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7:23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1

中专卫校体育教育改革职业实用性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概述

体育的职业实用性,建立在原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功能和身体素质练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与相关的职业工作特色进行联系,进而满足职业相关的岗位知识、职业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等需求。体育的职业实用性的培养需要进行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或者是进行有专业知识的职业运动训练。例如,在中专卫校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主要是护理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护理岗位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工作形式、工作条件、工作知识等因素,规划与设计出满足护理岗位这一实用性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开展有着诸多优点,如可以消除职业身心疲劳,可以促进职业病的预防,可以增进身心健康等。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注重体育知识与方法结合,是为了培养职业需要的身体素质、运动技巧、职业精神而进行的积极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

在中专卫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造就新一代的实用性卫校生,使之适应现代医学工作的需要,为将来奠定一个既符合实际需要的体育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其实训性与应用性。在中专卫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能够逐步完善现代医学使用的职业体系,使得卫校体育教学与实用型和应用型接轨。

二、中专卫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中专卫校的学生有着比较稳定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有着开放式的性格、活泼式的体育锻炼。但是现在中职院校普遍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无法体现出学生应有的个性。

中专卫校体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简陋。中专卫校以培养医学护理人才为目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社会对中职类学校的认可度并不高,使得这些院校难以获得政府在改善体育教育方面的基金,不能为卫校学生准备更好的体育器械。部分中职卫校的体育教师在认识和授课上能力有限,不能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趋于程式化,体育教学手段强制化,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卫校学生们丧失了对体育课堂的热情。中职卫校应该做好体育教学宣传工作,加大对体育课程的经济投入,采用丰富新颖的体育器材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同时也应该加强体育教师业务进修,结合高等院校或者是中职卫校专业性教学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兴趣。

中专卫校的体育教学思想相对传统。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延续地使用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教材,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教材内容创新不足。中专卫校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过于片面强调“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却造成了片面的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卫校特点引入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兴趣,选择适合卫校学生专业性质的丰富多彩的、有锻炼实效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

中专卫校体育教学定位不够准确。有些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准确,一部分学校认为体育课程只是增加了学生们休息的时间,而没有将身体素质的提高纳入教学目标,更是忽略了中职体育教学与职业实用性之间的重要联系。这种模糊的教学理念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更是影响了学生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主导作用,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卫校学生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的职业实用性

随着我国中专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社会对于中专院校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能够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要求。对于卫校学生而言,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医疗事业的需求,为了使卫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或者医疗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医学职业对身体方面的需求,在中专卫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活动。从中专卫校的体育发展现状来看,这些院校过分地强调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层面上的重要作用。因此,中专卫校体育要获得发展,就应该联系职业实用性,从其特点入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中专卫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医疗和护理工作,这对于他们的实践能力、特殊的体育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中专卫校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们对于未来职业的特点和环境以及需要必备的身体机能有一定的了解。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能够使得职业使用知识配合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而且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医学职业有着一定的帮助。职业实用性的融入,能够从社会适应方面、抗挫能力方面、职业身体素质方面等方面全面地对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体育,应该是所有教育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如何积极顺应中专卫校“以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整体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进体育课程紧密结合并主动服务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丰富了职业实用性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使得中专卫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转化成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改革取向和积极举措。

四、对职业实用性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在中专卫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开设首先应密切结合“卫校学生”这一社会职业安排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要求来开设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应该摆脱传统的以锻炼身体为目标的单一理念,应当包括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体育核心技能、职业岗位技能以及职业非智力核心能力的拓展。

1.现代体育教学与卫校的具体职业特点相结合

中职卫校学生要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了获取从业资格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就更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与中卫卫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

首先,护士每天都要往返在各个病房与护士站之间,还需要随身携带各类药物,这对护士的体能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在卫校的体育课程中,应开设慢跑类、长跑类运动,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持久力。

其次,在大型医院中,患者次数可能较多,这就需要护士对各个患者、病房的特点有明确的掌握与定位。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同时体育锻炼也能够促进大脑的自我更新,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向大脑输送额外的氧气,增强记忆能力。中职卫校可以通过额外开设体育课程来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一般每周两次即可。

最后,护士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为医生提供器材还是自己为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其要求应该以:快、稳、准、好为原则。护士的主要工作是在手上,这就需要护士有着更灵活的手指,因此在卫校的体育课程可以开设一些球类或者棋类运动,锻炼个人的手指灵活能力与韧性,为将来的护士工作做好准备。

2.体育教学内容应突出职业实用性

在中专卫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时,首先应当根据“未来医护人员”这一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以实用性为前提,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上的内容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帮助,增加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热情。

3.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性

卫校体育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应该进行意识性的分析和总结,必要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运动量,体现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彩性和选择性。同时,教导学生做好必要的放松运动,保证学生积极的休息和稳定的精神状态。

4.体育教学目标的持久性

持久的体育思想的树立,能够促进卫校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锻炼项目,并且根据卫校的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一生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玉军.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中专卫校体育改革的切入点.卫生职业教育,2006.

\[2\]张相林.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06.

\[3\]郭宏.卫校体育教学的特色.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2

[摘要]德育课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一门品德教育培育学生做人的课。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几年在德语课教学中的体会,对中职卫校德育课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以期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德育课教学。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探索

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课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然而,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学出现低效,甚至无效之结果,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及国家素质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为此,笔者结合进年来在延安市卫生学校担任德育课教学以及交流培训中的体会,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进一步优化中职卫校及其他中职院校的德育课教学,对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

1.中职卫校德语课教学现状及不足

1.1学生素质及对德育课学习兴趣不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学生在升学深造的过程过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多。笔者以延安市卫生学校学生现状为基础,结合省内、国内其它卫生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中职卫校的学生的招生数量及学生素质有所下降,而中职卫校的德育课教师在很多学生眼中一直都是一板一眼、空洞说教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生在德语课上也经常睡觉、厌学甚至逃课,当然对德育课的学习也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严重影响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1.2理论与实际偏离,学生职业道德缺乏

在以往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列举的事例基本上都是课本上,而中职院校德育课的内容变化常跟不上时代的变迁,也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偏离,更谈不上专门用于中职卫校学生的德育课教材。学生也经常

作者简介::郝文娟,女(1984-),陕西周至县人,延安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从事德育课教学与科研工作.

感到空虚、无聊,缺乏社会责任感。例如目前国内存在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患关系以及药品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无疑病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要想减缓或者阻止此类象限的发生,这就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老师加强职业道德的引导,学生在校园里面就要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要求进行约束,不断提高“双基”技能。

1.3教学资源不足,相关机制不完善

德育课教学教学是学校育人的殿堂,在这神圣的殿堂里面学生应该享受到德语的乐趣。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为德育课的教学所投入的教学资源远不及专业课教学,这可能与有些学校“抓技能、重就业”的理念有关,学校往往只顾专业技能以及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这与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吻合。学校对德育课教师的再培训及对外交流的力度也不够。

2.中职卫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

2.1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体现德育课的不可替代性

在中职院校从事德育课教学,首先应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要做事先学会做人,再者德育课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且企业对劳动者最关注的就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忽略德育课,得明白文化课,专业课不是唯一,作为德育课老师更应明白德育课的不可替代性。

2.2从专业实际及学生需求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中职卫校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为各地医疗行业输送着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才。例如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影像学、检验学以公共医疗服务等专业。因此在进行德育课教学时,应当在教学大纲及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和各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再次深度开学教材,将教材用好、用活合,使学生对德育课教学产生兴趣,提高堂教学效果。

2.3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切近学生实际

中职卫校德育课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没有考上理想高中初中毕业生,学生智力特点是形象思维发达但是抽象思维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而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尽量简化或规避理论推导或文字叙述,尽量用形象的感性的实例或者目前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与所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创新,采用一些比如:心理体验法,情景设置法,分类比较法等新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给课堂增添活力。

2.4敢于创新,积极倡导探究开放式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来。第一,老师可以安排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小品、相声等,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他们在寻找教育方式的过程中教育自己。第二,结合教学及社会实践,使学生走出校园,到医疗机构或者社会岗位中去了解,亲身体验、亲自参与,让学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学到真正的职业道德。第三,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身边可选用的素材,借用典型人物、案例、社会团体、医疗行业的道德模范进入课堂,使课堂形象生动,有说服力。

2.5与时俱进,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在现代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会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无疑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学生也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多媒体导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符合当地学生的教学实际,切不敢全部应用别人的劳动成果。

2.6完善机制,加强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笔者曾有幸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我也深刻明白到良好的教学资源以及健全的培训学习机制对提升德育课教师职业素养及内化师德的重要性。因此,中职卫校应该加强德育教师与其他兄弟院校以及相关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和联系,彼此渗透,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德育课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业教育,真正让德育课教学在中职卫校乃至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发挥作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盖世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0(14):213.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苏州环卫职工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苏州环卫职工教育培训,是对苏州从事环境卫生工作的职工,根据不同的岗位规范,进行的一种教育培训。苏州环卫职工的教育培训对提高苏州广大环卫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保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促进苏州环卫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州环卫职工教育培训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一)教育培训的基本形式与任务

第一、对苏州现职环卫职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达到胜任其工作职务的目的。第二、对苏州环卫转岗和后备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达到胜任上岗的目的。第三、对苏州环卫部分优秀在岗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获得晋升资格的目的。第四、根据苏州环卫业务工作的需要,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题教育培训,以达到适应其工作需要的目的。

前三种教育培训可以称为达标教育培训,后一种可以称为非达标教育培训。之所以成为达标教育培训,是因为前三种教育培训是对苏州环卫从业人员取得上岗、转岗、晋升资格的教育培训。其任务是培养造就苏州环卫以岗位职务规范为目标的合格的从业者。最后一种之所以称为非达标教育培训是因为,这种教育培训是为适应苏州环卫岗位职务的需要和环卫工作的实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如为适应苏州环卫改革,环卫市场化等的需要,对苏州环卫有关人员进行现代化工具操作的教育培训或进行先进技术的教育培训等。

(二)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

苏州环卫工作的发展离不开苏州环卫职工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和环卫职工个人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对苏州环卫职工的教育培训,应着眼于苏州环卫职工专业技术技能和环卫职工个人综合素养能力的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职责

可以说苏州环卫工作中的任何一种岗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岗位教育培训就是对环卫职工进行职责认识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职工深刻了解自己所处岗位的职责范围,有利于在环卫实际工作中妥善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做到称职尽责。

2、职业道德

苏州环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其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并为整个城市的环境卫生服务。而苏州全体市民也对环卫行业有其特殊的要求以满足苏州城市发展和市民自己的良好市容环境的需要。职业道德是对苏州环卫工作人员,在环卫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环卫职业行为进行的规范。它要求苏州环卫职工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始终能够自觉地严格按照环卫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办事,它是履行环卫工作职责的重要保证。

3、专业技能

苏州环卫职工的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包括专业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培训,是环卫岗位教育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部份。在苏州环卫工作中每一个岗位都要求在岗环卫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如管理下部环卫职工需要掌握管理程序与方法,环卫监察人员要掌握城市监察管理的政策法规与执法程序,技术工人要掌握环卫工种的专业技术知识等,以适应岗位的需要。

4、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知识,是学好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由于苏州环卫职工千差万别,文化程度各异,因此在教育培训中要注意抓好他们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推动环卫岗位专业知识和其他有关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苏州环卫职工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

苏州环卫职工的教育培训要符合国家关于教育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苏州环卫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就对苏州环卫职工的教育培训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苏州环卫各级部门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按严格照上级主管部门制订的指导性计划和岗位规范要求,确定环卫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划、任务,并且要详细制定苏州环卫部门实行的岗位规范。

第二、苏州环卫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有关法规,按照自己的工作需要,制定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并使用和奖惩等具体规定和办法。

第三、苏州环卫主管部门要组织制订本行业、本地区的总体规划和主要岗位的规范。制订指导性的教育培训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提供各种教学服务,评估教育培训质量。

第四、苏州环卫主管部门要按行业分级建立环卫岗位教育培训的考核机构,由考核机构颁发环卫岗位合格证书

(三)苏州环卫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式

笔者认为对苏州环卫职工的教育培训可采取两种方式。

1、职前教育培训

苏州环卫职工的职前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包括通过竞争考试、市场招聘进入苏州环卫职工队伍的环卫职工。职前教育培训是对上述人员在他们上岗前进行的集中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详尽地了解本单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全面理解环卫岗位任务、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等,熟练掌握本专业、本岗位的文化基础和业务专业知识。

2.在职教育培训

在职教育培训主要是指对苏州环卫职工按照现任工作岗位规范,为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在职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拓宽苏州环卫在职职工的视野,掌握新的技术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效能行政管理工作和实践操作工作的需要。在职教育培训可分为全离岗轮训,半离岗轮训、不离岗教育培训三种。首先是全离岗轮训。全岗教育培训就是在职的苏州环卫职工暂时脱离工作岗位,集中时间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这种形式,有益于受训人员摆脱工作的负担,集中精力地学习,达到教育培训的预期效果。其次是半离岗轮训。半离岗轮训是指在职的苏州环卫职工,在工作时间内抽出部分时间用于参加教育培训。要求受训的环卫职工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搞好工作,保证环卫工作环节的正常运转,又要搞好学习,确保教育培训的效果,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最后是不离岗教育培训。不离岗教育培训是指在职的苏州环卫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接受教育培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进行训练。学习的方式有利用业余时间上电视、广播学校(院)、函授学校(院)等;有组织地举办业余短训班、业余讲习班等。

总之,对环卫职工的教育培训是苏州环卫事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环卫职工的教育培训,可以提环卫职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极大的开发环卫职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环卫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苏州环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军事卫勤

军队建设要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这对军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军医除了要掌握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专业本领,还必须拥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着力提高战斗中的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军队医学后继人才的任职教育,对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培养、增强部队战斗力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190名。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与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专家审核,自行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发放已经任职于部队的经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发放190份,收回175份,有效率为91.5%;③数量统计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任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在部队任职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任职教育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但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装备和师资等因素的影响,被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认为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与工作实际结合度不高,对学习效果感到不满意。部分被调查对象还反映不能学以致用,一是参加了学习回到所在部队后无法进行实施(无装备);二是回到部队后没有从事相关的军事卫勤工作。有12%和8%的人员选择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任职教育。

3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3.1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是中心,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的。作为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培养,以怎样的姿态适应未来战争对新型卫勤人才的需要,首先要充分认识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通过对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以优化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与组织方法为目的,力争制订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卫勤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以补充、更新、拓宽和加深,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做好军人技术和战术保障准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军事领域的全面渗透和介入,现代战争的节奏和强度大大提高,战争更加激烈和残酷,这对军事卫勤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有良好的医学专业技术,还要懂得战术。调查表明,地方入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现代战争的需要。这是因为目前该校在地方人大学生任职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泛化了培养目标,弱化了教学重点,淡化了办学特色。

4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构建

4.1设置原则

(1)立足基层卫勤保障、训练任务的要求,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培养目标要求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定的部队需求为直接依据。军队卫勤人员任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满足“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熟练掌握现代军事医学技术,具有宽厚的军事卫勤理论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实践技能以及过硬的军事素质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总要求。这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质量建军的重要内涵。

(2)必须与未来战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军队卫勤人员的要求相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同以往的战争相比,具有空间大、突然性强、高速度、高消耗、全方位、全天候等特点。战争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作战卫勤人员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如果课程设置无论整体上还是局部上,也无论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就成了“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因此,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任职教育院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包括教学队伍的教量质量、开课的能力;教室、场馆、宿舍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等等。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3种关系。根据调查发现,对现有的任职教育师资力量、教学工具及教学场地等进行评价,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占77.2%,还有22.8%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要求。

4.2结合实际,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强化面向部队、服务部队的意识,以任职教育的模式主动介入基层部队对军事卫勤人员的“深层次开发”和“连续开发”的过程,变被动适应部队需要为主动开拓进取的任职教育姿态。从而使任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提高办学效益。最终以形成战斗力为根本任务。构建以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实践和参考教材配套的、完整的、适应于部队、贴近实战的军事卫勤任职教育课程体系。

4.3完善课程设置的类型层次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注意区分层次,保障重点。由于受训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地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4做好任职教育的调研论证,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5

“公共卫生是一种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1]这是较早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公共卫生的认识。但实际上,早期对公共卫生的管理和执行大多局限于单纯的疾病预防机构,仅仅执行预防疾病的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状况和疾病谱的改变,临床医疗服务机构也开始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现如今,在明确管理的前提下,提供促进公众健康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是我国现在公共卫生的主要内容。公共卫生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的有新的内容添加进来。航空公司运输能力的大大提高和运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大大增加了传染因子及其传病媒介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机会。[2]近两年来,深深引起全球注意的公共卫生事件接连发生,比如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出现,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以及与埃博拉病毒同一家族的马尔堡病毒的确认。信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新事件的传播更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不仅仅限于卫生人员或其他职业工作者。

2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和现状

公共卫生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即全部公众,那么为了能更好的达到保障全社会身体与精神健康的目的,一开始就决定了在国家的主导下建立并维护且运作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更大范围的保障全体人民的健康。在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下的公共卫生机构加上保障公共卫生的职业人员共同构成了基本的公共卫生体系。[3]而在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中也将有更多的人将加入进来。然而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仍然有各种不足。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传染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因此属于公共产品。[5]纯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提供。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还是较大,大部分人口都处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这种不均衡造成了事实上,各个地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状况是不一致的。但是,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在任何地区是没有差别的,这样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时事实上的不公平。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必将逐步加大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资金和设备上的投入,与之对应的是人员的职业素养的不足。人员在这方面的职业素养不足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投入,并且需要全社会在这方面给予重视。

3公共卫生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我国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卫生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更多的是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对大多数人群。基于对公共卫生新形势新内涵的认识,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缺乏高职业素养人才的现实,卫生职业教育中不管是公共卫生专业还是非公共卫生专业培养都应该做出改变和调整。为了培养出既有高度职业素养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人才,能够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现有的卫生职业教育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科内容的精炼和融合上做出改革的尝试,力争在保证学生能得到技术培训保持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更保有社会责任感。争取在职业教育目标中整合管理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对“公共卫生管理”、“沟通与社会动员”、“信息管理”三个领域所要求的能力是与日俱增的,它们集中反映了对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这正是卫生职业教育强调的重点。在教学上要注意将知识、技能、管理有效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教育之间的联系,随时给公共卫生事业以支持。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6

1构建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规律,构建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首先,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即建立系统、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4]。学校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于德育工作,党委要负领导责任,起核心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校长和行政部门的德育职责,支持和保证党委抓好德育工作,并形成以校领导、学生科和班主任为骨干,任课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其次,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包括确立德育教学大纲、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建设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团队意识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学教育等为主线的德育工作内容体系;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包括对德育课教学质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师育人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将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要构建德育网络体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区教育为促进,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2引入人文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医技人才,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效果,因此,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5]。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针对目前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和医疗卫生行业对从业者人文素质要求较高等实际问题,扭转“重技能培训,轻人文教育”局面,推行技能培训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培养“人”与培养“才”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其医德修养。这不仅符合社会需求,也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相吻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6]。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切实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医德、守纪律、技术精的优秀卫生人才。

3强化师德教育,建设德育队伍

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并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7]。所以,全体教职工都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模范示人,以德服人,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其他课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同时,教育者要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具有“向师性”的学生,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德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目前,中职生存在四大心理问题:发展适应问题,人格发展问题,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心理障碍[8]。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存在种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压力,疏通其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德育实效性。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之一,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它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个性特点的反映。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创设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师生员工会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习惯,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课堂,在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应结合学生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民主、和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通过校训、校风、师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各类社团与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6注重学生实习培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7

一、制定课程标准要兼顾执业考试与职业岗位能力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专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经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因此在制定该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标准时既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的要求,又要针对其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以重庆三峡医药高专为例,学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医学类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库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将预防医学课程定位于医学类各专业的核心与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的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两方面制定出教学、能力与思想教育三大目标,例如,在教学目标中除要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外,还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掌握三级预防的原则与措施,熟悉初级卫生保健知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的定义与能力要求、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强调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能在城乡社区开展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工作”;思想道德目标强调具备正确的职业认知与敬业态度,“树立为城乡基层人群健康服务的思想”、“具有肩负着救死扶伤,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序化分类课程内容

由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处的工作层面不同,其职业岗位的责任与任务也存在不同(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工作任务有差异),同时不同地域的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开发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1.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与执业考试。

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1]。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近3年毕业的青年医生为对象,对其岗位工作任务开展调研,再与卫生防疫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的要求等确定医学类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进行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监测工作;在社区内开展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慢性病人的分级分类管理等,而在执业考试中与之相应的内容是:人群健康与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的防治、健康教育等。

2.课程内容序化分类。

课程内容序化分类是指将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进行合理化组合。在上述典型工作任务与执业考试分析的基础上,组织预防医学教师及课程专家,将典型工作任务与执业考试的分析结果进行内涵对比与关联分析,做出关联图(见附图),研究序化课程教学内容[2-3],形成医学类专业高职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其考试能力构架及基本标准。

三、加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基层工作初步经验。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8

作者简介:胡小伟(1979―),女,重庆涪陵人,硕士,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伦理。

摘要:医药卫生学校教师不仅用师德影响学生,还用医德感染着学生,所以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必须以培训认识职业道德,以行业实践深化职业道德,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

关键词:卫校;师德;养成

一、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1用师德影响学生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目前,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师德主要参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是: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必须以师德影响学生,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学生学知识、本领、技术,教师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也是学生示范模仿的对象,所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形象,更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与前途。

2用医德带动学生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医德内容大致包括“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文明礼貌服务;廉洁奉公;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作为培养医务人才的教师群体,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医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的医德,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医德,教师必须清楚医学文化,必须懂得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医务人员职责、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并且他自己的言行能够遵守医德。

二、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1以培训认识职业道德

首先,医药卫生学校教师除部分公共基础课老师是在师范院校招聘外,其余专业课老师大多来自医学院校,尽管他们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师范培训,更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及其重要性认识不清。其次,医学教育更多地把人作为生物去看待、研究,多是运用实验方法让他们掌握医疗技术,多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这些受过医学教育的老师们也自然存在不注重自身医德、师德修养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教书,不育人;只传授医学知识,不塑造心灵。另外,尽管我国教师地位在逐渐提高,但就教师与医生这两个职业而言,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更认可医生职业。医学院校毕业的这些老师们,在他们进入医学院校学医的那一刻开始,本是期望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医生,大多是在做医生无望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因而医药卫生学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教师职业思想不牢固。所以,必须加强医药卫生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

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应有针对性,不同的培训对象,其培训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培训时间上,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对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应重点加强他们对教师职责、教师师德规范、教师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认识,确定他们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的思想;对专业课的老师,应重点加强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认识;对文化课的老师,应重点加强他们对医药卫生学校、医药专业、医药学生等方面的认识。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集中学习、分散学习、专家讲座、座谈、网络学习、看视频等多种方式。

2以行业实践深化职业道德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虽然大部分毕业于医学院校,学习过专业而系统的医学知识,但他们大多并没有真正在医院当过医生,不了解医院的制度、文化,也没有直接接触过病人,没有过救死扶伤的经历,没有体悟过“生命相托,健康所系”的责任,他们也不能真正领悟到医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能正确理解医生的思想、观念、态度。从而也无法正确领悟到“医德”的精髓。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必须通过行业实践深化职业道德。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或教学间隙时间去医院、药房、诊所、工厂等相关单位、部门参加实践锻炼。通过行业实践,了解医学上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医药行业准则、医院制度、医院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职责;了解医疗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式方法;了解医务工作者行为规范、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习惯、态度、作风;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奉献与付出等。总之,通过行业实践,不仅能使教师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升思想,增长见识,而且能使医药卫生学校的老师亲身体验,切身感悟医德,让医德浸润教师自身,教育启发教师,让教师也树立起良好的医德,从而影响、感染学生。

3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

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1)职业道德学习制度。以制度或文件的形式对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时间、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等各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2)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制。把教师职业道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并努力做到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比如在评价主体上注意学校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相结合;在评价指标上不仅包括工作成绩,还应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3)监督激励制度。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也需要外部的监督与激励。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激励制度,成立监督领导小组,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以及思想品德等进行督促。对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及时给予批评、警告、处分、开除等相关处理;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表彰奖励,并树立典型,宣传榜样。

“言传身教”,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自身的思想、言行、思维、态度影响学生。医药卫生学校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就必须注重教师的素质与形象,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孙元儒.护理伦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49-02

引言

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成为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卫生职业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医药护理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职业院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遵循卫生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培训高素质的人才为核心,在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为了加强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全面型、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加强课程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课程也是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以及技能的主要过程,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新时期背景下的课程的建设,在卫生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包括人文课程建设、专业技术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等几个重要的部分。

1.人文社会课程的建设

人文社会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语言认知能力、情感、职业道德、伦理培养等,这些技能都是职业人才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卫生职业院校中,人文社会课程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语言课、思想政治课、体育美育课等,语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与卫生职业相关的各种语言写作、阅读等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从事卫生相关职业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种社会形势的认知和了解,从而能够增加他们的服务意识,用一种比较长远的眼光和视角来加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解,从而加强对各种事务的处理。体育美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体能以及更多的职业审美精神,从而能够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2.自然科学课程的建设

自然科学课程主要是加强个体对各种自然原理的遵循以及运用,从而利用各种自然思维和逻辑对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从而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科学课程包括数学、科学两个方面,数学是锻炼人的逻辑能力的重要课程,主要是培养职业人员进行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基础运算、统计分析等工作,为具体的卫生相关职业服务。数学课程中包括代数、几何等内容。而课程课程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比如人类自身以及科学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而运用各种基本的原理来解决卫生相关职业中遇见的实际问题。卫生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主要的科学课程有物理学基础、医用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等,与此同时,为了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也被纳入到科学课程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常见的机械,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是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

专业技术课程是卫生职业院校教育中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满足特定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课程教育应该要加强专业技术课程与特定岗位工作内容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对专业技术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专业技术课程在于从专业的理论视角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要充分利用校园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根据岗位的素质要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在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核心课程进行确定,并且加强核心课程的支撑能力的提升,着眼于系统性的培训,从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所需的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等进行确定。

4.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

综合实训课程是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是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由于职业院校的目的是要培养综合能力素养较高的人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卫生相关职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各种理论知识的教育,更应该要加强相关实践课程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升各自的实践能力,从而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实训课程是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相近的几门课程相互交叉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新型课程,是从学科的整体发展视野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能力培养上体现为高级性与综合性,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师资队伍力量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完善,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确保高职院校能够走内涵发展道路。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加强专业教师与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等,估计教师到企业中参加相应的工作实践,从而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能力素养的培训,不仅要保持各种教育技能的提升,还应该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努力营造“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的良好教风的培养。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校园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很多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发力点。职业院校的教育是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直接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可以参考企业文化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同时又要兼顾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有效融合的局面。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应该要加强学校与校园之间的有效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场所和机会,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本着职业责任感、职业价值观等基本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四、面向基层进行学生的培养

卫生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健康服务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基层输送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因此要加强卫生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比如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合作,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分配到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作,为当地群众的健康进行积极的服务。职业院校与一般的院校教育有所不同,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是其办学的理念和目标,因此加强学生的定向培养,也是学习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结语

加强职业院校教育是促进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卫生职业院校是培养医疗相关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源.卫生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11)

[2]梁琼芳,汤之明,周立,石义林.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3)

职业卫生教育内容篇10

职业卫生相关知识

外来务工人员对《职业病防治法》中的5条职业卫生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64.09%。其中对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权利知晓率最高,达90.45%;86.55%的调查对象认为职业病可以预防;有70.76%的人知道国家有专门保护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但知道有《职业病防治法》的人仅占55.95%;对职业病患者是否享有工伤社会保险权利的知晓率最低,仅16.76%,见表1。

健康服务需求情况

调查对象中仅43.47%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认为对自身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前3位是饮食安全与卫生、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中的污染,分别为27.29%、23.78%和13.84%。87.80%的外来务工人员愿意参加免费健康体检,58.09%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对社区医生、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健康服务更愿意接受,接受率达63.16%和51.46%。工人岗位与非工人岗位两组人群在对自身健康状况、自认影响健康的因素及愿意接受的健康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职业危害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87.13%的调查对象认为职业危害相关知识教育有必要。对开展职业危害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如面对面健康教育、科普知识讲座、义诊等宣传活动认可度较高,分别为53.21%、47.56%和43.47%,工人岗位与非工人岗位两组人群在面对面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及网络咨询等活动需求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最希望了解的职业危害知识内容为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及常见职业病介绍,应答率达55.73%;其次为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防护措施,应答率分别为30.25%和30.89%;对职业心理卫生知识需求度最低,仅4.46%。非工人岗位外来务工人员对职业危害法律法规知识需求最高,应答率为32.35%;有11.11%的人对职业心理教育有需求,两组人群在危害因素及常见职业病、职业心理教育方面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