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4:15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8.053

abstractinthecourse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isapaymoreattentiontothecultivationofstudents'practicalabilityofprofessionalbasiccourses.intheteaching,thecharacteristicsofworkingprocessofmoreprominent.therefore,researchonworkingprocessorientedhumanresourcesmanagementcurriculumreformistolearntofocusonthecurrentourcountrymanagementspecialtystudentseducation,butalsoforChinacultivatecomprehensivetalentsnecessaryforthework.thispapermainly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thereform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coursebasedontheworkprocesssystem,thecurr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progressand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methods.

Keywords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aticofworkprocess;guide;courseteaching

1研究意义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教学课程改革,已经逐渐成为近年来各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趋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际上是追求课程内容以及结构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现在,市场上对于有技能的一线操作工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一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水准,而当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毕业生尽管专业理论知识学得很扎实,却普遍缺乏一定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这些或多或少都和我国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有关,高校毕业生学到的知识及技能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也缺少对于相应岗位的实际实践经验及技能,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课程设计在整体上应该有一定的特点,如: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性以及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等。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专门用来培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的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并运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的剖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目的。

2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企业正处在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时期转变,同时企业的管理方法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的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中,研究的学者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山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通过人才市场、人才推荐中心,从而建立起了实践教学实训基地。从现在的研究状况来看,我国的以工程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以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等几个方面。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王贵军提出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一起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暑期实践等活动;萨茹拉提出要建立实践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进行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虽然我国学者对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管理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也要认识到当前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都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关于以工作过程系统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工作,国外做的工作很多,而且开始的时间也比较早,研究理论也相对成熟。在美国,一般都会要求管理类的学生参加不少于600~1300小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人员测评与选拔、面试、培训上面都有一定的模拟演练。在授课方式上也有很多方法,一般会采用演讲课、实验课、讨论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此外还会有以学生为主导的科研活动,导师耐心指导,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同时老师使用的教学工具种类也很多,如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讯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英国,因为信息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着更多的实习及实践机会,同时对于学生实践采取分散、自主联系的方式,实践的内同也不同于集体安排,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此外,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研究中,与国外研究工作相比,国内投入的资金不如国外多,所用的教材也多数都是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教材,培养方式主要是在复制国外的培养形式,创新工作很少。而国外可以提供成千上万个真实的跨国企业运作案例以及国际化的商业环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领袖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会鼓励学生去结交各个领域中优秀的朋友。

3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立步骤

(1)分析职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在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是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行业调研分析,从而得到相关的岗位能力需求,通过对专门的技术能力、从业要求素质进行分析,确定出不同课程对不同职业能力的培养。

(2)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出课程内容。在对课程进行确定所需依据的原则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技能训练和技术理论的发展,同时还要对一定的概念及原理进行理解掌握,学生要认识“该怎么做”及“怎么做才会更好”的知识理论,同时还要明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在确定内容之后,依照职业工作过程及学生认知心理过程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要以真实的工作场景布局为载体,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完成对操作技能的训练。

(3)建立起教学所需的师资队伍。老师在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中起着实施者的作用,所以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所在。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中,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来进行开发及实施,同时还需要一套一支对应的教学工具来进行运转。在“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建设中,我们可以采取“送、下、带、引、聘”等形式,建立起一支专门由企业中的专家、专业人员所构成的社会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使得实践技能主要是通过高级能水平的老师来教授。

(4)建立起教学及实践所必需的条件。在学校的教学及人才培养中,教学与实践条件是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得以实现的前提。通常教学条件主要有教材、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等。教材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对传统的学科型教材加以改变,同时研发出适合学生认知及专业技能养成,并体现出应用性、符合实际工作逻辑、具有鲜明的教材特色的新型教材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5)教学手段及方法的革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注重以学生为主,通过老师来指导,并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进行集成,从而使得课程中将教、学、做三者融合到一起,同时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及岗位中,使得技能实训通过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训练、校内及校外实践等过程而逐渐联系起来。可以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程序分为虚拟、仿真、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几个环节,同时采取现场教学、“一带多”的岗位技能导师制方式,由校内的老师来带领学生参与到这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同时企业中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校内实习以及企业实践这两个环节中,同时使得高年级的学生在模拟、仿真、校内实践等环节辅导带动低年级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这样就实现了专业的老师带、企业技术人员带以及高年级学生带的“三带”培养方式,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6)建立起所需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在课程设置中有企业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而这必然会受到企业规模、生产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效在实行以班级为单位,在暑期或者其他假期组织教学有了很大的障碍。所以,高校应该建立起有一定弹性及变动的教学管理形式,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和创新工作能够同时进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4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主要注重理论教学,而对于实践教学却有所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其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以及自身发展所服务的一门发展性教学课程。所以,在其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中进行自我评判及自我提高。目前,对于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国内外都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相对来说,我国研究的起步工作比较晚,而且国外研究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内容有所创新。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主要是对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出课程内容,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师资队伍,满足教学及实践所需的外在条件,同时在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建立起所需的教学管理制度。最终使得学生在知识、职业技能以及个人品德方面都能有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景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66-67+83.

[2]杨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探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J].现代商贸工业,2014(16):134-135.

[3]杨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14(15):104-105.

[4]周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室内陈设设计课程设计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5]王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167-168.

[6]张宝慧.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7]刘发生,张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8):154-155.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2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生产实习

0引言

2010年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而生产实习在高等工科院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重要途径。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生产实习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的培养质量[2]。烟台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入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已具有2014和2015两个卓越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4周,是在完成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生产实习,卓越工程师学生初步了解相关实习厂的实际制冷系统和设备,包括制冷机房、设备间及动力间等设备及原理。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现阶段本科生产实习现状

烟台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培养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国防、民用等领域从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冷空调系统的安装、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制冷空调机器设备的研制、开发、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现阶段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实习单位接受人数少的矛盾,以及实习单位受市场变化和领导更换等重重原因,导致学生实习质量一定程度的下降[3-4]。现阶段传统本科生产实习凸显的问题主要包括:

1.1学生对生产实习目标不明确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和部分实践学习后,于第7学期安排生产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生产实习来强化三年学习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通过现阶段本科生产实习发现,部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学习目标了解不足、积极性不高以及实习目的不清楚等问题。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自主提问问题相对较少,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实习报告相关理论知识点、系统原理图绘制以及设备结构图绘制等方面不够全面,这些反应学生在自主性、创新性以及实践等方面的不足。

1.2学生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脱节

实践教学内容和安排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结合不够,存在重理论和知识、轻实践和能力的现象[5]。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任务设置上,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学时分配上造成实践教学的严重不足[6];学生不会主动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主动地分析问题及现象。第7学期是将理论知识较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间段,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卓越工程师计划生产实习改革探索

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对人才培养提出采用“3+1”的培养模式,其中一年为企业学习阶段。为此,烟台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对理论教学进行了相应改革和调整,加大对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加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对烟台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2.1加强实习动员、明确实习目标和实习内容

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动员是十分必要的,除了要求学生注意相关安全事项和服从安排外,更要明确实习的内容和实习目标。实习动员要求学生掌握实习内容和要求是保证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并根据所布置的实习内容和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工作。在实习动员会布置实习内容时,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进度安排,将实习内容及任务肢解且详细化,做到每天实习开始时告知学生具体任务和目标,当天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天实习内容。

2.2完善和突出实习过程的讲解和答疑

对实习内容的讲解不能局限于实习动员及每天实习开始时,对实习内容的讲解要贯穿于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答疑也要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实习。在生产实习过程之中,学生还无法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习之中,并且在实习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问题,这都需要教师实时的进行讲解和答疑。另外,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其对指导教师的讲解和答疑依赖性更大,这也需要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讲解和答疑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以便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2.3建立科学的生产实习考核机制

考核是保证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督促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实习内容,也能较好地使指导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实习内容理解及掌握的程度,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7]。针对烟台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现状,制定了实习纪律考核、实习现场考核和实习报告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三者所占权重分别为20%、40%和40%。

从上面三部分的权重可以看出,实习现场考核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通过指导教师现场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阐述并给出具体答案,这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生产实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实习内容,拓展知识面等。

3结语

生产实习作为工科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通过加强实习动员、明确实习内容和目标、加强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和答疑以及优化生产实习考核方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和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2]王翔,王钧,蔡浩鹏.复合材料专业生产实习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5,(52):14-15.

[3]李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测控与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学与信息化,2013,9(20):4659-4660.

[4]向朝进,程虹.新形势下材料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4,42(8):218-219.

[5]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时间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3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型发展的深入,围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发展的关键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从教学理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考核等方面全面考虑,整体推进本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理念高职化

课程理念指导课程教学。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也应在高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高职课程理念主要有: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能力本位。服务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导向。在对旅游市场营销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根据营销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一线旅游营销人员岗位技能培养为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并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借助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情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旅游产品营销能力。

工作过程导向。针对实际工作任务,以旅游产品营销过程为序重组与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企业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通过定期与旅游行业企业交流及反馈情况,动态了解岗位需求变化,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设计等多处着手,对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

2理论教学简明化

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强调营销实践。理论教学应按照“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所需一致,参考旅游企业营销岗位的培训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岗位技能所需,确定理论教学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在理论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实际,重点讲透市场营销的核心思想、核心概念以及其实际应用价值,强化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宣传、销售等工作等营销岗位群所需知识与技能,立足学以致用,不求面面俱到,不做知识堆砌,力求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富于启发,简明实用。

3实践教学社会化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特色所在,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实践教学应瞄准旅游行业企业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实训、校外兼职、开设讲座、企业实训等多种途径,以社会化、企业化的实践方式训练学生实际营销能力。

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专题实训,课程结束安排综合实训,如配合“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这部分内容,可安排学生就旅行社拟推出的某条新旅游线路进行市场环境分析,通过查找资料或现场调查访问等途径了解企业内外环境,做出Swot分析报告;就“市场调查”内容的学习,可安排学生分组调查不同项目,如,大学生旅游消费情况、某旅行社开设饭店的可行性分析等,这种专题实训项目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熟悉旅游营销各工作环节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旅游企业这一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中穿插企业实训,拟定实训项目,安排专门的实训时间到企业参观考察,实地熟悉企业营销岗位工作职能、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等,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使旅游营销教学活动更贴近旅游企业营销实际。

4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普遍所具有的学习基础较差、兴趣不浓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务驱动法。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作出评估。跟随课程教学进度,初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通过参观访问、查找等方式即可完成,随后可布置一些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等任务,在学生掌握了大量营销知识后可布置一些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任务。

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历经项目确定、布置、实施、评估、总结应用几个环节,与任务驱动法一样,对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有重要作用。安排项目时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可安排专题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能有效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配合旅游市场营销相关教材,精选旅游企业营销经典案例,在各部分内容中适当穿插,以案例的具体详实架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弥补知识讲授的不足,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5教学资源立体化

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生学习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建设中有必要建立纸质教学资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书、实训指导书、试题库、案例库、经数字化处理后的网络课程、与课程相关的电子图书、旅游期刊杂志、旅游营销网站以及其他电子教学资源等。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其更大的信息容量和多媒体试听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信息量,拓宽了学生视野,而网络课程、专业营销网站等电子资源为学生课前课后学习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内容,为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主动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6教学考核全面化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营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际营销技能,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考核,应坚持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理论考试,期末集中进行,主要考查学生理论学习情况,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上课出勤、参加班级教学活动的情况以及平时作业情况;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实践态度、实践能力、时间保障、实践作业以及实践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根据实践记录给予评分。

总之,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事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得失,以高职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教研教改,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旅游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4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改革

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盛顿协议》成员,促使我国很多高校投入大量的精力,努力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审核。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教育”(output-Basededucation,oBe),其核心要素包括: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1]这一理念的贯彻就要求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专业在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目标的设立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张德江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推进固体废弃物治理,加强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2]“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方法,具备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进行项目管理、技术研发、设计运营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养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接轨的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笔者所在学校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的相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以期探索该课程的工程教育教学新机制。

一、课程设置优化

“华盛顿协议”的签署和实施,要求工程教育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并重[3]。因此,作为环境工程的骨干课程,我们在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设置“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时,除继续2013人才培养方案中32学时的理论课外,增加了16学时的实验课以及1周的课程设计,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于本科教学既要突出工程性、实践性,又要满足本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需求的要求。

二、教学大纲修订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过程。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这门课程而言,反向设计体现的是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完善修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一方面,明确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每一个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的一个指标点,课程目标按照具有工程知识以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两个层面进行纵向分解。另一方面,制定可操作的反映课程目标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研讨、作业及随堂考核)以及期末考试构成,其中在期末考核中明确了与各课程目标对应的考核占比。

三、教学内容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取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中心环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固体废弃物的性质、收集与运输、预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焚烧处理、最终处置以及危险废物的固化等内容,因为固体废弃物的性质千差万别,同时处理方式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方式,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故本门课程所含知识点繁杂,且课程整体的综合性较强,是前述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微生物等多方面知识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综合应用。但本门课程只有32学时的理论课,这就使得授课教师必须基于oBe理念调整授课内容,以学习产出为导向,根据课程目标的达成对授课内容的组成和课时占比进行优化,同时注意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利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在课前给出导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固废处理的相关标准、导则等的查阅与学习,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够提前对垃圾填埋场以及焚烧发电厂等固废相关设施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问题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方法。此外,利用小组讨论、课上组间交流的形式,将固废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的介绍工作交给学生,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作业或者是平时作业是培养学生能力、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因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的课程目标包括基础知识以及能力两个方面,故在平时的作业中,要尽量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练习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选择、判断的形式,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判断自己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课后的练习中,侧重对于综合性的计算与工艺设计等知识的练习,增强学生对于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增加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的实验课中,设置相应的综合性实验,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处理方式,完成实验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改进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基础,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重要环节。同时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合理改进与调整的依据。在进行工程教育认证之前,课程目标的达成往往仅限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对学生自身的感受关注不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目前本校在进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时,增加了对于学生的感受与自我认知的内容,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之后,对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自我评价。故本校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主要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方面进行。定量评价主要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量化评价。平时成绩由研讨、作业以及随堂考核等环节构成,根据每个环节的得分情况及支撑课程目标的权重,计算平时成绩部分的课程目标达成度,然后根据期末成绩中支撑每个课程目标的得分率,计算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最后根据平时成绩以及期末考核在课程目标达成中的权重,计算课程目标的综合达成度。本课程的定性评价主要通过课程结束后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进行自我评价来实现。学生针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对自己的达成情况进行五级制自评。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5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重视实训在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与动手操作能力。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课程的组织。

1实景化实训体系的内涵

实景化实训体系是指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复制或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或结果并作为实训背景,把本专业学生置身于高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尝试、探索与讨论、训练和反思、模拟和实践等多种手段,掌握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赴企业见习、顶岗实习以及在教师带领下服务企业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内涵和水平。

2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课程的重要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课程相比,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更高。

首先,本专业自身特点决定。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更要会动手自己操作。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加深对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

其次,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教育有着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恐怕很多学生都难以集中精神把课听完,更谈不上有收获,甚至掌握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起点普遍偏低,而这一类课程涉及的工作的复杂程度高、仿真难度大,又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体会不到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运用已学到的理论的环境。导致对理论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更难以长久保持。

因此,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如果不能采取更有效的组织方式课堂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知识、检验知识与技能,才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

3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课程实施难点

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既有与其他管理类实训课共同的难点,又有自身独有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克服。

3.1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内容需要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

根据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20060089)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调查显示:企事业单位认为最重要的技能要求是“熟悉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能独立的进行人力资源日常工作的技能”(74.13%),其次是“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51.93%),紧接着是“精通招聘、培训、考核等相关模块”(51.35%)。其后分别是“具备把领导指令转化为工作安排的能力”(45.37%)。从这一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与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还按老的满堂灌的方式培养学生,学生似懂非懂,或者不能动手,必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实训课的组织过程模拟了工作中的实际场景,通过实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工作能力。

3.2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应进一步提高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通常体现为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一周的理论学习,部分学校甚至只有5%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美国职业学院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实验、设计、实习等环节的课时约占教学计划总时数的2/3;在法国高职教师每讲一节理论课都配有2至3节的实践课。参考国外做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而言,保障实训课学时显得尤为重要。

3.3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核心课,部分职院在校内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更多考虑优先投入理工科类专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甚至有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只要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投入一定量的图书资料和办公设备就足够了。而在教学实践中,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本校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建立以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只能在教室上理论课,相应实践环节因为缺乏环境、软件、仪器设备等条件的支持开展的效果不好,学生反映一般。自从2009年人力资源管理专项实训室建立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安排了多个专题的实训学习,基本一章一练,学生反映很好。根据笔者随机访谈显示,普遍反映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并且在实训室这个专门的环境里,能够感受到和课堂不一般的模拟职场的氛围,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4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课程组织实施

由于以上存在的困难,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课必须选择一种恰当的课堂组织模式,以求更好地接近工作实际,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好的基础。以下以笔者教学实践中绩效考核一章的“员工个体绩效考核技术”实训课程为例,尝试探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课程的组织模式和环境要求。

4.1明确实训目的和要求

目的:通过实训强化“员工个体绩效考核技术”的掌握。要求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已经学到的绩效考核方法:自我报告法、业绩评定表法、强制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中选择适当的考核方法,并分组进行相应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

4.2实训条件

(1)实验室环境:面积约50平米,以48人一班计算,设置6张活动桌,48把活动椅。如图:

(2)实验室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扩音器等。

(3)实验室电脑中预先准备一份公司背景资料,其中包括该公司简介、组织结构、公司战略、公司绩效考核现状,绩效目标等。

4.3实训组织要点

将学生分成每组8个人的实训小组,成立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个组都要为自己的公司取名,确定经营方向,画出本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在其后的方案设计与演示中需要一个公司人力资源团队的面貌出现。每组推选组长为该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并确定最后方案演示阶段的人选。

4.4实训过程

课程的实验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训准备及方案初定阶段。(1)小组共同制定评估计划。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模拟公司的环境和信息。时间设为15分钟;(2)小组共同制定方案。时间设为20分钟。(3)应用实训室设备召开分析会议。会议总时间为30分钟,可分解为3-4次头脑风暴会议,解决不同的分析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对各组的讨论进行点拨、指导。第一阶段如未能及时完成,各小组可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

第二阶段:报告形成阶段。各小组通过讨论分析形成实训报告,制作演示用的幻灯片。可以利用实训室,也可安排学生课余自行利用多种方式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各种形式形成文字报告。

第三阶段:分组演示阶段。各小组应用实验室设备演示分析评估方案的产生、结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接受其他小组的置疑,每小组的演示时间为10―20分钟。本阶段需在实训室内进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实验报告的演示效果,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下锻炼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技能。

4.5实验评估

(1)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协调、组织情况。(2)分析方案的正确性。(3)评估程序清晰合理。要求对分析程序有清晰记录,报告中要附原始资料和统计过程以及问题处理意见。(4)报告演示。要求小组利用计算机制作幻灯演示,能熟练运用电脑,能控制现场气氛,自如回答现场置疑。以上评估4个部分均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完成,因此全组同学得到一个相同的分值。

对“员工个体绩效考核技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果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往往认为过于强调程序化和技术化,很难真正理解这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对组织的竞争优势的贡献。通过实训课程,学生可加深理解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以及其对组织员工的影响。实训课无疑成为了在校大学生弥补实践经验、提高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

5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全景化实训课程的有关思考

5.1突出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全景化的特点

全景化不仅是指学生要多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更加应体现出课内实训教学的实战性。要达到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技能、管理思维和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培养效果,必须将企业实际工作的背景和出现的问题等诸多方面的业务进行复制,移植到课堂内,设计出实战性的实训项目,就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仿真性。我专业的多名任课教师通过多年服务企业的经验积累,复制了大量企业的实际工作的背景,设计出许多实战性的实训项目,提高了训练的仿真性,实现专业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的高度吻合。同时,通过使用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也给学生提供了仿真的软件环境,对提高学习兴趣效果明显。

5.2突出实训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全景化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担当的是一个“引导、辅导与监督”的角色,真正在课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应该是学生。在实训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自己动手查询资料,收集信息、制订方案,角色扮演甚至角色互换,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并派出代表陈述方案,完成每个模块的课堂任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一种锻炼和培养。因此实训课程中教师要适当“淡出”,即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发挥他们的潜力。真正落实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阿娜.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讨[J].福建论坛,2010(10).

[2]马福山.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实景化实训项目的构建[J].现代阅读,2011(12).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6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3.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7

关键词:远程开放;校企合作;实践

一、远程开放教育的定位

远程开放教育,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机会,是面向普通社会大众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支主要的生力军。开放大学是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集聚、整合和共享各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远程开放教育,是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201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依托中央电大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成立,同时设置各省级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分部。2013年1月,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成立的江苏开放大学,也正式挂牌成立。开放大学秉持终身教育理念,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任务,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开放大学是传统大学模式与形态的转型。开放大学的创新之处就是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中明确指出“开放大学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树立开放、灵活、优质、便捷的办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随着开放大学的组建,远程开放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战略转型期。

二、远程开放教育校企合作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行业企业需要大批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优势的高素质人才,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应地,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给每个人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为及时了解新技术,掌握高科技理论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开放教育,根据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与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相比,他们有着实际工作经验,更清楚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短板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因此,他们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自觉性也较强,学习进修的内容一般是围绕着日常工作需要或者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希望通过远程开放学习完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和提升专业技术等级。但因为要承担日常工作,成人学员只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因此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为社会大众构建了终身教育平台。开放大学入学门槛低,宽进严出,每年有春秋两次的入学报名机会,注册入籍方便。多种层次的专业设置基本可以满足各阶层社会普通大众的学习需求。此外,开放大学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可以很好地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近些年来,普通高等教育大规模持续扩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远程开放教育的生源数量。为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远程开放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招生和办学模式,寻找新的发展途径。通过分析明确了校企合作对于远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终身教育理念、科学共赢的教育目标、教育机制、教育资源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对远程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进行了阐述。针对继续教育生源持续萎缩的困境和开放教育校企合作遇到的难题,提出了开放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对策。在基层开放大学“校企合作”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在校企信息沟通、学习费用、学生学习基础、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构建深度合作的送教进企模式。对于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开放大学而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终身教育学习平台,为企业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历晋升的通道和人员技能培训等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行业企业的大量员工可以作为开放大学的稳定生源。因此,校企合作是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开放大学的生存发展需要,更是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

三、远程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优势的互补,也是资源的共享。校企合作下的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远程开放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为保障校企合作的质量,校企双方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课程导师和课程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多次沟通和长期有效地务实合作。长期以来,江苏开放大学立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创新转型发展。其中,开放机电一体化专业,也一直在积极调研和论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015年5月,经过充分的前期筹备,机电一体化专业选择与知名企业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人才。同月,该企业某下属子公司的首期56名员工也完成了江苏开放大学的学籍注册,正式地成为江苏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的学员。远程开放教育和知名大牌企业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也为远程开放教育其它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改革的经验,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在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在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使得教学资源更加实用有效,也锻炼了教学团队和管理队伍,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调整和专业设置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课程的开设和资源开发,也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双方各有优势,为此,双方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学校方面,拥有具备专业知识理论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学团队,以及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在线学习资源的技术团队。校内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熟悉远程教学规律,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制作符合在线教学和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源,可有效地组织远程教育的线上教学。企业方面,拥有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资深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规范的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流程,设备齐全的生产实践场地,可方便地组织学员,开展实施线下教学。目前,校企合作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和企业课程。其中,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的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负责开发建设,在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上,为学员提供分层次多样化的课程学习资源,供学员自主学习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通常包括课程导学资料、视频微课资源、实验实训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等。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按照课程资源的难易程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分层次分阶段地完成自主学习。根据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上统计的学员学习情况,课程教学团队也会对课程资源进行一些调整和补充。企业课程,主要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用人需求,为学员量身打造定制,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企业课程的教学团队中,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资深工程师为主。但由于企业相对缺少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的经验,因此,在企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共同研讨。这样,教师也能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专业技术理论的最新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二)课程学习与课程导师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时空分离和以在线学习为主的特点,为保障教学质量和学员的顺利学习,更好地服务学员,江苏开放大学推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包括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课程导师主要是负责专业教学与学员的学习指导工作。学务导师承担学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包括帮助指导学员完成在线学习平台的入籍注册、每学期的网上选课、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等。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有关在线学习平台使用的问题,都可以请校内学务导师协助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与专业有关的学习问题,则可以与校内课程导师取得联系,获得帮助和解答。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学员日常工作的情况下,课程导师还会去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学员座谈,进一步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并就学员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更好地服务学员,除了学校的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外,还专门设置了企业课程导师。企业课程导师,主要负责企业课程的指导和答疑,解决学员在学习企业课程时的困惑和问题。企业课程的教学实施,由企业课程导师组织学员在工厂车间内进行。相对于以在线学习为主的校本课程,企业课程是一种线下教学。校内课程导师、学务导师和企业课程导师共同努力,帮助学员完成课程的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并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让学员能够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课程过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课程的过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是对学员课程学习过程和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课程过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的具体方法,包括过程考核的项目、考核内容、以及各部分所占的比例,都要在课程考核方案中写清楚,并在课程开设之初,告知全体学员。由于课程学习方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课程考核也包括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学员应按照课程要求,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讨论、交流互动等学习任务,并将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课程导师应关注学员的学习情况,尽快批改学员上传的作业和实验报告,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学员。课程导师还应就学员的学习困难,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课程在线学习资源的使用,包括在线讨论区的参与互动情况、观看视频微课资源情况、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的使用等,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也会影响到学员的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线下考核是指企业课程的过程考核和成绩评定。企业课程主要是线下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依据,由企业课程导师负责确定,并在课程结束时,提供学员的最终成绩。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8

【关键词】个性化职业指导职业咨询人力资源开发文献综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通知》对高校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相关研究论了梳理,对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热点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1.我国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热点和主要成果

传统的职业指导教育采取的是课程教学、大班授课、专业甚至年级集中讲座的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成本高收效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理论多实务少,针对性很差。部分学生反映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在人的个性日益得到尊重和张扬的大背景下,时代呼唤个性化职业指导,社会需要个性化的人才,高校也要顺应这种大趋势,改变单一僵化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活动。

1.1个性化职业指导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必要性和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之间的差距、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适应教育以及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

1.2个性化职业指导的主要目标、理论依据、重要环节和实施途径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目标是服务全程化职业指导,树立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培训创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三种理论上:(1)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2)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3)霍兰德的职业类型论与吉列特的生涯决定论等职业生涯理论。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主要有职业分析、人格测试、职业心理访谈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其中职业分析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实施途径主要有:(1)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观念转变和就业技能训练,以专业课教师为指导主体,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建立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有机联系;(2)开展职业咨询服务,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重点做好特殊群体的职业咨询和指导,对特殊群体(如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单亲家庭和残疾学生群体等)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延伸,是个性化的重点和难点;(3)现场指导,主要是指在招聘会现场设立职业指导席或在职业指导课堂(讲座)设置问答环节,现场解答在求职、应聘、面试、职业选择等各方面的问题;(4)个案分析,跟踪调查服务并保存个人咨询记录,保存职业咨询档案,并开展个案分析研究,为后续工作积累素材;(5)个性化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培养各环节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两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学生管理与服务人员参与到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中来;(6)职业体验与训练,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利用好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体验与训练活动,邀请校外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精英、资深校友到校园做职业生涯讲座,精心安排交流环节;(7)校外实训和创业教育,利用实习基地和人社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项目、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做好岗位实习、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建设、创业模拟实训及创业指导。

1.3个性化职业指导专兼职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师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指导专职教师、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校外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精英和资深校友等方面。通过专业培训和认证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通行的认证有国家职业资格类认证(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国际认证(如全球职业规划师、剑桥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行业认证(如创业培训师)和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如经济师、管理咨询师等)。师资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全员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2.我国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存在的问题

2.1侧重职业指导形式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描述,缺乏案例和实证研究,课程改革只提出了大体方向,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估;

2.2侧重就业工作常规业务流程描述,缺乏理论和实践创新,部分研究只是罗列了就业日常工作,如信息化、工作流程及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实际借鉴和参考意义不大;

2.3侧重群体职业指导宏观概括,缺乏可有效执行的措施和方法,部分研究只是陈述了问题,却没有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略显苍白;

2.4侧重现象概述和做法总结,缺乏职业指导学科理论支撑,职业指导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学科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研究的层次上。

3.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展望

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可以从理论借鉴、研究方法、专业化学科化等三个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理论借鉴方面,除了职业选择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生涯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传统理论基础外,个性化职业指导完全可以借鉴发展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学、社会学、职业教育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对个案研究、问卷调查、跟踪调查、专家访谈、中外比较研究和定量研究等方法也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在专业化学科化方面,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的目标是形成完备的知识链,使职业指导学科和心理咨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和体育学科一样,真正成为大学生想学、爱学、受益最深最广的学科。个性化职业指导将是职业指导学科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徐岚.试析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与实施途径[J].科技与生活,2010:20,218

[2]马秋林,冷华毅,何强.浅论高职生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65-66

[3]张彦忠,兰先芳.大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必备条件与实施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121-123

[4]邢增銮.论立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产业,2011:2,73-75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9

 

以“雾霾”、“温室效应”、“水质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和“常规能源枯竭”、“新能源问题”等为代表的能源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个问题,“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课程即是以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为主题的引导性课程,对引导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对培养学生后续专业课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乃至对我国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均具有深刻意义。近年来,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兄弟高校均围绕环境与/或能源科学为主题开始相关课程,也有一些研究者开展了相关课程的教学研究。刘迎春等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外教学活动两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更好地搞好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1]。王秋颖等从提升教师自身知识体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改革评价体系等角度分析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的教学方法[2]。张巧杰等从课程开始的意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对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3]。进而对同时考虑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还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总体特点,指出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关键问题,然后从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优化探讨,提出了若干教学优化措施。

 

一、课程特点

 

“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重要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以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与能源为主线,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各要素(例如大气、水、土壤等)的影响以及人类能源需求消耗状况,阐述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能源使用与需求规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事业的热情,为将来从事环境优化与节能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与节能意识,增强环保与节能素养,使环保与节能工作起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落于实处。该课程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着纲领性的引导作用,通常安排在学生大二第一学期,此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对专业认识还比较模糊。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对将来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就业去向感到困惑和迷茫,如不及时引导,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与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热点内容的全貌,遵循知识学习的“结构—要素—结构”认知规律[4,5]。该课程教学面临一系列难题。例如,教学内容广而泛,复杂枯燥,课时少而内容多等。我校分配给这门课仅16学时,而课程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环境科学与能源科学领域的全部内容,因而存在单个内容的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该课程是新开课程,存在着相关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

 

二、教学优化措施

 

1.充分发掘关联性。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热点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断增大的能源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常规能源的消耗恶化环境,而可再生能源则有益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恶化会导致能耗需求同步增长,环境改善则会导致能源需求的降低。此外,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每个分支问题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充分发掘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此外,还应将人类发展、能源环境问题关系进行扩展式关联,分析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握住能源与环境问题发生、发展及解决的主因。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及其发展,同时造福与服务人类也是研究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的发展,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过来,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恶化又遏制了人类的发展,得到良好解决则能促进人类发展。

 

2.案例式教学。本课程知识点繁多,而且往往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疲乏与走神。采用典型案列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多用案例开展教学,将相关知识穿插于案例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事例感受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环境问题时,可以图文并茂地介绍震惊世界的“20世纪八大环境污染案例”,将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时间或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还可以给学生简要地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等视频,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及能源问题案例给学生非常大的触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在平时生活中就应多关注该问题,注重知识更新,保持对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敏锐性,使教学内容紧跟时政变化,与时俱进,并将之注入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

 

3.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这可以从增设网络平台交流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两方面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尤其是本课程安排课时少内容多,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可以在网络上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各种环境污染在大气、水、土壤中的存在、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进行师生交流与讨论,增加师生互动,节约课堂时间。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课堂上和课后网络平台交流均可运用,不仅应图文并茂地传授知识,还可以运用动画、音影等方式展示有关历史和当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立体图像。图文互补,音影互补,从多个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互动课堂教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一个特点是知识内容面宽广,而对知识深度的要求不高。对于这种课程,若采取以往仅仅靠教师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也难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的困局。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执行可以采取学生上讲台参与课堂教学与讨论的方式进行。从本课程分出“空气污染问题”、“水体污染问题”、“固废污染问题”、“噪音及其他污染问题”等几个知识点,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知识点。在课前,各组的学生负责其知识点内容资料的收集、查找和整理,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在课堂上,首先由该组学生上讲台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与讨论,然后教师进行评价与补充。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资料查找整理、上台讲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此外,课程教学中应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应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还应紧密结合时事政策,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寓学于用,以用促学,使节能知识与环保意识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穿插介绍一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采用建筑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不但要讲清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点,还要以“热点”工程为例,剖析工程的系统组成、结构特点和技术关键,使学生从多维错综复杂的工程案例中,认识到疾病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际教学过程发现,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进,学生们反映“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教学有趣多了,收获更多了,其他教师也反映对教学有所促进,因而整体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这同时也要求加强对学生能源与环境科学问题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意识,是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必须一环,是培养学生相关科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本课程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优化改革,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学生反映教学过程中趣味性与知识性明显得到提升。

能源化学工程导论篇10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工作页开发

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页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工作页呈现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通过体系化的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工作页开发的依据和来源

工作页是引导学生完成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每个专业一体化工作页系列的编写依据是人社部颁布的专业教学方案。每门一体化课程工作页的编写依据是专业教学方案中每个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对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具体内容与要求有明确的描述。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技术规程―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一体化工作页的系统工程。

二、工作页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体现不够

目前,技工院校在开发工作页的过程中,对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体现比较缺乏。

一体化工作页的核心是符合企业工作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页的学习目标就是工作目标,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又具有鲜明的工作特征。这里的“能力”,不仅强调“操作性”与“可测量性”,还包括具有专业内容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涵盖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目标不但具有适度开放性,即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或企业的状况,而且还能充分体现出学习者职业生涯成长的综合要求。

一体化工作页的学习任务及其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要体现能力,即“能干什么”,而非传统学科习题下的教材中常用的“了解什么,熟悉什么,掌握什么”。所谓“能干什么”解决的是专业课程的出口问题,即学习的成果是什么。学习目标是指完成本学习任务后,预期学生应当能够达到的行为程度,包括所希望行为的条件、行为的结果和行为实现的技术标准。

2.工作页开发过程中的定位偏差

工作页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工作页定位的理解问题,不少工作页成了课堂学习的习题册,这个定位是错误的。

工作页的目的是通过有情境的引导内容及必要的问题,逐步递进地启发学生主动查询学习资料、探索理论知识,并通过与操作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问题的编写是按照真实典型任务活动的工作流程进行的。这需要工作页的开发者重新梳理每个学习任务的鱼骨图,清晰罗列学习任务不同工作步骤(学习活动)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从中梳理出哪些知识点、技能点有重复,这些重复的知识点、技能点如何安排其编写顺序和编写层次,是一次全部写完,还是根据任务的难度分不同阶段编写,这些都是在工作页开发过程中需要着重思考的。

3.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中的具体问题

(1)学习任务的开发出现顺序错误,一些工作页给出了学习目标、流程与活动,才出现情境。而正确的顺序是学习情境―学习目标―流程与活动。

(2)学习活动的内容、组织不能满足学习目标的要求,不对应或者目标有要求而内容缺失,有或者目标无要求而内容超范围。这个需要配合鱼骨图,对应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进行梳理。

(3)对引导学习者思考的问题设计不科学。为了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动性,应向学生提出需要系统化思考的学习问题,即引导问题,并将引导问题作为学习工作的主线,贯穿于完成学习任务的全部过程,引导学生有目标地在学习资源中查找到所需的专业知识,思考并解决专业问题。在有些工作页中,学习活动中问题的提出缺少必要的背景内容做引导,问题顺序不科学、逻辑混乱,使学生不清楚到底要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由于具体的学习任务所对应的知识点与传统学科体系教材相比较,缺少系统性、全面性,这就需要在设计引导问题时有一定的引申,根据具体任务中所面对的具体方法、类型等,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到其他方法、类型等。但是一体化工作页中不应出现理论知识,应该是在其中穿插对理论知识的引导性内容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