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8:07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1

一、吴江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吴江区现共有8个镇(区),249个行政村,62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14年底,全区户籍总人口81.4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0.81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5.55%,较2013年增长1%,远超联合国定义的10%标准。目前,吴江区的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约5%的速度增长,按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可见,吴江区不仅已步入老年型社会①,且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未来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二)特点和趋势

1、深度老龄化

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20%则进入超老龄化。当各地65岁以上人口突破性超过7%时,吴江区截至2014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比例达17.36%,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且按照当前快速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即将进入超老龄化的行列。

2、高龄老龄化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吴江老年人口结构还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一般,我们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定义为高龄老年人,当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进入高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吴江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24万,占老年人口的15.57%,进入高龄化社会。可见,吴江区的老年人口除了规模和速度的激增外,群体内部的老龄化趋势也很明显。

3、未富老龄化

一方面,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老龄化成本逐渐上升,加上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很好的解决历史欠账,个人账户空账,基金保增值问题,未富老龄化现状未有改观。另一方面,从养老金替代率②来看,吴江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城乡养老保险待遇,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为1492.52元/月,相较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081.17元/月,养老金的替代率仅为29.37%,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最低替代率标准。可见,由于种种因素,当前吴江区的各项养老制度仍滞后于老龄化发展进程。

4、空巢老龄化

家庭小型化带来的空巢危机已是十分严峻,吴江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剧了空巢老龄化的速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口流向城镇,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城乡并轨后,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原本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转变为相对封闭独立的公寓文化,大部分老年人无法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导致老年生活质量不高。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其必然会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具体到人口老龄化对吴江区的影响,总体而言,挑战与机遇并行,压力与动力共存。

1、经济层面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高,而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之越低。直观而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最直接影响便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改变,导致劳动力成本和社会养老成本飙升,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间接来看,人口红利的消失也给当前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老龄产业的兴起提供契机。基于此,吴江区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若置之不理,未来劳工慌可能会变成家常便饭。

2、社会层面

由于老年人口绝对规模的迅速增长,吴江区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逐年上升,以2014年为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4.64亿,较上年度增长23.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支出12.4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2.89%,在缴费人数下降,待遇享受人数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缺乏有效保增值途径的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对社会化服务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家庭保障模式中,由家庭承担了所有服务性功能;单位保障模式中,则由单位代替家庭实现福利保障。现在社会保障模式下,老年人除了日常生理需求外,兴趣点已扩展至教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领域,在此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

3、文化层面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传统大家庭日渐小型化,传统孝道文化渐渐流于形式,社会呈现尊老不够,爱幼有余的怪状,老人无用论的观点导致歧视、冷漠老年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冲击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内部也在分化。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访谈中可见,尽管大部分人的诉求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是会有部分老人的关注点是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享受生活、老有所乐,提出这些诉求的基本是养老待遇水平偏高,退休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退休人员,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的现象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综上,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家庭伦理道德遭受冲击,老年教育文化事业迎来朝阳。

二、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人口老龄化是吴江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应对的客观趋势,因此,在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立足吴江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共享的原则,结合吴江区区情,从舆情重塑、法制保障、制度框架、队伍建设等视角出发,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一)尊老敬老,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传统家庭养老这一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基础势在必行。在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歧视和漠视老年群体的个案采取因势利导,推广和倡导模范典型,同时抨击指责不孝行为,借助传统孝文化实现每一个个体在代际内角色的平稳过渡,为整个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和谐安康的养老社会氛围。

当然,要重拾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还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需要完善,除了填补漏洞,将相关条款具体化外,还需要明确执法主体,设立常规管理机构,同时,因地制宜,将保障老年人权益列入地区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中,建立为老服务专项资金。只有将道德约束结合法律规范,以道德约束为基础,法律约束为手段,才能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切实为老年人群体撑起保护伞,助其安度晚年。

(二)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1、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在传统家庭养老基础上,居家养老服务需丰富化,应当依托信息平台,设立老年服务24小时热线,采取“有偿”加“无偿”的方式,为社区内每一位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多样化,便捷化的日常居家服务;加大对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和投入,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群体,需加大财政投入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变有偿服务为无偿或低偿,为老服务重心放在解决该群体的养老金低、看病难、生活照料需求上;此外,未来还应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质量为中心,开展精神慰籍,心理疏导等服务。

2、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首先需要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在财政为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将宽泛的社会养老通过社区平台具体化,如老年人日间照料、法律维权、医疗卫生服务、中介服务等,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方便老年人;其次,强大服务功能的背后必须拥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继续加强社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在岗人员的职业化培训,通过宣传为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提升全社会对老年服务业的参与热情;另外,政府除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外,需做好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组织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对社区的为老服务进行评估,及时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老服务的质量效果和社区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3、发挥机构养老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吴江区机构养老服务总体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公办机构资源闲置、民办机构发展缓慢的现状,当务之急是理顺养老机构的性质、与政府间的关系、具备的权利和义务,变政府统包统管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创造有利的老龄投资环境,加大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力度,通过税收、融资、土地等优惠配套政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同时,通过解决不同层次老年人集体供养,集中居住,长期照料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机构养老模式,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多管齐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

当前,正值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推进,我们应当借助入户调查数据,针对不同类别的未参保对象采取相应的扩面措施。对企业应保未保人员,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相关用人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宣传,引导和帮助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同时,在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引导有条件的参保人员转向可获得更好权益保障的制度。

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在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方面:首先,基于社区平台优化医疗资源,由定位不同的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医疗服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其次,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扶持,在医疗资源配置、基础医疗设备供给、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做好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实现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过渡。

3、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体系

秉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扩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覆盖范围,统一企业退休人员和居保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鼓励和扶持老年服务市场的发展,开发生产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起适合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多层次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推进各省市社保网络平台的联通和共享、建立全国社保信息网络系统,既方便退休人员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有助于异地生存认证的实现,防止退休金冒领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及时修改和更新退休人员的个人信息,保障老年服务的精准性。

4、提高老年居民福利水平

根据地区经济承受能力,完善高龄老人尊老金制度,实现老年福利从传统补漏式向适度普惠式发展,并建立尊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全体老年居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尊严地安度晚年;针对失能老人、特困老人,建立补贴倾斜制度,确保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统筹高龄津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纯福利型制度,依托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确保同一对象在不同制度间无障碍流动;充分发挥福利对老年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将福利重心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福利事业的投入;明晰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职能,避免多头交叉管理的格局。

(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延长人口红利

1、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在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法定退休年龄到达时,大部分人并未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女性。基于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延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等多因素,从理性角度思考,延迟退休年龄一举数得。当然,延迟退休年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综合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制定和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和弹性退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当前,不妨从促进制度间的公平出发,优先推行延迟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

2、利用老年人智力库,鼓励再就业

从老人退休前的职业和身份来看,文化程度越高,职务职称越高的,其社会参与率则相应越高,而社会参与率高的群体,其知识、经验和技能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反而伴随岁月的沉淀日积月累。因此,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和调动老年人的智力库作用。一方面,尊重老人意愿,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和平台,鼓励社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或创造再就业工作岗位,维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探索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重点放在基层公益事业、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青少年教育、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等领域上。

3、发挥低龄老人社会价值,倡导银龄服务

针对未来银龄服务的发展,首先,依托基层社区党组织平台,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凝聚社区低龄老人组成服务队,与社区内高龄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其次,广泛宣传老有所为,鼓励低龄老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纳入社会参与网络;最后,总结基层经验,探讨银龄服务新形式。如时间银行的做法,纪录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未来可用于支付自己的服务需求,该形式促进了整个老年群体内部资源的良性循环,大大激励了低龄老人的服务热情,值得推广。(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人社局)

注解: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成都

1.研究意义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有重要意义。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2.47%,为13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虽然成都市的老龄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岁的人口有160万人,而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16万人进入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成都市老龄化水平将突破15%。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4.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总人口已达到8%,年龄结构已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递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可是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

表1

单位1978198019902000201120122013

出生率%10.311.213.19.69109.04

死亡率%66.16.46.64.69.96.33

自然增长率%4.35.16.73.14.50.12.71

4.2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见成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组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从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两个数据比较而言,后者约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组的比例下降最显著。通过图3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处在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在逐渐达到峰值后,很有可能会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这都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所剩时间已然不多。一个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应低于10%,而65岁以上人口应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4%。

表2

年别项目2000年2010年

总人口规模(人)1124427214047625

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人)8948201364348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7.969.71

表3

年别年龄段所占比例1982年2000年

1―14(万人)30.26%16.43%

15―64(万人)64.71%75.61%

65岁及以上(万人)5.03%7.96%

4.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其实施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成都,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0.8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而2012年,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8003.82亿,人均生产总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产总值(GDp)为8138.94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56836.17元,换句话说,成都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说,成都市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加重老龄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5.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主要劳动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同时,老龄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由此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日益增长的应届大学生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

5.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将会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化。因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费人群。而同时更多的生产成果用到消费上,使得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这,也会造成再生产投人的减少。

5.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进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成都市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也同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针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6.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6.1.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立新的农保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对于成都而言,应该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也可以学习类似《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的相关文件,在全市开始建立健全农保制度。

6.1.2倡导个人家庭养老。

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决定在现阶段还需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优良品德的养老体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在城镇,考虑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应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群学习、文体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体力,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矛盾,把他们的“余热”变成社会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相对延长退休年龄。

结论

成都市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城市,必须积极应对老龄化现象,充分把握“人口红利”的时间机会,对于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来说,在兼顾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应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此同时抓住最后的劳动力低成本时机。当然尤为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养老机制,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起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也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志坚.江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景德镇: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2011.

[2]刘雪飞.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3]游端云.龙岩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4]奇瑛.四川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对策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5]丁海英.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6]杨玉水.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特点及对策[J].贵州文史丛刊,2004,(10):10-12

[7]何景熙;青健;李晓梅.成都市人口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据的初步分析[R].成都:西部发展研究,2013.

[8]封佼佼.“十二五”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3,(08):5-6

[9]长治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山西统计信息网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高龄老人;养老;政府责任

   我国现处在未富先老的状态,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同时,我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问题正在逐渐凸显。依目前学界共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那么2005年我国高龄老人已超过1600万。目前,我国的高龄老人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人总量将增至2780万,2050年,将高达1亿,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组。而农村高龄化趋势更为突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高龄人口为800万人,占高龄人口总数的68.4%a,农村高龄化程度比城镇高0.21个百分点。如果说高龄老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那么农村高龄老人则是脆弱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相对城市高龄老人而言,农村高龄老人在生理、心理、经济收人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其生活状况存在着更高风险,更令人担忧。

1、农村人口高龄化的影响

   人口高龄化同人口老龄化一样,他们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人口现象。但是,人口高龄化毕竟不是社会理想的人口结构,因此高龄化的农村人口结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高龄老年人口几乎全部退出劳动生产领域,丧失了其对社会的经济价值,是一个纯消费的人口群体,大大加重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其二,高龄老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机体的衰老程度明显,患病率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比重较大,所以,高龄老人已经处于急需照料的阶段;其三,对有高龄老人的农村家庭而言,因需要对老人进行长期照料,从而明显加重家庭的生活负担。多样的物质精神需求、昂贵的医疗保健费用和照料成本使许多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不堪重负,子女对于照料高龄父母越来越力不从心。

2、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现状

   首先,农村高龄老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低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也尚未得到普及,对农村老人而言,他们能普遍享有的只有新型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被边缘化,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只享有全国全部社会保障费用的11%,导致农村养老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农村高龄老人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其次,农村高龄老人所享有的机构养老状况不尽人意。家庭”空巢化”以及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日趋弱化,养老院养老成为家庭养老的一个必要补充。但目前的农村养老院还无法解决高龄老人照料问题,首先表现在现有的农村养老院和床位数远远满足不了养老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农村养老院的护工职业素质低,绝大部分缺乏专业培训,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照料需要。

 最后,对农村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严重缺失。绝大多数高龄老人不仅失去了配偶,而且兄弟姐妹和一些子女也相继离去,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持。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长期得不到子女生活上的照料,更谈不上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3、明确政府责任改善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

   农村高龄老人是弱势群体,其根本利益最终只有靠政府来维护,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和支持力度。

   3.1加大国家对农村养老投入力度,设立农村高龄老人救助基金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4

一、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契合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设施建设及医疗设施建设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但由于我国现阶段依然处于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国家阶段,无论是养老设施还是以老保障体系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较为完善的水平;同时由于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多数老年人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持其长期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尤其是我国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群体更是如此。因此为了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必须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

二、与我国老龄化特点相关联

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这是我国老龄化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我国政府提供大量的养老居住场所并快速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但这样的需求又是以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短时间内不能较快解决的问题。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有38060个,床位266.2万张,仅占老龄人口数量的1.59%,与国际通常由4%-6%的可供老人入住的养老机构的情况相差较大。因此我们提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的居住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老年人自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来弥补养老机构的不足,这才是我国快速解决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速快的正确途径。

三、与我国老年人的意愿相一致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5

【关键词】社区多元化老年护理现状趋势

社区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随着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1人口老龄化现状

1.1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据官方统计,2006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88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其中有7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已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1]。

1.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口学家曾预测[2],到204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3.12亿后仍会继续上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老龄化提前到达高峰;(2)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3)经济和社会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艰巨。

2社区老年护理现状

2.1国外社区老年护理现状

2.1.1美国社区老年护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模式。如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服务设施,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同时在社区老年护理的研究上也取得了成就,如安德逊的“与社区为伙伴”的模式[3]。

2.1.2按联合国制定的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为老年型社会的标准,澳大利亚早在1940年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4]。澳大利亚的养老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老年护理院和老年公寓等护理院所,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或非专业护理服务;二是社区和家庭养老,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的非专业护理服务[5];社区护理模式主要为居住性老年护理和老年病房的治疗与护理。

2.1.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推进,日本的老年护理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建立了医疗、保健、福利、介护、疗养院、老人保健中心、康复机构、托老所、家庭护理、小规模多功能住宅护理、老年痴呆专用设施日间托管服务等一系列福利设施[6]。

2.2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的现状

2.2.1港台地区台湾、香港等地区在探索老年人护理体系构建方面有丰富经验。如香港特区政府极力推行老年照护服务[7],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老年照护体系。这一体系由医院老年专科、老年人日间医院、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安老院和宁养服务组成,承担全港老年人的照护任务。香港各个社区设有老年日间活动护理中心(托老所),如梅艳芳长者日间护理中心、社会福利署资助的社区老人护理中心等,让老人在社区中获得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并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等。

2.2.2内陆地区上海是我国内陆最早开展社区的城市之一,也是取得成果最好的城市之一。目前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四种形式[8]。“大庆模式”的老年护理工作形成以“核心医院—二级地方医院—社区服务站”一体化的老年护理网络[9]。南京建立社区老年人家庭养老护理服务中心[10]。

3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的目标指向个人、家庭、人群和社会提供卫生保健支持,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老年社区护理是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需求增加的最佳途径,它是把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融为一体,起到了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国内外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模式,而长期护理服务需要迫切,呈逐渐扩大趋势。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包括两大类:市场提供的服务和非市场提供的服务。前者是指机构护理服务和家庭护理服务,后者主要指由服务对象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或志愿者提供的护理服务。“机构”与“居家”结合,既提供机构养老的全面的专业化的照料服务,也同时实现了居家养老的舒适、便利与温情。

从世界范围老龄化的形式来看,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护理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催生了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模式,为解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杨译.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R].2009.

[2]刘萃侠,肖健,耿晓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的正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4(23):204—206.

[3]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30.

[4]林岩.澳大利亚的人口老龄化及老年卫生服务[J].老年医学与保健,1998,4(1):39-41.

[5]李红玉,郭立.澳大利亚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医学教育,2003,6(12):28-31.

[6]陈学诗.心理卫生应与社区精神卫生相结合[J].上海精神医学,2002,14(3):128-129.

[7]宋慧娟.香港老年照护体系概况[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1):59-60.

[8]陈洁,朱明珍,陆月梅.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2):111.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剧,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热点,各国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养老模式的选择与优化成为关系国人幸福、国家和谐的重要问题。笔者主要分析了当前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现状,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日本;老龄化;养老模式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者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在当前新规定标准下,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就说明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然而在日本社会中,早在197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了7.1%,从此以后,该国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针对这种老龄化加剧现状,日本国家制定了养老模式,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国家和谐发展。

一、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模式分析

老龄化加剧的现状说明需要赡养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应的能够承担赡养义务的劳动力就在逐渐减少。在当今世界上,日本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1)在政府方面。国家承担的各项保险在不断加重,社会医疗等系统的压力也在日益攀升,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输出老人”的计划——在海外开辟“日本村”,政府鼓励国内老人移居海外,以此方式来减轻对日本当局老人社会的福利负担,政府部门还提出了对外贸易职能,向老人们鼓吹升值的日元移居海外,进一步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日本人的养老模式也在不断进步,这种“输出老人”已经改善到,来人自己选择去海外度过自己的晚年,过着“候鸟式”的养老生活,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无论到哪里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及保养,让老人安享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即《国民年金法》《老年保健法》《老人福利法》,进一步推进社会养老的进程,完善各项保健措施,越来越注重福利养老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提高国民的保健水平完善老人福利事业,同时减轻了家庭负担,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2)日本老年居民。由于日本同中国一样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家本位”的思想观点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家庭养老在整个养老保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实生活中,随着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依靠家庭的力量来使得老人过上舒适的晚年生活,仍然有部分人选择居家养老。

(3)社会方面。随着日本老龄化不断加剧,除了日本政府出台各项法律来保障老人的养老福利外,日本民间也兴起了养老产业。在护理制定不断完善的同时,大批企业进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这就催生了民间营利或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达到上万家。这种新型产业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缓解了老龄化格局,针对老人的不同需要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及机构保障,扩大了服务项目。重点从房屋家居设计、餐饮配备以及专业护理等方面加强了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需要,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养老模式对比

随着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现在也开始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口比重在持续上升,国民养老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中国与日本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年龄发展特征、传统文化基础等方面基本相似。然而在中国养老模式中,由于各项保障体系还不足够完善,民间养老机构各项措施还不完善,整个社会方面的养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现行养老制度体系的现状是:养老资产积累水平低;多元化发展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在中国养老基本上是以家庭为主体,承担了大部分养老责任。在中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出生率,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在家庭规模现状下,成年子女婚后一般都会独立门户。在家庭人口数量减少中,使得家庭给予老年人精神上以及生活上的照顾与慰藉的功能也相应减少,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没有足够的保障。另外老龄化加剧,造成社会劳动力不断减少,年轻人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家庭负担也相应的加剧。然而相比之下,日本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长,因此在养老方面具有更大的经验和优势。

目前,在我国也开始注重专业养老,教育部门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解决当前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设置专门有关社会福利的专业课程,注重对社会福利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同时在我国养老模式中,在现代化社会体制下,加快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财税和金融政策大力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推动我国养老模式的不断进步。

三、相比中国,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对策

由于日本进入老龄化的时间长,在社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该国的经验相对中国比较丰富,为了适应社会老龄化现状,日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了比较丰富的养老对策具体表现在:

1.根据国情改革养老模式,注重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在日本养老模式下,注重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在养老模式初期,日本曾全面效仿西方养老模式,政府大量投资进行福利建设,发放大量福利待遇,国家政府方面在养老模式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社会不断改革过程中日本汲取西方福利社会的养老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待遇和社保,注重东方思想观念的延续,推出了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的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了更多保障。日本就提出了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多种养老模式,国家政府方面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老人福利保障的法律体系,政府投资修建更多的福利设施机构,可以利用市场化机制,鼓励和引进企业大量投资,兴建民间养老产业。因此在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体系相结合之下,有助于养老产业的开发同时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机制,减少家庭养老负担,辅助家庭养老,为老年人提供了高质量、高标准的养老体系,丰富了服务内容。

日本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长子与父母同住,长子负有赡养父母的绝对责任,与父母形成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因此在经济上的提供和精神上的享受都由长子承担,并且他们享有完全的继承权。但是在当前日本养老模式中,已经开始推崇所有子女都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进一步发展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国家通过医疗、家务劳动、生活辅导等形式鼓励“居家服务”的履行,并通过“日托重心”解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遇到的问题;另外由政府制定家庭养老保障措施支持和鼓励同住型家庭养老,对子女在经济上予以减少支持,贷款帮助,缓解子女的经济负担,同时在舆论上予以倡导,弘扬子女“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为全面构建家庭内部的和谐气氛提供了重要保障。

2.加强社会福利专业课程的学习,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针对当前日本老龄化加剧这一社会问题,在日本老人福利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各大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福利课程,针对养老的具体内容做了细化研究,旨在培养老人福利方面的专门人才。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从基本的社会福利原理进入,逐渐扩大实践教育,同时为学生普及了更多关于养老或者老年人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部门设置了系统考核体系,通过学习,取得一定的资格认证之后,才可以正式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这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也在逐步完善。

四、日本养老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为了解决当前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现状,随着社会制度在不断改革,为全面构建养老模式,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养老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是:(1)满足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为老人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同时注重对老人精神上的享受,丰富老年人的各项生活。(2)加强政府引导。政府要扩大支持和监管的力度,在全面构建养老模式中,完善制度保障的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化建设,通过线上指导,线下监督等方式完善服务平台,及时解决老人遇到的问题。(3)规范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按照年龄、不同身体状况或者对老人提供不同的标准服务实施分级管理,这样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增加了养老机构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人发生意外风险的可能性,使得养老模式在不断完善,促进养老服务朝着专业化、多元化、科学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在规范各种服务中,提升了该国养老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当前日本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现状,并将本国养老模式与其进行对比。为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就提出了借鉴日本养老模式的对策。例如在政府方面要加强制度保障,鼓励和完善各项养老措施,保障老年人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在社会方面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根据老人的不同需要设立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及机构,满足老人的生活需要。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精神享受。最终根据日本养老模式,对我们提出了启示:在弘扬子女“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下,完善各项福利体系,全社会总动员,解决当前老龄化问题,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丹娜,李中秋,陈华,陈建兰.发挥商业保险作用建立可持续的养老体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5(20).

[2]张一力,董文博,李梅花,王海超.日本老人福利政策及对我们的启示[J].日本社会,2013(27).

[3]周鹏伟,严西成,张建伟,刘威,刘强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8).

[4]李志鹏,翟鹏程,王云祥,周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5(12).

[5]李鹏军,陈晶晶,陶雪华,张静君.日本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J].日本投资模式,2014(31).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7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老年女性养老问题研究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创新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养老模式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借鉴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与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问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7]伊恩G库克,杰森L鲍威尔.老龄化城市社会:言论与政策[m].鲁哲,唐磊,海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化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47-266.

[8]杨青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8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9

关键词:广西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26-03

2015年,养老保险有关的新政策出台:养老金并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以及居民基础养老金首次统一提高。改革后,按照《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员工,养老待遇不再和职称、级别挂钩,而是和企业职工一样,在职时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退休后到社保领取养老金。国家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愈加重视,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广西地区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地区,人口老g化问题较为典型。该文从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出发,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1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一直是该地区的一个严重问题,该问题表现出老龄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不断加大,劳动力供给减少,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进程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等现象,对广西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1老龄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不断加大

由表1数据可见,2007年年末广西老年人口数为442万人,占广西地区总人口数为9.27%;2008年年末人数为455万人,占总人数为9.45%;2009年年末人数为458万人,占总人数为9.49%;2014年年末人数为460万人,占总人数为9.67%;2015年年末人数为478万人,占总人数为9.97%。从2007年至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老年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比例也不断增加。

1.2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广西地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这一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的首要问题,该地区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广西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受到国家多方面的扶持和引导,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使得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快。

1.3劳动力供给减少

2005年至今,广西地区退休人口总数不断递增,劳动力资源总数虽然呈递增趋势,但后期增长速度趋于平缓,由此可知,广西地区劳动力供给量也随之下降。此外,选择内退、病退等提前退休方式的人数不断递增,这也将流失部分劳动力。最后,由于广西地区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经济存在差距,使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搬迁异地,造成本地区劳动力不足,这也是广西地区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又一因素。综合以上现状分析,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已经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表2)。

1.4老龄化进程与该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

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出现了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广西地区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5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当广西进入老年社会时,该地区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老年消费者需求,养老问题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即使到21世纪中叶时,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达到峰值时,该地区人均居民收入也将很低,这表明广西地区老龄化进程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且会将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2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广西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从供给方面看,广西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劳动力不足。自2008年起至2015年,广西地区负担老年系数由13.80%增至14.07%。老年负担系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加重,在广西人口超低生育率这一背景下,劳动人口的供给将大量减少,工资成本上升,生产率下降,限制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将缩短广西“人口红利”期,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

2.2广西地区社会服务供不应求

随着广西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西地区社会服务的设施并不完备,许多场所处于正在建设中,且建设速度缓慢,建成的老年活动中心仅有几所,并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需求。广西地区空巢老人较多,虽然政府安排义工定期探望关怀独居的老人,但是仅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真正的享受到了这些服务。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地区对于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已经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2.3广西地区社会保障在医疗、养老方面存在问题

(1)医疗。广西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产品、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广西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医疗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老人医疗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其次,医疗费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看病的花费越来越多,医疗用品开支加大,给老年人生活开支带来负担。在广西地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较高。老年病多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花费大且消耗卫生资源多,给老年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而广西又是医疗卫生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带来的消极问题更值得重视。

(2)养老。广西地区目前以家庭式的养老为首要模式。广西地区生育率不断下降,逐渐出现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和家庭少子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不愿意留在家乡工作,传统的家庭式养老功能下降。由于广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人、孤寡老人及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将会出现社会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现象。广西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较不完善,特别是养老事业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广西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3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

(1)老年旅游业。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着广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就是其中的一个。随着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攀升,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年旅游业也就从此应运而生了。广西地区老年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开发老年旅游业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还满足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特殊需要。

(2)居家养老服务。随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而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社区服务的发展以及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健全和修改,使得我国的养老服务愈加多样化,目前这种家庭养老体系被称为“居家养老服务”,从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来看,这种服务体系非常适合在广西地区进行推广。它的操作及运行的主要方式有:为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减轻老年人的生活体力负担、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着想,提供检查护理服务、生活照料以及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安慰等。整个服务体系提倡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走出室内,尽可能多的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而对于生活不能够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则采用上门陪护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照料,真正意义上替老年人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在整个服务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以及社区扮演了o其重要的角色,前期准备中,政府需要搜集各个社区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建立信息库,方便日后的统一管理,并且要在实施过程中与社区高度配合,完成各项工作。可以说,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敬老院。在众多养老服务的机构中,敬老院是大家最能为耳熟能详的。这是一种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组织,我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实行“五保”的基础上运行发展的。想要在广西地区大力宣传和发展敬老院,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许多子女认为将家中的老人送到敬老院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面临的家庭压力越来越大,青壮年在兼顾事业和自己家庭的同时很难做到经常陪伴和照顾家中的老人。敬老院可以为老人们提供衣食住行,并且定期举办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可以让老年人从身体到心灵都得到无微不至地照料,因此,没有条件经常照料家中老人的子女可以让老人入住敬老院,并且定期探望,这并不是不孝顺的行为。与此同时,从前期参观敬老院的服务设施,到入住后的合约签订,可以对入住的老人们提供保障。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偏高,正是大力发展敬老院的良机。

4对策

4.1政府引导

(1)提出相应政策。政府加强与企业的协调合作,鼓励企业给员工定期提供探亲假,让员工有更多机会和时间陪伴父母。实行弹性退休机制,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充分挖掘广西老年人力资源。因此,建议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素质高的专业适当加以延长,加长科技和教育等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他们的才智,继续为国家效力。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老人的收入,增强了老人自养的能力。

除此之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老年人特需用品的生产和特需服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多形式的敬老院、老年医院、老年服务站、老年娱乐中心等。努力提高广西的人口素质,增强老年人自身的适应能力。

建立适当的老年服务体系,增强机构建设,实施好广西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持续开发广西老年资源。广西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我们可以学习日本,投资和加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养老院的管理,出台系列养老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不但可以增加广西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重点搞好广西老年社区服务,积极开展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公共活动,不断提高广西老年人生活质量。

(2)统一管理养老金。政府需制定出一套系统科学的征缴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广西老年人养老金的征缴宣传,减少程序复杂的政治审批,让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在就业地购买养老保险,改革公务员养老金体制,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应该用国家权威把养老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能够更好地避免养老金的地区差异化。

(3)大力发展广西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自愿型商业养老保险。目前,广西政府承担了养老金运行的大部分责任,却没有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应该效仿美国,不给公共养老金以财政补贴,只补贴低保和老年医疗,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实现养老金的自给自足。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用来大力支持发展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的个人自愿型的私人商业养老保险金。

(4)改革分配制度。加强待遇与缴费之间的联系,不断划清缴费型养老和非缴费型养老的界限,减少利用机会成本的侥幸心理,着重体现多缴费与多得养老金的正比关系;建立和健全与广西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利用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法定权益;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当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时,完全可以把老年人力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利用,让人们改变对老年人的看法,谨慎地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广西精神文明与法制建设,强化“敬老、养老”上的社会风尚和法律保护。保持着“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经济较落后情况下提前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应加强“敬老、养老”的立法规范,提高全社会“敬老、养老”的法律意识。因为“敬老、养老”是实现人口超前老龄化时期社会稳定的一大重要保证。

4.2提高子女的赡养意识

让子女对于赡养老人的意识脱离物质层面,而更注重于精神交流,首先,子女在家陪伴父母时,多与父母沟通,可以谈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同时,多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态,老年人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变弱,因此子女可以陪父母一起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如打太极和广场舞等。与此同时,子女要定期带老人去体检,当发现父母身体出现健康隐患时及时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在没有陪伴在父母身边时,也要督促老人合理健康的饮食,经常与父母通话,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状态。

4.3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意识

由社区负责宣传老年人易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关节类等疾病外在表现症状的认知,提高防御意识。加强社区人员对老龄人口家庭的走访,关心老人健康状态,让老年人对于体检和健康意识不再一无所知,并让老年人明白对于定期体检的重要性。社会加强对于健康器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老年人外出做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意识。普及对于绿色蔬菜、瓜果种类和功能的了解,提倡老年人合理饮食。

5结论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不仅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广西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地区,那么我们一定要正面看待老龄化现象。广西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加大,这将会导致缺乏劳动力供给和加重国家经济负担,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以及子女的赡养意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针对广西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政府的引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负面问题,这不仅是广西地区老龄人口生活保障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广西1990年人口普查资[m].广西:广西统计出版社,1992.

[2]刘洪康,吴忠观.人口手册[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3]易富贤.大国空巢:反思广西计划生育政策[m].广西:广西发展出版社,2013.

[4]王东京,孙浩,林S.老有所养的福利制度[n].广西青年报,2001.

[5]姜玉.广西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西北人口,2014.

老龄化社会现状篇10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健康管理;慢性病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自1985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以来,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1],并且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左右,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2]。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且将以1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①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②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③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

2健康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提出的"健康老年化"的定义是:延长人类生物学年龄和心理、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健康和独立生活的寿命更长、生命质量更高。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正式的定义:健康老龄化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健康,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等方面平衡发展[4]。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越显现出其重要性。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2012年首届世界健康老龄化大会的主题是"演变:变革时代的整体老龄化";国际助老会2012年4月7日提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老龄化与健康。可见,全球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健康老龄化的卫生保健正成为本世纪具有重要地位的课题。2007年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上professorColetteBrowning(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资助的健康老龄化网络中老龄化研究召集人)就全科医生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作用做了重要发言;2012年"第二届中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上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5]。可见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战略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并给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国从事老年临床护理人员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3健康管理

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等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我国经济不算发达,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人们健康意识薄弱等状况使上述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国发展健康管理更具有迫切性。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课题。

3.1健康管理定义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向人们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提出相应的健康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继而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6]。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即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都能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人们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于所有个体,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其中,慢性病患者是健康管理主要的服务人群,而这部分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3.2健康管理的意义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一般的体力活动,在认知能力测验中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慢性疾病也不断增加,通过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疾病进行预测,适时的发现潜在的疾病,了解疾病演变的过程,可以延缓许多慢性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病的老年人来说,则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美国密西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艾鼎敦博士对健康管理在美国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后指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7],证明了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刘祚燕[8]等认为:将健康管理引入老年科护理,能充分调动老年患者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体现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身心社会的整体观照护老年人的服务模式。由此可见,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老年护理的发展趋势,需要医护人员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3.3健康管理的步骤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老年人口的健康资料;第二步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第三步是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第四步是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第五步是对健康改善的状态进行跟踪随访。其中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是核心,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医务工作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多种关于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估量表:oaRS量表、综合评价量表CaRe、多水平评价问卷pGCmai等[9]。有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为从事老年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路径。

3.4健康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需重视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增强人们的意识,收集个人和群体的相关资料,对健康危险因素作出评估,及时消除健康危险因素,真正做好疾病的零级预防,发挥健康管理的最佳功效,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而不是有了疾病再重视,有了疾病才讲健康管理,对于广大老年人更应如此。

4结论

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需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发挥医疗保险、医院、社区等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建立老年人群健康数据库,科学采集与分析健康管理需求,完善健康和疾病的风险性评估系统,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团队,多维度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医疗领域软件及硬件的创新来进行健康管理,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健康管理引入老年人护理中来,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也体现了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照顾者逐渐转变为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管理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是老年科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秀英,刘祚燕,龙纳.老年护理学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2977-2979.

[2]袁荣.老年护理与发展现状[J].当代护士,2013,9:13-15.

[3]丁玉琴,张建华.高龄失能群体社区照护现状及服务体系探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8,21,29(24):60-62.

[4]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0,20(5):507-509.

[5]Shanethomas.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J].全科医学,2012,10,15(10a):3209-3210.

[6]李鲁.社会医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7-108.

[7]巢健茜,徐辉,刘恒,等.以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现健康老龄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4(2):114-115.