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演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4:37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1

1.论新生代女性流动人口生育保险权利的保护 

2.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 

3.完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生育政策的探讨 

4.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5.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估计

6.论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改革

7.人口迁移、生育率及人口稳定状态的老龄化问题研究

8.中国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

9.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试析

10.人口生育和流动管制的经济后果

11.中国人口生育政策60年

12.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低在何处——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13.中国人口生育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分析

14.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性别偏好及其决定因素

15.中国出生人口的新变化与趋势

16.婚姻挤压下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性别偏好——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的分析

17.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18.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基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的视角

19.自主到计划:人口生育和增长变迁——1950~2014年中国人口论纲要

20.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21.论计划生育权利义务的双重属性——以我国人口政策调整为背景

22.城市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综述

23.新一代乡-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探析

24.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与行为分析——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

25.生育水平评估与生育政策调整——基于中国大陆分省生育水平现状的分析

26.滞后与压缩:中国人口生育转变的特征

27.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生育观念——基于对山东省一项问卷调查的研究

28.中国农村人口生育水平估计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队列视角的分析

29.有效人口政策命题与中国生育政策演变

30.人口生育观念嬗变与社会发展

31.迁移流动人口生育特点及相关理论——中外研究述评

32.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

33.队列视角的中国人口内在增长水平研究——基于终身生育率两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34.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

35.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研究——以吴江流动人口为例

36.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

37.外来人口与我国城市低生育率

38.经济社会发展与生育率变动关系的量化分析 

39.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变迁及其影响

40.计划生育政策、社会保障与人口出生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41.清中叶以降浙南乡村家族人口与家族经济——兼论非马尔萨斯式的中国生育模式

42.1979~2000年中国人口生育趋势:出生数据和教育数据的比较分析

43.文化适应——研究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新视角 

44.人口负担与人口红利的权衡——论中国现阶段不能放松计划生育政策

45.集体化时期的分配制度与人口生育——以日照市东村为中心(1949~1973) 

46.人口迁移对延边朝鲜族育龄妇女生育行为差异的影响程度分析

47.我国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研究概述 

48.人口生育政策亟待全面彻底改革——基于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分析

49.从稳定人口与人口再生产认识总和生育率真实涵义

50.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育期望及其影响因素 

51.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差异研究 

52.中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 

53.人口流动的经济效应对生育率的影响——基于CGSS农村微观数据的研究 

54.人口老龄化机制研究:基于生育率持续下降视角 

55.生育政策潜在人口的结构及其二孩生育意愿——对两项大规模调查结果的分析 

56.人口优化理论再探——新人口危机和国家安全 

57.乡城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市为例 

58.乡-城转移人口的生育率水平问题 

59.我国人口增长的总和生育率模型及人口预警 

60.企业青年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61.云南流动人口生育水平研究 

62.外出对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影响差异分析——以广州市流动人口为例

63.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中国生育率估计

64.流动人口生育保险参与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65.生育率结构性变化与新生人口激增——基于北京的apC模型实证研究 

66.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 

67.我国人口生育政策该何去何从:近年的争论和讨论 

68.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决定研究:基于工资收入获取视角

69.人口生育政策的评价方法研究

70.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

71.低生育时代的人口政策走向

72.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考证和未来人口发展的策略选择

73.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大城市育龄妇女的超低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

74.东部较发达省市人口下降区人口发展趋势——基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县域个案诠释

75.我国生育政策演进与人口均衡发展——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思考

76.论家庭变迁与人口的生育行为

77.中国人口生育问题研究 

78.城市流动人口的生育健康状况调查 

79.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的缺陷与对策

80.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转变

81.生育率转变与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经济效应评估——以四川省为例

82.婚姻家庭与人口生育立法分离之探讨 

83.对“单独二孩”政策新的认识与思考 

84.中国省际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分析方法与实证 

85.中国城市人口生育意愿——对哈尔滨市已婚在业人口的调查

86.从以人为本看我国人口问题与生育政策 

87.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回顾与前瞻 

88.新疆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89.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研究综述

90.高出生性别比地区人口预测研究——基于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调查

91.中国的城镇化如何影响生育率?——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

92.人口生育问题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策略选择——以广东省潮汕地区为例

93.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

94.低生育研究——人口转变论的补充和发展

95.“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前瞻

96.低生育率是中国的福音?——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前景

97.现阶段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来自户籍登记数据的新证据

98.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生育状况调查分析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2

上午好!

欢迎您参加江北区人口文化文艺汇演活动,今天宣传的内容有“奖扶制度暖人心”、“关爱女孩行动”,这次活动也是为了纪念《中共中央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开信》发表24周年。今天的活动由区委区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人口与计生委、区计生协会承办。

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致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发出之后,得到了全国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响应,他们率先成为楷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24年过去了,中国的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文艺演出也是为了纪念这封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开信发表24年!

计生工作成绩显著,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孩出生率远远低于男孩。这一现象如果不即时制止,它将对未来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目前全国开展的“关爱女孩行动”就是改正性别失调的重要方法。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也是造成性别比例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在我区进行试点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群众养老的问题,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使计生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而且也可以有效遏止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它需要您、我、他共同参与,请您与我们同行!

今天来到我们演出现场的领导有

下面请讲话,大家欢迎!

首先请您欣赏由演出的《》

串词

1、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地球上,在一些人的眼中,女孩受到了不应有的歧视,从而导致人口比例失调,男孩出生率多于女孩。目前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关爱女孩行动”,就是要纠正这一错误的行为,让女孩与男孩获得同等的生存权利。

2、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顽固不化,他们歧视女孩,让女孩失去了上学与发展的机会;这是一个让我们痛心,让我们不愿相信、但却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必须坚决反对重男轻女的思想,进一步宣传男女平等,为女孩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给女孩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发展空间吧,让阳光照亮毎一个女孩的前方!

3、加强性别失衡的控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工作。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他还特别提出,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机制,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

4、农村人“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千百年来都信奉一句话:“养儿防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念,必须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最近在全国进行试点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就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这一政策可以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版权所有

5、“关心女孩行动”中,我们有许多事要做,我们要为女孩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消灭性别歧视;我们要让失学的女孩走进教室,给予她们爱教育的权利;我们要救助贫困母亲,母亲富裕了,女孩才会有更多幸福……“关爱女孩行动”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他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只有这样,关爱才会更加广泛,只有这样关爱才会持久。

6、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致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一封公开信》,24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口的增长达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加快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我国还必须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只有这样,小康社会才可能早日到来!

7、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下降到10%以下,实现了到20世纪末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仍将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总人口将接近16亿,因此,计生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

8、计划生育工作要体现人性化的管理,不能只是一罚了事,最好是能够激发起广大农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农民计划生育以后,特别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养老问题。政府最近开始试点实施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就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这一政策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我们相信,这一政策

9、少生快富,少生优生,努力提高国民素质,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大部分还是初中以下的水平,人口素质亟待提高。虽然这些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教育投资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减少出生的孩子,实际上增加了教育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提高了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但大学人口比例还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还必须努力!

10、9月6日上午,我区在复盛镇举行了“江北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首发式”,在这次活动中,40个来自全区农村的“计生家庭奖励扶助”代表参加了首发仪式。他们是那么的激动和喜悦,发言的人都说:政府这个政策的实施,让他们的养老不再是一个问题;他们还表示,要向群众宣传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真是政策兑现,农民喜欢!

11、在农村对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农村县阶段计划生育工作实际作出的重要决策,它改变了以往以单纯处罚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一项深得各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拥护的民心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鼓励广大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2、由财政出资,大范围直接奖励扶助部分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民群众,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首次,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时,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

13、“关爱女孩行动”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女孩合法权益,消除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现象,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把这项工作抓好,各级各部门、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

14、为了有效控制男女性别失调,我们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历打击侵害妇女和女孩权益的违法案件,清理各种歧视妇女的陈规陋习,整顿b超、染色体检测性别以及施行人流引产女婴的各类非法行为,建立起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为“关爱女孩行动”营造有利的环境。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3

关键词:科技政策;体制改革;演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界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科技有效发展,以实现其整体建设目标而实行的各种重要制度及施政方针。因此,中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无疑始终与国家科技整体建设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在不同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特点不同,科技政策的发展演变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将1985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作为我国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大体上可以把我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一、我国科技政策起步及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

1978年以前,我国仿照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实行计划式的科技体系,实施赶超发展的战略。采用的科技体系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防科研相互独立的结构,以计划来推动科技项目和任务,带动技术的转移,相应的组织结构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政府是科技资源的投入主体。这一时期科技政策的基本特点便表现为运用行政的力量来推进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运用计划的方式来部署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

1.第一阶段,奠基阶段(1949~1955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科研机构和学科,组织队伍和人员。新中国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展白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标志着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开端。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科技工作总方针。与此同时,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对科学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改组,组建成立中国科学院。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北京成立,成立了四个学部。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这一阶段我国主要采取对旧中国知识分了实行留用、争取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另通过《高等学校暂行规定》、《专科学校暂行规定》等文件,实施自主培养科技人才等。到1955年底,我国以苏联为榜样,初步建立了以科学院为中心,以政府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技新体制。

2.第二阶段,体系初步形成阶段(1956~1965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科技政策体系。1956年是新中国科技政策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份。一是根据世界新科技革命已现端倪、威力日显的形势,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阐明了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二是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技术委员会,二者于1958年合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国家科委)。三是组织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即《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它标志着中国科技走上了以科技政策为指导的有计划的发展道路。

随后,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的过程中,中国科技政策出现暂时的偏差,党中央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1961年拟订了当时被誉为“科技宪法”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极大的提高了科学界的积极性。1962年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作了《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广州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一系列科技条例制定出台,国科技工作出现了明显的成效。

3.第三阶段,严重摧残阶段(1966~1976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科技政策发生重大扭曲。1966年至1976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遭受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浩劫,而科技教育领域又是公认重灾区。“”攻击《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广州会议,撤销科技管理部门,肢解科技管理和科研机构,否定基础研究,遣散科研人员,解散高等院校,毁弃仪器设备和情报资料,中国科技事业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这一时期党的科技政策发生重大扭曲。

4.第四阶段,过度阶段(1977~1978年)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政策开始出现转折。1976年,粉碎“”为科技政策转折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条件。1977年,邓小平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并发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提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这个讲话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提高到战略高度,揭开了科技事业拨乱反正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科技政策历史性的转折点的开始。同年9月,重建了国家科委,年底至第二年年始,制定了《1978年-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包括农业、能源、材料等在内的8个重点发展领域,提出了“学习外国,洋为中用”的开放措施。

二、我国科技政策体系重建与充实时期(1978~1984年)

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是我国科技政策发展史上重要的制度法规建设期。除了恢复和重建在中损失殆尽的科技系统外,在大的科技方针政策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第二,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中组部印发《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第三,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8年奋斗目标:部分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或达到7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专业科学研究人员达到80万人;拥有一批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基地;建成全国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第四,调整科技政策发展的战略方针。1981年4月,面对世界新产业革命的挑战,国家科委在《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中提出“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新方针。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1982年,中国科学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前身。同年,第一个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由计委、科委牵头的“科技攻关计划”开始实施。中国科技体制随即进入了“竞争与市场”阶段。

三、我国科技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时期(1985~1998年)

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技政策进入蓬勃兴旺的发展时期。纵观这一时期,因科技体制改革侧重点的不同,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演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1.引入竞争与市场机制(1985~1991年)

在这一阶段,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是“面向”和“依靠”,即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攀登计划”,提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概括这一阶段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即“引入市场与竞争机制,放活科研人员”。可以说,这一阶段整个科技政策制定的思路都是围绕解放科研人员,引入竞争机制,依靠市场调节来进行的,这一阶段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制定的科技政策整体而言是积极的。

2.科学政策的调整与创新(1992~1998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技政策的特征可以用调整和创新来概括。其一,科技政策的调整。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讲话”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迈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同年,国家科委制定《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分流调整的基本方针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开始了以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变为重点的系统改革试点工作。1993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科学技术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1994年,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明确改革重点是改变传统科研机构重叠、科技力量分散和科技工作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进行了顶层设计,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为了优化和调整科技力量宏观布局,国务院1996年颁布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九五”期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其二,科技政策的试点创新。这一时期“创新”作为一个词汇,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政策文件之中。主要体现为211工程(1993)、技术创新工程(1996)、知识创新工程(1998)的三大工程实施。

1993年国家教委在高等教育系统开始实施“211工程”。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的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在数家大型企业建立R&D中心,被资助的企业包括海尔、长虹等。1998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试点的“知识创新工程”。这三大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创新系统格局初步形成。另外,为配合这些科技创新工程、计划的实施,国家设立了一批重大人才专项。如: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计划”。这些专项已经成为人才引进、培养的重要平台,相继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总结这一时期,我国明显调整了国家计划资助的方式,从单纯的以项目为核心的方式,变为支持项目和支持科研基地建设并重的方式,支持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一批研究机构按照新机制运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外,大批“海归”加盟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改革开放后国内培养的博士也逐步挑起了科研工作的大梁,缓解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四、科技政策创新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我国科技政策发展进人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阶段。根据这一时期体制改革着眼重点和深入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这一时期的科技政策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两个不同阶段。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9~2005年)

科教兴国的战略早在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就已确立了,但这一战略的真正实施是在1998年之后。199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科技部等七部委《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政策的,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设立,使我国科技政策一步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2001年,制定并颁布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

2.实施自主创新战略(2006年至今)

2006年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该纲要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及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首个国家科技规划。为配合该《刚要》的顺利实施,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从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税收激励和金融支持、利用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发挥教育与科普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政策框架,共60条基本政策措施。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十五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006年9月,中央财政部联合科技部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旨在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2007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该法修订后把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战略上升为法律,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2008年12月,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9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2009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颁布和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2010年,国务院又实施《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突出思想可以概括为“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要通过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形成、演进与改革[a].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彭富国.中国科技政策发展阶段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06).

[3]龚育之.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J].科学学研究,1991(03).

[4]李运祥.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的沿革及伟大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7).

[5]王伟宜.新中国50年科技政策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0(06).

[6]扈春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回顾[J].生产力研究,2009(12).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4

1、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

2、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做好样子;

3、协助党组织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大家思想,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积极参与支部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帮助党支部出点子,想办法.

采取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

2、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群众宣传。

3、积极为部门领导出谋划策,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岗位名称:民意收集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密切联系群众,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及时向党总支(支部)报告居民中的突发事件,帮助协调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难题,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

2、对群众反映合乎政策原则要求的意见和建议,除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外,还要主动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宣传工作;

3、对于群众反映的不合乎党性原则和政策要求的,要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

采取措施:

1、党员要亲自深入到群众家中,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并及时反馈到党支部。

2、设立民意收集箱,并设专人负责管理。

3、对群众反映合乎政策原则要求的意见和建议,除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外,还要主动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宣传工作。

岗位名称:党建工作指导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为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采取措施:

印发社区服务指南,为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岗位名称:环境卫生监督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协助做好对本社区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督查管理工作,督促社区容貌的改变。

2、以身作则,自己带头搞好生活、生产环境卫生,在居民中宣传防病、治病意识,协助开展群众性环境卫生活动和评比

采取措施:

1、组建以党员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公共文明志愿行动,清理地面垃圾、乱贴乱画、乱堆乱放等。

2、加强对报栏、座椅、健身器材、垃圾桶、等公用设施的维护、整修,倡导居民自觉爱护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美丽家园。

岗位名称:文体活动服务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协调社区开展好居民的文体娱乐活动,结合社区实际,组织、协调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活动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娱氛围。

2、做好社区群众演出团演出筹划、准备、

服务等各项工作。

采取措施:

1、做好详细的文体活动计划,并制定实施方案。

2、对照实施方案,逐一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做好宣传,鼓励群众性参与。

3、为社区群众演出团提供活动娱乐场所,并做好各项服务。

岗位名称:计生服务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协助党支部、居委会搞好计划生育政策宣传。

2、协调党支部、居委会解决计划生育户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计划生育户的思想工作,按照政策要求帮助一孩户、二女户解决其有关福利待遇问题。

采取措施:

1、在社区内设立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宣传计生政策。

2、设立计生服务站,对居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场作答。

3、做好育龄妇女体检工作

岗位名称:文明新风岗

承诺事项及目标

1、协助社区党支部在广大居民中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等生活新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2、采取各种通俗易懂、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对广大居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开展树文明新风及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5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根据哈尔滨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剖析。通过对哈尔滨市与其他发达城市在流动人口管理政策上的横向比较,以及按时间顺序对哈尔滨相关政策的纵向梳理,更清晰地呈现哈尔滨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已出台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所提倡的职能分离、下放权力和以市场为导向等理论,为完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各方面的对策。旨在通过本文,尝试着对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并对现行管理上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从中看出一些政策的不足,从而得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对策,那么笔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区域比较法、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等,分别对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管理政策进行研究,得出有益于哈尔滨市借鉴的经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对管理政策的研究作为本文的切入点,利用纵横交错的比较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

关键词: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管理服务

onthemanagementpolicyofFloatingpeopleinHarbin

abstract:withthenumberoffloatingpopulationinHarbinincreasedyearbyyear,theHarbinmunicipalgovernmentandrelevantdepartmentsfacegrowingpressuremanagement,andtheproblemsaremoreandmore.whetherthemanagementoffloatingpopulationinthepolicy-makingisreasonable,isinterrelatedthatthenationaldecisionon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canbeeffectivelyimplementedinHarbin,andisalsointerrelatedthedecisionwhethertoHarbin'seconomycanriseasbefore.

onthebasisoftheabove,thethesisanalysisthemanagementpolicyoffloatingpeopleinHarbin,combinetheadvancedexperienceofdomesticandoverseas,presentsthemainissuesasincentives,creativewaytointroducenewpublicmanagementtheorywithadvocatingtheseparationofthefunctions,decentralizationandmarket-orientedtheories,toimprovethemanagementpolicyoffloatingpopulationinHarbininthreeareaslikeperfectthesystemandimprovethelegalsystem,Soundorganization,deepeningthesystem,adheretopromoteharmonyandpeople-oriented.

thispaperaimedattryingtohaveamorecomprehensivestudyonthemanagementpolicyoffloatingpopulationinHarbin,analyzethemainissuesofexistingmanagements,andfindoutsomeinsufficientofthepolicies,thencometocountermeasurestoperfecttherelevantpolicies.

thethesis’sresearchmethodsare:Regionalcomparison,historicalcomparison,contentanalysisandsoon.Researchondomesticandforeigninterrelatedpoliciesandlearnfromthem.theinnovationsofthethesisaretakingtheresearchonpoliciesasastartingpointandusingtheContraststudytomakethecontentsparticular.

Keywords:HarbinfloatingpeoplemanagementpolicymanagementServices

目录

一、绪论------------------------6

(一)研究背景―――――――――――――――――――――6

1.流动人口相关概念界定―――――――――――――――6

2.国内主要的流动人口相关管理政策―――――――――――6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7

1.研究目的―――――――――――――――――――――7

2.研究意义―――――――――――――――――――――7

(三)研究方法、思路和理论依据―――――――――――――7

1.研究方法―――――――――――――――――――――7

2.研究思路―――――――――――――――――――――7

3.理论依据―――――――――――――――――――――7

(四)研究综述―――――――――――――――――――――8

二、国内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9

(一)国内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9

1.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9

2.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10

(二)国内发达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借鉴―――――――11

三、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主要问题分析---11

(一)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先进经验―――――――――11

(二)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问题―――――――――11

1.部分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和出租屋市场的管理混乱――――11

2.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12

3.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12

4.节前、节后流动人口回家、返工造成的客运压力问题―――――12

(三)问题原因的分析―――――――――――――――――12

1.问题原因初步分析―――――――――――――――――12

2.问题原因的深入分析――――――――――――――――12

四、完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对策研究------13

(一)完善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和出租屋市场管理的对策―13

(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14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对策―――――――――14

(四)解决节前、节后客运压力问题的对策――――――――15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出现大量的人口流动现象。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农民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流。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且老龄化加快,对城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1.流动人口相关概念界定

(1)西方对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关于流动人口这个概念,国外一般称为人口流动或者是人口迁移。相较之中国对于流动人口的定义,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2)国内对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何为“流动人口”?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那些“现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1998年9月22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号)的人口,即“人户分离”的人口。3、“迁移人口”、“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和“暂住人口”

首先,“迁移人口”定义为:发生在国内不同省区或县(市、市辖区)之间的各类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间的和各自然类型地区之间的具有人口学意义的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移动。

其次,至今“流动人口”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哈尔滨市公安局把流动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第三,“外来人口”定义为是户籍没有迁到在本地的所有外来人员,也可以定义为户籍迁到本地和户籍没有迁到本地的所有外来人员。

最后,“暂住人口”是指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人口。

2.国内主要的流动人口相关管理政策

(1)暂住证管理办法

以北京为例,所谓暂住证就是本市对外地来京人员实行暂住登记和暂住证制度。为了保护外地来京人员和容留、雇用外地来京人员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等。这些是政府对流动人口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一项体现。

(2)户籍管理制度

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自从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哈尔滨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流动人口政策的研究,总结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哈尔滨市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2.研究意义

进行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研究这个课题在理论上很具研究价值。对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向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思路和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相关文献、专著、政府文件、法律条文等资料进行通览、梳理,了解当前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研究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2)比较分析法

就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这个问题,与哈尔滨情况相近的北京、上海比较(横向比较),分析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罗列、比较、分析哈尔滨1954年至今的主要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纵向梳理),对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走向进行探索。

2.研究思路

(1)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消化,界定本文中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哈尔滨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管理的相关政策。

(2)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方向,确定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完善哈尔滨市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比较国内外各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总结可供哈尔滨借鉴的先进经验;分析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总结政策趋势。

(3)揭示和阐述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追溯问题的原因,并对问题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针对每个问题,着重研究政策层面有哪些不足之处。

(4)根据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不足,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引入新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探讨完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对策。

3.理论依据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聚集的研究中,刘易斯(w.arthurLewis)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式。他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是二元结构,经济发展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现象。

(2)乔根森的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61年,乔根森(Dalew.Jorgenson)也建立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中他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乔根森不承认剩余劳动的存在,他认为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工业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当人均粮食产出超过最大人口增长所需的临界水平时,农业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这样,农村的劳动力就流向城市,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

(3)成本收益理论

山东大学的段晓阳硕士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了成本收益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模型表明:农村劳动力会比较进城工作的收入与成本,来决定是否进城。他们希望收入尽可能地多而成本尽可能地少。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是其顺利找到工作并增加收入的前提,这就要求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使之成为有目的的行为。

(四)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向:第一,是把研究焦点和精力集中到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突出点上;第二,通过对哈尔滨流动人口人群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第三,是对哈尔滨市政府出台的个别对流动人口政策的施行情况进行分析。

以上所述的关于哈尔滨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研究的三个方向,各有侧重点。此外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首先,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规范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给出市场经济与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及价值判断。

其次,充分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中国人口“五普”的各种相关数据进行及时梳理和科学开发。

第三,充分运用了层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测及对策分析。

最后,充分运用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等定量分析法,给出文字、数据、图表、方程等各种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动模型。

二、国内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

(一)国内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演变

1.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总体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演变轨迹是程序越来越简化、管理理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政策法规颁布与废止的时间演变上来看(表1),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相关政策的演变可以总结为在以下四点:第一,户口管理由以防范为主转变为以控制为主;第二,居住管理从需要户籍地证明演变为办理居住地暂住证;第三,计划生育管理从重在管理转变为强调服务;第四,就业管理由设定门槛到取消限制。见表1。

2.上海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演变

1、上海市对外来人才户口优惠政策的变迁:从《蓝印户口》、《引进人才工作证》到《居住证》制度

上海市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蓝印户口政策从1994年2月起试行,1998年进行了修订,2002年4月停止执行。此外,为了加强对外来人才管理,上海市人事局于2000年制定了《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实施办法》。蓝印户口这一政策对繁荣上海房地产市场以及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印户口的申办条件已显得不相适应。

2、上海市对一般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就业证》和《综合保险》

2002年6月,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实施《上海市外来人员就业证》制度。此举在于规范本市职业市场,维护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合法权益,保护用人单位和个人双方依法建立劳动关系,提高并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同时,为了保障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秩序。

3、外地人进入上海工作的门槛在抬高

随着上海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相继出台,为了顺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相应需求,“筑高门槛,开大城门”成为上海市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基本趋势,外地人进入上海的难度在增加。

(二)国内发达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借鉴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就业率

就业率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同时也需要中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

优化政策

首先,正在逐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以满足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的起码发展要求。其次,对流动人口进行科学管理。

改变观念和决策思路

政府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制度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体系,我国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并非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

三、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主要问题分析

(一)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先进经验

近年来,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完善管理服务体制,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总结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践工作,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其次,理顺管理机制,构建四个体系

再次,加强和改进政府对流动人口管理

最后,培育典型范例,带动管理服务工作全面发展

(二)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问题

哈尔滨市面对这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的。

1.部分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和出租屋市场的管理混乱

哈尔滨市大量流动人口的学历、技能、户籍等背景非常复杂,并出现了外来人口以地缘、业缘关系集中居住形成的居住群落。

除了流动人口聚集地本身的治安管理存在问题,哈尔滨市的出租屋市场也存在着无序性,加大了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管理的难度。

2.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

流动人口尽管进入城市后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是仍然保留着旧有的村落文明观念;此外,他们对具体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并不了解。对此,哈尔滨市通过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日常管理工作中推行“三一三”管理机制等措施。但是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大等因素,使得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形势日趋严峻。

3.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

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以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但是目前,随着来穗务工就业农民不断增加,其子女入学问题日益突出。

4.节前、节后流动人口回家、返工造成的客运压力问题

哈尔滨做为东北最大的流动人口流入地之一,春运时期肩负着巨大的客运压力。哈尔滨市政府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是客运压力,还有如何管理和服务滞留旅客等问题。这对于哈尔滨市各级政府而言,无疑是一次全新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检验。

(三)问题原因的分析

1.问题原因初步分析

第一,导致部分流动人口聚集地治安比较混乱的原因在于:首先,政府对于流动人口的疏导没做到位。其次,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外来农民工的技能等培训有缺失。最后,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管理和巡查的力度不够。

第二,导致哈尔滨市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情况严重的原因在于:首先,政府的相关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登记、监控制度不完善。其次,对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第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种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二是流动人口本身的流动性。三是公立学校在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设立的门槛过高。

第四,导致节前、节后流动人口回家、返工造成的客运压力的原因有:首先,流动人口这个群体的数量庞大;其次,政府对企业和流动人口没有做好客流疏导工作。

2.问题原因的深入分析

针对上述四个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节开始主要对问题进行三个层面、由高到低的分析。将这四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就反映出了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上有待解决的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制度性问题

解决流动的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有一个明确的长期规划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

其次,政策性问题

在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的这个问题上,现行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导致管理对象的不明确。此外,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

节前、节后流动人口回家、返工造成的巨大客运压力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涉及到政策性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一是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对全国交通网络的建设规划;二是市政府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疏导;三是市政府的突发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处理相关客运压力问题上出现政策缺失。

四、完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对策研究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对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对形成稳定的职工队伍、对提高产业素质也有不利影响。如何从综合治理而不是简单取消或坚持户籍管理的路径,遏制流动人口流动的盲目性,促进人口稳定流动的可持续性,完善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新公共管理注重政府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强调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内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为辅助,针对本文第五章提出的四个主要问题,对完善哈尔滨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一)完善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治安和出租屋市场管理的对策

1、转变管理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用“疏导”替代“堵截”。对居住在哈尔滨的无业游民的管理才是当务之急。

2、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中的非正式组织管理

首先,正确认识城市流动人口非正式组织在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其次,要积极引导城市流动人口社会非正式组织。然而,非正式组织有其天然的缺陷,需要政府社会管理部门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

3、加强出租屋市场的“服务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首先,出租屋管理只有把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寓管理于服务。其次,强化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和提高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水平。具体来说,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出租屋“信息化”管理工作。(1)统一开发研制出租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2)设立网上登一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制度。(3)建立网上反馈机制。

(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

1、政府积极引导下的城市流动生育人口社区化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含义是: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会资源为基础(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运用社区管理机制和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达到更好的管理好流动人口的目的。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

针对上述含义和哈尔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提出的对策主要有:首先社区对城市流动人口自组织吸纳。将城市流动人口自组织吸纳进入社区,是积极引导自组织健康发展,对流动人口中的适育群体进行组织化管理的重要一步。促进城市流动人口与社区其他人口融合,对流动人口进行生育观念方面的积极引导,逐步改变流动人口落后的生育观念;其次社区对城市流动生育人口的服务。

2、完善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考核

哈尔滨市己经初步建立了出租屋管理信息系统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流动人口的一般情况可以在这个信息平台上获取,而不用再做专门的调查,专项考评的内容也可以围绕重点减少到最低限度,用信息平台的数据进行常规考评,包括各种报表、报告和信息系统上的数据。流动人口频繁进出,数量不断增加,不可能经常用那种大规模地毯式的清查活动来考评计划生育工作,而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常规考评与集中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这就是:在确立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信息平台的常规考评和有针对性的抽样调查集中考评相结合,这种模式应该成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科学考评的发展方向。

(三)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对策

1、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确立政府为义务制教育第一责任人,由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文本认为,现行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政府应该是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仅中央政府,同时包括地方政府都有责任向所有的国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属社会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政府不应该因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口流动的人户分离,因而造成各地政府职责不明的现象,使国民失去或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确保其所有的学龄儿童少年都能适时入学,接受平等的义务制教育。确立了政府为义务教育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同时必须解决现行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

2、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民办学校为辅

以公办学校为主,调整现有义务教育的格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民办教育为辅,民工子弟学校分阶段逐步淡出,适当发展寄宿学校,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平等问题。此外,“民工子弟学校”或“民工学校”的提法与分类,笔者认为这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更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这种名称的叫法就不科学。何谓民工子弟学校?实质上是外来人口子女就读学校。而外来人口并不全部都是外来民工,还包括其他众多职业性质的外来经济活动人口;其次,这种称谓还带有明显的狭隘市民色彩。何谓民工?外来民工是相对于城市市民而言的。这一称谓带有明显的城市排斥性质;第三,民工子弟学校是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一种“隔离教育”民工学校专招民工子弟入学,实际上使民工子弟成为城市中的另类学生,其学校成为另类学校,排斥于公办学校之外;第四,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异,更使这些外来的孩子们遭遇不平等的教育待遇。

(四)解决节前、节后客运压力问题的对策

要妥善解决哈尔滨市节前、节后出现的客运压力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快建设哈尔滨至各流动人口流出地的交通网络。由于这涉及到国家宏观战略,本文不做讨论,而主要集中探讨哈尔滨市政府在其中能起到两个积极作用。

第一,对此问题出现的长期性和定期性的特点,哈尔滨市政府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应对。首先,对在客运高峰期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这个特殊时期内要应对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联合哈尔滨市铁路局、哈尔滨市公安局、城管大队等相关部门组成一个临时的管理服务办公室,专门应对客运高峰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做好定人定岗。

第二,哈尔滨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节前、节后的客运压力问题,制定专门的政策性文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相关的政策依据,完善哈尔滨市在公共危机处理领域的不足。一是将应急方案规范化、成文化,不用每次一到客流高峰期还要重复以前走过的程序,保证专门的工作办公室一成立,各项工作就能井然有序地开展;二是制定政策要简化程序,处理问题要快速反应。

总之,在哈尔滨社会产业结构和功能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系统会面临着结构的重构和整合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新的结构是否能有效地满足新的功能需要,关系到新的结构系统的和谐程度和运行效率,所谓结构的重构主要就是利益分配格局机制的改变和调整,系统内部结构在变化之后,面临着重新整合问题,也就是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重新协调问题,只有在各种关系重新调适、理顺后,整个社会系统才能达到和谐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整合和协调功能,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推动社会进程。

结束语

从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知,传统的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国内外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为辅助,针对本文第五章提出的四个主要问题,对完善哈尔滨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提出四点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的研究是一项具有现实性、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能进行这一方面内容的探讨,本人觉得非常有意义并且十分荣幸。但是自身才疏学浅,能力有限,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都有所欠缺。自知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由于自身时间安排问题,在相关政策的收集工作过程中,导师安排的几次实地调研,我只走访了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一个部门,没有收集全部的相关政策,使得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二是笔者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于哈尔滨市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三是对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的迁移人口管理政策了解不多,研究不足,相关的借鉴经验也不全面。对于以上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有机会将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玲,欧阳慧等,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管理_以哈尔滨为例兼与北京_上海比较[J],人口研究,第25卷第2期2001年3月.

[2]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3]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J],2003年3月28日.

[4]杜放,郑红梅,美国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年8月.

[5]魏立华,丛艳国,“自利性”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的影响机制分析[J],规划师,2006,(6).

[6]王桂新 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迁移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7]俞宪忠等,流动性发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8]梁茂信,美国社会发展和中美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黄兰芳,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哈尔滨:华南理工大学,2008.

[11]余励斯,哈尔滨市出租屋管理体制研究[D],哈尔滨:暨南大学,2007.

[12]段晓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13]高向军,常熟市流动人口生活现状_主要困境与管理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6

一、加强领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为增强新型生育文化的渗透力,将婚育新风真正引入千家万户,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活动伊始,镇党委、政府就及早安排部署,下发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责任奖惩;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并把此项活动定为我镇的跨世纪工程。每年安排不少于万元的资金用于活动之中。为打破以往计划生育部门抓计生,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在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认真落实“三到位”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宣传、妇联、卫生、民政、工商、文化等部门参加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个行政村都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具体指导这项活动的开展,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活动机制,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奠定了扎实的组织思想基础。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⒈建示范街,直观形象教育人

我们结合全县农村“双百”(条精神文明示范街,个农村文化中心)工程建设,以营造生育文化氛围为重点,突出一个“亮”字,积极建设生育文化一条街。我们将临街墙粉饰后,以突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婚育观念为内容,或镌刻,或作画,产生了图文并茂,景画相映的直观效果。使育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基本国策的教育,促进了婚育观念的转变。年来共新建生育文化一条街条。

⒉筑国策线,随时随地引导人

我们利用地处县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同县计生委结合,在县城主要道路两旁,竖起了个宣传牌、幅大型喷绘宣传画,刷写了多条墙体宣传标语,形成了流动国策宣传画廊,使群众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宣传教育,为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⒊讲保健课,普及知识武装人

我们计生办和民政所联合,将关口前移,重点抓好新婚对象的培训工作,在民政婚姻登记处设立固定版面——新婚夫妇须知,指导新婚夫妇如何避孕节育,怎样生育健康聪明的孩子等婚育知识。向每对新婚夫妇免费发放一个计生礼品袋,内有生育、节育须知,等小礼品。截至目前共为对新婚夫妇发放了礼品袋。全镇新婚夫妇自觉接受培训率达以上。

⒋唱文化戏,寓教于乐鼓舞人

我们一方面利用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组织文艺演出,另一方面将计生宣传品有针对性地送到千家万户。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为重点,组织村计生专干同志带领名群众和镇计生办联合成立了镇计生宣传队,利用“·”、“·”、春节等节日,身披计划生育彩带,走街串户为群众表演小品、快板书、三句半等计划生育节目,引人入胜,寓教于乐。因节目源于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反映的都是群众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在群众中产生吸引力和思想上的共鸣。在今年·协会纪念日,他们通过快板书、怀剧等形式边演出边搞科技展览,同时发放宣传品,前台演出,后台为群众查病搞咨询。三年来,共演出多场次,为群众查病人次,发放宣传品多份,不但使群众受到了教育,也使群众得到了实惠。与此同时,我们在全镇育龄人群中开展生殖保健和婚育新风知识竞赛,举办了“计划生育丈夫有责”、“女儿也是传后人”、“说说俺的好媳妇”、“夸夸俺的好女婿”等丰富多彩的专题报告会,使婚育新风吹遍了村村落落,优质服务工作深入到了千家万户,渗透影响到了每位育龄妇女。

三、拓宽服务,增强活动宣传效果

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把提供满意的生殖健康服务作为重点,突出一个“优”字,开展了“八免费”、“九送门”承诺服务活动,通过设立优生优育咨询室,印发生殖知识保健卡和致富信息,妇女病普查,不孕症治疗,协调相关部门为群众送技术、资金等优质服务活动,共为名育龄妇女免费进行了妇女病普查,名不孕症患者接受了治疗,目前已有名怀孕或出生。村婚后年不育的,通过在这里治疗,爱人怀孕后高兴地为我们送来了喜糖。

四、树立典型,推动生育文化普及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新机制;人口管理科学;人本主义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管理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执政理念,而且体现了人口管理方式的进步,反映了人口管理科学的要求。如果我们回顾人口管理学的发展,进而追踪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从旧机制转向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有密切联系,并且对人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科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

人口管理科学是管理科学在人口管理领域的应用,因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演变密不可分的。

管理科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初,一百年来,经历了从泰罗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演变,其管理哲学也从理性主义逐步向人本主义升华。

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虽然以其科学理性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理论本身包含着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在追求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压抑人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发展。古典管理学视管理客体为“经济动物”,主张对管理客体实行“物本管理”。其管理方式表现为重物轻人,把人当工具来管理,工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理性”在古典管理科学那里,被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日益提高,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博弈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科学随之诞生。现代管理科学既吸取了泰罗科学管理理性的营养,又注重了行为科学对“人”的研究,使得人本管理开始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以人为本”。

二、人口管理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与一般管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一样,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也遵循了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逻辑。虽然“人口管理学”这一学科概念提出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人口科学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并且人口科学的理论探索从来都没有忽视过人口管理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人口思想是近代人口科学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主要代表人物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以及后来的重商主义都分别提出过国家干预婚姻、调节人口的主张。色诺芬对当时国王用人口是否增长作为评价官员政绩标准的做法十分赞赏;柏拉图主张由统治者规定结婚年龄和男女配偶选择,让最优秀的男女互为配偶;亚里士多德更认为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调节人口数量,使之稳定在一定程度并协调其相互关系。重商主义则提出国家应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人口增殖,甚至不惜从其他国家“获得”人口。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对人口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多的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已认识到经济上的需求是调节人el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康帕内拉更强调婚姻和生育都必须服从社会的控制和调节。

在人口思想史上都是空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为从事人口研究和人口管理的人们所熟知,他的“两个级数”、“两种抑制”将人口管理推向了理性主义的极致。

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口科学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技术方法也更加成熟先进,涌现出大批经典的人口研究理论成果,如著名的“人口转变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等都发端和发展于这一时期。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对人口过程的变动规律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在人口管理的哲学理念上,仍然完全是理性主义的,贯彻了较多的“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

近年来,人口管理科学注意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营养,将人口行为的家庭人本需要与社会理性规范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文化认同,将人口管理推向了更具人口现代化意义的人本主义。

三、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对人口管理科学的政策实践和理论推动

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方式和新的人口制度安排,它反映了中国的人口管理正按照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引领,从理性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它不仅是对传统的古典人口管理科学的革命,而且是对微观人口管理学的超越和对现代人口管理科学的呼唤。这表现在:

1.在政策基点上,新机制完全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现代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要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应该对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各个要素特别是社会支持和自信心进行调控,通过引导人们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感知和对遵循规范的评价,建立一种生育文化认同,使人们生育行为规范化。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8

中国人口峰值是多少?答案取决于何时作答。1996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并以此预测粮食总需求量为6.4亿吨左右。1991年,世界银行甚至预测中国2050年人口峰值为18.9亿。

近年来,上述预测观点发生重大变化。晚近发表的联合国、国内主管部门及国内外学术界预测结果认为,中国2030年-2050年人口峰值绝对水平低值估计不到14亿,最高估计不超过15亿。假定未来峰值不超过14.5亿,比十多年前官方的预测降低近10%,比1991年世行18.9亿的预测低23.3%。

对人口生育行为实施大规模强制性干预,除了涉及如何看待个人基本权利以及如何处理具体操作层面复杂问题,还会面临有关未来预测知识准确性的风险。中国人口政策实践提示两类风险:一类是上世纪50年代错误批判人口学者专业分析观点,导致鼓励家庭生育计划政策出台大为滞后;另一类则是如果在人口未来下降趋势早已确定的背景下,仍沿袭已有政策方针,过度限制人口生育,也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人口学界关于中国总和生育率调查结果和争论显示,第二类风险累积增长是目前人口政策需要反思和评估的问题。总和生育率衡量一国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是分析推测人口未来演变轨迹的关键参数。总和生育率保持2.1意味着人口持续不变,低于2.1则表示代际人口下降。人口学家简单模拟的结果显示,假如上海目前0.8左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不变,在十代人时间内,上海人口数量将减少为现在的万分之一,即由大约1800万人下降为1800人。

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总和生育率处于5-6高位水平。随着国家实行“晚、稀、少”温和家庭生育计划管理政策,加上人口演变自身规律,到80年代初,已快速下降到3以下。改革开放后,这一指标继续下降,到90年代初调查统计显示总和生育率已降到2.1更替水平以下。虽然中国进入“低生育率”人口增长阶段早已成为共识,然而,总和生育率具体水平如何,仍存在很大争议。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最近召开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研讨会上,郭志刚教授整理了中国总和生育率统计和估计11个时间序列数据,结果大体可分两组。一组主要是国家计生委对总和生育率提出的点值(或均值)估计,该指标值1994年以后固定在1.8不变水平上;还有两个利用中小学入学率数据作出的估计,认为中国总和生育率到2000年仍在1.7上下较高水平。另一组包括国家统计局常规调查、人口普查以及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调查结果,绝大部分认为,近年来,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3-1.5”低值区间。

根据几点常识,笔者认为,上述低位结果较为可信。推测某个社会经济指标数值,较多科学调查和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提供的交叉证据应较为可信。另外,国家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人口普查所得结果比较可信。

总和生育率应与很多经济变量指标类似,长期趋势演变更可能采取渐进和相对平滑路径,认为该指标值1994年陡然改变长期趋势并固定在“1.8”点位或均值上看法可信度较低。最后从“人口漏报、人口流动规模更大”角度质疑低位调查结果说服力也不够充分。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口漏报问题,然而,国家统计局80年代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统计结果被普遍接受。

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近年来确已降至上述低位,结果平均值即约为1.4,假设未来生育率维持不变,十代人后,中国人口规模将是目前人口2.8%左右,即不到4000万人口,与韩国目前人口规模相仿!即便采用上述11种统计结果简均值1.57,假定总和生育率维持这一水平不变,十代人之后人口会降到1亿多。当然,这些模拟结果不会变成现实,然而,简单推论有助于提示,总和生育率“1.8”估计值依据薄弱,作为施政前提可能会使人口政策面临越来越高的单边风险。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9

20xx年计生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今年以来,xx公司计划生育工作在厂计生委的领导及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厂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以狠抓基层、夯实基础为重点,认真研究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厂计生委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本公司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xx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主要目标执行情况

到11月份,全公司在册总人数为---人,其中:正式员工为---人,临时用工---人。全年新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均为零,计划生育率为100%;年度内计生对象采取避孕措施及时率为100%;统计准确率达到100%;其它各项指标均达标。

二、完成全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了工作目标的实现

为了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坚持以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核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年初,及时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签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了目标明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二)认真落实计生政策,做好基层计生基础工作

1、鉴于本公司多为临时用工、流动性大、计生工作难以开展的特点,加大以《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宣传力度。今年以来,紧紧围绕全面落实计生政策工作方针,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利用元旦、春节、元霄节的庆祝活动、慰问活动,进行以《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主要内容的的见缝插针的宣传。同时,注重阵地宣传教育,通过张贴宣传画、黑板报等形式对育龄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充分发挥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育龄员工计划生育意识,提高了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2、强化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推进优质服务

扎扎实实开展服务工作,认真组织参加厂计生办进行的“三查”(查环、查孕、查病)工作,完成了上级计生办部署的各项检查工作。在公司开展知情优质服务,让育龄妇女即要知情选择,也要知道常用避孕方法的用法、副作用、注意事项及避孕失败的处理方法,避孕药具管理规范,服务周到,对流动人口提供免费药具服务,对流动人口生育联系卡审验工作率达100%。

3、强化计划生育基础工作,使其规范化。按照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我们从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抓起,对全公司基础资料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统一整理规范。基础资料工作的规范化,为本公司计生工作上档次、上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不断提高了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认真落实“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对临时用工进行清理,有效地加强了临时用工的计生管理。推行以《条例》为依据,以房东为中心,以合同为纽带的临时用工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临时用工查验证制度、合同制度及流动人口生育审批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临时用工管理的规范化。

三、全面做好计划生育日常工作

1、根据厂计生办的要求,建立计生台帐,按时报送有关报表,做到报表清楚、数据准确无误,符合规范要求。

2、全年组织召开工作会议10次,贯彻落实计生政策及厂计生办相关工作精神。

3、参加上级计生办组织的相关会议,并组织完成所部署的相关工作。

四、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本公司无专职计生工作人员,计生工作均由本公司工会副主席兼管,由于本公司多为临时用工,流动性相对高,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大。

2、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大,搬迁快的特点,一些临时用工人员,无固定居所,搬迁频繁,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给计生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增加了工作量。

3、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本公司将认真的加以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克服和解决。

五、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是对人口数字及有关数字的统计必须精确、及时。

二是建设一支善于工作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大力、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是不能只是提倡晚婚,而应当把重点放在避孕上。

四是要加强改制企业单位育龄职工的管理,不留死角,避免管理失控。同时从注重实效上下功夫,切实把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是配齐配强计划生育队伍,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引导和帮助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具有扎实基础,确保计划生育工作均衡发展,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总之,为使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组织机构建设还待加强,以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始。

20xx年计生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主角,在社会里与人们的交往中,以自己独有的触角、姿态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个情节除了需要我们用心经营外,还需要有效的沟通达到顺理成章的连接。幽默的手法则是活跃沟通的最好通道。

一线的经济资源。在信息的采集、传达、翻译、接受过程中无不需要沟通的有效性来维持。而沟通的有效性取决于对信息时效性、适用性、连续性、精辟性、畅通性等的掌握。幽默则是促进沟通的有效进行的活跃剂。在轻快的状态下,信息的流动将呈现最畅通、爽快的效果。实习过程给我留下最多正是幽默在沟通中所起的事半功倍的显效。

人因为群居而组成了团体,构成了社会,结成了生活。而沟通在所有这些过程中就像水一样承担着使人们生存的使命。在学校里,对于组织里的沟通虽然有过专门的课程学习,但更多的是停在理论层次上,缺乏真实度与参与感。出来实习了,才发现职场上的沟通要比理论上的要复杂和紧凑得多,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需要沟通来维持彼此间的关系与工作,不论是组织内部还是外部、个人还是团队间。因此,良好的沟通艺术对于交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度与认同感,甚至于组织的决策。

我所实习的单位是一个基层的计划生育部,主要负责计生的统计工作。这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职业,说实在的,学到的并不会很多,但却很实在。让我接触到社会很多不同阶层的人,遇到了很多只会在某个阶层发生的事,得到了好多以前从未有过的感受。大的有主管领导被暗中施暴致残的事,小的有因沟通不畅造成的口角纷争。每一件经历的事都提醒着我社会的复杂,人性的难懂,还有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像在人力资源管理里所说到的,有效的沟通能明晰员工对企业的经营战略与规划等方面的疑惑,使员工从本部门的实际出来,向企业的长效目标迈进。在课堂上对这样的话没太大的在意,上班了才切身体会到个中的深邃。社会是不纯粹的,人性是多样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要生存就要学着变通。这是实习给我的体会。也许正是因为人要学着变通适应社会,学会沟通,尤其是沟通的技巧,便成了人们处世的基本。记得上司曾忠告过我的死板老实的个性,她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活着,不管是对谁,留着半分戒心都是必须的。凡事都要学着用弹性的方式面对,自己才不会那么容易受伤,别人也会好过一些。而我所强调的用幽默的方式沟通彼此的心灵用意就在这。

刚接触这个工作的时候,带着学生的稚气与纯粹我用最直板的态度面对。自娱自乐地上演着自认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可现实的赤裸总会在很多不经意间袒露,简单的心一下子接收到的是社会的不简单。督促育龄妇女按时查环查孕是计生工作很重要的一环,电话催促则是最直接的方式。刚开始面对眼前一大堆到期对象的名单,为提高工作的执行力度,对每个对象每个星期我都会打成十通电话催促,并夹带着官腔得吓人的语气。可收到的结果却——不是被挂电话就是被骂脏话,偶尔有些口头上愿意配合的,行动上也不见得马上行动。心就像个鼓满气的汽球却被锐器扎上似的,漫漫泄气掉。苦恼之时,想到了上司之前告诫过的那翻话,要变通着适应社会,学会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与别人沟通。之后,我试着用家庭式的幽默和慰问式的语气带入电话中,才发觉情况有了转变——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大家都以体谅的态度对待,已查的比率上升了不少。而且在电话里,妇女们还不是津津有道的聊到她们的家庭、孩子,乐此不疲。上司也因此表扬了我的成绩,肯定了我的付出。而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学到了职场上的沟通要领——以幽默沟通彼此的心灵。

这是我大学毕业前第一份实习的工作,也是唯一的一份;下一份那将是自己奋读多年的靠岸。当中不知会延伸出多少里的路,布满多少未知的方向牌,但却相信在无助的时候,这次难得的实习经验,会是跋涉中我最好使的指南针。

关于20xx年计生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县、乡计划生育部门理清了工作思路、突出了工作重点、强化了保证措施,使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根据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结果,预计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36‰,自然增长率为3.47‰,计划生育率为99.39%,综合节育率为94.81%,国家、省信访结案率为100%,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XX年度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XX年度工作要点汇报如下:

一、XX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XX年度,主要做了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狠抓了“双节”期间的宣传教育活动。“双节”期间,县计生委组织城区附近乡镇参加了县统一组织的游行踩街活动,聘请高翘队、锣鼓队、铜器队、离退休干部秧歌队等六百余人身披计划生育宣传授带,于正月十五在城区进行了游行踩街活动,观看群众达5万人次,散发传单3万份;同时,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在县城和附近乡镇进行巡回演出,组织民间艺人组成两个演出小分队、排练涉及计划生育的文艺节目到八个乡镇、行政村进行了巡回演出,受教育群众达2.5万人次。在县城体育场举办了计划生育文艺专场演出,县计生委专门到洛阳定做喷绘幕、布,搭建具有浓厚计划生育氛围的演出舞台,于十六日请县剧团、农村有名戏剧表演团体在县城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观看群众达1.5万人次。

二是加大了环境宣传和生育文化大院建设力度。我们于年初制定了年度环境宣传目标和生育文化大院建设规划,先后多次召开宣传教育现场会议,日前已建成大型计划生育公益广告宣传牌37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新刷、刷新标语口号2168条,建成生育文化大院37个,初步形成了内外(内:生育文化大院和人口学校建设;外:户外环境宣传)结合的宣传教育新格局。特别是生育文化大院“小天地包含大世界”,集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科技知识、致富信息于一体,融趣味性、知识性、大众化为一院,使群众在培训、康检、开会的空闲时间能够接受到新型婚育观念、生殖健康知识、科技致富信息的教育,受益匪浅。我县在环境宣传和生育文化大院方面的具体做法在全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会议上被点名表扬,并以文件形式号召其它县区向嵩县学习。

〈二〉召开了工作会议,理清了工作思路,强化了工作措施

县计生委于2月23日提前召开系统工作会议,县委、县政府于3月3日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惩兑现。根据全市XX年“四抓四强化五突破”的工作思路,县计生委把我县XX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确定为“叫响三大主题、狠抓十项工作、实现一个目标”。三大主题:一是法制化管理。深入开展“五查一落实”活动,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庭的作用,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全面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明执法,科学管理。二是人性化服务。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突出以技术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推行免费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为育龄妇女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公开为群众服务的承诺内容和保证措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完全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数据、资料的微机化管理,通过微机提供信息为计生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一个目标,即通过落实三大主题、搞好十项工作确保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一类县、争创优质服务县”目标的实现。

〈三〉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春、秋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乡镇大员上阵,强化措施;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大力配合。全年共完成四项手术6504例,其中引产993例,流产1324例,结扎2348例(其中纯女户结扎221例),上环1839例,有效地提高了避孕措施落实率,确保了低生育水平和稳定。两次集中服务活动直接减少计划外出生2317人,相当于一个较大规模的行政村,其具体概念就是能够让我县XX年度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4.3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篇10

1产业政策作用之榷

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口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等政策的总称。

自从1970年日本通产省官员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大会上所做的《日本的产业政策》演讲中首先提出产业政策一词以后,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就一直存在。支持者认为产业政策首先有利于保护和扶持本国幼稚产业的成长,培植优势产业,使其具备与国外竞争者相抗衡的能力。其次是在市场因素发育不完善的下,竞争过度往往可能产生垄断,从而有损效率和公平,需要产业政策加以引导和约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再次是通过制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短时期内赶超先进发达国家。二战后日本通过运用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反对者认为产业政策局限的理由在于:一是市场和政府都并非万能,产业政策是政府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扭曲和抑制,干扰了市场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政府的设租倾向经常导致市场寻租行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弊大于利。二是产业政策往往落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由于信息收集十分有限,当政府针对市场某一问题准备干预的时候,市场可能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产业政策的实施是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由于产业政策造成的差别待遇最终将导致行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并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失效无法追究责任者。

对于产业政策的使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尺度。以日本为代表奉行是政府主导的赶超型产业政策(即有形之手)。其依据是后发国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必须利用政府的力量,通过对市场机制的重点扶持,实现国家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而以关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整功能引领产业的发展(即无形之手),只有在市场竞争中出现问题时,才会有针对性地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用相应的政策,是一种典型的后发性的、补救性的产业政策。

2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价值取向

关国著名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的研究人员1990年对53个国家24个行业共135000收购和兼并企业案例进行了1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的发展过程都是遵循S形的演进曲线实现整合,每个产业的演进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创阶段,其特征表现为市场集中度极低,市场进入门槛也低,但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第二阶段是规模化阶段,该阶段表现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逐步接近50%,众多中小企业受到被兼并或收购的威胁。第三阶段是集聚阶段,随着产业内企业数量逐渐变少,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特征。第四阶段是平衡和联盟阶段,大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市场集中度接近70%-90%,产业规模在高位运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科尔尼的产业演进理论的重要内容,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经过规模化阶段,通过量的积累使产业迅速集聚,形成龙头产业,引领整个产业规模和层次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世纪90年代职业体育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二十一世纪以后小康社会建设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对群众性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内容、形式、场地设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分别占GDp的0.46%,0.49%和0.52%(测算数据),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但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二个主要问题:一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较小,增加值占GDp比例长期在0.5%左右徘徊,与欧关发达国家的关国2.4%(1999年)、英国1.8%(2000年)、法国1.09%(1995年)、瑞士3.37%(1995年)相比差距甚远,总体而言中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创阶段。二是体育服务业(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太低。以2007年为例,体育服务业的增加值仅占当年体育产业总值的16.73%,较严重地制约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点不同于欧关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市场体制、体育消费习惯等方而与欧关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模式和手段必然有所区别。特别是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根据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与国外产业的成功经验相结合,主要政策手段重点要促进体育产业规模发展。包括:第一,明确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当前国内学者比较一致认为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娱业是体育产业的龙头产业,但龙头产业并一定是主导产业。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体育场馆业,其发展规模和功能发挥对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前向、后向和侧向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加快推动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发展壮大体育健身市场规模。第二,细化政策法规条例,促进体育产业规模发展。2008年以后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局相继出台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专项指导政策,例如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等,但一直未见相关实施细则,直接影响了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第三,当前体育产业政策主要围绕体育场馆、体育培训和体育市场管理而制定,职业体育和体育中介等方而的政策法规鲜有出台,由于管办不分、产权不清、权限不明等制度的缺失导致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长期处于低度均衡状态,产业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与科尔尼产业演进理论中的集聚阶段相距甚远。

3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缺效原因的多维分析

3.1产业政策的不合理性、多变性和非可行性,是产业政策缺效的根本原因

合理性是指政策的制定必须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持续性是指使信息接收主体的反映符合政府的合理预期,政策效果明显;可行性是指政策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执行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具有明确的实施措施和操作方式。如果政策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政策的制定和传导执行就会发生问题,接收者对政策感到扑朔迷离,必然影响产业的正常发展。例如,1993年原国家体委颁布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在第十三条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做了4点明确规定:(1)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2)可以开展体育技能传授、锻炼指导、组织管理以及体育表演、体育咨询等的有偿服务,并可按照相应的技术等级称号收取不同的报报酬。(3)在取得当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后,可以开展经营性体育活动。(4)可以应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这4点规定中只有第一点指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义务从事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其余3点都是指有偿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那么,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到底是义务的还是有偿的,概念相当混乱,使人无所适从,表现为政策设计的不合理性。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又公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人员,又表现政策不持续性。2011年编制的《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可谓不强大,但由于政策的不合理和不连续性使到真正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的人数,或是能够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人数有多少,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事实。此乃政策的非可行性。

3.2多种利益博弈,是产业政策缺效的重要原因

一定的产业政策必须由一定的政策执行主体来实施,因此,执行主体及其行为方式是产业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就我国而言,体育产业政策的执行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当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利益取向不一致的时候,必然导致有关产业政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失真甚至扭曲。例如,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多个直属部门共同制定的《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式》、《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等诸多政策法规都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作为重要内容,但在实践工作中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利益直接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在学校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即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体现,这样可以兼顾到各种群体的利益。其实这种做法有悖于政策制定的初衷,它与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策目的、路径、手段、服务范围、重点内容、受益群体、作用效果等要求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能否有效执行,能否取得良好的绩效,除了政策本身的合理之外,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该产业政策的执行对地方政府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地方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利益大于成本时,产业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反之,产业政策的实施就会受到阻碍。

3.3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是产业政策缺效的基本原因

体育产品的本质特性表现为体育产品属于非生存消费产品,而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消费品。从体育产品的基本属性考察,体育产品又具有产业属性、服务产品属性、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经营性的特点,从而构成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体系。因此,现阶段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用行政手段还是用经济和市场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在市场化进程的不同阶段,政府作用的范围和手段也不可能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体育服务产品的特性、体育的有效需求、体育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对于公共体育服务,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供给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体育的需要;而对于职业体育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等市场要素已经相对发育的行业,政府应该逐步退出干预,管办分离,放松管制,加快市场体制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体育市场的有效竞争和规模发展;在政府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优先和重点发展行业,并运用多种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直接推进规划口标的实现。实践证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中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政府对体育产业经济功能和社会作用的正确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政策制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4二元经济结构和消费观念,是产业政策缺效的客观原因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效需求是最主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是指具有体育消费愿望并且具有实际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群体的大小。当前制约中国体育产业有效需求水平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二个方而:一是中国社会传统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与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东西部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全国总人口中具有实际体育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的人口比例长期在低位徘徊。二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高额耐用消费品,体育消费并非消费主流,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关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一般为61%。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2000美元,而2007年社会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反而下降,仅有36%左右。中国传统社会长期自给自足经济所形成的量入为出,略有盈余和先挣钱,后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大大降低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体育消费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更加难以在人们的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此,政府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的时候,必须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体育产业发展实践的特点,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产品推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差异性体育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体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消费热点形成。

4结束语

产业政策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执行机构、实施手段、功能目标等要素构成。政府产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因此,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同研究视角存在着相异的评价标准。例如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平标准、投入产出标准、公正标准、政策回应度标准、综合效益标准帕累托最优标准等。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政策的基础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产业政策的失误或缺效不能等同于产业政策无效。诞生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体育产业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作用发挥,其有效性评价必然同样存在着中国式的体制困惑。根据科尔尼产业演进理论的阶段划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向规模化发展阶段,对体育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的基本标准只能是产业的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