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十篇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十篇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16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城中村改制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模式选择

一、城中村:概念及概况

1.什么是城中村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对于城中村,目前已有很多定义,有从土地关系和形成原因角度的定义,如“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本文将其称为‘城中村’”①。有从房屋建筑的角度的定义,如“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在原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形成的与周边城市环境构成鲜明反差的以原农村居民‘一户一栋’为基本特征的特殊居住区,也称都市里的村庄”②,“城中村是指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以致深圳经济特区内农村城市化前后在原农村地区中形成的呈无序状态的建筑群落。”③。有从土地、户籍、社会关系角度的定义。如城中村现象是指从地域角度讲已被纳入城市范畴的局部地区,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却仍属于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矛盾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区。”④有从产权和经营制度角度的定义,“‘城中村’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的产物,是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⑤,等等。

这些定义,揭示了“城中村”的某些特征,但要么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要么从某个局部地区的情况出发的,难免有片面性,难以深入全面反映“城中村”的实质,也难以概括“城中村”的普遍情况。

事实上,“城中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只有把握“城中村”这两个本质特征,并且全面了解各地“城中村”的情况,才能揭示“城中村”的本质,得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笔者认为,“城中村”是急剧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有机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仍然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不是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如李培林所说,“城中村”的外部形态是以宅基地为基础的房屋建筑的聚集,实质是血缘地缘等初级社会关系的凝结。⑥

2.各地“城中村”概况

“城中村”的出现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单是沿海,也不单是大城市,内地和很多中等城市目前都面临着“城中村”问题。

珠海:在中心区和城区边缘50平方公里范围内,散落着建市前就存在的26个行政村,总占地300万平方米,共有旧村村民6935户、4.6万多人,暂住人口达10万多人⑦。

广州:广州市区(指经国务院批准的广州市规划发展区386平方公里范围内,不含番禺、花都区、增城、从化市)分布着138个行政村,这些城乡结合部在广州城市化迅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村包城”、“城包村”现象。按已完成的行政村规划,未来数年间它们在“城中”部分将达到87.5平方公里,占全广州城市规划面积386平方公里的22.67%。⑧

石家庄:据统计,目前二环路以内共有城中村45个,占地约11.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636万平方米,居住着4.77万户、14.93万人。⑨

西安:在西安市19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分布了大约180多个“城中村”,人口约20万,其中二环以内55个。⑩

新余:大力实施“城乡同建”工程,拟用2至3年时间,对139个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插花村”以及城乡结合部村庄,按照街道化、社区化的模式,进行全面改造。⑾

温州:市区目前共有544个行政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这些村庄可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和城外村三类,其中城中村占10.3%、城边村占31.6%、城外村占58.1%。⑿

绍兴:绍兴经济开发区是省级重点开发区,全区有17个行政村,9.56平方公里,农村居民4363户,11854人。据调查,全区共有旧村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占用宅基地1034亩。⒀

中山、东莞、茂名、贵阳、太原以及北京、上海等地都存在城中村现象,目前各地都在探索进行城中村改造。

3.福州市“城中村”概况

据调查,目前福州全市共有城中村93个,亟需改制的有67个,总户数约2.2万户,总人口为7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7万人,占总数的67%。⒁这些城中村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土地已被征用作城市建设用地,村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转而经营第三产业。据统计,全市“城中村”目前仅余耕地9134亩、山地3650亩、其他杂地4460亩,有23个村已完全没有耕地。⒂2、大多数“城中村”村财政收入较高,台江区8个“城中村”年产值12亿元,村财总收入3600多万元,晋安区东门村一年村财收入达1000多万元。⒃3、村民福利待遇较好,如台江区红旗村每月给退休农民发放退休金高达900多元,鼓楼区高桥村、仓山区先锋村给满18周岁的村民每月定期发放300—500元的生活补贴费⒄。4、“城中村”地处市中心,交通信息发达,敏感性强。5、大多数“城中村”已进行社区整合,但村干部分流方面仍存在问题。6、老城区的“城中村”大多数已成立企业公司或股份公司,但由于税收问题无法解决,这些股份公司大多是空壳,代之运行的是村经联社。

二、“城中村”改制的必要性

“城中村”由于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因而,对“城中村”进行改革已是必不可免。“城中村”改制是农村城市化特别是“城中村”城市化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事所趋,势在必行。

1、“城中村”改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分割难的紧冰被打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界限正在消除,国家开始取消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而身居城市的“城中村”农民是最容易实现其身份和思想观念转变为城市居民的群体之一。通过“城中村”改制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可改变目前由于村居混杂、地域交错而带来的管理职责不清、标准不一、体制不顺的状况,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城中村”改制的改革,将“城中村”全面纳入到城市规划的一盘棋中,加大力度开展旧村改造,加快“城中村”城市社区、村民向居民转变,可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形象,进而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

2、“城中村”改制是全面提高我国“城中村”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我国“城中村”农民绝大部分已脱离农业,转向其它产业,但这些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缺乏,许多仅仅依托出租房屋的租金和村集体的福利生活,缺乏其它正常劳动收入。通过“城中村”改制,改革“城中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把集体资产量化到人,村民以股东的身份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与管理,享受相应的收益分配权益,可以根本上解决“城中村”农民的出路问题。同时通过“城中村”改制,把村民统筹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之中,还提升和改善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进而从根本上、长久地保障“城中村”农民利益。

3、“城中村”改制是化解长期积累性矛盾、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城中村”农民与地方政府、村干部以及群体内部存在着各种非理性争夺行为,正日益成为城市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一是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因公共需要而征用土地引发的矛盾;二是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因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处置等方面引发的矛盾;三是村民与村民之间由于不同宗派利益引发的矛盾。通过“城中村”改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可以解决土地征用难、村集体资产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村集体资产处置上,通过实行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打消村民对于集体资产被侵占、瓜分的担忧。而且,建立了严密的法人治理结构,重大项目决策、经营方针由村股东大会决定,财务管理透明公开化,这样使村干部的权力受到制度约束和监督克服了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避免了“暗箱操作”,减少因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而引发的干群关系紧张和社会稳定问题。

三、“城中村”改制模式的选择

“城中村”改制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杭州、广州、济南、厦门、泉州等地相继进行了“城中村”改制工作,并取得实效。综观各地的做法,“城中村”改制大体上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撤销村委会建制,保留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联社)。这种模式程序简单,运作方式不变,村集体资产和村民利益能得到有效保护,村民易接受。

第二种模式,撤销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模式比较彻底,较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但目前采取这种模式的时机尚未成熟。这是因为大多数“城中村”都有债权和债务,且土地权属不明,由此导致资产评估困难,公司组建受阻。即使组建股份公司成功,既然是公司,就要按《公司法》运作,那么村股份公司经营和村民的年终分红都必须交纳33%的所得税和19.8%的个人收入调节税,这样一来,原村财政收入就会明显减少,村民福利待遇无法维持,村民的切身利益必然受损,村民通不过,因此实行起来难度较大。

第三种模式是撤销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地域性的“集体资产管理中心”。按照这种模组建“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心”,其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所以应到民政部门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注册登记,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由国资委(局)进行业务主管。“集体资产管理中心”下可设项目开发部、资金管理部和福利保障部,按照核准的章程运作。这种模式,既能保证集体资产不流失,村民待遇不降低,又有法律依据,大量的村干部还能消化其中,不失为一条好路子。但由于政策上的原因,民政部门目前还不能对其进行登记,因而在操作上存在困难。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是我们认为,“城中村”改制应遵循一条重要原则,即“确保村民现有的利益不受损害,确保村集体资产不流失,确保各级政府和组织不平分村集体资产”,以此为标准,在现阶段选择第一种模式更适合,即撤村保留经联社(适当时机对经联社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村民现有的利益不受损害,确保村集体资产不流失,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城中村”改制难度,保证“城中村”改制工作顺利开展。当然,由于各个“城中村”的情况、条件、环境不同,在改制过程中,各村在统一保留经联社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一是撤销村委会,视居民入住情况逐步组建社区委员会(指举村拆迁的);二是撤销村委会,将村民融入居住地社区委员会(指原村委员会辖区已进行整合的)

三、“城中村”改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综合分析,“城中村”实施改制工作有五个突出问题亟需解决。

(一)如何明晰量化村集体资产。实施“城中村”改制后,农村集体土地一律依法征用,全部转为国有土地,这使“城中村”农民失去土地等最基本的生存保证,从而使村集体资产收益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对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成为村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在政策上还没有明确规定对村集体资产如何进行评估、核实、股权设置种类及股值大小、股权的性质及如何量化分配、股份分红与现行的福利分配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出台的办法和政策无法绝大多数“城中村”村民接受,就容易造成新的不安定因素,就会影响“城中村”改制工作的展开。

(二)如何解决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一是村民的社保和医保问题。由于现行的社保和医保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农民的保障并没有明文规定。大多数的“城中村”缺乏足够资金承担村民的“二保”,村民的土地征用所获得一定数额的安置补助对于村民的“二保”费用也是杯水车薪,因而如何解决好村民转变为社区居民后社保和医保的资金来源是一大问题。二是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彻底失去土地后如何开拓生产门路、如何提供就业岗位、如何解决其生活出路是一大棘手问题。三是村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城中村”村民超面积建筑现象较为普遍,多数未办理房屋“两权证”,而且由于被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内,建房和拆迁受规划制约,宅基地难以得到审批,使不少村民房屋既不能拆,更不能翻盖。如何依法完善手续,妥善处理好“城中村”的违章建筑、扩建问题、是村民关注的热点。

(三)在村集体资产处置中如何界定确认享受权益村民的身份。在村集体资产进行改制量化过程中,首先要面临享受权益的村民的身份如何界定问题。主要涉及“农嫁居”人员,征地后被招工人员、婚嫁到外村的“农嫁农人员、挂靠户人员、非转农人员、以及考取大中专院校等人员的享受问题”。在这些人员中,有的是过去由于政策等原因难于农转非,有的是人已离村但户口一直没有迁出,有的是婚嫁应迁出而不愿迁出,有的是为了子女入学或子女开店经商方便而挂靠户籍,有的甚至是由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这些人员能否享受与普通村民同等待遇,争论最多、矛盾最大。此外,现役军人、随军家属、正在服刑劳改人员和未成年人等特殊人员享受的权利如何处理,也是集体资产量化的疑难问题。

(四)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由于村集体资产管理沿用的是一套落后的体制,产权不明晰、管理不科学、监督不到位,存在着严重的“村企不分”现象,这使得一些私心较重的少数人可以从中浑水摸鱼,侵吞集体财产。再加上资产经营的风险性,村集体资产如何实现长期的保值、增殖是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城中村”的集体用地不断被征用转为国有,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征光,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失去一块重要的来源。如果村集体资产不能保持原有的固定经济收入,不能确保稳定的股份分红的资金来源,那村集体资产的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最终成为“泡眼”。因而,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村集体留用发展土地的政策,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使留用的土地成为集体经济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五)“城中村”改制后如何改革设置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在“城中村”改制后,如何把原村委会的责、权顺利地衔接到新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组织,而且避免出现大的波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要解决好原村群防群治队伍的连续以及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地、小区物业管理等问题,确保“城中村”改制后整个管理及时、正常进行。

四、需进一步探讨的几个法律问题

1、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从上文分析的情况来看,撤销村委会建制,保留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当前一种较为可行的“城中村”改制模式。但是一些同志还存在疑虑,认为“撤销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是否存在”,对这个问题,尚需法律专家作进一步的讨论,从法律上寻求支持。但笔者认为,村委会和集体经济合作社是两个平等的、不相隶属的组织,不存在依附关系,撤销一个组织并不影响另一个组织的存在。中办发[1990]19号文件指出:“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的核心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妇联、团组织、民营组织共同为村级组织的配套组织”。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组织概念;其二,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同属村级组织,此两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就两者各自行使职权、不相隶属的组织而言,撤销一个与另一组织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撤销村民委员会并不影响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当然,在条件成熟是,将集体经济组织改制成股份公司将更适应形势需要,更符合发展趋势。

2、经济合作组织法律地位的确认。若村集体经济组织被保留下来,那么,它是否能够独立运作,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这涉及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问题,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无法人地位,可以说答案是肯定的。《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用这些标准逐条去衡量,村集体经济组织都具备法人条件。而且我国已颁布的一些法律也认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如《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村委会组织法》第5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0条也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因此,村委会撤销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以独立的法人身份保留下来,独立开展经济活动。

3、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选举方式。《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直接选举,即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而当前村集体经济组织仍实行间接选举,即由村民代表选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是村委会撤销后,作为管理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作为一种发展的趋势,民间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也不能倒退的,由直接选举倒退到间接选举的选举方式是不会被广大村民所接受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让我们透过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轨迹来诠释社会主义民主。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就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适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所以以磅礴之势迅速发展并席卷了中国农村大地。在20多年的前进过程中,我国的村民自治也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今天,它已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民主选举作为“四个民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四个民主”的的龙头和突破口,更倍受瞩目。在20年的风雨历程中,民主选举也实现了从任命走向间接选举,从间接选举走向直接选举的两次历史性跨越。而直接选举因其最能充分发扬民主,表达选举人的意志,体现民主成为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一个基本原则。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至今,难道民主还要倒退?所以笔者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选举也应参照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由全体村民来直接选举,履行选民资格确认、登记公布选民名单,组织选民酝酿、提名候选人,根据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设立秘密写票处、直接投票选举,公开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由村民群众选出自己满意的带头人,管理自己的事务。同时,村民群众也享有罢免权,可依法罢免不合格的村官。这样,可最大程度的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利,依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注释:

①李钊:“城中村改造途径的思考”,《安徽建筑》,2001年第3期。

②韩荡:“高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改造--以深圳特区为例”。/html/thinking/main.htm

③深圳福田区旧村改造办:“加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城市化与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研讨会文集》,2002年7月。

④代堂平:“关注‘城中村’问题”,《社会》2002年第5期。

⑤谭炳才,何启环:“特别关注城中村:城镇化的死角?”,《经济日报》2002年1月18日。

⑥参见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⑦刘其田等:“珠海‘城中村’改造‘三赢’”,《深圳商报》2003年6月2日。

⑧黄令华:“为实现广州‘中变’专家云集攻‘城中村’管理”,《羊城晚报》2001年6月28日。

⑨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市政〔2002〕14号)

⑩文锦:“西安将打造180个新型城中村”,《西安早报》2002年1月27日。

⑾贺翔:“加快改造‘城中村’”,/n378/ca198630.htm

⑿陆剑于、金苏:“温州市区村庄规划施行分区管制分类改造”,温州日报2003年1月23日。

⒀百灿、黄奋勇、戴炳良:“兴市强化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化进程--经济开发区改造城中村的探索”见/hbc.htm

⒁⒂⒃⒄张孝感杨玉华黄大明:“城中村”改制若干问题分析,《福建省民政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03年10月。

参考文献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策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现状

1.1资产流失严重

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发展,部分农村企业集体资产存量越来越多,然而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却没有真正贯彻落实,从而出现了农村集体资产被挪用、损坏、浪费等问题。部分村镇企业借助于成立经济实体转变为独立法人,农经部门不能够向对待其他集体资产那样对其实施审计监督。由于这部分较为特殊的村镇企业掌握大部分集体资产,财务往来也较为频繁,因此往往成为了事故高发区,很容易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的流失。

1.2资产产权不明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群众的产权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在农村中产权纠纷越来越多:一是城市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农村集体土地逐渐被广泛征用,土地原有附属集体资产如果不能够科学的进行处理,很容易出现权属模糊的问题;二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村镇与企业的土地权属不清晰,界限不明确;三是原始投资凭据相对缺乏,导致产权份额不能认定;四是一部分村集体资产在承包过程中并未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对合同进行填写,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出现产权不清的问题。

1.3资产收益收支失衡

大部分存的资金使用基本上都是干部薪酬发放、管理消耗以及福利成本等支出,生产性支出占比较少,还有部分村基本上没有生产性支出。部分村的承包费收入不能够第一时间存入银行,而是实施以收抵支的办法,收支难以有效入账。一些村的财务会计人员没有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开展工作,觉得仅仅将钱管好就是做好了资产管理工作,自律意识薄弱,导致工作中常常出现问题。

2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

2.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1)农村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统一思想认识,这是开展好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借助于组织进行干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不断深入,统一干部思想认识。(2)做好宣传工作。借助于农村广播、报刊、电视节目等不同的宣传渠道,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性。(3)必须要努力做好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表现出的几大特点即是时间紧、任务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必须要努力做好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第一时间处理好农村社会不稳定以及集体资产管理落后的问题,解决好工作流于形式以及经费欠缺的问题[1]。

2.2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核算

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强化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比如说对村级银行账户开设工作以及现金收支管理予以进一步规范,设置好相应的账簿,对债券债务第一时间做好登记。其次,应当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构建相对完善的农村固定资产台帐与明细账,坚持实现账账相符。再次,必须做好资源性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这类资产,其承包经营权、招标拍卖都应当通过村民大会讨论确定通过后再进行。同时还需要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账面余额来作为基础展开全面深入的核查,尤其是应当重视对是否存在帐外资产情况予以核实,把检查核实的基本流程对村民进行通报。

2.3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能够让相关责任人的职责更加清楚,明确规定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权责,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目标,切实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性。另外,应当不断促进资产管理评估系统的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一般来说属于承包、租赁以及拍卖等情况,应当选择更加专业的评估机构实施评估作业,评估结果必须要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讨论,同时上报上级农业管理部门审核。要尽快完善民主管理机制。针对关键性资产或者重大投资项目的购置,应当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中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坚持推行民主决策。完善财务公开监督机制,一切的财务活动都应当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来执行,主动积极的接受监督管理。

2.4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时必须要进一步发挥出农民群众的价值和力量,农民群众属于农村集体资产的直接所有者以及利益相关者。借助于政策法规的硬性形式来赋予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权,能够有效确保农民群众地位的凸显,还可以促进监督流程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做好针对村集体企业的监督管理,避免存在不经过民主讨论就直接对集体资产进行处理的现象,避免存在资产流失的问题。构建对外投资业务内控机制和责任奖惩制度,明确规定相关人员职责,贯彻落实奖惩制度,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2.5探索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

大额农村集体资金能够选择信托的途径,根据按份共有的基本原则,借助于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农民群众的经营性资产进行集中,由土地股份合作社帮助农民群众建立新的专门账户,对其发放受益凭证。合作社和信托公司之间应当签订信托合同,将经营性资产的实际经营权都给予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根据合同中的内容,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受托资产实施开发建设,把预期收益真正还给受益人。借助于这一方式,不但能够保证经营收益可以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分配,同时还能够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专业化经营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效益。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而言,把信托管理引入到集体资产管理中可以说是未来的必然选择,能够保证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3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集体资产的科学高效管理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引起充分的重视。借助于实践工作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断优化改进,避免农村集体资产的无故流失,充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炳梅.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管理与监督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3):24.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3

1 我国村社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村社干部文化程度整体水平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生活环境艰苦,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农村不仅自身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而且还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和村社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现任村社干部70%以上只有初中或者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尽管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对村社干部进行了一些培训,但由于培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没有收到应有效果,致使长期以来我国村社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加强对村社干部的培训,这种状况今后还将持续较长时期。文化水平偏低是我国村社干部素质偏低的根本原因。

1.2 我国村社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低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许多村社干部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欠缺,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甚少。该县42件上访案中83%都涉及到村社干部对国家政策解释不清或者解释错误而引起的问题。这说明很多现任村社干部政策知识严重欠缺,无法正确而恰当地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26%的上访案涉及村社干部不按国家政策规定而采取先定税收总额、再按人头平摊的违规办法征收生猪屠宰税和农业特产税问题。笔者调查的8个村也普遍存在此类问题。同时,60%的上访农民反映存在村社干部采取办学习班等措施强制催收农业承包款和农业税款的问题,最严重的还有个别村社干部借助黑势力强抢农民家庭财物抵充农业款。此外,农民还反映有些村社干部禁止农民上访,对上访农民威胁恐吓。这些做法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禁止,但目前各地农村仍然普遍存在,说明我国村社干部不仅政策知识不足,而且法制观念过于淡薄,对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事认识严重不够。

1.3 我国村社干部基本经济理论知识贫乏

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村社干部没有受过经济知识专业教育,因此他们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十分贫乏。目前我国村社干部主要缺乏三种经济知识:第一,缺少经济合同知识。该县42件上访案中有6件涉及经济合同问题。从农民上访反映情况看,村社干部合同知识不足容易犯两种错误:一是代表集体签订合同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群众利益受损,引起社员不满;二是村社干部不严格执行已订合同,随意更改合同内容,引起合同对方当事人不满。当前村社干部因合同问题处理不当而导致的合同纠纷和上访事件已在逐年增加,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合同将更广泛地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村社干部必须努力提高经济合同知识。第二,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该县42件上访案中56%涉及农村财务问题,被调查的8个村也有6个村存在相关问题。农民主要反映的问题有村社干部向农户收款开具不规范的发票和收据;不严格遵守财务纪律;村社帐务混乱不清;财务档案管理不善;财务监督不力等。这说明村社干部们凭借经验管理财务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财务工作的需要,农民也不能继续容忍村社干部们的经验错误。村社干部的财务知识亟待提高。第三,缺乏收入分配理论知识。有些村社干部认为村社集体拥有土地,拥有农村劳动力,也拥有随意参与农民收入分配的权力。因此,有的村社干部以兴办集体事业为名,不顾农民承受能力,随意向群众摊派集资。该县有10%的上访案涉及此类问题,8个被调查村中也有2个村违反政策向农民集资。尽管政府对村社集资加强了监督管理,但仍有少数村社干部依然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这绝不仅仅是他们的政策水平不够,还因为他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错误认识。

1.4 我国村社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较差

我国农村主要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土地和大中型农业生产资料都归村社集体所有,村社集体资产经营好坏直接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我国当前许多村社集体经济发展落后与村社干部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能力不够是分不开的。首先,我国许多村社干部选择土地经营方式时缺乏创新意识。当前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部分地区农民已不愿意从事比较效益很低的农业生产,致使大量土地承包不出去,说明承包经营已明显不能适应这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但是许多村社干部面对此种情况仍坚持承包经营,而且强制把土地承包给本村社的每个农民,结果导致许多地方都出现农民种应付田、甚至撂荒的现象。有资料表明,四川省应付田和耕地撂荒面积已达14万多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这导致我国土地经营效益大大降低,并已影响集体经济发展。集体土地的经营方式亟待创新。其次,我国村社干部对集体资产认识不足。很多村社干部认为集体资产只包括耕地、鱼塘、山林和农田水利设施及集体企业资产等,忽视了属于集体的荒山、荒地、滩涂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有形资产和有一定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没有对这些集体资产充分利用,导致集体资源闲置。再次,我国村社干部对集体资产经营的责任心不强,经营态度不端正。有些村社干部认为集体资产属于集体,经营好坏不影响自身利益,自己可以不负任何经营责任。而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又难以到位,无法有效地监督经营者,当村社干部对集体资产经营不负责任时,集体无法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身利益。笔者在调查中曾听到多起村社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事情,农民对此意见很大,有些群众为此还多次上访,但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1.5 我国村社干部政治思想觉悟不高

我国村社干部普遍出身农民,缺乏必要的政治思想教育,许多人小农思想和小团体主义思想浓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的政治思想水平偏低,缺乏全局观念和自觉为群众服务的觉悟,他们身上很容易滋生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思想和腐败思想。有些村社干部对群众不理解的政策不向群众进行正确解释疏导,不认真学习,也不及时向上级部门咨询,而是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鼓动群众大规模集体上访,给政府施加压力。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权威和集体利益,也给农村稳定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该县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三起农民大规模集体上访事件都有村社干部在其中起鼓动作用,给社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还有的村社干部带头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拒交各项农业款,致使许多应收农业款大面积征收困难,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了很大损失。笔者对两个历欠农业款较多的村进行调查发现,两个村都是因村社干部带头拒交农业款而引起群众集体拒交,致使两个村至今还有近6万元应收农业款没有收到。更有甚者,有的村社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挪用集体资金等,给国家和集体带来巨大损失,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该县42件农民上访案中有62%涉及到村社干部腐败的问题。村社干部的腐败问题是导致农民大规模上访告状的最重要原因。当前加强对我国村社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提高村社干部素质的对策

2.1 做好我国村社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村社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村社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好坏,做好村社干部选拔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农村工作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做好村社干部选拔工作,一是国家要注意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储备。各地方政府可以每隔二三年从农村选拔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政治素质较好的青年人进行重点培养,系统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今后较长时期内选拔任用村社干部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同时也可以在村社干部选拔中形成竞争机制,更好地保证优秀人才得到任用。二是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担任村社干部工作。各地方政府要通过改善农村工作环境,解决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吸引人才到农村从事村社干部工作;同时,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地安排一部分大学生下到农村基层任职,并从这些人中逐步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干部。国家要采用各种办法改善和提高我国村社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做好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现任村社干部培训

现任村社干部是搞好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保证力量,加强对现任村社干部的培训,努力提高现任村社干部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做好当前农村工作的关键。如何培养和提高现任村社干部队伍的素质呢?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在这方面的做法有重要借鉴意义。

游仙区政府在培养和提高现任村社干部队伍素质方面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由区委组织部每年从各高校、科研单位及市县级政府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组成讲师团,定期深入农村对现任村社干部在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短期培训,尽力使现任村社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二是区政府每隔二年从现任村社干部中选送一批基础素质较好的干部到地方高校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1998年国家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到绵阳考察工作时也曾对这种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农村干部的做法给予肯定,并表示了浓厚兴趣。三是区政府各部门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现任村社干部进行专门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的专项业务操作水平。四是区政府在每期村社干部换届后,积极组织新任村社干部进行基本业务知识培训,尽力保证每个村社干部都具备最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游仙区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保证该区绝大多数村社干部都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4

×年上半年,昌平区在东小口镇白坊、狮子营两个集体经济实力强、又不稳定的村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分别于××年月、××年月、××年月启动了第二批个村、第三批个村和第四批个村的改革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余个村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一、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工作机构和队伍,筑牢工作基础。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区级成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区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名干部组建了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到改革村指导工作。镇级成立相应的改革领导小组,并成立清产核资、人口清查等工作组。村级“两委”班子在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在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对所有参与改革的区、镇、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先后组织次培训会,培训达余人次,并适时组织实地考察学习,使其全面、准确掌握改革的有关政策、操作规程等。

(二)清产核资,摸清底数。由驻村工作队、镇(街道)、村经管财务人员和村党员代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清产核资、人口清查工作组,对村内账目和全部实物等集体资产(包括集体土地、树木、较大固定资产及出租出借物等)逐一进行清理、核实;对年成立合作社以来村民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对入社原始股金进行核查,并登记造册。将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每户原始股金清查及核实结果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征求村民意见;根据村民意见和政策规定进行核实、完善后,再向村民张榜公布;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再进一步核查,核查结果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布给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底数。

在完成改革的个村进行的清产核资工作中,累计清查资产万元,清查土地亩,重新确认可量化净资产万元。

(三)制定方案、量化股权。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民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和演变过程。然后,由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老股金处理、集体净资产量化配股、股东界定、奖励政策提出方案,对历史遗留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拟定解决办法,起草成《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并将《意见》发给村民,使村民对照《意见》自己测算股份,一般三个月。在村民理解、熟悉《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对《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按政策规定,研究解决办法,政策没有统一规定的交村民代表或村民讨论、表决,确定解决办法,并向全体村民公布。在对《改革意见》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改革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做到改革方案、方法公开、公正、可操作性强。

在股权设置上,扣除原始入社股金按原始股倍返还后的集体净资产用于量化股权,设集体股和个人股。其中:集体股不超过,为集体组织成员共同共有,其收益由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用于处理遗留问题、村级事务管理及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必要的社会公益性支出;个人股主要由户籍股和劳龄股组成,户籍股按人口平均量化配股,劳龄股按劳动力的劳龄配股,同时设独生子女奖励股,使集体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

(四)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公司化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经济合作社董事、董事长、监事、监事长选举办法》、《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章程》等制度,召开股份合作制创立大会,通过《经济合作社章程》、股东按本人持有股份选举产生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以及董事长、监事长,如需要设置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然后,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发放股权证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二、取得的初步效果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性尝试。它破除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村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

(一)变农村集体资产的抽象所有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的按股所有,并受益,使农民得到实惠。

改革后,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使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按股份量化给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将村集体资产形成的收益逐年按股份分配下去,使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利益。据统计,××年,昌平区完成改革并已经进行分红的个村,分红总额万元。其中分红最多的白坊村共发放红利万元,村内股东个人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户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狮子营村徐士荣由于旧村拆迁前房宅已卖,没得到补偿,生活困难。产权改革后××年全家分红万元,他说:“要不是产权制度改革,我就要饭去了。”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破除了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实际上很难保障应得利益的体制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真正体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二)使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得到有效保全,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中,通过清产核资,使各村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特别是理清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一些陈账,处理了呆坏账和不良资产。同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收款进行了追缴,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清了家底、除了包袱。如狮子营村通过清产核资就追回欠款万元,处理不良资产万元。

(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步改革,理清了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使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方式不断创新,执政能力不断加强。

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建立起机构制衡或机构加职务制衡的机制,使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了由支配人、财、物的经营者变成服务、监督的掌舵者,党支部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需求,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要求,进行引导、监督、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已被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是依法独立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法律的规定,村委会严格尊重股份制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不再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预,而是集中精力搞好全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发展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化解村民矛盾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

(四)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从体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农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经过改革,建立了既相互配合又有制约监督的民主管理体制,使干部处在企业股东、监事会等的监督之下,把财权、事权合理分解,使权力真正掌握在农民群众的手中。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土地出租、购置较大固定资产、公益性工程等)均需经股东们表决同意,村干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只能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支配村集体资产的集体股部分,而且按年初计划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预案定向支出,用后公布帐目,使他们在各种有效的监督之下只能将权力用来为股东服务,而无法。在已经完成改革的村,各股份合作制企业新当选的董事会成员及村两委班子都非常注重自身形象,自觉廉洁自律。改革完成的村用于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较改革前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五)调动了村民加快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村民主动参与,几套班子各司其职,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农民变成股东后,比以往更加关心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为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用股份制改造共有的集体所有制,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企分开,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村委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相互制衡监督,又密切配合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村级经济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后,以往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村民和“两委”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形成了为加快发展的合力。

(六)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了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身份,保证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对原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地生活来源,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的稳定;通过设置独生子女奖励股,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老人按照劳动贡献拥有相对多的股份,解决了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基层干部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推进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村干部和农民股东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新型农村管理体制还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督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昌平区将从方面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在改革前和改革中,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原则,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解等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使基层干部、党员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熟悉规律,学会方法,切实增强领导、组织、推动改革的意识。在改革完成后,及时举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干部培训班。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5

集体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具有不可或缺性,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重要补充,具有应然性。集体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不仅当为而且大有可为:(1)利用自身与集体成员联系紧密等优势,成为农民个体与国家之间信息充分、真实、及时流通的关键媒介,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和推行提供必要服务。(2)代表和维护本集体成员的合法权益。(3)积极发展生产和经营,夯实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本集体成员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支持。(4)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举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中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5)鼓励和引导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本集体成员提供缴费资助。(6)在农村社会保障之外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度的集体成员福利供给制度。(7)接受广大集体成员的监督,完善集体内部治理机制。除上述七个主要方面外,农村社会中的集体仍然肩负了切实维护和发展本集体公共利益和成员个体合法权益的诸多职责。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集体角色之偏差

一是集体的长期缺位或错位。尽管《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①《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均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通过法定程序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但作为“集体补助”之义务主体的“集体”一直存在主体缺位或错位问题。“集体”的外延主要涵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实样态。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已成为农业经营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法定主体,但实践中往往因许多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已弱化或消亡而由村民委员会代行集体补助之责。殊不知,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政治性、自治性决定了其并非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而仅是代行代管者。即使是仅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两类组织并存的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只能行使经营、管理职权,并未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如此便形成了农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自然成为了“农民集体”这一既非民事主体也非行政主体的特殊群体所有之窘境,②导致集体资产所有权主体的缺位或错位,进而引发产权不明晰、监督成本过高、效益低下等诸多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后劲的负外部性问题。二是集体之间实力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其中资金保障具有关键作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资产的质与量,而集体资产主要由集体固定资产和集体流动资产构成。其中,集体流动资产主要指由集体通过经营、积累所获取的货币资金,主要取决于历史积累、区位因素、经营能力等三方面。历史积累与时期发展以来集体资产所生之孳息有关,区位因素则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呼应,而集体组织的经营能力则从根本上决定了集体货币资金的实力。在国家东部沿海地区有限发展战略下,我国农村不同地域间的集体之间以及同一地域内不同集体之间的财力悬殊差异悄然形成,加之农村集体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较高机会成本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这就造就了不同集体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差异性,③有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以重庆市綦江县(现为綦江区)农业局于2003年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为例,全县314个村中,有51个村无货币资金,263个村货币资金仅有291.2万元,村均11071元,收入主要来自于当时的两税附加收入、历年的提留统筹收入及少量经营发包收入等,后来由于我国已明令取消了前两项村集体收入且经营发包收入随二轮承包以来的不断发包而逐渐减少或消失,加之各级农村集体往往债务繁重,因此可推测该县发展至今大部分村已无或仅有少量的货币资金,据调研数据显示,该县香树村2009年全年货币资金为2.14万元,其中0.89万元为社有货币资金。相比之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大相径庭,极易形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的不均等。然而,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却很低却又彰显了集体补助必要性。以重庆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为例,若参保对象已满60周岁,则可选择自己不用缴费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缴费或者按本人距75周岁余命的实际月数计算(最低不得少于60个月)缴费(月缴费档次:有40元、60元、90元三档)两种方式,其中选择不缴费的老年人员仅能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目前为每人每月80元),选择缴费的老年人员则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由现行每人每月80元的基础养老金和一次性缴纳时所选择的月缴费档次组成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换言之,即使是刚满60周岁的农民选择了90元档次,且符合增发两项特殊待遇的条件①,每月至多能领取到250元的基本养老金,若无其他经济来源,势必会影响到其基本生活水平。②为缓解上述二元悖论,国家虽已从个人缴费的等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基础养老金标准的全额补助等方面作了统筹安排,但仍无法弥合集体实力强弱引起的补助差距以及待遇差距等问题。三是相关制度供给不足。就制度供给而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工作滞后、相关法律制度欠缺科学性较之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镇个人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而言尤甚。首先,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集体补助规定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国家立法。除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直接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作了原则性、简单规定外,不论是民政部于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还是国务院于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印发广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补充规定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地方文件,大多停留于行政性、政策性文件层面,并未完全进入立法层面。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有关集体补助的内容过于原则、体系性弱。“老农保”和“新农保”对“集体补助”仅仅作原则规定,并将具体补助标准和决策程序作为任意性规范设计,③即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也仅从法律层面对“新农保”之集体补助原则作原则规定,并未明晰何为“集体”、集体补助的资金来源、补助标准、补助对象等实体内容以及补助方案的表决等程序性内容。此外,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集体补助的规定也未真正处理好法律的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关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集体角色决定了集体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应然性,宜作强制性规定,然而集体之实力状况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性又决定了集体补助亦应适度,需在立法的强制性与任意性之间寻求平衡。四是农村治理水平仍然普遍不高。基于其在农村现实生活中扮演的关键且重要的角色,农村集体组织已成为乡土中国最具权威、最具实力的农村基层组织,俨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成为缔造或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环境的最重要主体。然而,农村集体组织现行服务和管理却存在诸多瑕疵,不利于塑造出良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环境。首先,政策措施宣传不到位,影响广大农民对该制度的正确认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农民中,43.2%的人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7.5%的人不知道。在回答“知道”的人中,24%的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73.1%的人没有参加。其次,双向信息失灵问题。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决策和运营管理易受人力物力制约,而农村集体组织的运行成本低、效率较高以及直面农民的优势决定了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管理中的协助和信息传导功能。殊不知,农村集体组织现有体制机制的欠缺和运行不畅却往往导致了双向信息失灵问题,即一方面农村集体组织无法完全、准确、及时地传导农民的需求给政府,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往往因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将决策者的良好意图传达和落实至广大民众。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集体角色实现所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虽然古典经济学家在谈到济贫法时持否定态度,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的不可或缺性是不可否认的,完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三农”问题解决的“减压器”和“抗震带”,是引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国家对社会权的保障绝不是单纯地对市民社会的让步,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社会措施”,集体同样负有适度补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的应然职责,这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内生于市场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体制内部而不可能由经济体制自身加以解决,只能主要由负有国家责任的者来保障并由集体作适当分担的有效回应。然而,在世界、生命、人失去了意义的时候,提出人在生命和世界中的意义或命运的问题就变得荒诞和不可能。因此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集体角色及其法律实现的研究应当首先探究集体对农民、国家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本质意义,即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集体角色的制度建设首先应当树立集体成员之生存发展权保护理念,进而通过立法将属于应然权利层面的生存发展权上升至法定权利,并通过法律实施转化为现实权利。基于此,本文认为建构集体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实现机制当下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再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逐步实现政社分离并解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于1999年上升为《宪法》层次。①然而,在这种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运行中,家庭承包的比重越来越大,统一经营层面因诸多原因而逐步丧失,已然形成了作为统一经营重要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弱化甚至在某些地区已消失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集体”究竟为何值得深思。通过前文分析不难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话语中的“集体”必然是以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相关利益为财产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兼具部分政治职能的经济组织。换言之,现行法律规定并在国内部分地区存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符合上述特征,最容易成为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扮演集体供给角色的主体。相反,若由村民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来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会面临供给能力不足、代表性较弱等问题。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根本不具有经济职能,村民委员会这种政治组织不可能具有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动力,仅因该地区已不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由村民委员会代为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不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虽然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具有特定经济实力的独立主体,但其往往存在代表利益的局限性、潜在营利性等因素的制约,不利于成为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农村尚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下更不可行。既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备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优势,那么我们有必要在当前农村社会改革中注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复兴和改革,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坚持集体功能的适度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是农村社会中集体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表现。集体在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在补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时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即集体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的制订既要与该集体的经济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又要与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相联系,不能脱离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基本需要等现实。要实现这一诉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集体角色实现的法律机制有必要作出灵活的规定,宜以授权立法形式将具体标准的制定划归省级地方政府制定并适时调整。当然,新形势下的中国养老更应当从家庭化走向社会化、从传统的道德化走向体系的法制化,从单一的物质供给走向物质精神兼顾的赡养,赋予、尊重、保障老人的养老权,避免“养老真空”,多管齐下,方才为解决中国农民“未富先老”这一社会难题的基本路径。

(三)优先保护弱势群体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集体供给的实质正义理念蕴含了对弱势群体的有限保护思想,保障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具体而言,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有:一是因两轮承包等历史原因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等因素而形成的未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二是经济贫困的农户;三是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实质正义意味着集体在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不仅要尽量注重集体成员的均等性保护,更为重要的是正视上述弱势群体的实际,制定差异性的集体补助方案,有限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特别是在经济能力有限的农村地区,集体若有条件补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应当首先将弱势群体依照经济实力从低至高的顺位依次选择补助对象,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有限保护;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集体完全可以在尽可能普遍补助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参与社会救济等多种方式实现福利供给,以在平等实现集体补助的基础上着重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权。此外,弱势群体的优先保护之功能定位还意味着集体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调整机制,及时发现弱势群体,合理调整强弱势群体的具体范围。

(四)注重制度间的协调性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集体角色的法律实现离不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间的科学协调,同时也意味着制度内各机制的有效“磨合”。

(1)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

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较之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低成本来讲,极易引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的“福利倒流”现象,即长期生活在城市但尚未放弃农村户口的农民基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之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特别是完全个人缴费)的较低成本和收益的稳定性之诱使而不愿放弃农村户口却可以终身生活在城市,既享受了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同时又享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这不仅削弱了集体向真正需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主体供给相关公共福利的能力,而且阻碍了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与进步。对此,我国已逐步迈出了“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制度的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的可喜步伐。

(2)与农村现行相关制度的协调

当下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制度尚秉持典型的形式正义理念,往往造就了无地农民、村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难以区分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所必然导致的是农村社会发展中弱势群体的逐渐形成,而集体则承载了实现弱势群体优先保护的职责,这势必意味着集体供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实现机制既要对既有制度所造就的弱势群体的优先保护,更要切实做到对既有问题制度或机制的纠偏。

(3)注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保护与集体保护的协调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1-0047-01

一、农村集体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根据会计“”理论建立了审计监管制度,实行村财。我们实行村财后,实行了农村集体财务公开,如一些乡镇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公室,进行集体财务审计,对集体资产较多或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开展专项审计,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及时纠正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干部缺乏专业素质

由于不少村干部的财务知识知晓率低,没有理财理念,创收观念不强,不懂得节支,只求保自己那份工资就好;有些民主监督成员甚至不识字,对法律、政策、制度等更知之甚少;个别领导只知道签字,也不懂过问这为什么开支,用在什么,认为是公家的钱无所谓,责任心低;再者这几年乡镇领导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很久没有对村主干部进行财务知识培训或培训人员配备薄弱,财务知识缺乏;某些村民参与意识淡薄,缺乏民主意识,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忽视集体事情。

2.对下属机构监管不到位

镇工作人员有限,都注重村财,对各村的小组和下属机构的财务的监督与指导更加不到位,出现更多管理漏洞。部分村的资金有变相转到有关机构(如校董会、老协会等)去收支,没法得到有效的监管。

3.村干部的报酬不规范

因为现阶段上级部门没有进一步明确村干部的报酬,村自主发放报酬没有制度规范,操作上随意性较大。由于农村地区特有的权力结构问题,农村基层干部权力高度集中,实际上成了农村社区大小事务的最终决定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村级管理者的报酬难以同其业绩挂钩,导致村级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频频发生,村官腐败已成为很多地方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

4.缺乏沟通

由于会计人员都注重于记帐,减少了对村干部的财务交流,监督。会计人员都在记帐了,下乡了解村财务收支情况时间就没多,没有真正发挥参谋的作用。村主干也不主动与核算中心人员进行沟通,村的重大开支,他们也不可能事先通知。

5.产生变成包办的现象,引起推卸责任

因为“管”体现了一种“权”,推行了“村财镇”无形给镇增添了一份职责。实行“村财镇”后,无形中增加了村发在村务管理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削弱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村民理财小组由于村级管理者的权力强大,缺乏有效保护,无法做到公正、有力监督,形同虚设。

6.监管和操作混在一起,监管的越来越力不从心

实行村帐镇后,村干部认为村财镇,就是镇记账,规范记账,只要入账了就合法,如果有存在问题就没有村级的事了,责任应由镇政府承担,责任意识不强;侧重于工作的事后监督,对事前、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7.镇政府的失去监督权作用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会监督主要来自村集体外部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和村集体内部的民主理财小组和群众的监督。前者以检查工作、接受举报、查证落实的形式完成监督;后者则是集体选出的代表组成,有权监督财务计划、收益分配方案、承包合同或其他经济合同的执行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的使用情况等。在实际工作中,村财镇后,部分乡镇领导对村主要干部侧重于使用,忽视监督与管理;财务人员都转入镇政府管理,存在自己记账自己审计自己监督,失去应有的职责了

二、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监督的对策

农村集体财务对村民的利益、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还会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和建设,因此应当加以完善。

1.健全监督机制

要加强财务监督,就必须完善监督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托制度,坚决实行“二级审核”、“四层监督”和“五个统一”。“二级审核”是指乡镇、村两个层次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核,首先经村财务监督小组审核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后再交由乡镇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再次审核。“四层监督”包括村务监督委员会(3-7人)对全财务管理过程的监督,乡镇农经站和村助理会计的业务监督,各乡镇监督审计室的审计监督,市、乡镇的上级监督。经过层层把关,严格监督。“五个统一”是统一财务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财务公开、统一建立档案室。办理委托,即由村经济合作社将村级财务书面委托给乡镇的服务机构,统一实行规范化管理。村级则只设一名助理会计或出纳,协助乡镇的服务机构管理本村财务,而不再设立专职会计。

图1引入会计中核算制度后的委托-关系图

其次,要依据《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完善财务公开制度,遵循真实客观性、及时性、与时俱进、事后关注等原则,以设公布栏、召开会等形式公开财务,有条件的村、组还可以实行集体财务电算化管理,运用电脑触摸屏进行公开、网上公开等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再者,对财务审计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干部激励机制等相应制度也应予以完善。

2.完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监督机构的管理上。首先,要强化村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能,明确其职能,定期召开会议探讨近期工作。

其次,要健全外部监督管理。乡镇经济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村级财务检查或专项检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

最后,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部分干部专业素质不强,缺乏系统化、制度化教育的状况,要加强教育,增强其参政意识和监督能力,断绝腐败根源;对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3.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要加大宣传,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参与意识。对于村干部,则要开展党性教育、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政策、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以增强其守法意识和行使职权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按章办事;对于会计人员,则要建立健全公开会计人员选拔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专业人才,杜绝任人唯亲的任用方式,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队伍。同时,还要增强其责任意识,从原始凭证开始,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杜绝各种违规报支现象。财会人员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动,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良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提高其业务能力,促进农村集体财务的完善。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和“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工作内容、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勇.村集体财务监督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

[2]高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7

为进一步全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整改落实工作,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行为,维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萧委办(2011)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意见》、所镇党字(2008)45号《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财务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所委办(2010)47号《关于开展全镇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评星晋级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2011年区政府对我镇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提出的问题,做好审计整改落实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省、市、区有关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整改落实,提升我镇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整改范围

(一)各村审计报告中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

(二)2011年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目标任务

(一)各村在审计报告中提出存在问题要100%整改落实到位。

(二)对镇会计服务中心退回票据和提出整改意见要100%整改落实到位。

(三)对应收未收各业承包合同欠款收缴率达到90%以上。

(四)对各业承包合同到期和应签未签合同要按有关程序做好合同签订工作,要求签订率达到100%。

(五)对各类应收款(包括历年欠款)收回处理落实率达到80%以上。

(六)对农户建房履约保证金要扣清底子,并按建房合同有关规定,做好保证金的清退工作。

(七)村级集体出借资金,原则上不能出借,已出借未经村民(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要及时补办,并签订规范借款协议或(合同),并要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人或单位担保方可出借。

四、时间安排

3月13日至23日,集中10天时间,以村为主,联片领导加强面上指导,各联村干部参与各村整改落实。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整改落实工作,是对农村集体资产和经济活动实施行政监督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有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物质权益和民利,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各村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整改落实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真正把这一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抓实抓好。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要切实加强领导,镇政府建立由镇长任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整改领导小组。各村要建立以社长为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责职,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整改落实工作。镇纪委要加大对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的监督,坚决查处村级财务管理中违法、违纪和违规行为。村监督管理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加大对审计报告中存在问题整改力度的监督,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三)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8

一、我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随着农村的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变弱,部分村被分光、吃光、卖光,农村集体组织软弱散涣,再加上国家福利政策偏重于城镇,对农村投入较少,原有的福利项目和福利设施难以为继;国家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少,使得福利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农村社会福利事业逐渐萎缩。农村医疗保障也有同样的遭遇。原有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在农村改革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村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的比重较大。农民生病后是“小病扛,大病拖,听天由命”。由于这些原因,农村得到保障的人数所占比重相当低。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很大,坝上、丘陵、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较多,许多的地区交通极为不便,这些人口的社会保障始终是摆在我省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关系到建设和谐河北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和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内容。

二、建立和改善我省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改革深入的一个关键问题。

1.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以农村全体农民为保障对象: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集体和国家保障为主干,家庭自我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保障水平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三者比例可因不同地区而有所变化;物质保障、货币保障、服务保障三者相结合,保障生活与扶持生产相配套;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根据调查,农民对社会保障内容的需求前五项分别是:医疗保障、生活救济、教育费用减免、养老保险和帮助发展生产。这应成为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又有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三项制度建设是其重点。

(一)建立实施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并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以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为目标的社会救济制度。这不仅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举措,而且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既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要防止保障标;隹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其主要考虑因素是:①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③地方财政和村集体的承受能力。④物价上涨指数。

保障资金可由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合理分担,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再补充一点。至于各级财政及村集体的分担比例应根据各地实际确定。一般来说,乡村经济条件好的主要由乡镇与村集体负担:乡村经济条件差的主要由省及地、县、乡三级负担,其负担比例可为2:4:4;乡村经济条件一般的主要由县、乡、村三级负担,负担比例可各为1/3或3:3:4。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二)建立实施我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实行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形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形式很多,按投保人的情况不同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普遍保险,即由个人直接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投保而形成的保险,其保险费主要是由保险对象或其亲属缴纳;一类是职业保险,即与某种职业有关的保险,如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村义务兵养老保险、民办教师养老保险、蚕农养老保险等,其保险费有的是保险对象与有关单位按一定比例缴纳,有的则完全是由有关单位代保险对象缴纳。第二类养老保险形式应大力倡导。

2.实行正确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办法。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般说来,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乡村,集体补助所占比重以25%~40%为宜;集体经济实力一般的乡村应以20%~35%为宜:。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乡村应以15%-30%为宜。对于政府方面,除继续给予政策扶持外,可按集体补助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助。对于农民个人方面,可动员较富裕家庭的农民提高投保档次。

3.实行科学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方法。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已积累近百亿元,我省在人口上位列全国前列,且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将加速,养老保险基金如何保值增值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认真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办法与措施,逐步使基金运营走向市场,实现基金的合理组合和最大增值。

4.实行有效手段加强养老保险的管理。针对当前存在的管理工作薄弱和管理水平不高的状况,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一要建立健全适合当地实际工作需要的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严格监督和检查,及时向各方面公布有关情况,增加透明度:三要健全实务规程,大力推行和普及规范化操作,逐步推广和运用计算机个人帐户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四要加强对保险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培训,争取在2-3年时间内将在岗人员轮训一遍,努力提高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建立实施我省农村科学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1.建立正确的合作医疗形式。从目前我省农村合作医疗四种形式来看,都有其合理性、适宜性,在乡镇范围内开展”互助互济”会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能进行更有效的监督管理并可以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有合医合药、合医不合药、合药不合医等三种

形式,这是可以并存发展的,而且应当以合医合药为主,更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要。

2.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要解决“一部分农民因贫困而看不起病,一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从资金筹集上看,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存在着筹资额太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发生。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一般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集体补助部分要根据当地集体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应占筹集资金总额的20%;各级政府(主要是县乡二级)也要有适当的财政投入,作为合作医疗的启动、扶持资金,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集体与政府的投入比例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农民个人缴纳合作医疗资金的具体数额,一是年人均医药费用实际支出的金额:二是农民愿意每年缴纳合作医疗资金的数额。根据调查,如果医药费用报销比例控制在30%~80%的范围内,农民个人应缴纳的合作医疗资金以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左右为宜。

3.建立合理的报销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应由各地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根据筹资数额与以往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情况,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自主确定,一般可控制在30%~80%的范围内。在合作医疗的初建阶段,报销比例可低一点,但不可低于30%(因为低于30%就达不到医疗保险的目的);以后随着农民个人交纳、集体及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增加而逐步提高,但一般不要超过80%,控制在70%左右为宜。

4.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要管好用好合作医疗资金,实行专人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二要加强审计与监督。要成立由有关部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监督组织,定期对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医疗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要进行严格审计,并向农民张榜公布。各级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应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工作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管理;苏州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57-02

2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村改居社区大量涌现。村改居社区,顾名思义,就是由农村社区转换为城市社区的过渡性社区,因村委会变为居委会而得名。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村改居社区面临的社会问题更为复杂,社区管理难度更大。本文在苏州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村改居社区管理的相关问题加以研究。

一、村改居社区的特点

作为一种过渡类型的社区,村改居社区有着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半熟人社会

村改居社区是“半熟人社会”,不同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传统的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与人相互熟识,交往基本是全面化与人格化的。现代的城市社区是“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基本是陌生的,交往基本是片面化与匿名性的。村改居社区一般都伴随着集中居住的过程,即由原先各个村庄迁移合并组成,人与人之间是“半熟人社会”性质,即大多数人之间认识但不熟识,人们的交往不可能是全面化与人格化的,但也不像是城市社会那样的片面化与匿名性,而是处于二者之间。“半熟人社会”性质决定着村改居社区管理手段的特殊性,即村改居社区既不能像城市社区那样主要依赖制度进行管理,也不能像农村社区那样主要依赖道德进行管理,而必须制度与道德并重,不可偏颇。

(二)集体经济仍旧保留

村改居社区不同于纯粹的城市社区,它有集体资产实体作为自己的经济支撑。在苏州,“村改居”之前,不少农村社区就有一定的集体资产。集中居住村庄合并“改居”后,各村集体资产也被合并。一般而言,“改居”后,社区以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对集体经济进行资本化运作,以现代经济管理与发展模式进行集体资本最大化操作,优化资本形式,促进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收益用于分红与集体福利。集体经济发展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也就有了经济上的支持与保障。

(三)过渡性较强

村改居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发展的过渡阶段,“边缘效应”比较强,一方面,其保留着农村社区的“基因”,另一方面,也具有城市社区的“基因”。从管理体制到人的行为方式,都是如此。以管理体制而言,尽管实现了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变,但村改居社区开展工作的思路,基本上还沿用村委会的模式。

(四)空间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之间相对脱节

在村改居社区中,空间的城市化与人的城市化之间相对脱节,空间的城市化要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在空间的城市化方面,由于村改居社区是政府推动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政府往往投入较大,在小区建筑与基础设施方面,村改居社区与城市社区差别不大,甚至局部还要好于城市社区。但在人的城市化方面,则相对滞后,居民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现念以及行为方式等,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二、村改居社区管理的难题

由于处于过渡状态,村改居社区目前情况较为复杂,在管理方面面临诸多难题,经过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居民适应新环境问题

在村改居社区中,很多居民难以适应新的空间环境。在“改居”以前,不少居民住的是平房,而且有自己的土地,“改居”后,住进了楼房,而且也失去了土地。空间变化与居民生活习惯之间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空间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但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因此居民对空间出现了不适应,尤其在中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在村改居社区中,很多居民也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改居”以前,居民之间是“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熟人交往模式。“改居”后,出现了大量的“半熟人”,甚至是“陌生人”,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居民还局限于以“熟人社会”的思维处理人际关系,显然在新环境下是行不通的,因此不少居民还存在人际磨合问题。

(二)失业问题

伴随“改居”的过程,村改居的社区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居”以后,社区已经基本上没有土地。这种变化对部分年轻人影响不大,因为很多年轻人在“改居”前,就已经在附近工厂打工。这种变化对老年人影响也不大,在苏州,“改居”中土地与拆迁补偿,再加上社区的集体福利,使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有所保障。

比较尴尬的是40—50岁的人(即“40、50现象”),他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靠土地生活,同时文化素质不高,适应环境比较吃力,难以像年轻人一样到工厂打工,再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外来流动人口问题

“村改居”社区往往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地,吸引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尤其经济发达的苏州,更是如此。原因在于:首先,村改居社区一般都位于城乡结合部,对于外来流动人口而言,租金相对较低。其次,村改居社区往往是农民拆迁集中居住后形成的,之前都进行拆迁补偿,由于居民原居住面积比较大,因此住房补偿面积也比较大。把多余的一套或者几间住房出租出去,是许多村改居社区居民谋生的重要方式,但这样一来导致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外来流动人口不像当地人口那样对社区有责任心与归属感,同时生活习惯与当地人口又有所不同,因此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造成不少治安问题与环境卫生问题。

村集体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对策建议

产权制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取得了举目的成就。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推进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现状

当前,伴随着农业改革的不算深入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经济产权归属不清晰。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延续而来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关系,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在归属上受诸多历史因素影响,另外近几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使得一些城郊和农村社区人口结构日益复杂,在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管理上缺乏统一性,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进而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上模糊不清。在这样各种综合因素情况下,对明晰集体经济产权归属、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改革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

(二)集体资产管理机制缺失,集体资产去向不明。由于集体经济产权归属不清晰,集体资产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体收益分配不透明、管理机制缺失。许多行政村在集体机动用地、荒地、山林等集体资产的管理上存在着收益分配不透明、合同管理不善、民主程序混乱等问题,一些村干部集体意识不强,私自占有或低价承包这类集体资源,对集体收益不公开,引起干群关系紧张、集体资产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二是征地补偿费用分配不规范。很多地方在征收农民土地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公正合理的把征地补偿款分配给被征地农民,而集体存留的收益也没有专账专户、做到专款专用,公开透明,就导致了收益分配不公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正、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

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动因

(一)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流转不畅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党的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理论和实践证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市场经济秩序有效运转,需要对各种经济要素产权清晰界定。因此,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即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集体资产日益庞丹,在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行政村,由于集体产权不清而引发的利益纠纷越来越多,同时,农民集体意识的增强,使得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权益诉求越来越强烈,集体产权归谁所有、如何分配集体收益成为农民更加关注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共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要顺利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就必须认清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唯有抓住关键问题和重点环节,才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症下药,促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明确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如何界定存在着许多问题,是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重关键问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明确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标准有两种形式:一是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制度,二是按照传统化的民规村约界定。这些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与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仍需要国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才能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明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主体地位。现代市场经济,是由自然人和法人代表构成的市场主体。任何经济组织如果没有法人资格,不具有明确的法人地位,就无法正常参与市场竞争,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当前,我国《民法通则》中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无法具体归结为四种法人中的一种,因而其权益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因此,要尽快出台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想关制度,明确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对于今后农村集体经济产区制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应有之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过程,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迪亮.富农之道: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