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25

应急物流特点篇1

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物流发展现状

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并且逐渐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使得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整个应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1、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经过多年的努力,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美国建立了完备的应急体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地震、飓风、火山、洪水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活动发生时。美国政府就会立即宣布进邦紧急状态,并启动应急计划,所有防救灾事务由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Fema)实行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统一应对和处置。2003年3月该署随同其他22个联邦机构一起并入2002年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成为该部4个主要分支机构之一。对于各种防救灾工作,美国强调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强调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同时。针对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以及人口稀少的地区灾害。均有不同的预案以及救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救灾规划还有相应的治安组织体系,该体系平时配合警方承担各种治安任务,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转变成紧急救灾体系遂行救灾任务。

在国内救灾方面,Fema设有物流管理的专门单位,平时主要负责救灾物资的管理储备、预测各级各类救灾物资需求、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以及救灾物流中心设置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物流管理单位便会迅速转邦紧急反应状态,根据灾害需求接受和发放各类救灾物资。美国法律规定应急行动的指挥权属于当地政府,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时,上级政府才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当地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处置和指挥权限;当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州一级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州一级政府的应急能力和资源不足时,由联邦政府提供支持。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绝大部分联邦救援经费来自联邦应急管理署负责管理的“总统灾害救助基金”。

在国际救灾方面,美国设有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officeofUSForeignDisasterassistance,oFDa),负责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目前,oFDa在世界范围内设有7个应急仓库,这些仓库紧靠机场、海港,存储基本的救灾物资,诸如毯子、塑料薄膜、水箱、帐篷、手套、钢盔、防尘面具、尸体袋等等,一旦某个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oFDa就会从距离最近的仓库调拨救援物资送至灾区。

2、日本对救灾物资分阶段管理

众所周知,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日本的防救灾体系分为三级管理,包括中央国土厅救灾局、地方都道府以及市、乡、镇。各级政府防灾管理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机构健全,工作内容完善,工作程序明确。每级组织都会定期举行防灾汇报,并制订防救灾计划,包括防灾基础计划、防灾业务计划、地域防灾计划等。日本非常重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在每年的国民“防灾日”都要举行由日本首相和各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演练,一方面提高国民的防灾意识,另一方面检验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通信联络和救灾、救护、消防等各部门间的运转协调能力,并对各类人员进行实战训练。可以说,日本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应急物流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救灾体系。

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日本的主要做法有:制定灾害运输替代方案。事前规划陆、海、空运输路径(因海运和空运受震灾影响小,所以多利用这些资源);编制救灾物流作业流程手册,明确救灾物资的运输、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分工合作等事项;预先规划避难所。平时可作他用,一旦发生灾害,立即转成灾民避难所。并作为救援物资发放点;对救灾物资进行分阶段管理,将救灾物资的配送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府行政单位负责,包括救援物资的收集、存放和运输;配送中心24小时作业;要求军队协助进行交通管制,维护紧急物品的运输。第二阶段由物流公司负责(根据政府要求采取较主动的方式进行配送),选择车站等4个配送中心,重点关注提升配送效率;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辆次;选择2个地点作为储存性仓库。第三阶段仍由物流公司负责(但根据灾区需求采取较为被动的方式,即依据订单进行配送)。配送中心减少到2个;委托物流公司进行专业配送、存储管理;配送中心的配送频率控制在每天2辆次。事实上。日本的救灾物资管理,已经充分利用了现代商业的物流发展成果。此外,根据救灾物资性质分送不同的仓库,对社会捐赠灾区的必需物资,经过交叉转运站(Cross-docking)分类后直送灾民点,对社会捐赠的非必需物资或超过灾区需要的物资,则送到储存仓库,留待日后使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日本非常重视应急物资储备,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家庭各个层面的储备体系。

3、德国民间组织发挥巨大作用

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最高协调部门是公民保护与灾害救治办公室,隶属于联邦内政部。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时,消防队、警察、联邦国防军、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于救灾物流,德国是建立民防专业队伍较早的国家,全国约有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这支庞大的民防队伍均接受过一定专业技术训练,并按地区组成抢救队、消防队、维修队、卫生队、空中救护队。德国技术援助网络等专业机构可以为救灾物资的运送和供应等方面提供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帮助,并在救灾物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德国还有一家非赢利性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即德国健康促进会,长期支持健康计划并对紧急需求做出立即反应,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据了解,该组织每年通过水路、公路、航空向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配送300多万公斤的供给品,并利用计算机捐赠管理系统,保持产品的高效率移动。一旦需求被确定。供给品通常在30~60天内就会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避免了医药物品的库存。同时,一旦有灾难通知,德国健康促进会就会立即启用网络通信资源,收集灾难的性质、范围等信息,并迅速组织救灾物品配送到指定救助地点。

国外应急物流发展的特点

尽管各国应急物流模式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1、建立协调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各国都依据法律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物流理体系,从上到下的常设专职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严格而高效的政府信息系统及明确的政府职能和部门合作,超前的灾害研究和事故预防机制,普遍的灾害意识培养和全社会的应急培训,充足的应急准备和可靠的信息网络保障。

2、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案

由政府统一负责指挥自然灾害预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灾计划、定期开展防灾救灾演习、开展应急物流演练等,预案还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事先规划陆、海、空运输替代路线,如在地震灾害中,会伴随发生道路阻断、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常规道路交通将难以发挥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优势,这时需要选择空运或海运等适宜的替代运输方案,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此外,还将民间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部门纳入到防灾救灾体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应急物流的全过程。

3、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

各国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灾情,对各类救灾物资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依此建立规模适中、布局合理的应急救援物资库,这些应急救援物资库平时储放应急物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则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迅速从应急救援物资库提取救灾物资,送往灾区;灾害发生后,社会采购或捐赠的救灾物资需要汇集至应急救援物资库,在应急救援物资库分类拣选后统一配送至灾区。

应急物流特点篇2

【关键词】应急保障物流运作

一、应急物流的特点及要求

应急物流与一般物流相比有其显著特点,根据其特点相应的对应急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急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应急物流的突发性。顾名思义,有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应急物流,其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也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应急物流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进行应急物流保障。

(2)应急物流内容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顾及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

(3)应急物流活动带有很强的弱经济性。应急物流的最大特点即是一个“急”字,如果运用许多平时的物流理念,按部就班的进行就无法满足应对应急物流的需求,在一些重大的险情或事故中,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因此应急物流目标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性的行为。

(4)应急物流运作环节的非常规性。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

2、基于以上特点,对应急物流保障提出相应的要求

(1)指挥有力。这是做好应急物流保障的首要要求。应急物流保障机构的必须从应急物流保障的特殊地位作用上来提高自身的认识,加强对应急物流保障工作的领导,尽职尽责做好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检查工作,不能有一时一事的掉以轻心。

(2)快速反应,运作有序。这是应急物流保障的主要特点所决定的。从接受任务、汇报请示、商务运作,都要强调“立即”行动。在接到上级部门下达的应急保障任务后,各级应急保障部门应迅速成立应急保障小组,合理编成人员按照应急保障程序和平时制定的应急保障预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3)按时到位。即严格在规定时限内使应急物流保障的物资到达指定的地点。这是应急物流的一项根本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保障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意义。

(4)健全法规,加强监督。应急物流保障是一项政策性、权威性很强的工作,要尽快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应急物流保障法规制度,使应急保障有法可依。各级纪检、财务、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应急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严肃处理应急保障活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二、应急物流保障的运作

1、应急物资的筹措

应急物资的筹措是应急保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筹措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物资保障水平和应急物流目标的实现。及时快速,质优价廉,品目齐全,足量适用是对应急资筹措的基本要求。

(1)应急物资的筹措方式。要确保紧急状态下筹措到所需的物资,必须建立高效规范安全的应急物资筹措渠道。一般来说,应急物资筹措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动用储备。动用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是应急物资筹措的首选方式,为了应急需要,快速及时完成应急保障任务的最佳途径是使用储备物资。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保障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二是直接征用。在应急物资筹措过程中,对一些物资生产流通企业,根据动员法规,可以在事先不履行物资筹措程序的情况下,对所生产和经销的物资进行征用,以满足应急需要。事后根据所征用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和市场平价对供应商进行补偿。三是市场采购。市场采购是应急物资筹措的一个重要方式。应急物资筹措部门根据筹措计划,对应急物资实行集中采购。要坚持质优价廉的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降低采购流通成本,提高筹措速度。四是组织突击研制生产。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在这些情况下对一些急需物资有必要进行突击研制和生产。当然平时宜建立一些应急科研与生产对相关机制,以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能够尽快转化为实际保障与支援能力。五是组织接受捐赠。在突况下,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赠,是挖掘社会潜在资源的一种手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赠和支援物资也是应急物资重要来源之一。

(2)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益应做好的工作。首先,抓好应急物资筹措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益的前提。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尽快完善应急物资动员法规建设,规范应急物资动员行为和筹措程序;建立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储备;对应急物资实施标准化管理和事先应急物资的统一编码和分类,实现计算机管理;构建多种可选择的应急物资筹措预案,平实针对应急物资保障的预案进行演练。其次,建立高效能的应急物资筹措指挥体系。建立高效能的物资应急筹措指挥体系,是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率的关键环节。建立优势互补的应急物资保障筹措网络。只有依靠高效能的一体化应急物资调控手段,统一指挥、整体协调,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减少指挥环节,才能确保物资筹措保障任务的完成。再次,加强应急物资筹措信息化建设。构建应急物资筹措信息系统,是有效快速筹措应急物资的保障和依托。综合利用可视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技术等最新信息化技术研究成果,对于实现物资筹措目标至关重要。不及时掌握信息,就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导致物资保障数量的不准确。因此,实施准确获取和处理物资筹措信息,构建应急物资筹措的信息化系统是必然的选择。

2、应急运输保障

(1)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急物流交通运输指挥体系不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往往同时涉及多方,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造成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特别是公路应急输送和空运应急输送的组织指挥,极易造成政令不通,严重制约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网络欠发达、不均衡。近年来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规模扩大,质量有所提高,突出表现在场站建设成绩显著,实现了所有省会城市和大中经济城市的高速公路联系,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交通运输网络也存在调运不合理、能源相对集中的地区运输网络却不健全等问题。由此可见,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化,对于地方的发展建设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再次,交通运输工具不先进。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多以铁路和公路作为物资输送的主要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物流运载的区域差别非常明显。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保障效率。

(2)提高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对策。第一,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使全社会的物流交通保障力量有法可依。完善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是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力量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和保证。构建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眼于经济建设和应急的双重需要,优先抓好敏感地区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要对平时和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落实应急要求、预案的制定、应急征用的实施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等,做出明确规范。使广大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第二,抓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全程通畅。一要建好路网。要以改造纵横干线、提高通过能力,新建迂回、倒运道路为重点,辅以加强配套工程建设。二要建好衔接工程。所谓衔接工程,主要是连接铁、公、水、空、管道各个运输渠道,与运输密切相关而又不纯属运输线路的工程设施。为提高应急能力,衔接工程的建设标准一定要高。第三,提高应急物流运输保障能力,发展先进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装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水平是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物流运输装备的优劣。因此,必须着力发展先进的应急物流运输保障装备。

三、应急物流配送的对策

处理好整个供应链“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应急物流配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为此应急物流配送活动要突出以下几项工作。

1、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确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

在应急物流配送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研究用户需求特点,选出对配送影响较大的需求指标,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的侧重点,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科学确定权数,构建完善的需求指标体系。如:物资的合理调运问题。物资的合理调运问题,研究的是在从m个物资资源点向n个物资需求点运送物资的活动中,如何根据各点的物资量和需求量,以及运输网络的条件,确定一个使运输总费用最低的运输方案。要运用数学模型求解①确定初始问题调运方案②解的最优性判断③解的改进。改进后的解就是合理的调运量。尔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指标确定三级预警体系。分为一般级、严重级、紧急级,如常规企业的应急需求可定为一般级。2008年5.12大地震时,确定为紧急级。具体实施应急物流配送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种灵活的配送方式。应加强协同式配送,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社会资源,变单个企业孤军奋战为全行业联合配送。

2、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与之配套的应急物流配送服务

应急物流配送条件下电子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更应突出其配送的反应速度,应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重新设计适合应急物流配送的流通渠道,从而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可考虑构建最容易和配送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类型,即第三方电子商务。由于第三方地子商务可以统筹多个用户和多个供应商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流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为应急物流采用多样化的配送方式创造了条件。

3、做好应急物流配送的法制法规建设,加强配送体系监管力度

一是抓好与应急物流配送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当前,物流也已有几本完整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运作程序不断发生变化,应急物流配送由于其特殊性,更是迫切需要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例如,制定应急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应急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二是完善应急物流配送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证,电子商务在应急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急物流配送无小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把问题留到配送时再处理,那将在危机时刻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而在战时甚至影响到整个作战行动。所以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实施规章,使应急物流配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应急物流配送高效有序的进行。三是加强对应急物流配送监管力度。对那些利用国家困难,大发国难财的不法商人要依法处置。平时利用我国的企业及个人信用查询网络,将有不良记录的商家列入黑名单,定期更新数据库,保持与国家数据库的动态更新。

【参考文献】

[1]龚卫锋、孙敏:应急物流保障对策研究[J].军队采购与物流,2004(5).

[2]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3]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2).

[4]向海峡、刘振华:应急物资的筹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应急物流特点篇3

一、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对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应急物流面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使得应急物流不同于一般营利性组织物流。应急物流的作用主要是为应急管理过程提供支撑和物资保障,减轻、减少各种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民的生命,其本质是一种现代物流活动,是一般物流活动的特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1)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持续长短、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确定,造成了应急物流需求也很难事先确定。(2)时间约束的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特殊要求,应急物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保障应急物流的科学、有效实施。(3)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随着突发事件的事态变化,应急物资的流量和流向也必须快速调整,以防止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供给断档或库存积压。(4)弱经济性。应急物流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通常由公共财政支撑。关注的是社会效益,强调的是全力以赴地快速动员、快速送达应急物资;而普通物流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不仅强调物流的时间效率,更追求物流的经济收益。

二、应急物流的发展综述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完善的军民一体化物流保障体系,为其应急物流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相应的,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对救灾物资也是实行分阶段管理。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另外,德国的社会救援力量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我国现代应急物流研究始于应急管理提出之后。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现代对应急物流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概念体系、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物资的调配模式的研究上,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和运行的研究上,很多学者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不同的应急物流体系。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4个层次[3]。余朵苟等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指挥决策、运作框架、保障机制等3个层面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4]。孟参等对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的研究[5];李睿等人研究了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的物流需求特征,设计了由组织指挥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交通保障系统、信息共享系统构成的枢纽城市应急物流系统实验方案图[6]。对我国应急物流上存在的问题,程琦等对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亟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7]的探讨。王文亮认为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偏低,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因此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8]。邓伟等认为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各项决策迅速传达到各个执行机构,使应急物流的时效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9]。在应急物流业具体的建设上,随着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应急物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年底,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立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由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为全面发展应急物流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从以上分析看出,总体来说我过应急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应急物流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已经确定,但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明确应急物流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模式和支撑系统深入研究是我国应急物流发展下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概念视图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的一部分,是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健全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应急系统的全面建设和国家安全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要求应急物流管理必须强调时间要素、必须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实际相结合。应急物资的及时有效提供,要求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有机协调,应急物资动员必须和应急体制一致,应急物流过程必须科学合理组织,应急物流管理系统运作必须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明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应急物流管理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整合采购或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活动,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及其物流过程实施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应急物流管理既包括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支撑整个应急物流运作的人与组织、应急物资又包括了反映各元素在各物流环节状态和关系的应急信息及应急信息系统等和与应急物流机制、应急物流法律保障机制、应急预案、相关行业提供的应急物流支撑平台[10]。应急物流需要将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适当的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刻运到适当的地点,需要应急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密切结合、有机统一。因此,本文将针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救灾特点,结合应急物流管理的内容和运作要求来构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总体概念视图。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概念模型具体从应急物流的人员与组织、应急物流物资、应急物流信息、应急物流环节四个维度来进行,考虑到我国分级救灾的应急模式,本文还将分析应急物资资源动员体系。

1.应急物资视图。应急物流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围绕应急物资的运转进行的,应急物资的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客体承载。应急物资对于应急响应有效的特殊地位要求应急物资的管理要科学合理。当前,我国关于应急物资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分类,应急物资的储存数量、规模等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则按照应急物资的静态属性将应急物资分为应急物流场地与设施,应急设备、工具和应急物资两大类,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应急物资的分类,应急物资的动态运作将围绕物资的生产、存储、调用活动在需求者、中转站、供应者之间进行需求、调配、提供、回收等。鉴于政府出资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经济性,应急物资具体的储备方式可以采用实物储备和企业生产能力储备方式结合,需要企业储备的,政府给予参与企业和组织一定的补贴或优惠,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达到应急物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于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物资的发展可以采用“平战结合”方式,达到物资战时应急,平时用于生产生活的目的。具体到我国应急物资体系的建设,可以按照应急物资特性(如,食品类的储存周期问题)和所需时间、数量,由政府分优先级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组织优势,整合行业和社会的应急资源。对于应急专用的物流设施,由于其特殊重要性,政府要重点建造、由专门的政府应急机构进行管理维护,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使用,同时,在专用应急物流设施能力不够时,政府可也以按照应急需要临时征用物流设施来满足应急物流所需。对于应急设备、工具与应急物资类,可以根据专用性强弱、使用频率和生产周期长短,选择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许多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卫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适宜进行大规模储备,而一些专用物资则需求相对较少。

2.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视图。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执行者,是整个应急物流活动的管理者,关乎整个应急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应急物流活动涉及各级政府(民政、卫生、公安(消防)、交通管理),军队、武警和专业救援队伍,各类应急物流企业、加盟物流中心等。应急物流组织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决定应急物流组织体系的构成,实现应急物流系统实体要素与功能要素的调整。针对我国目前应急救援中物流参加主体众多,管理困难等问题,我国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责权结构,规范参加者的行为。具体设定要本着职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按照突发事件级别和规模分层级划分责任系统。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应急物流活动中的权责问题,注重物流参与人员素质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建设提高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的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的权责属性主要可分为行政责任组织和社会责任组织两部分。行政责任组织部分是应急物流管理的强相关主体,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物流活动负有主要的责任与义务。各级政府应急办一般都设有专管应急物流的组织行政责任机构,来直接领导应急活动过程中物流的及时供应。社会责任组织部分则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参与者,受行政组织责任系统领导,主要包括社会团体、物流参与企业等,在应急物流活动中主要辅助直接领导单位完成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活动过程中,各种类型组织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行政责任组织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3.应急物流信息视图。信息是应急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信息活动贯穿应急物流活动的始终。应急物流信息的管理,涉及到物流活动从资金筹集采购、征用、仓储、加工、包装、装卸、集结、运输、分拨、配送、回收、结算、补偿等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传输及回馈。应急物流信息建设是物流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畅通的信息视图,将可以为应急物流的实时流转提供应急资源的数量、属性、位置信息,并能够根据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变化提供随时间发生的应急资源与应急能力的实时信息,以供应急物流的调度指挥使用。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我国应大力推进先进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发展,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等技术,建立集合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响应指挥、信息、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为应急救援的成功、高效实施服务。

4.应急物流各环节。应急物流环节是从具体的应急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回收等应急物流活动环节来分析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人员与组织、物资、信息的协调运作方式,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具体体现。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最终都将落在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上,都是围绕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合理有效组织进行的。关于我国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建设,一定要立足我国应急物流的实际。在应急物流采购仓储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将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行政机制有机融合,国家建立应急物资采购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征用、购买物资来保障突发事件有效应对。同时,要建设一流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采用科学的储备策略,提高仓库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在应急物流运输环节,要采用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应组织建立立体化的陆、海、空应急物流运输体系,充分考虑利用GiS技术、GpS技术等先进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应急物流配送和发放、回收,要充分考虑应急配送中心的建设,要在灾区周边交通运输便利的地点建设应急配送中心,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分发没有充分考虑物资的回收和重复利用问题,配送中心的建设要负责可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的回收及清理工作,将帐篷等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5.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是指按照应急物资动员规模动员适当的组织人员、物资来参与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是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紧密衔接的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实践中政府物资储备不足,且应急物流的动员缺乏合理规划,应急预案与应急物流系统缺少配称问题。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体系的完善需要按照分级原则、分类原则、周期原则,建立指挥协调、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动员体系,具体在动员活动中,根据应急预案的等级和突发事件的规模,合理组织物资、人员,做到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响应分级协调机制、有机配称,使得应急物资动员、应急物流运作都能和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建立结构合理、流转顺畅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既是一种物流配送过程也是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中,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就好像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一样支撑着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所以要实现应急物流的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的准确投递、不同物流主体间的完美配合,就必须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信息水平。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最终落脚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上。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应急物流救援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不够全面、完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单位、领域的信息零散、不统一,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在现阶段,针对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充分重视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分析问题,将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和应急活动功能有效集成,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具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中心、应急物流预案为辅线”:系统应实现完善的数字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提供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等基础信息和行动指南,利用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案例。(2)应急物流功能集成:将应急物资的采购及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的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指挥、信息、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3)应急物流信息资源集成:集成视频、指挥中心、呼叫中心、各种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等接口,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配。保障原有信息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进入应急系统,统一信息交换平台,使不同部门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互联与共享。(4)应急物流信息技术集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应急物流“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实现对应急物资资源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采购或征用、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应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备、运输、装配等各活动环节,同时还要能为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服务。

应急物流特点篇4

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殊物流活动。其中,应急物资大致可分为满足灾民生活需求、满足抢救需求、满足灾后初期重建需求等三类物资。我国应急物流建设包括应急物流的预警预报、应急物流的组织与实施、应急物流专业设施设备建设、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应急物流法规制度建设等。倡导军民结合、一体联动,预警预报、快速反应,信息畅通、全程监控等是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三大理念。

应急物流的特性

应急物流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在危机发生时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与一般性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更凸显了如下主要特征:

1、时效性

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物流,最突出特征就是物流活动的时效性。由于应急物流要求的高时效性,所以一般物流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物流需要。时间就是安全,时间就是生命。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尽量压缩一般物流的中间环节,使整个流程更为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也将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2、非预见性

由于突发事件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导致事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因素变得宛如一团迷雾难以预见,也使应急物流内容随之变得事先难以确定。当然这种非预见性也是相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先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的东西,如自然灾害等,逐渐变得可以预测。

3、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突发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等几乎无所不包;同时,往往伴随着物流环境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通信线路中断等,除了需要及时配齐所需物品,还要求将物品及时送达,这对应急物流系统将是严峻考验。

4、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在应急作战状态下,军队物流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应急物流。军队物流历来是国家应急物流体系的主导力量,应急物流与军队物流在本质特性和物流要求方面具有相通性,在建设与发展模式上,二者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尤其是在运作应急物流时,应积极把握军队与地方相结合的特点,军民团结,并肩战斗。

5、应急物流供应的弱经济性

应急物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这也使得物流成本急剧增加,如果依然运用常态物流理念,按部就班地进行,必将难以满足紧急的物流需求。在重大险情或事故处理过程中,经济效益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中心目标考虑,应急物流将呈现明显弱经济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

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

应急物流也包括采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相比之下,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新兴的分支领域,属于特种物流,为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支援的应急物流,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物流的建设发展。

1、应急物流是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力量。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难免发生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物资,因此,救灾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现场救援力量,也依赖于应急物流能力。从社会作用层面上讲,应急物流主体功能包括:快速抢救受灾物资和各类设施、设备,减弱损失;及时补充物资,维系抢险救灾活动顺利进行;快速供应物资,帮助灾区重建;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安定等四个方面。良好的应急物流体系,能够源源不断地将国民经济力量增值、输送到灾区,补充救灾物资消耗,恢复救灾力量,成为救灾能力的倍增器。可见,良好的应急物流系统,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综合国力转化为救灾实力的物质桥梁,与现场救援实力一样,应急物流是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力量。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2、应急物流为应急管理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撑。

应急管理理论认为,突发事件可分为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和痊愈期四个阶段。应急物流在突发事件潜伏期做好各种准备,发展期启动,在爆发期和痊愈期真正运作,体现价值。在应急行动中,大致可分为实施抢救的现场救援活动和实施物资保障的物流活动,国家实力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抗灾救灾实力,应急物资必须经过包装加工:组配、储存、前送、分发等多个环节,通过物流这种桥梁作用,才能为现场救援提供不间断的物资供应。今年1月,在应对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行动中,无论是煤电的供应、道路的抢修,还是救灾物资的调拨和配送,都充分说明离开了物流的支撑就难以保证抗灾的胜利,抢险救灾活动就寸步难行。应急物流的确发挥了巨大威力,在整个抗灾活动的始终,应急物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因此,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是人流、物流、信息流针对事件的性质与特点,在事发地点有效匹配而形成抗灾减灾能力,这种能力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结合的外在表现。物流同人流、信息流处于一个层面,是保障现场救援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尽管应急物流是因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现场救援而存在,但并不说明它是现场救援的附属,相反,它同现场救援是应急处置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贯穿应急处置的全过程。

3、应急物流是做好应对准备的重点建设工程。

历次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表明,人们应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在顺境中思考逆境,炎热时思考寒冷,和平时思考战争。只有这样,当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争取主动。

我国现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各个种类突发公共事件所需应急物资,均以本主管部门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自上而下、垂直式的补给通道,各个部门之间平行作业,整个物流呈分离式平行线性运作。这一模式导致了补给线路细长零乱、保障对象补给分离、保障能力分散、建设效率比较低。这种状况,无疑给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带来巨大困难。

应急物流系统集成、整体优化理念,将有力促进现场救援的物资保障要素高度集成、环节衔接流畅、集约性能显著。在应急处置中,物流为有效应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基础和现实条件。

应对事件的任何行动都离不开物流的保障和支援,信息流的畅通离不开物流系统将应急通信设备准确、及时保障到位;救灾人员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救灾物资的伴随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存、生活更需要物流的顺畅。因此,应急物流是做好应对准备的重点建设工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应急物流特点篇5

[关键词]物流应急物流系统信息平台

汶川大地震考验着我国应对特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开展紧急救灾,而且整个的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样的应急机制,反应速度之快,赢得了世界赞誉。

应急体系的核心便是应急物流问题。应急物流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突发疫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和袭击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发生后,社会启动应急措施,对灾区进行紧急救援而实施的物资的紧急调拨、运送、分发处理,以及对人员的运送。

一、应急物流系统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

1.应急物流系统的“时间”要素特点。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即应急物流需求发生的时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流需求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因素,时间的重要性要强于成本。

2.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具有一次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3.应急物流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上,应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分析

应急物流需求不仅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主要原因有下几类: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

2.决策失误。由于决策所需的信息不完备以及决策者的素质限制等原因,决策者一旦决策错误,就会造成物资上的损失,这些损失往往在物流系统中体现出来。

3.国际政治。现今国际环境变得越加复杂,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纵观各种运输方式包括海上、陆上和航空物流通道常常受到战争的威胁和干扰,这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国际政治因素诱发的应急物流体系如国防和能源应急物流体系。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

1.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1)决策主体――政府部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政府要快速有效的。

(2)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有效,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的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应该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

(4)指挥中心――管理指导中心。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

2.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心本部,包括信息网络中心、专项物资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二是各加盟的应急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具体如图1。中心本部是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核心,是灾害发生时组织各加盟物流中心进行生产运作的指挥机构。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工作,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的正常运作。信息网络中心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3.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1)应急物资的采购。应急物资采购包括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灾后重建物资的采购。救灾物资的采购应该事先在应急物流方案中明确各种救灾物资的供应商,一旦需要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直接下达采购指令火速采购,采购环节精简。这样把选择供应商的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以前,既可以保证采购速度,也可以保证采购质量。

(2)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交通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比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内河运输、海洋运输、管道运输等。应急物资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3)应急物资的储存。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

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其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例如,可以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物资分类排队,抓住主要的矛盾,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区分为a、B、C三部分,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常用的可以按照物资占金额、品种百分比分类。见图2。

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4)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中心等部门(见图3),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心的分拣、加工和包装有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

四、结论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对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则靠健全、严格的保障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充足、快捷的资金流则需严格的救灾专项基金等救灾款项的筹集与管理办法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来保证;快速、及时的物流则要依赖于物资的采购、储备、运输以及物流中心等环节的协调运作来保证。

2.作为一种特殊物流,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急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学科,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其发展规律、特性和运作模式,使其日趋完善。同时,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和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0~21

[2]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05(9):93~95

[3]邓伟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27

[4]张志勇匡兴华等:美军物流系统优化战略研究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4,(6):1~4

应急物流特点篇6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快速反应机制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突发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济损失更不可估量。2008年初南方地区雪灾、5月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设施破坏都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来处理伤员救助、灾后重建等工作,为使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小化,要求在极短时间内调配大量的物资,客观上要求构建快速、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

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为应对自然灾害以追求时间最短和损失最小化的物流需求,它是从物资的供应地运到需求地的一个实体流动过程,包括:获取、加工、储存、配送、运输、装卸以及信息处理能力[1]。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突发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飓风、泥石流等。与一般物流相比,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急迫性、非常规性[2]。

(1)突发性。现代技术还远不能准确监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这是区别于普通物流的最主要特征。

(2)不确定性。人们无法确定自然灾害持续时间,以及影响的范围和强度。因此,应急物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3)急迫性。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应急物流速度的快慢,决定了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

(4)非常规性。普通的物流运行机制将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2.我国应急物流存在问题方面

2.1高物流运作成本

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是一把“双刃剑”[3]。一方面,国家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统一组织指挥物流保障机制的运行,调动全国人民的力量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它从时效性上解决了对物资的需求。另一方面,运用行政手段必然会产生高昂的成本。由于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法律保障机制,全国各地都会紧急供应应急物资,会造成应急物流的体系紊乱。

2.2基础保障设施落后

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08年南方雪灾造成的电力系统瘫痪,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保障设施,以至于居民区大面积停电,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山区。雪灾影响了南方大部分地区,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2.3组织协调不够完善

自然灾害发生后,要在最有效的时间内把所需救灾物品送到灾区,这是应急物流的关键所在。当通讯网路中断后,组织协调短板尤为明显。急需救灾的地点不能够及时得到所需的物资,而相对不严重的地区却涌现大量的物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救灾物品来源广泛,有个人的捐赠、地方的捐助、国家的调配、国际人道主义的援助等,而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跟不上灾情的变化。

2.4信息的有限性

由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信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变化,在有效的时间内,决策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在信息的反馈和处理中,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决策的效果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这是对决策者的严格考验。

2.5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与装备匮乏

应急物流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工程,其特点是受难灾区范围广、密集度大,对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的时间短,而且这些物资来源广泛。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调配运送方式,我国还没有专业化的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甚至一些救灾的装备还需要国际人道主义的援助。如:一些大型的物资运输机和专业性的救援装备。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艰巨,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相应的救援设备,而相应的救助体系还没有成熟,没有相应的救助队伍,灾害一旦发生,就会难以自救,大部分地区以铁路和公路作为物资的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3.应急物流问题的对策研究方面

3.1应急物流的公共应急机制方面

为了使应急物流系统高效运转,应该建立和完善国家的行政制度和公共政策。包括要建立国家预控中心,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以及物资的发放机制,资金的筹集、发放和监管。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形成以一种有效的制度。建立应急物流公共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要使整个应急物流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的大系统,应从全局出发统筹应急物流的建设与发展。

3.2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

建立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应急物流预案数据库,构筑应急运输方案自动生成的应急物资运输调度平台,以及基于GpS、GiS的应急物资运输监控平台。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灾区反馈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从应急物流的目标出发,制定合理的物流配送、运输方案,在物资的运送过程中,可以借助于GpS、GiS等先进的手段进行全程监控。

3.3应急物资储备战略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影响着应急物流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4]。国家应该储备大量的应急物资以备不时只需,拥有了战略物资储备,就可以在灾害发生短时间内,达到应急物流的系统目标,尽可能降低灾区的损失。国家与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签订战略物资保障协议,同时给企业一些优惠措施,保障战略物资的供给。同时,国家可以建立一些战略性的物资储备仓库,各省市相应制定物资储备战略,建立健全的物资储备制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制定出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应急物流体系。

4.结语

总体来说我过应急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本文根据对应急物流的特点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随着人类防范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意识的增强,应急物流理论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钟利军.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

[2]郑露,李晨晨,王钰.浅析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2009,3.

应急物流特点篇7

套高效科学的应急物流配送和可执行机制。

关键字: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我国应急物流系统还很不完善,为确保社会安全和公众生活稳定,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设刻不容缓。应急物流体系与普通物流体系就总体结构和规划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和区别。但相较于普通物流和配送体系,应急物流和配送更关注对于突发物流和配送货物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和预案制度。如何建立基于“应急”状态下的资源调度和物流配送机制是“物流应急配送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所谓“应急物流配送”的真正本质。

电力行业物流配送应急配送体系的预案机制与保障机制

1、应急物流配送系统预案机制的设计原则

首先要围绕电力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电力物资的运输特点,按照科学的原则,建立起点、线、面全方位的控制体系,应急实战中即要有标准化的执行策略,又要依据的不同实况变化,实施特殊策略,发挥灵活多变的重要作用。电力行业因关乎国计民生和公共安全等重大利益,其应对突出事件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所以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机制的建立一定要非常慎重并把它提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和更强的执行力层面。所以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可执行力就成为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机制要考虑的关键和重点。

2、应急物流配送应急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

从整个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机制的建立结构而言,电力行业应急响应指挥中心或部门,物流配送中心,应急协调的常备通道,应急响应的启动机制,整个应急机制中人,物,流,信息等节点或环节成为整个应急机制的重要因素。

3、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机制构建

应急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在于加强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应急物流配送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应急物流配送体制的效能,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必须发挥好政府职能的力量。

①构建应急协调的常备通道

应急协调的常备通道是指在非应急状态下,储备和筹划好应急状态下的预案联络通道,这个通道是常备的,一旦出现应急物流配送事件,该通道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启动,并很快进入高效运行之中。电力企业与交通管理部门,政府指挥部门,物质供应部门等等日常的协调机制和通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到了应急状态下,才开始考虑通道的建立。所以应急物流配送机制中要特别注意非应急状态下的资源储备,除应急协调的常备通道外,物流网络的信息沟通、联络和保障通道,与运输通道管理方的联络通道,指挥人员的储备和任命通道等等,只有在非应急状态下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才能在应急状态下做好保障工作。

②应急物流配送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

信息的实时化流动,是保障应急工作灵活调整和响应的必要条件,应急物流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流,物,信息等等资源的最佳融合,作为一类特种物流,要将信息系统建设与指挥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来全面考虑,将决策,信息,资源,人力,执行,运输放到一个大盘中综合考量。建设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将运输工具、运输线路的选择,物资储备的规划和决策,情况收集分析,物流计划拟制,物流供应链关系划分,物流业务组织与协调应急救灾工作等全部纳入信息化系统。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手段。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它同样是一个数据仓库,可以将各类应急物资、装备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运力、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存储收发能力、适时更新,随时获取与处理。

③应急物流配送联动机制与危机处理

完善的应急物流联动机制:多部门快速响应、适时沟通、执行迅速、处理及时;适合实战的应急物流预案。应急物流配送指挥中心以及参与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指挥人员的快速到岗,应急执行人员的迅速到位,基础保障工作的迅速启动,这一切都不是一己之力,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只有建立起高效的应急物流联动机制,才能最快,最全面,最有效的组织起应急物流的配送工作。

详细的危机处理办法和细则。要在平时做好应急培训工作,人员保障工作,方案筹划工作,网络建设工作,物资储备工作,实战演练工作,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处理应急事物,储备应急物品,如:防滑链、应急照明、车载手机充电器,GpS卫星导航系统、Voip网络电话,要加强物流企业对车辆的调度控制,物流企业与司机、与货主之间的互动和联动,以便在最早的时间内作出最快地响应。

二、电力行业应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急配送系统

针对应急状态下的电力行业应急物流配送响应,通常会有一个应急指挥中心全方位协调和指挥各方面的工作,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是与应急指挥中心全面配合协调的针对应急物流配送的专业指挥中心,其权责应该极度明确,运作高效敏捷、响应迅速、专业性强、保障能力强;拥有多方力量联合作战,密切配合、同心协力的工作理念。

1、建立电力企业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及监管跟踪体系

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进一步说,组织各级物流中心、电力供应商并通过一张覆盖于三级配送体系中任意一级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统一协调的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灾害发生时,通过网络连接,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因此,应急物流首要的、也是紧要的任务是先把应急物流的信息平台建立起来。这个信息平台既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平台,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各处资源调动起来。在这个信息平台里,本身可以反映出有哪些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商企业在应急系统里,它们有哪些资源,灾区有哪些需求,同时政府的应急指挥系统的建立也可借助这个平台的信息和进行基础建设。另外,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的功能,加强GpS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从而真正将这个网络平台与应急物流指挥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效的保障体系。

2、建立电力企业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及监管跟踪体系

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进一步说,组织各级物流中心、电力供应商并通过一张覆盖于三级配送体系中任意一级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统一协调的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灾害发生时,通过网络连接,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因此,应急物流首要的、也是紧要的任务是先把应急物流的信息平台建立起来。这个信息平台既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平台,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各处资源调动起来。在这个信息平台里,本身可以反映出有哪些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商企业在应急系统里,它们有哪些资源,灾区有哪些需求,同时政府的应急指挥系统的建立也可借助这个平台的信息和进行基础建设。另外,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的功能,加强GpS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从而真正将这个网络平台与应急物流指挥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效的保障体系。

三、总结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任何应急行动中都起着核心作用和扮演关键角色,是任何应急行动的根本因素;影响应急行动的关键;实现应急行动高效运作的核心;是成功应对任何应急行动的基础。此外,确保快速响应、行动敏捷;加强统一指挥、协调一致;动态监控的原则也是我们必须重点考虑和研究的重要因素。没有快速,敏捷的响应机制,一切应急都变成了应缓;没有统一的指挥协调的工作,应急工作就变成了着急添乱工作;没有动态监控的反馈体制,一切执行就变成了不考虑效果的盲目应付;电力行业一定要紧紧围绕自身行业特点和物资运输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最高为原则,关注和研究应急物流配送的细节因素,做到全面细致的规划,快速的响应,高效的运作。

参考文献

[1]帅国让.应急物流研究综述.《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8期

[2]楼言昌.尽快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决策咨询通讯》2010年第05期

应急物流特点篇8

关键词应急物资采购策略

一、应急物资概述

应急物流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战争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在应急物流的实现中,应急物资的管理是核心环节。研究和探讨应急物资采购的有效对策,提高物流系统应急能力,提高应急物流水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实用价值。

应急物资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不可预测性。由于应急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产生原因和影响范围通常难以预测,这就决定了事件中应急物资的数量、发放范围、运输方式等不能确定。

2.不可替代性。许多应急物资的用途非常特殊,是在特定环境下启用的特殊物资。如疫情发生后使用的疫苗,战场救护用的血液等都不能用其他物资代替。

3.时效性。应急物资要发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就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送达需求者手中,才能发挥其效用和价值。超过时限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

4.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是在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产生的原因、强度、波及范围而使用,时间上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二、应急物资采购特点

应急物资一般用于防止突发事件的蔓延和后期的重建工作,也包括民众基本生活物资的及时补充。采购量一般相当大,对时间要求比较高。应急物资的采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时间短,采购质量高。应急物资采购活动往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时间要求有着强烈的时效性,要求采购时间越短越好,采购程序也要紧凑且简单。但采购时间短和采购程序精简并不代表着对采购对象要求降低,恰恰相反,由于应急采购自身目的的重要性,它对采购物资的质量、时间等指标要求并不会低于常规采购活动的要求,在某些特殊物资方面(如救伤用的药品、血液制品等)甚至可能要求更高。

2.物资供应商数量多。应急物资的采购由于其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且短期内造成的需求极大,单一的生产或销售企业往往无法完全供应,通常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这样又为应急物资采购的最后选择和质量控制造成了困难。

3.采购方法与采购行为规范的矛盾。应急采购活动由于其时间的紧迫性,采购部门应当根据采购时限的要求有选择地利用相应的采购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采购法规建设的加强,一方面加强了采购活动的规范性,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可能僵化采购模式,迟滞采购活动的开展,如在应急物资的采购中明显不适用招标采购法。

三、应急物资采购策略

1.应急物资采购必须立足于战略高度。应急物资采购关系到抗灾救灾的实际效果,因此采购工作应立足于战略高度,跳出企业采购中的采购职能角度的思维局限,从全局目标出发,综合考虑受灾区域及相邻区域内受应急事件影响的群众、参与救灾的应急保障力量及支援保障力量,以及发生应急事件的区域环境特点等各种影响因素,真正做到“着眼远、着手实”,统筹应急保障全局,从而有力协调各应急保障环节。

2.针对不同的应急物资分类,采用不同采购策略。应急物资的采购与生产企业采购物资存在明显的不同。生产企业采购主要是补充生产销售的需要,主要以生产资料为主;应急物资更多以生活资料为主,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工程机械、医疗卫生用品等特殊性需求,因此无法和生产企业采购一样采用单一的采购策略。

(1)对于保存期较长、救灾必需、可重复使用的应急物资,如帐篷、照明设备等,可以在正常时期组织集中采购并进行合理储存,以减轻应急采购时的资金和时间压力,同时根据物品保存期限进行适当补充。

(2)对于保存期较短、需求无法进行准确预测的物品,如食品、饮用水、药品等,平时无法进行集中采购,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合理储存,临时性的大量紧急采购对生产企业带来的生产压力是非常大的,但对于救灾又是非常急需的,可以与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生产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将企业纳入应急物资供应体系中,一旦应急事件发生,企业即开足马力生产,满足应急需求。

(3)对于工程机械类物品,如挖掘机、运输工具等,则不能采取和其他物资一样进行的采购和储备方式,这类物资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生产周期较长,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因此既无法象帐篷之类进行常规采购并储备,也无法和食品一样临时采购,因而可以采用租赁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内拥有该类型设备的企业租借,或者动员企业提供支援。

(4)可以将行政区域内较大规模的流通企业如大型超市、商场等纳入应急物资供应体系中,在紧急情况下,一旦生产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可以依靠大型连锁流通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进行短期采购,如通过沃尔玛的供应链进行紧急采购,甚至可以直接采购流通企业中的物资。但此方法一般仅用于食品医药类等需求量大的常见物品的采购。

3.强化应急信息系统,保持供应商信息的畅通。应急条件下市场物资的资源稀缺性要求物资采购必须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化对物资市场资源的全面掌控能力。应急物资采购的特点决定了一些常规的采购方法无法适应应急事件处理的快速要求,我们无法象常规采购一样在供应商选择阶段进行大量的调查询问,只能利用正常时期收集掌握供应商的有关信息,并与供应商保持足够的联系。

应急物流特点篇9

关键词:应急物流;策略;供应链

2008年1月我国发生雪灾,暴风雪造成多处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此外,电力受损、煤炭运输受阻,不少地区用电中断,电信、通讯、供水也受到影响。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这是我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遇难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恐怖袭击、自然灾害、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应急物资的补给,而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运送迫切需要应急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

1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1]。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种物流,除了具有普通物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是由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突发公共危机而引起的物流活动,故具有突发性与不确定性。

2)临时性与紧迫性。应急物流活动是由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引起的,应急物流机构往往都是根据需要临时建立的,各种应急物流设置也都是临时调配的,因此具有临时性。但应急物流的活动却具有紧迫性,之所以是应急物流,就在于其“急和快”。

3)弱经济性与公益性。在灾难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了第一位的选择,而常规物流中的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不再作为物流活动考虑的中心目标,因此应急物流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在应急物流中,更多的是社会公共事业物流而非商业物流,而公共利益相对于经济利益也必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故应急物流体现出了强烈的公益性特征。

2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2.1应急物流体系是提高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突发性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需要大量应急物资的供应。在救灾过程中,大量的医疗、食品等物资必须及时运达灾区,以保证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一些自然灾害更会直接破坏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使一些运输工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物流功能,使货物不能顺畅流通,不利于物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的正常发挥,妨碍了救援活动的正常运行。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直接对灾害事故处理、减少事故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能够为灾害地区提供有力保障,能够减少损失和危害,缩小影响范围,为进一步的采取救援措施和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提供契机。建立紧急物流体系是提高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2.2应急物流体系能减少供应链中断风险

突发性事件会造成交通运输不畅,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物流体系的流畅性。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必将造成物流服务的中断,导致企业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顾客,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造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这就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破坏了企业的商誉,而商誉恰是企业最重要的潜资源。

3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措施

3.1宏观层面

1)建立发达的预警系统。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气象、地震、天文、物理、数学、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等研究部门的投入。另外一些公共危机如公共卫生危机和各种人为灾害则可以通过加强预防和管理来消除潜在威胁,达到降低危机发生机率,甚至避免危机发生的目的。

2)构建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线,使灾害发生后的救援物资能迅速抵达灾区。建立公路、铁路、航班、水路多维立体的运输网络,确保一条线路中断,其他线路能及时补充。

3)建立应急储备系统[2]。在自然灾害多发地段建立应急储备仓库,这些仓库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大,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也能保存下来,自然灾害发生后,马上可以将里面的物资用于救灾,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4)建立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应急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减少损失。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

5)完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颁布有利于灾后经济体系恢复的法规,规范救灾行为。

3.2微观层面

1)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的管理。美国的著名物流学者martinChristopher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企业在突发性事件没发生时,就应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加强管理,需建立多层次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备用供应商是降低供应商供货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弹性供应链网络可以减少风险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输出的可靠性。

2)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马上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4结论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多发国家,我们要加强对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以成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应急物流特点篇10

【关键词】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逻辑模型建设

应急物流是指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要紧急保证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而供应链则是将物流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节省供应时间,可以说,供应链运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其建立逻辑模式十分也是保证应急物流正常供应的关键点。

一、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相关概述

应急物流指以提供突发性公共卫生时间或自然灾害所需物资为目的,最大化追求时间效益和最小化是缩小灾害损失的特种物流活动。而供应链应急物流指供应链成员企业在突发性扰动因素干扰下以尽快恢复常态供应链物流系统运行且降低供应链价值损失为目的而采取的补救性物流活动。

它的特征具有经济性、突发性和多样性、短暂性等。首先是经济性;它与一些非商业应急物流如军事应急物流、救灾应急物流等相比,经济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虽然供应链应急物流的目的是以尽快恢复常态系统运行,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弱化,但这种弱化不代表放弃对经济的追求,因为对于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来说,经济性是其重要特性。所以供应链应急物流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非常态下供应链的价值损失,如果恢复常态的成本高于现状成本,那么供应链的成员会选择等待时机,直到扰动因素消失前不会做任何措施。其次突发性和多样性;一般扰动因素出现在时间地点都不确定的情况下,之所以说它具有多样性,是因所存在的扰动因素中还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供应链应急物流活动的多样性与突发性受扰动因素影响,从而也要要求应急系统具有灵活性是,以此来应对不同因素的扰动,提供详细的应急措施。第三短暂性;扰动因素是一种暂时性的波动,其产生、发展、消亡所经历的时间过程都较为的短暂。供应链物流活动随着扰动因素的逐渐消退也会恢复至常态。所以,供应链应急物流只在非常态环境下发挥作用,如果扰动因素消失,应急物流也会停止工作。

二、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逻辑模型及相关建设要点分析

(一)基于经济因素的模型设计。

判断扰动因素是否因经济因素而引起,可将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分为基于经济因素系统模型和基于非经济因素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模型。供应链目前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其不确定性也在逐渐增大,风险也由之而来。供应链柔性是保障供应链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它的基本要求是降低供应链运行不确定性的能力,调整符合环境波动要求的供应链运作策略。具体体现在决策协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组织融合等方面。所以,基于经济因素等方面,系统逻辑模型建设应遵循间接性、动态性、开放性以及集成性等原则。基于经济因素的逻辑模型建设的要点在于三个层面的柔性机制,分别是战略层柔性、战术层柔性和执行层柔性。其中战略性柔性包括是战略柔性和资源柔性,战略柔性是为了给战术层柔性和执行层柔性做铺垫。而资源柔性则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战术层柔性包括计划柔性和协调柔性。实现战略柔性的计划功能保障要通过计划柔性,之后为执行层面的具体执行活动提供详细的柔性化资源。而协调柔性针对不同的矛盾冲突采取个性化的协调方案,降低冲突程度执行层柔性分为采购柔性和相应柔性;前者主要体现在采购品价格柔性、数量柔性等,实现与上游客户之间的快速协调,而后者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内部个流程之间快速响应下游客户。

(二)基于非经济因素的应急物流系统逻辑模型。

此类供应链应急物流面临的扰动因素具有太多的不可预见性和突发性,大部分原因是物流通道中断,短时间内通过常态供应链物流恢复其运输通道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修补中断的常态物流渠道要必须选择新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或网络节点。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所建设的应急物流系统有以下几个方法:1)满足运作采取“自给模式”形成离散节点;“自给模式”指满足封闭节点内物资所需需要调动应急库的临时供应源,然而物流渠道并不通常,物资无法顺利输入或输出,所以只有先通过预先储备的应急库存来保证封闭运行期间封闭节点的正常资源所需。2)采取“搭桥模式”避开常规渠道的中断点;本文所说的“搭桥模式”和临床医学上所说的心脏搭桥模式是同一概念。常态物流渠道中断和临床上的阻塞了的心血管,实现物资转移的新“回路”可采用搭桥模式,通过陆、水、空三维运输方式来满足多个或单个需求。此模式应用前提则是要求搭桥的成本小于搭桥所实现的总收益,尽量避开“多式联运”的方式,以此来节约周转时间,减少物流中转环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扰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建设供应链应急物流系统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供应链常态物流系统中所存在的扰动因素,而是在一定控制范围内降低扰动因素出现的频率,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以此来保证供应链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此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值得供应链是管理在今后工作中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刘胜春,李严锋.基于即有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应急合作分析[J].商业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