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十篇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十篇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2:31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1

“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可以用‘6+6+8’概括,‘6’是6大理念,再加一个‘6’是6个原则,‘8’就是8个支柱,即8个制度。”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表示。

6大理念是指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6个原则是指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8个制度是指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总书记强调提高方案质量

《财经国家周刊》:这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什么是由中财办牵头制订,这有什么不同?

杨伟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长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副组长是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和环保部前任部长周生贤,由于周生贤部长已于年初调任全国政协,现在正在办手续,由环保部现任部长陈吉宁接任副组长。为什么由我们牵头做这件事?本来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督促、检查,但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也意味着,有些改革方案的质量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

怎样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这次制订方案由中财办牵头,会同中央和国务院相关12个部门组成一个起草组,经过激烈讨论、辩论,最终形成共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组织架构必定是总体性的框架,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参与,不像单项改革。

这次改革有10个方面的问题整合,可能要触及某些部门的利益和奶酪。让这些部门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刀很难下去,切下去以后恐怕也不一定能切到位。中财办作为专项小组牵头单位,可以协调各个部门之间不同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该切就要切,该整就要整,如果不切、不整合,就不叫改革,叫维持现状。另外,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污水防治,好几个部门管,让谁牵头都不好办。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组成了跨部门小组共同做,有利于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

《财经国家周刊》:请介绍一下总体方案出台的背景?

杨伟民:当前,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国际社会,十分关心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转型问题。我们觉得,增长速度换挡是中国经济向一个更高形态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也是必须要承受的压力。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发展方式就必须转变,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

但是向哪里转,向哪里调,有很多方向,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是转向绿色低碳。可以想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十万亿美元规模这样一个经济体,转向绿色低碳,前景十分广阔,空间十分巨大。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其中一个信心就在这里。

这次推出“1+6”改革组合拳,也是落实去年中美两国元首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的重要战略性举措,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保障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履行承诺,做好节能减排,特别是减少碳排放相关的工作。

经济如何转型,对这方面有明确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依靠法治。总书记还说,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方向非常明确。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2015年年初对改革的总体部署,在中央改革办指导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和中组部、环保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推出了这个“1+6”生态文明改革方面组合拳。

填补体制机制空白

《财经国家周刊》:这次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杨伟民:总的来讲,理念先行、顶层设计、填补空白、整合统一这十六个字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鲜明特点,是中财办在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之上,概括出来的思想方法。

首先是理念先行。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机制当中的雾霾很难消除,最后空气当中的雾霾也很难根除。体制是人设计出来的,改革方案都是人制订出来的,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体制设计的好坏,最后决定着减排减霾这样一些行动的成效。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2

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五大方案,领域涵盖自贸区改革试验、科技创新、司法体制改革。

改革向纵深突进,已经步入“深水区”,势必牵涉利益关系的调整与再分配。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如何在严峻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中,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成为当务之急。

3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魄力将中国带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期。然而,如今利益格局的复杂性已超出最初的制度设计,改革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更加前瞻的顶层设计。

在第十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提出了三个“有利”,即从改革大局出发,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将成为判断新时期改革成败是非的标准。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将是一场全面深化的改革,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格外重要。

在改革时期,领导层更要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在用人导向上,会议提出要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事实上,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来,社会各界便将其视为将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风向标。

从小组第二次会议开始的《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务的研究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等,到第三次会议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与《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乃至此后的《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与《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新一轮改革已经向央企、财税、文化、医疗、司法、农村土地、户籍等领域全面深入。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3

乡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

乡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总结××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县林改办的统一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昭通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关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学习《中共大关县委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村民的积极参与,按期完成了全镇的主体改革工作。达到了产权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利划分明确的改革效果,调动了广大群众及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林区和谐稳定。为了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现将××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镇东接××镇,南靠××镇,西连××镇,北临××乡,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700米,国土面积185.98平方公里,全镇11个村(社区)、75个自然村、185个组。农业户数6994户,农业总人口28485人。有耕地面积20685亩,其中水田5970亩,旱地14715亩。林地总面积112032亩,占国土面积的44.96%。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6471亩,集体林面积105561亩。按林地现状分:有林地65356亩,疏林地3121亩,灌木林19004亩,未成林地22675亩,无林地1876亩。退耕地14474.725亩。全镇共确权面积10.51万亩、14790宗,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9%,面积确权率99%,共涉及9个村,174个村民小组,5445户。实际确权面积中:公益林28107.48亩,占集体林面积的27%,商品林76487.53亩,占集体林面积的73%。实际确权面积中:自留山72392.04亩;均山到户13534.15亩;均股到户18599.93亩;均利到户40.22亩;仍由集体统一管理28.6亩。实际确权面积中均山到户85926.19亩;均山到户率82%。发放林权证5891本5445户。二、主要做法我镇林改工作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做林业工作的中心来抓;贯穿二条主线:即林改工作进度服从质量,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改变三大难:即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二是资金支持到位,三是督查指导到位,四是服务管理到位;狠抓五个早:即早宣传、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一)强化责任,组织领导到位。7月,××镇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大关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镇党委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财政、林业、民政、扶贫、农技、水管、国土、综治、统计、信用社等负责人和各村总支书记任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林改办,组建了业务技术组、纠纷调处组、综合文秘组、后勤保障组、档案管理组、监督督察组等六个具体业务工作组,抽调了23名业务技术骨干负责具体工作。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强势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也相继成立了由村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副支书、副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也推选了3—5名有威望、群众信服,公道正派的党员、人大代表、群众组成林改实施小组,负责配合驻村林改工作组实施该组的林改工作。(二)宣传发动,培训引导到位。林改工作启动以来,全镇上下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书写宣传标语、发放致林农公开信、出黑板报、办林改宣传专栏等形式,切实把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每一个农户,做到了家喻户晓。通过舆论先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林改政策深入人心,林农参与林改革、支持林改的积极性高涨,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更加规范,政策理解执行到位,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镇村两级利用各种会议、专题培训加强对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知识、政策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全镇共发放林改宣传资料6994册、书写林改宣传标语96条、编辑简报板报46期,召开各类会议420场次,专题培训2场次,237人次。

 

三)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到位。镇、村、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是林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此次林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摸清林业“三定”时期山林权属的基本情况和乡村集体林场、自留山、责任山面积和四至界线。为此,镇村干部职工爬山涉水,日晒雨淋,深入田间地块,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大量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认真分析山情、林情、社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切实开展方案制定工作。方案草拟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遵照法定程序,坚持两个2/3,即必须有2/3的农户参加,必须有到会2/3的村民讨论通过后,才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改革方案的合法性,保障群众利益。全镇共制定了乡级实施方案1个、村级实施方案9个、村民小组实施方案174个。(四)依法依规,纠纷调处到位。主体改革期间,各类林权林界纠纷相继涌现出来,镇、村、组始终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的原则和“三个不出”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是采取“查、访、看、比、议”的方法进行调处,避免主观武断、行政手段的方式解决林权林界纠纷和争议;二是采取“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顺序,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法规与情感并举。对借纠纷滋事的个别村民,认真向其宣讲有关林改的政策法规,施以法律的威慑力,对一时想不通而钻牛角尖的群众,耐心讲解调解的理由和依据,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四是层层负责,集中力量攻难点。对比较复杂的纠纷,采取“四定”的办法,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调处方案,积极稳妥,依法依规进行调处。五是强化纠纷调处档案的创建与收集,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反映纠纷调处的情况。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林权纠纷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全镇共排查林权林界纠纷14起,调结14起,调处率100%。排查林权林界争议262起,化解262起,化解率100%。(五)严肃纪律,技术规范到位。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给群众一本保障利益的放心证,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证,严格遵照法定程序,认真把握好林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我镇林改工作的质量。一是镇驻村工作组必须按时按质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对全体林改工作队员实行问责制,明确奖惩。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勘测定界精准、信息填写准确、确保“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勘测质量实行终生负责制。三是外业勘测时,必须组织林权当事人、相邻接界人对每一宗地进行实地勘界确权。四是强调均山到户,无论是自留山、责任山,还是统管山,都不能误导林农联户确权,搞联户发证。确实需要的,全体村民讨论决定。五是加强技术研究,做好传统技术与现代软件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集体山林产权的全面明晰,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六)加强管理,后勤保障到位。为确保按时按质地完成全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镇党委、政府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实行“行政与技术双项责任承包”。把行政工作和技术工作分别量化,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分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行政人员以完成前期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纠纷调处等的工作量兑现差旅补助;技术员以完成的宗地数量、面积和质量兑现差旅补助。这样,有效地调动了林改工作队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在后勤保障方面,镇、村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始终注重相关行政资源的调动与整合,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全镇累计投入林改资金19万元。今后还将继续加大投入,确保整改工作和配套改革的顺利完成。(七)确保质量,档案管理到位。自林改启动以来,我镇把建立高标准的林改档案作为重点,贯穿林改工作的全过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林改的档案建立工作。在林改工作的建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培训、统一规范报表、统一整理档案、统一档案盒柜、统一档案标准,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认识到位、政策把关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督查指导到位,确保档案质量。全镇林改档案按照文书类、林权类、纠纷调处类、电子声像类分别收集整理汇总,装订成卷。档案盒、卷宗分类、件号等按档案局的统一标准填制。档案实行专柜、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借阅等制度。全镇共建立档案369盒6967件。其中:文书类13盒1176件;林权类355盒5777件;纠纷类1盒14件;电子声像类1盒4件。(八)吃透政策,深化改革到位。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我镇各级干部职工在吃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基础上,准确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程序步骤,全面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规,成为林改工作的“明白人”,发挥林改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和要求,全面提高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应改尽改”,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彻底到位,不留尾巴。三、取得的成效通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我镇顺利地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激发了林农的积极性。通过林改把所有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明晰到户,激发了林农“护林、爱林、造林”的积极性,营造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管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种好自己的树”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二)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主体改革期间,广大干部职工、林业技术员和基层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家庭和生活的重重困难,一心一意谋林改,专心致志搞林改,增长了才干,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锻炼的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三)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林改期间统一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传统的识图,绘图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完善了林地承包合同、村规民约,有效地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四)促进了林区的和谐。林改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纠纷妥善处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林区和谐。(五)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来,全镇共发展核桃3000亩,竹子800亩。(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权信息档案。主体改革期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痕迹资料,档案材料,均按各级的有关要求进行了建档,为今后的林业发展和数字化林业建设奠定了基础。5月,我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顺利通过县级验收。6月,又通过了市级抽验,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四、存在的困难虽然我们在前期的林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肯,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林改工作经费紧张。我镇财政十分困难,林地破碎、类型复杂,林改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所未有。林改启动以来,尽管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林改经费,但与林改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加之整改完善工作还将持续,配套改革即将启动,林改经费尤显紧张。(二)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林改后,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很高,但林业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我镇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核桃、竹子等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小、质量不高,管理粗放,资源培育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生态旅游还形不成气候,缺乏活力。(三)配套改革任重而道远。完成主体改革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的担子不会减轻,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还在等着我们。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到底,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经营主体的处置权还未真正落实,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还不规范,公益林补偿制度还未建立,农民林业合作组织还有待研究和发展。四、下步工作打算(一)掀起林业产业建设高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政策扶持的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结合我镇培育壮大优势农业产业。突出核桃、竹子两个重点,做好核桃产业、竹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黄连河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培植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业。(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规范股份合作,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与使用,完善林业保护体系,规范林业专业协会的组建与运作,完善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拓展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三)多渠道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按照《森林法》和《××省森林条例》的规定,认真落实《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开展生态公益林限制性利用试点,提高生态林自我补偿能力。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4

一、基本情况

镇东接镇,南靠镇,西连镇,北临乡,最高海拔2324米,最低海拔700米,国土面积185.98平方公里,全镇11个村(社区)、75个自然村、185个组。农业户数6994户,农业总人口28485人。有耕地面积20685亩,其中水田5970亩,旱地14715亩。林地总面积112032亩,占国土面积的44.96%。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6471亩,集体林面积105561亩。按林地现状分:有林地65356亩,疏林地3121亩,灌木林19004亩,未成林地22675亩,无林地1876亩。退耕地14474.725亩。

全镇共确权面积10.51万亩、14790宗,占集体林总面积的99%,面积确权率99%,共涉及9个村,174个村民小组,5445户。实际确权面积中:公益林28107.48亩,占集体林面积的27%,商品林76487.53亩,占集体林面积的73%。实际确权面积中:自留山72392.04亩;均山到户13534.15亩;均股到户18599.93亩;均利到户40.22亩;仍由集体统一管理28.6亩。实际确权面积中均山到户85926.19亩;均山到户率82%。发放林权证5891本5445户。

二、主要做法

我镇林改工作主要特点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做林业工作的中心来抓;贯穿二条主线:即林改工作进度服从质量,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改变三大难:即造林难、护林难、防火难;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二是资金支持到位,三是督查指导到位,四是服务管理到位;狠抓五个早:即早宣传、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

(一)强化责任,组织领导到位。7月,镇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大关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镇党委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副书记、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财政、林业、民政、扶贫、农技、水管、国土、综治、统计、信用社等负责人和各村总支书记任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林改办,组建了业务技术组、纠纷调处组、综合文秘组、后勤保障组、档案管理组、监督督察组等六个具体业务工作组,抽调了23名业务技术骨干负责具体工作。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强势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也相继成立了由村总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副支书、副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本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也推选了3—5名有威望、群众信服,公道正派的党员、人大代表、群众组成林改实施小组,负责配合驻村林改工作组实施该组的林改工作。

(二)宣传发动,培训引导到位。林改工作启动以来,全镇上下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书写宣传标语、发放致林农公开信、出黑板报、办林改宣传专栏等形式,切实把改革的目的、意义、做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每一个农户,做到了家喻户晓。通过舆论先行,深入广泛的宣传,林改政策深入人心,林农参与林改革、支持林改的积极性高涨,为顺利推进林改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更加规范,政策理解执行到位,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镇村两级利用各种会议、专题培训加强对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知识、政策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林改工作队员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全镇共发放林改宣传资料6994册、书写林改宣传标语96条、编辑简报板报46期,召开各类会议420场次,专题培训2场次,237人次。

(三)调查摸底,方案制定到位。镇、村、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是林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此次林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摸清林业“三定”时期山林权属的基本情况和乡村集体林场、自留山、责任山面积和四至界线。为此,镇村干部职工爬山涉水,日晒雨淋,深入田间地块,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大量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认真分析山情、林情、社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切实开展方案制定工作。方案草拟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遵照法定程序,坚持两个2/3,即必须有2/3的农户参加,必须有到会2/3的村民讨论通过后,才按照方案组织实施,确保改革方案的合法性,保障群众利益。全镇共制定了乡级实施方案1个、村级实施方案9个、村民小组实施方案174个。

(四)依法依规,纠纷调处到位。主体改革期间,各类林权林界纠纷相继涌现出来,镇、村、组始终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的原则和“三个不出”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是采取“查、访、看、比、议”的方法进行调处,避免主观武断、行政手段的方式解决林权林界纠纷和争议;二是采取“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顺序,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法规与情感并举。对借纠纷滋事的个别村民,认真向其宣讲有关林改的政策法规,施以法律的威慑力,对一时想不通而钻牛角尖的群众,耐心讲解调解的理由和依据,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四是层层负责,集中力量攻难点。对比较复杂的纠纷,采取“四定”的办法,即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调处方案,积极稳妥,依法依规进行调处。五是强化纠纷调处档案的创建与收集,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反映纠纷调处的情况。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林权纠纷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全镇共排查林权林界纠纷14起,调结14起,调处率100%。排查林权林界争议262起,化解262起,化解率100%。

(五)严肃纪律,技术规范到位。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给群众一本保障利益的放心证,一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证,严格遵照法定程序,认真把握好林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我镇林改工作的质量。一是镇驻村工作组必须按时按质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对全体林改工作队员实行问责制,明确奖惩。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勘测定界精准、信息填写准确、确保“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勘测质量实行终生负责制。三是外业勘测时,必须组织林权当事人、相邻接界人对每一宗地进行实地勘界确权。四是强调均山到户,无论是自留山、责任山,还是统管山,都不能误导林农联户确权,搞联户发证。确实需要的,全体村民讨论决定。五是加强技术研究,做好传统技术与现代软件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集体山林产权的全面明晰,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六)加强管理,后勤保障到位。为确保按时按质地完成全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任务,镇党委、政府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实行“行政与技术双项责任承包”。把行政工作和技术工作分别量化,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人,分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行政人员以完成前期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纠纷调处等的工作量兑现差旅补助;技术员以完成的宗地数量、面积和质量兑现差旅补助。这样,有效地调动了林改工作队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在后勤保障方面,镇、村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始终注重相关行政资源的调动与整合,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全镇累计投入林改资金19万元。今后还将继续加大投入,确保整改工作和配套改革的顺利完成。

(七)确保质量,档案管理到位。自林改启动以来,我镇把建立高标准的林改档案作为重点,贯穿林改工作的全过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林改的档案建立工作。在林改工作的建档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培训、统一规范报表、统一整理档案、统一档案盒柜、统一档案标准,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认识到位、政策把关到位、措施落实到位、督查指导到位,确保档案质量。全镇林改档案按照文书类、林权类、纠纷调处类、电子声像类分别收集整理汇总,装订成卷。档案盒、卷宗分类、件号等按档案局的统一标准填制。档案实行专柜、专人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借阅等制度。全镇共建立档案369盒6967件。其中:文书类13盒1176件;林权类355盒5777件;纠纷类1盒14件;电子声像类1盒4件。

(八)吃透政策,深化改革到位。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我镇各级干部职工在吃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基础上,准确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和程序步骤,全面掌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规,成为林改工作的“明白人”,发挥林改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和要求,全面提高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应改尽改”,确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彻底到位,不留尾巴。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我镇顺利地完成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激发了林农的积极性。通过林改把所有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明晰到户,激发了林农“护林、爱林、造林”的积极性,营造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管好自己的山、守好自家的林、种好自己的树”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

(二)锻炼了一批干部队伍。主体改革期间,广大干部职工、林业技术员和基层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家庭和生活的重重困难,一心一意谋林改,专心致志搞林改,增长了才干,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锻炼的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三)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林改期间统一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与传统的识图,绘图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完善了林地承包合同、村规民约,有效地提升了林业的管理水平。

(四)促进了林区的和谐。林改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纠纷妥善处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效地促进了林区和谐。

(五)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来,全镇共发展核桃3000亩,竹子800亩。

(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权信息档案。主体改革期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痕迹资料,档案材料,均按各级的有关要求进行了建档,为今后的林业发展和数字化林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5月,我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顺利通过县级验收。6月,又通过了市级抽验,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

四、存在的困难

虽然我们在前期的林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肯,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林改工作经费紧张。我镇财政十分困难,林地破碎、类型复杂,林改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前所未有。林改启动以来,尽管我们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集林改经费,但与林改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加之整改完善工作还将持续,配套改革即将启动,林改经费尤显紧张。

(二)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林改后,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很高,但林业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我镇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核桃、竹子等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小、质量不高,管理粗放,资源培育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生态旅游还形不成气候,缺乏活力。

(三)配套改革任重而道远。完成主体改革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的担子不会减轻,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还在等着我们。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到底,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经营主体的处置权还未真正落实,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还不规范,公益林补偿制度还未建立,农民林业合作组织还有待研究和发展。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掀起林业产业建设高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政策扶持的机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结合我镇培育壮大优势农业产业。突出核桃、竹子两个重点,做好核桃产业、竹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黄连河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培植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业。

(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规范股份合作,规范林地使用费收取与使用,完善林业保护体系,规范林业专业协会的组建与运作,完善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拓展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5

经请示市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水务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水利局长会议、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体会议部署,总结2016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2017年各项水利工作。上面,市局几位领导就各自分管的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同意,请大家下去后对照工作要求认真抓好落实。王林组长对过去一年全市水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给予了中肯评价,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抓好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讲得很全面、很具体,大家要深刻领会、对标看齐,着力抓好今年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16年水利工作成效明显,“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水务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现了“十三五”水利工作的良好开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成效:一是狠抓项目争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计划任务。全市落实各类水利建设项目投资12.85亿元,完成投资12亿元,连续三年水利投资超过10亿元。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红山湾水库等水源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黑河xx城区段生态治理等重点水利项目有序实施,按计划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二是狠抓试点推进,水权水价改革逐步深化。全市六县区水价改革方案均通过县区政府批复实施,顺利完成了农业水价改革目标任务,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有效,高台、民乐、甘州三个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县(区)在全省水利局长会议上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市局和山丹、高台县局被评为全省水利工作先进单位。开展了水权确权登记工作,出台了《xx市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并经市政府下发实施。三是狠抓节点推进,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创建工作。认真落实省政府批复的《xx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对照工作节点要求,切实推进防洪抗旱、水资源安全保障、城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文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五大体系”建设,编制完成了智慧水务建设规划;通过政府贷款融资、争取国家投资等形式,实施了黑河xx城区段治理、河道疏浚整治等水生态工程,进一步夯实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条件。四是狠抓试验示范,持续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依托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在各灌区全面推广滴灌、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选择试点推行精准化灌溉试验示范,当年新增高效节水面积29.7万亩,全市发展高效节水面积达到x万亩,取得较好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选择x家学校、企业、单位、小区开展城市节水创建活动,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公众节水意识,有8家单位命名为全市节水型先进单位。五是狠抓指导监管,水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报请市政府出台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公共管网范围内自备水源井关闭方案》等加强地下水管理的配套制度,并强化督查监管,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强地下水计量设施建设,强化管控,全市地下水井智能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x%,关闭自备水源井x眼。认真落实《xx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由市政府了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公告,建立用水监控名录,全面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六是狠抓管理调度,灌溉调水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完成春灌面积x万亩、夏灌x万亩、秋灌x万亩、冬灌x万亩,均超计划完成灌溉任务。上年度黑河莺落峡来水x亿m3,正义峡下泄水量x亿m3,是历年来向下游调水最多的一年,圆满完成了年度调度任务。七是狠抓执法监督,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市县区协调配合,认真开展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河道采砂等执法监督工作,及时协调处理水事纠纷或市上交办案件,维护了良好的取用水秩序。逐级落实防汛目标责任,严格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着力开展隐患排查、防汛大检查,落实防汛措施,确保了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安全度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质量振兴工作目标责任制,先后多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全年未发生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在全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工作考核中,我市被评为“优秀”等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等现代化治理体系仍需健全;水务部门在履行行业监管职责、规范项目审批等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特别在全面履行环保工作职责上,存在学习环保法律法规不深入,掌握国家和省上的环保政策精神不及时,对承担职责的理解上有一定偏差;水利改革的统筹性和协调性不够,水价综合改革实际工作进展不平衡。对工作中的这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我们要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二、认真贯彻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切实做好2017年各项水利工作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市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全省水利局长会议、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以实施“6363”水利保障行动为重点,着力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水资源治理体系,统筹推进水利综合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主要目标是:力争落实各类水利建设投资10亿元以上,解决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达标率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之内,建立市、县、乡三级河长体系,按计划完成灌溉调水任务,抗旱防汛、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防范监管有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管水治水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水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摆在八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纳入九大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对水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给予很高期望,并对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水利改革等提出明确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及时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管水治水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一要深入学习领会治水新方针。当前,中央治水工作思路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次就水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部署,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去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新的创新举措,在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安排部署。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调整对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准确把握宏观大局,深入分析、及时掌握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精神,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赋予水利工作的新内涵、新任务和新要求,结合我市水利工作的客观实际,转变思路,主动作为,提高准确执行政策方针的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要强化水利业务政策学习培训。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工作更加重视,自2011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来,仅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就相继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严格水资源管理、水价综合改革、水利投融资改革等方面的相关的意见、通知、方案10多项。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主动学习政策、领会政策精神,更好地指导我们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近期,市局已制定了全年学习培训计划,将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水利环保法规、行业规程、专业知识培训等作为重点,采取邀请专家辅导培训、走出去考察等形式,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各县区也要切实抓好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

三要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和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批示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过程,进一步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系统学习、原原本本学习,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高度,自觉用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真正做到入脑入行,在思想灵魂深处和实际行动上落地生根。

(二)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批示精神,对于树牢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理念,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意识,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到位、行动对标看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水务部门来讲,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工作思路,牢记主责主业,敢于担当负责,全力以赴抓好涉水生态治理工作。

1.着力抓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2015年9月环保部约谈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后,特别是2016年12月中央环保大督察和央视曝光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以来,水务部门围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水资源监督管理等问题整改,在现场核查、巡查整改、驻点监控、资料整编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总体上,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是满意的。就下一步工作来讲,市委、市政府有明确的整改要求,相关县区和市局有关科室要按照市上印发的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1+7”行动方案和《xx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实施细则(试行)》确定职责任务,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央视曝光问题进行彻底排查整改。一方面要落实定期巡查、驻点监控制度,督促水电站管理单位加强生态流量日常记录,做好水情上报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电站生态流量下泄计量设施建设进度,必须在5月30日前完成计量设施安装,实现“电子眼”监控水电站生态流量全覆盖。市上从山水林田湖项目中安排3800万元用于实施水生态监控保护信息化系统工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各县区要安排专门的工作力量配合抓好此项工作,争取在市政府确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安装调试工作。

2.积极做好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整治。按照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反馈问题,xx黑河湿地保护区内涉及河道采砂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人类活动设施点共36处,其中:采砂点7处,水利设施29处。根据中央环保大督察整改工作要求,市县区水务部门和国土部门对湿地保护区内7处采砂场进行取缔关闭。关停取缔的采砂料场按要求抚平沙坑,清除了废料和成品料,恢复了河道原貌。保护区内29处库塘、渠首、水闸、管理房等水利设施,甘州区1处、临泽县9处、高台县19处,均始建于湿地保护区成立前。近期,市上统一组织开展了一次全面核查整治,29处水利设施点均属今后加强监管范围。按照市政府确定的4月30日完成整改的时间节点要求,下一步怎么加强监管,相关县区要拿出具体方案,建立领导挂项包干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大监督力度,定期开展巡查。特别是高台县常丰人饮站、罗城水管所等4处水利设施位于核心区,尽管属历史遗留问题,但今后退出是大趋势,必须提前着手开展相关工作。另外,山丹、民乐、肃南三县的河道采砂问题也要加快整治步伐,严格按照省水利厅和市上整改要求,限时整改。

3.扎实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核心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去年年底环保大督察反馈的问题来看,我们的水资源管理工作特别是地下水监管和超采区的治理方面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要切实引起警觉并尽快研究解决。下一步,要对照水利部等9部委印发的《“十三五”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将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作为今后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加强水功能区监管,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倒逼机制。同时,要全面落实全民节水行动计划,推进农业节水增产、工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等十大行动,以县域为单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今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验收年,各县区和市局相关科室要及早着手,做好指标测算、资料整编、示范点经验总结等准备工作,迎接水利部、省政府的验收。

4.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治水思路的一项重大创新和转变。水务部门作为河湖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为契机,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扎实做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近期,水利部、环保部已下发了《实施意见》,省水利厅提出,河西地区要在2017年底出台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全面建立“河长制”。市局已组建了河长制领导机构,启动了工作方案编制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工作方案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的要求,抓紧制定本县区工作方案,细化、实化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形式、监督考核、保障措施等内容,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阶段性目标,由县区党委或政府印发实施。当前,要尽快确定河湖分级名录,在水利普查基础上,进一步摸清辖区内河流湖泊现状,根据河湖自然属性、跨行政区域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等,抓紧提出由市、县、乡级领导分级担任河长的河湖名录。同时,要积极探索灌溉渠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渠长制”,把干、支、斗渠责任进一步细化明确。

(三)夯实项目前期,坚持不懈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市县区水务部门要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立足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积极挖掘申报项目,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按照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方式,压茬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实施步伐。

1.全力以赴抓好山水林田湖项目落地实施。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系统谋划,整体保护”。正因为有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重视,我们的山水林田湖项目才能够获批。目前省上已经正式下文,10亿元的山水林田湖中央资金已经到位,未来三年省级财政要再整合10亿元支持xx的祁连山生态保护,要求市县两级财政未来三年整合10个亿用于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可以说,祁连山的生态恢复重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赢来了历史性机遇。3月4日通过专家评审的祁连山山水林田湖项目调整优化方案中,确定了13个方面50多个项目,黑河城区段生态治理二期工程、水生态监控保护信息化系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涉水项目已纳入今年的计划盘子。各县区、市局相关科室要加快前期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同时要认真开展项目论证,积极挖掘项目,争取更多的水生态保护项目纳入到山水林田湖项目规划盘子。

2.争取黑河流域综合规划年内获批。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将继续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适度超前、结构优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将重点节水设施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列为重大工程项目储备,为今后申报项目提供了规划依据。市第四次党代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作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项目,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规划。我们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黄委会、水利部汇报衔接,争取年内规划通过国家有关部委审批。

3.持之以恒抓好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申报实施。去年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和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行动方案》,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投资达3200亿元,计划到“十三五”末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任务。根据省水利厅上报水利部的调整方案,我市除位于祁连山保护区内的海潮坝、柳家坝水库2个项目未被采纳外,其他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等上报的项目均纳入到全省的计划。各县区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完善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方式,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争取及早立项实施。要继续推进“6363”水利保障行动,做好重点水源工程立项工作,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按照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把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作为水利扶贫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沿山贫困县、民族地区水利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倾斜。

(四)深化改革创新,建立行业良性发展机制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得到了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要下决心深入总结和复制推广。今后的改革工作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力求实效。

1.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壮大市县两级水利融资平台,通过ppp等多种融资模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各项水利工程建设。要积极支持市水投公司做好发债、ppp合作等工作,为黑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后续项目建设提供支撑。要借鉴山丹、高台两县与省水投公司合作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县级水利融资平台,盘活水利资产资源,解决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水生态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2.深入推进农田水利改革。按照省政府和市政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全面完成农业水价改革的基础上,要探索建立累进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建立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开展水权确权登记,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确保到2019年全面完成水权改革任务。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所产权,落实运行管护责任。

3.积极开展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大力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和代建制,着力解决项目前期工作周期长、设计施工脱节以及基层水利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施工队伍的监管,有效防范劳务纠纷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规范水利建设秩序。

(五)严格执纪执法,坚决守住依法管水底线

1.认真履行水行zd执法监管职责。围绕水资源管理的严肃性、科学性,严格“三条红线”控制,重点强化地下水的管理,加快取水计量设施建设步伐,压缩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严守地下水水量水位控制红线。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强化执法监督,坚决查处打击违规超采、违法打井等行为,维护良好的取用水秩序。严肃查处涉河违法行为,坚持开展河道专项执法活动,坚决清理整治非法采砂、围垦、排污、侵占河道岸线等活动,保障河流生态环境和行洪安全。

2.高度重视抗旱防汛工作。通过开展祁连山环保问题整治,全市已建成运行的水电站全面落实了生态基流,特别是黑河干流生态流量始终保持在5立方米/秒以上,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至少4000万立方米的水量流失,势必对春灌工作造成极大压力,加之立春以来降水偏少,旱情潜在形势十分严峻。各县区绝不能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要认真落实各类抗旱措施,严格配水计划,做好人畜饮水安全保障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灌溉。同时,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确保水库和重点水利设施安全度汛。

3.切实抓好水利安全生产。当前,水利建设任务越来越重,随之而来的安全生产不确定性因素增高。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管行业要管安全,管业务要管安全,管生产经营要管安全”,层层传导压力,人人落实责任,切实把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的制度落到实处。要坚持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相结合,关口前移,做到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安全相协调。针对水利行业生产建设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安全检查、巡查,发现隐患和问题要立即整改,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六)强化责任担当,持续夯实各项工作基础

这次会议,我们对2017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可以说,工作目标已经明确,内容举措已经确定。各县区水务局和市局各单位要把各项重点工作项目化、清单化,逐项明确责任领导、逐级靠实责任单位,层层传导工作压力,确保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要紧紧围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形成推动落实的“施工图”和“进度表”。要积极主动作为,强化担当意识,真正谋实策、办实事、求实效,在实践中增强能力才干,坚决克服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现象,努力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明察暗访督查年”,市委、市政府和省水利厅均制定了“明察暗访督查年”活动实施方案,市局正在着手制定工作方案。下一步,要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制度,使督查通报成为一种常态。市局将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县区水务局和局属各单位落实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党风廉洁建设等工作任务情况进行下沉督查,对工作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措施乏力、进展缓慢等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要及时通报曝光,同时启动问责程序。

三、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新要求,压实夯牢全市水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中央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形成了完善的从严管党治党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各级党组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正确履行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对标看齐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和行动指南。今年1月,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召开,发表重要讲话。随后省上召开了省纪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上召开了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会。同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也先后召开了2017年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对水利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作出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建设处于高峰期,在建项目多、资金量大、廉政风险高。越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越要提高警惕,保持清醒头脑,把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要求贯穿于水利改革发展全过程。

第一,严格对标看齐,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全市水务系统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及中纪委、省纪委和市纪委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四种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党章》《条例》《准则》等党纪党规的学习贯穿廉洁教育始终,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厚植理想信念,增强遵章守纪守法意识,让党员干部明白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自觉做到心中有底线,脚下有红线,切实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营造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良好氛围。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要严格落实省委“3783”主体责任体系,对照“866”衡量标尺和“111”督查细则,以及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八项工作要求”,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坚持把管党治党与水利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着力落实组织领导之责、学习教育之责、监督管理之责。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区水务局主要负责同志,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带头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抓业务必须抓廉政”的行业监管要求,加强对县区水务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的指导,在对水利业务工作部署检查的同时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同频共振、共向发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合力。今天会后,市局与各县区水务局要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县区水务局也要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周密安排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承诺书和廉政合同,层层传导压力,形成抓主体责任落实的工作合力。

第三,坚持关口前移,从严从紧监督管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严”字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关口前移,防微杜渐。要坚持问题导向,高度重视中央环保督查以及历次审计、稽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要将整改摆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来看待,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整改到位。监督责任不仅仅是纪检组的事,首先是各级党委(党组)份内责任,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监督,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要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着力构建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招标投标、质量监控、安全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积极推行健全“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堵塞制度漏洞。

第四,抓住关键环节,强化廉政风险防控。要认真对照党纪法规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强化项目审批、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审批程序合规、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狠抓《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范廉政风险的实施意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工作的意见》等制度的落实,将水务系统领导干部不准插手干预招投标和水利工程劳务施工、不准违规发放水利项目审查和验收咨询费“三不准”作为纪律红线,落实项目劳务施工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子女回避制度。市纪委四届二次全会特别提到,要把去年全市第二轮巡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今年巡察整改工作的重点抓在手上,对巡察水务和人社系统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彻底整改。各县区水务局、市局相关领导和科室要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按照“问题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的要求,切实把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到水利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确保工作不出问题。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6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24-02

一、前言

“农业生态学”(生态学)一词是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字logs(研究)和oikos(房屋、住所)构成,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rnstHeinrichHaeckel)初次把农业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与有害关系[1],从此便揭开了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序幕。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近年来,农业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1]。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农业生态学理论的发展[2]。从宏观层次上讲,现代农业生态学正从已往的宏观农业生物学层面逐步深入到“三农”的社会学层面,研究水平从以往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逐步发展到人们普遍关心作为全球食物生产、分布和消费网络的食物系统(foodsystem),即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能物流形成与运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政策法规对食物系统的调控作用[3]。

二、现存主要教学问题归纳与分析

目前《农业生态学》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现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尚无材,内容较松散,授课内容因人而异,差异较大,而我校现使用的教学大纲已沿用多年,随着学科发展已不能适应目前学生培养的需求。

2.多媒体课件较单调,有待于补充教学素材制作成内容丰富、系统、图片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

3.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对单纯理论的教学兴趣不浓。

4.缺乏新颖的前沿的科教片、系列讲座等教学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5.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及运用能力较差。

三、教学改革内容

鉴于上述现状,本文从“学习知识、实战演练、消化知识”3个层次设计教学环节,拟采用启发互动式、自主学习、课后辅导、分组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到真正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教师讲授为主,教师采用穿插小案例、学生讨论、课堂提问、布置复习思考题等方式讲解章节重点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自己理解讲解自主学习的相关内容。

3.实地考察或观看典型案例记录片,理论联系实际。

4.重点章节实地演练,通过模拟项目可行性评审会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巩固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

5.进行考核时段、考核内容、改革方式的改革。

四、教学改革方式

(一)建设方法

本文从“学习知识、实战演练、消化知识”3个层次设计教学环节,拟采用启发互动式、自主学习、课后辅导、分组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建设手段及方案

1.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相关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生源特征,关注点,认知风格。

2.教师讲解章节重点内容。教师在讲授章节重点内容时,可采用穿插小案例(部分案例可通过视频展示,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讲座)、学生讨论、课堂提问、布置复习思考题与任务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相关理论知识及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书籍名单及期刊库网址,要求学生查阅资料,阅读学习相关知识及处理方法(如生态农业规划方法),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理解讲解查阅的相关内容。

4.参观或观看典型农业生态园区纪录片。根据课程内容需求,带领学生参观或观看乌鲁木齐及周边典型农业生态园建设纪录片,增强学生对生态农业的感官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5.模拟项目可行性评审会。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课堂讲解、学生自学、项目评审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一章为例,教师讲解1―2个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典型案例,学生围绕自己家乡现状和特点,进行生态农业规划和设计。将全班学生分成8―10组,每组择1名方案设计较完善者参与答辩,其他组员参与完善方案工作。设计方案中需包含以下内容:(1)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环境质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2)提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3)提出生态农业建设的优势与潜力。(4)总体规划目标:提出总体建设要达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体系,而且提出分年度完成的至少10个指标。(5)生态农业分区规划: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区规划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6)实施建设规划的战略对策。聘请相关教师作为评委,各组并以ppt形式进行15分钟阐述,教师对拟立项项目进行评审,并排出优先序。

6.考核改革。(1)考核r段:课堂训练考核、课后作业考核、期末考核;(2)考核内容:专业知识点考核、实操考核、考勤考核;(3)考核方式:笔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考勤:5%;课堂提问:5%;竞赛专题(包括讲课、专题讲座、模拟项目评审会等):35%;作业:5%)。其中模拟项目评审会评分方式为:a小组得分:评审小组评分;B个人得分:组长评分;C个人最终成绩:小组得分60%+个人得分40%。

五、结语

《农业生态学》课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授课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自发轻松的掌握该课程要求的各项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相学法”的显著特点。即“以理论联系实践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生产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最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农业生态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为今后实践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李凤民,林文雄,等.农业生态系统研究[m].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2011C2012.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6C84

[2]杨曙辉,宋天庆.作物(品种)布局单一化趋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22(5):1-10.

[3]林文雄,陈婷,周明明.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m].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3):253-264.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7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由于员工身份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因此,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国有企业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加快建设高素质经营队伍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更是激发企业生机与活力的必然途径。作为国家垄断的烟草行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人员激励相对较弱、用人较死、分配平均主义等问题。如何在兼顾公平和效率,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有效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是企业决策者面对的一个难题。洛阳卷烟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标准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要求,以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进行了改革探索实践。

一、顺应形势,推进发展,明确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向

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理顺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人员动态管理机制,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烟草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总体要求,就行业用工分配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目标和主要内容制定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系统规划。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明确要求要坚持“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原则,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做好方案,认真实施,确保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成功。洛阳卷烟厂根据国家局和公司关于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广泛调研、充分酝酿基础上,明确改革方向,积极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

二、深入学习,充分调研,科学制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企业领导班子对此工作始终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认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深入学习行业和企业有关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并认真实践“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发展、早改早受益”的精神内涵,增强员工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本着“多沟通、多汇报、多协调”的原则,主动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沟通汇报工作,坚持做到责任分工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前期,企业领导班子多次召开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专题会议,统一思想,分析问题,明确任务,研究对策,确保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保质如期完成。为让职工充分认识到改革的意义,积极动用各种宣传手段,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及时宣传到每个职工。编印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宣传材料,对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要点、原则、步骤、关键环节等知识进行逐级培训,使大家认识到改革既不是涨工资也不是要某些人下岗,而是理顺企业用工分配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用工分配制度,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在岗位考核、方案设计、双选竞岗、工资套改等关键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召开专门会议,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要求,通过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改革顺利推进。总体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收集职工各种意见建议,科学严密制定用工改革分配方案,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三、公正透明,科学规范,稳步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践

一是明确改革指导原则。在科学制定用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基础上,企业决策层提出以现代企业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以六个明确为工作准则的整体工作思路:即确保各岗位在整个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位置明确、职责明确、权力明确、任职要求明确、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办法明确。在推进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中,重点把握了岗位设置、细化方案设计、岗位评价、中层竞聘、岗位考核、双选竞岗、落聘人员安置、工资套改等七个环节,且每个环节都及时公开方案,规范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自始至终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加改革的透明度,使整个改革始终在阳光下操作,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科学制定组织架构。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是组织结构的变革,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为了高效地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组织设计应该能够保证纵横两个方向上指令和信息贯通,通过纵向的沟通和控制来保证效率,通过横向的沟通和协作来保证公平。针对“定岗、定编、定责”工作,配合咨询公司全面开展“三定”工作,理顺工作流程,力争做到职能不交叉,工作无盲区,力争达到精简、高效、规范的目的。

三是严密制定分项实施方案。在整个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期间,洛阳厂制定了严密紧凑的工作计划,遵循严、细、实、快的原则,分层递进,分阶段落实,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和行业发展指导思想,结合企业实际,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完成了《厂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厂绩效考评实施方案》、《车间绩效工资二次分配考评办法》、《厂员工岗位考评实施方案》、《厂员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厂工资套改实施细则》、《厂员工待岗管理办法》、《厂员工内部退养管理办法》等基础方案,并经洛阳厂一届五次职工暨会员代表大会一致表决通过。这些改革配套制度的出台,为洛阳厂搭建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框架,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考核薪酬体系。

四是严格过程实施监控。《韩非子》主张:“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的落实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根本保障。洛阳卷烟厂努力通过科学、规范的考评制度,践行“言赏则与,言罚则行,赏罚有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改革使员工考核和奖惩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快速开展绩效考评和岗位考评,为员工设计了更加客观量化的全方位考核内容,不同类型的岗位制定有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指标。考核结果按照岗位分类和层级设置进行分类排序,并按照强制比例分布进行结果应用。

五是突出抓好改革重点。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各种政策都要由他们具体执行,如何有效发挥中层管理者的作用,提高中层人员的执行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关键。为切实发挥中层人员的重要职能,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积极有效地德、能培养的同时,研究出台了《洛阳卷烟厂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培养制度》等多项制度,对中层干部调整后的空缺干部岗位进行公开竞聘,通过笔试、测评、面试、考察、公示等几个环节,加强了对他们的监督和考核,实施了中层管理人员储备制度和落后淘汰制度两项动态管理体制。

六是做好改革稳定保障。改革必须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企业改革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后,进行综合考试和民主测评,对全厂中层以下员工进行了综合考评,对总成绩排名后3位的一般管理人员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按照《洛阳厂员工竞聘上岗实施方案》依次组织开展了一般管理类、业务类及生产操作类岗位人员的选聘工作,通过公开竞聘,管理人员落聘后分别安排到服务类岗位。同时按照稳定为主、区别对待、合理安置的原则,对服务类岗位和落聘人员进行了稳妥安置,使他们愉快地配合、支持了改革工作。

四、联系实际,系统规划,不断优化用工分配改革体制机制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洛阳烟厂的决策者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但对企业的整体进行宏观把握,而且把变革的目光也投向了自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在改革的过程中律己垂范并对各项工作进行优化。2009年以来,洛阳厂继续积极稳妥深化改革工作,不断创新,确保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的新提升。从企业实际出发,又修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积极探索了新的考核办法,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强化领导班子作风。围绕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出台了《领导班子成员业绩考核办法》,成立了领导业绩考核小组,对领导班子的目标任务完成率、工作职责履行率、领导能力、企业发展贡献率、一岗双责示范率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月度绩效工资挂钩。每周将考核情况在班子例会上通报,并定期在厂内予以公布,使领导班子成员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至此企业管理做到了人人有考核指标,真正实现了“按贡献定薪酬”。这一办法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考核制度的落实,领导的以身作则,使得职工能够正确地对待业绩考核,更加愉快地接受考核结果,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完善员工评价机制。在严格执行领导班子业绩管理的基础上,出台了《“3J”量化考核法》,即《员工业绩档案考核办法》,对各层次人员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建立业绩档案,实行动态考核、量化记录。全员业绩档案化管理和月度绩效考核相辅相成,并有所区别。月度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当月工作完成质量的考核,而业绩档案管理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核,对工作持续做优者进行业绩档案加分;对厂临时性、突发性工作做优者实施业绩档案加分;对职责不清而主动工作者实施加分;对在管理创新方面有突出业绩者实施加分。同时对工作出现失误及工作效率持续低下及工作推诿扯皮等情况进行业绩档案扣分。此项措施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树立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工作态度和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营造了共同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入实施企业人才工程建设。将“213”人才储备库中七个模块的人员分类划分出来,利用各种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积极实施后备干部职业生涯设计,不断提升储备库员工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并对人才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年末对其业绩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测评不过关的员工退出储备库,表现优秀的员工及时进行补充,使企业优秀人才始终具备机会,始终保持人才储备库的活力,逐步实现各个关键岗位人员的梯队化、专业化,一个“招之即来、来之能用”人才储备机制正在形成,充分激发出企业内部发展潜能。

四是科学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研究出台了《员工自学成才激励办法》,把员工学历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技能等级鉴定等纳入其中,从制度上鼓励员工岗位成才。针对专业技术岗位,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打通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针对生产操作类岗位,出台了《车间部分岗位操作证认证实施方案》,通过培训学习、笔试、实操考试,每名员工都有机会掌握车间一项或多项关键技术岗位的技能,实现了员工一人多证、一专多能。为企业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做好了关键技术岗位的人才储备。

五是改进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在中层干部考评工作中,洛阳厂总结以往经验,运用民主测评、绩效考核、业绩档案和同类部门评比“四把标尺”较客观公正地完成了中层干部考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既充分尊重民主测评,又不过分依赖测评,使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中层能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加大月度绩效考核得分权重,把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干部考评的主要尺度;首次将中层管理人员日常业绩档案得分纳入考评,充分体现对平时有突出表现及工作持续做优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部门职能不同,将全体中层分为综合管理、生产技术、生产车间、洛烟服务中心和中层非领导职务五个序列进行同类评比,确保考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不断优化了企业中层骨干力量。

五、总结思考,深入探索,不断巩固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成果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8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林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五)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六)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七)总体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三、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八)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要依法调处,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承包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河道湖泊等管理机构和国有林(农)场、垦殖场等单位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林木,要明晰权属关系,依法维护经营管理区的稳定和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九)勘界发证。明确承包关系后,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数据准确无误,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明确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承办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林权登记造册、核发证书、档案管理、流转管理、林地承包争议仲裁、林权纠纷调处等工作。

(十)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

(十一)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十二)保障收益权。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已承包到农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户;未承包到农户的,要确定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摊派。

(十三)落实责任。承包集体林地,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并落实承包方、发包方的造林育林、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基层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承包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十四)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便捷服务。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依法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十五)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要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提前公示,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收益应纳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和公益事业。

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流转管理,依法规范流转,保障公平交易,防止农民失山失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评估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十六)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规范用途,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规划,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法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沙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财政困难的县乡,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十七)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妥善处理农村林业债务。

(十八)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发展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引导和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五、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十九)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因势利导,确保改革扎实推进。要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县(市)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改革方案的制定要依照法律、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改革的内容和具体操作程序要公开、公平、公正。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确保改革符合实际、取得实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包括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强化调度、统计、检查、督导和档案管理工作。要严肃工作纪律,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决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

(二十)切实加强和改进林业管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适应改革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林业宏观管理、公共服务、行政执法和监督。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工作指导,改进服务方式。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群防群治的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防乱砍滥伐的工作机制。建立科技推广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林业工作机构建设,乡镇林业工作站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9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国家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能,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截至2008年3月9日下午2时,提案审查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772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92人,占委员总数的89.14%。经审查,立案4526件;作为委员来信转送有关部门研究处理的191件;与提案者磋商后并案、撤案的55件。需要及时处理的已送交有关部门。在立案的提案中,委员提案4254件,各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提案223件,有关人民团体提案4件,界别、小组提案45件。按类别分,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提案1863件,占41.16%;教科文卫体方面的提案1405件,占31.04%;政治法律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提案1258件,占27.80%。

本次会议提案整体质量较高,反映了委员们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提案选题注重围绕中心工作与发挥提案者自身优势相结合,反映情况注重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提出建议注重与客观现实相结合。

本次会议提案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主要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努力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做好奥运会、残奥会各项筹办和组织工作,确保成功举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宗教、侨务政策,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反对“”分裂活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会议期间,委员们高度重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提出政策建议。据初步统计,关于“三农”方面的提案509件,医疗卫生方面的提案389件,教育方面的提案310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提案177件,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提案287件,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提案193件,住房方面的提案139件。

会议期间,提案审查委员会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提案,以及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召开了三次办理协商会,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18个部委的有关负责同志,与提出提案的派中央、政协委员当面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共商解决问题的措施。

大会闭幕后,定于3月20日召开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交办会,将大会提案送交154个承办单位办理。

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篇10

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现状: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展望: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全会公报提出了“三个更加”的目标:“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今后国家会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公众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舞台;用法制约束权力运行,将减少权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现象发生。

文化:让公众精神更丰富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现状:国家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但我国的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好的作品。高昂的票价和书价,让一些百姓对买书、进电影院、看演出“望而却步”。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通过让百姓享受快乐健康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形成社会主流风尚,防止道德滑坡,迫在眉睫。中央已对此明确作出部署,百姓期待着身边不仅有电影院和图书馆,而且有更多既能吸引人又能弘扬正能量的好作品。

收入:让百姓钱袋更鼓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现状:我国2004年开始酝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但至今不同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等问题仍持续存在,这已成为我国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常凯指出,公报回应了百姓对提高收入、共同富裕的期待,但需要具体政策落实。预计国家将更加注重劳动者权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让百姓通过劳动和财富能获得与经济发展增长水平相一致的收入。

生态:还蓝天碧水于民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现状:大范围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时有发生,损害着公众健康。近年来,国家逐步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但环境质量现状仍处于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的状态。

展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公报出现新名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意味着谁对生态文明负责、怎么追责,将由法规、制度来约束,污染者将付出代价。公众期待着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让百姓能生活在天蓝水清草绿的环境中。

安全:让百姓放心生活

全会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现状:中国已经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的灾难预案体系。全国所有的省级人民政府、96%的市级政府、80%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但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死亡达数千人,经济损失超过4000亿元;危害百姓安全的极端公共事件仍时有发生。

展望:许光建教授剖析说,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的社会基础、保障条件还比较薄弱。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犯罪、恐怖事件、疫病疫情等的发生,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成为百姓迫切盼望的事情。全会首次将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出重要部署,公众今后生活工作的环境有望更加安全和放心。

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现状:我国目前留在农村的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全国多数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不足。全国2.6亿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却很难被城市接纳,我国按照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

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公报明确提出让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意味着农民也应过上生活条件较好的“城里人”日子。中央已经指明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大方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是农民合法的财产权利,“更多”就是要更加充分而有保障,今后要在政策上具体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不能动摇,下一步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完善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富裕起来,生活得到改善。

司法:为百姓伸张正义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