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划经济的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18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1

关键词: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科技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要手段,是引导、支持全社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科技管理工作。每类科技计划的出台,都有其自身的背景、目标和任务,也都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计划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科技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性的评价是从评价对象的分析人手,去寻找被评价系统的运行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科技计划评价也应该以其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为基础,构建科技计划项目评价结构。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1 基本设计思想

科技计划实施效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它集成了科技计划实施后对科技、经济、社会产生的正面效应。科技计划实施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科技的、经济的,也有社会的,从而决定了其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纯选用一个指标或部分指标,是不足以反映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综合效果的,必须根据科技计划的本质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指标可比的指标体系,建立符合评价目的要求的数学模型,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加工、处理,并根据定量计算的客观结果和评价者丰富的主观经验,作出评判,才能避免单值判断的偏向,才能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

1.2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内容的界定

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内容,应根据科技计划的本质涵义、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实施目标来确定。科技计划的宗旨是通过科技的进步,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进行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时,必须围绕这一宗旨来设置评价指标。因此,我们把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分解为经济、社会、技术三个部分。

①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反映科技计划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程度,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等指标:

②社会效益评价:社会效益反映科技计划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包括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劳动者素质提高、提高就业率等指标;

③技术效益评价:技术效益反映科技计划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包括技术进步、技术水平等指标。

1.3 建立科技计划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3.1 一致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与科技计划所确定的任务、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同时,指标体系还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1.3.2 完备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反映科技计划项目优劣的各方面特征。既要注意经济方面的特征,又要注意技术、社会、自然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既要考虑项目直接明显的影响,又要考虑间接潜在的影响。

1.3.3 通用性原则

即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适于众多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评价。这就要求,指标体系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科技计划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

1.3.4 简捷性原则

指标体系虽应全面反映科技计划项目优劣的各方面特征,满足完备性原则,但指标应尽量简捷,尽可能减少指标个数,在不失去评价的有效性的基础上,应尽量增加其操作的便利和简捷性。

1.3.5 独立性原则

即同一层次上或不同层次之间的指标不能相互重叠。

1.3.6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客观反映影响科技计划总体优劣诸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指标的选用力求保证其客观性,尽量来用客观性指标,以取代主观性指标。

1.3.7 可操作性原则

所选定指标应易于测度或判断,要考虑到目前基础数据是否便于获得等情况。对难以取得数据的指标不应直接列入。

1.3.8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能使不同的评价对象互比优劣,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值之间也应能区分主次。

1.3.9 有效性原则

确定的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科技计划项目评价对象之间在该指标上的差别。指标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实际应用后的数据分析进行判别。对有效性差的指标,可以考虑剔除,以增加评价的简捷性,减少评价工作量。

2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置以及框架构建

指标体系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指标体系,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质量的基本前提。

根据科技计划的本质内涵、基本标志以及指标选择的原则,经过反复分析和推敲,选取了科技计划实施产生经济效益(B1)、科技计划实施产生社会效益(B2)、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B3)、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B4)等4个基本指标作为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之下,我们选取了若干关键指标。构成二级指标,共17个。进一步从17个方面详细考察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状况。

根据层次分析原理构建了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框架,见图1。

3 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来衡量。对于解决这种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模糊数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模糊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利用模糊的信息对客观事物和人类的思维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更符合人类大脑实际功能。模糊层次法(FaHp法),正是把上述模糊数学分析,判断的原理与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产物。为此,我们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层次分析

模型。层次分析模型的原理,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总目标,将所要求解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并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模型分析归结为指标层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根据该原理,建立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模型。

3.1 确定评价层次结构

根据评价框架确定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项目层4个评价层次,见图2。

3.2 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按照科技课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其步骤如下:

①以指标体系的最高层次向最低层次为序,确定各因素对上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即确定每个指标C,(i=1,2,3,……17)的权重wi,并以下式表示:

wi(w1,w2,w3,……w17)

根据前面的模糊层次法(FaHp)的原理,我们与科技计划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评价专家等进行了反复讨论,通过同层次指标间的两两对比,得到优先关系矩阵,然后利用FaHp定理将优先关系矩阵变换成模糊判断矩阵。

从模糊判断矩阵去推算本层次各指标的重要性次序,然后利用方根计算出单层次排序结果。

用B层的排序权值对C层各指标的单层次排序序权值进行加权得到C层相对a层的总排序权值,为方便乘100圆整,结果如下:3.96,5.89,1.44,8.39,4.12,4.63,4.63,5.22,6.77,0.85,1.13,10.91,10.99,4.22,8.95,8.95,8.95。

②确定评价向量pi(pi,p2,p3,……p17)pi为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对于评价向量的确定,我们采用绝对评价的数量方法。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科技管理人员、课题研发人员意见的基础上,从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综合考虑各指标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依据科技评价的理论,确定了评分标准,见表1。

3.3 评语集的建立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将指标的权值乘以100进行了整园,用整园后的权值对表中具体指标的最大可能得分值和最小可能得分值进行加权,得到项目综合评值的取值范围为[569,100],将其等分为四个区间,使其对应于优秀、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这样便得到评语集:n=|优秀,较好,一般,较差|=|569-453,452-336,335-219,218-10|。

4 模型在科技计划课题综合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十五”期间。石家庄市科技局共组织实施市级科学研究与指令性计划项目967项,其中科研项目为944项。其中已完成项目621项(不包括软科学项目)。我们主要对这621项科研课题进行综合效果评价,以达到对石家庄市“十五”科技计划进行评价目的。

我们选择了“双价抗虫棉SGK321示范推广”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该项目的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调查的基础资料。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我们得到各具体评价指标的评价值如下:10.99×5+4.22×3+8.95×5+8.95×5+8.95×5

=457.68

评价结论:由评语集得知,该课题综合效益处于优秀水平[n=457.68∈(569-453)]

当621个项目实施效果综合得分计算出以后,即得出石家庄市“十五”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综合状况。

5 结论

通过以上石家庄市“十五”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构建的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以及采用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工具为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建立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采用模糊层次法(FaHp法)、模糊数学工具与专家系统配合使用,并辅之以计算机运算,它将是科技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中一种有效且易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之俊.软科学纲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柯惠新,黄京华.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3]李庆真,韩淑敏.投入产出统计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89.

[4]江永真.福建科技计划评估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12一14.

[5]乐慧兰,赵兰香.科技计划的评估方法和实践[J].学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7):5―8.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2

关键词:后评价;对比法;后评价指标;后评价报告

1水利工程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由于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和经营管理等情况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都要设置一套科学的后评价指标系统,以全面反映项目从准备、决策、实施到运行全过程的实际状况及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的偏离程度,为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针对水利工程的特点,提出有水利特色的项目后评价步骤。

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其后评价的基本方法为对比法,即报告有无项目的对比、预计和实际的对比,前评价与后评价的对比等。对比的目的是找出变化和差距,为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找到重点,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以对比法为基础,结合当前水利工程国有投资占绝大部分主体、竣工审计严格的客观事实,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步骤应格外细致,具体可以分为提出问题,筹划准备、深入调查收集资料、选择后评价指标、分析评价和编制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等步骤。

2提出问题

明确后评价的任务、后评价的具体对象、后评价的目的及具体要求。提出要进行后评价的单位,可以是国家计划部门、银行部门、水利主管部门,也可以是工程管理单位自身。

3筹划问题

问题提出、任务明确后,项目后评价的提出单位可以委托工程咨询公司或其他有资格的单位进行后评价,也可以自己组织实施。接受任务的承办单位即可组织一个相对独立的后评价小组(成员以后评价专家为主,吸收熟悉水利工程并懂得后评价工作的人员参加)进行筹划工作,根据评价工程的具体情况和适用的评价内容,制定较为详尽的后评价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后评价人员的配备、组织机构的建立。评价内容与深度的确定、时间进度的安排和工作经费预算,还包括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选择等,计划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便可开始调研、分析、评价工作。

4深入调查搜集资料

资料是进行项目后评价的基础,后评价成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本资料的精度。因此,对基本资料的调查、搜集、整理、综合分析和合理性检查,是做好后评价工作的环节。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度详细的调查提纲,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并开展实际调查工作,根据后评价规定的任务要求,搜集后评价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这些资料和数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4.1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资料

(1)工程规划设计资料。工程规划设计资料,如工程设计任务书或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包括工程的主要设计方案和设计实物工程量、工程投资、工程效益、工程成本、环境影响等资料,以及工程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成果等。

(2)工程施工建设和竣工资料。工程施工建设和竣工资料,如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及有关合同文件等,包括实际建成的工程方案和施工方法,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实际完成的投资额,施工建设总结性材料等。

4.2项目运行管理资料

(1)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职责等资料。(2)各年的实际运行费(经营成本)以及成本构成、成本计算资料。(3)历年的实际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财务收入(含实物指标:如逐年发电量、减免的洪涝灾害损失、城镇供水量、实际灌溉用水量和灌溉面积,以及用货币的效益价值量及其计算依据、单价等)。(4)历年上缴税金及利润等资料。(5)投入运行后工程设备运行工况和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复核、工程加固等方面的资料。(6)运行管理中经验教训总结资料。

4.3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资料

反映项目实施和运行实际影响的有关资料,如移民搬迁安置、移民生产生活恢复、环境监测报告、对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有关资料。

4.4国家经济政策资料

国家经济政策资料,如与项目有关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国家金融、价格、投资、税收政策及其他有关政策法规等。

4.5本行业有关资料及其他技术经济资料

国内外同类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投资、年运行费、经营成本、各种工程量单价和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环境影响等资料。与项目后评价有关的其他技术经济资料,如国家、省、市、县的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年度财政执行报告和统计年鉴,以及各地方、各流域水利年鉴等。

5选择后评价指标

选择后评价指标是后评价中关键的一步,要根据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状况,结合流域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针对工程特点,揭示工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对工程所在地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评价影响,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6分析评价

根据调查资料,对工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评价,一般按下类步骤进行:

6.1对调查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并依据核实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6.2计算各项能够定量的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评价指标。运用调查资料和各种有关评价参数,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及对同类工程历史检验的参照,对比工程实际效果和原规划设计意图,对比有、无工程的不同情况,计算出各项定量指标的实际数值,并评价其优劣,对比后评价实际值与前评价预测值,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6.3对难以定量的效益与影响,以及工程与所在地之间的多种社会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各定性指标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当地环境影响的程度;揭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在地各群体因工程导致的经济、社会变化而实际产生的各种问题,揭示工程存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风险。提出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的措施。

6.4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采用有无对比分析法或多目标综合分析评价等方法对工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后评价结论及今后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3

一、效益审计范围与评价标准

按照审计对象的性质分类,效益审计主要可以分为国家效益审计(政府审计)和企业效益审计(内部审计)。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投资领域探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投资领域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注意抓住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等环节。通过审计监督,揭示有关部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无效投资,或违规动用建设资金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揭示建设领域和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或监管滞后造成的损失浪费,通过对一些经济指标的科学测算,评价工程工期长短,成本高低,回报早晚,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好坏。

二是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中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公共部门、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成为财政资金运行的主要渠道,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了大量的专项资金。一些专项资金具有数额大、逐层下放流动的特点,应抓住资金的主要脉络,对项目立项、配套资金、项目管理、预期效益等,深入追踪,从中揭示立项不当,假项目、空项目,资金拨付迟缓或不落实,违规挪用挤占等一系列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评价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效益性。

三是在企业审计中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效益审计应从资产的完整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利润情况等方面入手,维护国家财经纪律、评价企业管理水平,保证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变,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也难以统一,甚至同一项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导致得出的结论有天壤之别。审计类型不同,审计目的和重点就不同。国家审计主要是对基础实施建设项目审计,目的在于判断国家投资的有效性,是否存在资金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等,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完成既定目标情况、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等进行审计。前者是社会效益,后者是企业效益,不同的审计目的,就要分别建立不同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二、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不同。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与方法应与财务分析相区别,前者注重结果,并判断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后者注重过程,分析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及程度。换句话说,评价指标是个应用工具,而评价标准是对运用指标体系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界定的一个规范、合理的指标值。财务审计的评价依据是现行的会计准则,财务审计的行为依据是相关审计准则;财经法纪审计的标准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评价标准须明确、规范。

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不是对财务指标的罗列,而是通过比较实际达到指标的状况与列报指标之间的差异,判断现实状况的真实性、效率性等。所以效益审计标准应是核实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差异程度的判断,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

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是进行效益评价的前提条件。按其性质可以把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定性标准一般包括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作为前提,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在遵循国一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下,合法并且有效才能形成真正的效益。此外,单位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也必须遵循地方性法规,并以遵循国家法规为前提,且在发生矛盾时,要坚决按照国家法规办事。

定量标准在评价控制系统中,一般使用三种类型。一是预先确定好的标准或预算标准,是评价实际效益的基本标准。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实际指标值与计划、预算相比较,并进行分析、评价,以此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实际操作性。一般包括国家下达的指标、计划,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指标、预算,以及本单位制定的各种详细的计划、指标、定额等等。二是历史标准。这类指标以以前的实际表现为基础,是对计划、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如某单位虽然完成预定的计划和定额,但却大大偏离于国内先进水平,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高,尚有潜力可挖。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不同时期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三是外部标准,以其它组织单位业绩为评价依据,但应找到一个较为相似的横向比较对象。另外,对于新产品新工艺,由于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期同行业又无同类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其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四、运用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具体方法

其一,运用调查分析进行跟踪审计。由于专项资金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从资金的筹集、发放到资金的使用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阶段。因此,要从资金来源人手,逐步审查项目申报立项的真实性,看是否存在虚假概算、虚假立项、申报不当的问题;审查安排的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或项目,有无影响到项目工程进度;审查有关部门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有无擅自改变投向、虚列支出、违规转移资金、挤占挪用以及贪污私分等问题,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其二,考虑成本效益,并兼顾社会效应。对于政府公共项目,要审计投资立项是否有效,招标手续是否规范,项目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是否匹配,项目的进展是否符合计划,项目的工程量和工期是否合理,项目的社会效益如何等。

其三,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指标分析。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对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规定了7个指标,给各项指标赋予一个权重值,并对每个指标给出一个标准值(如表1)。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运用财务数据计算出上述7个指标的实际数值,并与上述标准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4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5

【关键词】电网规划;投资效益分析;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电力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化,在电网规划中如果可以合理的应用投资效益分析法,那么就可以让项目决策更加的科学和民主,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出现一些决策失误,并且对于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1经济评价中重要指标的含义及应用

一般情况下,电网规划需要比较长的周期,并且包含着非常多的内容,在项目规划期之内,有着特别复杂的费用流,因此,就需要采用动态评价法。动态评价法的重要动态评价指标主要有这些,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报率。

财务净现值法及应用:动态评价指标中的净现值和净现值率主要是对计算期内电网投资方案的获利能力进行反映,表达式如下:

在这个公式中,净现值由npV表示,净现值率由npVR表示,现金流入用Ci表示,先进流出则用Co来表示;在先进流入方面,主要需要考虑电量销售收入、增售电量收益以及节能降耗收益等因素,而现金流出则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电网运行成本以及税等等。

内部收益率法及应用:除了净现值,最重要的一个经济评价指标就是内部收益率,它主要指的是使电网投资方案在寿命期或者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和零时的折现率是相等的。表达式如下:

2电网投资效益实用分析方法

电网投资效益法涉及到了很多的学科,比如电力系统、技术经济学、财务学等等,并且有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

算法假设条件:假设原有电价是合理的,并且电网也基本上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全网的增供电量就是新建电网项目取得的增供电量。电网加价取得的销售收入、节能降耗效益、残值回收、流动资金回收以及增售电量收益则构成了电网项目取得的现金流入。假设融资贷款占据着电网规划建设项目资金的百分之八十,电力企业自身支付项目资金的百分之二十,同时,假设只能由这个电网项目所产生的收益资金来进行还贷。

电网投资效益实用分析方法介绍:首先需要对反算目标值进行确定,反算目标可以将电网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情况给有效的体现出来,那么依据电网的具体情况,可以将反算目标值从三种角度来进行分析,一种是从投资方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也就是注资内部收益率为推荐值;第二种是从电力企业角度来进行考虑,也就是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推荐值;第三种的分析角度是项目偿还能力,也就是规定偿还期内恰好可以还清本息贷款;本文将第一种角度确定为反算目标值。

计算参数的选择:计算参数也包括着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贷款利息、计算年限、公积金提取比例、各种应交税率、折旧率、折旧方式、还贷方式、固定资产形成等。

项目数据的收集:需要收集很多方面的项目数据,来进行计算,比如销售电量预测、各年项目投资金额、经营成本、综合电价以及线损电量预测计算等等。

虚拟流量表的形成:我们将K作为电量加价的虚拟量,那么就形成了用K来表示的现金流量表。其中,用Ci(K)来表示现金流入,用Co(K)来表示现金流出。

反算电量加价值:从上文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反算目标采用的是注资内部收益率为推荐值,也就是从投资方自身的利益来进行分析,在内部收益率的表达式中代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就可以得到一个方程式,也就是:

调用“单变量求解”函数,就可以将电量加价K表示出来。

对项目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对已经解出来的电量加价K进行调用,就可以形成实际现金流量表,同时对函数计算净现值、投资回收期以及投资利润率等经济指标进行调用。

敏感性分析及综合评价:敏感性分析的对象是整个电网项目,然后就可以对敏感因子进行确定,最后综合评价电网规划项目,将计算指标一一输入进去,就可以得出最终的评价结论。

3算例分析

本文以某省县级电网规划实际数据为例,依据对该电网的规划计算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2007年到2011年的电网预测销售电量和节能电量情况,电网逐年建设项目的投资情况也可以了解到。

参数选择:本次评价采用的还款方式是本息等额,10年还款期限,建设资金的贷款利率为6.12%,流动资金的贷款利率定为5.89%,20年折旧期限,年折旧率为5%,,基准收益率为7%,注资内部收益率为8%作为反算目标值来经济评价电网规划项目。

电量加价计算: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反算目标值定为注资内部收益率为8%,那么,通过软件就可以得出电网规划项目所需的电量加价,是0.029元每千瓦时。

项目经济指标的计算结果:依据已经计算出来的电量加价,我们利用正推法就可以将本规划项目的静态投资总额得出来,然后又可以得出动态投资总额和税后财务净现值。

评价结论:依据分析计算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以注资内部收益为8%作为反算目标,有着十分客观的经济效果,电量加价压力不大。

4结语

评价电网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目前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样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继续对其研究,使其更加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更好的指导电网规划工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经济评价中重要指标的含义和应用,然后探讨了电网投资效益实用分析方法,最后介绍了电网投资效益分析软件系统,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常伯涛,杨建华,于希荣.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多属性决策输电网扩展优化[J].东北电力技术,2011(5).

[2]赵俊光,雷波,聂崇峡,王主丁,梁兴华.投资效益分析法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推广[J].电力建设,2008(10).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6

内容论文摘要:经济效益的评价是考察经济行为效率以及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归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原则,以使效益评价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修正原则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11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中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11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11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滑冬玲.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3).佟家栋.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分析,南开学报,2005(6).陈柳钦,宾建成.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南方论丛,2005(2).李晓龙.我国对外贸易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导刊,2005(10).黄萍.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其实现条件,湖南大学学报,2001(4).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7

【关键词】电网;规划;效益;评价;思考

1.背景

电网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基础性产业,担负着建设、运营和发展国家电网的重大责任,承担着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智能电网的投资必将增速,但任何投资都是为追求效益而进行的[1],电网建设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优劣,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发展的科学性,也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电网规划的特点

2.1要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电网建设规模、速度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寻求电网输、供、配电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的平衡。要依据拟投资建设电网工程的地域对电能的需求总量及项目完工后对该地区社会贡献、经济效益的推动,来评估建设项目的合理性。电网建设投资巨大,工程项目立项开工前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论证[2]。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建设高可靠性的智能电能输送网络,确保电网安全、经济、高效、稳定运行,不发生重大停电事故[3],这既符合社会前进的要求,又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所在。当前河北电力供需矛盾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基本缓和,但是电网,尤其是城乡配电网络结构仍比较薄弱,部分区域配电能力不足,网络相互支援不灵活。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预计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将实现8%的增长率,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对电力需求、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要求将会更加严格。

2.2要寻求智能电网结构间的协调和平衡

电网投资要优化电网各电压等级间的资源配置能力,科学预测电力负荷增长,引导电源点的合理、科学布局,提升电力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技术含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远距离输电能力与国家区域内电网间的电力输送规模,加速建设特高压和高、中、低电压等级匹配的网架结构,确保电力受得进、送得出、用得上,实现在全国范围的大跨域的平衡电力的供需关系[4],实现电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运行灵活、标准统一,减少不必要电网运维成本,实现坚强的电网,优良的资产,创造优质的服务和优秀的业绩。

2.3电网规划要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

任何拟建电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在风险评价过程中,深入探讨项目的环境、技术、财务、组织等风险因素,自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对每个环节的控制,都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切实做到先论证,后决策,建设方案要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取,保证可行性研究内容完整,尽可能多的取得、占有数据,对整个建设过程中影响风险管理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使项目建成后实现预期的投资效益。

3.效益评价的原则

3.1处理好发展与效益的关系

电网投资项目不仅要追求对供电能力改善和提高企业利润,为电网的投资建设提供可靠资金保障,更是一项德政工程,要客观评价建设项目在提高整个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方面产生的效益。电网投资的核心是实现电力与社会经济、能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电网项目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决定其投资效益的复杂性,其效益不仅体现在项目本身,更主要是体现在项目发生的外部环境[5],评价投资效果除要分析经济效益外,还应重点研究社会效益,考虑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注意项目实施带来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3.2坚持科学发展观

电网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资金、科技、管理等各方因素,电网投资规划要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如国家电网公司研究确立了特高压骨干网架规划和“西电东送工程”纳入了国家《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电网建设要注意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兼顾电网间结构的调整和外部的建设条件,保证智能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3.3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投资项目的影响方面是多种多样的,从项目评价的总体上看,有的可以定量计算,但许多社会效益因素不能或难于定量计算,部分指标往往不能以确定定量公式取得。在多目标评价中要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反映项目效益全貌。在定性分析时,要以大量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判断,力求评价结论要客观、公正、具体,体现出项目特点,便于有关人员操作、使用、决策,即评价内容、范围应明确,有针对性。

4.评价方法

4.1工程经济效益系统评估法

以预计电网工程完工投运和稳定运行后,产生供、售电增量及对输、配电线路的电量损耗降低率,来计算投运后产生的净利润增量,并运用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p)、追加投资回收期(p)[6]、净现值(npV)、净现值比率(npVR)、内部收益率(iRR)、外部收益率(eRR)、动态回收期等效益评估方法,来考评项目优劣,完成效益评估报告。但以技术经济指标为基础的投资效益评价方法,是单一因素的评价方法,主要局限在投资经济效益领域之内,较适宜做为投资项目可研的分析评价论证,不能完全适宜于要考虑多指标输入、多指标输出的电网规划投资评价,对需要有多因素考量的电网投资项目的复杂效益评价,还要借助于技术经济的综合评价法。

4.2电网综合投资效益评价法

2008年河北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省公司)深入开展投资效益考核研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出台了《河北省电力公司投资效益考核办法》,办法规定:区域投资效益指标包括供电区域容载比、单位资产供电量、单位变电容量供电量、变压器负载分布、单位投资增供电量、单位投资降损电量;单项工程效益指标包括平均负载率、预测负荷增长偏差率、预测电量增长偏差率、理论降损率,以增强各供电公司电网规划及年度电网建设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实现电网科学发展[7]。考核范围包括220kV、110kV电网及电网建设项目,但电厂接入系统、保障边远地区居民基本用电等原因而建设的项目暂不列入考核范围。年终考核时,完成情况每劣于基本值一个考核阶值扣1分,每优于目标值1个考核阶值加2分,在基本值和目标值之间不加分也不减分。这样在每年电网建设项目计划申报前,为了提高电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省公司发展策划部根据各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行现状与运行区域内电力供求波动周期变化、地方政府财税政策对电网建设支持度等因素,对每项指标分别设定基本值和目标值,并向各供电公司。投资效益考核首先由各供电公司于考核年次年1月4日前完成自评分,省公司发展策划部牵头,组织财务部、调通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各供电公司的自评结果进行验收,在次年1月10日前核定考核总得分。省公司所属各供电公司2009年电网项目申报,已逐步从单纯注重投资规模转变到发展与效益并重上来,投资规划科学性、效益性明显增强,考核办法在保定供电公司的效用已经显现:一是充分发挥电网建设政府责任落实机制和常态协调机制的作用,落实电网建设责任书,努力在征地、环评、工程协调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2012年公司累计争取到政府返还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用于城市配套电力设施建设资金1.69亿元;二是精心编制电网建设里程碑计划,认真做好工程建设策划,强化预控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全面落实项目管理责任,严格工程进度节点考核,确保全年均衡投产;三是完善基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大力推广“三通一标”,重点抓好220千伏“两型一化”变电站、曲阳-阜平等“两型三新”线路和安新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努力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四是推行精品战略,坚持工序试点先行,深入开展质量通病治理,加强设备材料质量检测和监造,严把设备材料入网质量关,强化工程(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3页)质量和验收质量责任考核,充分发挥工程监理作用,确保工程零缺陷投运,环保验收率达到100%;五是按照外协属地化管理原则,以市、县供电公司为责任主体落实路径协议,争取政府支持,减少路径变更损失,加大配网建设改造力度,消除供电瓶颈,提升供电能力。

5.关注问题

5.1要把提高投资效益作为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的主线

一是正确处理投资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完善投资效益考核办法,充分发挥指标的引导作用,保证投资的有效性[8],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提高电网资源配置能力、解决电网供电瓶颈上,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严禁搞超出企业承受能力的建设项目。二是依据各地投资环境和支持电网建设的力度,优化调整投资方向和项目建设进度,争取电网建设与发展的主动权[9],抓住国家在十二五计划期间,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电网的前期工作,增加电网项目储备,力争以最优的投入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健全投资后评估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的后评价,强化投资责任考核,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四是继续完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对技改、大修、配网等方面的投资逐项进行效益评价,优化项目建设规模和建设时序,并与年度业绩考核挂钩,实现投资效益最优化。

5.2重视项目的可行性评价研究

可行性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的在电力市场需求预测、电网投资规模、技术方案、建设条件和地址方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方案、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及安全、工业卫生、项目建设进度意见,对投资概算、资金筹措、财务绩效评价、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做出的评价。可行性评价的科学性,可提高建设项目预测的准确性,提高未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流向的决策依据。

6.结语

电网要发展,规划要先行,通过建立完善电网投资效益评估方法,可以对电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进行较全面、客观的检测、衡量,促使电网企业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水平、电网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提高电网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灿宇.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09(2).

[2]张波.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J].江苏科技信息,2009(6).

[3]苏霞,闫亚光.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J].中国招标,2009(9).

[4]陈建虹.电力工业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5]龚维利,郝丽萍,路君平.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尹贻林,柯兴,张文泉.工程造价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河北省电力公司投资效益考核办法[S].2008.

[8]崔学玲.浅谈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4.

[9]陈衬兰.电网建筑工程前期工作与控制工程造价探讨[J].云南电业,2007(1):39-40.

作者简介: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8

一、严格执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包含了审计过程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步骤,也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操作规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特定的审计方式,具有其特定的审计程序,即基本的准备、实施、终结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为:

1.审计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首先是接受上级领导机构、干部管理部门指派和委派安排立项,确定审计对象,然后才能制定审计计划,拟定审计工作实施方案。

2.审计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签发审计通知书、进驻被审计单位或报送有关资料、审核有关资料和经济活动、收集审计证明材料、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出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和离任者意见等。

3.审计终结阶段。审计终结阶段包括审定审计报告,做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审计文件整理归档等。

二、讲究审计,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途径

审计方法选用适当,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尽快地发现问题,完成审计任务。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做法上,笔者认为先审计后离任为好,这样工作主动,便于对干部的正确使用。虽然在操作上一般难以办到,但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来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1.将离任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在坚持“离任必审”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的时间跨度缩小,由一次审计几年的内容,改变为一次审计一至两年的内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做到审计结果综合评价,待领导干部离任时,将分阶段审计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使审计部门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

2.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结果,建立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情况以及重大经济活动情况在档案中详细记载,待干部任期届满时,对档案进行整理,提出审计报告。

三、突出审计重点,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从内容来讲,应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为重点进行审计和评价。在具体操作中,应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围绕资产负债损益增减变化这一重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全面摸清家底,界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掌握资产负债损益的升降幅度变化及原因,相关内容包括: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健全及执行情况,了解其在内部管理中有无流失、损失、浪费等问题;查清债权债务,看其有无弄虚作假问题;清理移交情况,看其有无转移、隐匿问题。二是围绕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规这一重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核财政财务收支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状况,掌握法定代表人履行职责、执行财经法规的情况,测定其在执行规章制度方面的差异度。三是围绕领导者个人在廉洁自律、遵守财经纪律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这一重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力所能及地了解和搜集有关方面的情况,以便对干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实事求是、分清责任、把好审计评价关,是搞好责任审计的关键

经济责任审计关键是评价,审计评价是审计质量高低的综合体现。注意把经营及管理的结果与领导者担负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就能较深入和透彻地掌握领导干部的相关素质和水平。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一直是个难点,如何规避审计风险,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评价意见,使审计评价经得起检验,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需要划清几个界限:

1.划清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的界限。不仅经营是连续的,而且机关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也是连续不断的,有些前任领导遗留下来的,可能对本任领导的工作产生较大,致使其任期目标难以实现。如果不能界定前后责任,其经济责任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客观真实性。划清现任领导责任与历史责任的界限,既要防止离任者将责任推给前任者,也要防止将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推到后任者身上。特别应注意,对首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单位,接任时未经审计的,更应注意划清这个界限。

2.划清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的界限。笔者认为,对审计认同或批准的决定、规定和制度,属直接经办、直接签署意见、直接签字报销或被明确告知又无反对意见的事项的经济责任,都应确认为直接经济责任。对于非直接决策或非直接经办的经济行为,应确认为负有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属分管人员经办、审计对象不清楚、又不属集体决策定案的事情造成的损失,只负主管责任,不负直接责任。在评价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时,应注意既要防止单位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又要防止无人承担责任。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应将责任给予认定。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概算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大、意义深远,在这种形势下,对水利工程概算的研究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根据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发现我国的水利工程概算工作现状还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工程概算方面应该进行更加深度的调研和探讨,为我国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做保障。

一、水利工程概算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概算工作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整个工程概算的经济评价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可行,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周密的经济评价才能确保整个项目的可行性。所以,在进行概算编制过程中,经济评价报告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水利工程的经济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个方面是科学的方法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其次是进行科学的财务指标评价。必要时还要进行更多的细节分析和评价,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概算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根本没法达到预期目的,使整个经济分析环节形同虚设。

2.缺乏详细、准确的概算编制

在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投资概算编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概算编制说明问题不详细、过于简单,而且在说明中很多工程概算的附表、附件只是敷衍了事甚至不全或者没有。

2.2对单价分析存在问题。不能按照预计的价格标准进行单价分析,很多设计进行单价分析时采用陈旧过时单价分析表,而没有根据当时的材料价格进行调整。造成项目单价偏高或偏低,以致影响整个水利工程投资。

2.3一些独立费用的预算仍然沿用旧的标准,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就导致设计费用偏低或者偏高,影响整个工程概算。

3.对工程等级标准划分模糊

工程等级的划分是左右工程规模和投资的重要指标。如果参照标准过高容易造成投资浪费,而标准过低又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必须根据实际的水文资料、规模和效益严格按照即定标准确定工程等级、主要建筑物级别和相关的洪水标准等。而现阶段很多设计由于工程等级的划分问题造成投资浪费。

4.施工组织设计简单,影响再次招标

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得当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招标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然而,目前许多水利工程设计在施工组织方面过于简单,很多施工所需条件交代不清或根本没有交代,为下一步工程招标带来隐患,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工程施工的正常运转,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延误工期。

二、对我国水利工程概算提出的相应方法和设想

1.建立健全整个水利工程的经济评价机制

首先,要正确认识经济评价的作用和重要地位,从实际出发,对整个水利工程做出详细、科学的经济评价。在进行工程概算编制时,要科学的对国民经济和财务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还要对一些相关的细节做出具体的分析和客观评价。

2.规范水利工程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是指对已经确定的工程项目进行具体的实施设计阶段。虽然设计费用在整个工程总造价中只战局极少的比重,但是,这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工程成本的影响确是不可忽视的,在对项目规划设计的不完全统计中得出,这部分工作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可以达到近乎百分之八十的比重,所以,工程造价的多少直接受到项目规划设计质量高低的影响,直接决定着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投资和开支多少。可以确定这项工作是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一项重点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费用。在保证费用不超支的情况下,一定要按照原规划进行设计。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在正式施工前,将设计图纸反复研究,最大限度的发现图纸存在的问题,把工程的不稳定因素在施工前彻底排查。

3.严格、准确划分水利工程等级,按照预期进行施工

严格根据客观实际划分建筑物等级。按照工程程的规模、效益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将水利枢纽划分等级,然后再将建筑物按其作用进行分级。同时,要保证遇到设计标准以内的洪水时建筑物的安全。确定水工建筑物级别时,如果建筑物同时具有几种用途,应按最高级别考虑。

4.健全设计制度

现阶段的工程实施监理制度是相对比较健全的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可以从资金、进度、质量等方面对工程进行监督、控制。在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设计监理制,在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监督的同时,能促进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从而保障设计工作为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服务。

对计划经济的评价篇10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部门经济评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种评价旨在合理解决包括平衡在内的一些相对来说是局部性的问题。部门经济评价的最初阶段,应首先搞清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目的在于与一般性经济评价协调进行。在进行经济评价中,我们要考虑各种因素,但这仅仅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社会经济过程,因为因素众多常常妨碍我们了解优先需要考虑的事情。

在经济活动中,自然环境是支出的对象,同时又是一种结果。在社会注意再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这时它是支出的对象;但自然环境本身是向着一种既定目标被改造,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意外变化,因此我们说它又是一种结果。

应该强调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既可相互补充,又可相互取代;取代的可能性和范围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从而有可能进行经济评价。如果能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定量的表达,就可明确其发挥的积极或限制作用,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支出,对自然环境因素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

自然资源既能增加社会劳动的支出,又能减少这种支出。尽量减少劳动支出的原则使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成为可能。特别是自然资源消费在不断增长,而资源本身几乎不增长。在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应该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利用。要利用稀少的自然资源,必须通过减少劳动支出,使其最有效地得到补偿,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或在能达到这一要求的部门才能利用。自然资源缺乏带来的经济影响应是将剩余劳动力用于发展技术,求得自然资源的更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匮乏提供了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价的基础。技术和资源可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其补充和替代的程度乃随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而有所不同。

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缺乏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因此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分配和利用自然资源就很有必要。制定一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如果不考虑再生产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则社会注意经济的目标只能获得部分的实现。因为在扩大再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利用生态资源,尤其是在生产和消费这两个环节。环境规划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组成部分,它是面向最紧迫问题的规划,目的在于确定当前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手段和方法。

建立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首先要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建立生态平衡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环境规划应建立在一系列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预报相联系的经济生态预报基础上。然后,在预报和分析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生产潜力,对环境质量影响社会主义消费模式的程度做出评价。把生态平衡作为目标限制因素,通过改善经济评价的方法,找出支配物质和财政分配的原则,这就需要做到:

1)找出环境污染和不同类型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这主要涉及生产、消费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2)通过应用可变的经济生态标准,找出一定种类的商品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3)应用经济生态模型,适当考虑环境问题。

4)制定出合理的环境改善政策,并把其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5)正确选择生产中的技术变量,维持生态平衡。

6)对总的经济计划和企业计划及其相关关系进行评价,为确定经济生态标准提供科学基础。

7)把生产布局在最适合的地区。

为了正确地阐述实施这些计划的方式、目的以及生产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必须建立一些系统,以便收集有关自然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的情报资料,从而可以弄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过程,环境质量以及环境污染分布情况。这种规划的最大缺点是只注重面向单一部门或面向紧迫问题,而对自然环境的社会经济应用考虑不够。制定综合经济计划不应有下列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

1、通过减少产量和降低生产效率来保护生态平衡,这种观点只把环境净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因此是不现实的。

2、用降低环境水准的手段来获得生产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提高某一部门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恶化,这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是有害的。例如,在某地砍伐森林,从节省运费开支的观点来看可能受益,但是可能加重土地侵蚀,破坏水源平衡,带来空气污染。提供优化环境质量的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并恢复该自然环境中的个别资源。

2)为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优化利用。

3)找出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容量的限度。

4)运用生态标准发展论,认为运用这个理论可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积累财富,包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改良土地、植树造林等。

5)建立信息和统计系统。在有计划地建立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应该按适当次序采取措施。这样的顺序(或称“层次”)与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阶段相一致,并直接影响生态平衡。

如果把生态损失和外部结果(也考虑环境的间接影响)看成一个大的综合体。搞清哪些些因素与损失及结果有关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定量表示出来,并纳入经济计算中。要想找出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普遍的计算方法,即使可能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估算环境个体因素的生态损失要比确定总的环境损失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了解到,对个体自然资源利用及破坏的估算,例如对森林带、水和空气的估算,要比对整个资源的估算要先进,就不会感到意外了。

对生态损失和效益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得到应用,不过,这些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当环境质量恶化时,人工系统――主要是技术和工艺系统,通过额外劳动支出,取代了自然环境的个体因素,其取代程度和范围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意义。污染增加降低了环境质量,附加的劳动支出也随之增加了,因为资源变得更加缺乏,这又反过来减少了自然资源在生产中利用的可能性,同时资源的缺乏更需要合理地管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