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法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46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1

“土地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领域的应用性行业法律法规,对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涉及较少。上述案例教学法的5种运作模式直接来源于法学专业的课程案例教学方式总结,其是否适用于“土地法学”的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分析比较,结果如表1。

1.案例讲评法案例讲评法主要是由教师对某一“土地法学”案例进行解释、分析、评述,从中引导出背后蕴涵的基本法理和相关知识,并通过个人讲评使学生掌握对应的教学内容,其运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适用于土地管理基础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因此从案例讲评法的应用目的和适用对象来看,这种模式的适用性较强,适合应用于“土地法学”全部课程内容的讲授。

2.案例列举法案例列举法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土地法律制度构架或某项土地法律条款的具体内容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其目的在于通过多个案例使某一“土地法学”知识点于多层面立体化展现,并在说明、比较中总结出内在的基本理论和内涵。因此从案例列举法的应用目的和应用方式来看,此种模式同样适宜运用于“土地法学”全部课程内容的讲授。

3.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指在“土地法学”课程某一主要章节全面讲授完毕后,为了系统强化学习效果,巩固教学质量并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所举案例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应用前提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案例的选择也有较高的要求,必须根据所讲授内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一定复杂性、争议性和难度的案例。因此从方法应用的目的和前提来看,案例讨论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适用于“土地法学”的部分课程内容的讲授。

4.案例模拟法案例模拟法是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法学知识设计某类型的案例,并通过配置的模拟法庭实际演示案件审理过程。这一方法针对的是既具备实体法知识,又熟悉程序法的学生。土地法规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行业性法律法规体系,“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学科,其面向土地领域的应用性特征非常明显,对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涉及较少。因此就案例模拟法的适用对象和“土地法学”的课程特征而言,案例模拟法不适用于当前“土地法学”课程的教学。

5.案例听审法案例听审法是一种现场教学方法。主要是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旁听人民法院与土地相关的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的审理。其着眼点使学生直接面对司法运作的实际状态,促进其对土地案件诉讼的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认知,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司法运作在实践层面的沟通。案例听审法作为一种现场观摩法,要求土管专业与相关司法部门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但就目前安徽农业大学及国内开设土地管理专业的多数高校而言,这方面关系还较弱,不利于案例听审法的实施。因此案例听审法也不适用于当前“土地法学”的课程教学。

二、“土地法学”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

通过前述研究可知,案例教学法中的5种运作模式只有案例讲评法、案例列举法及案例讨论法3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法学”课程教学。而案例讲评法与案例列举法对案例的选择与课堂授课时间限制性相对较少,对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要求不高,仍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案例讨论法注重的是师生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因此,笔者仅就案例讨论法的教学实践进行介绍。

1.案例选择选择典型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结合案例讨论法教学的要求及“土地法学”课程的特点,相关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符合教学计划,贴近教学目标;(2)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3)体现土地管理的社会热点,具有真实型、典型性和时效性。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法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管理理论(国有建设用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耕地保护及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相关税费及土地监察与监督制度)。通过日常交流,笔者发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关注的问题多集中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宅基地的利用与开发、农村土地的征收与征用、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等方面。因此按照前述案例选择原则,笔者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精心选择了以下几个案例:案例1,“安徽省郎溪县率先推广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主要讲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模式、新动向;案例2,“北京宋庄画家村首例小产权房纠纷案”,主要讲述小产权房即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开发与流转问题;案例3,“土地征收补偿‘出嫁女’也有份”,主要讲述农村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案例4,“楼市十年九调,政策变化影响各方利益,买卖双方规避手段层出不穷”,主要讲述受2003年以来不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买卖双方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相互博弈而产生的一系列纠纷问题。

2.案例导入与组织案例选好后,教师如何把案例导入并呈现给学生呢?这需要教师把握恰当的时机,可以在讲授相关知识之前,也可以在讲授相关知识后。由于“土地法学”的课程内容整体关联性较强,同时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土地法学”课程教学案例讨论法的实践是在教师系统地讲授完全部“土地法学”理论课程之后集中进行。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笔者事先将全班60人分成4个大组,每组15人,每个大组要求选出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组内学生自由结合,3~4人组成一个小组从上述4个案例中选择一个进行讨论。相关案例及所要讨论的问题在案例讨论课实施一周前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各组同学。在接下来的至少一周时间内,各位学生要完成以下这些工作:(1)反复阅读案例,查询案例产生的背景,理解案例所蕴涵的信息。(2)根据案例思考问题“如何推进并保障‘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实施?”“小产权房的违法性表现及如何治理?”“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如何避免或减少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合同纠纷?”(3)小组内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看法,最终达成组内意见统一。(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书面归纳小组内各成员意见及看法。(5)制作ppt,指定发言代表在课堂表达各组的核心观点,为课堂演讲讨论进行必要准备。

3.案例互动讨论在案例导入并呈现给学生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产生背景及所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动讨论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决定案例讨论法运用的成效。因此在互动讨论环节,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比较随意地发表小组意见或个人见解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例如在讨论“家庭农场”这一新生事物时,笔者首先就安徽农业大学的“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进行介绍,并就学生们关心的经费资助、技术支持及已参与“青年农场主”计划的部分学生创业地方政府给予大力扶持的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逐步把学生们紧张不安的情绪消除于他们对家庭农场主职业前景的关注和讨论中。在调动了学生们对相关主题内容的兴趣之后,就需要组织学生围绕所设置问题进行讲解讨论。仍以“保障‘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实施”分析为例。受课时和案例讨论法应用时间限制,不能每组同学都上台进行演讲辩论。因此在实践中,笔者以抓阄的方式让4组同学各选一个案例并派主讲代表进行课堂讲演解答,非主讲人负责补充;对于那些准备了相应内容但并未获得上台讲演资格的小组,其成员负责对演讲者的讲演内容进行点评(教师提前就点评方向做出指导),同时也可以就自己的不同见解及问题与演讲者讨论或求解。在对该问题的讨论过程中,负责讲演的小组主讲人在对家庭农场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国外现有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就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缺陷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阻碍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从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该小组主讲人思路清晰,问题分析的比较透彻,再加上图文并茂的精美ppt,其演讲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在学生点评环节,负责点评的学生在肯定主讲人成绩的基础上,针对主讲人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障碍及保障措施的分析指出几点不足:第一,在阻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分析时,缺少对家庭农场主融资和经营能力、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分析;第二,在进行保障措施设计时忽视了对家庭农场主个体的能力和技术教育、地方政府的金融扶持等方面措施的设计。在问题提问环节,部分学生提出“如果不考虑土地所有制及阶级的不同,仅从土地的经营权、经营期限及规模考虑,现代的家庭农场主与解放前的地主没有太大的区别”的看法,引起了全体学生的热烈讨论。就此看法,该组组员在直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后,仅从两者是否存在对人民的剥削的表象进行了简单分析,未从土地法学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这显示出该组同学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仍未全面掌握,需要在课后继续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研究。

4.教师点评教师的点评总结有助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升华,是案例讨论法教学模式的落脚点及归宿。教师的点评总结应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的讨论观点;二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三是教师对讨论案例的研究和理解。在对学生的讨论观点进行点评时,主要关注其观点是否与所设置的主题相符合。在对推进及保障“家庭农场”的发展措施进行探讨时,虽然演讲人仅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缺陷对家庭农场的发展阻碍进行政策设计比较片面,但总体上其对问题的分析与政策建议并未偏离主题,这点说明讲演者对问题的驾驭能力较强。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例如讲演者在对“‘家庭农场主’是否等同于以前的‘地主’”这一观点进行辨析时,由于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本质及内涵未能完全理解,所以未能很好地运用土地产权理论从产权的取得、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角度对两者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在针对上述两方面对学生的讲演点评完毕后,教师要针对所讨论的问题就自己的研究和理解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科学的解释,但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在针对“如何推进和保障家庭农场的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总结时,笔者对家庭农场的经营特点、产权属性进行了着重介绍,在此基础上围绕保障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家庭农场产权稳定及推进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化等方面从素质教育、技术扶持、金融支持、明晰产权、推动流转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看法,加深了学生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小结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土地评估;市场比较法;比较案例

中图分类号:DF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市场比较法的原理及关键点

市场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房地产价格形成的替代原则,即在评估房地产价格的时候,如果物业的效用相近,那么价格应该相差不多,比较的时候,选取类似的房地产作为定价的参照系。

根据此原理,市场比较法是将估价对象与在估价时点的近期发生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成交价格做适当的处理,以此求取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其中类似房地产是指与估价对象处于同一供需圈内,并在用途、规模、档次等方面与估价对象相同或相近的房地产。

由此可见市场比较法的关键点是比较案例的选取,而比较案例是否具有可比性包括多个方面,例如交易案例与待估对象是否在同一供需圈、交易案例的个别条件与待估宗地是否相同或相似等。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选取到合适的比较案例,市场比较法评估的结果才具有参考性。

2评估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2.1关于同一供需圈的理解问题(区域因素可比性)

在日常工作中,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估某块土地,其所在的小区域没有交易案例或者没有可比较的交易案例,则应该怎么样选取市场比较法的比较案例呢?可否扩大范围来选择交易案例?但如果扩大范围来选择交易案例,那么是否符合同一供需圈的要求呢?

实例a:评估广州市南站某地块,规划用途为居住用地。根据市场调查,南站区域属于广州市近年新开发的区域,至评估基准日该区域尚未有土地出让案例,则市场比较法的比较案例怎么选取?根据市场调查,广州市类似新开发的区域已经有一些土地出让案例,是否可以选择这些类似区域的案例作为比较案例?

2.2关于个别因素可比性的问题

在市场比较法的比较案例选择中,另一个关键点是个别因素可比性问题。尤其是一些较为特殊的评估对象,在选取比较案例是首要考虑具有类似特殊条件的案例。可比性涉及到很多方面,基本上与比较因素一致,即在案例选择时分析交易案例的可比性,应从交易类型、交易日期、规模、形状等多个方面分析各交易的可比性,选择可比性最大的几个交易案例作为比较案例。但当评估对象存在特殊情况时,而且具有类似特殊情况的交易案例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可选择的比较案例可比性较低,那么是否可以选择这些交易案例作为比较案例?如果不可以选择的话,那么比较案例应该怎么选择呢?

实例B:评估某居住地块,但该地块要求土地使用者配建一部分保障性住房,而且这部分保障性住房建完后需要无偿交回给政府。这种类型的土地交易案例很少,而且设定配建保障房这个特殊条件对土地价值影响比较大,其地价水平与普通没有设定特殊条件的居住用地有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一般的交易案例可比性比较低,那么市场比较法中的比较案例应该怎么选取呢?还是说这种类型的土地没有可比案例,不适合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

3对同一供需圈的理解

同一供需圈是指与估价对象具有替代关系,价格互相影响的适当范围,包括邻近地区和类似地区。邻近地区是指待估对象隶属的区域,它一般以某一特定的用地类型为主要用地类型,且该类型在该地区内的空间分布是连续的,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发展片区等;类似地区是指与待估对象所隶属的地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市场供需状况,但在空间上不连续的区域,如同为城市一级地的商业用地。

对同一供需圈的理解有两个关键点:

1、具有替代关系。

通俗点理解就是指作为商品的购买者,若不购买待估对象时可以购买其他商品作为替代品,这些商品与待估对象就具有替代关系。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范围要视待估对象的供求关系而定,若某类待估对象供求关系比较特殊,则其替代商品的范围应适当扩大。

2、选取替代商品的范围包括邻近地区和类似地区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选取可比案例是不能仅仅拘束于邻近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待估对象所在的小区域,在待估对象所在的小区域可比案例不足的情况下,应从空间上向外扩展,在类似地区寻找可比案例。

从上述两点来看,土地评估的可比案例选取范围与房地产评估有所不同,土地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供求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土地的供应数量比较小,如果局限于某个区域的话,其供应数量就更小了,由此其替代商品的空间范围应比房地产要大。实例a中,作为开发商,可以在广州南站区域购买土地,也可以在其他类似的区域购买土地作为替代商品,即同一供需圈范围应该扩大到广州市全域。由此在评估该土地时,在待估对象所在区域案例不足时可以考虑广州市其他类似区域的可比案例。

4对个别因素可比性的理解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个别因素可比性包括很多方面,而这些因素对待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度不完全一样,有些因素对待估对象的价值影响比较小,如规模、大小等;但有些因素对待估对象的价值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待估对象设定有特殊条件,如实例B中要评估的地块设定要配建一部分保障性住房,而且这部分保障性住房建完后需要无偿交回给政府,则该地块可售面积减少了很多,而且增加了额外的建造成本(保障性住房部分),由此造成该地块价值比没有设定该条件的地块大幅降低。

因此在选取可比案例时应对待估对象的自身条件与交易案例作深入的对比分析,若待估对象与交易案例在某个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上有较大的差异,则这些案例的可比性很低,没有参考性,不适宜选这些交易案例作为比较案例。

5延伸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市场比较法的可比案例选取需要从区域因素可比性(同一供需圈)和个别因素可比性两个方面区分析,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交易案例作为比较案例。对于某些特殊的评估对象,如上述实例a和实例B叠加的地块——设定有需要配建一部分保障性住房特殊条件的广州市南站某地块件,对于这类型评估对象,从区域因素可比性和个别因素可比性分析后,两个方面的因素叠加导致所有交易案例的可比性都很低,没有适合交易案例可选,那么是否还适合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

如上面所述,市场比较法的关键点是比较案例的选取,如果已经没有了可比案例可选,那么就算勉强选择交易案例作为可比案例,市场比较法的参考性已经不大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合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了。

由此延伸出来一个问题,并不是说土地市场活跃,交易案例多,就一定适合选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在评估方法选择时应针对是否具有可比案例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是否选择市场比较法。

6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见,须从区域因素可比性和个别因素可比性两个方面分析市场比较法中的交易案例是否具有可比性。其中对于土地评估,可选择的交易案例范围应比房地产评估要大;个别因素可比性的分析要注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分析。如果经过两个方面的分析后没有可比案例供选择,则不适合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乡土案例教学难点城市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1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提倡教师“用活教材”,教师应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围绕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顺序重组和灵活构建。“城市化过程”的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课标旨在使学生能通过一些相关资料,分析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本课教学难点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动力机制。课本中仅仅用了一个自然段的文字内容和一个插图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理论性强且内容空洞。

一、案例教学法与地理课的结合

案例教学能够使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得以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诱导等功能,能够有效弥补理论教学中实践性不足的缺点。“源于生活、关注乡土”是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切入的视角。案例的选取应该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应该选取学生关心的事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选择不同的乡土案例,体现地方特色、要因地制宜。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笔者在教授“城市化过程”一节时,考虑到所在地区近四十年经济和城市景观的快速变化,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制作了唐山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和城市化水平统计图,把理解上的难点化解为探究一个个疑问的过程,也给予学生一种经过探索发现获得收获的。案例如下:

自制统计图:

探究问题设计:

1.阅读统计图,分别描述三次产业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2.阅读统计图,唐山市的城市化水平有何变化特点?

3.分析唐山市的城市化水平和三次产业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

4.课堂小调查:调查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列举唐山的第二、三产业部门)。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根据座位自由结成小组进行讨论。

由小组代表阐述上述四个问题。教师在肯定大家讨论成果的同时,注意观点间的差异,并适当答疑。最后教师小结并归纳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设计意图:通过对唐山市城市化水平及产业结构的演变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环节通过对唐山地区乡土地理资源的分析,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为加深学生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难点的理解,在教学环节中,特设“献计献策”环节:

唐山作为矿业城市的典型代表,面临经济转型,为实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措施。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献计献策。

教师进行总结。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本土化;中职物流;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物流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由此也产生了该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极大需求。但是,有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缺乏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多东西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这与中职物流教学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了摆在中职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推动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其中就有案例教学法。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法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住“主角”――案例。关于物流业的案例有很多,并非任何案例都可以,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一、物流专业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内容和作用

物流本土化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物流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搜集一些本地的物流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仓储配送、货物运输、进出口贸易、单证制作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的第一手资料,并把这些企业的专业性资料转化成书面的案例体系,结合课堂所讲授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训也属于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将本土化案例运用得当,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在选择本土化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案例以及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案例,这样的方式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相关的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小组合作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训,这种特殊的本土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本土化案例教学过程中尤为如此。首先,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重点把握案例的内容,确保在课堂中能够以选取的案例为中心,能够将案例与知识相结合。其次,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在课堂的组织、学生的引导、案例的分析总结等方面还是需要教师的统领。为了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教师必须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有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3.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就业为最终目标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只是把课本知识进行了重复,学生不仅毫无学习兴趣,而且其专业技能也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学生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而采用本土化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的弊端,尤其是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训,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其自身能力的提高,实现“毕业即就业”。

4.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对于企业来说,它们虽然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员工,但更需要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员工,物流行业更是如此。参加中职物流技能大赛的佼佼者即很容易被全国优秀的物流企业录用,这与学生平时在学校接受的案例教学和实习、实训是分不开的。

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应用

本土化案例教学要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就必须在教学中应用好、实践好,具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案例引入时,可以辅之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

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枯燥无味,在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添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内容。例如:在讲解“货物运输与配送”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学生打篮球为例,即要进球就不能单打独斗,而需要传接球的配合,如何选择传球线路就成为关键。以此为切入点来引入相关案例,就如何选择最佳的运输路线开展本节课的内容。

2.案例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通过研究、分析、讨论案例,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复杂的事例中发现问题,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从理论的高度,对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判指导,提供案例分析的方法和逻辑思维。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教学成果的提高。

3.加强实习实训的力度,做好与本地物流企业的产教结合,做好“大案例”

学校和物流专业的有关教师应按照物流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物流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物流实训室、物流企业等一系列资源的作用,利用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实训,让学生充分了解物流技能的操作流程,在企业活动的这个“大案例”中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也实现了学校和本地物流企业的产教结合。

参考文献: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地理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重任。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案例教学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

二、如何落实案例教学

1.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最好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那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从内容上看,最好是学生身边的地理情景;从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叙述的、图像画面的、数据表格的等多种形式。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融入本地的乡土信息。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我们选取了近一周内的天气预报信息,结合学生的自身感受,让学生描述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现象。

2.合理运用案例。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相关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让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生根据我们设定的问题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巡视检查,及时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微观调控。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我们选取整理了有关十堰市地膜覆盖技术的一段材料:“位于秦巴山区的十堰(东经110°47′、北纬32°39′),山多地少,且地薄多灾。受海拔高度、坡向等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高山低温冷害和低山十年九旱,由此造成高山作物常年‘秋风’不熟,低山作物常年干旱‘卡脖’。从20世纪80年代起,十堰市农业技术人员高举科技创新旗帜,先后研发了地膜玉米、地膜水稻、地膜莲藕、地膜油菜、地膜洋芋等地膜覆盖系列技术,大大提高农业产出。该技术已在全国及亚、非等地的十几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乐氐摹白色污染’。”针对材料提出以下问题:

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堰市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②十堰市地膜覆盖技术改善了当地的哪些区位因素?

③(

双选题)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a.危害作物根系发育B.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C.阻碍土壤水肥运移D.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④请你为家乡农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又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1.教学案例选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强。在选取案例时有时与知识点不完全匹配,加大了学生的思维难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并且能够适应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与创意。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安全系数;强度折减法;极限平衡法;地基极限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a

引言:对于一般土坡的稳定计算有两种方法: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常用的极限平衡法有瑞典圆弧法、Bishop法。对于当软土比较均匀,厚度较大时,该方法计算的结果和实地勘测结果比较接近,并且滑动面是一个近似圆弧面[1],如图1-1所示。但是对于有反压平台的路堤及堤坝,其搜索的滑动面位置情况[2]如图1-2。而对于图1-3所示复杂荷载作用下路堤或堤坝的稳定分析,极限平衡法搜索的圆弧是与实际不符的。

1-1均质路堤或堤坝圆弧型滑面1-2有反压护道路堤或堤坝非圆弧型滑面

1-3复杂荷载作用软土地基

极限平衡法需假定土体的滑裂面是圆弧,而对于复杂荷载作用下在软土地基,滑裂面并非圆弧。强度折减法不断折减土体强度指标,通过有限元原理计算,不需要假定滑面的形状和位置,也无需进行条分,而是由程序自动求出滑面与强度贮备安全系数。本文极限平衡法采用GeoStudio软件,强度折减法则采用FLaC软件。

2.复杂荷载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一般公式

复杂荷载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一般公式是杨光华教授[3]根据刚塑性极限平衡理论[4],由滑动面上力矩的平衡推导出来了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承载力公式,见公式(2-1):

(2-1)

式(2-1)对应的地基破坏模式称为有压密核的破换模式,当滑动面为图2-1所示的情况时,称为滑裂面破坏模式,此时一般公式为:

(2-2)

图2-1

对于路堤或堤坝来说,,为路堤或堤坝填土容重,为填土极限高度,若令,则由公式(2-1)可得为:

(2-3)

由公式(2-2)可得为:

(2-4)

3.复杂荷载下临界高度案例验证

案例一:珠海南屏大桥南岸路堤[5],如图3-1所示,软土厚8m,含水量,,,软土浮容重;路堤填土:a、,容重。当填土高度达到2.5m时塌滑。

图3-1珠海南屏大桥南岸路堤

根据复杂荷载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一般公式计算,此时,

由表2-1得,取软土浮容重为,则极限填土高度为:

与实际极限高度2.5m是接近的,如若用安全系数表示则为。

利用FLaC建立上述模型,强度折减法计算出的结果如图3-2。

图3-2FaLC计算出的结果

极限平衡法取Bishop法的计算结果如图3-3

图3-3极限平衡法搜索出的滑裂面

从案例一算出的结果可看出,利用复杂荷载下地基承载力所求出的安全系数和基于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几乎一致,并且用FLaC计算出的滑裂面与GeoStudio搜索出的滑裂面形状都呈圆弧状,大小位置几乎一致。从案例一的分析得出,对于一般均质土坡、路基、堤坝,上部荷载均匀布置,实际滑裂面呈圆弧状,这与极限平衡法的假定条件相符,因此分析此类土坡、路基、堤坝时两种方法(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均适用。

案例二:珠海南屏大桥北岸软土路基路堤[5],如图3-4所示,试验得到土体参数为,软土厚8m,含水量,,,软土浮容重;路堤填土:a、,容重。当填土达到6.5m时发生塌滑。现用填土极限高度、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来分析其稳定性。

图3-4软土路基路堤断面图

路堤的极限填土高度计算,aF=2==9.0=10.3m,反压护道为15.0m,超出aF的长度,将其作为矩形荷载来计算,q=2.5m×20=50.0kn/m2,K・H=1.5×4.0=6.0,(K・H)/aF=6/10.3=0.58,由表2-1可得=1/4.8=0.208,由表2-2查得为0.115,代入公式(2-3)可得:

与实际极限高度6.5m是接近的,如若用安全系数表示则为。

利用FLaC建立上述模型,强度折减法计算出的结果如图3-5。

图3-5FaLC计算出的结果

极限平衡法取Bishop的计算结果如图3-6

图3-6极限平衡法搜索出的滑裂面

从案例二算出的结果可看出,利用复杂荷载下地基承载力所求出的安全系数和基于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并且计算结果在1.0左右,与实际比较相符。而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却偏小,并且与实际不符。从案例二的分析得出,对于复杂荷载下的路基、堤坝,上部荷载非均匀布置,用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相对强度折减法过于保守,因为实际滑裂面已不再呈圆弧状,这与极限平衡法的假定条件不相符,建议分析此类工程,应当采用强度折减法。

4.结论

本文基于珠海南屏大桥两工程案例,对比了复杂荷载下地基极限承载力法、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平衡法,得出以下结论:软土地上边坡稳定计算方法里,强度折减法理论严谨,能反应土自身的应力-应变场,不需要任何假设,计算结果比较可靠。

复杂荷载下地基承载力法理论明确,适用于软土地基上边坡的稳定计算,且计算方便,更适合工程运用。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理论成熟,但碍于假设条件的限制,对于分析均布荷载的边坡、路基、路面,此法较为适用,用于复杂荷载下安全系数的分析结果偏于保守。

参考文献:

[1]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ChenXi-zhe.SoilmechanicsandGroundFoundation[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4

[2]王晓谋,袁怀宇.高等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wangXiao-mou,YuanHuai-yu.DesignandConstructiontechnologyforembankmentofSuperhighwayinSoftSoilGround[m].Beijing:ChinaCommunicationspress,2001.

[3]杨光华.路堤及堤坝等复杂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的强度计算[a].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6YanGGuang-Hua.theembankmentorDamStrengthcalculationofsoftfoundationundercomplicatedloading[a].in:proceedingsofthe3rdChineseSymposiumonfoundationtreatment.[C].

[4]陈仲颐,周景星,王洪瑾.土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ChenZhong-yi,ZhouJing-xing,wangHong-jin.Soilmechanics[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1994.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地理;必修三;高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及其产生的问题”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地理必修三的课堂效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理清课标与教材的思路

1.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思路体现在教材每章开头

例: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首“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案例为案例,探讨以下问题: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根据教材的提示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2.教材还思路体现在每一节的前面

如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自然段:

“土地……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土地退化”——分布

“它是……的产物”——因素

“荒漠化……环境问题之一”——危害与治理

二、着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

地理必修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如:荒漠化概念的获取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过程图片,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得出。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①地理数据、概念、特征、分布、原理、规律。②自主学习获得的相关地理知识。③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④地理基本技能:如坐标、数据转换、图表填绘、图文转换、地理观测和实验等。

(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①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地理概念、特征、分布、发展变化、原理规律等的描述。②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表达的问题。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①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②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③用科学语言、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④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是土地荒漠化吗?为什么?

三、问题探究做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问题探究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①从学生角度而言,预习提问——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听课获启发——小组讨论——获得认识,提高能力;②从教师角度而言,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学思考——思考结果反馈——讲课引导思考——启发学生——小组讨论,用旧知寻答——完善认识。即提出质疑探讨释疑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如: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这个大问题上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探究:①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是什么?②有哪些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③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哪种类型的土地荒漠化?④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⑤我国西北地区潜在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是什么?⑥我国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什么?⑦防治荒漠化的原则是什么?⑧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是什么?⑨这些具体措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能力要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落实一个个的问题探究。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过程。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片,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找出课本呈现的三个相关案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前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全班同学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呈现的资料,讨论、分析案例——各小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并板书主要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共同点(如分布地区、原因、措施)和差异性——师生总结探究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绍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师提出新课题:尝试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四、案例迁移教学

其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将案例中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迁移到其他案例或身边的地理环境中是必修三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迁移教学就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课堂学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本节课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就是案例迁移。

通过必修三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同时通过必修三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案例迁移教学时应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区域范围,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资料: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8

本节对应课标要求为“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课标侧重于以实例分析为基础,有三个层级的能力要求,第一层级要求学生结合某城市地图,说出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主要功能区;第二层级要求学生归纳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第三层级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第三节。“城市与地理环境”共三部分内容,第一节从时间维度介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从空间的宏观维度介绍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第三节从微观角度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内容教材结构清晰,与生活联系紧密,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居住地城市,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将抽象的城市理论嫁接到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目的。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高中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认识缺乏理论深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前认知,帮助学生对城市进行理性思考,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城市规划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结合模式图,说出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通过对所居住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设计未来城市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家乡为案例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家乡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通过调查研究,给家乡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六、初教设计(如表1)

七、反思重构

本节课从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自然生成。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如利用新闻和宣传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重难点。同时强调对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列表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最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结合泰兴市规划图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实践反思,笔者发现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情境设计的主题性不够清晰,教师分别选用江北新区、高雄及泰兴本地的案例,案例来源离散,且关联性不强,不能形成“一例贯之”的教学设计;②教师设置问题“结合‘泰兴市2014―2020年城市规划示意图’,分析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答案发散,且本题过于宽泛,就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而言,难度过高;③本节课图表类型复杂,具有明显的高考指向,无法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效果一般,故再教时重新设计如表2。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9

把握教学需求与学习需求是案例建设的关键。前者是指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哪种类型的案例,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评价形式,以更方便地实现教学目标;后者是指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需要哪种类型的案例,采用何种学习形式与训练方式,以更方便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而这两种需求又相辅相存,二者共同作用形成案例建设的双重需求。2012年,我们对湖南广播电视大学8所分校的86名教师和104名学生进行了调研。被调研教师分布在不同职称层次和不同教龄层次,被调研学生集中在工商、物业、物流等财经类专业,所选样本相对分散,差异较大,数量较多。问卷中设计了关于“案例建设组织、案例内容、案例格式”等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我们整理调研结果,得到以下重要信息:1.关于案例建设组织案例编写的组织,按编写人员数量可分为单独编写与团队编写,按参与对象不同可分为教师编写、学生编写与师生共同编写,其中有以学生编写为主教师协助辅导的方式,有以教师编写为主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基于电大的分级办学模式,我们可以将开放教育案例编写的组织方式分为省校与分校教师共同编写和分校与学生共同编写两种方式。前者是省、分校教师共同协作完成,省校教师相对有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而分校教师更接近学生,更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二者结合能取长补短。后者是师生共同完成,而这些学生都有与教师面对面的机会,这种方式更具有亲和性,更容易组织与指导。调研显示有41%的师生主张由省校组织并由省校分校教师共同承担编写工作,25%的师生主张由分校教师组织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个案编写组。案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还需有力的组织保障。35%的师生主张案例经费应由省校单独承担,31%的师生认为应由分校单独承担,有17%的师生认为可由省校和分校共同承担,有10%的师生认为不需要经费,可将建设案例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环节,有7%的师生认为可采用争取其单位资助等办法。2.关于案例形式需求案例展现的形式,按规模大小可分为综合性大中型案例和专业性强的小微型案例,前者涉及的管理问题多而复杂,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理论与方法较多,后者涉及的管理问题少,运用少量理论知识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按案例呈现的特点可以分为学习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前者是指案例问题已经分析解决,只需学习者延展或举一反三即可,相对容易掌握。后者只提供相应的案例背景与一些问题,也许并没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需要学者深入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在识与原理,选择恰当的分析工具来解决问题,难度比较大。调研显示,82%的学生希望能提供综合性大中型案例,学习这种案例可以开拓知识视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或可借鉴现有的案例问题解决方法来解决公司实际运营管理过程遇到的同类似的问题;67%的教师希望有专业性强的小型案例,在授课时这种案例与知识点结合较紧密和明显,使用方便。另外学生对学习型案例的需求大于对分析型案例的需求,而教师对两类案例的需求基本一致。学生认为学习型案例已经把问题分析全面了,只需举一反三,而对分析型案例,还须查阅资料,深入分析方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更具有挑战性,但更需耗费时间。课题组还了解到,86%的师生认为学习本土特色案例将更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和更具实用价值,认为在本土案例教学与学习中,可以结合本地企业和行业学习案例。师生对不同类型的案例需求比例详见图3。3.关于案例呈现格式案例呈现格式没有统一标准,但应考虑教学环境与学习对象。案例格式关系到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好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案例教学、学习与质量监控,更容易实现网络化与程序化。普通高等教育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面授来弥补案例格式的不足,但远程开放教育不具备此特点,因此对案例格式的要求更为重要。案例呈现的格式有的比较简单,只提供一段简单的陈述性的文字,有的比较复杂,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或一些干扰信息,文字量相当大。在调研中,师生普遍认同“引言、案例背景、主体内容、结尾和案例使用说明书”这种案例格式比较科学且有条理,特别是“案例使用说明书”包含的五大块内容:教学目的与用途、启发思考题、分析思路、理论依据和学习计划,是指导远程教育学员自主学习的好帮手。

二、案例建设基本构想

1.发挥系统优势,组织案例编写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较好的系统办学优势,分级的管理模式更适应案例建设工作的开展。省级电大应在案例建设中承担组织与管理的职责。我们将财经类案例分为工商、物流、物业等多个模块,由省校各专业责任教师担任模块负责人,负责各模块案例编写的指导、终审、案例选题等协调等工作;每个模块设定相应的案例选题,如工商案例模块设定企业文化、战略等选题;各分校选定案例选题后成立案例编写小组,负责案例的素材收集、整理与编写工作。事实上案例编写也是实践教学,因为调查和编写案例的过程,也是师生研究企业实践与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知识和理论应用验证思考的亲验性体会和学习的宝贵机会。[3]案例编写组织包括两方面,一是案例建设织织结构设计,二是案例建设工作流程设计。前者是案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分清管理层级与管理职责,才能做到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后者是案例建设工作的质量保障,只有遵循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才能有序开展案例建设工作,确保案例建设质量。(1)案例建设的组织结构。案例建设应以项目形式驱动进行三级管理。最上层是案例项目组,由省级电大教学部门专业负责人承担组长,其主要职责是总体组织与协调,汇总案例并组织专家评审、反馈修改意见,组织再修改,确定成品入库案例、经费预算与结算等。中间层为模块组,由省校课程责任教师承担模块组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制订模块的“案例建设选题指南”,指导分校师生选题,协调分配选题,确定编写教师,指导并监控编写。最基层为编写组,由分校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组成,其组长应为分校专业教师或课程教师,主要职责是挑选适合的案例选题,进行成员分工,组织案例素材,进行案例设计等。(2)案例建设的工作流程。项目组将案例按专业进行分块管理,模块组从项目组中领取所需要负责的案例模块,并设计各模块选题,编写组从模块组领取案例选题,并制作案例。模块组应指导编写组制作案例,编写组将制作好的案例提交到模块组进行初审,模块组将初审合格案例提交到项目组进行终审,将不合格案例返回编写组重新修改,项目组将终审合格案例入库。案例建设的组织、流程与工作职责详见图4。

2.明确编写原则,确保案例质量基于调研与访谈,我们确定以下四条远程开放教育的案例建设原则。(1)符合远程教育特点原则。开放远程教育财经类专业案例库的建设一定要依据远程开放育办学特点,以“123”教学模式[4]为指导撰写适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案例。这就要求案例内容具有易学、实用、精练、趣味、结合专业特点强等特点,符合开放教育广大在职学生的需求特征。(2)结合地方本土特色原则。各省级电大开放教育财经类专业学生大多长期扎根于本土,服务地区经济。且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具有本土特色。因此,为学生提供具有地区本土特色的案例,让学生能真实感受案例背景,会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3)宁缺忽滥原则。案例建设应重在质量,不得抄袭、改写他人案例,不得随意杜撰案例。所有案例应有原创性、针对性、完整性等特点。(4)双重需求原则。案例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广大师生,切实提高电大教学质量,如果所编撰的案例不适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这一双重需求,且在实际工作中无实际意义,那么不仅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将对广大师生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规范案例格式,服务广大师生案例格式对案例编写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不按照科学的案例格式编写,将难以把握案例编写的各个要素,或对要素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更有可能导致要素的丢失。另外可能导致编写人员各自为政,形成不同的版本,将影响后续的案例入库管理。再者,科学而统一的案例格式将容易实现案例教学软件化、程序化,有利于案例教学软件的开发,方便远程案例教学与质量监控。我们确定以“引言、案例背景、主体内容、结尾和案例使用说明”[5]为格式,其中使用说明又分为“教学用途与目的、思考题和教学计划”。第一,撰写引言时要求点明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主要决策者、关键问题等信息,尽量简练,一般用一段文字即可,要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撰写案例背景时应介绍案例所在行业、公司、相关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内容翔实充分,能有效辅助案例课堂讨论分析。第三,编写主体内容时,对于大中型案例宜分节,并有节标题,要求陈述客观平实、不出现作者的评论分析,决策点突出,所述内容及相关数据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节标题分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另外为便于读者理解,可利用脚注形式说明相关的专业词汇或行业术语等。第四,在撰写案例结尾时,应根据需要确定不同的写法,比较通用的写法有三种:一是对正文的精辟总结;二是提出决策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三是自然淡出。关于“案例使用说明”的写法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撰写教学用途与目的时,要描述本案例所适用的专业、课程、对象。阐述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要求理解,哪些要求掌握,哪些要求应用应详细说清楚,类似如教学大纲。第二,设计思考题时,不单纯提问,而且要有启发学生思维,提示学生思考方向的作用,特别是远程教育模式下,这一点非常重要。思考题的题量以2-5题为宜。第三,编制教学计划是远程案例教学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计划应包括预习案例某些要点,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确定学习小组分工等;教师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分校教师组织案例教学。

4.案例形式多样,兼顾双重需求通过调研发现,师生对案例形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教师倾向于小微型案例,而学生倾向于大中型案例,师生共同倾向于本土型与学习型案例。因此在案例编写中要兼顾双重需求,在编写大中型案例时,不仅要考虑案例的综合性,也要注重对单个知识、理论与原理的应用,同时考虑案例应具有分拆功能,可以分拆应用于课程的章节教学,在编写本土案例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案例特点,要让学生对本土特色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把学生完全禁锢在本土,要让学生开拓视野,吸收新的知识与信息。

三、结束语

土地法案例分析篇10

1、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2、主要施工机械选择的经济分析。

3、缩短施工工期的经济分析。

关键词:施工方案;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效益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ebasiccontentandfunctionofthebuildingconstructionprogram;choosethebestconstructionprogram;examplesoftheconstructionprogramevaluation;example,analysisoftheeconomyoftheconstructionprogram;proposedtheconstructionofeachunitprograminneedofeconomicandtechnicalanalysisofthethreemainareas:

1,thetechnicalandeconomiccomparisonoftheconstructionprogram.

2,themainconstructionmachineryselectedeconomicanalysis.

3toshortentheconstructionperiodofeconomicanalysis.

Keywords:constructionprogram;technicalandeconomicanalysis;economicbenefit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建筑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就要求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支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在每个工程项目在施工前就要寻求到适合本工程的最佳施工方案。

一、施工方案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施工方案包括工程的开展的先后顺序和施工流水的安排和组织,施工段的划分,施工方案和机械的选择,特殊部位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质量和安全保证措施等。

选择施工方案的目的是寻求适合本工程的最佳方案。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就是为了避免施工方案的盲目性、片面性,在方案付诸实施之前就能分析出其经济效益,保证所选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经济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最佳施工方案的方法

要选择最佳方案要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标准,然后进行分析、比较。评判施工方案的优劣的标准是其技术性和经济性,但最终标准是其经济效益。

1、定性分析法。是通过对方案的优缺点的分析,如施工操作上的难易和安全与否;可否为后继工程提供有利条件;冬季或雨季对施工影响的大小;能否给现场文明施创造条件等。定性分析法受评价人的影响大,加之评价较为笼统,故只适用于方案的初步评价。

2、定量分析法。是对各方案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计算,如劳动力、材料及机械台班消耗、工期、成本等直接进行计算、比较,用数据说明问题,比较客观,让人信服,所以定量分析法是方案评价的主要方法。

三、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

分析比较施工方案,最终是方案的各种指标的比较,因此建立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对于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施工方案的评价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种:

1、技术性指标用各种技术性参数表示。例如,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的技术性指标可用现浇混凝土工程总量来表示。

2、经济性指标反映为完成工程任务必要的劳动消耗,由一系列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及劳动量组成。比如:工程施工成本,主要用施工直接成本来评价;主要专用机械设备需要量,包括配备台数、使用时间、总台班数等。

最重要的是,施工中主要资源需要量,(只与施工方案有关的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施工措施所需要的材料资源。

⑵、不同施工方法引起的结构材料消耗的增加量。

⑶、施工期对其它资源量。

⑷、主要工种工人需要量。可用主要工种工人需要总量、需用期的月平均需要量和高峰期需要量等来表示。

⑸、劳动消耗量。可用劳动消耗总量、月平均劳动量、高峰期劳动消耗量等来表示。

⑹、工程消耗指标。反映采用该施工和方法后预期达到的效果。包括:工程使用工期、(可用总工期、与工期定额相比的节约工期等指标表示)工程效率(可用工程进度的实物量表示)。

⑺、经济效果指标。包括: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材料资源节约额或节约率。

3、其它指标如安全指标、、环境指标、绿色施工指标,风险管理指标等未包括在以上两类中的指标,此类指标可以是定量指标,也可以是定性指标。

四、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示例

1、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在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选择施工方案首先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然后是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拟定出的若干个方案中加以比较,如果施工方案均能满足技术要求,则最经济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因此,要计算出各方案所发生的费用。

由于施工方案多种多样,故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应从实际条件出发,切实计算一切发生的费用。如果固定资产的一次性投资,就要分析资金的时间价值,若不仅仅是再施工阶段的临时性一次投资,由于时间短,可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例】某工程项目施工中,有现场搅拌混凝土和购买商品混凝土两种方案可供会选择。原始材料如下:

⑴、本工程混凝土总需要量为5000,如现场搅拌混凝土,则需设置容量为0.75的搅拌站;

⑵、根据混凝土供应距离,已算出商品混凝土平均单价为350元/;

⑶、现场一个临时搅拌站一次投资费,包括地坑基础、骨料仓库、设备运费、拆装费及工资等共为50000元;

⑷、与工期有关的费用,即容量0.75搅拌站设备装置的租金与维修费为10000元/月;

⑸、与混凝土数量有关的费用,即水泥、骨料、外加剂、水电及工资等共250元/。

对上述两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分析:

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单价计算公式为:现场制作混凝土单价=搅拌站一次性投资费/现场混凝土总需量+与工期有关的费用×工期/现场混凝土总需量+与混凝土量有关的费用/现场混凝土总需量

①当工期为12个月时的成本分析

现场制作混凝土单价=(元/)<350元/

结论:当工期为12个月时,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单价小于商品混凝土的单价,现场搅拌经济。

②当工期为24个月时的成本分析

现场制作混凝土单价=(元/)>350元/

结论:当工期为24个月时,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单价大于商品混凝土的单价,购买商品混凝土经济。

③当工期为多少个月时,现场制作混凝土与使用商品混凝土的费用相同?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