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十篇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十篇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9:38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1

关键词:股权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对象;股东财富

一、引言

本文以2006年以后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以往同类研究以股权激励方式为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再引入股权激励对象,以及股权激励方式与股权激励对象的交互作用作为解释变量,对比分析什么样的股权激励计划更受市场欢迎,从而增加股东财富。

本文将在第二部分主要从股权激励方式和股权激励对象两个方面对过往文献进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在第三部分将对研究设计进行说明,并从描述性统计和市场反应的角度对研究假设进行初步的检验;第四部分将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运用Heckman两阶段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股权激励的方式对股东财富的影响。目前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是股权激励的两种最主要方式,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大量研究。Bryan等(2000)发现美国资本市场对限制性股票的运用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对于高成长性的公司更应该选择股票期权而非限制性股票;而且使用股票期权更有助于摆脱财务困境。与支持股票期权的观点不同,Hall等(2002)则认为股票期权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激励方式,而限制股票则成本更低,对公司更有吸引力。Dechow等(1991)发现有较高边际所得税率的公司不愿意使用股票期权,而会选择其他的激励方式。李曜(2008)发现限制性股票的股价公告效应非常明显,而股票期权的市场反却并不显著。张治理等(2012)对股权激励方案摘要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以股票期权为标的物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显著为负,而限制性股票在公告目前CaR则显著为正。

与美国市场不同,我国资本市场上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大部分采用股票期权而非限制性股票,且推出不久就恰逢金融危机和股市低谷,伴随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可以预见公司股价会有较大上升空间,而且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多集中于中小板和创业板等成长性较高的板块,这些因素都表明,在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更具激励效应,从而有助于增加股东财富。

2.股权激励的对象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以往股权激励的对象主要是公司高管,相应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高管团队,如Yermack(1995)对620家公司Ceo股权激励计划的检验发现,在排除了内部交易等可能性后,授予日期与股价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作者分析这有可能是因为对Ceo的激励效果。近年来,对于非高管股权激励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结论并不一致。Core等(2001)检验了1994年~1997年的756家公司发现,对非高管的激励既有激励动机,也有缓解公司内部现金不足的原因。Kedia等(2002),对200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检验的结果表明公司主要出于缓解财务压力和留住员工的目的对普通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会导致正向的市场反应。Bergman等(2007)检验了股权激励的广泛实施是否受到员工中的乐观情绪影响,发现对非高管员工的股权激励并不能达到最优的激励效果。

考虑到我国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多为民营企业和成立时间不久成长性较高的中小企业,公司高管、创业团队的个人特质往往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加之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工会组织作用有限,员工的参与能力和热情受到很大抑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公司非高管的激励往往流于形式,而对公司高管的激励效果应该更明显,进而增加股东财富。而且,结合之前的分析,激励效果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会更显著。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

假设2:股权激励的对象会影响股东财富,对高管的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效应越明显;

假设3:股权激励方式和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对股东财富产生影响,相对限制性股票,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期间为2006年~2012年,在此期间,共有307家公司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占上市公司全体的12.72%。本文的一部分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而有关激励对象变量中用到的数据则采取手工收集的方式对各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进行整理。鉴于研究目的,我们对样本进行一定的处理,得到有效样本231个。

2.变量定义及说明。对于股权激励计划宣告所带来的财富增长,我们采用资本市场对股权激励计划宣告的市场反应来衡量。首先计算分析事件日前后的相关股票的超额回报率(aR),而股票的累计超额回报率(CaR)为窗口期间的aR累加所得。

对于股权激励的方式,采用(0,1)变量区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对于同时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进行激励的公司,则根据草案中各自所占的比例,选取激励比例较多的那种方式进行归类。有关股权激励对象的变量,采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中对高管拟授予股票股权数量占该计划拟授予股票股权总量的比例,由于对高管和核心员工的激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该比例可以反映对高管和核心员工激励的大小。股权激励方式和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股权激励方式变量与高管拟授予股票股权数量占该计划拟授予股票股权总量的比例的乘积项表示。如果该乘积项系数为正,说明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时,对高管的激励比例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多;如果该乘积项系数为负,则表明在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时,对核心员工的激励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多。此外,本文还引入如下控制变量:激励力度、成长性、公司规模、高管年龄、薪酬-业绩敏感性。相关变量说明见表1。

3.描述性统计。

(1)变量描述性统计。我们首先对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可以发现知:超过半数的公司在股权激励公告日前后[-2,+1]交易日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正,更进一步的计算发现66.23%的公司CaR值为正。在股权激励对象方面,对高管的平均激励为28.63%,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对于核心员工的激励比例还是比较大。在激励力度方面,激励计划披露的激励数量占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比例最低为0.2%,最高不超过10%,这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平均水平为3.47%甚至低于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高管团队平均年龄为43.6岁,低于全行业47.6岁的平均水平,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59岁,多集中于40至45岁之间,处于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此外,总共171家公司选择了股票期权,占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公司总数的74.03%,而这对于股东财富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接下来实证部分会进行详细的检验。

(2)不同激励方式的市场反应。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首先将样本公司按照股权激励的方式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其股票股权激励草案首次公告前后20个交易日的超额回报率(表略),两种股权激励方式在-11天以后均表现出了正的超额累计回报率,在股权激励计划宣告的当天,股票期权的超额累计回报率比限制性股票的更活跃。

将窗口日两类股权激励激励公司的累计超额回报,进行比较发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市场对两种激励方式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反应,但二者的差异很明显(表2),股票期权的激励比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更好,投资者更加看好股票期权。说明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证实了假设1的前半部分。

四、实证分析

1.模型设计。目前国内的研究并未对股权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对象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对股东财富的影响达成统一,故本文中根据假设1、假设2、假设3,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11对如下计量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CaRi,t=?琢+?茁1tYpei,t+?茁2pRoi,t+?茁3toBinQi,t+?茁4SiZei,t+?茁5aGei,t+?茁6Seni,t+?着i,t(1)

CaRi,t=?琢+?茁1FRaCtioni,t+?茁2pRoi,t+?茁3toBinQi,t+?茁4S-iZei,t+?茁5aGei,t+?茁6Seni,t+?着i,t(2)

CaRi,t=?琢+?茁1Fti,t+?茁2tYpei,t+?茁3FRaCtioni,t+?茁4pRoi,t+?茁5toBinQi,t+?茁6SiZei,t+?茁7aGei,t+?茁8Seni,t+?着i,t(3)

模型一考察不同股权激励方式对股东财富的影响。模型二先是针对所有样本公司考察对高管激励比例与股东财富的关系,然后在股票期权方式和限制性股票方式下分别检验对高管激励比例与股东财富有何不同。模型三考察股权激励方式与股权激励对象的交互作用对股东财富的影响,其中β1越大,表明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

其中,i表示样本公司,t表示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当年,?着为误差项

2.实证检验。利用模型1,我们对假设1、假设2、假设3进行了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

从表3发现,模型一中,股权激励方式与观测窗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说明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加之描述性统计部分对于不同激励方式的比较,表明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从而支持假设1。有关股权激励对象的讨论中,在全样本分析中,从模型二的实证结果来看,虽然符号上为正,说明对高管激励数量与股东财富增长存在正向的作用,但这种趋势还不显著,不能支持假设2。模型三中,研究者加入了激励方式与激励对象的乘积这一交互变量,实证结果显示股东财富与交互项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β1大于零,说明随股权激励方式和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对股东财富产生影响,相对限制性股票,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从而支持了假设3。

此外,在三个模型中toBinQ、SiZe都与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成长性越高,市场反应越积极,对股东财富增长越大;公司规模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趋势。

在全样本回归中,激励对象与股东财富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激励方式的影响,因此将所有样本公司根据激励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检验其股权激励方式对股东财富的反应(见表4)。结果发现,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数量越多,市场反应越积极,股东财富增长越大;在限制性股票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越多,市场反应为负。这一结果说明,假设2的实现有赖条件限制,即对高管的激励应多采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而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应多采用限制性股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两者的风险偏好不同,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类似(Kato等,2005)。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6年~2012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实施后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在以往同类研究以股权激励方式为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再引入激励对象以及股权激励方式与股权激励对象的交互作用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对象对股东财富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激励方式下的表现。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于:(1)股权激励的方式会影响股东财富,股票期权比限制性股票公告效应更明显,更能增加股东财富;(2)相对限制性股票,在股票期权的方式下,对高管激励力度越大,股东财富增长越大。

本文的贡献在于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考察了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股权激励方式,以及如何平衡高管与核心员工的利益。本文的结论对于弥补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建议上市公司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计划,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管理世界,2009,(9):133-147.

2.李曜.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经济管理,2009,(23):11-18.

3.周仁俊,高开娟.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会计研究,2012,(5):50-58.

4.辛宇,吕长江.2012.激励、福利还是奖励: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基于泸州老窖的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12,(6):67-75.

5.张治理,肖星.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择时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12,(7):180-181.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20631008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11JJD790006)。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2

【关键词】股权激励;内部控制缺陷;盈余操纵;信息透明度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31-08

一、引言

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在生成、传递和吸收的过程中会受到公司内部治理及宏观市场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信息的透明度或者说公司的信息质量。其中,公司管理层影响信息透明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来实现,而公司信息被外界所吸收则主要取决于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能否保证公司的特质信息(Firm-Specificinformation)较好地纳入投资者的资产定价中,即通过股价波动反映公司的特质信息(游家兴等,2007)。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证券市场通过价格配置资源的效率逐步提高。但当拥有公司内部信息优势的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能准确、及时和充分地披露反映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信息时,不利于外部投资者接收可靠的公司特质信息,将加剧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会计盈余这一公司最重要的特质信息(叶建芳等,2009),容易受到管理层的违规操纵,管理层也有很强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导致降低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而公司信息越不透明,一方面意味着公司可能隐藏或延迟披露更多的坏消息,坏消息累计到一定程度被迫披露时,往往会带来强烈的负面市场反应,导致公司股价暴跌(Jinandmyers,2006;潘越等,2011);另一方面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准确或不全面,将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及外部投资者决策等,可见信息不透明将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可能导致管理层进一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攫取公司价值,损害投资者利益。正因如此,公司信息透明度尤其是财务报告信息透明度问题受到了监管部门、投资者及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管理层施加激励和约束是缓解冲突的主要公司治理手段。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股权激励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及公司绩效的影响,业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其研究往往侧重于单个因素讨论管理层激励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管理层财务行为(如盈余管理、财务错报、会计欺诈等)的影响,而并未考虑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减少管理层行为对公司盈余质量影响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使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2年间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数据,重点考察了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并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反面例证,探讨公司治理环境对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影响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角度出发,检验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研究了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信息透明度之间关系的影响,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对信息透明度的作用机理,丰富了公司管理层激励与监督机制经济后果相关方面的研究,同时也为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些许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管理层行为对公司信息透明度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会计盈余这一公司最重要的特质信息,很可能受到自利管理层的操纵,导致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王亚平等,2009)。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但也可能促使管理层为个人利益操纵盈余信息。同时,在公司信息生成和传递过程中,内部控制通过对管理层行为进行监督控制以确保公司披露的信息质量,但治理效应取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将从管理层股权激励及公司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两方面,综合分析两者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一)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

Jesenandmeckling(1976)的理论模型表明,股权激励使管理层参与到公司剩余收益分配,随着管理层所持股份的增加,所获报酬与股东回报相联系,管理层经营管理公司的积极性在提高,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因此,股权激励作为实现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发挥利益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公司业绩(mehran,1995;Katoetal.,2005)。依据信号传递理论,管理层为避免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将会主动披露更多或更及时的信息,向市场传递企业经营良好及公司价值被低估的讯号,以提高自身所持公司股票的价值(谭劲松等,2010),进而公司信息质量得以改善。尽管有学者指出,股权激励使管理层的报酬与股票价格相联系,管理层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错报或虚假陈述等方式操纵财务报告信息,以使公司业绩呈现出最好的状态,最大化个人收益(Bergstresserandphilippon,2006;HarrisandBromiley,2007;efendietal.,2007)。但通过修饰财务报表带来的股价上升只是暂时的,一旦不当行为被发现,会向市场传递对公司不利的信号,公司的股价会显著降低(Bardosetal.,2011),除非管理层能在违规信息公布前出售所持股票,否则将遭受股价下跌的损失。但由于出售限制,加之会导致控制权收益的损失,因而管理层不能、也不愿出售公司股票。除此之外,错报或虚假陈述的行为还可能给管理层带来大量其他的货币或非货币性损失的风险(Karpoffetal.,2008),如被解雇、未来就业受到限制及大额罚款、声誉损失等。与股东不同,管理层并不能通过多元化分散风险,前景理论认为管理层往往厌恶风险,为避免可能遭受的损失,管理层会降低其在财务报告方面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

尽管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但随着管理层持股的增加,人们担心股权激励反倒可能诱发管理层为谋取个人收益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和行为,因为高的股权激励会使管理层因股价下跌遭受更大的损失,而股价下跌往往是因公司未达盈余目标或盈余波动性大,使投资者及分析师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Grahametal.2005)。同时,随着管理层持股增加、控制权随之扩大,也拥有了更大的会计自由裁量权,会计盈余调整变得更为容易。当管理层通过操纵会计信息的付出相比努力经营的付出少,但却能获得业绩和报酬增加、所持股票升值等好处。利益驱使下管理层极有可能铤而走险,通过财务舞弊或盈余管理粉饰公司业绩获取大量的控制权收益,但却降低了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管理层很有可能通过操纵盈余以增加其所持股票价值,高股权激励使管理层报告的盈余更可能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的预期。如Kediaetal.(2009)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指出管理层权益性薪酬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也可能导致管理层通过会计欺诈转移公司价值。Chengandwarfield(2005)认为股权激励使管理层报酬与未来股市表现联结更敏感,导致管理层储存当前收益以避免未来不佳的业绩表现。他们还指出管理层当期股权激励高,也更有可能在未来有较高的股权激励,高股权激励的管理层能通过平滑收益以维持股价的稳定并从中获利。谢振莲、吕聪慧(2011)也发现由于股权激励是管理层的一种不确定收入,须在若干年后达到业绩考核标准等才能兑现,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在基准年度对报告盈余做出下调处理,为后期的盈余增长留空间,当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越大,盈余管理程度也越大。Fengetal.(2011)发现,发生会计操纵的公司Ceo拥有更高的权益性薪酬及权力,并且强权的Ceo还会影响公司的决策,虽然CFo对财务信息的形成过程起到监督作用,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具有控制权的Ceo往往能施压于CFo进行盈余操纵,夸大公司盈余以获取股价上涨收益。除此之外,ChengandFarber(2008)研究股权激励对管理层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过高股权激励会导致管理层进行高风险投资,一旦投资回报未达预期,管理层极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隐瞒不利的消息。还有学者指出在公司业绩报告中若明显地呈现出公司综合收益,会影响公司股价及管理层的业绩评价,因此高股权激励的管理层在业绩报告中会避免报告公司的综合收益,从而影响公司信息的透明度(Bamberetal.,2010)。这些研究表明,股权激励程度超过最优水而会激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或为这种行为提供条件,进而影响到公司信息的质量,降低公司信息透明度。

有学者指出,管理层持股同时具有协同效应与堑壕效应,并在不同的持股区间有不同效应表现。比如,马晨、张俊瑞(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时,协同效应起主导作用,此时公司不易发生财务重述,而当管理层持股较高时堑壕效应发挥主导作用,管理层可能会投机性地操纵会计数字,从而导致财务重述。本文认为,在股权激励较低情况下,管理层操纵盈余的可能性较小;而当股权激励程度较高时,究竟哪种效应发挥主导作用,还取决于管理层对盈余操纵所获收益与盈余操纵被发现所带来的损失的权衡。综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显著负相关;

H1b: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与信息透明度存在倒U型关系。

(二)股权激励、内部控制缺陷与信息透明度

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会影响公司盈余质量,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当公司缺乏适当监督及规范政策时,会计循环(周期)中过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盈余信息生成过程中融入了噪音;二是在有限会计政策或没有明确定义的程序可遵循时,管理层拥有较大的会计估计和方法的决定权,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就会为管理层通过操纵财务报告来掩饰其侵占企业资源的行为提供便利。换言之,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缺失的情况下会使用额外的自由裁量权使盈余存在偏差而导致盈余质量降低。Doyleetal.(2007),Chanetal.(2009)发现公司在报告重大内部缺陷的前一两年进行盈余管理而降低盈余质量的证据。abashbaugh-Skaifeetal.(2008)也发现,相比于无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应计项目噪音更大,并进一步指出正向异常应计可能是管理层为调高利润而进行正向盈余管理,而负向异常应计更可能是由于管理层无意的错报导致。总的来说,内部控制缺陷导致的有意盈余管理或失误都会对财务报告带来不利影响,将导致会计盈余对于公司未来业绩表现的预测作用较小(SuhandFernando,2013),分析师提供的盈余预测报告准确性降低,预测误差更大(Clintonetal.,2014)以及影响公司投资效率(Chengetal.,2013)等后果。此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修正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降低(叶建芳等,2012),公司的盈余质量及确认损失的及时性提高(GohandLi,2011),这也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降低公司信息质量提供了间接的证据。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公司信息透明度降低。

薪酬激励机制促使管理层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有助于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但仅使用薪酬激励而不配合有效监督,会使薪酬激励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罗宏和刘宝华,2012)。内部控制作为公司重要的监督治理机制,除了对公司信息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外,还能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环境为其他治理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进而间接地影响公司信息质量。这意味着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监督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股权激励作用发挥程度受到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虽然低股权激励下管理层控制权小,但内部控制失效可能为管理层堑壕提供机会,管理层很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甚至财务舞弊获取除权益性薪酬之外更大的私人收益,管理层为此将会进一步隐瞒公司的坏消息(Xuetal.,2014),导致公司信息的透明度降低,意味着内部控制缺陷使管理层行为难以受到约束,弱化了低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随着股权激励程度增加,管理层在会计信息生成等方面权力也增大,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公司内部治理对财务报告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导致管理层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会计信息可能成为内部人寻租的工具。为了降低市场和监管者识别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管理层可能会操控信息披露以配合盈余管理(代彬等,2011),降低公司信息的透明度。此外,宽松的内部控制环境为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提高股票价格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管理层内幕交易的盈利能力显著提高(Hollisetal.,2013)。由此推断,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公司内部控制缺乏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监督和制衡,不但影响到股权激励协同效应的发挥,也加剧了高股权激励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a: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的正相关关系在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时更显著;

H3b:在管理层持股较低(高)时,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的正(负)相关关系在内部控制不存在(存在)缺陷时更为突显。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看,信息透明度的最大值为1.181,最小值为0.028,其标准差为0.211,说明不同样本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存在一定差异。管理层基于股票持有的权益性薪酬的中位数7.154大于其平均值6.553,说明样本中大部分公司管理层持股均达到一定比例,但其标准差高达5.463,同时对比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也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股权激励存在明显差距。iCw的平均值为0.181,说明在本文选取的3857个样本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将近有699家,占总体的比例较小,说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少。经过winsorize方法处理后,其他变量的统计指标并没有异常的取值。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是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初步看出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信息透明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本文的假设1a,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的虚拟变量与信息透明度的相关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标示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显著性水平,但各变量之间,除了mB和Size的相关系数较高,其余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4。此外,本文还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其中最大的ViF值为1.46,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严重。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4报告了股权激励、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对信息透明度影响的回归结果。

利用模型(4)进行回归的结果中equity的系数为-0.009(t=-1.50)与假设1a预期的符号相符,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在模型(5)中equity的系数为-0.049(t=-2.98),equity2的系数为0.029(t=2.62),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该结果支持本文的假设1b,说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之间存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较低时,适当提高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有助于协同效应的发挥,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而当股权激励较高时,管理层更可能也更容易通过操纵盈余获取更高的私人收益,从而降低公司信息的透明度。

而从表4中回归(1)及回归(2)的结果看,iCw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但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一方面,尽管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后我国上市公司被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但大部分上市公司缺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积极性,上市公司在是否公开披露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以何种形式披露以及披露程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决策权(盖地、盛常艳,2013),从而导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少,内控缺陷程度不明确,甚至未披露内部控缺陷的公司可能还存在粉饰行为等问题(王慧芳,2011),进而弱化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对内部控制失效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仅仅通过实行内部控制对管理层加以监督可能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抑制作用有限。由此导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不显著。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公司的规模、两职分离、董事会规模、接受“四大审计”及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公司成长性、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合一与信息透明度负相关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杠杆较高及独立董事比例较高时反而降低了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从表5全样本回归的分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当公司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iCw=1)时,股权激励显著提高了公司信息透明度(equity的回归系数为-0.014,t值为-2.13),而当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iCw=0)时,equity的回归系数为0.024,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股权激励反而有可能降低公司的透明度。同样在低股权激励的样本组,只有当公司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时,股权激励才与信息透明度显著正相关。从高股权激励的样本组看,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在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当公司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缓解了高股权激励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负面影响。此外,从回归(3)、回归(6)及回归(9)的结果看,全样本和高股权激励样本组,equity和iCw交乘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而在低股权激励样本组,equity和iCw交乘项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总体来看,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增强了股权激励与信息透明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当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时,内部控制能对管理层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股权激励对于信息透明度的积极影响;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非但不利于股权激励协同效应的发挥,反而加剧了股权激励的堑壕效应。上述结论支持本文的假设3。

(四)稳健性检验

由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如Ceo、CFo)对公司向外界的信息(如财务报告披露)负有直接责任,因此,本文亦计算了高管基于股票持有获得的权益性薪酬作为股权激励的替代变量,检验其对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利用本文的检验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其中全样本回归结果与表4、表5相比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在高、低股权激励分组检验的样本中,交乘性equity和iCw交乘项的系数为正,但均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样本中高管持股的公司较少,高管基于股票持有的权益薪酬的中位数及最小值均为0,从而影响了分组回归的结果。此外,本文借鉴叶建芳等(2009)指出的公司当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亦作为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视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因而样本中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增加至780家,重新进行回归的结果没有本质的变化,限于篇幅,上述回归结果本文未一一予以报告。

五、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数据,发现管理层持有公司股票获得的权益薪酬与公司信息透明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较低时,随着股权激励的增加,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得到缓解,有助于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而当管理层股权激励超过一定水平时,随着股权激励程度的扩大,为避免基于股票持有的大量的不确定报酬遭受损失,管理层更可能利用增加的控制权影响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质量,导致公司信息的透明度降低。本文还发现,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时并未明显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弱化了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信息透明度的正向影响,甚至在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较高时加大了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信息透明度的不利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股权激励协同效应的发挥提供了保障,而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宽松的内部控制环境为股权激励堑壕效应的发挥提供了便利。可见,股权激励积极治理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基础之上。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约束时,若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也将不利于公司治理效应的发挥。正如代彬等(2009)指出的,公司实际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最终体现为内部激励与外部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均衡结果。对于公司管理层而言,适当的股权激励与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和制衡相结合将促使其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进而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代彬,彭程,郝颖.国企高管控制权、审计监督与会计信息透明度[J].财经研究,2011,37(11):113-123.

[2]盖地,盛常艳.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21-27.

[3]罗宏,刘宝华.互补或替代?经理薪酬与外部审计治理效用关系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26(6):3-11.

[4]马晨,张俊瑞.管理层持股、领导权结构与财务重述[J].南开管理评论,2012(2):143-150.

[5]潘越,戴亦一,林超群.信息不透明,分析师关注与个股暴跌风险[J].金融研究,2011(9):138-151.

[6]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谭劲松,宋顺林,吴立扬.公司透明度的决定因素:基于理论和信号理论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0(4):26-32.

[8]王亚平,刘慧龙,吴联生.信息透明度、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同步性[J].金融研究,2009(12):162-174.

[9]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61-67.

[10]谢振莲,吕聪慧.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财政研究,2011(6):58-61.

[11]游家兴,张俊生,江伟.制度建设、公司特质信息与股价波动的同步性――基于R2研究的视角[J].经济学(季刊),2007(1):189-206.

[12]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3):25-30.

[13]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6):50-59.

[14]aSHBaUGH-SKaiFeH,CoLLinSDw,KinneYJRwR,etal.theeffectofSoX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andtheirremediationonaccrualquality[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1):217-250.

[15]BeRGStReSSeRD,pHiLippont.Ceoincentivesandearningsmanagement[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6,80(3):511-529.

[16]BamBeRLS,JianGJ,petRoniKR,etprehensiveincome:who'safraidofperformancereporting?[J].theaccountingReview,2010,85(1):97-126.

[17]BaLSamS,JianGw,LUB.equityincentivesandinternalcontrolweaknesse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14,31(1):178-201.

[18]CHenGm,DHaLiwaLD,ZHanGY.Doesinvestmentefficiencyimproveafterthedisclosureofmaterialweaknessesin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3,56(1):1-18.

[19]CLintonSB,pineLLoaS,SKaiFeHa.theimplicationsofineffectiveinternalcontrolandSoX404reportingforfinancialanalysts[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014,33(4):303-327.

[20]DoYLeJt,Gew,mCVaYS.accrualsQualityand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J].theaccountingReview,82(5):1141-1170.

[21]FenGm,Gew,LUoS,etal.whydoCFosbecomeinvolvedinmaterialaccountingmanipul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1,51(1):21-36.

[22]GRaHamJR,HaReVYCR,RaJGopaLS.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40(1):3-73.

[23]HUttonap,maRCUSaJ,teHRanianH.opaquefinancialreports,R2andcrashrisk[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9,94(1):67-86.

[24]JenSenmC,meCKLinGwH.agencyCostsandthetheoryoftheFirm[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4):305-360.

[25]KatoHK,Lemmonm,LUom,etal.anempiricalexaminationofthecostsandbenefitsofexecutivestockoptions:evidencefromJapa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5,78(2):435-461.

[26]KaRpoFFJm,SCottLeeD,maRtinGS.theconsequencestomanagersforfinancialmisrepresentation[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8,88(2):193-215.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3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股权激励;公司业绩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1-0035-04

股权激励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然而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从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问题转变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股权激励是以分散股权结构为基础所做的制度设计,在中国股权结构集中、内部人控制严重的情况下,已非一种有效的契约安排,而成为向大股东及公司高管输送利益的工具。

一、文献综述

国际学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就基于理论对经理人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所有权结构、管理者薪酬结构和董事会薪酬的决定受到公司业务性质影响。Holmstrom和milgrom(1987)指出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应当与企业业绩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线性关系。Jensen和murphy(1990)利用1969-1983年美国上市公司Ceo的报酬数,得出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敏感度极低。Rosen(1992)指出虽然二者之间的敏感度极低,但是Ceo收入仍随业绩发生巨大波动。此外,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两者之间具有更高的敏感度,Hall和Liebman(1998)利用1980-1994年的数据估计出新的敏感度为,企业价值每变动1000美元,Ceo收入的变动大约25美元,这其中股票和股票期权的贡献为19.7美元。Kato和Long(2005)以中国上海、深圳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高管报酬与股东财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报酬与企业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illing(2006)应用一阶差分矩估计和系统矩估计方法,消除了内生性和企业特性的影响,发现Ceo收入与企业市值之间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相关性。Giorgio和arman(2008)以美国的“新经济”企业为样本,对其1996-200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亦表明高管报酬与企业业绩的强相关性。

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魏刚(2000)、李增泉(2000)研究均发现,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偏低,管理层持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应。于东智(2003)从董事会机制对完善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角度,对股权激励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董事会持股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王华(2006)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了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杜兴强和王丽华(2007)研究发现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两期的变化、上期托宾Q的变化均成正相关关系,与本期托宾Q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对股东财富指标回归显示出较弱的相关性。顾斌(2007)采用比较研究法,在控制了行业因素及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后,通过纵向对比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前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得出股权激励长期效应不明显这一研究结论。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分散股权结构下全体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一理论基础。但是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的侵占成本已经取代所有者―管理者成本成为现代公司的主要矛盾。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大股东侵占这一视角对股权激励效应问题展开研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壕沟防御效应”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无论在动机还是在能力上都有可能侵占小股东利益,引起成本增加和公司价值下降,即“壕沟防御效应”。唐宗明、蒋位(2002)、Jiang和wang(2003)、Liu和Lu(2002)等的研究均表明,大股东控制的“壕沟防御效应”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是存在的。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从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问题转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

“壕沟防御效应”除了体现在非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还表现为对其他投资者利益的侵占、对经理及公司员工权利的侵占。Burkar等(1999)认为,尽管所有权的紧密控制是有效的,但它也暗含剥夺的威胁,由此会减少经理人的创造性,因而由监管所导致的所有权集中也许与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方案相冲突。

在“壕沟防御效应”视角下,大股东利益侵占决定了对股权激励效应产生有负面影响。股权激励实施的目的在于使经理层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努力,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势必会影响管理层努力的积极性,从而使股权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股权激励成为大股东与经理层“合谋”的砝码。

基于以上分析,对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占将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内部人控制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

股权激励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下,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两职分离带来的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是,中国上市公司中,股东―经理层契约重要特征之一是公司总经理与董事由一人兼任。在内部人控制严重、股东―经理层契约关系失衡的情况下,公司持续经营的目的不再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维护全体股东利益,而成了为大股东私人利益服务的工具。尤其是在董事与总经理两职兼任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私人收益的来源与公司业绩没有必然联系。经理人滥用企业资金、进行过度在职消费以及为了政治晋升等目的提前确认收益、推迟确认损失等行为并不会因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得到遏制。相反,股权激励这一完善公司治理的举措,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内部人控制问题将加重大股东侵占的成本,损害股权激励的实施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3-2007年为样本期间,利用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样本具体筛选过程为:(1)剔除已宣告后又取消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2)鉴于同时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公司价值计算方面的相关问题,剔除相关样本,只保留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3)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目前对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限制,所选样本不包括金融类上市公司。(4)考虑到异常财务状况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剔除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净资产为负的上市公司。(5)为了保证样本公司年度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剔除首次公开发行的样本公司。

按照上述程序筛选后,最终得到131家上市公司,655个样本观测值。

本文所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资料及金融界网站并与CCeR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对比,股权结构等上市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CeR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

(二)研究模型及变量设计

在模型1的基础上,考虑大股东对中小股东侵占程度以及内部人控制情况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加入交叉项mSR*LSHC、mSR*inSiDe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2,对相关假设进一步检验。模型1、2如下:

tQit=?琢+?琢0mSRit+?琢1LSHCit+?琢2inSiDeRit+conit+?滋it(1)

tQit=?琢+?琢0mSRit+?琢1LSHCit+?琢2inSiDeRit+mSRit(?茁1LSHCit+?茁2inSiDeRit)+conit+?滋it(2)

其中,tQit为被解释变量,tQit=公司市场价格/公司重置成本。?琢代表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基于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是系统的、确定的,本文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Hausman检验对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mSR*LSHC前的系数代表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mSR*inSiDeR前的系数代表内部控制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影响。conit表示一组控制变量,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股权激励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引入公司资产规模、资本结构以及行业变量等进行控制,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1)因变量。本研究所用因变量为托宾Q值(tQit)。选用tQit而非传统的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对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是因为:首先,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通常是建立在企业收益提高的基础上的,Roe等收益指标容易受到经理人的操纵,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其次,托宾Q值是公司市场价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值,其具体计算公式为:tQ=(年末流通股市值+非流通股占净资产的金额+公司负债)/年末总资产,托宾Q值的定义符合股权激励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而且考虑了中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2)解释变量。本文相关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定义见表1。

按中国证监会有关行业的划分标准,对上市公司所在行业进行了细分,剔除金融业,共设置12个行业哑变量。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对总体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本文按照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对样本进行了划分,分组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从内部人控制角度来看,两职分离的公司其tQ的均值大于两职兼任的公司,但差距不明显。而前者股权激励比率却大于后者,这说明两职分离的公司虽然mSR值相对较小,但是其股权激励效果好于两职兼任的公司。

LSHC的最大值达到了281,且其标准差较大,这说明在目前股权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中小股东无法对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果有可能对股权激励效应带来负面影响。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按照模型1,对相关假设的检验见表3。

基于篇幅考虑,本文只列示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两职分离的上市公司,其mSR与tQ之间是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两职兼任的公司,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996。这说明内部人控制问题,弱化了公司内部治理效用,加大了大股东侵占程度,对公司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违背了激励实施的目的。以全体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的inSDieR的系数为0.124亦说明,两职分离的设置对股权激励实施带来了正面影响。LSH前的系数为-0.004,这表明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交叉项mSR*LSHC、

mSR*inSiDeR,进一步对假设1、2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检验见表4。

表4进一步检验了大股权侵占及内部人控制对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影响。在加入交叉项mSR*LSHC、mSR*inSiDeR之后,mSR与tQ的相关系数变为-3.301,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mSR*LSHC前的系数为-1.122,这说明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效应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假设1得到了验证,而mSR*inSiDeR前的系数为4.264,即总经理与董事长两职分离的设置,能够遏制大股东侵占,对股权激励效应带来正面影响,使本文假设2得到验证。

五、结论

股权激励效应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股权激励是基于所有者―经营者的委托关系所作的制度安排。而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已经演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公司价值的增长,在对管理层进行激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大股东侵占进行约束。而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股权过于集中导致内部治理弱化,加大了大股东的成本。只有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是公司内部治理入手,才能真正建立起股东―管理者、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的市场化契约模式。

参考文献:

[1]《基于信息结构的内部控制策略与激励机制:企业内生财务体系构建》课题组.激励强度、公司治理与企业业绩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08,(10).

[2]魏刚.高级管理者激励与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4]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价值: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5]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9).

[6]曾绍灶,李善民.大股东控制、私有收益与公司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7]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

[8]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StudyontheeffectofmajorShareholdersencroachmentontheequityincentive

panYing1,nieJianping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Xi'aninternationalUniversity,Xi'an710077,China)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4

股权激励是指授予公司高管一定的股权以激励他们更好地从公司股东角度决策,使其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股权激励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90年代开始才在亚洲国家得以发展。2006年5月,双鹭药业、中捷股份和万科股份成为首批通过证监会评审的3家上市公司,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试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序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2000至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为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2.文献回顾

最早提出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理论的是Berle和means,他们认为,股权的过度分散使股东无法确保管理人员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管理人员基本不持有或只持有少量股份时,可能会利用手中权利来追求非货币性利益,损害股东利益[1]。此后,Jensen和meckling提出了“利益汇聚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汇聚了管理者和股东利益,管理层持股比例应与公司财务绩效正相关,并指出股份较少的管理者不能最大化股东财富,因为他们会追求职务特权消费带来的好处[2]。Liebman考察了1980-1990年478家美国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公司价值与高管薪酬呈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种强关联是由管理者所持股票价值变化引起的[3]。aboody、Johnson和Kasznik以1990-1996年间1773家公司的有关数据和指标为样本研究发现,适当地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会改善公司绩效[4]。

以上学者肯定了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性,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持否定态度。Fama和Jensen提出的“管理者防御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太高,可能控制董事会侵占其他投资者的财富,减少公司价值[5]。Demsetz研究发现,当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将更多地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公司价值随着股权激励比例的增加而下降[6]。RobertC.Hanson和moonH.Song在研究股权激励比例与股东权益关系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的绩效之间负相关[7]。

morck,Shleifer和Vishiny认为,管理者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并非始终一致,不同持股比例,二者的相关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是“区间效应理论”[8]。akimova和Sehwodiauer以1998-2000年乌克兰202家大中型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较低时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正相关,比例升高到一定水平二者呈负相关[9]。Victoria和KrivogorSky选取87家欧洲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样本进行研究,表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0]。

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维迎通过研究认为现代企业两权分离导致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存在利益冲突。对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可提高公司业绩[11]。杜兴强、王丽华选择会计绩效指标、市场指标和股东财富指标构建模型,发现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成两期的变化均成正相关而与本期市场指标的变化成负相关,与上期市场指标变化正相关[12]。苏冬蔚、林大庞从盈余管理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激励预案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比较微弱,由此得出股权激励政策与公司绩效负相关[13]。任国良基于1998-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发现高管薪酬对企业价值有非线性的“U”型影响[14]。林朝颖、黄志刚、杨广青、谢帮生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2013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从初创期到成长期、成熟期再到衰退期,股权激励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成长的影响,是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15]。何凡选取2005-2007年41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每股收益表示的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比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16]。

总之,对于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不同观点。本文利用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实施股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假设:1)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财务绩效正相关;2)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资产负债率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

3.2实证模型:本文将建立两个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和股权激励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

3.2.1综合财务绩效评价模型:F=α1f1+α2f2+……+αmfm

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总指标;αm:旋转后第m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率;fm:第m个因子的得分。

3.2.2线性回归模型:以股权激励比例为解释变量,综合绩效财务总指标F为被解释变量,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和财务杠杆为控制变量,建立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F=β0+β1mHR+β2SiZe+β3DaR+β4LSR+ε(F:公司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值;β0:常数项;βn:系数;mHR:股权激励比例;SiZe: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DaR:财务杠杠(资产负债率);LSR: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ε:随机扰动项。)

3.3样本选取

3.3.1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3年广东省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总共得到83个样本,以它们所公布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

3.3.2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选取样本公司中的11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综合财务绩效评价因子F。具体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基本每股收益;总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

解释变量:上市公司公告中股权激励草案(修订稿)中的股权激励比例;

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3.4实证分析

3.4.1主成分分析。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首先对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用SpSS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计算值为972.302,自由度为55,Sig值都为0.000,说明所选取的11个财务指标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且提取出的4个主成分的解释总方差达到81.451%。

结果显示R方为0.272,说明方程的拟合度不好;表4中F为7.3,Sig值为0.000,说明方程通过了有效性检验。但表5中显示,解释变量的t值为-1.331,Sig值0.187>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广东省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指标与股权激励间无显著关系。同理,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也没有显著线性关系,资产负债率与财务绩效负相关。

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两个结论:1)拒绝假设一,即广东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财务绩效无影响,财务杠杆与公司财务绩效负相关。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5

对于发行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要予以费用化,这样,对于一些股票期权公允价值巨大的上市公司,会对未来年度利润造成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出现无法满足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条件的情况。对此,一些上市已开始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因会计准则带来的激励困境,一是修改与调整股权激励方案,二是将股权激励费用视为非经常性损益。

据了解,一些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方案时,并未考虑到“股份支付”新准则的影响;同时,股权激励方案上报证监会后,也出现证监会提高股权激励行权标准的情况,但同样未考虑到新会计准则费用化的影响。于是,目前一些上市公司激励困境的解决,可能有赖于一些技术性手段;同时,这也涉及到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以及上市公司激励行为取向的引导问题。

对于股东转让股票的激励方式,目前新会计准则体系相关文件中未予提及,属于灰色地带。不过,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相关内容来理解,也需要同“发行股票期权”方式一样,按公允价值计入到成本费用中,尽管目前相关上市公司在会计处理方面还没有这样做。当然,这涉及到在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角色与地位问题,也涉及一些复杂的技术性细节。

其实,我们探讨与股权激励相关的诸多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会计处理;更有利于投资者梳理对薪酬、费用、利润等方面的理解;从而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水时间不长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分析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及进行价值判断。

两种主流

据统计,股改后已实施股权激励的21家上市公司中,就激励方式而言,发行股票期权,为14家上市公司所采用;采用股东转让股票方式的有5家;而采用股票增值权、上市公司提取激励基金买入流通a股方式的各一家。

当然,这其中也有重复统计,比如激励数量列众上市公司之首的金发科技(600143),其股权激励方式涵盖发行股票期权与股东转让股票两种方式;前者是2006年9月1日金发科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3185万份股票期权,股票来源为金发科技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股票;后者是在2005年金发科技股改方案中,公司第二大非流通股股东宋子明承诺,将其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份中的1690万股,按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作价转让给公司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及核心业务员。

不论是发行股票期权,还是股东转让股票,受益者只能是公司的管理层或其他员工。也就是说,股权激励属于上市公司薪酬的一种形式。就此问题,会计与税收知识足令中国投资人士汗颜的巴菲特曾经发出绕口令式追问:“如果期权不是报酬的一种形式,那它是什么?如果报酬不是一种费用,那它又是什么?还有,如果费用不列入收益的计算中,那它到底应怎么处理?”

其实,巴菲特的这种追问不仅仅是探讨股权激励的薪酬实质,而是着重于其会计处理问题,即这种股权激励应该计入费用,从而列入收益的计算中。

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两家公司,一家公司采用某种形式的股权激励,另一家公司未采用。如果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未将这部分激励形式的薪酬计入费用,但其业绩却由于激励效应而增加,这时,其业绩便没有与其费用完全配比,因为缺少了股权激励这一块成本费用。并且,由于股权激励未计入费用,也导致两家公司的不可比性;投资者会误以为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业绩更好,而实质上的情况,却是其未将激励费用列入收益计算所致。 鉴于诸如股票期权等激励形式在许多国家日益盛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填补了会计处理方面的空白,规定股权激励予以费用化。该准则结论基础中,在探讨广义的雇员股份计划时,其中的言辞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薪酬概念的理解:“理事会指出,这些计划只有雇员才能取得的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提供给雇员的利益代表了雇员薪酬。不仅如此,‘薪酬’这个术语并不只是局限于作为雇员个人合同一部分的薪酬:它包括提供给雇员的全部利益。类似的,服务这个术语包括雇员提供的作为回报的全部利益,包括由于股份计划的激励而增加的生产力和责任感或其他雇员工作业绩的提高。”

而在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第11号准则“股份支付”,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股权激励会计处理方面的国际趋同。

会计变革

“股份支付”准则的关键点有三:一是相关股权激励费用化;二是首次执行日的处理;三是股权激励费用的计量与确认。

一般而言,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对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在首次执行日,即2007年1月1日,需要将属于2006年度的股票期权成本费用调减留存收益,即减少期初(2007年)未分配利润;二是增加2007年及以后年度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未来会计期间的净利润。

根据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行权日在首次执行日或之后的股份支付,应当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按照权益工具、其他方服务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将应计入首次执行日之前等待期的成本费用金额调减留存收益,相应增加所有者权益或负债。

数据显示,2007年1月1日股东权益受股份支付准则影响的上市公司仅七家。其中,博瑞传播(600880)受影响程度最大,影响率为-8.50%;金发科技次之,影响率为-4.45%;中国人寿(601628)影响额最大,高达-4.31亿元,不过,由于家大业大,影响率仅为-0.44%。

应该说明的是,股份支付准则对年初股东权益的影响,仅是改变了其中的结构,即减少了未分配利润,同时增加了资本公积,所以,并未减少净资产总额。也就是说,在2007年初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在“股份支付”项中是调减,但在“其他”项是增加。

以金发科技为例。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所占比例较大,标的股票总数占激励计划签署时股本总额的10%。据金发科技计算,公司一次授予、分期行权的每份期权在2006年9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7.6893元。属于2006年度的费用为5522万元,按此数额调减2007年初的未分配利润。

股份支付准则的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增加2007年及以后年度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未来会计期间的净利润。

同样以金发科技为例。该公司2006年度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属于“股份支付”准则中的“完成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才可行权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根据准则要求,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2007年一季度,金发科技净利润70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26%,稀释每股收益0.11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26%;季报中披露,根据股份支付准则的相关规定以及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确定的行权条件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确认的股份支付相关费用为684万元,并调增资本公积684万元。 命悬一线

我们注意到,金发科技季报中披露的公司一季度确认的股份支付相关费用为684万元,与其年报中的相关测算相去甚远。按金发科技2006年报中的计算,其2007年度需负担的股票期权费用高达1.477亿元,如果按季度简单平均计算,一季度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应该超过3000万元。

就季报中确认金额与年报中的计算情况的差异问题,以及2007年一季度所确认的股权激励费用不多的情况,金发科技相关人员介绍说,公司计划公募增发,增发后会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摊薄,所以股票期权激励能否顺利行权,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然而,我们研究发现,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激励能否顺利行权,与上述新会计准则的费用化规定密切相关;甚至,巨额股权激励费用的确认决定着股票期权的行权问题。

在金发科技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中,激励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五方面条件方可获授股票期权,其中的前三项,一是根据《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考核办法》,激励对象上一年度绩效考核合格;二是金发科技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达到20%;三是金发科技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

金发科技2006年度净利润为3.069亿元,如果2007年度确认股权激励费用1.477亿元,那么,若实现第二条行权标准“上一年度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达到20%”,则实际上需要2007年度净利润比2006年度增长68%,才能消化1.477亿元的股权激励自身的费用。

计算过程:(3.069*120%+1.477)/3.069-1=68%

再考虑到第三项行权条件“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若金发科技顺利实现公募增发,且考虑到股东权益随利润的累积逐渐变大的因素,则达到这项行权条件的难度更大。

目前,针对这一情况,一些上市已开始从两方面着手解决因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困境。

一是修改与调整股权激励方案。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6

关键词股权激励管理者行为

一、背景

管理激励理论基础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人力资本价值贡献论,委托——理论,二元论和企业剩余索取权理论影响较大,结合这些理论知道股权激励就是为了减少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差距,使两者的目标函数尽可能一致。

二、管理者行为

1、管理者的自利行为

管理层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追求自己效益最大化的,即使在股权激励机制下,也是如此。如果激励有效,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减少成本;反之,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私人收益,管理层会影响到公司的价值。总之,股权激励下,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自利行为大致体现在股权激励方案制定、影响股价和进行盈余管理三个方面上。

(1)股权激励方案制定

在制定股权激励草案时,管理层通过与董事会的博弈,尽可能的降低激励条件,尽可能用财务指标作为是否行权的标准(财务指标便于自己操作),尽可能缩短激励的有效期限等。所以在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方案方面尽可能宽松,利于管理层获得和行使股票期权,体现出了明显的自利行为。

(2)影响股价

通过分析可知,股票股利和公积金转增是管理层影响股价的主要方式。高管可以在股权激励公布前公布重大消息来影响股价,亦可以在公司有较大现金流时不发放股利,采用公积金转增等,以获得更高的股权激励的收益。

(3)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管理着为了业绩目标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2、管理者的其他行为

(1)融资行为

一般来说,如果激励适当,管理者会倾向于负债融资,利用财务杠杆来增加股东的利益;相反,如果激励不当(股权激励并没有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管理层以自有资金再投资后,有可能仍保留大量的现金不分配给股东,来控制更多的现金流,以此归避负债融资的风险,而不愿利用债务的杠杆效应来增加股东的财富。

(2)投资行为

实施股权激励之后,管理为了提高利润,最后达到激励的条件,通常会扩大企业规模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这要归因于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对管理者提高短期业绩造成的压力。

(3)销售行为

当前大部分企业所处的是高度竞争性的环境,企业要在竞争中求胜必须重视产品销售。但是,实施股权激励之后,对销售商预先收货款现象增多,同时更倾向于建立更多的专营店来促进销售额的增长。这些作法虽然增加了当期利润,但同时显然给销售商造成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并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有可能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4)股利支付

研究表明,实施股权激励以来,大部分管理者的股利支付意愿明显降低。因为公司常常把每股净资产作为管理者购买股票的价格,使得管理者更倾向于转增,转增的原因是管理者希望将资金留在企业,而不是分配出去,因为转增后每股净资产减少,由此可能降低了授予管理层股权的购买成本。

通过对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分析,我认为,首先,虽然公司的财务业绩会取得了快速增长,但是成长性不稳定,对公司的长远利益很难产生好的影响,市场业绩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其股权激励方案很难设计的合理,大部分公司只是采用净利润来考核管理层的业绩,导致了管理者有短期化行为的倾向。其次,公司往往以净资产为股权授予价格明显存在激励不足,有为管理层谋取福利之嫌,这也是我国许多实施股权激励公司存在的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业绩指标要综合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

企业大部分以会计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其计量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可验证性、稳健性等要求,有利于体观管理者对在位资产的经营效率。但是,会计业绩的弊端在于只能反映企业过去的盈利水平,不能体现未来的增长能力,常常会诱使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和短期化的财务决策。市场业绩采用经市场调整的股票回报率为考核指标,是市场在整合了企业各方面信息之后对企业的综合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因此以市场业绩为考核指标有利于鼓励管理者挖掘新的投资机会,增加对风险项目的投资。现在,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完全运用市场业绩考核还不太可行。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股权激励方案中可以同时采用会计业绩与市场业绩作为考核指标,以体现考核标准的稳健性和前瞻性。例如我们可以引入平衡积分卡,加权平均利润增长率等作为考核指标。

(2)股权激励有效期应适当延长

一般来说,股权激励的时间越长,激励的效果就越好。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股权激励时间很短,大部分在5年以下,这会诱使管理者只顾激励期间的业绩,不顾以后公司的发展。在经营上通常表现为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短期过度投资行为。因此,延长股权激励有效期可以促使管理者将自身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保持一致。

(3)加强对实施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的监管

首先,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将授予价格的期间延长,比如说3至6个月,以防范管理者操纵股价的机会主义行为。其次,对于管理层在股权激励中的违规行为应加大惩戒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7

关键词:股权激励;委托;上市公司业绩

股权激励制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后便有了迅猛的发展。现有理论和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对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创造企业价值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是解决委托问题,促进公司高管与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手段。股权激励制度受到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股权激励问题,本文通过了解股权激励的内容,以及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激励效果,总结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问题,并针对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股权激励的内容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它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经理人和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的关系,股东委托经理人经营管理资产。但事实上,在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需要依赖经理人的“道德自律”。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行为。

股权激励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长期激励。从员工薪酬结构看,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员工职位越高,其对公司业绩影响就越大。股东为了使公司能持续发展,一般都采用长期激励的形式,将这些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筑利益共同体,减少成本,充分有效发挥这些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公司目标。第二,人才价值的回报机制。人才的价值回报不是工资、奖金就能满足的,有效的办法是直接对这些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将他们的价值回报与公司持续增值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公司增值来回报这些人才为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三,公司控制权激励。通过股权激励,使员工参与关系到企业发展经营管理决策,使其拥有部分公司控制权后,不仅关注公司短期业绩,更加关注公司长远发展,并真正对此负责。

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分析

股权激励是指职业经理人按照相关规定通过一定形式获取公司部分股权的一种长期性激励制度。恰当的股权激励可以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职业经理人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从而实现上市公司业绩与职业经理人双赢。一旦股权机制得以成功推行,对上市公司来说,将形成两大积极影响:一是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将极大增强。股权激励推出前,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收入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直接挂钩,但在股权激励推出后,由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经营者获得激励股权的数量与价值高低,这就促成了上市公司经营者励精图治,为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二是根据相关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只有完成公司治理整改报告后才能报送股权激励材料,这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将更趋完善。这一方面使得上市公司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出现高管内部控制的迹象,从而为上市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提供积极的支持。

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建议

1.将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纳入公司战略规划中

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股权激励会给公司绩效带来正向影响,因为现有的持股比例相对较小,虽然股权激励效果不是很大,但是时间证明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另外由于股权激励的政策法律环境已经逐步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激励管理者,应该将实施股权激励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完成,涌过完善股权激励所需的内部的条件,尽快制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应该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防止因为追逐经济利益而使独立董事成为公司所有者控制公司重大决策的工具。在独立董事的任选过程中,也应该详细考核独立董事的身份即与公司的关系及专业知识水平,让其在董事会中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积极作用。

3.建立有效地薪酬与绩效考核机制

从股权激励的理论分析和我国的具体实践不难看出,股权激励设计的重点与难点在于授予被激励对象的利益与赋予其责任的博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薪酬与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另外,从我国上市公司推出的激励计划来看,允许被激励对象行权的限制条件主要是财务指标,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财务指标是最容易被高管人员等被激励对象所操纵的,他们为了自己利益,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和技术之便人为调整财务考核指标,使股票的到期风险降为零。因此,除财务指标这一定量指标之外,还应设定必要的定性指标。

参考文献:

[1]林大庞,苏冬蔚.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金融研究,2011,第九期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8

摘要:本文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三种股权激励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采在2008年至2014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各种股权激励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并分别对实施股票期权的样本和实施限制性股票的样本分开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区间性。在某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在另一区间,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关键词:股权激励;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

一、引言

在上市公司,专业的经理人员的报酬形式一开始仅为固定工资,后来逐步引入与业绩相联系的奖金和红利作为报酬的组成部分。随着股份公司大量兴起,企业中开始出现委托的问题,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提供者与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主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如何使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够真正从所有者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增大公司价值和利润,为此得出要在工资和奖金红利等短期激励措施的基础上引入长期激励措施,代表的有股权激励、延期支付计划、特定目标长期激励计划等,其中采用最广泛、效果最理想的是股权激励。

以Jensenandmeckling(1976)等为代表的利益趋同假说认为,上市公司中持有公司股份的经营者为内部股东,而外部的股份持有者为外部股东,双方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为内部股东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并不能够获得全部的剩余索取权,因此,当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够刺激其努力工作,从而促进公司绩效。同时内部股东还与债权人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这两种冲突会导致两种成本的产生,但通过行使股权激励能改变股权结构,使管理层拥有剩余索取权,促使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从而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公司业绩,而且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企业业绩也提升。此后,有许多学者利用不同国家的上市公司数据都说明股东和高管利益的趋同一致性(paliaandLichtenberg,1999;HawellandLeybman,1998;Carlet,al.,2003)。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管理层持股比例太高,有大量的控制权,则有可能控制董事会从而侵占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使公司的价值降低(FameandJensen,1983;ohadKadanyandJunYang,2006)。有更多学者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复杂的,促进作用或是消极作用都是区间性的(myeong,1998;Bryan,HwangandLilien,2006)。

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制度的探索也大多认为实施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有一定积极的提升作用(游春,2010)。刘广生、马悦(2013),潘永明等(2010),蒲晓辉(2010)的研究认为效果较小,不太显著。吕长江等(2011)的研究指出高管持股较多的企业更有动机选择实施股权激励,希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福利,也得出了相关的结合,提出规范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议。孙健,卢闯(2012)则认为高管权力越大则股权激励强度越大,股权激励草案宣告会产生显著为正的市场反应,并且能够让市场意识到高管人员的自利,股权激励强度与市场反应显著负相关。

总的来说,对于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三种理论假说,第一种利益汇聚假说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有正相关,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第二种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着逆向因果关系,两者负相关,第三种交互影响论认为采取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存在着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单一方向的。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股票期权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是激励对象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激励对象可以在事先约定的时间内,以原先确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激励对象是否行使该权利,由持有者自行决定,持有者可以放弃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也可以行使购买股票的权利,如果行使了就是一种激励。限制性股票是上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授予管理者一定数额的股票,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如工作年限、绩效目标等,管理者才被允许出售具有限制性的股票,从中获取利益,大多数限制性股票采用定向发行的方法。股票增值权是公司授予管理者一种权利,当管理人员通过努力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实现企业业绩的改善或者带来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扬,那么管理人员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得企业业绩改善或者股价上浮而带来的收益。本文采用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统计(见表1),在2008年至2014年间,已授权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有319家(简称实施)、停止实施118家、董事会预案以及股东大会通过尚未授权实施的共99家,处于回购阶段的共118家。股权激励的具体模式多种多样,如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员工持股计划等。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来看,大部分公司还是选择了股票期权激励,共有303家公司选择了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其中单独采用股票期权方案有47%(290家)公司,采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混合模式有1.4%(9家),而采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混合模式则有1家,而同时采用三种混合模式则有0.5%(3家)上市公司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偏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们存在的一定合理性,即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帮。

三、股权激励对高管绩效效果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上市公司公告等公开披露的数据信息,从高管特征与激励计划的激励水平和股权集中度出发分析激励效果。为了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以下情况的公司样本:(1)没有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2)股权激励计划的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3)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由于金融市场的财务指标、负债经营以及其特81殊性会导致与其他公司差异较大;(4)异常值,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筛选,选取了2013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共481家,单独采用股票期权的企业共237家,单独采用限制性股票的企业共161家,单独采用股票增值权的企业共2家,其中同时采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企业共72家,同时采用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的企业共6家,同时采用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的企业共3家(见表2)。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有两个:①净资产收益率(Y1),由于研究的是上市公司,从理论上讲,托宾Q值法或eVa法是理想的方法,但是对资本市场要求太高。因此本文选用会计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其也剔除了行业总体趋势的影响也使更加具有说服力,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②资产报酬率(Y2),资产报酬率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了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本文用于分析股权激励因素及影响业绩的相关控制变量包括:①股权激励水平(X1),本文选择用激励总数占当时总股本比例作为衡量股权激励水平。②股权集中度(X2),本文选择用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为公司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企业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说明公司的股权越集中。③公司规模(X3),本文选择用年末公司总资产余额的自然对数作为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资产余额的自然对数值越大说明公司的规模越大。④公司成长能力(X4),本期选择用年末净利润与上年净利润的差值与上年净利润的比值百分比作为公司成长能力的衡量指标,该比值越大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越强,本年的盈利情况较之去年盈利状况越好。⑤公司资金周转情况(X5)本文选择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值的百分比作为公司资金周转情况的衡量指标,该指比值越大表示公司短期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越强。⑥公司营运能力(X6),本文选择用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作为公司营运能力的衡量指标,该比值越大表示公司从投入资产到得到产出的周转速度越快,公司的营运效率越高,经营业绩越好。⑦资产负债率(X7),本文选择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资产负债率越大,财务风险越高。

在实施不同股权激励方式的样本公司里,股权激励水平整体一般。不同于国外公司的激励水平普遍高于5%,我国上市公司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数占总股本比例均值为2.358。实施股权激励水平企业之间差异较大。企业规模差异明显,这些公司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从19.902到26.472,说明公司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规模差异大。在公司成长性方面,流动资产周转率极差接近8%,可能是由于行业的不同、企业战略方针的不同、市场的变化等的导致不同企业差距明显。

模型设计根据变量的选取,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i为解释变量,u为误差项。

对481家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解释变量股权激励水平、股权激励水平的平方以及股权激励水平的三次方都通过了10%的置信水平显著性的检验,股权激励水平与绩效(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对非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求导,可以求出两个极值点,说明了某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达不到促进效果,而在另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但若实施激励水平太高的话,又会使绩效降低,达不到促进的效果,股权激励水平对公司绩效是呈现区间性。通过回归得出激励水平与企业绩效呈非线性关系,激励效果呈现区间效应。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所有样本的回归中,总资产对数的回归系数为0.013,公司规模越大,可利用资产也越多,可以更大规模生产,进行创新和开拓更多的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组织结构也会相对成型,权责更分明,管理更规范化,企业绩效也会稳定地提高。企业成长能力也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因素,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0.016,企业成长能力越高,发展速度越快,技术和人才储备更新速度越快,核心竞争力也会提高,而且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更能吸引投资者,得到更多的资金进行生产运营,提高业绩。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还能力越高,流动资产越多,但会导致资产配置不太高效,资产没有充分利用,以致获利不大,企业绩效下降。企业营运能力也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关系,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资产投入产出周转越快,资产配置效率也更高,能够较好地对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使获利周期短,利于组织内部提升发展,也能较好地实现财务指标,提高企业绩效。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负债水平越高,遇到风险也会越多,资金不充足,导致发展受限制,导致企业绩效降低。

对实施股票期权的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分析,激励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值,在股票期权样本组中,激励水平是与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也成显著非线性关系。对实施限制性股票的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限制性股票样本组中,可能由于样本量不够多或存在误差,激励水平与企业绩效存在不显著相关性,但也能大致看出有一定的若相关性。对比两种的激励方式,实施股票期权的样本组的回归系数相对高于实施限制性股票的样本组,实施股票期权的激励效果比实施限制性股票的效果较好,可能是因为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时候,只有股价超过行权价格,员工才能享受激励,员工为了创造更好的业绩而更加努力工作,也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

四、总结

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存在一定的区间性。某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达不到促进效果,而在另一区间内,企业绩效随着股权激励水平的提高而上升,但若实施激励水平太高的话,又会使绩效降低,达不到促进的效果。这说明了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要选择合适股权激励水平和力度,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绩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度,有效地提高激励效果。而会有这种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可能是由于利益趋同效应等其他效应的相互影响。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比实施限制性股票的上市公司的激励效果要好,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回归系数较高,这也符合我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现状,有较多的企业选择实施股票期权。在实施股权激励的时候,企业规模越大,可利用资产也越多,可以更大规模生产,进行创新和开拓更多的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管理更规范化,组织架构相对成型,企业绩效也会稳定地提高。成长能力、营运能力越好,说明企业有较好的发展潜力,资产配置效率也更高,更能吸引投资者,得到更多的资金进行生产运营,提高业绩。同时在企业不断地扩大发展中,管理也会越来越规范,促进管理层和员工们更加努力的工作,把自身的目标和企业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成形成企业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运营会出现较多的风险,财务风险等,导致发展受限制,影响企业绩效的下降。因此在制定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时候,应该结合公司自身具体情况,留意到相关的拐点与激励区间,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水平和激励模式,提高实施激励效果。当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资本结构,公司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予管理层股权激励,让他们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收益,促进他们会把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公司的利益增加达到个人财富水平增长的目的,更有利于股权激励效应的发挥。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在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中处于主流位置,而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也能较为有效的发挥激励作用,在提高企业业绩绩效方面各有所长,但在目前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主要是对以国外成熟的股权激励制度为效仿对象,并未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发展阶段、内部财务情况等,导致实施股权激励效果没能达到期望,甚至出现激励计划中断的情况。所以,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企业发展阶段、内部财务情况等,加大力度对股权激励的探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执行方案,以目的为导向,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广生,马悦.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J].中国软科学,2013(7).

[2]潘永明,耿效菲,胥洪.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1).

[3]孙健,卢闯.高管权利、股权激励强度与市场反应[J].中国软科学,2012(4).

[4]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许静静.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J].会计研究,2011.

[5]Jensenm.Candw.H.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1976(3).

[6].Franeis,J,Smitha.ageneyCostsandinnovationSomeempiriealevidenee[J].Joumalofaccountingandeconomies,1998,19(2):383-40.

[7]DemsetzH.andLehnK:theStructureofCorporateownership:CausesandConsequenc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5.

[8]CarlR.Chen&weiyuGuo,VivekmandemanagerialownershipandFirmValuationevidencefromJapaneseFirms[J].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2003,11(3):267-283.

[9]Famae.,Jensenm.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3,26(6):301-305.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9

关键词:股权;激励;机制

一、实施股权激励的意义

(一)传统的工资奖金制度存在局限性

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主要是以基本工资和年度奖金为核心,是用于回报高级管理人员现期或上期对公司的贡献,偏重对过往业绩、当期业绩的评估,却可能影响企业长期发展。比如,当管理层考虑是否培育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时,就面临着“上该项目必然造成当期费用大幅上升,进而影响当期利润”与“项目成功之后,未来持续发展后劲十足”这样一对矛盾,在管理层任期有限且激励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从管理层自身利益出发,因此可能放弃、延缓或搁置那些短期内会给公司财务状况带来不利影响但却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计划。

(二)将经营者的薪酬与公司的长期业绩联系起来

正是由于传统薪酬制度偏重对过往业绩评价的局限,公司需要设立新型激励机制,将经营者的薪酬与公司长期业绩联系起来,鼓励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公司长期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股权激励就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长期激励机制之一,这是构成新型薪酬制度的核心。

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可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减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其更加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出现过度分配的倾向,因此推广股权激励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二、实施股权激励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实施,《试行办法》正式出台,扫清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的基础,为实施长效激励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长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来推进,将高管人员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一)强化公司治理结构

如果在激励机制设计不当或公司内部治理弱化的情况下,对经营者进行股权激励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相反,会使经营者“名正言顺”地侵害股东利益。为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外部董事(含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薪酬委员会由外部董事构成,从而达到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半以上能避免董事与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权制衡,保证董事会能够做出独立于经理层的判断和选择,避免经营者自己考核、奖惩自己。

(二)完善股权激励方案

根据企业盈利水平、资产增值、股东价值增长或是总资产增长,制定股权激励方案需要注意平衡各方的利益及关注点。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可以实行以下几种股权激励模式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1、业绩股权。即首先在某个周期开始确定期间业绩目标(可以为一年或一个任期,若为一个任期,可以考虑同时设立阶段性目标),如果激励对象末达到预定的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则公司授予激励对象按既定价格购买一定股票的权利。对业绩目标的确定,可以采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利税总额、经济增加值、其他财务指标、综合性指标等。

2、股东价值成长股权。即在某个周期开始时,将股价上升作为股权激励的标准,如果股价在既定周期达到或者阶段性达到某一目标,授予激励对象按既定价格购买一定股票的权利。这种激励模式是基于在全流通的背景下,股东的价值将由二级市场股价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优劣、经营项目好坏等因素,会直接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

3、资产增值股权。将总资产(或净资产)作为股权激励的条件,即在某个周期开始时,如果总资产(或净资产)达到或者阶段性达到某一目标,则授予激励对象一定股权。这种模式是基于部分公司面临并购、业务多元化以及正运作一些对公司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项目,采用资产增值股权比较有意义。

4.限制性股权。提出这种股权是改变只有激励而约束不力的情况,即通过对激励对象的股权获得、抛售条件进行限制,只有当激励对象完成特定目标后,激励对象才可抛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三)中介机构专业性解决认购资金来源

《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为激励对象依股权激励计划获取有关权益提供贷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包括为其贷款提供担保,而未限定其他机构是否可以为其提供财务支持,利用中介机构为激励对象解决资金来源,更能体现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在目前政策环境下,为激励对象提供财务支持,除传统的银行贷款支持模式外,还可以采用信托计划、券商等模式解决股权认购资金来源问题。

三、国内实施股权激励案例

股权激励制度在国外被普遍采用,国内在《试行办法》推出后,一些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在总结传统股权激励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宝钢实施股权激励方案进行简要介绍。

(一)宝钢

国资委和财政部出台《试行办法》不到2个月,宝钢就出台了股权激励方案。

1、激励模式。宝钢股份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模式,即公司在业绩指标达标的前提下,委托管理人在公司股权激励额度和激励对象自筹资金额度内,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a股股票,授予激励对象并锁定两年,锁定期满后根据考核结果在三年内分批解锁。

2、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条件。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未出现政府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决定不实施本计划的情形;公司年度业绩考核达标。

宝钢将从境内外钢铁企业中分别选择不少于5家上市公司作为对标企业,依照50:50比例,设定境内外对标企业指标权重,只有宝钢的净资产现金回报率超过他们的平均值,才启动激励计划。宝钢拟选取的境外对标钢铁公司,均需进入世界钢铁动态(wSD)世界级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

3、股权激励对象。激励对象的范围包括:公司董事(独立董事、宝钢集团以外人员担任的公司外部董事,暂不参与本计划);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对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业务)人才和管理骨干。

4、限制性股票来源、数量、授予价格与自筹资金

(1)限制性股票来源。公司委托管理人以购股资金(每期计划公司按股权激励额度计提的资金和激励对象自筹资金,扣除必要的税费),在约定期限内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a股股票作为限制性股票的来源。

(2)限制性股票数量。每期计划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总量,取决于该期计划公司股权激励额度、激励对象自筹资金额度、购股价格以及税费等因素。

(3)限制性股票价格。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管理人在约定购股期内,以购股资金从二级市场购买该期计划限制性股票的平均价格。

(4)受激励的对象需自筹资金参与激励计划。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需按50%的比例自筹资金参与,体现了风险共担的原则。

股权激励对财报的影响篇10

【摘要】本文从激励动因、激励效果、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股权激励进行了回顾性的文献综述。通过对以前研究成果的回顾,结合股权激励现状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股权;激励动因;激励效果;影响因素

一、引言

股权激励最早产生于1952年,美国辉瑞公司为了避税,首次推出了面向所有雇员的股票期权计划。1999年,我国首次出现了股权激励制度。随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权激励不断地完善。

随着政策的完善、企业的发展与两权分离的深化,股权激励在企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期权激励的作用从避税,发展到减轻问题、激励管理者,再慢慢形成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进行自我激励的局面。随着股权激励的广泛的运用,如何实现效能最大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结合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找到适合现状的发展路径。

二、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一)股权激励概述

股权激励是一种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高管、核心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方式,是为了避免和降低经营者逆向选择对所有者的利益损害的方式。通过股权激励使其共享企业利润、分担企业风险,以减轻两权分离的不良后果。

国内研究绝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的结论并借助数据论证该结论是否适用于国内特定环境;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的目的、影响因素以及激励后果。

(二)股权激励的动因

1.减小成本

传统的委托理论认为,由于公司经理人和股东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经理人并不以将企业自由现金流分配给股东为目的,而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BrickleyandColes认为管理者对公司未来成长机会具有私人的信息,这是一种机会成本,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来降低信息流出的风险。

2.人才驱动

股权激励是公司选择优秀管理者的手段,同时优秀的管理者也会选择提供对自己最有利的股权政策的公司。因此股权激励是吸引更优秀的管理层的必要手段。Bakeretal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更多地被授予处于第一年任期中的高管。

3.减税、避税

股嗉だ最早是以避税为目的。美国的税法规定,公司在以股票期权模式实施股权激励时,公司和个人都不需要缴纳所得税;股票期权行权时,股权激励对象也不需要纳税。因此,出于合理避税的动因,国外公司往往实施股票期权激励。

(三)股权激励的结果

1.成本降低,企业业绩提高

我国引入股权激励目的之一是激励经理人,降低成本。股权激励促使管理层向股东的目标靠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夏爱华,叶建芳、陈潇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发现公司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持有的股权比例正相关。顾斌和周立烨对2002至2005年沪市56家在2002年前试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股权激励实施后业绩的提升不显著,并且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激励效应。

2.投资过度、融资

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加公司留存的现金、鼓励管理者进行投资、传递企业发展前景好的信息。企业股权激励的幅度越大,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越丰富,甚至会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唐雪松等利用Vogt过度投资行为检验模型,证明企业经理持股比例虽然较低,但仍然能够较好地发挥制约过度投资的作用,主要是因为经理人持股收益占其个人报酬的比例较高。

3.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倾向于在推行股权激励前调减利润,使股东降低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在股票行权后有抛售股票意向时会调增利润。然而对于利润的操纵会受到监管环境和政策环境的限制。BurnsandKedia通过研究发现高管所持股权对股价的敏感性与公司信息的错误报告程度密切相关,即高管甚至通过采用错误的财务报告影响股价,以利于其股权的执行。

(四)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

1.控制权

周仁俊,高开娟通过2006―2010年股权激励实施后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明显,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增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动机导致其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

2.行业特征

处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受新进入者的挑战大,并且现有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间的成本和利润水平趋于一致,高管的经营决策带来的效果可比性较强,股权激励效果较好。处于政府监管行业的企业,高管决策时的自由度较小,企业的社会责任较大,企业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效果不明显,甚至会对企业经营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李秉祥,惠祥(2013)通过对2006-2011年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企业分析发现政府监管,行业竞争和人才需求对于企业股权激励选择的影响是显著的。

3.其他因素

企业成长性,高管年龄等也在整个学术研究中占了一席之地。有学者认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更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激励这种长期激励方式。冯越萍通过对2011-2013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成长性没有显著关系。对于较年轻的高管,在公司的发展空间较大,长期激励能够留住更多的人才,同时可以引导高管更多地考虑公司长期利益,减少短期行为。

三、总结

通过对股权激励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股权激励的研究是随着时间,特定环境的改变其结论也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股权激励政策的选择,我们需要衡量激励的目的,公司的控制权,激励者的敏感性等因素。激励标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激励标的能够使激励效用最大化,能够抑制管理者的逆向选择。

同时我们发现,国内对于股权激励的研究受限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国内的人文环境、监管环境和管理环境。因此对于股权激励的研究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创新,寻找独特的视角。例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可以从跨国企业的角度去考虑同一个集团企业不同地域的股权激励设置。

参考文献:

[1]高芳.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5(9)

[2]周绍妮,郄敏,曾柳芳.股权激励文献综述[J].江苏商论,2014(8)

[3]陈健,贾隽.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及影响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