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十篇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十篇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0:27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1

关键词: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84-03

社会稳定在基层,社会管理在基层,基层管理有效,则社会安宁稳定。党的十提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贵阳市南明区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区。按照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字[2011]2085号)要求,贵阳市南明区区委、区政府结合区情,按照“精简管理层级,优化整合资源,实行区域化管理,建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改革思路,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区域化党建的有效途径,切实强化党建基础、扩大基层民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形成具有南明区特点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为把南明区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首善之区、生机盎然的魅力之都、群众公认的幸福之城提供有力保障。

一、改制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管理模式

贵阳市南明区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东望长沙,南接南宁,北靠重庆,西连昆明,国土总面积209.34平方公里,因贵阳市的母亲河南明河蜿蜒贯穿全区而得名。为了深入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南明区利用改制试点的契机,发扬“敢破敢立”精神,谨慎而大胆地在体制创新上前行。

1.摸清底数,高标准谋划社区管理模式

一年多来,南明区本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具有南明特色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在社区全面实施了“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模式,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机制,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所谓社区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社区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形成横到边、纵到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方法,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和长效化。

首先,划分社区网格。按照巷道及居民分布情况,将社区划分网格即工作片区。南明区根据实际情况,以500户为一网格,全区共建网格510个。

其次,服务人员进网格。合理划分网格,明确人员职责。按照“管理便捷、无缝衔接、相对稳定、一格多用”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地、物、情、事、组织”等相关因素,南明区施行了网格员负责制,以500户左右划分一个管理服务网格,实现了服务全覆盖,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2名网格社工和n个网格义工,按照一岗多责的原则,明确了网格员和网格社工的工作职责。并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承担本联络点的干部监督、民情收集、计生联系、政策宣传、治安信息、市容协管、卫生监督、矛盾纠纷调解等各项工作。极大的激励了群众参与热情,为创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绿色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服务群众为目标,构建网格信息平台

一是深入群众迅速掌握信息。社区制定了入户计划进行走访,先入户居住在本辖区的居民,再入房东、空挂户,采集房屋出租、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房屋变更等信息,并收集居民反映的问题。经过几个月时间,入户工作已完成,在此项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了一些经验,如南明区遵义社区独创了“四图八表”工作模式(“四图”:即采取由各科室包居委会、干部包楼栋的方式绘制了“辖区平面图、单位图、楼栋图、租赁户图”等。“八表”:即“辖区居民基本情况一览表”;残疾人、待业青年、老年人、低保、军烈属、侨胞侨属侨眷等情况一览表等),从而建立起集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医疗、教育等信息资料和日常服务需求于一体的数据库。这一创新做法得到南明区委的肯定并以“三图三表”的工作模式(社区服务中心区域图、网格管理区域图、楼栋平面图,公共户单位基本信息登记表、社区居民基本信息登记表、楼栋居民列表等)在全区推广。

二是贴近群众办实事。在网格化管理工作半年多来,各网格员经常深入居民户,发放了各社区制作的网格员联络卡,公布网格员、网格社工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内容,接受居民群众监督,让居民真正体会到政府职能由管制向服务转变的现实状况,形成了网格员主动服务居民群众、争取居民群众对网格员工作信任的良好局面。有的网格员自愿为空巢老人代缴城镇医疗费、为孤寡老人代买生活必须品,及时向社区反映困难居民情况,组织居民为无人管理小区收费疏通下水道等。如河滨社区财贸居委会劳教释放人员侯菱燕,因劳教后找不到工作又无亲戚朋友接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侯菱燕找到所在网格社工孙桂英,孙桂英详细了解其情况,自己掏钱为其买了一些生活物品,还发动该网格的义工为其捐衣物,并开导她要振作精神积极找工作,同时积极向社区反映其困难情况,现社区为其办理了低保,解决了眼前困难,这使侯菱燕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现在她已经找到了一份零工,非常感激社区网格员的帮助,并表示等待经济状况好转后将要求社区停发低保,自食其力,把低保发给社区更困难的群众。

三是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网格员积极动员引导服务对象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辖区内的退休老同志、低保人员、居民组长、沿街门面、餐饮、学校、单位的志愿者义工参加本网格的治安巡逻、和谐社区宣传,辖区内居民之间小摩擦、小纠纷,网格员也会组织社工和义工及时前往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在实践中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架构

网格化管理是城市基层管理创新的产物。南明区辖4个乡29个村、18个社区服务中心40个社区居委会。自2012年4月,南明区18个社区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标志着南明区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在一年多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区域化党建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路径。

一是推进构建“一委一会一中心”的组织构架。撤销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党委、社区服务中心,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社区党委直接受区委领导,社区服务中心直接受区政府领导,同时接受区职能部门指导。设立社区议事协商机构——居民议事会,负责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讨论社区建设和管理事项,代表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各项事务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社区事务、监督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

二是实行“一社多居”。以地域面积和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人口数量、居民认同感、治安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因素,合理划定新型社区管理服务范围。改革“一社一居”模式,实行“一社多居”,社区划分围绕打造15分钟服务圈,整合和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管理服务需求,对原街道管辖区域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

三是推行“居政分离”。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相应职责,不承担行政管理性事务。对政府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兑现工作经费,实现“费随事转”、“养事不养人”。

四是同步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流动党员纳入社区党委管理范围,探索在居民小区或楼栋建党支部或党小组,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全覆盖。

五是成立片区经济发展局。成立城东、城西、城南、城北4个片区经济发展局,承接原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和发展职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确保区域经济不断档,经济指标不下降,做到改革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到目前为止,18个新型社区辖区面积共91.7平方公里,服务人口68.6万人,共辖居委会140个,党支部582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平均达到1175平方米。在改革中,涉及对原街道办事处的行政、事业、公司编制及临聘人员进行分流安置。同时还成立了城东、城西、城南和城北4个片区经济发展局,承接原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和发展职能,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确保区域经济不断档,经济指标不下降,做到改革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全面承接原街道办事处的经济职能。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原因

南明区的网格化管理努力在向实现社区管理工作的服务零距离,管理无遗漏迈进,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增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意识明显提高,社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凸显。

1.政府部门与网格点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因没有网格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导致一些部门和网格点之间在一些事务处理、联动办公等问题上缺乏有效沟通,为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一定阻碍。许多居民向网格员反映的问题社区无法解决,而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又没有下移到网格服务内容中,至使居民对网格员工作产生失望,必然会导致群众产生对网格员的不信任和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疑问。

2.网格员来源和人员素质的不统一导致网格化管理成效参差不齐。社区510个网格配备1059名网格员,员835人,居委会人员155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134人,其他(志愿者2人,临聘人员8人);学历层次本科133人,大专469人,高中及中专有310人,初中52人。网格员年龄、学历结构差异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理解能力有强有弱,开展工作有一定困难。目前的这些网格员工作负担比较重,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承担原来身份的工作外,还有承担网格工作。比如在1059名个网格员中,835名网格员身份是员,员大多是4050人员,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完成原有的低保、社保、综治、禁毒等其中一项工作外,还要完成其中500户的网格内的工作。而其中的155名居委会委员更是负担重,既要听从居委会书记主任安排的居民自治工作,又要承担社区服务中心的网格管理工作,可见其身份的双重管理。

3.网格员的工资待遇偏低。社区网格员的工作包括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优抚、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等,网格员要想把工作干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但他们的工资待遇仅为每月900多元,有的除了缴纳社保后,每月只有605元左右,贵阳市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没有达到,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网格员的工资待遇低,对于部分年轻的素质较高的网格员来说,社区网格员的岗位只是一个过渡性岗位,人员流失必然影响其他网格员思想稳定和网格管理工作连续性。

4.网格员工作任务重。网格管理员除承担员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承担网格管理工作,工作量大,时间精力不够。有的社区就采取聘用临聘人员的方法解决,临聘人员进入网格后,因其责任心不强,将影响社区的一些正常工作开展。

5.理顺社区与居委会的关系。在居委会建设中,社区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作为居委会建设的推动主体,其职能是通过规划、宏观控制与管理,引导居委会的发展方向。居委会是社区建设的实施主体,它的职能是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在辖区范围内行使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推动社区改革,推进居委会建设,就要求社区与居委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政府部门和社区不应对居委会进行各种考核评比,由行政指令变为服务指导,对考核而言,应该使政府部门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由居委会评议,居委会工作由所在辖区公共户单位和社区群众评议。按照社会管理的运行规则,各负其责,协调共进,避免职能交叉、越权缺位等不合理现象,稳步推进居委会建设。目前南明区网络义工构成为员147人,居委会人员542人,群众志愿者213人,社区工作人员及临聘人员114人,合计1016人。将居委会542名委员又要承担网格义工工作,极大影响居委会委员工作。

6.居民行为参与社区民主与自治的程度不高。居民行为参与是指居民以个体或群体身份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活动过程,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分享,它使每个社区居民都有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的机会。居民广泛的参与意愿和行为参与是社区自治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原则。根据调研南明区群众志愿者仅占网络义工的20%,而且大多是老年群众。由于网格内群众参与度过低,造成了在入户过程中对网格员工作不配合,不愿出具相关资料;如遇住户不在家,留下温馨提示和网格社工服务卡大多无回应,造成信息采集不及时;如遇住户是上班族,白天不在家的,网格晚上入户,有一些住户不愿开门,怕不安全,造成网格员多次重复上门。

三、政策建议和展望

鉴于对以上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网格化管理要达到工作效果,必须从三个层面加强。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媒体对社区改制后从事工作的宣传,二是利用居民区宣传栏、高层电梯显示屏、大街小巷的LeD显示屏和广告屏幕等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明了社区改制后的工作内容及办事流程以及500人中有社区网格员为你服务的内容等。三是发掘、表彰一批工作出色的网格员和网格义工,制作“最美网格员”和“最美网格义工”光荣榜,在大街小巷和媒体上大力宣传,让社区基层工作得到社会公认,激发网格员和义工的荣誉感,并把“集小善为大善、集微美为大美”体现到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

2.加大公职人员参与面

比如现在进行的社区党员进社区报到活动,一定要落实好来报到党员工作职责,让群众真正看到这些党员参予、支持网格和社区的活动,形成长效机制,为下一步引导公职人员全面进社区网格加入义工队伍营造良好氛围和积累经验,努力塑造公职人员在社区网格8小时之外的“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长思百姓冷暖”的形象。只有政府公职人员的全面参与,才会在社会上形成正能量,引领全社会的参与,这样网格管理工作才会得到认可和推动,居委会的自治工作才会有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理念才能真正贯彻。

3.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势在必行

这不仅是社区工作人员个人愿望的需要,更是社区服务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实施学历教育与短期专业技能强化教育双轨运行机制,设立经常性教育培训指导和实施机构。建议教育培训机构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和区委党校共同组成,统筹协调教育培训相关事宜,教育计划的组织与实施由区委党校具体负责。社区网格工作人员需具备政府多部门服务群众的业务工作,学习和熟悉这些职能需要时间间消化,如学习不够、掌握不深,势必缺乏为居民群众办事的能力。各社区目前已自己开展了一些对网格员的培训,但还需要各部门组织的长期细致专业培训来提高各项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知识的系统性培训。目前网格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不尽合理,与社区综合性管理工作不协调。这一现状如不能得到尽快改变,城市品位就难以提升,势必将影响南明区社区改制后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罗光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1.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2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在城市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就是通过实施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管理,变过去“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使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把党委政府的管理服务延伸至整个社会肌体的最末梢。

(一)合理划分网格

对城市社区内的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及商业区等进行分类,以居民小区为依托,以街巷为界线,以楼宇为管理单元,以家庭户为基本单位,统筹考虑基层党建、计划生育、民政服务等各项工作内容,从实际开展工作的角度出发,根据工作量大小和管理难度把社区切块,划定社区管理网格,在各个网格设立社区服务站,即从管理的角度为社区网格,从工作的角度为社区服务站。

(二)配齐工作人员

一名社区干部带领几名职业社区工作者负责一个社区网格的管理,直接服务社区居民,称之为网格管理员,其中社区干部为社区服务站站长,职业社区工作者为社区服务站成员,社区单位负责人、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为社区服务站自然成员。同时,把楼组长、社区党员、社区义工、部门和街道干部一并编入服务团队,称之为网格协管员。

(三)明确岗位职责

社区网格管理员综合履行基层党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城市管理、矛盾调解等基本职能,具体工作中要当好维稳信息员、公共安全员、人口管理员、矛盾调解员,做到民情收集到位、意见梳理到位、案情分析到位、处理反馈到位。通过人对人、面对面地管理服务,努力实现小事处置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

(四)配套服务设施

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形式,为各社区服务站配套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使社区服务站能够承担本社区网格的基本管理职能,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的均衡化、高效化。对社区内的新建居民小区,原则上一个小区作为一个管理网格,设立对应的社区服务站;对社区内的老旧零散居民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公条件,可以一个社区服务站对应2—3个管理网格。

(五)搭建信息平台

依托社区服务网络,统筹各方面信息资源,建立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把各社区服务站与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网,及时全面采集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服务和街道社区的工作情况,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依托“社区管家”信息服务平台,开设社区QQ空间,创办社区论坛、心灵驿站等栏目,开展网上互动式便民服务。

城市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社区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实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划分社区管理网格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和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为重点,理顺社区内外关系,探索多元共生的社区管理体制。

(一)要加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建设

社区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真正管好社区,关键是要强化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地位。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关键是要健全社区的组织体系,逐渐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议事会决策、社区居委会执行、社区工作站办事、社区监委会监督、社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二)要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对网格内的自管党员和协管党员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党组织和活动小组,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拓展党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工作载体,提高对社区管理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把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向职业化社区工作者过渡,同时,按照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的标准要求,从大中专毕业生、部队转业干部中,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居委会和职业社区工作者队伍,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三是加强社区义工队伍建设。志愿者的多少是衡量社区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社区居民中,不断发展壮大社区义工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3

关键词:党建网格化;服务型;社区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29-02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作为落实党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向服务型党组织转变,成为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层党组织只有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着力点,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基层党建创新,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从发挥“服务”功能向“服务型”转变,实现理念的创新,自身功能的重新定位,确保向服务型党组织转变。社区党建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格化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模式,如何将社区党建与网格化有机融合,构建“社区党建网格化”的全新管理模式,哈尔滨市部分社区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摸索出一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一、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缺乏组织机构设置和服务保障

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党组织机构设置存在服务盲区;与社区单位横向协调不强。随着社区群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载体单一化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如居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按老年人需求提供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对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出挑战。

(二)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首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党员是服务群众的主力军,但8小时以外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流动党员和下岗、离退休等社区自管党员来说,社区党组织不掌握自管党员的心理需求和利益诉求,这部分党员会存在为社区服务与自身利益无关的思想。其次,服务团队的后备力量不足。部分社区服务团队成员多数是二次就业人员,队伍老化,虽然热情高、经验足,但知识更新较慢,很难与时俱进,社区工作呈现一种沉闷的工作状态,缺乏复合型人才,服务团队的后备力量不足。

(三)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一项好制度的执行效果,关键看它是否有长效机制来保证其顺利运行。在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过程中,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未形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如社区党组织由于需要管理的群众过多,而社区提供服务的主体、范围和工作量有限,所以事前预警机制不健全,不能提供前瞻性的服务;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群众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再比如由于服务团队成员的工作分工不同,所以工作性质和工作难度就有所不同,而对其实行一刀切,或者考核指标单一,没有形成综合评价体系,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工作人员水平,而且也并没有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动态考核。

二、推进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加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

(一)构建“社区党建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实行党组织设置网格化。哈尔滨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按照院落分布、方便管理和服务的原则,划分网格,成立网格党支部或结合党员数量,细化为网格党小组,构建了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格局。如道里区抚顺社区采取了网格管理员(网格长)、网格助理员(网格党支部的志愿者)、网格监督员、网格治安员、物业管理员的团队模式;香坊区景和社区采取了网格长、社区民警、社区党员、网格监督员、志愿者的团队模式。通过实行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党组织的活动区域变小,网格服务团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走访网格内群众,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提高服务的前瞻性,从而可以确保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

实行资源配置网格化。网格党组织将驻区单位的党建资源配置到网格中,与网格驻区单位签订《联建共建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如香坊区联草社区协调网格驻区单位,积极向网格内居民提供场所、图书,以及举办“家长教子”等知识讲座,服务社区居民;香坊区网格党组织延伸共建范围,如旭东中学是本系统的廉政先进单位,网格党组织将区检察院与旭东中学党建资源加以整合,使之形成联动,突出特色,打造廉政文化走廊,形成了全角度、多层次的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的良好局面。

实行社区服务体系网格化。党组织设置网格化、资源配置网格化,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实行社区服务体系网格化,更好地服务群众。如抚顺社区打造了“10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使社区党员和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此外,以网格化党组织为依托,部分社区成立了网格化服务团队。如景和社区按照党员兴趣、特长和职业等划分为文艺、书画、摄影等虚拟型网格党小组,为群众提供特色型服务;联草社区成立了未成年人、残疾人服务队和老党员义务服务队,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加强社区党建网格服务团队队伍建设,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构建党员动态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党员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主力军作用。对于人在网格,组织关系在外地的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卡片,掌握其参加社会实践和管理创新活动情况,并通过网络上传给异地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也需要上级主管部门予以配合,明确相关部门之间的定位与分工,改变社区有责无权、权小责大的尴尬局面。对于格内的在职党员,可以根据个人所长,对网格设置的宣传教育、志愿服务等岗位采用党员认领网格岗位卡,采取“积分制+群众测评”的方式进行分类考评,并作为提拔使用、晋级晋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下岗和离退休党员,挖掘其内在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网格的管理。

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强服务团队后备力量建设。推行党建网格化以来,由于大部分民生问题要在网格内解决,所以网格团队成员要做到一岗多责,成为“全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拓宽选人渠道,通过公开招聘把学历高、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选拔到社区,并进行职业化管理,通过岗位培训、考核等方式进行资格认证,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业务素质强的人才留在社区,以适应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需求。

(三)建立健全社区党建网格化运行机制,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互动交流机制。由于党建网格成员在社区工作多数是兼职,同一网格的成员可采取aB工作制(如景和社区),即按照一、三、五和二、四、六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对于a、B角色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分别遇到的个性问题,a、B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梳理和归纳,认真书写案例分析,并借助网格工作例会定期展开互动交流。尤其对网格a、B角色即将面对对方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前瞻性的设想,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也可利用社区“金点子”协会,加强社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向党建网格化服务群众工作开展较好的试点社区学习,借鉴和积累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经验。

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网格党组织可以通过定期召开“网格恳谈会”、“居民说事厅”等载体,也可采取主动+按需服务,了解居民需求,对搜集到的信息要及时进行梳理汇总,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当场解决,要按反馈时限的规定,在时限期内及时处理的,对于群众所反映的事情涉及职能部门较多,不能在时限内及时处理的,则要将事情办理的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给网格内居民,做到“去有目的、来有问题、后有反馈”,确保居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落实。

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要量化、细化、实化考核指标,不能实行一刀切,要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对考核指标加以区分,按照网格工作数量、工作质量、难易程度、群众满意度、一年的投诉率及工作中是否能想出创新社会管理的“金点子”等进行综合考核,并定期评选“网格服务之星”和“社会管理创新之星”,形成能者留任或提拔、庸者轮岗或淘汰的动态考核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4

一、创新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网格化管理服务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它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将辖区内的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纳入网格,将多种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和力量整合其中,将社会管理服务责任落实其中,将社会管理服务问题尽可能解决其中,做到“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解得了难,交得上心”,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推动社会管理服务群众力量下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效能提升。2003以来,全国不少城区积极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作为切实服务群众及时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扎实推进,盘活了管理资源,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创新了运作机制,赢得了解决问题主动权,探索出社会管理新路径,提升了服务群众质量,取得了切切实实的成效,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群众好评。成绩勿用质疑,问题不可回避,深入剖析问题,为着推进发展。

(一)主体错位。网格管理是载体,服务群众是目的,其价值取向应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既强化服务,又加强管理。党政机关干部履行职责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服务人民群众,但其具体履职行为是执行行政指令,履行管理职能。从目前各地网格化管理服务实践看,虽有一定的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但因网格化的社会管理单元,实际上主要是市政管理的政务网格向社会网格的延伸,履行管理服务主体则是以行政力量为主,少有“两代表一委员”身份、党员身份的身影,这样,就存在普遍的服务主体错位的现象。所以,网格化管理服务,虽能浅层次应对群众的基本生活等诉求,但难以应对群众的政治、文化等更高层次权利诉求,更难承担社区居民大量的个性化需求。

(二)目标偏差。英国哲学家休谟指出:“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和推动原则就是快乐和痛苦,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1]为国民创造幸福安康的生活是执政党的最高执政理念和终极价值目标,正如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伊始就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2],其目标指向正是达成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当前城区网格化管理并未完全脱离政府“自上而下管理”的实质逻辑,反而进一步促使政府职能在基层社会的多角度展开,社会自治组织逐渐被淹没在政府交办的各种事务中,成为行政权力的延伸,陷入“控制有余、自治不足”的窘境,难以体现网格化管理本应具有的精细化、动态化、扁平化、快捷性管理的显著特征。其实,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超越其工具性属性。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可决定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空间,却无法决定社会管理的成功与失败,既无法保证政府和其他使用者对其加以理性的运用,更无法决定社会管理的价值与目标。故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认识先进的信息技术背后应蕴含的价值追求,使之有利于推进基层社会民主和社区公民自治的目标,有利于方便群众和基层生产和生活,而不是一味的管控,是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工作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

(三)动力不足。改革创新成果也主要是将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度化、法制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民众维权意识更加强烈。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解决已出现的突出矛盾,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实现网络化服务、格层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集约化、精细化,城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应运而生。这是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运行以来为各方看好的重要原因。目前各地试点实践中,网络化管理服务系统自运转动力不足明显。[1]系统管理动力难以持续。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格局仍由党政力量发挥主导作用,管理权力和资源过分集中于地方及基层党委政府,管理事务主要由公务人员解决承担,履职动力主要来自系统内部科层制的管理势能,难免不出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现象。[2]系统服务动力难以维持。据笔者2007~2008年在湘、津、辽、蒙、桂、鄂、粤、琼、川、贵、浙、皖、赣、鲁、新等沿海、内地、西北地区的15省(市、区)27个地区对

5800人问卷调查及五年后的2013~2014年在上述地区对2436人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请求提供帮助的对象(多选题,八选四)主要是“亲戚”、“朋友”、“党政领导”,而找“党代表”的分别仅占3.41%和2.55%。这说明党代表因产生欠规范,构成欠科学,履职资源不足,导致其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社会影响力欠佳,服务群众动力不足。上述调查中,找“人大代表”的分别占9.81%和4.93%,找“政协委员”的分别占

2.24%和1.68%,找“党员”的分别占3.52%和4.68%,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人员”的分别占13.43%和12.23%。同理可见,服务群众的重要主体服务意识不强动力不足,难以为系统提供坚强的自运转资源。同时,在网格具体承担管理服务工作的社区人员,不仅要负责多项常规任务,而且还要负责数百户居民的一般事务,随时把服务信息录入系统,定期访视所负责网格,工作负担过重,但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

(四)沟通不畅。①纵向沟通不畅。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群众权利和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网格信息采集工作量大。因社区志愿者总体缺乏,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人员介入较少,民意代表难觅踪影,民众诉求信息采集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及待遇不高的临聘人员承担,而且社区居民较少使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表达诉求,致使网格管理系统难以与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因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仍在传统的科层体系中运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由相关部门直接负责。民众诉求信息需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才能加快解决的速度。而逆向推进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力量十分薄弱,导致网格管理服务的纵向沟通难以顺畅,容易造成社会管理流程滞胀现象。②横向沟通不畅。网格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多个部门和单位。个别部门强调自身工作重要性,较少考虑到条块关系,导致一些工作线性管理明显,横向互动不强。而在最基层的社区,其工作又涉及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宣传文化、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诸多方面,一个问题往往又牵涉到了一个或几个责任部门,因联动性不足,在部门与部门间容易出现责任推诿现象,造成基层网格平台的问题积压过多,民众诉求及时解决不易。③影响基层自治能力提升。党政影响力向社区网格延伸过度,阻碍网格内社会组织、社区居民自律自治能力的提升。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虽是一次改革和创新,但其侧重点主要落在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上,并未涉及现有社会管理格局。网格化社会社区网格内主要的街道、社区管理本身的经费来源依然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目前政治格局下,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政府的权威是十分必要的,在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强化党的领导和政府权威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事无巨细都由党和政府掌控,将严重制约社会自组织的生长和发展,影响社会自组织的自治能力和居民互助能力。因此,如何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党的领导作用,同时又能保证基层社会自组织的生长空间和活力幅度,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关系中建立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机制,是当前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面临的一个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与网格化社会管理相配套的法律和制度缺位。社会管理涉及到公民、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尤其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划清“公权”与“私权”的边界。公共权力如若使用不当或使用过分,就有可能侵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权利。当前网格化管理服务的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社会管理的授权不充分,带来执法难、协调难的社会管理困境。

二、破解现实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贯彻治理理念,提升服务层次。现代治理坚持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理念,强调多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坚持服务导向,体现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服务方式转型,淡化城市基层管理行政化色彩,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的管理服务平台,群众的诉求与呼声能够“自下而上”及时、准确地传递与掌握。通过缩小管理空间、固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主体,实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精细管理”,减少社会管理工作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得政府服务更加精细灵活,甚至能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订单式”服务。贯彻治理理念,必须优化服务资源整合,改革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的合力。既要整合条块资源,不仅充分调动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工作;也要整合服务团队资源,普遍建立以机关党员干部、乡镇(街道)干部、社区(村)干部、民警和民间热心人士组成的“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服务团队,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更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资本的特有优势。贯彻治理理念,必须推进服务机制优化,改变传统社会管理中职责不明、机制不全、考核不清甚至被动应付、放任自流状况,健全与完善包括责任包干、分层解决、信息共享、考核激励和组织协调等运行机制,确保基层治理体系科学运转、卓有成效,构建起更科学、更规范、更具生机、更富实效的服务群众长效工作机制。

(二)推进民主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党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自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基层民主得到长足发展,基层群众是享受民主发展成果最多的群体。同时,正如同志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基层民主发展中确实还存在“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出现了基层民主发展力度、服务群众质量水平随领导人的变动或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波动的现象。只有进一步推进民主建设,才能为网格化服务群众的创新之举提供持续的动力。①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权源决定权力运行方向。应切实改变传统的以任命制为主选举制为辅、选举制服务并服从于任命制的干部人事制度,遵循干部成长规律,逐步实行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目前在县级以下应试行两官分治制,即政务类官员应实行任期制,由严格规范的选举产生,事务类官员实行常任制,但应建立规范的以服务对象评价主导的考绩机制。只有实现权为民所赋,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改革“两代表一委员”等履职制度。当前党代表产生主要由上级机关决定,普通党员很难实质性参与,党员的参与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严重虚化,选举过程无公开竞争环节,导致党代表认可度普遍较低。党代表主要由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构成,在县级约为60%、在市级约为90%,这种构成主要体现组织意图,很难体现党员意图。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配套,连党代表名册都属于党内机密范畴。故党代表很难切实履行其服务党员群众职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情况与此类似。所以,必须规范“两代表一委员”的产生方式、履职机制和制约监督机制,促进他们履行服务群众的职责。同时,改革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工作机制,促进它们切实履行服务群众本职。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明确职能边界,激发社会活力。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要拿出完整的“权力清单”,确定应该干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明确职能边界,改变全能政府定位,减少盲目作为现象,使政府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政府也要理出“责任清单”,政府该怎么管市场、管社会,“法定职责必须为”,以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激发企业、社会活力,努力创造共同服务群众的氛围,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①厘清党委政府的职能范围。当前,在各地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实践中,虽然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但党政力量仍然扮演着关键角色,网格内的主要事务,甚至事无巨细,仍由党政人员解决处理。从条块整合来看,大多也是将以前的“块”做大,并将其纳入到“条”的体系当中,受“条”的掌控和监督,因而主要还是在原有的行政管理直线的节点上的功能集聚化和扩大化。如此,既加重了党和政府的负担和压力,也不利于社会自组织的成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激发社会活力,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党委政府不能凡事都大包大揽,要从“主角”向“主导”再向“引导”转变,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主体的重心转移,避免出现社会管理中党政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党委实施的主要是政治领导,而非业务领导;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和监督当是间接而非直接。这并非指党政力量在社会治理中要立马“完全退出”,而是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党委和政府要与基层社会组织、公众建立互信关系,尊重并扶持他们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逐步由以党委政府为主向党委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合作的方向转型过渡。②引导社会组织成长。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最终目标不是党政力量的无限扩张与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而是提升基层社会的自律自治能力。如,通过类似“时间银行”等激励方式,激发志愿者积极性,发展志愿者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优惠、补贴等方式,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科技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等社会组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可采取不同政策,对像社区保洁、物业管理、搬家、家政、单位后勤及其他便民、中介服务,引入市场化机制,促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对一些不具备企业条件的服务实体,如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政府给予帮助和扶持,加强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5

社区网格化活动方案一一、总体目标

通过社区(村)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实践,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实现社区(村)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信息化,社区(村)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

二、指导原则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重心下沉,夯实基层;以人为本,突出民生;一岗多责,一专多能;优化流程,高效便捷;公开公正,规范透明。

三、成立组织

成立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部门、各村居、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实施社区(村)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另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镇社会事务办,具体落实网格化管理工作。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部门负责人实行包联制度。

四、划分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

1、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考虑居民的认同度、社区工作人员状况等因素,根据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合理设置社区网格。原则上每个网格以300-500户、人口1000-1500人为宜。如有村民组的,可按村民组划分。网格责任人一般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农村地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一般以村民组为单位划分网格,村庄经整治后集中居住的村,也可以参照社区的方式划分网格。网格责任人一般由村两委成员担任。

3、制定网格划分的网络图,各网格制作公示牌。各社居委(村)于20xx年1月25日前完成划分,并将结果上报镇社会事务办。

五、工作职责

网格化管理实行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社区网格责任人承办民政、计生、就业、社保等社会事务,协办党建、创建、综治、安全生产等工作任务;村网格责任人的管理和服务内容要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重点做好发展生产、民生保障、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教育培训等服务管理。

网格责任人负责信息收集、便民服务、简易问题处理等;成立社区(村)受理中心,由社区(村)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可轮值)组成,负责社区(村)事务的综合、分析、初审、公示、调处问题、窗口服务等;镇行政服务中心(相关办公室)负责业务范围内的审核、公示、上传下达、执法、处置等。

六、工作程序

一般性工作:网格责任人现场处理,登记备案;

需要协调处理的工作:网格责任人现场受理,带回社区(村)受理中心商处,处理结果报镇相关部门,反馈服务管理对象;

突发性工作:网格责任人立即上报,镇、社区(村)相关部门紧急处理,网格责任人现场跟踪;

需要审批的工作:网格责任人掌握信息,社区(村)受理中心受理界定,镇行政服务中心审核,报区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同时实行镇、社区(村)公示。

七、工作要求

1、岗位要求

网格责任人要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脑勤、腿勤、手勤、嘴勤、笔勤,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启动阶段网格责任人实行双岗双责,要尽快熟悉相关政策和工作流程,过渡到一岗多责。能够发现问题,善于处置问题,及时报告问题;推行错时工作制坚持每天至少到网格巡查一次;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沟通、增进感情,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认真填写网格责任人工作日志,做到工作日清周结、动态信息及时录入;注重自身形象,严格保守服务管理对象的个人隐私和不便公开的个人信息。

2、加强宣传

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高居(村)民群众的知晓率、支持度、参与率。在小区(村民组)宣传栏、公共活动场所、各个楼栋等张贴宣传材料,向每个住户发放一封信;在醒目位置设置网格化图谱,公布网格责任人照片、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内容和管理服务职责等信息,向每个住户发放网格责任人服务联系卡。

3、完善功能

要强化以下五种功能:一是信息联通功能。准确、快速、完整的获取和反馈信息。二是处置快速功能。调节、执法、处置环环相扣、运转快速。三是资源配置功能。对党的基层组织、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善于整合利用。四是便民服务功能。社区(村)居民能够就近、及时、便捷的获得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五是社会保障功能。为社区(村)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创造就业机会。

4、整合资源

立足自身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共享,合理分割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和吸纳物业管理机构、社区自治组织、居民(村民)组长、4050人员、楼栋长、热心社区(村)工作同志以及社区(村)志愿者等作为义务信息员、监督员,视情给予适当的精神、物质奖励。

八、考核奖惩

对网格责任人的的考核纳入千分制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对长期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的,按有关规定予以转岗、辞退。网格责任人要自觉接受上级监督、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对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等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社区网格化活动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建设为首善之区为目标,以数字化社区系统平台为载体。改变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方法,从而使社会管理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全面提升社区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工作任务

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要求社区工作人员更加深入走访群众,关心群众,加强社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了解掌握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动态信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具体任务:

(一)负责本区域网格单元内所有社会管理工作的巡查、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上报。

(二)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宣传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教育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三)详细掌握社会治安、计生、安全生产、流动人口等状况,以及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等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动态信息,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落实重点人员的帮教和管理。

(四)关心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状况,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引导群众创办经济实业、发展经济。

(五)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及时汇总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上报,为社区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便于社区安排或调整工作计划,提高工作效率。

三、工作要求

(一)实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是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化细化社区管理工作的延伸载体。按照属地管理、谁片区、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分解到人,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层对一层负责的工作格局。社区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实行网格化社会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切实发挥能动作用,切实做好辖区内的社会管理工作。

(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做好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过程中,每一个工作人员之间,各网格包户工作人员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加强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切磋,不断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具体操作步骤、方法,提高工作成效。

(三)认真总结,逐步提高。实行网格化社会管理工作是社区在新形势下推出的社会管理工作新举措,需要努力探索,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全体社区工作人员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认真探讨,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使之形成社会管理工作有效的工作模式,使社区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作用。

社区网格化活动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机关、社区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充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

二、工作目标

依托现有的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居民的五级网络组织体系,按照界线清晰、任务适当、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将社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建立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将社区每名工作者落实到每一个区域,并在每个网格区域内对党小组、志愿者、辖区单位进行整合,以片带面,以面带块,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形成全面掌握实情、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区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三、工作步骤

1、划网格。结合居民住宅区、辖区单位分布现状,按照小区界线、楼栋分布将辖区合理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居民约200-300户左右,人口约1000人。

2、组团队。每网格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与网格内综合信息员、社区党员、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

3、定制度。制订相关的《网格化工作服务团队职责》、《网格化工作网格长职责》、《网格化工作成员职责》、《网格化工作例会制度》、《网格化工作问题反馈制度》等。

4、建信息。积极探索,建立1+5+n网格化管理的数字管理平台,实现社区居民基本信息数字化覆盖。(1即指建立一个社区居民综合信息平台;5是指人、房、事、组织、物品等五类基本信息;n是指拓展信息源和应用系统,包括公安机关重点人员监控、违法犯罪信息等)。了解网格内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情况以及服务需求,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资料信息库,并在各楼栋建立网格分布图,标注清单元网格的责任人、责任范围、户数、人数、党员数、及各类弱势群体信息,建立区域内的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4050人员、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等群体重点服务对象档案,便于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工作动态,做到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

5、明责任。社区工作者(网格长)负责网格内综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包括责任网格内的计生、低保、民政、文明创建、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等信息的综合摸底归档,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要求每周对信息进行整理汇总,与业务对口专干交接。对有关民生民情进行分类记录,解决一件注销一件。对居民反映求助的事,进行分类处理:一般性事务,由网格责任人现场处理;需要协调处理的工作,由网格责任人和社区协调处理;紧急性工作或社区不能独立办理的,网格责任人立即上报街道、社区,并现场全程跟踪,做到去有目的,来有问题、后有反馈,服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网格内其他成员负责提供居民动态信息收集上报、社情民意调查、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矛盾排查、矫正帮教等。网格长对其责任范围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出现一票否决情况的,当年考核为不合格;表现优异的年底给予表彰。

6、优服务。开展党建进组、服务入户模式,把党小组与居民小组合二为一建立网格小组,以网格小组为单位定期组织党员、居民骨干参加理论学习、民情议事决策、党内推优等活动。组建日常服务团队和综合服务团队,向辖区居民提供近距离服务,帮助党组织全面掌握社区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居民利益诉求,有效凝聚居民群众。推出《网格民情备忘录》,网格管理服务团队成员随时记录了解到的居民情况,并及时与社区沟通联系。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各个网格中,参与到为民服务的团队中,开展送服务帮扶等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如:社区爱心家园服务队的为老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健康医疗服务,社区文化体育服务团队的健身、文化、宣教服务等特色团队。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社区成立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联系点领导、联络员、社区工作站站长牵头,各网格长为具体责任人。并成立工作联系室,供网格内服务团队成员联系工作。各社区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报办事处备案。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6

一、强化党的领导,突出党建引领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基层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村紧抓党建工作不放松,打造了一支“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综治中心”的综合体,成立了“4”即村民事务理事会,党员先锋队,调解委员会,平安志愿队。另外成立“n”即巾帼志愿者、森林防火巡逻队、义务防溺水巡逻队,脱贫攻坚志愿队、义务护路巡逻队、乡贤理事会、红色故事讲解员。这些队伍中基本上队长和理事会主任都是党员。在处理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平安做出了大量工作。确保村的社会和谐平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前沿和各方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二、重视群团助推,加大社会协同。

改进群团组织工作作风,提高群团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镇村有一只强有力的脱贫志愿者服务队,该村贫困户是该志愿服务队一员,成立了箱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一手创办,本着“带领乡亲一起脱贫致富,减少本村闲置劳动力,降低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初衷,公司成立后主动吸纳贫困户、一般群众就业。村贫困户,为肢体残疾,只有一条腿,平时在家干不了什么农活、重活,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来源。为此经常去村小组和村委会抱怨,表现出严重的报复社会情绪。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主动联系到,介绍他来车间做手工活,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解决了他就业难问题,增加了他的收入,改善了他的心态,消除了潜在社会稳定隐患。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论对国内的经济,还是对个人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也号召企业,在做好防疫措施的情况下,及早复工。箱包有限公司在确保员工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员工复工复产,在疫情期间保障了贫困户和一般群众稳定就业。

如今,该就业扶贫车间日常吸纳就业人员30人左右,不仅仅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自发成立了村民互助组织,解决村民的一些民生问题。

三、重视网格管理,推进平台建设

村因地制宜,统筹力量,以网格精细化管理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划分网格,明确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村共划分6个网格区域,网格区域是以党小组划分,,每个网格区域由一名网格员负责,网格员就是党小组长,网格区域内的农户全部划分到每个党员,由党员实行包户到人,推行管理职能进网格,民生服务进网格,政策宣传进网格,民意收集反馈进网格,构筑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一道屏障,促进民生民安融通发展。二是细化管理,强化服务。网格管理重在服务,关键在做。网格员工作职责点多面广,具体要当好“信息员、巡防员、调解员、管理员、服务员、宣传员”六种角色。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和主动服务,让网格区域内所反映出的民生诉求、群众难题、矛盾纠纷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发现后报村委会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网格员上报事件25起,化解矛盾纠纷21件,网格管理助推社会治理力量大。三是压实责任、赏罚分明。根据网格划分,每个网格员每天必须在自己的网格内开展巡查,通过责任分解、责任捆绑、责任追究,正向激励等机制来评定网格员每个月的工作情况,排名靠后会在全村网格员中通报批评。四是充分发挥平安志愿者队伍的作用。该村同时充分发挥平安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一是发挥义务护路巡逻队的作用,皖赣铁路横穿村,有多个路口,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该村义务护路队定期在铁路、公路边值班巡逻,更多的是深入群众家里宣传安全知识,提高该村民的安全意识,目前该村没有发生过铁路公路交通事故;而是发挥巾帼志愿队的作用,组织巾帼志愿者给贫困户打扫卫生,洗衣洗被,解决贫困户的一些基本困难,该志愿队每月对本村的环境卫生进行评比,对卫生好的农户家庭贴上卫生家庭,卫生不好的贴上不卫生家庭,激励农户搞好本家及村内的环境卫生。晚上组织巾帼志愿者跳舞,宣传党的政策和当前工作。三是义务森林防火队对村进行义务巡逻,特别是在重点防火期,每天在森林边上巡逻,在一般时期对秸秆焚烧进行巡逻检查,发现一起制止一起。四是防溺水巡逻队在夏季防溺水时期,对本村的河流、水塘边上树立警示牌,到学校进行宣传防溺水知识,特别是在下午在隐患地区进行巡逻,对洗澡的孩子劝解,要求他们回家,或者一定要有大人家长陪同。

推进平台建设,继续加强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一是强化综治信息平台建设,以构建网格员化管理、信息化支撑、人财物保障的综治信息化系统为主要目标,扎实做好综治信息平台深度运用,不断提升基层综治信息平台信息采集、事件处理、分析研判水平和能力。二是强化雪亮工程,按照上级要求在每个小组路口装好摄像头,有利于维护本村的安全。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7

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历史维度;市场机制;价值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5—0005—07

一、社会建设的历史维度

与市场化社会机制的基本内涵十年前,从党的十六大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并作为多位一体的治国目标,就标志着中国的社会运行出现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并行的重大历史性节点。社会建设顾名思义就是作为代表社会利益的主体,针对现阶段社会关系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改革措施或社会关系调节方案。十年来的这种调整,首先是以民生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为中心,然后是维系社会保障和输送公共服务的组织和体制层面的社会管理创新。然而,当下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统社会的赈济救灾和扶贫助困,也不能泛泛意指现代社会的人本关怀。同样,社会管理的创新,也并非只是社会稳定的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建设,它是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国家意志体现的社会自我保护的反向运动,[1]是调整市场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结构关系变化的内在要求,是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市场交换关系的体制化所造成的社会分化后果的又一次体制性的修复。因此,当下的社会建设,它是现代历史视域下的,不同于传统的济贫或一般的善治;它是“中国经验”的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所谓的成功范例;它不仅要有现实的社会关怀,还要有一种现代历史的辨识维度。这就要在300年来现代世界历史的延续上,而不仅是30年来中国改革发展之必要上,理解现代社会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格局。

在历史发生的意义上,以商品交换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首先是指具有悠久历史的商品生产。但是,古代的商品生产和远程贸易并不能直接导致现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尽管300年前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契机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是,这种契机出现之后,世界历史就被拉入了科技应用、工业发展、人口迁移、组织和体制变革的加速发展的轨道。而现代化在欧洲的原发形态,在生产和生活资料配置方式的维度上,实际是以市场经济的体制化为基本特征的。从此,市场经济首先以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理念为基础,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欧确立了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体制。从而使市场经济的社会机制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对象,现代化引起的制度变革和价值理念的发展以至冲突和对立,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建构或批判、选择或抵制市场化的社会机制联系在一起。

在市场经济关系的体制化作用下,以个人的理性选择和利益追求为动机,以发明创新和科技应用为动力,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快速发展。然而,19世纪的资本主义在收获经济和科技成就的同时并没有收获社会团结,在亚当·斯密的《富国论》发表100多年后,让斯密始料不及的是,以科技发明为手段推动分工和市场发展的工具理性,难以兼容人文价值和社会关怀。为了回应资本主义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关系解体这一重大社会历史悖论,针对19世纪市场经济体制化的社会后果,先后形成了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拯救(建设)方案。

作为改良主义社会建设方案的一种,涂尔干在论证社会有机团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新的职业精神为价值核心的道德整合原则。然而,在19世纪末,由于在欧洲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社会思潮是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所酝酿的共产主义。作为批判和超越这一历史过程的社会革命的社会建设方案,不仅1917年首先在沙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二战以后又以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标志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通过社会革命取消市场竞争,以行政计划配置生产和生活资料,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是现代社会应对市场经济体制化对社会关系造成破坏的第一次社会建设。与此同时,另一类延续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社会建设,则在长期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在以社会自治为主要特征的多元社会管理体制的框架中[2],通过慈善事业、税收调节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等途径,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和修复。

市场化的社会机制在经历初期的自由放任到后期的社会建设的发展,已具有相对完整的内涵。其中,等价交换原则下的自由平等,拒绝超经济的特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和基本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对效率、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科技并始终保持勤勉与节俭,使之在技术规范和道德自律上具有可持续的动力;市场的分化必然产生主体间市场地位的分化和社会成员贫富差距的伴生,这是造成社会关系形式上的平等与事实上不平等共存的一种社会机制,也是市场机制必然伴生社会建设的内在依据;以法治来保证和规范市场的公平正义,同时又要以法治来调节市场分化的社会后果,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现有的经验表明,只要存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化,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对社会建设的要求就会以各种途径呈现出来。

无需赘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既是一个受到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也是从被动地接受现代化影响,到主动选择现代化的精神理念和发展道路,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直至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西方发生市场化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在中国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救亡图存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当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反思并大体完成了福利国家的社会建设以后,中国则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以后再次确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且成为现代世界体系演变格局中最具发展意义的聚焦点。

二、再次社会建设条件下的社会结构变迁

市场化的社会机制在西方如果是在整个社会系统上以“巨变”方式完成的,那么,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则是在共产主义文明的基础上渐进发生的。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完成的第一次社会建设,在实现了社会的政治平等以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难以持久建立在思想动员的基础上。于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虽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连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体制下进行的,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受损群体的客观存在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分化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00年以后,伴随着下岗失业人员的大规模增加和市场经济理念对公共服务事业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再次社会建设。

现代社会历史上的再次社会建设与初次社会建设的显著区别是:首先,初次社会建设是通过社会革命以抑制市场经济及其分化作用的方式实现的,而当下的社会建设是保持政体连续性的前提下,国家以主动设计的方式推出了市场经济。其次,引发社会建设的市场经济的体制化是不同的。初次的市场经济体制化,发生在西欧先发工业化国家,是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在曾经有过计划经济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过程,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融共生前所未有的新型体制。再次,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社会建设解决的是大多数人摆脱政治压迫和建立生存保障的问题,市场化改革后再次社会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多数人改善了生活水平之后少数人的阶段性救助问题,是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借助不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是怎样突破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变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虽然现代历史的格局是纷乱的,但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上观察就会发现,如果把自由资本主义看作是历史发生的命题,社会主义就是它的反命题,而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就是合题。[3]

经过10年来的社会建设,通过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和社会分配制度的初步改革,对少数困难群体的救助问题已进一步从城市推向农村,就业与养老、教育与医疗以及住房制度等一系列社会政策的调整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笔者以为,当前所面对的更为复杂的问题,是怎样在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探寻有效的社会治理途径,使社会建设的目标逐渐落实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体系上。在社会结构变迁的基础上,而不是在价值判断的推论中辨识社会管理的现实格局,这是新的历史阶段更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怎样认识当下的中国社会结构?迄今国内主要的研究思路,基本还是以传统与现代,阶层与群体,发展与地域的视角看问题,实际存在着以统一的社会机制的演进为逻辑前提的取向。然而,改革以后,传统单位(在广义上包含农村集体经营体制)体制下统一的社会机制的存在基础已消失。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中国已从一个同质性较强的比较僵化的社会,发展成为相对多元和松散的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社会。而现实社会结构按照自己方式的演变,是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和体制应然状况的基础。这是中国式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在社会管理的地域差别上,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化的特殊性,市场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东北和中西部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相对较轻,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则相反。当下的社会管理创新鲜明地反映着各地经济社会状况的显著特征。例如,在东北某市的社会管理创新中,把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列为首位。东南某省则把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列在首位。在中国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结构中,农民工和移民的程度高,同时该地区的家庭功能依赖社会化的程度也高,因此,当前以家政服务为主的社会工作需求,在市场化程度高移民程度高的地区则较大,反之,东北及其他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家政服务等需求则仍在传统组织功能的习惯上延续。

在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上,在改革以前,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政党体制和行政体制始终是连接各种组织体系的基本关系,这是国家进行社会动员的基本依托。而在农村发生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的改革以后,在城市大批传统工商类单位组织解体转制以后,连续的政党体制和行政体制在城乡社会的社会动员能力只是在体制内得到了保留和延续。30年来社会转型的主要事实莫过于城市生成了70%左右的在体制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同时又在城市居住的组织和群体。在体制外社会失去体制性的日常政治和社会功能的连接以后,其组织功能的单面性与各种群体和居民的低度组织化,削弱了党和政府社会动员的组织基础。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别,使社会管理的组织链接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东南地区,政府和民众之间由于缺乏体制化的组织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和民众的联系更为直接、公开,更接近直接民主政治的互动。而东北等地区政府和民众的联系很多方面还以单位组织作中间的依托。在开放的信息化市场环境下,如果社会管理还不习惯或不能接受街头和广场方式的利益和观念的表达,那就要创新一种街头政治的替代形式或组织连接的有效形式。由于连接形式的缺乏,党群关系、官民关系的疏离化、异己化就会成为的温床。在中国社会,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是比GDp和福利目标更重要的任务。

三、再次社会建设的价值文化选择

任何一种社会建设的过程及其社会管理系统,都要选择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价值文化。价值文化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系统中具有决定方向和提供动力的双重功能。它是社会关系调整的原则,也是制度建设和规范行动的准则。选择一种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价值文化,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及其制约社会生活的逻辑上,探讨一种抵消市场机制负功能的平衡性的价值文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在体现交换者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激励人们改进技术、提高效率、追求财富增长的社会机制。如何使追求财富和技术进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选择一组针对性鲜明的价值文化作为这种社会机制良性运行的文化土壤。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长期计划经济的社会基础和相应的思想文化状况的前提下发生的。同时,又是在保持了传统的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连续性的基础上发生的。面对着嵌入到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系统中的市场经济及其逐渐衍生和发展的社会机制与思想观念,传统的意识形态体系怎样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或者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应该与什么样的价值文化相适应,实际上已成为30多年来中国社会整体的系统性变迁必须面对又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4]

如前所述,市场经济的社会机制有两种内在的基本特性,一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下对社会关系的自由平等要求,拒绝非经济的特权;二是对效率和财富无止境的价值(非使用价值)追求。与这两种特性相适应的价值文化的基本特征,就应当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公平正义和勤勉节俭的职业精神。这就会形成市场机制内生的趋利欲望与守常的社会理性行动的平衡。

原发性市场经济的社会机制与上述价值文化契合的历史,是难以复制的。其中根植于基督教的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的原罪说,建立在基督教天职观基础上的禁欲主义,制造财富以荣耀上帝而并非受个体利益驱使的生活目标,等等。这些观念被马克斯·韦伯视为全部现代文化的重要根基。

尽管,马克斯·韦伯看到入世的禁欲主义是面向所有俗人尤其是富人群体的,但是,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是悲观的。随着财富的积累,追求职业成就的过程,会逐渐出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离。工具理性的“斗篷”将会变成铁的“牢笼”。然而,在马克斯·韦伯之后资本主义出现了可持续的发展,基督教集体意识的虔诚与现代社会公民宗教的基本价值观出现了分治天下的局面:把终极性的问题留给宗教,把公共性的问题留给了法律。

如果也选择思想文化的视角,作原发性的市场经济与后发外生性的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的比较,即原发性的资本主义何以在欧洲发生和后发外生性的市场经济又何以在中国发生?他们的结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在文化传统层面,原发性资本主义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条件是入世的基督教禁欲主义对传统宗教的改变,而中国在文化传统上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度,儒教文化“敬鬼神而远之”和“君子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的历史文化与欧洲基督教文化的民主传统是不可能置换的。

在现实变革层面,中国市场经济得以发生的思想条件,首先是改善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以保证社会主义体制和共产主义文明的延续。当这种延续被确认和深化以后,如何应对与平衡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文化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才有了现实性的前提。也就是说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实践而言,探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文化的滞后性是不可改变的。与此同时,借鉴原发性市场经济发生前提的思想条件,在当下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经济在形成初期的思想文化条件是大相径庭的。只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被确认以后,对平衡市场经济内在机制所要求的相应价值文化的紧迫性才能凸显出来。十以后出台的亲民、清廉、法治的新政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满足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文化整体框架的基本要素。亲民的民主平等去除特权,体现了平等的交换关系的主体性原则。清廉之风体现了节俭勤勉的理性原则,法制既弥补了宗教文化的功能缺位,又体现了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在以往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中,虽然突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针对性还是不够的。虽然有关于勤勉与节俭的价值观也能体现平衡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它还仅限于道德自律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组织纪律与法律约束的程度。同时,它还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结构性缺陷,这就是忽略了平等正义的价值原则。近年来的从顶层设计开始的一系列重大的法律实践和道德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文化的探索过程表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它们内生的自由平等、勤勉节俭和法治约束的要求是共同的。但是,在理念和行动的结合上,中国以吏为师,上行下效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具有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四、顶层设计之后的基层实践

2011年以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作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体系的基本格局,已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具体化、操作化的理论模型。顶层设计之后,总是要通过基层的社会管理实践来体现和落实,否则,顶层设计就可能成为虚置的口号。近些年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层出不穷。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顺应特定的人口资源条件的以农业专营化经济组织为依托的“搭便车”式的社区(村级)管理;在中心城市出现了政府节约资源,企业获得市场,居民改善环境的以地产商贸综合企业为载体的社区(街道级)管理;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政府主导的社区管委会与体现社会工作专业要求的家政服务中心并行的社会服务体系,也是当前受到关注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组织孵化形式。在诸多的基层实践中,社区网格化管理是近十年来有较大扩展的一种。

社区管理的网格化,早在八、九年前已陆续在深圳、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地实施,伴随着网格化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管理成效的逐渐显现,其基本特征和运作模式在现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有逐渐推广的趋势。[5]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其基本特征是以区级行政管理体系为指挥中心,以数字化的网络通讯为技术支持,将城市社区的管辖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在社区组织和行政体系密切配合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位和事务信息的时实收集、汇总和巡查,建立一种管理、服务、监督和处置的机制。

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管理的新事物,社区管理的网格化在发生的条件上有两个显著的要素:其一是运行的行政化推动。在原有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滞后于社会组织结构变迁的条件下,网格化管理成为强化社会控制,弥补社会组织体系松散化,管理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其二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在现代高度复杂的城市社会,社会管理要实现有效的监控、管理、处置和服务,离开网络信息技术的平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使互联网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管理系统的重要元素。

不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式怎样,特点如何,总是要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本格局相衔接。“党委领导”在基层实践中是怎样体现的?多地区的社区网格管理实践提供了“1+X”的功能党委模式。所谓“1+X”党委,即社区党组织在原有社区党委的基础上,向驻区(社区所属的行政区)的不同功能机构的党组织发展党委成员。它打破了原有社区党委的组织空间结构,在社区网格空间形成一种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领导方式,从而提高了基层党委的社会动员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能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为居民服务的效能。由于现阶段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充分,“社会协同”实际是以“1+X”党委的社会动员能力为基础的。社区党委依靠驻区机构与社区组织之间的互惠和国有机构之间资源和职能的有限分享,填补了社会组织的功能缺位,因此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传统总体社会的特征。

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政府负责”的重大项目,通过资源、技术、人力、物力、财力的下沉,使基层政府的责任直接覆盖到社区。这不仅提高了社区获得资源的机会,也有利于克服行政部门之间的权责壁垒、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弊端。由于政府在网格化的管理运行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必然包揽过多的事物,这在资源获得和社区动员上强化了依赖外部条件的倾向。

“公众参与”在基层的社会管理基本格局中,是呈现新的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成功与否的标志。能否使行政化的社区转化到有广泛公众参与的社会共同体,关键是看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程度。而当下在日常生活层面,公众参与的各项活动,居民互惠的内生需要较多,契约服务较少。外在发动的公益活动较多,较高层面的政治参与较少。

在互联网通讯技术对组织体系扁平化要求的制约下,传统科层制的行政体系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方面,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中尤显冗余,取消街道办事处,改建成区级政府之下的行政功能区已在一些地区试行。另一方面,动态的网格化管理和互动,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来收集处理基层信息,这对众多习惯坐办公室处理工作的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构成尖锐的挑战。而网格化信息的虚拟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与居民间的真实关系。这是传统的社会管理和社会互动理论未曾遇到的新问题。

作为高投入的网格化管理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在人口密度较大的重要政治区位强化政府的行政力量和监控条件,或者在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区位改善环境和增强服务。那么,相对于次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区位和中高收入的居民置业社区是否拥有同样的意义?当网格化管理以大规模的行政区位为对象的时候,其网格化的管理成本又将如何承担?居民自治的空间能否受到挤压?[6]农村的社会管理又有何借鉴?等等问题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创新多元治理的框架下,如何在基层社会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启动基层社会实践与顶层制度设计相呼应的法治化进程,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从摸索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卡尔·波兰尼.大转变: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前言.

[2]马平.借鉴西方社会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社会管理创新[J].管理世界,2011(9):14-16.

[3]伊万·塞勒尼,等.新古典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7—53.

[4]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型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206—222.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8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城市开展价格进社区活动,提高价格政策的透明度,增强社区居民群众自我维权及抵制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社区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农村建立(镇、村)价格监督网络,加强农村价格监督,有效地化解价格矛盾,减少因乱收费、乱涨价使农民负担过重引起的上访。通过完善城乡价格监督网络,完善价格监督机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发改委副主任、区物价局局长万秋明同志负责,检查所成员负责组织实施全区价格监督进社区和建立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所长倪海燕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检查所人员组成。

三、工作目标

年3月中旬以前,按照“一社区一站”的原则,设立“价格监督站”,在各社区聘定义务价格监督员,完成社区监督网络建设,落实对所有社区价格监督进社区工作。按照“一乡(镇)一站、一村一员”的原则,在乡镇建立健全“价格监督站”,在各行政村聘定义务价格监督员,完成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建设。

四、工作内容和形式

1.利用宣传栏,设立咨询服务台,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

2.在各社区、乡镇及村的醒目位置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教育、医疗、电讯、商业、服务行为等价格和收费进行公示。公示内容由区物价部门严格审核确定,保证公示内容的准确性。并加强对公示牌的维护和管理,当有关价格和收费项目,标准调整或取消、公示牌损坏及字迹不清时,及时组织修订和更换。

3.开展调查监督活动,一方面为上级价格部门提供价格监测资料,一方面发现价格(收费)违法违纪问题。在指导、规范价格秩序,帮助经营者诚信经商、相关单位依法收费的同时,劝阻、制止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4.公布价格举报电话,设立价格举报箱,受理价格投诉,主动协调化解价格(收费)矛盾,对价格违法案件,上报到价格执法部门查处。

5.配合和完成上级物价部门开展、交办的其它工作。价格监督网络组织成立后,将分街办、镇及社区、村制定相应的价格工作职责。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增强意识。建立城乡价格网络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实践。、各街办和有关单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此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内容。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街办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网络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指定专人负责,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9

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标准,人为划分成为若干个单元网格,通过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的监督巡查和问题处理,并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机制和形式。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市区与基层联动、资源共享、力量整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这对于政府来说,主要优势是能主动发现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有效提升政府城市管理能力和问题处置效率。

一、北京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进展情况

2010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出40项创新措施,其中确定在东城、朝阳、顺义开展以网格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其他区县开展专项试点,积极探索构建“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科学化运转”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后,各区县积极行动起来,西城、密云、海淀等区县也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网格化试点工作。如:西城区在德胜街道试点,建设一个数据中心,打造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两个信息平台,构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又如:密云县构建“一网建设、两级指挥、四级服务管理、6+n类力量整合”的工作格局,将所有社会服务管理内容“一网打尽”,将所有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整合到网格,初步形成“县镇指挥、部门履责、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新格局。近两年来,试点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东城领跑先行,朝阳、顺义不断跟进。如朝阳区突出信息的全方位采集、指挥和监督双轴制衡、服务管理功能全面发挥、条块协同与部门联动,着力构建全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2011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在全国推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2012年5月北京市召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大会,此项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开。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是社会服务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它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把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其中,把各种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和力量整合到网格,把社会服务管理责任落实到网格,把社会服务管理问题尽可能解决在网格,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效能提升。

二、北京市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主要做法

(一)东城在保证城市网格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选定建国门、东直门和东花市等三个街道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工作。一是在区、街、社区挂牌成立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机构。二是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每个社区划分为2至3个网格。三是实行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力量和网格消防员“七种力量”进网格。四是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通过动态编码定义网格运行状态,实现动态化管理。五是建立健全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结构。

(二)朝阳在城市网格基础上搭载新内容,建立“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一是全区建立统一系统,实现资源整合、业务集成、互联互通。二是在系统中设置单独运行的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服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经济动态、司法执法、党建工作等10个模块,共有98个二级目录、583个三级目录和2840个细类,涵盖人、地、事、物、组织、社情民意等内容。三是实行“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管理格局,区级建立独立、垂直的社会服务管理监督中心,1400多人的监督员队伍分布到社区(村庄),加强对社会服务管理全程监督、评价和考核。四是设立96105电话呼叫热线、信息网站和视频探头等信息系统,整合各部门的信息系统。

(三)顺义本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发展多元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开展网格化建设。一是成立区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二是城区以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划为一个基础网格,农村地区以1个行政村为一个基础网格。三是启动城区市政市容网格化平台建设,确定主体工作内容,建立网格化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员队伍。

(四)西城其基本思路是建立“全响应”工作格局。一是社会管理方面,整合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非紧急救助中心等职能,建立区级城市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街道指挥分中心,形成集应急处置、城市管理、综治维稳、等为一体的城市社会管理体系。二是社会服务方面,按照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以需求为核心、以社会化为依托,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构建区社区服务中心平台,拓展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和楼宇社会工作站功能,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三是社会参与方面,以社会协同、多元参与为目标,建立楼门(院)长信息系统,动员和推动驻区单位支持和参与,构建社会参与网络,扩大社会参与力量。

三、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主要成效

一是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细化。试点区县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通过建立完善各种数据库和电子图层并进行综合运用,对各类问题和情况的细节进行详细分析,并将涉及的所有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客体逐一落实到网格,进行实时末梢管理;制定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标准,努力做到信息采集、问题受理、处置流程、考核评价的标准化;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新科技手段,使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二是形成了政府部门之间协同联动。资源整合、部门联动是网格化管理的又一显著特征。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突出“块”的统筹作用,明确各个层级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强调“条”的专业功能,做到责任清晰、有人管事,提高了解决和处置问题的能力。东城区在区、街两级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构,形成“一张管理网络、一套运行机制、一个指标系统、一个服务平台、一支综合力量”的社会管理执法格局。朝阳区将为区、街乡和部门间的资源整合、业务集成、互联互通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使条块间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开展工作。

三是推进了城市基础信息共建共享。网格化管理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有效解决了“情况不明”和“信息孤岛”的问题。东城区建立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和2043项指标基础信息数据库,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朝阳区将门前三包、物业小区等5.8万余家涉及市容环境、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地下空间等管理领域的责任主体纳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房产、人口、单位等数据库,采集基础信息1127万余条。西城区广外街道目前已完成流动人口,建筑物、城市部件、社区服务、经济单位等17类、78个图层、近20万条属性数据入库工作。

四是推动了社会力量广泛有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为社会力量参与服务管理工作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东城区根据地域功能,划分出居民网格、商务网格、单位网格,动员社会各方参与服务管理。西城区在月坛街道试点楼门(院)长信息系统,已发展2314名楼门(院)长信息员。朝阳区香河园街道通过社区自治协管试点,使社区案情明显下降。

五是促进了首都城乡社会和谐稳定。网格化服务管理将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夯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据朝阳区统计,五年来,全区共解决各类问题865万件,占六城区总量的80%以上;受理群众诉求72万件,满意率达到90%以上。东城区去年上半年通过网格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400多件,化解矛盾纷争630余起,排除隐患800余起,为民服务做实事6700余件。2011年全市总量和集体访量实现“双下降”。

四、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启示和今后工作总体思路要求

(一)北京市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启示

第一,必须不断深化对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生活条件和群众生活质量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小,但社会服务管理理念观念差距却仍然较大。因此,进一步加快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工作责任制落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站在转职能、促和谐、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将其纳入重要议事和工作日程,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制定科学周密计划,不断完善、创新和纵深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二,必须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构建。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含量高,牵扯面多,涉及范围广,整合难度大,仅靠政府一家之力是根本不行的,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作用,逐步建立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企业和社会组织既要承担责任范围内的服务管理又要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的市场竞争和运作。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引导公众投身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之中,形成协同参与的整体合力。

第三,必须着力健全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法制化是各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而当今我们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中一些问题大多是由于政策法规不健全或未有效执行造成的。因此,一方面建立健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公安、城管、消防、信息和民政等各方管理和技术人才参与方案筹划、措施制定和法规出台,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参与各有关部门工作规则和制度制定,为依法实施奠定法制基础;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完善监督体系,确保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能。

第四,必须加快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技术手段创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是社会服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既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又需要框架设计符合其内在规律,还需要现代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有效手段有机融合。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实践表明,先进手段特别是高新科技手段是降低服务管理成本、提高服务管理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围绕运用和创新技术手段,一方面抓好信息共享,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各自为战”的怪圈;另一方面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单位之间工作统筹,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界限,在网格上实现各单位、各部门整体协同联动。

(二)今后推进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原则要求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目的是构建“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科学化运转”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和运行模式。今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基础网格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落实责任为核心,以整合力量和优化流程为重点,全面推动社会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集约化、精细化。

围绕上述思路,今后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空间上实现全区域覆盖,时间上实现全天候跟进,工作上实现无缝隙衔接,运行中实现动态化管理,努力推行全区域、全天候、全模式、全响应、立体化社会服务管理。二是重心下沉,触角延伸。区县、街道(乡镇)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村庄)党组织、居(村)委会、服务站等组织机构把力量下沉到网格,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网格,做到条块力量到“格”、服务管理入“网”。三是加强整合,协同联动。在不打破原有体制、机构编制的前提下,通过网格化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面统筹整合、条块有机结合、上下工作联动、横向协同互动,实现资源整合、力量整合、职能整合、政策整合、信息整合、工作整合,不另起“炉灶”、搞“两张皮”。四是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把社会服务管理的单位、人员、任务、责任落实到网格,明确责任分工,把技术监督、组织考评、社会评价落到实处,形成督促检查、考评反馈机制。五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从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实际出发,在遵循基本要求、统一规范标准的基础上,鼓励积极探索创新,完成“规定动作”,允许“自选动作”,逐步总结、完善和提升,务求取得实效。

五、今后推进首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必须站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北京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全局高度,围绕构建“一个网络系统、两级指挥中心、三级工作平台、四级信息支撑、五项运行机制”,以“格”为基础,以“网”为依托,构建网络化工作体系,健全格式化运行机制。

(一)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不论是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还是推进其他重点工作,关键在于围绕既定目标任务,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和做文章,着力解决工作任务落实和责任制问题。一是掌握基础信息,及时了解掌握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的动态,准确采集、录入、维护和更新相关基础数据。二是反映群众诉求,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意愿,帮助居民排忧解难,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三是提供民生服务,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养老助残等公共服务,推进社区便民服务,开展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四是管理实有人口,掌握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掌握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需求。五是保障城市运行,及时发现市政设施、市容环境、环保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问题,并协调解决或上报。六是排查化解矛盾,定期排查网格内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七是维护社会治安,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和群防群治活动,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协助搞好治安防控。八是加强安全管理,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和检查监督,落实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及水电气热等安全防范工作。九是动员社会参与,推动基层民主自治,发动驻区单位参与支持,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二)科学划分网格,搭建工作网络平台

网格和网络平台是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必须科学划分网格和搭建网络平台,着力解决网格确定和网络平台搭建问题。为便于基层开展工作,原则上一个社区(村庄)为1个网格,较大社区(村庄)可划分为2-3个网格,较小社区(村庄)也可合并为1个网格。其间和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纳入相应网格,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在不打破原有体制基础上,建立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庄)层面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一是社区(村庄)基础工作平台。依托社区(村庄)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村庄)服务站等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社区(村庄)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工作平台,统筹协调本社区(村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公安、城管、工商、市政市容、消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工青妇等工作延伸到社区(村庄)、落实到网格,动员社区(村庄)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民代表、楼门院长及各类志愿者参与网格内社会服务管理。二是街道(乡镇)综合协调平台。整合街道(乡镇)综合服务大厅、城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力量和职能,建立统一规范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协调平台和指挥分中心,负责辖区内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综合协调,协助和监督职能部门及时处理网格报送的各类事务,指导社区(村庄)落实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三是区(县)统一指挥平台。整合行政服务大厅、城管指挥中心等资源和力量,建立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统筹协调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各项工作,掌握各类数据和动态信息,及时处置和上报问题,有效监督和考评街道(乡镇)和职能部门,打造区县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实施主体、信息中枢、指挥中心。

(三)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枢和重要支撑,是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构架载体和技术保障,必须着力解决不同系统兼容和信息共享问题。因此,加强信息系统整体设计,明确信息系统布局、构成和层级功能定位,推进业务范围、工作规范和流程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建立信息采集、更新、使用、共享和分级分类处理,通过信息流程创新和再造,减少管理层级和掣肘,提升解决问题效能。围绕信息系统网络纵横贯通和共建共融共享,突出解决相关部门、不同层级人地物事组织基础信息与各类业务信息互相分散问题。广泛应用热线电话、短信平台、手持终端、互联网、视频探头等多种手段,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城管网格信息系统,通过提升、改造、搭载、整合,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和力量,形成覆盖全面、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信息准确、协同联动、服务到位、管理精细、处置及时、监督有力、成效显著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同时,根据网格化发展需要,加大现行工作模式调整和创新,制定统一规范的社会服务管理项目指标、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不断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升级换代,保障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

(四)抓住关键环节,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形成科学运行机制,着力解决重点运行机制缺失问题。围绕重点环节,着力完善五项机制:一是信息采集维护机制。以网格为单元,收集掌握人、地、物、事、组织基础信息,规范信息采集维护机制,建立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基本情况,同时做到信息及时更新、定期核查。二是问题源头发现机制。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对本部门网格工作人员巡查网格的周期、内容、要求做出具体规定,每次巡查结果通报备案,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处置。三是任务协同处置机制。设立网格负责人,组织协调本网格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及时汇总居民诉求和问题隐患,并派相关工作人员协同处理和按职责分工上报。四是分层处理解决机制。对于服务管理具体事务和发现反映问题,实行自下而上分层解决办法,能在网格层面解决的尽量在网格内及时解决;网格、层面解决不了的及时向上级报告。五是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在网格层面,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注重基层力量和执行机制的有机整合;在街道(乡镇)和区县层面,发挥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分中心作用,通过集中办理、联合执法、综合整治等处理相关问题,满足居民需求,形成一盘棋服务管理模式。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定义篇10

____年初,____区____司法所依据省司法厅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巩固年”活动的意见,明确社区矫正安全监督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对辖区内21个社区村推行了网格化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方法。所谓网格化管理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区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内部的管理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结合的形式。根据____的地域特点,司法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网格管理工作:

司法所根据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从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建立有组织的网格化管理阶层出发,通过社区划分网格,完善社区矫正监管的稳定体系。

1、设立社区管理办公室,落实社区矫正管理人员。司法所联合社区民警对街道辖区内21社区的警务接待室内加设一间社区矫正管理办公室,落实了基层的办公地点。各个社区的一把手书记是本社区内社区矫正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从事综治工作的分管负责人和村官作为社区矫正网格片区管理人,与社区民警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开展对网格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矫正方面的管理工作。

2、基层联合办公,定期开展检查。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重点人员与重大问题,司法所联合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社区民警共同开展工作,作好对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社区网格管理责任人、网格管理员每月对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自查自改,及时发现和督改管理隐患。街道司法所定期组织人员对网格片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监管安全检查。对于社区服刑人员多的、重点人员多的社区加强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记录,及时开会研究处理。

对社区的网格管理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求网格管理责任人严格遵守并实际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对于在城社区地方大,人员多的现象,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将网格片区分级划分,一级片区为社区书记总管理,二级片区为综治主任负责,区详细到各小区的各幢楼,由社区内的社区矫正志愿者负责,以便真正将监管工作开展到实处。

1、落实分级包干责任与工作例会制度。社区责任人、社区综治主任对所属社区矫正安全责任网格片区进行定期监督管理检查。司法所矫正责任人直接负责指导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与社区民警、社区综治主任、社区志愿者共同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每季度召开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将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汇总、通报阶段性社区矫正监管工作情况,研究和解决本网格社区矫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对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重要活动、重大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

2、实行定期报告与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各个社区矫正监管网格管理员、社区内部社区矫正责任人必须切实掌握本网格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基本情况,定期向街道司法所所长或社区矫正责任人汇报。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网格管理员每月配合司法所社区矫正责任人、社区矫正专职社工对社区内所有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谈话,了解相关工作、生活情况,掌握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并汇报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于发现的重大监管安全问题,需及时向司法所汇报并落实整改。将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街道、社区村综治工作考核范畴,做到同部署、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于社区矫正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的社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重新犯罪等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取消年度综治考核评先评优资格的奖惩措施。

3、落实管理人员组织社区服务。社区网格片区根据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情况落实网格管理责任人,成立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矫正管理责任人、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家属在内的“五帮一”社区服刑人员帮教小组,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网格管理社区每月组织本单位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内的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有益的社区服务,如在各社区“18广场”等大型广场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为民众服务,进入各个小区为小区居民除小广告等公益活动;对于在城社区的服刑人员,由三级网格管理员安排“户对户,点对点”的社区服务形式,即一个服刑人员定点对一户困难家庭定期进行上门帮助。这种方式让很多服刑人员觉得很有意义,他们在服刑期满后也能主动对定点的家庭继续帮助,这些多样化的社区服刑,让他们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并从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提高矫正管理的实效性。

4、联合司法所进入家庭走访谈话。司法所联合社区网格管理员每月对本社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谈话,进入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对其本人、家属或邻居了解在服刑期间的生活情况,排除不安定因素。为个别心理存在问题的服刑人员进行单独谈话,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困难,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一些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主动联系社区为他们介绍工作、落实低保,保证他们在社区服刑期间生活有着落。瓜埠红光社区服刑人员孙某因病无法工作,了解情况后,司法所与社区网格责任人一同上门走访,并送上了慰问金,孙某非常感动,表示一定服从管理,病好后努力工作,不给国家和组织添麻烦。

1、建设教育设施,组织志愿宣传。网格片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中加入法律法规教育学习,确保学习教育形式多样。利用社区法制宣传栏、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