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十篇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十篇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5:18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1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审计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其中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资产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有资金占有很低的比例,有些金融机构也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使得到期债务无法正常支付等。而上述问题,一旦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严重危害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

1.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金融审计来进行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以利于市场的良性运行。

2.审计自身的工作方式与程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一般情况下,检查会计账目是审计的工作方式,其中的会计账目主要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而金融机构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通过各自单位的会计账目予以反映和揭示。而金融审计的整个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对上述几种会计账目的检查,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

金融审计应注意审计实施的基本程序,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符合性测试,即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第二,实质性测试,即通过符合性测试,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找出比较完善的环节,以及不够完善的环节,分析存在明显漏洞的环节,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并着手进行详尽的审查。上述两个步骤以上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并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途径和可靠基础。

3.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因果关系。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还有着因果关系,这主要是表现在二者的目标和手段方面。通常情况下,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宏观调控方面存在问题,或者是缺乏调控能力,或者是缺乏央行的监管,从而导致相关政策措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金融审计的加强,有利于财政经济秩序的维护,不仅可以满足审计法的要求,也为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了立足点、出发点。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4.金融审计工作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起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健全,因而容易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局面,对于财经领域来说,其中的造假与违法现象比较多见的。由此可见,当前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将审计监督的重点凸现出来,时刻关注金融案件,并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从而实现维护我国经济秩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相应地减少经济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在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正确监督理念的树立。审计部门应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金融监管为根本目标,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才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以及审计效益的提高。

2.突出金融审计的重点。金融审计重点的突出应该围绕金融风险的防范进行。审计部门应首先将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易引发金融风险,再以此来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重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金融资产运营状况;或有负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状况;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手段等因素决定的。而在金融形势变化的同时,部分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因此,审计部门必须使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并改进现行的审计手段,从而使得金融审计真正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4.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度,才能对当前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依法揭露与查处。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对于金融案件的重视程度。全面落实审计法,做好审计工作,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化,使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2)培养发现金融案件的意识。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将可能存在的全部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揭露。

(3)严格执法。如果遇到重大违法问题,或者在整个关于违法犯罪线索搜集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不畏强权,勇于突破。一旦发现重大线索,就应该一查到底,并如实进行披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部门应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并采取一定的举措,来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以实现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严绍兵刘文霞:评估不确定性披露与金融风险防范:基于评估师的调查[J].中国资产评估,2010(02)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2

关键词:内控制度;金融会计;风险控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银行业务经营发展迅猛,同业竞争充满激烈挑战,银行业管理制度相对严格,但为什么银行结算屡屡出现差错事故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为什么违规违纪和内部案件时有发生?为什么部分基层银行经营成果不实?为什么银行结算资金屡屡被划转而未能有效堵截?就其原因是:银行会计相关内控制度存在隐患。据报载,某行一名会计联行员,利用负责保管报单及保管印章人员疏忽的机会,偷取报单,偷盖联行专用章,将银行资金转入其开立的假户头上据为己有,在8年间挪用贪污银行资金35笔,金额达341.5万元,其作案手法相当简单,但却暴露出银行在内部管理上的多处漏洞;印押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格,联行往来对帐不及时、业务监督不力。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法规与会计制度,搞帐外经营,对其发生的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不通过合法的会计记账程序记账和登记,也不在会计报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某市一银行近期发现的一起帐外经营大案,涉及金额6.65亿元,至案发时止,仍有2.5亿元资金未偿还,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极其巨大,而这些违规经营也往往首先从会计核算切入。以上事实说明,当前金融机构的会计内控现状的确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1.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金融单位,为节约成本而缩减编制,导致职员过度兼岗。该做法使职工超负荷工作,有时会忽视操作质量,影响工作效率或损害到客户利益;另一方面,过度兼岗为个别人员违规、违法操作提供了方便,给银行造成了风险隐患。

2.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约束不力。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要么业务处理完毕后,给银行内部犯罪可乘之机;要么对已经发生的犯罪案件,因没有及时开展监督检查,导致有的案件虽己发生但长时间发现不了,延误了案件的侦破时间,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3.金融电算化迅速发展,规章制度相对落后。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总之,金融会计结算是银行安全营运的关键一环,当前金融结算方面案件呈逐年上升,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结算风险防范高度重视。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把加强金融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作为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切入点。

所谓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会计风险,对金融岗位及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而建立系列的制度、措施、方法和程序,要做好风险防控,使银行内控工作卓有成效开展,具体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健全制度,加强监督,防范会计管理风险

制度和监督是会计内控制度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制度不健全或存在漏洞,监督就会失去依据,监督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监督,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失去监督的制度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防范会计管理风险,关键是要用制度控制,靠监督约束。

1.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安全良好运行的基础。其制度的制定,既要适应银行经营运行的需要,如实反映银行资金的形成、占有、使用的经营过程和状况的真实性、效益性,又要遵循《会计法》的基本原则,如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保证其真实、完整,防止授意、指使、强令或擅自伪造、变造、提供虚假而逃避风险行为的发生;既要建立一般会计内控制度,如钱帐印押证分管,日清月结,先借后贷、定期对帐、交叉复核制度等,防止业务技能不高、责任心不强、道德不佳而发生的风险,又要建立会计核算中的层层制约机制。

2.坚持会计内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监督机制,设置会计检查督导和结算专管岗位,强化和规范会计检查监督活动,真正达到岗位制约、监督,保证经办的每笔业务都准确无误。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三线”防范机制。一线岗位要建立起双人、双责、双职或人机相互复核监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后台监督岗位要强化对前台业务的稽核监督,形成第二道监控防线。审计和会计管理部门对一些会计科目要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是往来款项的科目和暂付科目及一些临时性和过渡性的科目,及时对账查询,建立第三道监控防线。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了科学的制度,关键在于抓检查、抓落实,因为会计内控措施本身也需要监督。防范金融会计风险,贵在强化内控机制,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工作要突出重点,加大对制度执行者的检查力度,对未执行制度而出现差错事故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发生重大事故或严重经济案件要上查一级,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监管人的责任,做到在责任面前人人自警,在制度面前无“好人”,使监督工作真正起到防范、把关、堵漏的作用。

二、搞好培训,提高素质,防范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任何风险的形成,都与人员有关,不是人的主动所为,就是人为疏忽造成。所以这项控制是会计内控的基础,只有对人员素质施以了严格的控制,对会计人员信任的基础才更扎实,信任的理由才更充分。

l.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在金融机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金融法规,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形象、威信乃至兴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特别注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会计职业的价值、岗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真正做到热爱会计工作,献身会计事业。会计人员是金融法规的执行者,只有自身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才能维护金融法规的权威性。

2.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的教育,增强其防诈骗意识。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科技发展水平看,金融诈骗犯罪的社会形势十分严峻,智能型诈骗犯罪尤其突出。一些诈骗分子利用高科计手段,甚至和银行的个别职员内外勾结作案,增加了临柜人员识假、防诈骗难度,防诈骗工作己成为金融系统的一项长期任务。各级行应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教育,通过剖析案件、学习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把防诈骗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3.开展上岗培训和岗位练兵。要根据业务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强化会计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落实责任,强化控制,防范会计操作环节风险

操作环节风险产生于内部会计人员的欺诈和越权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行为色彩,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运用到各项业务中去,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要充分体现内部牵制,防止业务处理“一手清”、操作越权、工作失职、违法违纪行为等,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些重要岗位及关键环节,必须设立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

   1.内控机制的完善与金融电子化改革同步。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时期,双人临柜、换人复核、钱账分管、双线核对、账务核对等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要点。进入电子化时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内部控制的方式也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为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传统的控制制度,有的必须保留,如印章分管、账务核对;有的必须改革,如双人临柜、双线核算等。

  2.金融电子化内控机制的重点强化。第一要结合金融电子化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岗位分工和牵制机制,如系统日间操作人员与日终操作人员分离、授权管理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系统维护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事后监督人员与业务录入人员分离等。第二要加强对输入环节的控制,使用计算机后,凭证到报表的全过程主要由系统自动完成,手工登账、核对的环节己不存在,因此,更要注意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重点是建立对重要事项、重大金额的输入实现换人复核、分级授权的制度。第三要加强对重要业务的控制,如对于贷款发放、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资金调拨、外汇买卖等业务,必须做到业务和会计分离,以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对于帐务调整、错账冲正等非常会计处理,必须专人负责、强制授权。

四、科技支持,构建屏障,防范金融技术手段风险

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对犯罪分子有巨大的诱惑力,因此,银行资金成为不法分子猎取的重要目标,其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使银行会计结算业务的风险加大。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杜绝风险的发生。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

当前商业银行的票证诈骗犯罪活动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增强票据、银行卡等科技含量,可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适当的鉴别仪器。二是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防止冒用身份诈骗风险。三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各种防伪鉴别知识的业务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提高防范水平。

2.构建新技术使用中的安全屏障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3

当前金融资本的衍生品种类众多,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在扩大企业经营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金融衍生品天生具有高杠杆的特性,能给予风险投资者以小博大、在短期获得丰厚利润的机会。与高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高风险。多层复核、额度控制等传统手段对于非网络化衍生交易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网络环境下衍生交易却并不可行。

一直致力于金融行业风控研究的星桥数据创始人丁卓认为,当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空前,如何让这项交易持续有效地进行,并且将损失最小化,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必不可少。内部控制的目的一般包括提高经营效率,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风险管理是指围绕特定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为实现目标提供保障的过程和方法。

随着网络的发展,经济的货币化和虚拟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运作模式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严峻考验。经济的货币化和虚拟化使国际金融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在实体经济中,金融企业只需对以往和现有的实物易进行控制就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如防弹押运车、金库保险箱等,但在虚拟经济中,交易过程见不着摸不着,更何况许多衍生交易本身就不存在实质性内容。

经济运作模式的虚拟化大大增加了风险的不可控性,使得金融企业相对于以往更难以识别或预测潜在的风险。

星桥数据开发的大数据征信风控平台,针对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信息孤岛、信用缺失、欺诈盛行、过度杠杆、监管困难和需求多样等问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利用分析模型,实时把控在交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并提供风险预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范虚拟化、货币化下的经济运动模式的风险,从而帮助金融企业做好内部控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t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使金融业面临更多的风险。电信技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的资金调拨和融通得以在几秒内完成,从而遍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

科技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全球的一体化,也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手段,先进的高科技监控系统取代了旧的人工防盗系统。人更多地依赖于先进的it系统,过多地把风险识别工作丢给了电脑系统,结果可能导致对金融企业现有的内部漏洞视而不见。

因此,金融企业一方面应注意授权,以便交易员更好、更及时、更灵活地处理相关交易;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信息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风险信息传递系统,从而实现风险信息在多层次、多部门之间的迅速传递和交流,实现对金融品交易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各环节的动态风险管理。

为了避免出现内部管理的流程漏洞,星桥数据在产品的开发上采用了角色控制,如征信产品――壹贰信用就是利用风控专员和风控总监这样的权限控制,使得风险信息统一、高效地传递,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保驾护航。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4

关键词:金融行业;道德风险;防范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目前,随着道德的因素在金融行业中导致的风险越来越大,道德风险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部分,然而道德风险经常被人所忽视,道德风险所导致的经济案件越来越多,因此,要高度的认识到金融行业中道德风险的危害性,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对金融行业中的道德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

一、金融行业中道德风险的含义

金融道德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在金融行业中,由于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的规范而造成的风险[1]。金融资产运行风险的加剧以及金融领域不良资产构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金融道德风险,金融道德的风险是一种隐藏的风险,这种隐藏风险的存在,会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健的运行和持续的发展。

金融道德风险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工作的不认真和不到位,调查不深入,审查不认真,管理松懈等。私自设立小金库,账外经营,违规的放贷。为谋取个人的利益和地方小团体的利益,不科学合理的贷款、投资、造成严重的损失。隐瞒和虚报财务和经营的相关的数据,隐匿银行经营的真实情况。对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缺乏监管,有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问题,有先上任后审查的弊端,对出现问题的高级管理人员宽松对待,还有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经营的水平也不高,造成监管的困难。银行的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多种漏洞。此外还有不规范的信贷决策的行为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决策流于形式,走过场;决策者的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为了一己私欲不惜损坏银行的利益;感情用事,对于自己有关系的人放宽放松贷款的要求和条件。

二、金融行业道德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1.所有权与经营权不清晰明确。我国的国有银行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一方面,董事长身为人不持股不享有剩余的索取权,对维护股东的利益缺乏激励;另一方面,监事会的成员同样不持有股份,也无法享有剩余的索取权,也没有对经营决策实行全面的激励。

2.缺乏诚信的理念,与市场经济匹配。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有比较理性的道德方面的奖励[2],而我国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的转变而来,还不成熟,不诚信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了超出应得的利益,而且处罚不力,而讲诚信的人正当交易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奖励。

3.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法制建设不完善。在金融的相关的监督和管理中,有关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法律和条文很少,对金融道德风险导致的财产资金损失的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让违规的人加以重视。还有监管的部门机构缺乏相应的一些监管的手段和措施。

三、对金融道德风险防范和管理措施

1.构建金融职业的道德体系。对于金融的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要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努力遵守职业道德,热爱金融工作,自觉的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做到:廉洁自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服务。健全道德风险的日常监控体系,要健全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严格的执行检查监督,加强对关键部门的监督,如:信贷、会计、出纳、储蓄等部门,对重要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在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案件容易发生的环节上要严格的把好关,严格规范工作的流程,同时强化日常的监管和自律。建立健全预警体系,金融道德风险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潜伏性,因此要全面的掌握道德风险的表现征兆与根本的原因,建立金融道德风险的预警体系,全面的监控金融的行为。

2.加强建设金融行业的内控制度,对金融风险有效的防范。在制度上,设计出有效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机制。实现监管方式的转变,将监管的方向转向人,关键是人的思想道德。首先,建立和完善完整的内控机制。如稽核内审的部门相互独立、贷审分离的制度,这样的内控制度将有效的防止金融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是完善各项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建立覆盖面广泛的规章制度[3],建立内部授权的制度以增加内部授权的透明度,明确操作程序,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实现内控优先;严格内控的标准,任何的业务和人都必须在制度的控制之下;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信息的披露制度,努力加强外部的监督,对一些高级的管理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披露,充分的提高银行对人力资源的把握。完善人事管理的体制,实行考试选拔,增加人事任免的透明度。建立较为完善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违规的行为严厉的查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加强内部的稽核,在业务管理的部门和稽核的部门之间简历信息流动的渠道,提高稽核的工作效果。

3.加强教育。在职工或者干部中进行道德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抓好领导的带头作用,对部门的员工经常性的进行思想教育,自身做好清正廉洁和自我的提高,树立良好的形象。抓好基层的思想教育,抓好青年思想教育,帮助提高识别错误和违规的能力。

小结:在金融道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风险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分析探究产生的破坏程度和影响力以及原因,从而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和手段,构建金融职业的道德体系,加强建设金融行业的内控制度,努力的使金融道德风险降至最低,从而规范金融行业的秩序,有效的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浅析金融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5

关键词:自贸区;金融创新;金融风险

金融改革和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手段。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金融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金融改革与金融风险往往相伴而生,因此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要并举并重。本文以自贸区金融改革为例,对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一、自贸区金融改革对于风险防控要求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是自贸区建设中重要部分,有效防控各类风险的要求贯穿始终。从上海自贸区到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一行三会”出台了百余项金融支持自贸区发展政策和措施。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指导意见为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坚守住金融风险底线”写入了意见的总体原则,一方面强调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强调了建立健全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及时化解和处置风险隐患,守住风险底线。这充分说明,自贸区金融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并举并重。既要坚持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原则,为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又要时刻绷紧防范风险这根弦,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定,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自贸区建立以来,没有发生任何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没有发生任何一单重大的金融风险个案。

二、自贸区金融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自贸区金融改革中主要面临着以下五方面风险:

一是政策风险。即政策设计中,存在瑕疵,导致政策实施中引发风险。

二是操作风险。随着自贸区简政放权力度不断加大,银行办理业务复杂度不断提高,加之自贸区虹吸效应带来的业务规模扩大,金融改革带来的产品创新,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大的操作风险。

三是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自贸区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沿,随着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及跨境人民币使用进一步扩大,资金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程度加深。资金的跨境流动会更加频繁、迅速,特别在利率汇率改革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资金流动与境内外利差、汇差相互作用,可能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四是统计监测风险。目前仅有上海自贸区“一行三会”通过两年的摸索建立了金融安全网、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以及信息监测系统,较好地实现了自贸区金融一体化统计监测。其他自贸区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更没有针对四地自贸区整体金融数据统计监测系统,技术支持不到位,难以及时识别风险,弱化了金融风险监测效果和防控。

五是监管风险。随着自贸区不断开放,金融机构创新动力增强,跨区和跨境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也将大大增加。现行分业监管方式难以有效应对越发复杂的金融风险,对创新金融产品易产生监管盲区。此外,自贸区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系统,而是衔接境外与境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通道,也是金融风险传递的跳板。跨境、跨区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来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热钱”和洗钱活动,将使风险逐步体现,自贸区内的金融风险会通过跨境、跨业和跨市场等渠道对境内区外金融体系进行渗透。

三、自贸区防范金融风险主要举措

在自贸区金融创新制度设计以及金融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金融改革顺利推进保驾护航。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强化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及管理要求。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经办主体,抓住银行的牛鼻子对防控风险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平稳落地,要求金融机构遵循“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等原则,完善业务真实性、合规性审查机制。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注册在自贸区内的银行以及办理自贸区内业务的省(直辖市)所属地区其他银行,应切实按照实施细则规定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并报外汇局备案。天津市各银行机构开办自贸区外汇业务时,均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备其相关内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内控制度的建立及管理要求的明确,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业务办理中合规性操作风险。

二是强化履行“三反”义务。为防止企业、个人借助自贸试验区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与多元化金融创新工具非法转移资金,四地自贸区人民银行金融支持意见中均明确要求,经办自贸试验区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切实履行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义务。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相关措施及要求,防范非法资金跨境、跨区流动,确保各项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措施在自贸试验区的平稳运行。

三是构建自贸试验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建立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设定灵活的、切合实际的、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灵活调节的宏观审慎系数,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调节宏观审慎系数,实现对风险的管控。如今年1月份在四地自贸区同时落地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通过调节相关系数和因子来直接调控市场主体的跨境融资规模。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和完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监测分析跨境资金流动,完善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防止跨境资金大进大出。

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为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的统筹协调,四地自贸区通过不同形式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如天津、上海分别成立了自贸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均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机构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做好创新促进、监管协调、风险防范、环境营造工作。

五是建立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和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基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了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分析与应急协调机制,综合运用自贸试验区信用平台和各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提升风险联合防范和处置能力,共同应对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六是探索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机制。当前跨境本外币交易同质业务政策存在差异,监测系统不同、监管分属不同部门。相关主管部门以自贸区为切入点,试点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政策,如在自贸区推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统一了本外币外债管理要求。与此同时,不断深化跨部门联合监管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利用金融机构及企业主体的本外币数据信息,对企业、个人跨境收支进行全面监测、评价并实施分类管理。

七是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自贸区内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客户权益保护机制,担负起保护消费者的主体责任。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产品相关知识普及,重视风险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尝试建立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行业组织以及司法部门间协调机制,探索构建和解、专业调解、仲裁和诉讼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四、基于自贸区发展,对于金融改革和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要在坚持稳中求进、强化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统筹好防风险与促改革的关系,继续推动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在未来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中,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政策的适用性、规范性、有效性、协同性。一是要把握好金融创新的度,紧紧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单纯发展金融;二是结合各地自贸区侧重点,比如天津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重点、有针对性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三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金融支持政策的出台要有前瞻性、预见性、长远性,要为自贸区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助力。

参考文献:

[1]种卿.央行:自贸区金融改革底线风险得到全面掌控[eB/oL].shtml,2015-10-23.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3-09-1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Z].2015-04-08.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6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管制日益放松,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扩大,使得商业银行业处于一种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也日益凸现。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并需要努力规避的风险。因此,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操作风险,广义地讲,它泛指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同时,很多学者都对操作风险的界定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数学博士杰克・金将其定义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提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的失误或带来的损失不确定性。warburgDillonRead的操作风险总裁peterSlater将操作风险狭义定义为:遭受由于人为的、系统的错误而引起的内部控制缺乏或信息系统的信息不足所导致的不可预见的损失的风险。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新资本协议中也做出了界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银行第一次被要求为操作风险单独地提取规范准备金,其风险管理将面临专门而严格的监管,它还被要求披露操作风险所对应的资本以及所运用的测量技术。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产品和it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金融产品种类和业务结构逐渐摆脱过去的单一模式,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扩大,操作风险也显现出了高发的态势,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直接损失和无法估量的间接损失。尽管银监会2005年就已《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但银行案件的多发仍暴露出“有章不循”的突出问题。

操作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虽然还没有像英国巴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由于违规交易致使银行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的情况出现,但是发案形势和造成的损失比较严峻。种种迹象显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进入集中暴发期、高发期。

据有关统计可知,在2006年媒体报道的71起操作风险案件中,共产生经济损失295821万元。其中内部欺诈案件41起,占全部操作风险案件57.75%,产生的经济损失高达199677.43万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比例为67.50%;外部欺诈案件15起,占全部操作风险案件的21.13%,产生经济损失92237.3万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31.18%;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方面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例为9.86%,产生经济损失75.09万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0.025%;因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失误产生的操作风险,案件数量占比为7.04%,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发生操作风险的案件所占百分比在5%以内,经济损失所占百分比不到1%(如图1所示)。

综合以上所述,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由于缺乏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欺诈成为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外部欺诈仅次于内部欺诈,但是国外外部欺诈也是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应当重点防御,对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操作风险也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做到提前预防,争取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文化缺失。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来看,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并且员工普遍没有风险意识。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业务经营上,而意识不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即使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也是时松时紧,难以有效持续地实行,这也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中内部欺诈案件凸显的原因之一。

2、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必须全面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的核心内容是:必须有一个独立的或者专门的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远远达不到要求,大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水平,风险管理部门实质上是一个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分散于会计、审计等公司不同的业务部门来进行自律监管,存在职责不明现象。

3、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近年来,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银行业全球性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操作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日新月异,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运用的信息技术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经常运用经验分析方法,因而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准确,对于操作风险的评估和计量手段也比较单一,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量模式、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

4、内控机制建设不足。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也变得更加突出,其影响日益严重。防范操作风险,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商业银行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基本没有考虑与其他部门的衔接情况和具体操作部门的实际执行情况,导致规章制度在制定时就不完善。此外,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操作风险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框架

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3月12日公布了关于印发《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改进风险管理,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银监会将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银行的申请,考虑到各家银行准备工作的差异性,为保证实施新资本协议取得实效,允许各家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时间先后有别,但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即使到时经批准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也不能迟于2013年底。

2007年6月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涉及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职责、组织架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以及计提操作风险所需资本的规定。针对我国操作风险管理的不足,我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提到的管理框架,防范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1、强化风险意识,推动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商业银行业本身就是个高风险行业,而操作风险贯穿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控制操作风险应是银行全体人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仅仅是银行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因此,金融机构的所有员工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对操作风险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认真履行风险管理的责任,以身作则,带动各级工作人员加强风险防范。同时,要经常性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典型案例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等,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切实抓好风险教育工作,让员工真正意识到当前经济形势下该行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高度的警惕,提前做好化解风险的各项准备工作。

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是“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的直线组织结构,总行对分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逐级下降,并且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实际,借鉴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设立了一套责权分明、相互制约、运作有序、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此外,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也应该遵循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转移或管理、风险监测、风险报告的良性循环,持续实施,并与既定的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战略及政策相协调。

3、优化管理工具,创新管理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展操作风险模型化研究,识别和评估所有当前存在和未来潜在的操作风险及其性质,通过量化客观地评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在控制操作风险发生频率与大小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转移和缓释风险。如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将金融机构并不擅长或在战略上不愿意重点拓展的业务以及管理环节给相应的外部专业机构,通过购买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对发生频率较高但后果并不严重的风险可以通过提取操作风险准备金的方法,将预期损失计入产品成本,最后通过产品定价获得补偿;对发生频率较低但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的风险则通过提取资本金的方式吸收,而金融机构为吸收这种风险所付出的资本成本同样通过产品的风险定价得到补偿。

4、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提高外部监管水平。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管是识别、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基础,要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特别是对于新开展的业务,制度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其精密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将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研究机构,全面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实现部门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加强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约束机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控制操作风险。此外,商业银行应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体系,明确报告的标准、频率、线路和质量要求,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银行对风险的反应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风险的外部监管,监管人员的素质必须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最好建立监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5、加强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欺诈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内部人员违规造成的。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控制风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员工间应该建立一种诚信的文化氛围,改变过去的用人观念与体制,公开高薪聘用诚信高知的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控制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拥有雄厚专业知识的人才,尽早识别、评估银行的潜在风险,及早预防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谈蕤: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J].现代金融,2008(8).

[2]钟伟、王元:略论新巴塞尔协议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7

关键词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

一、前言

房地产公司想要平稳地前进和发展,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多数房地产公司都规模小、起步晚、规范化经营程度低、受国家政策以及国际经济状况影响大等特征,房地产公司在公司经营和财务管理方面一直都承担着十分巨大的风险,也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和手段,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和局限。在房地产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健全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是保证公司不被淘汰的基础和前提。

二、提高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认识

我国的房地产公司起步较晚,公司经营体制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实际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运维过程中,常常发生许多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其中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如金融体系结构和总体金融环境都对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风险。因此,需要房地产公司在进行项目开发和经营时,科学预估财务风险,合理规划财务管理,优化财务管理制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形成几率和影响范围。[1]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指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结构不科学、融资不合理致使公司面临丧失债务偿还能力的危机,造成房地产投资预期经济收益下滑的风险。财务风险又可以分为广义上的财务风险和狭义上的财务风险。

(1)狭义财务风险。狭义上的财务管理风险,多指由于不当使用公司财务杠杆,为房地产公司的正常项目开发和经营带来经济收益发生大幅度波动的风险,甚至为整个房地产公司带来破产的风险。

(2)广义财务风险。广义上的财务管理风险,多指房地产公司在其进行资金的筹划、融合、投放、运营以及相关盈利的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时,因具体操作细节及各种实际因素导致公司的运营、利润以及发展等受到重大影响。

(二)提高财务管理的地位

明确财务管理工作在房地产公司运行和管理当中的核心地位。公司的运营管理人员应当对公司的财务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重视提高资金的有效运作能力,建立健全的财务预算系统,确保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决策、管理和执行活动由专人负责,并确定相关人员的具体职责。让财务管理在有序的、可控的环境中平稳开展。[2]

(三)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理念

房地产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普遍周期较长,包含土地的征收、竞买到建筑立项、审核、施工、交付等多个阶段。资金的流转周期很长,周转率也偏低,建筑项目的资金回收效率差。所以,加强房地产公司的现金链管理,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理念和制度,避免发生因经济收益良好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给房地产公司带来经营风险的现象,提高公司的资金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当今我国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风险

(一)财务管理不当,造成公司负债现象

当今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贷款开发的现象,房地产公司开发某项建筑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借贷,房地产开发借贷的资金量较大。当公司所开发的项目相对大型,其负债的成本和偿还压力也越大。建筑工程项目上项时,因工程质量风险制约,使项目发展成长期性问题,对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回收以及债务偿还造成很大困扰。[3]

(二)房地产公司缺乏合理的借贷计划

我国现今房地产开发公司常急于将项目上项,但是在资金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公司的资金潜力缺乏正确评估,也没有对公司负债情况的正视,而是采取尽最大可能从银行和各事业单位当中借贷资金的方式,维持公司的正常生产和施工,这种运维模式会对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带来很大风险。与此同时,公司取得项目的最初阶段,没有针对项目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和分析,没有制定合理的资金借贷计划,就盲目上项,资金款项的发放和使用缺乏总体把控,增加了房地产公司项目开发的财务风险。

(三)公司资产结构不完善

我国很多房地产公司的资产结构还很不完善,公司储备资金与借贷资金比例不合理,导致公司最终收益受到一定影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公司需要以足够的资金储备作为基础,用以作为公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拿地”、开发和建设等活动的保证。房地产公司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是否能够高效优质地完成建筑项目的开发活动,与公司是否能够适时的筹募到需要的资金有直接关系,是对房地产公司开发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4]我国的房地产公司多数使用自身储备资金进行“拿地”,再以土地作为抵押从银行里借贷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房地产项目施工,在这个借贷环节中,常发生借贷资金不能有效对接的现象,导致公司资金结构不完善。

四、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探讨

(一)完善房地产公司的财务资金管理

我国房地产工程项目受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施工环境和管理环境等条件的共同制约,开发时间长、资金投入量大等特点造成了房地产公司的高风险经营性质。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目标,需首先改善公司财务资金的管理制度,合理地调整和控制公司的负债情况。在完善财务资金管理过程中,需注意两个方面:

(1)加强资金的预算。房地产公司可以将资金的预算与项目总体预算进行相互结合,并将之运用到公司的年度管理预算当中,为公司总体资金的筹集、协调、运作以及分配制定详尽合理的年度规划。

(2)加速资金的运转。房地产公司还应当加速资金运转速度,缩短资金运转周期,充分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以最少的资金投入保证多个地产项目的顺畅间隔进行,将资金进行高效的周转循环,缓解当今银行借贷缩紧政策给予房地产公司的压力,平衡公司负债与收益的配比,良好防范和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二)房地产公司应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和处理能力

我国常对房地产行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易造成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发生强烈性、突发性风险,在公司面临突如其来的政策风险或其他因素风险时,财务管理应当具备相当程度的风险防范应变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

(1)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强化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人员风险预防意识,并调整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正确防范风险的能力。

(2)健全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房地产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合理运用筹资策略。房地产公司的筹资渠道多种多样,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需求,坚持投资回报稳定原则,建立正规筹资委员会,明确财务管理权限,深入分析各类型筹资方案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运用适合的财务杠杆,避免盲目借贷对公司财务造成过大压力,采取群体决策避免个体决策的局限导致决策失误。充分使用金融工具引进新型融资。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财务安全,是实现公司经营方目标的直接途径,也是抵抗经济风险的实用手段。

(3)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房地产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应当以开发项目预算和资金预算为基准,综合分析土地成本、资金运转、经济收益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对项目资金的投入和运作应从全局着想,作全盘性计划,将资金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做细致划分和排序,制定可行性项目总体计划和资金筹募计划,对计划内容进行认真预算,并严格依据财务预算结果执行计划,提高项目投资决策准确性和高效性,加强财务管理,坚持财务考核对项目所有经济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约束,发挥预算的财务预警功效,控制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

(三)进行充分市场调研控制财务风险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各种来源于市场的风险对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公司应当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科学分析市场风险程度。设立专业市场考察调研部门,设置专业市场调研人员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搜集和整理房地产市场的最新动态资讯以及市场容量状态,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走向,以最新最快的信息搜集能力知道公司的项目开发活动。与此同时,房地产公司的市场调研部门还应当具备发掘潜在市场容量的能力和处理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清楚社会需求趋向和地方市场承受能力,将实时资讯有效传递给公司,以此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建立具有实用性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案

预警方案是公司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财务风险预警方案在公司的财务管理当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房地产公司也应该建立实用有效的财务预警察方案,确定公司财务警戒标准线,实时监督经营性质负债与资产比例、偿还期债务与公司现金数量的适配,将相关财务预警信息及时予以传递,并初步制定解决方案和措施。预警系统的功能有很多种,包括预测财务风险征兆,提醒公司财务管理进行的预防和控制;分析财务危机的成因,控制财务风险扩大;总结风险因素弥补公司管理经营缺陷,避免财务风险再次发生等。因此,在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管理当中建立实用性和有效性兼具的财务风险预警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五、总结

房地产公司的平稳运营和发展是建立在财务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基础上的。房地产公司应致力健全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体制,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和制度,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不断提高,使公司在市场竞争机制之下具有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为中垠地产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葛汝焱(1977―),男,山东德州人,大学,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

参考文献

[1]刘玉勉,姜发根.安徽中小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51-56.

[2]冯戈利,秦现生.航空制造公司中合同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应用[J].生产力研究,2015,05(8):133-136.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8

1、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增强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

加强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加强对我行员工的风险防范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银行经营风险的普遍性,认识到银行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每天从自己的岗位做起,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违纪、违规、违章行为,要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案件的发生。

2、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管理

从近几年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来看,十个案件九违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检查不细,监督不力,实属重要根源,无数案件、事故、教训,都反应出内控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正是制度的不完善,才导致一些人有机会钻空子,从而给国家资金造成损失。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内控管理当作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要认真扎实地贯彻执行案件防范责任制的规定,促进内部防范机制的强化与完善,努力做到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业务,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流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内进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是预防经济案件的保证。为此要认真抓好制度建设,一方面要根据我们一线柜员工作的特点,组织学习,通过学习,使各岗位人员真正做到明职责、细制度、严操作。有效的事前防范与监督是预防经济案件的重要环节,本岗位的自我检查与自我免疫是第一位的;其次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检自查、上级检查、交互检查等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对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内控与制约。此外,我行还要求收集、整理了一些基础管理工作的台帐内容,我们主要负责整理了职工花名、考勤登记、奖金分配等台帐,这是加强基础管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3、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意识。

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如此以来,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好的执行,那也将走向它的反面。近年来,金融系统发生的经济案件,不仅干扰破坏了经济金融秩序,而且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社会信誉。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上加强预防,是新时期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线。这几年银行职业犯罪之所以呈上升趋势,其中重要一条是忽视了思想方面的教育,平时只强调业务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没有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限于既要进行正面教育,又要坚持经常性的案例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加固思想防线,经常警示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而为消除金融犯罪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自觉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二、供应链金融的管理

在此次培训中我还学习了供应链金融的原理、方案与实务后,我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导向越来越市场化,出于市场细分和安全性等考虑,会有不同的融资方案被创新出来。我国参与供应链企业扩大业务的需要。会伴随着兼并和重组而不断发展壮大,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推动供应链融资的良性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在供应链融资方案中的风险管理水平是目前殛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行业研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供应链融资中的市场风险是指大型国际企业购买中小企业商品后,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不能按计划销售货物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导致的银行贷款无法及时收回或发生损失的风险。银行要围绕跨国公司及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了解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市场地位,履约情况和产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仔细研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对于从事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银行必须对各大类商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既要分析国际市场行情、国家有关宏观政策,还要及早介入供应商的谈判,了解买卖双方的有关情况。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9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投融资;风险

铁路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要素组合越来越复杂化,铁路运输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内部和外部、确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铁路运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对铁路运输行业的总投资在不断增加,铁路运输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庞大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开辟大规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能够有效防范铁路运输企业投融资风险,保证资金安全性,增加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铁路运输企业安全运输生产的重大意义就非常明显。

一、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状

铁路运输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输大动脉正在实现快速的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具有“设备联网、生产联动、统一指挥、部门联劳”等关联性和整体性强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铁路运输服务需要多个铁路运输企业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生产环节多而复杂,这也就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具有管辖区域广、距离远、跨度大、结构复杂等特点。经营管理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无疑给铁路运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困难,特别是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近年来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使大多数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压力明显增加,企业的投资体制、投资规模、资金来源等均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受铁路网络性与公益性、资产专有性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市场化融资程度仍有待深化,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尚待进一步拓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基础起点较差,加之近年来受资金短缺和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的困扰,铁路运输企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将遇到一个较大的瓶颈。庞大的资金需求势必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铁路运输企业应进一步对具体项目的投融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二、铁路运输企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分析

1、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扶持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风险,早期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模式大多以业主先垫支相关费用,而后一定时期累计归还的形式进行经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形式难以满足铁路运输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需要,为实现经营规模化、扩大再生产,铁路运输企业就通过银行贷款或借款的形式向企业注入资金,而此时财务风险就悄然而生;二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疑给铁路运输企业制造了一个不利的外部环境,铁路运输企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方案势必要考虑有利的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和资源等外部因素,这必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投融资风险;三是广泛存在的道德风险,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欺诈违约、投机倒把等不良行为将极大地威胁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风险,例如债权债务严重扭曲、大量的赊销购等不良现象,其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增加企业投融资风险。

2、铁路运输企业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改革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相当不利,其目前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方式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投资主要的投资虽有增长,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大多数铁路建设项目还是中央政府投资,基本没有民营资本或外商直接投资于铁路基建项目;二是筹资渠道单一,主要为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近年来铁路建设贷款已进入还本付息高峰期,铁路运输企业的还贷压力逐年增大;三是筹资方式单一,银行借贷筹资是铁路运输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债券投资品种单一,发行规模小,审批时间长,难以满足企业建设项目筹资的需求,同时改制上市的铁路运输企业数量小,股权筹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四是筹资管理方式落后,过去我国铁路建设项目主要由铁道部直接负责筹措资金、组织建设,并承担还贷责任,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筹资管理方式缺乏内在的筹资控制机制和滚动发展机制,不能发挥企业对筹得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使得铁路运输企业面临较大的制度和体制风险。

3、投资缺乏有效控制,整体投资效益差

铁路项目一般具有规模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所要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风险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在某些项目的投资上仍缺乏科学的决策分析,不够民主,投资项目难以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对投资缺乏有效的控制,使得一些经济效益相对好的项目不能及时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整体投资效益较差。铁路运输企业对投资项目粗放式的管理是造成企业资金和成本紧张的主要因素,这样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复浪费现象,究其原因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出现问题没有响应相应的问责机制。

4、尚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应对铁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在铁路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有很多企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也有一部分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没有建立一套完善内部管理体系,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导致投融资决策失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于下风。

三、铁路运输企业投融资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1、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铁路运输企业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组建专职风险管理团队,对企业投融资及其他财务风险进行总体协调与规划,以此来有效的进行投融资风险监督与控制。同时,铁路运输企业其他部门人员还应与风险管理团队紧密合作,风险管理机构应根据各部门反映的财务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融资方案,最大限度减低投融资风险带来的影响。另外,为进一步防范和控制风险,铁路运输企业还需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完善对各部门经营活动的风险信息的加工、分析、处理和反馈,利用系统主动收集、识别、分析、防范和控制企业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将投融资风险带来的损害降至最低。

2、拓展铁路运输企业融资渠道,防范筹资风险

如何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降低筹资风险是当前铁路运输企业财务决策者和管理者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铁路运输企业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等是造成其融资难度大的主要因素,对此铁路运输企业应紧紧围绕提高投资回报率,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两个关键,消除社会资本进入投资项目的障碍,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二是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并购、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铁路运输企业的重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铁路运输企业与社会投资者“双赢”;三是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包括项目融资、融资租赁,或是通过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银团贷款等方式拓宽债务融资渠道,在方法上灵活多样的利用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四是完善监管体系,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确立企业融资主体地位,保证资产和运营的独立性,建立相应的投资保障机制,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平等的政策环境。

3、加强企业投资管理与控制

首先,铁路运输企业应严格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全面提高投资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适时提出项目投资建议,并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深入调研,扎实做好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健全项目立项过程,严格投资项目审查和评估,强化投资主体约束机制,在投资前期就做好投资风险防范准备。其次,采用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使铁路运输企业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来决定投资项目的取舍,如引入实物期权法,其可以有效解决风险大、不确定性大的项目的价值评估和投资决策问题,从而使投资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再次做好投资预算管理,投资预算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投资风险,铁路运输企业投资预算管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进行充分和详实的调查,做好与各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与研究工作,确立投资预算;运用价值工程法、全寿命成本计算法等审核投资预算方案,同时审核主要设备、材料和选型和价格;做好预算实施过程的控制,包括招标控制、合同控制、施工控制以及竣工结算审核等。最后,加强投资过程监管,完善风险管理策略,健全投资概算审查制度,明确投资责任主体和相关授权审批制度,建立相应的项目招标制度,加强项目招标过程管理,有效控制企业投资成本,防范投资风险,同时完善风险管理策略,避免采纳投资风险大的投资项目,对于存在的风险更应采取回避或转嫁风险的形式有效分散企业风险。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管理规范化

一是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树立全局风险控制意识,注重风险防范的实效;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预算控制制度、运营分析控制以及绩效考评控制制度等,通过相应的制度防范和控制企业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建立内部控制责任问责制度,切实有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总之,选择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和投资方式,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既可以缓解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矛盾,又可以降低投融资成本,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达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冰.交通运输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及防范策略[J].西部交通科技,2012(07).

经济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篇10

我们银行召开XX会议,我作为一名银行风险管理部风险经理,就“加强内控,深化合规,防范风险”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由于自己平时学习不够,思考问题不深,所谈的想法比较粗浅,有可能存在不当和错误之处,敬请领导和同事们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要使我们宁波银行金融事业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作出贡献,必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消除一切违法违规行为,杜绝各类案件的产生。当前需要着重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每一位员工要提高警惕,树立金融风险意识,真正做到“金融必须安全,安全为了金融”,忠实履行岗位职责,从自己做起,从日常操作的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铭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实现“内控防风险,合规保平安”的目标。二是我们宁波银行要树立现代银行经营理念,建立现代银行经营机制,规范现代银行管理方式,把加强内控,深化合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杜绝一切金融风险,确保银行资产安全,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内控防风险,就是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合规保平安,就是要通过提高合规意识,保证银行资产平安。对我们宁波银行每个员工来说,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加强金融风险意识。每个员工要努力学习,掌握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把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自己的心中,在任何岗位,任何工作中,思想上崩紧安全一根弦,时刻不忘金融风险。

二要加强自身建设。每个员工要认真学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洁身自好,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作风上高境界,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与腐朽作风。

三要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工作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工作制度好比是家园的篱笆,篱笆扎紧了,野狗进不来。每个员工执行制度要不折不扣,毫不留情,做到制度上面无商量,制度上面无情面,把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落到工作实处。

四要认同银行内控文化。每个员工要认真学习银行内控文化,把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深化对合规操作的认识,学习和理解规章制度,增强执行制度的能力和自觉性,形成事事都符合守法合规的工作标准,在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长城。

五要熟悉自身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每个员工要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际,处处留心,事事关心,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金融风险,通过合规守法,保证银行资产平安,实现最大效益。

我们宁波银行要加强内控与合规建设,制定案件防控治理工作规划,健全内控与合规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案件防控治理工作。要梳理各类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和关键风险指标,将各项规章制度手册化、流程化。强化制度执行,在全银行系统组织开展固定资产贷款、贷款风险分类真实性、贷记卡管理合规性、会计操作风险、计算机安全运行、安全保卫、内控合规、清算工作等检查,加大整改和问责力度。加强内控与合规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培训、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全体员工树立自觉合规意识,努力形成上下结合、全面执行的内控与合规文化,把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做彻底,做到家,实现我们宁波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授信业务管理,防止不良贷款反弹。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大额贷款的监测,提高对信贷风险的预判能力。积极稳妥应对大额信贷风险,切实降低损失和负面影响。密切关注个人经营性贷款、小额信用贷款的操作风险。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业务的风险管理,做好贸易背景、保证金来源等真实性的调查,完善业务风险控制标准。加强贷记卡发卡审批管理,落实调查、审查和审批等岗位职责。

二要加强临柜业务管理,防范产生操作风险。充分发挥会计主管和检辅员的作用,多层次开展对重点业务环节、新员工等方面的检查、辅导专项活动,提高会计部位的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银企对账质量,建立健全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的有效机制。修订完善会计基础规范化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事后监督系统,着手开发会计电子档案系统。

三要加强安全保卫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以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为重点,加强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强化工作检查和考核,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着力抓好远程监控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远程监管功能。

四要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提高风险案防基础。以防范员工道德风险为重点,抓深抓实员工行为分析。制定员工行为分析工作模板,对信息征集、分析流程、分析成果运用进行全面规范。探索实施分级家访制度,动态掌握员工行为细节。定期召开案情通报会和案防分析会,让员工了解作案的危害性,增强防案的自觉性。加强重要岗位特别是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的管理,落实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强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