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十篇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十篇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21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1

一是对现有多种用工形式统一规范为“劳动合同制用工”和“劳务派遣制用工”两种,明确与中海油及各所属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统一称为“海油员工”。二是制定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体/非主体工种目录》,明确把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度高、工作内容复杂、技能要求高的岗位纳入主体岗位,对在主体专业或工种岗位的社聘制和劳务制员工,在重新核定的编制内,通过考试考评和职业技能鉴定,符合岗位任职条件的,分批分期纳入新劳动合同制用工体系内。三是统一劳动合同管理,由总公司统一制定和完善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劳动合同管理细则》《、劳动合同书》范本、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等相关文件,请劳动法专家把关和征求企业各所在地劳动部门意见后下发执行。同时,把公司原有的员工奖惩条例、员工手册等企业的规章制度重新进行对照和梳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予以废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

全面推行劳动定额管理,通过控制用工总量,严格控制了年度薪酬和人工成本总量

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劳动定额工作机构,经过近两年时间,编制完成覆盖中海油上中下游各板块、各类型企业的定额手册。根据统一的劳动定额标准核定了各所属单位的基本用工总量,清理了历年积累空缺编制3782名。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所属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调整必须报总公司审批。总公司在控制用工总量基础上,核定各所属单位的工资总额和人工成本总额,对于未经总公司核准编制且擅自从系统外招聘员工并超编的单位,因此发生的工资和人工成本在核定的工资总额指标内自行消化;对新建项目或重大设备,按国际最先进的定岗定员标准配备人员并核增工资总额指标。通过这些管理措施,近3年,在新业务、新项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员工总量保持下降趋势,工资总额和人工成本总量始终控制在国务院国资委核定的指标内。

建立规范统一的“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的薪酬结构,并完善分配管理体系

在统一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的基础上,中海油重点进行了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构建统一、规范、简单的薪酬体系。员工薪酬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基本薪酬,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综合福利补贴、社会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五个单元;其二为绩效薪酬,统一以效益奖金单元的形式体现。主要特点:一是项目简单、易于操作、结构完善。在一个大企业集团内统一薪酬制度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很难推行下去,但薪酬结构又要能够涵盖所属成员单位的需求。二是规范统一。通过改革,基本取消了企聘制员工、改制员工和其他老制度员工的薪酬制度,企劳制和社聘制薪酬制度作为过渡性制度,也将在几年后自然退出。基本改变了多种薪酬制度并存的被动管理局面。三是与市场接轨,员工薪酬水平和运行机制基本与市场接轨。薪酬水平综合考虑中央企业、国际国内同行业和同类地区的情况,以及海洋石油作业环境恶劣和用工总量少、素质相对较高的特点,以及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薪酬管理的有关要求等因素确定。四是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功能。用效益奖单元给各成员单位留有一定的自主分配空间,建立了员工薪酬水平根据企业效益和工作业绩能高能低的薪酬机制。五是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薪酬固定部分与浮动部分比例合适,在经济效益不太好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员工的基本工资部分,使员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达到稳定员工队伍的目的。

第二,建立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中海油各用工单位执行总公司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基本工资制度是中海油整体工资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适用于除保留企劳制身份人员以外的所有“海油员工”。基本工资制度综合体现保障功能(能够有效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契约功能(通过劳动合同体现)、平衡功能(能够平衡内部不同单位之间及其与重组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的激励功能(即根据员工资历、业绩和能力的变化可以实现基本工资的晋升)。基本工资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基本工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符合管理、技术、操作三支队伍特点、满足要求的三张不同的基本工资标准表。各系列的基本工资表纵向设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内设若干工资等级,每个工资等级横向设若干档位。管理系列根据岗位定工资;技术系列按技术能力、经验、素质、业绩表现等因素定工资;技能操作系列主要根据员工技能鉴定结果和本人业绩表现等因素定工资。二是基本工资等级与职级不完全挂钩,职务、级别相同,工资等级可能有所差别。三是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新进人员在本系列内执行相应起点工资等级和档次标准。员工在岗位、专业技术等级或技能操作等级晋升时,在工资晋升指标范围内,可以纵向晋升基本工资等级;年度考核合格后,根据公司效益情况和国资委有关政策,可以横向晋升基本工资档位。四是在统一基本工资制度时,对各成员单位,按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员工基本工资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套改,纳入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其中,实行新劳动合同制的员工,统一按以下办法套改:改制员工按本人现岗位、岗位工资级别分不同序列纳入新的基本工资等级;企劳企聘制员工根据本人现岗位、岗薪工资级别、档数和工龄工资等因素按总公司统一的对应关系和套改办法分不同序列纳入新的基本工资等级;转为新劳动合同制的社聘制员工,根据本人工作年限、学历、专业技术水平、职业技能鉴定结果、现任岗位及工资水平等基本情况,纳入基本工资制度。

第三,建立薪酬体系的动态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基本工资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工资标准确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有一个正常的调整机制,主要考虑:社会物价指数;中央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公司经济效益情况。当这三大影响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公司基本工资标准做相应调整。二是建立三类岗位发展和基本工资晋升通道。结合员工发展的特点,我们划分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三类岗位和基本工资序列,建立了相应的三条通道,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特点及公司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发展。对科研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序列的基础上,另辟一条与之并行的技术等级晋升通道,即一个通道,两条路径。建立了专家评价体系及评聘管理办法,科研技术人员可以沿着“所属单位专家、总公司专家、总公司资深专家和总公司首席专家”的通道发展,在薪酬待遇上可以相当于中海油总师的水平;对操作技能人员建立了技能等级序列的设置及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系统,员工通过技能鉴定,按技能等级晋升岗位和工资,其中总公司技能专家薪酬可以高于总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打开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员岗位和工资晋升的天花板。

第四,在统一基本工资制度基础上授权灵活的效益奖金分配。考虑到中海油所属成员单位众多,横跨多个行业,经营特点千差万别,不可能把成员单位控制过死,所以,在全公司所有员工执行统一基本工资制度基础上,明确授权各单位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和人工成本总额范围内,可以实施灵活的效益奖金分配,对效益奖金单元只限定总额,不规定标准和发放形式,鼓励向生产一线、技术技能骨干人员倾斜。总部要求各单位要建立本单位的效益奖分配办法,并将分配办法和年度分配结果报总公司备案。第五,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是员工薪酬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实现新老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对接,改善企业薪酬福利结构,增强薪酬的长期激励作用,在“统一称谓、规范用工、统一基本工资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企业年金制度。除已经离退休、内退和少数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以外,取消现行的企业补充养老金办法,建立规范的企业年金制度。享受企业年金的人员范围为与公司有正式劳动关系的编制内员工。员工的企业年金账户执行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办法,企业缴费标准按照员工基本工资额的一定比例确定,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列支;员工个人缴费标准在不超过企业缴费标准的基础上,由本人确定。考虑到执行企业年金制度的部分老员工年金账户累积时间短,为切实保障这部分老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老员工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比例。改进完善劳动用工、基本薪酬和企业年金是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规范和优化用工制度是建立统一基本薪酬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的基础,而统一基本薪酬和企业年金制度则是规范、优化用工制度的深化,缺一不可。

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工作流程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2

经修订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并实施。国家保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了《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保险保障基金的性质,并对保险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缴纳基数、缴纳范围和比例,以及投资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办法》明确,保险保障基金是按照《保险法》和《办法》规定缴纳形成,在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宣告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或保险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可能严重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金融稳定时,用以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的非政府性行业风险救助基金。《办法》规定成立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负责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新《办法》有四个特点:一是设立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完善基金管理体制。二是调整基金缴纳基数,突出保护保单持有人原则。三是调整基金缴纳范围和比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四是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兼顾安全与收益。《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进一步完善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明确了保险保障基金实行公司化管理,规范了保险保障基金的运作,为保险保障基金切实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保险消费者信心,完善保险监管风险防范五道防线,发挥风险屏障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办法》自之日起施行,2004年的原《办法》同时废止。

二、国有经济改革

《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出台。9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及其独资或控股子企业的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进行了规范。《办法》分七章,共四十四条,分别对国资委和央企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央企资产损失认定、责任追究范围、责任划分和处罚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严格央企资产损失问责制,《办法》详细列举了企业在日常经营和重组改制等多种情形下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追究范围,从采购、销售、资金管理、投资、担保、资产转让和改组改制、资产保管维护、内控建设、信息披露等环节,界定了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资产损失需追究责任的10类50种情形。办法指出,央企资产损失金额认定应当包括直接损失金额和间接损失金额。直接损失金额是与相关人员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资产损失金额;间接损失金额是由相关人员行为引发或者导致的、除直接损失金额之外的、能够确认计量的其他资产损失金额。对尚未形成事实损失,但确有证据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发生事实损失,且能计量损失金额的,办法明确也应当认定为资产损失。《办法》规定,企业资产损失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对资产损失责任人的处罚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禁入限制等三种方式。《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有关规定,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工作规则》,有序推进反垄断的各项工作。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拟定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评估报告;制定、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反垄断委员会聘请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对委员会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工作规则,还规定了委员会组成、会议制度、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工作规则中明确,反垄断委员会主要通过召开委员会全体会议、主任会议和专题会议履行职责,不替代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国家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三个部门要依法履行反垄断执法的职责。

商务部下放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权。9月12日,国家商务部下发通知,将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并自9月12日起执行。通知明确,外商投资设立商业企业及已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变更,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通知同时规定,通过电视、电话、邮购、互联网、自动售货机等无店铺方式销售的外商投资企业,或从事音像制品批发,图书、报纸、期刊销售的企业继续由商务部负责审批。通知要求,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产业政策审核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并及时将有关批复报商务部备案。

国家质检总局出台十五条服务企业措施。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按照“履行职责,服务先行”的原则,承诺了十五条为企业服务的具体措施:对所有需要进行行政许可审批的企业,必须坚持做到“履行职责,服务先行”,在进入正常审查程序之前,有关质检机构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免费的先行服务,作为审查的前置条件;为企业免费提供生产许可证咨询服务,培训企业所需检验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执行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收费减免政策;减少出口商品抽查检测频次,对于一类工业品出口企业减少型式试验频次,对其中符合要求的企业认可其出具的检测报告;逐步推进在用特种设备基于风险的检验方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检验方案,合理确定检验周期,减少企业的运行管理成本等等。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国务院实施该《条例》。《条例》围绕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务派遣、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规定。《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应当采取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条例》规定,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公布实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该《办法》,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办法》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适用本办法。《办法》规定,年休假天数根据职工累计工作时间确定。职工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期间,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视同工作期间,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职工依法享受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以及因工伤停工留薪期间不计入年休假假期。职工享受寒暑假天数多于其年休假天数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确因工作需要,职工享受的寒暑假天数少于其年休假天数的,用人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年休假天数。《办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用人单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按照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执行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行政处理决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职工与用人单位因年休假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此外,船员的年休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执行。

五、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四个机制”建设,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国家国土资源部表示,将重点推进四个机制建设,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导作用,健全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机制。主要是从科学发展的全局需要出发,研究和编制国土规划,从空间上协调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探索建立与金融、财税和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差别化的国土资源调控政策体系,完善调控政策的目标、工具、传导机制和配套办法。着力推进土地和矿业权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强化执法监管,健全完善共同责任机制。按照责权利一致的要求,加强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部省协调配合,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和中央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建立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图和现状图的网上监管统一平台,落实土地违法问责制,健全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和纪检监察机关联合执法机制。三是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开源节流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加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成矿预测,引入大企业,形成大投入,争取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建立完善以规划和标准控制为前提、以政策约束为导向、以监管考核为保障、以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四是大力推进基础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基础业务工作,加快推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认真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及矿业权核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建立国土资源创新体系。扩大国土资源领域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制定国土资源国际合作战略,以地质工作的跨国经营为重点,建立全球合作网络和双边、多边交流合作机制,以及多元供给的新路子。研究建立国家投入引导、开发风险共担、创新利益共享的新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模式。

规范矿业权评估管理。国家国土资源部《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规范矿业权出让评估委托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规范矿业权评估报告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3份部门规章,进一步规范矿业权评估管理。《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从政府监督管理矿业权评估市场和矿业权评估行业的角度,基本明确了矿业权评估市场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了对矿业权评估市场的管理方式。《关于规范矿业权出让评估委托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规范矿业权评估报告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涉及国家权益的矿业权价款评估管理进行了规范。

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

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9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批复》指出,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以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为重点,配套推进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批复》要求湖北省加强对《总体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在武汉城市圈开展有关改革;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关的改革,要优先放在武汉城市圈等试验区先行先试。《批复》还要求,发展改革委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认真督促检查评估,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近期,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原则同意《杭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嘉兴市、义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温州市、台州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七、其他领域改革

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并分领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了要求。

推进公路水路交通结构调整。国家交通运输部了《公路水路交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出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运输服务结构优化,推动交通行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争取用5到10年时间,构建安全、便捷、通畅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使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和运输服务进一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和运输组织水平进一步提升,内河航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路、水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兴运输服务业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通畅、更可靠、更和谐的交通运输服务。

开展司法鉴定机构的认证认可试点。国家司法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通知,决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在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6个省市开展为期两年的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认定和认可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从事法医类、物证类和声像资料类司法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两年内通过资质认定或认可。

《循环经济促进法》确立六项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法确立了六项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设立重点监管制度;强化经济措施。

八、地方改革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3

二、实施分配制度改革的单位均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办法。档案工资记载工作人员经聘任或任命的职务所享受的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基本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当工作人员调动或退休时,应当按档案中记载的基本工资和津贴介绍工资或核发退休费。档案工资实行动态管理,即随着聘任职务任职时间、参加工作时间的变动及国家和省、市的工资标准调整和正常晋升工资而增加。实际工资按单位分配办法执行。

三、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相一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后审批或确定。财政全部供给无经营性收入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财政部分供给有经营性收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非财政供给有经营性收入单位负责人的工资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5倍。有经营指标或承包合同的单位,按指标和承包合同兑现工资。

四、财政统发工资办法。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后,对原财政统发工资单位中个人工资全部实行再分配的,不实行财政统发工资的办法;实行财政统发工资的事业单位在搞活内部分配时,其再分配工资额由事业单位申报、人事局核定,财政局按人事局核定的再分配工资额,通过财政统发工资扣款方式由银行划拨到单位,单位自主确定再分配办法,人事、财政部门对各财政统发工资单位实行总额控制。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交通运输业;税负变化;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9-0085-06

一、研究背景

“营改增”改革试点方案于2012年1月1日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此次税改暂时涉及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行业,时至今日,试点地已覆盖12个省市。我国增值税一直以《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形式存在,从2009年起,我国的增值税条列几乎不曾改动,未能取得完善和发展,如今适时出台“营改增”方案则有利于我国税制的长足健康发展。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营改增”实际是重大财税改革的导火索。

作为重点改征对象――交通运输业,其改征效应的好坏对我国改革政策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还是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税并轨,存在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交通运输业深受其害。交通运输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跟现行增值税涉及的纳税行业存在较高的交互关系。《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暂时性将交通运输行业并入增值税的纳税范围,与世界发达国家通行税高度接轨,最终建立国际经济全球化下高度自由化新型市场经济的增值税制度,“营改增”成为当前交通运输企业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概述

(一)《试点方案》概述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进一步完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税收制度,促进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11月16日,共同《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规定上海市自2012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营改增”改革试点。据统计,第一季度,上海全市“营改增”试点企业因此项税改而降低缴税额约20亿元,鉴于这种良好绩效,我国又扩大了试点范围。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7月31日印发通知,正式规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两个行业将实行“营改增”税收改革,并将试点范围由上海市逐步扩散至重庆市、山西省、江苏省、福建省、陕西省、云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江西省等12个省(直辖市),覆盖了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行政区域,这势必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体纳税水平。

2013年4月10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进一步扩围,并相应扩大现代服务业改革试点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改革试点范围,有条件地将通信业及水路运输业等也纳入改革试点范围。2013年4月22日,财政部对12个试点省市启动“营改增”专项调查。随着“营改增”逐步完善,营业税将逐渐退出。

(二)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含义及区别

1.营业税与增值税

根据《税法》解释,营业税是针对在境内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税额=计税营业收入×适用税率

其中,各行业税率各有不同,详见表1。

根据《税法》解释,若纳税人在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销售货物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值,则国家必须对其征收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一种,增值税收入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值较大。

2.两者区别

首先,计税依据不同。增值税本质为价外税,以全部增值额为计税基础,纳税时实行税款抵扣制,即对其流转环节中新增价值部分征税,具有非重复征税的特征,税基广阔、税源众多,体现出征收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营业税以营业额为计税依据进行征税,纳税人经营业务发生的营业额均为增值额,不像增值税那样存在纳税抵扣机制。

其次,课税范畴不同。增值税征税范畴涵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货物及进口货物等几个方面;而营业税征税范畴较增值税相比具有广税源、低税率等特点,包括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三个部分。

最后,税率设置不同。增值税的实行机制为间接计税,征收设置三类税率(即零、低和基本税率),分别适用不同经济主体、促进市场有效平稳发展。营业税计税依据为纳税人所发生的全部营业额,具体依据不同的标准将经济业务划分为九大类,设置不同的税率。

(三)改革新规

为推动税制改革,财政局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试点方案》①,主要内容如下:

1.税率

在改革试点区新增6%和11%两档税率、适应新时期改革需要。如前者适用部分现代服务业,后者适用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

2.计税方式

现代旅游业、航空航运业、通信邮政业、建筑业及销售不动产,比照增值税通行计税方法。特殊行业如保险金融业可实行简易增值税征收办法。

3.计税依据

纳税单位或个人的计税依据一般为发生应税行为所获取的全部收入。

4.服务贸易进出口征税规定

根据新时期我国具体国情,对服务贸易行业实行在国内环节缴纳增值税,出口零税率或免税制度。

三、改革前后交通运输业税负分析

2012年10月1日,在南通市通州区国税局工作人员的现场安排下,莱西财务工作人员成功开出了首张增值税专用发票,并陆续办完相应手续,系统上线任务圆满结束,这标志着“营改增”试点工作在江苏省顺利地拉开了帷幕。自此,江苏省进入全面开展“营改增”试点工作,为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来自试点的经验数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联合提供的资料证实,截至目前共有1028000户试点纳税人。其中,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分别为216000户与812000户。2012年,试点纳税企业征地税负直接降低额高达426.3亿元,并且减税面覆盖范围为90%。其中,小规模纳税人享有较高幅度的纳税减免,平均纳税减免额多达40%。

江苏省从实施“营改增”税收改革以来,给企业带来的增效明显,截至目前共给企业减税多达50.2亿元,试点纳税人的减税面达96.3%。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坚持税收结构调整、促进企业高效发展的决心。

但是,在光鲜亮丽的数据下面,也有一些企业不能受益,比如交通运输业。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8―2010年三年内国内72家大中型运输物流企业年平均营业税实际承担率为1.3%,这一百分率数值在货物运输业更是达到了1.88%。据此推断,实行改征增值税后,纵然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实行全额抵扣,其相应增值税实际承担率也会增加,上升至4.2%。另外从财政部的统计来看,按行业类型划分,试点税改企业中属于交通运输业行业类型的企业总量多达161000户,占总体试点企业比例高达15.66%,可以发现其数量很多。

(二)案例分析

1.小规模纳税人

假设某运输公司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该企业年收入为60万元,成本为40万元,另外设该企业本年度没有购入新的资产。

税改前:

应缴纳营业税额=营业收入×3%=600000×3%=18000(元)

税改后:

应纳增值税=营业收入/(1+税率)×税率=60/(1+3%)×3%=1.75(万元)

税收差额=1.8-1.75=0.05(万元)

经过计算,可以清楚地看出该企业的税收比原来减少了0.05万元,税负降低了0.0833%(0.05÷60)。

税收之所以会降低,主要是因为税改前后的税基不同,营业税的税基为含税销售额,而增值税税基为非含税销售额,很明显,不含税的销售额比较小,交的税就更少了。因此,税改后的应纳增值税也就比之前的少。所以,就小规模的运输公司而言,实行营改增税改是有利的,可以降低税负。

2.一般纳税人

例如,江苏宁沪高速公路集团2012年前九月营业收入为5862194833元,营业成本为2913884368元,并且公司在2012年1月份构建新的固定资产102273961元(含税),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按5年提折旧。其中修理费和燃油费的可抵扣比例为33.23%(7.51%+25.72%)(详见附录)。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税负率从12.90%上升到了17.74%,总体税负增加283515744元,同时,净利润反而减少了258224064元。因此,从此例看出“营改增”对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是不利的。

这是进项税抵扣比例过低造成的。当达到无差别平衡点时,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相等。本例的无差别平衡点是16.09%,超过该比例时,缴纳增值税有利于企业。但是该公司的实际抵扣比例是5.34%,低于无差别平衡点,所以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

(三)主要财务指标变化分析

财务指标分析指管理层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并结合相应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以便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绩效,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着重对盈利能力指标进行分析。盈利能力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是反映企业绩效最直观的指标之一。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

1.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指营业利润除以营业收入的值,用公式表示: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根据图1的数据,改征前后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分别是44.28%和43.27%。

2.营业毛利率

营业毛利率(Grossprofitmargin),指毛利除以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数值,营业毛利代指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之间的差。用公式表示为:

营业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

计算出企业改征前后的毛利率分别为50.29%和47.79%,降低了2.5个百分点。

3.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netprofitmarginonSales),即指净利润除以销售收入的数值,用以度量特定阶段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同样的,企业改征前后的销售净利率为33.68%和26.47%,较原来降低了22.41%。

4.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为股本回报率,是反映企业运用自身资金创造价值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

通过查阅江苏宁沪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相应资料,计算出其税改前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57%和9.09%。

从图1中,我们一目了然,即该运输公司如果改征增值税后,其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报酬率均成下降趋势,笼统地说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效益都降低了。

首先,营业利润率体现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营业能力越高,代表了企业市场竞争力越高,更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促进其企业价值的提升。图中第二条线表明了营业利润率的变化,改征增值税后企业营业利润率有所下降,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营业毛利率从50.29%降到了47.79%,下降了2.5个百分点。营业毛利率指毛利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越高。但是改征增值税后企业的毛利率明显下降了2.5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变弱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平均毛利率是50%左右,此改使得该企业在本行业中略有劣势,企业获利变少。

再次,销售净利率表明企业运营收入获取收益的能力,该数值越大表明企业竞争力越强。与原来相比,该指标下降最大,低了7.21个百分点,与2011年的33.50%和2010年的37.59%相比,差距更大了。这说明了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较高或上升,又或者是因为税改导致企业的净利润减少了,并且相对于收入的减少,更多体现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了。

最后,净资产收益率也呈降低趋势,从10.57%降到9.09%。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运用企业资本为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其值越高,说明企业利用自有资本获取价值的能力就越强,更能为股东创造财富。通过该指标可以看出本企业在交通运输业的地位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差异。

四、“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原因

(一)不利影响

1.成本上升

试点后的交通运输业适用税率大幅度提升。在原先税务制度下,交通运输企业只需缴纳3%的营业税,服务方取得有关凭证可以申报7%纳税进项税抵扣,政府无偿承担了4%的税收差额。而试点后,原交通运输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将变成接受服务方的抵扣部分,国家将不再承担4%的差额补贴。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因为多种原因普遍处于亏损或者微利状态,在扣除高昂过路费、燃油费及相关税费后,很多企业不得不以超载运营谋取利润。适用税率的提高会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促使该行业走向灭亡。

2.税负增加

虽然税基降低了,但税率上升了8个百分点,再加上进项税抵扣较少,总体而言,企业的税负增加了。但是,总会存在一个平衡点(即无差别平衡点),使得企业在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时,企业税负是相等的。

假设进项税抵扣比例为t时,达到无差别平衡点。另设运输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i,主营业务成本为C。

改征前综合税负率S0=(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主营业务收入

=[i×3%+i×3%×10%+(i-C)×25%]÷i

改征后综合税负率S1=(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主营业务收入

={[i÷(1+11%)×11%-C×t÷(1+17%)×17%]×(1+10%)+[i÷(1+11%)-C+C×t÷(1+17%)×17%]×25%}÷i

当S0=S1时,即为无差别平衡点。

所以,令S0=S1,

t=40.78%÷(C/i)(C/i指成本费用率)

只有当可抵扣率与成本费用率的乘积大于40.78%时,交通运输业才能在此次“营改增”中获利,综合税负率才能比征营业税时低。

在上述的案例中,无差别平衡点是69.23%,但实际的抵扣比例是5.34%,大大低于无差别平衡点,所以改征增值税对该企业不利。

3.盈利能力降低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为股东创造现金流的能力,该数值越大,则其为股东带来的资本增值率越高,企业成长性与竞争力越大。但是通过计算分析,各项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的降幅分别为1.01%、2.5%、7.21%和1.48%。该交通运输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降低了企业的价值,获利能力变弱,企业绩效降低。

(二)原因分析

1.进项税抵扣不足

交通运输业税负上升的根本原因是进项税抵扣不足。一方面不能有效获取税法认可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通运输业除了购买固定资产可进行抵扣外,几乎没有其他项目。燃油费占交通运输企业运输成本比重较大,而在目前,很多交通运输企业只能获取普通发票,相应地,进项税金就无法抵扣。另有过路费过桥费等,均不能抵扣。据深圳市交管部门获取的资料得知,一般而言,交通运输企业大约不到三分之一的营运成本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可以进行相应抵扣。

另一方面是没有合理分配当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增值税税额是用销项减去进项后乘以相应的税率计算得到的。但企业也会出现进项抵扣不足的问题,如上月进项大于销项,超过可抵扣限额,但本月进项抵扣较少。

2.税率上升

导致交通运输业税负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税率的上升。交通运输业的适用税率从3%提高至11%,可以发现上涨幅度之巨大。而在国外,交通运输业的税率通常使用低税率和零税率。而在国外,交通运输业的税率通常使用低税率和零税率。

征收营业税时应交税金=i×3%+i×3%×10%=0.0303×i,

征收增值税时应交税金=i÷(1+17%)×17%=0.1453×i,

虽然征收增值税时税基比原来降低了17%,但税率上升8%,经过计算后的整体税负增加了0.1150×i,增加比重为380%。尽管成本中有一些进项税可以用于抵扣,但大多数企业都存在抵扣不足的问题,基本上不能降低税负。

五、减少“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尽量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交通运输企业在采购燃料、修理配件时应尽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税,以便抵扣,降低营业成本。另外,此次税收改革会对企业投资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企业深度扩大投资、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但是只有当企业购置资产时依法获取税法承认的有效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应的进项税额才能进行抵扣。

2.适时采购固定资产

通常而言,企业在出现大量增值税销项税额期间购入固定资产可以实现进项税额的全额抵扣。但在某一特定时期,若企业频繁购置固定资产,也会造成部分进项税额无法进行抵扣的现象。因此,实施税改后,交通运输企业必须重新规划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购置固定资产等重大投资活动进行科学决策,有效合理实施重要资产更新,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整体税负、提高其经营绩效。

3.再造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的合理再造有助于交通运输企业的合理避税。简单举一个例子,一家从事混合经营业务(运输业务和仓储业务),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将混合业务分开,则税改后该企业就混合业务所产生的营业额都按11%的税率进行纳税申报;但若能合理区分两项经营业务,则仓储业务部分产生的营业额就只需缴按6%税率申报纳税。

(二)政府方面

1.加大进项税抵扣力度

在交通运输业总成本中,过境费占10%左右,但这部分成本是无法抵扣的,这变向增加了交通运输业成本。如果国家将过境费也纳入进项税抵扣项目,无疑对交通运输业发展是有利的。客观上来讲,目前实行此举困难重重,原因可能是过境费征收增值税过于繁琐,通常直接计入成本,加之过境处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可行,所以一直以来只开具普通发票。笔者建议将过境费部分款项纳入抵扣范围,具体措施是,平时只刷卡不开票,到月末汇总,由企业自行到国税局开具车辆过境费增值税专用发票。例如通过网络查询到某车本月过境费共支付3510元,则可以开出一张去税价是3000元与进项税是510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中的510元进项税可以抵扣,这会大大降低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税负。

此外,对燃油费的征管也要调整。运输汽车加油,通常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部分燃油费是无法抵扣的,由运输企业自己承担,加大了成本。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加油站的税务管理,逐步推行加油站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工作,完善交通运输业上游发票抵扣体系。

2.合理设置税率

当前适用交通运输业的税率为11%,此为高档税率,这是因为税率测算工作开始较早,始于2010年,适逢上海世博会期间,造成较多的可抵扣进项税。但目前存在着较大偏差,当下交通运输业可抵扣的进项税大大减少,造成了行业税负增加。有专家重新测算,建议交通运输业的税率应该定在9%左右。目前尚未在全国推行之际,政府部门应重估税率,数据收集要广泛,具有代表性,选择不能只限于中东发达地区,要从大角度出发,将西部欠发达地区纳入测算范围。

【参考文献】

[1]Richard.a.musgrave.publicFinanceintheoryandpractice[m].Fifthedition.megraw-HillBookCompany.1989.

[2]agnar.Huaghton.thepubliceconomiesoftheenvironment[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6.

[3]邵瑞庆.国外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政策及其启示[J].涉外税务,2002(9):36-41.

[4]牟建国,杨淑媛,等.税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章雁.“营改增”的创新、效应及其实施对策[J].新会计,2012(6):15-18.

[6]财政部,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S].2011.

[7]黄小芳.交通运输业税收转型对企业绩效及税负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8]赵富明,上官鸣.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实质及改征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2(5):9-10.

[9]包健.对营业税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6).

附录:成本构成表及计算过程

1.成本构成情况(附录表1)

2.计算过程

由于现在与交通运输业有业务往来的大部分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还是17%,所以计算不含税收入时应用17%的税率。

税改后部分数据计算如下:

(1)不含税收入a=营业收入÷(1+税率)

=5862194833÷(1+11%)=5281256606

(2)销项税b=a×11%=580938227

(3)修理费和燃油费的进项税=营业成本×可抵扣比例÷(1+税率)×税率=2913884368×33.23%

÷(1+17%)×17%=140690805

固定资产原值=102273961÷(1+17%)

=87413642

购进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87413642×17%=14860319

进项税总额c=140690805+14860319=

155551124

(4)应交增值税d=销项税-进项税=425387103

(5)税改前:

到计算期应提折旧=102273961÷5×(8/12)=13636528

扣除折旧费的原营业成本=2913884368-

13636528=2900247840

税改后:

到计算期应提折旧费=87413642÷5×(8/12)=11655152

营业成本'=原营业成本+折旧费=2900247840

+11655152=2888592688

扣除进项税后的成本e=营业成本'-进项税c=2733041564

(6)税金及附加f=实际缴纳的增值税×(7%+3%)=42538710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5

对从事专业性职业外籍人士的影响

H-1B签证,允许企业短期雇佣外国员工从事某些涉及高度专业化知识的专业性职业,包括大多数it职位,例如软件工程师、程序员、系统分析员。这些职业要求雇员获得至少一个相关学士学位。彭博的数据显示,每年,印度公民和中国公民分别占H-1B签证签发量的53.52%和9.12%。目前,每年H-1B签证基本名额上限为6.5万个,另设2万个名额给那些已在美国获得硕士或更高学位的人士。由于对H-1B雇员需求较大,每年H-1B名额开放申请后很快用完。例如,今年4月,H-1B签证的申请数量一周之内就达到了最高限额。

新法案将每年的H-1B签证基本名额上限提高至11.5万个,并将美国高学位者申请H-1B名额增加到2.5万个,但高学位必须属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该法案还为H-1B签证工人的配偶提供工作许可,但前提是H-1B签证持有人的原籍国也给予美国人同样的互惠待遇。例如,英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属于这个类别,但印度和中国不在其列。此外,根据目前的移民法,一旦持有H-1B签证的人员失业,多数情况下,其相应身份即刻失效,并需离开美国。新法案规定如果H-1B签证持有者在其入境有效期内失业,可享受60天的过渡期,如提交延期、变更或调整身份的申请,其所持H-1B签证在申请期间,仍将被视为合法有效。

对寻求永久居民身份的合法移民的影响

要想在美国永久生活和工作,所有合法进入美国的外籍人士,均需通过亲属移民或职业移民绿卡申请程序,申请合法永久居民(LpR)身份。当前美国移民法对这两类申请都设有年度限额,每个国家优先类别的移民限额为总配额的7%。2013财政年度,该配额是26913人。美国移民统计办公室(ofceofimmigrationStatistics)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约103万人成为美国合法永久居民,其中有将近66%是通过亲属关系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新的合法永久居民来源国前四名分别是墨西哥(14%)、中国(7.9%)、印度(6.4%)和菲律宾(5.6%)。由于不同国别的配额限制,在墨西哥和菲律宾的亲属移民申请、印度和中国的职业移民申请中,经常出现积压待办或签证排期后退的情况。

为尽快处理移民申请中的积压案子,新法案提议免除以下几类职业移民申请中的年度限额:职业移民的衍生受益人;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或体育领域拥有杰出才华的外籍人士;杰出教授和科研人员;跨国公司高管和经理;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以及完成回国服务年限要求或获得回国服务豁免的医生。

新法案把面向全世界的职业移民签证中的40%分配给以下人员:(1)美国雇主在科学、艺术、专业或商业领域需要的高等学位持有者,包括某些持有外国医学学位的外籍人士;(2)在提交申请前的5年内,在认证的美国高校获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硕士或以上学位,并在相关领域找到工作的外籍人士。

新法案提高了每个国家亲属移民的限额,从总配额的7%提高至15%,同时也提高了各类优先亲属的限额:例如,美国公民的未婚子女(21岁或以上)从2.34万增至5.635万;美国公民的已婚子女(21岁以上,31岁以下)从2.34万增至4.025万;合法永久居民的未婚子女从2.6266万增至6.44万。虽然该法案取消了多元签证计划(绿卡抽签)和第4优先类亲属(美国公民的同胞兄弟姐妹),但把永久居民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21岁以下)重新归类为直系亲属,不受移民签证的配额限制。

对无证移民的影响

美国目前大约有1100万无证移民,新法案将为符合条件的无证移民创建“注册临时移民”(Rpi)身份,但这部分移民必须是在2011年12月30日或之前来到美国的,且一直到他们被授予Rpi身份之日前均在美国连续居住。他们的犯罪记录必须相对干净,达到所有适用的联邦纳税义务的要求,通过国家安全和执法等审查,方可获得有效期为6年的签证并可续签。

新法案对“梦想法案”的立法也做出特殊规定。“梦想法案”允许无证儿童移民(通常被称为“梦想者”)申请免受被驱逐出境的保护,然后再在一定条件下申请并获得永久居留权。2012年6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童年抵达者暂缓驱逐”(DaCa)计划。根据该计划,奥巴马政府停止驱逐那些符合此前“梦想法案”提出的特定条件的年轻无证移民。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的数据显示,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相关部门共收到19.946万份“童年抵达者暂缓驱逐”申请。其中,墨西哥是申请“梦想者”人数最多的来源国,韩国排在第六位。据信,因为新法案,美国71%的拉丁美洲人投票支持奥巴马总统连任,使其得以在关键的几个州胜出。

三大主要变化对外来投资的影响

第一,新法案设立了一种新的“创业签证”或“投资签证”(“投资于新创风险企业、创业型初创企业及技术企业”),为那些从美国投资者处吸引到阈值水平的融资、或从美国消费者处获得阙值水平营业收入的外国企业家提供办理临时签证或永久绿卡两种选择。如果这些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能够成功,并为美国工人创造就业机会,他们将有资格获得永久居民身份,直至最终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在2012年一份报告中,新美国经济伙伴关系联合会(partnershipforanewamericaneconomy)发现,2011年在美国新创企业中的28%,是由移民(只占美国人口的12.9%)创立的。而美国全部小企业和高科技初创公司中,每4个当中就有1个是移民企业家所创办。财富500强企业中,超过405家由移民或其子女建立,包括通用(Ge)、福特(Ford)、谷歌(Google)和雅虎(Yahoo!)等。

第二,新法案使eB-5投资移民计划永久化。eB-5计划是1990年由美国国会提出的,旨在借助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资本投资刺激美国经济发展。每年,美国会向那些在新商业企业中投资达到100万美元、为美国工人创造至少10个全职岗位的合格投资者及其直系亲属提供1万个签证名额。在美国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或在平均失业率至少是全国平均水平150%的地区,抑或在美国移民局(USCiS)指定的“区域中心”,投资金额只需达到50万美元。新法案将通过对职业移民体系的总体改革,增加每年获得签证的投资移民人数。此外,免除对配偶及家属的全球限额将让每年个人移民投资者可获得的绿卡数量达到约1.4万张。

根据白宫(whiteHouse)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2财年年底,eB-5投资为美国注入了至少68亿美元的资金,并为美国工人创造了至少4.895万个就业机会。新的改革将为美国带来更多的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并创造每年超过14万个就业岗位。

第三,新法案对H-1B和L等临时工作签证做出新的限制,这可能对外国(尤其是印度)公司在美国咨询行业的投资产生负面影响。法案要求雇主优先招聘美国员工,然后才能聘用持H-1B签证的外国员工,并要求,如果雇佣H-1B员工达到一定数量和百分比,那么这类雇主所支付的申请费则高于其他雇主。此外,法案还强化了对撤换美国工人、新职介绍和外包的禁令,要求雇主对H-1B签证临时持有者支付更高工资,从而有助于防止美国工人因存在廉价劳动力而被削减工资。美国劳工部(DoL)也将设立新的程序和机制来稽查并惩罚违规者。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在十大H-1B雇主中,有四家是印度企业,即威普罗公司(wipro)、印孚瑟斯(infosys)、塔塔咨询(tCS)、孟菲斯公司(mphasis)。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indiannationalassociationofSoftwareandServicesCompanies)表示,在截至2014年3月的财年中,印度将出口多达87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服务。印孚瑟斯称,其60%的收入来自美国。该法案将对这些信息技术和其它咨询行业的外来投资产生整体影响。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行业;税负

一、引言

为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完善税收制度,2011年l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虽此次方案还未明确将建筑行业纳入试点范围,但是按照相关主要税制安排,建筑行业将在未来逐步按区域纳入改革范围。而且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筑业适用l1%的增值税率,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建筑业面临营改增是大势所趋。

二、“营改增”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我国税制

从税制完善的角度看,增值税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即在筹集政府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因而客观上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但是要充分发挥增值税的这种中性效应,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基应尽可能宽广,最好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现行税制中增值税征税范围较为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实施营改增后能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制度。

(二)优化产业结构

在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增值税适用于制造业,营业税适用于服务业。虽然两个税种各自确定税负水平,相互协调,但是实际运行中,避免不了税负不均衡状态。另外,增值税不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相比较营业税税负较轻,因此带来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税负水平的差异,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三、建筑业营改增必然性

首先是营改增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建筑工程耗用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预制构件等,约占建筑业工程成本的45%~65%,它们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在流转环节已经按流转额缴纳了增值税。由于施工企业不属于增值税纳税人,购进建筑材料及其他物资所负担的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相反,在计算营业税时,外购的建筑材料和其他物资又是营业税的计税依据,还要负担营业税,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营改增后重复征税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其次是营改增后,不仅有利于建筑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时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09年开始,纳税人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这大大降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税负,同时可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本次《试点方案》中,建筑业由原适用3%的营业税改为征收11%的增值税,原则上是减轻建筑业的税收负担(但经测算大部分企业并不能减负)。

第三对于总承包方来说,营改增后可避免重复纳税。在现行营业税法中明确规定,总包方可扣除分包款后的余额缴纳营业税,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复杂而且操作成本很高,且容易操作失误从而造成重复纳税。营改增前是项目所在地纳税,营改增后是在注册地纳税。营改增后简化了纳税程序,从而在理论上避免了重复纳税。

四、建筑业营改增难点

(一)进项税抵扣难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首先涉及到建筑企业期初库存材料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从理论上讲,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可以通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向下游企业收取销项税款,转嫁本生产环节的税款给下游用户或最终消费者。而下游企业可以凭此增值税专用发票享受一定的税收抵扣。不过在取得增值税发票的过程中,建筑业遇到了困难。比如,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按3%征收,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上游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不是小数目,他们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建筑业领域,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购买的砖、瓦、灰、沙、石等地方材料,很多都由农民经营,而且季节性特强,货主要求现场现金交易,也不可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现在一般是开发商直接向建筑企业供材,这样建筑企业只能拿到结算单而不是进项税发票,随着开发商供材的范围不断增加,建筑商的折扣系数还将进一步降低。另外,人工费属于增值部分,应在增值税征收之列。中国施工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施工成本中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在百元成本中人工费已占到20%至30%,且主要是靠从劳务企业外购。如果按照增值税“活劳动不得抵扣”的一般原理推断,则总包企业20%至30%的人工费无法抵扣,致使总包企业的税负上升2.2%至3.3%;如果按照劳务企业执行的3%的征收率,允许总包企业也按照3%进行抵扣,则总包企业仍有1.6%至2.4%的税负上升。此外,固定资产折旧与设备租金、能源消耗、筹资成本、地方材料和辅助材料都无法获得进项税发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可以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增值税与我国现行的建筑产品定价、计价方式以及严酷的低价中标竞争形势之间,存在着制度政策和实际操作上的矛盾。

(二)税负加大

以一组简单数据计算来看,假设收入是100元,按增值税11%税率计算应缴销项税9.91元。在成本费用方面:可抵扣部分中,钢材约占25元,可抵扣进项税3.63元;商品混凝土可抵扣进项税0.85元;其他一些材料可抵扣进项税1.45元,以上三项合计可抵扣进项税为5.93元。按照营改增政策,销项税9.91元减去可抵扣进项税5.93元,应缴税额为3.98元。如果按照未改之前的3%营业税计算,百元产值应缴税额为3元。相比之下,按照11%增值税税率,每百元产值要多缴0.98元,相当于企业比原纳税办法增加了24.6%的负担。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组织了一场调研测算。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6家建筑施工企业,据实统计测算2011年应缴纳增值税与原缴纳营业税相比,税收减少的有8家,税收增加的有58家,分别占12%和88%。缴纳营业税58.0151亿元,若依照“营改增”计算,应交增值税为112.2430亿元,增加税额54.2279亿元,增加比例为93.47%,实际税负为5.8%。由此看来,如果按照11%的税率进行征收,建筑企业的税负不但不会减轻,反而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五、建筑业营改增应对对策和建议

为保证营改增试点的成功,在实施建筑业增值税改革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建筑业的增值税改革方案。建筑业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准备适应营改增,进而为自己创造利润,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层面对营改增应制定相关政策

⒈鉴于为建筑施工企业提品与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十分广泛,为了减少震动,在全国的总体试点期间,应尽量推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改试点。

⒉鉴于建筑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和产品特点,应安排在全国全行业统一进行税改。

3.在建筑业增值税不能完全转移给消费者、建筑产品计价、结算方式没有彻底改变之前,请求降低11%的增值税率到8%。

4.在不能和无法确定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情况下,对全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一般纳税人统一按小规模纳税人征收,先试行3~5年,这样做既可以不减少国家税收,又能在推进增值税改革中不增加企业税负。

5.对实行“营改增”政策后新添加固定资产按消费型增值税的办法允许抵扣进项税,对企业原有的固定资产根据剩余净值多少作出相关规定。建议对净值占原值80%以上的允许再抵扣5年;对净值占原值50%以上、80%以下的允许再抵扣3年;对净值占原值20%以上、50%以下的允许再抵扣2年。

(二)建筑企业要做好思想、心理上准备

110号文件明确规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一起适用11%税率,希望降低税率来减轻建筑业税负的可能性很低。110号文件还明确,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一起,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即用销项税减进项税来确定缴税额。文件中这两项规定意味着,在建筑行业微利状况持续,同时建筑企业获取增值税发票困难导致无法按理论进行抵扣的实际情况下,就要面对刚性税制改革新政了。所以,建筑企业必须要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营改增”做好无条件承接的准备。既要认识到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是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大事,作为企业必须积极配合、严格执行。同时,营改增后,负担加重是无疑的。只有改革和完善内部体制机制,进而提高企业内控水平,才能应对这一严峻形势。企业必须及早准备,把“营改增”看作是倒逼自己加强自身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良好机遇。

(三)建筑企业要加强新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及时了解并充分利用税收政策,认真做好税收筹划工作。企业财务人员应及时参加增值税纳税申报实务培训,为建筑业营改增纳税申报做好充分准备。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相应账务处理发生变化,企业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数据将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加强营改增知识的学习,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做好预算管理。

六、结语

建筑业营改增是大势所趋,但总的来说利少弊多,按11%的增值税率来算税负并未减轻,对建筑业是利空来袭,将对建筑业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结合实际,在建筑业“营改增”试点前解决以上问题,不但有助于税改的顺利推行,实现为企业减负的初衷,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当然,企业也要未雨绸缪,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和管理改进准备,尽量避免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营改增是国家税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企业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但国家也要充分考虑建筑企业的特点和困难,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轻负担。

参考文献

[1]伊志华.初探营改增初期对建筑业税负的影响[J].会计师,2012,8.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7

当天下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的十二项金融综合改革任务(下称“十二项任务”)中,第一项即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得以踏上阳光化的道路。

而半年前那场引发举国关注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被人们视为是促成这一改革的直接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金融风险规避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后救火,一是改革,“温州出事,改革变得容易了,因为在危机情况下推进改革,容易形成共识”。

4月1日至3日,在视察福建和广西时国务院总理指出,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

此番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任务”中,第二项即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这表明,决策者在承认民间金融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更为其打开了作为合法金融机构的准入大门。

在实际操作层面,无论是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军小微企业信贷领域,还是地方监管体系构建,均存在争议与变数,国有银行、民间机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各执一词。

据了解,决策层面提出,温州试点措施若半年到一年不成功,可以立刻停止并调整思路,而试点成功之处亦可在其他地区快速复制。

一位熟悉中国金融改革历程的前央行人士表示,温州试验当下并不具有太大的标杆性意义,它只是下一步改革的开始,比如利率市场化等涉及全局的改革并未试点。但它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是否能让私营企业或自然人成为贷款公司的股东,其执行的利率是否可以更自由等,均可在下一步改革中尝试推进。而针对中国目前的金融垄断格局,若能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规范民间融资流通渠道

4月5日下午,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下称“服务中心”)二层大厅内,技术人员正在对电子显示屏进行试营业前的最后调试。

这是全国第一家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机构,也是落实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二项任务”的重要举措。其工商注册主体是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有限公司。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称,此举为“变民间金融的野蛮生长为理性成长”。

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由14家法人、8个自然人投资设立。

目前,已有六家中介机构与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入驻协议,包括三家融资对接机构人人贷、宜信、速贷邦,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公正机构各一家。

温州市政府希望在正式开业前,能引入更多融资对接类撮合机构,目前该服务中心正在全力推进第二批中介机构引驻工作。

在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框架下,这一重要的制度突破,使得一直以来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借贷撮合机构,如人人贷、宜信的业务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官方认可。这些机构进而在温州注册子公司,经营范围也由此前遮遮掩掩的信息咨询变更为正大光明的融资对接。

但是,一个最大的疑问尚未解决,那就是如何吸引资金借出方有动力前往此平台登记备案。

几位温州当地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担心,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恐怕很难完全杜绝违规行为,例如“委托贷款”,此委托贷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委托贷款,而是出借人出于信任,将资金有偿地交给第三方(借贷撮合机构)自行支配。温州当地人已经非常习惯于这类借贷。

近日,服务中心筹备组的一位负责人,就曾收到来自资金借贷方的询问,如“钱存在你那里几分”、“从你那儿贷款几分”。由此可见,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的推进,还需打破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依赖于地缘、亲缘、人缘关系的传统民间借贷文化。

但无论如何,组建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推出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是形成层次分明、风险可控的民间资金流通渠道的有益尝试。

金融准入有限松绑

近几年来,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系统快速发展,占据了绝大多数信贷市场份额。温州试点的未来前景,就是要让多种形式的贷款公司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从而相对降低银行信贷的占比,这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健康地发展。一位熟悉中国金融改革历程的前央行人士表示,若从温州开始的这些试点,可以培育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目前,温州市正在起草放宽民间资金金融准入的实施细则。其中包含启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引入民间资本参股,对辖区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股本扩充,优化股权结构。

2011年11月,按照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思路,温州市政府出台了“1+8”金融改革创新行动方案,此方案与试验区即将出台的实施细则一脉相承。

上述金融改革创新方案明确提出优化股权结构的具体安排,对市区三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引入省级、市级、县级国有企业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其他八家县域机构实行市、县两级国有企业参股各占总股本9.9%的股份。原本并无引入民间资本入股的制度安排。

近日,张震宇公开表示,上半年必须完成两家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革,“要把民资引进来,进行公司化治理,把机构下沉,开到中心镇去。”由此可见,民营资本有望直接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但具体参股比例、股东资格仍在讨论中。

与民间资金有限参与农村合作银行股份改造相比,成立新型金融组织,是近几年民间资本流入金融领域的主流渠道,例如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张震宇称,“未来将允许优质民营企业发起或者参与组建村镇银行。”这将打破过去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的制度,董事长由发起行任命的形式。此外,张震宇亦透露另一个突破是,在小额贷款公司转型村镇银行的规定中,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将享受同等待遇。

据记者了解,目前温州市更倾向于先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的方式,实现民间资金的金融准入。2012年,温州市转为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公司有望达到三家到五家。

村镇银行是由银监会于2006年底推出的新兴金融机构,目的在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要求股东至少有一家为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主要发起人为出资额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而小额贷款公司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推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两者设立标准有较大差异。在制度设计初期,银监会提出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为村镇银行,但银监会牢牢把握村镇银行的审批权。

“村镇银行合法化三年来,还没有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转制为村镇银行。”巴曙松表示,“转机取决于落实。”究其原因,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发起人的苛刻条件,堵死了小额贷款公司转制的大门。

据了解,温州金融办正在跟银监部门沟通协调,未来将出台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村镇银行的具体细则,转制门槛有望降低。

温州市金融办一直在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考核,已出台详细的考核细则,根据评分高低,将小额贷款公司分为标兵、先进、合格、不合格四档。

温州金融办的考核指标有贷款利率、大小额贷款占比、贷款期限、不良贷款率等。如每笔贷款利率需在法定利率以内,即不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其中包括借贷利率、咨询费、手续费、承诺费等所有费用;1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占所有贷款总额的70%;两个月期限以上的贷款,占所有贷款总额的70%;贷款不良率低于1%(今年这一指标可能略有放松)。

满足以上指标,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才能达到合格,这一考核标准将有望成为转制村镇银行的参照指标。

随着温州试验区对民间资金金融准入的开启,似乎也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方向的明确。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国务院参事夏斌表示,国有大企业、国有资本控股各类金融机构,并不是金融改革的方向。在未来不同时期,国有资本对各类金融机构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比例即可,多余的股份可以向民间资本出售。

主流金融业务再下探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试点方案一方面采取措施引导民间资金有序进入金融领域;另一方面,鼓励银行机构发展小微企业信贷。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十二项任务”中称,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温州当地的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国有大行已经在考虑适度收缩小微企业业务,将客户逐渐转移到相对优质的中小业主。虽然银监部门要求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贷款增速,但银行往往只是形式上满足监管要求。

原因在于,作为信贷资金主要提供者的银行,在经历了去年民间借贷危机后,资产质量有所下滑。温州当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1.74%,比去年8月末上升1.37%。

与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率迅速上升相比,温州当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远远好于银行。究其原因,上述温州捷信小额贷款公司高管认为,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基于熟人基础上的资金交易行为,参与方知根知底。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非常灵活,恰恰能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周转快、频率高顺利对接。

由此可见,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新型金融组织,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不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绝对离不开主流金融的融资渠道支撑。

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自身的商业模式有关。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受人力成本约束,不可能依靠“人海战术”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王叶毅认为,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处在控制成本和追求赢利的两难境地。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生银行早已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只重资产负债表和抵押品的限制,而辅以熟人社会游戏规则的多重考核标准。

事实上,间接融资仅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一种渠道,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是解决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甚至是主流渠道。而长期以来,温州中小企业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腿太短了”,上述温州金融办副主任表示。

2011年,温州市银行业各类贷款余额6000多亿元,直接融资额仅为100多亿元。今年以来,温州市已经上报企业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材料4家,这相当于2011年以前温州当地上市公司总和。

此外,温州市金融办已与部分重点中小企业沟通,希望企业关注中国证监会即将推出的高收益债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丰富融资手段。

4月5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称,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制度框架基本已建立,正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制定完毕即有望试点推出,浙江省将成为率先启动试点的省份之一。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多层次融资市场的搭建,在于市场的开放,各显其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

探路地方金融监管

除了市场准入和向小微企业倾斜,地方监管体系的补缺亦是温州此番金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一次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地方金融体系、监管体系、防范机制等。”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周松山说。总计十二项金融改革任务中,有四项为强化地方监管。除了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民间融资监测体系的建立,还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和建立金融综合改革风险方案机制。

无论是张震宇还是周松山等地方金融官员,还是包括巴曙松的学界,均认为地方监管体系的构建是难题。周松山透露,央行一度期许温州中心支行接过监管权,但考虑到与市政府的协调,温州中心支行认为还是由市金融办接手较为合适。

一直以来,地方金融办职能是金融服务、协调利益,并无地方金融监管职能。在突破现有金融监管总体框架后,温州市政府于2011年11月,成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中心(下称“监管中心”)。

监管中心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编制15人,规格为正县级,归口温州市金融办管理。监管中心计划设立监管服务一处、监管服务二处、综合统计处三个职能处室,来承担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和检查工作。

在此基础上,温州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监管中心,把银监局、人民银行、保监局、证监局这些中央监管部门不管的,在温州进行资本运作的公司,统一监管,逐步进行实时监控。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育钧认为,此举将“一行三会”的垂直监管和地方监管结合起来了,赋予地方政府许多金融管理权力,也解决了“一行三会”怕风险、怕出事的问题。

而巴曙松的担心则是:杭州市金融办只有二十几条“枪”,温州市金融办多一点,也只有40多人,监管缺位很难避免。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由此确立“一行三会”为主的垂直的金融监管体系,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最低延伸到县级,证监部门只到省级(计划单列市除外)。业界普遍认为,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极易引发地方和中央监管的利益博弈。

巴曙松建议,考虑到县一级央行在最近十年问仅以清算业务为主,而机构仍然不小,可以考虑将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监管权力交由县一级央行行使。

今后随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政策的逐步放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步伐加快,小微金融机构数量将呈激增之势,加之其涉及客户众多,业务类型多样,与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仅依靠“一行三会”监管体系,显然难以满足监管需求,而中央将民间金融监管权限下放地方,亦将给温州金融监管部门带来沉重的压力。

张震宇表示,自己有两点担心,一是如何防范风险,二是推出的制度设计能否和现实对接,老百姓、民间资本是否买账。

利率市场化暂缓

尽管半年前的民间借贷风波,凸显了利率管制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但在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任务”中,众所瞩目的“利率市场化”并未写入。

3月29日,回到温州的张震宇公开表示,方案中没有提及利率市场化,是从全局考虑。若在温州启动,全国的钱会不会涌到温州来?其他地方的人,会不会涌到温州来投资?

和实体经济的先行先试不同,金融资本如水般无孔不入的特性,在信息化社会的今日,使资本自由化试点难以单点突破,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均已有过先例。

利率市场化制度性突破的付之阙如,令业界对温州金融综合试验的前景心存疑虑,担心民间金融被正规金融“招安”后会因为受到存贷款利率限制,而不再热衷于小微企业贷款。

“那不见得。”美银美林董事总经理、中国区行政总裁刘二飞认为,中国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民间资金投资设立小型金融机构后,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依然是合法的。以当前贷款基准利率6%来估算,最高贷款利率可达24%,那么从银行拆借资金的利率假设是8%,借出去的利率是20%或者15%,仍有可观的收益空间。而以往商业银行不愿借钱给小微企业,是因为缺乏风险防控机制,而这正是民间金融的优势。

国务院参事夏斌也表示,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30年来从未停止,目前仅剩存贷款利率未市场化,即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受管制。由于全国金融市场的组织架构体系、法律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加上现代信息技术,只要在某地就某一重大制度进行变革,在全国统一市场下,就是全国性的变革。现在已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很难在某一地就重大的金融制度做试点。

而在本轮宏观调控期间,长达21个月之久的负利率(直到2012年2月,一年期存款利率方才跑赢Cpi)催肥了理财市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理财利率几乎等同于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债券利率几乎等同于市场化的贷款利率,两相夹攻,利率管制的空间已大为收窄。

但其中的难题是,中国尚无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业破产条例,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开花结果。夏斌说,利率彻底市场化意味着银行成本提高,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难免会出现银行倒闭、破产。

最新一期《中国金融》杂志刊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文章称,目前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

周小川表示,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财务软约束问题、开始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产品和服务的定价,为推进下一轮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8

199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其中关于税制改革方面的建议分别为1991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和同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所采纳。根据上述文件的精神,1992年2月25日,国家税务局制定了《税收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时期计划纲要》,纲要中提出了今后十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任务。1992年春兔妈妈工作室同志视察中国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中共中央政治局为此召开全体会议以后,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税制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视。1992年3月20国务院总理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同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的《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快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都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的要求。同年3月至7月间,国家税务局多次召开会议,学习兔妈妈工作室谈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研究深化税制改革等问题,以便更好地服从于、服务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992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给税制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带来了新的机遇。199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财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财税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为市场发育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因此,改革要加快进行。199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要以加快价格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市场,配套改革计划、税收、财政、金融、外贸体制。同年3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其中提出:在第八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后三年,要加快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同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改革和健全税制,改革财税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改革的方向是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和国有企业“税利分流”。、、朱róng@①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多次在其他许多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加快税制改革,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通过税制改革和其他改革解决当前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税收的地位,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税收工作的领导,1993年4月19日,国务院在机构改革中将国家税务局改名为国家税务总局,并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在经过几年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以后提出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重新对于税制改革问题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关于全面深化税制改革的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案。1993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先后三次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制改革等问题的汇报,研究税制改革工作。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听取了上述汇报以后,充分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税制改革取得的明显进展和税收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现行税制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以及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难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因此,必须加快税制改革。会后,国家税务总局和有关部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抓紧了全面税制改革的研究准备工作。199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些宏观调节失控,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危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6月24日发出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包括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同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加快实施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将原定分步实施的改革设想改为一步到位,并于1994年1月起施行。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róng@①基在全国财政、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财税改革问题作了明确的部署。根据朱róng@①基副总理的部署,从同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国家税务总局起草了《关于税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要点)》并上报国务院。从8月下旬到9月上旬,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先后听取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制改革问题的汇报,审议并通过了上述方案(要点)。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国务院1986年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至此,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顺利完成。1993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主要采用经济办法,近期要在财税、金融、投资和

计划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财政运用预算和税收手段,着重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近期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对少数商品征收消费税,对大部分非商品经营继续征收营业税。在降低国有企业所得税税率,取消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的基础上,企业依法纳税,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规范税率,扩大税基。开征和调整某些税种,清理税收减免,严格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流失。近期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将现行的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列为中央税;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共享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扩大税源,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中共中央这一决定的,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税制和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年11月25日和26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税务总局草拟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六个税收暂行条例。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国务院在为此发出的通知中指出;这次工商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次改革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工商税制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同年12月13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上六个税收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在此之前施行的产品税条例(草案)、增值税条例(草案)、营业税条例(草案)、资源税条例(草案)、盐税条例(草案)、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关于征收特别消费税的有关规定。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燃油特别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和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的通知》,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燃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废止在此之前施行的集市交易税试行规定、牲畜交易税暂行条例、关于征收燃油特别税的试行规定、国营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暂行规定、集体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并将屠宰税和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为了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至此,中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体工程完成,新税制初步建立。这时,中国的税收制度一共设25种税收,它们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遗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契税、证券交易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牧业税(从2000年起,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屠宰税在农村税费改革中逐步取消;从2001年起,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重新纳入预算管理;证券交易税、遗产税和后来增设的燃油税和社会保障税至今没有立法开征)。根据税制改革和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后税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强税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税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1993年12月22日,国务院决定将国家税务总局升格为正部级机构。1994年税制改革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税制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外国税制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的,推行九年来从总体上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对此都予以充分肯定,国内外各界也普遍予以较高评价。。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5333.3亿元,比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的34634.4亿元增长了175.3%,年平均增长率为13.5%(均按照现价计算,下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7213.5亿元,比1993年的13072.3亿元增长了184.7%,年平均增长率为14.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595.2亿元,比1993年的12462.1亿元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14.8%;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6亿美元,比1993年的1957.0亿美元增长了160.5%,年平均增长率为12.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额为2121.7亿美元,比1993年年末的212.0亿美元增长了9倍:外商直接投资468.8亿美元,比1993年的275.1亿美元增长了70.4%,连续8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59.6元,比1993年的2577.4元增长了166.1%,年平均增长率为1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2366.4元,比1993年的921.6元增长了156.8%,年平均增长率为12.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3762.4亿元,比1993年年末的15203.5亿元增长了385.2%,年平均增长率为21.8%;税收收入为15301.4亿元,比1993年的4255.3亿元增长了259.6%,年平均增长率为17.3%;税收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0%,比1993年的12.3%上升了3.7个百分点;中央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54.5%,比1993年20.8%上升了33.7个百分点。此外,经过“八五”后期的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九五”期间中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1998年和1999年两者均比上年下降,从2000年开始后者略有起伏。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的表现,其中也反映了完善税制和税收政策调整的成果。2002年,中国的经济、财政、税收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4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2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0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0元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长4%以上;税收收入达到17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1700亿元左右,增长11%左右;税收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6.7%左右,比上年上升约0.7个百分点。根据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九年的实践检验和理性思考,我认为,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第一,初步统一了税法,包括实行了内外统一的流转税制度,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统一了个人所得税制度,从而构成了新税制的主体。第二,在统一税法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公平税负,有利于促进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竞争。以流转税而言,增值税的普遍推行减少了重复征税;以所得税而言,基本实现了各类内资企业平等纳税。第三,通过统一税法,简并税种,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和规范化,税制要素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规范,适应了经济发展和税制建设的需要。第四,较好地处理了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五,较好地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没有引起经济、社会的动荡。第六,通过适当集中税权和税收收入,调整税收政策,大幅度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第七,新税制的设计积极地借鉴了国外税制建设的有益经验,从而使中国税制进一步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有利于促进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中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同时,保持了税法的相对稳定性和对外税收政策的连续性。第八,在经济增长、理顺分配关系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税收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逐步扭转了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下降的局面,同时总体上没有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第九,通过学习、宣传、贯彻新税制,依法治税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使税收的社会环境有所改善,税收工作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得到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越权减免税、偷税、抗税、欠税等现象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钅加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9

近20年来,美国联邦税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或全面的修正,其中1986年颁布实施的《税制改革法案》是美国最具根本性的税制改革方案之一。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改革税法,以实现“公平、简化和增长”目标,它同以往主要是为增加税收以解决联邦政府预算持续的巨额赤字的目的所进行的改革是很不相同的。1986年的税制改革,在大幅度降低边际税率方面得到大多数观察家的高度评价。联邦所得税被大幅度改革,削减了一系列特殊类型投资的特定税收条款(如对设备投资的投资税收抵免),为资本有效配置扫清了主要障碍。据估计,1986年税改为美国经济创造了近1万亿美元的增长机会。

但是,尽管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取得了大量成就,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却认为这次立法远没有充分利用税制改革所创造的有利时机,致使美国经济远远没有实现应有的增长。就联邦税收制度来说,保留了所得税基,除降低了法定边际税率外,在简化税制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则进展不大。1986年税制改革本来试图拓宽税基,降低税率,然而,在此以后的税改又明显地在倒退。例如,布什总统1990年的《预算执行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有效税率,而克林顿总统1993年的《多目标预算调节法案》则是更大幅度地提高了有效税率,使最高边际税率在1986年基础上提高了三分之一。一系列税制改革措施,在诸如投资抵免、资本利得差别、税率升降等方面,出现多次反复,税制的严肃性与稳定性不断受到损害。

目前,美国政治舆论普遍认为现行的所得税制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两党及公众在现行税法的缺陷问题上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税法不必要的复杂性加大了企业和劳动者遵章纳税的负担以及国内税务署的征管成本;第二,税制对储蓄和投资的差别税率导致低储蓄率,从而抑制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第三,所得税制的收缴方式及防止逃避税的措施,对大众私人生活的侵扰、强制甚至威胁变得日益严重和不可忍受,与美国式的民主信念相冲突,税制的根本性改革被认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美国税制根本性改革建议的目标

近年来在美国提出的几种主要的税制改革建议,虽然其出发点存在显著差别,但都普遍认为税改应该达到以下四项目标:

(一)简化征管程序和降低缴付成本

近年来,尽管美国在简化税法方面已作了很大努力,但大多数美国人仍认为现行税制过于复杂。例如,1913年的税法只有15页,而今天的税法则达9000多页。1992年,收入在50000美元以下的美国人约有2/3雇佣税收专业人员填写税单。美国人每年总计花费约300亿美元以支付税务会计和律师的服务,花费54亿人时来计算他们的税负。据独立的审计资料表明,国内税务署正确回答纳税人询问的概率只有63%。根据一项保守估计,现行所得税制使美国经济至少付出了3000亿美元的缴付成本。国内税务署对公民个人生活的侵扰,也日益受到美国人关注。目前税务署拥有115000名审计员和人,包括警务人员在内的税务署,拥有与所有其它联邦执法机构大致相同的雇员数。税务署有权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搜查美国公民的财产和财务文件,有权不经审判即没收美国人的财产。前税务署委员弗雷德。戈德伯格指出,“税务署已经变成了我们民主社会中最具侵扰性、压迫性和非民主机构的象征。”

(二)激励储蓄、投资和企业家活动

美国现行的公司和个人所得税制,对储蓄、投资和企业家大量征税,某些类型的储蓄被课税二至四次。一般来说,国民净储蓄是家庭、企业和政府机构储蓄之和扣除折旧的余额,是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90年代,美国的国民净储蓄率仅为2%左右,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最低的,且该储蓄率目前仍在下降。大量证据表明,税收、预算、规章和法律制度在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处理上没有做到不偏不倚(即没有产生中性影响),这些公共政策交织在一起,支持现期消费,而不利于储蓄和投资。而且,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对资本的某些课税是最高的。例如,联邦政府28%的长期资本利得税率并未按通货膨胀指数化,该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税率之一。据美国政策分析中心计算,1993年克林顿新所得税法的实施,美国资本的边际税率升至58.5%。预计在1994—1998年期间,投资额将比不增税时低1.8亿美元左右。以所得为税基的所得税及其较高税率对储蓄、投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动等产生了极大扭曲和反激励作用,抑制了国民储蓄,阻碍了长期经济增长。

(三)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经济的逃避税

地下经济具有隐蔽性,难以对其作准确估计。据一些学者的初步估计,美国每年因地下经济流失的税收达1000—2000亿美元。这对每个自觉纳税的人来说会使他们承担额外税负以维持政府的既定开支规模。从以往减税的实践来看,美国地下经济的规模并没有因最高边际税率的降低而相应地缩小。因此,如何有效改革税制,尽可能使税收触及地下经济,减少其逃避税收的机会,从而迫使其负担政府费用中的应有份额,应是当前税制改革建议的一致目标。

(四)增强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去掉税金,可增强其在全球的竞争力;而将税金课于进口的外国产品上,可让外国产品承担本国政府费用中的公平份额。例如,从美国出口品价格中免除10%的税金,对外国进口品征收10%的税金,与现在税制的处理方法相比,将使美国得到因20%的差价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当然,这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定,避免产生贸易战。美国众议院税收立法委员会主席比尔。阿彻甚至认为该目标是最重要的目标,它“应排在下一世纪的议程上”。

三、主要税制改革建议

针对美国税制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税收改革目标,美国近几年出现了诸多的税制改革建议,其中影响较大、引起广泛讨论的几种主要的税制改革建议是:统一比例税、储蓄无限宽免税、增值税和国内零售税等。由于这些税改建议得到不同的国会领袖的有力支持,其争论也就更加热烈。

影响最大的税制改革建议是由众议院多数党领袖迪克。阿梅等人提出的被称作统一比例税的方案。它原是由胡佛研究所的罗伯特。霍尔和阿尔文。拉布什卡设计的,其要点如下:按单一(统一)税率对个人劳动所得(包括补助金所得)征税,对个人收入实行较大数额豁免;企业按相同的税率就总收入减去投入成本、资本品、工资、补助金的差额纳税,并用以上两种一体化的税种取代目前的公司和个人所得税。第二种方案是由参议员萨姆。纳恩和皮待。多梅尼西提出的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对于个人,它主张按累进税率对个人所得减去净储蓄后用于消费的部分征税;对营业所得,则按单一税率征收增值税。并以这两种税取代目前的公司和个人所得税。两种新税都实行对工薪税的减免。

第三种主要的税制改革建议是以增值税取代个人与公司所得税。美国国会关于增值税的提案很多,其中以众议员塞缪尔。吉斯本的计划最为详细。从理论上来说,增值税接近于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或所得总额征税。美国就此进行的讨论集中在消费型的增值税上,即主要考虑按总收入减去包括购买资本品在内的投入成本的差额,向企业征税。由于增值税可在边境退还,因此常常认为它有助于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第四种税制改革建议是卡托研究所斯蒂芬。穆尔等人提出来的。它主张对商品和劳务的零售价格按统一百分比征税,即实行所谓的国内零售税,并以之替代所得税。

四、税制改革建议比较

以上几种改革建议均主张以消费为导向,即力图使美国现行所得税制向消费税制转换,从而实现前述的既提高经济绩效,又大幅度地削减纳税人缴付负担和税收管理负担的目标。但是各项建议方案对个人征税和公司征税的具体处理方式及其经济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一)对个人征税的比较

在个人税方面,统一比例税方案主张个人要就所有的报酬和补助金纳税,但对其它来源的所得(如利息和股息)不纳税。对个人实行较大的免税额,对每个受抚养者作相应的扣除。按目前提出的方案,一个四口之家只从36,000美元以上的报酬开始纳税。对该税来说,税率是问题的关键,即应以多高税率征税才能在收入上足以替代现行个人所得税。对此,胡佛研究所的霍尔和拉布什卡估计为19%,众议院多数党领袖阿梅则认为,这一税率开始时可能是20%,以后随着支出的下降和税基的扩大,税率可能会降至17%。还有一些人则估计,为了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避免财政赤字上升,税率需达到22%。

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主张个人就除福利金和免税利息以外的所有所得纳税。对净储蓄、某些教育费用、抵押利息和慈善捐款,采用无限额扣除;对工薪税实行抵免和多种豁免,再加上抚养扣除,对四口之家而言,这些项目总额共达12500美元左右。在税率上,该方案仍采用累进税率制,根据用于消费的所得的多少,税率从8%至40%不等。因此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作是一种累进的消费所得税。

若实行增值税方案,则对个人不直接征税,但消费者个人要为所购买的商品与劳务支付较高的价格。

国内零售税方案则要求消费者按含税的价格支付商品与劳务,与现行的州销售税没有多大区别。

(二)对公司征税的比较

在公司税方面,统一比例税方案主张对总所得减去投入成本、工资、各种补助金、公司资本(当期支出部分)后的余额征收营业税。它对利息支付、股息或对企业主的任何其它形式的支付不予扣除。税率从20%开始,随着支出的下降,它也会降至17%,但有些人则认为为了避免赤字上升,税率须达22%。

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则主张对总收入减去投入成本、资本购买(当期消费部分)后的余额征税,报酬不予扣减,税率为11%。

增值税方案实行对增加值或对现金流量和工资征税,国内零售税方案主张以统一税率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征税。有人提议,对于食品等“必需品”进行特别豁免或采用低税率。目前提出的国内零售税方案尚未对税率加以确定,但一般认为除非税基受到大范围侵蚀,税率应在15%—16%区间内。

(三)其它方面的比较

上述几种主要的税改方案,若从不同的税制原则加以分析,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就统一比例税方案来说,它对现行所得税制有较大改进,具有简化税制、降低税率和一定程度的累进性等优点。同时通过普遍运用从源课征原则,它将大大减少现行税制中的漏税问题。但这种税制仍保留豁免和抵免,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所得税,由于只实行单一税率,因而在公平性方面有欠缺。它也无法解决税务系统对公民个人生活的侵扰性问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所得税制极有可能会回复到以往状态,其优点随时可能会被削弱。

储蓄无限宽免税方案在经济效率方面对当前税制是一种实质性的改善,它结束了对个人储蓄和厂商投资的双重征税。该方案保留了目前税制的累进税率结构,也即在税制的公平性方面作了较多的考虑。它实质上把所得税转化为消费所得税。但储蓄无限宽免税包含着相当高的边际税率(最高可达51%),并且,在简化现行税制方面不如统一比例税。

增值税方案具有税率较低、税基广泛和自我管理等优点,税制也比当前所得税制简单,有助于向消费税制的转换,且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有国际经验可资借鉴。但由于增值税较为隐蔽,给纳税人感觉税负较轻,可能使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联系放松,导致政府支出规模膨胀。增值税还会引发消费物价指数的上升和其它形式的通货膨胀。增值税本质上是累退的,为了缓解这种累退性,需要进行各种复杂的调整。在征收方面也不那么简单,免税管理更具复杂性。此外,增值税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难题有待解决,如对低收入家庭的处理,对原有资本的征税等。

国内零售税方案彻底取消了所得税,对所有储蓄与投资实行免税,因而消除了双重征税问题,它管理简便,将大大降低征管成本。由于它实行单一的统一税率,高边际税率引起的负面效应将消除,并能有效地将地下经济纳入税网。同时,在美国,目前已有45个州实行了销售税,这些州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税种。此外,与增值税方案不同,它是一种显性税收,因而公众可将税收和支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国内零售税也是一种累退税,它可能会蚕食州的收入来源。当存在各种形式的抵免和豁免时,税率就会偏高,从而会削弱消费税的低税率和宽税基的优势。

从以上主要税制改革方案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些税改建议均主张对美国现行税制作大幅度的实质性乃至根本性的改革,即让美国税制从所得税制向消费税制过渡。但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戴维。F.布拉德福德所指出的,从一种税制转变为另一种税制会牵涉到大量的过渡问题,会伴随着巨大的政治成本,伴随着对各种家庭、企业和行业的税制转换成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经济的混乱。所以这些税制改革方案是否应该推行以及按何种步骤推行,美国学术界仍在继续探讨,各种税改方案的倡导者之间的分歧与激烈争论仍在继续。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税收改革的潜在效益是巨大的,大得足以让全民就税制根本性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开始一场认真的对话和讨论,讨论的结果则必定会促进未来的税改立法进程。新晨

[参考文献]

1.RobertHall&alvin.Rahushka:theFlattax(2ndedition),1995,Stanford:Hooverinstitutionpress.

2.michealJ.Boskin:FrontiersoftaxReform,1996.

3.Gilbertmetcalf:theLifetimeincidenceofStateandLocaltaxes,workingpaperno.4552.Cambridge,mass.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93.

4.U.S.CongressionalBudgetoffice:effectsofadoptingaValue—addedtax.washington,D.C.:Govcrnmentprintingoffice,1992.

国企工资总额改革方案篇10

一、企业管理中的工效挂钩浅析

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表现为矛盾的对立面: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利益与国家经济利益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及集体间的利益矛盾。工资是员工的劳动收入,是其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自然希望多多益善;对于企业而言,工资是资本的投入,亦是人工成本的投入,企业经营者当然也希望工资支出愈少愈好。处于这种格局中,逐渐形成了职工追求高福利、高工资及企业经营者期望高利润、低人工成本的矛盾僵持。下面就几点探析如何有效的使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解决企业问题,实现真正意义的工效挂钩:

1.工效挂钩的涵义。工效挂钩,即将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劳动效率紧密挂钩的一种分配形式。其内涵即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规范指标,将分配与考核的侧重点置于人均创利和人均创效上,使企业员工工资水平收入分配作为激励机制,工资收入靠贡献、靠效益、靠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使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极大限度的调动起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促使企业持续的蓬勃、健康发展。

2.如何裁定工效挂钩中企业的工资总额。企业所挂钩的工资总额是指某企业或某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集体或成员所支付的工资总和,即国家规定的全体员工的工资总额,并应包括员工各项福利,即:工资、奖金及津贴等。是全面考虑到企业现行经营状况及期中经济效益的增降幅度情况下,企业所给予员工最大的工资额度,工资即是其中的个体分配,属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范畴。

3.工效挂钩中的效益基数。目前企业工效挂钩技术的核定包括经济效益基数的核定和工资总额基数的核定以及浮动比例的确定。

3.1核定经济效益基数。工效挂钩的经济效益指标以实现税利为主(外贸企业实行收汇美元工资含量与实现税利双挂钩办法),亏损企业可实行工资总额与减亏指标、政府下达建设完成任务等指标挂钩,同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不同,选择实物(工作)量、业务量、销售收入、创汇额、劳动生产率、工资利税率及资本利税率等综合经济效益指标作为复合挂钩指标。对承担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文教等企业还要考虑社会效益等特殊情况。经济效益原则以上年实提新增效益(下浮)工资等相应的效益完成数为基础确定。

3.2核定工资总额基数。工资总额基数,原则上以本单位上年劳动工资年报数为基础,核减一次性补发上年工资、成建制化出职工工资以及各种不合理的工资性支出;核增上年增人、转正定级、成建制化人职工的翘尾工资,以及国家规定的其它增减工资的因素后确定。已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其挂钩工资基数应以上年工效挂钩结算的实提工资总额为基数,加上上年翘尾工资进行确定。

3.3确定浮动比例。已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确定的浮动比例不得随意调整。新挂钩企业,其浮动比例要用反映企业投入产出综合经济效益的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来调节。浮动比例一般为税利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至0.8%。企业的效益提高不仅可以给员工增加福利,对于国家税收的提高也能有所推动。对于提升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及促进国有经济资本的增值均有益处。

二、企业工效挂钩的产生及作用

为企业规范化工效挂钩制定合理方案能积极有效的促进企业管理中工效挂钩的实施及其合理的应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企业中所反映的经济效益其指标不尽相同,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应用,区别对待。但不论如何,所选择的指标应具备提升企业整体潜能,并利于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下面几点就企业工效挂钩办法的产生及实施方案并作用进行阐述分析:

1.工效挂钩的产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企业没有对职工工资的自主分配权,完全由国家控制,使得企业平均工资水平与经济效益整体脱离。不论企业经营状况盈亏与否,职工工资是必须保证的。如此使得生产效率与职工工资长期保持相同水平,无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企业有权决定自身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及形式。企业在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中,工资分配权已经基本落实,但当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尚显稚嫩,企业的自身约束机制还未健全,企业间争相攀比追求最大化职工收入。政府需采取手段对这股不良之风进行整顿。工效挂钩即是应这种社会因素而产生的。

2.工效挂钩的方案制定及作用。工效挂钩方法操作简单,每月工作完结之后,只要把计算机统计的收费总笔数拷贝到数据表格中,通过简单计算处理,每个人的工资、奖金就算得清清楚楚。这里不需要多余的质量监管,也不需要复杂的月度计划制定环节,节省了考核人与被考核人为协商考核指标、平衡工资分配而产生的管理费用。工效挂钩方案的制定还应包括: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工资总额考核结算、核定员工工资基数及一系列相应配套措施。其方法能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企业凝聚力,让职工为了相同的理想共同奋斗;使职工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工资稳步提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工效挂钩冲破了国家对工资管理过死的情况,让企业内部有了分配自,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的繁荣发展,对深化企业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工效挂钩的弊端及未来发展

工效挂钩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期间,国家对企业所采取的一种半强制,并用以调控企业的工资水平的权宜之计。工效挂钩本身并非是市场经济产物,而是向市场经济引渡的一项过渡措施。在《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里劳动部指出:“工资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随着企业深化改革逐步到位,改革不断深入并发展,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部分企业承担着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任务,在分配领域中的弊端显得愈加明显。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找到一种更加适用于不同企业的办法来完善工效挂钩方法,为企业在未来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铺垫。下面,就工效挂钩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对工效挂钩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1.工效挂钩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工效挂钩政策的激励机制存在局限性,对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企业完全无法体现其激励作用。对于效益增长的企业工资增长幅度自然上涨,然而由于效益差的企业受承受能力所限,效益工资的提取反而会加重企业负担,故此将效益工资不提或少提。对于承担着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任务的企业,该类企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实为代政府实施各类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若用经济效益基数作为考核企业工效挂钩,对企业来说不具有激励性,反而会由于企业的建设任务繁重、人员需求量大的同时企业工资总额得不到上调,将会使得工效挂钩在分配领域中的弊端显得愈加明显。由于政策的执行不规范,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采取不同挂钩的形式,并以企业上年所实现的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基数,导致企业在政策的执行中极为不平等,严重挫伤盈余企业的积极性。

2.企业管理中工效挂钩的改进方向。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体现平等竞争的基本原则以及公平税负的实际实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工资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从而建立适应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型政企关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完善现有工资指标制度,防止国有企业乱发、克扣工资及奖金等行为的出现。为保护劳动者的相关利益,政府相关部门应为企业把关,保证经营者的年薪收入要与职工的平均工资挂钩,并结合经济增长的社会因素对地区企业工资标准适当加以调整,且要及时对社会公布。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性质,形成多元化的考核办法,为公平的工资环境创造条件,消除企业的差别待遇,建立符合wto规则并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模式的企业所得税相关制度,以此为所有企业提供透明、稳定,公正并公平的税收环境,达到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多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