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2:13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1

一、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功能定位要求,采取政策引导、信息指导、协调服务等措施,不断指导帮助企业学习和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等机遇,加大科学投入,推进机制创新,完善基础管理,注重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全区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布局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要、长远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年,全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力争实现增加值67.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3亿元、利润11.6亿元,实交税金7.8亿元,其中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8.8亿元,实交税金6.2亿元,均比2010年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实交税金增长18%以上。

二、实施重点突破,促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快适应城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规律,探索建立服务业和工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和水平。坚持工业发展必须符合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功能定位,必须符合工业发展规划,必须以节能环保为前提,必须是科技含量高、品牌形象好、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档次企业。

1、突出抓好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发挥全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服务职能,加强对经济开发区三个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的指导帮助,学习借鉴先进工业园区管理运作模式,从产业园的规划定位、建设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出谋划策、搞好服务,努力为产业园争取政策、争取概念、争取牌子。完善产业园规划建设调度办法,及时掌握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协调指导其他街办符合入园条件的高档次企业进入产业园发展,及时准确地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加大对金鼎物联网节能环保科技示范基地的指导力度,帮助该基地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绿色产品生产及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业、新型电子、新型材料等高档次产品,争取省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命名表彰及建设用地指标,协调组织骨干企业申请点供土地,缓解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状况。年底,三个产业园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达到6亿元以上。

2、突出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帮助重点企业提高产品水平和装备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发展知名品牌,拉长做强产业链条,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研究和推进总部企业发展,指导帮助工业总部企业把总部及研发、财务、营销、信息、管理五个中心和先进制造工厂设在,而把一般零部件生产放在外地,缓解土地供应紧张、招工难、节能减排要求高等因素的影响。指导帮助龙头企业通过外协配套,配套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种类等,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水平。继续抓好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工作,加大对30家骨干工业企业联系帮扶力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年底力争使实交税金过100万元的达到45家以上,其中过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家,过1000万元的发展到4家,过500万元的发展到5家。

3、突出抓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坚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和培育产业集群并举,在指导帮助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毫不放松地抓好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为企业大企业协作配套、集群化发展、园区化布局的的发展路子。发挥鲁东物流中心市场优势和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调料、高新技术等产业加工优势,加快发展与物流业相关联的精深加工、精密制造产业,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互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对机械制造、节能环保两个市级特色产业集群,从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园区市场等环节入手,做好配套完善工作,提高档次,规范发展,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争取土地供应、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组织有条件的街道创建省、市级特色产业镇。继续推进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依托工业园区、专业商城和市场、特色街区规划建设创业辅导基地,重点抓好节能环保科技等6家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的扩建和完善,为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与系列化服务。

三、抓住关键环节,提升中小企业企业发展水平

1、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按照抓企业集约化生产和节能减排同步进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与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同步进行的原则,指导帮助企业研究市场、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增加科技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培育发展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广泛宣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设备加速折旧、专项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年,全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2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1.5亿元以上,同比分别增长23%和25%以上。加快企业机制创新,积极指导企业建立与其生产规模、行业特点、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争创“六型企业”和精细化管理样板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管理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积极帮助骨干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应变能力。围绕促进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发展,引导企业采取资本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上下游联合等方式,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到年底,争取股份有限公司达到7家以上。

2、大力推进企业营销方式创新。抓住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引导帮助企业优化营销流程,开展全程电子商务,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采取巡回演示培训、重点指导等办法,帮助更多企业使用山东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尽快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外部交易管理、商务营销全过程协同,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中国中小企业山东网推进企业电子商务的功能,利用网的企业数据库、优秀企业、优秀服务机构、特色产业、企业家风采等栏目为企业提供免费宣传的窗口,实现整体宣传,打造集群效应,在供需双方之间架起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对优秀企业及网站,及时推荐到省网进行宣传。到年底,力争在山东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会员、建立网站、信息的企业达到600家以上,供应、求购、合作、招聘等信息3000条以上,加入企业数据库的企业超过400家。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引导企业接通互联网、开通电子邮箱、建立完善企业网站,以信息化带动企业产品设计智能化、制造过程自动化、营销过程网络化和管理工作创新。同时,继续引导企业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直邮服务中小企业等展销活动,增加营销渠道,拓展市场空间。

3、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省政府贯彻实施意见、市政府贯彻实施意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争取尽快出台区的贯彻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市政府实施意见中关于市县两级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年度财政收入状况逐步扩大规模等要求,争取尽快建立区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多争取国家、省、市级专项资金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围绕发展总部经济、低碳经济、物联网经济、产业链经济等新经济,搞好调查研究,制定落实政策,以鼓励工业企业把总部设在,激励龙头企业招引高档次配套企业、配套企业招引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发展。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合,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区制定的鼓励创业、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奖励、土地供应、劳动用工等扶持政策。加强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大力宣传中小企业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

围绕服务企业促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信息、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创业辅导四大服务平台,构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帮助更多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政策引导、协调指导、资金扶持等办法,积极引导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科技研发机构,以及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争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继续落实区委、区政府每年年底表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等政策,帮助企业争取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补助。

1、政策信息服务平台。以中国中小企业网为依托,采取网上登载、发送电子邮件、电话通知、短信提醒等办法,及时向上万家中小企业准确传递政策法规、行业动态、通知公告等信息。抓好网的管理维护工作,完善栏目管理,精选各类信息,做到每个工作日上传20条以上,全年上传政务信息达到6000条以上。积极用好已收集到的420家企业电子邮箱,做好定向和传递信息工作;扩大“中小企业飞信”系统,用户范围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向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延伸,年内用户数量增加到800人以上。继续采取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政策法规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及时传递政策信息,搞好政策解读,用政策指导企业发展。

2、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促进会的协调服务职能,利用已开通的服务热线电话、网上收集等渠道,及时调查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在银行、担保、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促进银、企、保三方合作共赢。由区企业家联合会牵头,成立小额财务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重点为会员单位服务。利用各级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培育发展谊达担保、瑞通担保、德勤担保等4家信用担保机构,促其扩大担保规模、提升担保水平,全年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亿元以上。探索引进新的融资方式和担保模式,利用中小企业网、网、山东网的融资、招商、产权交易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手段,尽快实现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的新突破。发挥中小企业信用协会的服务职能,继续开展诚信民营企业评选活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企业讲诚信、促发展,避免恶意逃费银行债务或把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

3、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促进会,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借助高校的人才培训、技术设备优势,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采取与高校联办研究培训中心、在企业设立实践基地、组织企业申报订单式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加大从企业科技研发机构中选拔推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力度,培育发展耶莉娅服装技术开发中心等7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采取政府激励扶持和市场化运作办法,引导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培训等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4、创业辅导服务平台。围绕培育小企业和促进企业“二次创业”,建全完善区、街道、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分层次培训企业人才。主动争取高层次培训机构的支持,为企业争取免费的高端培训机会。发挥区企业家联合会的桥梁纽带、协调服务、示范带动作用,定期举办企业家发展论坛活动,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学习和交流,帮助企业家提升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利用中小企业网企业家风采、创业辅导等栏目,链接企业家所在单位网站,宣传企业家的事迹,对特别优秀的企业家及时推荐到省、市中小企业网上宣传。积极引导帮助龙头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牵头组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协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创新完善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思路,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精品商城、特色街区中培育发展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争取省、市级命名表彰。

五、加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比较

1949年到1956年毛泽东和党中央规划并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其中以1949年至1953年期间最为典型。这是一种“强计划”与“弱市场”相结合,以计划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我国建立起了高度集中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新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虽然是针对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但二者都是建立在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都强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控,都提出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有很多的相似性。于是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复归。因此,进行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对于澄清模糊认识,借鉴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及其有益的实践经验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有很大帮助。

一、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早在1947年12月,毛泽东就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要在国家主导之下发挥市场的作用,“容允自由贸易,但国民经济由我们操纵”。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了这样的论述:“国内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但是在中国……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如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受限制、任其泛滥的,也不是如同东欧各新民主主义国家那样被限制和缩小的非常大,而是中国型的。”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体现在了《共同纲领》中:“在国家统一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的自由。”同时,毛泽东认为,国家主导并非政府控制一切经济活动,1948年9月,他在修改一份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文件时写道:“国民经济的组织性与计划性必须严格地限制在可能的与必要的限度以内,并且必须是逐步地去加以实现,而决不能超出这个限度,决不能实行全部的或过高程度与过大范围的计划经济。”(在这里,他将“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严格地区分开来)建国以后,他提出,“除盐外,适当划分范围,不要垄断一切。只能控制几种主要商品(粮、布、油、煤)的一定数量,例如粮食的三分之一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在实践中采取了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多样化的经济管理形式。对国营企业实行了直接计划,即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对合作社和部分私营企业实行了间接计划,即通过实行有关的经济政策,确立利润和收益,推行订立合同,采取加工订货、通过包销、经销代销等经济措施,把他们的经济活动引导到国家计划的轨道;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实行市场调节,但国家通过各项经济政策,如价格、税收、信贷和经济手段如预购合同对其加以调控,使其经济活动按照国家计划方向运转。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新的探索。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在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江泽民的这些论述是对计划与市场有机统一的深刻阐述,不仅是我们所要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启示之所在。

从上述两种理论关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的论述可见,两种理论都认为:经济运行应当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调节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应当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需要通过具有自觉性、事先性的计划来弥补,把计划和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另外,不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集中必要的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也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两种理论在计划与市场两者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结合的方式上,体现出差异。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要比新民主主义经济大得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甚至要扩大到世界市场。不论什么经济成分,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处于市场关系之中,所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都拥有商品生产经营的全部权力;而在新民主主义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基本限于国内市场,而且被限制在一定的经济成分范围之内。国营经济基本上处于国家高度集中的直接的计划控制之下,流通领域的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也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合作社经济和部分私营经济处于半市场调节,只有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发挥比较充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国营企业由国家直接经营,并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合作社经济、甚至部分私营经济生产经营权也是有限的。

第二,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存在差异。新民主主义市场与计划的结合从横向看是在同一层面分别采取直接计划、间接计划、市场调节,带有“板块式、拼盘式”形式的结合,纵向看又是国家强有力的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的结合,而这种计划更多地带有微观计划的成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与计划各有长短,计划长于宏观、短于微观,市场长于微观、短于宏观,计划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在宏观领域,市场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在微观领域,二者是一种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内在的有机结合。

二、关于政府调控手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将计划调节方式区别为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计划调节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计划调节。直接计划调节主要适用于国营企业和供销合作社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部分。间接计划调节适用于在控制商品交换关系基础上对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和小商品经济的计划管理。间接计划调节又分为两种手段:一种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存在的自由市场活动,以吞吐物资、调整货币流通量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节,目的在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这时计划调节主要作用于宏观经济层面,自发的市场机制仍在起基础调节作用。另一种则借助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方式实行,直接作用于微观经济层面,它以消除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为目的,此时基于供需状况并调节供需状况的自发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基本不再起作用。

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应当以间接手段为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办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间接调控就是以市场为媒介,建立以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经济的办法包括宏观经济计划、经济杠杆、财政金融和产业经济政策等。法律的办法是依靠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江泽民认为,之所以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是鉴于在目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经济和法律的办法的调节一时还难以完全到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秩序混乱的问题是由于行政行为导致的,加之目前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经济手段正确、有效地实施,因此暂时还不能没有行政手段。

比较可见,在政府调控手段上虽然两者都有经济计划、经济杠杆、经济政策等手段,但各种手段的运用有所不同:

第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府调控除了间接的宏观调控外,更多地采用了对微观经济层面直接的或直接色彩浓厚的控制。所采取的手段中行政手段占了主要的地位。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调控的目的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按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引导、调节企业在市场中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和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这种手段是面向市场而不是直接面对企业的,政府部门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其中:经济计划的重点是中长期计划和远景规划,它是宏观的计划而不是微观的计划,是指导性、预期性的计划而不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政策是以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为主,更是一种宏观的、间接调控办法。而新民主主义经济较多使用的行政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而且保持在必要的范围内。

第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于调节经济活动的法律不健全,法律调控手段很少应用,代之的是直接的行政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运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按法律确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维护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第三,新民主主义政府的调控对于不同所有制所采取的调控手段不同,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各种手段面向整个社会经济,各种所有制在宏观调控面前一律平等。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异同的成因分析

第一,多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建国初期采取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现阶段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原因。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国营经济与其它经济形态之间以及其它经济形态之间经济运行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市场规律,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但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面临着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历史使命,同时又需要完成建国后国家财政经济的恢复、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避免商品经济的盲目性和不法私营资本家的投机,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因此采取了“强计划”与“弱市场”相结合,以计划为主导的商品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的这种结合方式,能够较好地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四面八方”政策。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相类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产生了市场主体多元化,决策分散化,必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而市场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社会主义又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计划与市场内在有机结合,使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两个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经济采取“强计划”与“弱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是与我国建国初期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相适应的。这个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总量很小,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也比较简单,资金、物资、技术、资源紧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这种强计划的经济体制安排发挥了政府替代市场的作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和资本的集中,解决了资金、物资、技术、资源紧缺的难题,在较短的时期办成了主要依靠市场办不到或需要花很多时间和代价才能办到的事情,恢复了国民经济,奠定了重工业的基础,加快了落后大国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任务是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国30多年国家经济总量增大,社会经济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外开放也不断扩大,原有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其在资源配置和企业运行中的弊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从1984年起我国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逐步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

第三,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关系的认识不同。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做准备的过渡性经济。由于毛泽东承袭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中更多地加强了计划的作用,特别对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流通领域的合作社经济采取了直接的计划控制方式,在国营企业实行了政企不分的国有国营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解放思想,打破传统习惯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经济制度的标志,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因此,两种理论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两种相反的结果:建国初期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很快过渡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又对这一传统的计划经济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建立起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有共同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对于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手段认识不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优先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营经济是重要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对国营经济采取了计划经济式的管理,对流通领域的合作社经济也基本如此。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必须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要通过公有制企业走向市场、自主经营,在与其它企业平等竞争中,不断提高其竞争力来实现。因此,在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面前,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没有所有制的高低之分。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3

论文摘要:在建国初期,民营企业曾是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总体上呈现了一个逐步恶化的趋势,这具体表现在民营企业的生存权、产权、竞争权和发展权保障的逐步弱化上。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生存权发展权法律环境民营经济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自由竞争是其生存的惟一方式,市场机制是民营经济最有效的调节工具。在十八十九世纪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从法律的角度看,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明晰的产权关系,安全而便捷的产权交易机制,这就要求国家提供一套完善的所有权保护制度、契约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除此以外,民营经济反对国家对其竞争自由的任何限制,要求完全的竞争权。总的来说,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反对国家权力的干预,只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垄断现象的出现,才使得国家政权以反垄断的名义有限地干预市场竞争,限制部分民营大企业的竞争自由,以保护广大消费者和中小经营者的利益。我国建国初期,长期战争的结束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恶性通货膨胀的消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国家主权的独立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可靠的保障。可以说,当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外部条件均已万事具备,但是还欠东风,这个东风不是别的,就是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的法律环境。这种法律环境的基本要求有四个:一是在宪法层次确认民营企业的生存权;二是在民法、行政法、刑法层次要求确认和保障民营企业的产权,完善产权交易机制。这就要求国家提供一整套完善的所有权保护制度、契约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引导、规范、促进民营经济的运作;三是在民商法和经济法层次中确认民营企业的发展权,其核心是要求民营企业同其他经济性质的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四是通过行政法和反垄断法等法律保护保护民营企业的竞争自由和竞争权。这就要求从立法上防止国家权力对民营经济的任意干预,明确划定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的界限,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由于当时国内外的各种条件的制约,是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法律环境的。相反,建国初期,民营经济的法律环境呈现出一个逐步恶化的趋势,试分析如下:一、由法律调整为主到政策调整为主,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逐步弱化民营经济需要法律确认和保障产权,完善产权交易机制,在强大的国家权力面前,法律由于其具备的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等优良品格,成为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的工具。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相继颁布了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法规,汇编为《六法全书》,构成调整国民党统治时期法律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其中与民营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是有关民商事法律。关于民法,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5月23日至1930年12月26日陆续公布了《中华民国民法》,共5编,计1223条。另外从1929年到1946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制定和修正公布了《票据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船舶法》等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规,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商合一的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制度体系。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法律尽管在形式上比较完善,但是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客观上却保护了帝国主义者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发挥其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1949年2月,在人民革命战争胜利已成定局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指出“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人民的司法工作不能再以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为依据,而应该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为依据——目前在人民的法律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司法机关的办事原则应该是:有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之规定者,从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之规定;无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之规定者,从新民主主义的政策。”从而奠定了以党和国家的政策取代法律调整民营经济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建国初期,调整民营经济的主要靠党和国家的政策,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为数极少,除了在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民营经济做了极为原则的规定以外,还有1950年12月30日公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及1954年9月2日政务院第223次会议通过的《公私合营企业暂行条例》。既没有确认保障产权和完善产权交易机制的法典性质的民事法律,也缺少规范商事组织、调整商事行为的比较完备的商事法律,更谈不上限制国家权力干预民营企业内部经营自主权的行政法律制度。调整民营经济的主要靠党中央的各种指示、通知、决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批示等方式,也就是说,主要靠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政策由于其抽象性、易变性,并不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产权保障,实际上,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也是逐步弱化的,直到民营经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二、由自主经营到计划管理,民营企业的竞争权逐步消亡竞争权是民营企业的天赋权利是民营企业竞争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民营企业由于其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性质,必然要求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要求完全的竞争自由和竞争权。“建国以后,计划管理首先在国营企业推行,然后逐步扩大到供销合作社和公私合营企业。至于数量众多的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和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则主要是受市场机制调节的”,可见,在建国初期,国家并没有过分干预企业的竞争权,当时实行的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并行的二元调控模式,国营经济主要靠计划调节,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轨道,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根本上的限制;而民营经济则主要靠市场调节,民营企业享有比较全面的竞争权。由于上文中指出的那样,民营经济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民营经济和实现“赶超战略”所要求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冲突逐渐浮上水面并趋于激烈。“不能提倡盲目生产,而一定要逐步实现国家总生产计划的领导。无论公与私,城与乡,中央与地方,大公与小公,都必须逐步纳入计划。否则,工农业的盲目生产,就会发生过剩与不足;商业的盲目经营,就会扰乱市场,波动物价。于是,国家便借助政权的力量限制民营企业的竞争权。在工业方面,“通过加工订货,有步骤地组织私营工厂的生产和销售,”在商业方面,通过统购包销等方式,在原料和成品销售方面割断民营经济和市场的联系,使得民营企业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轨道,只能按照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组织生产。1949年全国民营工业产值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所占的比重为11.5%,1950年增加为27.3%。从棉纺业看,1950年下半年,为国家加工的部分即占其生产能力的70%以上。1951年1月,政府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自该“决定”颁布之日起,“凡公私纱厂自纺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公私纱厂现存的棉纱、棉布,均须进行登记,由国营纱布公司承购,停止自行在市场出售。”民营棉纺厂的生产,就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在价格方面,国家依照经济情况,随时规定适当的价格政策,把批发价和零售价、地区和地区间的差价,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从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定价权。这样,国家就在原料的购买、成品的销售方面逐步地限制民营企业的竞争权,将民营经济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特别是在通过个别民营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国家逐步参与民营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民营企业最终彻底地丧失竞争自由和竞争权。三、由平等保护到区别对待,民营企业的发展权受到限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所有企业都应当受到同等对待,依据它们的责任形式而不是所有制性质进行区别对待,这是进行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前提。但在建国初期,当时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利用、限制、改造”,“利用”政策表明民营经济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改造”政策预示了民营经济的最终命运,“限制”表明民营经济并不能受到平等对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市场进入方面,有些被认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8条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如交通、银行、大森林、矿山等都必须国营。”二是在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文件中,明确规定,私营(民营)经济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8条“凡属国有的资源和企业,均为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为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和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公私关系上应该确定公私为主。国营经济应该是领导的成分。虽然它在国家的经济构成中现在只占百分之五,但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领导能够保证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明显地体现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难以想象的。三是在税负方面,并不实行公私一律平等,而是区别对待。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限制和反限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现在,新税制讲‘公私一律平等’,这就违背了国营经济是领导成份的路线。”提出在税制方面“公私一律平等”的薄一波受到了严肃的批评,薄一波的错误被认为是党内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四是在发展和恢复生产方面。“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但恢复和发展生产要有主次,第一是国营工业生产,第二是私营工业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的生产。”五是对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实行优惠政策,以鼓励支持其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9条规定“合作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府应扶助其发展,并给予优待”,“为了使国营经济的比重不断地增加和保证它的领导,政府把23.9%的预算支出用在国营经济上。”而对于民营企业,“在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政府会帮助它的,”很明显地对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民营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六是在民营企业之间也采取不同政策,团结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竞争,因为民营工业企业比民营商业企业更富有积极意义。四、由长期共存到暂时利用,民营企业的生存权不复存在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包括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营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根据最初的设想,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中国如果没有突然的武装干涉,没有资产阶级的暴动,这种过度可能是十年到十五年,这样对无产阶级有利”,在相当长的过度期间内,民营经济将长期存在。但是,从经济角度上看,由于民营经济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从1951年第三季度以来,就有不少资本家开始不接受国家的加工订货任务,而是追求自由市场。如上海的内衣业,竟然全行业联合起来拒绝接受加工任务。有的秘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活动,以抗拒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从政治角度上看,“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被消灭;从意识形态上看,社会主义企业代表了一种更加先进的生产关系,因而比民营企业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更能满足国计民生的要求;在一般的社会意识中,人们认为:在民营经济中存在着剥削,这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是无法长期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提前推行对民营经济的改造政策,采用赎买方式实现“阶级消灭,(资本家)个人愉快”的目标,民营经济暂时完成其历史使命,民营企业的生存权不复存在。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4

新民居建设离不开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县委、县政府和*城镇党委、政府把建强王营村“两委”班子作为推进该村新民居建设的首要工作。一是县、镇党委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选强配齐两委干部,特别是选举了一个作风务实的好支书张守书,二是完善机制增活力。认真实行领导干部“两下访,一深入,三帮助”工作法,县、镇党政领导包村,开展下访活动,解决农村问题。*县县委书记齐景海,政府县长殷立君,县委副书记侯有民和*城镇党委书记林双廷等县、镇领导到该村开展下访活动百余次,帮助解决新民居建设中的实际困难36件。大力推行“两联一会”聚力机制(即: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召开党员大会解决重大问题)。王营村5名支部联系全村74名党员,74名党员联系570户群众,结成长期帮扶对子,积极为所联系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帮助群众建设新民居;三是成立组织抓落实。为推进全镇新民居建设工作开展,在王营村建立了王营村新农村建设指挥部,镇党委书记任政委,一名副书记专抓王营村新民居建设工作,配合村开展新民居建设工作。四是实行民主聚合力。新民居建设群众是主体,民主是根本。王营村新民居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从新民居开始谋划到每项工程实施,该村都通过召开“两委”干部会、党员大会、群众大会的形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民智、聚民意、真民主,形成了新民居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五是严明村规抓管理。配合新民居建设,该村制定了《新民居宅基发放、建房若干规定》,对在新村建房的申请条件、宅基分配、老宅基复耕等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严格规定办事,有效推进了新村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村“两委”班子带头执行有关规定,自觉投身新民居建设,无论酷暑严冬,白天黑夜,全都奋战在建设一线,村“两委”干部在新民居建设中筑起了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

二、搞一个好规划,确保科学实际

在王营村新民居建设之初,为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聘请河北信达城乡规划设计院对该村新民居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制作了《邯郸市*县王营村村庄规划》和“七图一书”,规划了三纵三横街道框架,新农村东西长630米,南北长312米,总用地面积245亩,每户宅基0.3亩,建房需用地190亩,加上道路广场、村民中心、学校等公共事业占地55亩,与原村庄相比可有效节约土地700多亩。在规划设计上,突出了梨乡特色,在村文化广场建设中,依托新村内梨园,建设文化广场,使广场建设别具一格,彰显特色。该村将村庄规划分别设计制作出效果图,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新村,憧憬未来,以增信心、聚民心、下决心。

三、算好六笔细账,激发群众热情

面对“浩大”工程,群众难免心存顾虑,如何打消部分群众中存在的畏难、怀疑情绪,镇村组织专门人员,通过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群众大会、入户动员等形式,积极为广大群众算好六笔细账,激发群众的建设缴清。一是新旧投资年限账。由于老村群众建房攀比严重,农村房屋平均“寿命”只有15年左右,而新村新民居由于统一模式,使用“寿命”至少80年,可以说,农户一次投资一生受益;二是重复建设浪费账。农村房子重复建设严重,往往是拆了建,建了拆,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极大浪费;三是一个标高节省账。新民居建设统一模式,统一标高,共用山墙,制止了村民建房攀比增高现象,节省了大量开支;四是物料进场节约账。老村道路弯曲,车辆进出困难,盖房物料到不了家,物料倒运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新村不存在这种现象;五是腾出土地增收账。对新村建设节约下来的土地,可以通过复耕,发展种、养、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六是舒适宜居长远账。新民居规划科学,新村超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村民中心设施齐备,舒适宜居,方便现代。六笔细账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调动了他们在新村建设新民居的积极性,想法设法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增收,一心一意搞建设,在全村形成了齐心协力建新村的良好态势。

四、实行六个统一,提升服务水平

新民居建设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如何保证群众在新村建房而不在老村建房,如何实现新村新民居建设整齐划一。王营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严格实施六个统一,撬动新村建设:一是统一造册登记老宅基。对原村庄宅基实行统一造册登记,实行搬迁一户,复耕一户,原宅基土地仍为原户主所有、使用,消除了村民老宅基归公的疑虑;二是统一锁定老村建设。严禁村民在老宅基上建房,防止老村建房反弹;三是统一制定建设规划。聘请专门设计院,对新村进行了科学设计,实现全村一个规划,使新农村、新民居建设更具科学性;四是统一招标施工建设。五是统一购买物料。压低价格,减少开支,节省时间;六是统一配套公共设施。新村内道路、村民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实行统一配套,高标准建设。在新民居建设上实行五户一组,共用山墙,统一大小,每份南北长17米,东西宽12米,每份筹资6000元,用于新村公共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新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难题。

五、繁荣一桩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5

1、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0%;

2、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达72%以上;

3、个私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5%;

4、进一步做强食品药品产业集群,使食品药品产业产值增长20%;

5、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信息网络、教育培训、融资担保、综合服务四个服务平台,年内为3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培训在岗职工200人次;

6、培植3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成为规模企业。

围绕实现上述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将采取以下工作举措,以确保工作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1、主攻工业,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工业产业是我县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县经济的大厦必须建立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工业的跨越发展,才能带动整个经济的腾飞,要把主攻工业作为工作重点,要抓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努力造就一大批成长性工业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点。

2、强化服务,着力打造民营企业发展的服务平台。要继续完善信息网络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企业获取信息渠道不多、领域不宽的现状;帮助企业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的问题,加强对业主及职工的培训,着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3、诚信立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继续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全省诚信企业授信工程,壮大我县诚信企业队伍,加大对获信企业的宣传,建立企业信息制度,扩大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对他们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优先推荐融资和贷款担保,努力形成各生产要素向诚信企业优先配置的格局。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方面予以优先。

4、强化统计,完善民营经济统计制度。统计信息是宏观经济的客观反映,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统计制度,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数据及时、准确。要摸清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合理制定出民营经济的发展规划,要及时跟踪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运行情况,搞好情况分析,要协调相关部门,科学设置统计指标,规范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统计工作。

5、夯实基础,加强自身建设。要根据县委、县政府赋予的民营经济管理职能,以及中小企业法赋予的服务职能。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水平。大力弘扬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坚持办实事、求实效,把抓落实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推动机关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6

李辉等人以及贵阳朗玛等企业荣誉由贵州省政府授予。省政府认为这些获奖个人和集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勤勉敬业、任重致远,有效发挥了促进社会就业、保障社会稳定、提高群众收入的重要重要”,贵州中科风景有限公司杨朝雄等100名“小老板”获得在“全省百佳创业小老板”称号,息烽阳朗叶老大辣子鸡火锅店叶兴林等100名个体工商户获得“全省百佳个体工商户”称号,他们的荣誉是经省政府批准,由贵州省经信委、贵州省人社厅共同授予。

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强省经济”,受表彰企业及企业家的成就,成为贵州民营经济发展景象的缩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释放政策和市场空间,促进各类经济共同繁荣,而民营经济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民营经济成发展主力军

目前,民营经济已占据贵州经济半壁江山,2013年,民营经济对贵州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3%,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贵州省《进一步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民营经济38条”)提出了“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2011―2013):到2013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达到4000亿元,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到4000亿元,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

为“推动民营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民营经济38条”提出了实施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提供规范高效的政府服务等措施,要求贵州要在“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大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开放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九个市州以及省直单位、贵州证监局等50家单位都制定了支持“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的相关措施。比如省政府金融办牵头与省工商联、贵州银监局等部门共同成立“贵商银行”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成立民营银行。省工商局推行服务“零距离”、实行许可办照“零收费”、推行“试营业”制度、全面落实注册登记承诺制等,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贵州省财政厅安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47.5亿元,并按规定将60%以上用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自2012年实施微型企业“3个15万元”扶持政策以来,省级财政3年共筹措安排扶持资金21亿元,以及通过税收奖励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三年间,贵州省财政厅共争取到用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中央专项资金9.08亿元。

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局除负责起草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文件,还在非公经济统计监测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构建、举办“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以及推动创业、培育优强企业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空间和提供广泛支持。

“三年间,通过政策上放松、准入上放宽、市场上放手,在政策、资金、人才、金融、服务等方面,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合力,民营经济取得长足进步。”根据贵州省经信委公布的“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情况,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3440亿元,是2010年的2.14倍;民间投资5000亿元,是2010年的3.22倍;民营经济注册资本5825亿元,是2010年的3.13倍;年新增就业60万人,是2010年的4倍。

2013年,贵州省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2012年为40.3%,已经超过40%的计划目标。民营经济年新增就业、专利申请受理量、专利授权量都在2012年完成计划目标。

贵州省“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面完成。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给点阳光就灿烂”,蕴藏着巨大生产力,“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是观察改革开放力度与程度的重要窗口。三年来,贵州民营经济成为全省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2013年9月,《贵州省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黔府发[2013]22号)的出台,明确了实施产业升级优化、“双增”(推动县域经济增加民营经济总量、增加民营经济比重)示范提升、民营企业培育、民企产品市场开拓、服务体系升级、引贤育才等六大工程,并强调了加强考核激励、加强监督问责等保障措施。

这份“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力争60%。具体有五大目标: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8250亿元,力争达到9000亿元;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330万户,力争达到350万户;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10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0亿元;全社会民间投资总额突破10000亿元,力争达到11000亿元;民营经济年新增就业突破100万人,力争达到110万人。

“计划”把五大目标在九个市州间进行了分解,要求各地围绕主基调、主战略,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以实现五项突破目标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着力激活民间投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2014年上半年,贵州省市场主体新增9.28万户,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新增1038亿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全社会民间投资总额已超过3060亿元,增长率达到30%以上;新增就业达到43万人,完成过半任务。根据各地民营经济主管部门上报数据,今年上半年,九个市州创造民营经济增加值218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48.25%。

继续重视制度建设

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背后,是简政放权、减轻税负等一系列拓展市场空间的改革举措。贵州省《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建立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合协调机制;改革市场监管体系,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关键举措,思想再解放一点,力度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一批,通过政策支持扶持一批,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一批,切实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

“历经三年,贵州民营经济发展获得了一定经验积累和资本沉淀,但是民营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较低,创新意识和能力依然不足,人才储备依然短缺。”贵州省经信委总结出了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民营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的分寸与尺度不好把握;对现行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宣传不足、执行差,民企对扶持政策了解不够,部分职能部门存在“变相审批”现象,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下放流于形式,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选择性执行”,使政策效果逐渐衰减;“身份观”等落后理念依然存在,某些行业领域准入门槛还是太高,“玻璃门”、“弹簧门”仍未打破;受宏观形式影响,企业成本上升,民营企业融资难等为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据贵州省工商联的问卷调查,虽然大多数企业家对“民营经济38条”的落实情况和效果给予积极评价,但“好政策在睡觉”、“政策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扶持政策“雷声大雨点小”等看法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企业家感受中。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分析;民营企业

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但是,当前民营企业非常重视传统的财务会计,忽视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会计知识,做好企业财务的预测分析与统筹规划,进而使企业迸发巨大的活力。

1管理会计及其作用分析

1.1管理会计的定义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为、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在我国,管理会计通常被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管理会计似乎与会计管理有着异曲同工的行为特点。实际上,管理会计并不是集中于人员管理的集约模式,它更强调的是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在相应的人员手里,那么其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会随着市场变化具备更高要求。但是如果仅仅将会计和审计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提升,虽然可以提高会计管理的实用性,但是无法准确对其他部门形成高效监督,从而形成企业内部合力。而管理会计指的更是一种科学化机制与理念,要求民营企业的内部人员都具备逻辑分析思维,将人作为管理范畴中的环节,达成人与工作高度的契合,从而优化企业整体布局。

1.2管理会计的作用

在管理会计应用的背景下,民营企业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主打生产链延伸来提高社会价值,而是具备更高标准的社会经济形式。从以往来说,大部分民营企业领导者因为缺乏国有控股,所以能够减少管制作用,但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一定的自发行为。民营企业较多,且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从而加大了企业竞争的残酷性。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盲目的进行规模扩张,或者寻求其他资本的注入,导致发展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企业需要自行建立内部机制,并且完善组织架构,从而具有一定的思维导向误差。尽管民营企业经济资本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思维惯性,大部分领导者依旧注重经济利益,却没有考虑全局,因此在监督人员和评价考核时过于粗放,尤其是行政管理停留在口头上,仅仅要求人员加强工作速度与增加工作时间。而在管理会计的作用下,相关民营企业领导者需要看到社会企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与社会共通,只要社会存在,企业就能屹立不倒。只有朝着社会轨迹发展,形成现代化的经济体制,才能创造更多活力。而人员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以前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导致人员与企业之间只存在利益关系,长此以往,思维导向就会出现错误,不利于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民营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必须创造有社会效益的价值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营销,无法与市场长时间接轨。因此,民营企业需要具备市场发展的观点,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和摸排,对社会的需求与市场变化及时整理和分析,从而为转变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规模有一个精准了解,才能规划设计出转变产业结构或模式的可能性,进而制定策划方案。管理会计就是一个策划管理的过程,除了监督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以外,还需要提前做好预测,不仅需要平常的企业效率最大化,还需要科学的调控宏观经济,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依据作出调整,制定相应的方针。以某企业为例,通过对前几个季度经济的调查,该企业营业额平均增长率大幅度上升,原本该企业可以寻求扩张,但是考量到市场变化以后,该企业提前转变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需要增设相关部门人员,并且采购更高成本的产品,经过计算前几个季度的营业额难以负荷这么大的开支,因此企业开始缩减营销规模。只有精准的预测分析,才能有效地规避企业运营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2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管理会计的应用成本高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建者只是看到了民营企业丰厚的利润,却没有看到其背后潜藏的风险,盲目的注册商标和申请企业资质,实际上没有一定的资金利用能力。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只能不断节约成本,力图以最小的成本回报最高的收益。但是会计管理过程中,必须寻求部门的合力,而且想要普及预测分析的技能,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环境创设高科技设备,让相关人员学习和探究更高效率的工作方法。然而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采购成本,还需要固定维护以及保养,尤其是为了不泄露企业价值信息,需要加强网络云平台和信息管理数据等的使用程度,而这些技术的使用成本都较高,企业无力承担。加上许多企业虽然引进了相关技术,但是不具备自主探究的意识,仍然采用传统会计的方法,导致这些工具白白耗费,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有些企业觉得应用管理会计十分冒险,于是大范围的采用传统会计模式,只是将管理会计应用于事后管理,导致企业导向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规模迟迟无法扩大,资金收入出现赤字,只能裁撤这些技术。

2.2管理会计执行不足

在我国,虽然管理会计日趋被民营企业所重视,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领导者错误的理解了管理会计的含义,只是加强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却没有对会计人员作出系统化的考量,也没有对其开展的工作流程作出引导。导致大部分人员只是停留在口头意义上,并不能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还有的民营企业虽然加强了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力度,并且引导和宣传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具体工作流程步骤,但是大部分工作内容脱离了实际,与企业的内部结构严重不符,信息存在滞后性。另外,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行为文化,执行管理会计的过程时,尽管已经对工作人员规划了目标,大部分人员依旧敷衍了事,虽然用绩效考核对人员进行了约束,实际上因为人员统一对工作敷衍,领导者只能改变方针。

2.3管理会计本土化程度不够

由于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带有很强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主要是由于国外的理论与我国国内实践结果并不相符,需要我国民营企业从中有价值的过滤,将能够应用于民营企业实践中的内容融入,而不是全盘吸收。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并没有具备相应意识,只是围绕着外国的著作以及相关翻译本全盘研究,导致战略指导出现常识性错误。另外,民营企业并没有对人员结构和人才培训提出较高要求,只局限于内部人员的意识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招聘专业人才来改良内部经营模式。这就导致有些内部人员由于自身技能不过关,也不具备相应的素质,但是工作成本低,企业只能继续聘用。

3加强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措施

3.1完善机制创造管理会计环境

由于民营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市场外部环境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规划管理,而国内的经济体制、科技环境等都会造成市场变化。因此,民营企业在工作中需要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尽可能的优化内部工作环境。首先,可以完善我国的民营经济法律环境,保障民营企业相应的权利,主要是与民营企业的信息接轨,给予民营企业法律法规方面的指导,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政策法规的变化。其次,需要引入高科技信息措施,组织人员进行定向研究,对我国的科技环境和文化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将我国的科技技术应用于民营经济工作各环节,保证工作具有科学化态势,并且将国内的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行为文化,传递给人员良好的价值观,不断引导人员创造对社会具有价值的内容。再次,需要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会计的基本制度,将细化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真正建立,完善成本管控、责任会计以及决策分析等各环节的注意事项以及行为监督,优化各部分工作内容,规定在企业行为准则之中。最后,需要招聘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会计师人才,加大技术成本的引入,对人才进行定向培训。

3.2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及数据处理效率。按照企业实力,可以适当引进信息化系统,结合生产流程,将管理形成闭环。生产方面,以具备eRp系统的企业为例,在eRp基础上,企业可以eRp系统为轴线,扩展管理会计的应用,并行建设总账管理系统、HR系统、pDm图纸系统、费用预算部报销等,根据企业生产链,可以适当引进物联制造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监控,将生产计划细化至每一条生产线及机器上。财务方面,企业可以构建集Bi系统、报表合并系统、银企信息系统、加密系统等智能化财务数据分析处理为一体的系统稽核,随时对企业财会开展监控,满足内部资金与数据管理需求。

3.3从需求出发,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会计的应用应当从企业需求出发,要明确企业存在的问题、需求,了解自身发展阻力及瓶颈,通过了解管理会计的方法及运用环境条件,保障管理会计与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相符。应当细化操作程序,如编制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构建管理会计为辅助的战略目标,积极使用现代信息化信息手段,针对企业需求,积极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从而让财务工作摆脱传统会计单纯记账、算账的局限,增加管控、预测、评价职能,强化管理会计效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尽快实现管理会计的本土化,提高管理会计与民营企业的适配性;另一方面,要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架构,为管理会计提供平台,避免落后思想对新管理方法的应用造成阻碍,同时避开管理会计应用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8

华容县20__年民营经济工作总结和20__年民营经济工作规划一、20__年的工作20__年,我县按照《“民营岳阳”--加快非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华容发展的战略重点,精心部署,严密组织,民营经济蓬勃、健康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__年,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0.4亿元,占年计划的110.2,占全县GDp的40.8,比去年同期增长23.6,比全县GDp增幅高1.5个百分点;完成税收1.25亿元,占年计划的110。35,占全县税收的58,比去年同期增长24.89。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首先是民营企业增多。全县已有民营企业18260家(含个体、私营企业),比去年新增310家,安置就业人员40800人,比去年净增5100人,增长14.3;其次是企业规模扩大。截至10月底,完成民间投资6.1亿元,占年计划的101.7,比去年同期增长21,扩大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其中,华奥纺织公司、丰盛纺织公司、龙腾纺织公司、宝丽纺织公司、兰峰建材公司等5家企业年营销额可过亿元,兴华啤酒公司、昊天化工公司、心连心超市、华联电器超市等16家企业年营销额可过5000万元,华凯食品公司、同兴石材公司、步步高超市、益丰大药房等18家企业年营销额过20__万元,形成了民营经济的骨干龙头群。三是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以二、三产业为主攻方向,带动其它产业和领域的民营经济发展。全县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已全部退出公有制序列,实行民有民营;乡镇集体经营领域的山、水、湖、洲和小型排灌设施等,通过拍卖、拍租,实行“公退民进”;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非义务教育、乡镇卫生院非防疫部分、电影院、文化站、科研实体等,已有民间资本投入。我县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全面、快速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我县发展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1997年我县第八次党代会即确立了“经济民营化”战略,1999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工商企业改革改制,为发展民营经济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民营岳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后,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实施。成立了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王文华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沈爱民、政府副县长姜新春、政协副主席蔡宜生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工业局等19个相关县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营岳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华容县实施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通过反复调研,五易其稿,制定出台了《“民营岳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程华容县实施方案》,有序地推进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工程。(二)深化改革转制,扫除体制障碍。县工商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继续抓好以工、商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工作,不断扫除体制障碍,拓宽民营领域,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全县原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采取“两个置换”的办法,进行民营化改造,取得了全面胜利。原165家县属及部门国有、集体工商企业已有108家制定有偿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方案,24100人发放安置受偿金。其中,原县直工业企业通过依法宣告破产,甩掉债务包袱2.04亿元,5790名职工签订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合同,筹资发放受偿金4723.8万元,重组新办了12家民营企业和1家商贸企业,盘活存量资产4850万元。现在,全县工商企业均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民营经济形式。(三)拓宽融资渠道,畅通民间投资。首先是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破产企业存量闲置资产的产权优势,以资源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大力招商引资。20__年全县已引进内外资项目185个,其中,工业项目56个,三产业项目35个,均属民营经济项目。有11个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总投资39787万元,已到位资金14035万元。丰盛纺织、华益纺织、华诚纺织、兴华啤酒、兰峰建材等大型工业企业和好又多超市、福润多超市、步步高超市、心连心超市、家电广场、百家电器超市、华联电器超市、益丰大药房等大型商贸企业均是招商引资兴办的民营企业。其次是启动内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或新办民营企业,如本县潘仁志等人合股900万元收购了原县氮肥厂的产权,组建昊天化工公司,潘林华等收购原三封寺协民纺织,组建龙腾纺织公司,刘敏华等人投资在原县丝绸厂新办了华新纺织公司,余志辉与台商合资兴办华奥纺织公司等。(四)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民营大户。稳住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壮大一批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引入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催生一批有活力的民营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华奥、丰盛、华益、龙腾、宝丽、华诚等为主的纺织业;以同兴石材、华建石材、恒兴石材、顺志石业为主的石材加工业;以华凯航空食品、田丰菜业、插旗芥菜、兴华啤酒、状元酒厂为主的蔬菜食品加工业;以华容宾馆、好又多超市、福润多超市、步步高超市、心连心超市、家电广场、百家电器超市、华联超市、益丰大药房等为主的服务业。通过项目推进和扶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20__年,全县工业共实施技改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4.8亿元,已到位投资3.8亿元。其中,技改投入过1000万元的项目有丰盛纺织新上5万锭纱锭生产线、华建石材兴建大型石材加工生产基地、东盛油脂新上5万吨棉菜籽油脂加工生产线、华奥纺织新上3条全自动电脑平网刮刀印花生产线,华凯食品新上蔬菜加工生产线、塔市油脂厂新上色拉油生产线、宝丽纺织新上纺织印染生产线、同兴石材加工扩改、插旗芥菜的芥菜加工生产线、华隆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生物活性小分子复混肥扩改等10个项目;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有兴华啤酒10万吨啤酒扩改,达普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新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线、龙腾纺织公司纺织印染扩改、东山羽绒厂新上羽绒制品生产线、恒兴建材有限公司的石材加工,昊天化工的合成氨生产蒸汽自给、南山矿泉公司矿泉水生产线扩改等6个项目。同时,高标准建好石佛工业园,使其成为民营企业的聚集园,民营经济的新亮点。到目前为止,石佛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8亿元,建成8.5平方公里,有16家大型民营企业入园建设,安置就业4520人,列入了省级调度的重点工业园新办的心连心超市、华联电器超市、益丰大药房投资额过3000万元,华容宾馆产权转让及扩改投资过20__万元。形成了滚动发展的局面。(五)完善政策措施,创优发展环境。一是深入调研,有的放矢。通过召开民营企>:请记住我站域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工作,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修订完善政策,降低准入门槛。修订完善县委、县政府已颁布实施的《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工业的暂行规定》(华政发[20__]21号)、《关于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华政发[20__]25号)等政策文件,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鼓励全民创业。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清理整顿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程序,简化登记手续,规范执法和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和用足用活国家税费政策;在土地供应、信贷投放、技术改造、进入资本市场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国民待遇。三是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健康发展。组织23家企业参加了市政府出台的银洽会,签订贷款协议1.2亿元。积极组织华奥纺织、兴华啤酒、华凯食品等企业参加“湘洽会”,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推荐丰盛纺织等11家企业参加全市民营企业100强评选,华奥纺织、丰盛纺织和卓学进、戴祖煌参加“民营双十佳”评选。推选丰盛纺织、兴华啤酒、华凯食品等企业列入湖南省“小巨人”企业发展计划。加强民营经济人才队伍建设。9月份选派凯力卫生材料厂、田丰菜业公司、恒兴石材公司等民营企业负责人到省经委参加企业管理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四是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驾护航。从8月11日起,先后召开三次书记现场办公会,分别解决了兰峰建材的供电及通讯问题,华凯食品收购县水产冷库的国土手续问题,华奥纺织的应退税额返还问题,丰盛纺织的架设供电专线的问题,兴华啤酒10万吨扩改征地和啤酒运输超载问题等等。还向省林业厅请求修改桃花山风景管理区规划,以使岳阳美太花岗石有限公司、岳阳华建石材有限公司桃花山矿、华容桃花山悬鼓岩花岗石三家民营企业获得新一轮采矿许可权。向企业派驻特派员。根据华办发[20__]25号文件精神,8月份对华奥纺织等8家重点民营企业派驻了第一批特派员,搞好民营企业重要工作协调,建立了政府与民营企业的“绿色通道”,实行“零距离”服务。成立县优化办,整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二、20__年的规划(一)工作目标:20__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5亿元,增长16.7;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增长14.74;完成税收2亿元,增长60;完成民间投资7.2亿元,增长20。(二)工作措施1、年初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成绩经验、分析问题差距,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2、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对重点扶持的30家民营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按5-10比例淘汰补充。加大扶持力度,争取1-3家民营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列入“小巨人”企业发展计划。3、加强担保体系建设。规范担保公司运作机制,担保资金突破20__万元。4、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制度,向资本市场迈进。推进3家民营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争取1家初步符合上市条件,进入上市辅导期。5、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重点开展财务人员、营销人员和其它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高级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培训。6、健全人才供需网络。确定专门机构,加强务工人员的组织和信息搜集,加强务工人员业务培训,做好供需衔接,加快解决民营经济招工难和下岗人员再就业难的矛盾。7、推动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全县工业园区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搞好功能分区,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三年内石佛工业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40家。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9

(一)激发创业热情,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形成“人人想创业、能够创成业”的局面。积极组织青年参与“中国梦?创业行—青年在行动”活动,参加“青年创业大赛”、“挑战杯”比赛等省级创业相关赛事。联合邮储银行举办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举办皖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市人社局、团市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配合)

(二)放宽准入条件,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国家工商总局、省政府的安排下,推行“先照后证”工作,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制逐步改为认缴制。推进“个转企”工作,力争引导3000户规模以上个体工商户转制为私营企业,对“个转企”后的企业进行升级补贴。(市工商局负责)

(三)加强创业孵化基地载体建设,提升已有创业孵化基地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农民工创业园,鼓励创业载体吸纳民营创业企业入驻。全力扶持小微企业成长。进一步强化各类创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功能,采取“一站式服务”。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解决初创企业融资困难。(市人社局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团市委配合)

(四)消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隐性壁垒,贯彻落实国务院两个“36条”相关实施细则,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扩充民间投资项目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或参与重点产业、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性事业。落实《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完善建立民营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招标工作机制。(市发改委牵头,成员单位配合)

(五)以突出产业链为纽带、存量企业为载体、兼并重组为手段,通过外引内联,大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机制再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品牌提升、规模升级、做优做强。制定促进全市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推进县水泥行业转型升级规划方案的实施,推动无为县电线电缆行业、全市非煤矿山等行业的整合优化。(市经信委牵头,市国资委参加)

(六)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的通知》(皖政办〔2013〕29号),鼓励市、县探索实行一站式收费或一费制管理。(市物价局牵头,市监察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配合)

二、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七)促进民营经济集聚集约发展,坚持产业引领、项目支撑,坚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聚焦发展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实行“一个园区、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套政策”,集中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形成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农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市环保局配合)

(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好推动企业创新政策措施,集聚创新要素,实施“一企一新”示范工程。出台《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认定办法》,今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户,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户。申报一批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重点培育产值500万元—2000万元的成长型小微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上规模上台阶。(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市总工会配合)

(九)推进项目提质提效,引导民间投资投向通用航空、工业机器人、新型显示、循环经济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推动传统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实施,确定一批工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引导企业高强度投入。(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配合)

(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以职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指导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和指导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和名牌创建。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各载体单位围绕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开展1--2项行业性或专题性的产学研合作。(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工商联、市总工会配合)

(十一)推进民企“引进来”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以推进展会改革为重点,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投洽会、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境内外经贸活动,对民营企业境内外参展展位费和人员费给予补贴和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国际战略伙伴合资合作,推动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和境外营销网络,参与我国、我市企业领办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工商联配合)

(十二)促进产销衔接,组织参加产品“全国行、江淮行、网上行”活动,推动装备制造业、建材、纺织、家电、汽车、食品等产品进西部、出国门。加强民营企业与市内钢铁、水泥等行业、项目的产销对接,推动大宗产品直供销售。发挥大企业大集团“龙头带龙尾”的作用,组织中小企业与其协作配套,实现抱团发展。(市经信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商务局配合)

三、着力缓解融资、土地、人才等突出问题

(十三)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探索设立由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入股农村银行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指导商业银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加大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力度,着力降低融资成本。(市金融办牵头,市经信委、市人行、市银监局配合)

(十四)加大对小微企业新增贷款的考核力度,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力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信贷“两个不低于”。(市金融办牵头,市人行、市银监局配合)

(十五)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私募债、集合债、扶持债、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方式直接融资。培育直接融资后备资源,抢抓ipo重启、创业板上市财务门槛降低、“新三板”扩容以及首发在审企业先行发行公司债等政策机遇,推进更多的民营企业实施直接融资。加快构建区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研究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发行私募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融资服务。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与再担保体系,进一步增强融资担保服务能力。(市金融办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行、市银监局、市民强担保公司配合)

(十六)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调节土地使用成本,鼓励集约节约用地,大力提高多层标准化厂房使用率,盘活用地存量,让有限的建设用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各县区政府将民营企业用地纳入年度计划,对投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优先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经信委、市住建委配合)

(十七)组织参加全省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和新生代培养“”,举办“企业管理大讲堂”系列培训,开展分类梯级培训。(市经信委牵头,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工商联、市妇联配合)

(十八)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大就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加快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建设。促进校企培训对接,组织职业(技工)院校面向民营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职工培训。对民营企业新录用人员实施技能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市人社局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参加)

(十九)鼓励大中专、技工院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在户籍准入、社会保险、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方面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对民营企业引进市外“两院”院士、“”、“百人计划”、“”人员和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给予资金补助。(市人社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商联参加)

四、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二十)拓展延伸企业帮扶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芜政〔2014〕30号)第一条规定,设立覆盖全市的企业服务中心,改进企业服务受理、转办、督办、反馈工作体系,建立以县区为主体、市直各部门相互联动的企业帮扶呼叫中心,做到企业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经信委牵头,成员单位参加)

(二十一)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通过建立“一企一户一网页”,实现企业帮扶工作全覆盖,提高服务企业效能,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服务品牌。(市经信委牵头,市信息办、市财政局参加)

(二十二)深化民企合作,继续加强与全国知名企业的对接,做好光彩事业“六安行”签约项目的调度和跟踪服务,促成一批合作项目落地,发挥合作效益。(市经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工商联参加)

五、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

(二十三)市主要媒体通过开辟专栏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重点宣传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宣传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重点宣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竞争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民营企业和创业致富带头人、优秀民营企业家,形成尊重、支持、善待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风尚。对阻碍民营经济发展、侵犯民营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干扰民营企业合法经营活动的典型事例及时予以曝光。(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经信委、团市委、市工商联配合)

(二十四)应用信息化手段,发挥经信委网站、中小企业信息网的作用,及时为民营企业免费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行业资讯等综合信息服务。(市经信委负责)

(二十五)细化、实化民营经济“55条”配套政策,强化政策的跟踪问效、考核评估,建立健全政策落实长效机制。(市经信委牵头,成员单位配合)

六、强化统计考核机制

(二十六)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各县区和市有关部门定期报送民营经济信息,年底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总结,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整理后报市委、市政府。(市经信委牵头,成员单位参加)

(二十七)督查民营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评估问效,结合绩效考评结果,优化2014年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分配方案。(市财政局牵头,市经信委、市监察局、市金融办参加)

民营经济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经济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比较

中图分类号:G2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2-85-2

0引言

《中图法》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它是类分文献、组织文献分类排架、编制分类检索系统的工具。为与知识发展保持同步,及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从2007年10月起,编委会着手《中图法》修订工作。2010年8月《中图法》第五版终于与大家见面了,新一版的《中图法》修订幅度较大,新增1631个类目,停用或直接删除约2500个类目,修改类约5200多个。其中F类增删改类目数最多,以下就是本人对五版与四版F0-F4类目设置的比较及在分类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总结:

1F0经济学

①增设类目:在经济学理论增设了总论西方经济学的类目“F0-08西方经济学(总论)”。

在“F014经济范畴”类目下增加“F014.8经济波动与周期”及“F014.82经济危机与经济泡沫”、“F014.84滞涨理论”2个下位类;在“F014.39资本和剩余价值”下增加2个下位类;在“F014.4收入与分配”下增加4个下位类;在“F019其他经济理论”下增加“F019.8经济结构与经济制度”下位类等。

②修订类名:将“F030生产关系、所有制”改为“F030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将“F036国民收入和分配”

改为“F036收入和分配”并增设4个下位类。在“F062.5

信息经济学”类目下,增加注释“论述微观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入此。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入F49”等。

③停用类目:停用“F031.1商品、商品生产”、“F035.1社会生产、再生产”、“F035.2部门间的关系”、“F035.3社会总产品、国民生产总产值”、“F036.5生活方式”、“F037.1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F037.3景气预测”、“F041.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有化”、“F041.2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F041.8由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F045.1商品、商品生产”、“F046.2物质鼓励”、“F046.3分配方式”、“F047.2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F047.5生活方式”、“F048.1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F048.2部门间的关系”等。

2F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①增设类目:在“F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的相关类下增设“F11-6世界经济、国际经

济关系参考工具书”、“F114.32经济安全”、“F123.399其他”、“F123.82工商行政管理”、“F125.7国家经济安全”在“F113.4世界经济发展水平、趋势及预测”下增设2个下位类”等。

②修订类名:将“F113.9人民生活状况”改为“F113.9人民经济生活状况”,将“F114.3国际经济新秩序”改为“F114.3国际经济秩序”,将“F121.21全民所有制”改为“121.21公有制”,将“F121.24合营经济”改为“F121.24混合所有制”,将“F123.2远景规划”改为“F123.2国民经济发展趋势与预测”并新增2个下位类,将“F123.9市场机制与市场调节”改为“F123.9市场经济与市场体系”并增设2个下位类,将“F126.1人民消费水平、结构”改为“F126.1消费状况”,将“F126.2人民收入与家计调查”改为“F126.2收入分配状况”等。

③停用类目:停用“F114.42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F114.45东西方间的经济关系”、“F123.11计划工作”、“F123.13计划调节”等。

3F2经济管理

①增设类目:在“F20国民经济管理”下增设下位类“F209涉外经济管理”,增设“F224-3经济数学研究方法、工作方法”,在“F231会计业务”下增设下位类“F231.7出纳”,在“F241.2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市场”下增设下位类“F241.22劳动力、人力资源流动”。增设“F272.7企业现代化管理”,将“F270.7企业现代化管理”改为交替类,在“F271企业体制”下增设5个下位类。

新增“F26产业经济”及其一系列下位类。

②修订类名:将“F201经济预测”改为“F201经济预测、监测与预警”,将“F202经济决策”改为“F202经济决策与调控”,将“F231会计簿记方法”改为“F231会计业务”,将“F241劳动力”改名为“F241劳动力与人力资源”,下位类“F241.1诙力计划”改名为“劳动力与人力资源规划”,将“F243劳动组织和管理”改为“F243劳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将“F252.1物资流通体制”改名为“F252.1物流管理”并增设3个下位类,将“F252.2物资市场”改名“F252.2物流市场”并停用7个下位类,将“F252.8各类物资流通”改名为“F252.8各类物流”并停用其2个下位类,将“F253物资企业经营与管理”改名为“F253第三方物流与企业”并停用“F253.1、F253.2、F253.3、F253.4、F253.5”5个下位类,改入F253,将“F272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改名为“F272企业管理(总论)”并增设2个下位类

③停用类目:停用“F213各种专门计划”下所有下位类,改入“F213”,停用“F249.15社会主义国家”、“F249.17资本主义国家”并改入F249.1有关各类,停用“F251物资管理”下3个下位类,改入F251。

④调整类目体系:将“F243.2劳动分工与协作”、“F243.3劳动定额”、“F243.5劳动纪律、生产责任制”3个类目,以注释形式改入“F243.1劳动组织与管理”,将腾出的类目改作新类“F243.2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设计”、“F243.3人员招聘、选拔与考评”、“F243.5激励制度”等。

4F3农业经济

①停用类目:将“F301.11”、“F301.12土地国有化”改入“301.1土地制度”,将“F301.5土地统计”改入“F301.22土地行政管理”,将“F312.5社会主义国家”、“F312.7资本主义国家”改入“F312.1/.2有关各类”,将“F321.21互助组”、“F321.2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F321.2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入“F321.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

②修订类名:将“F301.3地产经营”改为“F301.3土地经营与土地市场”,将“F302农业计划与管理”改为“F302农业计划、规划与管理”,将“F302.1农业计划工作”改为“F302.1农业计划、规划工作”,将“F303农业建设与发展”改为“F303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将“F303.2农业技术发展与技术革新”改为“F303.2农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将“F304农业生产”改为“F304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将“F304.2农业商品生产与价格”改为“农产品成本与价格”,将“F306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改为“F306农业经济组织经营与管理”,将“F306.2农机站”改为“F306.2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将“322农业计划与管理”改为“F322农业计划、规划与管理”等。

5F4工业经济

①停用类目:将“F401.1资本主义工业所有制”、“F401.3社会主义工业所有制”改入“F401工业经济结构与体制”,将“F403.1工业国有化”改入“F403工业建设与发展”,将“F404.1劳动力供应与培训”、“F404.2劳动与工资”、“F404.3劳动生产率”改入“F404工业劳动与工资、劳动生产率”等。

②修订类名:将“F402工业计划与管理体制”改为“F402工业规划、计划与管理w制”,将“F402.1工业计划工作”改为“F402.1工业规划工作”,将“F403.5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改为“F403.5工业投资”,将“F403.6工业技术发展与革新”改为“F403.6工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将“F405工业品供销与市场”改为“F405工业品销售与市场”,将“F406工业企业组织与管理”改为“F406工业企业组织与经营管理”,将“F406.11经营策略与领导方法”改为“F406.11企业战略管理”,将“F406.15人事管理、劳动管理;定额管理”改为“F406.1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F406.3技术管理、定额管理”改为“F406.3技术管理与创新”,将“F406.5原料、材料、燃料的管理”改为“F406.5原料、材料、能源的管理”,将“F406.7财务管理与经济核算”改为“F406.7企业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将“F407.6电气、电子工业”改为“F407.6电气工业、电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将“F407.63电子工业”改为“F407.63电子通信制造业”等。

③新增类目:在“F406工业企业组织与经营管理”新增“F406.69企业营销管理与市场”,在“F406.7企业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下新增“F406.76企业理财”,在“F407.3冶金工业”下新增下位类“F407.31钢铁工业”和“F407.32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在“F407.61电力、电机工业”下新增下位类“F407.619家电工业”,在“F407.9建筑、水利工程”下新增下位类“F407.91建材工业”等。

6结束语

《中图法》(第五版)通过调整类目体系、修订类目名称、新增类目等方式,使F经济类目的分类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经济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增类目也使《中图法》不断适应新的研究领域的需求。虽然《中图法》(第五版)在类目的规范化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体系的进步仍需要进一步完整,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