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十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十篇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1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1

【关键词】中小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古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从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肉类激素超标、重金属污染到滥用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表明了现实的严峻性。继2005年两会期间发现的安徽阜阳“毒奶粉”后,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和药残严重超标的“多宝鱼”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目前在中国国内,中小食品企业的生产占据了总的食品企业至少百分之八十的比例,多数都是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但他们却是城镇居民生活食品的主要来源。因此中小食品企业的食品体系的建立和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目前中小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现状

1.1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管理混乱

一是企业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全靠命令和指挥行事。这在刚刚建立或建立不久的私营家族式企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种企业里,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明确分工,往往一个员工要身兼多种职务,,因此,具有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有管理,这类企业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有管理体系,有组织架构,有规章制度,但却没有执行。三是有管理,基本上属“照抄照搬”型,却严重超前,管理形式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不配套、不协调。

1.2缺少管理的专业人才

中小型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家族式的企业,分管各个部门的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笔者作为生产许可证的注册审核员,审核时发现很多的小食品企业没有化验员,有也只是摆设应付检查,导致企业在管理方法上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食品安全的管理几乎为零,风险很大。

1.3员工素质低且流动性大

目前我国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员工因为薪金等原因有很大的流动性,这造成企业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人员流动性大,前景渺茫,跳槽频繁。

1.4小型企业质量环境方面的问题

从小型食品企业的质量环境来看,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缺乏政府政策性支持是影响小型企业产品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恶意杀价等行为促使小型企业更多的采取降低价格来参与市场竞争,一些小型企业无法通过提高质量来获得正当的利润,从而导致相当多的小型企业不愿意在质量管理上投入精力和资源。

1.5食品生产许可证形同虚设

在中小企业别是管理人员少,管理的层次少,通常一人身兼多职。企业费劲千辛万苦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本没有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要求进行企业生产。只是把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当做一种参与市场竞争时的按码,没有认真履行其中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由于受其本身条件、员工素质、生存环境等各因素影响,再者,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赢利,在这种情况下,小型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自我管理形同虚设,无法靠其自己来保障食品安全。

1.6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多为被动监管

通过“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政府的日常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监管部门往往是在事件大规模发生以后,已经无法掩盖的情况下才做出反应,而不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萌芽阶段甚至在其未发生时就拥制事件的发展。究其原因之所在,除去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还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思维不够主动,食品安全监管仍为事后的被动监管,没有认识到政府监管部门本身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

2中小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

质量管理界有句名言,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在当前的国情下目前中小企业的食品安全靠的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的管理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2.1企业最高管理者质量安全意识加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的命脉,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否则都是将被淘汰的。所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质量安全,必须要有这个意识,食品行业比较特殊,有的企业最高管理者一味的追求成本最低化,投机取巧,用劣质的原料甚至是食品中违法的使用化学原料,超范围、超量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结果酿成了悲剧,不仅给自己,还给多少无辜的人带来了伤害。可以通过行业交流、互联网、以及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来提高的质量安全知识,总之,现今学习的渠道是多方位的。

2.2引进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食品行业中有用的比较多的体系有食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标准是世界上许多经济发食品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iSo22000:2005标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又是可供食品生产、操作和供应的组织认证和注册的依据。

2.3落实政府强制的执行的生产许可证体系

生产许可证体系规定了企业必须具备的生产条件,生产和检验设备,各种相应的管理文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应当发挥管理的职能,要求生产、采购、质量、销售应按照生产许可证体系文件所规定来要求执行。必须按照要求设立相应的检验部门,人员保证稳定,定期的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做到产品出厂前批批检测,检测的结果记录需保存好,以便日后查用。

2.4发挥质量检验部门的把关作用

质量检验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鉴别、把关、预防、报告职能,即可以防止不合格品流出,又为预防不合格提供依据。中小企业必须按照有关的要求设立质量检验部门,不能用来应付检查。聘请相应专业的人员,精通食品检验和体系,担任负责人,对生产过程中和产品出厂前的检验负责。同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这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性,防止人员流动性太大造成质量检验的失误。

2.5定期自查

这里可以结合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来做。由最高管理者牵头,定期组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有条件可以聘请外面的专家来做。检查涵盖企业的所有部门,检查的要素涉及所有的方面,检查要细,目的就是要找问题。对企业自身的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整改,形成一个pDCa循环。长期下去,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也会得到提高。

2.6重视人才、加强人员培训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必须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人员的培训需要是全员参与的。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企业内部的交流培训,也可以走出去的形式,让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3结语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体系的建立不是短时间能建立起来,需要长期的摸索和探讨。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食品安全体系的现状,提出了几个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方法。但是中小企业毕竟存在自身的多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由政府部门领导、少数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覆盖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综合性食品安全体系,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2

关键词:wto;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中国,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在“苏丹红事件”、“阜阳毒奶粉事件”以及最近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背后,暴露了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对国内民众的健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还会对中国的食品对外食品贸易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wto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后,wto有一系列的规则来保障食品贸易的安全,wto各成员方也纷纷制定、完善国内的食品安全法规以及各项相关制度。其中,欧盟于2003年建立了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同年,日本政府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美国FDa也于2004年出台了扣留进口食品的行政程序。而中国入关以后,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融入新的国际贸易体系,就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概述

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是当代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这是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基于政策的风险管理和基于信息传播的风险交流三位一体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在wto体制下又称作“风险分析”,“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最初由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提出,近十余年来用于wto/SpS、食品安全及其他公共危机事件。

1.风险评估:它是科学家对某一种食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评估的过程。比如,专家对三聚氰胺污染的乳制品进行评估,对儿童和成人摄入多少会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等问题作出回答。在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科技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特别体现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环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以科学为基础对食品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界定、特征描述、暴露量评估和描述的过程,其科学理论基础是毒理学“剂量导致毒性”,即“剂量增加导致毒理效应出现并且加强”的这一基本原理。

2.风险管理:政府决策者根据风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作为立法或监督部门的工作,这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法律、标准以及相关监管措施,其受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3.风险交流:科学家(风险评估者)与政府官员(风险管理者)之间要有双向的交流,同时,政府和专家还要在采取管理措施的同时向消费者、媒体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

三、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食品安全多头监管

在中国,食品安全是由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共同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国家层面加以协调,科技部组织设立、管理相关科研项目。而从世界范围看,wto成员方的食品管理体系大多至少有多元管理机构体系、单一管理机构体系,以及统一管理机构体系三种组织方式,其中,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改革的目标。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涉及部门太多,多头监管现像比较严重,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而尚在审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中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其执法主体仍然涉及多个部门。

2.缺乏科学风险评估工作

一直以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仅限于已确知有毒有害的食品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召回也针对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危险的食品。而对不断涌现的新食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以及新涌现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食品加工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没有开展科学风险评估。

3.风险评估与管理“一肩挑”

中国目前所开展的风险评估主要在卫生部下属的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中进行,由同一组专家既进行风险评估、又进行风险管理(如起草标准)。这是由于专家资源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不符合“风险分析”中“评估”与“管理”相对独立以确保其过程科学的原则。

4.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涵盖中央、省级、地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但作为食品生产的源头和消费基地的县级区划亟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现在中国各相关机构拥有最先进、完善的检测仪器,但招收具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意识和操作能力的研究生尚且不易,很难相信这些仪器能在合格的操作者手中得到充分使用——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正是评估工作的“软肋”。

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国际水平的“风险分析”原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很多环节都需完善,但可喜的是,中国政府在入关后的几年中,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符合wto要求的法律法规,其中也包括许多与食品安全、食品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使得中国在立法上逐渐融入以wto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特别是近期在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中,也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①这是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向国际接轨以后的重要开始。

四、对构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设想

1.建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部级机构

从美国和欧盟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看出,当今国际上共同的趋势是设立一个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而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弊端决定了中国需要建立一个部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一改多头监管的混乱局面,无论是评估还是交流,都应该由这个部级机构来负责,评估和交流作为这个机构的两个子机构,各司其职。

对于风险评估,中国人大常委会三审“国家食品安全法草案”中也增加了两款关于风险评估的规定,由此明确了“风险评估”在行政管理和执法中的法律基础。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开展风险评估尚处在需要大量实践的阶段,技术手段和专家资源都集中在部级业务机构中,在现有基础上建立部级的评估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还可以避免不同地区各自的评估冲突、不同部门分阶段评估导致方法不统一、结果不同等混乱局面。

对于风险交流,食品安全信息需要国家有统一的渠道予以和解释。食品安全信息是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基础,也是现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食品行业的发展。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主要依靠政府提供权威而专业的信息,中国有必要加强对媒体、对公众提供针对事件特定内容的信息服务,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政府的机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建立部级的统一的风险交流机构,无疑会有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建立这样一个部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会更有效地处理种类食品安全事件,也使得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2.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

由于中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以至于缺乏统一的新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标准,部门之间标准不一致,各自为政,甚至相悖,同时也由于标准不统一,弱化了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经济活动中也常常出现纠纷和摩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法律责任难以界定,执法力度严重萎缩。所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标准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和食品工业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当务之急。

3.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政策依据。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框架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设施、技术力量和手段等还不够完善,食品安全风险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往往按照本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的结果比较独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共享和互认机制。检测结果部门间差异较大,影响检验体系整体作用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强化技术监管,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4.尽快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

就风险评估技术和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同时,必须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性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提供信息,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作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理,也为食品是否召回、召回级别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沈忠泉,曹海涛.SpS协议对我国食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2,(2):56-59.

[2]马随军.食品安全与SpS措施[J].中国标准化,2005,(6):7-11.

[3]威亚梅,韩嘉媛.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的运作[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123-126.

[4]金培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06,(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3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是由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始于1997年。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含义

关于“食品安全溯源”,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就是指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中,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顺向追踪(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管理主体的有效监控范围之中。实施这一体系中能够理清职责、明晰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各自的责任,并能有效处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关于食品溯源流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图显示:

构筑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强烈,消费者、新闻舆论、司法机关和相关社团组织等社会各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在与日俱增。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我国国内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情况

我国目前已提出了构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框架的构想。同时,在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体系中基本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应当遵循“可追溯性原则”。

2001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应当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了在寿光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进行蔬菜质量安全可溯源系统的探索。2005年,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同年,天津市实行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我国物品编码中心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要求对酒类产品经营活动每个批次提供质量安全报告和酒类产品随附单。此外,我国有关部门还在食品种养殖和生产加工领域逐渐推广应用“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总结“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草拟食品安全监管“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将总结过去的实践,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监管经验,将会以全新的视角进一步明确包括乳品在内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这些都说明,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已被党和政府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现行法律法规制度对构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规定

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中,可以判断国家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坚决态度。《食品安全法》第35至39条规定,“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9条规定,“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销售票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还规定了所有食品购销书面记录的时间均不得少于两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实施了《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登记管理制度”等“八项制度”,初步明晰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这些法律法规制度涉及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服务提供者在食品溯源中应当履行义务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为构建完善的国家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埋下了伏笔。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在监管执法实践中的应用

北京、吉林、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工商局在部分地区试行推广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建设。山东、福建、广东等地在大中型食品超市、食品批发企业推广使用食品购销存应用软件;新疆、贵州、安徽、厦门等地实施了对食品品种的电子备案;浙江、湖北、内蒙古等地在食品批发环节实施了“一票通”制度。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将从乳制品电子溯源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对乳制品等食品安全电子溯源体系的细化内容。据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出台有关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两项制度”电子化的相关措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在研究制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

条形码技术在食品溯源中有待于进一步推广

目前食品溯源体系电子化步伐大大加快。如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泰祥集团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寿光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近年来,上海、广州等地还将条形码技术从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广到商场、超市中。但从总体上看,条形码技术在食品流通中只是部分使用,尤其是在餐饮服务环节中尚未普及。有的经营者反映在条形码中缺乏食品生产日期这样的信息,亟待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仍然不尽完善。

食品溯源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20多部、行政法规40余部、部门行政规章150余个。但只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少数法律法规对食品溯源体系的一些相关内容作了要求,且法条中对可追溯的要求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规范,还比较欠缺。

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不强

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差应该是其中重要的诱因。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证明,由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严格自律和缺乏诚信,往往会因食品质量安全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监管执法力量薄弱,监管方式、手段落后

我国行政执法监管队伍由于人员、设备、经费的不足,难以确保监管职责完全履行到位。以江苏省为例,全省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7万余户,还不包括2万多个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经济组织和2000多个定点屠宰厂(场),而各相关部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人员不足20000人。同时,在部分省区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方式和手段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日常监管执法技术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处罚力度不足以形成威慑力

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非常严格。如韩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将制售有害食品行为定义为“保健犯罪”,视情节判处1年以上或3年以上有期徒刑。一旦因为制造或者销售有害食品获刑者,5年不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还将被处以高额罚款。我国相关处罚力度不够。我们必须严格管理,让违法者一旦被查获就倾家荡产,不能重操旧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堵住食品质量安全漏洞。

消费者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由于食品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同时,社会上缺乏食品溯源信息的公共查询平台,消费者的知情权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致使消费者无法为行政部门辅以有效的社会监督,直接影响到“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

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相关建议

笔者理解,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就是要以强化行政职能部门监管为着力点,以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为关键点,以强化社会监督为辅助点,以强化电子化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点,从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来确保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健全完善。地方立法时完全可以《食品安全法》等上位法作支撑,进一步明晰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关于各级政府总负责的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到岗;进一步细化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协作协调制度,落实各自的法定义务;进一步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定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和个体消费者利用其学习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

建立健全食品入市备案制度

食品入市备案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笔者建议食品流通环节继续健全完善食品入市备案制度,可考虑通过地方立法作出规定,要求外地食品和地产食品的总经销商必须到工商等监管执法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成为其法定义务。这样,就能达到工商部门及时掌握了解食品流通源头和渠道、有效防控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的目的。

建立健全食品进销记录制度

应当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尽快推进食品进货查验和进货查验记录“两项制度”,对达不到要求者,可以考虑推行食品流通环节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制度。各地可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服务等环节制定类似的制度,进而确保全过程、全环节中的食品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问题食品召回制度和下架退市制度

事前防范与监管重于事后惩罚。日前,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在流通环节也要建立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笔者建议,是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第一种方式是可以研究制定流通环节问题食品的若干实施意见,逐步理清流通环节问题食品下架退市和召回等范畴的相互关系之后,特别是处理好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之后,今后在管理体制出现调整的前提下,再考虑研究流通环节问题食品召回制度问题不迟。第二种方式是借鉴《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对食品生产者召回问题食品的有关规定,通过地方立法作出明晰的规定,要求食品批发商在食品生产者因不可抗力无法实施问题食品召回时,代为履行食品召回义务,以有效遏制问题食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溯源体系顺向追踪问题食品的作用,切实维护消费者以及食品零售商的权益。待地方立法取得成效的基础、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可考虑制定部门规章等方式,巩固成果,大力推进。

全面构筑溯源体系的技术支撑

一是在整合各地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食品安全监管软件系统,该系统应包含农牧业生产和种养殖管理、食品生产加工管理、食品流通管理、餐饮服务管理、食品生产管理、食品进销存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消费者查询平台等子系统和功能模块,并在其中嵌入食品包装条形码编码系统,分别授权由相关部门以及消费者操作和应用。二是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各环节要共享信息,供应链上游必须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供应链下游,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三是开发研究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在没有条件统一实行代码系统的情况下,可采用纸记录,但要做好纸记录系统与代码系统的有效链接,确保实现“痕迹管理”。四是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应吸取欧盟在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建设中的经验,将追溯信息依附于标签上。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查询制度,形成有效监督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作为信息披露的一种政策工具,有助于解决或者缓解食品市场内的信息不对称。笔者建议应本着“方便职能部门监管、便于生产经营者管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原则,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溯源查询体系。体系建成后,既要方便行政监管部门在监管执法中查询食品的生产经营情况,又要方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查询本单位食品生产和购销存情况,还要方便消费者查询食品来源、质量安全状况、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交易流程等情况,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编辑/周南)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4

一、工作目标

在深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的基础上,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生产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符合*市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的工作力度,建立企业自律、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推进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管理升级、产品换代、质量提高,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继续优化*市食品安全环境,不断促进食品产业发展。通过一段时间努力,使食品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食品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流通秩序更加规范有序,食品安全信息更加通畅,产品合格率明显提高,人民群众饮食更加安全放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产品基础性建设,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污染。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禽畜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推广使用低残留高效农药、无公害农药、兽药、无污染添加剂、优质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的不法行为;推进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推广“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基地农户”、“市场(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状况和农业投入品例行检测;普及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加大动物防疫和检疫力度,加强畜禽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禁止使用国家禁用的渔药、添加剂等渔用投入品,大力推广使用绿色渔药、生态制剂,重点加强渔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贯彻落实生产环节各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提高生产水平;提高对病害、药残超标的畜禽产品、农产品、水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能力,防止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减少危害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切实提高食品工业水平。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10类食品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今年完成肉制品、乳制品、罐头、饮料、调味品、方便面、饼干、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10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糖果制品等其余13类食品市场准入工作;在各大中型食品企业逐步推行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健全食品卫生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承诺、产品质量报告制度,强化企业法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信用档案,实行质量安全等级分类和动态监管;实施区域安全监管责任制,探索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安全监管新模式;加强企业巡查、年审、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日常监管,确保监管职责履行到位。

(三)抓好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进一步提高食品经营的管理水平。以集贸市场、超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小食品店和农村食品市场作为重点监管区域,以配送源头、销售渠道、储存运输等为重点环节,规范上市食品质量管理,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口,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一律不予注册登记;全面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质量准入制度,不合格食品销毁、召回和退市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等,积极推进经销企业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度;对于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以及重点整治和清查的食品,实行特殊商品进货报告制度;推行个体食品经营单位进货登记、经营须知告知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个体食品经营单位专项巡查记录档案;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开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积极开设名、特、优食品销售专柜和专卖店,全面深化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设,规范肉品流通秩序,严厉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加工注水肉、病害肉等违法行为;推进“12315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场”,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把好食品“入口”关。加大对餐饮业、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配送餐企业等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实施,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卫生许可标准,加大食品卫生许可的审查力度,加强对餐饮业、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监督检查;积极探索学校食堂和“小饭桌”的准入标准和监管模式;进一步规范食品原料采购渠道,严格索证备案和质量检测把关;完善餐饮业、食堂等重大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报告和处理机制;建立危害食品追溯制度,加强生物污染、食源性疾病和转基因食品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市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控制能力。

(五)深入开展农村、城乡结合部和社区食品市场整治,扩大食品安全监督范围。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疏通监管信息渠道;加大对分散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和社区街道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的监管力度,在农村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完善、立体监管、督查奖惩”的监管责任制,在城乡结合部建立小型食品生产经营业户的质量动态监管档案,消除监管工作盲点,切实保护好农民、城郊居民和流动人群的饮食安全。

(六)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国家、省、市有关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积极报道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先进经验,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跟踪报道重大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情况。定期分析食品消费投诉情况,消费警示信息。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一)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食品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和逐级负责制。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辖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辖区内无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窝点,避免群体性食品伤害事件,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饮食安全。要加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危害和严重不良影响的地区,依法追究辖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工作不力、监管失控,甚至渎职失职、营私舞弊的部门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严肃处理。

(二)明确部门职责,增强监管合力。按照“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及卫生工作的日常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贸易服务部门负责生猪屠宰环节的监管;畜牧部门负责畜禽及其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其它成员单位,分别负责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三)有效整合食品监管资源,提高食品监管效能。积极探索资源优化、优势互补、并联互动的新监管模式和行为规范、运行高效、监督到位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跨县(市)区、跨部门的协作运行机制;通过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贯通、职责分明、分别把关、协调有力、高效监管的工作体系和监管格局,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合力,提高食品监管效能。

(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定*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处理、重点食品监测、食品安全预警公告、信息监测和通报等制度,提高*市食品安全监管应急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评估机制,量化监管指标,细化监管责任;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办法,农业、质监、工商、卫生、贸易服务、畜牧等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各监管环节的食品监管信息,重大市场监督检查信息由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整理、及时传递,定期向社会食品安全综合信息。

(五)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行业信誉。从肉制品、乳制品、蔬菜、水产品及餐饮业等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着手,争取用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不断增强食品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质量诚信意识,鼓励诚信企业,培育守信企业,惩戒失信企业,全面提升*市食品行业的质量信誉。

(六)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依法彻查大案要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为食品放心工程的牵头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并实施食品放心工程3年规划、年度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办法》,抓好食品安全重点工作、重点环节、重点品种和主要目标的落实。要及时查处涉及食品安全的大案要案,对发案率高、重大案件久拖不结的县(市)区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重大典型案件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七)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质监部门要会同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计划、统一审查、统一编号、统一批准”的原则,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标准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对监测结果实行互认共享,盘活现有监测资源。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识,措施

abstract:fortheprotectionofconsumerhealth,istheenterprisemanagementresponsibility.Basedonthefoodsafetymanagement,improvingthemanagementoffoodsafetyknowledgeandcopingmeasures.ensuringfoodsecurity,preventingfoodcontaminationandharmfulfactorsfortheharmtohumanbody,however,foodsafety,involvesmanydepartments,ensuringfoodsecuritymuststrengthenthewholeprocessofmanagement,theenterpriseandtheconsumerneedparticipatedinjointly.

Keywords:foodsafety,understand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为此,提出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及应对措施,对当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动态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基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及应对措施

(1)进一步加强以《食品卫生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设,不仅是确保我国消费者健康的需要,也是依法行政工作的迫切要求。同时,要结合对消费者的健康保护水平和国内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采用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估。(2)转变监督管理模式,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管理制度。我们将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指导、逐步推广的原则,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实施管理技术,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对终产品的抽检过渡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同时,按照食品加工中存在的污染因素,确定危险性程度,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定量考核,动态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3)要正确分析食品安全形势,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要正确分析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狠抓措施落实,采取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的措施,从源头、经营环节及消费者参与上控制食品污染,共同培育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5)开展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品安全管理是建立在危险性分析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才能加以识别和控制。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完善质量控制,满足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6)扩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内容。《食品卫生法》规定“国家鼓励、保护社会团体、个人对食品卫生的社会监督”,也规定了对违法行为任何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我们继续扩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机制,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7)继续加强食品卫生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提倡、鼓励、引导市场主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律规定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要提高对新闻宣传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案要案进行公开揭露和警示教育。要主动公布食品卫生状况,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营造良好食品安全管理舆论氛围。

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的探讨2.1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1)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5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及事后恢复。不仅有助于食品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2)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

(3)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不同于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结合前面分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预案”应对事后,"机制"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成一系统;“预案”具有可变性,“机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预案”以事先沟通为保障,“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预案”强调分工和职能,“机制”强调协作和职责;建议在现有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逐步总结相关经验,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2.2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1)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于订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全国黄花菜市场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没有专门针对黄花菜含硫量的鉴定标准,只能参照卫生部关于干菜类食品的卫生标准执行。按此标准,黄花菜的含硫量不能超过0.035毫克/千克。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脱水蔬菜标准》(nY5184-2002)规定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卫生指标是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2004年8月9日,卫生部2004年第16号公告,扩大了焦亚硫酸钠和硫磺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制定了黄花菜中二氧化硫残留标准不得超过200毫克/千克的新规定,至此黄花菜的含硫量标准终于统一。

(2)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3结束语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标准的检验检测方法,是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动态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应急预案在及时控制和减轻消除食品突发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6

食品追溯体系是一种基于风险管理基础的安全保障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费者利益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一旦发生危害健康的问题,可按照从原料生产到成品消费过程中各环节所记载的信息,追踪食品源头和流向,回收存在危害的尚未被消费的食品,撤销其上市许可,切断源头,以消除危害并减少损失。通过建立追溯体系,可识别出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采取产品召回或撤销措施。我国食品追溯体系的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近年来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和指南,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食品追溯试点示范,初步搭建了食品追溯信息体系和网络交换平台。例如,为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水产品贸易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简称规程),要求出口水产品及其原料必须按照此《规程》的规定标志;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追溯指南》;北京某农业发展集团于2009年开始尝试“食品档案追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全程管理链条;山东省寿光市进行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应用;重庆市涪陵区为蔬菜基地建立“身份档案”,问题蔬菜已可追查到田间地头等。

地沟油事件由产业链问题导致

地沟油从餐桌来,又回流上餐桌,被笑侃为“循环经济”,而这背后隐藏的是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如图1)。地沟油主要来自餐厨处理垃圾,不法分子雇请农民工打捞餐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到餐馆回收泔水,再到上级收购方汇总加工,分离后一部分被用作周边养猪场的猪饲料,养殖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泔水猪,剩余的与地沟油一起被回收到黑作坊中。黑作坊设备原始简单,一口锅,一个灶,步骤是撇出浮上来的油,再加入火碱等去臭、脱色、水洗、沉淀,再与正宗色拉油掺在一起,通过各种渠道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方式销往各种中小型餐馆及城乡结合部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从而完成从泔水到食用油的“华丽转身”。从地沟油生产链条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使地沟油这种“三无”产品从餐桌上彻底消失,首先必须要使地沟油的源头、回收、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可追溯,要做到这一点,基础工作就是要建立食用油追溯体系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全面跟踪与记录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必要性

2009年6月1日,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公布实施,该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明确提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这一概念,并强化了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形成对食品质量的可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1)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构建食品追溯体系的必要条件。

食品可追溯系统的核心是通过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每一环节所记录信息的完整、准确等来实现。构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就是要做到从食品生产源头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开始,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在市场上销售的食品要有标明相关内容的标签标识,食品生产加工记录和标签标识要能够查询并且可以溯源。2010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该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食用油购货记录和票证检查,并建立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台账制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通过对食用油的全程进行档案化管理,为其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查询档案即可寻到问题所在,并且利用所记录的档案还可对各种不合格食品进行提前预防与遏制,防止地沟油事件的频繁发生。

(2)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和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我国工信部2011年9月19日开通了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情况守信奖励及失信惩戒信息,其中包括失信“黑名单”,这一举措为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提升自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食品追溯系统中,企业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模块。通过对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资信情况、企业良好信用记录、不良信用记录以及企业产品信用信息等的全面记录,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行业信用度;另一方面,可以使消费者在追溯食品信息过程中针对不同企业的信用记录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消费,提高采购食品的安全度。

(3)构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维护消费者追溯权利的可靠保证。

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地区都进行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试点工作,该系统的推行极大地维护了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但在试行的过程当中,该系统暴露出许多缺点与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追溯系统提供的信息价值太小。例如,在一台溯源查询多功能一体机上,扫描某品牌的农产品,显示的条码信息居然是“您所查询的是某公司生产的产品,并已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全国统一无公害农产品标识”。信息里面既没有对该农产品使用农药的情况进行说明,也没有对其种植、销售、流通等环节做任何介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食品基本信息收集、记录不完整、不全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于保障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与追溯权的重要意义。因此,面对地沟油这一社会毒瘤,怎样才能剥去其“神秘面纱”,割断其隐蔽的黑色生产链条,让这种不法行为不再横行,首先必须要对餐桌废弃物的流向进行全面的记录,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让消费者不再“谈油色变”。

构建面向追溯体系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策略

面对着各种食品问题,消费者一面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同时也希望能够及时了解食品生产、流通及加工全过程的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从档案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建立面向追溯体系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食品从初级生产到消费者的食品链所有环节。

(1)加强对食品产业链的全程记录。

要实现对食品质量的全面追溯与监控,必须要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

进行全程记录。从图1地沟油的生产链条来看,为有效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保证食用油的安全,首先在源头上,要对地沟油的起源(酒店、餐桌、学校等)进行调查与记录,记录各个中小型餐馆及各大学校的分布地区及每日的餐桌垃圾产量。同时,餐饮行业还应建立相应的餐桌垃圾台账制度,详细记录餐桌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为其建立相应的报告记录并且妥善保管;在回收环节,回收企业需要取得相关部门的经营许可证或备案,在回收过程中,须出示其许可证,餐饮行业做好回收企业相关记录;在加工环节,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各大食用油生产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企业信息档案,详细记载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一旦发生质量问题,食品监管部门必须把此问题记入该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且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在“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企业和单位;在销售环节,食用油的主要销售对象餐饮行业要详细记录食用油购货渠道并妥善保存购油票证,以确保所使用食用油的安全与健康。为防止地沟油通过非法渠道进入农副产品市场及超市,超市在进货时必须严格记录所购食用油的日期、产地、生产商及经销商等多方面的内容。只有建立了完整、准确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才能在进行食品追溯时可靠、及时地找到问题所在,实现真正的健康饮食。

(2)建立完善高效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

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是建立食品追溯体系的基础,它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促进食品安全,引导人民健康消费。为建立完善高效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建设地方试点平台。在商务部门的带动下,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建设好当地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为全国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食品的消费群体庞大而复杂,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任何一个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考察该系统所面向的群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建设公共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网。此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应该建设公共食品安全信息网站,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信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应的企业信用基本信息,并面向消费者和企业提供基本信用信息查询等服务。

(3)加强部门协作,实现信息共享。

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要记录食品从生产到销售、消费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县以上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同担负重要职责,这就需要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按照各自职权或者职责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同时,要注意统筹协调,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信用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为公众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同时,要突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自治组织的作用,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监督以及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增强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信用意识,为公民进行食品追溯查询提供有利的条件。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7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部委《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及《市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我旗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改善食品的安全信用环境,培养食品的安全信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综合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建设,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工作原则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引导企业严格自律。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工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行业指导,加大舆论宣传,突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不断提高我旗各类食品企业的知名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三、主要内容

(一)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体制。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框架进行总体设计,并对各部门、各行业的具体建设方案进行指导协调。其它各职能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行业协会对其会员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行业指导和服务。食品企业做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抓实抓好企业内部信用体系建设。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社会监督。

(二)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制度。食品安全信用的征集是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运行的基础。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信用的评价、披露以及监督。包括各类信息的征集原则、征集方式、征集渠道、征集内容、征集标准及具体要求。

食品安全信用的征集要坚持依法,客观和公正征集信用信息,保障信息质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原则。

(三)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制度包括评价机构、评价指标、评价原则、评价等级、评价方法及评价的效力等。

食品安全信用评价要坚持独立公正和审慎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和秩序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结论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原则。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化分为a、B、C、D四个等级。

(四)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制度,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制度包括披露机构、披露原则、披露方式及披露要求等。

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应当遵循依法、客观与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五)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根据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信用等级),对食品企业实行分类监营,对长期守法诚信企业要给予宣传、支持和表彰,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实行重点监管。

四、具体实施步骤和行业

第一阶段(年1月——12月)主要从乳制品行业、肉类行业、酒类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年1月——12月)主要从粮食行业、蔬菜行业、食用油行业、水产品行业、调味品行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第三阶段从年开始,在其它食品行业全面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各行业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五、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明确相关责任,旗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成立食品安全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要责任到人。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信用氛围。各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信用宣传活动,形成讲信用、重信用、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陷;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16-01

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食品安全成为目前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我国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缺陷着手,论述一下其完善。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主导,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构成的体系。然而,法律体系依然不健全,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食品安全执法活动中难以从源头上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者。

(二)缺乏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的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食品安全监管失职的责任追究机制。由于监督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明等缺陷,由此经常会发生监管失职、执法不力的情况。

(三)执法部门权责不清,运作效率低

我国食品监督管理形成了多个部门监管的体制。目前我国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按照有关规定,这些机构均可以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正因为各部门权限与职责不清,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各部门可能会相互推诿,找借口置身事外。在执法时,难以合作形成合力,运作效率低下。

(四)食品安全立法技术薄弱,预防性监督难以实现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受制于科技发展水平,相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检测设备都还比较落后。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在水果、蔬菜等允许的农药残留量的规定也远远低于国际食品法典规定的农药残留标准。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保障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是“以食品安全基本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辅以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多种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具体措施如完善有关对农产品种植等源头管理的规定,制定有关对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审查及其跟踪观测的规定,增加对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提供原材料者的处罚措施等。

(二)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食品安全的具体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然而,信息公布仅仅由相关部门披露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还应加强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建设。

(三)健全缺陷食品召回制度,完善已有的法律

食品召回制度是一种旨在消除离开生产线、进入流通领域的潜在不安全食品危害风险的制度,其目的是预防和消除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具体规范手段进行调整,也应推动企业主动召回为主,责令召回为辅,立法完善现有的制度。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操作性强,可以快速、直接地衡量食品是否为缺陷食品,这样即便于诉讼,又可使企业及时发现缺陷食品,防止投入市场或及时召回缺陷食品。因此,制定科学、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当务之急。

(四)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一方面,对相关人员在监管、执法中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发挥其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实效,也有利于执法人员强化监督和执法意识,使法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在食品安全事故中起协助作用的社团、其他组织或个人也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9

食品安全是关系群众生命和健康的大事,一直被摆在分局行政执法的首位。总结近年来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验,我局于*年出台了《*食品安全操作规程(试行)》,对分局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操作要求、监管责任及责任追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化指导意见。今年,在分局系统全面推行了食品安全监管资料微机化管理模式,印制了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汇编、建立了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和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等*项规范化资料和格式文书,实施了食品经营主体分层分类建档制、划片划段监管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督查督办制、食品分类监管和风险度监管巡查制和食品安全信息分层分类公示制等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了行政执法、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到位

食品与群众日常生活相伴,工商部门所担负的责任与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分局上下十分重视对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领导。

*、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分局成立了领导小组,继续实行了食品安全监管五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分工协作制、定期议事制和定期督查制,层层签定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并结合实际制定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通过开展行政督查与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其责任落实到位。

*、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在分局系统齐抓共管的基础上,我们主动争取市工商局和区委、政府领导支持,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积极与质检、卫生、公安、农业等职能部门加强联系,形成互相配合、通力合作的食品安全全方位监管机制。

*、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今年重点完善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分类管理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等制度为规范食品市场提供了操作依据。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今年以来,我们狠抓了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经营者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预警防范和协同作战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创建“诚信一条街”、“诚信单位”、“诚信店”、“农村食品经营户示范店”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食品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

二、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局通过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了行政执法、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五大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网络体系,积极推进*行政执法网络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进商家,不断延伸维权触角。截止目前共建立了*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个,联络站*个,联络点*个。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先后建立了与*电视台、*报社、*区消协的社会监督协作机制,加强工商所与食品经营者的紧密沟通与联系,在社区、村镇、市场、学校等设立食品安全监督员。目前已确定食品质量联络员*名,食品安全监督员*名。三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预警和处置体系。分局和各工商所分别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食品安全预警和处置的组织领导机构、人员名单、联系方法、信息传递、启动方式、处理程序、保障措施和处置档案。四是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形成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抽检、消费者送检、经营者自检相结合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档案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记录簿》,保存已公示的所有信息,方便有关单位和消费者查询。五是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体系。通过培训、现场咨询等方式加强对辖区食品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制度和食品质量责任制度,指导辖区有条件的食品经营者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健全书式和电子档案。目前,辖区有条件的*家超市已于去年年底前实行了计算机管理。

*、实行食品经营主体分层分类建档制。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企业、个体工商户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建立食品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和信用分类监管信息数据库,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档案专项建立、专柜管理,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台帐,并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管理。登记注册机构以辖区为单位,对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三大类食品经营者按组成形式、所有制形式实施分类,并对其归档后的每户书式档案实施分类编号和分类管理。

*、全面加强食品分类监管和风险度监管巡查。加大对食品经营主体、经营行为和食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以“六查六看”为监管的主要内容,全面抓好市场巡查工作。严格登记对每户食品经营者的巡查记录,按户健全食品市场巡查监管档案,积极推行食品分类监管和风险度监管。分局设置了《食品分类监管和风险度监管信息登记表》,对包装食品、散装、裸装食品、冷冻食品、现场制作食品和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根据其不同特点,实施分类监管。

*、实行流通环节源头食品质量监管。为了加强流通环节源头食品入市管理,全系统实行了动态巡查和日常监管、备案审查与督促食品经营者自查相结合的流通环节源头食品质量监管。辖区食品经营者持照经营率、索证索票率、进货台帐建帐率、猪肉来源定点屠宰率、消费者食品质量申诉举报办结率均达到*%。

三、重点突出,措施有力,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收效明显

我局在巩固发展近年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切实维护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今年以来,分局先后开展了“双节食品市场”、流通环节奥运食品安全监管、五一、六一节日食品和夏季食品市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各类食品经营主体*户,取缔无照经营*户,办结各类食品违法案件*件,罚没款*.*万元;受理、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万元。通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辖区食品市场监管出现了明显变化。

*、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现在分局辖区内无论大型超市、市场,还是食品专营店、小食杂店,经营者都能规范经营,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大大提高,进销货台帐健全,消费者满意率提高,投诉率下降。

*、经营者自律意识显著提高。按照经营者自律七项制度的要求,严格登记、主动公示、全面自检成为自觉行动,把被动响应变成主动规范,不仅减轻了监管负担,还从根本上方便了群众。

*、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快速提高。通过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活动,辖区经营者在食品消费中已经开始关注qs认证标志,主动索取购货凭证,保留证据,维权意识迅速提升。

*、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经过实践探索和总结,分局系统食品安全监管与日常市场巡查、专项整治、分类监管等新的执法机制有机的融合起来,基本形成了贯穿于行政执法全过程的监管机制。

*、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使食品安全监管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建立的社会协作体系、社会监督体系,把食品安全监管融入全社会的关注与监督之中,使我们执法有合力,监督有保障,打击违法行为有援手,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的行动中更加得心应手,监管效率大大提高。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篇10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进一步深化食品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国务院、自治区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实际,现就切实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关系到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当前,全市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连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和查处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表明,全市食品安全隐患较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不清、体制不顺、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食品生产经营者规模小、素质低、技术落后、不规范操作、违法违规经营等已成为制约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因素,一定要借深化食品药品监管机制改革之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责任,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监管合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要通过深入持久地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安全流通网络体系、安全信息网络体系以及行业诚信自律体系等;建立起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使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放心。

近期,要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有效遏制非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药、兽药行为;有效遏制无

证照加工、经营食品行为和面粉、肉类、儿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全面遏制注水肉和病死肉上市销售行为。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召回制度,努力提高学校食堂、餐饮业量化分级经营管理比例,规范食品市场(超市)的食品经营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案件,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二、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尽快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

食品安全工作本文转载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全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组建赤峰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各旗县区政府也要尽快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好本地区的食品安全工作。

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督与协调工作机制,由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制定食品信息通报制度、举报投诉制度、重大案件查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并结合工作实际不断予以完善。用健全的制度体系,规范各地区、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行为。

在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领导作用,将分散的监管资源集中起来,逐步加强联合执法,实行食品安全检验监测结果互认制度,努力避免重复投入、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现象发生。

三、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尽快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工作由各级政府负总责,要把食品安全做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的重点,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强化责任意识,领导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开展好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加强对各旗县区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对领导不力、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按照《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赤峰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通知》要求,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各职能部门要按职责要求积极有效开展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牵头抓总,加强督查,组织协调好全市食品安全的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主动配合,通力合作,尽快建立起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四、突出重点,加强整治,大力开展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围绕《赤峰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集中执法力量,下移监管重心,加强大要案查处力度,确保完成整治任务,实现整治目标,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巩固整治成果,以此推动食品放心工程不断深入开展,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五、积极探索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养食品安全信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提高食品安全为目的,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制度规范上,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制定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在运行系统上,初步建立起公开、便利的食品安全信用查询系统,科学、公正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系统等,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逐步满足社会对食品安全信用服务的需求。在运行机制上,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运行机制,全面发挥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对食品市场中的制假售假等行为充分发挥警示和惩戒作用。各旗县区、各部门要积极进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取得阶段基础上,尽快扩展到全市,成为建设诚信赤峰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评价、预警与应急处理体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使之不断完善。通过建立信用体系、评价体系、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