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20

农文旅策划篇1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或是生产成果,以及与它相关的生活文化等。其内容十分的丰富,它包含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生产资料和生产活动、农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包括了山、水、田、林、人等自然存在,又由人类创造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形式和农副产品等。一般地,根据农业资源的地域属性不同,可以将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分为田园风光、牧场、、渔区和农家4类。

二、我国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二)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四)服务设施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

三、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二)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农业旅游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兼顾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民素质提高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兼顾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及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发展农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社区环境和福利水平。

农文旅策划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多家,床位80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间接从业者1万余人。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4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5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1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

2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4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5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7建立农户参与机制。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农文旅策划篇3

关键词:总体策划设计珠海旅游新形象文化创意产业定位全域资源整合错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28-02

珠海作为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特区城市,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珠海曾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曾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两项殊荣,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双十佳”的城市。如今,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复苏艰难的背景下,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实施经济列车高速前行30年后的第一个减速变轨历史性拐点上,珠海如何与国内外经济同频共振,是珠海要思考的问题。珠海独享十年“幸福之城”的美誉,珠海的旅游业在十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珠海的旅游业目前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战略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关键期。本文根据广东省常委、珠海市市委书记李嘉同志的指示精神命题,从珠海旅游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推出位于珠海主城区中央的大型休闲旅游产业航母项目――中国・珠海凤凰谷。

一、项目名称中国・珠海凤凰谷

本项目注入百年香山、中葡文化,港澳窗口、南国明珠

等资源要素,项目名称冠以国字号品牌,旨在推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珠海旅游产业综合体、部级品牌旅游航母项目。确立珠海在广东省的旅游战略地位,提振珠海旅游业的雄风。

二、中国・珠海凤凰谷的策划思路

本策划以珠海印象为母题,以建设珠海休闲旅游产业航母为愿景,依托珠海主城区凤凰山山麓特有的自然生态载体和社会经济资源,深度挖掘珠海近代人文历史积淀,整合珠海休闲、旅游、商务、地产、现代农业等产业资源,与珠三角地区旅游项目错位发展。

三、中国・珠海凤凰谷的策划愿景

推出最有影响力的珠海旅游核心名片――中国・珠海凤凰谷,引爆中外媒体聚焦中国・珠海凤凰谷。通过打造珠海旅游产业新旗舰,展示珠海新形象,营建珠海新福祉、编织中国・珠海梦。

四、中国・珠海凤凰谷的策划定位

1.战略定位

通过与珠海特区地位相宜的、美誉国内外的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的打造,为珠海旅游产业的永续发展注入“核”动力;通过建设珠海观光旅游、休闲宜居、绿色生态、阳光生活首选地,通过打造珠海战略支柱产业新旗舰,为珠海经济历史性的战略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添上一抹重彩。

2.整体定位

定位于南中国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度假产业、绿色生态旅游和婚庆产业综合体。建设具有珠海特色的8km2凤凰谷城市休闲生活浪漫空间,打造珠海主城区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的新增长点。

3.产业定位

农业展会、文化创意、生态商住、休闲旅游、婚庆服务等现代新兴产业。

4.功能定位

旅游、观光、休闲、节会、商务、居住、生态、文化、窗口等多元功能。

5.市场定位

定位于珠三角、港澳地区及国内外游客,面向农博展会、文化创意、生态商住、休闲旅游、婚庆服务市场和赴港澳过境经停服务市场。

6.中主题内涵定位

农科奇观谷、文化创意谷、绿色生态谷、南国风情谷、旅游休闲谷、时尚婚庆谷。

7.品牌定位

部级品牌:中国・珠海凤凰谷;

其中包括:

1.农科“奇观”――中国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与农业观光旅游品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南国“魔方”――南中国最具规模、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梅溪“蛋之屋”――弥足珍贵的位于主城中央的自然湿地生态区;

4.“凤凰之眼”――填补珠海旅游市场空白的森林国际休闲度假区;

5.“百年香山”――万国餐饮主题酒吧街、凤凰谷主题小镇;

6.浪漫时空――珠海国际婚庆影视中心。

五、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策划依据

1.珠海的城市品牌及荣誉对开发凤凰谷项目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2.凤凰谷项目符合珠海市“三高一特”产业发展策略;

3.凤凰山的区位为凤凰谷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4.珠海市的丰富旅游资源及成熟的旅游市场凤凰谷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前提条件包括:

(1)“农科奇观”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历史沉淀;

(2)凤凰山的森林植被与该地区的历史人文资源;

(3)梅溪水库自然湿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景观层次;

(4)珠海主城片区与唐家镇片区的便捷交通打开了广阔的项目发展空间;

(5)珠海旅游市场的发展预期为凤凰谷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6)珠海旅游市场的格局赋予凤凰谷项目积极的战略意义。

六、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范围及空间布局

1.项目策划范围

凤凰谷项目首期用地面积10000亩,涵盖目前的珠海“农科奇观”农业观光旅游区、科隆工业区、东坑工业区及珠海市凤凰山森林公园部分规划用地。

2.项目策划原则

2.1生态优先轻度开发的原则

2.2保留特色尊重历史的原则

2.3统筹策划分期建设的原则

3.项目空间结构及布局

凤凰谷项目位于凤凰山南麓,其布局和空间结构依山势湿地而为,突出山水景观元素。全部建筑围绕山水空间展开,空间要素灵动。项目布局动静结合、显藏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区、农科奇观旅游区和珠海国际婚礼庆典影视中心以“动”和“显”为特色,森林休闲度假区、梅溪湿地保护区以“静”和“藏”为特征。

七、功能区及主题项目策划

1.“农科奇观”旅游区

“农科奇观”旅游区---国内首个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园的升级版。

1.1全球最大的“农科奇观”观光温室群落。

以世界第奇迹――英国“伊甸园”设计为启迪,设计建设全球最大的现代农业观光温室群落,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房子。温室内引入国际最新农业科技栽培技术、太空育种技术,汇集展示世界各地的奇花异卉植物和瓜果蔬菜作物。在这里可欣赏体验各种戏剧、艺术秀、园艺论坛、音乐会、儿童专题节目等,为所有年龄群体提供身临其境的现代农业体验和教育服务。

1.2国内第一个大型农业科普馆

建设珠海农业科普馆,展示中国农业、农耕文化、农具展示、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知识、五谷杂粮介绍、动物标本、生物技术。再现中国农业文明发展演变的历程和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示中国当代现代农业的成就。

1.3其它农业主题项目

策划“二十四节气”广场、百果园、百花园、百鸟园、中药园、垂钓园、农耕体验园、家庭农庄、昆虫奥秘园等项目。

1.4“动感地带”素质拓展训练营地

依托农科奇观园区特殊场地建“动感地带”素质拓展训练营地,开展攀岩、泛舟、登山、露营、求生等各类培训活动。

2.文化创意产业区

文化创意产业区――珠江口西岸最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2.1“魔方”文化创意中心

“魔方”文化创意中心是原农科奇观旅游区、科隆工业区及东坑工业区改造项目。艺术创作工作室、设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演艺公司、策划公司、传媒公司、影视公司等将入驻“魔方”文化创意中心。未来的“魔方”文化创意中心将是珠江口西岸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新地标。

2.2创意产品展销平台

“创意无限”产品卖场是集创意产品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一站式的艺术品、创意产品展示与销售的平台。为各国创意文化机构及艺术家们搭建了一个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无限”概念的展示、交易、互动平台。

2.3会展中心

根据珠海会展业发展规划(2011---2020),文化创意产业区内的会展中心是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的会展功能区,它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珠海商业与文化交汇点的战略地位。国际化的文化创意公司和机构通过珠海会展中心推向国内外市场。

2.4“百年香山”主题万国餐饮酒吧街

香山文化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一段记忆,以方言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洋务文化、名人文化和思想文化为特征,凝练了香山人文历史丰厚底韵和追求现代文明的双重意念。

“百年香山”主题万国餐饮酒吧街其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风格古朴脱俗,其民国“香山”的建筑特点引人遐思。众多国际品牌餐饮机构的进驻使这里充斥着欧陆风情、浪漫情调。未来,这里将是珠海夜生活最“繁华”的娱乐区之一,也是珠海特色旅游景点之一,更是午夜时分年轻一族狂欢的天堂。

3.国际休闲度假区

珠海不缺高档次的星级酒店,缺的是休闲度假酒店。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将成为珠海第一。

3.1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

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策划布局凤凰山南麓海拔138米的山顶,酒店居高临下,360°景观,梅溪水库、大镜山水库与香洲主城区风光尽收眼底。其商务度假酒店的特质、鲜明的个性和高雅的气质及不可复制的凤凰山森林自然景观环境使之堪称珠海酒店之最。

3.2“凤凰之眼”――凤凰谷观光塔

“凤凰之眼”――凤凰谷观光塔坐落于凤凰山南麓海拔138米的山野之巅,设计塔体高度338米,与澳门观光塔的造型和高度相一致,两座观光塔遥遥相望,堪称珠澳双雄“双子塔”。塔内设有空中观光厅、空中旋转餐厅、空中咖啡厅、露天观景台、多功能厅等,这里将是追求浪漫的恋人们经常光顾之所。“凤凰之眼”――凤凰谷观光塔是游客领略整个珠海、港澳的第一高度和最佳视点,将成为珠海的地标性建筑。

3.3马会俱乐部

马会俱乐部为国内外公众打造的一家集骑马、休闲度假、商务洽谈于一体的高端时尚场所。俱乐部拥有乡村会所、专属马厩、专业驯马场、野外骑乘山道、度假小木屋、露天泳场、野外帐篷露营地、茶室、垂钓、烧烤等项目。

3.4凤凰谷小镇

凤凰谷小镇定义为:生态・休闲・人居新城镇,纯粹商住房地产项目。它以凤凰谷整体开放为契机,立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地区,开启珠海创造休闲度假生态人居、追求品质生活的理想人居模式新时代。文化的积淀是凤凰谷小镇的特质,凤凰谷小镇被消费的不仅是物质,更是形象、文化、符号和情调。

4.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

珠海主城区的天然湿地――梅溪自然湿地,珠海的“绿色海绵”。

4.1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简称Ci,是近年国际兴起的概念,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城市生命支持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的实践将为“美丽珠海”有力的支撑。

4.2“蛋之屋”湿地国际酒店

“蛋之屋”湿地国际酒店,珠海最大私密、最低密度、最低容积率、最少人流量的高端主题度假酒店。近30座鸟蛋状的圆形酒店客房洋洋洒洒地散落在3000亩梅溪湿地保护区内的灌木丛中,酒店的主体建筑更似放满鸟蛋的“鸟巢”。“蛋之屋”酒店客房的慢旋转功能使360°景窗的窗外湿地景观产生变换、“动”起来,“蛋之屋”酒店建筑的悬浮概念将成为游客珠海之旅的美好回忆。

4.3野生植被群落、野生鸟类观赏台及木栈道

作为梅溪水库与大镜山水库“海绵地带”的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在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的同时,该区域的植物链、生物链及景观价值都将会得到科学的保护和利用,观鸟台及木栈道等设施是不可缺少的。

5.珠海国际婚礼庆典影视中心

婚纱摄影加蜜月旅行当下已成为崇尚自由和创意的80后新人们的浪漫时尚追求,催生了婚纱影像、婚礼庆典、蜜月旅行一站式服务新模式。策划拟建国际化概念的珠海国际婚礼庆典影视基地,将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新人慕名而来拍婚纱影像、行结婚大礼和蜜月旅行。

5.1婚纱摄影主题园

以凤凰谷的山林景观、湿地景观、田园景观及酒店、会所等景观资源为依托,斥资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高端品质的婚纱影像浪漫主题公园。其主旨集幸福、甜蜜、浪漫于一体,是爱情的驿站和“伊甸园”。

5.2婚庆服务中心

邀请著名婚庆公司及机构进驻,打造最顶级的、最专业的婚庆服务基地。服务内容包括婚礼咨询、婚礼策划、婚礼化妆、mV设计拍摄、婚车出租等方面,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使婚庆礼仪服务向更高文化层次提升发展。

5.3婚宴蜜月服务基地

利用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和“蛋之屋”湿地国际酒店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专业婚宴蜜月服务基地。酒店按照中西婚宴蜜月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酒店中设立特色蜜月套房和结婚纪念日套房,提供特色套餐、爱情信物和特色纪念品等定制服务。

六、项目开发建设模式

建议成立珠海市凤凰谷项目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区规划、政策制定及综合管理协调服务;确定一家或多家实力企业为项目投资建设业主单位,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综合价值。

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分四期开发建设,每期建设周期为一年,总建设周期为四年(2014年---2018年)。一期建设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区。二期建设项目:农科奇观旅游区和珠海国际婚礼中心。三期建设项目:休闲度假区。四期建设项目: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

七、结束语

随着珠海圆明新园光彩的褪去和珠海“农科奇观”观光旅游区规模的萎缩,珠海仅有的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均处于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本文立足珠海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产业亟待升级的实情,从珠海旅游业战略发展角度导入具有国际化、生态化、市场化的旅游综合体概念,以大战略、大集成、大旅游、大品牌的发展理念,整合珠海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资源要素,策划推出中国・珠海凤凰谷旅游旗舰项目,我们相信也期待中国・珠海凤凰谷这艘全新aaaaa级国家旅游航母,在珠海不久的将来能扬帆起航,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冉冉升起!

产考文献

[1](美)约翰・a维佛卡/著,郭毓洁,吴必虎,于萍,译.旅游解说总体规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25-49.

[2]五所大学联合编写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3―03.

[3]罗正荣,陈昌意,徐妖进等.应用“现代农业”理念改造和提升园艺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3(5):20-31.

农文旅策划篇4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创造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1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带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带动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

2.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立足于各地农村实际条件,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科学编制规划,改善基础设施,丰富内涵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村,规范提升休闲旅游点,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努力,到2010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20个,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50个,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新的支撑点。

3.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

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休闲旅游项目。

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相衔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依靠城镇和旅游区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

坚持政府引导、合力推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引导,鼓励支持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二、科学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4.加快编制《*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一心、三带、八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设。“一心”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围绕三大城镇组群,在城镇周边发展服务城镇居民的都市休闲型农家乐;“三带”即依托“杭州湾南岸、曹娥江两岸、浦阳江两岸”三大农业带,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型农家乐;“八区”即依托我市旅游景区,发展与旅游景区相互补充又错位竞争的旅游配套型农家乐。各县(市、区)也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科学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明确农家乐发展的工作目标、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

5.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重点:

扶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因村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等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优化管理服务,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

规范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点。统筹规划,量力而行,依托城镇、依托景区、挖掘特色,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6.严格农家乐开发建设的准入制度。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市场客源的承载和支撑能力,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防止“借机圈地”、“以租”等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区、自然保护区擅自开发经营农家乐。

三、明确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主要任务

7.改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条件的村庄作为村庄整治建设对象,通过“百千工程”的实施,整合“乡村康庄”、“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村镇绿化”、“放心店工程”、“农村文化阵地”、“新农村电气化、信息化”等项目资源,加快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8.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利用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土特产品等文化元素,开发建设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农业经贸游等特色主题农家乐旅游村(点),积极开展游客喜闻乐见、富有特色、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休闲娱乐活动。

9.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产业特性,按照“吃、住、游、玩、购”五大功能整体谋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馆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特色,农村三次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合理分工的良好发展态势。

10.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每年开展农家乐特色村(点)、星级经营户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农家乐经营管理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创建一批农家乐特色品牌。

四、落实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1.对符合规划及相关规定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经认定后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县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点,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生产要求按不超过经营总面积1%比例的土地面积规划正常生产所需的仓库、办公室等生产设施,并按《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2.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其发展用地享受支持家庭工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依托农家自有房屋等生产资料创办节地型农家乐,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13.支持镇、村、行业协会和经营业主组织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经有关部门认定的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享受农民培训补贴政策。

14.工商、税收、卫生、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要从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根据有关规定,简化有关证照的办理手续,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一条龙”服务。

15.金融机构要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为农户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所需小额信贷提供信用担保,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要为农户及时提供小额信贷。

16.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从*年开始,市财政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创建、项目开发建设、从业人员培训、宣传推介和工作考核。各县(市、区)财政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五、建立健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管理机制

17.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职能。市政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政策措施的制定及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牵头部门和主要职责。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行业协会。

18.乡镇政府负责区域内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日常管理及相关问题的处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要建立管理服务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服务管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村和重点区域要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管理服务,促进行业自律。

农文旅策划篇5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桂林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2年国家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空间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支撑条件、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具体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桂林特色的绿色农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蒲彦伦等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邱云认为桂林依托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基本上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本文旨在分析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面临新的挑战,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桂林的休闲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广西乃至全国前列。桂林市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壮大“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的“一核三区”休闲农业发展框架。截止目前,已经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三星级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8个,获自治区级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首位。据桂林农业信息网报道,到2015年年底,桂林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个数达到1200多个,从业户数达4万多户,接待人数达超过1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桂林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

二、桂林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禀赋

桂林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农业。

(二)丰富的农业资源

桂林是农业大市,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近70%,动植物品种2500多种。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桂林优势产业之一,建立起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带,如湘桂走廊,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沿线,漓江流域、资江流域和湘江(含灌江)流域经济带。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8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达到343.09亿元、33.09亿元、139.73亿元、12.95亿元,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独特的旅游文化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奇山秀水美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除漓江外,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自然景观,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景点。桂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丰富的旅游资源给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发展平台。

(四)宜人的田园风光

在桂林的各县区,到处都是奇峰林立,阡陌纵横,绿树掩映的农家,一派田园风光。尤以阳朔福利、高田一带为代表,无论春夏秋冬,田园景色四季分明。利用宜人的田园风光,能够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如世外桃源、会仙湿地、阳朔遇龙河、灵川海洋银杏林等独具特色的景区都是充分利用田园风光的典型。

(五)浓郁的民族风情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桂林市总人口的8.5%左右。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具有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的坚实基础。

(六)丰富的名优特产

桂林地处亚热带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落差较大,造就桂林农产品品种十分丰富,号称“桂北粮仓”,是广西最大的水果生产区,蔬菜产量稳居广西第二,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永福、平乐、阳朔和恭城等是中国名特产之乡,罗汉果、银杏、金桔、马蹄、沙田柚、荔浦芋等驰名中外,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可以不断探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

三、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优越的政策环境

《规划纲要》指出,在未来几年的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桂林将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大力度地推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使游客常年能够欣赏到“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为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做了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2015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分别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国家层面为桂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列入广西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东盟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等利好政策都必将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

近年来,桂林市紧紧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广西特色农业产业“10+3”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优先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启动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绿色农业工程”,其中“两高一优”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桂林市逐渐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必将带动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

(三)激增的游客群体

随着旅游胜地建设的加快推进,各项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来桂旅游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必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201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71.16万人次,其中,休闲农业游客接近950万人次,占总人数的25%,2015年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69.95万人次,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占总人数的36%,游客人数激增,将直接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四)便捷的交通环境

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推动下,桂林的航空、铁路、公路等立体旅游大通道不断完善,初步成为西南交通枢纽。在航空方面,通过复航、新开通多条国内、国际航线、扩建新航站楼,将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枢纽机场。在铁路方面,已经建成的贵广高铁、湘桂线在桂林交汇,使桂林高铁通车里程达440公里,占全广西高铁通车总里程的三分之一,成为国内首个“一市九站两高铁”的地级市。在公路方面,已经建成的多条出省大通道(如“灌凤”高速)及国省干线公路路网,使桂林拥有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达到1750公里。桂林西南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必将更加有力地拉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速前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品牌建设压力加大

近年来,桂林市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中,打造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培育了数条中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扶持了一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叫响广西甚至全国的休闲农业品牌,与《规划纲要》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品牌建设。

(二)发展规划执行不彻底

2012年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工作措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个规划是休闲农业的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打造桂林休闲农业品牌、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随着国际旅游建胜地建设的深入开展,部分发展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但是如何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与落实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还需要不断努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农业行业的属性及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休闲农业的旅游景点、景区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按照目前的基础建设条件显然不能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要求。

(四)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与单一传统的农业和单一的旅游业不同,抓好休闲农业的发展既需要一批既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多是当地从事农业的村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无法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需要。

五、对策措施

(一)抢抓政策机遇,培育发展环境

以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契机,积极编写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国家及自治区支持的的政策和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融入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施方案中,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强化产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在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将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传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夯实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如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点,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桂黄公路全州段、龙胜大寨村、草坪乡等地建立冬油菜、红花草观赏示范点等。

(三)落实发展规划,创建特色品牌

各级各地应根据职能与分工,全面贯彻落实《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打造“一核”即雁山、七星、叠彩、秀峰、象山五城区及临桂、灵川两县城郊型休闲农业核心区,“三带”即南部、北部、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带,“四园”即资源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龙胜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发展格局。将“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要内容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打造成特色品牌。

(四)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发展活力

农文旅策划篇6

(一)基本情况

灌云县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南翼,东临黄海,西接沭阳、东海两县,南与灌南、响水一衣带水;背靠连云港市区,因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对外开放县之一。灌云县1912年建县,行政区划面积1840平方公里,辖8个镇、12个乡,3个省属农盐场、6个县属农林场圃,共有3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

2006年以来,灌云县委、县政府以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扎实开展“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活动,一大批农村优势项目在灌云大地上生根开花。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以河床整治为抓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城乡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大大改善了乡容村貌,大力发展绿化造林,建成一批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绿化造林面积、植树总量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国家和省、市绿化造林工作先进县。

(二)资源情况调查

灌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该县的传统产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

1 滩涂、湿地。灌云东临黄海,有近海滩涂45万亩,发展紫菜、对虾养殖以及盐业生产加工。燕尾临港产业区正在兴建3000亩湿地公园。五图河农场至灌西盐场,有近5万亩的沿海湿地,长年栖息着各种鸟类、兽类生存繁衍。圩丰沿海滩涂、水面生长着大面积的芦苇,被誉为的“苏北沙家浜”,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新沂河穿县境而过,全长70多公里,面积35万亩的沂河床,成为不可多得的天然牧场,沂河大堤两侧的绿荫、水面、草场,时常呈现出“风吹草低现牛羊”、“鱼游虾跳”的生动画面。

2 果园、林地。灌云县有县属农林场圃6个,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板浦果园背靠山后河,船上赏桃花有世外桃源的感觉;白蚬果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这里产无公害水果砀山梨和蜜枣远近闻名,已初步形成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果、冬垂钓的格局。南岗、东王集等乡镇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栽培。已形成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陡沟、农苴等乡镇成片经济林都在8000亩以上。

3 设施栽培。大力发展农业设施栽培,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高效农业面积2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50万亩,培育了陡沟万亩芦蒿、杨集沂北万亩苔蒜、伊芦万亩浅水藕、侍庄千亩辣椒、小伊千亩食用菌等五大高效农业规模基地,全县千亩连片设施蔬菜基地已达19个,新组建芦蒿生产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个。

4 新农村建设。伊山镇王圩新村位于县城西郊,结合旧城改造、居民安置和新农村建设,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样板。新村大道环绕,绿竹葱郁、乔木林茏,成为乡村新近兴起的一道亮丽风景。新村大道两旁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民营创业园、商贸中心点缀期间,成为城里人、乡下人驻足的乐土。像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新区还有仲集、板浦等等。

5 原始农牧业文化遗址。在灌云县伊山镇任庄村,挖掘发现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期石棺墓遗址,这是我国最早的石棺墓,早于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由于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处,因而既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是一个受南北文化影响且相互渗透的文化遗存,属青莲岗文化类型,是中国同期文化遗存中具有完整葬法的原始氏族墓群,1996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现正在规划建设古人类文化公园,再现原始农牧业文化雏形。

6 濒水风景区――潮河湾,位于沂北乡潮河村与后山村之间,距沿海高速灌云东出口处仅2公里,204国道横穿而过,是淮北平原上最大的一条人海河道,水面占地面积1200亩,南至新沂河北堤,北与五图河相接,为自然河流,呈“S”状。据考证,属海潮百年冲刷而成。潮河湾自然风光秀美,优美传说很多,观鸟、戏水、尝鲜、吸氧、拾趣已成为这里的旅游品牌。目前正举全县之力,打造生态休闲景区,服务设施配套。

(三)市场情况调查

乡村旅游虽然发展的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既迎合农民求富心理,也适应游客消费需求。灌云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从市场角度分析,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 全省、全市大旅游发展,辐射或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已势不可挡。连云港市年旅游接待人次已突破1000万人次,按5%测算,每年就可有50万人次到灌云旅游观光,这将是灌云县旅游业发展最为宝贵的消费群体。

2 全县旅游产业布局,给乡村旅游带来商机与活力。经过几年打造,灌云目前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一个,旅游星级宾馆、旅行社等服务机构发展迅速、项目合理,旅游区划定位科学、功能配套。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以建设山水生态旅游县为目标,着重做好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和文化四篇文章,为此,乡村旅游必占一席之地。

3 传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乡村旅游必然成为都市游客的新宠。旅游业发展要想“青春常在”,必然要对老产品不断进行创新或产品升级。连云港市一直主打山海风光游,已远远不能满足一些成熟旅游者的需求,就连当地的市民也在寻求新的旅游目的地。本地传统旅游产品的季节性很强,带来明显的旅游淡旺季,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必能改善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功能,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4 乡村旅游发展是旅游大众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驾游、休闲度假游呈大幅上升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下放知青怀着对农村的一片真情,渴望追根。约亲朋好友,看故地变化的心情日益迫切;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城市一族,对农村陌生的向往,渴望溯源,离开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步入充满生机的乡村,能得到异样的感受;随着城市老年化的加快,银发一簇、空巢一簇将成为休闲养性的主力军;随着经济的发展,白领一簇的工作节奏加快,释放工作压力的要求日益迫切,……

二、灌云县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乡村旅游虽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工作实践中,灌云县发展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瓶颈”,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灌云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优势还不明显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且属粗放型发展,缺乏“知名产品”、“拳头产品”,产品链之间的连接还不够紧密。在旅游淡季甚至有可能出现断链现象。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缺乏

在乡村各种业态发展中,能够按照旅游产业标准化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对旅游产业的倍增效益、乘数效益认识还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一线,从事乡村经济发展的人当中,懂旅游的人几乎为零。在全县旅游钛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较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力不强。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灌云大旅游发展起步较迟,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力比较弱。连云港市的旅行社总量近百家,瞄准乡村游的寥寥无几。灌云全县旅行社仅2家,全部是国内社,而且都以组团为主,地接则是业务的“软肋”。

(四)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措施还不够完善

对摆在全县重点扶持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上,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尤其明显,但对一般的乡村旅游项目,乡镇政府或主导力不强,或政策性措施不到位,发展还不快。全县目前还没有形成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包括服务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等。

三、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 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发展乡村旅游,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讲,也无现成的章法可供遵循。只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立足实际,大胆尝试,才有可能实现发展的目标。农民从一产拓展到三产,由生产者的角色向经营者转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灌输;乡村干部从领导到服务、从因循守旧到超凡脱俗需要全新理念的点化;旅游部门干部从机关到基层、从城里到乡村,工作思路需要调整,工作作风需要转变,这都需要学习和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制定人才兴旅战略,分层次培训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政策性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2 实施政策扶持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及振兴苏北的各种优惠政策。最近,国家面对金融危机,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唯有做好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才能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和地方在农村发展三产,如能出台一些政策性规费减免、人才流动倾斜等相关政策,也必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地方政府在研究目标管理政策上,能把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摆到议事日程,出台一些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也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风向标。

3 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建设、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立足农村实际,以不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为前提,不能避土求洋,还要与农村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4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关键,也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条成功经验。灌云县潮河湾景区等经验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牵头,把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凝聚起来,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村组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5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集群是繁荣产业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能够产生一定的“集群效益”。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先导型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具有集群优势和特性,抓住重点、突出龙头,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也将成为灌云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1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规划是建设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的蓝图和方向。乡村旅游规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人本、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服从服务于综合性规划、县乡(镇)大规划,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乡镇域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区域社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要充分体现民声民意、乡土本色。

项目是发展的根本,是产品的灵魂,是否具有亮点、卖点,关键看项目的策划、创意和包装。项目是建设的载体,按不同的手法、风格打造包装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现本地、本村和本户特色,是乡村旅游产品生命力所在。要注重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塑造出与本地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相协调,与群众要求相一致,与旅游品牌、产品质量相匹配的乡村旅游精品。

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乡村旅游发展要从传统经验型管理模式向现代科学管理跨越。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要立足规划和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乡村旅游各种行为。

农文旅策划篇7

[关键词]发展旅游农业实践体会

丰顺县位于粤东中部,梅州南端,毗邻潮汕,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辖17个镇(场),总人口6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3万人,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县。近年来,丰顺县按照“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加大了资源研发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的力度,开发了一批以自然、田园观光为主,寓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基地,旅游农业成为富民强县的一个亮点项目。2011年共接待游客109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9.6亿元。

一、农业生态旅游现状

丰顺县地处潮汕与梅县中间,是梅州南大门、潮汕后花园,生产生活既有客家传统,又有潮汕习惯,从北到南跨越温带和暖温带二个气候带,属季风性气候,地形多样,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有全市最高山----铜鼓峰,有温泉18处、河流、水库,资源种类多,适合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结合山区实际和自身优势,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生态旅游,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商贸的概念,把特色作为最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努力构筑资源有效利用、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群,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开发建设农业旅游示范园区。通过花卉、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作为主导产业,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走出一条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子,农业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目前丰顺县以田园、自然风光为主体的农业旅游基地有:以自然田园为主的黄花村(教授村)旅游区;以自然观光为主的龙鲸河漂流旅游区;以花卉、高山茶为主的铜鼓嶂农业生态旅游区;以高山茶为主的韩山农业生态旅游区;以客家特色为主的八乡山农业生态旅游区等。

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主要措施

1.坚定信心、明确思路

近年来,县委坚定改变传统农业“小生产、粗经营、低效益”的信心,明确以旅游农业为着眼点,充分利用我县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将旅游农业提升到社会大系统的角度进行深度发展,实现资源整合。

2.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加强引导和宣传

一是确立长远发展观念。聘请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优势农业进行专题调研,谋划丰顺县各地适宜发展的农业项目和品种,编写《丰顺县优势农业发展规划》,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依据。与此同时,制订了《丰顺县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规划农业生态旅游区13个,涉及16个镇,为发展休闲旅游业打好基础。二是出台政策激励和加强宣传。出台了对发展观光旅游基地的行政村及农户给予资金补助、农业保险等政策,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优质水果评选活动等。三是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农民发展观光农业基地的积极性。县政府积极引导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大力引进生态旅游投资项目,加强对农村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还在观光基地规划、道路建设、亮化、净化和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提高农民发展观光基地的积极性。

3.抓观光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发展农庄经济

去年,县政府为提高农业基地的可观光性和吸引力,在原有农业观光基地的基础上,又引进投资1亿1千多万元,新规划建造农庄及观光基地5个,让游客行程、食宿、休闲观光安排更系统更科学。

4.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示范特色基地发展

结合乡土特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特产品,创各级名牌,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

5.加强在技术、资金、发展思路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开办休闲旅游农业讲座、休闲农业基地建设、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等农民素质培训班;建立相关专业协会,形成集团优势,有组织地引导游客前来观光。

6.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

结合创建“平安丰顺”“和谐社区”“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营造以文明待客、热情服务的旅游农业服务质量和旅游农业环境。

三、几点体会

1.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

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2.要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

丰顺县农业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加强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进行大力宣传,同时也要走出去,到外省市作宣传,拓宽知名度。

农文旅策划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村旅游,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挪威首位女性首相GroHarlemBrundtlan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业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还有待提升,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湖南省在农村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但是,湖南地形复杂,既以丘陵地形为主,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加之我省大多数农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南农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拓展旅游空间、推动现代旅游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省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在生态环境等方面却透露出不少的负面效应,影响着广大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居民生活,损伤居民利益

当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超过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时,必然会扰乱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景区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地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正常使用;外来资本的注入,会使农村居民丧失本应由他们经营的旅游业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旅游者分享当地公共设施侵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等。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由于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方面高于当地居民,因此他们能出高价购买行、游、住、吃、娱等无形服务产品和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有形物质商品。在大量旅游者经常涌入的情况下,势必引起旅游接待地的物价上涨,从而损伤当地居民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农村居民非但没有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困扰,使原有平静和谐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这样最终会造成农村居民对游客的抱怨甚至仇视。

(二)破坏产业结构,危害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由于旅游从业所得到的个人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大批农业劳动力纷纷抛弃农田改行从事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发展的结果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一方面旅游产业大量需求农副产品的供给,而另一方面却是旅游产业致使田地荒芜和农副业产出能力的降低,再加上旅游产业引起的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危害经济发展,殃及社会秩序。这种恶性互动问题如果出现在经济不够发达、旅游产业起步较迟的偏僻山村,那么所造成的危害就会更甚。

(三)污染自然环境,恶化资源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随着农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于各类交通工具向农村地区涌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造成农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则会造成水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随意丢弃垃圾,还会造成农村接待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如果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蚊蝇成群,污水、污物随处可见,结果就会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四)盲目同质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

我省部分地区由于对农村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精品少、同质性的开发比较普遍。各个景区盲目开发、任其发展。出于经济目的,有些景区热衷于饭店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重开发轻保护等。一些农村居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急功近利从事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甚至破坏当地动植物资源,导致珍禽异兽被大量捕杀,林木被伐,造成当地动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协调功能减退等。在农村景点的开发、道路的修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中,有些地方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盲目开发、超载使用旅游资源,使农村地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景区出现开山炸石、填沟埋壑、砍树毁林的严重现象,造成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以至于因山洪爆发,塌方毁路等灾害时有发生。

(五)对农村人文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第一是对农村文物古迹的破坏。由于农村闭塞、偏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但随着农村旅游的盲目开发建设,致使一些珍贵的古民居、古街道等被拆除、毁坏,加上游人对文物古迹的践踏、触摸、乱刻乱划,破坏了文物古迹的原始风貌。第二是农村文化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严重。城市文化随着城市游客的到来单向传入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文化,促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农村文化势必被城市文化削弱、同化。另外,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农村习俗被“商品化”、“快餐式”利用,使农村文化被扭曲。比如,传统的节会庆典和当地的宗教仪式,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次序本来都是约定俗成的,然而,为了吸引外来游人,它们随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被删改,并明显地加快了活动节奏,颠例了活动次序,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意义和应有价值。

三、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第一,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合理规划。做好近期安排与长远计划,对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环境影响和效益评价,进行环境承载量的科学评估,严禁在旅游旺季对旅游资源超负荷使用,以避免生态破坏问题的产生。第二,鉴于农村旅游业一般都具有季节性、旅游旺季时间短的特点和旅游业本身的脆弱性。为了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利益,应不断创新,将旅游业与农业生产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农旅结合的“双腿走路”的方式较为稳妥。第三,要突出“农”。很多地方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将原有的农家小院拆了,建起来了一幢幢的楼,并且按造城市酒店进行装修设计,但是结果却使得游客越来越少,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弱。其实,只要硬件设施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反而要注重的是原汁原味的将乡土风情融合到服务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脱离‘农’这个字,否者农村旅游业注定要死掉。

(二)宏观指导、科学规划、加强环保

发展农村旅游业,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村旅游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在安全、规划土地、税收、道路交通、水电、价格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二是要科学规划,把农村旅游项目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布局当中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项目、基础设施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要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不同原因,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将这一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由于游客发生空间位置转移而导致交通工具大量使用等客观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应通过对交通工具的改进、燃油品种的更换等方法加以解决。

(三)全民参与,大力宣传引导

鼓励和支持本旅游区农民全面参与旅游活动,通过参与旅游活动,当地居民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使农村更加和谐,使农民逐步改变对游客的不满情绪及冷漠的态度,使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对其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增强当地居民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营造对游客具有亲和力的淳朴民风,提高他们对不良现象诱惑的抵抗力。因此,当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服务、旅游政策规划的制定、旅游活动的监管等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水平和参与能力。一是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培训,提高不同类别群体的参与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都具有参与能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就是环保问题。环保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投入不够,致使接待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发展农村旅游业,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更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投资力度,加强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当地的综合接待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垃圾与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美化、防疫防病等方面及涉及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五)建立机制、完善体系,促进环保法制化

一是旅游局、发改局、招商局、环保局、林业局、国土局、水利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紧密协调和配合,与各乡镇齐抓共管,共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切实保护好农村旅游业的环境。二是实行乡镇(部门)责任制,各乡镇应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三是明确旅游开发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和人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六)打造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到底该如何将农村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味道呢?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打造自己的特色,给游人提供的绿色的农村生活体验。比如,在吃的问题上,肉,现宰现吃;螃蟹,现捞现煮;豆腐,现磨现吃;蔬菜,现割现做。在住的问题上,清一色的仿古生态农庄,处在绿树、瓜、果、菜园之中。在行的问题上,使用畜力交通工具,如马拉车、牛拉车、狗羊等拉车。在娱的问题上,有垂钓、采摘、捕蟹、温泉浴、冲浪等多种绿色娱乐项目。在购的问题上,景区销售的都是游客自己采摘与垂钓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样,既以特色营造竞争力,又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省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各级政府部门只要对其负面效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农村旅游业一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88

[2]张延毅,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

[3]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4]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2001

[5]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农文旅策划篇9

[关键词]都市农业旅游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

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6.体现创新,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并重发展

农文旅策划篇10

[关键词]都市农业旅游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毛主席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周恩来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www.133229.com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

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