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05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社退社方式退社影响因素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在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多次转变。在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2年3月底,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55万家,其中近5年的发展量相当于之前28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3.7倍。全国合作社数量平均每月增加约一万家,已经覆盖了全国91.2%的行政村;实有入社成员4300多万,覆盖了全国17.2%的农户,每个合作社平均有近80名成员。①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相应问题随之产生,合作社社员的退出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退出的原因以及方式,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对于加强社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界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在遵循平等自愿原则的前提下,自发组织起来的、旨在通过共同经营实现改善自身经济利益或提高自身经济地位的组织。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长时间的世界合作运动的经验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广大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进入市场、改善自身经济地位的有效选择(苑鹏,200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国际农民合作运动中存在多个学派,不同的合作学派持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在对合作社的定义以及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亦有所差别。同样,国内不同学者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何种原则也是各执己见。

有学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应以控制权、所有权与利益分配为核心展开,具体阐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所有者、经营者与生产者三者分离原则;合作社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原则;合作社的非营利性原则(张小山、苑鹏,1991)。有的学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服务社员、民主控制为核心,这是不可动摇地,如果动摇了,合作社就失去了这种制度形式的独特性。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应包括自愿进出、社员使用、直接民主、惠顾返还等原则(徐旭初,2012)。

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原则应当以国际合作社原则和中国法律规定原则为准。国际合作社联盟在其第23届代表大会上提出6条原则作为国际合作运动的指南。它们是:入社自由、民主管理、资本报酬适度、盈余返还、合作社教育、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社的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坚持的原则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农民有自由选择加入或者退出的权利。合作社社员的退出固然是合作社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社员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合作社运转的基础。在合作社中,社员既是所有者,又是合作社服务的对象,只有社员愿意向合作社投资和持续惠顾合作社,合作社才能运行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社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社员主动要求退社

社员主动退社的方式是指社员经过慎重考虑权衡后主动提出要求请求退社,并且按照合作社法规中相关的程序规定主动办理退社手续,以此退出合作社的方式。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第19条与20条以及21条对合作社社员退社的期限、方式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社员主动退社大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理性选择的结果。

(二)盲目跟风退社

这种退社的方式表现为社员本身没有退社的打算,但是看到其他人退社或者是受到已经退社社员的劝说而产生退社的念头,从而主动提出退社要求,并依据合作社相关法规的规定办理退社手续,最终脱离合作社。这种退社方式带有很强的盲从性,多是受到他人的影响后做出的选择。

(三)隐形退社

隐形退社(王鹏、霍学喜,2012)是这样一种状态,农民本身虽

是合作社社员,但是并没有享受合作社社员权利,也不履行社员义务,他们所加入的合作社多为一些“皮包合作社”或“伪合作社”。这种合作社是空壳的,没有自有资金,甚至社员没有入股或象征性入股,“注册资金”多是假的或虚的。这种合作社从形式上看,组织机构是健全的,也有理事会、监事会等名堂,但其实际控制者往往是某个“能人”、“大户”或“老板”,真正的农民合作十分鲜见(张德元,2011)。

(四)被迫退社

被迫退社的发生是普通合作社社员无法预见的,这种被迫退社的方式多是由社员所在的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善面临解散而引起的,或者是因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得不退出合作社。被迫退社与主动退社有所不同,被迫退社的社员并非不愿意留在合作社,社员退社是迫不得已;而主动退社的社员退社是基于自身意志经理智权衡后主动退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社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来,学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退社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尤其是针对合作社社员退社原因的研究较为稀缺。目前而言只有孙亚范以及王鹏、霍学喜等少数几位学者对该问题做过实证分析。经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认为合作社社员退社的影响因素可分解为三个方面,农民自身因素、合作社内部机制、外部环境因素。

(一)农民自身因素

所谓外因要通过内因产生作用,农民选择退出合作社必定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首先年龄方面。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年龄因素是影响合作社成员是否退出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的社员对合作社的依赖程度不同,年龄大的社员与年轻社员相比对合作社的依赖程度更强。因为年龄大的社员需要合作社的帮助更多,他们退社后的选择更少、困难更多,所以他们不愿意脱离合作社。而年轻社员不管是体力精力、思想眼界等都更有优势,他们的不稳定性更强因而退社的几率更大。

其次是受教育程度方面。社员的学历水平高低对其是否要求退社以及退社的方式都有较大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员更加理智,他们所做的退社决定大多经过理性思考与权衡过,因而退社的方式也以主动退社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社员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把握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盲目作出决定,往往会盲目退社、跟风退社。

第三,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的发展预期。农民在加入合作社时必定在主观上有自己的预期或者说是希望,认为加入合作社以后会有一个怎样高的收益。如果加入合作社以后所得的实际收益与社员一开始的预期有较大差距,收入没有预想的那么多,或者社员经过比较后认为加入合作社所得的收益比不上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就会有一部分社员主动选择退社另作其他打算。

(二)合作社内部影响因素

合作社内部因素对于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合作社成员的稳定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合作社内部结构方面来说,合作社的内部利益分配方式以及重大决策的形成机制是影响社员退出权做出的重要因素。如果合作社内部结构完善,决策的做出能够充分尊重社员的权利,利益的分配能够平均合理,社员退出合作社的概率就会小。如果合作社内部机制不完善,社员话语权得不到尊重,可分配盈余久久得不到分配,各种矛盾诸如合同纠纷、成员间冲突等问题日渐显现,社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社员退出合作社的几率就会增加。

另一方面,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也是影响合作社社员退出与否的关键。据调查,管理人员的素质越高其执行合作社决议、调解合作社成员之间矛盾的能力越强。管理人员受教育的程度高使他们更懂对合作社成员公平对待,平均分配盈余,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民主动退社的几率同时也可以防止农民盲目退社风潮的形成。

(三)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部市场收入水平与政府政策导向等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依靠合作社内部机构运作,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合作社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较高,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较经济落后地区要快。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大都有“离土不离乡”情结。他们一般不愿主动离开合作社,除非自身利益与合作社利益不可调和而被迫选

择离开(王鹏、霍学喜,2012)。退社的方式以被迫方式为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合作社发展速度较慢,农民加入合作社后所获得的收益与其预期收益差距大,这时社员对比加入合作社后所得收益与从事其他行业收益,认为从事其他行业如外出打工的收入更可观,就会采取主动退出的方式离开合作社。

外部市场收入水平对合作社社员退社行为的影响明显。当外部市场收入水平高于合作社收入水平时,农民可能会主动退出合作而去社选择其他的谋生手段,自然人的趋利性决定此时社员退社的概率增大;当外部市场收入水平低于合作社收入水平时,社员从合作社获得的收益高于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社员此时乐于留在合作社中,退社的现象减少。

政府政策导向对于合作社社员退社行为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一方面政府政策支持能够促进合作社发展,使农民在合作社中所获得的收益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农民主动退社的情形减少。另一方面,一些合作社为了获得政府政策支持与资金资源而私下组织“皮包合作社”以及“伪合作社”,想尽办法扩大合作社规模,增加合作社人数,这些“被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既不享有社员权利也不履行社员义务,有的甚至不知自己已经被加入合作社。这种状态正是我们前面所论述的隐形退社形式。政府政策的导向间接导致社员隐形退社数量的增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社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对我国监管当局的监管是一个挑战。

注释

①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民日报》,2012年7月6日。

参考文献

[1]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6):63—73.

[2]张小山,苑鹏.合作社基本原则及有关问题的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1(1):5-9.

[3]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j].中国农村观察,2012(5):4.

[4]王鹏,霍学喜.合作社中农民退社的方式及诱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5).

[5]张德元.“皮包合作社”折射出的基层官民关系[j].民生民意,2011(9):58-59.

[6]常明明.效益下降抑或增收差异:农业合作化后农民退社原因再研究[j].中国农史,2011(1):64-73.

[7]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10):35-41.

[8]唐华仓.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中的经验与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03-106.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5-0004-04

abstracts:Farmers'specializedcooperativeisanimportantcarrierofsolvingproblemsofthe"threeissuesinagriculture".inrecentyears,farmers'specializedcooperativesinningbohavedevelopedrapidlywiththesupportofgovernment.Buttheyarefacingsomegovernanceproblems.themoststrikingonesare“eliteCapture”,managementmodelandtalentshortage.inordertoenhancefarmers'specializedcooperativesgovernanceinningborapidly,thisarticlesuggeststhatfarmers'specializedcooperativesinningboshouldbebasedonthegovernancestructurewhichisrelatedtothevitalinterestofmembers,thecultivationofentrepreneurswhichisthemostwantedelementoffarmers'specializedcooperative,andagriculturalproductsaleswhichmembersconcernsmost.

Keywords:Farmers'specializedcooperatives;Governance;problems;Suggestions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三农”发展问题的重要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将状态分散、实力相对弱小的农民联合起来,整合生产要素,同时进行分工协作的一种合作社形态[1]。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强劲,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在我国农村高度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下,农民常常难以把握市场动向,在农产品供求双方的博弈当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使得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愈演愈烈。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外廉价优质的农产品不断流入我国市场,挤占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竞争日益激烈[2]。可见,我国农业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1.2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发展问题的关键[3]。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一座沟通桥梁,能有效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帮助农民掌握市场动向以及解决品牌建设、农产品生产、包装等一些农民个体解决不了的事情,从而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如丽水市龙泉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竹农对竹林精心的肥、土、温管理,创造了“穿着短袖吃冬笋”的奇迹,将冬笋售价提高了10倍,大大地提高了竹农的收入[1]。

1.3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在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农资供应都要求统一进行,这便促进了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又有利于农业区域化布局形成以及特色主导产业的扩大,从而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比如,浙江桐乡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自成立后,坚持“六个管理”,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认证,产品供不应求,种植面积从293.3hm2发展到900hm2[1]。

2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背景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地位得到法律肯定以来,宁波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调整和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的通知》《关于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良好的政策氛围中成长与壮大。

2.1总量背景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较快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一是合作社数量稳步增加,规模实力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531家,入股社员5万户,比2011年分别增长32.4%和21.4%(见图1)。其中,年统一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合作社有182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上亿元的有2家[4]。合作社也开始由最初的简单劳动合作逐步向资本合作、生产要素合作,出现合作社间的同行业联合、产业间互补以及区域内合作。例如,慈溪观海镇淹浦、福山片、东山头、五里、泽山等5家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成立了渔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合作社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创造条件[4]。二是合作社资产总量不断增强,带动能力逐步上升。201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资产达31亿元,全市农民合作社联系带动农户32.2万户,农民实现总收入47.8亿元,与上年持平,盈余4.21亿元,实行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总额达16907万元,据调查,入社农户收入普遍比同业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以余姚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通过实施“农作制度创新、实现667m2值超万元”工程,平均每667m2增收1600多元,有1/3以上的土地实现667m2产值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年增收360多万元[4]。

2.2产业背景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多样,在基础产业方面根基牢固。截至2014年底,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服务业依次1194家、378家、350家、276家、212家,分别比2011年增长33.5%、31.22%、22.57%、16.3%、29.72%(见表1)。从产业结构来看(见图2和图3),种植业占合作社总数的比重一直为最多,渔业、林业、畜牧业其次,服务业最少。其中,渔业和畜牧业的所占比重比2011年都有所下降,服务业占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宁波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层次仍然分布在以生产专业化为主要目的的农林渔牧上,农业服务业有待加强[5-6]。

2.3管理背景内部管理朝着规范、可持续方向发展。宁波市农民合作社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为目标开展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有882家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726家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安全检测体系,502家合作社注册商标535个,310家合作社取得“三品一标”等认证,73家合作社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4]。此外,每年还开展合作社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倒逼农民合作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层次,2015年宁波市有6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信用等级a级以上,居全省第四。

3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精英俘获”现象普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的核心是形成这样一种机制,保障所有社员拥有对合作资产所有权、合作活动的控制权和合作收益的受益权“三权合一”。[7]现实运作中,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并引发了许多问题。当前,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运作欠规范、机构不全、分配不公、财务制度不健全、发展水平和层次偏低等问题,从根源上看,是内部治理问题,其中最突出和普遍的是“精英俘获”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指的是一种“弱合作、强控制”的现象,即合作社由实力强的企业、能力较强的人员及经济实力雄厚的人员等领办,这些领办主体往往拥有先进技术、充足资本、高端网络销售技巧等优势,而这些对于普通农民来讲是无法企及的[7]。因此,这些人逐渐被农民认可为领导地位,合法地控制着合作社,使合作社朝着自己的利益方向发展。而各方面不占优势的一般社员只能占从属地位,从而导致合作社的利益结构固化,平等合作机制无法落到实处,民主制度流于形式。

在“精英俘获”现象之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的很多环节被扭曲。通过对宁波市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发现,与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类似,在合作社股份化的产权结构下,股权高度集中于农村的“精英”,出现了少数大股东和多数小股东并存的两极格局。在民主表决上一般实行股份持有量表决法,因此农村的“精英”们在制定决策时往往起主导作用,而普通社员只能依附,从而出现“精英”控制、合作社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无法正常运行的现象[8]。

此外,由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多按股份分红为主,按惠顾额返还为辅使得盈余分配大多向“精英”倾斜。同时,这些“精英”还掌控着合作社工资、奖金、福利等的发放,甚至谋取私利、私分公共积累和政府奖励等[7]。这便造成合作社的大部分收益被“精英”俘获,产生了“大农”吃“小农”的问题。“精英”俘获使合作社民主管理的本质规定性发生了漂移,合作社内部普通成员和“精英”之间,普通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普遍缺乏信任感和归属感,而多数成员由于投入股金较少,难以从合作社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在决策和监督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民主意识淡薄,存在“搭便车”和短期行为[7]。这样就使得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较高的管理成本,标准化的实施和质量控制困难较大,合作社诚信度不高,并影响到后续的“农超对接”、农产品品牌打造等环节。

3.2外部经营中延伸发展问题

3.2.1产加销(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模式有待强化随着冷藏设施、加工设备以及运输配套设备逐步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已越来越有活力。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拥有稳定的生产基地、销售渠道,能帮助农民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衔接,从而降低了农产品损耗和流通费用。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在宁波市属于主流模式,数据显示,全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有1719家,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70%。但是,与上海(90%)、苏州(85%)等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9]。此外,一体化经营水平也有待强化,2014年宁波市统一购买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1428家,占58.4%,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977家,仅占40%,“两头统”(即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和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的比例有待提高[7]。

3.2.2农产品销售模式有待拓展和完善目前,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主要采用“合作社+市场”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合作社容易组织农户进入市场进行统一销售,在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合作社选择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但是,该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合作社难以获得超额利润,并且要承担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其他销售模式,例如“农超对接”、“微营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社等模式在宁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3缺乏企业家人才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少不了人才的支持。但是,调研发现,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所需的拥有管理能力和凝聚能力的企业家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重工轻农、以农养工的传统导致人们普遍轻视农业,所以,一些管理和经营人才不愿意到农业企业服务,农村人才流失严重[8]。这使得大多数合作社出现社员文化水平低,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在遭遇到市场开拓,种养技术推广等方面,合作社往往止步不前。

4提升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建议

4.1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内外部监管机制

4.1.1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要制定健全且明确的产权规范。合理界定龙头企业、社员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等各部分资产,明确产权归属,以避免产权的稀释。二是要规范合作社股金制度。严格限定入社投资门槛,并科学设置股金结构,对股金最高额进行限制,以防止少数人利用资本的力量控制合作社的经营活动[8]。三是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各社应在综合考量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立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按交易量返还利润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充分调动社员和投资方的积极性,激发合作社的活力。

4.1.2建立有效的合作社监管机制合作社的运作是否良好与其监管机制的有效程度呈正比关系;组织的运作情况与监督会议、财务透明情况呈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社员大会并不能使合作社收到较好的收益[10]。探其缘由,主要在于农村的“精英”们对会议起到相当大的干扰,使得普通社员监管缺位。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合作社应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监管机制,让监督工作贯穿于合作社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建立监事会、理事会和普通社员相互监督的内部监管机制。在合作社的章程中,明确监事会、理事会和普通社员三者各自的监督职能,并通过社务公开、账务公开及时地监管合作社的实际运行状况、成员出资情况、盈余分配情况等。另一方面,引入外部“监视器”,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合作社的监管中。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合作社监管部门,并建立合作社资格审查、信用分类监管、信息披露、审计、财务管理等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村“精英”的生产经营、决策以及规则制定进行监督、跟踪和评估,从而提升监督的质量,减少“搭便车”现象。

4.2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模式农户加入合作社,最关心的问题是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一点入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合现有的农户、合作社、农业示范基地与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力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水平,积极探索“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超市”模式、“合作社+基地+社区”模式、“合作社+基地+餐饮团膳配送”模式、“合作社+基地+标准化菜场”模式、“合作社+基地+农家乐”等农产品销售模式,拓宽合作社产品营销渠道,提升合作社流通能力,不断创新和丰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模式。

以“合作社+基地+社区”模式为例,即“农社对接”模式,是合作社组织农民向社区的居民直接销售优质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该模式进一步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使农民和消费者均能得到实惠。2013年以来,宁波市启动了“农社对接”项目,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店(点),并出台了资金补贴和人员辅导等扶持政策。但该模式目前尚处于起步a段,主要存在合作社产品单一,操作模式单调且不定期等问题。若要真正打通到社区的“最后1km”,做到“从田头到餐桌”一站式供应,还需要瞄准细分市场,专业经营。例如,可以针对社区上班一族平时没时间买菜的问题,推出会员制,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直销门店,会员可以线上下单订菜,合作社及时将会员订的货送到社区门店,实行“宅配到户”的操作模式,发展会员、服务会员,线上线下连动推动“农社对接”落地。

此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合作社也应积极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类似的B2B、B2C平台,引导合作社改变经营方向,逐步将农产品从传统的销售渠道转移到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过创建自身的网店、微信等开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宁波农产品电商航母,主打推销宁波本地的农产品,给本地的专业合作社创造电商交易平台,也方便消费者购买到更安全、更实惠的优质农产品。

4.3促进合作社企业家的成长提升合作社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企业家成长是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首先,可以实施合作社企业家培养工程,定期选派合作社带头人到专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公关能力和凝聚能力,打造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其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领办或者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服务合作社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定优惠政策。例如,湖州市政府为提高合作社人才支撑能力,对在合作社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免费保管人事档案、办理集体户口、挂靠党团组织关系等服务;金华市政府实施了“一社一大学生”计划,并出台了有关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加快培育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的政策,对在社大学毕业生给予每人每年1万,连续三年的补助。

参考文献

[1]周文根,章志平,王强.浙江省农民合作社发展报告(2015)[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2]何晋花.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3]曲秉春,金喜在.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税务与经济,2012,03:108-112.

[4]宁波市农业局网站,http:///.

[5]陈均,娄国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探析与路径选择――以宁波地区为例[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06:75-77.

[6]孙吉晶翁杰康庄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935家[n].宁波日报,2013-06-15.

[7]梁剑峰,李静.“精英俘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之困[J].宏观经济研究,2015,03:58-62.

[8]王伟.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06:198.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3

1因为现在申请办理合作社不需要验资报告,所以一些合作社在申办过程中,注册资金随便写,有写几百万的,也有写上千万的;在入股社员资金分配方面,合作社法人不能超过30%,所以就把注册资金的70%分配给其它社员,可是事实上就没有这项资金,有些社里一分钱也没投,只是给法人提供了自己的户口簿和身份证而已,这就给财务人员做账带来了麻烦,这笔账不知该怎么做,很纠结,这影响到盈余返还和二次分配,真不知道该怎么分配,据我了解,现在像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没有起到合作社应有的作用。

2发起人主导内部管理及监督流于形式。由于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的时候明显存在地域特征性的问题,很多都是由当地的一些村民或者是村干部发起的,还有的就是发起人一人多职,既是理事长又是经理,合作社只有一个人或者是极少数的几个人在操控。众多社员没有积极的热情,各个方面都不太明了,他们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责任、权利。没有形成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则和决策,有些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

3民主理财意识淡薄,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或者是农产品购销的业务,业务很单一,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连最基本的完整核算也没有,从何谈起完整的账薄体系,所以财务这方面的管理才会出现形形的问题,就像是注册资金不是真实的资金,最初的凭证没规范的填写,没有正当是使用发票,合作社法人对财务重视不够,有些法人确实不懂财务,有些财会人员根本没有会计从业的资格,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当财务检查时不能做出财务报表,只能聘请一个临时的相关人员现编一份会计报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虚有的账目、假账,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4未严格按照国务院财政部指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科目设置和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为小规模的纳税人,目前征管系统中没有采集财务报表,无法分析相关数据资料,财务人员在做账过程中,发生一些业务时,不知道该放在哪个科目,比如收到财政补助资金,按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应放在“专用基金”这个科目里。但实际上在给税务局的报表中,却没有设这个科目,最后只得随便找个科目,这样从账面上根本看不到这项资金。

5中央及各地的政府部门针对建立合作社实施了补贴项目扶持的措施,有的项目是以合作社的名义来申请,同时,在地方实际操作过程中,申请注册合作社的要求并不严格,成本低,还有的就是根本没有严格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实行,甚至有的信息失真,这几个方面,让合作社并没有起到其真正的作用,有些合作社成立的目的不正确,就导致其本身的发展动力不大,还有一些成立合作社是为了贪污项目资金、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取得贷款的帮助和用地方便等优厚的条件,才有现在称之为的“空壳社”“家族社”的现象。

6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有些是借用名义,为自己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或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提供方便。

针对合作社以上问题,在以后的管理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6.1加强业务指导。充分利用农经队伍资源优势,从乡镇农经站挑选爱岗敬业的财会专业人员组成合作社财务辅导队伍,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合作社开展财务工作。

6.2作为合作社财务人员要掌握好企业会计的制度,还要熟悉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实行合作社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不断强化监督职能,把合作社的经常性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专业合作社内部审计与业务主管部门审计相结合,把财务管理工作纳入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6.3按照示范社标准建设要求,宁缺毋滥,择优扶持,使合作社做大做强。近几年合作社数量迅速增长存在机会主义套取扶持资金等潜在方面影响,需要改变有限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转变追求数量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规范合作社做强做大。

6.4建议税务机关建立一套适合合作社的财务报表,这样方便财务人员做账和报账,也便于税务机关了解合作社的真实信息,更好的管理合作社。

6.5主管部门要从注册登记、制度建立、社员管理、内部运作、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程管理和指导,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要加大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运行质量高”的示范合作社支持力度,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引导支持各类示范社积极参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建设,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优势农畜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发组成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有l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的扩大,预示着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向新的台阶。但由于合作社的理事长一般都是由农村中的种养大户和长期从事农产品贩运的大户担任,他们中绝大多数对财务核算和管理流程一知半解,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不规范、原始凭证手续不齐全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不及时加强管理,将严重影响合作社的生命力。2008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对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工作,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才能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以专业化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为纽带,以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在农户自主经营的基础上,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等互助合作的民办经济科技服务组织。它的财务活动就是合作社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实质就是合作组织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合作社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和收入分配四个方面。

第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筹集资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合作社可以吸引社员投资,向银行和信用社借款等筹集资金,这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收入,它是合作社资金运动的起点。

第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合作社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把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以便取得盈利。合作社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合作社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便于形成合作组织对内投资。目前,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局限,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

第三,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合作社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收支。合作社要进行生产首先要采购原材料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合作社将产品销售以后,便可以取得收入,收回资金。

第四,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活动:一是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利润。这表明合作社有了资金增值或者要依法纳税;二是用来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公益金;三是要向社员分配利益。

二、安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基本情况。截至2009年11月,安宁市规范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4个,2008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000多万元,入社社员850多户,带动农户5,50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安宁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特等农业主导产业,包括茶叶、水果、蔬菜、食用玫瑰、生猪、畜禽、蚂蚱、乡村生态旅游、农机作业等10多个主导农业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施行以后,对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财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财会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2009年8月至11月,笔者对安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很大一部分专业合作社都没有建账,由供销社基层社记账;第二,有的将专业合作社财务与村的财务混在一起记账,没有单独核算;第三,建账的大多只是一本流水账;第四,有的虽然建账但没有按财务规定科目入账。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间,也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加强内部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分析,积极寻求解决措施,规范财务行为,以提高合作社竞争力,促进合作社长足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总体上看,财务管理工作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间。财务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由于其经营活动较少,造成收入低下,合作社不愿意也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成本;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很难识别财务公开的真实性,也就起不到监督作用。

2、具体上看,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制度等环节存在问题

(1)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会费、股金、从结余中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接受国家财政的直接补助、他人捐赠等。造成合作社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按社员身份同等投资的,造成投资额有限;加之社员通常需要以现金形式得到更多的返还金;二是由于合作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余少,再加上合作社普遍存在抵押资产不足,担保难以落实等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和规范管理的要求,限制对合作社发放贷款。

(2)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资产保管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合作社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农业资产等,形成合作组织对内投资。目前,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局限,很少有对外的投资活动。对于合作社的资产管理,一些合作社未制定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导致对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缺乏有效控制。如一些合作社缺乏对货物流通的必要账簿记录,从而不能将实物流转信息与账务信息一体化。

(3)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存在收益分配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理解不清楚,混淆不清。导致不少合作社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而实行股金分红,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二是一些合作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收益分配制度,对社员不进行利润返回,从而违犯了办社宗旨和相关法规。

(4)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无章可循、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或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有的合作社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有的专业合作社没有固定的财务公开栏,没有定期向社员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和经营成果;多数合作社成员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也是只公开几笔数字,而没有详细公开具体内容,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同时,外部监督也没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新的筹资渠道,弥补资金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想方设法扩大筹资渠道,使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弥补资金不足。一方面应适当调整原来的分配制度,形成按交易额分配与按股分配并存的格局。即合作社生产经营产生的盈余,提取一定的公共积累、风险基金等之后,归全体社员所有,并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产品交易额比例与按股金比例并存进行分配,从而提高社员集资入股、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尽可能扩大股金来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工具,广泛地在合作社外融资。譬如,争取国家农村政策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借助证券信用,像工商企业发行债券一样发行合作社债券等。

(二)依法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会计核算,强化内部管理。专业合作社必须按《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规定,明确合作社内部岗位责任制,实行钱、账、物分管,建立健全签收、审批和内部稽核制度。首先,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根据专业合作社的不同形式,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合作社的核算流程,如收购环节的核算、加工环节的核算、销售环节的核算等;其次,按制度规定实行岗位分工,规范货币资金审批使用程序。货币资金收支实行审批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收支业务,对重要或额度较大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的行为;再次,实行现金管理双人监督制。现金收付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方可生效。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管理,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严禁收款不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不得私设“小金库”。

(三)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一是按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要求齐配财务人员,做到责、账、钱、物相分离,实行理事长、监事长双笔联签和监事会民主监督制度;二是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亲属不得在社内担任会计、出纳、保管等相关工作;三是财务人员要实现聘任制,理事会在聘任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挑选思想好、业务素质优、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四是主管部门要抓好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使合作社财务人员均能持证上岗。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一个好的分配制度是合作社的灵魂,既是社员努力工作的核心激励手段,也是合作社吸引非社员加入的关键制度安排。要明确合作社是社员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宗旨是为社员谋福利。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制度是实现社员收益的重要手段,搞清社员加入合作社应该得到的各种收益至为关键。贯彻《合作社法》中有关收益分配的规定,并根据本社的特点,合理确定盈余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的比例。根据该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配制度不同于企业,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专业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并量化给每个成员,计入个人账户,这是合作社在财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二,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这说明按交易量(额)的比例返还是盈余返还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途径;第三,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另外,要分清盈余返还、股金分红、股息这三个不同概念。简单说,社员作为顾客(供应商和消费者)应该得到盈余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者收益各自占的比重,由合作社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决定。初创阶段,股金分红的比例高一点,可以吸引社员的加入;发展阶段的关键是稳定,利润返还应该成为分配制度的主角。如果合作社中社员缴纳的股金数量较大,在合作社总资产中的比重较高,股金分红就应该占较大的比重,反之,则应该着重进行利润返还。

(五)实行财务公开,强化监督机制。合作社实行财务公开应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充分体现全体成员的参与权、知情权。每个合作社在制定章程时,都应当明确财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以便于成员的监督,体现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宗旨。要将成员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定期接受业务指导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的专门审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认真分析,并多方寻求解决措施,使得财务管理对合作社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安宁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瑜,贾宪威.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8.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5

关键词:合作社;规范化管理;问题;建议

一、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农业产业规划,盲目发展

这些年各地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部分合作社发展不符合当地农业产业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结果是数量上去了,质量问题却堪忧,这是合作社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初始阶段,现阶段,合作社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亟待实现“两个转变”即“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从混乱向规范转变”。

(二)工商登记注册把关不严,名不符其实

现行合作社登记制度是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三种形式,而现实情况是合作社登记只进不出,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少之又少,而实际情况是合作社登记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名不符其实,工商注册环节把关不严,对出资者成员资格审查不够,特别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员环节,社内成员不能乱增,职能部门应该严格把关,防止弄虚作假,蒙混过关。

1.办社动机不良,合作社负责人发展意识存在偏差

一些合作社管理者在发展思想上仍存在一定偏差,投办者的办社动机不良,他们办社目的不是发展合作农业、带领成员户共同发家致富,而是想投机取巧,坐享国家补贴。因此,催生出一些“挂牌社”,“空壳社”等,这种现象也被社会广为诟病,故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让那些真正干事的合作社享受国家补贴,把那些投机取巧合作社拒之门外。这样才有利于合作社激励机制的构建,为合作社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也是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必然选择。

2.合作社监事会、理事会等组织机构名存实亡,或运作不规范、效率低下

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是保证合作社健康运营的基础,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从不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监事会成员也不参与监督活动。这些组织机构名存实亡,也有的虽存在这些组织机构,但运行不规范,实质就是个人独家经营,理事长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监督,且效率低下。

3.合作社财务管理薄弱,分配机制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设规定设置会计机构及配备人员,白条据,“本本账”等不按会计制度核算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按照合作社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的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现实情况是很少有合作社区别成员交易与非成员交易分别核算。再如按照合作社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主要记载下列内容:该成员的出资额;量化为该成员的公积金份额;该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现实情况是设立成员账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之又少,规范操作更是凤毛麟角,不再赘述。

4.典型示范社带动作用不明显,大社、强社、示范社太少

发展合作社目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带领成员共同致富。现存合作社的合作社虽数量众多,但大社、强社、示范社太少。很难发挥应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发展作用。

5.合作社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品牌建设

合作社低水平普遍存在重复建设和生产,不注重品牌建设,知名度不高。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收,制约着合作社发展。

6.合作社管理者管理水平低、职业化水平不高

现代农业需要职业化农民,更需要职业化合作社管理者,由于合作社管理者多为传统农民,接受职业化教育少,不能适应管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上述各种问题,合作社究竟怎样发展、路在何方?规范化管理是唯一出路,现阶段合作社至少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实现合作社规范管理。

1.合作社建设应与当地农业产业规划相适应,走品牌发展之路

合作社管理者应转变“只注重生产,不注重规划”惯性思维,应科学规划,科学决策,不应盲目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合作社发展的离不开科学规划,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业发展有它的自然规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合作社的发展一定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例如睢宁县双沟镇陈王村观音蔬菜合作社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起来,首要原因就是市场定位好,他们有传统种菜的习惯,经过前些年的磨练,菜农有了管理和技术经验。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用药等个个都是“土专家”。一个看一个,逐渐形成了产业。村发展的定位就是发展蔬菜,新建了蔬菜交易市场,市场内又建有冷库,还建设了一个育苗基地,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双沟镇合作社发展的样板,可见一个样板社的创建需要长时间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社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合作社,故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应注重品牌,合作的品牌,是合作社的o形资产,是合作社发展的动力所在,不按规则办事,无品牌意识,若还是小农经济意识,生产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只顾眼前利益,那就根本谈不上形成合作社核心竞争力。生产出的农产品达不到“三品”认证要求,不能树立品牌,很难卖的好价钱,长远发展将面临困境。

2.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应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及退出机制

合作社持股成员可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这与现实偏差较大。“民管、民办、民受益”是合作社办社的主旨,自律是办好合作社核心所在,合作社社员不自律,大家各自为政,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合作,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只是“垒大户”,结果是越办越糟,当前许多合作社股东随意性太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自律意识,出现了恶意退社,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等现象,针对上述行为。合作社管理者应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农业发展的经验,可成立自律性行业组织,即成立合作社发展协会,通过行业自律组织来建立约束机制,从而实现合作社自我发展,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现有法律法规对合作社的成立条件要求不高、缺少退出机制,是合作社运行不够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是合作社发展的初衷,也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行业自律,合作社的利益必将会受损,很难立足市场,最终会被淘汰出局。故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形成有序农产品市场是合作社的当务之急。在实践中合作社还不同程度存在有法不依、违规经营等乱象。如同工商企业一样,若想彻底清除不规范、不运作的空壳社,挂牌社,作为合作社的政府管理机构定期开展回头看尤为必要,不定期抽检一些合作社,对虚假注册合作社,不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坚决予以取缔,该变更的变更,应注销的坚决注销。抓一批,树典型一批,坚持不懈,营造良好的合作社发展外部环境,不断促进合作社优胜劣汰。

3.合作社建设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发挥核心合作社产业集聚效益

合作社发展了,必然要带动农民致富,合作社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对于核心合作社带头人引领示范作用应大力宣传,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扬正能量,加强合作社理事长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吸纳收入人群就地打工,还可以采取社会救济等形式开展帮扶行动。一个人不叫富,带动大家富才叫富,合作社发展了,应积极吸纳贫困户优先入社务工,让他们获得工资收入,学到管理经验后还可以自己做,逐步富裕,从而达到脱贫的目的;同时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还应发挥核心合作社的产业集聚效益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游之间应形成产业链才能良性发展,有些地方采取下列合作方式,比如养牛合作社+种植合作社(主要供应玉米),食用油加工企业+种植合作社(主要供应大豆),蔬菜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市场等组合方式。逐步实现了集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若想形成产业链,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多元合作机制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具体的讲可以建立以下5种合作机制:合作社+合作社,重点是要注重上下游产业的利益连接;合作社+党支部,重点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合作社+f会,重点是发挥协会的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互通有无;合作社+农场,重点是注重建立约束机制、联合发展及资源共享机制;合作社+企业,利益连接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农产品订单销售的问题。因此合作社要多元发展,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职能。这些年生产型的合作社建了不少,但服务型合作社凤毛麟角,且与生产合作社不能够协调发展,合作社职能要拓宽,眼光要看的远一些,要加强联合组成联合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

以制度约束人,以利益团结人是合作社核心价值取向。分红若不规范,出资入股合作社的成员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细化利益分配方式,探索以股份来减轻退社的随意性。合作社的合作方式非常好,但如果依赖比较松散的联结方式是不行的,成员之间的联系机制。核心成员起了关键作用,故建立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5.合作社应引进现在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比如双沟镇陈王村蔬菜合作社,以前是水肥不混施,现在是水肥滴灌混施。既省时又省力,不但提高劳动效率,还可以降低投入的生产成本,是一举双得的好事,用社员户的话说,“不相信科学不行,否则就会落后”。该社许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多是在县农委的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合作社依靠科技进步来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合作社和社员的收益。合作社借助农业科研院所等农业专家的技术优势向社员提前、产中、产后等服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向科技要效益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姚梦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1(04).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6

[关键词]: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工作

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依赖优秀的经营模式,然而优秀的经营模式必然依赖着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同时没有好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没有严谨的内外监督模式。目前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出现了一些会计工作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已经逐步影响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会计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政府对于扶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加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来看都的到了扩大。但这也使合作社在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逐渐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进一步完善这些会计核算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

1、目前绥化市各县城的合作社几乎都存在原始凭证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整、不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例如:(1)部分合作社会会出现缺少收支业务的付款回单、取现、付款审批单等凭证的情况,(2)有的合作社收据、采购清单仍存在白条,甚至有的合作社费用开支原始凭证只有总金额没有具体明细,(3)领款单没有出纳签字,有的审批人和经办人为同一人,这些都不符合我国农业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

2、账务上存在账本记载错误,存在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记录不相符,摘要不具体的情况,有的合作社胡乱填写二级科目。据了解,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出现同一合作社会计科目使用不统一的情况,如合作对于收到的政府拨款和补贴,有的记入了“专项应付款”科目,有的记入了“专项基金”科目。有的合作社会计人员认为政府拨款项目需要验收就放长期应付不需要就直接出现金,还有的认为拨款应计入专项应付款,补贴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与此同时部分合作社搞不懂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区别,如:把合作社通过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转入资金和取得的农业资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等本需要计入专项基金的款项计入了专项应付款。并且大部分合作社只设置了一级科目,不能准确反映合作社运营状况;而且几乎不对“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有的即便设置了二级科目也不够合理。

3、中要求合作社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合作社对于现金收取必须有完善的,完整的,严谨的程序,经办人要明确自身权限。但黑龙江省绥化市的部分县的合作社财会人员存在着对规定不了解的情况,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引起了数据无法准确核算,没有准确的数据,导致成本计算的不合理,不明确。并且在年终编制会计报表时出现个别会计报表不平衡,使有关部门无法核对会计资料。

4、部分县城合作社部分科目选取不合理以及会计处理方法选取不恰当,如:对于财产清查产生的盘盈、盘亏采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导致核算复杂而且不符合实际应用;“无形资产”科目中的摊销直接冲减资产;种植及养殖合作社通常采用年限平均法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折旧,这种方式不能准确体现出生产性生物资产产量与其这就间的关系。

5、绥化市部分县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先进技术,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普及,但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中财务人员的理解程度有限,再加上没有经过会计电算化培训,并且农村老一辈会计人员很难接受这种运用计算机的新模式的会计核算方式,从而不能完成运用电脑操作会计核算的工作,导致会计信息获取渠道不够宽,并且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在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各相关部门对合作社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和对财政补贴资金的运用,明显缺乏监督,甚至导致合作社将财政补贴资金挪用,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这一直阻碍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在人员配备上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县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人员少,而且多数没有会计从业证书。有关部门没有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要求来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据了解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不懂会计的人做会计的事,勿把鸟人当牛人,根本发挥不到会计的作用。

二、导致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会计上问题的原因

(一)会计核算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少财务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甚至有些都没有学过会计专业知识,根本不了解会计核算,从而致使合作社几乎没有财务分析的能力,并且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国家的财经政策理解能力弱,针对合作社的税收政策也不能准切的计算。在走访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中有80%的人员都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甚至兰西县机械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只是小学水平,剩余的20%也仅仅只是职业学校以及当地电大毕业,没有专业的会计知识,也没接受过培训。并且听兰西县合作社管理人说:“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工资低导致没有专业的会计来工作,所以几乎是由村委会会计作账,并不专业”。

2、多数会计人员对中的规章制度了解缺乏,从而导致了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正如问题中指出的部分合作社搞不懂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区别才引起了上述的错误;财会人员的粗心也会使得明细科目设置不准确,并且财会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明细科目也引起了二级科目设置不合理;县城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监督与纠正,导致了会计处理方式的差异,不尊重实际情况合理修正科目的设置导致了核算复杂和错误,如:部分合作社依旧采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有的甚至仍在“无形资产”中的摊销直接冲减资产;在折旧方面由于合作社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折旧方式,这方面各合作社的财会人员考虑不全面,由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特性与其他固定资产的特性不同,生产性生物资产受生长规律与生产特性的约束,年限平均法无法处理产出波动大,各期不一致的情况,也就不能采取的适当的折旧方式,所以这种设置方法并不合理。

3、各地经管站没有针对农村会计进行电算化知识的培修,全部是老会计们自学,但这些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和文化的原因对于电算化的接受程度有限,学习能力低自然很难掌握电算化的知识,而且有的本来就不懂会计,要学习电算化更是难上加难。

(二)会计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在绥化市部分县城监督形式化,各部门不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和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合作社内部的会计信息不透明,即使设置了内部监督,内部控制机构,但却不明确自身的责任,没有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常常走形式主义,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致使社员们不能准确地了解合作社目前发展运营状况,无法对自己的交易进行预测。

2、合作社领导层及员工缺乏财会知识,根据走访看到兰西县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种植大户或者农民经纪人担任,而这些人的财务意识十分欠缺,不能够意识到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和提高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思想上缺乏重视,从而导致财务工作的欠缺,并且不在意自己的会计是谁担任,由谁担任,是否专业,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乏力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普遍现象。

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针对会计核算上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引入高校毕业生充实财会人员队伍,鼓励高校财会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支农”活动,开展农业会计实习项目,大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人员引入新的血液,并且促进农民与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加速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电算化普及工作,增加资金支持,并依托各地区经管站的支持,举办相应的电算化知识培训,普及电算化知识,尽量采用易懂,易接受的培训方式,加强年轻的财会队伍与老一辈财会人员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认真区分“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不同,并且加强政府资金的发放监管。建议部分合作社将财产清查中产生的盘盈、盘亏不经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直接根据获得申报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无形资产摊销时应通过“累计摊销’科目来核算,即发生摊销时: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贷累计摊销,不得直接进行冲减资产处理,针对生产性生物资产各期不同的产出分别采用年限平均法与工作量法,产出均衡采用前者,产出大波动大采用后者;针对适当情况采用加速折旧。

(二)针对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黑龙江省绥化市各县城的经管站多开展管理层培训教育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对主管财务人员的财会知识额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及业务能力,从而减少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对财会人员进行公开任免选拔,持证上岗,形成一支坚持原则,稳定精干的会计队伍。

第二、建议加强会计核算公开化,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公开化,透明化,让社员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准确的了解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以便对自己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进行剖析。社员们应充分进行内部监督,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使合作社的工作效率更高,避免出现松散的现象。

第三、鉴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合作社的政府扶持政策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善,建议绥化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和监督,防止出现假账错账等问题,从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晓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问题探析――以北京市为例.商业会计,2014(13).

[2]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

[3]白兆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7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下农业经济组织的产物,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又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央不断探索农业经济组织发展方式,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省市认真贯彻实施法律规定,不断加强引导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4万家。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组织形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很不平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合作社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社员与出资者合一。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股东是购货方和供货方的统一者,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弱者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也是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但是,许多合作社成员,包括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认识不清,部分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是两张皮,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有些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合作社原则体现不够,实际运作过程更像公司,而不像合作社。比如,虽然部分合作社内部也有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活动,但一般只是价格上有点优惠,并没有利润返还;在产品销售环节,真正实行按照交易额返还的则更加稀少。合作社理事长和社员讲的最多的都是如何统一购买农资、如何统一销售产品,而真正讲到按照交易额返还利润的却寥寥无几。另外,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当市场出现一定价格波动时,部分社员甚至不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以至于合作社内部稳定的合作交易难以持续。整体上看,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实行盈余二次返还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还比较少。

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合作交易机制,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二)合作社发展不充分,功能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产品采购、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能真正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并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为数并不多;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合作社中极少数理事长、龙头企业等以合作社的名义进行农资产品代销、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主要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公司的利益。这些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合作社盈利水平较低,难以使社员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合作收益,因而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对农户的增收作用也受到相当的影响。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创业,学业有成的人不愿返乡,合作社中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尤其缺少熟悉市场经济规则,对市场变化趋势较为敏感,又有一定营销策划能力的人才。因此,河南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在品种开发、新市场的开拓、包装策划等方面缺少新意,产品附加值难以令人满意。而许多入社社员在缺乏市场经纪人的情况下,对新品种的尝试以及对较大的市场开发费用的投入都有所顾虑,限制了合作社发展层次的提升。

(四)合作社社员土地利用和筹资问题制约合作社发展

目前,合作社发展中资金短缺是突出问题。一方面,合作社自身积累能力很弱,尤其在利润空间狭小的农业种植业,合作社积累发展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有些种植业合作社社员入社实行“零出资”,合作社牵头人长期无偿为合作社“做贡献”。即使在利润空间较大的养殖业领域,大部分合作社也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能力有余、开展扩大再生产条件不足”的徘徊格局。另一方面,合作社不能正常开展信贷业务。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具备一般经济法人应有的一切生产经营资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进行贷款,寻找抵押品困难,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诸多原因导致了金融单位至今不能按一般经济组织一样对合作社办理信贷业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合作社生产经营特别是在产品运销、加工环节开展业务对资金的需要。合作社普遍反映贷款手续烦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由于缺少资金,合作社难以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不能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更谈不上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从事养殖和加工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却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有的地方落实不够。合作社产品加工所需土地在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时门槛高、时间长、费用大,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合作形式,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加入组织门槛低,享受组织内部实惠多的要求,但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具市场化运营公司制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积累到足够的资产时,转化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建立更为健全和透明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制度,将有利于组织更为规范地运行,同时农户收益也将更有保证。

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地方政府参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人的联合,合作组织能否持续经营下去,首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参与合作的程度

要调动作为合作组织主体的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如通过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入更多农业知识,在职业教育中开办合作精神的基础教育,通过创办论坛、发放宣传材料、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开展合作教育、培训,向广大农户宣传合作组织的性质和益处,使农户了解合作思想、合作方法,培养其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其突破小农意识,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参与到农民合作组织中来。二是重点培养基层合作社的领导队伍,提高其思想认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和发展过程中,领导者往往起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头人作用,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长远发展。除开办针对普通农户的培训活动外,还应举办合作组织领导人培训班,将他们培养成既懂企业化管理,又懂农业科技,既能面对田间地头,又能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起到对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这里需要领导者意识到的问题有: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合作组织,又是经济实体,以对内服务、对外赢利为目标;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建设是当前提高农户收入、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强化农产品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分工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现在最担心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在合作社里卖一个好的价钱,能否保证基本销售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合作社品牌的创建和保护,从合作社产品质量、包装和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农超对接、直销店或者自主开店销售等,减少销售环节,减少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重视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农产品加工来保障农产品的需求稳定性,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性,提高农产品可利用效率。农产品的品牌创建、销售渠道及网络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的建设都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需要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三)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认识,积极鼓励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改革我国户籍二元结构,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变农业从业人员的形象,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和城市工业、服务员等从业人员一样的待遇和形象,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最后,完善农业人才培养结构,重视农业产业管理和销售人才的培养,改变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积极形成农业人才培养和流动的市场化。

(四)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化的金融地位,确定农业生产资料的抵押品属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使得融资困难,影响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壮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农业合作社自身的建设入手,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业合作社稳定盈利的经营现状,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的盈利现状和发展前景,打消对贷款风险的顾虑;其次要从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解决还需要从农业生产资料的资产属性和抵押属性的认知和法律地位确定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林木和其他农业半成品及成品等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主要资产,而这些农业资产却不能作为抵押品用来抵押融资,不能够实现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功能。国家应首先从法律方面给这些生产资料以合法的地位,使其具有抵押品的属性,从而实现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国最重要农业经济组织之一,其发展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市场化、专业化和农产品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一定的问题,需要从意识培训教育、合作制度建设、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市场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等的有效经济组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3]赵西连,邓小云,刘俊.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14,317.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8

【关键词】合作社;成效;发展;对策

1.基本现状

1.1发展概况

2011年12月底止,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9家,共拥有注册资金10.64亿元,注册成员数15317人,带动周边农户近6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25.2%。5家合作社的7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2家合作社的2个产品取得有机食品认证。有82家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83个,其中市著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个。

1.2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发展,厦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坚持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又实现了农户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密切了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和专业生产基地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和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

1.2.2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是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而合作社的发展也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合作社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已经成为率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重要带动力量。

1.2.3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得益于合作社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扶持政策,以及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诸多环节的让利,农户的收入渠道变宽了,生产支出变少了,合作社成员的收入普遍高于未入社农户。

1.2.4强化了农业服务功能,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社强化了自身的农业服务功能,从产前、产中、产后为社员提供了信息、品种、技术、销售等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弥补政府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的不足,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主要问题及困境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发展速度偏慢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9家,共拥有注册资金10.64亿元,注册成员数15317人发展速度偏慢。造成我市合作社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农民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合作社领办管理人才,缺少创办合作社的“动力源”;(2)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引导力度不够,扶持力度不够,创办合作社的氛围不够浓。

2.2管理不够规范

(1)民主管理机制不够落实。尽管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没有按《章程》办事,规章制度不够落实。有些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即使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在一些社员数量较多的合作社,在经营决策和利益分配中,存在着个人主义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利益分配向少数人倾斜,缺乏民主和公正。

(2)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是合作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合作社的盈余再分配。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与否,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带动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基本上只在合作社的股东社员或核心社员中进行,一般社员或普通社员未能参与分红,合作社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财会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合作社普遍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其财会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有困难,也很难到位。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合作社的财务不够规范,有的合作社没有成员帐簿,有的甚至没有建账。

2.3指导工作脱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尚未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导致合作社业务指导工作出现脱节。

(1)管理关系不顺。目前,多数区没有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存在多头管理,农业、财政、供销、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都在抓,由于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容易出现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指导难到位。

(2)管理手段缺乏。合作社在登记注册中不需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没有向农业部门报备相关材料,也没有按规定报送会计报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合作社的发展及运行情况,难于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工作。

2.4扶持力度不够

中央和省已出台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由于有的政策比较纲要,不够具体,落实起来不到位,出现偏差。金融服务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量有限,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不多,也没有政府或部门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或者贴息贷款,地方金融部门尚未制定具体可行的信贷便利措施,手续比较繁锁复杂,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财政扶持问题。除了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扶持资金外,市、县两级没有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扶持力度不大。税收优惠问题。增值税免税申报手续较繁琐,所得税的优惠落实不到位。用电优惠问题。合作社未能享受到农业生产用电的优惠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304-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和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的经济主体发展极为迅速,数量与日俱增。截至2012年3月,全国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万家以上,其中最近5年的发展量相当于之前28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的3.7倍。合作社基数大、增长快、覆盖范围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处于初级阶段的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作用不显著

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向“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合作社组织者和成员认识较为肤浅,仅把专业合作社看作是农业服务组织,没有将其看成新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只在产前提供生产资料的购置,产中的服务甚少,产后的营销服务功能几近丧失。部分合作社组织者组建合作社目的甚至不纯,主观上把合作社看作是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使合作社的本质发生异化。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合作社的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合作社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1.2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软环境建设上严重滞后,制度建设仅仅停留在应付注册登记和项目检查验收上,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和章程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在组织上,大部分的合作社仅由3~5个人来组织运营,甚至是合作社法人1个人全权,管理上完全处于自由松散状态,内部没有严格的分工,职能部门配备上一片混乱,与企业化的管理经营体制相距甚远,未形成有力的运作服务团队。

1.3档次普遍低,运作不得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档次偏低,运作上仅限于表面,只是简单的合作互助、组织生产和农资购买,在后期的销售、“三品”认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包装都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营性合作、经济上合作,使得产后服务严重脱节,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得不到认可,农产品应有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1.4品牌意识淡,自动能力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思想的影响,合作社成员缺乏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对创建品牌的认知不够,有社无标、有标不用现象极为严重,以品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意识没有真正确立,认为只要有销路,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就安于现状,商标注册与否、用与不用与己无关,这样就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1.5自由资金少,经营无活力

当前,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时间较短,且合作社的职能是非盈利机构,使合作社没有真正的盈利能力。加之合作社的固定资产较少,抵押贷款能力偏低,合作社营销流通体系的资金严重缺乏,进而导致合作社在开展品牌建设、商标注册以及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展销会等社会活动时没有充足的经费,导致合作社发展壮大受到资金不足的严重限制。

2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2.1认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和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依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为广大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性机构。它的本质是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变化的必然产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农民的互助合作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传统分散农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促进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装备投入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最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1-2]。

2.2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载体广泛地宣传国家关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在政策上予以引导、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积极地消除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糊认识,让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的本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办机关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开展一站式服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给农民提供便利。同时,积极鼓励涉农项目资金、农技农艺服务、农机补贴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当的倾斜[3-4]。

2.3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营体系

软环境建设是当前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合作社在运营时,要加强章程、制度、规范建设,建立保障有力的风险机制和合法有序的融资环境。加强内部的职能分工协作关系、薪资分配、入股分红等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奖惩规则等激励办法建设,让合作社从社员到管理层都紧密协调,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合作社这一经济实体。

2.4加强“三品”认证,树立品牌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加强品牌化建设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要搞好配合,严格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政策、财政政策,为合作社提供畅通、优质、便捷、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坚持“商标助农、品牌兴农、名牌强农”的品牌战略,积极引导有条件、符合要求的合作社进行“三品”认证和品牌建设。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2.5加强技术培训,铸就管理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实施和转化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加强社员培训协作力度,铸就一批管理精英、技术能手、理财专家、种养能人,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有谋略、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管理人才队伍。增强其生产标准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和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合作社走上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以质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

2.6加强社间合作交流,树立示范典型

积极推荐有条件的合作社申报中省示范社评选活动,培养树立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并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组织开展对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定活动,打造一批典型。同时,培养壮大合作社的实力,将合作社从村、镇范围的合作逐步扩大,培育有潜力的合作社跨出乡村,实施县级、市级甚至跨省的合作社大联合,形成大合力,创建大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带动农村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3参考文献

[1]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0):119-121.

[2]张晓山.有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5,1(7):5-8.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湘西北地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999-04

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ofSpecializedFarmersCooperatives

――BasedonnorthwestHunanprovince

ZHaiZhen-cai,LiUYong-jian,LUoZhen-hua

(Changde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Changde415000,Hunan,China)

abstract:aftertheenactmentofLawonSpecializedFarmersCooperatives,specializedfarmerscooperativeshavebeenbooming,withthewideninginrangesofservices,gradualexpandingincoverageareaandstandardizingininternalmanagement.Duetoitsfastdevelopment,someissuesinevitablyemerged,suchasinadequatesupervision,lowleveloffinancialmanagementandindustrialization,lackoftalentsanddeficiencyinpolicysupport.HowtodevelopthecooperativearoundthecharacteristicindustryinnorthwestHunanprovince,toestablishalocalbrand,toenhancethesystematismofspecializedfarmerscooperativeandensureits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asthemaincontradictiontobesolvedatpresent.

Keywords:specializedfarmerscooperatives;northwestHuna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在解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广农村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1]。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1发展速度快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湘西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同样迅猛,其中常德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尤为突出。2007年底,常德市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99家,成员2700多人,而到2010年6月末,已发展至429家,拥有成员23657人,辐射带动农户28.5万户。

1.2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湘西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领域,从经营范围看涉及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等,但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合作的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环节,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某几项服务,发展到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如常德市目前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已达102家,占常德市合作社总数的24.3%。

1.3覆盖的区域在逐步扩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开始逐步打破农村地域的局限,形成跨县市、跨行业的合作社,这不仅消除了地方行业与部门的垄断,而且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桃源县三江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桃源县40个乡镇养殖业的发展,辐射范围还扩展到常德市的武陵、鼎城、石门、临澧等区县市。桑植县思源养猪产业合作社以澧源镇为中心,辐射到了该县38个乡镇及周边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常德甚至湖北省鹤峰、来凤等地。

1.4内部管理逐步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原则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利益共享”,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起,就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有的还张贴上墙,明确了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和各部门职责,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利益分配制度,并接受社员监督。

1.5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湘西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化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拥有省级示范社35个(其中常德市15个,张家界市6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4个)。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常德市、张家界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都在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创建工作,并务求取得实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社通过建立合理的运转机制,使农户社员增收明显,让农民可学、可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村能人、大户和农民自觉投身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中去。如2010年常德市确定了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年度示范社创建单位,并明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将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都要求各县市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至少办好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

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尽管在湘西北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还处于低水平、不规范的状态,有的“官办”色彩比较浓厚,有的还流于形式。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2.1发起人主导内部管理,监督流于形式

由于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很多都是由当地能人或村干部发起的,依靠的是家族或村落的亲缘或地缘关系;有的发起人既是理事长又是经理,由1人或少数几人控制着合作社,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高,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没有形成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则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些合作社的《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有的成立后一年时间连一次活动都没有。各项内部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资金积累制度、风险保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员入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类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没有实现盈余返还和二次分配。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选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同时监事会与理事会存在着组织内地位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也是流于形式。

2.2民主理财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不规范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仅仅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或农产品购销等单一业务,与成员农户之间联系松散,没有开展完整的会计核算,更谈不上设置完整的账簿体系。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开展了会计核算,但由于业务的季节性特点,出于节约开支的考虑而采取了记账,没有配备专职财务人员。湘西北地区某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6家,规范建账开展核算的只有11家(其中配备专职财务人员2家,聘用了财务人员记账的9家)。这些或根本未建账的、或仅聘用了素质不高的财务人员的合作社,财务管理都有许多问题,如原始凭证填写不规范、账簿设置不完整、科目使用不准确、不按规定登记账簿、社员股金不记明细账、社员与非社员的交易未分别核算等。同时,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成员的民主理财意识淡薄,理事长或理事会未能很好地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合作社成员大会的权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监事会也未能发挥其内部审计作用等。

2.3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品牌建设意识相对滞后

湘西北地区的3个市州都属农业产业主导区,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造成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这极大地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当前,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是停留在鲜活农产品和初加工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而以初级农产品或初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无疑很难打造出知名品牌,从而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不能体现品牌价值。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意识欠缺,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自己的产品注册商标,没有自己的统一包装;更缺乏对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方名牌等方面的认识,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合作社和农户受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品牌;有的假冒他人品牌,影响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加上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少,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

常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湘西北地区是发展最快最好的,但他们的产品品牌建设也相对滞后,在4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69家合作社产品注册了商标,仅占16.1%;有72家取得了“三品”认证,仅占16.8%。而从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发展最好的浙江省来看,该省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已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1300多家合作社的产品通过了省级或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39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一大批产品进入了国内超市和国际市场[2]。

2.4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的一个瓶颈因素是缺少懂管理、了解合作社知识的企业家[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农技水平不高,且年龄偏大,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向外引进人才又受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的制约。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合作社网络营销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缺乏具有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的人才,网站建设基本上停留在静态网页技术上,网站页面除公司简介和联系方式外,根本没有供求信息、产品展示、企业动态等,网站形同虚设。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未意识到合作社文化建设的作用,或对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内涵不甚了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层次低,合作社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合作所必备的市场观念、法制观念、诚信观念、组织观念等,这必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湘西北地区农民合作社也概莫能外。

2.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难落实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的,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社数量众多而运行又不够规范。这一方面导致政府在确立扶持对象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甚至一些冒牌和绩效不良的合作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政府资助,而规范运作、绩效良好的合作社没有得到扶持[4];另一方面,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面对合作社主体时也很难全面落实。一是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行加工的全部产品。二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涉农项目没有向合作社倾斜。虽然2010年5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但仅面向具备条件的合作社,且没有包括所有涉农项目。三是我国的农业保险项目只针对小麦、水稻、棉花、生猪、奶牛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且定损难度大,赔付比例小。四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数量少且缺乏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3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湘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地区,优势在农业,机遇在农业,希望也在农业。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紧紧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如常德市的粮食、棉花、油菜、柑橘、葡萄、茶叶、蔬菜、生猪、水产养殖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柑、猕猴桃、优质烤烟、蔬菜、茶叶、中药材、生猪、山羊等;张家界市应以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服务为主,发展高山蔬菜、生猪、家禽、湘西黄牛、马头羊、大鲵、蜂蜜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要以示范社创建工作为契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3.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运作

农村专业合作社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有无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健全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等,以保障其操作运行的规范化。应健全成员大会,通过制定章程来规范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成员对合作社的工作享有知情权、咨询权、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包括对会议事项以及对推选人员可以行使表决权、选举权,也应具有被选举权。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合作社成员都真正能参与合作社的运作和管理过程,让每一位成员的利益得失都与合作社的运作情况密不可分,让每一位合作社成员都时刻心系合作社的发展[5]。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合作社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3.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建立健全适应合作社经营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一是健全管理机构和会计核算体系。业务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要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负责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聘用财务人员要坚持持证上岗。兴办了企业的合作社的业务要与相关企业的业务分开核算。要按时处理业务事项和编制财务报告。二是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实行钱、账、物分管。对重要或额度较大的资金支付业务,应当集体决策审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在实行盈余返还的同时要提留必需的公共积累,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拓展服务领域。四是加强票据管理。建立必要的票据使用责任制度,防止票据流失毁坏。五是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明确审批人和经办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六是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应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档案室(柜),实行统一管理。

3.3拉伸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

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既能满足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又能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不管是进入国际市场还是发展国内市场,都需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湘西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不高,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产品的特点,通过寻求与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合作来逐步开展农副产品的精加工或深加工。

质量与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湘西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做强、做大、培特、培优”为目标,积极探索将同类产业的各级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联合社,通过合作社的整合,增强综合实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湘西北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在“专业化”上做文章,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打出“生态品牌”。

3.4加强人员培训,增强发展后劲

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地发展,人才培训是关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培训。合作社成员和农户以合作意识培训为重点,让他们都知道什么是合作社?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社理事会与监事会的成员以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培训为主,使他们懂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怎样联系农户来开展服务运作?怎样建立营销网络以开拓市场?怎样加强本社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合作社财务人员以会计业务知识培训为主,认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在合作社中普遍建立健全正规化、规范化的财务账目,确保合作社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湘西北地区应充分利用吉首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的智力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社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定期邀请技术专家上门来有针对性地指导交流,提升合作社的发展层次。

3.5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支持合作社发展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6]。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资金、技术、人才、经营等诸多方面都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3.5.1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用地审批、税收优惠、产品检验检疫、运输、出口等审批事项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申报,通过建立专门的审批机构来办理或,并让其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

3.5.2扩大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范围,并逐步向以合作社为平台过渡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网、农机具购买补贴等各类项目,应该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借鉴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贯彻农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主要载体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国家涉农项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途径和方法,逐步过渡并最终实现主要由合作社承担。

3.5.3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牵线搭桥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融通资金,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信贷优先支持的对象,简化贷款手续,增加贷款额度,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专业合作社可以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动产和不动产抵押、权益质押或其成员联保形式办理贷款手续。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允许其保留原身份、工资待遇,并按其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鼓励选派到乡镇、村任职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建设发展工作。

3.5.4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便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负责前期投入。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有关部门涉农网站应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互联网服务,免费提供公共政策咨询,及时收集和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科技服务等信息。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应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取得的各种资料信息,及时、准确地对旱涝灾害和生物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及时相关信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和健全区域内农业灾害物资储备制度和专项基金;建立种子、农机、防疫物资贮备制度;建立救灾补助基金与受灾补贴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业灾害保险,从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3.5.5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合作社开展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申报注册商标、品牌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永建.常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探讨――基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9(3下):106-107.

[2]孔祥智,史冰清,何安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合作经济,2009(9):19-25.

[3]张梅,郭翔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效率:基于黑龙江调查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0(9):179-184.

[4]赵佳荣,蒋太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三重绩效评估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7.

[5]唐华仓.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中的经验与问题――第四届农业政策与理论研讨会(河南会议)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

2008(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