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智慧城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25

低碳智慧城市篇1

我们知道,建设低碳城市必须从政策、社会、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开展工作,协调诸多层面的关系。如在文化层面,要深入研究环境“和学”理论这一创新思想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社会层面,全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社会基础;在技术层面,推广应用“智慧能网”技术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基础。

“智慧能网”(Cien)是以城市社区为空间范围,集社区热能网、电能网、智能网为一体的能源供应网络系统。Cien是低碳城市能源建设的关键技术;是物联网在低碳城市中的应用;是“感知中国”的组成部分。

Cien在需要时间、地点,以精确的数量供应需要的能源品种(热能、电能、自然光、风力等),满足城市的生产、生活、流通等所有领域的低碳能源需求。通过多个社区的Cien的互联运行,可以实现整个城市或地理区域的低碳、环保、安全的能源保障战略。

“智慧能网”技术,集供能、用能、节能、蓄能和智能技术为大成,具有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的“五能合一、三网互联”的物联网特点。Cien可以满足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大幅度节约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城市的技术要求。Cien是低碳城市能源供应的最佳网络系统。

在世界低碳城市的研究领域,“智慧能网”技术具有前瞻性、独创性和实用性,引领低碳城市能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智慧能网”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性质不同,城市用能的品种和强度均有所差异。粗略统计,在一般的服务型城市的终端用能中,电能和热能的使用比例,各占半壁江山。在低碳城市的能源供应系统中,热能的“智慧”供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城市中有大量的温差能源未被利用。这些能源以热能的形式存在,由于其能源品位较低,往往只能以热能的形式通过热能网络供给城市建筑使用,维持居住空间的环境热舒适。如地表水、地下水、上水、下水的温差热能,发电站、变电站的排热,产业余热,建筑排热以及地铁排热等温差能源,由于单独直接利用的难度较大,往往采用管路网络回收后集中处理,再由管路网络送至用能终端的热能管道网络系统加以利用。

热能管道网络系统,又多以分布式能源系统(如热电联产系统、燃料电池等)为能源生产中心、低碳新能源系统(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以及城市未利用能源(温差能等)作为辅助能源,构成城市社区的供热供冷系统(DHC)。今天,DHC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非常适于服务型城市社区的供热、供冷需要。

另外,2006年,美国开发成功“电力中枢神经系统”,标志着智能电网的诞生。智能电网是通过广泛应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和控制技术、以及决策支持技术,使得地域、城市、社区、建筑以及家庭的各种发电和用电设备具备一定的智慧能力。智能电网可以接入大量的分布式气候低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实现发电、输电、卖电、买电、蓄电等电力产业的流程智能化。社区型智能电网技术是构成Cien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技术上基本趋于成熟。

近来,物联网的概念已被世界广泛接受。其定义是把所有物体通过传感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美国政府、中国政府都把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未来的国家战略。美国有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中国有总理命名的“感知中国”的设想。

“智慧能网”(Cien)是综合利用当今世界新技术而形成的,适用于低碳城市的新能源保障技术。Cien创新集成上述的社区用热能的DHC系统,用电能的智能电网系统,以及赋予相关物体以聪明智慧的物联网系统。

Cien在城市能源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管理方面,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生产、生活、交流的能量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在能源安全方面,综合利用,协调用能,广域联网,确保安全。

Cien是城市能源供应系统的中间关键环节。向下,互联企业、建筑、家庭;向上,互联城市或者地域的智能电网。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Cien:上班时,进入办公大楼,空间照明、电梯会自动开启,办公系统自动打开;坐在办公桌前,空调系统会自动判别启动个人空调系统还是空间空调系统;判别采用变风量(改变系统电能),变水量(改变系统热能),还是采用直接电力方式,在满足热舒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判别采用改变遮阳装置的角度或开启自然光管系统,还是打开局部灯光照明,在满足视舒适的前提下节约能源;

建筑能源中心根据气象参数及建筑全体的用能情况,明确空调系统中热能和电能的量化指标,提出各自的供能方案。对于电力需求,是采用太阳能系统,风能系统,蓄能系统,还是向Cien买电;对于热能需求,是采用太阳能系统,蓄能系统,还是向Cien买热;

下班时,智能交通系统会帮你选择最优的回家路线和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在你到家之前已经部分启动。此时,家庭需要多少热能(炊事,洗浴),需要多少电能(电视,照明,电动汽车充电),这些热能、电能如何获得,是采用家用太阳能制热、发电,家用风力发电,自家电动汽车的蓄电,是启动燃料电池发电产热,还是向Cien买电买热,以及向Cien卖电,等等都会自动运行。

此时,与建筑或家庭的“智慧能网”互通的Cien根据气象参数以及网内企业、建筑、商场、宾馆、学校、医院、家庭、电动汽车等用能情况,确定Cien系统中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产热,垃圾发电,热电联产系统热电比例,以及燃料电池等等,优化低碳能源和温差能源的使用条件。同时提出用能决策辅助方案:是向城市电网买电,还是向城市天然气购气。

Cien与城市电网智慧互通。城市电网根据气象参数以及各Cien情况,优化核电、水电、煤电、低碳发电、生物质电以及蓄电等供电系统,确定发电和供电方案。城市或地域的天然气网络也会根据用气量的需求调整沼气产量,天然气供气量以及蓄气量等等。

简言之,Cien使得城市的所有产能和用能设备智能对话,合理分工,具体负责,在节能、低碳、环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我们的生活用能。

也就是说,在Cien范围,社区的办公建筑与住宅建筑的能量使用昼夜错峰互补;办公建筑与商业建筑的能量使用节假日错峰互补;产业与建筑也可以错峰互补。极大地减低了社区能网的用能峰值,节约能源。Cien内的不稳定的气候低碳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与稳定的低碳能源(氢能、生物质能)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低碳能源,减少社区的二氧化碳排放。

“智慧能网”的技术节点

低碳产能技术是Cien应用实践的关键之一。

太阳能利用技术是Cien的低碳产能技术之一。涵盖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制热技术、太阳能建筑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和太阳能照明技术等等。

太阳能发电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去年光伏产业的年销售额为1000亿人民币,世界前15名的光伏企业中中国占1/2。同年,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国内销售为38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为30%。

太阳能空调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聚焦太阳光能,进一步加热通过太阳能热水器的液体,使其蒸发制冷空调循环。太阳光能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太阳能。人类在室内享受自然光,是满足生理心理舒适感觉的关键因素之一。加之节能的需要,日本在近期推出了采用自然光照明的“建筑光管系统”,也称为光调系统。光调系统有望在地下空间、隧道、住宅,以及光源底部照明等领域广泛使用,带动光道、光管、光井等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Cien的另一个低碳产能技术是风能。风能是一种广义的太阳能。地球上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为水能的20倍。风能广泛利用于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力致热、风帆助航、城市通风、建筑通风等领域。风力发电产业近年发展很快,去年全球的风电约增加30%,预计2020年全球发电量的1/8将由风电提供。

风电的成本较低。据资料(kane2008)分析,假定风电成本为1.0,则核电为1.82,煤电为2.13。当然,风电也有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研究攻克。主要有噪音、占地问题,风力机变浆距技术,发电机的恒频技术等等。

生物质能利用也是Cien的低碳产能技术。在城市中主要是如何利用生活垃圾产能。这是该项技术的重点研究。

固定式燃料电池的开发应用是Cien低碳产能技术的重要部分。固定式燃料电池的理想的应用路线为:利用建筑、家庭的生活垃圾就地产生生物质沼气,直接用于燃料电池发电、产热和生产纯净水,供应家庭和办公建筑使用。相信该项技术不久就会进一步成熟,引领Cien低碳产能技术的一场革命。

另外,城市中存在大量的温差热能也是Cien低碳产能领域的有用之材。地表水、地下水、上水、下水的温差热能,发电站、变电站的排热,产业余热,建筑排热以及地铁排热等,量大面广。据估计(neDo1994),假定城市垃圾焚烧热量为1的话,则变电站排热量为1.7,地铁排热量为5,下水热量为25,发电站排热量为85,地表水温差热量为3362。如何在Cien内,充分利用这些温差热能是今后重点研究开发的课题之一。

在低碳能网系统的技术节点中,除了上述的低碳产能技术之外,还有用能技术、节能技术、蓄能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它们对于Cien的推广应用均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协调“五能技术”的全面协调发展,更是智慧能网技术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这部分技术内容的发展和展望,拟在其他的文章中具体描述。

“智慧能网”的应用研究

Cien的应用研究正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高等院)基地中,有步骤地规划实施。中科院高等院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总用地面积1600亩,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

中科院高等院是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致力于战略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应用技术研究的非赢利性机构。是一个交叉型、集成型、开放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安全、人口健康、资源环境等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低碳、环境、通讯等领域的急切课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中科院高等院基地中,规划建设新技术创新(包括信息与电子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医药与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工艺技术、空间技术与国防科技),交叉前沿科学研究,转移转化,以及高层次人才教育的综合平台。其中,教育平台包括工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生命学院和能源与环境学院等。

结合自身的特点,中科院高等院希望在基地建设中、采用最新的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把中科院高等院基地打造成为中国低碳城市研究的展示平台,低碳新技术的应用平台,引领世界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

为此,该基地建设以环境和学理论为思想指导,用Cien作为技术基础,结合基地居住人员的低碳生活意识的普及教育,三位一体,创新理论和技术,力争在短时间内把该基地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中国最优的低碳城市示范区。

其中,充分利用Cien技术是基地低碳建设的亮点之一。首先,明确基地的低碳目标。提出,样板办公楼的碳排放量为控制在30千克/年•平米以下,非样板办公楼碳排放量为控制在40千克/年•平米左右。住宅也按低碳标准设计、建设和管理,使之成为国内同类住宅建筑的低碳化样板。

基地总体规划按低碳化标准进行优化,确定公交优先,人车分流;基地内步行优先,自行车优先;设置公共电动巴士以及自用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与基地间的公交摆渡;在教学区和科研区集中设置电动巴士;设置公共自行车网络租赁服务系统。

能源系统低碳化。利用Cien,合理配套分布式的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风力散热,应用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温差能源与热电联产结合(DHC)等综合措施减少能源系统碳排放。

太阳光照明、光导管和中庭采光技术。通过建筑形状、位置等优化组合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外墙外窗遮阳,减少建筑空调负荷;园区道路照明利用太阳能。

建筑物的层高、净高要留有余地,建筑单元组合便利化。减少建筑维修和改建的碳排放量。建筑材料低碳化。建筑设备的长寿命化和高效率化,在整个建筑寿命周期内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

利用雨水作为绿化灌溉的基本水源。将绿化引入建筑物地面和屋顶。在园区垃圾分类的前提下,进行园区可燃性生活垃圾的生物质能利用。

低碳智慧城市篇2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等社会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的“pm2.5”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何解决好城市发展与低碳环保的矛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政府决策层面来看,低碳环保需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政府应该成为低碳生活的“发动机”。所幸,当前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理念。譬如广州市就提出“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把低碳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幸福生活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以人为本,贯穿于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创新实践。深圳市也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市长许勤曾表示,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深圳具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自主创新能力、法制环境建设四大优势,有能力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还提出了深圳加快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要把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从民众的行为层面来看,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向往低碳生活的同时,要努力培养“低碳意识”,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以低碳理念践行“低碳工作”和“低碳生活”!

作为业内媒体,

低碳智慧城市篇3

活动开始前,出席绿色中国低碳智慧林启动仪式的各位代表满怀崇敬之情,来到邓小平铜像广场,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深深三鞠躬,表达对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的深切缅怀,更是表达继承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遗志,建设绿色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罗增斌主持活动。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志营代表主办方致辞。著名影视演员、邓小平同志扮演者卢奇代表全体绿色公益大使发表了《共建绿色中国低碳智慧林倡议书》。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向广安市授绿色中国行旗帜。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宣布“广安市低碳智慧体育馆”开工。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书贵宣布“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广安暨锦绣山河低碳智慧林”正式启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为绿色中国低碳智慧林揭幕。

赵志营在致辞中指出,森林和生态问题始终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为彻底扭转我国森林资源不断缩减、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达到0.69亿公顷,居世界首位。尽管如此,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仍任重而道远。

赵志营说,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持续开展,绿化环境、保护生态、绿色消费等生活理念渐成时尚,造林绿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越来越多的人铭志于树,寄情于林,常常选择在生日、结婚、升学、参军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种植纪念树,营造纪念林。我们今天启动的绿色中国低碳智慧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卢奇在倡议书中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的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时刻威胁着人类生存发展,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已行不通,探索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之路是必然的选择。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的先辈亲近自然,纵情山水,就是把自己看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历史的警示和现实的困境摆在人类面前,我们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作为绿色中国公益大使的代表,我希望与全社会一道完成自身的使命,使我们重新找到身心栖居的绿色家园。因此,我们今天在小平同志的家乡广安向全社会郑重呼吁――今天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人类必须追求“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都应爱护森林,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来。以实际行动为节能减排、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据了解,正在积极建设“低碳・智慧”城市的四川广安,着力打造绿色广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2014年度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称号。他们坚持“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基本原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积极推动发展低碳经济,走循环经济发展工业的道路,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部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在热烈的氛围中,与会人员来到绿色中国低碳智慧林植树现场,挥锹培土、提桶浇水,植下一株株幼树,在邓小平家乡种下象征希望的纪念树,为这片具有改革精神的红色土壤增添一片绿荫。

低碳智慧城市篇4

智慧城市建设须打通信息孤岛

为了紧跟国家发展城镇化、信息化和各地政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智慧城市的需要,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牵头,联合全国智慧产业链的优秀企业共同发起筹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共同拓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投资市场。其中包括深圳企业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智慧产业发展。姚建铨院士和李林教授一致认为智慧城市涵盖了一个城市全部的社会机构、资源管理、社区人文和经济组织全方位、全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到顶层规划、产业标准等工作,还需要从产品、系统单元和园区、社区的智慧做起。在保证低碳、节能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建设路线,稳步建设智慧城市。

打造低碳环保的智慧园区

可以说,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智慧园区将是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示范园区,汇集云计算、物联网、能耗管理、Bim+Fm新技术应用的智慧园区。如常熟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山翠亨园区、华南智慧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深圳软件园管理中心等在论坛上分享了智慧园区建设经验。

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著名企业,如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业务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安防服务和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当中已有部分企业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达实智能为例,作为深圳本土的建筑节能服务上市企业,其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投资计划金额以数亿元计,已成功帮助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建筑完成智能化及节能建设。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与达实智能这些有着成熟服务以及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走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

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智慧园区”是园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智能化园区管理和运营,标志着园区整体信息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智慧园区的核心是以一种更高效集约的办法,通过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未提高办公和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目前国内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纷纷从自身特色出发,制定出台相关战略举措,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苏州工业园已经建成了包括电子政务私有云、数据中心、非凡城市Sip等软硬件平台架构,具备了云服务方式的条件。依据其工业园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园区将以建设“智融服务、慧聚创新”的智慧新园区为目标,2015年基本实现电子政务、社会资源、公众服务、企业应用的“共享、整合、服务、创新”落地;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光网建设完成覆盖,漕河泾开发区数字园区网络建设的初步完成,成为我国首个全面覆盖城市光网、3G和wiFi三种网络的高科技园区。

智慧园区的前景

伴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投身于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投资规模正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据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低碳智慧城市篇5

[关键词]智慧城镇智慧城市瓶颈时策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30-04

一、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镇

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城镇建设。住建部在2013年1月公布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区(县)有50个,镇3个。“智慧城镇”由此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智慧城镇”以网络化、数字化、生态化、幸福感为出发点,为城镇居民提供可以居住、生产、休闲、工作的便利环境,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支持城镇创新和低碳发展。

“智慧城镇”是“智慧城市”的延伸。二者的相同点在于,“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倡导借助信息手段“智慧”地进行城市或城镇管理,都主张智慧建设应“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不同点在于:两者智慧建设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来说,智慧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解决现代的城市病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城镇来说,并没有出现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度过大等问题,因而智慧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发展,如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系统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特色,同绕自身功能定位,打造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制造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以为未来大量的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真正实现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目前的19249个,数量上增加了17076个,再加上1.8万多个乡集镇,城镇的人口、地域和规模显著增长。经济总量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正在成为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建设“智慧城镇”意义重大。

(一)提高城镇化质量,引领城镇发展方向

智慧城镇建设代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智慧城镇最能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智慧城镇可避免造城运动等各种弊端。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智慧城镇“以人为本”,不仅具有优美的环境,便利的居住条件,还具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社会体系,因而能够有效吸引农村人口顺利迁移到城镇来安居乐业。

(二)支持经济转型,有助于构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城镇体系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现在进城人口的50%要靠城镇吸纳,将来农业人口的25%~30%也要靠城镇转化。我国有两万左右的小城镇,如果1/3,甚至一半的城镇能发展为智慧城镇,不仅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可以给国家带来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呼应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智慧“城、镇”交融发展的新局面

以三网融合平台的建设为例,小城镇的智慧建设更容易超越利益集团的分割,产生更加统一、更加集成的示范性智慧城镇建设方案。目前国内很多城镇,如辽源、迁安、镇海、乐从、周浦、张浦等,在“智慧城镇”建设上都呈现了很强的生命力,这些经验一旦被应用到国内其它城镇,将带来发展的裂变效应,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也会快速呈现城市和城镇相互交融、全面铺开的新局面。

三、智慧城镇建设的瓶颈

2009年以来,中国智慧产业蓬勃发展,如2010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总产值为1900亿元,2012年就达到了3600亿元以上,年增速接近40%。智慧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智慧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智慧城镇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智慧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

目前社会上有关智慧城镇发展的意义、怎样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尽一致,导致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分散,国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偏向地级以上城市,形成不了合力。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各地支持建设的智慧城镇,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很难形成协调联动的合力。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镇一级规划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现象。省、市、县、镇各级规划有欠衔接。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乡镇传统管理模式涉及行业广、部门多,正在探索的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难适应城镇改革所带来的人、财、物等管理模式的变化。

(二)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权利上的固有瓶颈,成为智慧城镇建设的阻力

我国许多城镇的智慧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初步尝试。而且案例大多在大都市周边或经济发达地区,指导意义还很有限。全国众多中小城镇在智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不少。如城镇依据其自身特色设计了独立的发展思路,而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不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实施,城镇在具体建设时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

(三)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的缺失,将导致智慧城镇建设的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典型城镇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镇”建设方案,很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也表明了智慧城镇建设顶层设计的缺失。目前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包括发改委、经信委、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镇建设的不同项目,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

智慧城镇建设还普遍存在数据标准缺失的问题,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服务标准。如同智慧城市一样,智慧城镇建设的信息系统也是由不同的厂商负责实施,由于缺少相应的接口标准和体系规范,它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从而形成“信息孤岛”。尽管元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和解决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融合,但是部门间的横向数据协同标准还存在行政体制区划的制约。

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基于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建设应由点到面、量力而行。延续城市标准、部署的基础上兼顾特色

鉴于目前的制度障碍和资金、技术、人才瓶颈,智慧城镇建设不宜一开始就把面铺得过大,或者进行超出城镇现有能力的盲目建设,应注重提高质量。智慧城镇建设应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强、城镇区域密集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此外,考虑基础、数据、平台、业务、运营及安全等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智慧城镇建设应以顶层设计框架为蓝本。延续城市的智慧部署,同时还应考虑到城镇自身在地域、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智慧城镇建设应在坚持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多样化,即在与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共性标准的前提下,围绕自身功能进行定位,建设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智慧城镇”。如表1所示。

(二)实施aSp服务外包,解决智慧城镇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难题

城镇可通过实施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的简称,意为“应用服务供应商”)服务外包来获得各种信息应用服务。aSp模式可以集中为城镇政府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城镇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服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投资成本小、风险系数小。尤其适合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

需注意的是,在实施aSp业务外包方式时,应由城镇的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地方城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来作统筹安排,以延续城市部署,同时实现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

(三)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架构体系,确保智慧城镇顶层设计的高品质规划

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必须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镇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可以由工信部或住建部组建城市信息化发展监管工作组,履行政府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即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协同其他政府部门整合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发挥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作用。这样,一方面可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智慧城镇建设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城镇各管理部门的软件、接口和标准体系,提高城镇内的信息共享效率。顶层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构建四层两翼的机制架构:即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四层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方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既保障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又能够形成机制落地的支撑。

2打破政府以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现状,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政府业务,建立业务架构。业务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在实施信息化时,不同部门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可以彼此构建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增加信息沟通的机会和能力。优化业务服务过程。

3从信息化基础、组织效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4个维度,建立一套绩效评估标准框架。评估政府活动的目标实现度及其延伸效应,从而帮助政务部门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

低碳智慧城市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支撑作用

引言

智慧城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整合多种先进技术,促进城市各部分功能协同运作,使得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环境更清洁、生活更舒适。智能电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一、能源技术的基础支撑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SC的基本支撑技术是iCt技术,但本文认为能源技术同样是基本支撑技术之一。其原因如下:1)能源技术关系到SC所有的愿景、特征和应用,对于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影响的全面性不次于iCt。2)能源技术包含大量信息、通信技术之外的专业性内容,是iCt技术所不能覆盖的。能源技术中包含iCt的应用,反过来iCt中也包含能源技术的应用。3)生态可持续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雾霾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而能源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能源系统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别是SG技术对于城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意义重大。作为能源技术主要部分的SG,许多应用需要电力系统外广大用户和部门参与,直接以基本电力供应外的形式影响城市生活。可见,能源技术是城市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局性技术,其专业性、重要性、关注度决定了其基础支撑地位。因此,本文在已有的各类架构的基础上梳理了如图一所示的5层SC体系架构,能源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直接关系到SC的技术方案、应用、特征等各个层面,是SC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重要基础。

2电力通信资源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

2.1在接入网方面

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技术,在新建居民区铺设电缆,同时进行光纤的架设,实现电力光纤到户,避免通信资源二次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在国家"三网融合"伟大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四网融合"。电力光纤到户能够解决城市通信网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城市接入网的覆盖面积,强化城市神经网络末梢,实现对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

2.2在城市杆塔和沟道资源方面

电力供应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建设的初期,国网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杆塔和沟道资源,形成了全面覆盖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络,它是发展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必不可少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支撑智慧城市通信网络的规划,这点是其他电信运营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2.3在建设优势方面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电网的支撑,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网的存在。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未来的电力通信网将随着电网的建设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通信全覆盖。

2.4在城市信息感知方面

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感知,电力通信网积累了大量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感知,支撑智慧城市环保事业的开展。

3智能电网绘就美好生活

嘉兴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的实践证明:一个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化电网,具有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的功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种种弊端的基础平台,具有助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功能。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智慧城镇,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同步发展转型升级,这些都离不开智能电网的建设。

嘉兴智能电网建设的实践表明,智能电网电压序列优化后,新建变电站及线路数量显著下降,电力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变电站站址选择余地变大,电网损耗降低,电力用户电费支出降低,可接入容量增大,促进了电网与新型城镇和谐发展。光伏农业一体化,开创了农业能源智能化的新时代,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极大限度释放了农业劳动者,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同时改变了农业生产对太阳能单一低效的利用方式,保障了新型城镇能量供应,促进了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将为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及新兴产业提供机遇,可有效带动新能源、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多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将有效推动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环保技术、能效管理技术等实现突破,推动环境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技术和应用创新,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从嘉兴的实践看,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将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如下作用:推进适应分布式能源接入的区域智能电网建设,创造性地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推动先进技术理念的产品化,带动嘉兴智慧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争取形成一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通过探索建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和新能源的接入,培养一批掌握变电站智能辅助控制系统、智能并网装置等高新技术的企业。

结束语

总之,能源技术和通信技术一样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支撑技术,而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建设这两大体系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既可以实现整个社会角度的整体最优,也可以最终实现两大体系的"双赢"。在后续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亟需持续地深入分析、选择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电网应用,在确保可靠优质供电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把各类智能电网应用深入融合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白翠粉,黄瀚,杨方.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发展[J].电气时代,2015,03:20-22.

[2]高志远,姚建国,郭昆亚,曹阳,宋宁希,李强,孙芊.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1:148-153.

低碳智慧城市篇7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论为引领,不仅注重提高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更加注重提升人民幸福感。在新型城镇化下,房地产将从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保持国民经济、宏观经济稳定贡献作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就应该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不断寻求就业机会和人居质量并存的开发模式,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推动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能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城镇化已成为未来中国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要达到70%,房地产企业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迎来新的机遇,估计将有3亿农业人口向城市中的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城市中住房需求的增长,而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都将极大地促进房地产企业实现其向城市服务商转变发展的进程,与之相关的商业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等产业也将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由“黄金时代”转到“白银时代”,其行业内部发生着深刻变革,逼着房地产企业进行自我调整,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抓住时代的机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改变以前简单粗放的经营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整合优势资源,转变经营方式,向产业地产、绿色地产等方向发展。

1.2房地产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不光面临着机遇更面临着挑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企业的低碳环保要求不断提升。在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认证标准进行完善,不断加快绿色建筑建设,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将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而房地产企业作为高耗能的产业,是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应用还不足,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赢得发展的出路就需要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绿色建筑的要求,不断加强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开发;

二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推翻了过去以土地城镇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服务功能放在了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住房保障等多方面服务,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也必须转变过去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从“人本”的角度去规划各类地产,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产品服务,从而不断满足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推动自身企业持续发展。

2新形势下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措施

2.1低碳地产模式

传统的房地产发展模式耗能太高,这不符合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低碳环保的要求,因而房地产企业要在新时期赢得新的发展就需要转变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向低碳型地产发展模式转变,从建筑材料、施工建设、后期运营、设备制造等多个方面上入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房地产发展走低碳环保路线的要求。

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的服务和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房地产企业在同类产品服务中只能通过降价来赢得市场份额,而低碳型发展模式则能够有效增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增强房地产企业产品服务的价值,为房地产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因而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自身情况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

一方面要加强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在低碳住宅建设方面的经验,加强对风能、地热、太阳能等自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从建筑材料和结构上入手加强建筑结构本身的低碳性能、建立恒温、恒湿、恒氧等绿色建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低碳住宅的宣传引导,让消费者能够提高对低碳住宅的接受能力,拉动消费者选择低碳住宅的热情,从而有效推动低碳地产的发展,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

2.2产业地产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既强调居住质量又强调就业机会的要求下,房地产企业应该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产业支撑的依赖,将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向产业型方向发展,形成以产业为中心的包括生产、生活、工作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发展空间,将产业园区作为主要的开发载体,结合住宅和商业两种功能,通过引入高端产业来支撑整个住宅区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盘活地方上的经济,满足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求,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中居住和就业不平衡的问题,缩短城市居民上班的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凝聚产业的同时也是在凝聚城市人口,有利于解决市中心人口过于密集而郊区人口稀少的问题。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一是要做好市场定位工作,加强产业型发展项目的筹划工作。二是高端产业的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启动,因而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整合项目资源,有效吸引高端产业入住到园区当中是产业型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是要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高端产业的引入对于房地产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因而企业应该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让政府能够利用其政治资源优势来不断完善园区当中的产业链,从而推动产业型模式的发展。

2.3城市配套服务商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该加强自身服务产品方面的重视,不断提升住宅物业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根据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来提供不同的配套服务,包括商业、养老、旅游、文化、物流等等各个方面,这样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住宅开发模式附加值低的问题,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盈利空间,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这种配套服务还能够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消费者在配套服务当中能够有效享受到快捷、方便舒适的生活,对这类小区的选择热情也会大大提升,拓展住宅小区中的消费市场,不断推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在这一模式下,房地产企业应该将建设重点放在给客户的公共服务上,按照服务半径来对配套设施进行布局,并且企业要向这一模式发展需要不断整合自身的资源,将相关配套的机构和商户引入其中,包括超级市场、菜市场、食堂、便利商店等等这些便民设施,这都需要企业提前进行规划和整合。

2.4智慧地产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房地产企业建设智慧型地产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通过智能技术的引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智慧型房地产在现代房产发展中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全覆盖,二是全方位,三是全环节,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住房照顾,兼顾多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

在房产建设的投资、房产分配和房产管理方面都实现智慧化,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保证公正公平,让住户能够享受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为住户住房使用和监管提供坚实后盾。房地产企业在发展此类房产发展模式时应该将整合和协调关系作为发展的第一步,智慧型房产模式的实现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依靠企业、政府和人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2.5房地产企业金融化

房地产行业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而资金链安全性对于房地产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传统房地产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随着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金融化房地产发展模式也随之出现,这种发展模式是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作为主要关注对象,不断拓宽和创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比如金融板块、小股操盘模式、入股银行、信托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加入,使得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安全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对于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也随之降低,有利于房地产企业今后的稳定发展。

对于以金融为核心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来说,房地产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与私募股权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创设私募基金来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建立风险控制组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进行控制,尽早排除金融风险因素,并提前选择好合适的推出途径,将私募股权转让出去,以便能够有效实现利润分配,保证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性。

低碳智慧城市篇8

1.战略分析框架

1.1系统分析法

从系统论的视角,交通运输系统既是一个实体系统,由基础设施网络、交通运输装备、管理控制系统、运输对象(旅客、货物)及其承运主体等要素组成;又是一个动态关系系统,由运输供给方与运输需求方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因此交通运输系统可以表达为一个多元素的集合,即:交通运输系统={交通网络,运输装备,经济空间,运输组织,管理制度}。其中:交通网络、运输装备、经济空间构成了交通运输的实体部分,运输组织和管理制度决定了基于实体部分的复杂的运输供给与交通需求关系。

1.2方法学

Kaya等人于1991年提出交通运输领域Co2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人均交通强度、交通工具能耗强度、单位能耗的含碳量。世界银行建立了aSiF方法学用于分析研究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具体而言,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可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活动水平(transportactivity)、交通方式构成(modalSplit)、各种运输方式能源强度(energyintensity)和不同燃料组成(Fu-elmix)。用数学公式可直观表述为:G=a.S.i.F。

2.战略思路与目标

2.1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双控机制为核心,以加快推进低碳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低碳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低碳监管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交通结构、推动低碳转型,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协调联动、倡导全民行动,加快建设以综合交通、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创新驱动、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2.2战略目标

到2020年,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结构和运输服务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和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全行业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低碳监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低碳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先进适用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全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3.战略路径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部署推进,并在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3.1强化需求管理

交通运输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派生性需求。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不仅要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还要合理引导和促进降低经济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强度,强化运输需求的源头控制,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变支撑保障为先行引领。一是加快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降低高碳排放的重工业比重,大力提高轻工业、服务业比重,不仅可以降低单位GDp综合碳排放强度水平,而且也将促进交通运输货种结构的调整优化,从源头上削减运输服务需求的总量,降低单位GDp的运输碳排放强度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以交通运输网络布局支撑和引领产业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战略性调整,实现都市圈同城化、城镇布局紧凑化,强化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模式,尽可能减少无效运输需求,缩短客货运输距离,从整体上降低交通运输活动水平及其碳排放总量。

3.2优化交通结构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综合运输为战略统领,加快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构建节能低碳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按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发展水运、铁路等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二是要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地铁、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着力提高绿色出行比例,积极开展“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多措并举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低碳化水平。三是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培育一批具备供应链统筹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货运实载率。四是加快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加快发展大吨位车辆、大型化船舶,积极推进节能与清洁能源道路客货运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营运船舶的应用。

3.3提高能源效率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低碳化,而且也要注重加强运输组织管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效率提升也是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例如,在提高运输效率方面,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尽可能发展直达运输,在不超载的前提下,根据客货量合理配置车型,尽可能提高客货运输车辆的实载率,降低空驶率;在港口作业方面,通过尽量减少装卸与输送机械空转时间,优化作业流程、缩短输送距离、减少倒载次数等,提高装卸生产效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在城市交通方面,通过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落实公交优先,吸引公众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改善交通流管理,加强城市交通信号的智能化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可以大大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物流管理方面,通过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实现物流链各环节、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碳排放;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上,通过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统一运输装备标准,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减少换装、换乘和无效运输,实现节能减排。

3.4发展低碳能源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动交通用能的绿色低碳转型。近中期应重点实施“气化交通”战略,大力推广天然气车辆、船舶;加快推进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RtG)等港口装卸机械的“油改电”工作;深入开展铁路电气化改造;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燃料专项行动,着力提高燃油品质。此外,大力支持推广油电、气电等混合动力汽车,同时积极试点应用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辆。远期,应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辆,因地制宜研发推广第三代生物质燃料;积极探索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在运输船舶中的应用;积极研究探索应用生物质燃料替代航空煤油,等。

3.5加强低碳创新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组织开展低碳交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重点是要切实加大低碳交通科技投入,着力加强物联网等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突破低碳技术瓶颈,加快节能低碳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和支撑力;加强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尤其是集装箱车辆、大飞机、高铁、电动机车、专业运输船舶、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运载装备,建立低碳交通关键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鼓励性政策和管理机制;加强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力推广智慧交通技术,如物联网、车联网、船联网、智能交通系统(itS)、智慧公路、感知航道、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港口智能调度系统等技术。二是要切实强化低碳政策创新。重点是要建立稳定的低碳交通财政性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低碳交通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探索节能低碳投资担保机制,拓宽低碳交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差异化的车船使用税、通行费等政策,密切跟踪研究碳税、燃油消费税、资源环境税、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等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制定新能源车辆购置与使用优惠政策,如政府采购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为新能源车辆提供道路行驶优先权、停车优先权和费收(如交通拥堵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等)减免等,按照“高耗高排高税、低耗低排低税”原则制定汽车购置和使用环节的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领跑者制度、绿色标识、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减排机制应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tDm)政策创新,主要包括如限行限购政策、差别化停车收费、智能停车管理、交通拥堵收费、单双号限行、错时上下班措施等。

3.6提升低碳能力

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必须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能力建设。一是完善低碳交通战略规划体系。强化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定低碳交通与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二是完善低碳交通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和制度体系,重点加紧完善营运车船能耗与碳排放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节能评估和审查等制度;加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港口装卸机械、工程机械等燃料消耗和碳排放限值标准,完善公路桥梁工程节能设计、绿色施工等技术规范,不断提高节能减排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完善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稳步推进交通运输能耗在线监测及平台建设,建立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4.结语

低碳智慧城市篇9

1.智慧政府。

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建设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建设一个智慧政府,因为智慧政府能够实现一站式服务,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和市民的满意度。开展网络办公,建设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建设成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公民和企业作为对象公开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开展政府热线、移动执法等方法体现政府利用数字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智慧城市要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推动内生驱动力量。建设成以政府为主导,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强城市自我适应和自我优化,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利用高科技和高效电子政务,逐步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为智慧政府资源共享服务。智慧城市中智慧政府的建设从小事做起,如依靠建设的公共行政系统,将日常的工作通过平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办公电脑化、网络化,形成多部门、一政府,避免跑断腿、磨破嘴的现象。随着小事的成功推行,未来几年,政府部门实现远程视像会议、数码资料库等多媒体设备,从而实现“无纸化办公”。

2.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一个战略性经济,它是集科技、信息、环境等于一体的创新性经济。这种经济是继四大经济之后的第五大经济。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实体,同时也是未来智慧城市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智慧经济是将传统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融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种经济建设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智慧经济是绿色经济也是低碳经济,更是循环经济。智慧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尤其是在重点领域低碳化,如工业、电力和交通;智慧经济发展高科技的产业,增强高附加值产品,从而提高中国品牌市场竞争力;智慧经济力求研发减碳技术,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循环经济。智慧经济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区域合作,相互推进改革创新,达到经济发展倍增的目的。智慧经济需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第五种经济与传统经济相结合,从而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城市持续引进高端人才起到推动作用。

3.智慧社会。

建设智慧社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的目标。智慧城市对于城市建设有着两大方面的作用。推动本地区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城市中服务行业的发展,如形成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和智慧教育等,这些行业通过物联网和高新技术整合公共服务,完成试点智能小区,实现提升居民质量,促进人性化管理,从而升高服务质量。智慧社会是高科技在社会中应用。智慧城市就是高科技实现最大化的实际应用,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便民实惠的理念。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它们分别为城市环境宜居领域、城市安全防控领域、城市生活保障领域、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城市产业优化领域。其中城市环境宜居领域、城市安全防控领域和城市生活保障领域源于公众视角,而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和城市产业优化领域这两个领域则出自政府和企业视角。智慧社会将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各个方面,实现以人为本,加快高科技应用研究转向应用到公民生活,同时为公共服务提供便捷的服务模式,从而营造安全、高效和环保生活环境。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因素

1.全民信息素养的环境培育。

智慧城市不仅仅应用在基础设施,还注重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改善公民信息环境,提升全面信息技能,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信息环境。其中公民信息素养由四个方面组成,它们分别为公民信息意识、公民信息知识、公民信息应用能力和公民信息道德。意识以物质的基础,公民意识提升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条件。公民对信息必须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有着敏感洞察力。公民信息知识指公民对于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公民熟练运用网络及网络功能;公民掌握各种手段,学习可用的信息资源,从而掌握决策与完整信息的关系。公民信息能力是公民信息素质的核心部分,信息能力指的是运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从而解答问题的技能。例如,通过信息工具获得信息、加工获得信息、从而正确评价,并最终获得问题解决;掌握信息获取基本技能,信息整合能力。公民信息道德是智慧城市信息素质发展方向,信息道德指的是信息主体获得信息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公民信息道德用于规范和评估信息的有用程度,能够批判性的解决问题,同时不危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公民信息素质培养过程中,以上四种因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高公民的信息素养和营造良好的信息培养大环境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2.智慧城市人才培养。

如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最重要的因素人才因素,因此人才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有掌握技术,擅长管理的优秀人才,这类人才掌握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且能够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的快慢与一流人才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尤其精通管理高科技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室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需要构建良好的平台,有计划的引进人才并且运用好人才。当人才引进存在问题时,人才培养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手段。通过与高校或专业研究所联合培养,加强智慧城市高层次领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当地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强相关人才的预备,与高校或研究所展开委托培养,培育出一批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人才。

三、结语

低碳智慧城市篇10

美国《自然》杂志2012年11月22日刊发《城市科学: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文章,多名生态学家在文中探讨了城市人、建筑、野生动物、污染的互相作用。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学家通过在波士顿高楼屋顶上放置仪器来测量二氧化碳含量,并驾车穿越市区,收集大街上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数据,研究二氧化碳及其它的气体走向。他们似乎在用显微镜窥视城市,将其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从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被分开研究,但城市生态学家努力建立二者的联系,比如高温和高二氧化碳浓度如何促进植物生长,树木如何给城市降温,城市绿地如何改善动物居住环境等等。举例来说,城市中的大量树木可以提供阴凉,但同时也挡住了风,无法及时吹散污染物。研究人员同时发现,波士顿存在几千处地下管道的天然气泄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部分,其中的沼气耗尽了土壤中的氧气,造成植物根部腐烂。另一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洛杉矶市政府计划在市区内种植一百万棵树木,但商户和业主却不愿意配合,他们担心养护成本过高,还认为树木阻碍了视线,容易引起更多的犯罪。当众多城市出台政策削减碳排放量、减少用水量、改善生态环境之际,此类研究有利于政府多些思考,从城市健康环境大局出发,综合生物、物理、社会科学等多重因素,投入资金支持城市生态研究项目,适度调整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现代城市低碳化发展应充分利用地热能源

2012年11月15日,欧盟能源委员会委员Günteroettinger(君特·奥丁格)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的首届欧洲城市地热能源交流会上发表题为“地热能源在城市区域的未来应用”的演讲。他指出,气候变化、全球能源需求高涨、化石燃料产量萎缩、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等挑战加剧,城市已付出代价,打造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迫在眉睫,而智慧城市的智慧策略和技术进步是基础,制定本土化的能源政策是关键。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许多城市不愿意承受创新技术带来的高风险,并忧虑投资回报不稳定,或遭遇制度上的制约。其实从长远来看,创新才能节约成本、减少排放,城市应当更加高瞻远瞩。未来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居民提供安全、绿色、成本低廉的能源。因此,地热能源以其可持续、低碳、节能的特性倍受期待,它可用于发电、加热、降温,使用范围广泛,能创造就业机会,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全新产业领域,并极具出口潜力。地热能源应该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一起发挥作用,改善环境、生产、应用等一系列环节。

三、建构更加灵活移动的大智慧城市

2012年12月4日,“以人为本的超大城市”为主题的第二届莫斯科城市论坛举行。美国知名城市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移动体验实验室主任FedericoCasalegno(弗德里克·卡萨雷诺)在论坛上发表题为“智慧城市的移动性”的演讲。他以公交线路的设计为例,将公交车、公交站点、公交信息、乘客、城市的因素纳入一个生态系统中,并着重阐释智慧型公交站。他将公交站点比喻为城市花园,认为公交站点应实行参数化设计,融入城市环境之中,并成为自我管理的地标性建筑。比如,公交站点的显示屏能够上传乘客输入的信息、相关信息也能够供人下载。他总结道,原来的城市只有骨架和皮肤,在工业时代,更为复杂的生理特性——给水排水系统、能源供给系统和交通机制贯穿其中。如今,数字信息时代的城市则需加上电子神经系统,与之前的各种系统相辅相成,使城市成为智慧的有机体,能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和人们的需求做出协调的反应。

四、确立超大城市对气候的弹性适应机制

2012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的三名专家学者应《科学美国人》杂志和“将来时大会”之邀,聚首谈论超大城市对气候的弹性适应问题。弹性适应机制是什么?纽约市气候适应政策顾问LeahCohen(莉亚·科恩)认为,该机制属于风险管理问题,拥有弹性适应力则能经受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有能力复苏。纽约大学城市科学与发展中心主任StevenKoonin(史蒂文·库宁)强调,在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城市管理者必须重点保护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加强海岸线防护,同时,城市的各个系统也需在停电、恐怖袭击等事件中保持弹性适应。《科学美国人》能源环境编辑DavidBiello(大卫·比埃罗)则认为,在预算吃紧的状况下城市会遭遇执行力问题,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才能确保集中规划和优先权设置。三位学者一致认为,纽约等大城市需要向其他情况类似的地区学习,比如向日本学习建筑升级抗震规范,向荷兰学习应对海平面上升措施。同时,要防止,避免过多政府部门参与到同一个决策领域。归根到底,一个良好的弹性适应机制需要融合财政政策、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基础建设等多领域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