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十篇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十篇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01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1

关键词:基本农田;基准农田;耕地保护规模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67-2

1基准农田的概念和作用

1.1耕地保护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耕地保护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方面要做到不减少,在质量方面要达到不降低,以此保障耕地的生产能力不减退。为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根本上实现总量上和质量上的综合平衡指标,可以通过“基准农田”指标的落实和保护措施运用,最大限度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保障,为经济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方法。

1.2基准农田的概念

耕地总量,主要包括耕地的数量、耕地的质量和耕地产出水平等,为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实现对耕地的保护,确保粮食安全,以最终的粮食产出水平补充反映其产出的质量水平,我们采用了“基准农田”这一测算和计量方法,用公式形式表示:“基准农田”数=该地块实际产出水平×该地块面积/标准产量水平。因此,若将农田的粮食产出数量予以计算和确定,就可以倒推出基准农田的数量,也就等于是以确定粮食的预估产出量。以“基准农田”方式测算和计量的结果,可参考用于预测和推算补充耕地的数量,即根据基准农田的产能与补充耕地的比例,确定补充耕地应增加或应减少的数量。

2保护规模预测

2.1基准农田测算

在确定“基准农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基准农田保护规模的预测方法,进而明确以“基准农田”为预测和计量方法推算出的基本农田保护规模。基准农田的预测和计量,是根据规划期间的人口数以及人均粮食消费量和粮食自给率等为基数,综合推算出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并以此为基数结合粮食实播单产、粮食实际播种面积比重以及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等条件,最后推算出“基准农田”面积。该测算方法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粮食种植面积=(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人口×粮食自给率)/预测期粮食作物标准单产水平;基准农田面积=粮食耕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农作物复种指数)

2.2有关预测指标

在以基准农田为预测和计算的方法中,涉及有关指标的确定及其计算。

2.2.1粮食作物标准单产水平的确定根据1996-2005年间的粮食生产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和确定,经过计算其每公顷产量平均约为8223kg,因此,确定取值8220kg/hm2。

2.2.2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自给率的确定梅河口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粮食年产量在50万t以上,根据历年粮食总产量与人口的比值,可以得到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约为797kg/人•年。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我国粮食消费标准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研究,2010年我国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为每人每年420kg,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为440kg/人•年。2020年采用430kg/人•年的标准。根据该市历年实际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确定的2010年43kg/人•年的比值计算,该市的粮食自给率较高,皆达到100%以上,对2020年全市粮食自给率取值确定为1.29。

2.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复种指数预测复种指数设定为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根据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确定平均值为0.923。

2.3基准农田保护目标预测

将上述各项指标代入公式后,可预测出粮食耕种面积和基准农田保护面积。计算得出,粮食耕种面积约为80892hm2,基准农田保护面积约为87640hm2。

3基准农田保护目标的确定

3.1基准农田需求面积的确定

按照基准农田的定义和上述计算方法,在标准产量确定为8220kg/hm2时,测算出2020年基准农田需求面积约为87640hm2,即只有保持这样数量的的基准农田,才会保障该地区的粮食供给,也会确保该地区的粮食安全。

3.2法律规定对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市、区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该区域现有耕地面积的80%”,因此,以梅河口市2005年耕地面积总数为基数,来计算出其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下限,即耕地面积总数99622.85hm2×80%=79698.28hm2。

3.3基准农田保护面积的确定

通过以上计算和预测,将2020年基准农田规划指标确定为约87640hm2。该指标大大高于了依照法律规定的基本农田数量79698.28hm2下限,达到了法定要求,同时,从基准农田的数量上又比照2005年的基本农田有所减少,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伸缩空间,还能保障粮食产出的数量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另外,结合国家在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上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严格,以“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等有力和有效的措施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尽管随着梅河口市经济建设快速增长中会出现一定情况的占用基本农田情况,但从总体上不会产生根本影响。因此将2020年基准农田规划指标确定为约87640hm2,既切合实际,又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4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测算,以梅河口现有和历史基本农田状况和数据为基础,特别是运用了“基准农田”测算和计量方法,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规模进行了预测,为梅河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基本数据,对梅河口市未来实施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确保该地区内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以及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S].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S].1989,12.

[3]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S].2002.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S].2009,1.

[5]通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S].2006-2020.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2

关键词人口激增;土地减少;现状;矛盾;对策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3-0345-02

土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任何其他的物质都不可以取而代之。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它将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科学地分析人口的激增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今后更好的进行粮食生产。笔者针对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现状

我国的人口在全世界人口中占的比重非常大,2011年全国人口已达13.4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7.98亿人,导致耕地面积与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全国土地面积960万km2,而农耕地由1957年1.45亿hm2降至目前1.2亿hm2,人均耕地仅0.09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约为美国人均耕地的1/11,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还会继续减少,由此可见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按照年净减44万hm2计算,50年后我国人均耕地将只有0.04hm2。

2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带来的问题

2.1粮食危机

目前我国1.2亿hm2耕地红线已突破,有的省市搞经济建设占地闲置不用,江苏省近年“圈地”闲置的土地72.9km2,耕地在减少,粮食生产失去了土地支撑,这是一个危险信号,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获丰收,总产超过5.89亿t,但是人均粮食仅388kg;农民的食物结构75%靠粮食,在正常年份,农民粮食支出占全年粮食80%,收支比例表明粮食只能“糊口”,节约甚少,若遇灾年粮食短缺,国家向国外进口粮食的压力将会加大。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粮食处于低增长态势,粮食递增率为0.6%,由于人口增加和畜禽大发展,粮食需求递增率超过1%,土地提供的生活资料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多的需求,因此在今后我国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难以扭转的危机[1]。

2.2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国人口多,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因而带来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土地增加,耕地减少,从1992年起,全国大兴开发区7000多个,占用耕地2200万hm2,至2010年,北京、武汉、深圳、重庆4个城市耕地面积分别减少38.9%、38.0%、38.5%、39.0%,如重庆人均耕地已降至0.056hm2。此外,由于乱伐开垦,植被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38.2%,每年流失土壤泥沙50亿t,土壤变薄变瘦,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增长[2]。

2.3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不断扩展

我国是世界沙漠化(Sandydcstigication)严重国家之一。2011年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18%,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缺水,植被稀少,超载放牧,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每年扩展3300km2,土地沙漠化后,成了不毛之地;在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云南、重庆等省市的岩溶山区,多是喀斯特地貌,植被破坏后,石漠面积扩大,以广西为例,溶蚀造成石漠化面积4.8km2,占山区面积47%,大量耕地草场消亡,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2.4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城市人口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584亿t,在农业上每年施化肥5648万t,喷施农药160万t,塑料薄膜630万t,畜禽养殖排放36亿t,使水土受到面源污染,水质变坏,耕地土壤受重金属(Cu、pb、cr、Zn、as、Cd)污染后,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耕地生产力下降,目前全国有2000hm2耕地受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t,影响了粮食的安全生产。

3对策

3.1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预计到2030年人口将增至15.5亿人,每年需要粮食8亿t,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以后的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剧。因此,我国还是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做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恶性增长,通过普及中小学教育,干群的生态经济教育和适用增产技能培训,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2]。

3.2加强土地管理,控制非农业占地

建立健全机构,充分发挥国土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监察执法,强化土地管理,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管理,做好《土地法》的宣传,增强人们土地法制观念。严肃处理农村建房占用耕地,并公诸于众,以儆效尤,教育群众,从而抑制住乱占耕地建房的歪风。在农村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多种形式公开,建立多样化的土地与劳动力相结合的形式,经营权可以继承或有偿转让给专业种植大户,使之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国家要提高粮价和对农民种粮实行补贴,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

3.3建设基本农田,缓和我国人多地少对粮食的矛盾

加大基本农田的建设,以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问题。同时要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有效集中起来进行基本农田的建设,用法律形式固定基本农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基本农田,在充分利用和保护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加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单产;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草原、滩涂,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木本粮油和畜牧水产养殖,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无污染食品[1,3]。

3.4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多地大的特点,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ecologicalagriculture)的道路,加强林业建设,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恢复生态,当前特别要重视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严禁陡坡开荒,控制水土流失[4];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多施有机质肥料,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扭转目前某些地区大量单独长期施用氮素化肥的习惯和种地不养地的掠夺式生产,保持我国粮食持续增长[5]。

3.5组织复垦,扩大耕地面积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必须在抓好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耕地资源,加强土地复垦和垦复工作,扩大耕地面积[1-2,6-8]。

4参考文献

[1]唐治诚,周厚发,刘光明,等.试论云阳县人口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及对策[J].生态学杂志,1990,9(5):63-65.

[2]蒋次兴.论人口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及对策——以云阳县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0(2):67-68.

[3]宋金平.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及协调发展的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0(2):173-177.

[4]唐治诚,向连华.我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及对策[J].生态经济,1999(5):22.

[5]宋金平,张学勤.我国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潜力及对策[J].临沂师专学报,1994(1):71-73.

[6]朱红波.论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61-164.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3

要建立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供给面由非均衡性向均衡性转变的补偿移转制度及举措,构建激励相容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3]陈百明认为改进基本农田损失补偿制度是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手段。[4]李边疆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模型,构建了耕地保护过程中地方政府在个体理性支配下同整体理性进行博弈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实践中存在的耕地保护政策失效和政府间耕地保护意愿差异的现象进行了解析,认为地方政府在个体理性支配下的博弈行为是耕地保护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5]这些研究虽然探讨了基本农田保护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受损问题,并尝试通过补偿农民、监督政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如何补偿才算合理,补偿农民与监督政府如何才能落实,目前还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笔者认为,只有以制度的形式赋予农民基本农田发展权,才能使农民的基本农田土地权益不受损失;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保护农民的基本农田发展权益。因此,创设基本农田发展权,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有效监督的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才能真正保护农民的基本农田土地权益、保护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制度建设是规范一切行为的基础。土地发展权即改变土地用途或利用强度之权,这种权利的实质是土地权利人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土地资源,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来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我国的基本农田的用途被限定为粮食生产,因而也就基本失去了改变用途的可能。从物权法的角度上分析,我国剥夺农民的基本农田发展权的过程是“国家通过严格限制农民基本农田事实处分权、基本农田所有权处分权、基本农田自主经营权等三项物权权能,对基本农田实行了最严格的用途管制,独占基本农田发展权”的过程。[6]从实施程序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政府是通过“强化基本农田用途管理控制、强化征收审批程序”独享基本农田发展权。[7]当然,国家独享基本农田发展权的系列制度是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的成就,正是这些制度的价值所在。然而,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建设的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亦值得忧虑。

首先,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缺失限制了农民务农收入的增长。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50%左右,仍然有一半人口依然靠土地为生,务农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我国种粮农民的比较收益很低亦是不争事实,“亩均净收益仅在30元至80元之间”;而如果基本农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亩均收入达到1433元”;[7]如果被征收,收入增加可达1000倍(尽管征收补偿极低)。国家独享基本农田发展权的制度,剥夺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由支配土地资源的权力,使基本农田承包者无法达到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水平,也无法达到被征地者的收入水平。基本农田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基本农田承包经营者本应有权在价格杠杆的引导下,种植比较收益高的农产品,从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期从市场上获得社会平均收益。政府对基本农田用途的限制使基本农田的土地资源不能流动,导致土地资源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投入过大,从而导致粮食生产供过于求,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较小,供略大于求就会导致粮食价格较大幅度的下降或者长期低价,因而极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形;同时,粮食生产增长刺激了对农药、肥料、种子的需求,导致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在粮食处于买方市场,粮食生产资料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形下,粮食生产者的收益被压挤到很低的水平,从而限制了农民务农收入的增长。

其次,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缺失导致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基本农田发展权缺失使农民土地权利得不到制度性保障,为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土地权益提供了方便,其中最严重的当属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现有的基本农田制度安排将基本农田发展权完全划归国有,尤其是直接行使行政审批权、征地权的县、市级地方政府所有。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合法地征地将基本农田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并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将其使用权转让,以获得经济利益。由于土地权利分配不合理,基本农田被征后的增殖收益分配不公平,地方政府可以得到巨额的卖地收入,而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贴相对于卖地收入显得微不足道。“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既不比普通人卑鄙,也不比普通人高尚,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政府实际上是以“参与者”与“管理者”双重身份进入征地博弈中,政府所制定的制度、政策必然会以保护和增进政府的经济利益为目的。”[8]由于政府拥有基本农田发展权,并且可以通过征地、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巨额经济收益,因此,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量自然容易滥用征地权,而不会考虑农民的意愿,其结果不仅是与民争利,还会大量破坏基本农田,真正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样,地方政府因为征地处于民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对立面。也就是说,国家独享基本农田发展权是制度安排,使地方政府和农民存在直接的、零和利益冲突,在强势政府与弱势农民的利益冲突中,地方政府会获得经济上的胜利,但是会失去民心而在政治上遭受失败,最终的结果是政府与农民都失利。共赢的制度是利益平衡的制度,基本农田发展权需要在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合理的分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益分配机制;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涉及国家、集体、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其间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都会影响到建设用地的正常流转。”[9]因此,只有加强基本农田发展权系列制度建设,赋予农民一定的基本农田发展权,才能使失地农民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城市化进程中受益;才能对地方政府的征地权进行监督,并抑制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

基本农田发展权的分配制度建设

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建设的实质是赋予农民一定的基本农田发展权,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生产。

首先,制定基本农田用途管理制度。目前,基本农田的用途被限定为粮食生产,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基本农田不被破坏,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粮食供给。保护基本农田不被破坏依然非常重要,但是保护粮食安全的具体做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换言之,需要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优化基本农田的种植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经济落后的背景下,人们对粮食的依赖性很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多元化,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上升,对主粮的需求反而下降。这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更加均衡的表现。因此,农业生产要着眼于人们需求的变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农产品需求。这客观上要求在制度的规范下对基本农田的用途进行适当的调整,允许农民利用基本农田生产不破坏基本农田的经济作物。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会引导人们在经济作物生产与粮食生产之间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这样既能提高粮食的市场价格,又能丰富经济作物的供给,既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又可丰富农产品市场。第一,定期适时调查了解粮食需求的变化,并将该措施制度化。粮食需求多样化的满足原本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但是政府将基本农田置于市场之外,市场就无法自发满足粮食需求的多样性,基本农田的用途被限定后,基本农田对粮食需求的多样性不敏感,需要政府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二,实行基本农田耕种状况调查制度。鉴于目前大量存在的基本农田抛荒现象、被占用现象、双季改单季现象,政府应通过制度化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粮食生产过程中基本农田的使用率。第三,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引入外部资本,可以将抛荒地及低效率使用的基本农田集中起来提高使用效率。如湖南浏阳淳口镇的烟叶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了大片基本农田,采用烟叶+晚稻的种植模式,既保护了基本农田,又丰富了农产品市场。第四,实现基本农田用途审定制度化。对于满足粮食需求之外富余的基本农田,可以通过用途审定,在不破坏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种植经济作物;但是经济作物的生产应处于政府制度化的监督之下,以确保基本农田使用符合规范。

其次,完善基本农田征用制度。我国现有的相关土地法律法规将变更土地性质的权利完全赋予给国家,“农民集体既无权主动将基本农田所有权转让给国家,又无权在国家有需要时拒绝转让其基本农田所有权”,[6]并且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可以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所以,政府会滥用其征地权,以公共利益为幌子,随意扩大征地范围。虽然国家有耕地占补平衡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只是确保耕地的总面积不变,而无法保证耕地的质量不受损失,更无法触及耕地地理位置差异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的差异,而且占补平衡中,政府的谋利行为不受任何制约。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细化征地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使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总体战略。第一,健全土地使用规划公示制度。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要向农民全程公示,使农民知晓规划以防止地方政府以法规的名义欺骗农民,也可以使农民能主动抵制非法征地。第二,完善征地监督制度。对征地过程要全程监督,上级政府、媒体对当地政府的征地行为要全程监督,要使政府的行政行为全程处于阳光之下。只有制度化的监督,才能使监督更有效力,才能使地方政府消除侥幸心理。第三,完善检查制度。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并明确违规处罚方案。只有让地方政府承担相应的违规代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的问题。只有从健全法律法规入手规范地方政府的征地权,才能为保护农民的基本农田发展权提供制度基础。

再次,制定土地出让金分配制度。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的根本动力是征地过程所获得的利益,因此,合理分配土地出让金,一方面可以降低地方政府政府滥用征地权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土地出让金的总体原则是要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农田发展权。第一,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并使补偿制度化。现在的征地补偿标准只是补偿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而并没有补偿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基本农田是农村集体所有,也就是由农村集体中的农民按份共有,征地需要对农民的基本农田集体所有权进行适当的补偿,这是农民基本农田发展权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补偿的制度化是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补偿的各个环节,使补偿能落到实处。第二,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上交给中央政府,以供中央政府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发展农业科技,从而提高粮食生产者收入,这也是农民基本农田发展权的表现形式之一。第三,应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使用纳入地方公共财政,编入地方财政预算,接受地方各级人大的监督;同时,地方政府应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使农民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正在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这两种财政支出的区别在于经济建设型财政的主要支出是用于经济建设,而公共财政的主要支出用于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但是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不纳入地方财政的预算与决算,由地方政府用于经济建设。如果能将土地出让金纳入公共财政,可以为弥补地方政府公共财政的不足,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政支持,这也是农民基本农田发展权的间接体现。

基本农田发展权实施保障体系建设

创设基本农田发展权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制度保障,但是这种制度需要有力量推动,地方政府就是这种无法回避、可以依赖的力量。这考验着制度制定者的智慧,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既要限制地方政府的私利、保护农民利益,又要使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地方政府由农民利益的损害者变成农民利益的保护者。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的制定意味着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使地方政府和农民由利益冲突双方变成互利共赢的双方。“利益冲突相当于触发机制,正是在公权与私利出现冲突的背景下才会导致私欲膨胀、权力异化和机会漏洞。我国公共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等问题的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利益冲突,”[10]制度建设就是要消除利益冲突,寻求共同利益。韩非的“目标——交易”管理模式可以为如何建立地方政府与农民同利的基本农田发展权制度提供启示,该模式对现代管理的启发有三点:“领导者制定并坚守目标;通过交易的方式聚集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建立交易规则;交易规则的破坏者主要是作为交易规则执行者的官员,需要以法术来监察官员以维护交易规则。”[11]该模式对基本农田发展权保障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中央政府应当建立农业生产发展目标体系。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其中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宗旨。在2012年apeC峰会上提出:“我们应该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扩大粮食产能。要加强粮食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储存、运输、消费环节全程损耗水平。要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我们应该稳定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防止过度投机和炒作,改善农业投资环境。”这是对农村生产发展的进一步解释和定位,其核心是发展粮食生产、降低损耗和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保护农民的基本农田发展权。围绕这一总目标,需要制定落实该目标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应该由三个指标体系构成:第一,粮食生产指标体系。包括各地耕地、基本农田总面积,用于粮食生产的总积,用于可不破坏基本农田的经济作物生产的总面积;抛荒面积,土地流转规模与目标,粮食总产量等等。该指标体系可以计算出某个地方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集中生产经济作物的基本农田的数量。第二,农业成本和农民收入指标体系。包括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控制,粮食储存、运输、消费环节全程损耗控制,粮食价格增长指标等等。第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包括农业科技的投入与产出,农业流通体系建设,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基本农田提质改造等等。只有中央政府制定出相对具体的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才能在规划的指引下积聚力量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保护基本农田。

其次,中央政府应当建立地方政府农业生产发展考核制度体系。“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韩非子•人主》)是根据官员的贡献而给予职务上的升迁和物质上的奖励,基本公平的分配制度才能激发地方官员完成中央政府目标体系的积极性。“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韩非子•显学》)分配制度与目标体系相配套,努力实现中央目标的地方官员得到相应的提拔和奖赏,那么,中央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韩非子•显学》)公平可信、有利可图的分配制度为人们提供实现个人富贵的理想途径,是人们“不得为非”的根本保证。因此,中央政府应将地方政府农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当中,并将该目标体系的权重提高到能影响官员个人升迁与奖赏的程度。这就要求改变单纯注重经济总量增长背景下的GDp绩效观为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强调经济增长,将GDp增长速度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核心指标,这种政绩观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价值,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GDp增长依然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将GDp增长速度作为对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依然很科学,但是,不能再将GDp增长速度作为最核心的指标,而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应科学合理分配各个考核指标的权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虽然为GDp增长做出的贡献比不上工业、服务业,但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能低估、农业发展对保障农民民生的重要意义不能低估,保障粮食安全、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所需付出的努力也不能低估,地方官员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不能低估,因此其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地位也不能低估。只有政府官员为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发展权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相应的认可与回报,才能改变农民与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的现状,使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地方政府成为农民利益的有力守护者。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4

关键词:四十里村;农村耕地保护;现状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经几次修订,其基本含义为:在生产方面,要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粮食;在供给方面,要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并稳定食物供应;在需求方面,要确保基本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由此可见,保护农村耕地是粮食安全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四十里村的基本情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四十里村地处苏中平原,农业经济以粮食种植为主,全村现有户籍1390户,常住人口约3985人;现有耕地246.67hm2,人均耕地0.0614hm2。该村粮食种植特点主要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粮食出售少,种植粮食多为自给自足。2010年该村粮食作物产量为:水稻8250kg/hm2,小麦6000kg/hm2,玉米4825kg/hm2。农田耕作主要依靠机械,粮食播种主要依靠人力,粮食收割和打碾等主要依靠机械。近年来,上面派来的农业技术人员仅来过两、三回;被占用的耕地共计6.8hm2,主要是修建国道公路和沿途的一些工业企业征用,并有少数抛荒现象。

2调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粮食(水稻)产量由4875kg/hm2提高到8250kg/hm2,普通农户也脱离了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绝大多数家庭收入都在20000元以上,正大踏步地向小康生活迈进。全村的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4国道横穿全村,进村几乎都是平坦的水泥路,十分方便。国道旁工厂林立,既吸收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蓬勃发展起来,民房拆迁、改造统一到规划小区,目前,新建小区初具规模,环境优美,整洁干净;农民集中居住不仅减少了住房的建设用地,而且也为以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使用大型机械耕作奠定了基础。

即便如此,该村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也日渐突出,如:由于国道改建和引资办厂,征地逐年增多,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农业补贴少,落实效果差,种地不赚钱,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农村还是各家各户种植自己的小块土地,自给自足,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工厂的增多,环境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盲目合并,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总结下来,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2.1人口增长导致耕地紧缺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不断增加,但是耕地面积不增反降,这对于已激化的人地矛盾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人口与耕地的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问题更加严峻。

2.2政府对耕地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不少政府领导干部忽视了耕地在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仅以城镇面积大小作为衡量城镇发展的首要要素,片面地以为城镇越大越好,于是就把扩大面积作为城镇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有些干部甚至为了“以地生财”,把出让土地作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为了获得在任期内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显示出自己的政绩或是执政能力,很多乡镇盲目引进各种工业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浪费和破坏了土地资源,使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下降。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困难。

2.3耕地资源的滥用现象日益严峻

日益增多的工业企业被引入农村,虽然给农村经济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贡献,但无所顾忌的圈地也给村里带来了麻烦。四十里村的有些村民竟然填河造田,由此可见人地矛盾之尖锐。作为耕地直接管理者的地方政府,更是没能承担起保护耕地的责任。

2.4机械化程度低

四十里村的基本数据显示,农业技术人员来村次数较少,农村里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民的生产经营仍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村委会又不重视土地的综合整治,如何提高亩产,在更少的土地上养活更多的人口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此看来,耕地面临着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双重压力。那么,保护有限的耕地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1994年6月,总书记在福建省惠安县走马埭耕地保护区视察时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一再强调要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1994年《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11号文件);1998年,耕地保护写进了《刑法》,增设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法转让土地罪”。保护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长远发展。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土地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耕地资源是历代人开发保留下来的,也应该世代传承下去,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

2.5保护耕地的方法

2.5.1基本农田保护

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因为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对耕地保护具有基础性作用。

2.5.2土地综合整治

即土地整理,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活动,这对有效保护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耕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2.5.3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征地补偿安置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事关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多年来一直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3措施和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历史责任感

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破坏耕地行为,积极为已经未耕种农民办理转让等相关手续,正确处理占用耕地挪作它用的现象。各部门协调配合,实事求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承包各种闲置耕地。村委会定期出黑板报,贴宣传画,分发倡议书,向村民宣传有关耕地的相关知识,让人们认识到耕地的重要性,倡议大家从我做起,提高保护意识,保护耕地。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开座谈会,并宣传有关政策、法规,教育人们按政策、法规办事。

3.2加大监督力度,落实红线责任

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政策法规并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例如加大耕地占用成本,把耕地损失的外部成本“内化”,把耕地损失造成的社会、生态、机会成本以及对后代的损失纳人市场成本,重新建立耕地用途转移的成本核算体系,使占用耕地者付出足够的代价来补偿耕地的损失;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量;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和强制力,坚决查处各类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毫不手软;依法严格征收耕地占用税和耕地开垦费,避免不必要的征地及土地资源的浪费;要科学编制一个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防止借规划修编减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禁止在基本农田中挖塘养鱼或发展林果业等等。

3.3加大创新力度,开源节流并举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粮食安全生产带来的压力;倡导每一个公民都节约粮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实际上,建设用地当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各项建设应开发这些闲置土地的潜力,尽量不要去占耕地,必须占的就要少占,多用“劣地”,少用“好地”,高效利用占用的土地。

3.4加大指导力度,科学高效种田

村干部应多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来村指导,逐步提高农村机械化程度,降低农民生产的盲目性;重视土地的综合整治,严格限制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进村,减少土地污染,提高耕地的质量。

4结语

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的维护,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耕地是粮食安全的载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就是保护耕地。严格土地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四十里村的调查警示我们,目前农村基层耕地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耕地保护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更要密切加以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m].

[2]耕地保护问题.2011年申论热点[Z].

[3]翟文侠,黄贤金.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3(2).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5

关键词 耕地资源;配置;利用;对策;江苏苏州;吴中区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6-0346-01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截至2005年10月31已由2004年的940.0m2降为933.3m2,仅为加拿大的1/18,印度的1/2。全国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不到联合国认定的533.3m2的警戒线。严峻的形势,使得切实保护和合理配置耕地资源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耕地,合理配置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是保证未来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吴中区位于苏州市南部,区位优势较明显,经济发展势头较强,特别是房产、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很快。在经济逐渐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的耕地资源带来不小的隐患。虽然政府部门出台各种政策,力图控制耕地流失,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很难遏制耕地逐年递减的势头。截至2011年底,吴中区耕地面积(含内塘水产养殖)为1.27万hm2,户藉总人口为60.04万人,人均耕地为212.00m2。为保护耕地,促进经济发展,现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措施介绍如下。

1合理配置耕地资源,推进土地流转工作

推进土地流转,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吴中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创业创新、实现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要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土地流转的政策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扎实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要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农民群众认识、理解和参与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要认真抓好示范带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依法开展土地流转;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1-2]。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要坚持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坚持分类指导、稳定推进的原则。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政策,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为核心,以稳定并长久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为基础,以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3-4]。

2抓好标准粮田建设,有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稳粮强农,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是吴中区粮食生产的首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务,加快建设一批百亩方和千亩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建设高标准粮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将为粮食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二是建设高标准粮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更加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突出农产品质量,着力推动粮食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发展可持续农业;更加巩固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以土地流转为基点,实现土地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肥力状况,不同的环境条件,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按照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原则,合理配置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对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依据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地貌类型、土壤类型、自然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传统耕作习惯,对吴中区农业生产概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在保证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开拓高效农业。一是甪直镇(包括车坊)的地貌类型为湖荡洼地,田间设施和排灌条件均较好,适宜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也非常适宜种植水生蔬菜。可以在稳定粮油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苏州的特色蔬菜“水八仙”,优化“水八仙”形象,提升“水八仙”的品牌知名度,增强“水八仙”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临湖镇和横泾街道的农田基本建设搞得较好,技术力量也较强。历年来一直是吴中区粮油高产、稳产的典型地区,特别是粮食丰产方,建设得很有特色。这2

个地区可以继续发挥粮油生产优势,因地制宜,建设水果(葡萄、贡梨等)种植基地,为市民提供具当地特色的安全、优质的水果品种。三是东山镇和金庭镇大多为低山丘陵地区,其成土母质主要为坡积规程黄土,适宜种植茶树和果树,在山麓平原地区也非常适宜种植蔬菜,其优势产业为茶、果生产。可以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碧螺春品牌,挖掘和开拓碧螺春的市场潜力,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同时,继续做好“东山蔬菜园”蔬菜基地的建设工作,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东山蔬菜园周边地区的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扩大东山蔬菜园的经营规模和蔬菜品种。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蔬菜种植的技术服务工作,提高蔬菜种植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提升东山蔬菜园“雨花绿”的品牌形象,增强“雨花绿”的市场竞争力,丰富市民的菜蓝子。四是光福镇和香山街道的成土母质主要是坡积堆积黄土,适宜种植果树和苗木等,可以继续发展果树和苗木生产。农技部门要切实做好果树和苗木种植的技术服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引导农民种植与市场对口的果树和苗木,增加农民种植果树和苗木的收入。

4参考文献

[1]张林山.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主要问题分析与政策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11(3):24-26,34.

[2]王艳涛,丁莉华,尤军联.丘陵区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1(23):41-42.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6

【关键词】全球粮食安全战略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粮食问题在当今世界,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产业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近几年,随着国际粮食价格不断被刷新,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确保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报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在认真分析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深入挖掘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所谓粮食安全,就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以及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回顾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期间的两次国际粮食危机,依然让人心有余悸。2006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出现了短期内不可逆转的上涨趋势,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屡创新高。2007年,国际市场上小麦、大豆、玉米价格分别上涨112%、75%、47%,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2008年的3个月,所有主要农产品的实际价格都达到了近30年来的历史高峰。当时,全球共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居高不下的粮价不仅加剧了各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引发了多个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随着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粮食危机”的阴影再次出现。2010年国际市场粮价再次飞涨,据粮农组织2011年1月的报告,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在2010年12月达到214.7点,超过2008年5月“粮食危机”期间最高纪录209.2点,食品价格指数也连续7个月走高,都创下199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位。

1.1近几年全球粮价暴涨原因分析:

第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2008年的粮食危机期间,澳大利亚的粮食歉收是危机起点。2010年受到气候干旱的影响,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在内的粮食主产国灾害严重。尤其是,俄罗斯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干旱,近20%的耕地绝收,小麦减产2成以上。据统计,自2010年收获季节以来,国际市场上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价格分别上涨了94%、51%和80%。2012年作为世界头号"粮仓"的美国更遭受了自1956年以来最严重干旱。来自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数据显示,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自2012年6月以来涨幅分别高达56%、55%和26%。

第二,一些国家限制了粮食出口。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阿根廷、俄罗斯、越南、泰国、印度等一些粮食出口国为确保本国粮食安全,抑制通货膨胀,纷纷颁布政策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2010年夏,俄罗斯政府出台谷物出口禁令。2011年1月,为控制国内食品通胀,印度也宣布停止出口大部分食物产品……。然而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最终恶化了全球粮食问题。

第三,粮食能源化农业政策的实施。以2005年美国通过《国家能源政策法》为标志,美国粮食战略与能源战略实现合流。随后欧洲、日本、巴西等国也纷纷加入其中,进一步加大了粮食的消耗。2008年的粮食危机期间,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称,美国与欧盟大力开发的生物燃料,相当于推动粮价同期上涨了75%。从长远看,生物燃料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推高粮价的一大因素。

第四,石油危机的推动。石油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增加了化肥、机械操作、收割、粮食存储和运送的成本。以化肥为例,近5年来,随着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国际化肥价格已经上涨了近两倍,这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而燃油费的增加直接导致运输费用的上涨。

第五,国际资本市场的炒作。由于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资本进入初级产品市场炒作,农产品期现货价格不断上涨。如2007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三种农作物的产值达到926亿美元,而其产值的一半被农产品期货买家所持有。2010年俄出台限制粮食出口政策后,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都是很好的例子。

2.直面我国“粮食安全”的诸多隐患

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11791亿斤,同比增长3.2%,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九连增”。短期看,我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粮食自给率达到90%。然而面对全球粮食危机频发,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正视各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使粮食安全警钟长鸣。

第一,气候影响因素日益严重。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自2008年以来的雪凌灾害、汶川地震、水灾,特大干旱、低温寒潮、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都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据统计,我国每年以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约在1000亿斤左右,尤其是常年作物受旱面积约3亿-4亿亩,每年损失的粮食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

第二,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旱灾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二是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2/3以上是中低产田。三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仍相差较大。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大部分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第三,水资源约束日益加强。我国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目前,粮食主产区大都集中在相对干旱的北方地区,全国农业年缺水量约300亿立方米。另外,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比较低。

第四,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目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对外依存度大。其中,食用植物油和大豆的进口依存度已分别高达60%和80%。同时,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已连续2年出现净进口。伴随人口总量增加和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每年需增加粮食约70-80亿斤。另外,饲料及工业用粮也呈加速增长趋势。

第五,面临“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严峻问题。随着务农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6亿人。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愿回乡务农,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于此同时,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使得大量农民“一只脚”已迈入城市,“另一只脚”仍在农村,延缓了土地的稳定流转集中,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全社会平均水平的30%,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

第六,粮食流通体系仍不健全。由于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粮食流通体系,粮食供求结构和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粮食流通产业设施发展滞后,粮食物流企业的流通成本高与国外同行10%以上。另外,我国粮食的储存方式落后、流通环节损耗严重。资料显示,我国粮食实现从“田间—餐桌”整个环节,大约浪费掉粮食生产总量的8%-15.5%。

3.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3.1坚守18亿亩耕地底线,大力改良中低产田

一方面,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田生产能力。首先,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制度。其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最后,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使粮食播种面积要保住16亿亩底线。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沃土工程,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把中低产田建成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建设标准化农田,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3.2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道的配套。在水土资源条件好、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地区,适时新建一批重点灌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尤其是增加多样化的节水措施。二是抓好病险水利工程的修复。目前,我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多座,占水库总数的近40%,大型排灌泵站老化破损率达75%左右,它们已成为我国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安全的一大隐患。三是加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综合防洪体系建设。尽快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农业抗旱能力建设。四是做好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3.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要积极推进生物工程技术的研发,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致力于研发干旱、半干旱的粮食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单产。二要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三要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多渠道的职业培训,提高其从事农业的技能和水平。

3.4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调动种粮积极性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政策扶持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第一,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近年来,我国初步形成的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受补贴目标多元化、补贴数量有限性和分散性等因素限制,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政策实施效果。未来要不断增加农业补贴,尤其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助。第二,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政府应加强农资价格监管,适时公开农资价格信息,坚决查处乱涨价的行为。另外,要严肃处理假化肥、假农药事件,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建立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3.5加快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建设

粮食流通是联系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粮食流通是否顺畅不仅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需的顺利衔接,而且直接关系到粮食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对粮食安全问题影响较大。为此,一是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国内虽基本形成了粮食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三大类,但总体而言我国期货交易品种单一,且还未对外开放,国际影响力还不大。二是完善粮食物流体制机制。要整合现有资源,着力畅通粮食物流,完善粮食运输设施,配套加强物流信息,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的粮食物流通道,实现跨省粮食的装、运、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建立全国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粮食网上交易。三是建立良好的粮食预警机制。加强对短中长期的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同时,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完善地方储备粮应急动用预案,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数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产区加大力度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在销区增加粮食库存。

3.6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当前,首先要明晰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定农民对承包权的预期,为农地流转奠定制度基础。其次,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同时,建立土地承包流转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加强项目监管和土地用途管制。最后,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征地程序和办法,提高补偿标准,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重。

3.7有效应对国际投机和垄断资本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在农业上逐步开放市场,国际粮食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已经出现在我国国内的农业领域,并开始积极布局,已经对我国的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要严格防止国际投资资本在我国农业相关产业上形成势力,阻止其完成布局,必要的时候,政府应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孙政才.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m】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2]韩长赋.“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J】.新华文摘,2011(9)

[3]丁德章.我国粮食安全需未雨绸缪[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

[4]宋承国.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J].当代经济研究,2009(2)

[5]经济观察:直面粮食安全挑战中国食品产业网2008-12-26

作者简介: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7

【关键词】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措施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了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撂荒等现象。这个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06年国家正式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三补贴”政策。从2007年开始国家还实行了农资综合补贴,2008年国家又出台了十项惠农政策。然而,由于种粮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国家粮食安全隐患。确保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本文将集中调查研究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以湖南沅陵县太常乡为例,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湖南沅陵县太常乡三个典型村的种粮现状

沅陵县太常乡地处湖南西南部,位于沅水和酉水交汇处,境内山地多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全乡总面积189.1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0个村小组,6405户,26340人。资源丰富,有耕地面积2.85万亩,水面1.2万亩,生态林21.9万亩,经济林1.75万亩,林地覆盖面积达94.3%,全乡盛产无公害蔬菜、板栗、有机茶等农户产品。以下根据对该乡三个自然村的调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1、种植条件

(1)气候条件。沅陵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一般小旱为三年一遇,大旱为十年一遇,中等水患为五年一遇,较大水患为十年一遇。由于季节等气候条件限制,当地多为自然降雨灌溉,针对降雨不足或干旱天气而修的灌溉水渠因水源不足导致利用有限。

(2)土地条件。主要是低产田比重较大,其中天水田、二干田近13.76万亩,占总量的28.2%;阴山、冷浸、乱泥田有3.97万亩,占总量的8.1%。这类田或光照不足,或水源有限,或地下冷浸水位高不利作物生长。而水源、光照较好的稻田约为31.1万亩,占总量的63.68%。人均只有耕地面积0.747亩,土地的利用率范围为70%―80%。如黔中郡村地理位置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条件极其落后,仅靠一条河与外界联系,是典型的库区贫困村,该村在农业发展方面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

2、生产状况

(1)耕地面积少,产量比较低。太常乡主要种植的作物是单季稻。朝瓦溪主要采用的是自己培育的品种,种子来源于本村的农机站。每亩地年产量仅为500―600斤,基本只能维持生活,有的甚至需要自己购粮。虽然土地人均占有量较大,但实际上真正能利用的较少,其中撂荒的土地占了近30%。

(2)全乡今年农资价格在往年的基础上大幅度上涨。其中尿素135元/百斤,涨幅30%;磷肥34元/百斤,涨幅42%;钾肥250元/百斤,涨幅132%;45%南京复合肥180元/百斤,涨幅45%;25%复合肥80元/百斤,涨幅43%。而农药如草甘磷8元/公斤,上涨66%;农达10元/瓶,上涨25%。水稻杀虫剂平均上涨25%,种子价格同比涨幅15%―20%,而粮食保护价上涨不到15%,农资成本涨价与粮食涨价严重失衡。

(3)农村的劳动力大多为年老、病弱者。据统计,太常乡有140个村小组,6405户住户,总人口26340人。其中黔中郡村的劳动力人口1183人,外出务工451人,全家外出有132人,占该村总人数的49.28%。留在村里的劳动力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劳动能力不强,受教育程度不高,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采取传统种粮方式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田地少的农户家庭甚至购粮吃饭。

(4)科技支农情况。太常乡农技服务站成立于1991年,现有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1人,是一个全额拔款的事业单位。16年来,全站人员上下齐心协力,负责全乡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和咨询工作。组织全乡的种子、农药、肥料的调运工作。但大部分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主要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

3、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成果

2004―2006年,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对落实种粮补贴政策高度重视,抓得很紧。全省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50666万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l83571.3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11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共发放58150万元。从2005年开始推行信息化发放,惠农政策的落实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湖南省乃至全国种粮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农民种粮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农民普遍认为种粮食不如种经济作物。由于粮食生产成本的逐年上升,种粮效益越来越低。今年的早稻成本已经达到每百斤68.3元,按亩产750斤和农户门前售价68元/百斤计,粮食销售收入为510元,剔除生产成本512.26元,加上良种补贴10元,直补6.5元(全年每亩13元,按早晚稻各6.5元计),农资综合直补7.05元(全年每亩14.1元,按早晚稻各7.05元计),每亩收益为21.29元,相比2005年的29.67元下降了8.38元。与此相比较,种植经济作物需要的成本就大大降低,而且有更高的收益,如种辣椒、茶等年收入能达2000元以上。

(2)农民普遍认为种粮不如外出打工。一直以来,农业都是效益比较低的产业。从调查情况看,一亩地剔除农药、种子、化肥、机耕、机收、机播、机种、务工等成本因素,不过六七百元的收入,农民种田一年的纯收入5000元左右。据调查,86%的家庭在开支子女教育、婚嫁费用后,基本上没有剩余的资金。而外出务工者平均年总收入为12000―15000元,远远超过在家务农的收入。

(3)农民普遍发现粮食价格涨幅不如农资的涨幅。一是生产成本高,二是粮价较低。由于今年农资价格涨幅过大,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每亩增加120元左右,严重弱化了国家惠农政策应有的效应,不利于农民灾后恢复自救与当前生产,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本地粮食收购的价格为1元/斤,最好的时候为1.5元/斤,价格波动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但还是相对较低。

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田地土质差,粮食产量低

一是天水田、二干田比率大,缺乏水源,只能栽种生育期在110―125天的早熟水稻,这类水稻生长期短,产量不高。二是农业小气候复杂,易发生作物病虫害。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种粮效益下降,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不得不放弃低产贫瘠土地,撂荒率达到了28.9%。

2、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新技术应用系数低

一是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种与示范发挥作用不强。粮油作物生产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总体技术推广应用落后,粮食产量难以提升。二是粮食作物品种优势增产潜力没有充分挖掘。近年来,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外,大豆、红薯、马铃署、花生、荞麦等旱粮基本使用老品种,没有及时提纯复壮,品种严重退化。三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职能弱化,推广力度不大。表现为县级技术部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级农业技术力量工作重心偏移本职业务。

3、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修复,难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排灌,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4、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失

据统计,黔中郡村外出劳动力达该村总人数的49.28%。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这给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与快速发展。尤其在边远山区这种情况特别严重。

5、粮食产品产业化进程缓慢

由于受基础条件、开发资金、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不快,其表现为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实力不足,品质不高,品牌不强,效益低下。大批粮食产品不能就地转化升值,没有粮食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也没发展订单式农业生产。

6、惠农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机构尚不完善,制度建设还不规范,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85%以上的农户只知道国家颁布了“三补贴”政策,对于其他政策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了农民对领导的误解。

7、国际形势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

当前,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许多国家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如香港前段时期米价出现了暴涨,发生了抢购;东盟一些大米出口国开始限制出口;非洲在去年粮食价格大涨70%的基础上,今年又涨30%,一些非洲国家出现了排队甚至抢粮的现象。尽管我国近两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了9%,但中国的粮食价格仍是全世界最低的,这种价格逆差不仅不利于长期的粮食安全,而且不能使中国的农业成为现代产业,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实行的农产品补贴,已使许多国家的农业投资无利可图,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等地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粮价上升必然对发展中国家构成实质性冲击。长远来看,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模经济,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作为一个土地要素密集的产业,其规模经济是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解决粮食问题,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解决农业的规模经济,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因此,必须正视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实现机械化种植、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可行性建议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本文根据国家的发展形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开展宣传动员,提高和巩固粮食生产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宣传模式及宣传媒介,如广播、农业知识宣传栏目、农科所技术人员下田及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新的种粮政策及方法,使农民了解当前政策和措施。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专门的农业知识技术讲座,开设固定的农知咨询台,对农民在种粮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动员广大农民进行粮食生产,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农村耕地面积有限,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植受土地面积影响大。对农村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实行土地承包管理制,把全乡的土地合并后,让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的农户共同耕种、管理,实现不撂荒不抛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种粮大户实行保护及奖励措施,努力稳定种粮大户经营的土地。在条件及土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对粮食种植实行产业化管理,对中低产田实行改造。大力推广桔杆还田技术,全面推广测土配肥技术,提高耕地质量,最终实现扩大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实现粮食的高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种粮科技投入力度。由政府或农科站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技术过硬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把最新科技咨讯及成果带到田间地头,定期开办农业知识技术讲座,成立农业技术人员与种粮农民一对一的帮扶小组,使农业技术人员从根本上了解农民种粮的疑问,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当地的资源联合设点办厂,真正将作物变成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4、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扎实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巩固农业发展基础,提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和村组集体的建设项目,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确保粮食生产不受洪涝与旱灾影响。充分发挥国家以工代赈与扶贫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园田化建设力度,努力巩固农业发展基础。

5、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了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资源的涨价应在政府或相关部门共同作用下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坚决查处乱涨价的行为,在农资质量方面要做到严格把关。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调整最低收购价,使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建立统一集中的市场销售模式,规范市场的运作,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宝森、董振国、房宁:中国政府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Z].新华网,2008-06-13.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8

实施方案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111号)和《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池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的通知》(河政办发〔2021〕15号)精神,为压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稳定全县粮食生产,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自治区和河池市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有关决策部署,把确保全县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耕地应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应种植目标作物、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分品种生产供给方案涉及的地区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减少的原则,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综合采取规划、管控、建设、激励等措施,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二、工作措施

(一)落实耕地保护利用

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并纳入县、乡镇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各乡镇要着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保持我县产销平衡的自给率。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防止无序发展。要对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摸排,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同时摸清存量问题底数,坚持实事求是,分类稳妥处置,不搞“一刀切”。(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林业局、水利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

(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各乡镇要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压实主体责任,细化措施,宣传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和水稻+粮食作物(或油菜、绿肥)轮作试点等政策,千方百计保持辖区内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推进2021年立项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确保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口粮田,确保我县口粮基本自给。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抓好耕地地力保护与质量提升,提升产出能力,实现“藏粮于地”。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禁在主要粮食产地进行污水灌溉。大力推广“水稻+再生稻(或玉米、红薯、大豆、马铃薯)”等种植模式,引导种粮农民因地制宜提高粮食复种面积,稳定玉米种植,增加红薯、大豆、小杂粮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加大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力度,扩大粮食新增面积。不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措施,积极开展农作物自然灾害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生产,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开展撂荒耕地治理专项行动,积极挖掘弃耕撂荒地恢复耕作潜力,有力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南丹生态环境局、城市管理执法局等)

(三)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

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各乡镇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日常监管,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建立健全监测体系,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

(四)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挖塘

严格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落实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根据自治区下达的规划任务,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分解下达全县新一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定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擅自在耕地上种树挖塘、破坏种植条件的,由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按照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稻渔、稻虾、稻蟹等综合立体种养,应当以不破坏永久基本农田为前提,沟坑占比要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标准,不符合的要督促限期整改。(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公安局、林业局等)

(五)规范引导工商资本下乡

各乡镇、各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开展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农地托管、服务、撂荒地复耕、代耕代种代管等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参与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立健全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行为,定期对流转土地的工商企业主体资质、经营能力、土地用途、风险防范等事项进行评估,制定工商资本涉农投资正负面清单,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涉农投资行为。加强流转合同管理,流转期限超过一年的,要签订规范的书面流转合同。强化租赁农地全程监测监管,定期抽查督查,对工商资本违反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的“非粮化”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纠正,立即停止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并将其列入工商资本涉农投资负面清单。(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等)

(六)加强耕地种粮情况监测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综合运用遥感等“3S”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nS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面监测相结合,开展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对耕地种粮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在自治区提供卫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开展粮食作物种植遥感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永久基本农田等基础数据,运用遥感影像、低空无人机、“掌上农业”移动端GiS数据采集系统等技术手段和装备,定期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评价,结合河池市智慧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大数据发展局等)

(七)落实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加大支持政策宣传力度,严格落实到位,保障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不减,调动各级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全面检查核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目标价格(稻谷)补贴等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按照谁经营保护耕地谁获得耕地地力补贴的原则来发放补贴,发挥国家补贴资金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引导种粮者增加种植面积,引导粮食专业合作社、粮食企业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进一步提高经营主体积极性,带动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建立有效管理制度。结合补贴的登记、核实、公式制度等工作环节,加强政策宣传。同时,对于虚报、瞒报、不配合工作的农户可停发一年至三年补贴等措施,保障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将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相关农业资金和项目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加快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粮田。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施稻谷生产者补贴,对符合“桂惠贷”政策要求的粮食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贷款贴息。(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南丹支行、河池银保监局南丹监管组等)

(八)强化粮食产业科技创新

围绕水稻、玉米等粮食产业,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工作,深挖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提高种质资源保护、综合利用水平,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青贮玉米、适合机收玉米、适合机收甘蔗、适合玉米头加工、特色稻米选育等专用及特色新品种选育工作,为农业产业联动发展提供强力高效“良种芯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突破粮食种植、粮食深加工、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进农艺融合,组织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和推广粮食增产增效提质“十大主推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积极开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着力解决水稻机械化播种育插秧、玉米籽粒机收等瓶颈问题,大力推广稻谷烘干机的配备使用,提高本地合作社收割和烘干服务能力,加快制定宜机化技术标准和政策,建设高标准农田,降低土地细碎程度,推动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切实改善通行和作业条件,推广机械化作业技术,降低损失。(牵头单位:县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农业农村局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承担起保障辖区内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努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按照本方案要求搞好自查,摸清底数,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稳妥有序抓好落实,将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村屯、具体地块。县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本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财政局、县委绩效办等)

(二)强化部门联动。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要强化统筹协调,县直其他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把各项措施组织好、落实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强化对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督促检查,加强粮食种植面积抽查核验工作,确保任务落实、工作到位。(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委绩效办、县发展改革局、财政局等)

(三)严格目标考核。在粮食安全责任制年度考核中,突出对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内容的考核,加大考核分值比重,增强考核评价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对落实不力的单位、乡镇进行通报、约谈,并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对落实粮食生产任务不力的单位、乡镇进行通报、约谈,对耕地“非粮化”问题严重的予以问责。(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委绩效办、县自然资源局、财政局等)

(四)强化宣传引导。积极采用多途径做好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宣传,进一步营造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加强典型宣传推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引导种粮主体和农户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林业局等)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9

关键词:粮食;适度规模;土地流转;种植模式;借鉴

201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在上海市首次召开了“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为了学习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北京市财政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和顺义区农村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区县和专家,赴上海市专门考察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其中,上海市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经验值得北京市借鉴。

1.上海市松江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主要做法和成效

上海市松江区从2007年开始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先后出台了《松江区关于鼓励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意见》,制定了《松江区家庭农场服务规范》等文件,鼓励支持本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1.1规范土地流转

1.1.1建立土地流转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将土地先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经过农户申请、村委会审核、公示和签定承包经营协议等程序,再流转给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

1.1.2设定家庭农场经营者准入条件规模种植者必须是本村的农户家庭,常年务农人员至少在2人以上(含2人);年龄男性在25-60周岁,女性在25-55周岁;具备相应的生产经营能力和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完成农业生产活动,不得常年雇佣劳动力,不得转租或转包土地给他人种植。

1.1.3限定土地流转价格土地流转费以每年每667m2不超过250kg稻谷市场价值为基数,不能低于200kg稻谷实物价值。

1.1.4规定土地流转年限目前,松江区家庭农场承包年限最少3年,对生产经营好的家庭农场承包期限延长到5年以上。

1.1.5限定家庭农场土地规模现阶段松江区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控制为5.33-10.00hm2,既不能太小又不能过大,以能达到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为规模标准。

1.1.6建立家庭农场考核和退出机制松江区在家庭农场经营户无转包的情况下,实施家庭农场考核机制,1年考核3次。主要考核内容包括茬口安排、沟清理、秸秆还田、夏熟作物生产管理、水稻生产管理、向区国有粮库交售稻谷等方面。考核不合格的家庭农场必须退出规模种植土地,实行淘汰退出机制。

1.2多种种植模式并举

1.2.1实行上下茬口统一种植模式上茬种植小麦或绿肥,下茬种植水稻,实行1年1茬或2茬作物轮作制度,不得种植其他作物,既保证农田优美景观,又便于发挥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

1.2.2鼓励种养结合和机农结合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目前已发展到50户,每户接受养殖场委托养殖生猪100头,每头可获养殖收入500元。机农结合家庭农场有150户,家庭农场一般都具有基本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能力。

1.3实施规模种植补贴为了保证家庭农场的顺利推进,在原中央和市种粮补贴240元的基础上,对家庭农场再给予每667m2200元规模种植补贴(补贴给规模种植者,低于5.33hm2或高于10.00hm2的种植土地不享受政府种植补贴),从而保证规模种植家庭农场667m2均净收入每年能维持在500-600元,户均年收入在5万-8万元(667m2均纯收益和规模种植补贴总收益分配比例,一般土地承包者为40.0%-50.0%,规模种植者为50.0%-60.0%),规模种植养殖家庭户均收入可达到10万元,达到或超过城市市民户均收入水平,靠规模种植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对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还给予每头猪10元的粪尿还田补贴;对规模种植家庭农场购置农机优先补贴,种植绿肥给予每667m2150元补贴(上海市统一政策),农业保险由区财政全额负担,并给予小额贷款优惠。

1.4规模经营取得明显效果上海市松江区自2007年推进规模种植家庭农场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1.4.1增加了农民收入2011年全区1.13万hm2水稻667m2均产量570kg,667m2产值1664元,增52.8%;667m2均净收入866元,增56.1%,规模种植家庭农场户均纯收入5万-8万元,规模种植养殖家庭农户户均纯收入10万元,接近或达到城市市民户均收入水平。

1.4.2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松江区粮食规模种植户从2007年的4900户减少到2011年的1173户,户均经营面积由2.20hm2,提高到7.65hm2,基本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家庭农场经营比例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78.2%,大大提高了粮食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程度和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粮食生产,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粮价的不断升高,种粮比较效益不断提高,出现了农民抢田种现象,原来不愿种粮的农户争着承包土地,发展规模种植。但原则上不采用竞价的方式确定规模种植者。

1.4.3保护了基本农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松江区发展规模家庭农场以来,改变了过去1/3粮田由外来户不规范种植、掠夺式经营的情况,不仅保护了基本农田数量,而且通过秸秆、猪粪尿还田和绿肥种植等措施,培肥了地力,提高了农田质量,还减少化肥使用量30.0%,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为城市提供了生态景观服务价值,促进了城乡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将粮田作为上海市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设立了10亿kg粮食生产指标,而且将10.67万hm2水稻田作为上海市的生态湿地加以保护和建设,2010年参照北京市生态作物生态补贴制度,建立了农田生态补偿制度,2012年市政府制定并即将上海市农业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划定了农业发展空间和布局,明确了粮田区域和方位及保护措施,计划每667m2投入3500元,将10.67万hm2水稻田打造成高标准粮食生产良田和城市生态景观田。

2005年,上海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适度规模经营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粮食等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9个涉农的松江、闵行、嘉定、宝山等区县已基本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全市2.00hm2以上水稻规模种植面积达7.59万hm2,规模化程度为72.0%。

2.推进北京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2.1科学划定、合理布局、建设保护北京市稀缺耕地资源首都作为特大城市,而且正在建设特色世界城市,农业具有不可替代或缺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为市民提供新鲜、营养、健康和安全优质农产品,而且为城市提供优良生态和优美景观。优质耕地资源既是农业的基础,又是首都发展的生态屏障,更是首都生产性绿色空间和绿色北京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的扩张,北京市优质耕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目前,北京市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约为17.33万hm2,仅占北京市国土面积(164.00万hm2)的10.5%。应树立“农业喂养城市”理念,在平原地区科学划出10.00万hm2永久性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田和生态田,并合理布局,形成首都田林路人、山水城村和谐共荣人文自然景观。积极探索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补偿制度,提高生态作物生态补偿标准,实行冬季越冬作物或绿肥+夏季作物种植模式,实现平原区绿色作物周年覆盖。加大耕地质量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为高标准粮食生产良田和周年绿色覆盖生态景观良田。

2.2逐步推进北京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1年底,北京市粮田面积约为14.00万hm2,占农业用地的80.0%以上,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有43万户,且85.0%是一家一户分散兼业种植,户均种植规模不到0.33hm2,专业化生产程度低,大多数种粮农户靠种粮收入根本无法养家糊口,因此,种粮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严重制约北京市农业生产和现代化水平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一个由不依靠农业收入维持生计的农户组成的产业很难实现现代化,也不可能有竞争力。因此,引导种粮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推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发展专业化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粮食规模种植合作社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参照上海、苏州等地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成功经验,北京市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2.2.1先试点后推行鉴于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涉及农户多,政策性强,需逐步推进,应先在有条件且积极性高的几个种粮大区开展试点,2012、2013年两年市里先从顺义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进。

2.2.2试行规模种植补贴制度上海市松江、江苏省苏州、四川省成都等地区规模种植补贴为200-600元,其确定的补贴依据是原土地承包者和规模种植者都有积极性并都能获得平衡收益。国家粮食补贴+规模种植补贴+种植收益总和的40.0%-50.0%归原土地所有者所有,50.0%-60.0%归规模种植者所有较能被双方接受,也较为合理。北京市目前种粮各种补贴每667m2每年277元,粮田土地流转费一般为1000元,种粮纯收益1000元,按土地承包者每667m2年收益800元,规模种植者每667m2年收益800元计算,需给予规模种植补贴每667m2500元,市区县财政各负担50.0%。规模种植补贴既可补贴给原土地承包者,也可给规模种植者,可用土地租金调节。

农民口粮田土地管理法篇10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标准粮田建设;江苏淮安;淮阴区

中图分类号S158;S1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3-0256-03

1淮阴区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客体,既是自然历史客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耕地地力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理化性状等土壤自然特征,二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三是施肥水平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立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1高产稳产农田数量与现状分析

淮阴区一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面积为7654hm2,该土壤土壤质量高,土层深厚,属高肥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体结构良好,适种范围广,基本无限制因素,在1m深土体内无障碍层次,主要分布在丁集、三树、渔沟、王兴、凌桥等乡镇。全区二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9.4%,面积为38411.67hm2,该类耕地土壤一般较平整,属于中肥型土壤,对作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保水保肥能力一般,土体内一般无障碍层次,基本配套齐全,主要分布在陈集、码头、五里等乡镇。

1.2中低产田土壤的基本情况

三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1%,面积为14302.8hm2,全区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该地土地基本平整,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50cm以下,能灌能排,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稻麦二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80cm以下,保水保肥性尚可,耕性稍差。四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面积为4304.68hm2。该类土地不够平整,农田基础设施一般,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30cm以下,易板结,耕性差,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利用方式为稻麦二熟,地下水位约为60cm,赵集、韩桥、刘老庄、西宋集古寨等乡镇。

2标准粮田建设目的与任务

2.1建设目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土壤地力日趋下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水平降低,总量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1-2]。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这就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量质并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发展粮食生产。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粮食工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从由过去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市”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这一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水稻、小麦都是淮阴区大宗产品和优势产品。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与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可不断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促进全区水稻、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使水稻、小麦生产优势更优,促进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增强优质稻米和面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2.2建设任务

淮阴区系徐淮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在农业部所列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产业带内,又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大区,符合标准粮田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要求。标准粮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紧密,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抗灾能力等。淮阴区标准粮田建设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3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措施

3.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2总体规划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是首批在老张集、古寨、刘老庄等乡镇,建设3333.33hm2标准粮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做到路、桥、涵、闸、站、渠建设配套。全面应用各种建设措施。加强配肥站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在淮阴区土肥站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地力和墒情监测站,做到综合建站,承担项目区土壤和墒情的监测。按133.33hm2为1个单位,建立25个监测点,每年取样测试土壤常规农化性状,指导平衡施肥。以后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在全区建立标准粮田。

3.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3.1地力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高温堆制快速腐熟技术,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37.5t/hm2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采用机械深耕翻埋,综合利用秸秆[5-6],每年还田量达到6.75t/hm2以上。三是深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加厚耕层至20cm。四是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3.3.2监测体系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点,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土肥实验室配备完善。

3.4产业带规划与标准粮田建设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3.5节水灌溉与标准粮田建设

节水灌溉,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用水中能被作物真正利用形成产量的水量是很少的,它的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从水源到田间入口输送过程的渗漏和蒸发中、进入田间后的深层渗漏和田间蒸发中以及从作物根系到形成产量的过程中。前2项损失直接影响水的利用率,后1项损失影响到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把有限的水用到点子上,从而获得最大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即做到节水、增产、高效。

由于粗放灌溉传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宣传力度、投资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设备、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建设的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淮阴区现阶段节水灌溉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单项措施多,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应该有的放矢地与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标准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来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标准粮田建设与节水灌溉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建设标准粮田,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树立样板工程,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合理选择当地最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能获得农业节水、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提出农民群众易掌握、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因此,在规划确定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示范区本身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行为作示范。而农民最认可的东西是能看得见的诸如增产、增收、省地、省工等直观效益,只有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才能把节水灌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很显然,示范区的效益越显著,农民投入节水灌溉的热情就越高,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带动周围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3.6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

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淮阴区是2006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之一。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广泛称赞。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300kg/hm2,增幅为8%;水稻平均增产630kg/hm2,增幅为10%以上;平均节约用肥30kg/hm2;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效6000万元以上。二是促进了施肥结构的优化,化肥利用率得到提高。2006―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淮阴区化学氮肥应用量逐年减少,养分比例进一步调优,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技术成果积累,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测试土壤样品逾6000个,开展肥效试验逾400个,调查农户近1万户,基本确立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3.6.1地力建设纵深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逐步加剧,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耕地生产能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力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力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害化生产和地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益,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平均节约人工和机耕费825元/hm2左右,水稻增产5%~10%,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03个百分点。三是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推进。通过修建田间沟渠,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积极改良土壤,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750kg/hm2以上。

3.6.2肥料管理不断规范。根据《农业法》、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实行了肥料市场准入制度,把肥料登记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区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开展了肥料质量大检查和执法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开展肥料主推产品公告活动,引导农民选购放心肥和安全肥。加强肥料市场监管,肥料质量明显提高。测土配方专用肥得到大面积应用。

3.6.3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尽管化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投入产出率逐年下降。据专家测算,20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kg化肥,可增产粮食15kg,70年代下降到9kg,而90年代只有7kg。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调查,全区平均施用有机肥15.98t/hm2,只有施用标准的1/2,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二是有些地方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或超过边际效应,造成成本增大,效益减少。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破坏,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与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6.4促进了农业“三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三增”,肥料的贡献率达40%以上。据测算,地力提高1个等级,平均增加粮食产量750kg/hm2。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也是大有潜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节约成本,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尤其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更为明显。

3.6.5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实现“四优化、四提高”:一是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全区高产田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调优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施用比例,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农田节水模式,提高农田水利用率。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使田间水分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5%。四是优化土肥公益职能,提高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肥料管理,使市场肥料合格率达到90%;加强体系建设,使土肥队伍得到稳定,工作条件得到保障。

3.6.6工作任务。

(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从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农化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着眼,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2009年在配方肥应用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份额达到60%。强化推广技术创新,由目前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满足农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专家、厂家、商家、农家“四结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其他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规模,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2)努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这是淮阴区继测土配方施肥之后的又一个大项目,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共同构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做好耕地地理监测网点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质量监管工作。继续实施好商品有机肥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3)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要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扎实办好示范样板,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减少秸秆焚烧,积极推广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种植技术,争取始实施绿肥种植补贴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的目的。

(4)切实加强肥料管理。强化区内肥料生产企业的登记工作,重点把好实地考察关、资料审查关和评审核定关,严格肥料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开展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的肥料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证后质量跟踪监管,打击制售假劣肥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春秋两季专用肥料配方的研制,推介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的生产企业和肥料产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购施用优质肥。

(5)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要不断创新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加强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搞好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增强实用性。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服务领域,由常规作物扩大到各种名、特、优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4参考文献

[1]孙承军,王礼焦.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89-291.

[2]刘云,周就猫,宋晓.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49-153.

[3]孟俊杰,蔡世忠.基于aHp的中原地区耕地预警实证研究――以新郑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5.

[4]李晓东,王宇,王刚.阿荣旗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