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十篇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十篇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5:00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要求内部审计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发生。内部审计要立足为管理服务、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发展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新模式是大势所趋,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发展中提高审计效能。

组织目标即是审计目标,审计目标即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这一新战略、新定位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明确了方向。显然,内部审计组织要是仅局限于开展传统“查错防弊”的审计,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转变审计理念,加快转型发展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理念和方法的接轨,只有与组织的目标和经营战略相结合,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组织目标和促进经济增长上,真正关注管理和效益,才能为改善组织运营、防范组织风险、促进提高组织效益发挥应有作用,才能从战略高度上解决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在多年的内审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围绕组织目标开展内审工作,同时采取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审计服务上,我们一方面积极投入到单位各项建设性工作当中,积极参加多项制度的审查工作,为制度建设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利用在内控、工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优势,热情为基层单位提供业务咨询服务,通过对各类具体工作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分析风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解决了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内审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丰富了内审人员工作经验,提高了内审人员的地位,为顺利开展内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监督型向服务监督型的顺利转型,实现了内部审计服务组织目标的战略要求。

二、健全内审制度,规范操作规程

具体准则19号第二条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组织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这一概念明确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建立一套机制完善、运转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以制度约束审计行为,这也是审计加强“人法技”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准则指引,做好制定机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保证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出台的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办法,结合单位行业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办法,形成了以《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办法》为总纲,以《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为标准,以《内部控制审计办法》、《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办法》、《经济合同审计办法》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及《精细化管理手册》为实务规范的内审工作制度框架体系,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内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收集、整理了行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和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印制了《内部审计常用政策、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并下发到每一位内审工作人员手中,规范了单位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程序与标准,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工具。特别是面对新时期经济管理工作对风险审计的新定位、新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内审工作新方法,开展了“建设项目风险导向审计研究”,设计了以项目建设管理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构架,开发了适应于项目建设管理的风险控制操作指南,为提高内部审计及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提供了指导手册。

三、严格制度运行,防范审计风险

具体准则17号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通过严格制度运行,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是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路径。

具体准则19号指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总体上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横向上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纵向上包括内部审计组织的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两个层次。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防范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工程。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又是这一系统工程中最基本的内容。按照内审准则的要求,我们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重点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重点把握审计年度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两个控制点。在年度计划阶段,要根据上级审计组织和行业协会对内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动向,围绕集团年度中心工作,拟定年度审计计划,确保了审计计划方向正确,重点突出;在审计方案阶段,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对象总体情况,合理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人员分工、时间安排和方案调整等,确保制定的审计方案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

二是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将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审计工作记录反映的是内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方法和内容,按日记录或按工作段落记录,有助于检查内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而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总体评价,登记审计工作成果,按事记录,后附原始材料或取证材料,是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

三是在整改阶段,我们将跟踪审计作为强化内审实效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将审计结果整改落实情况纳入被审计单位目标考核内容,另一方面采取了“半年一跟踪”的工作措施。通过跟踪审计极大的增强了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自觉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为内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再交流提供了机会,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在整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审计结论,督促审计结果有效运用,有效地巩固了审计成果,检验了审计质量。

四、遵循职业标准,坚持以人为本

具体准则19号第十二条阐明内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是内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可以说,“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内部审计组织,如何培育和提升审计人力资源的水平,是实现可持续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长远战略问题,如何运用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则是做好审计质量控制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内在的动力保障。例如,审计小组的组成,既要考虑人员胜任能力,又要考虑对被审计单位的熟悉程度和审计经验的丰富程度,使审计小组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胜任审计项目工作。另外根据某些审计项目的特殊性,还借用一些相关专业的非专职内审人员参与,提升审计小组的专业能力和整体水平。

五、注重考评实效,促进持续改进

具体准则19号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科学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质量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全完善有效的质量考评机制,对内部审计组织而言,是一种控制措施,使审计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形成按标准办事的风气;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是一种控制手段,使内审人员牢记工作职责,养成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的自觉性,全方位的促进审计质量提高。因此,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审计质量考评,将内审工作考评作为促进内审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工作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考评措施:

一是目标考核与审计计划相结合。如果说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那么完善科学的审计计划就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所以我们将年度审计计划分解到每月,并在月末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报,通过对审计计划执行的严格考核,从总体上控制审计质量。

二是自我评价与三级复核相融合。自我评价是准则明确的内审质量考评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立足全过程控制审计质量,在现行的审计组长、内审部门负责人和内审主管领导三级复核制度的基础上,融入了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内审工作与内审准则、执业规范、单位的政策规定的符合程度;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可靠;已完成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改进意见等。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2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维护

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所谓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促进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以保证检测精确性的一项机制。

对实验室而言,主要是从事各类检测与分析工作,出具分析检测报告。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使检测数据尽可能充分地反映或代表所测样品具有的性能、性状与特点,确保检测报告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便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目的。

二、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

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都是依据国际标准iSo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以下简称“通用要求”)来建立并运行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的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下简称“认可准则”)以及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7025:2005。以上三个标准或准则适用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实验室。对于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除了可依据“通用要求或认可准则”运行外,还必须依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CnCa)颁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评审准则”)来运行(可以单独运行)。“通用要求”的采纳是自愿性的,而“评审准则”的采纳是强制性的,如果不依据“评审准则”来运行,便违反了相关行政法律法规。

三、管理体系的建立

按照iSo17025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室提炼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管理方法。实验室初次建立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若干的具体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

1、思想准备

实验室领导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者。实验室的各级领导只有充分统一认识,做好思想准备,才能自觉而积极地推动质量体系建立和维护的工作,严格依据《标准》逐步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自我完善机制,完善和规范本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活动或过程科学、规范地运作,从而提高检测结果(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2、宣传培训

各级人员是实验室组织的根本,实验室在建立管理体系时,要向全体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使实验室全体人员了解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很好的理解《评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使实验室全体人员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窦蒙做到积极响应和参与。

3、落实组织和拟定计划

建立管理体系工作小组,一般由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担任工作小组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担任副职,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工作小组的任务是策划和领导管理体系建立和维护运行工作,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分析评价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成立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小组、分配部门的质量职责,审核体系文件,协调处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阶段

1、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是通过建立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来实现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当情况改变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要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作为组织开展质量活动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提供证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可用以展示质量管理体系,证明其与客户及第三方要求相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表格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专门编写小组编写,编写顺序可以是自上面下进行,即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及记录表格的顺序编写,也可以自下而上地进行,还可以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即先编写程序文件再编写管理手册和作业指导书。首先应对文件编写组成员进行培训,接着制定编写计划,收集有关资料,编写组讨论文件间的接口,然后将文件初稿交咨询专家审核;咨询专家向编写组反馈,并共同讨论修改意见之后,由编写组修改文件直至文件符合要求。

2、管理体系的审批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分级审批。质量手册应由最高管理者审批;程序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批准,作业指导书一般由该文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跨部门、多专业的文件由质量负责人审批。文件审批后,需正式,并规定实施日期。以宣传和培训的形式,使组织中所有人员理解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有关内容,深入了解其具体情况。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维护和改进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后,要尽快运行实施。在实验室检测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体系文件、有关作业指导书、规定和各类记录的实施,来体现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一般为1~3个月),需要检验这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验室通过不断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维护和改进

影响质量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例如旧的习惯、传统思想、认识不足、对文件理解偏差等。所以,对程序、方法、资源、人员、检测过程、记录、检测结果连续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发现偏离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必要时可以增加内部质量审核的次数,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这一自我改进机制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可以通过接受外部审核或认可认证来不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1、内部质量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简称内审)和管理评审是验证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内审特点在于它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独立性。内审分为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阶段:文件审核是评价组织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否符合的要求和工作目标的需要。现场审核是评价实际的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及这些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内审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所进行的活动的适宜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运行情况和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有关质量制度、规章、办法执行贯彻情况;人员、设备和器材的适宜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与标准的符合性等。试运行期间,内审频次视情况可以较多,每年需要2~3次;体系正常运行后,内审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审核或滚动审核。前者是集中全面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后者是按计划陆续开展,每次审核一个或几个部门或活动,全年至少覆盖所有部门一次。一个审核周期内,审核应当覆盖所有要素和所有检测活动领域。

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指最高管理者适时地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管理评审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评审一年一次,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组织不定期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包括如下10个主要内容: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顾客反馈;投诉;其他相关因素。管理评审要结合实验室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求实效。

内审和管理评审可以帮助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不符合《评审准则》或操作性不强之处。一方面应纠正体系中的不符合项,另一方面要修改体系文件。

五、做好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做好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首先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只有管理层重视了,才容易开展其他检测工作,尤其是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质量工作。只有管理层首先重视质量,才会有全员重视的可能。如果管理层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没有检测质量意识,哪怕目前的经济效益再好,那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不会持久。

2、所有与检测活动相关的人员,都必须重视质量工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3

关键词:央行内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组织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6-0111-03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和运用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控制政策是指基本方针和策略,是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各项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

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适度的质量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确保实现审计目标,使审计工作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含着广义和狭义质量控制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者说审计质量是满足人们对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度;狭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一个特定审计项目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相关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抓好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落脚点。而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即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纲举目张,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央行业务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内审工作

建立基础扎实、控制有效,达到国际水准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央行内审不断推进内审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2011年以来总行又推动开展了“学准则,找差距,促发展”主题活动,为整体央行内审指明前进目标。内审工作的不断发展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科学决策、加强经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作用,而且对深化央行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最近几年央行业务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的过程中央行对内部审计转型工作需要日益突出,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日益扩大,内审人员不仅要执行常规的合规性审计业务,还越来越多地执行业务绩效、内部控制及风险导向审计等管理性审计业务,内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得到管理层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内审部门更加需要对审计工作加以系统的质量控制,力争为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高效决策信息而服务。

二、周密覆盖,实行央行内审质量控制必须建立“纵到底,横到边”标准清晰的控制体系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是控制的前提。要提高和保证审计质量,就必须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从目前审计质量控制实践看,审计质量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计管理质量标准

审计管理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组织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使用审计人员和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所应遵循的准则。作为衡量审计管理质量的标准,必须反映这些内容的要求,但同时还必须遵循具体审计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并体现审计组织的现实,即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特性。

(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

审计业务质量内容包括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等方面的规定性。审计业务质量是审计管理质量的具体体现,审计管理质量直接作用审计业务质量。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必须反映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其的规定性,也只有在审计管理质量标准的限定下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标准的完整统一。因为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属于形式标准,而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属于实质标准,故更为丰富具体。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应在标识一致、记录完整、编排有序、文字精当、用语规范、逻辑清楚、观点鲜明、调查周详、定性准确等方面做出具体的约定。另外,还应对揭示问题的深度、审计意见采纳率、取得效益的金额等方面规定必要的指标(见图1)。

(三)职业道德规范检查标准

审计工作归根到底是由审计人员完成,质量标准最终执行者只能是审计的基本构成单位――人。因此审计质量控制必须反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通用的审计准则和具体的审计操作规范,在审计人员行为与思想各个层面加强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同时强化审计人员的考核选拔,不断提高队伍素质。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业务规范包括《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银行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以及其相关的实施条例和内部规章制度等应构成审计质量标准的基础。

总之,要在整体审计质量上见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原则的指导下,把环节间或部门间行动协调起来,统一纳入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使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所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实现内审质量控制的必然趋势。

三、因势利导,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一)夯实审前调查工作基础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要想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首先审计人员必须首先熟悉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掌握审计对象的各项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风险控制对应措施,同时还要对所收集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审计安排的随意性。同时,应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章,强化专业知识,采用可行的审计技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二)夯实审计方案拟订基础

在审计工作实施前,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显得

尤为重要。其一,制定优良审计实施方案是控制审计质量的牛鼻子。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计划,通过细致步骤的统筹安排,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和细化审计内容,从根本上规定了审计发展的方向。其二,实施方案是严格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对照标准。依照实施方案,审计督导人员可以全面考察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其三,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审计人员依据审计方案的路线图开展审计,当然只对所涉及的审计领域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因此,毫不夸张地讲审计质量控制的根源在于审计实施方案,它能够全面地对实施审计起着控制作用,央行内审质量的提高务必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研究,摸清审计对象业务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每一项审计都能在促进合规,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夯实审计实施管理基础

审计现场实施过程的控制同样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审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项审计风险,以及内审人员素质的差异性,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合理保证审计质量。首先,应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足以支持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然后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有理有据的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应督促建立审计日记制度,以全面反映了审计人员每日实施审计的全过程,规范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四)夯实审计成果利用基础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作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项目管理者应再次核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的一致性,以避免重大问题的漏查,防止差异性出现,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规避审计风险。审计报告应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它的材料源于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次具体工作内容,因此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应认真完成对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的复核工作,做到审计取证数据、事实及描述准确,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对问题的定性准确,且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评价审计项目,评价要准确适度,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以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在报告中进行评价,审计报告措辞要严密,定性要准确,处理意见要公正、实事求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争取实现由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对审计报告表述方式的研究,报告既要用绝对数说明事实,还要注意用相对数表明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既要原汁原味地反映审计情况,还要有理性分析和可行对策建议。

(五)夯实审计后续管理基础

审计后续管理同样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部门依法审计的重要措施。审计部门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三级复核职责,规范复核程序。要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要求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复核责任,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以及内部专职复核工作,加大复核力度。同时还要严格落实审计回访、后续审计和审计档案管理等控制措施,以清除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偏差,保证审计档案的完整性,使审计工作各环节更趋完善。为进一步促进央行内审工作质量提高,除了严格遵守内部监督的规定外内审部门还应遵循准则的要求,适时引入和开展外部监督检查,建立不但包括审计质量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纵向体系,同时还囊括审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及外部监督,兼容并蓄的横向体系,实现央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潘琰等,审计质量与审计诚信机制基于制度与案例的思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天理财系列图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

[4]张红英,陈东,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一阐释与应用[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新准则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58-02

一、内部审计准则新变化

1.进一步提升准则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比修订前后准则体系结构可以看出,由于新准则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iSa),其编码更加科学。在将具体准则分为作业、业务和管理类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后准则体系均使用四位数编码。其中第一层次为: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编码为1000。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为第11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第1201号。具体准则作为准则体系的第二层次,编码为2000。其中,内部审计作业类编号为2100,分别为第2101号至第2109号;内部审计业务类编号为2200,分别为第2201号至第2204号;内部审计管理类编号为2300,分别为第2301号至第2307号。以第2306号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为例,第一个数字2代表该准则为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准则,第二个数字3代表该准则为具体准则中的管理准则,第四个数字6代表该条准则在管理类准则中的序号。实务指南作为准则体系的第三层次,编码是3000。第3201号至3205号分别为建设项目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这种编码方式系统性强,避免了交叉、重复,也为准则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2.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审计定义。原准则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和目标的实现。”新准则将其修订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接轨。

与原定义相比,主要变化体现在:(1)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之前内部审计过于强调发现差错的作用,修订后内部审计更加强调价值增值功能。因此,借鉴iia的定义,此次修订将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监督和评价”改为“确认和咨询”,拓展了原定义中的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2)关于内部审计的范围。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范围界定为“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由“经营活动”改为“业务活动”,旨在说明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还包含非盈利组织。修订后增加了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体现了内部审计重点在发现风险。(3)关于内部审计的方法。修订后的定义中增加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强调了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特征,展现出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助于内审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内审职业对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的要求。(4)关于内部审计的目标。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界定为“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目标更高的定位将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

修订后定义中着重指出了内审的价值增值作用,突出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治理、价值增值中的意义,明确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宗旨,并且强调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现与国际、国内先进审计理念的接轨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变化。

3.扩大了准则的适用范围。随着经济发展与新《劳动法》的实施,许多企业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而外包的业务在旧准则中未纳入监控,新准则将审计业务范围作了重新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根据其中“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本组织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的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的规定,对于非本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包括外包的审计业务在内,均应适用本准则。

4.增强了准则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准则对原准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可操作性和适用范围,对内部审计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绩效审计准则是将原准则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具体准则合并完善的结果;修改和补充原准则中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风险管理审计三个具体准则,形成完善后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同时,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辅相成,对准则的适用性有大幅提升。此外,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有关诚信正直、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保密义务等具体规定也进行了细化,删除舞弊的预防、协助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工作等操作性不强的相关规定。修订后的准则体系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0个具体准则和5个实务指南等内容,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二、内部审计准则变化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内部审计理念、目标存在滞后性。新定义突出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内部审计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位于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查错防弊的功能将进一步淡化。保险公司目前内部审计审仍将财务审计作为重点工作,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如2014年,审计重点集中在虚列收入、三重一大、劳务派遣违规、小金库等方面,当年查出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2015年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仍集中于这几方面。而对于企业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都没有列示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目标里。

2.现有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科学。保险公司目前组织机构与新准则不适应。新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多层级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实行集中管理或者分级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并保持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及时、高效的沟通。”并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上都是在业务上受本级机构和上级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双重管辖,这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本级领导之间存在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让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大打折扣,对内部审计转型产生很大影响。

3.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此次修订后第2201号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包含修订前第12号、第16号、第21号和第5号具体准则。从审计范围角度看,修订后内部控制审计可分为全面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并且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其中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规范,同时借鉴、吸收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有关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规定,力求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相衔接。近几年来,邮政系统加大力度建设邮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初见成效,但目前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集中于控制活动方面,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内控监督方面,存在很大缺失。要想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经营、管理行为和管理制度的关注上,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审查保险公司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4.炔可蠹频募ㄐ审计工作缺失。此次修订将第25号、第26号、第27号具体准则合并修订为第2202号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新准则再次强调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对审查评价的内容、方法、报告的书写做了详尽的规定。这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从设立至今,审计工作主要集中于事后财务审计,从未将管理业绩评价,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充分利用资源,增进经济效益,提高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纳入其工作范围。从近几年内部审计部门查出的重大问题概要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审计部门主要集中查处“小金库”、虚列收入、违规操作等问题,很少对公司绩效问题提出异议。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

5.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薄弱。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工作最注重的是审计质量,修订后内审准则从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关内容,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内审质量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包括的措施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质量评估的主体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保险公司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面较薄弱,没有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流程。

6.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及后续教育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内审人员工作从“监督和评价”上升到“确认和咨询”,也对内审人员在关注层面、专业强度、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人员为财会人员,管理、工程技术、法律、it业专业背景方面的人员不多,不能完全满足管理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既熟悉传统审计,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保险公司内审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江波.内部审计对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控制中的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7

[2]刘永勤.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与执行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1(6)

[3]杨炜杰.内部审计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3(2)

[4]尤广辉.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审计报,2013.9.18

[5]吕文慧.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

[6]姚小燕.内部审计新准则对央行内审工作的启示.青海金融,2014(9)

[7]李浩.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内审规范发展――对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解读.思想战线,2013(1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81)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5

(一)加强职业操守,严格执行新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生成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技术标准。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体系,是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要把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树立社会良好形象、改善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关系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准则规定的原则、方法,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内在机制保证;支持会计人员按照准则要求强化会计核算,参与经营管理和决策,提高业务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按照充分披露原则,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培育和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利益;支持、配合注册会计师做好财务报告审计工作。

会计师事务所要强化责任和风险意识,严格按照准则规定开展审计鉴证和服务工作;改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其他服务质量。广大财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要通过两大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强化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提升诚信为本、社会公众利益至上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加强政策指导,严格监督检查。财政部门作为会计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体系情况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并为社会各界提供良好服务,切实保证准则的执行;密切关注、跟踪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新准则的情况,建立迅捷高效的预警、反应和处理机制,妥善处理好新准则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重视准则实施效果,不断改进实施机制,提高准则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加强会计信息和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准则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准则权威;主动争取其他政府监管部门的支持配合,协调监管政策,规范监管口径,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共同推动准则的有效执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事务所内部治理,进一步深化提高会计信息和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指导、督促注册会计师认真执行会计审计准则。

(三)加强宣传培训,创造良好氛围。贯彻实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宣传培训工作也必须常抓不懈。各级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强化宣传培训,将准则培训工作延伸到企业负责人、大中型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中介机构、投资管理者和财务分析师等方面,为扩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范围,有效利用会计审计信息资源,进而提高会计审计社会效用奠定基础;要通过举办知识大赛等方式,扩大准则的社会影响,为准则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社会氛围;要把准则的学习培训与高级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精通管理和业务的会计审计领军人才,为促进会计行业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奠定人才基础。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希望各有关方面协调步伐,齐抓共管,扎扎实实做好两大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也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准则、遵守准则、应用准则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审计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6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37-01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文件精神,新的评审准则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要求实验室必须在2007年12月31日完成转版工作。通过对现行管理体系运行的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结合新准则要求,对改版后的质量手册进行试运行工作,以确保管理体系体系正式运行后贯彻质量方针、执行管理体系文件、实现质量目标、保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

1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实验室管理体系是把影响检测/校准质量的所有要素综合在一起,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形成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总体的作用大于各系统作用之和。管理体系试运行是指执行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基本条件是指实验室的检查机构应满足的法律法规地位、独立性的公正性、安全、环境、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程序和方法、质量体系和财务等方面的要求。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的能力是指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运用基本条件以保证其出具的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的相关经验和水平。

2管理体系试运行的目的

管理体系的试运行主要是考验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文件,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目的。

3实验室管理的工作步骤与要求

在新版质量手册编制完成后,把握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有的放矢,与现行管理体系相比较,找出薄弱环节,重点计划。并按照文件控制的要求进行审核批准,在批准的范围发放文件。按照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对管理人员、执行人员、操作人员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重点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管理体系文件介绍、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要点、试运行中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试运行的记录要求。按照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编制可行,实际、方便的表格和记录文件。定为半年的试运行期。在此期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制定审核计划,审核清单、审核报告、不合格项的跟踪和监督等有关活动记录的文件。同时安排管理评审,以评价新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修改、补充和完善体系文件,要切实做好试运行过程中的运行记录,并保存好记录以提供证据。

4抓住重点,做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积极宣传贯彻《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各要点及管理体系中的文件,了解新的管理体系,让每位职工认识到位,适应变革后的评审准则,为执行新的管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全体职工只有通过对管理体系的实践,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发现项目不合、设计不周的情况,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进行协调和改进。加强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这是保证试运行成功的关键。只有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反馈、处理和归档工作,全员重视,才能有的放矢,满足体系运行的需要。

做好试运行期间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试运行阶段内部审核具有以下特点:①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在试运行阶段往往显得特别重要,这一时期,主要是验证和确认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②要尽可能地使问题在试运行阶段暴露无遗,除按程序组织审核外,要使全员参与,鼓励职工通过试运行的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③在试运行阶段,主要是将符合性和适应性结合起来进行审核,与正常运行时重点在符合性有所不同。④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对一些重大问题也要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审核。⑤要对所有要素即评审准则的19个要素的所有要求在实验室内部的实施情况都审核1遍。⑥要充分考虑对检验报告书的公证的证明作用。

试运行中内部审核的要点包括:①制定的内部审核控制程序是否完善。②工作程序的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得到验证。③是否对管理体系的19个要素进行审核,并覆盖实验室的各个部门和工作场所。

试运行中管理评审特点:①在于考核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和协调,使各要素系统全面,管理体系不过于简单和复杂。②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对管理体系的运行和修改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全员参与,使贯彻管理体系成为自学的行为,适时对其改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试运行中管理评审的要点:①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可行。②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所有的质量活动,各文件之间是否可行衔接清楚。③组织机构能否满足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是否明确。④管理体系要素的选择是否合理。⑤规定的记录是否能起到见证作用。⑥所有职工是否养成了按体系文件操作或工作的情况,执行情况如何。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7

一、社会审计的主体

注册会计师是社会审计的主体。鉴于社会审计行业对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专业培训和法律责任等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社会审计行业的专门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定、培训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一)考试认定资格制度

《注册会计师法》实施以前,我国曾实行注册会计师考试认定资格和考核认定资格“双轨制”。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了“双轨制”,实行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制度。只有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合格并符合规定的从业年限等条件,经注册会计师协会报财政部门批准注册,才能取得执业资格。这项制度的确定标志着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执业水平,促进社会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注册会计师培训

社会审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执业环境,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应该制定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计划,重视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建设,促使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开发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

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的领导,1994年4月成立了由财政部、审计署、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国家教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实施全国培训工作,负责制定培训制度和培训发展规划。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事务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本地区、本事务所的具体培训工作,形成一个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龙头,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支柱,事务所为基础的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组织体系。

(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违约、工作过失和欺诈行为不仅给委托人、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而且还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意识,加强对社会审计行业管理,国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讲求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规范。《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对违法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若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师事务所是指依法设立并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事务所必须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接受后者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合伙事务所和由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事务所。合伙事务所是由符合规定条件的注册会计师,为共同执业签订书面合伙协议,共同出资设立。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事务所是由具备条件的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成立的事务所。发起注册会计师或单位以其出资额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职业团体,其宗旨是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组织,接受财政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接受审计署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办理注册会计师注册、事务所设立有关事宜,监督、管理其执业情况,审批和管理协会会员,拟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以及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组织和推动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依法办理审批及监督、管理境外事务所和人员在境内开展业务的有关事项,组织业务交流,开展理论研究,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办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机关委托或授权的其他有关工作。协会会员有两类:一类是团体会员,即经依法批准设立的事务所。另一类是个人会员,包括:执业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非执业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和名誉会员。名誉会员为境内、外有关知名人士,经有关方面推荐和协会理事会批准产生。协会的组织机构由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和常设办事机构组成。

三、社会审计管理体制

社会审计管理体制包括政府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管理和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三个层次融为一体。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审计管理体制对社会审计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审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规范各自行为。1998年通过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在指导、监督和管理社会审计行业方面的分工,这有利于社会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行政管理

鉴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世界各国政府都通过政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在我国,政府行政监管体系包括财政、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1.财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主要职责是:认定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制定收费标准,颁布执业准则,处罚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2.审计机关。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对社会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质量检查,对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建议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处理处罚。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申请营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查,受理工商登记,颁发营业执照,还通过日常监督和工商年检,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合法经营。

4.税务部门。税务部门依法对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办理税务登记和进行税收征管。

5.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财政部门对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进行认定和管理,并对核准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检查。

(二)行业自律管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责是:拟定执业准则,制定规范指南和质量检查办法,监督和检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制定后续教育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同业公平竞争的管理办法,协调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业务关系。

另外,注册会计师协会还根据财政部门的授权和委托,承担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三)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是整个行业管理的基础。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只有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质量、人事、财务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从业人员行为,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提高服务质量,防范职业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社会审计职业规范

我国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是注册会计师在依法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专业标准、技术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称。主要由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和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四个部分组成。

(一)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的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独立审计准则,是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取决于制定机构、机关的法律地位,体现了独立审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的拟定机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和机关为政府主管行政机关,而解释权又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以,这些准则和公告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的双重性质。执业规范指南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并公布施行,只具有行业自律规范性质。

由于上述三个层次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不同,因而约束力也有所区别。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是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法定要求,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审计业务,应当遵照执行。执业规范指南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指导,注册会计师参照执行,可以根据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具体应用。

(二)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的总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围绕这些内容从社会道德角度对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出了行业规范。制定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有利于规范注册会计师道德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维护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了一般原则,如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过程中,应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的原则、回避制度等等。同时,准则还从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其他责任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以及所在的事务所提出了要求。

(三)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生命线。以质量为本,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是社会审计行业的立足点。质量控制是指事务所为确保执业质量,符合职业规范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为指导事务所建立和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立了基本原则,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进行了阐述。

(四)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8

 

食品药品检验所是国家对食品药品质量实施技术监督检验的法定机构,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的技术支撑部门,其出具的检验报告书具有法定依据。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所有职工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质量负责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监控和改进是“一把手“工程,检验报告质量是药检工作的生命线,质量管理体系是这一生命线的根基,检验工作环环相扣,管理体系的实施涉及全所的各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会影响整个体系的运行,只有在最高领导者的亲自参与并高度重视,授权和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下,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运行。最高领导者担任质量管理的主要领导作用,由于基层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长期处于人力资源缺乏的状态,很多检验所都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包括我所在内;随着医药经济的迅猛发展,检验机构的不断壮大,基层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质控室[1],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同时也应配备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员,这样才能进一步把质量管理工作做好。

 

2人员培训

 

药检所作为法定的检验机构,所出具的检验数据应“公平、公正、科学”,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药品检验过程还未达到完全电子化,都是由人来控制的,因此,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2.1培训内容

 

2.1.1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

 

在执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过程中,对照评审准则的条款,对应本单位的质量文件的具体章节进行解读,使全体人员理解评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全面了解本所体系文件编制的依据,认识到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工作人人有责。另外,对管理体系文件的新增组织有关人员参与,并及时进行宣贯。

 

2.1.2岗位职责培训

 

一个完整的质量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负责;通过岗位培训,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质量职责,了解其他人的职责,清楚自己在质量活动中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岗位需要负责和配合的工作,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质量链,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2.2培训方式

 

今年的培训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按照各个岗位制定不同培训计划,培训时可以采取“听、说、提、答”的方式,对培训后的相关知识,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问,这样有利于加深认识,牢固掌握。

 

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修订

 

我所从1990年编制第一版质量体系文件至今已修订到第六版,2009年我所以实验室资质认定复查换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按照《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定》和评审准则要求,对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改版,2012年再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订,增加了食品检验的规范性文件,目前,我所已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检验数据科学、公正、可靠。

 

4仪器设备

 

4.1仪器设备检定(校准)

 

仪器设备检定较常见的问题是,到了检定(校准)周期管理人员忘记了检定(校准),我所经过多年摸索,如今的做法是:制定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周期表,调整仪器检定的时间,一年集中检定(校准)三次,固定时间,不易遗忘,并选择工作任务较少的时间段,对检验工作影响较少。

 

4.2仪器设备维护

 

每一件仪器设备由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维护保养,并做期间核查,一般的维护保养时间不定,视仪器的使用而定,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期间核查时间相对固定,互相提醒,不易遗漏,全所检验用水检定由固定人员负责,按制定的规程按时实施检定,并如实记录保证实验用水的质量。

 

5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工作在基层食品药品检验所常常是一个薄弱环节,经常会出现所定的监督计划可操作性差,监督员工作随意性大等问题,使一些质量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未能技术纠正。

 

5.1质量监督员与日常监督

 

质量监督员的选定关系到日常监督的质量,监督员必须是从事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应高于一般的检验人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监管水平和能力;监督工作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质量管理部门应制定具体的监督计划,明确监督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方法,这样监督员在监督工作中才有据可依,有所侧重,不流于形式。

 

5.2内部审核

 

质量管理的内部审核,是药检所对自身提供的服务或过程进行全面的审核,内审是推动管理体系改进的关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旨在综合评价管理体系的可操作性,对内审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采取有效的纠正和改进措施及时输入管理评审中,促进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所采用内审员加非内审员一起参与内审的工作方法,让参加过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内审员学习的非内审员参加内审,通过内审的实施,使大家进一步掌握评审准则的要求,在日常中每项工作按照要求去做,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日常的检验工作。

 

5.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也是推动管理体系改进和持续运行的有效措施之一,我所采用基本定期管理评审的方式,结合每年年度工作总结开展管理评审,制定整改措施,规定整改完成时间与责任人;制定下年度的工作重点,并对下年度工作作出重大决定,以促进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持续运行。

 

综上所述,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只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检测水平和检验能力,只有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和质量体系运行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能力,才能确保质量体系有效地持续运行,真正发挥食品药品检验所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监督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9

成本效益原则是开展审计项目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建立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确保执行主体按照既定的工作要求投入工作,通过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加强自我控制和监督,保证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实现效益最大化。

2建立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议

《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中提出要遵循: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一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由此借鉴以上这些原则及笔者的工作经验,尝试建立一个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单项审计业务质量的衡量标准。

2.1工作总体要求(1)切实确保审计质量。审计组应按照企业的要求,配备称职的审计项目主管和足够的审计人员,严格履行审计程序,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认真深入地进行审计检查,客观披露并认真分析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2)及时汇报,充分沟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认真、充分地与内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沟通,做好取证记录,及时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内审部门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的数目和质量作为考核与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3)及时、高质量出具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按照内审部门的要求,在一定时间限期内提交审计报告初稿,并根据内审部门意见与建议,对审计报告进行核实与修改完善。

2.2建立评价指标建立指标有利于将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转化为可量化考核的内容,通过对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因素的分析,现尝试将考核指标划分为一个两级的指标体系,见表1。

2.3设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设定一个衡量标准。如在时间、效果、展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一个界定。评价标准的设定会因不同项目而有所不同,例如发现主要问题数量与质量,应该因应被审计单位规模和业务量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做好质量控制,避免“一刀切“。量化打分直接影响到对接受评估单位的评估结论,是评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每个评估要点的各方面因素,做出客观的专业判断。

3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准则篇10

【关键词】审计质量标准;审计监督;内部审计

一、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定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的《内部审计实践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保工作和咨询活动,其目标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判和改善,从而促进组织实现它的目标。”中国审计署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独立评判和监控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所以内部审计应该独立监督本单位,及其下属组织单位的财务收、财政和经济管理经营活动,评判其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以促进单位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指内部组织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评判和监控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判运行与运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一种评判和监控活动,可以看出,其评判和监控对象是本单位的运行与运营活动,以及为了确保相关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评判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组织实现目标。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内容、范围和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传统内部审计注重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查,主要起到防护性作用。随着企业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从原来的财务领域扩大到企业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促进改善管理和控制的作用开始突出出来。由上述三个定义可以总结出,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两个:

1.内部审计的防护性作用,即自我监控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核查内部组织的各项经济和管理运营活动,评判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管理的效益性,通过掌握和衡量组织为确保各项目标的落实而设计或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做出评判,及时检查发现那些不利于本单位目标实现的障碍和要素,如法律遵循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控制管理经营活动上的疏漏,经营活动的低效率,信息传递的不可靠、不真实,盗窃、贪污、铺张浪费等现象严重,并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有效制止和纠正,进一步起到自我监督与监控的防护性作用。

2.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即自我促进和完善作用

发现与纠正资金问题仅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工作一项要求,企业内审组织应将其视为企业的一种可配置的有效资源,并促进管理层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的行为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利用掌握本组织状况的先入优势,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定期监控,检查出企业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财务管理改进意见,推动企业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系统。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审查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发现阻碍本单位目标实现的问题和要素,还要对做法和经验好的进行充当协调机制作用,使其在单位中得到推广和传播,在评判被审计事务时,要重视寻求其可改进的方面,起到企业自我不断革新和不段创新与提高。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

任何一个职业,在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同时,必将在生存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求得生存,离开了发展,生存就只能是低层次。纵观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内部审计只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取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审计质量评价标准,是指与审计活动有关的各利益团体,从其各自的利益角度看待审计质量的一种判定根据与基础。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其具体表现为审计过程的质量与审计结果的质量。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筑:

1.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内部审计职业标准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可以以内部审计职业标准来评价。任何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技术,以指导从业者落实和处理与之发生相关性的各组织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也不例外。中国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标准主要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目标是为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向,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第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体系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主要部分,为评价评判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根据与基础。企业内部审计准则由体系由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实践指南三个部分组成。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准则体系的总纲,起统驭作用,对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内部管理准则的内容和标准做出原则性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是对一般审计业务和管理审计业务及其报告类工作的规范。内部审计实践指南,指南根据与基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为特殊审计业务提供程序、内容、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意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谁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品质、职业素质、专业胜任等各方面提出了严格的标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客观地、独立地进行内部审计监控。

2.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二:内部审计的目标

评价某项活动的质量高低,最终要看该项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符合预期目标的程度怎样,内部审计监控也属于此类别。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企业、社会需求以及内部审计自身组织符合这种需求的能力的有机统一体,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也会发生转变。内部审计的目标可以从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组织单位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反映出来。以iia的成立为标志,现代内部审计历已经从最初的消极防弊,到积极兴利,到目前的价值增值。内部审计的作用,也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客观环境变迁、内部审计的目标变动而变化。从内部审计作用的转变过程来看,内部审计的传统性作用是查错纠弊、保护财产安全可控。转变到现代内部审计作用则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判和核查,以降低经营与管理风险。内部审计目标是检验内部审计发挥作用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如果内部审计的作用的发挥水平达到了内部审计的目标,那么内部审计的质量较高,否则内部审计的作用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颖,卜海.内部控制与组织文化的契合及互动―――特征辨析与路径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2]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1)

[3]张丽英,杨俊峰.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及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02)

[4]廖义刚.环境不确定性、内部控制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