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十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20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感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61

一、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提出问题

问题的发现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我们都知道,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要想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提高思维能力,这个问题必须有探究的价值,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必须是学生切实感到困惑,想知道为什么,怎么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反之,如果问题只是为了走形式,没有一点探究的价值,就会影响课程价值的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提出好问题,对于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促进的作用。那么小学生怎样才能提出好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提问的浓厚兴趣。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安分守己,做一个乖学生,这样下去,学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以后即使遇到问题也不去主动提问和思考,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问,日积月累,学生会面临大量的困难,对学习丧失信心。实践证明,只有在最放松的状态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实际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达到一触即发的效果。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把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及时肯定,使他们养成质疑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问题,另外一方面,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开始,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没有问题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选择和学生贴近的生活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进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先安排学生自主去超市购物,保留购物小票,并把它带到数学课堂上,在小组内交流在超市购买了哪些物品,然后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争论着,自主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取长补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加强了课堂上的多向互动交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多样,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以数学的角度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灵活地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三、提高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数学问题都是一题多解,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可以以具体的问题为例子,引导他们从多个渠道去尝试解决,并把各种方法列举出来,看看哪个学生解题方法最多,最简单、有效,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因此,其数学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现在的辅导班盛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触到了数学基础知识,因此到了小学阶段,学生表现出的数学能力也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使不同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努力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树立其自信,促进学生身心综合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注重辅导,转化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困生要做到多关心、多帮助、不放弃,让这部分后进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感觉到班级的温暖,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坚持对症下药。抓住机会进行辅导,通过兵教兵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促使他们逐渐进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帮助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心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都喜欢问为什么,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通过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小学生还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游戏贯穿在课堂活动中,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轻松地学到数学基础知识,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小学生还具有求异创新的特点,尤其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探索新知识,对学过的或者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不太感兴趣,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通过一切教学手段,让学生愿学、乐学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各抒己见,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人格意识。同时,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数学课堂成为创造的课堂,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的科目,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召唤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基础教育改革热潮,改革力度大、层次深、影响范围广。此次改革,力图改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无效、低效的现象,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益问题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没有质量和效益的教育是没有存在价值的。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自身改革的成败,更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有效教学问题就凸显出特别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显得极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研究者认为,高级动物人类的思维,不是先天遗传生成的,否定遗传决定论,认为它应当是后天跟生存的环境互相作用而生成的产物,即“刺激——反应”式,之间的链接叫强化。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采取积极的强化手段(如表彰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是有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同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高举“实用主义”教育旗帜,其著名的观点是“从做中学”,他认为应当pinqi传统的单一授受的教学模式,应该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模糊不清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无法准确掌握这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些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欠缺,教师容易唱高调、走形式,不仅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预设繁多的教学内容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上课时间,但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及其多的,而很多教师就无法准确把握好重难点的教学内容,从而预设了更多杂乱无章的内容,使学生无法学到有效的知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过于繁多,使课堂形成了“一言堂”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个性得不到发挥,如此的预设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三)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落后,评价途径以“他评”为主,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手段依赖笔纸测试,试题内容有教师、学校、政府负责;评价内容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忽视全面评价;评价功能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甄别和选拔,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层次。这种被过渡窄化,评价目的被扭曲,评价结果被简单化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不能完全、正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甚至还摧毁了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造成以上这几种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国家的政策等。这些问题造就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低效、无效现象的产生。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归因可以得出,教师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因此,笔者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清晰定位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统一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教学目标起定向作用的。因此,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只要这样,才能理出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其次、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对教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再次、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重难点统一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剪接、重组、挖掘和超越,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重难点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自主地掌握教学内容。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他在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具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这八项智能。此理论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按传统的智力测试来仅仅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因此,改变单一的评价内容和手段,实行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奇,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走进新课改,2007(1-2).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3

一、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1.认真理解新课标要求和掌握教材要领

分析教材、渗透教材、领悟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把握。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找到恰当合适的方法教授学生,并将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教给学生,使其从新的角度去掌握数学。

2.创新和灵活应用教材

基于教材但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要求和教材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补充和开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外,根据教材的内容,大胆进行创新,使教材更加适用于学生和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3.切合实际,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安排

践行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教师应当客观地、严谨地审视教材,不应过于强调创新的重要而忽视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好好把握其中的限度和要求,既要实现教学内容,又要实现创新,安排好课程,规划好学生学习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要使有效的数学教学顺利进行,首先要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际,比如语言的支持、一些小的奖励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可适当安排学生在上课时、下课时进行一些兴趣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机,如趣味数学、有奖答题、兴趣小组等。

精心创设情境,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首先,我们可以将具体的生活和相对抽象的数学联系起来,从学生身边发掘新的数学情境,将它们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明白数学的使用意义和实用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情境应注重创新,我们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时代总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

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了解和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赋情境予时代气息,让学生体会到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新”。最后,教学情境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定特定的情境。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设定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玩中学,使他们既能够获得乐趣又能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进行数学学习。

三、交流与沟通策略

有效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课堂环境,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想和感受,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应当做好课堂上组织交流工作,使课堂氛围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路、观点等,积极讨论交流解题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法开阔学生的解题视野,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老师在教授数学加法中“36+8”这一内容时,整堂课启发学生想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学生们并展示出了:摆小棒算、用计算机算、列竖式算、从36起连加8个1等多种算法。下课铃响后,老师交代学生:“同学们,以后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到知识的形成和记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维。

四、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一些解题规律,让他们明白认真、仔细、大胆探索的学习,是他们理解和解决题目的最好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前让学生去预习教材,阅读课本,自主地掌握他们自己应会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自己更理解、掌握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讲授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发现这些形状,也应让学生自主去设计这些形状,而后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奖励他们一些奖品或者一些语言上的鼓励等,都有利于学生摆脱以往教学的死硬模式,以更加宽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中掌握生活,然后反过来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的意义。

五、学生学习现状研究分析与解决策略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前提是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影响学习的因素。通过多年的观察与探索,我逐渐意识到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

研究结果使我们明白学生与教师之间现存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应采取行动去解决这些问题。构建有效课堂,着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以前的弊端中找到和提炼出一条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4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科目,采用小学数学科目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更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下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通过生活资源的应用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迎合《标准》的要求。

一、利用生活资源,强化学生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疲倦。通过生活化资源的应用,将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对于强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数学中的某些知识相对抽象,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其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基于这一情况,将生活化资源应用于数学,强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生活资源是需要与小学生紧密结合的,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学习“平均分”的时候,我就拿出了苹果,让小学生以四个人为小组,如何能够分得每个人一样大。在苹果这一生活应用下,在小学生动手合作中,让小学生明白: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很多小学生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向我反馈,老师,这样的平均分是不是还可以在别的方面啊,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等。通过这一的生活化教学,小学生可以自己去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除了食物的应用之外,学生周边的书本等都可以作为生活资源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厘米、毫米等知识时,为了让小学生更为形象地感知厘米、毫米的距离,让小学生自己量书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某本书,让学生自己感知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因为是小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得出的关系总结,其印象更为深刻。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是一个对任何事物好奇心都极为有限的群体。基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如果单纯让小学生进行单一性习题练习,会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通过生活情境的设置让小学生学习或者进行习题练习,能够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生活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依托开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学习加减法一课的时候,我就在课堂中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过生日,你和爸爸拿着一百元去买礼物,你买了什么礼物,爸爸买了什么礼物。以这种生活化的情景让小学生自己设计并计算习题,小学生的注意力额外集中,相对于让小学生自己计算习题来说,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在购买礼物的时候,有的小学生别出心裁,要自己买原料为妈妈做蛋挞,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小学生除了知识层面的积累,更是可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布置生活作业,强化思维训练

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往往是统一的,教师结合教学的知识点,给学生布置习题练习。因为有的题型一样,所以小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会认真对待,课后作业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在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中,将生活化贯穿于小学生的生活作业布置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真正在回到家后,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感知数学的妙处所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与以往不同,我没有布置统一的课后作业,而是让小学生自己回家观看什么物件属于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小学生自己回家找物体,自己量而后自己测试面积。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除了让小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这一的作业布置,有的小学生测量了金鱼缸,有的小学生测量了衣柜,有的小学生测量了纸箱甚至有的小学生测量了火柴盒。

除了有形的物体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数学与无形的时间等结合。就比如在学习时间的内容上,我布置了这一的作业,你们记录星球六一天的时间,将起床的时间、吃早饭的时间、做作业的时间、出去玩的时间等都记录下来,在起床与吃早饭时间中间隔多少。让小学生自己观察,记录和计算,与教师统一布置作业来说,效果好很多。且因为与小学生的生活结合,小学生会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因此,生活化教学至关重要。生活化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一种方式,上文中,笔者就从利用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及布置生活化作业等方式来介绍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数学教学,切实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常鑫.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14(11)

[2]钟金洪.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4(04)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发展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90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专家余文森先生曾经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教学目标的,符合教育宗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地方,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在高效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教师教学压力也会减小。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等于完成了工作,不能只注重数学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教育的初衷。

一、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提倡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明我国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与有效性相悖的问题。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经过实际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做好课前准备,态度不够端正

提到课前准备,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需要教师做的,教师讲课要备课,毫无疑问。但是几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和家长都忽视了学生上课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工作,那就是预习。经过调查研究,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学生听课效率极高,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可能就已经接近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了,但这仅仅是接近,离真正的有效性还有很远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堂,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单纯在课堂上学习,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任务的。而且课前预习,不单单影响课堂有效性,还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态度不端正,效率就更无从谈起了。而且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家长要求孩子进行预习,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这门课比较特殊,不像语文、英语之类的课程,预习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都忽视教育孩子进行数学的课前准备,认为数学没有必要预习。

(二)课堂气氛沉闷,感觉数学枯燥乏味

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有突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自由,遇到小学数学单纯的公式、数字,自然感觉枯燥乏味,无聊透顶,而且会渐渐磨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难学好数学的。因为不感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自然沉闷。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本难以实现。其实,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一直是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或者说是永恒的追求。面对这样学生不主动参与的情况,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素质教育理念。所以说要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革新教学方式。

(三)教学本身无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单一

文化知识是生活的产物。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又高于生活,因为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运算法则等等,更重要的还是要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数学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设置,都简洁明了,从生活中来,这样更方便学生的理解。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将课堂与生活也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都来源于课本,课本讲了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所以授课内容单一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低的原因。如果教师能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的气氛就能被调动起来,学生接受知识也会更开心、更有效。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所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当下课堂教育必须重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到知识,但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还有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也是教育的要求和宗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增加学生的信心,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学生本身的条件改善了,那么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就会更容易达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自然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就会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也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借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反应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开化。讲课方式也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变化规律,尽量让课堂气氛活跃,尽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所有内容、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教育好小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内容的改变,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讲,学生听,这样还不够。针对重要的知识点,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就觉得完成了任务。还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切实感受这些知识点。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方式,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遗漏、不放弃。另外,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学。数学具有抽象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学习更有效果。例如,学到空间几何体,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几何体,感受空间图形的特性。讲到轴对称图形,就要让学生自己画,动手折,亲自去感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调动课堂气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数学是创新的、发展的、前进的,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也需要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做到以上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必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3(8).

[2]顾建芳.基于问题中心的有效教学――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4(4).

[3]侯景丽.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读写算:教研版,2014(12).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6

【摘要】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掌握计算的知识、熟悉计算的原理、丰富计算经验,其中计算的概念既包含精确计算,也包括数学估算。数学做算是小学教学重要的内容,它有极高的实践应用性。小学教师可以应用结合生活实践增强估算意识、结合数学思想培养估算能力、结合数学活动,提高估算质量的策略开展估算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计算知识,掌握各种计算技能,能应用计算技能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新课改提出的计算是包含估算的。小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开展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技能、积累估算的经验。

一、结合生活实践,增强估算意识

在学习估算以前,学生过去经常应用精密计算的方法,长期受到这种教学,学生的思想会形成一种框架: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解答数学习题。现有数学习题给出了已知条件,并给出了要求的答案,那么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答案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计算。计算的答案应该越精确越好,数学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唯一性的。如果学生内心产生这样的学习框架,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就产生了偏差,教师需要通过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估算。

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例子:爸爸要装修房子,现装修师傅报出价格,装修天花板及墙壁要花87419元、装修地板要花92765元、装修灯具及电器花费90045元、购置家具需要花费81974元、购买其他的物品需要98102元。现爸爸手上的现金只有450000元,请快速帮爸爸判断这笔钱够不够支付装修费用,还是需要到银行提款?当学生想用计算器计算或用笔算计算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只能用心算,并且要快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可以应用估算计算法来估出这个答案。以上的5个数字都接近90000,那么可知装修款≈450000元。现90045与平均数9000最接近,此数忽略。比较87419+92765是不是大于18000,81974+98102是不是大于18000,这一样一析这两组相加的数都大于18000,即可得450000元不够,爸爸必须要去银行提款。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生活中有很多需要估算的地方,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在需要快速计算的场合需要估算、在检验数学作业计算质量的时候需要估算。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优化生活,学生必须掌握估算这一技能。当学生理解了学习估算的意义以后,便会愿意主动学习估算知识。

二、结合数学思想,培养估算能力

当学生理解了学习估算的重要性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技能。常用的估算技能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估算方法有取整法、四舍五入法、性质估算法、位数估算法、凑整估算法。如果学生不了解数学思想,那么即使学生学习了以上估算方法,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会问:“遇到这一题的时候,该用哪种方法呢?”。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地应用估算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

以教师引导学生计算12/13+7/8≈?为例。部分学生遇到这个问题,就会问这题应当应用哪种估算方法来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12/13是不是≈1?7/8是不是也≈1?只是它们都比1小一点。那么可知12/13+7/8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令学生能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数与数的计算,待学生理解估算的方向以后,便能灵活地应用各种方法估算数学问题。比如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化整为零,或四舍五入,甚至学生可以应用取中位数的方法、绘数学图形的方法快速估出数学答案。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越深刻、思路越宽广,就越能找出快速、精确估计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Y合数学活动,提高估算质量

估算与精确计算不同。精确计算的值是唯一的,在做精确计算的时候,答案只有对或错的区别。估算则有精度大小的区别。学生如果没有估算的实践经验,有时估出的大概数值或者不够精确,或者估算的方法没有达到估算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参与估算活动,积累估算经验。

以教师引导学生看以下的估算题为例。现估算2256/6=?,部分学生刚开始选择的估算方法是2300/6≈?学生发现这种估算方法不能降低计算量,学生还是得用笔计算,否则这个数值难以计算出来。学生又提出计算方法2400/6=400,那么2256/6≈400?似乎这个估算的精确值不足。有一名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提出2400/6=400,2400-2256≈180,180/6≈30,400-30=370,那么2256/6≈370。经精确计算2256/6=376,这一名学生的估算既简洁,又精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估算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快速地估计出数值,并且这一数值要尽可能精确。学生在计算估算数学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数学问题的目的,其次结合数学问题的特征,找出最佳的估算方法,使数学问题的计算既简便,又精确。学生只有从解决数学问题的角度理解估算计算的目的,才能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进行估算,找到最佳的估算途径。

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部分学生有估算的天赋,他们可能不需要特别训练就能了解如何估算数学问题;然而部分学生不具备这样的天赋,他们不能立即了解如何结合数学问题,采取最佳的估算方法,教师应开展估算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估算,在活动中找到最佳估算方法,积累估算经验。当学生熟悉了各种估算方法以后,遇到数学问题,就会产生数学直觉,直接应用最佳的途径进行估算数学,确保估算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估算教学的策略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具备估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估算数学技能;积累估算精验,使学生能找到最佳估算途径,找到最佳估算的方法。这是一套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估算知识、深入理解估算技能、提高估算质量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策略研究有效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从探索数学规律入手,引进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探索规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规律探索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整个课堂氛围,从而促进课堂的顺利进行和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西师版)《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掌握克、千克、吨的基本换算规律,从而建立“千克”的基本概念,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对物品的估计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分别展示出一克、一千克、一吨的水的动态图画,使同学们进行具体的感受;另外,用动态的图画给学生们展示出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基本换算方法,使学生们观察这种换算规律,并自己进行总结。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学生们总结的规律集合起来,给学生们进行一个细致的讲解。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有效理解,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探索数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了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进行规律探索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西师版)《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熟悉了解基本的计数单位“百、千”,同时对“万”有一定的了解,分析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基本换算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问题,即“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数一数你们文具盒里面有多少支笔?什么样的计数单位可以表示较大的数字呢?”教师指导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并寻找合适的答案。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伴之间的讨论,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了这类型问题的基本规律和计数单位的换算规律,顺利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了学习效率。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活动,真正使学生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在小组合作中探索数学规律

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虽然一直被小学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小学数学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西师版)《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掌握乘法和除法之间的互逆运算关系,同时探索乘法和除法运算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内部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给学生们提出问题“假如每棵树上有四只小鸟,公园一共有八棵树,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呢?”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学生们普遍得出“4乘8等于32”,之后教师给学生们列出“4×8=32,32÷4=8,32÷8=4”这三个公式,使学生们把这三个融入生活中的基本例子,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例子,并在小组内部进行分享。通过自己的情境解说,总结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规律。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得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升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们的有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来促进学生们的自主思考,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们的全员参与,提升学习效率等,带领学生们总结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从而促进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积极学习,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态度。但是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教师的实施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实施。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规律总结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娟娟.立足学生发展,设计规律教学――例谈小学数学中“探索规律”的教学策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4).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巧妙设计“境”,使之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触“境”生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自主性。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情境之“展示”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这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合理安排,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去引导、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可谓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二、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历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问:“你会用包装纸把这些物体包装一下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指着其中一个长方体问:“我要知道用去了多少包装纸该怎么办?”(把包装纸的面积计算出来)“要求包装纸的用料要知道哪些条件?”(长和宽)再请同学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测出有关内容,这样让学生借助“包装纸”这个模型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达到了探究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互动交流,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的创设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构建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

四、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五、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90-01

孔企平教授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指出,数感是指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数和数的相关知识的自觉性的态度。马云鹏教授、史炳星副教授认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其实就是对数的感觉,包括对数的含义、结构、相对大小的理解,以及对数的运算以及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感念等等多种含义。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素质,因而数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跟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中,我们应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我们身边的数感培养的教学资源,逐步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以数学的角度去体会生活,同时,教师应该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用数来表达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比如说在让学生把握数的意义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举例,比如说生活中我们说的一位同学,两位同学,这里面的数字“一”表示的是学生的个数;每个学生的学号也是一连串的数字,数也可以表示学号,代表一个学生。依次类推,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表示个数、一个人,有的时候也可以表示顺序或者等级等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举例子来体会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数的含义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再如在讲解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老师可以拿出10粒黄豆,再拿出100颗黄豆,最后再拿出1000颗,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1000这个数的多少,可以根据这个来估计另外一堆黄豆的颗数等等,让学生认识到1000和10是怎样的一个关系,而并不是说1000里有100个10,而是采用这种更直观的方式来体会和感知数的大小。总之,在小学生数感培养的过程中,切记将知识和学生生活想脱离,应该找到切入点,让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来增长数学知识。

二、合作交流,提高数感水平

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以及能够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来的数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真正的课堂上很少有这种练习,比如说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这个内容,大部分老师要求学生学会用一种方法表示就可以了,不会让学生一一列举表示这个数的方法,比如说在表示10这个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表示10,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示,比如一个拳头,也可以用10支铅笔来表示10,还可以用ten来表示10,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等等,只要言之有理让其他同学能明白即可,可能是课堂时间的限制,基本上这种练习非常少,但实际上这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相当好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吸收别人的长处,因为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因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技巧并且学会用数来表达、传递和交流信息。

三、理论联系实践,强化数感

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表示数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息,这是影响数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发掘数学对于人们生活的价值。

教学案例:

J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几条新闻,让学生读一读并且联系新闻中的数字思考一下,谈一谈你看到这些信息后有什么感想。

(1)一件羽绒服的价格是1000元;

(2)大学生家教的价格为每小时50元;

(3)一碗麻辣烫的价格为6元;

(4)2011年有365天。

生a:羽绒服的价格好贵啊,一件衣服的钱够我在学校吃好几个月饭了;

生B:羽绒服的价格还有更高的呢,1000不算贵了;

生C:我认为还是挺贵的,对于收入高的人来说不算贵,但是对于一些普通的饭店服务员,收银员来说就很贵了,他们的工资也就1500左右,只比1000多一点儿;

生D:家教的价格还是挺贵的,每天补一个小时,一个月都要花1500元呢;

生e:麻辣烫的价格比较贵,里面的菜根本没有几两,成本也就3块钱,利润有一倍呢;

生F:我觉得麻辣烫不算贵了,在外面的小吃店随便吃一顿饭都要十几二十元;

生G:一年的时间还是挺长的,可以做很多事情

通过类似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能够根据收到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理解这句话所隐藏的一些信息,对于学生数感的发展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强化学生的数感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丽芬.培养小学生数感初探[J],科技信息,2008(23).

[2]柴兰锁.数感――人的一种基本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07(11).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解决措施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渐渐的从过去的应试水平转向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进生活化的元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和创新。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的解决措施

2.1教材的使用和生活因素相融合

老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环节,对教材的灵活运用,需要和实际生活进行融合,从而获得更好的提升课堂效率。

2.1.1了解学生生活,整合教学内容

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和生活接近的学习内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固定,所以教材中和实际生活相差较远的内容容易让学生无从下手。在进行教材编订的时候,需要把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去除和学生生活关系不强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习题的模式来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使得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并且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

2.1.1融入生活案例,进行现实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景,把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使用能够让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引发学生对抽象数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思考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课堂中加入对节水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天会浪费多少水: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2把生活情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情境教学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把这种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会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2.2.1选用现实的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把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带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运用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熟练的掌握数学知识。

2.2.2建立开放的生活环境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还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通过身边的实际事物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和实验能力,不断的积累数学应用的经验和生活经历,使用多种多样的案例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建立一个容积为16立方米,深为4米,底部为正方形的立方体无盖水池,假如池底和池壁的造价分别为每平方米179元和每平方米90元,请问该水池的造价一共是多少元?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够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建立多元化的生活情境

老师要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多的融入生活元素,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积累经验,针对具有测量性质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形成图像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

2.3从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所以把学习和生活相融合,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2.3.1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新事物、新问题随之爆发出来,很多的数学问题都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老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

2.3.2选择数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

广泛的运用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谈论到黄金分割点0.618的魅力,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

2.3.3运用数学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可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车票、进货数量等方面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中也可以引入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处理这些数学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3.4展望未来,进行创造

实际的生活能够给数学课堂带来活力,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三、总结

小学数学生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文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6):48.

[2]王波.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11):125-126.

[3]王绍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的探讨[J].才智,2013,(30):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