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体系建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58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1

关键词:税务部门危机管理执法风险

当前,随着征纳双方利益博弈和矛盾摩擦的增多,税务部门在日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工作中所面临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日益突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些风险引发的个体纠纷和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媒体和网络的推动下演变成危机事件,严重影响税务部门的形象,妨碍正常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税务危机管理体系,有效预防危机,及时化解危机应引起税务部门的重视。本文拟结合危机管理的4R理论,提出建立和完善广州国税系统税务危机管理体系的思考。

1.危机管理理论概述

1.1何谓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主要是指企业、政府机关或团体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将可能造成的损害和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而预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措施的总称。

1.2罗伯特・希斯4R危机管理理论简述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国家学者对危机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4R危机管理理论是备受认同的危机管理理论之一。该理论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指危机管理由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组成。企业须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危机管理策略,以减少危机的攻击力和影响力(见图表)。简单地说,企业必须在危机前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做好应对危机的预备;在危机中有效应对、处置危机;在危机后加强后续管理,重塑企业形象,恢复竞争力。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对4R模式所有方面的整合,其中,缩减管理贯穿于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图1)。

图1

2.目前税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税务危机认识不足

部分干部职工认为危机是企业需要面临和面对的挑战,而税务机关是国家的执法部门,只要按章办事,不可能存在危机。事实上,基于税收立法缺失、内部管理漏洞、廉政监督不力等原因,税务机关面临的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一直存在,在特殊诱因下,有可能转变成税务危机。与此同时,涉及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不作为和廉政问题的案件时有发生,如湖南长沙“7・30”国税局爆炸案在网络上流传,引起恶劣影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实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

2.2税务危机管理尚未完善

近年来,广州国税系统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制度、措施只针对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处置,对于危机发生前的预测、监控和危机发生后的分析、总结,则需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说,一是内控机制有待完善。针对税收执法行为和税务人员廉政行为的内控机制尚未健全,存在监管漏洞。二是预警系统有待建立。针对投诉、网络舆情等指标的预警系统尚未形成,未能从小摩擦、小纠纷、小对立等微小事件中察觉危机的来临。三是应急方案有待明确。部分应急管理团队责任、分工未明确,新闻发言人未经专业培训,应急预案未经实际演练,专家团队未事前指定等等。四是后续管理有待加强。只关注个体危机事件的处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不去分析事件背后的根源,加强危机后续管理,形成治标不治本的恶性循环。

3.建立和完善税务危机管理体系初探

根据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结合广州国税系统实际,笔者提出,加强税务危机管理可从风险控制、危机预防、危机应对和危机恢复四个方面着手,税务机关应分别在危机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四个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做好后续管理,亡羊补牢,尽量避免下一次危机的产生。

3.1加强税收风险控制

危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至关重要。

开展税收风险评估。从外因和内因,从税收制度、税收流程、执行能力、人员素质等不同层面分析税收风险所在,评估引发危机的可能性。目前,应积极推广应用税收执法风险防御系统(ReD),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税收纪检监察管理系统,持续开展系统内部巡视检查、执法检查以及纳税人满意度第三方调研,多层面、多角度查找执法风险点和廉政风险点,建立长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针对风险评估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防微杜渐,堵塞漏洞。如,就税收执法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建立执法程序及规范性文件定期审查、清理机制,加大税收办税事项公开,公开期限、流程,及时通报结果;就办税服务厅安全管理问题,积极推行网上办税,采取提前预约、现场导税、延后服务、分类分流等便民措施,增加视频监控设施,加强办税大厅软、硬件建设。

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利用门户网站、走廊墙报、专刊、专题讲座等载体,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干部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大局意识,提升执行力和应变力。

3.2采取措施预防危机

预防是危机管理的前提和重点。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从容地应对危机。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税务机关应针对日管中资格认定、税额核定、纳税评估以及税务稽查等敏感岗位和环节收集危机信息,实时监控网络舆情,通过科学设定预警指标、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税务危机的征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危机的发生。

组建危机管理团队。成立危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风险评估、过程处理、总结分析等工作;选取1-2名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稳重冷静、诚实可信的干部任新闻发言人,负责对外沟通、交流工作;加强对新闻发言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培训;设立法律咨询组、公共关系组等专业小组,小组成员由系统法律人才库、稽查人才库成员和外聘法律、公关专家组成,负责提供专业意见。

制定危机应对预案。就危机应对过程中的人员分工、处置流程、媒体应对、信息、责任追究、善后处理等关键事宜作具体规定,形成工作模板,进而严格落实执行。预案要求考虑周详,备有多个候选方案,以适应不同变化。

开展危机模拟演习。组织相关人员,模拟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进行针对性训练,从心理素质、语言沟通、处理方式等多方面提升干部的应变能力,保证面对危机时能沉着应对,从容不迫。同时,检测危机预案的可行性,查漏补缺。

3.3加强税务危机应对

快速行动,及时反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应对效果。一旦危机出现,税务机关必须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危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人员及时到位,各司其责,准确判断危机根源,快速隔离危机因素,严格控制危机蔓延。

加强沟通,掌握主动。对内,及时开展情况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理解和支持。对外,全方位利用协调会、新闻会、公告、12366热线、网站、微博、短信等载体,强化与当事人、媒体和公众的沟通,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披露信息应以事实为依据,及时、真实、充分,避免出现强辞夺理式回应。

追根溯源,消除危机。迅速查找危机根源,制定针对性措施,必要时可邀请第三方机构,如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协助调查,提高公众信任度,快速消除危机影响。

3.4落实整改修复危机

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因此,危机恢复管理非常重要,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

开展危机影响分析。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应对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公众的反应和危机后续影响力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危机全过程档案,总结经验和教训。

落实危机整改措施。针对存在问题,完善内部管理,理顺制度流程,强化监督制约,提升纳税服务,加强税法宣传,从源头上避免矛盾的产生。

参考文献: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2

1.1防范企业税务方面风险

从企业税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上看,企业税务管理具有税务风险的防范功能,有了企业税务管理作为基础企业可以立足于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以各环节、各部门的高效率沟通明晰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实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核算,做到对企业经营、交易、服务方面风险的规避,在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同时,做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1.2提高企业经营安全性

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例如:税务风险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风险的重要种类,建立企业税务管理机制有助于完善企业财税工作体系,避免因对税法不理解而产生的税收方面的风险,进而构建出符合市场经济和财税政策的会计工作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降低企业经营盲目性,提高企业经营合法性的同时,有效确保企业经营的安全性。

1.3提升企业经营的经济性

企业税务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税务筹划,这对于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确保资金稳定有着中要的意义,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经济上的收入和控制不必要的支出,这对于企业经营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税务管理还可以推进构建适于市场经济企业经营体系的进程,使管理、经营工作的基础更加稳固,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质量的提升。

2、企业实现税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2.1完善企业税务筹划

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市场经济税收法律与政策的学习,关注税务法规的动态,及时及时掌握有关税务管理的最新动态,探寻政策法规与企业税务管理的新关系,形成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完善和提升。此外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该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和全面沟通,学习企业税务筹划的新举措,提高企业税务筹划的能力。最后,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内控工作体系,树立企业税务筹划意识,建立企业税务筹划的体系,为企业合理进行税务管理,提升税务筹划能力,抵抗税务风险提供基础与平台。

2.2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防范是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效果远远高于出现风险后的补救。应该以企业内控工作体系为平台,建立起企业税务管理的工作基础,进而创建防范企业税务管风险的机制。应该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项纳税事宜进行重点了解,并对风险进行评价;对企业自身的涉税业务进行重点的关注,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管理错误进行及时的偏差纠正和调整,有效规避存在的风险,进而保障企业内部税务管理能切实实行,最终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与持久性的经营。

2.3加快企业会计内控信息交流

企业税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内控工作的高效率开展,而内控工作需要信息化作为支撑,因此,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换的平台,构建起适于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会计内控开展的载体和形式,做到对企业税务管理质量的保证。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程,而企业的税务管理也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在企业的税务管理活动中没有做好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工作,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因此,要完善企业信息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机制,对企业生产各环节的税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核对、整理、反馈,及时发现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出现。

2.4完善企业税务管理岗位设置

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立足于企业组织体系,要结合企业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建立起规范性和有效性的企业税务管理岗位,通过科学设置来优化企业税务管理各项工作的关系,协调企业税务管理岗位的职能与要点,建立企业税务管理的新组织体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的税务管理应该要结合内部控制以及业务的特点,明确职位的权限,将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到每一个负责的单位。因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时,要设置专门的岗位,并配备专门的税务管理的人员,明确每一个专职岗位的责任权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和税收管理的方案,以优化税务管理的内部环境。

3结语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3

关键词:税务;信用体系

近年来,信用缺失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税收领域的信用问题也比较突出,纳税人偷税、骗税、拖欠税款、甚至公然抗税等问题严重;税务机关随意执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构建税收信用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税收信用体系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作用

(一)税收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信用的有序性。第一,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有效降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本。建立理想的税收征管体系的目标在于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实现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使各项税收政策通过征管模式落实到位。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使税收征管建立在一种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保证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称性,减少税务纠纷,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信用还意味着纳税人对税收制度的忠诚,从而大幅降低制度执行费用或法律遵从成本。

(二)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是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税制的重要途径。从信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税收立法,可使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公平、合理和正义的问题,从而促进税制优化。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税收信用以其强大的劝导力和感召力,增强人们对税收法律的认同感和遵从意识,潜移默化地约束着征纳双方的行为,直接影响税收法律的实施效果。

(三)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推动税收征管体系的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征税人与纳税人既是法律确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是经济利益上的信用关系。纳税人之所以愿意纳税,更重要的是希望所纳税款能被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以期政府能提供最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构建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征管体系,就要更新服务理念,明确服务职责。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征管体系,形成平等互信的征纳关系。进一步明确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职责与责任,加强服务质量考核,促进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逐步实现税收管理由传统的监控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创建“守信于民、服务社会”的诚信服务税务机关,通过自身诚信服务带动社会的诚信建设,推动税收征管体系的变革。

二、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税收信用制度做保障。主要体现在:一是现在尚无相关立法约束。诚信仍是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自律行为,尚未上升为国家的意志,这造成对守信者的保护不够,对失信者的惩处不力,使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受到极大影响,降低了纳税人对税收信用体系乃至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信心。二是立法对纳税人的保护不够。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在立法的时候,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税收诚信方面的规定欠缺,更多地是规定纳税人的义务和税务机关的权利,立法出发点就是假定纳税人不守法、不诚信。

(二)税务机关存在税收诚信问题。税务机关和政府的诚信问题是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税务机关自身的诚信问题是在执法过程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在征税方面,少数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绕圈子、设障碍,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不究、甚至以税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恶化了税收信用环境。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有70%以上的纳税人关心的不是税务负担,更关心的是税负不公,造成纳税人心理失衡。在征管过程中,税务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严重,随意要求纳税人提供所谓的“涉税资料”,朝令夕改,重复报送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纳税人带来很大麻烦,纳税人经常是敢怒不敢言。

(三)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缺乏通盘规划。目前,对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没有通盘考虑,造成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跨部门信息采集方面困难重重。各部门因无法律依据,顾忌重重,都想要其他部门的数据,而不愿提供本部门的数据,征信数据不完整,信用报告本身就没有信用可言。更多的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都是夸夸其谈,停留在纸面上,可操作性差。由于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意见尚未出台,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目前在地方呈现“一哄而上”、“表象繁荣”的局面,许多地区、行业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工程”、“行业品牌”。有些已先行一步的城市,在没有对其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进行缜密、科学的论证时,便不断进行放大和推广。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不讲科学、没有标准、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短期行为将会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埋下极大的隐患。

三、发达国家税收信用体系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不仅拥有较为完备的税收信用立法,建立了内涵丰富的税收信用评估体系,而且将税收信用广泛运用于信贷担保、投资担保、消费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领域,为政府宏观管理的体制创新、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控提供新途径,直接弥补政府决策的不足。下面以美国为例介绍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信用体系。

(一)将税收信用提升到国家的高度。美国是税收信用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有比较完备的涉及信用管理各方面的法律体系。美国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到80年代,目前已形成信用管理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主要有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等15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国情咨文报告中,把“税收信用”作为扶持私人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小布什的经济政策也紧紧围绕减税展开,他的减税政策措施之一就是使公司所得税信用永久化。

(二)注重税收信用意识的培养。在纳税人按时守法纳税后,美国政府每年会给纳税人寄一份表格,将纳税人的个税信用值累计起来,如果纳税人的个税信用值超过40,那么59岁后纳税人可每月从国家领1000多美元的补助金;纳税人因故残废,纳税人的配偶和孩子可分别每个月领取700美元。而在美国一些州,只要个税申报的信息显示纳税人已持续缴税一年以上,孩子读书、上图书馆、走高速路、进公园等都将免费。在美国偷逃税的风险很高,一旦被发现就可能被冻结所有资产,从银行取不出存款,也刷不了信用卡,甚至还可能遭遇牢狱之灾。即使事后补交,个人信誉也将严重受损。而有信用污点的人,在银行贷款、换工作等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偷税漏税行为一旦被查实,则被罚得倾家荡产,而且,此后税务人员会连续10年到20年,年年上门盘查。(三)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标准化信用服务体系。美国信用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原因是各征信企业数据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普遍实现了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不仅有力促进了各信用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还使信用信息的采集、储存、加工、使用等变得更方便、快捷。

四、推进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尽快确立社会信用法律框架。体系未建,制度先行。从国外情况看,法律环境是制约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必然涉及各方面经济主体的利益,并涉及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公开、使用、披露,个人隐私的保护、国家机密的保护都离不开法律支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必须依靠政府以法律手段来推行,也就是说,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立法先行。这其中涉及规范受信、平等受信、个人与企业隐私保护等问题,都有待我国立法机构加以解决。税收信用体系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应有一个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框架来支撑,如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诚信法》,至于行业方面的法规,可采取分步颁布的办法。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借鉴国际经验,首先完善纳税、信贷、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为解决各政府部门“部门保护主义”,不愿将信息披露的问题,可运用法律、行政及其他手段,将分散在税务、工商、海关、公安、银行等机构的企业、个人的信用数据收集起来。在社会诚信法律框架尚未建立起来前,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条,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的规定,税务机关可将纳税人涉税违法犯罪记录、纳税人欠税行为记录、纳税人接受税务稽查的查处记录、纳税人受到税务机关其它行政处罚的记录发送给社会信用服务机构。

(二)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社会信用服务平台。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数据库是构建信用体系的支撑,也是服务于社会信用体系的表现形式,税收信用数据是社会信用数据库的组成内容之一,各方面的信用数据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如,纳税信用a级企业可享受aaa级信贷服务。因此,税收信用数据不应单独设立,而应纳入社会信用数据。社会信用服务平台应统一建立一个全国集中并全国联网的、数据采集标准统一的、以个人身份证号和企业识别号(可用纳税人识别号)作为唯一标识的大型社会信用数据库。社会信用服务平台的日常运作,完全可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承担,不一定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承担社会信用服务的监管工作。社会信用平台按信息流可分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两个环节,数据采集环节可建立一个与各中央部委及各大行业的广域网络;数据处理环节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企业和公民,因此可借助互联网对外提供社会信用的检索与评估服务。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4

一、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情况分析

(一)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情况总结

国内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国内经济市场变动因素的影响,增加了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风险系数和复杂程度。从另一方面,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在增加投资扩建项目的情况下,加剧了企业在税务征收缴纳过程中的风险难度,而需要具备专业技能、透彻研究税法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税务缴纳行为进行总体管理。从国内目前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情况来看,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企业税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没哟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从思想上没有形成税务风险管理意识,造成企业承担着过多的税务风险隐患。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功能体现

由于国内多数企业在内部税务风险监督管理环节的薄弱和不足,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与运作管理活动,也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影响了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和抓住发展机遇,甚至给企业的诚信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功能将保证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让企业因为在税务申报、核算、缴纳等一系列行为中产生违法行为或者重复纳税行为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避免企业的不规范纳税行为导致企业在经济收益、信誉诚信、违法违规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和制裁。

二、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形成的外部原因

我国税法制度监督管理的行为,包括有权机关依据国家税法法律规范相关规定,对国内企业全部的税务行为及其行为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进行的税收调整。我国正在进行法制社会的全面建设,税务征收缴纳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依法纳税是所有企业应当主动承担和履行的义务,为了保证和维护税法的有效实施,为了建立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税收征收缴纳体系,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内企业应当做好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税法法律法规中仍然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部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和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变化之间形成了税法管理的漏洞,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税务管理中的风险隐患,提高国家的税务征收质量,应当建立科学的税法法律体系。

(二)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形成的内部原因

国内企业学习、接受、应用税务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国内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经验尚且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的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从现阶段国内企业的税务管理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认识不够清晰,还没有正确认识到税务风险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而仅仅将财务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记录和控制费用支出等方面。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税务风险处处存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监督管理工作应当全面应用贯穿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建立综合税务风险监督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和税务缴纳计算行为,不断提高企业负责决策人和财务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监督管理的认识,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辅助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彻底落实。

三、国内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据上文的分析可知,国内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一项企业各个纳税环节相结合而得出结论的工作。因此,大企业必须将税务风险和自身情况相结合,建立一系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确立明确的目标,以便于从整体上控制税务风险对企业自身的不利影响。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是指建立合规性目标、战略性目标以及效率性目标。合规性目标是指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涉税活动,这是可以有效地使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免除税务部门的处罚,因此合规性目标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避免超出税法范围。战略性目标是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必须围绕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来进行,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与政府建立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企业结合自身发展规律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效率性目标是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要争取降低税务成本,创造税收价值,从而达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有效地处理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二)建立基础信息系统

作为一个拥有完善税务制度的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是极其有必要的,企业通过对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过程,建立一个能完善税法的收集与更新的系统,及时汇聚整理出企业适用的税法并定期进行更新检查。企业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工具建立内外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的通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个部分,建立包含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日常管理与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共享。

(三)着重关注企业的重大事项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5

关键词:税收;大型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行业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大型施工企业因其项目点多面广、纳税环境复杂多变、税务管理薄弱,面临的税务风险日益显现,税收违法成本急剧加大。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也已成为大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有效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其关键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主要是参照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结合大型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对大型施工企业如何构建有效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展开探讨。

一、目前大型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目前大部分大型施工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大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司领导层及项目管理层税收遵从意识不强。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施工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基于短期利润考虑,施工企业员工,特别是公司领导层及项目管理层纳税观念淡薄,税收遵从意识不强,对税务风险管理不重视,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加大。

第二,内部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未设置或者设置不合理。一是大多数施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或税收管理岗位。二是有些虽然设置了税收管理岗位,但其职能定位主要是报税,而没有相关税务风险管理职能。三是在税收管理岗位的人员,一般是财务人员兼任,大部分缺乏必要的税收专业素质。四是同一个人经办税务事项全过程。

第三,缺乏必要的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一是无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机制。施工企业往往没有及时识别、科学分析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对于项目投标决策等重大事项未做专项的事前税务风险评估。二是无具体税收业务控制流程。对于企业重复性、固定性的税务事项,暂未形成规范的业务操作控制流程。三是无常态的税务风险应对机制和措施。目前施工企业主要是被动承担税务风险带来的损失,未形成主动应对税务风险的机制,未建立起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措施;税务风险管理重心在事后管理,主要表现为税务危机处理。

第四,未建立健全的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一是未建立税务法律法规资料库及企业税务案例库。二是难以及时掌握税收制度变化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三是项目部有关的税务信息,不能够及时传达到公司本部。四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税务信息交流不足。五是同税务机关的沟通不畅。

第五,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缺位和持续改进机制尚未形成。一是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往往只重视财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对于税务风险的关注度不够,有的甚至忽视。二是施工企业在面对税务机关的每一次稽查,都抱有“过一关算一关”的心态,未考虑充分吸收每次税务稽查的经验教训,来持续改进企业的税务管理,防范类似的税务风险出现。

二、大型施工企业构建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第一,树立“合法纳税、诚信纳税”理念,营造良好的企业税务文化。构建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建立起良好的企业税务文化,特别是诚信纳税文化。只有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基础上构建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地降低税务风险。笔者认为,要建立良好的企业税务文化,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及项目领导层应提高纳税意识,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在税务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主导和典范作用。二是税务文化建设应纳入到企业文件建设体系中来,以企业“诚实守法、合法经营”的企业文化理念促进企业税务文化建设。三是增强企业员工的税收遵从意识,共同参与到税务风险管理建设中来。四是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税收筹划,有理有节、合法合理地减少公司税收成本。

第二,建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和岗位,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对大型施工企业而言,在项目众多、税务业务复杂、基层财务人员税务知识缺乏的情况下,要提升税务管理效能,防范税务风险,保证税务信息通畅流动,应在公司本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和岗位,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主管公司税务事务,指导项目部或分子公司税务工作。在岗位设置上,还应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对税务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岗位培训,鼓励其参与注册税务师等相关税务专业资质考试。

第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实现企业对税务风险的事前控制,有助于企业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减少企业非主观意愿造成的税收违法事件的发生。一是建立动态的税务风险评估分析制度。结合大型施工企业外部环境、行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情况,科学评估分析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确定税务风险控制点,为制定对应风险控制措施奠定基础。二是在税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兼顾成本效益原则,针对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高税务风险领域、日常业务流程中税务风险关键控制点,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项目部一级的涉税事项,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流程控制机制;公司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项目部一级的税务指导;对于公司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重要的合同签订、经营模式的决策,应加入税务风险评估环节。

第四,建立有效的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税务信息管理体系与沟通机制,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的信息,确保税务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条件。一是建立税务信息管理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税务风险管理有效运行。二是建立税收法律法规库和案例库,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对于初次进入的经营地区,应注意及时收集相关的地方税收政策信息。三是做好税收法律法规的研究,特别是对施工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税收法律法规的研究。四是及时收集公司涉税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按照税务管理需要,进行税务信息的内部传达。五是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编制企业税收业务手册。六是加强同地方税务部门的沟通,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

第五,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和持续改进。通过对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评价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及时发现税务风险缺陷并加以改进,是实施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对于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检查发现的税务问题,施工企业都应高度重视,结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一是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建设,应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监督建设范畴,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中予以明确。二是对企业在内部监督或税务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纳入企业税收案例库管理;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还应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合理地予以规避。

参考文献:

1.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Z].2009-05-05.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eB/oL].,2008-06-28.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6

【关键词】税收服务体系优化

税务部门是国家财政的经济命脉,全面发挥税收职能,是当前税务系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体现以纳税人为本,调整税务机关定位,平等税收征纳关系,把为纳税人服务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职责要求。把服务的理念融人税收工作之中,进而调整税收工作思路,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

一、构建服务型税务的主要原则

管理与服务并重,侧重服务的原则。在税收行政行为实践中,要注重转变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陈旧理念,树立主动服务与让服务者满意的全新理念,努力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纳税服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和减少可能给纳税人带来的损失。

征纳双方地位对等,保障纳税人权利的原则。要注意转变在以往税收行政行为中形成的征纳双方地位不对等,行政管理方地位高于纳税方的旧有局面。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我国,较之西方国家,纳税人权利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在税收行政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始终坚持征纳方地位对等的原则,不能过分地强调纳税人的权利,而影响税务机关的管理职能。

廉洁高效行政,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的原则。纳税人在进行缴税的行政行为中,其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办理应缴纳税款的费用和时间耗费,以及税务管理包括税务稽查给纳税人带来的心理影响。从本质上说,纳税人的遵从成本是一种社会损失。建立服务型税务,就是要不断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大力降低包括纳税人遵从成本在内的各项税收成本。

二、构建服务型税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转变管理思路,树立服务理念,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前提。建设服务型税务,其主要内容是税务机关彻底扭转过去那种以命令、管制、指挥为主导的传统理念,确立以纳税人为服务客体的新型政府管理理念。长期以来,税收管理多预先考虑如何监控纳税人,对纳税人不够信任、不够尊重。这弱化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也影响了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工作的配合。税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纳税人主体观念,把工作的主导方向由满足自身的征税需求为主,转向以服务纳税人的纳税需求为主。相信纳税人、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充分体现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要倾听纳税人的呼声,反映纳税人的意愿,让纳税人体验政府工作的成效;税收工作的主要职能是聚集财政资金,收税的依据是法律,收税的过程是管理,但是仅讲税务机关的执法、管理属性,还不足以完全、准确地表达其性质。因为税收工作的对象是千家万户的纳税人,很好地把税收起来,不仅需要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也需要征税人能为纳税人着想,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与优化服务的关系,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在强化征管中优化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良性互动。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就需要在理论上确定税收的公平原则,在法律上确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建立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重要手段。完善服务规范一是要解决好税收制度优化的问题,体现税收公平。税收作为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必须围绕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在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税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管理办法和内部监督管理规范,既要体现出诚信服务的现代公仆形象,又要体现出协调高效的现代公共管理者形象。建立和完善各项必要的服务制度,要实行服务承诺与税收行政透明的制度,切实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彻底实现管理模式从打击型向服务型转变,就要优化服务方式,努力实现由以前文明用语、限时服务等浅层次服务向深层次的转变。在服务手段上,要实现由传统的面对面服务向依托信息化手段,实行网络服务、专线电话服务等电子服务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引导和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实行税务行政服务与税务服务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积极推行“全程办税服务”,设置全程办税服务窗口,确定简便的全程办税服务事项的受理范围和工作模式,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增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使服务在普遍化基础上兼顾个性化,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方法的艺术性,不断满足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全面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纳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以税收业务流为主线设计搭建电子税务的网络平台,为纳税人提供无缝隙、全天候服务,使纳税人足不出户或只需到一个地方就可把涉税事项快速办理完毕。

完善服务规范,健全监督制度,是构建“服务型税务”的重要保障。完善服务规范要着重解决好为公平服务、科学服务、充分服务三个方面创造条件。一是要解决好税收的法治化问题,体现执法公平。税务机关应始终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实行法治化管理,切实做到不滥用自由裁量权,主动接受法律约束和监督,注意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二是要解决好税收制度优化的问题,体现税收公平。税收作为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必须围绕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在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应当逐步推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纳税人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使税收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三是要解决好服务制度化问题,体现服务公平。税务机关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管理办法和内部监督管理规范,既要体现出诚信服务的现代公仆形象,又要体现出协调高效的现代公共管理者形象。要统一组建为纳税人服务的职能机构,成立纳税人服务中心,规范机构运作行为。要实行服务承诺与税收行政透明的制度,切实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参考文献: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7

1.利用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税收管理建筑体系中国税收信息化实现的瓶颈是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限制了信息化税收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就要通过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中国目前的税收管理,存在着模式、业务经营单一的特点。打破这种格局,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业务,让业务的构建成为信息化开展的重要保障。例如浙江省的国税局根据市场中经营某些商品的企业每年、每季度、每月的营业收入、出货量、材料成本等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管理体系,形成了186个行业或者商品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这种利用信息化技术所构建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行业间不公平的纳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这种信息化应用方向的发展,正是解决信息化只是停留在数据应用方面的不利条件,将信息化产品应用到税收管理工作当中去,正是税收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2.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通过对上述信息化应用到业务当中去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业务可以打造高效的电子税务格局,解决税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信息化业务平台:信息化业务平台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收税工作中的相应业务进行结合,形成高效的业务处理、审批体系。例如在纳税人进行登记、税务稽查以及纳税人的审核等业务上,可以采用信息化处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以防止租税以及等现象的产生。二是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录入、审核以及批准的过程,同时解决纳税人所存在的困难。税务服务的中心是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工作,因此要以客户为中心,形成良好的服务态度与高效的服务体系。

二、合理建设税收管理部门,积极建构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

中国目前税收部门大大小小有很多,并且诸多小的税收管理部门建立在乡镇,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税收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工作的真正实施者,对税收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然而目前乡镇小的地方税务部门,招收的税务人员文化水平、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都是中专、大专毕业的。二是税收管理工作出现不规范化、违规的操作:对于乡镇的小的税务部门,往往出现将税收管理工作下放到当地的“地皮”手中,这些人员承包税收工作后,开始对集市进行纳税,纳税的标准由他们自己定,并且经常出现打架流血事件。针对上述两个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引进专业性、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办理的整体素质,对于人员聘用实现公开透明化招聘,防止内部人们自用的局面出现。其次规范工作,防止违规操作。税收管理工作尤其是乡镇部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税收具体的工作全部录入到计算机中,实现信息的共享,防止他人在其中谋取私利。

三、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

中国税收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其中最关键的解决措施就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一是建立税收联网体系。税收联网体系的建立基础是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该体系的建立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公开、租税、漏税以及征收纳税两者的不一致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信息的共享。这种联网不仅局限于大的税务管理部门,还要拓展到小的乡镇税务管理部门,真正实现全国税务管理的一网通。二是公开税收信息服务体系。中国目前出现的很多税务部门的租税、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务部门信息的不公开,导致缺少对其的监督、管理,因此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与广度,让广大群众对税收工作进行监督。三是实现税收信息增值。税收信息增值主要体现在将税收信息进行应用,减少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利用税收风险评估,对纳税团体或个人进行风险评估与预防,实现税收信息的增值。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对于实现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持中介机构并建立以客

户管理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目前中国的纳税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存在着服务态度差、审批手续繁杂、征纳税不一致等现象。对于此种现象,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支持中介机构的建立。中介机构即第三方,独立于纳税人,也不属于税收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在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寻找征税、纳税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而中介机构的成立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享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及时反馈、调节。二是以客户管理为中心。客户是纳税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由于税务管理部门隶属与国家,因此在纳税服务上疏于管理。很多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不能对客户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客户既是纳税人同时也是服务对象,因此要树立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其次要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员工服务态度、客户反馈、员工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是优化资源配置。对不同的税收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五、结束语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8

一、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服务体系的特点

通过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税务服务体系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税收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与完善,公民纳税意识较高,征纳双方基本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其主要特点:

一是服务理念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萌芽。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东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政府管理改革的年代。欧美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掀起了“管理主义”(management)或“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模式的政府改革热潮。“新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府管理中引进商业管理技术和市场竞争机制,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改“官僚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率。由此带来的是税务管理,从“打击制约型”管理模式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纳税服务逐步建立,并成为税务工作的主流和重要内容。

二是服务意识强。在西方经济学界,许多税收专家极力主张税务机关有义务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他们主张:帮助纳税人解决纳税技术上的问题,以便纳税人更好地履行纳税义务;对纳税人提供生产经营方面的有益信息,以便提高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对纳税人提供税法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教育,以便纳税人更好地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涉税问题,提高遵从税收法律制度自觉性。他们的这些主张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如,美国实施了“为纳税人服务为治税宗旨”的管理策略,并将“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写进新的使命宣言,在税法内容中,维护纳税人权益的条款达70余条。

三是服务机制全。建立一套完善的为纳税人服务体系早已成为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征管工作的成功经验之一。如,加拿大拥有以全方位服务为基础的自核自缴制度,为纳税人顺利、正确地申报纳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特点: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为纳税人日常服务体系;二是拥有较为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三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税务司法服务体系。新加坡则建立了“信息推动”型的纳税服务体系,税务机关建立了“国内税收综合系统”、“电子申报系统”、“机构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四个面向纳税人的综合服务电子信息系统,需要服务的纳税人可通过电子系统随时与税务人员见面,随时得到税务系统的咨询回复。

四是服务手段强。美国税务机关把向纳税人公布的信息划为共性信息和个性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电子网络、刊物等广告媒体对共性信息进行公告,并通过企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公布,通过电话查询、书面查询、柜台查询等方式向纳税人提供个。英国通过“税收志愿者行动”,组织有关人员登门为老年纳税人服务,为纳税人免费提供纳税咨询,保障了纳税人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服务。法国强化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专门设立录音电话,24小时为纳税人解答问题,并专门设立了税收咨询因特网站和电子信箱,在48小时内对纳税人的来信给予答复。

五是服务层次高。以美国为例,一是设立专门的税收服务部门。早在1973年,美国联邦税务当局就将为纳税人服务列为自身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并赋予和征收、检查等部门同等的地位,具体负责对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工作。二是税收服务得到了政府、立法机构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些新技术和创新计划不断被运用到为纳税人服务工作中,为推动该项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推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税收服务计划。服务计划主要包括:发行出版物、电视宣传、税务教育、电话服务,以及其他方法。四是服务经费得到保障。每年有10%-15%的税务经费专用于为纳税人服务。

二、当前我国税收服务体系的现状

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并能准确地把握和定位,对建立和完善现行税收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指导作用。

一是服务理念明显滞后。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服务理念相比,我国的税收服务理念形成时间较晚,真正意义上“为纳税人服务”理念的提出,始于1993年的全国税制改革会议,确立于1996年的全国征管改革会议。2001年新的《征管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将为纳税人服务纳入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责之内,明确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解决了征纳双方地位不对等的问题,为深化税收服务奠定了法律基础。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3〕38号),对纳税服务进行再规范,丰富和发展了税收服务理念和服务理论。

二是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我国传统的“税务机关是管理者,纳税人是被管理者”的观念还存在于税务人员潜意识中,“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没有形成。目前,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更多地从方便税务机关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有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纳税人的需要。如税务机构的收缩,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偏远地区纳税人开票难、办税难、多头跑、多跑路。同时,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如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税务机关宣传不及时、纳税人因税收政策不了解而被处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服务机制不尽完善。近年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以自我为中心,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服务措施,出台了有关税务服务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全国依然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税收服务体系,还没有从立法的高度加以确认。同时税务机关还缺少统一规范的税收服务考核评估机制,侧重于对税收计划、征管和队伍建设的考核。此外社会各界和纳税人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也不完善,还不能全面、客观的衡量税收服务工作。

四是服务手段需要改进。客观地讲,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些高科技的技术与手段在税务部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区域性、局限性强,手段与效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计算机联网、金税三期工程仅停留到国税系统的条条之上,兼容性差,就是与地税部门都不能对接。同时,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适应税收工作的需要,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办法不多。

五是服务档次有待提升。主要滞留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优美环境”等较浅层次上;好多的规章制度,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停在口号上,没有很好地落实到税务人员的自觉行动之中。甚至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脸难看、事难办、话难说、门难进”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税收服务体系的构想

借鉴和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税收服务的做法,结合我国税收服务的现状,我们认为要在我国建立一个以纳税人为中心,全面、系统、开放式的税务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当前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我国新时期税收服务体系。

一要更新服务理念,明确服务职责。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体系,形成平等互信的征纳关系,真正把纳税人当作“顾客”、“上帝”来对待,做到“服务至上”。进一步明确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服务职责与责任,加强服务质量考核、述评,促进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当前,要在国家、省、市、县成立专门的为纳税人服务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要全面推广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纳税人提供一个日常咨询的交流平台。要办好“税务网站”,接受纳税人网上咨询、举报和投诉,免费向纳税人发送电子税收资讯,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税收法律政策服务。

二要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本领。人是决定因素。有了好的服务观念,还需要税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本领。当前,要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实行绩效管理,打造学习型机关,培养学习型干部,激励税务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技能,与税务部门的科技发展形势相适应。要针对当前税务系统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的现象,加大税务人员培训力度,更新知识结构,同时要吸纳“新鲜血液”,招收专业人才强化税务队伍建设。

三要简化办税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要进一步优化税务部门内部的工作流程,解决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要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按照“办税事项在前台集中,服务在外部延伸,业务在内部流转,质量在后台监控”要求,把税收服务事项拓展到所有纳税人、所有税种、所有涉税事项,实现防伪税控开票系统、认证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申报纳税系统和发票、会计、统计、纳税评估系统等6个系统的工作联系和信息共享,真正让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享受“一窗式”服务。

四是推行多元申报,降低纳税成本。按照税务、银行、国库、纳税人“四位一体”的要求,加强与银行、国库、电信、邮政等部门的联系,确保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系统全面推行到位。通过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方式缴入国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中征收,解决制约税收征管改革的瓶颈问题。要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电子网络和社会中介部门的作用,做到一切为了服务纳税人,一切方便纳税人。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9

(一)征税主体的管理

征税主体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税收管理是国家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管理的活动。税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和各级税务机关。国家主要是制定税收方针政策、建立修改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各级税务机关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执行、监督、检查机关,具有组织税收收入和进行税务管理的职能。征税主体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使得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来保证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

二是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来具体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满足税收管理的需求。

(二)纳税主体的涉税管理

纳税主体的涉税管理主要表现为纳税管理。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在以上三个方面与征税主体相比较,具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不可能全面、透彻地了解税收法律、法规;

二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纳税管理。企业的纳税管理一般是通过财务部门作为一项附属工作来进行的;

三是投入纳税管理的人力有限。目前大多数企业只有一名税务机关要求的办税人员,其职责只是完成事务性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纳税管理。

如此看来,作为纳税主体的纳税人在纳税管理上与征税主体的税收管理,形成了严重的不对称。由于纳税管理非常薄弱,成为纳税主体偷漏税的痼疾之一,使国家税收不能够达到应收尽收;也会造成纳税主体应该得到的税收利益却没有得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些纳税人一手偷税,一手多交税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加强纳税主体的管理,使税收法律关系两个主体的管理趋于对称,才能使税收法律关系征纳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得以顺利实现。

二、纳税主体进行纳税管理的途径

纳税主体需要纳税管理这是从税收管理的客观需要提出来的,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应该全方位、系统地进行。

国家税收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应该交给国家的份额,要及时足额地交给国家;应该留纳税人的部分,纳税人也能够真正地得到。按照税收分配的基本原则和目的,纳税管理的总体构想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纳税管理体系,这个纳税管理体系从政策适用、实务操作程序到信息有效控制和管理,应该覆盖企业的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具体内容是:

(一)解决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掌握问题

税收法律法规浩如烟海,作为纳税人想全面了解和掌握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因此需要能针对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编辑适合本单位的税法实用手册。

(二)提出纳税建议方案

纳税建议方案首先要达到满足税法的遵从性,即提出的方案完全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纳税建议方案,争取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合法的税收利益。

(三)构建企业纳税控制系统

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方式是通过颁布开征各个税种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来实施的,是贯穿纳税人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得以实现的。因此纳税人的经营活动全过程都有涉税的内容,而涉税事宜的运作以及处理的结果将最终影响企业税款支出的状况。因此要使企业的税款支出即完全符合税收规定,同时又使企业税款支出控制在最合理的水平,就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涉税环节和涉税内容实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四)进行纳税管理体系的培训

企业纳税管理体系从政策适用,到操作程序,到纳税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涉及各个涉税环节的操作人员。要使每个涉税人员都能很好地完成系统要求的工作,最终实现纳税主体的全方位管理,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让其充分了解纳税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

三、通过税务服务提高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水平

(一)税务是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联结的桥梁

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在管理方面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税收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在获取和拥有税收信息上,纳税主体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如果要求每个纳税主体所拥有的税收信息量达到与征税主体相平衡,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实际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实现平衡的成本也是纳税主体无法承受的。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生产的社会化和社会分工细分化的发展趋势看,在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问题日益凸现的情况下,社会必然会产生一种事物,以缩小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在管理方面的差异。目前税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一方面起到维护税法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纳税主体的纳税管理水平,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作为税务行业的中坚力量――税务师事务所在过程中有获得纳税人信息的优势,同时税务师事务所按照纳税人的具体状况编制税法手册,使纳税人可以集中地、有针对性地掌握和理解税收法律法规,以及日常咨询中的政策辅导,使纳税人掌握税法的信息变得主动起来。税务师事务所把从纳税人获取的信息通过判断后,请税务部门加以鉴证,这样达到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的信息联结畅通,并最终取得一致,进而提高征纳双方的管理水平。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征税主体依据税法应收尽收,纳税主体依据税法税款及时足额上缴、税收利益充分享受的基础上进行的。税务师事务所在税务中的定位,就是架起实现税务部门的意图与纳税人的义务和合法权益联结起来的桥梁。

(二)借助税务师事务所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在日常出现的纳税问题中,一部分是纳税人有意识地偷逃骗税,这是少数的;大部分问题的原因是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即征税机关不能全部获取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而纳税人又无法完全获得税收政策的有效信息,还有就是税法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差异,特别是税法与会计两则的差异。因此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使信息可以及时地获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征税主体与众多的纳税人直接联结,就目前的情况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税务师事务所可以集中地、有选择地使双方信息畅通,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税务管理体系建立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的现状,阐释房地产企业建立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性,并针对房地产企业现有的问题,对房地产企业构建税务内控体系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构建;探究

一、房地产企业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对房地产企业进行宏观调控,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制定了很多制度来约束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的重点产业,其税收占国家总税收额的大部分。所以,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的税务内控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约束房地产行业,保障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的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的税务内控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体制,没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尤其是房地产企业的会计系统还不是特别健全,企业的控制程序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内控体系出现漏洞,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没有制定良好的发展战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忽视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规律,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要求没有清晰的认识。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内控体系都停滞在过度分散化的文字编写的步骤上,没有采取有效的配套措施,内控体系的可操作性比较差。

(二)房地产企业的内控环境差

房地产企业在建立内控体系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章程,企业制定的细则实用性不强,没有详细的计划。内控的主体没有较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风险控制的效率降低。

(三)税务的外部环境恶劣

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外部环境不稳定,风险难以控制。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了房地产开发成本难以预算。

三、构建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遵守法律原则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税务内控体系时必须坚持国家规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国家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制定企业可操作的税务内控体系。

(二)兼顾性原则

房地产企业的税务内控要充分体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内控体系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同时内控体系又要协调企业的短期规划,税务内控要与企业的其他内部控制协调。

(三)指向性原则

企业的税务内控控制要按照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要抓住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薄弱环节,要有指向性的找出企业容易失误的内控环节。

(四)一致性原则

企业在制定税务内控体系时一定要长期的执行,不能过多地变动,否则内控体制就不能落实下去。

(五)普适性原则

企业的税务内控要按照企业的变动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的更新来对税务内控进行调整。普适性原则包括对内的普适性和对外的普适性。

(六)成本性原则

企业的税务内控体系必须要考虑成本问题,税务内控体系的制定尽量节约成本。

(七)实用性原则

企业的税务内控体系要实现实际的运用效果,税务内控体系要有很强的操作性,其制定的方案一定要可行。

(八)可持续性原则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税务内控体系时要联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出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制度和体系。

四、构建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的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要不断完善税务内控的管理水准房地产企业要建立专业的税务管理部门,请专业人员来对税务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要把税务管理项目落实到个人,要制定奖惩制度,大力推广税务管理工作。加强对税务申报的核对、对税务发票严格管理、权衡各类税收的风险、分析国家税收制度,合理运用国家税收政策来指导企业进行税收的筹划工作,引导企业税务部门规避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部门要牢牢把握企业的投资方向,提出可行的税务控制措施。

(二)房地产企业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的控制

房地产企业内控体系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因此,在企业内部开设专业的税务管理机构,加强对税务的控制力度,保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高收益。房地产企业要了解自身发展的情况,要准确定位,实现对生产经营中的每一项与税收有关的环节的控制,降低企业的风险。企业要改进税务风险管理体制,使该体制可以顺利运行,达到税务内部控制的效果。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时要控制好增值税,在销售时要严格管理其营业税,企业在保有环节上要处理好房产税,实现对税务的内部控制。

(三)房地产企业要设置内部风险预报体系

风险预报体系要求企业内部人员要树立整体观念,要考虑企业的整体效益,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对税务进行控制。房地产企业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其涉及的税种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员工要根据实际情况,要分析企业的运营状况再做出判断。企业很多重要的涉税项目,要提前预算,及时汇报。企业的税务人员要遵守税务汇报的步骤,确保汇报的文件在各部门有效地流通。

(四)房地产企业要建立健全税务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税务风险的预测,并将预测的结果采取制度化的方式进行评定。房地产企业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时要加强职工对税务风险的控制意识,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的教育的培训工作,让员工了解基本的税务知识,增强员工抗风险的能力。企业税务部门要及时评定涉税的风险,将风险及时消除。

(五)房地产企业要加强税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在,房地产企业的税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企业要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税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税务人员的理念。房地产企业要制定考核机制,定期对税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考核,保障税务人员能够胜任自身的岗位。提高税务人员的道德素质,防止偷税、漏税的现象发生。

结语

房地产企业中存在着偷税和漏税的现象,使国家的税收大量地流失,因此,构建房地产企业内控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的建立,不仅仅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且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房地产企业构建税务内控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税务内控体系必须坚持一致性原则、成本性原则,房地产企业要不断完善税务内控的管理水准,设置内部风险预报体系,建立健全税务风险评估机制,从而促进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对我国企业税务内控体系的构建研究[J].财经界,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