒店由80家增至93家,旅游潜力由1307%增至1670%,国际竞争力仍表现为下降趋势,由083%下降至076%,该时期旅游开发整体水平提高,影响旅游开发水平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外汇收入。生态环境评价值从—0229上升到0488,正向指标中人均绿地面积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呈上升趋势,负指标中废水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表现为下降,但是降尘、So2和no2的排放都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该时期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改善,影响环境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降尘、So2和no2的排放上升。2004—2006年,哈尔滨市星级旅游饭店增至93家,a级旅游景点景区超过100处,S级滑雪场增加一处,旅游开发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尤以粉尘、So2和no2的影响最大。但是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仍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因此该时期耦合度表现为大幅度上升,耦合状态由负向耦合变为正向耦合。

2006—2010年,旅游开发评价值从0222升至1589,旅游开发的指标中8项表现为正增长,旅游潜力由1670%上升至2043%,旅游实力由836%上升至1041%,旅游人均消费由7845元上升至9192元,国际竞争力下降至037%,虽然哈尔滨旅游开发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一直下降。生态环境评价值从0488上升到0833,正向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负指标中废水排放量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增大,其他指标均下降,反映出该时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稳定,废水排放和可吸入颗粒物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该时期旅游开发水平提高程度较大,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较小,导致耦合度有下降的趋势。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3

关键词:规模化生产;畜牧养殖业;生态环境;产业经济

1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水的影响

整体来看,畜牧养殖工作对周边水环境状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生产及经营环节中,受到动物粪便排放的影响,其周围水质环境或多或少受到了污染及破坏,这些动物粪便大多数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性、及时性的处理,这些有机物会进入地下,这提升了地下水的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江河湖泊水质的不断恶化。由于这些动物粪便的存在,其对周边环境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维护[1]。

1.2对空气的影响

由于畜牧养殖业的大规模经营,所养殖的家禽牲畜对空气质量存在较大的污染及破坏状况,由于大量家禽牲畜的聚集,一系列废气不断产生。动物粪便一般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大多是未消化的饲料,经过空气发酵后,就容易产生有害气体,导致周边空气环境的污染及破坏,不利于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2]。

1.3对土壤的影响

随着大规模畜牧养殖工作的开展,养殖场往往不能进行配套性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全,这就难以进行先进性畜牧养殖设备的应用,在养殖场工作环节中,不能进行动物粪便的有效性处理,大量粪便被土地分解,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土壤破坏状况。

2防范策略

2.1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为了实现环保型畜牧养殖模式的运作,必须进行养殖管理系统性、科学性、环保性工作方案的制定,这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自身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的有效结合,避免对周边土壤、水资源等造成污染。为了实现大规模养殖经营及生态环境保护环节的协调,管理人员需要遵循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提升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及能力,这需要引起国家相关生态环保部门的重视,进行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的普及推广,避免出现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状况[3]。这也需要提升社会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确保为其提供一个良好性的畜牧养殖污染治理环境。

2.2提高养殖场工作检查力度

整体来看,我国畜牧业养殖场经营体系尚不健全,相比于国外某些发达国家,我国多数养殖场缺乏健全性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不合格饲料问题广泛存在,这不利于提升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管理机构必须进行养殖场设施建设体系的优化。这也需要引起相关饲料质量检测人员的重视,定期开展养殖场饲料、添加剂等的质量检测工作,如果发现滥用添加剂及药品的状况,养殖场必须立即进行停顿及整治,这需要引起相关防疫机构的重视,做好家畜的及时防疫工作,进行疾病传染状况的控制,强化环保检测效益,满足现阶段规模化畜牧养殖工作的经济发展要求[4]。

2.3养殖场建设规划的优化

为了适应社会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趋势,畜牧养殖场必须实现发展规模与生态保护环节的协调,实现养殖场发展与周边环境影响关系的深入性分析,实现养殖场的科学性布局。在养殖过程中,要针对各类废水、有害排泄物等展开及时性的处理工作,加大畜牧养殖业污染物处理资金的投入,进行规范性管理策略的应用,进行沼气池的建立,进行污水排放设施、粪便污染区等的建立。

3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阶段规模化畜牧养殖工作的要求,进行经营发展模式与生态保护模式的协调发展是必要的,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殷宁,王金升,刘建岐.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21):39+42.

[2]柴霞.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5,46(1):24+26.

[3]李霞.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6,36(14):239.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作用;意义

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体系架构和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通过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保障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有效性支撑。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所进行的各种测定,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整理、预防、排查,对已经受到污染环境要素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确保各种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稳定的监测,在环境监测的控制范围内,进而对环境的质量以及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的确定。对有可能要受到污染的环境要素进行针对性的维护和防治,减少污染危害。对还没有发生污染的环境区域进行保护和预防,在源头上扼杀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

此外,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可以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为城市环境规划提供合理的、正确的发展策略。

二、环境监测的机遇与挑战

展望“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了生态文明改革建设进程,开启了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扩展、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新局面,这对环境监测与评估职能、扩大监测要素领域和范围、创新监测体制机制提出迫切需求。但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依然严峻。

三、提升环境监测的措施

(一)深入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环境监测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质量监管和分析检测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等大数据应用建设,以及环保云、数据整合集成等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环境监测硬件设施与信息管理软件平台紧密结合,对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直传直报,为质量监管提供有效手段。构建大数据采集汇聚体系、数据分析与监控平等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异常数据的智能识别、自动报警,并通过视频系统对点位现场进行实时监控。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的业务素养,使他们可以严格按照监察标准和要求进行监测。采取生态环境监测队伍钻研业务、学习理论、提升技能能力水平等方式,扎实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监测技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是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监测点进行相互连接,建立监测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环保部门的内部管理及多部门协同合作,分阶段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确保各部门能有足够的工作精力完成环境监测管理配合工作;创新环保手段,建立环保监测的更多机制及监测机构评审与信息填报系统,为发现社会运维机构弄虚作假行为,及时提供线索,提高监管效率。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5

今年以来,我局出动执法人员8600人次,检查企业3440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8件,罚没款金额达520万元,责令停止生产企业60家,征收排污费3708.3万元。

一是强化生态建设规划管理。不断健全生态创建工作网络,年初、年中专题召开生态区创建专题大会。区领导多次带队检查全区生态创建工作进展,区生态办详细制定全区生态任务书,及时下发生态区创建考核办法,分解落实22条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整改意见。全区构建形成了区委、区政府统揽全局,人大、政协充分参与,各部门、街道(乡镇)齐抓共管,全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工作格局。全面启动《__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配合做好《__市生态功能区划》修编和《__市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进一步细化辖区环境功能分区,确定环境功能区边界,落实分区管控措施。

二是深化生态文明创建。以创建国家生态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文明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2月份,__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全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11个试点单位之一;4月份__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验收并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月份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创建技术核查,并得到国家环保部生态司司长高度肯定;6月份,柴桥街道、梅山乡等8个乡镇(街道)被授予部级生态乡镇(街道)称号,全区实现部级生态乡镇(街道)全覆盖;10月份,“四边三化”工作通过省考核组现场验收。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突出主流媒体宣传,在《瞭望》东方周刊、《浙江日报》、《__日报》等区级以上报刊杂志投放以生态环保、五水共治等为内容的专题报道8篇;制作《绿剑先锋》电视台专题节目26期;陆续参加五水共治网络访谈、大气污染防治系列访谈等活动。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成立“生态之友”环保志愿者、环保义务监督员、企业环境监督员三支队伍;建立__市环境保护促进会__代表处。深化专项活动,组建__区首支“生态环保宣讲团”,定期开展基层宣讲;举办港城生态周、“六?五”世界环境日文艺晚会;开展“生态港城?美丽__”主题摄影比赛等宣传活动,创设《港城环保》刊物,打造生态环保展示新平台。全区上下形成了报纸有版面、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社会有反响的良好宣传氛围。

积极发挥“五水共治”办综合协调作用,有力开展治污攻坚、治水强基、供水优化、全民节水“四大行动”,动员组织全区各级组织、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五水共治”,通过综合施策、强势推进,共清除淤泥近600万方,清除河岸垃圾30多万吨,拆除涉水违法建筑28万多立方米,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排查工业企业900多家,发现问题企业70家,查排问题排污口100多个,立案查处违法企业19家。率先在全市全面消灭垃圾河,完成“__”工作,成为全省首批9个“__”达标县(市、区)之一。

一是坚持目标引领。“五水共治”规划是龙头,目标引领是关键。在总结三年治水经验基础上,明确“省市七年治水任务,力争三年提前完成”的总要求,制定《“五水共治”工作总体方案》和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河长制等专项方案。提出:要通过治污攻坚、治水强基、供水优化、全民节水“四大行动”,集中攻坚、纵深推进、全面提高“三个阶段”,安排362个重点项目,投入近50亿元资金,实现到2016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亲水宜居之城,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的目标。

二是坚持治污攻坚行动。五水共治,治污先行。通过重点实施河道整治、工业治污、农村治污、截污纳管、污水处理五大工程,力争全区河道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转变,目前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全区应治理__7个村,目前已完成104个,正在施工29个,__个在投标或涉及方案中。在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及沿河截污工程方面,共计划开展42个项目,已完工11个,正在施工16个,进入招标或政策处理阶段8个,处于前期准备阶段7个。建成投运__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整治提升和农业面污染减量行动。全区328家农村畜禽养殖场,321家实施关停转产,剩余7家开展整治提升。铁腕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率先完成了造纸、印染、化工、酸洗、化纤、废塑料加工等6个涉水重污染行业的整治提升。

三是坚持治水强基行动。以江河堤防、平原河道、沿江闸泵、分洪泄洪、除险加固、城市排涝六大工程为重点,强化源头规划。坚持

水利项目与城市发展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全面推进“强库、固堤、扩排”工程。今年防洪水项目计划投资10.6亿元,预计年底可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目前各个计划正在有序推进。排涝水方面,已完成中心城区应急排涝工程建设前期方案调整;25处低洼地段管道完工19处,5个低洼地老小区全部改造完成;完成城区管网疏通270多公里,清理各类雨污水窨井2万多座,完成窨井防护网安装6000座,更换维修各类问题窨井盖9__座,新增应急排水能力__00立方米/小时;雨水管网建设11.3公里,完成94%,提标改造管网7.76公里,完成76%,雨污分流改造__公里,已全部完成。四是坚持供水优化行动。初步构建分质供水体系,启动《__区城市供水与节水专项规划》,出台全省首个再生水专项规划《__区中心城再生水利用规划》,目前,__农村二次水改工程已完成,春晓农村二次水改工程已开工。全区再生水利用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实现自来水优质供水城乡全覆盖,城市纯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率、备用水源地水质和农村饮用水合格率均达到100%。

五是坚持节水全民行动。密集进行人大代表专项审议督查、三级政协委员民主监督、“五水共治在行动”新闻专栏、“‘一把手’谈治水”、“四位一体”的水环境眼公共监督平台等监督督查;全面推行三级“河长制”,累计设立“河长牌”380块,其中10条市、区级骨干河道由区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深入推进“百名支书治百河”等专项行动,发动128个水环境整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认领“问题河道”,包干推进,限时整改。陆续开展了工业企业“共约治水”、统一战线“五者同行”、“教育助力‘6+1’”、“青春治水建功‘江湖’”、“巾帼志愿者助力治水”、“五水共治立功竞赛”等。

一是源头监管常抓不懈。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严格环境准入,严把项目审批关,控制新增污染。对区批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统一纳入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建设项目从环评审批到竣工验收流程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实现项目从审批到建设投产的全过程监管服务。今年以来,全区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环评274个,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36个,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238个,否决环评项目431个。

二是大气污染防治多管齐下。加强机动车废气治理。积极推进黄标车提前淘汰工作,制定出台《__市__区加快黄标车淘汰工作的实施方案》、《__区进一步加快黄标车淘汰专项行动计划(20__-20__年)》等专项文件,20__年共计淘汰黄标车6666辆,累计发放淘汰补贴资金3102.7万元,超额完成20__年黄标车淘汰任务。并计划于明年6月1日起,全区、全时段实施黄标车和无标车违禁抓拍处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采用LnG集卡车,发展清洁能源公交车,目前全区拥有LnG货运车704辆,拥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371辆,普及率处于全省公交行业领先水平。加强工业废气治理。大力推进辖区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目前,全区207家企业已开展清洁生产并通过验收,__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持续推进有机废气整治,在去年完成75家工业有机废气专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对化工、涂装、汽修等46家企业开展定期检查,推动全区12家化工企业完成LDaR体系的建立并实施,完成重点行业配套Rto装置16套,废气处理效率达98%以上。深化工业烟粉尘治理,推进__钢铁烟气提标改造工程,目前4套除尘设施技改项目中的除尘灰回收利用、回转窑窑尾余热回收装置已经完成,铁水预处理除尘器技改工作方案已通过审查。加强矿山扬尘污染防治。全区22家规模矿山企业,16家已完成开采并停产,6家还在生产的矿山共投入__00余万元实施洒水、封闭等抑尘措施,扬尘实力效果显著。城区内25个重点建筑工地扬尘整治,在运输车辆、渣土堆放等方面基本落实了洒水、覆盖、冲洗等抑尘措施。电厂等企业堆场、港口码头样单治理均已落实治理方案。矿山扬尘整治工作已经顺利通过市里验收。

三是重污染行业整治全面推进。目前全区造纸、化工、印染、酸洗、化纤、废塑料加工等6个重污染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均已完成,共投入整治资金约7亿元,涉及企业122家,其中关停51家,入园1家,整治提升70家。铸造行业整治正在深化,预计年底完成。在印染行业上。自2012年我区完成20家印染企业整治提升以后(2家关停),2013年3月开始继续对整治提升后的印染企业进行摸底排查、规划调整。其中列入原地淘汰关停4家企业均已停产;拆建入园的印染厂已投入生产;列入原地整治提升的__家企业已完成整治再提升工作。印染行业累计再投入改造资金13885.5万元。经环保部核定,2013年印染行业生产总值同比增加12%情况下,印染废水中CoD和氨氮排放量同比削减7.4%和10.8%。目前,印染行业整治已经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在造纸行业上。区内两家造纸企业,一家非法小造纸加工点,已关停取缔。另一家__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投入近4亿资金完成了废水、废气和固废方面的提升整治。目前2.4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脱硫脱销工程和全国最大的日处理量可达1200吨的污泥焚烧处置工程均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在化工行业上。从2013年开始,对化工企业进行现场排查,共排查出相关整治项目近35项,涉及金额约6200万元。目前企业的相关整治均已完成,并通过区级预验收。其中__工业园区、__石化、__塑胶、__化工码头等重点化工企业已按要求建立了LDaR体系。化工行业整治情况也已委托市环科院编制化工行业整治的技术评估报告。在酸洗行业整治上。根据企业整治方向不同,分两批次对25家整治提升企业和41家关停淘汰企业进行全面细致的预验收,对整治进度落后、整改措施不力的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名录,持续进行跟进监督。目前酸洗行业整治已经完成,正在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酸洗行业整治技术报告。

四是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制定《__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环境调查。对区域对涉化工、电镀集聚区、废弃物焚烧、填埋场周边进行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采样。完成2013年关停的新碶电镀厂、__电镀电器厂、浙江善高化学公司地块的土壤、地下水监测。目前,浙江善高化学公司场地环境污染详细调查报告已经完成。

(一)不断推进工程减排。“十二五”时期11个国家减排

责任书项目全部顺利完工并投入运行。__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亚洲浆纸业、__石化中水回用工程顺利完工并投运。5家火电企业共投入8.2亿元完成12台机组脱硫脱硝和旁路取消工程,全区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累计削减率分别达到11.69%、12.28%、23.73%和12.27%,年氮氧化物削减量超4万吨,其中CoD、氨氮和二氧化硫等三项指标有望于今年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时期下达的总目标。(二)创新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一是稳步推进排污许可证改革。圆满完成辖区107家a类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全面启动B类排污许可证发放并已发放100余家。强力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执收,截至10月初,全区圆满完成20__年度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执收任务,执收金额共计5100余万元,参与执收企业共104家。

二是全面启用刷卡排污系统。采用“企业为主实施、政府全额补助、环保全程监管”的模式,继续深入推进第二批30家重污染企业的刷卡排污系统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区刷卡排污系统安装企业已达57家(其中废水刷卡排污设备52套、废气刷卡排污设备10套),并于11月初,全面启用了刷卡排污系统。

三是有序落实总量激励制度。20__年,我区被列为全省19个总量控制制度改革创新示范点之一。全区制定出台了《__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激励制度(试行)》,力争通过减排考核政策激励、排污权指标激励、经济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新项目优化提升,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已选定电镀行业率先试点排污权租赁。

(一)污泥无害化处置规范化。积极推动亚洲浆纸业公司在污泥焚烧炉处理有余量的情况下,承接处理其他公司工业污泥。积极协调__公司签订污泥委托处置意向合同。目前,全区工业企业污泥产生量为24,0294吨,规范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

(二)环境执法力度高压化。不断推进环保110夜巡整体效率,实施局领导定期参与夜巡带队制度,全年环保110共出动执法人员2308人次,检查企业4325家次,局领导带队巡查20余次。积极联合公安开展联合执法,今年以来共排查涉嫌环境违法线索13条,侦查涉嫌犯罪案件13起,并对其中4起进行了立案查处,抓获涉嫌环保犯罪人员7人,其中判刑2人。这也是__区历史上首次因涉嫌环境污染罪的当事人被刑拘。

(三)队伍建设管理廉洁化。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领导小组,注重工作业绩和廉政建设双考评,确保不、不失职渎职。在廉政考核上,推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日常督导和过程监督。加强风险岗位排查,制定便于操作、易于执行的防控措施,更新健全《__区环境保护局行政权力流程图》、《__市__区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实施细则》等,自__环保局成立以来,全局未发生一起大的违规违纪事件。

(四)环境安全管理完善化。新建了春晓、戚家山两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区共有5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成为全省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位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新增设8个区级地表水监测断面,实现全区内街道和乡镇的全覆盖。强化队伍应急演练,组织开展无事先预警的__化工码头槽罐车化学品泄露的应急演习,截止目前,成功处置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4起。推进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落实,引导并指导__余家企业投入资金41.9万元开展环境安全演练,演练次数27次,参演人员700多人,切实提升了企业环境安全应急反应能力。

(五)群众环境诉求回应及时化。制定完善《环保110接处警工作规则》、《环保110值班制度》等规定。积极打造“半小时城区处置圈”和“一小时城郊处置圈”。全年共受理群众各类有效2404件,较去年同期增加33.3%。已处理有效2122件,其中大气污染占总量的52.7%。

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进一步加快。临港工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一些大型企业布局调整需有所研究。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清洁生产水平需不断提升。

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__临港大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环境要素资源的制约日益趋紧。特殊区块、特殊行业的环境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原因,港区和中心城区的生活区、工业区仍未隔离,港区与中心城区距离过近,工业园区环绕中心城区,还存在互相交叉情况。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潜在不稳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三是环境质量现状与老百姓的期望存在差距。近年来,尽管区域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空气质量也稳中有升,但由于临港工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布局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尾气、异味、扬尘等对城区影响还一定存在。因此公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率提升较为缓慢,特别对灰霾天气比较关注,也是造成满意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是环境安全隐患未能根本消除。一方面,区域内危化企业多、地下管网复杂,易发生多类环境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两片一点”(__片区、霞浦片区、枫林垃圾场)周边群众普遍对环境状况不满,极易引发因环境问题引起的。

20__年是“十二五”环保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是我们贯彻落实新《环保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制定“十三五”各项工作规划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局在总体思路上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化实施三个阶段,探索四项改革,实现五大提升。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部级生态区综合考核验收为中心,一方面顺利通过20__年综合考核验收,另一方面,以生态创建为载体,扎扎实实推进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工作,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提高群众满意率。

立足二个基点:提升环境质量。以“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为核心目标,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污染行业整治、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消除环境隐患。当前__区域内还存在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不但容易发生多类环境安全事故,而且容易引发因环境问题引起的。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执法人员环境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及时响应百姓环境问题诉求。三是推动企业强化环境应急建设,提升企业环境安全应急反应能力。

全面实施大气重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__-2017年)实施细则》,全力推进__电厂大机组替代供热、煤场有条件封闭,亚洲浆纸业热电机组提标技改和__钢铁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等工程;根据《__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在化工企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的通知》,全面深入推进化工行业LDaR体系建设,以有机废气污染整治为突破口,持续发力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区域大气质量。

深化重污染行业整治攻坚战。进一步巩固十大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效果,结合整治提升后督察、回头看,建立健全整治提升长效管理机制。对造纸、电镀行业开展新一轮的提标改造工程,确保省委省政府规定的11个行业涉水污染指标全部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

深化实施五水共治攻坚战。按照“七年治

水三年完成”目标,20__年继续巩固“__”专项行动成果,对农村里面小河小,积极探索__区“五水共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治水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水平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区里该项重点工作,探索建立符合__区情的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和水务工作长效管理运行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科学治水、依法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的良好局面。

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改革。作为区里十四项重点改革之一,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制改革,对现行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机制进行梳理、整合、规划与优化,全面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密集型环境监管网络和“权责合一、统筹联动”的高效型执法体系。

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改革。结合新《环保法》实施,对国办《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深入全面宣贯;率先在印染、电镀行业推行排污权租赁,激活排污权二级市场,指导支持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升级形成“富余排污权”参加企业间的相互交易。深入推进第三批40余家刷卡排污系统建设,确保所有实行总量控制的a类企业实现“全覆盖”。

环境宣传公众参与体系改革。加强环保志愿者、环保义务监督员、企业环境监督员三支队伍,完善环保促进会建设;开放生态文明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针对雾霾天气,针对性印发小册子,设置雾霾知识专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更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实现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投入使用“智慧环保”,利用搬迁新的监测监控中心契机,在传统监管方法基础上,摸索和运行科技监管的路子,不断提高有效监管的方法和手段。按照二级站的标准要求建设监测站,充实环境监测队伍,提升监测人员监测水平。

实现环境监管能力的提升。加强“夜猫”、“环保110”夜巡等专项行动,积极构建具有__特色的环境监管。进一步完善以监察大队为骨干,“环保110”和危化中队为辅助,乡镇环保员和企业环境监督员为补充的“三全一多”执法网络。

实现贯彻落实新环保法能力的提升。新《环保法》20__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宣传上加大力度,真正使新《环境保护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人人支持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在培训上狠下功夫,力求层层推进,进一步提高环执法人员及企业环境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推进依法行政,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6

论文关键词:质量生态学;高职教育;质量竞争;协同进化

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的、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也是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之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诉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和使命。然而教育质量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涉及层面甚广,无论考虑哪几个因素都难免顾此失彼。在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市场对高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时跟踪各类市场主体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如何在以质量为内涵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是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质量生态学可为科学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全面系统地探究高职教育质量提供独特的视角。

一、质量生态学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非线性、不稳定的系统,质量系统也逐渐演化为复杂网络,不仅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而且在市场环境中失去了稳定演化的条件。基于生态学与质量系统研究对象的相似性,质量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演化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质量系统,并把质量生态系统作为质量系统的最好描述,进而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属性的形成、演变与质量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对由质量生态位所表达的质量系统在质量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质量群落中质量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对质量群落中相互关联或相互竞争、共生以及协同进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藉此,以质量生态学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质量的可行之处在于:

1.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对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的高职教育质量系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一种为持续改进教育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科学的思考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产品(高职院校毕业生)和服务(高职教育服务)的质量,改进组织内的所有运作过程,以满足高职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家长和劳动力市场的现实与未来需求。

2.高职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典型的需求驱动特征,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十分明显。高职教育的诸多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无法实现在短期内满足学生、家长以及企业的需求和期望。质量生态学所关注的质量生态系统的演化同样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3.质量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单元是质量生

态系统。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该对象单元又可看作是由其子系统构成。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与协作过程。质量生态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相对于其他子系统在竞争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用质量生态位表示。如果把高等教育系统看作是由高职教育系统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两个构成要素的话,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部”竞争,如高职院校之间为获得共同利用的有限资源而开展的竞争;同时也存在着“外部”竞争,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在生源、经费等方面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高职教育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系统内某一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可用质量生态位来描述。

二、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构成

质量的话语最先来自于企业,然后迅速扩展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虽然有别于企业,但二者之间也并非没有共同之处。伴随高职教育规模“半壁江山”地位的相对稳定,而其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形下,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下,高职教育系统必须跨越系统的界限,在质量建设的道路上摒弃教育与企业的“异”,学会借鉴与分享企业质量科学的最新成果,逐渐创立并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有鉴于此,将高职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置于系统演化的时间轴上,借鉴质量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从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探讨其质量个体间的质量竞争与协同进化,对于多元化时代的高职教育沿着质量文化的逻辑推行改革,保持生存和发展的旺盛动力具有积极意义。

任何系统都与外部环境之间有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可看作是由影响和调节高职教育质量的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构成。

宏观系统指从宏观层面对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和发挥调节作用的环境要素,主要涉及:(1)社会-文化环境。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各种因素及其发展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质量对其而言是一种实质性的潜结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职业院校师生和管理者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以及质量标准。(2)政治-法律环境。在我国政府行政命令推动,也即通过政治权力与权威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施加影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诸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针对职业教育的相关立法,均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基础性质量保障作用。(3)人口-经济环境。毋容置疑,人口中高职教育适龄人口的素质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不仅如此,人口中高职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在作为影响高职教育规模的重要因素的同时还影响着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的形成。另外,职业教育体系的产生本身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结构变化。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结构的优化本身就是质量提升的一种体现。因此,经济环境表面上影响和改变了高职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实质上实实在在的对高职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调节作用。(4)技术-自然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变革有着密切联系。科技革命和进步需要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为其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就自然环境而言,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均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按照美国学者鲍恩的观点,高等教育生产过程的起始点是高等教育系统环境的资源输入,学生及其社会关系的变化是高等教育生产过程的主要结果,其社会意义就在于通过这种变化使自然环境得以改造。与之相似,随着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微观系统指从微观层面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直接作用的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1)政府。政府主要通过制定高职教育相关政策、经费划拨、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手段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影响。(2)学生及家长。学生与家长通过对高职教育消费的选择权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迫使质量不高的高职教育机构努力进行质量改进。(3)高职教育机构。作为高职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机构,高职教育机构的师资、教育教学过程、以及管理者所秉承的质量管理理念均显著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4)劳动力市场。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就业成为高职教育的根本导向。在劳动力市场适切性以及产业结构匹配性的质量新标准下,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其固有的内部质量观,面对市场的强制性要求,不得不转向外部质量观。(5)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并建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转贴于

三、质量竞争与协同进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高职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规模大增。然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市场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首要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职教育作为一类服务活动,各教育机构之间为了获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必将以竞争和提高效率作为基本的生存法则。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中高职教育的生态圈有别于计划经济。高职教育机构必须面对顾客可以进行开放性选择的教育市场的形成与随之而来的高度市场竞争。

从质量系统的一般构成角度看,质量生态系统是由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员工、股东以及社会五大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值交换和利益相关的复杂系统。从质量生态系统的构成看,可以把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概括为顾客(学生及家长)、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高职教育生源供给机构、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员工(教职员工)、股东(高职教育出资方)以及社会五大利益相关方。这些利益相关方构成的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一)质量竞争: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永恒话题

任何复杂系统内都包含着各子系统的独立运行。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可看作是由各子系统构成的质量群体。同处于一个质量群体中的各高职教育质量子系统对于质量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影响着这些质量子系统在质量群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影响到各质量子系统内部结构特征和系统功能属性。高职教育系统提供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服务活动,这一活动本质上也是一个质量过程。一种质量过程可由不同的服务活动实现,而为了达到同一内涵的质量,不同服务活动个体在质量群体中所展现的质量过程特性又有所不同。所以围绕同一质量过程,不同类型的服务之间在质量集合中必然存在着质量竞争。高职教育质量过程以增进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知识为根本目的,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内涵。因此,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群体中的各质量子系统必然会为获得有限的稀缺高职教育资源而展开质量竞争。

对于高职教育系统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质量过程实际上需要满足整个质量生态系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并且在相互的认可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既得利益。系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持和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并使其最大化,某一种质量的含义就会被坚持,某一种判别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有存在的合理性。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的各利益相关者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质量个体。质量个体在质量群体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该质量个体在质量竞争及与质量环境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确立的。质量竞争是一个博弈过程,质量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因此,各高职教育个体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在质量群体的地位,选择合适的发展规划,并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做出动态的调整,选择最优的竞争策略,以期获得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的较高质量生态位。

(二)协同进化: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

尽管各质量个体在高职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的处于主要地位,有的处于次要地位,但作为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彼此之间在竞争的过程中也不乏相互协作。协同进化是质量系统一种重要的演化方式。质量协同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协同系统的整体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质量本身具有一种整体性的特质,质量是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呈现的整体属性,并强调服务过程。

怀特德的过程哲学认为,作为有机体的组织是处于不断进化过程之中的。主要表现在组织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化以及组织本身内在的创生环境的过程。高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有限资源的竞争可能导致协调效应。质量协同系统的稳定性与质量协同个体在质量群体中的质量生态位以及质量协同环境有关。就高职教育机构这一特定质量个体而言,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在质量群体中都有自身的质量生态位。当个体之间的质量生态位属于结构性互补时,就是形成质量协同体的最佳时机,互补性越强所形成的质量协同体稳定性就越强。因此,高职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自身办学条件与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在尽量确保质量生态位结构性互补的前提下,通过协同进化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生态位。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梁伟东(1968-),男,广东湛江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教育史。(广东珠海51909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09-03

一、引言

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L.a.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icaleducation)的概念。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高职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符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机理。从生态学角度来探索高职教育规律,能够为优化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及外在功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为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化的实用高技能人才提供契机。

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是高职教育系统的核心,是人类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构件。高职教育系统具有生态系统普遍具备的特点。第一,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普通生态系统同样具有开放的特点。第二,高职教育系统具有多元的复杂生态环境。高职教育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并包括高职院校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多元生态环境系统,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该系统管理的繁复性。第三,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具有显著的演进性特点。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与其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处于动态平衡中。高职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与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不断获取动力,推动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高职教育制度的生态环境是由多元生态环境因子构成的生态系统,由高职教育制度的行政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及经济生态环境等部分构成。高职教育制度环境是影响高职教育行为、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环境变量,对高职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制度的功能及其价值实现,是在高职教育制度的各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激励和遏制下自然生成的。一定的高职教育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人文背景下,在特定的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形成高职教育制度的行政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及经济生态环境,对高职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高职教育制度对制度权威的依赖,也对高职教育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缺陷分析

(一)高职教育制度体系下的行政生态环境问题

1.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主导下的行政生态环境僵化,制约了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以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现行管理体系,不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对高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高职教育水平,宏观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但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制度体系是以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核心来构建的,高职教育的决策方法及其重大决策内容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来主导。作为重要的决策实施者,高职院校主要遵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指令。针对这一情况,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立足人才需求方的立场,思考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改革问题,从体制变革和制度革新层面来探索有效化解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结合困难的职业教育难题。

2.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功能缺失,破坏了高职教育行政生态环境体系的完整性。现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将制约现代高职教育制度体系功能的实现。虽然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但该制度的执行过程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高职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体系的监督对象范围局限于教师的日常教务活动,忽视对教师的教学成果的监督制度体系设计。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高职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且受到高职院校的校内管理水平和校外社会人文环境水平的深刻影响。教学质量监督制度设计者将高职教学督导的工作中心放在对高职教师日常教务活动的管理上,以对高职教师教务行为的点评来代替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系统评价,这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体系难以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亦难以有效挖掘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第二,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体系趋于形式化。高职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的治理对象集中于高职教师,其监督制度的绩效考评更多依据教师的课堂常规表现,这使得部分高职教师为遵守学校制定的教学制度和控制课堂教学纪律,没有运用创新型教育方法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员与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易影响督导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做出客观与理性的判断,使得高职教学质量监督制度体系的实体被校内人际关系网所架空。

(二)高职教育制度体系下的文化生态环境问题

1.高职院校崇尚淡泊治学的象牙塔式校园文化与实业界功利化导向的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职院校,面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复杂冲突,需要深刻反省自身文化在应对市场经济下的强势企业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弱质性。在校园文化与企业强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排斥外部文化,这固然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排斥市场经济中的唯利是图、功利主义等思想,但也导致学生缺乏在职场中的竞争能力;部分高职院校本着怀德修远与有容乃大的理念,坦然接受外部文化的冲击,并根据本校实情和学生的特质来有选择地吸收与消化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但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甄别外部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出现价值观的迷失。

2.高职院校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难以充分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基本利益诉求。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活动,是其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构件应担负的责任。但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角度而言,在当前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现实约束下,高职教育的文化氛围仍然忽视对功利化企业文化的必要尊重;受高职教育文化的淡泊属性所规制的高职教育利益分配机制,难以充分保障那些参与高职教育活动的行业企业获取应有的收益。部分高职院校在遴选合作方企业时,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又偏重于对合作方企业的技术学习和硬件资源利用,忽视积极学习并吸收合作方企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诱发校企之间的多元文化冲突,进而降低校企双方的合作效率。

(三)高职教育制度体系下的经济生态环境问题

1.当前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不利于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集约利用,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制度运作成本。高职教育成本主要包括高职教育服务成本和高职教育制度成本两部分,其中,高职教育服务成本是高职院校为确保高职教育活动的有效运行而支付的必要的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与人力资源等,表现为显性成本;高职教育制度成本则隐匿在高职教育活动的显性成本之下,主要表现为隐性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制度环境的管理重心放置在高职教育主管部门,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在做决策时,需要通过多个管理阶层来从基层获取必要的决策信息,再通过层层通知的方式传递给基层来加以执行。决策信息在收集和下达在金字塔式多阶管理层级时,容易被损耗和扭曲,进而抬升高职教育的决策成本。为此,高职教育需审慎考虑对现行金字塔式管理模式的变革,通过降低高职教育管理重心的方式来降低高职教育体系的决策成本,从而提升有限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

2.当前我国政府财政资金的审批与使用过程,存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政府财政资金投放的决策部门在预算软约束条件下,对高职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方式缺乏有效监控,这使得政府投放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高职教育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3.当前高职教育制度体系下的办学经费匮乏,是制约高职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经济障碍。现行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以学生缴费为主,高职院校通过财政体系来列支办学经费。这种集权度较高的统收统支式办学经费管理体系,固然有利于维护高职院校预算收支平衡及确保基本办学经费稳定,但不利于调动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弱化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制定办学目标的意愿。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不足,将导致必要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现代化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当前各高职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不足2000元,低于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的财经文史类专业生均教学仪器设备4000元的底线。此外,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设施与设备也存在老化、过时等问题,导致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适应日益提升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

三、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优化创新路径探析

(一)优化行政生态环境,激发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活力

高职教育行政生态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增强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活力,提升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办学新环境的能力。

1.推动市场化主导型高职教育行政生态环境变革,是重塑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与高职院校共同推动高职教育行政生态环境的变革,使得高职教育的市场导向型行政管理模式归位。服务于社会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安宁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增长,是高职教育行业的立身之本和组织目标。在规范高职教育制度体系时,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考虑高职人才需求方的利益关注点,并力邀现实社会中的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实体参与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模等教育管理诸要素的决策。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服务于高职人才需求方的理念,来应对企事业单位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变革要求,为企事业单位参与高职教育决策活动创造良好的行政生态环境。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对高职教育进行全面管理转变为协调高职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种身份转变可以确保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在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保持公正与公平的中立地位,推动高职教育行业运行的市场化进程,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和体制环境。

2.高职院校应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完善高职教育行政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在组织形式和人员配置上都相对独立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并确保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在财务经费上的独立性,以有效消除该监督体系与教务体系之间的强利益关联。相对独立的高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有助于排除外部各干扰力量对教学质量监督活动的影响,确保教学质量监督工作的公信力和权威。高职教学质量监督系统应当杜绝传统的形式化监督弊病,建立敢于真抓实干和乐于深入基层的监督队伍,有效确保监督活动接地气、见实效。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应当放弃以惩戒手段来规避教师的违规教务行为这一传统思维,建立帮助高职教师切实提升其教学质量的监督系统,利用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方式,保障教学质量监督系统的有效运作与教学质量目标提升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建设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与一线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使一线教师充分认识到监督工作对发现问题和改善教学质量的益处,从而在思想层面消除对外部监督系统的敌视,主动加入教学质量监督系统。

(二)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巩固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础

高职教育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活动精华的积淀,是被高职院校全体师生所遵循和认可的共同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高职教育制度是一定的高职教育制度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优化高职教育制度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重塑高职教育运行模式,从文化变革的深层次来提升高职教育体系的运行效果。

1.高职院校应当建立职业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交汇式文化生态环境。对待文化交融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实行文化开放与对话的原则,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渐进式开放策略,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文化建设的基点定位问题。高职教育文化基点定位的原则是基于高职教育活动的社会责任,在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各利益相关方的切身利益和成本负担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定位。高职院校应当将社会各界对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利益诉求纳入高职教育文化体系建设范围,通过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的职业教育新文化,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一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上。适应于安逸祥和的象牙塔式高职校园文化与适应于市场竞争的狼性企业文化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要求高职院校勇于割舍校园文化系统中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部分文化特征,并以积极的心态来吸纳竞争性企业文化中的有益部分。高职院校应当为具有不同特质的校企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适宜的具有包容性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以有效增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2.高职院校应建设适合行动导向型教育模式的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行动导向型高职教育模式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行为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从业技能为内容而展开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行动导向型高职教育模式通过制定契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学习任务,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巧和习惯。与传统大班授课制下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行动导向型高职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文化和教学理念的变革。首先,行动导向型高职教育模式应塑造以主体间性思想为主导的新教育文化生态环境。这要求高职教育变革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教师主导型教育文化,转而确立学生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高职教育活动需要知识传递者和知识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一旦剥夺教师或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将导致教学效能的弱化。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助于高职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进程和知识、能力掌握水平,并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方式来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优化经济生态环境,增强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机能

优化高职教育的经济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其教学效果,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整体机能。

1.深化高职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变革,优化高职教育的经济生态环境,有效增强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的机能。高职教育事业急需充裕的教育资金投入。传统的高职教育机构主要以政府主办的事业单位为主,其外源性教育资金的主渠道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投入。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实施针对社会资本的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热心高职教育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深入开拓社会资本投入高职教育事业的渠道。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通过为支持高职教育的社会资金按比例提供配套财政资金的方式,实现对有限的高职教育专项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中,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将优势资源进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

2.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改革高职教育领域的经济生态环境,建立面向高职教育领域的零基预算管理新模式。高职教育的财务活动可以分为日常财务活动和突发性财务活动两类。通过实施符合高职院校财务活动特点的零基预算管理模式,政府以其实际经费开支为依据来向高职院校拨付款项,从而提升有限经费的利用效率。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实施零基预算的具体规章制度,避免高职教育财政资金审批与使用时的各式违规行为,从而对高职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式与方法进行有效监督,有效克服制约高职教育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的预算软约束问题,提升高职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

3.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规范学校产权的方式来健全高职院校的治理制度。明晰产权,厘清产权投资人的权利与责任,是高职教育社会化办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为积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投资高职教育事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高职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通过明晰学校产权的方式来为社会化的高职教育投资人提供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产权明晰的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创新高职教育决策模式,通过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的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的决策质量。此外,高职院校应建立家长委员会与监事会等校务监督机构,强化对校务工作的日常监督,适当对校务管理者施加压力,确保教育经费的高效与节约使用。

[参考文献]

[1]贺祖斌.以制度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制度生态环境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2]李新德.从企业角度看待高职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困惑[J].科技资讯,2010(33).

[3]王永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

[4]杨国良.系统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耦合度的结构和效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

[5]赵红深.高职院校多元文化冲突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8

关键词:生态经济;资源;环境;经济

协调发展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的过度恶化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提出了“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也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可与应用。从广州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来看,广州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对于推动广州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一是广州市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汽车、电子制造与石油化工成为了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因此,在能源消耗方面,与重工业城市相比,广州所承担的压力相对较小。二是广州生态赤字从逐渐减小转向盈利。2000年以来,广州生态赤字逐渐减小,2005年以后处于盈利状态。由此可见,广州凭借自身经济优势,逐渐利用贸易等行业对生态承载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弥补。虽然这也意味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影响正在向其他地区转移,但是对于广州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而言却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广州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虽然当前广州煤炭消费比例仍旧较大,但是液化石油气等能源的使用量也在不断提升。另外,在严格的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政策下,企业中的用煤设备不断减少,清洁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水电、风电、气电、核电清洁电源装机容量比重也不断提高。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劣势:一是广州市经济的领先优势逐渐弱化,城乡之间在各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其他各省份GDp逐年增长的态势相比,近年来广东省的GDp增长缓慢,这使得其他各省与过去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表率作用的广东省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广州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逐渐被弱化。并且就广州市人民的日常产品消费结构情况来看,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在肉蛋奶、房屋以及娱乐等享受性方面的消费要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是广州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粗放型为主,环境形势堪忧。在广州市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影响下,其资源、环境利用也呈现出了粗放式的特征。虽然近年来广州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但依然未能彻底转变广州市的总体环境形势。粗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点,使广州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广州市“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二、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广州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资源消耗总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因此,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广州要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绿色生产的推动、环境保护的强化,同时需要从推动现代农业与基础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人才引进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

1.推动绿色生产在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

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绿色生产,提倡生态消费,是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平衡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此方面,广州需要重点强调低碳产业、循环产业的发展,并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与消费者生态消费观念的树立。虽然广州以轻工业为主,但是资源的利用与废弃物的排放问题仍旧不能忽视,这决定了广州需要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广州在产业调整方面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通过制定与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环保领域提升行业转入标准。另外,广州需要重视鼓励企业对生产工艺的开发与改造,并重视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的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在广州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策略,同时有利于广州资源利用水平的提升,对减小广州经济发展中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广州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广州需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宣传力度,通过使用激励机制与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来鼓励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广州需要对工业、生活污染物的分类机制和回收机制进行完善,同时鼓励社区与企业自主构建污染物回收点。另外,还要对循环生产技术进行开发与推广,完善循环生产服务体系。促进节能减排,是生态经济发展对全国产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广州同样如此。节能减排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而且对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广州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管制措施和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节能减排鼓励措施,通过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来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能源的节约方面,广州需要实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在开发绿色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强化能源消耗总量的考核与统计,淘汰超过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限定线的项目或者企业。在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方面,不仅要重视在能源使用方面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要在生产环节、运输环节来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使能源生产到利用的整个链条都得到良好的控制。在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方面,则应当提倡清洁生产,并对企业所使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生产水平做出考核。利用严格的惩处措施来倒逼,无法满足污染物排放要求和清洁生产要求的企业和产业进行结构升级与转型。绿色消费的提倡对广州企业以及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同时也加快了广州能源与资源的消耗速度。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和能源消耗的增长,广州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明显,在此背景下,引导社会大众转变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广州需要针对社会大众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并把节约意识、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理念的树立当做重要的内容。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应该使用节能电器,并在餐饮和购物过程中尽量避免一次性物品的购买和使用。最为重要的是,在出行方面,广州应该坚持限号出行制度来提倡社会大众采取低碳出行的方式,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的影响。2.强化环境保护广州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是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确保广州生态系统稳定性得以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得以增大的有效途径。在此方面,广州需要做好环境监督、治理与改善修复等多项工作,从而确保广州能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广州需要强化环境监督工作,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在环境监督方面,广州不仅要对环境现状、发展问题作出分析与探索,同时还需要明确环境监督主管部门,并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环境监管模式。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把对环境风险、环境容量以及环境总量所做出的科学评估需要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广州还要在产业发展中严格贯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限制高污染项目和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并通过环保收费与排污收费政策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进行严肃查处。另外,广州应当对企业和产业做出专业的严格审核,避免污染面向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扩展。其次,在环境的治理方面,广州应当重视集中处理原则的贯彻,通过在工业园区构建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来对工业园区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从而确保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的优化与污染物处理效率的提升。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成效,广州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来鼓励企业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针对饮用水源地,广州更是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做到严格把关,通过做好水质监控和水源保护等工作来确保饮用水安全。在实践过程中,广州还应当对沿江沿河产业的排污口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规划,从而使海域、河流的水质污染控制工作能够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在对环境进行严格监控和有效治理的基础上,广州还应当重视对已经被污染的区域进行环境改善与环境修复。如已关停的废旧矿山、采石场等都是进行环境修复的对象。对此,广州应当重点加强地下采空区的填补与地面植被的恢复,从而避免地面塌陷以及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出现。另外,在城市环境改善工作中,广州应当重视绿地面积的增加,如通过建设郊野公园、生态公园等来对城市中所出现的热岛效应进行缓解,并对城市所具有的生态功能进行提升与完善。同时,广州应当以提高人居环境水平为出发点,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从而为了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而对于农村以及农业的管理,则应当强调应用水源的保护,并鼓励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低残留、低毒的化肥农药产品,通过提倡有机农业的发展来推动农业生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广州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经验的积累与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提升,这是提高广州环境保护、治理与修复水平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广州应当重视在市内外开展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并重视先进环保技术和环保理念的引进,通过与邻近区域构建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来确保本地空气质量、水质质量的提高。另外,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也应当鼓励环保产业、环保技术开发产业以及生态科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自身环境优化水平与能力的持续提高。

3.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

在生态经济背景下,广州要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不仅需要强化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治理,同时要重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此方面,广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业经济的战略性改革。(1)广州需要推动基础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产业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升级。在实现效益与质量平衡的基础上,广州有必要推动园艺产业、种植产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产业实现现代化、国际化与标准化,从而促使农业产业体现出生态化、集约化和对外发展的特征。为了给农业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保障,广州有必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优化现有交通网络来提升自身的运输能力,同时重视绿色能源的开发,从而让现代农业发展能够得到良好的资源支撑。在基础产业方面,则应当重视有色金属、建材、服装、食品、电气等产业的发展,并通过融入高科技和新技术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为产品品牌的打造夯实基础。(2)广州应通过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整个广东省来看,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广东省被认为是我国最富有的区域也是最穷的区域。与广州的市区相比,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消费水平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为了实现统筹发展,广州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通过推动产业与劳动力转移来开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来让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3)广州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过程中,人才资源与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欠缺,都直接导致了广州各个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广州要在兼顾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的基础上重视发展高新产业与绿色产业,并通过引进人才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来突破科技发展瓶颈。在此过程中,广州各个企业,特别是高新产业与绿色产业领域中的企业,需要重视调整人才结构,并开展高端人才的引进与自主培养项目,从而为广州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保障。(4)广州要重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产业发展知识化、服务化,国际产业不断转移的趋势。并且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广州经济发展中的各个生产要素所具有的成本在不断提升,同时企业所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因此,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升级与转型成为了广州在生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广州能够提升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传统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并通过扶持与带动企业的发展来实现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另外,广州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吸引外来企业的入驻,从而使自己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花卉产业、制造业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综上所述,广州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必由之路。在实现三“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广州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劣势,而为了广州“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广州应当重视绿色生产的推动、环境保护的强化以及“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为广州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马超平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春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性的测度研究[J].商业时代,2013(20).

[2]徐成龙,程钰,任建兰.山东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协调性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3(03).

[3]单晓娅,王翠,潘丽群.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取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3(02).

[4]王莹莹.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5]赵楠,贾丽静,张军桥.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研究,2013(04).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9

“应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2016年12月,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会上如是说。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五方面挑战:

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会持续地存在。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还在进行之中来解决环境的问题,所以这里面既有经济规律的约束,也有自然规律的客观限制,所以这就是环境治理的难度。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但是工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工业仍然是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说,“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减缓,一方面环境压力在减少,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增量,增量还在持续大幅度上升。所以实际现在是在比绝对增量上升得快,还是效率提升得快?效率提升得快环境问题才好解决,如果增量高于效率,提升对环境带来的仍然是巨大的一个压力。夏光: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环保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接近生态环境承受的边界,很多方面甚至已经突破了边界。此时经济发展受到生态环境承载边界的约束,再按照过去那种模式发展不动了。当然又不能放弃发展,那就只有绿色发展。

进一步推进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任务复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坦言:“pm2.5的治理,需要更多投入的氨氮的问题、氮、磷的治理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难了。过去同样一个投入解决的问题,现在恐怕需要翻倍的投入才能解决。跟国际相比,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处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我们面临问题要早一些。”以美国为例,陈吉宁谈到,美国提出pm2.5控制时的1996年,人均GDp2.8万美金,那个时候它的煤炭、工业能耗占比仅为20%和7%左右。我们是2011年提出治理pm2.5,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均GDp只有5400美金,5400美金跟2.8万美金去对比。我们能源消耗中,煤炭消耗占将近70%,工业能耗占70%,两个70%,他只有20%和7%。

“可以看到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能源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巨大,给我们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挑战。”但他同时说道:“让所有的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要让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污染排放监督者,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

区域风险在显现,统筹协调要求高、范围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总体上看环境质量出现了好转的态势,但、中西部很大程度上还在复制东部过去的发展模式,还处于重工业急剧发展的阶段。我们从环评项目的审批情况看,环保部审批的重化工项目中中西部投资占全国80%。如果处理不好,中西部很有可能重复东部一些地区污染严重、生态受损的这种状况。另外一方面监管能力弱,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是灾难性的。

同时,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国际压力也日益加大。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情况。

xx县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共分四大类,项目合计(76)个,总投资(633.72)亿元。

其中:1.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共(7)个,总投资(14.75)亿元,已完成(1)个,在建(6)个;

2.重大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共(48)个,总投资(38.5)亿元,已完成(7)个,在建(41)个;

3.重大综合交通工程项目,共(12)个,总投资(475.58)亿元,已完成(0)个;

4.绿色发展项目,共(9)个,总投资(107.18)亿元,已完成(2)个,在建(7)个。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探索并逐步走上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升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截止上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2.7%以上,我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优势持续巩固,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迈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的坚实步伐。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存在较大缺口。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势必需要大量资金,xx经济基础较薄弱,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需投入的资金与现有财力还是相差甚远,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

2.基础设施短板亟需补齐。由于xx县历史欠账较多,对比全国各地更高起点改善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安远县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时代要求,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3.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一是乡镇部分群众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欠缺,乱倒乱排等行为时有发生。二是为了保护xxx,xx群众不能大面积开山种果,并且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源区群众不仅减少了生产经营收入,还为改善环境付出不少资金,群众生态保护积极性不高。

二、项目储备情况

1.绿色发展、环境治理项目储备情况。我县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绿色发展步伐,逐年提高财政预算比例。目前我县计划项目储备7个,总投资约58208万元。

2.绿色发展、环境治理项目投资导向和资金需求。绿色发展项目方面,我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同时结合我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而生态优势较为凸显的县情,主要以发展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为重点投资方向,巩固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生态收益逐年提高。环境治理项目方面,我县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地区和东江源头县,水环境治理、生态屏障建设是我县主要投资方向,根据每年环境数据比对,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正逐年向好的发展趋势,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持续提升。然而,我县也面临农村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和绿色发展水平落后的问题以及资金投入难以为继的局面,主要资金需求为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旅游要素配套建设方面。

3.市县领导关注但缺投资的绿色发展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xxx成为“xx第一名山”的决策部署,我县大力实施了xxx景区改造提升工程、xx景区改造提升等工程,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丰富xxx旅游要素配套以及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我县正在继续实施xxx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项目,由于该项目总投资较大,缺少资金支持,仍有大部分项目无法动工实施。

三、工作建议

1.对项目储备建议。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大xxx上下游横向补偿项目储备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县长江经济带建设,切实保护好东江源头,构建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建议上级对我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