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十篇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07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1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1.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1.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1.4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

2.1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2.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3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各地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信息和项目服务,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发农产品加工及相关项目时,发改委、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方面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待。此外,合作社服务装备由当地地方政府买单,技术上的试验、示范、推广也由政府买单;吸收有能力、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人到综合服务站中来。

2.4增强服务功能,实施品牌战略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治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12-02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治理机制是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机制的统一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在现实中公司治理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决定公司被恰当地决策与经营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同样,农村信用社也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治理目标是保证农村信用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在股东(对农村信用社而言非特指均包括社员)、职工、三农、社区等方面取得利益平衡的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不仅局限于其从农村信用社取得的剩余索取权,还包括其从农村信用社取得的服务利益(如合作制就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经营治理机制的探讨要将法人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机制相结合分析,而不应割裂开来。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历经多年,经营效益得到提高,但在经营治理机制方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股权治理、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仍不完善。

(一)股权治理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现有股金中的法人股、自然人股比例失衡,法人股偏少,自然人股较多,使得股东缺乏监督经营者的动力,也缺乏行使监督权的能力。另外,职工股及高级管理人员入股股额较高,非职工股多数金额偏小。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和内部管理人员及职工持股较高,往往形成“内部人控制”问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难以体现利益共同体的利益。

2.不同股东利益冲突明显。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后,在资格股和投资股的管理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大股东要求高于存款利率的回报,有强烈的分红要求,而小股东则要求得到贷款和优惠利率的服务。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总体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低下、缺乏有效协调股东利益机制的情况下,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冲突明显,影响重大决策的科学性。

3.股金管理权责不明确或者不规范。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在招股说明中对其发展前景正面宣传较多,但经营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对入股风险提示不够,股东对权利责任认识不清。另外由于“一刀切”的分红或不分红政策,股东权利受到影响。这些导致股东入股出现盲目性,农村信用社股本稳定性较差。

(二)法人治理结构运行问题

1.社员大会未发挥监督决策功能。农村信用社的入股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农民在社员中占有一定比重。而农民社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维权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又较为淡漠,参与管理积极性不高,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所要达到的股东素质要求差距较大。

2.“三会”及“三长”职责范围含糊不清。理事长、监事长、主任职责范围还不够细化,理事会、主任办公会、党委会、监事会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党委会议制度要求重大决策由党委研究决定,重大决策如何正确界定是一个难点,这在实际工作中都难以操作,出现理事“不理事”、监事“不问事”的消极现象。

3.领导班子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联社为加强对领导班子的监督制约,虽对原有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理事长、主任分任制度,但在运行中由于理事长和主任的职责范围不够明确,权限界定不清,重复会议降低了工作效率,使应有的监督制约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经营管理机制问题

1.规章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及时制定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

2.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尚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对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运行以及计算机数据流向过程没有有效监督;由于稽查人员业务知识不全面,致使对计算机、中间业务等方面失去有效监控;监察稽查以事后监督为主,缺少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不力,无法达到内部制衡的目的。

3.内部管理机制不适应。内部管理机制不适应法人治理结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二是缺乏“能上能下”的干部任免机制;三是缺乏激励约束作用的收入分配机制;四是缺乏“严肃查处”的机制,往往是有制度、不执行,有执行、不查处,有查处、不到位。

三、改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治理机制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改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治理机制,需要加强股东监督,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有效运行机制,并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这些方面需要统筹全面改进,以达到最优效果。

(一)加强股东监督

1.加强股金管理,明确资格股的退股条件。将资格股的入股额度与贷款额度挂钩,以体现合作制的合作内涵,因为股东为获取从农村信用社优惠的服务,也有义务为农村信用社增强实力缴纳一定的股金,并在一定条件下维持股金的稳定性。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当年亏损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要求或退股后达不到规定要求时,股东持有的资格股不得退股。这有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股金的稳定性。

2.改善股权结构,适当增加法人投资股东。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法人投资者更具有相应的能力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同时,其参与管理的成本收益比更低。但要明确法人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其侵害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要避免“一股独大”,防止大股东的“内部人控制”。

3.明确投票制度,合理确定资格股和投资股的投票权。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投资股根据投资股权大小确定投票权。对于多少投资股确定一个投票权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能一刀切。当投资股的票权额度和资格股的票权额度一致时,农村信用社体制实际上已是完全的股份制。

(二)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有效运行机制

1.制度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保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法按章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决策、执行、监督的组织运行体系,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要避免建立形式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应依法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规章制度以保证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应以重点符合出资人的利益、平衡利益共同体的综合利益、支持“三农”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在农村信用社章程中,明确划分理事会、监事会、主任的职责、权力和任务,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明确规范理事长和监事长的权力和责任,主任对理事会负责,理事会要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以确保主任执行理事会的决策。

2.理事会的职责。要确保合理的理事会成员结构,充分代表广大股东(特别要防范中小股东的利益受侵害)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要明确理事会的各项决策程序,防止“一言堂”。理事会(主任执行理事会的各项决策)负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活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规范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做好财务会计、统计、计划、信贷、人事、档案、计算机业务、安全保卫等各项管理工作;负责审定大额财务开支、大额贷款以及重大问题,并报监事会审核;建立独立的风险预警、风险防御及风险处置管理机制,有效地化解、处置农村信用社的各种风险。

3.监事会的职责。监事会负责对理事会工作的各项监督检查,监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成员应包括内部职工,甚至可以让金融管理当局、上级管理部门参加。监事会负责检查农村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好农村信用社财会、信贷等日常业务的审计、监察工作,确保制度的落实;负责审核理事会上报的大额财务开支和大额贷款;根据审计检查情况向理事会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监督检查建议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管理职能,保证监督检查工作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保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不受短期利益目标的影响,促使农村信用社安全、健康、良性发展。

(三)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以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规范业务行为为标准,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清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严格岗位分工,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以及应承担责任,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山东博兴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348-0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经营主体,在博兴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都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全县已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350家,注册成员3400人,其中农民成员2954人,带动非注册成员逾1万人。但是,在对合作社财务管理调研中发现,多数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博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而大部分农民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近80%的合作社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机构,有的合作社因经营规模小、业务运作简单,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有的合作社未设置会计、出纳岗位,所有事务都由理事长管理,既不符合合作社章程的民主管理,又严重违背了相互制约和内部控制的原则;有的合作社即使设置了会计、出纳岗位,基本上也是由本社社员,或者聘用村会计、出纳兼任,其多数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很难在财务工作中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1-2]。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

多数合作社没有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上也缺乏民主,票据、存折、印鉴由同一个人掌管,重大开支项目不召开理事会,不设置成员账户,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处于空白状态,无章可循。有的合作社虽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到位,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约束体系,监督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

1.3会计核算不规范

许多合作社没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置会计科目,没有建立规范的会计账簿,只记录内部收支流水账,存在白条入账、正规发票较少、发票上无经办人和审批人签字、不编制会计报表等现象。合作社没有完整的会计资料便不能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4利益分配制度不规范

多数合作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对社员参与合作社交易或将农产品交给合作社出售时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除此之外社员一无所获。分配制度混乱,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对可分配盈余进行合理分配。有的对收益分配顺序、依据和剩余收益、公积金的具体操作方法知之甚少,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均未进行明确规定;有的只进行了股金分红没有进行盈余返还;有的错误地把股金分红、股息当成盈余分配。盈余分配制度的不规范致使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未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导致合作社凝聚力不强[3-5]。

2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健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财务管理人员,确保合作社高效运行

合作社设立登记后,应严格按照规定健全财务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规范管理流程。配齐财务管理人员,做到账、钱、物分管,会计、出纳要具有会计资格证。规模小、业务简单的合作社可以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会计业务[6]。

2.2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监管机制,为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合作社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管等各项制度,以规范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监督管理,做到有章理事、依规办事。定期财务公开也是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的核心。定期召开成员大会,及时公布本社运营状况及财务收支情况,让社员充分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合作社财务状况透明化。

2.3规范会计的基础工作,提升财务人员素质,规范核算科目,夯实合作社财务管理

合作社的会计、出纳岗位应安排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财务人员,各级财政、农经部门也要加强对合作社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同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规范核算科目、规范会计账簿,准确、及时、完整地编制资产负债表、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科目余额表、收支明细表等各种会计报表,连续、系统、全面、完整地反映和登记各项经济业务,详实地反映合作社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4依法规范收益分配制度,保障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积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规定贯彻盈余分配,及时为每个合作社成员设立单独的账户,认真详实地记录每个成员与合作社产品交易的具体内容,按照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计入个人账户。根据本社的特点,制定盈余分配方案,规范盈余分配顺序,确保盈余分配合理。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调动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推动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王克忠.合作社财务管理当重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3(10):39-40.

[2]李文训.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以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eB/oL].(2007-04-16)[2014-04-01].中国农经信息网,http:///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23535.

[3]王渭根.合作热的冷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13(5):38-39.

[4]车文军.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93-94.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4

(一)对投资者的激励

因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要求社员都必须出资,而且社员之间的出资额也有很大差异,但资金又是合作社设立和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出资者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社员大会的选举和表决原则上是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但是允许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的规定,享有附加表决权。限制性条件就是合作社中附加表决权的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这是对传统合作社一人一票制度的突破。就制度设计而言,既然在合作社实行资本报酬有限的制度,那么附加表决权对于风险承担的平衡更显重要。因此对于投资者的激励,除了有限的按股分红外,主要应体现在附加表决权上,这是控制权激励机制的体现。现行法律规定的20%显然过低,应扩大比例以激励出资者的投资热情,具体可由合作社章程自行规定。

(二)对管理者的激励

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在合作社的运行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合作社经营管理者多是种养大户或技术能手、社区组织、龙头企业、供销社以及政府农技部门领导人兼任,一般都不在合作社里领取报酬,大多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从理性人的角度分析,这使得管理人员很难有持久的热情和动力去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有可能诱使“内部人控制”行为发生。

在合作社初创阶段营利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激励办法是赋予管理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使得管理者的回报直接与合作社的业绩挂钩,不仅能促进管理者勤勉管理合作社,也是合作社发展的有力保证。

管理者的酬劳金比例,不应当过高,也不能太低,具体可由合作社章程自行规定,总之要使报酬激励机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合作社一些必要的管理费用应在合作社成本中列支,而不要成为管理者的“无私奉献”。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在预算中安排一些管理人员的培训费用。通过培训,在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他们为合作社服务的本领。

(三)对社员的激励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社员的激励是很重视的,但是实践中农民入社的热情不高,个别地方社员退社的较多,这说明仅有交易量返还与按股分红是不够的,还须在资源的使用权,接受专业技术的培训权,参与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权等方面加强激励,让社员真正得到非社员得不到的利益,才能提高他们入社的热情,并积极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中去。

合作社的惠顾者分为成员惠顾者与非成员惠顾者。对于二者的交易额,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每年与非社员之间的交易额不得超过与社员之间的交易额。这保证了社员作为合作社最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地位。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除了按股分红和交易量返还外,合作社对社员的激励还可以通过价格的改进、特殊服务和因合作社的存在而导致的市场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来实现。合作社可以为社员产品支付比非社员更高的价格,向社员提供比非社员价格较低的服务等。这种价格差别激励社员与合作社保持紧密的关系。特殊服务主要是合作社的一些业务给予社员,而非社员不能得到。市场环境的改善是显然的,社员通过加入合作社,规避了自己单独面对市场的风险,共享合作社的注册商标和产地标志等无形资产,增加了个人收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中的约束机制

(一)对管理者的约束

要实现对管理者的有效约束,首先应强制规定合作社设置理事会,把理事和社员代表结合起来,约束理事长的权力。要防止理事长滥用权力,最基本的就是要对他的权力范围进行界定,但整部法律并没有规定。合作社应当依据自身规模的大小,通过合作社章程规定理事长对外活动中的决策权,超过一定数额的必须经过社员大会的决议。否则追究理事长的个人责任。理事会应该是合作社经营管理决策的核心。为了照顾中小社员的利益,建议强制推行社员代表制,并规定在社员代表中产生理事。

其次应强制规定合作社设置监事会或执行监事。完善的治理结构是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组织保证,应把这一任意性的规定改为强制性规定,在所有合作社中设立监事会或者执行监事,明确监事会的职责,监督合作社的业务情况,以免出现管理人员滥用权力,“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还应当明确监事会或执行监事直接向合作社社员大会负责,而不受制于理事会。同时应限制监事的任职资格,最好由普通社员担任,以保证监事的独立性。

再次应完善合作社社务公开制度,社员诉权制度,管理人员罢免以及外部审计等制度。

(二)对社员的约束

首先是入社资格的约束,要努力保证合作社成员的同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15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社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社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社员;社员总数超过二十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社员不得超过社员总数的百分之五。”这是形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在现实情况下,应强制规定所有的合作社都只能有一个法人社员,以增强合作社的同质性。

其次是入社条件的约束,应强制规定社员的出资义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设立登记需要出资,但没有规定入社农民的出资义务,因此有许多社员没有出资,这也是合作社成员异质性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合作社章程应明确规定社员的最低出资额,可考虑允许社员分期出资,可以把量化到社员个人账户上的政府补贴和公积金转为社员的出资,杜绝部分社员“搭便车”的现象。

最后是退社的约束。社员有退社的自由,但必须在财务年度终了的三个月前(法人社员六个月前)提出申请,并根据合同履行相关义务后,在一定时期内退还记载在该社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合作社章程还可以规定退社的社员多长时间内不能再加入该合作社。对于社员不遵守该社章程,或有损该社利益的行为,经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可以通过除名取消其社员资格,并根据造成影响的程度,决定是否退还其入股资金或分配红利。这样通过设置合理的退出障碍,来保证合作社的相对稳定。

除此以外,对合作社的投资者也应建立约束机制。一方面,投资者要承担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的按股分红率应设置最高限额。这可以在合作社的章程中给予规定。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意义;对策建议

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对促进土地适度流转、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我区共创建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15个,其中,国家投资9个,农民贷款6个。15个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总数380台,其中拖拉机111台,插秧机10台,联合收获机131台,配套农具130台,在2012年的生产作业中,完成机械播种197万亩。

二、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创新体制、高标准建设

按照省农机局合作社组建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我区农机合作社组建方式有大户联合投资、社会法人投资、大户独资、大户和农民联合投资四种方式,均由农民投资入股。在组建上,我们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由合作社所在政府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农机局具体负责。在装备配置、场库棚建设、区域布局等方面力争做到最佳化。合作社的性质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经营实体。

2.整章建制,明确职责

每个合作社均按要求制定了章程,并根据章程规定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理事会公开招聘经理、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理事会进行决策,监事会负责监督。做到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每个合作社都制定了财务制度、生产制度、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在管理上,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财务人员、后勤人员、操作人员各负其责。

3.建立档案,规范操作

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的同时,对零件库、修理间、机车库、农具棚使用和农具常年维修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规定并建立机具档案。在生产管理上采取“六统一”方式,即“统一调动机车,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作业,统一检查验收,统一收费和结算机耕费,统一供油、供件。”在财务上独立设帐,设专兼职财务人员,严格执行《会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规范财务管理。如作业质量出现问题,由质量监督员和用户共同评定,作业不合格的车组无偿返工并承担额外费用;机务状态由合作社经理按作业季节进行检查,不合格责成车组立即检修,并按再次检修天数扣罚车组工资。

4.逐步完善,提档升级

一是召开了合作社整改工作会议。制定了整改时间表和整改性目表,并开展了合作社检查;二是抓达标升级活动。重点在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基础设施、规模经营、作业标准、管理制度和多种经营等方面开展竞赛、促进合作社上规模、上水平,并成立督导组,明确里机具“包保”责任人,除个别合作设厂、库、棚未完工外。三是抓合作社规模经营。主要采取算账对比、村干部带动、建立核心区等方式,引导农民通过入股、租赁、委托经营和代耕等方式加入合作社。

5.政策扶持,健康发展

一是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和扶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市农机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农机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听取汇报,作出指示,各区、县市党委、政府也将合作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招商引资的大事来抓,在工作上力度、资金上和干部配备上向农机部门倾斜,以实际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推进连片种植,土地入股,促进规模经营。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增加,而耕地流转的主要流向就是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农机合作社大马力拖拉机作业质量好、标准高,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增加,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合作社的成功运营需要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入股土地面积越大,规模经营的可能越大。三是多方投资,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国家和省投入60%的资金,加上厂库棚,需要自筹资金40%以上。资金缺乏也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难题,所以,合作社的投入不仅仅依靠国投和自筹,也要多元化,更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要打破所有制界限,不论集体和个人,不论农村人还是城里人,谁有积极性,谁有能力就鼓励谁,就优先支持谁发展。四是创新经营,延伸产业链,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合作社成立的基础是为田间作业、为农业生产服务,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服务。我们在保证粮食生产这个基本前提下,积极鼓励多种经营和扩大产业链。

三、创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住地提高了我区农业生产作业标准和作业效率,对推动耕地连片作业和土地规模化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担在建设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1.后续投入不足

合作社先期投入较高,且规模经营难度大,资金回收慢,自我发展能力较低。需加大后续投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

2.土地规模经营难度大

目前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基础仍是土地如何连片问题,如果土地规模经营面积不大,合作社就无法发挥大型机械作用。

3.驾驶操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大型先进的农机具需要合适的驾驶操作人员,需要科学的管理和摆布。在这方面,仅靠参加省培训还远远不够,市、县农机部门及合作社自身要想办法,把培训作为常规工作来抓,切实使驾驶操作人员达到规定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要求。

四、发展现代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主导抓土地规模经营

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出台项目支持和补贴扶持政策,采取措施,强力鼓励规模经营。

2.增加后续投入。建立长效机制

继续加大对合作社的后续投入,可以以奖代补,政策倾斜,也可以采取流动资金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对发展好的合作社扩大规模,加快建设速度,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机合作社建设中。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6

一、总体要求

稳定农村经营工作基础上,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属农民专业合作社范畴。以农民为主体,以出资多元化、要素股份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以改革创新农村体制为导向,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鼓励和支持农民以承包经营权等多种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加快缩小“三个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二)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领办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清理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目标和任务。引导农民以劳务收入、资金、技术、设施设备、生物资产、农村“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等多种要素作为股份。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确股,组建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探索发展具有农村社区服务功能的股份合作社。主城近郊农村重点推行以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股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其他地区重点推行多种要素入股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全市力争发展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带动增收能力强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十二五”末。

(三)也可以自愿加入或退出一个或多个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二是因地制宜。尊重客观实际,工作原则。一是农民自愿。农民可以自主成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鼓励各地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组织规模、组织形式和发展途径。三是规范办社。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合作社章程,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切实保障合作社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以农为主。面向“三农”发展,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对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农村土地,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二、实施步骤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市、区县(自治县)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实施方案,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年底前)全面总结近年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经验。搞好宣传培训工作。

(二)使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发展阶段(2012―2015年)稳步推进多模式、宽领域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

(三)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年底前)全面总结、评价推进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三、主要工作

(一)依法组建。

做到依法组建、依法运作、依章办事、诚信经营。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要求。

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须经成员民主讨论制定完善管理章程,制定完善管理章程和相关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健全运营管理、社务公开、岗位责任、生产经营、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各方面管理制度。

自愿按照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进行规范运作的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登记类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开展登记注册。新成立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应包含“股份合作社”字样。

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规范出资行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应向入社成员提供出资证明。并以记名方式对成员姓名(单位或组织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度、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登记。成员入社、退社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合作社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出资入股组建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必须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明确各自职责,健全治理结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规定建立完善成员(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执行监事)等组织机构。依照章程规定行使职权。

(二)强化管理。

科学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完善经营结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根据需要,可以聘请职业经理。职业经理可以进入理事会或管理班子,按照章程规定和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授权负责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

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要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财政部印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独立建账,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成员公布财务状况。

做好盈余分配。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每年应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以及必要的公益金、风险基金。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和所占股份份额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制订返还或分配方案。按成员与本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具体返还或分配办法按照章程规定或由成员(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三)多元发展。

抓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按照“三个一批”工作思路。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引导广大农民组建或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城市工商企业等市场主体联合兴办各种类型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一批。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完善经营机制、要素投入机制和利益联接机制,规范一批。指导现有股份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促进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凡是入社农民愿意以多种要素的紧密合作取代原单一要素合作方式的有关职能部门要支持指导其规范合作行为,改造一批。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确定要素股份,依法变更登记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四)提升能力。

开展“农超”农校”农商”对接;支持其实行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活动;支持其在城镇建立产品销售连锁店、专柜和产品直销点、代销点。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开展内部信用合作。提升服务支撑能力。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优质、低价的农资采购供应、资金周转、土地流转等服务。

帮助成员提高收入水平,提升引导带动能力。引导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立规范、合理的产品和服务定价机制。辐射和带动非成员农户增加收入。

(五)政策扶持。

以种植和养殖大户为重点,扩大成员数量。以普通农户为基础。积极动员广大农民组建或参与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不断增加入社成员数量。鼓励保留农村承包地的转户农民和在农业领域创业兴业的城镇下岗职工、大学毕业生等加入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村集体资产作价入股,促进资本集聚。引导农民以各种生产要素出资入股。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城市资本、基层供销社等市场主体出资入股,扩大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资本规模。探索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与有关市场主体开展合资、租赁、Bot等形式的合作,解决服务设施、加工厂房等方面需求。

扩大经营规模、促进集约发展。壮大经营规模。鼓励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通过依法流转方式承接转户农民保留的承包地和自愿退出的承包地。

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拓展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大胆探索承包经营制度、经济责任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分配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要求。努力实现公平的产权制度与高效的经营制度的统一。

四、重点项目

(一)基地建设项目。

全市每年扶持100个产业基础好、运行机制好、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12―2015年。重点支持建设和改造温室大棚、仓储设施、小微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购置灌溉设备、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仪器等设备;良繁体系建设及优质新品种引进和推广。

(二)产业链建设项目。

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认证,积极支持农产品运输冷链系统建设及加工、物流所需厂房建设、设备购置;支持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标准与技术规程。打造知名品牌;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城市超市设立直销专柜,建立城市社区直销网点。

(三)管理能力提升。

每年培训200名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实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优秀理事长培养计划”采取市内集中学习与市外考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万名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成员,每年培训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信息员500名。建立全市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信息化体系,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实施精确指导、精细管理、动态监测。

五、推进措施。

(一)市财政局、市商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工商局、市林业局、市金融办、市供销总社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农委牵头。建立全市扶持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形势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统一对外信息口径。各区县(自治县)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二)负责做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有关业务的指导、扶持、服务、监督工作。各级供销合作社依据职责,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全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综合指导、扶持、服务、监督等工作。各级工商、财政、税务、科技、国土房管、交通、林业、水利、扶贫、质监、商业、金融、环保等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通过引领创办、资金注入、项目扶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产供销服务等形式,做好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组织、指导、培育、服务工作。

(三)通过资本注入、项目补助、农业保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要加强金融支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和区县(自治县)财政建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金融机构优先向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成员提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服务。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优先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把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纳入农村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坚持“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等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具备条件的可以允许其牵头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完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用地审批手续,充分利用“地票”制度对合作社符合条件的加工项目建设用地予以支持,依法依规支持设施农业用地。鼓励和支持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类企业。

(四)培育一批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领军人才,培育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允许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受聘到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兼职。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就业。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7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湖北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的通知》(鄂农办发〔2019〕9号)要求,促进我县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规范建设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强化指导服务,注重示范带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带动脱贫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其成为振兴乡村、脱贫攻坚、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坚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切实维护合作社成员合法权益。

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合作社基本原则,鼓励先行先试,着力在解决合作社规范运行、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探索可复制、能推广、接地气的范例经验。

3、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镇(区)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差异,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4、坚持统筹协调。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合作社指导部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形成支持发展的合力。

(三)主要目标

全县农民合作社规模和农户覆盖面明显扩大,示范社建设深入实施。合作社运行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运转有效,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规范,社务管理公开透明,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员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力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公示率达80%以上,80%以上的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

二、时间安排

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为期1年,2019年1月至12月。

三、实施范围

全县19个镇(区)和网湖湿地管理局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实施内容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重点围绕我县乡村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推动我县乡村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以及引导促进合作社规范创新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升质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指导农民合作社依照法律和章程加强规范运行,实行民主监督,提升运行质量,发挥农户成员积极性,让农户成员切实受益。引导农民合作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现代种养业,推动种养业向产前产后全面拓展,把产业链留在乡村。

1、开展“空壳社”清理。在2019年3月组织对“空壳社”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再次对合作社生产运营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分类处置名存实亡的“空壳社”,确保该项工作常态化。同时,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与要求,指导合作社完善治理结构与经营模式,建立合作社“一社一档”信息资源库,加强日常服务,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规范注册登记。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资料:一是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是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是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是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五是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六是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公民身份号码或者登记证书号码和住所的成员名册及成员身份证明;

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享有或租用的办公场地证明;

八是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3、规范管理模式。农民合作社规范管理要坚持“三有”原则。一有组织机构。要依法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组织机构,并依法依章履行职责。成员(代表)大会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允许实行附加表决权。理事长、理事、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二有合作社章程。农民合作社要参照农业农村部示范章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章程,并经成员(代表)大会通过;

三有社务公开。农民合作社要建立社务公开制度,法律、章程要求公开的必须向成员如实公开,实现公开事项、方式、时间、地点的制度化。

4、规范生产经营。农民合作社要守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农民合作社要根据社员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需求,积极参与“三品一标”认证,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

尊重市场规律,实行以销定产,为社员提供全程化生产服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种养殖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农民合作社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生产规程标准化、产品营销网络化、财务会计电算化。

5、规范财务管理。农民合作社应按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配备会计人员或将农民合作社财务进行委托,设置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及时向登记机关和财政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并抄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与出纳互不兼任。理事长、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农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人员。农民合作社应为每个成员建立成员账户,准确记载成员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农民合作社交易量(额)等内容。

6、规范盈余分配。农民合作社应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经成员(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可分配盈余中,按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剩余部分依据成员账户中的金额(出资额,公积金份额,财政补助和社会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

(二)强化扶持,助力脱贫攻坚。

引导我县贫困村依托农民合作社开展产业扶贫脱贫,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劳动、技术等资源要素兴办或者入股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收贫困户就地务工。引导贫困户将量化的扶贫资金自愿入股合作社,共享产业发展收益。指导合作社密切与贫困户成员的利益联结,切实保护贫困户合法收益。

1、加大信贷支持。深入推进“楚农贷”业务,缓解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可贷款50万元;

带动1o户以上的可贷款1oo万元以上;

对带动贫困户5户以下,所需贷款额度根据其产业规模予以支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银行及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对接,建立对接机制,进一步简化信贷申报与审核发放流程,提高发放效率的同时,把关放贷关口,确保服务精准脱贫。

2、实施带动奖补。继续实施《阳新县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实施方案》(阳政办〔2017〕99号)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脱贫奖补政策的补充意见》(阳政办函〔2018〕72号)等文件精神,鼓励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吸纳5户以上(含5户)贫困户就业的奖补2万元,带动10户以上(含10户)奖补3万元。

3、防范产业风险。帮助合作社积极防范应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等,创新农业保险品种,扶持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严格按照制定出台的《农村贫困人口种养殖业保险方案》,尽可能降低产业风险,引导支持合作社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4、强化项目扶持。争取各种扶持项目,立足于我县农业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的合作社,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综合能力,提升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和贫困户增收的效果。

5、加强技术服务。依托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组建的160人专家服务团队,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思路,专家队伍要分区域、分类型、分产业,帮助合作社做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工作,重点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等主要生产环节技术指导服务,服务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时,依托合作社加强对贫困户的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自身机能。

6、拓展产品营销。深入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2019年建成电商服务站200个、“仙岛云购”开设店铺超过150家,通过全国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农产品“线上”销售率95%以上,“线上”农产品销售品种达到30款。同时,发挥阳新县“农合联”桥梁作用,以阳新县精准农业服务公司为载体,开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合作社品牌农产品“线上”销售率达到80%以上,实现“线上”农产品销售品种90种。

(三)加强联合,推动创新发展。

1、加强联合。县“农合联”要引导全县农民合作社采取合并重组等方式扩大经营服务规模,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合作社。鼓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依法自愿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2019年每个镇(区)培育合作社联合社1家以上,建立达到示范社标准的合作社示范社2家以上。

2、创新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农民以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知识产权等各种资源要素作价出资办社入社,扩大成员覆盖面。开展规模较大、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和联合社开展互助保险试点,探索帮助小农户多渠道化解风险的新型方式。选择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探索满足小农户发展产业融资需求的有效途径。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业务合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财政、市场管理、金融办、人社、农业农村、供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加强对工作落实的督导检查;

各镇(区)要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工作机制,负责所辖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质量提升工程的整体推进工作;

县农民合作社联合会要对镇(区)合作社联合社组建进行指导。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8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29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3个(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4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45%,养殖业方面12个(生猪养殖7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占总数的41%,农机服务4个,占总数的14%。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055.85万元,其中现金994.34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达300万元,最少的为0.5万元,平均36.40万元。部分组织成员出资数额极少,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源蜂业合作社在08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30人以上的组织(10个)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理事会、监事会配合较默契的不多。多数组织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实行附加表决制度组织暂时还没有。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组织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综合服务的合作社19个,占总数的66%,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组织10个,占总数34%。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烟草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1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11个,服务效果较差的6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木兰的烟草合作社、珠坑的红薯淀粉合作社、华丰畜禽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元、5**元、1**0元、15**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重视示范培训的促动作用,促进组织规范发展一是抓示范带动。把建设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了对乡镇、县直农口单位的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或相关单位年内负责抓好一个达县级标准的示范性组织建设,制定了《**县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到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1950万元,利润21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培训促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三年我县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2**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9

一、星级划分和等级标准

(一)星级等级划分

合作社等级用五角星标注,分为五个星级等级,由低到高从一星级至五星级分别用一至五颗星分别标示。

(二)星级等级标准

1、一星级

(1)设立登记

①合作社已依法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

②合作社成(社)员数5名以上;

③农民成员占合作社成员总数的80%以上;

④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5万元以上;

⑤合作社依法登记后报农业局(经管站)备案。

(2)股金设置

①单个成员的出资额不超过成员出资总额的20%;

②农民成员出资额应达到本社成员出资总额的80%以上;

③同一户家庭成员在合作社不重复出资;

④成员出资额全部筹集到账;

⑤设立每个成员账户;

⑥向全部成员颁发成(社)员证。

(3)建章立制

①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章程;

②依照合作社会计制度独立建帐核算,有完整的会计资料;

③有财会人员;

④有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

⑤有合作社资金管理制度;

⑥有合作社成员入退社制度;

⑦设立合作社会议记录簿;

⑧有年度工作总结并报送农业局(经管站);

⑨每季向农业局(经管站)报送财务报表(会计科目余额表);

⑩按时参加农业主管部门召开的有关会议。

(4)民主管理

①合作社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②成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1次;

③理事会会议每年召开2次;

④监事会会议每年召开1次;

⑤合作社财务公开每年1次;

⑥重要规章制度上墙公开。

(5)统一服务

①有主产品生产技术或服务管理操作规程;

②对成员开展科技业务培训;

③向成员发送经济信息每年3条以上;

④为成员统一采购配送农业投入品比例20%以上;

⑤统一销售成员主产品比例30%以上。

(6)生产经营

①有生产经营服务及办公场所;

②有核心示范基地。其中,种植业须20亩以上,家畜存栏须500头以上,家禽存栏须1万只以上,水产养殖须50亩以上,滩涂养殖须50亩以上,农机作业服务须500亩以上,食用菌3万袋以上;

③有生产服务性固定资产;

④有生产经营服务收入。

(7)盈余分配

①年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②每年提取的公积金按照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

③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

④合作社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员账户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

(8)社会效益

①带动当地农户30户以上;

②为当地农民发展生产开展科技业务培训1次以上;

③为当地农户销售与成员同类的主产品10%以上。

2、二星级

二星级在达到一星级所有条件的基础上,还须达到以下要求:

(1)设立登记

①合作社成员数50名以上;

②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50万元以上。

(2)建章立制

①有合作社年度工作计划。

(3)民主管理

①理事会会议每年召开2次以上。

(4)统一服务

①有产品生产质量标准;

②每年对成员开展科技业务培训2次以上;

③每年向成员发送经济信息6条以上;

④为成员统一采购配送农业投入品比例50%以上;

⑤统一销售成员主产品比例50%以上;

⑥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30%以上。

(5)生产经营

①合作社有生产经营服务及办公场所100平方米以上;

②合作社有核心示范基地。其中,种植业须100亩以上,家畜须存栏1000头以上,家禽须存栏3万只以上,水产养殖须200亩以上,滩涂养殖须200亩以上,农机作业服务须1000亩以上,食用菌须30万袋以上;

③合作社生产服务性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

④合作社年生产经营总收入100万元以上;

⑤合作社股东权益60万元以上。

(6)盈余分配

①合作社年盈余总额10万元以上。

(7)社会效益

①带动当地农户100户以上;

②为当地农民发展生产开展科技业务培训2次以上;

③为当地农户销售与成员同类的主产品20%以上。

3、三星级

三星级在达到二星级所有条件的基础上,还须达到以下要求:

(1)设立登记

①合作社成员数150名以上;

②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80万元以上。

(2)建章立制

①有合作社发展规划;

②有合作社岗位责任、财产物资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

③有专职财会人员1人以上。

(3)民主管理

①成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2次以上;

②监事会会议每年召开2次以上;

③合作社财务公开每年2次以上。

(4)统一服务

①有注册商标;

②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

③对成员开展科技业务培训每年2期以上;

④向成员发送经济信息每年10条以上;

⑤为成员统一采购配送农业投入品比例80%以上;

⑥统一包装销售成员主产品比例90%以上;

⑦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60%以上。

(5)生产经营

①合作社有生产服务及办公场所200平方米以上;

②合作社有核心示范基地。其中,种植业须200亩以上,家畜须存栏2000头以上,家禽须存栏5万只以上,水产养殖须500亩以上,滩涂养殖须500亩以上,农机作业服务须1500亩以上,食用菌须40万袋以上;

③合作社生产服务性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

④合作社年经营总收入500万元以上;

⑤合作社股东权益100万元以上;

(6)盈余分配

①合作社年盈余总额30万元以上。

(7)社会效益

①带动当地农户200户以上;

②为当地农户销售与成员同类的主产品比例30%以上。

4、四星级

四星级在达到三星级所有条件的基础上,还须达到以下要求:

(1)设立登记

①合作社成员数300名以上;

②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300万元以上。

(2)建章立制

①有专职财会人员2人以上。

(3)统一服务

①产品品牌获得地方名牌;

②有机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

③为成员统一采购配送农业投入品比例80%以上;

④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成员主产品比例80%以上;

⑤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80%以上;

⑥建立合作社网站。

(4)生产经营

①合作社有生产服务及办公场所300平方米以上;

②合作社有核心示范基地。其中,种植业须300亩以上,家畜须存栏3000头以上,家禽须存栏7万只以上,水产养殖须800亩以上,滩涂养殖须800亩以上;农机作业服务须2000亩以上,食用菌须50万袋以上;

③合作社生产服务性固定资产80万元以上;

④合作社年经营总收入1000万元以上;

⑤合作社股东权益400万元以上。

(5)盈余分配

①合作社年盈余总额100万元以上。

(6)社会效益

①带动当地农户300户以上;

②为当地农户销售与成员同类的主产品40%以上。

5、五星级

五星级在达到四星级所有条件的基础上,还须达到以下要求:

(1)设立登记

①合作社成员数500名以上;

②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500万元以上。

(2)统一服务

①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90%以上;

②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成员主产品比例90%以上;

③工业产品通过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

(3)生产经营

①合作社有生产服务及办公场所400平方米以上;

②合作社有核心示范基地。其中,种植业须500亩以上,家畜须存栏5000头以上,家禽须存栏10万只以上,水产养殖须1200亩以上,滩涂养殖须1200亩以上,农机作业服务须3000亩以上,食用菌须100万袋以上;

③合作社生产服务性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

④合作社年经营总收入3000万元以上;

⑤合作社股东权益800万元以上。

(4)盈余分配

①合作社年盈余总额200万元以上。

(5)社会效益

①带动当地农户500户以上;

②为当地农户销售与成员同类的主产品50%以上。

二、星级评定

(一)组织实施。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组织实施。依法登记运营一年以上的合作社可申请参加星级评定,评定每年进行一次,每年一季度为评定期。

(二)申报程序。要求参加星级评定的合作社,于每年12月底之前,向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递交星级评定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合作社星级评定申请表、合作社自评表、合作社书面工作总结、本年度末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及其它评审材料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机构代码证、合作社章程、合作社规章制度、合作社成员名册、制定(参照)的生产操作规程、有关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培训次数人数证明、社员产品交易记录、取得的荣誉称号等反映合作社运行情况的资料复印件和有关图片。

(三)审查受理。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合作社星级评定申报材料后,采用查阅、审帐、明查和暗访等形式进行考核检查。考查人员将考查结果及整改意见书面提交集体评审。评审主要围绕合作社设立登记、股金设置、建章立制、民主管理、统一服务、生产经营、盈余分配、社会效益等八个方面进行评议。

(四)公布确定。被评定为星级的合作社,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市政府审查同意后予以公布,并颁发证书。

三、星级管理

(一)实行动态管理。对已被评定为星级等级的合作社实行动态管理,星级合作社于每年年底须对照星级等级标准开展自查自评,并将合作社年度工作总结、年末财务报表和合作社自评表等材料报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复查评定,确保星级合作社持续达标。

(二)对已取得星级的合作社未按规定进行年度自查自评、发生重大事项造成恶劣影响等原因的,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降低或取消星级处理。

(三)合作社自接到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星级的通知后,须认真整改并在规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报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四)对星级变动的合作社,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须将原星级证书收回。

(五)对严重降低或复核认定不达标的合作社,按下列规定处理:

1、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达标合作社的情节,做出限期整改、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星级的处理,并向社会公布;

2、凡在一年内接到整改通知三次以上或通报批评二次以上的合作社,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降低或取消星级处理;

3、凡被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降低或取消星级的合作社,自降低或取消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评定星级,一年后经审查符合整改要求的,方可重新申请评定星级。

四、附则

(一)此前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农业合作社管理规章制度篇10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现状

(一)总体情况

寻甸县于2002年成立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12年11月,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72个。其中河口镇44个,七星镇15个,仁德街道办事处108个,羊街镇32个,先锋镇10个,六哨乡7个,柯渡镇9个,鸡街镇26个,甸沙乡5个,功山镇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达到5321个,带动非组织农户14505户,占总农户数93341户的15.54%。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168个,林业2个,畜牧业94个,渔业5个,服务业2个,其他类1个。

(二)运作模式

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其运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型:一是专业大户带动型:“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以专业种植、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为依托样板,由专业大户牵头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合作规模优势。如寻甸马铃薯合作社,向社员提供“统一引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的“三统一”服务,为合作社成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在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关系、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直线间的分配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产业为支柱,种植户(成员)的经济收入增长为目标,土地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提升为根本,坚持走“公司+合作社+种植户”、“合作社+基地+成员”两种模式,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三是科技带动型:“科技+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通过提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合作社结合,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如寻甸道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促进了当地蚕桑种植业的发展,合作社通过以技术培训为核心,实现了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生产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管理情况

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县农业局农经站主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5个以上成员发起,其中农民至少应占成员总数的80%,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后成立。成立后即成为公司、非公司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法人之外的新型企业法人,也有学者称其为继我国公司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后的“第五类”法人。因此,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参照法人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额目前没有最低限额要求,成员出资情况也不需中介机构出具验资报告,也不要求参加工商年检。据调查,寻甸县2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仅有六哨乡依托马铃薯合作社,成立了1家六哨乡农民扶贫互助社,向8个自然村的社员发放贷款,共支持了254户农户的农业生产。该资金互助社2012年向当地农户发放贷款114万元,其中100万元为省扶贫办全额支持,14万元为历年利息收入。向社员发放的贷款均为一年期,年利率均为4%,还款方式为利随本清,社员凭户口册、身份证、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和5户农户联保,向扶贫互助社申请贷款,每户可获得5000元贷款,贷款资金都用于种植马铃薯、养牛。贷款农户需缴纳200元股金,农户归还贷款不需再贷时,股金退还,此股金不参与分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效应不明显

全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只在本村或相邻村范围内发展,每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成员只有5至7人,入社会员少,带动农户少,有的还存在农户的自产自销,未能在全镇或全县范围内辐射。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不足。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实力。

(二)成员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以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多数只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他们大多数只是农村中种养殖积极性较高的农民,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了解,还有极强的小农意识,存在一家一户独打单干的现象,创新和发展的能力较弱。

(三)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合作社成立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上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账目都没有。

(四)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数使一些农村致富能手和专业户,多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若是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五)流于形式,盲目注册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对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受此影响,有些合作组织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借农户之名,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待核准后,热衷于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补助和奖励,而把合作社真正的经营流于形式,造成各地合作社一哄而起,争相成立。

(六)政策扶持力度小,积极性不高

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小,或者扶持资金迟迟未能落实到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多专业合作社因此也形同虚设,在实际运作中,也只是少数几个人在组织经营,或者根本没有运行,专业合作社政策、市场、农民三方纽带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三、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各部门工作合力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中央、省、市、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扶持数量,增加扶持金额;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及农业、财政、工商、税务、国土、劳动等多个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政府主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业务上加以指导,齐心协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加强培训,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

要进一步加强对指导、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拓展合作社发展思路,规范运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增产增效,引领农村产业化、产品规模化、销售一体化、经济快速化发展。并可通过与大专院校搭桥、与龙头企业合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等形式多渠道培养、吸纳合作社管理、销售、技术人才,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

(三)健全运行机制,做到规范发展

一是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要求,引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二是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用来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以保护农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按照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和积累等制度,保护社员的利益,保证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要督促其建立契约约束机制,确定农民专业合作和和农户各方的责任和权利,既保护农户的利益,又能促进合作社稳定、健康发展。五是要以资金扶持为导向,促进合作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对规范财务制度、规范建账的合作社给予资金补助。

(四)拓展筹资渠道,实现资金互助

资金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也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普遍问题。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使用权、林木使用权进行确认、登记、发证,并在金融机构中探索开展各项农业产权抵押贷款。要引导和支持农户以土地、房屋、厂房等实物进行入股,壮大专业合作社实力。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政府贴息制度,推进“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农户”的融资模式,进一步畅通合作社筹资渠道。同时,要以资金作为联系和发展合作社的纽带,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户资金互助合作,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技术等入股,实现互助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正真实现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

(五)突出地方特色,积极稳妥发展

要以致富典型为带动,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帮助合作社制定生产发展规划,把特色农业和名优产品做大做强,发挥专业合作社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载体作用。要积极稳妥的做好特色农产品培育,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强化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以“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