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十篇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十篇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6:28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1

一、低碳教育在亲子活动中实践的意义

1.低碳教育在亲子活动中实践的目的

自从将“低碳教育”这一理念引入幼儿园以来,我园便掀起了低碳教育的热潮。我们围绕“低碳”这一主题,探索幼儿园开展低碳亲子互动活动存在的教育价值。通过开展组织与“低碳生活”相关的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宣传低碳知识,通过低碳的活动环节设置,让低碳教育渗透其中,对孩子和家长进行低碳教育,让他们相互影、相互成长。亲子活动是孩子们最渴望的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低碳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将低碳教育融于亲子活动中,让幼儿和家长在亲子活动中树立低碳意识,在活动中强化幼儿和家长的低碳行为。

2.低碳教育在亲子活动中实践的意义

亲子活动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古希腊某位哲人曾说过:感情是由交流堆积而成的。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血浓于水,亲子之情虽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的父母大多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及不断学习、提高中。亲子间的接触不再像往日般频繁,与孩子共同游戏的时间更是明显减少。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把“低碳的教育理念”渗透进每个亲子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低碳意识及行为”呢?教师要利用各种低碳资源使亲子活动有效地开展,让家长和孩子们体验到低碳亲子活动的与众不同,从而有效地推动亲子活动,使孩子和家长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日常小事做起,积极行动起来,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宜人环境而共同努力。

二、低碳教育在亲子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亲子活动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现代健康理念已将健康的概念拓宽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而亲子活动寓教于乐,寓知识于游戏中,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使孩子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父母鼓励的目光是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也往往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面前表现一把,让父母为他们骄傲。开展“低碳”主题的亲子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家长参与其中,强化了幼儿和家长们的民族责任感,增进亲子、师幼及家园的情感。让幼儿和家长们在亲子活动中形成了低碳意识,体验低碳亲子活动带来的乐趣,使幼儿和家长们重新建立低碳生活的价值观。

三、低碳教育在亲子活动中的实践途径

1.教师积极引领,培养幼儿和家长们的低碳新意识

要培养幼儿和家长们的低碳意识,首先要激发幼儿和家长们对低碳亲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以怎样的低碳活动形式和低碳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和家长们的参与欲望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如何让幼儿和家长对这些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低碳亲子活动产生兴趣呢?

(1)教师利用低碳资源打造低碳的园所文化氛围。近几年,为了让幼儿和家长们能够深切感受低碳教育的魅力,我们首先从园所环境开始着手,打造富有低碳气息的园所文化,充分利用各种低碳废旧资源,打造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世界。走廊里,有教师们用废旧的扣子、水管、木棍、一次性梳子、吸管、狗尾巴草、废旧布料等制作而成的精美的走廊和吊饰;班级中有雅致、富有童趣的废旧材料做成的主题环境;园内外有随处可见的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而成的“低碳生活小妙招”和“低碳生活宣传语”,这些都让幼儿和家长们感受到了各种低碳材料打造的低碳园所文化,从而唤起了幼儿和家长的低碳意识和行为。

(2)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低碳教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一些可利用的低碳资源。如低碳玩教具“有趣的机器人”当中,教师利用废旧的电脑键盘做成各种鲜活的机器人形象,一下子就成功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低碳生活体验玩教具“我们去运粮”,教师利用竹子,保留了竹子原材料生态自然的特点,保持单纯的原色,给孩子们和家长们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这些精美别致的低碳玩教具,让幼儿和家长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收集低碳资源的意识,更激发参与了操作这些低碳亲子活动的欲望。

2.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收集各种自然资源、低碳废旧材料,用于亲子活动中

利用幼儿园的低碳教育和低碳环境,鼓励幼儿和家长收集各种自然资源、低碳废旧材料。如在班级门口设置“变废为宝”垃圾回收站,鼓励孩子们和家长根据主题收集当季的许多自然资源:花、草、落叶、树枝、稻草、果实、种子、棉花、莲蓬、泥巴、狗尾草、树木、野花等。也收集平时在家中不再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盒子、瓶罐、包装袋、泡沫、各种纸板、废旧装饰纸、易拉罐、挂历等各类废旧资源。如在“六一”大型亲子活动“环保时装秀”中,有的家长用收集来的树叶做成亲子文化衫;有的家长用收集的各色垃圾袋做成亲子环保时装;有的家长还用废旧纸箱做成机器人;等等。

全园家长,从确定主题到亲子联手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最后再进行创意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废品也能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和有趣的玩具,被我们当垃圾丢弃的东西原来还有这么大的教育价值”。也懂得了废物利用的道理,促进了幼儿和家长们低碳意识的形成,强化了他们的低碳行为。

3.结合主题,开展高质量的低碳亲子活动

开展亲子活动,既满足了幼儿依恋父母的情感需要,又能使家长了解了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一些情况,进一步密切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实行家园同步教育的好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亲子活动的质量,所以,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低碳亲子活动,怎样调动家长参与低碳亲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值得教师们思考的问题。在低碳亲子活动中,不能只给家长布置任务,还必须以多种形式调动家长参与低碳亲子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我园组织了与“低碳生活”相关的系列亲子互动活动。主要有以下大型亲子活动:

(1)“六一”爱心・义卖。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为宝宝买的玩具、书籍、服装等儿童用品摆满了大橱小柜。如何才能最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本园的教师们动起了脑筋――通过交换、义卖进行爱心捐献。结合主题开展了“‘六一’与爱同行,实幼爱心义卖”的活动。孩子们拿出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到幼儿园参加义卖,义卖款捐赠给社区的残障儿童,让他们也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这样的活动既实现了旧物环保利用,又能寓教于乐,让孩子和家长们从小懂得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一举多得。

(2)低碳时装秀。此活动由全家总动员,先商量好环保时装秀的创意,然后从亲子收集低碳材料,再到亲子制作,最后到舞台上的表演,设计全家走秀的动作,等等。全园每一个家庭都在t台上走秀,孩子和家长们身着用环保袋、纸杯、光盘、废报纸等制作成的“环保时装”,一脸认真地迈着“猫步”轮番上场。小屁股左扭扭,右扭扭,生怕自己的时装和表演不够“诱人”。爸爸们憨态可掬、妈妈们聪慧美丽,引来台下阵阵笑声和掌声。也让每个家庭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低碳材料给大家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此活动的开展,充分实践了“低碳生活”,引领了环保时尚,激励亲子共同争做“低碳达人”,将低碳的美好、低碳的和谐,带入自己的生活中。

(3)制作低碳体育器械。自制体育器械是我园开展幼儿户外活动的又一项重要保障条件,它是由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在制作和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本地的条件、季节等,充分挖掘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不仅节约了经费,能够有效补充园内小型器械资源的不足,更突出了我园的低碳教育理念。我们选用既环保又耐用,同时在生活中简便易得的材料,把物品进行改装,变成我们需要的运动材料。如旺仔、牛奶罐可以制作成梅花桩、哑铃、滚滚乐等;推沙器可以用薯片罐、奶粉罐、竹子、水管等制作而成;废旧的水管可做成高尔夫球门和球杆、小推车;废旧木头可做成拉车、高跷等;废旧布料可做成沙包、飞碟、金箍棒、双截棍等,简单、结实,低碳又环保。

(4)幼儿淘宝街。全园家庭一个不落下,全家总动员。每一个家庭都要从摊位的宣传语、店面的设计、低碳物品的新颖度等,收集买方的星星,争取被评为“明星淘宝店”。活动场面壮观,“全部一块钱”“买一送一啦”……稚嫩的童声在幼儿园上空此起彼伏。一下午的工夫,每个摊位前的“货物”都被抢购一空,“小摊主”们也忙里偷闲去别家摊位上“淘”来不少心仪的物品,甚是热闹。这样的活动既能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环保意识,又能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追捧。

(5)亲子趣味运动会。活动前,以班级为单位,幼儿和家长们统一亲子服装。各班以各种低碳的方式出场,如自行车队、滑轮队、自制鲜花队,然后幼儿再和奶奶一起跳广场舞,和妈妈一起跳爵士舞。爸爸们也参与进来了,一起表演集体舞“大家齐欢乐”。之后,全园幼儿和家长们手拿自制的低碳乐器,进行全园器械操的表演,各种低碳材料创设出的体育游戏,等等,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亲子趣味运动会”。让参与其中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加深感情,让孩子得到娱乐和锻炼,让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既促进了幼儿、家长和园方的和谐发展,也增强了幼儿和父母的感情以及幼儿的体质。

(6)低碳亲子绘本。在制作亲子低碳图书《童言稚语》中,教师鼓励家长利用废旧的纸板、纸盒、纸袋等将幼儿平时的童言稚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利用废旧的物品再进行装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亲子低碳图书;在亲子低碳D书《我的祖国》中,请幼儿和家长收集自己去过的地方,将这些地方沿途的风景、民俗、趣事,同样以废旧的物品为载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亲子利用废旧的物品再进行装饰。这样,幼儿们在语言区活动时,可以拿着一本本自制的亲子低碳图书讲述得有声有色,让没去过这些地方的孩子,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锻炼了每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等等。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0-02

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1]全球变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了。低碳经济,是指在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简约俭朴、崇尚生态自然的低碳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力图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和借鉴下,对低碳文化的内涵及构建思路加以阐述。

一、何为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人们Co2低排放的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规范制度等精神因素的总和。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内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动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低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低碳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反映的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低碳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不仅以人为尺度,而且以更深层次的自然生态为尺度。在认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惠共生为发展的准绳。在价值关系方面,即承认自然对人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承认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即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求尊重自然,以审美和欣赏的态度热爱大自然,以高尚的情怀和人性关心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物质满足与人的心灵净化之间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低碳动力

低碳文化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力求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即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发展既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优美的自然画卷能给人提供视觉和心灵美的享受,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宁静而致远,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身心平和,富有智慧,人生充实而有意义。反过来,人类在从大自然母亲那里获得慷慨馈赠的同时,心怀感恩,从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动力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低碳意识

首先,低碳意识表现为责任意识。由于我国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等国情限制,加之处在社会转型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两大瓶颈,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百万民众的低碳行动是推动低碳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斯泰纳说:“在低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就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消费,为促进低碳发展协同努力,为兑现我国向国际做出的减排承诺做出个人应有的担当。再者,低碳意识还要具备节俭意识。节俭意识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电、节水、节能的好习惯,尽量将个人的碳排量降低。提倡“勤俭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杜绝挥霍和浪费,崇尚简约、精致而纯粹的生活。最后,推动低碳减排,还需要公众具有环保和“碳汇”意识。“碳汇”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绿化手段和方法,净化空气,吸纳空气中的Co2以美化环境的活动和过程。通过引导公众树立环保和“碳汇”意识,珍爱自然,呵护自然,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低碳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倾向,是行为的预先准备,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态度决定一切。低碳态度倡导人们为履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为如期实现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行动。低碳态度告诉我们:低碳不只是个人的自愿行为,更是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的有力表现。所以,有了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和厉行节约的愿望和决心,纠正个人的浪费、不当消费的习惯,拥有给予大自然深度关怀的人文情怀和态度,那么以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乘以13亿人口汇集而成的低碳力量是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五)低碳能力

若要科学而有效地进行低碳,除了个人的热情外,还需要一定的低碳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常识,以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公约、社区公约、个人承诺等形式,组织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彼此相互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道德压力,以此约束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将个人的低碳能力和热情感染他人,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争当“今天你低碳了吗?”的时尚达人。

(六)低碳行为

在二十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工业文明模式是,追求最大效率的最大生产,最大开发以刺激最大消费。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浪费型生活方式”,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多买、多用、多扔”,高消费和高浪费,由此形成了“炫耀消费”“面子消费”“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心理。这种消费模式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不仅过度消耗了能源、资源,加重了地球的负担,更使人的欲望在“消费盛行”的年代变本加厉,不断膨胀,表现出了任性、放纵、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精神气质,结果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低碳行为提醒我们:“在自以为追求幸福而实为追求财富的时候,千万要头脑清醒啊。”(美国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倡导低碳行为,就要戒除个人“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崇尚自然,奉行节俭主义,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注重精神满足,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保持平衡稳定。

二、构建低碳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低碳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外文化有关或类似于“低碳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提高,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努力寻找低碳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构建低碳文化的理论表达体系,使之具有科学性、民族学和时代性。在布迪厄所言的惯习、场域双重作用指导下,挖掘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结构,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促使人们将低碳文化内化,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增强低碳文化的创新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低碳研究研发体系、以各种科技、绿色服务组织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环保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主题,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3]低碳文化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精神,于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尽可能创造出大量丰富生动、富有文化魅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浓厚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激发人们用低碳文化的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动员人们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呵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去。

(三)加大低碳文化宣传教育

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在全社会确立和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意识和低碳道德伦理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鼓励、支持环保组织、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低碳化”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低碳合理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科学、优雅的生活方式。强化企业和社会大众节约资源、低碳行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和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内涵,充分发挥低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以期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固然离不开其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亦离不开文化动力的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低碳文化应运而生了。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亚文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使其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认同、达成共识的主流文化,以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独到的文化魅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增添色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红琴,翁定军编著.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节能低碳新词

近来,“低碳”一词广泛出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低碳”成为普通民众口头使用的词汇,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以“低碳”为标记构成的“低碳”族词语众多,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中国”、“低碳两会”、“低碳采访”、“低碳出行”、“低碳工作”、“低碳校园”、“低碳家庭”、“低碳城市”、“低碳金融”、“低碳春节”等等。“低碳”一词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英文是“lowcarbon”,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汉语是个意译词,偏正结构的名词。例如:

(1)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16日)

(2)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16日)

这里的“低碳”是低二氧化碳排放。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低碳××”格式的新词语,这种格式是以“低碳”进行类推的语族,××为名词,“低碳”的词义引申为“高效、节能、环保”的意义。例如:

(3)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低碳”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呼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人民日报》2010年3月17日)

(4)“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春节”、“低碳元宵”……如今,我们高兴地看到,低碳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已从铺张浪费、讲排场的价值观中走出来。(《中国环境报》2010年3月5日)

(5)“低碳祭扫”成为今年清明祭扫的主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2010年3月29日)

(6)昨天,由北京娱乐信报倡议发起的“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大型环保活动正式启动。(《北京日报》2010年3月27日)

(7)努力营造和谐消费环境,倡导低碳绿色消费模式。(《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3月26日)

同时,也产生了与“低碳”相对的类造词“高碳”“零碳”。“高碳”是指“高耗能、高排放”的意义,“零碳”指“无二氧化碳排放、无污染”之义。

(8)他建议对高碳消费品课以重税,尽快促成低碳消费市场的形成。(《北日京报》2010年3月12日)

(9)原本就高耗能的“高碳”消费群体,应该戒除便利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更多地降低其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文汇报》2010年3月27日)

(10)本市首个“零碳小屋”向市民开放。(《北京日报》2010年3月27日)

(11)“零碳馆”取经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能源发展”生态村,将实现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等多项功能,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文汇报》2010年3月28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广泛使用“绿色”一词,是“低碳”的近义词,产生了“绿色××”族词语,如“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绿色办公”、“绿色GDp”、“绿色出行”等。因此,“低碳”一词一出现,迅速被大众所接受。

“低碳”一词的迅速流行有其深刻的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气候变化,气温上升,引起了各国的关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成为共识,我国也积极响应。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总理发表讲话,表示了中国为保护环境所作的承诺。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低碳”一词。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人们生活环境有恶化的趋势,节能、环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百姓已在生产、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低碳”正好体现了民众的心声。

“低碳”虽然是新词,但可以预见这个词将会长期存在,甚至会收入词典。原因是“低碳”一词已经在政府的文件中出现,符合汉语的构词方式,也深受民众的欢迎,而且节能、环保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育部最近还下发通知,高校可设低碳经济专业,培养环保人才。低碳经济将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教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3]吕叔湘,熙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台州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引言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新的技术和新的革命。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调研时间

2010年7月8号------7月16号

调研地点

台州市地区抽样调查。包括小区、街道、火车站、汽车站、超市、广场等。

调研方法

1、针对市民设置四个方面的书面调查问卷。每方面调查问卷各准备400份。其中有关“限塑令”对居民影响的有效调查问卷381份;有关台州水资源的有效调查问卷365份;有关居民对于“低碳生活”参与度的有效调查问卷376份;有关群众对于“低碳”认识程度的有效调查问卷377份。

2、网络调查问卷

3、到相关单位咨询,获得第一手节能减排资料。

台州市环境保护、低碳减排相关目标

为了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台州市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污染减排,低碳节能为核心,以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早在2年前就已经深入开展了“811”环境保护新

三年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目标,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台州市环境保护、低碳减排相关工作任务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二、继续重点推进水污染防治。三、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四、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六、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七、加快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八、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创建。

台州市环境保护、低碳减排相关保障措施

为保障低碳减排的相关措施得以实施,相关工作任务得以完成,使低碳经济得以发展,低碳生活得以实现。台州市特制定了以下相关保障措施。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二、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执行分区环境准入政策。三、继续加强环境法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四、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继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切实加强运行监管。五、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管网络。六、进一步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七、加强环保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八、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科技咨询、环保“第三方治理”为重点,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九、落实完善环保经济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十一、创新生态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市民对日常生活中可减少碳排量的措施认知度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听说过“低碳生活”理念的受访者所占比重高达91%。其中,有28%的受访市民表示很了解“低碳生活”理念,19%的市民对“低碳”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而在全部受访人群中,仅有9%的受访人表示对“低碳生活”一无所知。不难看出,大多数人对“低碳生活”还是有所认知的。

但是调查结果还显示普通市民对于日常生活中可减少碳排量的措施认知度偏低。例如了解减少肉制品的摄入量可以减少碳排量的受访者比重只有35%;了解减轻汽车后备箱杂物摆放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受访者比重只有11%等,对于生活中的另外一些简单减排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市民对于了解的日常相关减排措施践行度不够

本次调查中85.83%的受访者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给环境造成影响,但其中只有9.2%的受访者愿意自备餐具。65%的受访者认为过度使用空调会给环境带来影响,但其中仍有35%的受访者表示平时不太注意空调降温。总体上而言台州市民对于践行低碳生活的自觉性不够。

政府应加大宣传,倡导全民运动

发展“低碳经济”需从提倡“低碳生活”开始。“碳”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渗透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低碳”不应是政府单方面倡导的事,而应该是一种全民运动。所以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辅助政策,加大力度宣传“低碳”的重要性,使“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引导“低碳”成为一种时尚,并使之成为一种全民自觉性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对市民而言更是一种态度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举手之劳都可以成为我们低碳节能的措施。只要我们注意,只要我们留心,只要我们愿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低碳达人;每一件事,都可以成为值得标榜的低碳举措。只是要看我们有没有这种去做的态度。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低碳经济[eB/oL].baike.省略/view/1551966.htm.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气候与环境事件频发,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得以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严重挑战。而消费行为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其对于环境和气候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等很多环境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消费者的行为,如家庭能源使用、汽车使用和垃圾处理等。因此如何降低消费活动的碳排放,发展以消费低能耗产品(劳务)和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消费行为[1-2],是近期低碳经济的研究重点之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加快,农民收入稳步上升,农民消费活动也日趋多元化,农村生活用能消费所导致的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2001―2010年,农村人均Co2排放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城镇人口的1.87倍,2010年农村人均排放达到0.54tCo2当量,为同期城镇居民生活用能人均排放的81.82%[3]。由此可见,加强对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发生内在机理的研究,寻求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探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以便为政府的政策干预寻找可行的途径。研究者一般通过建立模型确定有哪些因素在影响居民实施低碳消费行为模式,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发生影响因素上,研究者目前比较有共识的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发生可能存在显著的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包括对环境的态度、消费者对环境的认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环保责任感等。如王建明等认为,低碳心理意识如个人对环保和低碳消费知识的认知及其对环境的责任感都会对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模式产生显著影响[4];张浩等指出,消费者的低碳认知是形成低碳消费偏好的重要动因,只有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认知过程,才能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的形成[5]。贺爱忠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消费者的环境关心程度、污染感知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其生态消费[6]。除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外,消费者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社会环境(制度和文化)也是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王建明等认为,低碳消费行为的个体实施成本和制度技术情境属于调节变量,当这些情境变量的影响微弱时,低碳消费模式主要受消费者低碳心理意识影响;当情境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时,则可能会大大促进或抑制低碳消费模式的发生[4]。贺爱忠等则认为,制度和文化最终会以成本和收益的方式来影响消费者的决定,对低碳利益的关注是低碳消费的原始驱动力[7]。于伟认为消费者受到的社会群体压力能够增强其环保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对产品和服务绿色价值的认知,并间接影响绿色消费行为[8]。

由上可见,学者们对影响低碳消费行为因素的探讨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针对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成果,采用社会心理学分析框架,借鉴“计划行为理论”(thetheoryofplanedBehavior,tpB)建立理论模型,探究不同变量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

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我国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理论模型和假设

对于居民消费活动的内在发生机理,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ajzen于1991年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预测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因子。所谓行为意向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行为的可能性,行为意向越大说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行为意向主要受行为态度、行为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这三个内生心理变量影响。如果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愈积极,所感受到外部规范的压力愈大,对该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那么个人采取该行为的意向便愈强,反之则越弱[9]。计划行为理论目前已被应用于很多和环境相关的个人消费行为研究中,如对于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机理的解释[10]、对安全食品的购买[11]、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12]等,说明该理论对消费行为的解释是可行的。

文章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如图1。由于消费者行为本身很难进行直接观测,或者观测的成本比较高,因此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经常用行为意向来代替对行为的预测,有研究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或者最少也是中等强度的相关[13]。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是指农村居民对采取低碳消费行为概率的主观判断,衡量其会有多大的可能性采取低碳消费行为。

基于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提出假设如下:

H1: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态度,即农村居民个人对于低碳消费行为的总的评价和倾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低碳消费行为信念的强度,即对于低碳消费行为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二是对低碳消费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评价。农民对低碳消费活动的结果评价越正面,意愿越强烈,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反之则越小。

H2:农村居民低碳消费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主观规范,即居民在采取低碳消费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施加的压力和影响。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很可能受到家庭成员、邻居、朋友以及基层政府村委会的影响。另外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也会成为农村居民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压力或动力,如有关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的环保法律法规可以强化农民低碳消费的主观规范,最大可能地约束农户实施不利于低碳消费的行为。

H3: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是指农民对采取低碳消费行为的相关知识、资源和机会的认知。如果个人具备低碳消费的相关知识,拥有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资源和条件,那将促使其采取相应的行为。如果缺乏低碳消费的相关知识、资源或机会,那么个人采取低碳消费行为的意向就比较低。

四、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一)问卷设计

依据所建立的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模型和假设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农户的人口特征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年收入等。第二部分是农户家庭生活低碳消费情况调查。问卷设置了一些有关家庭低碳消费情况的题项,如家庭能源消费情况、一次性商品使用情况、垃圾处理情况等,以便对农民家庭低碳消费情况进行总体把握。第三部分是农户低碳消费行为调查,该部分题项测量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用1、2、3、4、5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和“完全同意”,请被调查者根据题项描述进行选择。对于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态度的题项包括:X1您认为农村居民应该关注节能减排以及环保;X2您认为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必要的;X3您在生活中很注意节水节电;X4您认为生活垃圾应该放到专门的收集点;X5您认为出门应尽可能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对于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主观规范的题项包括:X6您家人都很注意节水节电;X7您家人很支持您购买环保节能产品;X8如果村里人都购买环保节能产品,您会更加愿意购买;X9村委会支持大家购买环保节能产品;X10现有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家使用沼气(省柴灶、节能灶)。对于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的题项包括:X11即使节能环保产品价格较高,你也有能力购买;X12如果你想买就能很容易买到节能环保产品(如节能电器);X13你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建设沼气池(省柴灶、节能灶)。对于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的题项包括:X14如果是具有同功能的产品,你会优先选择环保节能产品;X15您在平时购物时会尽量选择环保节能型产品。

(二)数据来源

2014年2月,笔者选择了东台县??港镇作为调查点。??港镇过去是以近海生产为主的渔港小镇,小镇居民多以渔业为生,近年来在巩固发展传统渔业的同时,小镇还致力于海产品加工业,农民的收入更加多元化。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的方法,调查了200户农户,有效问卷为177份,问卷有效率为88.5%。

被调查的177位农村居民,平均年龄32周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0.3年。被调查者中非农收入为主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9.2%,以农业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为渔业)的农户为30.8%,而农业与非农业并重的家庭为30%,收入的多元化由此可见。在对被调查农户家庭低碳消费生活调查上,家庭炊事能源消费中煤气使用比重最大,约占45%;其次为秸秆、薪柴等,占比25.99%,电能使用所占比例为20.34%,使用沼气的比例最低,仅为8.67%。由此可见,秸秆、薪柴等高碳能源依然在农村炊事能源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家庭收入较低的农民家中。

平时买菜购物时约有1/3的农村居民会使用环保购物袋,而2/3的农民会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很多人没有使用环保袋的习惯,都只图一时的方便而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关于生活垃圾的处理,66.67%的农村居民会倒进垃圾桶,有专门的垃圾处理中心收走。但有些小村落公共设施建设落后,因为没有垃圾桶,居民会随意地扔在家附近。

五、实证研究

本研究基于所建立的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模型,拟采取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一)样本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量表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s?幌凳?来检验量表的可靠性。一般来说,量表的?幌凳?在0.6~0.7之间说明可以接受,?幌凳?在0.7以上说明量表的可靠性较高。根据信度检验结果,删除了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较低的题项,结果如表1所示,表明量表有较高的信度,能满足研究的要求。

量表不仅要进行信度检验,还要进行效度检验。效度检验即检验量表的测量结果是否能有效地反映想要考察的内容,效度越高说明量表越可信。测量发现,整个样本的Kmo为0.809,并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1329.72(p=0.00),p值达显著,表明量表适合做结构方程分析。

(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分析

本研究利用样本数据对农村居民低碳消费活动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构方程软件amoS的运算结果如图2所示,该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主要拟合指数都在合理范围之内。由图2可见,三个假设在本模型中都得到了证明。低碳消费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为0.5,t=2.44,p

(三)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低碳消费的认识和评价即其态度对是否采取低碳消费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点和很多文献的结论一致。另外农村居民感受到的社会制度文化的压力和重要人物的看法对其实施低碳消费行为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说明社会主观规范是促成农民低碳消费行为发生的重要动力。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影响,即能否实施低碳消费行为要取决于被调查者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和机会,但路径系数仅为0.2,说明其影响力小于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后两者路径系数分别为0.5和0.51)。这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被调查农村居民总体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较少,低碳环保意识较为淡薄。调查中发现有52.7%的农民表示对低碳经济有所耳闻,但也并不清楚具体内涵。二是由于低碳消费并没有形成社会风气,农民的消费行为较容易受到亲朋、邻里及村组成员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而相互攀比。这种并不强烈的低碳消费认知以及尚未形成的低碳消费社会风气决定了农民个体即使有能力、资源或机会进行低碳消费活动,其行为意向也不会有多强。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意向模型,通过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本研究中,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态度、低碳消费主观规范和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对低碳消费行为意向都存在显著的影响。说明计划行为理论对于解释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意向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第二,低碳消费行为控制认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不如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系数大,这和农村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较为淡薄及尚未形成低碳消费社会风气有密切的关系。

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政府是建设农村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建议对策如下:

首先,加强对低碳消费生活的政府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贴近农村居民生活的低碳科普宣传和惠农政策讲解等活动,促进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增强农民对节能减排低碳消费活动的认识和评价,从行为态度的转变上积极影响低碳消费的行为意向[14]。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7

在全球刮起低碳风之际,高职学生低碳生活也备受瞩目。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所以了解高职学生的低碳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尤为重要。

那么高职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是如何的呢?如图一和图二所示

(图一)

(图二)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知道一点,只有27%的学生知道较多或非常了解,甚至还有6%的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其中能够准确理解低碳含义的高职学生的比例为66.5%,但是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低碳还是不太清楚。

从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得出学生对低碳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体现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程度高的知识群体,应该对低碳这个在当今社会比较重要的且出现频率高的词有较高的认知程度,可是调查出的结果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予以深思,并在校园里加大宣传力度和对高职学生这方面的教育程度。

2.对低碳生活渠道和途径的了解程度

大部分学生对低碳都知道一点,了解到相关知识的途径有很多,那么都是通过哪些渠道和途径了解到的呢?

(图三)

从图三看出,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杂志等媒体宣传的比例为79.6%,占调查主体的很大部分比例,可想而知其他方式的比例就很小。这说明电视、广播、互联网、杂志等媒体宣传在学生中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我们要保持这些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宣传力度,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其它方式的宣传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低碳,从而弥补很多同学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图四)

在图四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高职学生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和环保组织宣传来来接触低碳知识的,其中调查中选择新闻媒体的人数为263人,占了绝大部分,说明新闻媒体的影响作用是强大,要想更快、更好的宣传低碳知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作为主要途径,但是不能单一化,我们也要改变一下其他途径的宣传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到低碳,树立更好的低碳意识和养成低碳行为。

3.高职学生心中的低碳对生活质量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低碳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低碳经济对体育生活方式提出新挑战的催化剂。但它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低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实现低碳生活。

当代高职学生对于低碳经济下的生活质量是持怎样的态度呢?

(图五)

通过图五,可以看出,认为低碳肯定会提高生活质量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2%,认为肯定不会的占12%,认为可能会的占60%,不确定的占16%。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通过数据可以说明在大学生心中,对低碳是持认可的态度,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认为低碳会降低生活质量,但也有一少部分的学生还不太清楚低碳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图六)

从图六可以看出,在高职学生心中认为低碳生活对气候会有很大作用的人占被调查者的19.7%,认为会有一定作用的占31.7%,认为有作用但是不是很明显的占43.7%,认为不会有作用的占4.9%。

从调查的数据看出,认为低碳生活对改善气候变暖有作用的学生还是占绝大多数的,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不会有作用。

3.大学生低碳行为的自我判断的特征分析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

低碳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兴起。那么在高职学生心中,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低碳行为呢。

(图七)

从图七中可以知道,用电节约化的低碳行为的比例占的比较高,占了294个份额,提倡随循环占了257份额,远离一次性物品占了227个份额,巧用废弃物占了221个份额,拒绝塑料袋占了217个份额,植物常点缀占了184个份额,购物谨慎占了180个份额,志愿者占了166个份额。

从总体上看,各种低碳行为的差距不是很大,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还是可以做到较多的低碳行为的,说明他们从心理上觉的如果可行的话,他们所认为的这些低碳行为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大家不仅有低碳的理念,还要付诸于行动,因此,加大宣传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利用学校的平台,进行更好的教育。

4.结论与建议

4.1从高职学生对低碳的了解程度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低碳是知道一点的,但是从对低碳含义的认知来看,有近一半的学生对低碳的含义还是不太清楚的,这就体现出大学对低碳的认知程度还需提高

4.2调查了高职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的渠道和途径,发现媒体宣传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但是其他方式的宣传也得创新改进,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达到宣传效果。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战略意义;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201-04

朱蕴丽(1963―),女,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31)潘弘韬(1988―),男,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学。(江西南昌330013)

一、低碳经济软实力相关概念

(一)低碳经济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人类社会由此迎来了低碳经济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倡导包容性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众所周知,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结合的质量型、效益型经济。一般来说,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1]。经济性,是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原则,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而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反对奢侈浪费能源或资源的情况。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目标。[2]其三是目的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而延缓气候变暖对臭氧层的破坏,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恶劣气候引发人类灾难,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低碳经济文化

所谓低碳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价值或生活方式。简要地说,是关于二氧化碳低排放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生存信仰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对人们生存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一旦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伦理之中,就能够自觉地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将产生持久的影响。从低碳经济构成的要素看,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消费、低碳城市等看似都是一些侧重经济、技术或制度层面的东西,国家节能减排中所规制的能源节约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也都是一些抽象的量化的硬指标。但是,这些量化的硬指标所蕴含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转变发展方式和倡导适度消费,贴合了整个人类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化的软理念,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的深度追求,寄寓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文文化的深刻因子,是整个人类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认识自我和共同保护自我的理性超越。

当然,研究碳文化绝不能局囿于一地、一时、一国的碳文化,而是要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去感知和理解大致经历过的碳文化。那么,人类到底经历了哪几个碳文化阶段呢?从生产力的角度我们不妨把其归纳为四个阶段:一是自然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局限于对自然的深度认识,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没有力量“动辄战胜”自然,只能与自然相融相契,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充满恐惧又饱含敬畏,此时我们称之为“碳文化零时代”。二是亚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阶段。这主要延亘于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世界的古代文明主要涵盖有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古代中国和中美洲三大农业文明。由于三地的古代农业起源时代不同,分别经历了近万年或六七千年不等的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已具备了改变或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但仍然不足以打破自然的平衡状态,人类可以通过朝代更替适时地休养生息,或依靠自然本身的修复力量循环往复地达到“碳平衡”,我们称之为“碳文化农耕时代”。三是人类中心主义碳文化,这主要指工业革命时期。这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主宰自然,并大规模破坏自然的时期,相伴衍生出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斗争文化”或“征服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电的发现、内燃机及其新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人类对自然改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对自然无休止地开发和过度利用,直接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全面扭曲割裂,整个人类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结果形成了“碳文化高危时代”。四是生态整体主义碳文化时代,这主要指信息社会。[3](p193-194)当今正处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原子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运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对工业文明形成的高危碳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世界各国都希冀通过共同携手来应对气候变暖,与防止臭氧层破坏可能引发的灾变。否则,面对日益频繁的天灾人祸或可能发生的气候灾难,人类将无所适从,会变得更加迷茫与失落,低碳文化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降低碳排放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

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综合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这种软实力对内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体现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厚重的硬实力的土壤上,才能从内外两方面形成一种持久的和综合的国家凝聚力、影响力与竞争力。且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始终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要自觉地去呵护历史积淀下来的优质的精神价值外,还要不断消融和吸纳全人类优秀的文化元素来跟上世界潮流,培育和创新我们的时代精神,像盐融于水一样地变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或精神价值。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低碳信念、低碳教育、低碳伦理、低碳创意、低碳产业、低碳营销、低碳品牌、低碳消费、低碳交易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低碳实践活动,在大众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持久的影响力、引领力和理解力。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低碳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母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样,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也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外部软实力,通过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打造一种低碳经济创造力、低碳思想影响力、世界性低碳话语权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二是内部软实力,真正构建一种能够降低碳排放的国民低碳价值观,从宏观上提高国民的低碳文明素质和低碳精神水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可持续增长的前进动力。

二、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低碳经济文化,是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在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历史必然。低碳经济文化的提出,就是因为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力、渗透力、凝聚力和牵引力,可以支撑、引领和渗透到社会公众的内心世界,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追求,使人们能发自内心地和自觉地去降低碳排放,持久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一场涉及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国家权益博弈等方面观念形态的革命,也是提升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探讨和研究如何去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就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一)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由于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系统而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命题,低碳文化的提出本身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它既涉及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利益话语权的博弈,又借此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使经济发展由原来的资源耗费、环境破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性发展转变。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将成为衡量国家综合软实力的又一重要标志。

(二)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经济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改变

由于低碳经济文化能够从情感和心理上制约、控制和支配人,它所寓含的低碳理念、低碳意识和低碳价值观等直接影响、调控和决定着国家发展的“绿色走势”。它使我们的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等领域有了低碳经济理论的支撑和引领,使我们国家能理性地避免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由单纯数量、速度的增长向综合效益质量的增长转变。同时,有力助推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品牌、低碳创意、低碳营销、低碳产品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各行各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树立代际环境权、生存权保护的理念,切实避免出现忽视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无未来的增长,确保能源供给、自然资源供给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

(三)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引领人们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低碳经济文化蕴含着我们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它的注入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引领公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形成尚俭节用的价值取向。倡导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反对高碳浪费、污染消费、有害消费、无度消费、炫富消费,这最终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健康和科学的低碳消费理念,不仅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利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引领整个社会科学合理消费,自觉抵制或拒绝那些不低碳的“便捷式”消费、“一次性”消费、“白色污染”和“高能耗”等消费,养成国民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化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复苏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人类应对自然界的惩罚和可能出现的“灾变”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而低碳文化有助于经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增长方式转变,进而把以“以人为本”的增长拓展为以“万物为本”增长的转变。的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的保护也离不开人类,人类必须与自然共生共荣,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复苏。构建低碳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得以尽快恢复。

(五)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会产生潜在的和巨大的“绿色效应”

低碳经济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低碳文化的价值取向,崇尚的是生态价值,倡导的是绿色环保,只有全社会自觉遵循低碳减碳等要求,以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助推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相应的诸如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绿色城市等冠以“绿色”的行业等会不断涌现,这会产生潜在的巨大的“绿色效应”,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避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来换取人类无休止欲望的满足,符合我们国家倡导的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

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我国参与世界经济软实力和巧实力竞争的需要。那么,如何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着力构建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取向

一是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主要是以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观念形态。它以整个人类生态和谐为价值尺度,来量度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行为后果,倡导人类与自然共荣共生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实施低碳智库战略,培养优秀低碳创新人才,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低碳文化建设的关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三是要吸收消融好国内外两种低碳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文化合作与交流,构建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和廉洁消费的生活理念。四是挖掘、梳理、吸纳和弘扬传统人文文化中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优秀的低碳理念和伦理取向,并有机地结合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新的道德准则,以此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是实现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二)有效采取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一是要加快低碳经济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推进低碳文化建设。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操作。二是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要建立起低碳经济宏观调控机制,在资金信贷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企业发展低碳技术更多的支持;同时,还要发挥“领头羊”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等活动。三是国家要采取鼓励性措施,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推广,孵化低碳创意产业,打造低碳优质品牌,提升国家低碳品牌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四是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的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碳消费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采购绿色商品、乘坐公共交通、使用节能家电和家庭照明,这也是低碳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三)精心营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科学理念

一是政府教育部门要把培养低碳理念的相关内容充实到中小学教学课程中,从小培育未成年人科学的低碳认知、低碳情感、低碳道德、低碳信仰和低碳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鼓励人人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倡导人人都负有节能责任的低碳文化价值认同。二是企业是践行低碳经济的主体,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应当把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去,积极践行低碳伦理,自觉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三是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类媒体宣传低碳经济的目的和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示范社区的建设、评选和宣传活动,培养公众的低碳理念,倡导理性文明消费,崇尚俭约质朴的生活,营造一种浓郁的低碳经济文化氛围,使人人肩负起节能减排的义务。

(四)全面打造低碳经济文化软实力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低碳文化教育体系。低碳经济得以全面实现的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基础性工程就是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低碳经济教育提到议事日程,把国内外最新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融入低碳文化的构建中去。二是要以低碳科技创新理念为支撑,不断地把生态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的理论融入低碳教育的实践中去,构建全民的低碳道德伦理体系,培育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自觉和自律。三是要通过互联网、博客、微博和手机短信等各种信息化手段传播低碳经济文化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把低碳经济的知识普及扎根到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各个层面的公众心目中,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建设低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精神观念形态的力量,转化为潜在的现实的低碳经济和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9

上午9:30活动开幕,首先,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代表中国科技馆致欢迎辞,欢迎来自北京18个区县的学生、教师、家长,欢迎论坛评审专家。随后,北京市教委体美处王东江处长发表了讲话,表达了北京市教委对青少年科普活动的支持与关注。他肯定了十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活动在全市的影响力,表达了十年来对支持、关心和爱护金鹏科技论坛活动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们的谢意。王处长还从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角度,从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角度,从加强研究提高科技活动质量角度,从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角度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金鹏科技论坛的成功举办与北京市各区县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论坛开幕式上,为9个获得“金鹏科技论坛优秀组织奖”的区县颁发了奖杯。

颁奖仪式后,第十届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的主体部分――论坛讨论热闹开场。本届金鹏科技论坛以“低碳,我们在行动”为话题,分两个部分进行“低碳”大讨论。

第一部分是“我们对低碳的认识”。三位同学来到台上,结合自己的获奖项目畅谈各自对“低碳”的认识。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台下的学生、教师也纷纷发表自己对“低碳”的理解,向大家共享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结合现场的“低碳”声音,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陈迎博士从更准确、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角度对“低碳”进行了解读。此外,两名曾经参加过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北京学生代表畅谈了他们在哥本哈根的感受。

论坛的第二部分为“低碳,我们在行动”。来自北京市18个区县的同学热烈交流了对“低碳”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分享了“低碳”实践行动的经验。同学们畅所欲言,不仅倡导“低碳”出行、“低碳”饮食等日常生活方式。甚至提出了对论坛现场实施“低碳”行为的建议:论坛活动背景板的制作可改为投影方式,节约纸张、塑料的使用;会场灯光可以暗一些,节约电能……为响应学生们提出的“低碳”建议,中国科技馆马上进行了改进,在不影响会场使用的前提下,关闭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场灯。这一举动得到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毕竟,“低碳。我们在行动”!

论坛讨论部分结束后,陈佳洱院士在论坛上发言,他对同学们参加科技活动、关注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积极表达主张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寄予了希望。

本届论坛还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倡议全市中小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低碳生活”,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绿色“低碳”的美好家园!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北京市18个区县老师与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关于低碳生活的心得体会篇10

abstract:peopleputforwardthenewconceptoflow-carboneconomyfacingthegraduallywarmingglobalclimate.itgivespeopleupdatedideas;italsoeffectivelyraisedtheadjustmentsandchangeofsocialproductionandpeople'slifestyle.therefore,based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educationoflow-carboneconomyisquiteworthexploring.Basedonthefullunderstandingoftheneedforalowcarboneconomyeducationtocollegestudents,weshouldcarefullyselecteducationalcontentoflow-carboneconomy,andactivelyexplorethewayandmethodofcarryingoutlow-carboneconomyeducation,andeffectively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educationinlow-carboneconomy.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低碳经济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llegestudents;low-carboneconomy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28-02

0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曾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别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低碳经济教育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界定

关于低碳经济的谈论,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但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却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但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跃为年度热词的触发点,应定位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责任和义务差别大,各国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难以达成定量协议。会议所讨论的深刻问题,立足于一个虽然是令人无奈的、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资源的消耗,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导致了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气候逐渐变暖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最后,会议达成了如此共识:只有低碳绿色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出路。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可梳理和提炼出其基本内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的界定,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偏向于经济特征,但又综合着政治、文化、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特殊社会发展时代,即低碳经济时代,而这正是现当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客观的时代舞台。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突出体现时代性特征,既是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正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的低碳经济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生产生活理念的更新,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时代特征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并通过现实行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2这是由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机构,势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生态文明、道德伦理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正是大学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突出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目前拥有2000多万大学生群体的高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理应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开发节能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3这是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虽说把握低碳经济时代特征,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知识,自觉践行低碳经济生产生活人人有责,但集中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其所处的环境、受知能力、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影响力等方面讲,还是拥有着身处人才培育高地的优势。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引导他们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低碳经济时代,不仅可以通过“低碳我先行”理念的树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成当下见效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带着牢固树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陆续走进社会,以企业员工或政府官员等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所以,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通过促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节能、减排、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们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更主要的是还能发挥由“蝴蝶效应”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所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未来社会科学的生产生活有了核心的力量依靠。

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和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主要地应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选择。

3.1应从低碳经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选择俗话说,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由此,前述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首先选择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才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由其内涵延展而来的,诸如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碳中和、碳足迹等颇具“时尚”和“潮流”意味的热词及其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并自觉传播和践行。

3.2应从“为什么”要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觉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从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角度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为此,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的高碳经济运行模式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资源走向枯竭等反面事例和类似《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年省下2500万元的背后》等正面报道的一些典型实例,就应该作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有机引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以培养大学生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并由此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

3.3应从“怎么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选择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内容做铺成之后,还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于己无关,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有责,大有作为。事实上,也只有让大学生们弄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力着刀刃,真正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如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促进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生产生活,就应是我们要进一步选择的教育内容。当大学生们注意到:假如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就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许多电器在摁下遥控器之后虽然处于待机状态,但其实仍在耗费着电能,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等这样一些事实,那么,类似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健康环保绿色出行等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们把低碳理念有机外化的习惯性行动。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应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促使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进大学生头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让他们通过系统、有序的教育过程,达到对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联系传统教材体系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上寻求突破。我们面向学生进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的教育过程,就是渗透低碳经济教育内容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疏通并自觉利用好这一看似传统但却已成熟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面向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基本的成功。

4.2应注重闲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以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让受教育者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现在“导行”过程。所以,应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此,老师们课堂外言传身教的闲暇教育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阵地的开辟,就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开始低碳经济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4.3应树立大思政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所谓大思政教育观,就是围绕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的主体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立体工作运行模式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在开展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学的工作思路,促成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引导,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拓展延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机配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势必会大大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将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现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地,也必将通过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3).

[2]陈寿朋.“低碳”也需要道德动力[J].理论学习,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