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十篇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十篇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36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4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近几年发生的各类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比如“毒胶囊”、“瘦肉精”等事件让社会关注的目光再一次瞄向了食品行业。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正确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迫在眉睫。

1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食品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标准体系落后

现阶段制定的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各项食品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得以保障的的重要依据。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约有92%都是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国家标准仅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我国自主制定的大部分食品安全标准均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跟实际联系不紧密、内容欠缺、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缺乏相关研究等问题[1]。并且,我国在制定标准时往往强调现实中的可行性分析,忽视了对食品安全危险性的评价。如果在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时不采用危险性分析原则,那么,即使制定出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也经不起长时期考验。另外,我国没有在整个食品产业链基础上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足;在制定相关的食品具体标准方面也显得不够系统,不够协调[2]。

1.2我国设置食品监管体制效率低

设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效率低,也就意味着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低下。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而言,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部门和体质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在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涉及的监管部门较多,比如初级农产品是由国家农业部负责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由国家质检机构负责,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工商部门负责,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监管及组织协调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存在着各部门机构职能交叉严重问题,而且还缺乏一个负责我国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权威机构部门。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却管不好”的局面,这种不能有效地分配监管行政资源的状况,既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分散了各机构监管力量,又容易在执法过程中导致各种漏洞,极大降低了我国食品监管的效率。

2对策及建议

2.1加强生产者的道德素养

在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背景下,利益最大化是商家所追求的。高额的经济利益诱使生产加工食品厂商铤而走险。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商家首先寻找推脱责任的途径,根本没有真正关注消费者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因此,建立诚信社会,加强生产者的道德素养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2.2加强第三方监管

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公众和食品行业协会为辅的模式。近年来,虽然食品协会发展较快,但其直接参与食品监管的程度还是不够。我国今后应该加强第三方监管机制,建立政府、人民、市场、媒体“四位一体”的监管结构。重点加大食品行业各个协会的力量;建立人民群众直接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动力机制,新闻媒体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舆论监督的力度,确保每篇报道的真实性,建立失实报道惩处措施,食品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保持媒体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使舆论监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2.3加快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是我国能够顺利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通过从发达国家借鉴有利经验和积极开展食品对外交流等方式,从而建立适用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元化法律体系;建立系统适用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体系,并应及时更新,以便跟上社会发展需要。此外还应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应用符合我国国情的HaCCp体系;建立食品招回制度[3]。

2.4建立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政府主管机构

发达国家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全面、严格的监管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比如美国食物与药物管理局(简称FDa)就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确保食品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对于进口食品而言,美国食药局也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全面的检验,保证了当地农产品、食品等的质量。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食品监管经验,成立专门的职能监管执法部门,统一负责整个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通过这种措施可以极大改变目前我国各个行政监管部门“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现象,提高政府部门主导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与效率。

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应以整个食品产业链为基础,贯穿于从生产原料到消费者食用前的整个过程,只要一个环节没控制好,都会造成食品隐患,最终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截止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我们应正视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积极采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公众和政府各部门的关注下,一定大大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8,20(1):11-14.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 改进措施

近年来,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频率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强度的增加,各大商业运营商已经开始调整其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

一、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农业生产早期阶段的销售情况是不理想的,农业监管体系还没有发育完全,给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加快,现有监管体系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的要求。

1 法律不足

农业监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政策,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监管食用农产品的各项活动。

2 体系不全

一个完整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涵盖整个消费的生产和加工的整个过程,现行的监管制度,重点仅限于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不重视原有的加工、包装处理、货物运输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3 策略不当

对于出现在市场上的食用农产品,监管部门未能严格把关,未能充分考虑各种问题及采取相应措施以至影响了整个监管制度性能的发挥。

4 人员不多

由于市场是一个广泛的经济交易平台,整个市场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策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作用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措施,须从整体市场经济活动监管,维护市场经营主体的利益,更新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也是市场经济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监管制度的作用体现在:

1 规范市场秩序

当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世界贸易是一个开放的格局。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各种监管策略加以保护,从而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改善监管制度,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各交易活动的主体,按照规定,以避免市场交易混乱。

2 维护各方利益。

运营商,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下交易,通过业务发展产生的收入,以确保经济利益的合法性。消费者依照监管制度,以保障购买安全的食用农产品,遇到各种质量问题时,可以按照监管要求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表明食用农产品监管的重要作用。

3 保证产品安全

近几年,国内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产品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农产品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能够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以确保安全和可靠性。

4 创造经济效益。市场稳定是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只有监管制度完善,才会合法经营,同时这也是运营商获取经济利益关注的重点。完美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是各种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的保障,并引导各主体正确的交易,以避免各种纠纷的出现。

三、切实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力度

1 加强资源整合,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政策支持的联动机制,立足现有农业政策和项目,并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主体培育、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工程应用和检验测试的内容,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整合力度,应设置专门的预算,落实资金保障。

2 健全源头管理,推进全程监管制度

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可以提高小规模生产消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提高小规模生产者的教育和监督,而从使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得到更好的管理和监督。

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管理责任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按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质量检测、产品标识等的相关要求,全面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

4 实现标识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

生产经营者必须对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对其提供的农产品出具追溯凭证,能找到相应的产地及操作人员,以确定该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食用农产品原料采购应索要凭证,更加有购买和销售台帐,档案管理等等,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性,严把市场关。

四、一个健全的监管制度的有效策略

1 加强立法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立法部门应制定农产品相关法律,调整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不断更新,以确保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的执行。

2 依法监管

食用农产品监督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工作,对于假冒伪劣食用农产品,必须立即处理回收。

3 搞好宣传

为了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执法工作人员应做好宣传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经营,确保食用农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使消费者放心购买。

4 宏观调控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3

摘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是人类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分析与研究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问题为论述主题,简单论述了我国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检测技术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面对近年来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事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从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上升到公共卫生领域,逐渐涉及到政治、经济、贸易和社会安全稳定范畴。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果极具破坏性。有必要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保证人们能够吃到安全食品。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问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安全态势。在国内,消费者在种种恶性食品事件的影响下,已经对政府及食品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在国际,很多进口我国食品的国家也相对减少了进口量。可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后果。除了人为因素外,不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是主要影响因素。

(一)在食品产业链上存在质量安全管理薄弱环节

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2亿以上松散组织形式的种养农户,50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者,300多万食品经营者,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种养环节,生产农户如若使用劣质用药,极可能在食品内残留有毒物质;在生产加工环节,餐饮或其他食品领域的一些小企业和小作坊等,存在食品加工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制作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流通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经营秩序不规范,不注意保管食品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食物链上比较严重的薄弱环节,很难从根本上改善这些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只能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相关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监管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主要采取分段多头管理模式。尽管该种模式较为明确地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可是并没有详细区分那个部门该做什么不该什么。以致于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指法缺位等问题,主要与工作分工不明确、权利职责相互重复、部门间合作不密切等有关。时常出现食品监管信息不及时、对食品经营者处罚力度不够等现象。一般都是已经出现食品质量恶性事件之后,国家相关部分才着手调查和相关信息。

(三)尚无全过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因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尚未形成一体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上存在一个的“隔阂”,产生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执法监管部门执行混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配套性差、结构不合理、行业指标交叉重复等现象。在食品流通领域,更是没有一个从“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四)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薄弱

由于我国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缺少足够资金建设与发展高规格的质量检测机构和高水平的质量检测技术,使得检测机构不规范,检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表落后;由于缺乏系统性食品安全认证标准,导致检测环节重复,检测标准不明确。而且,很多食品在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缺少不要的检测,完全发挥不了质量安全检测的实际作用。

二、改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建议

(一)加快食品产业链整合的脚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积极推进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大小食品企业的的整合,建立食品产业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企业的集团化与品牌化建设,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有利于规范食品产业,为政府减少监管宽度和减轻执法难度。

(二)打造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站在食品产业链“农户种养――生产加工――经营”全程角度考虑,为了形成动态的质量监管机制,有必要打造食品产业链全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尽快区分各个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职能,保证不出现权责重复、尽管空白等问题。对质检、卫生、工商、食药、商业等相关食品监管部门进行整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一个联合部门。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系统化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进而加强食品在加工、制造、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视高等级的质检机构和高水平检测技术的建设,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

围绕食品安全分段立法和多头监管的问题,有必要重新修订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规范标准化。以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为中心,结合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

(四)重视法制管制

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食品产业导向政策,强制关闭一些不合规范的小型食品企业,减少劣质食品流入食品市场;强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对生产伪劣食品经营组织的打击;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规范的食品;加强对乡镇食品生产农户、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型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的食品从业单位及人员的惩罚力度。

三、总结

本文在研究主题和目的引导下,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尽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可否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外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模式基础上,积极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俭.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的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04,(04).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管体系

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对人们构成危害。所以为了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构建了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监管体系,依据这两种体系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保障。然而,我国的这两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落后的局面,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1.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的问题

由于以往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我国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唯一的专业技术机构,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技术保障能力不足,还未形成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实验室网络,只是完成了一些应急和常规的风险评估工作。(2)由于风险评估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及资料对潜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环节--暴露评估,而暴露评估的关键技术是有效获得和正确分析数据。但由于各职能部门沟通不畅,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和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需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我国目前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

1.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管理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质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不同部门标准的监管职责进行了具体划分,但依然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落后的食品生产方式导致单一式政府监管失灵。我国二元制经济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方式简单、粗放。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小规模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落后。

2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制中问题的策略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效的策略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关的手段进行解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使得食品能够得到安全保障。而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法律建设,将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确立评估的对象,合理的划分风险评估的范围,尽可能的遵照相应的原则来展开风险评估。同时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细化,将责任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依据法律进行责任承担。其次,要充分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规范化处理。严格的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同时,加大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改进,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的精细化。使得食品安全评估能够有效的对一些突发的事件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另外,就是要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公开,使得评估机制更加的透明化,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监督,使得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公平和公正。在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以食品安全为对象的责任条例,在此基础上,精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的明确自身的职责,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从而使得风险评估能够顺利的进行。

2.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来说,需要充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体系的完善和改进。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着一定的关系,从这一方面来分析,如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得到了完善,那么监管体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完善。可以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是奠定监管体系完善的基础。而要想能够使得监管体系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则首先就需要将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健全和改进,使得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等级尽可能的提升。其次,就是合理的加入一些新的食品标准条例,将食品标准尽可能的完善。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社会在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食品的种类也会不断的增加,新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出现。另外,食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应用到各种新的元素,针对这些元素进行安全标准的划定,并及时的将这些新的标准融合到原有的食品安全条例中,就能够针对食品进行安全保障,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针对食品安全标准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加大重视的程度,并进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建构相应的安全检测部门,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监测技术来对新出现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将新的安全标准及时的进行制定和融合。最后,合理的针对既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转型。相关部门要针对自身所具有的监管职能进行调整,使得监管职能的发挥更加具有针对性。将原有的行政部门转变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统一展开监管,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积极的记录,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评估风险及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其无论是在法律基础上还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检测,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有针对性的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食品的安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李思捷单位: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5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检测体系和方法不够完善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首要问题,对食品安全体系建立的投入不够,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查也只是运用抽查的方式,从而导致不安全食品进入到经济市场中,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够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对全部食品进行安全检查,导致市面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从现食品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形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的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查只注重形式,存在走过场现象。在监管的对象上,也注重对一些大中型企业进行监管,而对食品市场上的小型生产企业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地区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分布情况也存在差异,尤其是落后地区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够完善,甚至还没有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当前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根本原因还是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较低。在检测的方法上较为单一,技术水平低,也没有较高技术的检测手段进行应用。同时食品安全标准也不够完善,一些食品行业现在食品生产标准上使用两套方案,一套用于食品生产,一套用于食品销售。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这重复检测机构的情况,在没有先进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监管力度条件下,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我国食品检测机构的投资额度,还严重影响了正常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6

作者简介:倪楠(1981-),男,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食品安全法。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分离的现状造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农村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就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最薄弱环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农村领域食品安全事件充分说明,现阶段各监管主体在分段监管体制下,所实施的农村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不断扩大农村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覆盖面、建立集市报备制度、构建社会监管体系和搭建城乡一体化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已成为当下破解农村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新举措。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备案机制;监管主体

中图分类号:X56,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133-04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的立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立法起步相对较晚,但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国家开始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工作。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为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规范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之后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纷纷开始围绕如何完善和落实《食品安全法》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和新的监管措施,但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偏向的存在,这些成果都主要集中在应对城市中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而往往忽视了对农村领域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实行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各监管主体在各自领域发挥的作用将直接决定着监管的效果,同时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发展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广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对食品安全自身保护意识差以及消费环境不规范的独有特性,这也使得我国农村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与城市相比更加复杂也难以监管。因此,在分段监管体制下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维持市场秩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一、现阶段农村食品市场的现状

自十七大党和国家提出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以来,国家不断推出加强城乡经济和社会融合的新政策。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农村居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农村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食品安全领域,由于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所独有的特点,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农村食品生产领域不规范。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生产企业主要表现为以农村小作坊和就餐人数在20人以下的小餐馆为主,其中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很少。这些由小作坊生产经营的食品大多数是以散装的副食品为主,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市场,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1]。但普遍存在着生产卫生条件差、产品质量不稳定、工艺落后和生产经营者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使得生产的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也不符合《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所规定的条件。

2.农村食品流通网络不健全。农村食品经营企业大部分是通过小型餐饮店、街头商贩和社区网点进行经营。长期以来这些网点集中表现出:(1)大量存在过期和“三无”食品的问题,即便有的食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却因保质期较短或销售时间过长超过保质期限。(2)自产散装食品的经营者卫生条件不达标。在农村的各村、镇驻地以及交通要道和农村集贸市场中,经营小凉菜、烧肉、烧鸡、油条、包子、油炸点心及不具备经营散装食品条件而生产经营散装和裸装食品,往往存在生产条件和储存条件不达标的食品安全隐患[2]。(3)经营人员健康状况以及许可资格不合法。农村从事食品经营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按规定体检,经营户别是流动摊位的食品经营户基本没有获得过食品流通许可。同时,农村食品经营户大都不能坚持记录进销货台帐,有的经营户只是在执法部门检查时记录一些,应付检查;多数农村经营者,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很少会出具销售凭证,这也使得无法追溯有害食品来源[3]。

3.农村食品消费渠道单一。由于农村消费环境滞后,市场不健全。许多企业从盈利目的出发,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的对策,致使农村消费市场建设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因基础设施比较差,交通不便利,通讯设施落后,限制了一大批商品进入农村市场。同时,由于农村与城市消费需求种类不同以及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现实情况,在农村地区很难建立大型超市,而现有的小型超市食品质量又难以得到保障。而农贸市场由于历史和习惯原因,一直受到农村市场的青睐,但由于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往往出现食品质量很难保障,更加难以维权的情况。

二、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主体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7

2015年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要求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对入网经营者实名登记,明确管理责任,依法可审查其许可证,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做出了规定,并明确将网络食品销售纳入国家食品监督部门的监管范围。国家有关部门严格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积极采取措施,依法加强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检查,认为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是对网络食品安全,国家有关部门认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求加强监管。2016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义务,以及对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近日,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强化细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但由于网络食品交易的虚拟性和广泛性,在对网络食品安全的具体监管上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些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逐利润,弃消费者的利益而不顾,忽视对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食品来源、加工、包装、运送等环节卫生不合格;对工作人员及送餐人员的健康要求不严格,实际餐饮店面空间狭小,环境恶劣,与网络服务平台显示的相差甚远,且证照不齐全。而消费者只能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网上的图片及文字来判断该食品的质量,不能像在实体店那般进行选购订餐,不能看到店铺的实际情况,不能了解店铺对食品进行加工等是否安全。据北京市食药监管局统计,2016年三季度北京市三大网络订餐平台投诉举报400余件。其中北京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9月份共收到有关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三大网络订餐平台投诉举报159件,三大订餐平台投诉举报数量均在50件以上。投诉举报反映主要问题仍然为平台外卖餐食存在不干净、不卫生、有异物等问题。如:有的消费者反映通过三大外卖平台下单的餐食中发现异物;还有消费者反映通过订餐平台下单的餐食食材存在不新鲜已变质等问题;在例行监测中共发现美团外卖平台涉嫌公示证件信息虚假22件。在美团网上,北京市食药监管局互联网监测中心还发现了10个店铺公示的许可证上显示的有效期已过。

二、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规范仍显不足

首先,《食品安全法》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不统一,需要对农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滞后规定进行梳理并修改。其次,网络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不足,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立法上不协调,一些网络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没有适合的罪名,犯罪的认定存在取证难、入罪难、追诉难等问题。第三,信息不对称缺陷仍未解决,现有监管法规缺乏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食品安全的风险防控措施,实践中对消费者的信息公开不充分,对存在安全卫生问题的食品在网上公开和处理不及时,一些网络交易平台对网店的经营商的信息审核流于形式。

(二)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等监管部门,实践中各自为政,日常执法信息常态交流不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地域交叉,部门分工模糊等问题。网络食品安全管理比线下食品安全管理难度系数更大,各部门分管更容易产生推卸责任、工作推诿的现象。2015年以来,一些地方组建市场监管局,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合并,但对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从技术上来说通信管理部门在技术上对相关部门的支持也没有充分发挥,而且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监管责任也不具体,如何有效整合市场监管力量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三)基层的监管执法能力薄弱

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发现基层存在能力薄弱,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管理执法需要的问题,对网络食品的监管存在很多执法真空,一些地方监管部门信息技术设备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t结构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对网络食品安全不重视,执行过程中以证难、检测难、责任认定难为由,对线下实体店的经营证照不检查,对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解决,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和权威性。

(四)社会整体对网络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在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过程中,社会大众因为维权意识较低,遇到问题不主动投诉反映,不积极协助食品监管部门调查了解情况,社会监管力量不足,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对网络食品安全的关注不够,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未很好的发挥。

三、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

食品安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对网络销售的食品,如何加强安全监管,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课题。

(一)严格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是贯彻维护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一部重要法律。面对广大的网络食品销售市场,政府监管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普及,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充分发挥新兴网络媒体和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积极深入进行普法宣传;认真落实法律规定的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网络第三方平台的义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责任,以及违反法律的处罚,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做到有责任有担当。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负责人,要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从进货、原材料、成品等各环节,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尤其要注意对添加剂的使用,熟食品的贮存和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要建立健全食品召回制度,加强源头预防和追溯,确保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应跟踪、责任必追究。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更应有自律意识,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承担自己的法律责任,密切配合监管部门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管理。

(二)强化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

明确工商、质检、卫生等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确保监管衔接恰当。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与抽样检验,坚持网络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原则,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交流,强化常态和突发风险预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着力打造一个层次分明、协同一致而又运转高效的标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食品安全法规,将食品安全标准中的强制性内容转化成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并辅之以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监管队伍执法规范化水平。

(三)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的大数据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应用”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如何有效挖掘并利用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终端信息记录,对于加强网络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至关重要。要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网络食品交易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推进网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_建设,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供给、收集与反馈方面,通过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和第三方交易平台协同合作来确保提供充足的、专业的、可信的质量信息,使企业能够根据监测的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和流程再造;消费者能够及时获得食品质量的安全类信息;监管部门能够实现信息联动和资源对接,安全预警和责任追溯,拓宽监管的广度和深度,共同建设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监管体系。

(四)构建网络食品安全共同治理体系

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保障食品安全,充分发挥中国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各方面作用,促使网络食品生产提供者和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自省自律,加强宣传和组织,鼓励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投诉举报,积极主动提供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线索,支持社会监督,在法治的轨道上使各方面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网络食品安全治理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共治局面。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指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食品安全监管战场正逐渐向网络转移。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着力弥补现有监管体制机制与网络食品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的短板,把监管的重点逐渐向网络大市场转移。

参考文献

[1]徐卉.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8

随着网络食品销售规模不断扩大,食品安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个别假冒伪劣的食品、三无食品、不合格的食品也随着正规食品企业大军充斥到网络消费市场;网络销售食品的进货、储存、销售渠道等是否符合食品流通环境?食品包装袋材质、食品配方、添加剂、保质期等食品元素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这些方面目前均无法有效全面监管,而食品安全事关人们的生命安全,是关系社会切身利益的问题,重视网络食品安全销售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值得庆幸的是,相关管理部门及监督部门已意识到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将于2015年10月1日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将网络食品销售纳入监管范围。

二、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困境分析

所谓的网络销售食品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或者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为食品产品提供交易的一种特殊售卖模式。通过对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困境分析,将对日后网络食品销售工作的发展、食品品牌都会产生极大影响。本文结合当前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探究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问题及困境,对于网络销售食品的发展空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

1.网络销售食品的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网络电商平台上销售的食品,大多数是正规、具有合法“三证”企业生产的产品。但鱼目混珠,网络平台上往往出现“自制食品”、“秘方食品”、“特色自制”,这些“特色”产品在生产环境、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卫生状况等方面与正规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质量方面存在着安全卫生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对食品上市的质量,包括对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标志、唛头和商品外观的特性、食品理化指标以及其它一些卫生指标都必须要有严格的送检要求。而这些“自制”厂家,他们为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利润,并没有依《食品安全法》规定,在产品生产原材料的配比、生产车间的安全卫生、生产流程、产品包装、储运等环节,都没有产品标准。如添加剂方面,存在着违规或超量添加剂的现象;在包装物上,采用低廉的非食品级包装物,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也将会给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2.网销进口食品存在较大风险。

在网络食品销售的过程中,大多数进口食品的价格比市面上畅销的产品价格会低出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也是导致部分人选择网上购买食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的食品经营者纷纷开始进口食品的销售或代购业务,以获得高额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进口食品的商标大多数是英文标注,这些食品是否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这些进口食品是否真的属于进口食品?代购风险一旦出现,消费者维权就出现了较大的取证问题。

三、解决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中困境的有效策略

结合网络销售食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的分析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对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解决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中困境的有效策略,将会对规范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重视解决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中困境的有效策略的探究工作,对于网络销售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强化网络食品销售的立法机制。

为了在短时间内解决解决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中困境问题,强化网络食品销售的立法机制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强化网络食品销售的立法机制,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的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从食品安全监督机制的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来完善网络销售食品的整个过程。根据网络销售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问题,从政府及相关机关的职责角度出发,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才能有效的促进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2015年10月1日生效的《食品安全法》就明确将网络食品销售纳入监管范围,这对于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完善网络经营者的制约机制。

为了更好的规范网络销售食品的整个过程,完善网络经营者的制约机制非常重要。完善网络经营者的制约机制,这就需要商务平台提供方加强与网络平台经营者的合作。通过与网络经营者的交流,促使网络食品经营者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机制、严格依商务平台的要求将食品上架,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产品,拒于平台之外。同时,商务平台提供方也要主动、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对商务平台食品销售的日常查核,对查处出食品安全问题的经营者加强处罚力度,加大其违规的机会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食品经营者销售合法、安全的食品,因而有效的规范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问题,促进人们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

3.提高商品描述的真实性。

在网销食品环节中,提高商品描述的真实性,避免网络销售食品的商家对其商品进行无限夸大的产品描述,对消费者进行诱购。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销售食品经营者的管控,及时审查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信息的真实性。一旦发现不符合产品实质的虚假宣传,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以免更多消费者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此外,还应加大网络商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正确的认识网络销售食品真实性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商品描述的真实性,对于解决网络商品安全问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四、结语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不足完善

中图分类号:F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37-02

1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更是对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国家政府有效运作有着显著负面影响的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与此同时,食品的生产又涉及到了动植物养殖与培育、食品生产安全、食品储存安全、食品运输与销售安全等诸多环节,仍和一个环节的不足都会使得食品安全出现重大漏洞。因此,能否开展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政府管理运作水平优劣的关键标准之一。所以,不断促进现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与进步对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1)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有利于食品安全的制度建设上相对滞后,对诸如责任保障制、安全预警机制、事故赔偿机制等众多有益制度借鉴不足,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制度尚需加强。其次,我国虽已建立起诸多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但缺乏良好的整体性,许多法规之间难以相互协调与配合,同时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许多法规政策多为指导性的宏观说明,对具体的解决措施涉及有限,使得实际使用中存在有法难依的现象。再者,我国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中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力度相对不足,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难以起到有效的震慑效果。(2)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多达五千多项,可以划分为国家、地方政府、各食品行业、企业四大类,这些标准虽数量极多,缺均存在这或大或小的缺陷,有些甚至相互冲突,在实际的使用中效果不佳,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的水准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量食品安全标准中水平较低的行业性、企业性标准占主体地位,内容的制定水平上十分有限,同时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上的制定严格程度上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次,各个标准间缺少相互的连接。我国现有的众多标准中,为数不少的标准是由各类独立结构所颁布,这使得这些标准彼此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协调,在实际的管理使用中问题频发。最后,现有食品标准存在诸多盲点。我国众多食品安全标准在制定中缺乏有效的统一性指导,这使得其或多或少存在许多盲点而难以涉及。(3)监管部门权责关系不明确。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中有着明显的权、责关系划分不明确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以分段监管为核心的,以品种监管相辅。这种监管模式虽然可以使每一个具体的组织及部门的职责有着较为清晰的划分,但在实际运用中各部门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多相互推卸责任而不是相互合作,进行事故的有效处理。其次,鉴于我国组织体系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化,这使得各组织间在职能划分时因利益牵扯而相互竞争,难以很好的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彼此帮助。

3促进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完善的措施

(1)完善食品安全基本法并整合现有法律资源。《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制体系中的核心所在,是各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效进行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食品安全法》,从而对食品安全在方针、原则、政大纲、监管模式、监管操作规范等宏观层次进行明确指定,使其具备法律效用,并确保其在所有食品安全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之中全面贯彻。与此同时,政府还应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对现有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法规进行全面梳理,将散存与其他法规条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编与修缮,从而确保立法与执法中不会出现法规上的相互冲突,进而保障法律法规应有的统一性与有序性。此外,还应确保食品安全有关的立法对食品制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全面覆盖,即“从农田到餐桌”实现其的完整、无缺。(2)建立全面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系统:①创建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有效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不规范、不严密的现象,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由于标准制定过程中没有一致的指导机制,我国当前的大多数食品安全标准在实际使用中矛盾重重题,例如质检标准不一、检测方法各异等等,这不仅不利于食品加工企业产品的生产,亦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实际工作的展开存在不小的阻力。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各类食品加工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为企业的生产和执法部门的管理提供助力。②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相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相较国际标准仍有一定差距,政府应积极借鉴国际上施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对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科学、全面的升级,不读促进食品安全标准的提升,逐步施行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乃至超越。(3)明晰监管部门权责关系。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规对食品安全监管中不同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详细划分,而仅仅规定由卫生部门统一管理。而食品的加工是由多个环节相互构成的有机整体,时间与空间上的跨度使其难以进行责权的有效、明确划分。所以,可采取改变现有多部门分阶段管理的模式,而变由一至两个统一的部门进行总体规划管理的模式,将过去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挑选与整合,增强彼此间的联系与沟通,在避免权责划分不明的同时,促进监管工作的运行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人民健康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的重大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我国相关部门仍需积极探索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为人民获得安全的食品来源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怡.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问题与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2011.5.28.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行政执法;餐饮消费环节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36-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安,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涉及到国计民生,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一直不容乐观。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原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仅对药品、医疗器械等进行监管,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扩大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赋予了新的监管职能。

一、我国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都采用多部门共同监管的模式,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分为种植、生产、销售、消费等几个环节进行分段监管,2009年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改变了原来由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局面,截止2011年8月,我国333个地级市中,有261个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完成职责交接;2603个设有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县(市、区)中,有1248个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完成职责交接。

二、我国对餐饮企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分段监管的固有缺陷

2009年《食品安全法》再次沿用了分段监管的模式,明确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企业的监管。然而,餐饮企业作为分段监管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之前每一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都可能全部累积到餐饮消费环节,所以行政执法监管部门在餐饮消费环节发现食品本身存在问题的难度很高,餐饮企业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系数更大。分段监管追求的是的食品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无缝连接,但是却忽略了种植、生产、销售、运输、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以静态的眼光来监管动态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很容易造成监管职责不清晰,形成监管盲区。

(二)行政监督执法不严或执法不公

现实中有不少食品安全问题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行政执法人员无法可依,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讲人情”的情况,有时行政执法人员就会选择“睁一只眼,毕一只眼”,有案不办、大案化小、小案化了。目前仍有部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法队伍将处罚金额与员工的奖金待遇挂钩,处罚金额越高,执法人员得到的奖金越多,容易致使执法人员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把行政处罚当作是一种创收的途径和手段。这也很可能导致执法人员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对餐饮企业的处罚金额就高不就低,容易出现执法不公的情况。

(三)行政监督执法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后追究轻事前防范

为了保障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我国对餐饮企业尤其是新办证单位的准入有着严格的许可程序、标准和规范。目前,上海对小型餐饮企业的准入许可是比较高的,例如设置熟食卤味配制、裱花操作专间,采用化学消毒的需要设置3个以上水池等等,但是设施设备到位,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而恰恰是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都是因为觉得硬件条件好,就疏于监管才导致发生食物中毒或食品安全事件。此外,在执法思维上也存在着重事后追究轻事前防范的问题。事后追究是在不利后果发生后才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损害结果不再继续扩大,但对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已无能为力,而事前防范不同,它可以把一切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正是执法思维中一贯的局限性,导致了监督执法重审批轻监管,重事后追究轻事前监管,也使食品安全执法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总是疲于应付,充当救火消防员的角色。

三、完善我国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构想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关于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定

《食品安全法》在社会公众、专家、媒体的“千呼万唤”中终于出台,这部法律对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卫生”到“安全”,虽然是两个字的差别,但确实是对食品监管理念上的巨大转变。《食品安全法》摒弃了一些旧的制度,将涉及生产、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方面的规定在一部法律中体现,也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召回制度、“一赔十”的赔偿原则等新的内容,然而匆忙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影响到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运作,尤其是餐饮服务企业监管方面。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餐饮企业进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执法无据”的情况,实施了10多年的《食品卫生法》中有很多法律条文已经被监管部门和餐饮企业所认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操作性强,监管效果好,但是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却没有了这些规定。除此之外,《食品安全法》还存在着有违法条款,但没有处罚依据的情况。例如:餐饮企业食品加工操作区域环境脏乱不堪、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状况差等等都只有违反的条款,没有处罚依据,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中只能不断地督促餐饮企业整改,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然而收效甚微。我国应当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对于原《食品卫生法》实施中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在不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地方性法规,或者可以根据各地方的实际食品安全现状,通过地方立法来完善《食品安全法》中的空白点。

(二)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餐饮企业进行监督执法的重要技术依据。目前我国的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大概有1800项,食品行业标准大概有2900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有634项,但与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发展还“任重道远”。有很多食品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监管执法的需要,甚至还有不少标准已经被废弃多年不使用,使得监管部门在监督执法中无所适从,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第一,清理整合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交叉、重复和自相矛盾的现象较多,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餐饮企业的食品进行监督抽检时,面对各个部门制定的标准不知道应该使用哪种标准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结果。第二,根据食品技术的进步及时更新食品安全标准。技术人员在制定标准时往往很难知道某种食品的技术今后会发生怎样的改革或者添加何种非法物质,因此标准总是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一旦发现问题后,就要及时的更新食品安全标准,使行政执法人员有法可依。第三,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要科学合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能仅仅因为目前的整体产业状况、单纯地谋求经济利益就牺牲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例如国家新出台的《生乳安全标准》将蛋白质的含量从原来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2.8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也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为了保证奶农的利益而破坏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初衷,使得原本标准就不高的《生乳安全标准》现在更是“一降再降”。

(三)推行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餐饮企业的监管存在注重事后追究,疏忽事前预防的问题,因此只有改变原来的执法思维方式,推行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达国家目前都采用了先进的HaCCp原则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原则,对餐饮企业食品加工烹制的每一个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

我国餐饮企业整体水平较低,90%以上多为小型餐饮企业,存在着食品加工条件差、卫生意识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通过实施HaCCp原则可以完善原来的管理模式。《食品安全法》在第二章中全面阐述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内容,第33也规定了“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这为我国对餐饮企业实施HaCCp原则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但是,中餐加工方式比较复杂,如何引导餐饮企业自愿实施HaCCp原则,以及HaCCp原则在中国餐饮企业中如何良好运用都需要行政监管部门不断地研究和完善。

推行预防为主的理念,也需要监管部门切实转变监管方式,根据餐饮企业的风险等级来确定监管的频次,将风险因素消减在食物链的前端。比如,目前上海对集体供餐单位、中心厨房等重点监管单位推行24小时的摄像监控系统,通过在食品加工区域安装摄像头,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加工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注重“事中监管”,强调全过程监管,更是履行“预防为主”的重要方法。

(四)完善食品安全各执法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分段监管的模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分别对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进行监管,因此造成了“多头监管”的局面,也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各执法部门间协调合作的监管成本。

餐饮消费环节是食物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食品,不仅要及时对问题食品采取控制措施、追踪溯源,也应该将问题食品的详细情况通报给工商或质监部门,以便全面控制问题食品,尽快查明原因,避免食品在生产、流通或消费环节中再次出现同样问题。

“多头监管”的局面常常会出现监管职能交叉或监管模糊地带,也需要食品安全各执法部门及时沟通,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本着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不推诿、不回避,共同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难题。例如无证餐馆的取缔工作,单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者工商部门都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两个部门联合更或者连同街道、公安、城管等各个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既整合执法资源将各部门的执法力量集中到一起,解决单个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强执法威慑力,确保执法效果。所以,为了缓解分段过细带来的协调难题,必须建立和健全食品安全各执法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五)落实执法信息公开制度

目前,餐饮食品安全信息大多都由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执法部门、检验机构、餐饮企业等掌握,以至于人们在选择餐馆、饭店时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每家餐馆、饭店的食品安全状况,然而一旦某种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大家就会“闻之色变”。目前,很多的餐饮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曝光,如果监管部门信息稍晚,就会引起大家无休止的猜测,使执法部门处于被动状态,的任何信息都会遭到公众的怀疑。

《食品安全法》第82条规定了国家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但太过于原则性。除了这些信息外,老百姓还想知道去哪些餐馆、饭店是放心的,食用哪些食品是安全的等等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执法部门往往都没有对外公布。所以,监管部门除了定期公布法律的规定信息外,还应该对监督执法中的部分信息予以公开,主要包括行政执法部门对餐饮企业监督检查时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状况的等级、执法部门对餐饮企业的监督抽检情况、处理举报投诉等内容,将这些信息张贴在餐馆、饭店的醒目位置,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食品安全动态,根据监管部门的信息选择餐馆、饭店就餐。此外,“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定期公开食品安全信息,也是对行政执法部门的有效监督,使行政执法部门在公众的“监视”下开展监督执法,进一步促进规范、科学执法。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守文.餐饮服务安全监督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于华江等.食品安全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