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0:21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1

一、学情的分析

高三学生对晨昏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进过学习培养了一定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通过对地球光照图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晨昏线的含义及特征,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分析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晨昏线的概念;(2)运用相关概念进行晨昏线判读;(3)掌握晨昏线的特点;(4)掌握晨昏线的应用。依据加涅学习分类理论,可将《晨昏线》的知识内容归为概念性知识。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框架,上述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认知过程维度如下:目标(1)属于理解的陈述性阶段;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目标(3)属于分析的智慧技能;目标(4)属于评价的智慧技能。

二、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在哲学上,概念被定义为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在逻辑学上,概念被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概念指符号(主要是词语)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客体、事件、情境或属性。概念在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1)分类:概念是人们对环境的简化反应;(2)理解:当人们见到某个新事物时,只要他们能把这个新事物归入某个已知类别(即概念)之中,则他们就能理解新事物;(3)预测:例如当人们已知有禽流感概念时,他们就能预测这种疾病能在鸟类和家禽之间传播,而且可以传染给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交流,而概念则是知识传递、交流的基础;(5)概念联合:将概念联合起来,可以产生新概念、形成原理或规则;(6)产生新例子:人们可以从概念的定义中推导出概念的新例子。

三、课例的试评

本节课教学环节、概念功能以及所属的认知阶段如下所示。

教学环节(1)思维导图: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记忆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2)晨昏线的判读: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理解、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3)晨昏线的特点: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联合、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4)实战演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预测、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技能;教学环节(5)晨昏线应用:这一环节主要体现概念联合、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6)变式练习:这一环节主要体现产生新例子、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创造、运用的智慧阶段。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分为6个环节,晨昏线(概念)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凸显了分类、理解、预测、交流、概念联合、产生新例子的功能,其中,交流功能贯穿教学始终。基于以上的分析,高三地理《晨昏线专题》有如下特点:

交流功能,贯穿始终。本节课最凸现的概念功能是交流的功能。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人们之所以能用语言这个工具来交流思想,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代表概念。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词语来指代大致相同的概念。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2

关键词:大道至简;智慧;研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104-04

大道至简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四大智慧之一,可以理解为事物中的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最接近“道”的科学。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利用理论发现并解释自然之道的过程,所以物理学习的本质就是知“道”、寻“道”和悟“道”的过程。物理教学的原动力是求简,简中求道,从而达到求真、向善、臻美之境界。

一、大道至简是物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简单性是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始终坚守一个科学传统。如果你要在物理长河所沉淀的逻辑中提取精华,那就只有两个字――简单,简单就是最好的逻辑。翻开物理学史,众多的物理学家正是基于大道至简的思想,开展物理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大道至简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准则,是物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基本之道。

伽利略对简单性原理钟爱有加,他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最简单和最容易、又是人们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进行的”。他在研究石头下落时,观察到石头从静止开始,不断获得新的速度增量,认为应该相信这样的速度增加是以极简单和为人们十分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的,增加的方式没有比以同样方式重复更简单的了,即速度是均匀增加的。于是,他仿照匀速运动的定义得出匀加速运动的概念:若一物体从静止出发并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获得相等的速度增量,则称该物体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

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设计者――卢瑟福同样也具有简单性的世界观。他说过:我一直相信简单性,我自己就是一个简单的人。世界的简单性直接决定了知识的简单性。自然界一切物质都由最简单的粒子组成,粒子运动经过最简单的路径,比如: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行星的运动轨迹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科学研究的最后结果就是简单性理论反映或表达物质世界的图景与秩序。在1932年,玻尔说过:卢瑟福认为自然是简单的,这正是别人注意不到,而他能有所发现的原因。也正因为卢瑟福相信自然的简单性,因此他的实验仪器是简单的:用大的锡罐头皮做β和γ射线静电计,在它上面焊上更小些的烟草盒或香烟盒。绝缘用硫磺,因为当时没有琥珀。他的研究方法是简单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提炼假说,建立模型。卢瑟福就是靠这么一些简易自制的仪器做实验,发现了α粒子散射现象,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开拓了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学的新疆域。

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也是通过最简单的实验手段、利用最简单的实验器材――三棱镜进行的。他把一个房间布置为暗室,只在窗子上开一个圆形小孔,让太阳光从小孔射入,在小孔面前放一块三棱镜,立刻在对面墙上看到了像彩虹一样的七色彩带,这七种颜色由近及远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而且,后人对这个实验可以重复进行,也能得到与牛顿相同的实验结果,简单使实验揭示了最深刻的科学真理。可见,大道至简是我们认识真理和实践真理的基本出发点。

爱因斯坦认为,简单性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属性。他说:“自然规律的简单性也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真正的概念体系必须使这种简单性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保持平衡”。

二、大道至简是物理学习的思想源泉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复杂的事情往往在一分为二时就变得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长此以往,一定能获得成功。

在物理学习中,对于复杂的物理过程我们常常将其分解成几个简单的过程,涉及多个物体时常常把研究的对象进行隔离,这样,将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简单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应用转化的思想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转化正是大道至简的智慧在物理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1.以道求简

物理中的“道”就是物理的核心概念、规律、思想方法等等,物理的本质在于求简,就是要在物理学习的寻道过程中,学会用简明的视角、简要的设计、简捷的语言、简单的方式来简明扼要地表达。学习中要始终确立简单化的意识,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以道求简,直至大道至简的境界。

研究一个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时,我们会把它等效为一个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就等于原来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这两个运动在同一时间内的位移要保证相同。在v―t图中,相当于用一个矩形面积代替原来曲边四边形的面积,如图1所示。同样,建立平均速度概念的实质也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转化为以平均速度为速度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这样,对任何一种变速直线运动,不论是匀加速的、匀减速的还是非匀变速的,都有■=■,或x=■t。对一些更复杂的变速运动,我们常采用微分的思想,把运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微小的过程,每一个微小的过程视为匀速运动来处理,即我们常说的化曲为直的方法。这些转化过程中都有着相同的特征,把复杂的、陌生的变速运动转化成简单的、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其本质就是化繁为简,这种思想方法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简中寻道

从复杂的问题情景中把握简单的本质,从复杂问题中发现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在“追简”的过程中寻“道”,这是我们研究、学习物理中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中,猜想与假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情境,例如,将竞赛用的小汽车与一般小汽车(质量相当)比较启动的快慢,初步得出物体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的结论,然后让学生对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猜想,可能有:a∝F、a∝F2、a∝■…对于这些猜想,还需教师引领学生学会分析判断,进行合理的取舍,进一步做出定性的假设,以明确探究的方向。一般的教材中都是假设a∝F,并对该假设进行实验验证。这个假设有依据吗?有!正是依据伽利略“相信自然界规律是简单的”,那么,a与F之间的定量关系应该遵从简单的原则,即:a∝F。

在实验测量中我们经常将某些不易显示、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于显示、易于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例如,电阻率的直接测量很难,我们是通过测量被测元件的电压、电流,用欧姆定律求出电阻,再由电阻定律R=ρ■求出电阻率ρ。这里的间接测量实际上也是一种转化。物理学习中一旦寻到了这个“道”――转化,就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更多的测量,如导电膜的厚度、不易测量的长度、面积等。

如图2的导电柱体,中间是空的,长为l、横截面的外周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周是类似椭圆的形状,材料的电阻率为ρ,现要测量其空心部分的截面积S0。我们可以在其两端加上电压U,并测出电流i,得到柱体的电阻R=■=ρ■,可得截面实心部分面积S′,则空心部分截面积为S0=a2-■。

三、大道至简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大道至简中的“简”是反复演变后的精髓经过浓缩后的表象,因而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简单。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是真理,简单是智慧,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教学的原动力是追简,自然而然形成的简就是真,合情合理形成的简就是善,艺术加工形成的简就是美。真、善、美是物理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对于物理教师来说,能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让学生从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种方法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真正喜爱上物理。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这正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1.课堂呼唤“简约”

对于物理教学,有的教师把内容弄得很深奥,那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有的教师把它搞得很复杂,那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大道至简意味着教学要“少而精”,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我们的物理课堂呼唤“简约”,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大家都认为亟须减负增效,简约课堂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简约”其实就是简易、简单。教学目标要简洁、明了、具体,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教学内容要简约、恰当、充实,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点;教学手段、技术要适合、有度,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训练要实用、典型、精准,有针对性、实效性。总之,课堂教学要简约到不难为学生,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把深奥的道理说浅显,把复杂的问题做简单。大凡最普遍、本真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这是我们识别事物真伪的一条准则,也可以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对于物理知识的简约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知识概念化。物理中有着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用最精练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反映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增加的速度。概念化,符合科学的简单性原则。②知识网络化。就是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知识连成线、构成面、织成网,结构简化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学习更迅速、更高效,学习能做到“纲举目张”。③知识模型化。物理所分析、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都很复杂,为了便于分析与研究,我们常常对实际问题做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简化”的过程就是模型化,它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过程简单化,便于对问题的理解与研究,也有助于抽象思维的训练。

2.教学重在“悟道”

在课堂上,把简约出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变“习题”为“问题”,变“授受”为“悟道”,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自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揣摩,悟出物理之道。经验告诉我们,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让学生自悟自得,效果会更好,这需要教师通过非常巧妙、到位的设计和智慧的引导,促进学生悟道、悟情。

我们知道,开普勒的天文学和伽利略的动力学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优美和谐的,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把这两个方面的理论放在一起时就有不和谐之处。如何使天上物体的运动和地上物体的运动有一种共同的、简单的描述?牛顿从开普勒第三定律出发,经过研究发现,使行星保持在它们各自轨道上的力的性质是相同的,力的大小同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他用这个关系计算了月亮保持在自己轨道上所需要的力,并与地球表面的重力比较之后,发现它们符合得相当好,而且,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天体运动遵从动力学的规律,牛顿实现了天体运动与地上物体运动的统一。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正确理解、应用该定律,还要引导学生悟出定律的简单性:牛顿只用了3个字母(m、r和F),就揭示了广袤的宇宙中万物的相互关联性,这定律几乎是简单到了极顶。进而领悟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美、和谐美。简单在科学史上已成为一个理论是否美的标尺――简单就是美。

大道至简,智慧之道,这种智慧蕴含在物理研究、物理学习和物理教学之中,值得我们去领悟和拥有。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3

[关键词]规则;规则学习;规则学习机制;规则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00505

1关于规则的追问

1.1何为规则

1)规则的内涵。第一个明确把规则作为学习类型的是加涅,他在1965年《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据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由低到高分为8种类型: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或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他又提出了5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并详细说明各类学习的条件和过程。其中规则类属智慧技能,规则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智慧技能。那么,规则是什么?

加涅认为“规则是支配人的行为并使人能够证明某种关系的内在状态,规则远非局限于一种言语陈述……规则是使人能够对一类刺激情景做出与一类操作相适应的举动而推论出来的能力。”从中看出他对规则的行动诱发性的重视,但此陈述存在不妥。规则是动静结合。静――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描述性反映(陈述性规则,多以命题的形式存在);动――根据原理、定律、公式等对整类刺激做出反映(产生式)。“规则是……能力”强调了规则动的一面,但把规则落于“能力”一词,易产生误解。应改为:规则是使人能够对一类刺激情景做出与一类操作相适应的举动而推论出来的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性描述。精简为:规则是一种具有“类行动”指向性,并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2)规则与社会规范。“红灯停、绿灯行”是规则,它指示人们根据交通灯颜色采取走或停的行动,也澄清了概念“红灯”与概念“停”、概念“绿灯”与概念“行”间的关系。它还是一条社会规范,起到调节社会成员通行的作用。那作为知识类型的规则与社会规范间的区别与联系何在?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是历史形成的或规定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1];行为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中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2]。可见社会规范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形成的,具有调节其社会成员行为功能的一种规则。它的外延指向具有普遍社会约束性的规则,如社会的伦理性规则与交通规则等,它关乎人的态度和品德。据此,规则比社会规范范围广、内涵丰富,自然规则、数学规则、物理规则与语法规则……都囊括其中。但因态度、品德教学的可行性与成效性备受争议,本文所述规则暂不包括社会规范。

3)规则与技能、程序性知识。规则具有“类行动”指向性。同属知识类型的技能、程序性知识也具此属性,它们与规则存在何种联系?

综合肖小勇知识分类[3]与加涅智慧技能层次,整理出如图1所示的知识分类,技能、程序性知识及规则三者的关系简略为:技能=程序性知识>规则(关系式1)。

综上,规则是一种具有“类行动”指向性并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它是有别于社会规范,属于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知识类型。

1.2为何学习规则

斯坎杜拉认为按照科学中的节俭原则,规则是行为单位的基础,行为最终要通过规则来表示,并提出规则学习的两性:反应一致性(responseconsistency)和一般性(rulegenerality)。他道出规则学习有利于行动,它的一致性和一般性意味着一旦习得某种规则,将解决一类问题。从长远的角度看,规则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事。教学活动中,规则常以步骤、原理、公式、定理、法则与命题的形式呈现,占据学生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总结它的学习意义如下。

1)促进智慧技能的实现,丰富认知策略。在智慧技能的学习层级里,随着辨别、概念学习的实现,简单规则的学习成为可能。随着规则学习的积累,规则可利用性就越强,顺畅进入智慧技能的最高层级(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越能参与复杂的认知活动。所以,一个简单规则的获得,可迁移到复杂的、高级的规则学习中去。每学会一个新规则,就增加了个人的智慧力量。

2)调节合理行为,按规则办事。学会一个规则,就学会按照规则的要求做出合理行为。尤其当规则潜隐化,不需要学习者付诸额外精力思考时,它会自动、无意识地支配着人行动,表现为学习者能用一类动作(如减法)来反应一类刺激的任何情境(个位、十位、百位上的减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然变得合理、省力、高效,最终能按该规则办事。

1.3规则学习的实现应具备哪些条件

“规则学习作为一种智慧技能,学习的实质就是使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应用规则”[5],因此规则学习必须考虑到与规则、学习者有关的内部条件,也不能忽视外部条件(教师的指导)。

条件一:学习者是否掌握规则中若干概念。

规则是对概念间关系的描述性反映。学习规则之前,要能够清楚并准确理解规则中的若干概念。如学习1米等于10分米,学生必须掌握2个度量概念(米和分米)和一个关系观念(等于)。1米和10分米可以表示长、宽、高,如果学生只知道用他们表示长,只能学到1米长的物体和10分米长的另一物体一样长这个比较有限的规则。因此,要学会1米和10分米,学生要知道它们是表示长、宽、高的计量单位。同样,“等于”这个概念也应该是学会了的,要能区别于大于与小于。

条件二:规则学习任务是否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匹配。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岁左右)、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6、7岁)、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sstage,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sstage,11、12岁及以后)。学习者年龄越低,所能掌握的概念越简单化、具象化,因此安排的学习任务应简单。若规则包含多个概念,概念间关系复杂、抽象,学习者应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才能胜任此阶段的学习任务。当学生的认知发展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推演,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规则。

条件三:学习者是否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规则在学习中往往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因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字的表达形式。书本上对规则的陈述,最终要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言语,即把规则口语化、自我化。学生恰能在此状态下慢慢向规则的内在本质靠拢。如果学生不懂表达,会影响其对规则理解的深刻性。当然,也存在“能做”的情形,“能做”处于较低层次,表明个体能够完成一定的具体任务,但至于是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则不能作出计划或用言语加以表述,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只是经过探索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已经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或然性[4]。对规则的学习要在“能做”的基础上力求“知道怎么做”,它“表现为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表述做的程序,并以一定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4]。最后,达到“会做”,即既能按规则办事,也能表述规则。

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影响规则的学习效果。Chi和Vanlehn的研究发现学习效果好的学习者和学习效果差的学习者在学习规则时会采用不同的监控策略。二者对学习状态的自我评估、参考例题的方式存在不同[6]。pirolli和Recker发现二者反思解答问题的内容和重点是不同的,差的学习者仅仅是从意思上解释其解答过程,而好的学习者会将当前问题的解答和早期的解答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抽象出普遍的解答方法[7]。

规则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规则的影响。例如,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教师对规则的呈现方式是例规法还是规例法,教师对学生的言语指导是否适时、完善。都将影响学生学习规则的进程、方式和效果。

1.4规则学习的机制是什么

“机制”的社会学内涵为:在正视事物各部分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那么规则学习由哪几部分或阶段构成,各部分或阶段是如何协调和运作的。常见规则学习的机制有以下两种。

其一,有人结合规则学习的一般流程,提出规则学习的三阶段论:掌握规则的言语信息阶段、规则的证明阶段、规则的应用阶段(如图3所示)。

另外,wason、张庆林、徐展等人在探索规则学习过程中的“假设检验范式”时。如图4所示,呈现规则学习的阶段及其核心过程。

“规则搜索和规则发现是规则学习的关键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规则进行归纳的心理状态的保持。研究者给被试呈现一个靶刺激,并告诉被试存在一个相关的规则需要被试去揭示,被试即可形成某种与规则相关的假设。然后让被试检验目标刺激来验证所形成的假设,被试结合研究者的反馈不断修订假设直至最终发现规则。”[8]规则学习的四阶段论,展现了学习者心理变化,呈现了提出假设的两个子过程,它属于发现学习,在教学中常以先例子、后规则的形式出现。

借鉴以上两种观点,规则学习的机制可以归纳为:规则准备、规则证明和规则应用(如图5所示)。其中,规则准备阶段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已理解新规则中的概念及其关系,教师呈现若干体现规则的例证,为提出假设性规则做准备;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具备新规则的上位规则,回顾上位规则,为推论新规则做准备。例如,学习了圆柱体体积公式V=S×H后,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V=1/3×S×H。规则证明阶段在规则准备的第一种情形下,有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两子过程,而已掌握上位规则的规则学习在此阶段主要表现为联系上位规则、验证规则。最后,它们共同走向规则的应用,实现规则学习。

2促进规则学习的教学

2.1规则教学关键的提出

参考加涅规则学习的6个教学步骤:澄清学习目标或目标状态、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概念、引导学习者形成新规则、提问规则的实例并给予正反馈、借助问题对规则做言语陈述、通过“间隔复习”来保持所学规则。结合规则的5步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提供样例、展示正反例证、让学生运用规则”[9],思考何为规则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逐一衡量以上11点是否为必备,再斟酌其重要性,最后剩下的就是规则教学的关键因素。

发现“样例”在规则学习与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规例学习,还是例规学习,例子起着辅助发现规则、证明规则的作用,在规则学习的后期还起着巩固的功用。规则属于技能或程序性知识,它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规则教学正是通过提供例子来进行练习的。例子不应止于正例,变式练习尤为重要,大量的变式练习才能使得学生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应用、真正掌握规则。

2.2规则教学中的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指在其它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的例证的变化,即知识的本质特征保持不变,适当改变知识所涉及的非本质特征。”[10]规则的变式练习避免了将规则这类程序性知识当作陈述性知识来教和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要求;可避免大量的重复练习,真正消除题海战术,减轻学业负担,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实现学习者对规则的运用自如。

1)变式练习所处阶段。曾祥春、杨心德与钟福明根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关于技能的获得分为陈述性知识编码和程序性知识编码的主张,加入变式练习,如图6所示,将程序性知识学习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示例阶段或称匹配阶段,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时,学生进行浅层加工后直接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第二阶段是一般性练习阶段,或称匹配巩固阶段,当学生熟悉的相似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上阶段知识,并解决问题;第三阶段是变式练习阶段,或称为技能形成阶段,对应于安德森的程序性知识编码阶段。当变化了的环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中时,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上阶段的较低规则,对新情境进行模式识别并操作,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技能。”[11]因规则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以上关于程序性知识学习三阶段,必将适用于规则。规则经过示例阶段、一般练习阶段的教学,能实现较低级规则的学习,但想将所学知识应用与新情境,使陈述性编码转到程序性编码,形成一般性编码系统,低级规则能组合为较高层次规则。学生需要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变式练习的训练,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变式练习来完成该规则的学习,可见第三阶段的变式练习在规则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之功用。

2)含有变式练习的规则教学设计――以《乘法分配律》为例。示例阶段:出示含有乘法分配律的示例,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乘法分配率,并理解这种运算的意义和由来。例如,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一般练习阶段:有了上一阶段的讲解,学生能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脱离具体情境,设计几道相似练习题进行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这种匹配,形成较低级规则:(a+b)×c=a×c+b×c。如:判对错:26×(17+44)=26×17+4464×64+36×64=(64+36)×64

变式练习阶段:设计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陈述性乘法分配律过渡到程序性乘法分配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正向运用:(125+25)×4043×10186×99

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1:15×8+85×8489×101-489

35×9+9×7599×999+99

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2(倍数关系):999×5+111×5545×8+57×8-16

76×8+3×6450×4+8×75

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3:111×12+111×7+111450×8+55×80

“1”的拆分:1001×99-999999×9999+9999

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综合运算:44+99×44+55×99+555×17+5×83+18×99+18

乘法分配律在除法中的拓展:65÷25+35÷25300÷75+100÷25

综上所述,规则是一种具有“类行动”指向性,并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它是有别于社会规范,类属于技能或程序性知识的知识类型。对它的学习有助于促进智慧技能的实现、丰富认知策略、调节合理行为和按规则办事。规则的学习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学习者掌握规则中的若干概念、规则学习任务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此外还需教师的适宜引导。规则学习还遵循着规则准备规则证明规则应用的运行机制,对它的教学应抓住“变式练习”这一重点来进行。

参考文献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4

关键词智慧旅游基本概念理论体系

一、引言

旅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对于信息逐渐有了更高的依赖性。信息流通以及传递的有效性,成为现今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元素。而在现今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信息不对称、多元性等问题逐渐突出,因此对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智慧旅游的概念被提出,成为了解决旅游发展瓶颈的关键途径。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照国际、国内对“数字旅游”、“电子旅游”等概念的权威定义以及相关的“智慧旅游”的定义,本文认为,“智慧旅游”(Smartertourism)是指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三网融合、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应用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通过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并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了对社会资源、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旅游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散客市场逐渐兴盛,并因此使散客游以及自助游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出游方式。而在未来,散客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还将不断扩大,并因此对旅游服务的个性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实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无缝整合。随着电力政务向着服务型政府方向的发展,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中,也需要向着信息的充分利用、共享与交流方向发展,即在公共服务的基础上使管理能够与服务无缝整合,更好地实现管理决策提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为企业提供服务。对于我国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信息化水平较为有限。在未来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如何吸引中小企业,使其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则成了现今我国智慧旅游试点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难点。通过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则能够为我国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在节约其信息化建设投资以及运营成本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三、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从智慧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智慧旅游本质上是要通过新理念的导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形成,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经营的全流程、旅游管理的全方位和旅游服务的全链条产生“智慧效应”,创造“智慧价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发展力、创新力和服务力。从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来看,它的应用体系主要包含“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大应用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整体,共同支撑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智慧旅游的技术体系

(一)物联网技术

在智慧旅游中,物联网是最为核心的网络,能够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人与人的互联。从定义层面看来,物联网通过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射频识别、GpS等技术以及设备的应用根据约定协议将网络同物品间进行连接,在实现信息通信以及交换的同时,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管理以及定位等功能。在智慧旅游中,我们可以将物联网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的扩展,如果我们将互联网应用称之为“线上旅游”,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旅游应用则能够同时涵盖“线上”和“线下”,突破了传统互联网“在线”方面所存在的局限,且这种突破能够适应旅游者的非在线特征和移动特征。

(二)移动通信技术

该技术是物与物进行通信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指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间、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以此实现设备实施数据在远程设备以及系统间无线连接的一种方式。根据此种特征,我们则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物与物特征的物联网连接方式,对整个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移动通信技术之所以被特别提出,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使得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从pC逐渐向着易于携带的终端设备发展,体现了以散客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连接,则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不同类型的旅游应用,而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无线技术的连接,则能够进一步扩大旅游应用的覆盖面。在该技术中,其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服务,如无处不在的接入服务、全程信息服务以及多样化终端服务等,将对旅游者的游憩质量以及旅游体验进行积极的改善,在对服务质量、目的地管理水平进行提升的同时使旅游管理向着高质量、精细化的方向推进。

(三)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网络应用模式,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计算机终端的使用者,其并不需要了解专业知识和技术细节,仅仅需要关注自己对资源的需求即可。其应用的目的,就是应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巨量数据处理以及存储问题,能够对资源和信息进行更为有效的分配。在智慧旅游中,其在对云计算进行建设时需要包涵云计算应用和云计算平台,在具体研究中,需要侧重云计算应用,即研究如何能够将海量的信息在整合之后存储到旅游数据中心,使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能够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更好的获取、交换以及利用。在智慧旅游中,云计算技术能够充分地体现社会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一种资源优化的集约型智慧。

(四)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获取人类某些行为的方法、理论以及技术。目前,在智慧旅游对各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如何研究、应用这部分信息,进而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则成为了一项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应用于这部分信息、数据以及知识的处理,即通过推理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提供基础支持,非常适合应用在旅游需求预测方面。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逐步包涵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及游憩质量评价等。

五、结束语

智慧旅游是我国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是地区智慧旅游研究的基础,对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辽宁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孙建竹(1983―),男,山东烟台人,辽宁科技学院讲师,旅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智慧旅游与旅游开发。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游客体验的辽宁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w2015227);2015年本溪市旅游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本溪智慧旅游发展的研究”(批准号:BXLY1503)。]

参考文献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5

关于大数据的议题,虽然早在1980年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中就有所提及,但在2011年前,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基本局限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内部,影响范围相对较小。2011年5月,在emC与iDC合作进行“数字宇宙”研究5年之后,正式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同年6月,iBm、麦肯锡等众多国外机构相关研究报告,积极跟进大数据概念的推广。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希望增强收集海量数据、分析萃取信息的能力,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大数据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it领域从来不缺乏新概念,近几年关于“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概念都曾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实体经济中引发了投资热潮。这一次“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与前几次相关概念的提出有何联系和区别?

大数据概念的内涵

1.大数据的来源。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处理能力进行数据计算一直是it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发明以来,数据的体量和复杂性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一直是超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逐渐地数字化各种事物,从数据、文字、图片、到声频、视频。数据采集、存储、扩散等的技术不断发展,使全面记录人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泛在存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产生了大量新的数据。尤其是近年来移动通讯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遍布于物理世界的移动设备、RFiD、无线传感器等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也随时产生巨量的数据交互,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另外,科学研究项目也在产生海量数据,例如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每秒产生约700兆数据流,每年的试验数据达到1.5tB;全球医院每年仅医学成像数据可达20tB。

从数据类型来看,全世界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大概是32%,而非结构化数据增长率则是63%。估计在2012年全球非结构化数据约占有互联网数据量的75%以上。目前阶段,对关系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我们有相对较强的分析能力,结构化数据多年来也一直主导着it应用,但在分层数据、文档、电子邮件、图像、音频、视频、商业及金融交易等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数据的增长速度和数据类型的变化速度与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差距愈发明显,如何挖掘传统技术难以发现的知识,成为重要的技术挑战。

2.大数据概念的相对性。从数据体量的绝对性观察,用计算机数据存储和运算的单位字节(Byte)来衡量,以1024为乘数,衡量单位依次跃升为:KB,mB,GB,tB,pB,eB,ZB,YB。2010年,全球数据量达到ZB级别,为1.2ZB,未来全球数据增速将会维持,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35ZB。在当前阶段,麦肯锡认为处理量在tB级别的数据可称为大数据,iDC认为多个数据的集合有可能达到pB级的数据储量为大数据。按照iDC预测的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标准,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在更远的未来,当人类在20余年后产生的数据总量越过ZB级,以其可猜想的数据处理能力,当前tB、pB级别的数据就难以称之为“大”数据了。所以大数据的“大”字带有阶段主观性。

大部分大数据的定义,其描述的重点都是数据规模的相对性。麦肯锡把大数据描述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强调的是获取大数据价值的技术可行性;Gartner将大数据定义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强调发掘大数据价值的创新性;iDC定义大数据为“为了更为经济的从高频率获取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人们并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强调大数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所覆盖的范围。从相对概念上讲,大数据的“大”是指在信息化发展的当前阶段,传统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并行处理等技术无法有效处理的极大规模数据或极限计算。我们需要新的能力来通过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价值。

3.大数据概念出现的必然性。理解当前阶段出现的大数据概念,需要结合互联网及物联网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网络向公众开放,互联网从初期的简单联系平台,过渡到浏览平台,目前成为交互平台和工作平台,并正向着智慧平台迈进。在向智慧平台迈进的过程中,“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三个概念的提出对“大数据”概念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如果说在物联网提出之前互联网着重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沟通问题,物联网则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解决的是人与世界的信息沟通问题,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联网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来达到分散处理量的目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信息的处理。人类一方面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来达到更高的处理速度,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方式的优化,形成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应对物联网等产生的海量数据。

“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概念。虽然在技术层面和安全层面可能还有所争论,但在战略层面已经得到国际间广泛的认可。“智慧地球”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通过物联网实现物质世界的数据化;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即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质世界的整合;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即通过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感知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使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交互方式更具智慧。智慧地球的本质是建立在物联网上基础上的更加智能的数字化世界,云计算是这个数字化世界运行的重要方式。物联网产生大数据,云计算处理大数据,智慧地球是大数据处理要达成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概念的出现是物联网、云计算及智慧地球等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数据可能的影响

1.行业发展层面。正在生成的海量异构数据中可能蕴含着目前尚未被认识到的全新知识。企业如果能在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并与业务融合,不但其决策的依据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而且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目前阶段,可能从大数据发展直接受益的行业主要是一些数据集中应用型企业。例如,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高,数据量大且管理集中,为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客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营销活动的快速反应,并为金融机构实现服务创新提供支撑;在电信行业,由于无线上网和智能手机的推广,数据量呈现爆炸性增长,同时电信业市场饱和度高、产品服务同质化明显,运营商有可能从大数据中获取新的知识以突破竞争现状。在医疗行业,通过数据支持的疗效比较、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疗数据的透明化、患者远程监测及患者数据支持的高级病症分析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疗体系效率和辅助产生更有效的医疗模式及管理政策。在零售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依赖于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和良好的购物体验,以及有效的商品物流体系。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快速做出反应,生产厂商也可以通过对市场动态的快速反应改变产品策略。能源、交通等行业也是目前阶段可能直接受益于大数据趋势的行业。

2.思维方式层面。大数据的产业链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数据层,主要是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扩散;第二层是信息层,把数据背景融入数据,形成价值密度更高的信息;第三层是知识层,在信息基础上进行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更高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目标,但仅有知识,是达不成这一目标的。相同的数据可以产生相同的知识,但相同的知识被不同的人认知和使用,可以形成不同的智慧。在目前大数据的发展阶段,人仍旧是形成智慧的决定性因素。

但大数据也在改变着产生智慧的基础。舍恩伯格和库克耶(2012)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三个重要的思维方式转变,代表了当前对大数据思维的基本认识:一是从满足于样本数据到使用全体数据;二是从追求精确性到容忍混杂性;三是从关注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使用样本数据,注重精确性,探寻事物、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所以舍恩伯格和库克耶提出的这些思维方式转变,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争论。大数据的影响,与其说是要改变这些思维方式,不如说是拓展了我们探求知识的思维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用更宽泛的思维方式,来挖掘数据中隐含的知识。“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交流的方式,大数据则不同:它标志着社会处理信息方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可能会改变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邱基尔和舍恩伯格,2013)。

3.智慧和战略层面。在数据的产生和扩散历程中,人类已经多次经历过类似于数据大爆发的历程。第一次是人类语言出现。语言的出现使数据具有了载体,并逐步形成了处理数据的逻辑框架。以语言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记录开始得以记忆和流传;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文字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的记录由此可以长时间留存和长距离转移;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大幅降低了人类知识的存储成本和空间传播和交流成本;第四次则是信息化。信息化在更大程度上消减了数据保存和扩散的成本,替代了知识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鉴于信息技术消减知识传播成本的巨大潜力,很多学者认为,世界将最终“变平”,距离不再是数据、信息及知识交流的障碍。以上四次数据的大爆发,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存储与传播最终改变了人类的智慧。

自上世纪80年代“信息大爆炸”以来,数据一直在呈几何级增长。面对急剧膨胀的数字化信息规模和种类,人们抱怨信息太多以至于无法发现有用的或真实的信息。一方面,数字化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总量上并不稀缺,并很容易复制和传播;另一方面,对于个体来说,收集、处理、使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由此,数字化信息爆炸从一开始就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膨胀从未停止并加速扩展,终于累积到了一个可能引发变革的程度:数据的膨胀在“量”上引发混沌的同时,在“质”上可能开始显现出秩序。这可能对社会发展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需要新的智慧和战略。

大数据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1.技术层面。大数据在技术层面,要解决的是由于数据量、数据类型的快速增长,导致传统技术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大数据产业的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在该领域展开竞争的大都是在数据存储、分析等领域有着传统优势的国际厂商。从2007年左右开始,iBm、Sap、微软等国际巨头开始系统收购数据处理公司,布局大数据产业,其投资态势一直持续到目前。当前阶段,大数据计算的发展主要有三个趋势:分布式数据集群、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机。在计算机集群应对大数据计算中,以Google的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和分布式数据容错存储Bigtable为核心的分布式计算机集群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在雅虎等大公司的支持下,开源项目Hadooop已日趋成熟,衍生出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在Hadoop分布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集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大规模运算平台研发和实验环境,但总体在数据处理方面仍旧缺乏核心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发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但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技术创新具有偶然事件的特点,并不总是沿着确定的轨道发展,未来还会涌现大量能够处理大数据的工具和平台。除了Hadoop的批量化处理方式之外,基于流数据处理的方式也有可能在实时数据分析应用中发挥作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也有可能迎来大发展。这些工具的发展又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计算技术的发展仍旧是一个系统工程。

2.政策层面。在构建数字化智慧平台的过程中,近几年“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引发了我国各地的投资潮,出现了过热的隐忧。例如自2010年云计算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国内许多地方政府在国家扶持资金支持下大批量购买服务器,之后则出现大量闲置,缺乏应用的云计算实际上变成了房地产。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后,全国数百个城市一哄而上,纷纷以自身的理解来建设“智慧城市”,有可能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能互通互联的信息孤岛。如果忽略思考这些概念的本质含义,和其技术进步方向究竟隐含着怎样的市场和社会变革,而仅仅关注某一概念的建设能够启动多大的投资规模,迎来多大的市场机遇,最终把各种概念转化为基建设施投资,在技术和战略上只能跟随概念的提出者而无法超越。要防止把大数据变成又一轮盲目投资的由头。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6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33)

【摘 要】论文通过对日本柏市的itS战略研究发现日本的智慧交通系统侧重于对画像感应,虚拟实景,低碳排放监控,轻量化和无人驾驶的研究,为我国的智慧交通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iCt;itS;mRF;ViCS;生态轻轨;自动行驶社区车1 日本千叶县柏市的iCt战略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在线测试仪的简称。日本千叶县柏市作为日本总务省推进的“iCt的新城市街道建设”项目城市的候选之一,作为地域活性化都市与环境型未来都市的双重指定城市,以成为超高龄社会课题解决的样板城市为目标的制定了“健康长寿街区营造战略”[1]。

2 日本柏市的itS战略

itS即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指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2]。作为iCt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柏市的itS战略构建了“智慧城市中的能源、健康、防灾的共同综合平台的构建”中重要的能源与交通环节,主要由下述若干技术战略构建而成。

2.1 基于itSSpot的交通实态数据的获得

itSSpot是日本新一代路车协调系统,道路上设置的itSSpot路侧机和itSSpot对应的车载器之间,5.8GHz的短频通信,高速大容量的通信实施,大范围交通情报收集的服务。2011年日本全国以高速公路为中心设置了1600个itSSpot。柏市周边在守谷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柏之叶的LaLaport购物中心设置了DSRC,公共车站设有itSSpot服务点,可以接收过去没有的大范围的情报数据,并提供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动力导航,安全行驶支援的服务。

2.2 基于mRF技术的既设摄像机画像感应技术

该itS战略运用时空间mRF技术将既有摄像头作为实景摄像头实现低成本交通量速度等数据搜集,国道6号设置的实景摄像头拍摄的图像通过网络收集,运用mRF模型的画像处理,车辆每台的脉冲数据,每隔5分的测速把握交通动态,构建1分钟1幅影像的高密度数据积累系统(图1)。

2.3 基于复合现实感技术的交通体验概念——四次元虚拟实感空间ViCS

通过四次元概念化空间观察都市活动的现在·过去·未来。ViCS(四次元虚拟实感空间)技术不仅可以导航地图上的交通混杂状况,不可视的Sox、nox、Co2等排放,能量的需要·供给,灾害时的状况均可视化实感体验。也同样可以把握。可视化技术包含虚拟实感(VR)和复合现实感(mR)技术。VR是利用CG技术虚拟实景物体,mR是在实景上适当重叠标识CG影响。图2左图是mR技术标识的Co2排放和交通流的表现。右图中的平板终端或头盔式显示装置中利用终端的感应器感知画面的方向连动,也可以自由浏览周围实景。

2.4 可持续性交通变化情报的——KaSHiwaSmaRtweBSite

该技术收集既设的路边摄像头及各种感应器的可持续性道路交通情报监控技术,市民可以简单地观察到既往的交通影像情报和周期变化,制定之后的交通行动计划。KaSHiwaSmaRtweBSite可视化的Co2发生量、过往的Co2发生量、各道路的Co2排出状况、Co2排出图等情报来表现交通行变化。软件通过“Co2排放量最少的路线”、“最短时间路线”、“最短距离路线”三种路线计算,为用户提供服务。[3]用户通过智能手机gps记录下自身的交通行为及该交通行为的Co2排放量、Co2排放量最少的路线比较,以此来达到低碳交通目的(图3)。

2.5 无动力省能短距离交通系统——生态轻轨

生态轻轨是利用云霄飞车原理实现势能与动能的转换的新概念轨道交通。其特征包括:车侧无动力装置和制动装置,依靠轨道两侧的驱动制动装置行驶的地上一次式特征;轨道提供三方向安全支撑的放脱轨构造;无人驾驶和远程监控行驶。因车侧无动力机构所以车身具有轻量化和省能特点。新交通系统的1/5(LRt同程度)的建设费用,铁道的1/2省能行驶。其具备营运距离最长10km,输送能力2,000~2,500人/h,最大角度25%(14度),最小回转半径12.5m的设计(图4)。

2.6 无人驾驶的社区内“自动行驶社区车”

利用电磁诱导技术的小型电动车是面向高龄者和儿童社区内安全轻松移动的新一代交通工具,于2013年10月在总户数达880户的柏之叶校区的集合住宅区试运行。该车可在敷设有电磁诱导线的轨道上自动行走,搭载有车辆移动中在靠近步行者时自动停止的刹车技术。该技术充分考虑了老人年龄身体情况,和携带行李和儿童等不便因素的出行需求,增加市民外出机会,促进地域活化和市民交流(图5)。

3 总结

从上述柏市的itS战略可以看出,日本的智慧交通系统侧重于画像感应,虚拟实景,低碳排放监控,轻量化和无人驾驶的研究,为我国的智慧交通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日本总务省.iCt街づくり推進事業に係る委託先候補の決定[Z].

[2]唐恩辉.智能交通系统——现代交通的发展方向[J].电子世界,2014(12):226-227.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7

关键词民生;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一: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1)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聪明起来,通过计算机、物联网、通信网络等连接然后进行智能化分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说法。

(2)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城市、市民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3)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工具方法,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以上概念,无论从城市建设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角度,都无非是体现了“最新”、“智慧”。概括来说,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1.1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及问题所在

近年来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升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京沪广深等一线特大城市外,南京、武汉、无锡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但由于技术规范不一致、准确性和一致性差、安全责任不明晰、目标利益不协调等,各地方、各部门成为信息孤岛。并且由于更注重工程而不是民生,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舍本逐末的死胡同。

1.2重硬轻软导致的信息量偏低

如同人的聪明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记忆,城市“智慧”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有价值数据,最好是拥有高信息量的海量数据。

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明显的“贪大求全”现象,片面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形同虚设。

自信息化概念始,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时代,重硬轻软始终是中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顽疾。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原因:一是政绩需要。硬件比软件可视化程度更高,资产登记制度也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二是人才匮乏。目前全球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核心信息系统开发等软性人才奇缺,且此类人才培养周期长,导致信息化过程中找不到软件“领军人物”。三是先易后难。因为缺乏整体架构方案,本着先易后难、硬件先行的思路,造就了一批“智慧城市一期”的数据中心、信息机房、专网建设等项目,而软件应用和数据融合遥遥无期。

1.3工程技术思维导致的总体架构不合理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在图中可以看出,七层的划定中,下面五层的建设主要是围绕这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来的,而上层的横向应用,简单、宽泛,缺乏对应的细致应用,也并没有应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流程对接。所以,在工程建设的视角来看,想当然的是先做基础,等着应用去“生产”数据,而不是纵向地从应用开始,有了数据去找地方“贮存”。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思路、两个方向。

二:智慧城市建设,民生为王

之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多数是以工程视角来定义,本文拟从民生角度,谈谈智慧城市应该建设哪些内容,应该部署哪些应用。

智慧城市不能只是政绩,它的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入手,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建设。这不仅仅是信息化的问题,而是要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服务手段解决城市健康发展当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改善民生服务的突出问题,让城市居民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首先建什么,是市级省级数据中心吗?是跨运营商的云计算平台吗?不是的。

三:智慧社区概念与建设

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建设智慧社区应该首当其冲。

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社区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其智慧化是城市智慧水平的集中体现。智慧社区从功能上讲,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

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全面满足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和普及。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社区应用前景广阔,社区应用既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美妙的现代化的信息、娱乐、生活等方面的便利,也可以协助政府进行高效管理,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智慧城市甚至可以说是多个智慧社区有机组合而成的。

3.1市民一卡通概念与建设

市民一卡通是城市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民心工程”。有利于优化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流程,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乡一体化iC卡产业发展。全面融合城市交通、金融、商业、教育、社保、卫生、旅游、社区等领域的社会资源,提升城市整体品位,推动数字化宜居智慧城市发展,树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形象。

市民一卡通系统架构应具备多级结算体系、清晰的数据处理流程、系统密钥安全机制,系统总体部署分为以中央清算、统一卡务、密钥管理、数据交换为“核心平台”应用,实现与教科文卫、工农交建、公共事业等各行业分中心平台的集成共享应用,为政府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和应急管控,方便市民卡手持卡或手机在城市内轻松支付等智慧应用。

3.2智慧民生工程概念与建设

民生,民之安生。衣食住行、工学科研、求医问药,这些都是民生的重要组成,也是最形象的体现。智慧城市需要解决上述组成元素的“智慧化”,可是之前,确实很多城市管理者走错了方向。比如,政府一直说“就业是民生基础”,可是很多“智慧城市”里,其市民还不能通过手机应用来实时查看本地就业岗位。

有的案例看起来归结于利益纠葛、信息壁垒,比如病患在一家医院拍的片子,拿到别家医院,照样要重拍一张。实际上,这不是医院的问题,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问题。如果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上端构建“智慧医疗”功能模块,将全市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数据实施整合,这样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也不需要横向打通各医院间的信息系统。

民生无小事。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该要以民生为主要出发点,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去实现更多的惠民功能。比如移动端的信息平台全部按个人真实需求逻辑分类,市民无需再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具体职能分工和复杂办事流程而苦恼。

结束语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建设,或者多个项目的叠加,而是以城市和谐繁荣、民生幸福为目标的一次系统思考和实践。以民生为核心和出发点建设智慧城市,不仅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2013,4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8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作用和意义已经达到广泛的认同。智慧城市建设由于涉及面广、需求众多、时间周期长等原因,是信息领域的巨型系统工程。在当前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确定目标、有序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将智慧成果惠及城市方方面面就成为智慧城市进一步建设的难题。本文从时序和均衡的角度,探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阶段和建设目标,并对项目的总体建设原则进行了研究,从而对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策略建设思路

1概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城市化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传统增长方式出现“天花板”效应,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治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从2009年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RFiD、数据采集、精密传感器、4G、Soa、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GiS、大数据等的兴起,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发展理念出现了所谓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城市,能够对城市内的人员、机器、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状态等实施精确的监控、管理和控制,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各类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等概念的延伸和扩展,还反映出社会对建设更智能、更绿色、更协调未来城市的美好愿望,是我国推动两化融合、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目前,国内超过20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2014年8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上述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带动性、规模性的重大产业和战略突破口。

2智慧城市建设难点

目前,智慧城市的总体功能架构趋于统一和稳定(一般包括传感器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同时安全保障和制度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但智慧城市在具体建设中涉及主体众多,用户需求模糊不清,各类数据形式多样,信息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分析模型个性化,建设项目数量众多,建设周期长达3-5年等,导致智慧城市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偏离预定目标,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迫难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明确两个问题:做什么和什么时候做。做什么是解决建设内容,其要点是需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均衡地确定需要建设哪些项目和建设规模,梳理清楚这些项目之间的匹配关系和接口,并确保这些项目整合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总体目标。什么时候做是解决建设步骤,其要点是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确定项目完成的次序,从而确保没有超前建设的项目和滞后建设的项目。

如前所述,智慧城市建设及其复杂,如果能够寻找到一个参照系,将能够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抓住其中的关键所在。这个参照系本身应该为我们所熟悉,同时能够相对简单,从而便于我们分析。本文作者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参照系,人拥有大量的感官系统和神经末梢,能够对人体的各项状态进行感知;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可以将信息在器官之间,器官和大脑之间进行相互传递;人的大脑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高效的处理,并及时作出各种反应,并能够总结经验,从而在今后更好地做出反应,而这些方面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作者提出通过仿生学原理,将人体和智慧城市进行类比,从而找出智慧城市系统化、合理化建设策略。

3均衡的智慧城市建设

对于人体而言,全身的均衡发展才能完成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通过下表我们将人体和智慧城市的功能组件进行对比,并分析不均衡发展导致的问题。如表1所示。

为了达到高度智慧化,一方面城市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物联网、网络、行业应用、运行指挥中心等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需要实现上述几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结构。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往往比较忽视这方面,比如某些城市建设了大量高清视频摄像头设备,但相关后台视频数据分析功能没有跟上,数据不能转变为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导致用户无法感知到智慧城市的智慧所在。

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均衡的智慧城市,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智慧城市基础层、应用层和管理决策层。

3.1基础层

基础层包含政府及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该层面建设导向为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其中,网络服务包括光纤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具体分为公网、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政务无线宽带专网、政务传感网等;数据服务包含数据资源融合、数据云存储、数据交换,并通过云计算支撑数据资源的挖掘、整合、开放、共享等;载体服务是指云计算、云存储、市民卡、智能车辆卡、共享软件等服务和相关介质。

3.2智慧城市应用层

应用层专注于各部门和领域自身的核心业务,包含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人文三大领域,该层面的建设导是聚焦业务、丰富功能。其中,智慧政务主要是政府、企业、个人之间交互关联,具体包括政府各业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各业务系统等;智慧产业的主体包括政府机关、企业、个人等,主要是日常事务的处理或感知,具体包括公用事业信息化应用系统、信用应用系统、社交媒体、企业eRp/CRm/SCm、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及相关智能化产品等。此外,行业应用层除满足部门、行业、企业及民生需求外,还为基础设施层集聚信息资源,并为集成应用层提供支撑。

3.3智慧城市管理决策层

管理决策层基于基础层和应用层,围绕政府、市民、企业三大主体的需求,开展数据挖掘和智能应用,推动智慧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应用和交互服务两个层面,该层面的建设导向是统筹规划、融合服务。协同应用包含市级层面的各业务应用,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交互服务包含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智能门户等。

4有序的智慧城市建设

从时间维度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不同城市应该根据信息化现状、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发展阶段和阶段目标。根据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并类比人的成长阶段,本文作者将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4.1婴儿期

在此阶段应制定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编制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出台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保障和配套制度,统一和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做好思想、智力、财力和物力的准备。

4.2少年期

在此阶段城市应在智慧城市顶层规划指引下,重点开展基础性、公共性、框架性的项目建设,搭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同时围绕城市重点发展需求,开展典型、示范性智慧应用的建设工作。基础性项目主要包括: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基础数据库、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一卡通等。智慧应用项目可以围绕民生、政务、经济、环境等方面开展建设。

4.3青年期

在此阶段城市应重点发展能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应用,如智慧环保确保城市环境友好,智慧交通确保城市人流物流的顺畅,智慧教育确保城市人力资源的高效培养,智慧产业确保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同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此阶段要进一步强化信息的分析挖掘利用,始得信息化不仅仅是城市管理和运行的辅助工具,同时能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继人力、财力和物力之外重要的城市资源。

4.4壮年期

在此阶段,智慧城市的各项重要系统基本建设完备,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让信息在城市各个需求主体间顺畅流动,城市的管理、运行和民生均能通过信息分析和挖掘达到最佳状态,并能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预测。

我国当前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主要处于少年期,同时也有部分沿海发达省会城市处于青年期,部分中西部城市处于婴儿期。通过分析各个城市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可以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从而避免无序建设及其导致的建设误区。

5建设思路

当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时序之后,我们还需要遵循如下建设思路,从而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5.1政府统筹、市场运作

继续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政策扶持、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强大的统筹领导体系,统一顶层设计,形成信息化工程间的协同运行。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市民等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5.2整合资源,共享协同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5.3立足民生、推动产业

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与应用服务,使社会和市民享受到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以智慧城市建设拉动智慧产业的需求,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和发展。

5.4循序渐进、重点突破

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从政府组织管理体系、城市信息化系统顶层设计、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成熟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切实推动城市智慧化协同发展。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找准产业升级、民生需求的突破口先行先试。

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城市的方方面面均参与其中,贡献其智慧,方能建设成功。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能够将大家的智慧和努力整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和误区,本文作者根据长期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对智慧城市建设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观点,并在多个项目规划建设中进行了贯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徐啸峰(1974-)男,江苏省南通市人。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江苏省6大高峰人才。主要工作领域包括:智慧城市类的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等。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9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如胡守棼主编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三)美育仍称审美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除了原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外,增加科学美。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应增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鉴赏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科学美、发现科学美,以激起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为创造科学美奠定基础。

简述智慧物流的概念篇10

在众多时尚科技中,―直致力于以科技的智慧和无穷创意来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启发人们创造优越生活的新思维、新视野和新态度的欧西亚公司,凭借民用天气预报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今年推出的高科技环保概念,入选为世博会世界气象馆的特许商品提供商。9月14日,欧西亚公司在上海2010世博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里举行的这场别开生面的时尚生活秀,更是引得无数游客驻足流连,久久不肯离去。

智慧生活,舒适人生

与一些有针对性产品的厂商不同,欧西亚的产品线要复杂很多,其涵盖天气预报投影时计、舒适生活、户外运动、康体、电话通讯以及儿童电子学习产品等一系列产品,细品之下,欧西亚一直遵循的是“健康生活”的理念,就如同欧西亚中国区总经理潘文风一直跟我们强调的那样,“所有欧西亚的产品我们都会秉承一个概念,就是SmartLiving,智慧生活,把创新的、科技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产品里面去,使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欧西亚的产品关注细节的点点滴滴,由外至内体贴照顾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一直受到追求健康与时尚的潮流人士的宠爱。目前,欧西亚在全球的销售网点已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地,而在中国国内,除了传统的商,欧西亚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办自己的独立零售旗舰店,力求为更多的用户带去体贴的生活照料。当然,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智慧生活”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使用欧西亚产品的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耳目一新的时尚生活秀

不一样的产品带来的是耳目一新的会体验,在世博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馆内,欧西亚将舞台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模特们以情景剧的方式表演,从点滴细节中体现我们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晨,i.wakeUp日光唤醒时间显示器给我们带来自然、舒适的一天:其内置黎明模拟器,用柔和的光芒自然地唤醒你,让你远离普通闹铃的喧闹,享受每一个平和、宁静的早晨。而办公室女郎的中午休息时间,可以用i.Confort迷你按摩器的单结点穴位按摩或多结点按摩的2种方式舒缓疲劳,亮丽的颜凶、超酷的设计也成为点缀办公室的一抹亮色。假日的清晨,情侣们可以带上i.Balance负离子健康颈链和手链,它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及睡眠质素,简约时尚的设计也方便穿衣搭配.说是“健康潮物”也不为过,夜幕降临,小夫妻们在家中品味着美酒的芬芳,旁边则是水晶幻彩天气预报仪透出的丝丝魅惑之美,它犹如一件艺术摆设凸显主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