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9:41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1

关键词:智慧地球智慧物流信息化现代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39-01

1、智慧物流的背景

“感知中国”是2009年总理在2009年提出的建设的新概念,在此之前,关于智慧建设的概念始于美国。21世纪实在是信息爆炸的世纪,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科技的应用更加广泛,信息时代的内涵其实依然是科技。信息的爆炸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物联网被各国争相作为本国的建设目标,物流作为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是最早的。现代物流的方向大致要朝着现代化、科技化发展,这是时代要求。智慧物流的研究是属于历史潮流,当然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智慧物流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之后,就越来越受各国的重视,为此中国还将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慧物流的建设是完全符合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的,当然物流现代化建设自然是对其城市的经济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也是未来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

这是智慧物流的大致产生背景,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虽然智慧物流已经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对它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更谈不上体系构建,实施的框架企业和学术界都还未达成良好的共识。

2、智慧物流的概念

智慧物流的概念的提出要最追溯到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iBm公司作为一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公司,它对智慧物流的理解也是建立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对于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可以说从运输、仓储、包装以及装卸、加工配送等,整个物流的历程步骤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物流是将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纳入信息系统的控制之下,实现系统全面感知,这样就可以及时处理以及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自我调整,总的来说,智慧物流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系统物流的建设,让物流自动化、创新化、准确化,智慧物流实际上也是现代化综合性的物流系统。

3、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3.1智能分析功能

智慧物流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在智能分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智慧物流能运用智能的模拟模型等各种具有智能性的手段来分析物流。分析物流的各个环节,分析物流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智能化得假设并且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来进行解决问题的一个循环。实际上,智能分析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功能。系统自动调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同时来发现漏洞,达到智慧化的效果。

3.2感知功能

智慧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的物流系统建设的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手段将传统物流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都同时纳入智能系统中,包括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加工、配送等,物流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步骤繁多,任务繁重,仅靠人力的话不可能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就能做到。依靠现代科技,能对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感知,接着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能及时处理而且自我调整,实现了物流规划的智慧化。

3.3优化决策的功能

结合特定的物流要求,智能系统可以对要求和物流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估,从物流的成本、时间以及其他的特殊方面和标准要求,来评估风险以及对风险进行预测,这是制定合理决策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对物流项目的详细周密分析,对其风险进行有效预测,才能提出最优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决策是经过对物流环节和物流信息的周密分析的,相对于人力的局限性来说,智能系统分析后的方案更具准确性。

3.4及时反馈功能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关系到物流工作完成好坏的最有效的晴雨表,反馈实现系统修正,还能完善管理,总之它是贯穿于物流工作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它起到的作用既是细节方面的,但同时也是全局性的。

4、智慧物流建设的策略

4.1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基地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设智慧物流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智慧物流的内涵。例如传感技术,移动计算机技术,还有智能网络等,通过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去建立物流智能管理网络体系,建立智能配送中心等。通过各种技术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示范推广,达到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建设的潮流。其中优秀的企业还可以与外资合作,这样不仅会吸引外资,更能促进物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至于说物流产业基地,我们可以选择设备完善、基础较好的物流基地进行示范性建设,其目的也是达到示范推广,带动整个物流行业的智慧化改革。例如,江苏常州的物流建设,常州目前建立了现代化的亚邦医药物流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化物流的示范基地,两年的物流建设不仅促进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而且还极大地减少了传统物流在资源上的浪费,有利于常州生态经济的发展。

4.2对物流行业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

如果说进行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核心内容,那么对物流行业进行发展规划,对物流行业进行法律规范化是物流行业智慧化建设的保证。例如常州市物流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范例里,常州市就是物流行业的规范性上做足了功夫,在行业的法律法规上进行了符合现代化物流的政策,这样既保证了建设的成果,又能继续保证后续的发展,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还有利于消除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市场障碍,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而开放的统一有序的市场,能更好地保护经营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2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三、总结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智慧/物联网—BpR;petri网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全球一体化经济导致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集成和深度应用密切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经营“智慧”的重要性。

美国iBm公司2008年11月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2009年2月,奥巴马批准推进“智慧地球”项目的发展,“智慧地球”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推出了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的政策。《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把武汉建设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重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市民服务等领域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特征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传感器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武汉有技术和产业优势,很多单位都具备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2010年4月25日,武汉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发起成立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合作,以获得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扩大物联网在湖北的推广应用,打造新的千亿元产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下,武汉对物联网建设的重视,给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将会大大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效率与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物流管理的高度自动化。

1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及物联网

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也将发生巨大变革。

物流是企业决胜市场的生命线,而高效的物流供应链,才能促进物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中小企业是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生力军,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以及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和武汉市结构调整的催化剂。但因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个体“小”,他们在获得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技术和管理水平,赢得更大空间和社会关注上,较之于大企业,依然处在弱势。

我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主要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其取得稳定地位并发展壮大,必须实现供应链创新。供应链信息化的实施实际是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武汉大力建设“智慧城市”,给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和发展契机,极大地降低了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成本,为中小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会带动物联网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将改变供应链流程,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有关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用前瞻远瞩性的眼光研究供应链流程再造,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在量的方面要求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质的方面要求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功能,以及对信息化高度集中,将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反应型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以订单为中心,凭借物联网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预测和预见物流需求,并依靠一系列灵活适应、自动协调的物流及功能流程,形成灵活的全维保障网络,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流程,力求达到“业务流程精悍、组织结构扁平、订单执行加快、物流与信息流统一”的BpR标准,为“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创造一套独立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灵活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业务流程。

本文对中小企业供应链实现创新,应用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物联网—BpR”供应链业务优化模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帮助武汉市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准确地进行定位,确定自身的核心业务及发展方向,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回收、提升交付能力、加快进行资源整合,进而动态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各种变化,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环节企业的需求,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智慧产业聚合升级,为努力建设武汉智慧城市作出贡献,真正实现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最终把武汉建设成“两型社会”、和谐宜居城市以及创新型城市。

2物联网供应链创新性研究内容

物联网是物与物(人)通过网络而智能相连,从而提升整个地球的智慧水平。它不仅是两化融合的核心战略,而且是构建智能社会的新网络工具。完善和创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必须提高其信息化与智能化。在供应链中,数据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影响了信息的实时性及精确性。智慧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智能的业务分析,供应链数据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供应链信息,通过整合的方式提供给企业。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通过智慧型供应链,既可实现将营运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同时又能借助对来自客户端的种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对行业上游采取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产品进行规划、采购指导,也有利于终端领域的市场推广、消费行为研究、科学陈列、增值销售等一系列举措的有效跟进。

物联网能全面感知、实时准确传递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控制,其核心是数据。因此,借助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利于供应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时追溯原材料源头,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少库存管理重复作业,并可对运输工具和货物自动定位,可用于损耗控制,并能促进“智能商场”、“智能货架”、“智能仓库”的建立,打造智慧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BpR)技术在研究供应链成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集成优化方面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因此本项目在供应链创新研究中提出技术工具——“智慧/物联网—BpR”。所谓“智慧/物联网—BpR”是指物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本文研究的内容如下:

(1)武汉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供应链管理水平。

(2)研究“物联网—BpR”的建模方法。在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共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现有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业务流程重组petri网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参考模型和过程模型,分析其经营模型、活动模型、供需协作模型,并建立它们同过程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

(3)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是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支撑手段,在综合分析物联网技术要素、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智慧/物联网—BpR”的运营运作模型以及方案实施模型。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分析“智慧/物联网—BpR”的动因,研究“智慧/物联网—BpR”信息集成和共享问题,给出“智慧/物联网—BpR”工作流、数据流,以及信息系统与“智慧/物联网—BpR”之间的关系。

(4)信息共享的实现离不开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项目将以复杂的三级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分销商的库存成本和持有水平在实施“智慧/物联网—BpR”前后进行分析和比较,建立绩效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博弈理论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价值分配关系进行分析,确定“智慧/物联网—BpR”环境下“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协作关系和信息共享价值的利益分配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研究如何将供应链信息共享后获取的额外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企业,提高他们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积极性。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如图1所示。在研究总结基础上,最终形成“智慧/物联网—BpR”协同化、集成化模式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和方法。

3研究意义

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印证了“中国智慧”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武汉与深圳一起,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试点城市,目前武汉已经拥有物联网、光电子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丰硕成果,“智慧城市”正在发展中。“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和便捷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武汉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推进物联网建设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创新中小企业供应链,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点,也是武汉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大举措。

目前,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实力不足,比较落后,其供应链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对整个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实时反应,导致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着一定难度。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运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可以使物流、信息流具有可同步、可协调性,真正使物品具有可标识性、可追溯性和可继承性。本文为武汉市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供应链创新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和建议,以达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1)通过在供应链业务流程中应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构建中小企业的大规模、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现有研究领域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丰富相关理论成果,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2)符合武汉市“十二五”发展政策。2011年年初,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武汉市未来5年工业“倍增计划”,此次会议意见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壮大作为武汉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推进全民创业,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创业基地,优化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

(3)提升广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是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通过完善和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业务流程,探讨出智能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式,实现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最终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武汉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

(4)有利于促使中小企业提高战略意识,完善企业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管理企业,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节点之间的亲密合作来达到“双赢”或“多赢”。本项目有利于中小企业以全新的眼光审视未来发展动向,以战略眼光来为企业做长期规划。

参考文献:

[1]ZhangYunchuan.Researchofdistributionsystemmodelonthebasisofpetri—net[C]//proceedingsofthe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novation&managementinJapan,iStp,2008.

[2]ZhangYunchuan.theclusteranalysisofoperationalstrategiesofchina''slogisticsenterprises[C]//2008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productionandoperationmanagement(iCpom’08),iStp,2009.

[3]张予川.电网物资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及其软件设计[J].物流科技,2008(9):119—121.

[4]张予川.产业集群供应链形成机理研究与应用[J].物流科技,2010(5):103—105.

[5]张予川.随机需求环境下Vmi模型研究与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版),2009,33(3):608—610.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93(2015)11-0111-04

物联网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而智慧物流则是物联网发展的十大流域之一,是物联网应用在物流领域的表现形式。智慧物流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形成物流行业的专业网,直接或间接地对物联网相关产业产生需求。目前,虽然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物流还处于技术层研发推广期,还没有发展至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在国家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推进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物联网及智慧物流产业必将迎来爆发式的发展。为此,有关智慧物流发展的议题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张军杰(2006)对智能物流的发展状况、发展动力、发展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与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一种发展状态,可通过物流业整体智慧化来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李霞对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的作用、困难和重点领域进行了研究。以上学者虽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都未提出系统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借鉴了以上研究成果,分析了物联网和智慧物流的关系,总结了国内外智慧物流发展经验及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技术和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创新发展模式,希望能对智慧物流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联网与智慧物流

1.1物联网是智慧物流发展的技术基础

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应用RFiD、传感器、条形码等感知技术实时采集物的属性信息;在传输层,应用eDi、internet、GpS、移动通信等现代通讯技术,对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输;在应用层,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智慧物流是以物联网为基础,融合新一代声、光、电、机、信息等技术,高度集成社会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中枢式数据处理方式,及时提供最优的运作决策方案,以协同整个物流运作流程,从而实时高效、灵活地响应人性化的物流需求,并能动态、快速地适应物流环境复杂变化的新的物流业态。物联网通过智慧感知、智慧传输、智慧处理及智慧管控等技术,对智慧物流的运作和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感知技术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物流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流速等六大基础要素的感知,使得智慧物流在运作过程中更加透明,实现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基于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标准化技术及协同平台的建立,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信息互联和业务互通,实现流程无缝对接、运作互补及市场互补;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等对信息的深入分析、挖掘和计算,使得每个物流主体能够即时获取系统最优决策方案,及时与物流运作“前台”形成协同,围绕顾客提出的要求,通过协同预测、协同补货、协同运输、协同配送等方式,实时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物流服务。

1.2智慧物流为物联网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智慧物流为满足组织在物流领域进行多方案选择的决策需求,需要不断拓展物流信息采集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仿真系统和决策技术产生需求。在构建和实施物流信息平台时,相应地要运用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及信息的展示和运用等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同时,在物流领域运用了物联网相关技术,催生了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服务、应急管理、软件开发、装备设计开发、物流电子产品研发、节能环保等相关的服务产业,衍生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相应地拉动物联网产业的增长。总之,一方面,物联网作为实现智慧物流的手段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并使物流真正具有了智慧化的特征,具有了感知、自适应及与外界平滑交互的能力;另一方面,智慧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物流企业是物联网的重要应用用户,智慧物流也为物联网提供了需求支持和发展方向。

2国内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2.1国外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在国外,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相关技术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智慧物流已经成为其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引擎。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美国的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英国的tesco等大型零售企业都宣布了自己的RFiD计划准备进行巨额投资,相应带动它们的供应商在RFiD市场的投入;联邦快递、联邦包裹等这些大的物流公司对物流跟踪和监控技术的应用,拉动SUn、alien科技、惠普、微软在内的硬件及软件提供商的投入,进而形成RFiD的巨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m2m技术在欧美地区已经实现了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亚洲地区日韩发展也较快。tnt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供应链可见性、运营效率及客户服务质量,产生了较好效益。三维规划和仿真技术在日本企业得到很好的应用。在物流设施和信息标准化方面,欧洲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发达国家政府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采用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社会化运营的机制来建设和运营网络、公共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二是开放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通过政策支持、战略规划及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之间及国内政府、区域、企业等各方面有机地协调与合作的体制与机制,促进物流体系的国际化、标准化。

2.2国内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2.1发展智慧物流的现有基础在国内,随着我国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及方案的相继出台及实施,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各种与智慧物流有关的示范项目不断推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发展智慧物流的经验不断丰富,认识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发展智慧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比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面,在医药、农产品、食品、烟草等行业领域,产品可追溯系统在货物追踪、识别、查询、信息采集与管理等方面已具有成功的应用,技术与政策等条件都已经成熟,正在全面推进;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已有初步应用,初步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及智能终端的网络化应用上,已有很多创新应用;部分企业所建立的智慧化物流配送中心,已建立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的网络,可实现物流与生产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智慧供应链的建设也有初步的尝试。2.2.2国内几种典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分析2.2.2.1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在具备发展智慧物流的政策支持、技术、产业等一定基础的地区,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按照“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协作、互利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自发组织非盈利性的企业联盟,联盟通过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有效的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的协作攻关,促进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共享,推动联盟标准向行业、国家标准转化,最终实现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技术标准、产业建设四个方面的全面进步。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1。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有宁波智慧物流产业发展联盟和南京(江宁)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互联互通而通过统一标准、建立平台及深化和优化应用而建立的联盟。后者是由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标准联盟,通过标准支持、提升和引领产业发展,通过联盟支持标准化工作。2.2.2.2“平台”载体型智慧物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智慧物流理念和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依据不同层面对智慧物流的需求,通过采用由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或政企协议共建等方式建设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及智慧物流网络等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为聚集在“平台”上的各类企业提供智慧化的发展环境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和物流资源集聚、交易、管理、监控、协调及供应链一体化等多功能优势,以吸引社会各界用户积极应用“平台”,并按照平台要求的标准改造和提升自己,以实现智慧化。待物联网应用逐步成熟及智慧型的物流企业逐步增多,可以把成熟的技术、流程及管理总结上升到产业标准,进而在产业推广,实现物流产业的智慧化。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是见图2。目前国内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地区和企业较多,比较典型的有马云的菜鸟网络平台,成都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浙江省宁波市的“1+7”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江苏省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打造的智慧物流园区等。2.2.2.3示范工程带动型智慧物流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国家或地方的有关部门智慧物流示范项目,由相关政府部门或其委托的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负责项目实体前期的审查、评估,中期的跟踪及管理及后期的验收和考核,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及其它服务的支持。这种发展模式通过智慧物流工程立项、实施及验收来选择、培育智慧物流主体,促进主体的成长、成熟及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路径见图3。目前实施这种发展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广东省的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此工程是由九大领域的应用项目组成。其显著的特点是物流协会不仅代替政府承担了项目管理工作,还承担了为项目示范企业沟通、协调和服务的工作,为其提供了改造物流装备、培育企业品牌、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行业自律、应用物联网技术“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当然,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模式之间也有交叉,比如示范工程带动型模式也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和园区建设的内容。2.2.3发展智慧物流的制约因素当然,作为一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物流业态,智慧物流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社会各界对智慧物流的性质、发展机制、对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等方面的认识还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及可操作的标准,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智慧物流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社会各界在智慧物流发展上存在本位主义,这与智慧物流的“跨界”(跨行业、跨区域、跨企业)特性是不兼容的,进而制约了“互联互通”;三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上,存在着应用的比例低、应用范围小、应用层次低、应用成本高,共性和关键技术还未获得突破,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缓慢,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和协同化还未实现;四是智慧物流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智慧物流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设施及设备、人才等资源缺乏,缺乏成熟的发展模式,产业发展难度较大。

3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借鉴中外智慧物流发展的经验,结合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政府推动、产业化推进、企业主导、标准引领、市场化推广应用”的智慧物流发展模式。

3.1政府推动

3.1.1政府要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智慧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是政府应该把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把智慧物流中的公共服务内容与通讯等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营造物流信息化互联互通的环境,整合智慧物流资源,形成智慧物流发展的载体;二是培育、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智慧物流企业主体;三是加快物流企业智慧化层次的分工,形成以智慧物流企业发展为导向,其他物流企业及相关智慧产业协调发展的智慧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构造社会化、专业化、智慧化、规模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3.1.2政府是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及标准化的推动者一是政府采用招标等方式直接组织或战略引导的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研发单位及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和跟进,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成果运用于物流产业;二是政府与研发部门、生产企业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工作;三是政府重点抓好标准建设,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流作业,总结挖掘其中的共性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出适合我国使用的物流标准和信息化标准。3.1.3政府是智慧物流投入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智慧物流系统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大、社会效益显著,没有哪个单位有能力或意愿单独完成这样具有公益性质的复杂的系统。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社会有效资源来共同完成。

3.2产业推进

要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阶段与特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通过差异化策略推进智慧物流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医药食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烟草物流及港口和集装箱物流等重要领域和运输、仓储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物流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要建设智慧物流产业集聚区和信息平台,制定产业标准,创造智慧物流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智慧物流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协同化发展。要利用智慧物流的技术手段加强与其它区域的物流信息互通,推进跨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合作;由政府、行业、科研机构及物流、金融、制造及商贸等不同的领域企业的组建智慧物流产业联盟或实体,合力推进智慧物流跨产业融合发展。

3.3企业主导

企业主导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数据智慧性、网络协同化、决策智慧化。数据智慧化就是企业使用智慧化的设备,比如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GpS和其它设备构筑一个先进的、能够及时收集信息并及时把信息回馈给组织的系统。网络协同化,就是企业要与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的共享,这些合作伙伴包括企业内部、部门和部门之间、外部的供应商之间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决策智慧化是指物流链上相关企业借助智能系统,根据收集的数据来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提供选择方案,以便决策者对各种行动过程进行选择,或由系统通过学习自动做出决定。

3.4标准引领

标准化工作可以保障物流科技发展的协调统一、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发展水平,消除组织及信息壁垒,引领物流业向智慧物流的方向发展。一是强化统筹协作,依托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标准化协作机制,协调推进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和各项专业标准的制订,推动相关法规、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二是加快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RFiD等关键技术标准和感知技术等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三是以信息平台标准化为重点,在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及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智慧物流技术标准、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及业务协同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四是以企业标准化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购买或自主开发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能够与客户企业、合作伙伴、物流园区、口岸、公路、铁路、民航信息及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

3.5市场化推广应用

智慧物流的发展最终要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推力”和市场信号“引力”的双重作用下,增强智慧物流发展的内生性动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物流的建设中;更充分地利用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媒介作用,完善与其配套的服务机构,使市场真正成为连接供需双方的信息和技术交易和扩散的场所;构建开放的市场化智慧物流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的智慧物流服务主体,构建智慧物流企业应用性平台,引导企业根据智慧物流专业市场需求改善产品结构和技术应用结构。

4结束语

总之,通过政府推动、引领及带动,实业界及理论界的不断探索实践,产业层面的促进及市场层面的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会出现更多的创新发展模式,直至最终形成可复制的成熟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0,(3):80-83.

[2]刘志硕.智能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

[3]张军杰.智能物流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34):62-64.

[4]章合杰.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和实施框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1):30-32.

[5]汪鸣.智慧物流重在智慧[J].物流时代,2011,(11):13-13.

[6]李霞.浅谈物联网时代的智能物流[J].江苏商论,2011,(26):9-9.

[7]蔡增玉.基于RFiD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0):62-64.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5

关键词: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6967-04

1概述

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步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总体来看,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大概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第一个阶段,简单的资源“数字化”。大量文字和数字资源上网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阶段,业务工作的“流程化”。在此阶段中教务系统、办公系统等各类业务工作系统开始出现,传统的部门工作开始转向网络流程;第三个阶段,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业务工作的“流程化”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信息,而相关部门对这些数据信息的需求直接催生了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从实用研发层面,所谓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也就是应用系统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优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都处于此阶段中。另有一些高校已经完成了此阶段的建设,开始探讨和摸索智慧校园的构建。比如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等等。江苏警官学院在完成数字校园三期的建设后,也开始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

2智慧校园概念解析

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只有深入理解了它,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智慧校园构建方案。

2.1定义

毫无疑问,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化版本。而如同数字校园一样,智慧校园也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构建的角度、层次不同,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尽相同。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沈洁、黄宇星从比较宽泛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及资源的因素以及社会性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提供结合网络、技术、服务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全方位地实施教育信息化。”[1]

南京邮电大学的宗平等则从更加细节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基于数字环境的应用体系,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2]

2.2特性

无论对智慧校园的哪一种解释,概括起来,都包含以下几个特性[3]:

1)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互联网络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智慧校园支持所有需要上网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

2)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从人员到物品,从校园各类资源(水、电、气等)一天的运行消耗到个人一天的轨迹,智慧校园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各种系统平台,能够随时随地客观的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

3)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将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本,师生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智慧校园将为校内师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支持全天候的在线学习,支持校内任意地点任意人员的互动交流和探讨。

4)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依托于数字校园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基础,智慧校园将建构出各类实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同时智慧校园能够综合各方面及时新鲜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改被动分析为主动应对,更加突出智能化特点。

5)个性化的应用服务。智慧校园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理念,任何人都能灵活配置自己所需的功能应用以及喜爱的界面风格。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依然采用Soa理念,面向服务。

3数字校园基础上的智慧校园构建

智慧校园由数字校园进化衍生而来,智慧校园的构建也不可能脱离数字校园,因此功能完善、架构稳定的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构建的基础。而对于智慧校园的构建,笔者认为最现实和可行的是采用“裹粽子”的方式,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层层叠加、精心修补。

3.1数字校园构建现状

各个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状况不尽相同,该文以江苏警官学院为例。

由下至上,该架构模型共分为五个层级,分别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基础设施层解决网络互通、服务器软硬件部署相关问题。基础不牢固、不安全,架构的整体就不稳定。在基础设施层采用了ipV6技术和Vmware虚拟化技术保证了网络、服务器运行的稳定和高效。二层是业务系统层,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运行的主体,和学校各个业务部门工作都有关联,包括教务、教学、学工等等,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但又有关联,而关联它们的就是数据交换层和流程服务层。数据交换是从数据表、数据字段层面保障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具体技术包括企业服务总线技术(eSB)和消息机制(eQ)。而流程管理则是从更高级的代码流程层面保证业务系统间相互的沟通互联,主要通过流程管理器技术(Bmp)来实现。数据交换和流程管理最终都是服务于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所有数据汇合共享的地方,它既是数据的接收者又是数据的提供者,是数字化校园系统正常运转的核心所在。数据中心包含数据处理的两个阶段:数据共享和数据归档。最后是信息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的weB展示。纵贯数字化校园架构模型所有层级的是两个保障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包括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信息标准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目前,江苏警官学院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正常。相比较传统的校园管理,数字化校园至少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信息获取及时透明。门户管理平台集成了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功能,任何部门的通知新闻都能够立刻显示在校园内网界面中。

2)内部办公高效节俭。多个业务系统的使用,使得数字化办公基本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办公。无论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只需要上网就能获知最新的工作消息,而且任何一个业务部门通过本部门业务系统就能随意抽取到所需的其它部门提供的数据,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3)校园生活便捷有序。一卡通系统集成了日常校园生活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如门禁、饭卡、水卡、电卡等等。一张校园卡就能解决师生的吃、用、住、行,反应在数字校园系统中就是一串清晰变化的数字。校园生活也变得简单而有序。

4)学习空间逐渐拓展。师生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登陆数字校园后,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和下载资源,还能在线练习和提交作业。校园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上的45分钟,数字校园系统大大拓展了师生们学习的空间。

当然,除了优势之外,目前的数字校园系统也存在许多的缺憾,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1)数据中心的功能不够强大。数据中心是数字校园的核心部件,是维系数字校园运行的动力之源。未来,海量的数据要通过数据中心来处理和安置,没有科学、长远的设计和规划,数据中心势必成为整个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运行的最大瓶颈。

2)学习平台的架构不够完善。现在的学习平台大多死板僵硬,缺少“动感”。所谓“动感”一是指“互动”即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探讨交流;二是指“移动”即师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平台;三是指“联动”即学习平台和所有的资源平台(如图书馆、课程网站等)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3)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由数字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可以看到,目前的中心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业务系统,且仅限于关系型业务数据,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比如说校园环境数据(设备、植物、教室等)、人员流动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个性weB应用数据(博客、QQ心情、人人网等非私密空间)、其它学习和娱乐相关的数据等等都未被适当引用。

4)校园数据的利用不够充分。部分校园数据被存储后未做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失去其特殊的价值,成为无用的电子垃圾,浪费空间和资源。

5)个不够周到和全面。数字校园系统中虽然也有个性化的处理,比如区分了教工和学生的页面构成,但方法太过简单和粗糙,无法突出每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师生近期的关注点、学习或者工作的重点等等。且界面无法变换更新,缺少灵活性。

3.2智慧校园的整体构建

智慧校园整体构建是以已经建成的数字校园为基础,以弥补数字校园系统的缺憾和不足为目标,融入“物联网”的应用,并突出“智能化”特点。其总体架构模型例图2。

智慧校园架构模型是在数字校园架构模型的基础上做了部分的修改和升级。从下至上依旧分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在最上层构造上多了一个终端服务层。每一层都分别做了或多或少的调整。比如基础设施层,在校园网内新融入了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络;业务系统层,更细致的划分出典型业务系统和非典型业务系统,同时突出校园学习环境的建设,以所有与科研、学习相关的系统为基础,利用云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交换层和流程管理服务于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是以大数据概念进行构建,包括了非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所有数据通过Hive-Hadoop集群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最后汇总数据和分析结果导入关系数据库中以联机分析的方式为客户所调用;信息服务层新增个平台,在统一信息门户中灵活调用;最后是终端服务层,在固定终端之外,新增了移动终端,通过定制的校内移动终端平台高速访问智慧校园。

3.3智慧校园局部构建分析

由图2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图可以看出新构建的系统至少有两大区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其一是数据中心;其二是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

1)大数据中心的构建

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将是智慧校园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大数据中心功能架构例图3所示。

在未来,针对非关系型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已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时代,完全的关系型数据库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该文考虑在大数据中心内的交互区综合应用两种方式的数据库存储,所有的业务系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选择性存储。交互区内的数据再经过订阅抽取,归入大型数据仓库系统中按照主题分类建立深度分析模型。在深度分析模型中,分析结果将不仅仅为简单的“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复杂问题,包含了查询统计、分析预测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突出“智能化”特点。这里的大型数据仓库系统是基于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技术的Hive(Hadoop下的SQL解析引擎)系统,即图3中的Hive-Hadoop集群。经过Hive-Hadoop集群深度挖掘分析之后的数据和分析结果重新导入专用关系数据库中,供系统和用户使用。前端工具不再承担分析功能,仅仅实现数据和结果的可视化查询[4]。

2)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将为智慧校园内泛在的学习提供可能。例图4。

平台以云服务的方式融合了所有学习与科研相关的系统的资源,再经过优化的检索处理,通过各类终端以个性化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的用户,真正实现按需服务和全天候服务。所有的资源都不会被浪费。同时平台综合多种互动方式如语音、视频、在线留言等等,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畅通可靠的交流场所。教师还能应学生的要求随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在线作业,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平台的实现采用Soa架构以及websrvice技术,通过组件方式灵活组合和调用各类资源。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师生们的学习需求和表达需求。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和蓬勃生机,而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高校的管理、教学完美结合则是每一个高校信息化建设参与者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该文对智慧校园的考虑和构建受当前技术发展所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智慧校园的构建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2]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4]覃雄派,王会举,杜小勇,等.大数据分析——RDBmS与mapReduce的竞争与共生[J].软件学报,2012,(1):32-41.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6

按照正常状态估计,一个较为理想和稳定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应在75%左右。而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所以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城市化仍处在大规模加速过程中,据估计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30年。

当前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带)也在逐渐形成、壮大。但是伴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体系与空间分布的快速变化,社会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凸出。

其中,管理核心问题虽然涉及到城市病问题,如候鸟式劳工迁徙问题,交通效率快速下降,空气、淡水、食品安全等问题。但是由于现代城市管理主要是通过处理信息来得到决策,因此深层次的城市管理问题则体现为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在这些因素中,如何将日益丰富的各类信息资源(“大数据”)通过处理来积极地影响城市正常运行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在城市的信息化的背景下,其中的关键又可以概述为如何让“大数据”来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

通向智慧城市

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外在表现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以及数据的快速传送、分布和利用。而在一个城市中,海量的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网站搜索购物过程中搜索引擎公司会记录下你的搜索记录;驾车过程中,电子导航系统会自动定位并向你指示方向;去医院就诊过程中各种仪器所记录的病例档案;手机通讯过程中留下的联系人、通话记录等信息……它们就是“大数据”。可以说,由于城市对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大数据”就在我们的身边。

2012年12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文件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拉动内需,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构成智慧城市的基础分别是交通网、水网、能源网和信息网。

而国家之所以出台这个文件,还在于目前我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管理者无法获知实时状态,并进行实时的整理和分析;虽然一些城市在推进信息化项目,不过很多业内人士都指出,由于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存储分散,缺乏共享或共享服务质量与效率不高,并且缺乏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城市公民很多时候都无法共享信息;错综复杂的业务流程和不兼容的接口让城市管理者由于无法获得管理所需的清晰视图用于决策;城市管理各部门间也无法对事件、事故或潜在危机的整合性单一视图,无法快速分享信息,缺乏领域与领域间的协作与交流,很难整体协调。

因此,需要从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并为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支撑的角度,打破各个系统间数据不能共享的现状,实现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的统筹管理、统一服务、共享共用。针对共享的信息资源通过专业的基础架构实现不同数据的快速查询、统计、关联等操作,为政府各级领导和各业务应用对象,提供有效支撑业务应用、领导决策和内外部的信息共享。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深层含义。

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早期的信息基础设施及“数字城市”的建设一脉相承,但更注重信息资源整合集成,更强调城市管理协调统筹,是信息化城市和数字城市建设的更高级阶段。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认为,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建立的基础框架上,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有效融合,自动和实时地感知现实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与控制,为城市管理和公众提供各种智能化的服务。所以综合来看,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有机结合。

从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来看,由于智慧城市的基础在于物联网技术,因此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相类似,也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感知层是智慧城市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海量的数据在感知层产生。

物联网在于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而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而且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促进了软件开发商之间的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面向服务的计算,在智慧城市时代为机器增加了可以思考的大脑。

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的数字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因此也可以认为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在智慧城市的数据处理中,各种类型的数据进入数据库,经过组织、分析、决策之后,将最后的处理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供参考,形成了完整的大数据处理流程。

由此可见,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智慧城市=

聚合+分析+决策

在人们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组织决策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依赖数据的支持。而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迅速发展,数据缺乏的问题已经成了历史,但在目前数据过剩的情况下,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政策仍然低能弱智,这些政策不仅阻碍城市正常发展,也造成资源浪费及各种负面效应。

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以最佳方式追求最满意目标的智慧决策,则是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决策智慧化既是智慧城市的实现路径,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评价参数。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城市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智慧城市是使用智能计算技术,让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与服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它通过对人力与社会资源和传统及现代设施的投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同时通过参与治理的机会实现对自然资源聪明地管理。”邬贺铨院士表示。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大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呢?

相关专家表示,大数据主要通过数据挖掘,将形成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需要它们的流程和员工来进行信息化组织,进而加入到决策过程中。比如在城市规划方面,研究者通过调用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以及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再比如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关键事件、天气、物流信息等进行实时挖掘,可以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由此可见,形成大数据并不是未来的核心,对大数据的处理才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未来大数据将更多参与到智慧城市决策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衣食住行到商业往来;从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城市只有以大数据为智慧引擎才能将其引向“智慧化”。

第科博会上,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产业本部副总经理王恩勇说,大数据产业目前已经提供数据分析、挖掘,并为领导进行决策等服务。王恩勇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同方将北京市72个委办局的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在进行分析后可以为市政府的领导提供实时的或者定期北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宏观等各方面指标。

“城市间目前还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到省级实施才有可能实现。”王恩勇指出,在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结合上,不论是人还是城市都有很多指标,同方设定了一些指标对城市运营进行体征管理,而根据指标的情况就能看出城市运转是否都正常、有序、高效。

通过以上的案例,经济学家成思危所讲的“狭义的智慧城市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的发展”就可以被理解了,而他所讲的“广义的智慧城市是运用人们的智慧来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管理与发展好城市”,则为未来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结合方式指出了方向。

智慧城市≠概念炒作

2013年1月15日,日经Bp社的“智慧城市及服务研究会”指出,在创建智慧城市及服务方面,城市及服务需要保持为居民活动提供支持,建立开放的服务基础平台和创新性模式是智慧城市的三个主要方向。目前,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相关的技术手段正在日益丰富,大数据被认为是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支撑。

日经Bp社认为,智慧城市努力的方向不是引进最尖端的技术及设备,而是“创造一个人人能够每天充实生活、愉快工作的场所”。所以,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驾驭大数据,“真正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文化或者跟人有关的,这就需要一些流程,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人、文化、流程或者基础设施。”

而从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来看,现在对大数据的处理正面临概念化和简单化的倾向,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范,智慧城市的快速复制和规模推进受到了影响。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7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这一新兴的信息技术集大成者的日益成熟,以及国内外政策的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所谓“物联网”就是由多个具有更透彻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形成的自组织、智能化多传感网络体系(信息获取),再辅以智能化的计算(信息处理)与泛在的互联技术(信息传输与共享)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汇聚、协同融合、泛在聚合、交互共享、智能处理的过程,最终构建成物物互联的综合智慧网络。其与以往技术最显著的不同在于能够辅助人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与决策。由于物联网是对原有多类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其具有更深入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智能的分析、更专业的运营服务等四大特性,这就使其在应用层面可以提供更精确地预测和更科学的决策。在物联网的建设中,运营服务是重心,标准是关键,信息安全是保障。此外,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是物联网发展的三大方向。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物联网纳入七大新兴战略发展产业的指引,基于物联网蓬勃兴起的业务与应用逐渐成为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并且物联网能够更快提升数字城市应用系统间的融合与协作度。可以说,正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物联网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技术与应用的完美结合,将充分发挥系统的精确预测、科学决策、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而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程度,将是产业落地的关键、技术惠民的重心。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非常丰富,首先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综合分析城市面临的内外部发展因素,确定城市适用的项目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城市各种信息的透彻感知和度量、泛在接入和互联以及智能分析和共享,借助各应用系统的协同合作,实现“安全、便捷、健康、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具体建设内容又可分为政府类应用、行业类应用、商业类应用、民用四个层次,具体见图1。

由于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总体投资大、工程范围广(工程集成度要求高)、资金压力重(多需企业垫资建设)、技术要求高(产品兼容性复杂)、涉及用户广(跨部门协调管理难)、链接环节多(易发生扯皮)等特点,所以对参与企业的综合实力要求较高。有意致力于此事业的企业,应充分整合产品、集成、施工、服务、资金、技术等多方面资源,形成自身的独特核心竞争力,方可满足这种大型的综合需求。在当前环境下企业该采取何种适当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以更好地推进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就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在企业战略层面,参与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型企业应该在市场需求及国家政策的双重指引下,有目的性的制定出自身中长期发展战略,笔者建议的大型企业发展战略模型如图2。

图中企业的战略发展模式重心在于围绕物联网与智慧城市需求制定的三维智慧产业发展战略。企业可以凭借资本并购为手段纵向拓展应用领域,横向进行产业链布局,全面打造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诸多领域的综合业务;以技术、商业模式、品牌、人才、战略、资本、现代化管理(如eRp)等核心能力要素形成拉动力,以财务分析、法务保障、风险控制等核心能力要素形成推动力,共同带动主营业务价值全面提升;选择适当时机对发展较好的业务板块进行分拆上市,以获取更大发展空间和内外部资源。该战略实现的步骤如图3所示。

在经营策略层面,笔者建议参与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建设的企业,可在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全系列产品供应+Bt/BLt等建设模式+个性化解决方案+区域战略合作伙伴施工+银行或信托公司应收账款买断业务+后期综合运营服务与维保”这种“一站式”的新型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具有建设速度快、风险小、管理易、服务长、效率高等综合优势,可以有效解决政府资金不足、设备兼容性差、项目集成度低、配套服务无法跟进等问题,保证了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必将是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的主流商业模式。当然,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开展广泛多元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经营策略,也是参与企业必须重视的。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8

关键词:数字出版;企业转型;智慧城市;物联网

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全球城市信息化进程。2008年11月,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愿景。次年,iBm公司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中国。①智慧城市的概念甫一面世,便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包括北京、上海、无锡、宁波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先后纷纷宣布建设智慧城市。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2012年12月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智慧城市建设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深远影响,亦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厘清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是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将如何影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前提。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目前各方并未达成共识。iBm公司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这样的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综观目前各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从技术层面理解智慧城市。如辜胜阻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其核心是物联网,具体表现为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②另一类侧重于从人本理念理解智慧城市。国外学者an-dreaCaragliu认为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社会,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通信基础设施等的投资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明智的管理。③其实,信息技术和人本理念都应该是智慧城市内涵的必备要素。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条件;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智能服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iBm公司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提出,智慧城市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四大特征。这一观点已被国内的学者普遍接受。

1.全面物联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各种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所有涉及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感知和监测。

2.充分整合物联网和互联网无缝连接和完全融合,将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和收集的数据充分整合起来,并使这些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上进行各类创新以及做出实际应用,以智能响应城市居民的各类需求,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协同运作基于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和各类创新应用,整个城市的各个系统能进行和谐而高效的协作,达到城市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5—2020年)》④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数目达到386个,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比例达到100%。如此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技术基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互联任何物品,提供多种形式信息访问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其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它也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相较于互联网的全球性,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或区域性的。

1.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生成平台通常情况下,数字出版企业组织专业的内容生产人员经选题、创作、编辑加工、复制等一系列流程提供数字内容。在城市物联网这一技术平台上,这一传统的数字内容生产做法将会发生一些变化。第一,除了由专业的数字出版企业提供数字内容之外,物联网上大量的由人与物互联、物与物互联而产生的数据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而且,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反馈及时,经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的价值不小。第二,一些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发烧友研发的一些应用项目支持市民在物联网环境下直接生成内容,并及时上传到物联网平台实现分享。

2.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流通平台无论是传统出版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都可以将自身拥有版权的数字内容资源与物联网实现无缝连接,通过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来获取利润。智慧城市中所包含的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部分都需要大量的数字内容来充实。鉴于物联网的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有关当地的、专业性的数字内容资源将更受青睐。与此同时,由于智慧城市鼓励全民参与、协同创新,一部分具有数字内容生产能力的个人或组织也能在物联网上传播其生产的数字内容,甚至可通过众筹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报酬。

3.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营销平台物联网通过利用射频识别(RFiD)⑤、传感器、二维码等智能识别技术,将信息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继而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基于这一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的各类数据,精确分析内容消费者对阅读时空的要求、生活习惯特点以及社交偏好等一系列影响数字内容消费的因素。换言之,城市物联网为数字出版产业精确营销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数字内容需求的快速预测和精准推送。

(二)人性化的数字内容消费方式将受到欢迎“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数字内容的消费方式。

1.物联网技术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内容需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得现代都市人较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为满足自身日常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而阅读成为了人们消费数字内容的主要目的之一。如前所述,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对数字内容消费者进行精确营销。这种精确营销可以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通过对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潜在消费者的阅读内容偏好,主动营销,实现数字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其二,通过物联网自动监测潜在消费者所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信息,对其进行数字内容的实时推送。对数字出版企业而言,前一种方式重在稳定数字内容的消费数量,后一种方式则意在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扩容机会。

2.数字内容的消费终端类型更为丰富移动互联的时代,手机是最主要的数字内容消费终端。而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任何物品都可以接入物联网。理论上,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数字内容的消费终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新的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未来不仅万物皆媒介,而且人机互动技术和3D虚拟成像技术将使媒介的外延突破实体物品的限制。可以说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联网环境里,人们能够感受到最为丰富的数字内容消费体验。当然,过于丰富的媒介消费体验是否会使人类走向异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协同运作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提升内容的易得性目前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的,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拓展到物联网平台只是个时间问题。智慧城市本身所要求的协同运作性必将使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同样具备这一特征。从技术后台来看,围绕着数字内容消费的各类子系统(如内容提供系统、终端呈现系统、LBS、电子支付系统等)和谐高效地协同运作;从前台的用户体验来说,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快捷地获得其所需要的数字内容。

(三)服务应用类数字内容产品比例增大

互联网平台上,网络游戏、各类视频和网络文学是网民消费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类型。在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平台上,这些类型的数字内容产品依然会存在。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城市服务,因此各类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应用类数字产品的数量会大增。而且,这些服务应用类产品的生产目的也是为了实用。这就启发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研发新产品一定要对市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全方位的精确分析。在此基础上,数字出版企业可以采取两种做法:第一,数字出版企业可以承接政府委托的具体服务应用项目,并进行开发,这对数字出版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第二,数字出版企业可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为已有的服务应用提供数字内容。

(四)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流通加快

物联网时代,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网络连接是自动生成的。只要随身携带一个身份识别工具(最常见的如手机,或是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一位市民身处一个具体的时空环境,物联网中的感应装置会自动将有关数据送回到后台的中央信息系统。根据返回的有关数据,数字出版企业可以及时知晓潜在消费者的状况,并以此形成客户数据库。针对潜在消费者消费数字内容的具体特点,数字出版可以实行个性化的实时出版。与此同时,物联网也可以感知市民消费数字内容后的反馈情况(如是否下载到本地终端、停留的时间长短等)。因此,物联网就可将实时的数字内容消费的市场调研结果一并返回后台的信息系统。整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自动而快速,基本上无须人工干预。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得出结论,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流通都加快了。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流通加快,势必对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转型思路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如果数字出版企业想要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市场,那么实施转型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战略选择。这种转型绝不是局部的改良,而是对数字出版企业的经营观念、信息技术、内容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提质。

(一)经营观念上主动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势

任何企业转型始于经营观念的转变。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转型首先要在经营观念上主动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势。产业融合指的是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间的边界的模糊化和产业重组的动态过程。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加速,数字出版产业当然也不例外。首先,数字出版企业必须主动融入智慧城市产业链才能实现数字内容在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上的顺利传播。这是数字内容得以在城市物联网平台上实现价值的前提。其次,数字出版产业应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的服务产业紧密结合,为数字内容产品增值。必须指出的是,数字出版产业基于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上的产业融合绝不仅仅是技术上或业务上的简单结合,而是数字出版产品形式、内容生产理念、营销服务甚至商业模式上的根本改变。

(二)数字出版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技术升级

既然产业融合是由技术革新推动的,那么数字出版企业要融入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则必须首先要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升级。首先,数字出版企业应使数字出版产品在信息技术层面上适合在物联网上传播。符合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标准是实现数字内容在物联网平台上顺利传播的必要前提。RFiD、二维码、人机交互、虚拟成像等新的信息技术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数字出版企业应重视客户数据价值,成立独立的数据中心。获取、分析数字内容产品潜在消费者的相关数据从而进行智能匹配是依托物联网平台开展精确营销的基础。因此,一个独立的、高效的客户数据中心对数字出版企业能否很好地满足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市场需求非常重要。再次,数字出版企业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从技术上要支持数字内容的多媒介、多级传播,盘活拥有的数字内容资源,构建符合长尾效应的内容管理模式,实现版权价值的最大化。最后,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速之势将不可逆转,碎片化阅读、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和实时出版是这一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领域内的关键词。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必须在内部建立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快速流通。同时,这一综合业务平台还应实现与外部的战略合作伙伴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快速传播。

(三)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实现转型

数字内容生产转型是数字出版企业整体转型中重要的一部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内容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也就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消费者需求导向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数字出版企业应在发掘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利用数据深度分析消费者的内容需求。或许,某些潜在的内容需求是消费者自身也尚未意识到的。换言之,潜在消费者数据分析应成为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的第一步。其次,积极利用智慧城市和知识社会的优势支持市民(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在实时出版时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受众加入内容生产者的行列。此时的受众集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于一身。再次,与创意设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协作企业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协作机制,加强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联盟建设,强化数字内容生产协同行为,致力于不断提高用户体验。最后,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要重视建设内容集成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自动生成数字内容应成为数字出版企业积极尝试的部分。

(四)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发生变革

任何企业转型最终都会使原有的商业模式发生变革,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企业转型同样如此。总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将在企业定位、数据驱动决策和赢利模式设计上发生重大变化。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应转变为数字内容集成运营者。数字出版企业不应拘泥于内容提供者的定位,而应依托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聚合相关内容、信息技术、终端应用和在线支付等其他资源。只有实现了由数字内容提供者向数字内容集成运营商的转变,数字出版企业才能真正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赢得自身的一席之地。第二,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环境中,各种数据随时随地在产生。这些数据的价值很可能转瞬即逝,只有实时分析和及时应用,才能实现这些数据的价值。因此,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贯穿内容创意、内容设计生产、内容的发送和消费反馈的一系列环节中,依据数据进行决策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第三,基于长尾效应的赢利模式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数字出版企业要盘活拥有的内容资源,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广告客户的要求重新包装,将其设计成多种不同形式、多样规格和灵活定价的数字内容产品,在城市物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售卖。积少成多,成千上万的“微利润”也能为数字出版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作者:孙玉玲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花建.互联互通背景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30.

[2]陈东.智慧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1):90-93.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策略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城市的建设发展赋予了在经济、政治及技术领域的各项权利,城市被推到了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建设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失业等方面的困难。在新的发展态势下,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挑战,智慧城市理念推出,它是处理城市面临困难和挑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走向。

发展智慧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和巨大需求的基础上,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涵盖了丰富的知识技术、对于物质及资源的消耗非常少、发展的潜力巨大且综合效益好。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加快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智慧城市产业在我国的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改善传统的城市建设、革新新的城市建设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使得城市全球化、信息化、智慧化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在信息获取方面巨大的优势,在完善城市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发展新的城市化、信息化、可持续化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可以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城市特色为核心,将城市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将其中突出的资源优势作为建设的重点,对其进行革新,让其成为城市的特色产业;第二种类型是较为稳定的跟踪探索型,此种类型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对城市自身的明确定位,进而对城市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吸取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城市建设策略;第三种类型是通过对城市产业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进行改进项目的研究,通过对项目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为标杆城市,带领其他城市的发展。

2.智慧城市智慧化产业链的创建

针对智慧城市的智慧化产业链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行业、技术支持等。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必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制造行业、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创新转型。为了更好地迎合智慧化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对智慧化城市产业的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发展目标,进而建设智慧的交通业、物流业、医疗业及农业等。建设智慧产业的核心指导观是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城市社会、环境及经济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基础,把智慧产业的发展放在城市转型的重要位置。

2.1智慧交通的建设

面对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进行智慧化的交通产业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对交通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客观原因,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如一些城市交通指示灯不完备,有些车辆来往比较频繁的交通路口,并没有建设缓解交通状况的红绿灯设施,以致车辆行驶秩序并不井然,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进行完善。其次,贯彻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推进信息化的建设,搭建完善的交通信息体系,重点在交通软件方面进行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针对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路线查询向导,同时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调度方式。

在改善公共交通方面,在公共交通监测系统中应用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区的一些主要路段以及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诸如电子芯片及阅读器类型的射频识别设备,此种设备通过无线点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对交通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反应,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及时传达,提高交通部门对于问题的处理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公共交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公车的运行效率,缓和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削减城市交通的部分压力。

2.2智慧物流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就昭示了生产柔性化、物品流通高效化的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优质高效化成为了城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进行城市物流建设时,必须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方向,推进智慧物流业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提高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物流行业以城市作为出发点,它的结构、形态、布局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城市的发展与物流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实现城市与物流业智慧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当前物流行业中存在着信息资源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整合的缺陷,因此,在推进物流智慧化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其中,打造出高端高效的物流产业及其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广泛推进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让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高效的平台,需要进行托运的任务,让许多物流机构能对任务进行自主筛选,对于小型货物的运输让比较小型的物流公司去承担,反之,大型运输任务承包给大型的物流公司,有效地优化物流信息的获取及物流资源的配置,让物流产业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

2.3智慧医疗的建设

由于许多城市公共医疗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导致出现医疗成本较高且医疗渠道较少等问题困扰着许多人们。为了有效改善医疗产业的现状,推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

智慧医疗主要是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及家庭健康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智慧医院系统又由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部分组成。数字医院主要是通过对各医院有关部门提供的对于病人信息的整理,整合出优化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医院信息系统,让病人进行有效选择。它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让病人能够利用此平台对看病流程进程优化,同时医生也可以利用智慧化的医疗信息平台对病人实行远程会诊,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优化。它是互联的、写作的、预防的、普及的、创新的,同时也是可靠的。它能够及时处理一些重大的医疗事件,通过授权,医生能够对病人的病历、治疗措施进行了解,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更换医生或医院。

高效、高质的智慧医疗体系不仅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的水平,同时可以解除医疗费攀升的难题,为广大城市民众提供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4智慧农业的建设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把智慧农业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城市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不仅浪费巨大的劳动力,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将现代信息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

智慧农业系统主要由监控、监测功能系统组成。它能够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对农作物的各种参数进行选配,同时,在农业园区实行自动监测,对农作物的实时情况进行把握,并能够根据农作物自身的特性建立报警信息处理方式。它通过将(下转第92页)(上接第71页)与农业相关的场地、畜牧方式等周围生态环境相联系,优化生态系统,对其物质资料进行有效的交换、循环利用,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农业信息的监测以及对其实施指令的方式,让机械代替人为生产活动,缓解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缺失的难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智慧农业以其完备的信息化支撑和对农业信息多方位的感知及农业数据资源的集中共享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广泛及深入的为农业生产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手工生产的方式,转变了农业生产体系结构,使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得到不断地扩大,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率变得更高,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3.结束语

智慧产业的建设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iBm“智慧地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各行各业更进一步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它是一个不断在发展中的新型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将产业智慧化融入其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城市产业也需不断提高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对信息科技的研究,加快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科]

【参考文献】

[1]冯奎.城市功能:从工业制造业到服务业——中国城市如何走出服务业发展的困境[J].城市规划,2013(03).

[2]李中义,张彩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魅力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发展路径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周立,王承华.城市型绿色旅游度假区规划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04).

[4]彭英柯.文化城市与城市文化产业关系研究一一基于城市发展理论的视角[J].科技与企业,2013(07).

[5]白惠峰,陈建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中心城市功能整合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6]赵家荣.发展“城市矿产”建设生态文明——在2012年“城市矿产”产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J].浙江节能,2013(01).

智慧物流的分析篇10

关键词:智慧水务;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6-00-02

0引言

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2014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计划,其中,张高丽强调必须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水污染可分为两个大类,即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目前人为污染对水体危害较大,它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智慧水务”新构想是基于iBm之前提出的“智慧地球”方案,所谓“智慧水务”是指通过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实时感知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与供排水设施,形成“水务物联网”。同时利用it和大数据服务系统帮助水务系统做好各类污水处理,实现最佳管理状态,提升运营效益,通过系统的监测、信息采集分析,使水务系统运行更加可靠安全,更加“智慧”[1]。

1“智慧水务”新构想

本文将从“感”、“控”、“享”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智慧水务”的新构想。

1.1“感”

“感”即感知层。水务系统需要采集各类事实数据,例如雨量站、水文站、需要主要供水主干管的pH值、压力、浊度及总氯,污水处理系统需要水质数据CoD、氨氮、Hp、总磷等[2]。系统通过信息识别、信息感知、位置定位、通信技术进行处理,这一系列技术的详细过程如图1所示。

1.2“控”

这里“控”指的是智能控制系统,即实现水务系统的实时状态监控的全自动化。本文以某企业的污水处理厂为例进行分析。污水处理厂可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出口CoD、氨氮、Hp、总磷、流量等,但不同污水处理厂使用的pLC/DCS品牌型号不一,通信方式也不同,再加上水质分析仪表的品牌及接口类型不同,使数据采集的技术难度较大。“智慧水务”整合了水力模型、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网压力实时监控系统(SCaDa),可针对西门子、aB、施耐德、三菱等系列pLC和爱默生、新华、霍尼韦尔等实现DCS数据采集通信,以及与RS485、moDBUS等总线接口通信并通过internet、GpRS等进行远程通信。具体的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智慧水务”是全自动控制的,具有先进性的控制模型,其可使系统处理流程紧凑合理,保证调节过程最优化,相应工序能耗低,处理效果好。该系统可进行远程运行控制、远程故障分析解决,通过远程控制处理现场故障,指导现场操作人员操作,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完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降低工艺设备故障停机次数,降低人工成本,减少耗材与运行材料费用成本,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营运成本[3]。

1.3“享”

“十三五”计划要求坚持公平包容、共建共享,这里提到的“享”即共享数据资源。数据数量大且分散性强,数据之间是不完全独立的,但却对公司、用户和社会经济有巨大价值。从环保角度来讲,虽然可查询的公益环保数据越来越多,包括全国气象、水文、工厂分布及污染排放达标情况等数据,但这些数据太分散、太专业、缺少分析、没有可视化,普通人难以理解。若要使大众看懂并保持关注,真正地惠及民生,则要利用目前蓬勃发展的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它将成为社会监督环保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是指对大量的、种类各异的、来源复杂的数据进行发现、存储、计算、分析和处理[4]。所以,大数据包括两部分,首先,它涉及的数据量大;其次,还包含了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分析的理论和技术。

“智慧水务”中的“享”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考虑:

(1)数据共享及交换平台。该水务物联网系统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在饮水安全监测、水文监测及预警、地下水监测、污水处理排放、防汛抗旱、山洪灾害监测及预警、水资源信息等多方面实现了平台整合,依赖云计算将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提高水务生产质量,改善运营管理模式,同时对整个物联网提供计算服务,目的是实现预测、决策,利用传感网络的反向控制来控制物联网中事物的发展进程和运动过程,对全局状态有更准确的把握,以更加合理、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系统的生产、服务管理流程[5],从而达到“智慧水务”的目标。例如,通过网络平台建成视频监视点,并通过共享部门视频资源,对中型水库、重点海堤、特区内主要河道和某些易涝易浸点进行实时监控。

(2)建立新服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智慧水务”综合平台惠及民生,除了通过银行划账和亲临营业厅缴费之外,用户还可自由选择支付宝、翼支付、京东钱包客户终端等多种方便快捷的缴费方式。同时引入微信平台,水费缴纳、停水通知、水质公告、水价信息、水费查询、投诉建议等都可通过各个官方微信。

(3)开发大数据应用软件。香港《南华早报》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的官方数据,绘制了2014年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它包含161个城市几近完整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水务系统中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开发软件,如水质污染图、污水排放处理图等。这些软件要实现完全“可视化”,以方便群众查看并可实时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要加大大数据价值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大数据关联起来,如环保、卫生、经济、交通、气象数据等。这才是“智慧水务”的特点,也是最困难最复杂的部分[6]。

2结语

现如今,城市发展受到有限能源、资源减少、人口剧增等条件的限制,而发展又离不开水资源,“智慧水务”的核心是改善水质量、水工业以及分配水资源,它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即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来优化水务系统,改良水处理工艺过程,改善与人们的交互方式。“智慧水务”将以准确的感知、先进的智能化和广泛灵活的交互方式促进生态系统的互动发展,并通过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商业运作和公共服务,构建“智慧水务”运行模型将有助于推动智慧地球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燕平.施耐德电气:智慧水务,善用其效[J].自动化博览,2015(7):47-48.

[2]田雨,蒋云钟,杨明祥.智慧水务建设的基础及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2014,20(1):14-17.

[3]张小娟,唐锚,刘梅,等.北京市智慧水务建设构想[J].水利信息化,2014,2(1):64-68.

[4]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