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十篇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十篇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6:44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1

关键词:园本教研同伴互助构建平台

教师的互助与合作是推进园本教研的有效手段,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动整个幼儿园园本教研水平的基础。只停留在教师个人的研究,不能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同伴互助就是教师集体之间经常进行切磋与协作,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共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取得进步。

一、构建教研共同体,推进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园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态是建立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离开教师个人的力量,幼儿园的教学改革不可能实现,理想的园本教研方式不是教师们各自为战,而是群体合作研究,建立教研共同体,互相协作,依靠团体的力量深化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研究的合作方式。

(一)共同发现问题。传统的教学研究是以从上而下的方式开展的,经验源于教师,问题源于研究者,而课程改革下的园本教研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相融合的方式开展的,是教师全员参与,群体互动的。如教师尝试进行探索式主题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引导教师观察、发现问题,并在每周进行“闪光的主题故事交流”、“我们的发现”、“主题活动中我们的收获”等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相互交流教学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探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解决主题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共同设计方案。根据对研究问题的把握,我们改变了以往个体思考设计方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经验、幼儿发展的心理特点等进行课前的思考,尽可能多地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同设计方案,让课堂的组织更加全面、有针对性。如在认识洗衣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模仿洗衣机洗衣过程的动作感兴趣,就想尝试组织韵律活动“洗衣机”。这一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学素材找到了,但如何进行实施,仅凭教师的个体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就组织音乐课题组的教师进行活动前的思考,并一同设计活动方案。由于集中多人的智慧,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在幼儿经验的准备、场地的安排、教学互动、形式上的安排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构思。因此设计的方案很完整,教师执行活动的时候比较得心应手。

(三)同伴互助,交流反思。找到问题后制订方案,怎样在实践中获得提高,教师的反思非常重要,发挥同伴互助作用,进行反思,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剖析问题,达到共同提高。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同伴互助及反思的方法。

1.经验共享。教师进行一课多例的教学活动,并在课后进行课例分析,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第一轮——原方案下的课例交流,在共同反思后再尝试。第二轮——改进后的课例交流片段。第三轮——再次改进的课例交流片段。最后二轮——集体反思总结和提升好的策略和方法。运用课题实施记录表进行交流,让教师互相交流自己执教活动中的体会,无论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都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在互助的反思中获得共同的提高。

2.真诚沟通。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发现,过去的教研,通常是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轮流发表意见,再由组织者归纳、小结,形成结论。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固然能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但不能引发教师对问题深层次、多方向的思考,不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教改实验中的教学研究,需要一种思维碰撞、语言交锋的研究情景,只有真正做到实话实说,才能促进研究者心灵沟通,情感相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才能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沙龙似的对话交流研究方式,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采用这种方式,可探讨一些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的问题。

3.理论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及反思进行理论的提升,集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围绕一次反思,引导教师收集相关的理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同伴间的交流。这样可以节省教师收集资料的时间,而且同一个研究内容,教师搜索的渠道不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信息分享能很好地丰富研究的内容,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如在音乐课题的研究中,让教师围绕课题的一个内容寻找相关的理论文章,建立课题理论资料库。互荐优秀的网站,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

二、创新合作研讨的形式,促进共同提高。

(一)彰显个性的头脑风暴式研究。头脑风暴式研讨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改变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并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工作中。这种方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如我们曾开展了一次“画音乐”的头脑风暴设计和研讨活动,全园分组,经过了“个人头脑风暴”、“小组头脑风暴”,最后集体交流中,有整合式的音乐主题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电脑游戏音乐的运用,还有现场音乐画等大胆富有创意的设计,各组发言者作精彩的陈述。整个过程,研讨氛围热烈、轻松,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研讨。

(二)思想碰撞的辩论式研讨。辩论式研讨可简单地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或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过程中,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们要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辩论式研讨不是直接告诉教师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标准,而是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激发教师在原有经验上的认知冲突,在辩论、驳斥中树立观点,在交流思考后形成新的认识,在激烈辩论、主动思考中进行自我知识体系建构。教师不仅能通过案例分析获得蕴含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还能使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和发展,培养反思精神,发展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掌握对教学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研究获得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能立即被用到类似的实践情景中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问题。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2

一、课题研究、常规教研活动、园本培训一体化,促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园本培训一体化,实现了教研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宗旨。课题研究、主题教研活动从教师教学中来,解决教学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使教研活动不再枯燥乏味,教师愿意主动参与。园本培训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技能和理论培训,是服务于教研活动并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研、培”一体化从教师教育的深层次上满足了幼儿教师主体性发展。

几年来,我园以实验课题为抓手,将园本教研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根据我园实际情况,申报了国级实验课题和省级实验课题各两项,每个课题组由专人负责,将全体教师分成四个研究集体,人人参与实验,人人都有具体的研究主题。各实验组独立开展实验,按照搜集资料——制订计划——实施实验——总结整理的思路,引领教师一步一步走进实验,在实验中,学习现代教师应有的本领。各课题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横向独立,纵向联合。各实验组组长之间定期联系,召开联谊会,在实验经验、实验资源方面实现共享。在聆听了董旭花、张晓永教授的专家讲座以后,将教育叙事、教育个案研究、教案、随笔、论文等都引入实验,增强了实验的规范性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目前,幼儿园的所有实验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将教师优秀教育笔记、优秀实验教案等进行了结集装订。结集了《走进童心——教师优秀教育笔记集》《新课程新设计——教师优秀教案集》《教师优秀科研论文集》等,将科研成果及时保留下来。真正做到“教、研、培”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幼儿发展服务。

二、实施园本教研,促教师在反思中提升

反思能力既是教师获得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能力,也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推动力。

(一)自我反思

帮助教师建立“实践——反思——讨论——再反思——再实践”的思维模式,引导他们对教育“问题”进行体悟和反思,逐渐把教师的反思纳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学期初,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幼儿园进行分别指导,分类调控,共同寻求发展新目标。鼓励教师积极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及时撰写反思小结。业务园长检查并审批,提高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和反思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二)交流反思

建立日常交流反思制度,如教研组内反思交流(人人参与,踊跃发言)——教研组组长例会交流反思(交流组内情况,了解组外信息)——全体教师反思沙龙会(畅所欲言,谈论得失)——园本讲座式分析(探究共性问题与困惑,多角度思考辩证),及时、全面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再通过集体交流讨论、聘请专家指导等方式解决问题或展开深入研究。

(三)共同探究反思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让教师在共同探究中反思,如以听“推门课”为凭借,进行常态教学下的共同探究反思;“新课程观摩课”“送课下乡”“优质课评选”为凭借,通过自主反思、教师点评、案例分析、互动评析等方法,全面剖析、探究、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

(四)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要求教师对集体讨论的事件、情景、结论或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并逐步形成自我思考、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三、园本研讨与教学会诊,促教学质量提高

园本研讨与教学会诊是在交流与对话中进行,主角是教研组长与教师,研讨与会诊是针对教师具体案例或教学活动,在研讨与会诊过程中,他们不断对教学技能技巧及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内化,这样有利于教研组长和教师对实践的分析与提升。

我园始终坚持循环听课制度,每周三、四为循环听课日,规定不带班教师一律听课,并有6—7名教师执教研讨课。每名教师执教的研讨课先由所在年龄部进行集体备课、研课,再由执教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内容的个性理解、本班孩子的实际经验和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反思,对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进行修改,体现“因班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执教研讨课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教师、执教教师组成,进行研讨与教学会诊。现场的具体案例或教学场景,为他们提供了“言之有物,说之有理”的话语,激发了参与的热情,从而达到了“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境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教师成长档案与“博客”,促教师主动发展

教师成长档案与“博客”,是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呈现教师成长的经历,展示教师在园本教研活动中的点滴进步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园本教研活动,进一步树立了教师的自信心,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

我们本着“关注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宗旨,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成长档案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式自由,制作精美,详实地记录了教师成长的过程。教师档案分为“扉页箴言、人物小档案、求学生涯、幸福的家、人在旅途、躬耕不辍、春华秋实、附件”共九部分,教师成长档案的完善,有利于各项教育教学资料的保存和积累,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梳理自己、提升自己,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把参加工作以来所获得的成绩、荣誉、发表的文章、日常教学活动中生动的个案观察、分析记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感悟、反思以及公开活动情况等,总结了自己若干年来的教育经验,将自己独具魅力的风采充分展现给大家,这些经验进一步系统化、模式化,增强了各类教学方法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我园大部分教师都能自主制作课件,能熟练使用校园网络,能制作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把博客变成了记录教师个人业务和心理成长的电子档案。

五、家园共建园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提升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3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61.8%、现场分析类58.8%、同行座谈类57.3%、专题报告类18.3%和研修作业类12.2%,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53.4%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45.8%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35.9%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30.5%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4.1%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46.6%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2.8%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0.5%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9.5%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46.6%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29.8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29.8%,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48.1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45.8%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19.9%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3.4%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42.8%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30.5%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27.5%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51.7%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20.7%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34.5%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4

本学期物理教研工作将围绕深入推进中学物理课程改革这个中心,进一步完善教研方式,在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以《武进区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为抓手,着力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引导并帮助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提高我区物理教学的质量和品位.

二、工作重点

1.本学期将引导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和观摩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认知结构、反馈结构、智能结构、训练结构”。

2.加强对高考复习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组织高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20xx届高考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及时通报有关20xx届省高考方案的信息和收集交流有关资料。

3.加强对中考复习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组织初三复习教学研究活动,探讨和研究省物理中考统一命题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处理信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和经验。

三、主要活动

二月:

1、高三物理教学调研,探讨和交流20xx届高考的改革思路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方法。

2、高二物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研讨江苏省高考方案调整后的课堂教学策略。参加对象:高二物理备课组长。时间:2月下旬。

三月:

1、组织高三教师参加常州市复习教学经验交流和相关信息通报会议。

2、召开物理青年骨干教师重点指导对象座谈会,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和学习研究内容,以及具体活动安排和指导策略。时间:3月上旬。

3、做好高三一模考试的阅卷工作和试卷分析工作。

四月:

1、高一物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重点研讨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应用。参加对象:高一物理备课组长。时间:4月上旬。

2、协助各教研协作片组织开展初三物理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五月:

1、做好第26届(20xx年)全国中学生(高中)物理竞赛的组织报名工作。

2、做好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同时收集最新高考信息,以书面形式印发各校。

3、组织高中教学指导小组成员到有关学校研究高三复习教学工作。

4、组织初中学生实验的考查工作。

5、召开本学科区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组组长会议,交流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

六月:

1、做好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的有关工作。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5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4)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教研组长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个案。整理好的初中历史课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总结。总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对一节课的总结,不必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抓到实处,学校相关处室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备课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6

2011年,我们的工作坊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以人教课标版二年级数学下册《9的乘法口诀》的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了主题教研活动。

第一阶段:工作坊主题引领,明确主题研修要旨

首先,工作坊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组织低年级教研组7位老师学习“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三点基本操作策略:一是寻找前后知识的共同点和联结点,创设具体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类推;二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观察发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迁移类推;三是把操作、思考与表达紧密结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促进知识的迁移类推。

其次,明确如何围绕“迁移类推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一研究主题,按照教研组主题教研流程(见附1),把“教材分析·策略应用·质量诊断·反馈提高”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同时运用学校针对教研组主题教研模式制订的《教学目标简析评价表》《课堂策略设计评价表》《实践活动设计评价表》《课堂教学成效评价表》《课堂教学集体评议评价表》等评价体系进行专题讲研和案例分析,以提高教研组有理有据有法地开展相关项目研究的水平,并在共同学习、分工协作、反复探讨和成果分享中形成教研组自主研修文化,促进教研组全体成员的专业发展。

第二阶段:教研组成员组内交互,实践研讨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研组组内全体成员按照教研组主题教研模式进行集体学习、实践研究,反复研讨,不断修订教学预案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组内教研成果,以便大家共享。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共同学习,分工协作,形成个人研读与预设的材料

教研组内所有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组研修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其中某个项目的学习研究,提升老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能力,同时感受个人的深入研究为团队的成功带来的快乐。老师们在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有合作有分工,并适时进行角色轮换。例如,教研组在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课例研究时,把研究内容分为六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目标有效落实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课堂教学策略实践应用与分项观测分析、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反馈提高。每一个项目由一位老师参照项目评价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初步的个人研读与预设的材料。

二、交流研讨,形成共识

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流程,重点围绕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目标有效落实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等方面开展集体交流和研讨活动。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的研讨

由教研组成员韦秀华老师负责解读“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然后由组长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精读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等相关内容,结合上课班级的学情调研分析,对目标定位、重点难点、关键项的处理及理论依据等逐项分析研讨,形成共识,再由韦老师负责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文字稿(见附2)。

附2:

《9的乘法口诀》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预设

1.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一部分,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9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务必熟练掌握。教材在编写结构与前面乘法口诀的编排上给予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旨在让学生运用迁移的原理,形成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并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乘法口诀知识的同时,还能从中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2)教材呈现方式

①教材主题图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活动为背景教学“9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明白学习口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需要有一种朝气勃发、齐心协力的团体合作精神。

②通过袋鼠的均匀跳格(每格为9),让学生逐一算出2个9相加、3个9相加……9个9相加的结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9的关系,同时突出在数轴上点与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9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有意留出空白,旨在让学生完整地写出9的乘法算式,经历每一句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基本具备了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已能自主地按顺序背诵9的乘法口诀,但是如果单独抽出其中一句,有的学生就对不上了,只有个别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还比较陌生。

3.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课标的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联系本课内容,我们制定的知识目标为:理解和初步掌握9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制定的过程目标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和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学会运用规律进行推想和记忆口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课标的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我们制定的情感目标是:在编写口诀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乘法口诀的简便美;激发学生研究和记忆口诀的兴趣。

4.教学重点

因为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也是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效工具,学生只有熟记这些口诀才能更好地去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把“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计算”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9的乘法口诀规律比较多。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但是还不够透彻,往往不能很快找到规律,需要老师的引导。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把“探索和发现规律并用它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要突破以上教学重点、难点,我们认为: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发现规律;如何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思考和记忆口诀是关键。这样的教学是“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既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课堂教学策略研讨

教学策略要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分析,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有利于目标的落实。在研讨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运用什么策略,还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如何使用策略。这个项目由组内成员苏毅老师具体整理并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目标有效落实策略(见附3)。

附3:

《9的乘法口诀》目标有效落实及策略运用

学生活动策略:

1.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的策略。创设“算一算、填一填、编口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交互中学,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编写9的乘法口诀。

2.在交互讨论中学,在观察思考中学,在应用中学的策略。创设“看一看、找规律;说一说、用规律背口诀;用口诀解决问题”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交互中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在理解发现规律中记忆和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灵活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策略:

1.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的策略。利用龙舟比赛的场景,生活中关于“9的数学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感知9的乘法。

2.直观演示与渗透类推的思想方法的策略。利用“小袋鼠跳格子的数轴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几个9相加的计算问题。

3.交流讨论与类推概括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编出的口诀表,寻找规律,运用类推法判断和记忆口诀。

4.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记忆口诀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开火车、对口令、同伴互考、默记、抢答等。

教师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学生活动策略的设计,切实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保障学生活动的有效落实。

(三)教学方案的科学预设

在教材分析与目标科学设立、教学基本策略确定之后,由组内成员奚丹丹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共识,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在形成教学方案初稿后,再次进行集体备课,对照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进行一一研讨和修正,形成《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预案(见附4)。

附4:

《9的乘法口诀》教学基本流程(节选)

1.复习旧知,促进迁移。(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激活思维,促进迁移。)

(1)对口诀。老师随机说口诀的前半句,学生对口令。

(2)呈现算式,口算并交流算法。

8+8+8=8×3=3×8=

8×3+8=8×5-8=6×7+7=

6×7+6=

2.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内容。(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课本中的主题图,学生根据主题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每艘船有人,一共有艘船。

(2)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3.自主探究,编写口诀。(设计意图:引导探究,数形结合,渗透学法。)

(1)独立填写数轴,确定“积”。

(2)汇报交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独立填写课本第84页的算式及口诀。

①根据数轴填写口诀。

②汇报反馈:展示学生作业,共同核对。

③全班读一读。

4.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设计意图:产生需要,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在活动中记。)

(1)要记住这么多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找规律,用规律帮助学生推想和记忆口诀。

(2)学生自由读、背口诀。

(3)开火车说口诀。

(4)同桌互问互背口诀。

(5)对口令说口诀。

(6)听算式说口诀。

(7)举例子,推想口诀。

(8)找出下表中9的倍数,圈一圈,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你发现了什么?

(9)做手指操记口诀。

①展示手指图。

②边动手边说口诀。

(10)全班流动检测口诀。

(四)学生实践作业与目标落实设计

实践活动的设计是针对课例目标,从课内外学生学习巩固与实践活动练习来科学设计,着重考虑学生所学知识、能力在课内(课外)的巩固应用与拓展。在思考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实践内容的容量、层次性、多样次,还要考虑实践活动的方式,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的理论素养和实施教学技能。在《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案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与目标达成在契合度、有效性和实践活动方式方面,由组内成员阮玉贞老师与教学方案设计奚丹丹老师协同进行,并在试教中有针对性进行观察、测试和分析,提出修订意见,形成设计修订稿(见附5)。

附5:

《9的乘法口诀》实践活动设计

1.新授课中的实践作业设计。

(1)编口诀、对口令。(与本课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为有效迁移做准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

(2)填写数轴、算式、口诀三结合的实践作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效达成目标1和目标2。

(3)圈出9的倍数,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促进个性发展,获得观察发现的成功体验,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以上两项实践活动,主要以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方式进行。)

2.巩固练习中的实践作业设计。

(1)课本第85页第1题:数字转盘,说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如:9×5=45五九四十五

(顺向思维训练)

(2)补充口诀。

如:()九五十四

(逆向思维训练)

(3)判断。

如:9×4=35可以用口诀判断正误,还可以用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来判断。

(采用多种方法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个性。)

(4)“9元超市”。

想买什么?赶紧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如果只给你50元,你可以买什么?

(开放性练习。两个坡度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延伸练习:和家长对口令,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基础练习: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不断经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乘法口诀的优越性,逐步获得对9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为了避免学生机械重复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以“闯关”形式设计了“过三关”的练习,让学生在闯关过程中激活思维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拓展练习: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道题也是开放性练习,分两个坡度。首先是“想买什么?赶紧算一算需要多少钱?”全体学生都可以完成;其次是“如果只给你50元,你可以买什么?”融合了大小比较、加减练习。两个坡度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五)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分析评议

先由负责教学方案设计的奚丹丹老师选择一个班级进行第一次执教,教研组全体成员参与观测、问卷、访谈等,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情况、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方面,运用《课堂教学成效评价表》针对既定观测点,分析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性,找出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汇总原因,组内成员共商解决策略,调整教学方案,再次进行教学与观察研讨,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成本组的主题教研成果,由教研组长填报教研组主题活动汇总表,并将主题教研材料上传到校园网《教研组主题教研成果》(见附6)文件夹,供大家学习和采用。

第三阶段:区域展评,推广辐射

在教研组开展一个阶段的组内研修后,再参加全校性的主题教研展评活动。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园湖杯”教研组主题教育展评活动中,全校各教研组按主题教研的模式流程举行分项集中展示与评议评比活动。展评活动邀请当地教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教育专家、名师作为评委和咨询指导老师,还通过上级教研部门对外活动信息,面向城区各校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开放。这个活动充分发挥了各教研组的积极主动性,在由教研组长全程组织安排本组各项展评活动中分工协作,各教研组在研讨展评中反复交互,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问题研究与反思能力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默契的团队协同教研文化。

第四阶段:交互研议,总结提升

在参加全校性的展评后,围绕主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工作坊还将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后续研讨活动。

一、专题讲研活动。总结主题教研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并以案例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示范和引领。

二、组织网络教研。利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定期创建主题研讨贴子,以“案例研讨+问题咨询”的方式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一方面,工作坊定期网络研讨主题或案例。比如,2011年12月2日,我校举行了第十二届“园湖杯”主题教研展评活动,工作室及时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上主题教研贴:在“园湖杯”主题教研展评活动上,各教研组分别按“教学目标简析”“课堂策略设计”“实践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集体评议”等环节进行了展评,并请各位老师就本次展评活动,着重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达成进行深入思考,交流研讨。工作坊全体成员及学校全体老师都参与了本次网络交流活动,老师们对本次展评中的课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老师们对本坊成员奚丹丹执教的《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为该组提供的研究材料质量好,借鉴利用的价值高。又如,今年9月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上的网络教研主题是:请各位老师研读分析人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的《认识圆》这一教学预设案例,围绕“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立”“教学流程与目标的对应性”“作业预设对目标落实的对应性、有效性”等进行几何形体的认识教学专题研讨。老师们把研读分析的意见和建议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交流、讨论,同时在专家的引领下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答疑。此外,工作室安排一次《认识圆》的专家示范教学及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观察与评价作《课堂教学项目性评价》专题讲座,并现场利用专题理论针对现场教学进行评价交流。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们结合教学反思,将在实践研究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发现的典型案例等,定期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和研讨。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7

关键词:交通工程设计;科研;教学模式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又名《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1]。由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理论概念多、知识结构复杂,一些高校老师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设想,探讨了多种新型教学模式[2]。但现状教学改革研究多为单纯的案例讲解和分析。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3]。考虑交通学科的综合性,将科研项目研究全面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特性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交通专业的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等领域,且与光学、电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该课程知识体系较复杂,公式和原理数量较多,学习难度较大。

二、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队合作的科研精神,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文献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依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规范和指南,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视频制作软件,以驾驶员为第一视角,制作生动活泼的公路沿线交通工程设施视频。在此基础上,灵活展示交通安全设施、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照明系统等交通工程设计方案。(二)案例式教学(1)依据教师参与的科研课题,进行典型案例探讨。引入“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专篇”等实际工程案例,结合科研成果,在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后,组织以案例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将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实际案例的优缺点,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2)开展师生专题案例研讨会。在讲解一定数量的案例后,要求学生归纳该类科研问题,提出《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若干研究方向。(三)科研项目研究(1)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针对《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各个具体交通工程系统,设置特定的科研型课程项目。该项目研究周期短,研究目的明确。例如预先给定校园周边某条道路的初步设计方案,要求学生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和指南,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在课余时间完成现场调研,进而通过路线、路基路面、交叉口、交通特征等交通安全要素分析,进行该道路的交通工程系统设计。(2)研究方法培养。根据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问题,教师及时讲解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并指导学生有效处理相关工程材料,要求学生以标准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和画出CaD设计图纸。(3)团队精神培养。工程项目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材料收集和数据调研,并能够在小组内部形成研讨的氛围。(四)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推荐一名代表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要求其余学生发现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让汇报小组现场回答。在各研究小组结束项目汇报后,首先教师总结本次项目研究的经验与不足,然后各小组进行科研效果自我评判。对学生而言,通过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研究,可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了解交通工程设计的诸多专业技术。(五)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成果。通过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发现学习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指导他们参与学术论文写作。(六)指导学生作好课程学习过程记录要求学生在听课与实践后,完成学习过程记录。通过记录与总结,促使学生将该课程知识系统化,并能及时总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进一步活跃,保证学习经验和方法得到稳固发展。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包括理论知识总结、案例问题归纳、项目研究经验、项目汇报方法、学术论文撰写过程等内容。(七)考核方式改进根据学生的案例探讨深度、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能力、项目成果汇报效果、学术情况和课程学习过程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科研项目的内容适当放入期末试卷中,结合理论知识考核,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三、结语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8

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进行研讨,以网络资源和手段进行提升,“以课代研,以研促训”,在以案例研究为载体中,教学难关被一个一个攻破,教学中的教学问题被一个一个解决,使教师在问题和实践反思中不断成长。

教师个人(或同年级同学科的2~3人)层面的课例解读反思――个人反思

1.观课反思。

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空中课堂或示范课例,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后,通过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解读反思,重构教案,再进行教学实践,再对比找差距的方法提升学科教学水平。这种方法对于薄弱学科效果尤为突出。

2.教课反思。

组织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专题,通过“实践―反思―实践……”这样一个带有行动研究方式的教学反思,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理性上的发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积极的反思、评价,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活动有机结合,用新课程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

3.交流反思。

教师网上拜师,走进论坛,通过远程教育网和互联网与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等各类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进行远程自由对话,这种对话虽然缺乏即时互动的情境,但是有着现实中无法比拟的丰盈性和可选择性。首先是校园网上的主题论坛、互联网上的自由论坛(如人教论坛、校本研究网)等;其次是愉快轻松的教研沙龙,如“我也来说两句”、“我讲我的教学故事”、“我用新教材”等形式。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倾诉自己对新课程的感悟,释放自己对新课程的困感,提出自己对新课程的见解,在交流中有了碰撞,在碰撞中有了感悟,在感悟中有了启迪,在启迪中有了出路。

教研组层面的公开课例研讨活动――同伴互助

1.互听互评,研讨交流。

在教研组层面,组织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听课,我们重点围绕每位教师的个人小课题,开展“学习―备课―上课―说课”、“学习―说课―上课―反思”、“学习―备课―听课―评课”的系列课例研讨活动。课后组织参与听课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评课,围绕教学进行多侧面、深层次的剖析,挖掘闪光点和不足,进行等级评价,教研组汇总整理评课意见与建议,填写听评课反馈表,和教师进一步交流。针对第一轮听课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教师第二轮跟踪复听,以督促授课教师反思改进、检验其整改效果。

2.师徒结对,同课异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面对实际,能者为师,讲求实效”的新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我校有传统意义上的“带教”,也有那种亦师亦徒、互为师徒式的“同伴结对”,经历了“发现特长―提供课例―观摩―交流―互补”的过程。

根据本校实际,确定推广示范的主题,由主讲教师展示渗透新理念的示范课,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听课。再由结对徒弟根据自己学生的教学实际,在其他班教学同一内容,通过分析比较,寻找进步与差距,课后采取主评人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评课。听评课结束后,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制订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根据教师梯队建设和青蓝工程结对活动。

学校层面的主题课例剖析活动――专业引领

主题课例剖析活动操作流程:征集问题―确定主题―准备主题发言―组织研讨课例―引领观课―准备评课―主题发言―执教说课―评课交流、答辩―专家点评―写出总结、案例。

网络层面的互动交流活动――网上教研

1.开辟校园网上“交流论坛”。

我校依托“湖北教育网”上的模板,在学校校园网开辟了网上“交流论坛”。一是教师个体间的交流。教师建好自己的论坛,针对教师个人观点、教学设计、提供的研讨课或公开课、教学反思等相互之间跟帖讨论。二是教师群体间的交流。①沙龙式论坛。由教师个人提出困惑或某些热点,其他教师发帖各抒己见;②自由式论坛。由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教研组针对学校近期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现象提炼出主题,到论坛上,全体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建立教师博客群。

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博客特别适合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故事。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对其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能够真实、深入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成为教师学习、反思的源泉。

我校利用博客的在线“共享”功能,把教师和博客上的参与者形成一个社群,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心得交流、灵感记录等,相互交流,在分享和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形成个人体验的资源积淀,来支持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自我成长。

3.参加UC教研群。

2006年秋季,我校数学教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数学UC教研群。通过语音和文字与全自治州、全省的同行,对有关数学教学中的得失、疑难困惑进行交流研讨。知音就在眼前,师者就在身边。

4.开展区域互动交流活动。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9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它成了园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其价值取向就在于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体现同伴互助精神,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我们在集体备课组中实行了单元主题活动集体备课,这是在传统备课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备课方式改革。

一、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和意义

所有教师(包括教学管理者)必须充分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和意义。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实完善“主备人”的主题网络、主题活动目标、周活动计划及主题活动案例等是集体备课的目的之一,但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参与者“个人”独立备课的能力,提高“个人”对单元主题活动的理解、目标制订、重点确定、难点突破、学法指导、教法运用、资源整合、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主题墙的设计、兴趣激发等等相关有效教学要素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一句话,就是提高参与者“个人”备课的有效性。

二、单元主题集体备课的途径

1.在集体备课时要抓重点,突难点,聚焦点

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应全面考虑,备课组长应确定本次主题活动备课的流程,抓住重点,交流时应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同一个专题来展开。通常情况下,不必增加理论学习和教材解读环节。交流前对教材的理解“统”得过多,将影响教师个性的发挥,从而降低集体备课的意义。我们要将集体备课和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区别开来。集体备课重在交流,贵在坚持。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例如,在学前班下册的第一个主题《植物的秘密》中,在集体备课中我首先宣布:“今天的备课环节是先来确定主题网络图,再来细化和园本化处理主题目标,最后由不同领域的执教教师分享各领域的周活动计划以及资源库的建设。”

2.交流前的准备

集体备课交流前首先不要把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其次,教师要克服积蓄单薄,未曾内化,不能做到有感而发。因此,我们提前一周,中心发言人向年级组的其他成员下发明确的主题内容及备课的要点,同时,备课组长也应根据主备人的内容提出本次备课的具体要求。备课组的所有成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主备人和同年组的教师应该备好网络图、目标等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内容,并拟出较为详细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或方案,不必备详案。总之,交流前,备课组的每个人都要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积累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优选相关教法等等,努力使自己积蓄丰厚,提高个人在交流前的势能,以便在交流中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一吐为快。只有这样,我们的集体备课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才会有高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己的最终目的。

3.备主题目标、重点、难点把握

摸准幼儿对该主题中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点是开展好主题活动的基础。科学定位、细化主题目标,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必须是基于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开展好主题活动的关键。所以,我们在每次主题活动开展前都要做幼儿的前期调查,对幼儿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集体备课时,应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及教材编者的意图,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主题活动目标、二级主题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合理划分课时,使各二级主题的开展均衡和详略得当。

三、细化方案,强化落实

首先要定时间,定计划,定进度,定中心发言人,定任务,再通过三议(对单元网络的评议,对细化目标的讨论和研讨,周活动计划的讨论),备课组长引领,指导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引领,最后进行反思(教学之后,全组全面反思和个人反思)。注重发挥备课组的整体效能,注重对幼儿学情的了解,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静态备课与动态备课的有机统一,强化对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

单元主题活动集体备课的环节:

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一般都遵循着以下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主题网络图的修订——主题活动目标的细化及园本化处理——活动计划的制订、形成初稿——再次讨论修改,完成修改稿——三次讨论,教案定稿——实施教学课后反思、总结。

实施教学、课后反思、总结:教学前,每位教师根据本人特点和所带班级的学情,对集体备课教学活动进行筛选,再应用于日常活动教学。课后反思、总结:教师在运用集体备课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为日后备课和教学提供借鉴。

四、集体备课的好处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3.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集体备课要求同科教师人人参与,所以每人都要精心准备。通过相互交流与切磋,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扬长避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集体备课的开展,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老教师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教学活动交流研讨方案篇10

一、联片教研促进了校际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各学校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那么在异质结组的联片组内,各校间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其中各校主抓教学的领导及骨干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了引领和带动的作用,在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重难点的分析、课堂教学的把控、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各学校的教学规模都不同,有的小学是单班制,教师没有平行班的同伴,那么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师交流起来会受到阻碍,教师间缺乏有针对性的交流,联片教研让各校同年级教师的同伴多了起来,相同的年级,可交流的内容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措施更具体、更可行。可以说“‘研’的群体增大了,‘研’的条件提高了。”在我校进行的一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的教研中,参加本次教研的班主任老师绝大多数刚刚送完六年毕业班,他们对于新一年级的教学有些生疏,我校的教学副校长张素明对教师进行了《一年级拼音识字写字问题的策略研究》的辅导,系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今后教学提出要求和方向。我校的孙xx主任针对《一年级的入学教育和管理》对教师们提供了好的方法,参加教研的外校教师都觉得辅导的内容很有用,对他们的一年级教学工作有指导作用。

二、借助网络,让中片教研的研讨向纵深发展。

(1)集中教研活动前,网上研讨。

各联片校在分片教研活动前根据承担的教研任务进行区域小研讨。我校组织老师们在网上发表自己对主题的认识。使老师们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向前拓展,同时主讲教师在教研前在我校同年组内进行初步研讨,校内同年级教师及时上网查看,以便更好的理解教师说课的设计意图,分析设计的优劣,为研讨时发言做好准备。

(2)集中教研活动时注重深入研究。

在教研时,主讲教师详细的来诠释自己对主题的认识,在上午的主讲教研后,下午大家面对面研讨,使老师们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得以深入。在英语学科的教研中,熊官小学的宋伟华老师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低年级教学实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讲解,使在座的英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感到收益匪浅。

(3)集中研讨结束后,网上交流。

在集中研讨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整理,在网上上传自己的活动反思或感受,大家互相浏览彼此的反思,对本次教研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三、教研内容丰富,为新学期教学奠定基础。

本次学期初中片教研主要有课程标准解读、教材知识重难点分析、说课、教学经验交流、学科讲座、教学问题研讨、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负责主讲的有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各级骨干教师、教学新秀等专业教学群体。通过他们的专业的引领,教研的高度和深度有了提升。

在教学研讨后的我校负责的一年级语数、英语学科又开展了集体备课研究。在备课中,拿出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然后同学科的各校教师可以相互交流意见,设想自己的教学方案,最后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案。集体备课不是教师都用一份教案,而是让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独立备课的能力。

四、拓宽校本教研的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