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34

国防教育设计篇1

关键词:高校;国防生;军事体育;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089-03

国家从2000年开始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制度[1]。高等学校受部队的委托,培养未来军队的科技人才,如何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大变革,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国防生在学校是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是一名军官。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接受体育教育,要达到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国防生在学校期间,还要接受军事体育教育,要达到部队军官军体训练标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据大学体育的特点和军事体育的要求,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培养适合国防建设的学生。

1部分军校、警校学生及国防生体育教学实践

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发现,有人把军事体育定义为:军队中以增强军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的身体练习手段和方法。分为军事训练、体育健身和竞技运动。军事体育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更新军事体育教学大纲,拟在新大纲中增加:军人体型标准、军人体质测试标准、军人体能训练标准和要求、渡海登陆400m障碍等。

空军雷达学院的军事体育教官们在实践与研究中发现,军校体育课程设置由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教育转向强身育人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向着“易学、易练、易用”、“少而精”的体育实践教材发展[2];

作者2005年1月走访了南昌陆军学院,与该学院的军事体育教官进行了座谈,了解到他们的教学内容有翻越障碍等,并参观了“400m障碍”区、“渡海登陆400m障碍”区等。2005年2月走访了国防科技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该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考试项目以及标准是,上学期安排了8周体育课,2学时/周,主要进行身体素质练习;考试项目有7项:100m跑(指挥类学生15s及格、技术类学生15.2s及格)、3000m跑(14min及格)、引体向上(指挥类学生10个及格、技术类学生6个及格)、仰卧起坐(技术类学生3min内45个及格)、俯卧撑(技术类学生3min内45个及格)、体前屈(两拳触地保持2s及格)、蹲起(技术类学生3min内85个及格),学生7选3进行考试。

公安院校警体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员的警体技能,达到保护自己、打击犯罪的目的。警体课程的内容也由原来的“擒拿格斗、射击、驾驶、游泳”新构建成“军训、身体素质训练、基本体育课、擒拿格斗、水中安全、驾驶技术、射击、武器使用、急救、押解与看守、特技训练、战术训练、实战训练等”。

美军军官主要来源于设在地方大学内的482个后备军官训练团分队和陆、海、空军3所军官学校以及3军候补军官学校[3]。各军种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周密的训练计划,进行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轻武器射击训练,战术行动,识图及按图行进,参加泅渡、登山、格斗等特种训练以及野外生存训练、山地战训练,海军、空军学员还要进行潜水、飞行、跳伞训练。各年级都安排有体能训练。后备军官训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广泛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和计算机模拟教学[3]。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国防生体育教学遵照执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央军委《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在普通体育教学方面,采用选项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散打、健美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国防生与其他本科生一样,在学校要接受2年体育教育,第3年以后选修体育课。在课外体育活动时,所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等都对学生开放,并积极组织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参加体育竞赛等。同时经过2年的国防生体育教学实践,制订了军事体育课教学大纲,内容包括:(1)体能训练(短跑、中长跑、力量训练);(2)军体操教学与训练;(3)技巧(滚翻、倒立、跳跃的练习);(4)球类训练(球类的基本技、战术训练);(5)散打(基本的拳法、腿法的教学与训练);(6)军警格斗(擒拿的手法与摔法)。军事体育课教学大纲与计划经过了两次修改,应该说是比较接近军事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另外,江苏科技大学制订了《军政训练计划》。中国人民空军驻吉林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为该校2002级空军国防生制订了军政训练课计划表。华北工学院把《国防生体育》定为“十五”规划教材。

2高等学校国防生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载体,通过体育教学,要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5个学习领域方面的目标[4]。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时,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把“健康第一”作为基本出发点,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要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课程内容力求丰富多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反映体育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等等。中央军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指出,通过实施军政基础训练,使国防生初步掌握_定的军事技能,掌握军事体育的基本知识,了解运动学基本知识和体育运动的有关规则,会做体育裁判,熟悉体能、运动技能和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达到军人军事体育训练标准,增强体质,具有适应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强健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5]。

国防生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紧紧扣住国防生总体培养目标,完成对其教育的任务。因此,国防生体育教学的内容可选择如下:

军事体能中的基本体能,是增强国防生的体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通过此项教学内容使国防生掌握其基本技术、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能,能自己制定基本体能的训练计划,培养刻苦锻炼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在教学中应从文化、竞技运动、心理体验以及发展体能作用等方面去全面理解、分析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6]。

专业体能,是现代数字化作战中必备的脑力素质。应通过此项教学内容提高国防生神经系统敏锐性的快速反应能力、耐受性及维持兴奋强度的能力、神经一肌肉协调能力、

抗干扰能力、抗眩晕能力等,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学时要求练习者做好全身性的准备活动,要根据练习者的不同情况设置练习的负荷强度和时间[6]。

综合体能训练能促进身体技能的全面发展,增强适应能力,锻炼意志,培养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战斗力。训练前要做好充分的身体准备活动以及必要的物质准备,注意选择练习的环境,认真设计训练方式,预防受伤和意外事故,练后进行整理活动。应通过此项教学内容使国防生掌握在恶劣环境中的求生技能和知识[6]。

球类运动是竞争性、趣味性很强的运动,学生最喜爱。应通过此项教学内容使国防生理解球类运动的概貌和球类比赛的共同性质,较好地掌握一至二项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和运用战术的技能,具有能够参加球类比赛、裁判和组织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技术教学、战术教学与教学比赛结合起来,分析和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顺序性、实战性及技术之间的联系性等。

军事体育基本技能,是一些实用的军事技能,也是一些对体能要求较高的训练课目,应通过此项教学内容使国防生提高体能、掌握技能。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向学生讲清练习方法,传授相关的知识及危急情况的处理办法等,要精心设计训练,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可根据国防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有选择性地学习此项教学内容。

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内涵包括3个侧面:教养、教育和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养侧面是指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是显形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侧面是指隐含在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那些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修养、思想作风、良好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是隐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侧面是指内含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关于学生生理、心理、情感、态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是隐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必须以实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统一为原则,整体发展。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要注意隐性教学内容的作用。隐性教学内容是隐蔽地对教学过程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生作用,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可能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3结论

(1)高等学校国防生体育教学应该是体育教学大纲与军政训练的有机结合。

国防教育设计篇2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入伍;国防素质

国防乃国之大计,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国防教育,能够激发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强化人们的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今的大学生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高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教育的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渠道还比较单一,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隐患。

首先,大学生虽然对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又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似乎与己无关;还有一些学生对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认识,甚至有的同学还表现为对国防建设的冷漠或抵制。总之,这些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国防教育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但非常笼统,国防教育缺乏组织计划性,这反映了大学生国防知识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国家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军队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强;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够明显;社会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第三,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坚强的意志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对于国防劳动的艰苦性谈虎色变。上世纪90年代初作家大鹰曾写过报告文学《谁来保卫2000年的中国》。现在,我们愈加感到要培养明天的国防人才,锻造未来的威武之师和钢铁长城,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进而提高国防素质已是迫在眉睫。

二、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意识是公民抵御外侮、捍卫、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国防教育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骨干部分,也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重点所在。为此,认清并抓住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是“营造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的重要枢纽和有效途径。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是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库和成长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年的国防素质,更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枢纽和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既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激发他们树立时刻准备为国防建设奉献力量的信念和决心,又可对广大社会青年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抓好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影响家庭进而辐射全社会,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效果。

2.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国防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要转变“重技能、轻意识”的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防意识和素质内化为个人的基本素质,将其转化为热爱祖国、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全民国防意识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之一。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深远意义,直面当前大学生国防意识较淡薄,国防教育重技能、轻意识的客观形势,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建立长效机制为关键,以广泛的资源为平台和基地,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体系,并以此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三、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不断提高我国国防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时,必须注意: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二是聚焦国防教育重点,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三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一方面,必须强化国防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教育,通过开展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教育、国防安全潜在危险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另一方面,国防教育应尽快回归其国防本位性,强调其国家性,使得广大民众认识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家根本利益教育,并不只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的普通教育。

其次,拓展国防教育形式,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国防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强制灌输手段之一;另外要组织好社会实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终身教育。学校不能把国防教育当作阶段性任务,仅仅满足于“讲课”和“考试”,而要当作长期性任务,把国防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之中。

第三,完善国防教育法规和机制。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防教育,应当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教育环节的科学管理,而这离不开健全的国防教育法规和机制。根据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国防需要,一方面,要根据《国防教育法》,制定操作性强的专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管理体制。要从顶层设计上规范国防教育的归口单位,理顺各级工作机构的隶属关系,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国防教育真正融入社会教育、素质教育中。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入伍,提升国防队伍综合素质

为了鼓励优秀青年到部队当兵,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陆续出台了许多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在2009年,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入伍服兵役,国家和军队以空前力度出台了减免学费、继续深造、优先就业等8项优惠政策。

国防教育设计篇3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了解中国人民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设计篇4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了解中国人民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

运用国防知识竞赛,进行答辩式国防教育;

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激励式国防教育。

五、日程安排

9月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国防知识学习讲座

观看国防教育影片

新生军训

国防教育设计篇5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的认识

充分认识新时期双拥工作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从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国防教育和军政军民团结的重大政治意义,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双拥工作这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时期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书记和德育主任担任副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和学年组长体育教师担任组员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实施计划。在工作中做到了思想上有认识,工作上有安排,经费上有保障。拓宽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平台。

2、依托各种教育阵地,综合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加强经常性宣传报道。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日、双拥宣传月、军营一日和主题演讲、知识竞赛、书画大赛、摄影展览、影视展播等活动。提高了全校师生对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的认识。

二、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

1、我校结合一年一度的初一军训,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的拥军教育。为把国防教育落到实处,不断和更新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广泛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激发学生的拥军热情。学校还利用有关节日,经常宣传《国防法》、《兵役法》、《防空法》等法律法规,大大提高了全校师生对国防重要性的知识和对亲人的热爱。

2、建立军民共建友好单位。“技工大队”作为我们学校的德育基地,每年学校和部队领导都举行一次德育基地签订仪式,学生定期到部队参观学习,军地经常开展文娱体育比赛和联欢活动。邀请部队官兵到学校,向他们传授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进行科技拥军。部队在每年八一建军节举行运动会,我校主动为部队提供体育器材并派体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部队帮助部队设计竞赛场地。

3、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播放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国防教育影片和纪录片,组织学生反复观看了建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式,并写观后感。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德育处领导学校附近的社区对进行一次调查摸底,掌握军烈属家庭的情况,节假期间由德育处、团委都组织师生拥军和慰问军、烈属。鼓励军人家属支持亲人在部队安心服役,勉励复退军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学校建设贡献力量。

5、组织学生干部到消防中队参观学习。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800多名学生前往消防中队参观学习,他们在消防中队领导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参观了中队的营房设施、内务设置、学习室、荣誉室和消防器材库等地。中队官兵分组将中队的消防车辆和装备器材为学生们作了一一讲解,让他们了解各种消防车辆以及所配备的各种消防装备器材的名称和用途,如什么样水枪用来扑救什么样的火灾,泡沫、干粉的不同用途和作用等。消防中队官兵为师生们表演着装操、灭火器灭火、消防百米障碍等项目,官兵们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和一致好评。通过开展现场参观、知识问答、项目表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育了他们认真学习消防知识、关心支持消防事业的责任性和积极性,并表示做一个合格的义务消防宣传员。:

三、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通过国防教育和开展双拥工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参加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以后,都表示要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为将来保卫国家和建设祖国建功立业。

国防教育设计篇6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断创新,政策制度日趋完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充分显示了发挥普通高校学科专业齐全与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对拓宽部队干部来源,优化军队人才知识结构,提升人才培养效率,避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与浪费的巨大效益。然而,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国防生在军校任职培训及干部岗位履职期间,也暴露出了高校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问题,诸如专业指向性不明、国防生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第一任职能力不足,等等。[1]这些问题必须要在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加以解决,以缩短高校基础教育与部队任职需求的差距。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如何针对国防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国防生教育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实现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国防生教育重要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拟就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对国防生实施全程军事化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

1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的思考

高校国防生全程军事化教育,是指在高校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部队不同的军(兵)种专业特点,有机地融入军事理论元素、军事训练元素、军事集体生活元素,在长期的全程军事化教育训练过程中,提高国防生“含军量”,培养国防生“军味”,打牢初级军官第一任职能力培养的基础。

高校基础教育、军校任职培训、部队后续培养三者之间的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地方高校又涉及到军校和部队,各自为政必然导致各阶段脱节,难以体现军地双方联合培养的优势,必须置于部队人才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大背景中来审视和筹划,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搞好接力培养,实现签约高校基础教育、军队院校任职培养和部队后续培养的无缝衔接。这就要搞好统筹规划,清晰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任务,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实现优势互补,既注重跑好自己的这一棒,又注重递交好下一棒,形成前后承接、梯次推进、全程打造的国防生人才培养的“接力链”。

国防生是部队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军队干部,其就业走向是军队。军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军队干部不但需要具备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一般素质,还必须具备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素质。但是,由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环境与部队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造成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到部队后适应时间较长,角色转变较慢。主要表现在:思想基础不牢固、战斗作风不顽强、纪律观念较淡薄、身心素质较差。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氛围与部队要求差距太大,致使学生养成了一些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不良作风。[2]这些不良风气和作风,严重地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生成。这就要求抓国防生培养必须强化“姓军”意识,以适应部队建设整体转型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国防生毕业后大多数要到基层锻炼,这就必须要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和素质。军事素质是国防生适应部队第一任职的“通关证”,[3]是他们基本具备胜任第一任职岗位的能力素质。可以说,军事技能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国防生培养工作应该更加重视国防生在校期间的军事素质的培养。

2国防生高校基础教育军事化全过程的设计

国防生培养工作虽经历了十年的,但仍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实践活动。我们要积极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探索实现高校与部队无缝衔接的有效途径,推进国防生培养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发展。

2.1全程军事教育中专业课的设计

提前明确、细化国防生军(兵)种及专业,增强全程军事化教育的针对性,在高校教育模式中融入军事专业方向性元素。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改变“粗放型”的划分方式,实施“精细型”划分。可以在按不同的军种划分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细化。例如:海军国防生再细化成海军工程兵、海军航空兵、潜艇、海军陆战队等;陆军国防生再细化成装甲兵、通信兵、陆军航空兵、步兵、炮兵等。这样细化能在提前明确今后任职的军种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地提前明确具体的专业方向和小的兵种,使教育实践更具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教育的效率。

2.2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国防生获得相应地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来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国防生的理论学习、训练实践和身心健康教育等教学,[4]与此同时,还须在国防生高校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中融入军事理论元素,进而提高国防生的“含军量”。例如:在马哲原理中融入军事哲学等;在大学物理中融入核武器知识、激光武器、声波武器等;在高等数学中融入战术计算、武器设计、军事运筹等;在大学语文中融入古代兵法名篇、军事前沿科技、现代经典战例;在大学英语中纳入军事相关题材的文章等;在大学化学中融入军用化学毒剂知识,等等。此外,还可以针对第二炮兵学员的特殊需求,在大学化学中融入固体和液体火箭燃料等知识;针对空军和海军学员的特殊需求,在大学物理中融入空气动力、潜艇下潜海水压力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国防生的军事知识会得到全方面的充实,视野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拓展。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针对国防生教育培养,科学设置,搞好顶层设计,修订与补充相关教材;二是“另起炉灶”,为国防生编写相关课程同步练习册,并列入作业和考试范围;三是“补加小灶”,通过学者讲座和观看军事评论电视节目等形式,对重大军事事件、军事要闻和军事前沿科技进行评析,引导国防生始终关注军事的最新进展。如此一来,这既可以营造了国防生学习和研究军事的氛围,也可将基础知识向运用领域延伸,提高其军事素养,还有利于把集中的军事理论突击性学习分散于全过程,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应知识,实现高校文化知识教学与军队院校军事理论学习的衔接。

2.3军事化训练的组织

 

转贴于

军事训练是国防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要把军事训练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体系,提供军事训练必需的器材、场地,为国防生到部队集中军事训练、当兵、见习创造条件。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在国防生体育锻炼中融入军事训练元素,以培养国防生的“军味”,并有意识地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融入具有一定的军事专业训练内容。例如:负重长跑、战术基础、拓展训练、对抗搏击、队列操练等。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将部队队列训练纳入国防生日常的例行训练。如,每周有多次的早操队列;二是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具有一定难度和艰苦程度的体能训练。如,组织海军国防生参加长距离游泳训练等;三是积极利用相关院校或军事训练基地的训练资源,利用暑假的部分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如,新生提前入学,利用暑假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军事体育等训练等;四是以兴趣特训的形式,安排国防生各自进入橄榄球队等具有高强度、高对抗性的特训小组;五是灵活机动地组织拓展训练等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集体体育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国防生良好的作风,培养其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的精神,也能强健国防生的体魄,为今后艰苦的军事训练打下体能(技能)基础,实现高校体育锻炼与军队院校军事训练的衔接,最终达到强化国防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军事岗位任职的特殊需求。

2.4军事集体生活意识的培养

集体生活是军队的重要事项,是国防生教育中的必修课程。要培养集体意识,高校就要依据国防生培养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将这一训练放在国防生毕业阶段和暑假这两个自主时间比较充分的阶段进行,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大国防生军事集体生活的培训内容。例如:集体教育、国防生营、部队见习、军事特训等。实施这一设想的主要途径:一是部队见习。可以在第一学年暑假中近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国防生到基层连队当兵,以熟悉部队集体生活;在第三学年时利用暑假近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国防生到基层连队担任实习班长(或排长),使他们提前了解岗位任职所需。二是校内相应集体活动。如能照此实施,国防生的培训将更具系统性和效率性,有益于国防生集体意识的培养,并且有助于国防生提前了解和适应部队,使其学习、培养和训练工作更具针对性,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培训与部队岗位任职的衔接。

国防教育设计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译自英文“Generaleducation”,19世纪以前,“Generaleducation”一词一般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packard)教授[1]。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2]。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认识之后,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国防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活动,反映了国防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防教育课程对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的意义不大,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修学分。从通识教育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认识,无疑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之路。

1.通识教育成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

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必修课程的设置基本趋于一致,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等五大类传统课程[4]。但是国防教育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因此需要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

1.1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个性、道德、情感还是身体和心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鉴别、选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健全的心智来了解整个世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旨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这个目标与通识教育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的公民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5]。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前提下,通识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教授、灌输一些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而是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国防教育课程中关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利用当今叙利亚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战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解放战争的战例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则可以利用当今领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从而揭示正义、人权、责任的真正内涵。

1.3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高等教育过多注重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致使现今这批90后的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导致了其缺乏“社会人”的意识,缺乏国家公民必要的素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为改革国防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公民教育、重政治教育轻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1985年高校军训试点开始,经过20多年的持续教育,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国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认识不足

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安思危意识较差。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国防教育是军事部门的事。这种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中可有可无,与人才培养没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也就算开展了国防教育。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正在蔓延和滋长,和局部战争仍继续存在,就我们国家内部而言,各种国家分裂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活动,同样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也逐渐频繁,严重影响着我们安全稳定与发展。虽然世界的总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战争的危险己经远离了我们的国家。

2.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又修订并下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其中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内容以及课程建设和评价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借口由于学生数量多、经费紧张等理由,使国防教育变得简单化。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训练内容单调等情况。随意缩减国家规定的理论教学计划,重军训、轻理论教学等,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连贯性。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由于教学时间很短,缺少系统全面的教育,军训成果难以巩固持久。军训完成以后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己经基本完成。

2.3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大多数高校的军事教研室都依托于武装部、学生处和保卫处等行政部门,使其在高校的军事教育中难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将武装部行政职能等同于军事教研室的职能,忽视了军事教研室的教学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科研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与今后学科的发展。根据某项针对高校专职军事教师的调查统计,在学历结构中竟然有无学历的转业军人员担任国防理论教师,情况则令人担忧。国防教师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3.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3.1以通识教育为标准,提高认识,完善课程设置

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要具备“通”,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现代国防教育要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探究和认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代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精神力量的综合体,是渗透各个领域的“大国防”。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从综合的视野出发,对教育对象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包容性而不是专业化,从而达到“通”的目标。同时还要达到“识”,即认识、了解。包括对科学、社会、文化、历史等的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爱国主义的主线,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学生的理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因此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突出国家安全观、利益观和领土观等“大国防观”,让学生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去维护民族、国家、公众的利益,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3.2立足通识教育,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军事理论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军事理论的知识体系,必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2.1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还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融为一体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到理论讲解中,从而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国防教育课程应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吸引军事爱好者积极参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大学生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博性,达到“通”的目标。

3.2.2采用传统讲授和不同内容不同教法相结合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不能讲解过多、过细、过全,而应该讲思路、讲要点,并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国际战略环境一章中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针对战略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深层次探讨。同时也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采用问题研讨和辩论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理科学生进行交叉知识传授,如对文科类学生重点讲解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而对理工科学生重点讲解国防概述、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等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独立的理性思考和正确的分析能力。

3.2.3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渠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

要积极探索和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如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和国防教育基地;针对特殊的日子进行国防教育宣传,通过广播、板报以及专刊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军事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走访老战士、到革命老区慰问学习、到军营中重温军训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4.结语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更新传统观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国防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培养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这关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公民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社会特别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通识教育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张维.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89—94,99.

[2]陈晓辉.通识教育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6—38.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国防教育设计篇8

国外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民防教育。英、美、瑞典等国家《民防法》规定,把民防教育与训练纳入大学教育计划,列入课表,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考核内容。民防部门督导并进行评估。美、英、法、德、俄、加、芬、挪、丹等国家设有专门的民防学院(校),其教育又十分注重层次性。如俄罗斯,从五年级开始,每年有十五小时民防教育课;九年级以上学生(含大学)除要完成必要的民防课以外,还要接受二十四小时的强制性训练;土耳其15岁以上青少年每年要参加72小时的民防专业训练;挪威虽小,还建有中央民防大学和3所民防学校。我国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人防知识教育,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人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人民防空基本知识和技能。”《决定》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在校中小学生的人民防空知识教育。军队和地方的高、中等院校要增加人民防空知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规范的人民防空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处理战争与和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增强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增强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把学习的专业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地转化为人防行动和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报效祖国的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在社会诸多矛盾中,与大自然斗争中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牢固的组织纪律性和坚定的法制观念,增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使学生开阔眼界,面向社会,在学习人防知识掌握自救互救等生存方法的同时,提高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防教育,不是一般的科学知识学习和劳作技能的培训,更不是对乏味的专业理论课的调剂。它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严肃的法制纪律教育,是中肯的居安思危教育,是生动的现代科技教育,是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是最实际的公益品质教育,是深入的我党宗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是及时的形势教育。进行人防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前提,是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内在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贯彻《决定》的重大措施;是落实《人防法》的实际行动;是培养“四有”新人,抵制西方反动势力对我“西化”“分化”,从根本上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有力措施。总之,人防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普通高校学生的人生必修课。人民防空教育,集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于一体,方式灵活,贴近实际,又与众多专业文化课有较强的兼容性,只要有关部门始终把它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国防教育设计篇9

[论文摘要]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中小学国防教育情况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制约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国防教育广泛深入、长期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格的国防教育师资。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文章提出了依托高师院校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的理念,并对基于此理念下的高师院校国防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究。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国防教育模式师资理念

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当前制约我国国防教育开展的根本原因是师资的匮乏,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师资匮乏问题的途径,即依托高师院校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并进一步构建培养师资理念下的高师院校国防教育模式。

一、调查研究实施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在调查研究中,随机调查了全国(除军事院校外)139所普通高校(其中高师院校54所、非高师院校85所)和46所中小学学校的国防教育情况。本研究虽然没有能对全国所有高校、中小学进行调查,但所调查到的学校分布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调查的54所高师院校涉及全国24个省、市,全部为公办院校;调查的85所非高师院校,涉及全国23个省、市,其中公办院校76所,民办院校9所;调查的46所中小学学校,涉及全国28个省、市,被调查院校各个层次、规模的均有,因此,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师资是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只针对与普通高校、中小学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从139所普通高校和46所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和中小学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专职”教师少,“兼职、聘任”教师多,调查的139所普通高校,有41所高校有“专职”教师,绝大多数高校为“兼职、聘任”教师或“无师资”;调查的46所中小学校仅有11所学校“有师资”,其余均“无师资”。二是师资队伍年龄普遍偏大。三是师资队伍中接受过系统国防知识、技能培训的教师比较少,多半教师无职称、无学历。

师资的缺乏直接制约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广泛深入和长期有效开展,甚至不能达成教育目的。当前形势下,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迫在眉睫。但现实的问题是,至今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院校或专门的专业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依托高师院校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

针对目前我们国家学校国防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寻求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高师院校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职责和特性,我们思考和提出了依托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的理念。

在学校国防教育中,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承担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宣传的义务。特别是中小学学校,由于没有专门的国防教育课时,没有专职的国防教育教师,国防教育以渗透教育形式为主,每个教师都有结合自己所教课程,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每个教师都是学校国防教育的播种者和传播者。高师院校担负着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从这一意义和角度来看,高师院校国防教育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高师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积极接受系统的国防知识和技能培训,若两方面都能做得很好,那么学生毕业时,可以说高师院校既为国家培养了一个专业课教师,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国防教育教师。

四、培养师资理念下的高师院校国防教育模式构建

(一)指导思想

高师院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一是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在国家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要体现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国防观念、国防精神、国防知识教育、军事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国防宣传教育活动等。三是要体现国防教育的目的。通过国防教育,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意识,提高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政治觉悟,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动力。四是为国家国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

(二)培养目标

高校国防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而高师院校国防教育除具有以上规定的培养目标外,还应具有为国家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的目标任务。

(三)课程类型

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军事技能训练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自学课程;根据课程的地域性、专业性和特殊性特点,将课程分为校本课程、与专业课相关的国防教育课程及其他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为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而规定的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通过提供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鼓励教师尽其所能的过程。”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均有丰富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特殊历史和人文地理,不少学校也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史和人物史,将这些乡土历史、地理、校史、人物史等史料有机地结合在国防教育之中,既可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又可增强国防教育的效果。与专业课相关的国防教育课程是指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国防教育紧密联系和结合在一起,对高师学生毕业后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积极渗透国防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他课程是指根据地域、时令或学生性别等特性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如结合地域特点的登山、滑冰、潜水、跳伞等课程教学和训练,针对女学生开设的如急救、基本护理及民防知识等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参观国防园、向英雄人物学习、观看革命影片、国防知识竞赛、讲座、大学生军事论坛、征文、越野、射击比赛等,此类课程可以随时、随机、随地、阶段性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就是包括教师在内的课程工作者作出决定,并制订教师和学生将要执行的计划的过程。高师院校国防教育在按国家要求完成《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要求的基本训练内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师范院校特性,增设相关课程内容,教学中不够的课时,以星期六、星期日、学生课余时间和寒暑假补充。此课程规划以高师院校师范本科生为对象,师范专科生或其他专业学生可参照执行。

课程可按7个学期开设。第一学期安排集中军事技能训练4周,其间开设军事技能训练相关理论课程;军事训练结束后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必修课1~2门;寒假开展国防教育调查、宣讲活动;第二学期开设必修课程1~3门;暑假开展军事地形学实践活动;第三学期开设必修课程1~3门,选修课程1~2门;寒假开展国防教育参观学习、走访活动;第四学期开设选修课程3~5门;暑假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第五、六学期开设校本课程、和与专业课相关的国防教育课程各1~3门;第七学期,开设国防教育教学法课程,开展教育见习、试讲教学活动,递交毕业论文。国防教育学、国防心理学、国防体育课程随高校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课程开设。国防教育活动课程根据情况组织开展,分布在各个学期进行。

(五)课程考核

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考核实行学分制,按总分10分制执行:军事技能训练记3学分。军事理论课程必修课记4学分,选修课记2学分,其中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够4门课程。学生修完相应课程,经过统一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记入相应学分。学生参加国防教育见习、参加试讲试教活动、递交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军事技能训练或军事理论课成绩不及格者,需重修或补考。成绩在50分以下者应重修;成绩在50~59分之间,可允许补考一次。因身体残疾等相关情况可免考有关科目。活动课程不计学分,但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3项以上国防教育活动,学校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凡修满10学分者,其成绩记入学籍档案,并由学校颁发《军训证书》。

(六)课程评价

国防教育设计篇10

一、住宅楼架空层防火措施

在进行住宅楼架空层科学的防火措施提出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住宅区架空层火灾的特点。住宅楼架空层一般在首层和顶层两个地方。首层架空层火灾特点是:首先可燃物多、火灾蔓延速度快,其次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阻断人员求生道路,给人员疏散带来很大困难,易造人员伤亡。最后消防设备不齐全。顶层架空层火灾特点:首先易燃物较多,其次人员求生距离较长,不利于人员疏散。最后消防设备十分不完善,扑救工作难。在知道住宅架空层的火灾特点,我们就能采用有效而科学的防火措施。

1.住宅楼架空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住宅楼在建设之初就必须拥有严格的防火设计,它涉及:防火构造、总面积设计与平面设计、逃生通道与消防电梯设计、消防用水与消防设备、防火防烟分区等。而防火设计在国外分为两种:主动式防火设计与被动式防火设计。中国的防火设计也与国外有许多相似之处。建筑的总面积布局;建筑规模与方位、建筑密度的控制;建筑的耐火耐爆的等级的提升,控制建筑的燃烧性能;建筑空间防火防烟区合理构建,合理设置疏散与扑救的通道设施;便于逃生以及扑救的消防设施等。我国现在防火设计有一系列的规范体系:《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是所有规范与防火设计的基础,也是国家颁布的较为完全、高技术、强政策性的规范。因此在进行住宅楼架空层防火设计时,要严格按照规范中的要求进行。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时候规范的合理、科学性受到很大挑战。因此,在进行防火设计时不仅要按照防火规范,还要因地制宜,根据住宅楼建设环境、资源等来进行防火设计,如在停车较困难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后期管理过程中的变化,也就是要有预见性地进行防火设计,不能将架空层视为安全区域,建筑的疏散楼梯的首层安全出口不能直接开设在首层架空层,应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也应设置有效防火分隔将架空区与安全出口分隔开来,以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

2.防火教育在上文笔者就已经提到,现在很多居民将住宅楼的架空层当做自己的储物间,堆放各种物品。这使得架空层出现很多的易燃物。这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进行住宅居民的防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进行防火教育是要对居民这种不文明更是不安全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制止和教育,也要经常对小区居民经行火灾应急演习教育等。防火教育不仅仅是对住宅区居民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对物业等小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火教育。加大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同时对工作人员发生火灾时的应急措施也应该经常进行演习。在居民与住宅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强烈防火意识下,小区火灾发生率会有很大降低。

3.住宅楼架空层灭火设备的完善由于住宅楼架空层地点特殊、可燃物多,而住宅楼居民密集、用电设备多,这些就需要对架空层这些不易被人注意的火灾死角加大关注。在住宅楼的架空层一般很少有相应的灭火设备,这是值得注意的。在这一空白地段应该加入相应的灭火设备。在2013年我国就出现好几起住宅楼架空层着火事件:2013年1月26日在福州晋安区新店镇真珠谷小区居民楼架空层发生火灾;2013年11月11日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仕嘉园居民楼架空层发生火灾。架空层发生火灾事件频频出现,这就反映出我们对住宅楼架空层消防的欠缺。在我们的住宅楼内部会相应的安装火灾探测器和自动灭火器等,但是在架空层这一空白区却缺少相应的灭火设备。笔者认为应在架空层相应的增加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喷水灭火设施,在火灾发生时才能够第一时间探测到或进行有效地扑救。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